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

第1篇: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科词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70-01

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家借用西方语法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剖汉语,研究汉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就如数形探索中的坐标,化学变化中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研究中的细胞分析法、基因探究法一样,是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解读汉语的一个突破口,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1.汉语词类系统概况

《提要》将汉语中的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实词和虚词: 实词分为六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义比较实在,而且可以充当主要的句法成分,例如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语等。 虚词分为六类,即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虚词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除了副词可以充当状语和个别副词可以充当补语外,其它的虚词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结构关系。连词的作用是连接,介词、助词和叹词的作用是附着。拟声词的作用是表示声音。以《提要》为准我们可将现代汉语实词和虚词的分类情况汇成如下表格(并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些词句为例):

2.词类教学的建议与策略

词类教学,要求教师有很高的语法知识素养。所以,中学语文词类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法素养。为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全面了解课本所采用的教学语法体系,关心并积极参与语法方面的学术讨论,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语法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法教学水平。这样,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我们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但不能只是机械地运用语法功能这个标准,意义标准和形态标准也可以是参考项。例如"课本、台灯、太阳"都是名词,"唱、打、读"都是动词,"聪明、高兴、红火"都是形容词,这些词都是根据意义就可以直接辨认其所属类别的,没有必要对每个词都用语法功能去检验一下。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强他们的感性理解能力比灌输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在实际的词类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选取教学办法,帮助学生又正确、又快捷地理解词的含义和用法。在适当的时候,再对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系统的总结、概括,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活动建议,如要求学生将平时学习、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词、词类知识写进语法笔记本或者组织词类知识竞赛等,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增加词类知识。

3.重视文言文中的词类分析教学

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有时古汉语是两单音节词连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恰好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初学文言的学生往往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如"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成",本为两单音节词连用,"形,形势;成,形成、产生"。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恰好成为了一个双音节词,其义为"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又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地方"为两单音节词,地:土地;方:方圆。现代汉语中"地方"为一双音节词,意为,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再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中"因为"本为两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写、创作。现代汉语中"因为"合用恰好变为一双音节词,是表原因的一连词。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能更深入、更准确地解读古汉语。二是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少,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多。我们只有运用词类分析法,才能更透彻,更精细地理解古汉语的词义。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事"本指"事情、事件",为一名词;在该句中,"之"这一代词充当其宾语,"事"就由一名词变为了动词,解释为"侍奉、侍候"。兄,本义为"兄长"为名词;但它放在谓语"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其解释就变为"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又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中"伏"字,本义为"埋伏",是一动词。但在该句中"伏"用在"有"这一谓语动词后面,充当宾语,其词性就发生变化,为一名词,应解释为"伏兵"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忘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本义为"美丽好看,与丑相对",是一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该句中"我"充当"美"的宾语,"美"就由形容词演变为动词。联系上下文,"美"就只能解释为"以――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才能把文言中的词类活用解释得更精细、更准确。三是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有独特的兼词现象。兼词是指古汉语里用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中的"诸"就是"之"和"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之"是代词,指搬运的土石;"于"是介词,释为"在、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中"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解释"从","之"是代词,指代积土而成的山。其它如"子曰:'盍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盍"为"何不"二词的合音,义为"为什么不"。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相当于"不可",义为"不可以"。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就要我们准确地解释翻译好文言语句,为此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词类分析法,以此来帮助我们解读古代汉语。

像生物学的研究要从研究细胞、基因入手一样,研究汉语也应从词类分析入手来解析相应的语法现象。在高中阶段的词类教学中我们应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因为词类的划分,标准不一,归类不一,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如实词的划分,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就把副词、叹词归为实词,并把表语气的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单列出来,称为语气词。而刘燕、邱学东等人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则将副词、叹词归入虚词,把表语气的词归入助词,称为语气助词。,高中。此外,按一般语法学观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对词类的划分也不一致。如代词,现代汉语法学家将其归入实词,而古代汉语语法学家将其归入虚词。副词,古代汉语语法专家一致把它归入虚词;而现代汉语语法学家对其归类就有争议,有的把它归入实词,有的把它归入虚词,争论不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比较斟酌,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对词的语法功能的认识。其次我们应重视"讲、练、评"三者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 刘燕、邱学东等《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2篇: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功能

提问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行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的纽带,其主要有以下四个功能。

(一)课堂提问具有重难点提示的功能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节课或是教材内容中需要重点理解和突破的问题,沿着整个教学提问可以勾勒出一条明显的教学重难点曲线分布图,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各关键点的重难点均安排了相应的提问。因此,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具有重难点提示的功能,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提问具有教学效果检测的功能

一节课教学成效如何,应当体现在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够全部掌握相应知识点,完成能力训练要求。检查学生掌握效果的最简便方式就是针对学习要点进行提问,从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完整度、准确性方面初步分析学生在学习成果完成方面的实际状况。

(三)课堂提问具有启迪学生思维的功能

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一连串的逐层深入提问,学生在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之后,往往紧接着有下一个相关联的,更深入的问题进行提问,或是在学生无法回答出来的环节,有辅的问题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式,或是换角度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串状课堂提问,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整个教学活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四)课堂提问具有注意力集聚的功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每节课不可或缺地会出现一些学生走神开小差的现象,为了能够让学生把注意力拉回到课堂,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自尊心,许多教师往往采取突然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从窗外的思绪回到课堂之中,有效集中了课堂的注意力。

二.创新理念,有效提升课堂提问艺术性的措施

课堂提问艺术性与整个语文教学成效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环节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设计的优化程度,在教学各个环节体现提问的艺术性,让整个教学活动更为生动高效,具体来讲教师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体现层次性,有效兼顾班级语文学习差异状况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性会逐步显现出来,较为明显的是两极分化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兼顾这样的现状,不回避现实,勇于面对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进行化解。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对应的层级难度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设计中,每节课中各个环节的提问都应当设置三套预案,有较为深奥的A类提问,也有难度一般的B类提问和较为基础性的C类提问,做好充足预案,在教学组织环节中依据实际需求,灵活选用不同难度系数的课堂提问。这样的差异性提问,主要是针对班级中语文学习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群体,使课堂提问与他们的分层学习目标、自身能力基础相一致,同时最大限度地吸纳班级各个层面学生参与和融入到教学双边活动之中,将兼顾班级语文学习差异性和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并充分发挥促进和激励作用,尤其是在学生课堂提问成功感、满足感、兴奋感的积极情感培养方面,有效保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

(二)课堂提问体现精炼性,浓缩教学目标要求中的重点难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重精炼性,精炼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学提问的形式、表述内容要精炼,通过言简意赅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听得明白、听得详细,一听就懂,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提问,更不能出现词不达意、表述不清的提问,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够较好地抓住教学环节的重难点,通过精炼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精炼性还要体现在整体数量方面,课堂提问数量要保持适中的频率,课堂提问太少会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度较低,不能够有效体现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而课堂提问过多过滥则会降低学生思维的深度,让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课堂提问要体现内容形式上的精炼性和整体数量上的精炼性,要能够满足教学实际需要,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炼出来,同时也要保证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存在的价值,不能出现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形而上学主义。

(三)课堂提问体现启发性,发挥学生思维循序渐进引领效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每一次课堂提问就是一次启发引导,尤其是许多语文教师喜欢采用分组持续深入提问形式,引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分析。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较少,教师提出的书面提问能够引领、组织班级各个合作小组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提问中,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内在联系,一组提问要能够涵盖整个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体现全面性,更重要的是其要有内在的线索相连,保证学生在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之后,能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在课堂启发性提问中,教师还要真正放手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能刚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随之自己就爆出答案,使启发性提问流于形式,最终还是陷入单向灌输的境地。

(四)课堂提问体现拓展性,给予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拓展空间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地凸显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提问为载体,体现拓展性。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拓展性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也可以课内联系课外、书本联系生活进行拓展性提问,联系学生自身感知体验以及向社会生活进行延伸,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再受制于条条框框的束缚,进一步拓宽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体现提问拓展性,还应当表现在对学生的思维启迪方面,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如果一时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突破口,进行启发引导,以点击面撬开口子,让学生从缺口处思路泉涌,迅速提高教学成效。

三.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性的“四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提问艺术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忌没话找话

部分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不够精炼,嗦嗦,给人一种意犹未尽或者拖拉散漫的感觉,甚至在有些根本不需要提问的环节上,为了体现所谓的师生互动效果,特地安排了一些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的提问。

(二)忌匹配不足

有些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全班一个尺度,一个问题着眼全班,忽略了学生中的差异性,以C类问题向优等生提问,以A类问题向学困生提问,匹配不到位,结果导致课堂冷场或是乱糟糟一片,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忌放而不收

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做到能放能收、收放结合,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心中应当早已形成预案,学生能够正确回答该怎么处理,部分正确该如何处理,或是无法回答又该如何处理,在放的同时就要考虑到收的结局。而部分教师只顾提问,而对内容的难度、目标可达成度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导致放而不收,不仅无法开展重难点突破,而且对课堂秩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四)忌自问自答。有些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虽然看似设计了不少提问内容,但是其教学过程还是以单向灌输为主,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其中,思维也没能够活跃起来,结果导致教师自编自演、自唱自导,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变相地采取自己作答的方式结束教学活动。

第3篇: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教育技术;误区;原则;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进入到教育领域。对于高中语文的教育而言,教师应当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努力学习,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能够熟练地将微课程教学、远程教育资源、翻转教学等运用到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奠定基础。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

虽然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实际的整合运用过程中,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在整合方面存在不少误区:1.重形式,轻内容从本质上讲,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创新,更应当是教育理念和思想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上,不过是将传统的课件、讲学资料“搬家”而已———从黑板上搬到演示课件上,最终的教学效果是“换汤不换药”,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2.重手段,轻目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手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积极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但是,实际上,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只关注课件和技术本身,忽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所带来的效果,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最终不仅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还可能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原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和适度原则

所谓适用原则,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媒体的选用必须适用于教学,以全面提高教学的效果。而适度性原则,是指在媒体的使用上不能过度,不能滥用多媒体教学,而应当做到适可而止。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遵循适用和适度的原则,确保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

2.互补和优化原则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相关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语文教学课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凡事皆有两面性,虽说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但却不是万能的。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应当坚持互补性和优化性的原则,让多媒体的各项功能成为优化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手段

结合以上分析可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存在不少误区。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有机整合起来呢?

1.巧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音、形、色于一体的优势,通过制作优质的教学课件,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课件教学,还可以将一些有趣的教学视频、音频资源等资料运用于教学中,如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师生交流的环境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蜀道难》《琵琶行》等古典诗歌时,由于这些诗句对于学生而言有点生涩难懂,且现代学生绝大多数不太喜欢这种古诗词教学。教学在给学生讲解这些章节的内容时,可以通过一些古典背景音乐的播放,充分展现古典诗歌的意蕴和意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2.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当前,远程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有效的网络教育资源,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尤其是对于一些边远的农村地区,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是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远程教育资源有机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资源或者是视频资源等,有效地拓展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良好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3.借助网络平台,构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

自智能手机问世起,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容易。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的交流和互动方式,借助网络平台,构建现代化的师生交流和互动机制。例如,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借助校园网,形成一个共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微信、微博等,通过交流群的建立,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实现无限制的交流,同时,这样的网络交流平台,也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指导,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总而言之,21世纪是知识化、经济化和全球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和发展高中语文的教学。只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存在不少误区。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这些误区,坚持原则,为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翠爱.探究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8):167.

第4篇: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94-01

1.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足

1.1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有误区

要想确保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则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和社会等很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因此教师能否对新课标进行正确的理解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新课标的执行效果,但是当前本人国很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对新课标进行理解时,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偏差。一些个别的教师认为所谓的新课标就是对语文教学的细节进行调整和优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这些语文教师面对新课标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不但不利于新课标的推行,同样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2高考试题的设置对语文教学活动存在影响

从当前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上来分析,高考的内容和重点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这样就会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近几年来,语文高考中十分重视对语文工具性特点的考察,而忽视了人文性。尽管增加了部分的主观题所占的比重,在一定的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缺乏拓展性的试题。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缺乏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

由于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学生语文成绩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积累,因此同数学以及英语等其他的学科相比较,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起来比较慢。这就使得长期下去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对语文这门学科给予突出的重视,认为只要课上认真听讲就可以,没有端正语文学习的态度,这样不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2.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2.1情境式教学

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机能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本人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细细品味,并采用语言描绘,加深学生对荷塘的审美感受。另外,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如视频、文本、动画、图片、数据、表格等,为情境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学生融入到课文的特定情境之中,在立体的教学环境中,可自主思考,加深对课文的认知和理解,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意蕴,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2讨论式教学

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如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本人常采用讨论式教学。由于文言文内容难解、翻译枯燥,教师翻译用时太多,若不翻译,基础差的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本人安排小组讨论,4人1组,1人翻译3人听,依次轮流进行,遇到小组翻译不了的,学生记录下来。分组讨论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各小组担心被其他小组问倒,又想给其他小组出难题,所以小组间讨论激烈,研究劲头十足。在此过程中,本人发现,很多内容学生自己可以理解,只是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留予充足的锻炼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得以提升。

2.3设问式教学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来展开,因此,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细心设计,精挑严选,巧妙设问。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本人以“退”为中心,设计了以下提问:“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如何?”该问题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启发性。如《祝福》一课,本人设问如下:“有人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结合她的悲惨人生,具体分析。”本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联系祥林嫂一生中的四大转折(孟春之日,丈夫夭亡;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将四次人生重大转折刻意放在春天来写,所以说她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是个饱受封建礼教束缚和压迫的封建农村妇女典型。因此,通过巧妙设问,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4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来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师道尊严的限制,很多语文教师总是非常严肃,保持冷面孔,独自占有课堂,与学生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为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使语文教学有效进行,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更好地完成高中语文教学。

2.5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容易将语文理解为理论性较强,但实践性较弱的课程。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将语文教学高度理论化,所讲授的例题,远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难摸着边际。实际上高中语文教学是从现实的语文知识中选择一部分内容,是现实社会知识的升华,语文知识与普通民众生活与生产密不可分,具有高度相关的联系。但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对立起来,不能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讲授,使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很难入手,很难学透。脱离实际生活的理论知识,由于其远离生活,远离学生的现实世界,很难被学生接受,授课过程中也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把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讲解,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枯燥乏味、整日做题的高中语文印象。

3.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对于教学的要求逐渐提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改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针对当前学生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莹.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120.

第5篇: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是对陈旧教学模式的一场革命,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中,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强化学习研究,在工作中寻找到有效的突破点,抓住重点环节,对以往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完善之处改革创新,促进语文教学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得到全面体现。

一、注重实现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发展全面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全面掌握,而且要在语文教学之中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效益性。课程标准对阅读、写作、表达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阅读能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选题立意、间架结构、语言润色、表现手法等方面作深入分析,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熟悉基础语法知识和各种修辞手法,并能够熟练运用,等等。实际上,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并没有完全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开展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中所用时间过多,对于学生的启发引导做得不够,尤其是没有能够抓住重点章节、重点字词,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全面感悟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教学工具性的表现。教师应当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对学生开展指导点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高效学习。

二、注重实现主观情感体验与思想引领全面深化

文章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情感体验的书面反映与再现,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材的思想情感、意境与学生的思想发展、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对学生的思想的教育,尤其是对学生人生理念的渗透。比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人文性目标,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提前预习,在此基础上设计三个探究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一是分析“有了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为什么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二是讨论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的泛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三是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阅读原文,联系实际,比较海伦的生活遭遇,以受到的启发写读后感,强化学生对生活幸福指数的感悟。教师要逐层深入地探究分析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思想引领成效。

三、注重实现教学自主学习与思维引导全面交互

许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将讲解作为最主要的手段,认为只有讲全讲透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样的课才算满意的课。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对于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考虑得不够充分,很容易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在学习中难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局面,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能力培养产生消极作用。针对这样的现象,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改革创新,突破这一瓶颈。各种教学改革的模式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范例,其中自主学习模式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作用方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按照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成6―8人的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作用,让后进生在小组里学习到优秀生的思维方式,让优秀生对小组里中下层的学生发挥更为直接的帮教作用,让一个个团队在学习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这种模式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既要让学生自由地开展学习,又要做好启发引导和调节控制,对学生的难点问题予以帮助,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控,让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有效控制之下,保障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取得最优成效。

四、注重实现教师讲解传授与指导帮助全面促进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潜心研究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尤其是要改变许多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充当教学活动主角的模式,从教师满堂灌输的主体地位中走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点拨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技巧予以指点,并帮助他们学习解决重难点问题,通过教学中有效的双边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积极起来,让学生在相互协作的学习中增强思维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另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学习薄弱环节的分析和辅导,还要引导其他学生与后进生开展帮扶活动,整合语文学习的各种有利资源,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五、注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课外活动全面互动

第6篇: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

比较文学起源于国外,在经历了引进、介绍以及改造后在国内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日趋完善的趋势。目前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其两大主要支柱,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则是比较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两种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是:所谓比较文学,主要是基于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间的跨越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采用的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跨文明研究的方法,对跨越式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以及互补性等进行详细探究,通过发现文学规律及特性,促进世界文学加强了解和整合,最终全面推动世界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近来来,随着比较文学在国内的逐渐发展,将人文精神理念积极融入到比较文学中,进一步彰显人文素养,推动文学理念朝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样充分说明了比^文学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新鲜的学术活力。

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在于通过文学教育手段,运用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学科整合,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以及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对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在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而这种教学理念正和比较文学中“兼容并包”和“和而不同”、“尊重生命”、“新人文精神”等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比较文学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二、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教师的学历构成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其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导位置往往由教师所代替,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学习能力还在进一步培养当中,所以这种替代也显得顺理成章。

以往研究当中大多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要作用,更多的关注点则放在了教材的编写以及教改方式方面,其实高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才应当是多加关注的地方。具体来说,比较文学的理念以及方法是需要教师通过备课、授课以及课外辅导来完成的,而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使其学会如何应用比较文学思维和视野来分析文本,提高自身思维,拓展视野。

(二)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囊括了备课、教授、课外指导以及作业批改等具体行为。首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

若是教授外文作品,应用比较文学的合理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重视作者以及译者介绍,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译文和原著之间的关系,可能这种教学只是浅尝辄止的尝试,但势必会增强学生对不同语言差异的理解,体会不同文化语境,懂得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

长期以来,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选读课文直接当做外国文学作品来宣讲是有一定问题的。抛开翻译问题不谈,译文在中国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若是课文是来自和外国文学有关系的中国文学作品,则可以借助延续影响的思路来探寻课文的外国文学渊源及其在中国发生的变化,而课文同外国文学缺乏关联性,教师就需要通过平行研究的方式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以灵活直观的方式来讲解比较文学方法中的难点。这里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幻灯片以及视频资料等来展示异域文化特色,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文化差异。

一方面,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阐明课文所涉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文学特色,使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背景的理解,以此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学及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就目前流行的比较文学教材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理论枯燥的问题。

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具体的文献现象,以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有一个大致轮廓。然后在逐渐深入,讲解翻译研究等,重消化不重记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培养宽广的胸怀和广博的视野。

这对于学生尽管要求很高,但应当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具体讲解时,教师要善于联想和引申,善于引入他国文学文化为参照,这就要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再次,在课外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阅读比较文学书籍的习惯,以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为宜。

教师可以通过周期推荐文学读物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譬如一周或者是半个月为一个周期,在周期内向学生推荐影响研究方面的理论及论文或是有关世界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明白文化的多元性。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以减少阅读量,求质不求量,让学生知道基本的中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来主动探寻答案,解除内心的疑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逐步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地球村的观念逐步形成。

因此中学生应该在此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而比较文学的理念就是通过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并将具备“世界主人”意识最为比较文学的最终指向。

第7篇: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特点

高中生已经接近于成人,但其思想发展远未达到成人标准,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情感的敏感性表现也较为突出。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除了要设计好教学的流程以及知识点的把握之外,还要将学生身心特点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方面,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切入点,营造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情感基础。一方面,教师要更加关心学生,高中生语文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相对较为严重,对于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帮助他们寻找自身学习活动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学习方法技巧方面的不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有效动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尊严,感受到成功和满足,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更加体现教学手段升级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学手段陈旧落后的弊端,许多教师沿用小黑板、挂图、投影仪老三样,甚至有的教师教学中图省事,或教学准备不足,直接没有运用教学手段。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学校教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了高中语文课堂,尤其是以多媒体手段为代表的信息教学手段,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将这一手段的运用融入到每一个环节,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分析环节,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信息的补充,让教学过程更具生动形象性;在情感渗透方面,教师也可以在关键环节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情境的营造,以此实现思想教育的渗透与升华。在教学手段的升级中,教师除了要熟练地掌握运用信息化手段之外,还要能够体现自主设计的创造性,要逐步从直接运用转变到运用与自主设计相结合的层面,进一步提高教学课件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更加强调教学模式改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被动听讲这样的模式,已经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互动性。教师应当强调教学模式的改进,尤其是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搭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要让学生从一个由个体构成学习小组这样的整体,进一步发挥学生思想交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设计出具有引领性效果的探究提纲,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明确的线索与载体,进一步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体现收放结合的原则,除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成果和解决绝大多数问题之外,还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来,运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开展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能够促进每一个层面的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与进步,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能力、基础方面的差异性,应当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促进语文教学整体成效提升。一方面,教师要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按照学生学习能力与基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与此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也要体现提问难度、探究题深度方面的因材施教,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确定相应的教学提问以及思考探究题,让他们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参与其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在高中语文练习以及考核方面也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确定相应容量与难度的练习内容,以及开展AB卷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班级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学习层级,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有效发展,

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更加注重整合课内课外资源

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时间紧、节奏快,高中语文教学课时也是固定的,要想有效提升教学成效,教师应当具备资源整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课内课外资源进行充分的分析、筛选、整合并加以运用,使之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外阅读以及主题读写活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积累文学底蕴,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学习成效。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借助于课外各种专题活动、兴趣小组,强化对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巩固,如组建古诗词研究小组、文学社团等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载体里面得到长足地发展,尤其是要结合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改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获得大量写作素材,以促进写作能力提升,

第8篇: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创新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一直比较滞后,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严重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因此,在新课改下,要将教学方法与内容两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寻求创新突破。

1.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1.1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灌鸭式”地传授学生知识,严重挫伤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基于这一点,我国的高中生在与国外学生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比如在创新方面,我国中学生明显落后于国外中学生。因此,在新课改下,就必须彻底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2]

1.2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高中语文教师应是细心的心理专家,善于分析和把握学生的感情。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将更多的情感投入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平等、知心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难处,帮助他们找出学习问题,并提出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的热情。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习比较研究法,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教学方法的优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尤其相比于美国、日本的高中语文教学法,这样更有可选性,找到比较适用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3]应用比较研究方法能够进行左右式的横剖比较,了解同一课文的差异,也可以做纵贯式的上下比较,了解同一时空不同时间的差异。

1.3应用多媒体教学

21世纪,学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对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应当借用新科技的力量,提高教学成效。高中语文教师可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提升教学操作技能,将其娴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可制作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教学课件,选取重难点将其打印出来,为学生详细讲解。同时结合高考的热点话题,将语文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加在课件上,注意实时性和正面性,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

语文教学内容应当正面化、针对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于语文内容一直比较滞后,不涉及热点话题,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授课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一段时期内国内反日情绪比较激烈,日本不反思自己的罪恶历史,这是必须谴责的,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打砸日本电器,以此表明自己的反日立场,则显然是不对的,容易引发学生的极端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对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的优势,例如教授川端康成的文章时,可以与学生详细探讨日本的心理文化,向学生推荐《源氏物语》,分析日本的等级文化,并延伸探讨日本的古代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日本的另一面。在古代,很多日本人觉得女性是有原罪的,她们的这种原罪会陪伴她们一生,而受到世人的误解。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母性崇拜”,许多男性都有“恋母癖”,例如《源氏物语》的男主人公源氏公子,因没有亲眼见过自己的生母桐壶妃子,听说自己的继母藤壶妃子相貌酷似生母,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对继母的违背人伦的深深爱慕与眷恋。[4]同时女性又被当做魔鬼被人惧怕,一旦女性母亲一面的面具被撕去,就会有一个可怕的幽灵出现。在《日本女性史·近世》中就讲述了一个故事:普通的农村女孩卖给妓院只能换到十三两钱。即便如此,被卖掉的女孩也毫无怨言。因为她们受到的教育就是为了家的利益,为了孝敬父母,牺牲自己的幸福是应该的,所以日本的女孩为了家庭而被卖掉,不仅没有人鄙视,反而会受到人们的称赞。[5]这样一方面不仅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日本文化,而且使他们不做出过激的行为等。另一方面,在详细介绍日本文化的基础上,还能够进行中日文化的比较。一个成功的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当向学生灌输做人的正确理念。

为落实创新性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课程的障碍,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落实高中语文新课改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国勇.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

[2]盛新凤.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和美语文”的理论和实践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8(04).

[3]郭丽.走进课改深处——探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J].教育教学论坛,2010(06).

第9篇: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复习教学;成效分析

当前,许多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运用题海战术、车轮战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但是教学成效没有能够达到规定的目标。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复习环节,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复习教学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一、认真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效提升语文复习动力

多年来的高中语文复习教学活动中,开展大容量、高密度的复习教学与练习巩固,成为了师生潜意识中的最佳模式。对于这样的模式方法,语文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效率,反而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有教育研究机构的课题成果显示,缺乏科学性的以加大练习容量、难度,提高考试次数等方式,并没有顺利实现提高教学成效的目标,部分时候反而成为了制约教学成效提升的障碍,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与资源。和理科学科所不同的是,在高中语文复习中,重复机械的训练无法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加深理解,高中语文复习教学更为注重学生的理解,这样的效果并不能够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得到实现。高中语文教师对复习工作,如果不能够做到针对性研究,一味地依靠大容量、重复性的训练,是无法体现教学成效提升目标的,因此,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研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提升语文复习的成效。在组织语文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热情方面的影响,学生学习热情低下,语文复习过程中就难以积极主动投入,教师要发挥积极情感的促进作用,在复习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快乐,更加主动投入学习。笔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是在训练的容量上进行缩减,突出重点和薄弱环节,在对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训练的题型容量,做到题型针对学习薄弱环节,容量以达到巩固目标适量为宜,不做重复性的无效劳动,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运用于针对性的难点突破,消除学生的厌怠情绪。其次,是对学生强化前途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放眼自己的人生与未来,规划下一步的成长之路,让学生感受到辛苦的学习是为了更加美好的人生,变消极情感为积极的动力。

二、科学设置语文复习教学安排,充分发挥情感促进效应

许多教师在设计与组织高中语文复习的环节,最为关注的是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大纲中的考查点,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状况,但是在学生的情感因素方面关注较少,没有能够统筹兼顾这一点。事实上,高中生在生理与心理成长方面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他们对于学习的体验反馈更为强烈,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安排的方式让学生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许多时候,高中语文教师会将复习成效低下的原因归结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滞后,的确,处于这种状态的学困生在学习同进度推进方面存在着一些疑难因素,但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现实,积极化解与突破,而不应一味地抱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复习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练习的容量密度以及深奥程度,对教学安排进行科学的设置,让学生增强积极的情感,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成效提升。笔者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从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积极情感,首先是学习的难度保持在适宜水平,在高中语文的整个复习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内容难度过低,无法发挥筛选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的功效,但是难度过高,会让学生增强畏难情绪等不良情感,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所以,笔者在复习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适中的难度,防止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其次,是严格控制复习教学中练习的量,要兼顾到学生的速度与时间安排,将重难点体现出来,做到精炼、高效,让学生能够针对这些要点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回顾。实践证明,保持复习教学中练习量的适中与难度的适中,能够让学生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学习动力,为最后一阶段的教学效率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三、优化语文复习教学模式方法,竭力体现教学针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