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案例范文

心理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案例

第1篇:心理学案例范文

摘要:案例教学法一直是管理心理学授课过程中常用的授课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文总结归纳了部分高校管理心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课程知识体系及学生实际需要,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管理心理学 案例教学 建议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类课程所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管理心理学作为大学本科管理类课程的基础课,在经济管理类知识体系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地位。在管理心理学授课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能够充分地、深入地阐释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理论,激发经管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案例选择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部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管理心理学案例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教师的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选择过于平凡和普通,更多体现在普通企业的管理案例方面,缺乏在社会经济管理领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如缺乏知名的或有影响力的企业及个体案例等,导致降低了用案例来解释和分析所学专业知识的说服力,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也阻碍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2.教学案例的“一例多用”现象明显,影响案例教学的针对性。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普遍认为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困难,而且很多教师又在案例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例多用”的不良现象,即一个案例被使用在2—3个章节的理论教学之中,影响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学习疲劳,新鲜感缺乏,互动参与率下降,知识重视程度开始降低的情境。

3.教学案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个性鲜明、喜欢探求身边事物的特点。社会的大环境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造就了其在大学的学习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社会实践的良好习惯。高校经管类学生迫切希望早日接触与自己工作相关联的案例教学内容。调查显示,占调查总人数85%以上经管类学生普遍反映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案例与自己的企业社会实习,平日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方面相脱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企业实习的效果与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二、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进的建议

1.结合课程知识体系,有效进行教学案例内容选择,体现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案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不论是组织中个体、群体的心理认识与行为管理,还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心理调节,都需要高校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经典的、有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不能脱离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应熟练地运用有效案例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解释和引导。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在企业中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的宝贵经历对同学们进行管理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解读,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写相应案例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在企业实习及自我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相关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比如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调查的经管类学生表示,自己遇到的实习问题、就业困难,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自我认识与管理问题才应该是最适合教学的真正案例。上述情况要求高校教师在案例编制与使用过程中,需要把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接受新知识的新式课堂,引导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才是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3.结合内外环境变化,及时、动态更新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案例教学质量。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教师应该注重案例自身的时代性和教学对象的适用性,这就要求高校经管类教师不能够再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及过时案例来教导学生学习新的管理心理学知识,而是应该在课程案例教学方面做出创新,能够与外部环境(社会变革、企业发展等)、内部环境(教学环境、学生需求等)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体现案例教学的动态性、创新性和及时性,充分体现管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参考文献

[ 1 ] 张家军, 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J ] .中国教育学刊,2004(l):48-51

第2篇:心理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定位;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点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多“活”的知识。在中学教学阶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助人、自助能力是其核心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全方位分析案例,给学生展示感性的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使其对该课程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它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主要是因为案例教学法本身就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此外,它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融入到学生中,贴近、鼓励学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树立信心。

二、新课改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定位分析

1.以实际教学为基点,定位案例选择。在中学心理健康教学中,从已有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定位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在充分利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教学原则,使看似毫无关联的三者巧妙地融入,相辅相成,不断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此为基础,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准确定位,使选择的教学案例更加客观、合理,符合教学任务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又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够使枯燥、乏味地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以学生角度为媒介,定位案例选择。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点,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为基点,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化的定位,使所选择的案例更具实践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不同方面入手,比如,心理测试、团体训练,去了解班级中的每位学生。同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他们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可能和学生达到共情。在此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当下关注的热点话题、感兴趣的方面,为准确定位案例选择作好铺垫。

3.以心理学角度为纽带,定位案例选择。教师想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去定位教学案例,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化的技能,需要整理一些经典的个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展现教学目标的个案,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讲解。在选取个案的时候,如果选取的是以往咨询类型个案,必须遵循心理咨询师守则,规避其中的私人信息,个案咨询的年限、时间、地点,甚至是个案的结果,这样才能对个案当事人起到保护作用。如果选取的是世界上著名的开放学经典案例,不需要对很多方面进行规避,但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意识到案例整理、分析的重要性,多收集一些不同类型的案例,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取用,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寻找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有更多的时间备好课,进行课堂教学。

三、案例教学定位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对相关方面引起重视。一是: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基点,准确定位教学方法,确定案例教学法是否能够应用到相关教学中。二是: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学好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三是:在呈现案例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案例呈现方法,要避免各种暗示信息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同时,要能够灵活掌握案例,一定要对那些个人倾向、导向性的暗示语言、情绪情感等予以规避。为此,在应用案例教学的时候,其定位必须遵循相关的原则,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兴趣等方面出发,准确定位案例选择。总而言之,在中学心理健康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应用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学好相关学科。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对案例选择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充分展现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者:闫苗苗 单位:吉林市双吉中学

第3篇:心理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化学教师

一、案例教学的概述

1 案例教学的起源

案例式教学法.在1870年前后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开始使用于教育之中.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

2 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真实的例子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子,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突出的特点表现为:

(1)明确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每一环的设计、问题的提出,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来进行的.它主要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自己独立的进行思考、分析,或者是教师有意识的逐步加以引导以推进教学活动的进行。这样不仅能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推理、分析、思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魅力.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是有明确的目的.

(2)深刻的启示:在案例教学中,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案例教学在于运用案例去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固有的化学知识或概念.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建立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和角度来看待问题.一个有效果的案例可以启示学生在课本外解决与之类似、甚至是不同的问题.

(3)多样的结果:案例教学的答案往往不是固定惟一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它不刻意去寻找一个惟一的答案.对同一案例,学生虽然了解的是同样的情境和信息,但对同一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解决方法,课堂教学下,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可从多种答案中得出一个大家公认的最佳答案.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时往往是死记硬背,没有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忽视正常教学期间的分析和思考,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非民主的关系、影响了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现象的积极性,而新课程中的案例教学通过设置大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一个生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会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也会达到应有的发挥.主要优势表现在:

1 有利于主动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还要积极地参与到思考与讨论中,这样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欲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案例教学促进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案例教学刚好契合了新课改的这点要求.

2 有利于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案例的讲授或讨论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辩论和交流,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等,而这些正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在化学学习的案例教学中,通过实验、阅读科普知识等得到的感性材料,需要经过学生大脑的思维加工,这本身也就是素质提升的表现.

3 有利于深刻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现在许多学生都有这样一个困惑——我学这么多高深的化学问题有什么用呢?但是通过案例来实施教学可以大大缩短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在新课改后,化学被划分成了几大模块,有的模块与生活的相关度就很高.如“化学与生活”等。应该说,根据现在新课改后的趋势,化学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了,与生活、甚至是最新的科学技术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补铁的食物,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补铁剂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缺铁的人表现的生理症状等图片,并展示补铁的药品里面标明要跟维生素C搭配,效果会更好等一些教学案例,让学生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而且还对生物医学知识有了清楚的把握,构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第4篇:心理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历史 “学案”教学

在今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和方向。而新课改也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从多个维度促进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并真正在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与传统的教案为本的教学方法相比,“学案”教学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1]“学案”教学作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新课改的要求下开展“学案”教学的重要性

1.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讲授和自学等方法。尤其是讲授法,是教师们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课后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主要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可以按部就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通过这几个环节最终较好地掌握相关史实,从而使学生较好地应付考试。但是,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形成以传授、灌输为主的被动学习局面。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传统教学既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结果往往是学生记住了史实,却忽略了历史课程本身的作用。

而自学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结构程序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精讲练结”。这种教学方法,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但是,这一模式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在这种自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引导,学生难以把握知识的重点,因而学习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2.“学案”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所谓“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案。这种方案立足于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案。“学案”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教师只起指导、引导和辅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这种自主的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目的,并形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也就是魏书生先生所说的:“教育的责任,固然要教给学生真理,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2]

学案学习主要具有下列几个特点:第一,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是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培育和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平等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创建师生间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第三,模式设计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知能统一,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了以往整齐划一、齐步走的格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行自主、分散的教学,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第四,该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难易缩放教师的讲课时间,这样可以做到个别辅导、学生互助、教师统一讲解的有机结合等。

二、高中历史课堂学案教学的实践策略

因为“学案”是指教师为了指导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主动学习,完善知识建构,为此而编制的可用于交流和评价的学习方案,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要实践好学案教学,教师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

学案虽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且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但是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包办学生的实践活动。学案的设计、学案的实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把课堂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只有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毕竟,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着引导和指导作用,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持久和深刻的。

2.重视学生本身的特点

高中学生相对初中学生来说,独立学习的能力要强一些,自我表现意识发展的程度要高一些。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成熟感,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承认。高中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再加上新的高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结构性强,使高中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所以,在高中历史的“学案”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以上心理的特点,改进教学,把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尊重、全面关心,使他们和谐持续地发展。另外,在对学生学案学习的评价方面,要尽可能地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对学案设计的引导上,教师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历史生动化。总之,“学案”教学模式以多种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其实践性较强,具有诸多优点,是一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的好的教学模式。

3.“学案”编写的指导原则

在具体的操作中,高中历史课堂的学案编写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对学案设计者而言,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必须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第二,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第四,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第五,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案”教学的评价

在高中历史课堂开展“学案”教学后,考察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途径和维度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看学生学得是否高兴、主动、深刻。学案的每一个栏目都是师生学习过程中走向高兴、主动、深刻的创造和创新天地。栏目条理清晰,活动一波三折,正例加反例,联想加类比,考试加实践的学案课堂会把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入佳境。其次,看教师教得是否轻松。课堂教学是师生不断“合”、“分”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抢学生的活,要善于把“皮球”踢给学生,要在课堂上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做好主持人。教师教得是否轻松是评价“学案课堂”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再次,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强调教师教学发扬民主。要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是否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是否与学生商量着进行,是否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作为评价“学案课堂”的关键指标。最后,衡量“学案”教学是否有有效的标志评价。学案学习中能否有效实现教学目的,而不是让学生为主题,最后沦为漫无目的的自学。所以,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架设温故而知新的框架,建构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使学生形成一个较小范围内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培养比较、辨析等高考能力。此外,在历史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方面,是否能提醒学生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重点突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志。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潮流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过程中,“学案”教学作为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并实现“教学相长”。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最终在历史教学中,既重视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明风军.从教案设计到学案设计是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J].基础教育,2005,(3):58.

第5篇:心理学案例范文

为在军校信息类本科课程中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文章归纳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参考标准,从多方面分析开展案例教学的实际条件,据此提出3项针对性举措以提升案例教学的成效,最后结合相应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实施案例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案例;适用定位;军校;本科

0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问题为牵引,以编写的案例为基础,通过学生的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在当下大学教学改革领域中,教师们正在不断努力寻求并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及其方法,案例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是否能像广为宣传的那样可以改变课堂的沉寂,赢回教学的欢声笑语?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又该如何开展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的一般概念与基本要求

1.1案例教学的一般概念

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示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当前,对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不尽相同,各有侧重。总体而言,案例教学法既包括一种特殊的教学媒介——案例,也包括运用案例的特殊教学要求或技巧。在该教法中,教师以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其在情境中掌握理论知识并总结规律,同时创造性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高级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某种教学原理,与获取理论知识的多种教学法之间有明显不同,其主要优点包括明确的目标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良好的实践性、突出的学为主体性等。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案例的编写与选择时间消耗很大,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等[1]。

1.2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可以看出,该方法所指的教学目标和蕴含的教学期望与军校信息类本科专业的一般人才培养目标有许多契合点。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迅速地获得成功,又在医学院得以顺利移植,然纵观其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却表现平平,究其原因,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这种高级教学模式有着特殊的实施要求。要开展案例教学,可以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和教师能力4个方面对其要求进行分析。

1.2.1教学对象要求

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案例教学经验告诉人们,案例教学的对象应当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如MBA。实践证明,学生实践经验的多少与课堂参与程度、案例教学收获通常成正比。因此,案例教学要尽量避免以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为对象,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案例的内容与学生实践经验的关联性,要尽量将有多元背景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为案例讨论中不同经验、信息、知识、观点的交流和互动奠定基础。

1.2.2教学目标要求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一般要达到多项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行为目标主要包括:能针对某一情境做出具体的决定,并能应用到其他相关情境中;展现较强思维能力,思维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清晰性和连贯一致性;能识别并确定那些与案例紧密相关的基本要素和问题;能利用可能的资料对问题情境作具体、深入的分析,并能够制定相当具体、深入的行动计划。过程目标包括:必须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必须切实做好课前准备,并且将自己当作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必须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1.2.3教学组织要求

案例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着眼在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相互之间互动的“学”上,而不是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授”上,其过程目标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着眼于学,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需求和构成,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可能采取的行动。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大量的分析、组织和辩论过程,以加深对于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仅要考虑每一次案例课的过程控制,还要考虑整个教学计划的进度,把握案例部分和理论部分、实践部分的合理衔接。

1.2.4教师教学能力要求

案例教学与一般基础理论课相比,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哈佛大学对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并习惯于这种教学法。一名教师对案例教学从不熟悉到熟悉,至少要花2~3年的时间。案例教学的工夫在课堂之外。教师的教学虽有别于传统的直接授课,但要介绍分析框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及时进行分类梳理、对某些重要的理念给予提示等,都要熟透案例,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尤其是在组织学生完成案例讨论时,更需要很强的能力素质。

2军校信息类本科开展案例教学的适用定位分析

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有:第一,有专门撰写的案例材料,并以此替代传统授课的教材;第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更多充当引导员的角色;第三,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尽管许多课程都宣称实施了案例教学,然而依据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进行简单对照,就会发现其中有误。在军校本科教学领域,是否适合开展案例教学?该如何开展?

2.1开展案例教学的条件分析

参考案例教学的4项基本要求,对照信息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实际进行分析,可以得出3点初步结论。

1)教学对象的基本条件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

其主要原因在于本科学生的工作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很少参与实际的复杂专业问题决策,难以提出针锋相对的不同观点,彼此互动不良。此外,值得重视的是,多数学生已习惯听课式的学习方法,不愿意接受高思维强度的案例教学法。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就变成了教师和少数学生的“谈话节目”。

2)教学资源与环境还难以有效满足案例教学的实施。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案例资源太少;二是教学保障条件与机制还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分组学习的开展。案例资源是案例教学的根本条件,案例的编写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编写一个优秀的案例需要有较高的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普通授课者更多的是选择恰当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而不是主动地编写案例。然而,当前在军校信息类本科专业课程范围内,公开的、成熟的案例资源凤毛麟角。此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相关的教学内容需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这无形增加了此类案例的编写难度。为学生开展案例准备和案例讨论提供时间、场地和学习条件等方面的保障是案例成功的另一方面。当前部分军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开放得还不够全面,学习小组难以自由地组织讨论。除了统一发放的案例材料,学生还需要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这需要便捷的上网条件,目前此方面也略显不足。

3)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明显不足。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理论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础,更要通过长时间的培训以掌握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在理论方面,案例教学法不是凭空诞生的全新教学法,一些著名的教学理论,与案例教学在理念上非常相近,对这些理论的掌握是理解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保证。比如,认知心理学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信息的提取;而人本主义注重教学在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在组织实施方面,没有充分的经验积累和大量的时间付出,实施案例教学将困难重重。经常遇到的现实是,教师要么仍然扮演主导权威的角色,要么对学生放任不管,缺乏引导。问题出现在课堂,原因却出在选择与分析案例资料、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等诸多方面。

2.2开展案例教学的合理定位

从教学模式或方法选择的基本理论依据来看,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师特长都是重要的因素,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就案例教学的条件而言,在运用案例教学的初期,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

1)合理裁剪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案例教学的行为和过程目标是一个近乎理想的综合性目标。目标决定动机和行为,在条件受限时,首先要对目标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裁剪。借用军事兵棋中的术语,初期不适合采用“严格式”的案例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式”模式。比如,对学生须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这一目标,可以由教师给出较为清晰的分析目标和方法,并尽可能提供大部分的材料,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客观上也能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其对案例教学的参与欲望。再如,学生应能对其他人的方案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这一目标,按照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的观点,属于最高层次的评估目标,不能期望太高。

2)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的具体方式。

由于案例具有内容的真实性和内含矛盾的激烈冲突性,在教学中通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以某个决策者或决策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案例讨论与发言,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易于学习和理解。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岗位工作实践,且不具备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之能,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根本无法融入其中。在讨论和发言时,学生往往只是重复案例材料中仅有的观点,无法结合角色(比如信息系统的需求方、联调责任人、项目技术负责人)的特点提出新的观点。为此,可以考虑采取教师扮演部分关键角色的方式(类似于电影中的旁白),以此来引导讨论。此外,也有人提出了其他的方式:个别解决法,每一个学生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包括鉴别问题、提出观点和解决办法;小组讨论法,先是各小组讨论,然后再由全班学生共同分析案例;智囊团法,聘请有经验的各界人士分析案例。

3)提高案例教学的学生认同感和教师指导力度。

学习动机是教学或学习成功的根本因素。如果学生不愿意接受高思维强度的案例教学法,首先应该花一定的时间让其认同案例教学,解决思想根源问题,才能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为此,一方面,需要在案例内容实施之前,尽早多次与学生沟通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与理解,使其真正认识到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并激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发挥自身才能,锤炼自身素养;另一方面,要将案例教学的准备时间放长,同时加强指导,让学生更充分地准备和调整,并在遇到困难或畏难时,得到教师及时的介入指导。同时,这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教学中的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学生那里得到更多的感性材料,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算是提前的教学反思。

3在信息类本科专业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3.1合理选择课程和内容

案例教学的目标和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对课程的选择性。简单而言,在当前信息类本科学生不具备工程实践和岗位工作经验的条件下,必须更强调学生在解决复杂专业应用问题方面的理论基础。应尽量选择四年级的专业应用类课程,而对于一些偏重理论教学的课程或内容,不适宜也没有必要采用案例教学[2]。

3.2坚持基本步骤,注重反思

在教学条件受限时,案例教学不能拘泥于形,要适度裁剪、灵活调整,但必须要保留其精髓,其中,能力原则、实践原则和参与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为此,可以借助于具体的形(也就是相应的教学步骤)来达成这一目标,一般包括设计、实施、调查、反思4个依次循环迭代的过程[3]。初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案例实践之初,特别需要通过客观的评价与不断的反思,来校正甚至改变教学的内容或组织方式等。

3.3构建资源平台,降低教学负担

案例教学加重了教学者和学习者的负担。教师要花比平常更多的时间准备、熟悉教材和案例,主持案例讨论和引领案例研讨对教师的知识、经验和授课技巧更是一大挑战。学生同样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参与案例教学。如果说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教师自身教学素质不断完善的基本过程,那么在案例资源的建设方面,则应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实用的教学案例,并以此促进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同样,也需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帮助其主动开展案例学习并参与案例教学。

作者:姜峰 陈希亮 汤伟 彭伟 单位: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9-11.

第6篇:心理学案例范文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网络营销》是与汉拓科技合作的,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实战模拟,培养学生对互联网思维下网络营销技术及相关策略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从而锻炼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文章立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从建构主义教学观视角出发,就教学案例的选择标准、案例编写的内容构成原则及建构案例引导下的学生参与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社会化营销;建构主义;教学案例;标准;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9

建构主义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强调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调动学生的注意和动机,传授生成学习,激发学生学会如何生成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学生意义建构这一中心,通过引入实用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辨证论治,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得到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建构新知识体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笔者根据从事社会化营销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对相关教学案例编写做出以下一些研究。

1建构主义教学观视角下的社会化营销课程概述

《网络营销》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实战模拟,培养学生对互联网思维下网络营销技术及相关策略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从而锻炼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课程采用项目小组制的小班教学,由涉及互联网媒体和营销传播,软件开发、信息管理及数据分析建模等相关兴趣背景的学生混合编组,相关企业提供互联网媒体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平台,课程内容涵盖项目创意、企划、设计、技术实现和上线运营维护等环节,项目小组的学生基于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管道,在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化营销的实践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交流,改变填鸭式的单项输出。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要求紧紧围绕学生意义建构这一中心,通过引入实用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辨证论治,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得到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这一主旨与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实质不谋而合。

2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1)网络营销知识的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在其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网络营销知识是一种实践操作与理解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很强的知识,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学习者要想在课堂中获得具体行为和特定组织营销的相关知识,可以透过案例教学来实现,因为案例教学特别强调融合实践、反思、合作及对话,而这些举措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透过案例教学,为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独特的路径形式。长久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营销理论学不学,都可以做好网络营销工作。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也不过如此。造成这种认知的原因,往往是网络营销理论过于空洞,滞后于企业网络营销的现实,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网络营销工作,缺乏应有的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总不自觉地被置于一种两难的对立与冲突的境地中。案例教学的主旨是将理论和实践相协调,把两者放置在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同等程度地研讨和辩证地运用,而不是用抑彼扬此的思维方式来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更不是用案例教学来代替课外实践。

(3)透过案例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团体合作意识,并增强其创新创业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学会对自己负责,努力使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并成为一位积极的学习参与者,而且还能学会与他人协作,努力为团队其他成员的学习尽一份自己的力量。重视团队合作及存在的价值,为今后搭建创业团队打好基础。

(4)案例教学可以使学习者体会到网络营销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的复杂性,防止对网络营销活动作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解释。这种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所达不到的。

3建构主义教学观视角下的案例编写

3.1案例的选择标准

3.1.1案例应当贴切课程与教学需求

案例要贴切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涵义:一方面,案例要能包含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在选择案例时,案例的主要观念是否贴切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案例的质量,案例仍然有一些弹性,并不需要完全吻合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每则案例不一定要符合所有的教学主题,但至少要满足一个主题,才能运用于教学之中。

另一方面,案例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料支持,能够解决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同时又不能跑题,而是要体现学科主题或主要内容。案例贴切教学需求,则要求校企合作双方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充分运用教学媒体与环境来编撰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

3.1.2案例叙述应当具备较佳的品质

案例的质量要高,首先案例内容要清晰明了,结构完整,案例的叙述要连贯,内容不能存在无用的话,也要避免含糊不清的语调。

再者,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要能引起学习者的认同和关注;事件的情节如果是不真实的,复杂的描述反而会使学习者失去深究的兴趣,而丧失案例教学的意义,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另外,案例也可能源起于研究,这些研究都是真实的。这些个案研究包含对事件的深刻描述,展现了事件的复杂性。这些个案研究有很多吸引人及可利用的材料,也可作为教学用的案例,但是因为研究内容多为细腻的描述,使得资料过于琐碎,需要加以缩短或改写,才能作为教学使用的案例。

3.1.3可读性要高

用来教学的案例应该具备较高的可读性,这就要求案例的编撰必须建立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基础之上,并且能够让学生读懂。同时,案例的复杂程度也要加以重视,应考虑到大学生对案例内容基本意义的理解。案例太过于复杂而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其内容的话,这则案例就不能加以使用。除此之外,有些案例学生虽然可以阅读、翻译,但由于受个人生活经验的限制,不利于学生加以理解的,此类案例也不能被选用。所以,不管案例有多好,一定要以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前提。

3.1.4案例要以情动人

案例的撰写来源于生活,但又要有所升华,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要使学习者觉得生动有趣,那就必须考虑添加一些动人、悬疑的情节,使案例具有戏剧的张力和写实感,同时又要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使学习者产生“移情”和“同理”的作用。一个好的案例在具备有趣,即案例中的人物和事件要能吸引人,并使得其想一睹为快的同时,还应具有一种驱动力,驱使学习者去主动了解更深更广的内容及知识。

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结果的历史记事构成了一个案例的基本内容,此外,还应该包括一些疑惑或者是模棱两可的部分,以引起学习者充分的讨论,这就要求案例能够提供教学过程所需要的酵素或趣味,使教学产生同理心。

3.1.5案例要能制造真实困境

课堂上进行案例讨论时,注意,所探讨的问题最好能引发学习者展开发散性思维。这就需要将案例放在真实情境的氛围下,营造当前面临的一些棘手难题,并以寻找解决此种困境的方案作为班级讨论的重点。典型案例营造了这些困境后,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从一定程度上会像磁石一般吸引学习者。通过造成其认知失调,从而刺激学习者去主动思考,并寻找解决这些困境的方法。

要营造合理困境,则要求案例的议题包括诸如复杂、冲突的元素,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且要求这些问题背后的解决方案有多种选项,并非是简单或单一的。透过案例教学,要达到的效果是让学习者明白感受到,如果他们想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资料,并对问题的复杂性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不是一味依赖班级的其他学习者,否则自己是不可能知道该“做什么”的。

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虎头凤尾,其结尾应反映出困境的最高点,是个有待完成的事务。如果案例的结尾部分给出了肯定的单一的最终解决方案,那将不利于学习者进行发散性思维,或者是提出不同观点,也会让学习者产生案例撰写者或教学者希望他同意该解决方案的想法,而达不到预期目的。反之,案例如果以困境结尾,可以鼓励学习者进一步深入下去。

3.2案例编写的内容构成原则

3.2.1客观性原则

案例应该是写实的,其事实本身客观发生过也是构成营销案例的首要条件。编写案例不能随意杜撰或夸大其辞,也不能随意取舍或文过饰非,而应当实事求是,将整个事情发生的过程如实地介绍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分析。

3.2.2典型性原则

构成网络营销案例的事实一般都带有揭示网络营销规律的典型性,因此要求案例是对客观存在事件的提炼和精选,使该案例真正体现出网络营销既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研究与分析网络营销案例,应能引起学习者超越一般情况下就事论事的思考,而得出一些带有规律性与可行性的结论。

3.2.3有效性原则

首先,构成网络营销案例的必须是有效的事例,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是其有效性的首要表现。案例分析应以史为镜,其目的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而是为了将事件上升为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践。否则,编写的案例再精美也只是文字游戏,缺乏有效价值。

其次,案例必须具有有效可控性,即案例本身存在着能够通过网络营销活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条件。网络营销活动的主题应当能够对其面对的矛盾或困境施予影响,否则案例本身就缺乏有效性。

最后,案例的编写必须是有效的写作,案例叙述要有情节,文字朴素而又可读,思维闪光点多,即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否则就可能失去了案例本身的优势而成为无效的工作。

4建构案例引导下的学生参与机制

4.1采用苏格拉底式教育模式

苏格拉底式教育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地位。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转到学生自身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居暗示地位,这样一来,教学双方都可以自由地思索。其次,要求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即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催产式”(通过问答逐渐使真理显明)的教育原则。也就是说,通过老师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

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从来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做结论。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让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因此,受过苏格拉底式教育模式影响的人,能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所以在撰写案例过程中一定要客观,不带任何主观意见在其中,坚持实事第一,观点第二,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答案,形成自己的观点。

4.2引入体验式教学

在典型案例的指引下,体验式教学将会更具有针对性。“体验"一词最早产生于哲学领域,后来又被运用于美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早在20世纪初期,体验式教学就早已建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就开展了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梳理和介绍的相关研究。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其目的与案例教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强调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和感悟,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授受教学的弊端。

参考文献:

第7篇:心理学案例范文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不同,地理案例教学强调让学生在给定的地理案例中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首位。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解决地理问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大的激发。

(2)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地理案例是来源于社会的真实事件,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将自己置身于案例某个角色中,运用自己积淀的知识、经验去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二次飞跃,进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在这一特殊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理念。

(3)案例教学的探究性。地理案例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统的教学基本格局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格局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地理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研究案例的能力,这种教学过程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对地理问题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科研精神、创造潜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

(4)案例教学的教育性。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社会,总是蕴含着一些主流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是案例情境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的同时案例情境也在影响着学生。因此,教育者要注意挖掘教学案例中积极的情感因素,适时进行情感引导,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加趋向完善与健全,从而发挥地理案例教学的教育性。

二、我国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现状

地理案例教学是最近十多年才开始在中学地理课堂中得到使用。1996年国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第一次直接规定在一些章节中使用案例教学,2003年国家出台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是十分提倡地理案例教学。自此,案例教学在地理课堂上开始被广泛使用,部分专家学者、教师也开始了对地理案例教学的一系列研究,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理论层面理论是实践能顺利深入的强有力基石,因此理论层次的研究也成为案例教学研究的重点。研究者的探究多集中于案例教学的内涵、特点、分类等方面。汪晓岚认为迁移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弹性理论与认知弹性超文本理论、教学交往理论、顿悟学习理论是案例教学的理论根基,这些理论有力地保证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地理案例教学的分类上邓谋雨根据案例内容与正文的相关性,将地理案例教学分成实证诠释性案例教学、类比归纳性案例教学、延伸拓展性案例教学、迁移性案例教学、趣味性案例教学五种类型。林宪生、商治平等人则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在前人基础上构建出以提供案例、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和知识拓展为基本程序的改良型地理案例教学模式。马富探讨了地理案例教学的价值,他指出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价值主要体现在明确目的性、客观的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实践性、学习主体性、过程动态性、结果多元性八个方面。

2.应用层面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应用方面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对于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尺度的应用策略上。在教学案例选取原则上,徐定龙、郑伟大认为客观性、典型性、时代性与教育性是教师选取案例所应依据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引述地理问题、印证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三个方面。陈炳飞则从案例选编、展示、分析三个方面去讨论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策略。有些研究者以某一教材或某一专题为对象,具有针对性的阐述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相关策略,如戴建波以一道地理题目为切入点,针对两种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混合农业”分别编写了探究拓展型案例教学设计和理论应用型案例教学设计,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效果对比。

3.评价反思层面评价反思研究具有指引、激励、检测等作用,是促进地理案例教学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案例教学法的推行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王秀芝指出实际案例教学中存在将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处理不当、对案例教学模式不适应、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案例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等一些问题。关于对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上,刘巍认为案例教学不规范、案例内容准备不充足、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足,是影响地理案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对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则主要基于学生对案例教学课的参与度、对案例设计的知识、技能、方法掌握程度,教师的学科能力以及对案例教学课的掌控能力。陈式如指出在案例教学盛行的当下,理论和实践仍有一定距离,教育者需反思对案例教学实质的认识,要注意研读课标深入理解教材,避免“教案例”现象的发生,深化对知识迁移理论的领悟,注意在案例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三、总结与展望

第8篇:心理学案例范文

一、让学生迷途知返

针对我校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迷恋网络这一现象,我阅读了书中《走出虚拟的世界》这一案例,才发现导致网络痴迷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我反省了自己过去对那些沉迷上网学生的简单粗暴的教训,意识到要对这些学生做到积极倾听他们的烦恼,真诚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并表示理解,运用理性情绪方法帮助他们认清头脑中的非理性信念,改变认知,使他们有一个积极的环境和氛围,从而走出迷离的自我,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二、让学生感受爱

针对学生中单亲家庭或父母闹矛盾的家庭较多的情况,我阅读了《我想有个温馨的家》这一案例,认识到学生厌学、逃学和撒谎等问题行为的真正原因是与父母的交往障碍造成的,他们失去了沟通的愿望,生活中缺少关爱、缺少关注。因此在辅导过程中,要对他们倾注爱心,唤起他们的自信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还要积极与其父母沟通,形成新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注、被欣赏的愉悦,得到鼓舞,重新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之中。

三、让学生正确面对成败

第9篇:心理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厌学;错误认知;严重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DOI]10.13939/ki.zgsc.2016.31.271

1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廖某,男,17岁,青海省湟中县人,我校某专业二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出身于农民家庭,有一个12岁的弟弟,父母在早年外出打工,随爷爷奶奶生活。经济条件一般。初中时成绩优异,毕业后来我校就读。一年级时学习努力,成绩处于班级中上等水平。到二年级因为第一次考试成绩下滑,父母知道后责骂,便产生厌学情绪。升入二年级的四个多月以来,情绪一直不稳定,郁闷、压抑,不想待在学校,觉得生活没意义,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3)精神状态:心情郁闷,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烦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4)身体状态: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

(5)社会功能:不愿去上学,与老师和同学很少交流,不主动参加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

2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心情郁闷、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厌学四个多月。

(2)个人陈述:以前我学习努力,成绩好,初中的时候都是年级排名靠前。可是进入工业学校后,无论怎么努力都进入不了优等生的行列,心理压力很大,父母责怪我不用功。进入二年级,第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很郁闷。父亲知道后打电话责骂,其实我也知道他们在外打工不容易,考试成绩不好我也很内疚。但是他说的话也让我很烦躁,觉得他不理解我,觉得委屈,对他不满。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越学越没有劲头,上课听不进去,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心慌意乱,现在干什么都没兴趣,对未来很迷惘,看不到希望。

3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廖某,身高173cm,五官端正,身材略瘦,衣着干净整洁。动作有些拘谨,但谈吐流畅。说话过程中,和咨询师有目光接触,此时会低头,偶尔会脸红。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想改变目前的状况,但自觉无法摆脱。提及父母时,表情不太自然。自知力较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心理过程协调一致,逻辑思维正常,思想略显偏激。四个多月来对中职学习生活不适应,找不到人倾诉,成绩不理想。

班主任的反映: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学习基础还好。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特意找他谈话,对他进行安慰和鼓励,但他的情绪还是不稳定。

4心理测验情况

sds:标准分57分,在53~62分区间,为轻度抑郁。

sas:标准分58分,在50~59分区间,为轻度焦虑。

5诊断与鉴别诊断

5.1诊断结果

(1)心理状态的评估:厌学,悲观,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注意力不集中,情感不能得到合理理解和宣泄。

(2)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5.2诊断依据

(1)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排除精神病。

(2)症状由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时程较长,在三个月以上;反应强烈,痛苦无法自行解决;内容泛化,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

(3)该求助者的症状表现为:感知觉尚好,情绪不稳定,逻辑思维清晰,思维状态有些偏激,存在认知偏差,注意力不集中。沟通不畅,得不到有力的心理支持。

(4)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支持本诊断。

5.3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的鉴别:由于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与一般心理问题的鉴别:由于该求助者问题持续时间较长,情绪反应强烈,有泛化现象,社会功能有一定受损,所以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6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17岁属于逆反期;

(2)心理原因:自小父母离家外出打工,安全感丧失;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下降;

(3)社会原因:父亲的言语刺激,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

7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目标依据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以及多层次统一的原则,结合求助者的实际,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2)近期目标:缓解压抑情绪,度过毕业前这一阶段。

(3)长期目标:正确看待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

(4)最终目标: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8咨询方案的制定

(1)方法与原理: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在本案中,父母的责骂是诱发事件a,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是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c,对父母的责骂表示自己的不满、烦躁、委屈是学生廖某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b。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

②积极主动地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①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②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③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②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③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①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②有权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③本着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①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③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③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次数、时间。咨询次数与时间:共六次。每周1次,每次1小时。

9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的划分。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2)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与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任务:咨询师利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求助者充分表现了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态度,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了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

过程: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了求助者大量的临床资料,并形成了初步诊断;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向求助者解说咨询理论,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帮助。

第二阶段:领悟阶段(第2次咨询)

任务:咨询师通过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成绩下降、父亲责骂等事件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完成情况:求助者认识到不能以单一事件来评价自身的整体价值,应以评价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来代替对整个人的评价。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第3~5次咨询)

任务:咨询师主要利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完成情况:明显改善不合理认知,增强自信心,学习情绪稳定。

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第6次咨询)

任务:关注廖某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鼓励他朝目标前进,增强自信;教给求助者一个简单的放松训练,缓解焦躁情绪,提高应付负面情绪反应的能力。

完成情况:廖某一直情绪平稳,努力学习,顺利毕业。

10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压抑情绪减轻,觉得特别畅快;与家人和同学能够和谐相处;重塑自信心,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2)咨询师评估: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廖某能坦然敞开心扉,对咨询师建立了较高的信任感,咨询结束时,心情平稳愉悦。

(3)心理测验评估:

sds:标准分48分,低于常模临界值53分,抑郁症状消失。

sas:标准分46分,低于常模临界值50分,焦虑症状消失。

(4)该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通过咨询求助者已基本适应学习环境。

(5)该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价:老师和家长反映,情绪稳定,对学习有兴趣了。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