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师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在教师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所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的概括,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必备的优良品德,是指导高校教师工作的指挥棒,风向标,是成为一个合格高校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基本的要求。
一、提高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性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道德修养是评价一位教师是否合格的试金石。高教教师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他是工作在培养国家有志青年的最前沿的工作者,他所处的位置既关键又敏感。
近年来,根据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高校逐年的扩招,与此同时,不可避免高校招教工作也在逐年的扩大,这也使得目前在一所学校中青年教师的比重逐年增大。高校中青年教师有着青年都有的特点,年轻,有冲劲,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快,适应性强,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些特点也使得他们在创新能力较强的同时,也容易被社会上不良的思想所影响和干扰。因此,我们要提高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在教师思想中的动摇和不利影响,并迅速的找到应对的办法,这种快速的反映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当前的教育新形势下显的尤为的重要和有意义。
二、浅谈如何增强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
上面我们谈了要增强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们要探讨一下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
1.规范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准,并不断探索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师德建设的内容和方法也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和调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适应时展的师德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希望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首先我们要把师德规范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增强可操作性,才会提高这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要增强教师师德建设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政治学习,不断的提高政治素养,要培养必要的政治敏感性,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祖国,向祖国需要的方向发展和完善自己。要有优良的品格,用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指导自己的行为处事。要心胸宽广,团结同事,时刻对自己严格要求,要时时提醒自己,自己的言行都将是学生的表率。
(2)敬业爱岗,热爱学生。要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教师这个行业是社会最光辉的行业,因为他的作用是育人,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是人类的发展,没有什么是比育人更加重要的职业,所以有机会在育人工作的最前沿,是非常的光荣的,正因为此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将我们的全部热情和爱都投入到我们的工作中去,为这个事业耗尽自己最后的精力。此外,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成长,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上,用我们的真诚和真情来关心学生,影响学生,让他们不论在求学之路还是在人生之路能够走得更加顺畅,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严谨笃学,大胆创新。治学一定要有求真务实,归根探底的学术精神,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要恪守学术道德,现在社会上抄袭,造假之风盛行,要自觉的抵制这种行为,严于律己,为青年人做出正确的表率。此外,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在学术上还要时刻保持创新意识,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时刻提醒自己和学生,不能同时代脱节,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的需求,为这个时代贡献能促进时展的研究成果和思想。
(4)远离名利的纷扰,安下心来做学问。高校教师应该可以耐得住寂寞,培养人才永远都是一份长期和默默无闻的工作和努力,要有奉献精神,如果时时想着回报一定会急功近利,应该有安静的心态,静静的做学问,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学生的成才,桃李满天下的喜悦,会在无形中慢慢的滋养我们的生活。
2.高校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术科研能力和道德的自我完善
科研是加强教师队伍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才能在科研方面和人格修养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取得更多的成绩。
(1)高校教师的学习应该与时俱进,要养成每天读书看报思考的好习惯,要紧跟时代的要求,要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紧密相连,课余时间少参加一些人来送往的活动,多在书海中徜徉,知识的学习是没有穷尽的,只有我们学的多,才能理解的更多,也才能给学生传授的更多,如果我们永远都是固守自己原有的知识,很快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也一定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2)高校教师一定要真正的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只有热爱才能心甘情愿的奉献,才能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的投入到我们热爱并愿意为之奉献的岗位,不断的调研探索,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不断的调整更新我们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安排,同时我们在甘于奉献的同时也要讲究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学生。
关键词 高校 师德 缺失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校教师素质的高低,而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即师德素质。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搞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模糊、笼统和空洞地提要求、定规则上,而首先应该弄清当代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哪些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措施。下文谈谈高校师德师表师范之缺失和师德师表师范之探索等问题。
一、师德师表师范之缺失的表现
(一)重教书轻育人。
只重教学质量,轻思想道德建设;只重考试成绩,轻全面素质教育。忽视师德师表师范之工作,对此工作认识不足,行动不到位,存在时热时冷的问题。表现为说是一套,做是另一套。对教育教学活动毫无兴趣,敷衍塞责。只管学生的学习,不抓学生的思想;有的教师一味追求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忘记了自己的教师责任,在课堂上或对某些问题的解释上,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随意发泄牢骚和怨气,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发表学术上乃至政治上都不成熟的观点,造成了对学生思想上乃至行为上的误导,致使教育失去最重要的本质功能。造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各环节不衔接,监控过程出现疏漏,甚至出现盲点,导致师德师表师范缺失的苗头有滋生的土壤。
(二)重形式轻内容。
师德师表师范之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评价等没有经常性地公示给学生、家长和社会,学生缺乏对教师行为的有效监督,在高校以科研为第一评价标准,教学为次要标准的制度下,有些教师认为“科研是收益,教学是支出”,为了保证“收支平衡”并最大限度地使“收益”大于“支出”,出现了一些损害大学教育目标、牺牲学生利益的做法,上课敷衍塞责、照本宣科司空见惯,加之由于待遇差、收入低、生活水平不高而不安心从教,把精力转向第二职业。这些都严重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个别教师习以为常,学生也习以为常,从而滋长了极少数师德师表师范之缺失的教师。
(三)重统计轻考核。
表现为教师上课时只管讲课,不问课堂纪律。对学生上课听耳机、说话等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有的教师还擅自减少课时,随意调课;上课迟到早退;随意用参观、看录像等方式代替上课;有的教师考试泄题,对学生考试舞弊等现象不批评、不制止,甚至姑息袒护。对批卷大打印象分、感情分和保质分,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师德评议时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不事实求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评议不一针见血,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人人满意,个个满分。不深入学生、家长、社会中详细调查,胡编乱造,以假当真。
二、师德师表师范之缺失的原因
(一)道德观点之政治性。
造成此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传统道德错误批判的原因,也有政治压倒一切、“左”的政治倾向的影响。这种道德政治化的模式,使得人们误认为道德仅仅是政治的工具,使本来只是出于职业责任的行为,蒙上了不必要的政治色彩。从而使职业工作者,不理直气壮地谈论职业道德。例如,一个人做了符合职业道德的事情,可能就有人说他有“想入党”、“想表现”“想当官”等政治意图,由此使职业道德的内容受到严重扭曲,严重挫伤了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实际运行中,道德问题往往转化为政治问题再用政治手段解决。道德屈从于权力,权力排斥道德。道德与政治有一定的关系,但道德不是政治,政治活动与道德活动所遵循的法则,起作用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职业道德是以社会责任和社会意义为核心,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向社会负责的精神、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以自愿自觉为基础的;而政治则以为某个特定的团体利益服务,以服从为基础,依靠的是强制,二者有根本的不同。
(二)教育公正之缺失性。
教育公正,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是教师高尚人格和美好品质的生动体现,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但教师并不都“认识”教育公正。教育公正不是一种天赋观念,教师公正行为的选择,像目前这样全凭教师个人的心地善良、作风正派和“自然愿望”,是远远靠不住的。何况有的教师并不了解和认识教育公正,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压抑和心理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上进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教育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培养。而且并不是所有学校都重视教育公正。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第三者要对教师的偏私与不公正作出准确评判往往有一定难度,教育公正或许也因此而成为人人皆知的“模糊问题”。有的学校从不重视对教师进行公正观念的教育;有的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公行为不加约束,甚至不闻不问,以致在某些学校,教师侮辱、体罚学生,随意罚没学生钱物,或考试送分、试卷泄密、集体作弊等从教不公、从教不廉的严重事件时有发生。而遭遇此类不公的学生,多数不愿张扬,却积怨于心。学生或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品质缺陷,最不能接受的是教师的不公平、不公正。
(三)师德主体之泛化性。
师德主体化发展过程,与市场经济对人的解放、对人性的解放相联系,与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体的崛起相联系。师德主体化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个人价值肯定的具体表现,然而,目前我们存在严重的师德主体之泛化。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社会文化支持师德主体之个人化力度很弱,个人淹没于重重伦理关系群体意识之中,不见有个人。一谈个人,便以为是个人主义的个人。在现阶段,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合理合法的个人主义在现阶段力量较为弱小,社会文化力量对师德主体个人化发展的正面支持力度弱,而反面的抑制或错误引导力量却比较大。再则,从师德主体之个人来看,许多教育工作者自觉不自觉地保存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缺乏独立人格的历史传统,自觉、不自觉地处在大众社会、大众文化之价值的控制支配之下。缺乏对师德主体自身的变化、进化、升华之追求。
(四)教师利益之忽视性。
在人们心目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人们要求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现实的教师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如果当了教师,就应当献身于教育事业,就应当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以苦为乐,就应该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教师的真实生活被忽视,教师的个人需要受排斥,从而出现了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的事实。当教师难耐清贫或为生活所迫而另谋生路时,人们便惊呼:教师敬业精神不足,教师道德滑坡了,要大力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确实存在教师敬业精神不足之各种表现,但是我们要看清问题的实质,了解某些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之所以难见成效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教师的利益没有受到保障,这体现在教师的待遇不合理,教师的投入与收益不成比例,在教师的生存存在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要求教师去奉献、舍己为人,这种教师道德规范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实行的。
三、师德师表师范之探索的思考
(一)师德观之变革。
师德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师德也应发生变化。师德观的变革就是要解放人性,更多地容纳情感、本能和激情。师德的变化要求树立正确的权益观,把教师的责权利统一起来,使教师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义务人”,而是拥有相应权益的主体。这是教师利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也是教师道德素质提高的动力。正确的责权利之关系就是义与利的统一,不能把利看做是恶的东西而加以排斥。教师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一种正当行为,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因此,我们要克服教师评价中的“师德主体泛化”倾向。要认识到那种排斥教师利益的道德观本身是不道德的。教师道德应该承认教师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应当允许教师正当地追求自身利益。只有如此,教师的道德行为才能够发生。假如只有那些为了他人和仅仅为了他人的行为才是道德的,那就不会有任何道德行为,也不会有师德之变革。
(二)制度化之完善。
师德观的变革主要是解决人们思想层面的问题。但是教师利益的保障,不能只停留在思想上的默认和观念上的认可,而是要落实在教师的生活中。用制度的完善来解决教师的利益,进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热情。制度的完善,首先要保证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制度应该是能够维护教师利益的,能够保障教师职责权的统一、保证教师投入与收益的一致。如果制度设计没有考虑这一点,那么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道德的结果。制度在完善过程中,必须保证结构的完整性,即制度本身能够禁止、防范违反制度的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制度的供给效率。制度的完善不是停留在把制度写在纸上,而应把制度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制度的结构设计要合理,要有对制度实施进行监督的配套措施,要有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惩罚措施。只有这样,教师的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护。
(三)主体性之明确。
明确师德主题,培养主体意识,可增强职业活动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职业道德要广泛传播且发挥作用,就应当被师德主体所接受、认识并转化为内在信念和内在自觉性。缺乏主体意识的职业道德不是真正的职业道德,也谈不上职业道德建设。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道德说教,道德说教是把教师假设为道德的无知者,认为通过舆论宣传,能够使教师明白什么是道德,进而愿意去进行道德实践。这种假设,把教师排斥在其道德规范之外,认为教师道德规范,应该由一些专家来制定,教师应该无条件地服从,而“顺从常常是怯懦和谋求私利的借口,极而言之,服从也可能是这样”。如此,教师道德就成了外在于教师的教条,成了脱离人、凌驾于人之上、对人进行压制、支配人的力量。教师对这样的规范是抵触的,道德说教因此也是无用的。道德说教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树立先进典型让教师去效仿,目的是把少数人所达到的道德境界,在教师群体中推广。这种做法混淆了一般与个别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不同,也是和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相悖的。人本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数的,在基本需要没有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很难实现。实践已经证明,“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要求教师效仿少数先进人物,是对人的正常需要的扼杀。
总之,师德,德高为师;师表,学高为师; 师智,技高为师;师范,身正为师。高校教师要不断追求政治高觉悟、思想高素质、业务高水平、工作高效率、目标高层次,做一个师德于心、师表于形、师范于人的人民教师。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湛世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6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 师德建设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是我国各类人才培养的集中营。高校要想完成这一重任,离不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忱,离不开教育者本身的道德素质提升。因此,高校教师在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工作中、生活中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同时也要求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体系,实现全体教师的师德提升。
一、高校师德体系构建主要的重要内涵
1.高校师德体系的构建基础是教师要具备专业素质,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其职业道德的首要问题就是爱岗敬业。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会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取得更大的成绩。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播者,是一份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高校教师被很多人羡慕,但同时也可能存在着对其不理解。有时候教师的工作可能会得不到认可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否则就不能专心于教育工作岗位,更谈不上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作为高校教师,要自觉培养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教书育人是师德体系构建的道德核心。
教育工作的本身并不仅仅是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真正内涵归根结底在于树人。从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之日起,其内涵就包含了德育。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道德修养的形成除了学生自身因素以外,也来自于学校教育,来自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师能是教师发展的根本。高校教师既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去培养学生,更要在道德、情操、品行等方面做学生的楷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为人师表,身正为范是师德教育体系的核心。
为人师表,身正为范是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校训,其内涵在于揭示了高校教育的核心。为人师表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础,无论何时何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在品德操守、学识技能、生活方式、举止谈吐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高校教师要把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面前,都应以楷模出现,展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大学生。
二、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困惑
1.部分高校过分注重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缺乏德育工作的投入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某些高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大学之“大”,将主要精力和资金用于学校的扩建与校园美化等硬件设施上。诚然,好的校园环境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好的条件,但是这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高等教育的核心简言之就在于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德育工作,因此高等教育应该在师德建设等软实力方面多投入,一支德行兼备的教师团队必将能够影响和鼓舞学生。
2.部分教师职业道德观念不强,缺乏责任感。
在市场经济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有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观念不强,不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对本职工作投入少。也有的高校教师不思进取,缺乏对教学工作的探究,不认真备课,创新意识淡薄。甚至个别高校教师过分看重物质利益,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性活动,不潜心于学术。殊不知这样的工作态度是对教育工作的亵渎,是对学生的极其不负责任。
3.部分高等院校的师德建设重理论、轻实践。
道德作为一种力量,对人的发展有着教化功能,是需要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和注重道德的教化作用,更是提倡以德治国。在高校同样地也强调教师要以德服人,重视师德建设。但是实际情况不尽人意,有的高校始终将师德建设放在理论层次,没有深入实践。所谓的师德建设也是纸上谈兵,毫无现实意义。
三、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高道德意识,加强师德修养。
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只教书不育人、师德建设重理论轻实践等等问题,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教育的发展,损害教师在人们心目中为人师表的形象。现实迫切地要求我们在推动素质教育中重视师德建设。构建师德体系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只有师德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各高校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道德激励机制,让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未来规划、学科建设等事业中来,用事业的发展来增强教师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同时要重视对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具有战斗力的科研梯队。以师德建设为主题,深入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中心内容的名师工程。在教师群体中积极开展优秀教职工评选表彰活动,对获奖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把获奖情况作为评优评先、岗位聘任等得重要依据。利用校内各种宣传媒介,表彰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组织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推广先进的教师职业观,以此带动和激励其他教师的德育培养。
3.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建设 价值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1]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高校师德建设不仅对高校教师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高校改进教风带动学风、构建和谐校园、可持续发展等有重要意义,对社会的意义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个体性价值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对教师个体来说,是其成长成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不仅能够促进高校教师提高业务素质,而且有利于其自我完善和发展。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教师个体成长成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一名合格的教师掌握的不能仅仅是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师德。从最初走上讲台到成长为一名称职的教师,每个教师都要经历一段艰苦的磨砺,特别是要历经师德修养的磨炼。在这一过程中,它需要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后从心底达成对师德范畴的认知和对职业的崇尚;需要不断体味教育教学的甜、酸、苦、辣,不断地修正错误,坚持操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能耐得寂寞、静下心来,抛却名利的诱惑而坚守信仰。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要使自身的价值有所提升和发展、有所成就,就必须有改革进取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就必须有关爱集体和他人的情操,就必须有勇于奉献和乐于合作的精神,这一切都是以高尚的师风和师德为支撑的。不注重师德建设的教师很难有大的发展和作为。没有师德建设的磨炼,教师就不会走向成熟。这正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价值所在。师德建设与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是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能够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教师的业务素质与其职业道德素质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的职业道德理想,即教师所应追求的道德价值目标、职业道德人格和职业精神风貌,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起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职业道德榜样是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具体化;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则运用肯定和否定的方式不断监督、矫正教师的职业行为,帮助教师在履行职责时自觉地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始终按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调节、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可见,教师职业道德水准高,就会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业义务,就会自觉地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同时,教师业务能力水平高有助于主体实现职业道德理想。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现代教育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更严、更全面的要求。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渠道十分畅通的情况下,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加强自身的修养以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包括教师的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其中道德素质,即师德是核心,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它以内在动力的方式驱动教师履行职业责任,提高职业技能,恪守职业纪律,完成和达到职业使命与目标。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集体性价值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集体性价值表现在对高校的意义上。加强师德建设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整合高校多元化的教学价值取向,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必然需要。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迫切需要。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一所学校的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如果教师自我要求不严格,迟到、早退、不认真备课、应付了事,对教学不负责任,对学生漠不关心,或只教书不育人,不能为人师表的话,就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风。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带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从而激发学生为奉献祖国、服务人民而发奋学习。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和谐校园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体现,而和谐校园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构建和谐校园,对教师师德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谐校园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毋庸讳言,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存在着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的状态,这与建设和谐校园极不吻合。“和谐”最主要的是同心,只有同心才能够和谐。因此,校园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全体教师之间拥有一种普遍的认同,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的纽带。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就不能形成相互的认同,也就没有校园的和谐。因此,通过教师师德建设能够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使广大教师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美、以和为善、以和为贵的共识,建设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有利于整合高校多元化的教学价值取向。教学的价值取向对教育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领域中,不同地位、不同角色的人,由于其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知识、教育与人的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教学价值观,这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进而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自己的教育需求和教学实践。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作为师德的要素,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将对学生人格、各种能力的养成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而且这个特点在高校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大力倡导和发扬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爱岗敬业精神,讲求科学、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对于整合高校多元化的教学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必然需要。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并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具体工作之中。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自身建设,培养一支既有渊博的专业技术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流师资队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良好的校园风气是培养高素质学生必须的外在环境,也是大学吸引学生和家长,得到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气,能营造公平公正的教学科研环境,鼓励创新,吸引并留住人才,取得更多更大的学术成果,从而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建高等院校不断涌现,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加上由于国际合作,国外的优秀大学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高校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得到生存和发展,既要不断改善硬件条件,更要不断加强软件建设。高校软件建设要始终围绕师德建设这一核心,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校风、科学严谨的学风,培育自己的办校精神,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社会性价值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社会性价值表现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教师队伍水平、师德修养状况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在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切实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当今时代是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从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入手,深入研究各种国际因素对教师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不良思潮的诱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高深的学问、精湛的业务,引领广大学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事业。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关键之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高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时产生新的知识和成为高新技术的源头以服务社会。要完成如此重要的使命,没有良好师德是不能实现的。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同等重要。另外,随着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重逐年增加,高校系统的体制、结构、格局、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高等院校对人、财、物的掌控及管理涉及范围也日益广泛,高等教育系统不可避免地成为职务犯罪的新高发区。通过高校师德建设,从重点岗位与关键环节入手,深入开展高校教师特别是领导干部防腐意识,预防职务犯罪,使广大高等教育领域的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时刻不忘使命,保持,警钟长鸣,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能够促进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师既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示范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不断完善,一方面,市场经济促进了高校办学体制的转变、办学观念的更新、办学渠道的拓宽、办学经费的增加、高新人才的优化。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容易使个别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动摇,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它在快速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呼唤、期待着人们法制观念、文化修养、社会诚信等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就要求我们适时进行教育和引导。特别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要通过不断加强对广大教师的师德建设,对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影响、示范和辐射作用,更好地引领社会文化思想潮流,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高校师德建设不仅对教师自身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高校及整个社会来说也是意义重大。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不断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专业素质考核结合轻师德修养评定。设计问卷对教师的各项素质进行评价,包括教师的工作能力、道德品质、待人接物素质、创新素质、研究能力,对学生问卷的分析发现,在老师各项素质中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依次是工作能力占43%,待人接物占26%,创新素质占22%,科研能力占14%。这反映出师德修养的提升应以基础素质为本。但是,师德包括的精神世界和德行修养是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得以实现的,不同高校的教师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管理上重业务、轻思想道德教育,让很多年轻教师很少参加师德教育活动。而在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当中侧重于教师的专业素质,部分高校为引进高端人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则偏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同时,在教师职称的评审中,更是侧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历,弱化了对教师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的考核,且对这些方面的考核比重较低。这样的管理方式和考核方式造成了高校教师一味追求科研结果和学历的现象,使教师只重视业务、科研、学历,而忘记了德育、素质等的培养。
2.道德宣教结合师德师风行为准则和细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师管理中只有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说教道德宣教为基础,以师德师风行为准则细则为辅助,以培养未来人才为己任,才能不断完善我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在高校建设过程中,有的高校通过奖励和宣传道德高尚的优秀教师激励年轻教师,利用树立榜样的方式鼓励年轻教师加强自身德育的修养,用道德高尚的教师带动教师队伍的德育素质,但是在在对教师德育素质的综合考核中,对这种方式的结果评价可见效果不是很好,各种陈旧的评价体系阻碍了高校教师德育的发展。所以部分高校尝试着改变许多对教师的笼统的、抽象的道德要求,开始制定一些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可行准则。在实践教学工作中评判师德的高低,才能实现高校教师队伍师德的整体提高。
3.注重突击考核方式,避免形式主义的出现。高校的师德建设依赖于高校长期的培养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对培养方法的不断修正和改进,形成良好的师德培养氛围,设立学校师德师风监督激励制度,奖惩制度,坚决抵制只注重理论学习,而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出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我校教师队伍师德的整体提升和进步。
4.教师福利待遇的不可或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在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上,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主观和客观因素,在查找造成师德师风偏失的主观原因的时候,还要更多地查找客观原因,站在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调查问卷显示,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除了责任心(63%),管理制度(41%),就是福利待遇(38%),由此看来,福利待遇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二、师德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增加对教师的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高校教师要发展就需要资金支撑他们的想法,除了薪酬待遇的问题,学校对教师想法和创新性课题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尤为重要的,有了资金的支持,高校教师更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带动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进步。环境很重要,虽然说逆境可以成才,但事实却证明,顺境更容易成才。大学培养的是为社会做贡献的高科技人才,但如果缺少最基本的环境条件,连仪器和实验器材都无法提供,那教师们的科研项目就只有理论,而无法实际开展。学校和社会应在教师薪酬分配制度上有所创新,在分配上可以考虑采取阶段性策略,对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侧重于保障其生存需要,以竞争性措施激励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而对于年长的教师,应注重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同时,高校考核政策应做到因人而异,充分发挥其道德自律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就会使他们有的放矢,更加专心投入教学和科研事业,真正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
2.建立一系列奖励机制,将学校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相结合。学校应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完善学校相关制度和政策,建立可行性较强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从各方面调动我校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评选及表彰师德先进教师的相关制度,在校内大力宣传师德模范先进事迹;另外,利用激励机制加大对教师待遇、职称晋升、科研究费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形成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
3.完善学校监督管理机制。师德的实现需要教师对自身的约束和学校相关制度的督促,做到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将学校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并结合我校重业务轻德育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职称、奖金、晋级、考评的重要指标和体系。同时,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将评价标准具体转化为具有行为特征的评价标准,例如将“爱护学生”转化为:管教有方,但不压制学生;态度友好,但不过于亲近学生;一视同仁,鼓励、帮助和辅导困难学生;不会公开或私下损害学生名誉等。
4.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积极营造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接受师德师风教育,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是我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所以,教师在时时自我反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师风品质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实践检验真理,使师德师风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并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
5.创新教师招聘工作。高校的师资力量决定了大学教学水平的高低,学校师德的建设有必要做好学校教师的招聘工作,招聘引进德才兼备、师德优良的教师,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在进行教师招聘工作时,将师德考核放在突出位置,在加强学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师德的考核,并依据我校实际制定一系列的教师招聘和考核办法。
三、结语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职业的认识能力不足
现阶段,高校许多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教师职业,认为教书育人只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进而并未认真刻苦钻研教学内容,采取比较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开展教学活动。事实上,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学校是孕育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只有教师端正教育态度,才能更好开展教育活动,对高校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为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对职业的认识能力,进而认真钻研教材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育观念从事教育活动,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师不能有效权衡教育职业与金钱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薪资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界限中,这极大程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随着近几年,高校对教师素质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高校教师由优秀的硕士、博士人员担任,他们付出的努力较多,因而希望得到更多的回报。但是就高校目前薪资水平来看,与教师的理想相差甚远,使得教师难以权衡教育职业和金钱之间的关系。由此,许多教师希望通过第二职业而获取更多的回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教师将精力进行分担或者投入更多精力于第二职业中,其教育本职的精力则相对较小,使得教育活动不能充分发挥有效性。
3.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缺乏
现阶段,高校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影响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充分发挥。就高校青年教师而言,主要分为两类。首先,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其教育活动相对不够规范,主要见于备课、授课环节中,其心态相对较差,难免出现紧张心理。其次,师范类毕业的教师,虽然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其工作积极性相对较差。因此,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降低,必然会激发学生懒散状态的出现,对学生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4.高校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对此,高校过于注重科研成果,在此种风气的驱使下,教师为了职称评定而冥思苦想,使得精力极度分散,而用在教育教学活动方面的精力相对较少。为此,高校学生未能得到充分的教育。笔者认为,造成高校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和管理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和规范,未能对高校教师的行为起到制约性作用,而高校教师的自觉意识逐渐减弱,使得师德师风建设存在较多的问题。其次,高校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监督体系不够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与领导的监督和指导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高校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使得高校领导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最后,有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相对较为薄弱。教师对学生有着榜样性作用,是为人师表的表率,倘若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薄弱,势必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二、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对高校方面的建议
针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而言,高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从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首先,加大宣传力度,使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较大,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能够对教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重要依据。高校要想有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必须建立或完善相关体制、制度,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最后,用实际行动去感染教师,广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有着较高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对教师的建议
文章从分析青年教师的激励现状着手,结合华为的激励措施,探索对聘用制下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的激励方式。
关键词:
聘用制;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激励
1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激励措施现状
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由于用工的性质及自身经验的原因,虽然在工作中与其他教师采用的管理方式一样,但是,所起的效果却不一样。高校在教师教学、科研方面基本有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近几年也出台了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文件,要求各高校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主体,充分激发教师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现阶段对教室师德师风激励措施现状表现如下。
1.1纳入年度考评体系
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部分纳入或者单独设置年度考评体系是各高校普通的做法,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各个不同内容被设置在考评体系中的不同部分,但也有高校单独形成文件进行考核,但是,在考核中,因青年教师自身经验不足,往往会出现扣分较多的情况。
1.2树立师德榜样
将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作为抓手,宣传师德师风,号召教师学榜样学习,而树立的榜样因在不同背景下做出了贡献,青年教师在自身工作背景下很难达到榜样的水平。
1.3对在师德师风方面出现问题的教师进行处分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如果没有达到学校相应的要求,不但在考核中能体现出来,如果所出现的问题比较严重,还将受到其他方面的处分,比如在行政方面给予处分或者在职务晋升方面给予处分。
1.4工资体系限制提升空间
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的工资结构相对单纯,在一些高校与有编制的教师甚至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都是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结构模式,而这种模式下,大部分只是有扣发绩效工资的情况出现,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没有额外的奖励(除评为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奖励)。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其他一些做法和措施,但是无论哪种措施,对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都有不利的一面。首先,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在职务晋升方面的机会比有编制的教师少,工资待遇方面也存在着差距,在共性上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其次,青年教师由于资历、经验方面的不足,在同等条件下出现师德师风问题的概率比老教师高,而这更会限制青年教师的发展,使得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受限;第三,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流动性大,使得师德师风的培训、培养方面难度加大,整体师德师风水平提高受限。
2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从诞生开始到现在,有很多学派,对不同情况下单位应用的激励理论也不同,而且对同一个单位不同阶段,所应用的激励理论,采取的激励措施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组织内部用到激励理论有以下几种。
2.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5种需要是根据人的自身发展而设定的,从解决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开始到实现人生价值这个人生最高的目标,在每个阶段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也是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体现。因此,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在不同阶段人的需求差异变化激励的内容与形式。
2.2公平理论
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在现在社会中体现的比较广泛,其核心思想是每个员工不仅是会关心自己的努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报酬,也会将自己的努力与所得报酬的关系与别人相比,这包括和内部员工、外部员工两方面的人员相比。性质较为相近的不同组织内部的员工在相同的岗位上(有可能岗位职责不是完全一致)通过努力后所得到的报酬,通常会与组织内部的员工比较自己的报酬,也会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其他组织员工的报酬,以此来确定是否公平。
2.3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把人的行为当成一种决策过程,员工如果面临着要选择是否从事某一项活动时,其所做出决定的激励力量大小取决于该项活动从事后所收获的成果的吸引力(效价)以及是否能达到当初的期望效果(期望值),也就是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从期望理论来看,员工是否决定要从事某项活动与其自身的期望有较大关系,比如员工期望完成某项活动后能得到经济上的奖励,但组织所承诺的是精神上的奖励(荣誉),那么该员工去从事该项活动的激励力量就会较小,或者员工认为该项活动的难度较高,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那么也将失去工作的动力。
2.4强化理论
在组织内部一般都会应用强化理论,强化理论认为,当一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人有利时,那么重复这种行为的概率较大,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时,这种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将降低。一般的强化方式有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等。强化理论中的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在组织中的应用比较多,比如,当员工努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时,组织一般会给予肯定和奖励;而如果员工的某种行为给组织造成了不愉快的结果,一般组织会给予批评,并要求其整改。
3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激励措施
高校因其本身的组织性质不同,对教职工的激励方式也与其他单位不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高校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也应适应社会的需要。从对华为激励机制的调研中发现,其在很多地方可以应用到高校教师的激励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文化激励
文化激励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领导艺术,领导者的管理艺术可以决定所带团队的精神面貌;二是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用制度来管理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教师有章可循,有纪可守;三是硬件设施的完善,这里指的硬件设施是校园环境的文化设施,比如师德师风方面的标语、教师的职业规范等。
3.2薪酬激励
高校基本上都实施了绩效工资改革,而绩效工资的出现也是为了体现多劳多得,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同岗位、同资历的教师薪酬一样,没有将多劳多得的理念具体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努力付出的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在外部公平上,不同高校相同岗位和资历的教师薪酬水平相差较大。薪酬激励就是要打破现有局面,将绩效工资实现动态分配,同资历、同岗位的教师因付出不一样所获得的报酬也应不一样,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励教师上进,比如,遵守师德师风的教师与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有突出表现的教师所获得的报酬应该不一样。
3.3荣誉激励
各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也设置了相应的奖励,比如评选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除了定期举行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的评选外,还应时时对在师德师风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每个部门都应具备申报荣誉的权利。
3.4职业生涯激励
青年教师大部分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或者规划的比较混乱,而一般高校中会有“以老带新”“一对一帮扶”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一般都以教学技能方面为主,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培训较少,职业生涯的规划培训更少,使得青年教师主要靠自己探索、以老教师为榜样的模式逐步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结语
对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一方面有利于青年教师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以后发展的道路,以及师德师风在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能发现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进行引导,保障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世珺 吴元珍 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杰.从文化视角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2(8):17-20.
1.研究背景
高校师德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各高校办学水平、促进高校内涵建设的本质要求。师德是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品质。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国民受教育程度和范围大幅度提高。特别是1998年推行的高校扩招政策使得国内高等教育供给大幅增加,为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加宽泛的选择机会和空间。高等教育供给增加的直接结果就是高校教师人数的大幅增加,《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人数为40.72万人,到2015年,这一数值增加到了157.26万,高校教师人数在17年间增加了117万。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扩招的正效应之一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得到空前繁荣和发展。与此同时,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作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来的负效应,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逐渐暴露。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直接供给者,其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决定了其所提供教育产品的质量标准。而教学敷衍、学术不端、言行失范等在内的高校教师失德行为是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主要及直接原因之一。
2.研究意义
高校教师失德行为泛指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其表现形式多样。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该政策颁布起因于近年来在全国高校频发的教师师德失范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高校师德建设及规制问题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之一。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明确师德建设的重点工作是什么,如何提高教师师德建设的自律性,这是文章研究的重点内容。
文章主要利用博弈论中的KMRW定理,探讨为什么教师自律性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关键以及如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自律性问题。
二、KMRW定理结论及其启示
1.定理基本结论
KMRW定理又称声誉模型,该模型通过将不完全信息引入重复博弈解释“阿克斯洛得悖论” (Axelord, 1981),即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均衡解与静态博弈纳什均衡解不一致。该模型证明博弈参与人之间支付函数的不完全信息对均衡结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T阶段的重复博弈中,如果每个囚徒非理性概率不为零,只要博弈重复次数足够多,那么参与人的合作行为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都将会出现。
2.结论启示
模型中的“理性囚徒”是对我们熟悉的“囚徒”及其行为的一个简单化概括,文章代表“非自律教师”;相应地,“非理性囚徒”是指另一类具有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行为形式囚徒的概括,文章代表重声誉的“自律教师”。模型中的“坦白”即对应文章中的“非自律行为”,“抵赖”对应本研究中的“自律行为”。
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重复博弈过程。每名高校教师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行为决策,该行为决策涉及教师选择遵守师道尊严还是违背师道尊严,即“自律”还是“非自律”。它的精炼贝叶斯均衡解是只要每名教师 “自律”概率大于零的,即在乎师道尊严;在意职业声誉的,无论这个概率多小,那么教师的“自律”行为决策就是该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解。因此,KMRW定理结论对于解决目前高校教师失德行为规制问题,探索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特点和提高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自律性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价值。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对教师失德行为规制十分重视。如开展各类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宣传、政策法规约束等手段,建立起监督、教育、考核奖惩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高校师德建设能否达到预期成效并具有可持续性,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仅仅依靠外力是不够的。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关键问题是要保证教师“自律”概率大于零,即充分激发高校教师提高师德建设的自律性,将外显的师德规范转化为内隐的信念。只有这样,高校师德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自律性建议
1.加强高校师德宣传工作
高校要将师德宣传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师德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通过高校教师典型事迹宣传,营造崇尚师德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环境,将师德教育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加强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师德有关的法制教育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2.健全师德考评激励手段
高校要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教师考核不仅要体现教学科研业绩,更要注重师德的考核评价。同时,师德考评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在师德考核方面,建立一套合理的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完善评价机制,并要兼顾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此外,要注重师德激励,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核心要件之一,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与教师职业晋升挂钩,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切实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摆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首要位置。
3.外部监督与教师自律相结合
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师德规范的外部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及其相关规定,建立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问责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意识;通过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充分实现师德建设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有效约束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提高教师的师德建设自觉性。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师德自律性,通过典型宣传、监督激励,帮助教师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使教师自觉提高师德水平,提升师德境界,完善师德行为,提高师德践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芳.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2]肖赠赠.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6(2).
[3]张振凤.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协同合作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
[4]张文强.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 2016(2).
机械的讨论是必要的,特别是随着媒体对高校教师师德缺失的披露,教授侵犯女学生、教授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等问题屡屡出现。而独立学院是具有特殊性质的机构,它不是公立院校,又非完全的民办高校,导致其下的教师团体归属感不如公立院校那么强,也不完全像民办高校教师那么弱。那么独立院校的高校教师道德又该如何建设呢?
二、独立学院高校教师师德法治化探索
高校教师师德包括自身品行、教学与科研。而独立学院的高校教师,教学任务重于科研任务。根据笔者所处的独立学院,笔者认为可从法治化角度通过以下三点来建设独立学院高校教师师德。
1.制订合理的师德评价标准
独立学院的高校教师团体一定程度上良莠不齐,但其身份首先是高校教师,不能降低其职业道德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结合学院实际的师德评价标准。不管公立院校或者私立院校,其师德评价的目的都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独立学院亦不例外。笔者认为,独立学院高校教师师德的评价标准是唯一的,其目的与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保证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红七条”针对的即是受教育权的被侵犯。受教育权是否实现可结合《宪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来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师自身行为、教学行为、科研行为。因独立学院更注重教学,其教学行为在评价比例中可加重。
2.科学规范师德评价主体
根据调查显示,高校教师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远低于副教授”。笔者所处的独立院校教师群体组成包括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中低职称者占60%左右,故在师德评价方面宜以学生作为主体。而学院每学期都有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其主题针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内容包括“教态大方”“遵纪守时,不随意调、停课”“备课充分、授课熟练”“大胆管理、控制课堂秩序“”内容清晰,符合大纲”“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反映学科发展动态“”语言生动,注意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实际,例证恰当“”因材施教,启发思维,师生互动“”教学手段运用效果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等13个指标,这13个考核指标亦包括了高校教师师德的基本组成,考核结果包括“优”“良”“中”“差”等,考核权重占0.05的有“教态大方、举止得体”“遵纪守时,不随意调、停课”“备课充分,授课熟练”“大胆管理,控制课堂秩序”“语言生动,注意调动课堂气氛”“教学手段运用效果好”,其余指标考核权重占0.1。鉴于部分学生评教的随意性,同时学生对教育理念以及课程理解有限的问题,故笔者认为评价主体应同时包括专家,这个专家体系包括教学督导以及教师同仁。只有专家和学生同时评教,才能带来实体的公正。
3.建立高校教师师德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