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包括日常劳动休息或者消遣,还包括饮食起居、穿着服饰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自身的调解,有利于扩大自身对外交往,培养更高的理想追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如今湖南省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令人堪忧,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作息时间没有规律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大学生自控能力差,不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作息时间不规律,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该上课的时候睡觉。有些大学生习惯晚睡晚起,每天都得到一两点钟才休息,有的甚至晚上通宵上网,校外过夜、网吧过夜、歌厅过夜等现象层出不穷。长期以往,必然会引起恶性循环,不仅自身学业毁于一旦,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引发精神类疾病。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必须引起重视。
1.2 日常饮食没有规律
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晚上睡的晚,所以早晨起的晚,往往来不及吃早饭就去上课,饿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吃些饼干零食类的食品充饥,有的学生甚至养成了常年不吃早饭的坏习惯;有的男生抽烟酗酒,暴饮暴食,有的女生注重外表美丽,不吃食物以达到瘦身苗条的目的,或是节约伙食费就为了去买漂亮衣服,这些行为都是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时间长了,会导致许多学生患胃病,严重影响自身的学业和生活。
1.3 缺乏体育锻炼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体质,增添活力。但是随着现如今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占用了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校内文体活动的学生总数明显不如以前,而且缺乏集体荣誉感。学生的身体素质直线下降,造成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肥胖症、近视眼、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差等一系列病症随之而来。
1.4 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非常大的地位。大学生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使用主体,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能够非常快的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并把此应用于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而另一个方面,他们正在青春年少,易冲动,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辨别能力,难免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成瘾、网络黑客、网络游戏社交、网络诈骗等方面。
1.5 抽烟喝酒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
全世界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疾病,“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语明确的写在包装盒上,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无视,认为抽烟“抽的不是烟、是寂寞”,认为这样很酷、很有“范儿”,就忽略了烟草对人体带来的伤害。而大学生喝酒的理由更是多种多样,各种“老乡会”、“生日宴”、“离别席”往往成为了大学生醉酒、酗酒的好“理由”,醉酒酗酒会造成人的思维混乱,影响人体新陈代谢,而且酒后滋事伤人的情况越来越多,一副 “天老大、我老二”的模样,使人变的更加野蛮、粗暴,喜欢惹是生非。
2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能够处于完全的安逸状态,不是没有疾病就代表着健康,身体不适、衰弱,精神紧张、忧虑等等也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说,健康不只是单纯地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体方面,还涉及到心理、社会道德等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概括说,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此时大学生的思想也不断地趋于成熟,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健康教育就是指高校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课堂教育以及课外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减轻甚至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产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优化学习、生活状态。大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激励大学生尽快的远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并能主动地趋利避害,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概括的说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高校形成健康的环境;第二,提高以及维护大学生的健康,通过树立学习榜样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并能及时的改正;第三,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拜金主义思潮涌现,许多大学生感到生活压力大,健康教育可以缓解大学生身心压力,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的发生;第四,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大学生的自身保健能力,使大学生能够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 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
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是由于健康教育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因此,健康教育整体系统的建立应当从自身特征出发。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最高的群体,高校最为社会培养全面健康人才的摇篮,在高校中开设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两极化和多元化,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改善当下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减少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对健康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
在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已从单纯的生理指标提升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统一的概念。早在1990年,联合国世界卫组织(WHO)就已明确的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方面都具备,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大多数的大学生只知道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但不能真正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盲目的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了,对真正健康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要切实转变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这就需要高校更加正确的规范自身的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中开设有目的性强、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教学课程,不仅仅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顺序的安排,还包括规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以及个性的阶段性要求。对于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必须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
3.2 高校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培养健康行为的教育
开设大学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应灵活多样,高校教师应注重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充足睡眠对自身胜利功能的帮助,努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充足而且良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大脑细胞的能量和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和储备,才能更好的运行,同时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使之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加强自身修养,还可以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亚健康状态,保证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3.3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合理安排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
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时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以及活动进行合理规划,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规律,想玩就玩,想学就学的现象比较突出,更有甚者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玩上,课余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课外活动时间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引导,高校通过组织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壮大学校社团的发展,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外可以更多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文体活动,既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当中缓解自身压力,也可以利用一些文体活动增加生活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3.4 引导大学生放开心中顾虑,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例如:家庭情况、就业情况、婚姻情况等一系列问题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高校中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或在辅导员中设立心理咨询就非常有必要。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减轻自身带来的矛盾和压力,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更能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更快的适应社会大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课程或知识讲座,可以使学生放松自我,在遇到心理压力或挫折的时候,能通过活动调解法、激励调解法等一系列专业方法来调节自身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同时要求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的早发现大学生心理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尽早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正确的对待、疏导。
1.1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这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2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均衡的发展就需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所以大学生也要承担越来越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从个人角度来看,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还要掌握专业知识,优化个性品质,开发智能潜力,为就业做好准备。这个阶段,或者由于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或者家庭、社会对他们期望过大、过高而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1.3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时展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日益更新,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就随之而来,并由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心理问题巳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心理健康。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过去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专门的教师采取特定的活动形式来完成的观念是片面的,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就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低估。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指导思想。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并调整教育工作,使教学活动、管理活动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
2.2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教育教育者不仅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还要具备与大学生所学知识相关的各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个别教学以及语言沟通方面的技能。但是具备这些素质的专业人才极为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此需要培养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来实现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目的。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培训的质量,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第三,针对目前心理教育工作者其水平和技能良莠不齐的现状,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
2.3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在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学校不仅要强调德智体等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也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门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功能互补。这样,在改变了各科教学现状的同时又塑造了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推动了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自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颁布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价值取向、社会背景等方面,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必须处理好其中各方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处理的关系
(一)价值关系。价值关系主要包括干预与中立两方面内容。首先,西方心理咨询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不主观臆想和判断。比如咨询者的自我面试,采用的方式以“非指导性”为主。这样既可以增强双方的了解与沟通,又可以实现心理上的共鸣,可以使当事人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逐渐放松,并找到一种平衡状态,进而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引导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价值中立关系。其次,我国的心理咨询最大的特点是价值干预严重。因此,西方国家追求的价值中立与我国传统思想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西方咨询对来访者不作主观判断和臆测,完全保持价值中立。我国心理咨询对来访者的干预较为强烈。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结合大学生身心情况,适当借鉴西方咨询的优点,实现中国化改造。(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应拓宽教育渠道。首先,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特征,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1]。其次,在日常德育和思政教育过程中,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三者有机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协调统一发展。德育的宗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专业素质、情感的培养;二是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心理方面,还包括人格的培养与完善。因此,在德育中,教师应适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媒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三)发展性与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教学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二是大学生适应性。适应性也称为调试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四)生活化与课程化。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健康教育的特征与德育教育具有一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提高教学目标与方案的针对性与系统性,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衔接,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应以积极引入生活化素材,使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处理各种困惑,提高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各方关系的策略
(一)提高目标的层次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循序渐进、层次性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同时,需要制定总体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现阶段,教育专家积极关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了相关的解决措施[2]。他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健康状态,二是不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心理症状、心理健康、亚心理健康。因此,教师需要展开针对性、层次性教育。心理疾病的预防主要是指大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时,教师需要制定心理疾病预防方案,及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开展心理疾病预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教师及时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与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制定具体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源上消除心理障碍,积极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二)合理把握教学原则。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把握教学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在具体教学与心理辅导中,教师需要把握心理教育的学科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要想进一步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处理和协调好我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咨询理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健康教育特征,把握教育原则,展开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李小红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依赖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剖析促成心理疾病的原因,科学有效的引领大学生远离心理疾病,及时以正确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走出心理阴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由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情感问题带来的压力等方面的因素错综复杂的交织而形成。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心理健康的定义及衡量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人内心的一种安定、适应的状态。这种状态来源于人对内部环境的安定感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即在任何障碍和困难面前,都能以适当的方式去适应和接受,使内心感到安定而不产生心理失衡。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因此,衡量心里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从普遍意义上来说,衡量心理是否健康具有以下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通常情况下,正常的心理活动其心理和环境具有统一性,即心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相一致。二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正常情况下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具有统一性。三是人格的稳定性。个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随着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形成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而人格的稳定性即是对个体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2、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状况
大学是知识青年成才的关键时期,是知识青年自身发展具有突破性的黄金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更须倍加谨慎,使其向优良方向学习发展。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吸收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保证。健康的心理教育能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史不长,经验不足,尚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种种困境,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范围不够广泛、分析不够具体深入、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方法不完善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寻找对策,制定出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从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方案、课程安排等方面一一着手,并对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但是否能有效实施,还有待考证。
3、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3.1、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心理素质由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组成,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个体对经历和知识的选择与内化,渗透到个体的人格特征中,实现心理的发展和成熟。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过程,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取决于其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从师资力量、教育方案两方面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改革。首先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教师自身培养入手,对兼职教师做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使其系统地了解心理问题的相关原理,全面地掌握科学的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的方法,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效。其次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做适当调整,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程中调整心态,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高效落实。
3.2、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阅历浅、经验少、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而社会实践对锻炼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可通过组织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其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在开展活动时,及时关注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指导,提供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还可以班团活动为载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如:围绕人际关系、班级凝聚力、学习动机、自我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3.3、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可自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帮助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也为大学生和辅导老师交流沟通搭建了便捷的平台。社团可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中来,还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4.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人的心理活动大多都是由身边的环境影响形成的,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可通过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缓解大学生学习压力。学校应相应党的号召,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多多关怀,满足学生健康合理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大学生乐观积极向上,避免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危害。
3.4、突出“沟通平台”的多元性,信息传递方式朋辈化
朋辈传递符合沟通的理解同一性和接收连续性原理,是信息沟通的最有效方式;朋辈沟通是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化解心理障碍的最快捷办法。重视挖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朋辈资源,打造多元沟通平台,可以引导校园群体心理良性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使沟通渠道贴心、温馨、无隔阂。1.打造第二课堂为团体辅导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办定期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每月有一个固定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心理健康教育办负责计划和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团体活动,统筹学生组织结合各系专业特色,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心理讲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或者是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的团体活动。学生自主参与,形式活泼,正能量得以传递,学生群体关注点得以收集。
打造“阳光使者”热线为心理互助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办每年定期从学生中筛选两批“阳光使者”,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办根据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分别就热线电话接听、咨访关系建立、常用咨询技术解析等八方面拟定培训计划,对“阳光使者”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接受培训的“阳光使者”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相关知识,具备为同学们提供初步心理辅导的能力后,以老带新的方式为同学提供谈心服务,及时解疑释惑,化解矛盾。这一平台的建立,学院得以及时发现和排除个别学生心理隐患,及时解决在教学和管理上出现的学生群体聚焦的问题。
打造心理健康社团为健康常识推广普及平台。依托团委组建以班级心理委员为主要成员的“心理俱乐部”或“心理会社”等学生心理健康社团,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助人自助能力为宗旨,及时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同学并推介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学生心理健康社团负责组织开展心理文化专题活动,如每两周播放一次心理电影,不定期制作心理书签、宣传板报等心理健康宣传工作;组织校园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办的指导下,每学期开展若干次团体辅导活动。
4、结语
当今社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充满着挑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个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这一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责任。这不仅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共同培养出能够肩负起社会责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02:485-488.
[2]华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民族的崛起需要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此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生需要努力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還要有过硬的文化素质与全的心智。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成长的特点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会受到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一个规范统一的要求,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
1.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扭曲现象
自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以来,大学生就有了人们难以想象的犯罪症状,而且这个比率不断增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高校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针对已经存在的事实,必定会有一些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出现扭曲,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1.1享乐被摆在了人生中的主要位置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走上犯罪道路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把享乐摆在了人生中的重要位置。在一些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盗窃犯罪几乎占了犯罪总数的50%,是大学生犯罪的最主要手段。这类犯罪的原因就是大学生追求享乐的心理。虽然他们的家庭条件不比周围其他同学差,但他们往往寻求新刺激,追求享乐,为了长期保持这种虚荣的优势,通常会出现经济拮据的状况,这时他们可能会产生盗窃动机。
1.2扭曲的心理往往以报复的手段表现
打架斗殴、故意伤害、等罪名位于大学生犯罪类型的第二位,他们的危害程度很大,甚至高于大学生犯罪中的任何一种,在社会中引起了最为强烈的反响。但是这类案件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存在报复心理。像是有的大学生没有谈成恋爱,就因爱而生恨,想找机会进行报复;或是有的大学生为了一句玩笑话或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动干戈,更为严重的是伤害他人的生命,这些都是典型的报复心理。
1.3寻求刺激以满足畸变的心理需要
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大学生還是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但如果这种求知欲被一些低级的情绪所控制,他们就会寻求新的刺激来满足心理的需求。他们或许会选择一些较劣质的思想来满足自我畸变的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类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却不能站在对方或是社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自我中心认知观就阻碍了自己与社会规范的洽接点,导致大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1.4自我意识混乱
所谓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程度,主要分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大学生的状态位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在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变化,在这个阶段,自我意识也会迅速发展,他们会明确认识自己和理解自己的方法。这一时期会影响到大学生能否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如果没有处理得当,就会引起不可忽视的社会危机。青年期会使大学生的自我矛盾加剧,并且对自己充满否定,这种斗争的结果就是激化问题,让大学生无法确立自身形象和自我概念,会导致情感出现波动,最终导致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2.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做出贡献,所以要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人才素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这些素质中的基础就是心理素质,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没有办法完成学业,在未来更没有办法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所以说心理素质关系着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关系着高校能否完成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应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看作是新形势下工作重心,不断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2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的德育工作有新的范围,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纪律、法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重中之重,面对全新的形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社会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使高校面临着很大的任务和工作量。但高校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全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2.3综合考虑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
由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一,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让大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健全他们的心理素质。当前大学生面对着不同的社会、家庭和成长环境,在遇到问题的过程中,会导致学生出现很大的压力和误区。近年来,大学生由于一些心理问题而出现休学或是退学的状况,导致突发事件和恶性事件不断突显。一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上升的趋势,这就会促进大学生的发展,而这种工作使亟待解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很大的要求。
2.4开展业余活动,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广泛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出现的心理问题及障碍,充分发挥学校的心理咨询作用。作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解决心中的难题,還能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认识自己,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最近几年,心理咨询的机构不断完善,增添了许多新形式的服务,已经成为调节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
2.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与良好的校园文化息息相关。校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像是团结友爱、群体凝聚力以及荣誉感等等,良好的校风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让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这样的一个健康向上的、宽松的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了解,充分发展个性,改变自己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希望工作”,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只有通过多方的齐心协力,坚持不懈才能造就大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出现犯罪或是自残行为,为他们走进21世纪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关键词 90后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个性鲜明的“90后”们正在陆续步入高校深造,成为各个大学的主角。在现实社会中,他们往往被看做是自信、遇事淡定、兴趣爱好广泛、现实的一个群体。然而,我们却发现网络报刊上关于“90后”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仅去年11月就相继发生了上海大学生刺死室友、三峡大学大一女生坠楼等事件。在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不禁感叹:自信甚至有些自负的“90后”大学生们到底怎么了?笔者在高校从事多年辅导员工作,基于对学生的重视和负责,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当今“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为今后学生管理和辅导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1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由于“90后”大学生出生于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成长环境日新月异、社会观念不断更新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所表现的出的心理问题也与一般青年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集中体现为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抗压能力差的问题等四类问题。
1.1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主要包括亲情和爱情两个方面。一方面“90后”大学生普遍比较叛逆、渴望自由,他们长期以来受到家长和学校的严格管制。进入大学以后,远离家长的他们个性得到了充分释放,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学习生活。然而,由于“90后”大学生过去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立能力比较差,突然失去家长的保护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这使得“90后”大学生容易陷入与家长的情感纠结之中,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初高中阶段,“90后”对异性的倾慕与渴望也因为高考压力而被压制着。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普遍渴望拥有一份甜蜜的爱情。由于他们的性格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不能够妥善对待恋爱关系,使得他们容易因为婚前、同居等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1.2人际交往问题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之中是“王子”或“公主”,长期被宠爱所包围的他们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忽视他人感受。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相似的个性使得他们时常因为一些小问题发生冲突和矛盾。而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90后”提供了广阔的交往平台,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受挫的他们容易沉溺虚拟网络空间之中,诱发网络依赖、网瘾等心理问题。
1.3学习问题
一方面由于“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他们形成了较为功利的价值观,这在他们的学习中也表现的比较突出。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氛围的宽松变得懈怠,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内容与自己心中所想的存在差距而感到失望,这些会导致厌学、逃学等问题。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是创新精神比较突出的一代,但他们在遇到某个问题之后,会急切地想得到答案,而不愿意去独立思考。这使得他们缺乏学习新知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最终使得他们在就业时遭遇挫折,出现焦虑情绪。
1.4抗压能力差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普遍表现的比较早熟,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当他们真正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却不能表现出自己独立、成熟的一面,而变得情绪化严重,一旦问题无法解决就会否定自己,选择逃避。“90后”大学生比较善于表达自己,但缺乏独立精神的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会过多地依赖他人的帮助,而不愿意去承受压力。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的基础,其角色定位的准确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扮演着传播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三种角色。
2.1传播者
高校辅导员处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往往承担着教育管理学生、指导社团工作及党支部负责人等多种工作,平时与学生最贴近、接触最为频繁,既有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天然优势,又要不可避免地帮助学生处理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在做好日常事务的同时,可以利用班会、开展集体活动、与学生交心谈心等形式,有计划性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完善自我心理健康,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困难。
2.2组织者
高校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吸引学生高度关注自身心理健康,让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协会队伍不断壮大的机遇,进一步创新协会工作,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类心理辅导,使得学生在开展社团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最有效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2.3执行者
当前,国内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辅导员、学生朋辈辅导。在网络中,处于中间的辅导员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一方面辅导员需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通过提供一定的心理辅导或者建议学生去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疾病。同时,辅导员还必须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做好信息反馈和传达工作,在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下,辅导员要协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好心理危机干预和处理工作。
3 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90后”大学生反映出来的现实思想和行为问题,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出学生的思想问题和产生根源,针对性地采取更加人文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培训是实践基础。虽然辅导员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很多辅导员既没有心理辅导专业背景,也没有接受过正规心理学培训,特别是在与“90后”存在年龄代沟的前提下,专业知识的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困难。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认识到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自觉地学习各种心理学知识,了解“90后”普遍心理特点,为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知识基础。
(2)建立学校、家庭、学生的良性互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鉴于“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不敢或不愿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的现状,高校辅导员应该主动架起学校、家庭、学生良性互动的桥梁,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需求和心理状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理解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3)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由于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相比较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而言,“90后”大学生更乐于在虚拟网络中尽情地倾诉和宣泄情绪。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对症下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与学生建立起良性沟通的局面,让学生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释放自己心中积压的苦恼与烦闷,从而准确及时地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更有效果。
(4)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90后”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多数更倾向于向自己的同学、好友等同龄人倾诉。针对这一特点,高校辅导员可以选拔出部分优秀学生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成立朋辈心理辅导小组,组织和引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时,高校辅导员要注意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及时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在实施心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尽快摆脱心理困扰。
参考文献
[1] 康艳明,刘延金,余红梅.关于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教育方法
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同时,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多数是健康的,他们有较稳定的思想情绪,学习上乐观自信,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明显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管理时,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解决学生一系列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培养优秀班集体。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要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调查,笔者认为当前不少学生在“学习心理、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精神健康”等方面心理压力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适应力差、群体性差、意志薄弱、对人冷漠等心理问题。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自身的原因。不同学生的气质、体质、身体健康、生理发育、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等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有的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甚至产生心理疾患。
2、学校的原因。虽然当前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学校还存在片面追求学生成绩的倾向,这依然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教师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学生个体间产生的矛盾,家庭对学生不恰当的要求,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育,使部分学生厌学,畏惧交往,产生自卑,不能正确、全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等情况。
3、社会、家庭的原因。社会发展迅猛,旧的观念受到冲击,新的理念还没形成,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教育思想的陈旧、教育方法的单一,有的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高要求,外来工、农民工对子女的不闻不问、毫不关心等等原因,都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要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是:1、以心理辅导为主。学校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面临的矛盾和个别差异进行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2、在自然情境下的过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与当事人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自我了解、自我适应,从而能够自我独立和发展。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的这种关系是在平时就需要建立的。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员角色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进行心理辅导,不过,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三、要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优秀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等。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为此,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否则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2、营造良好集体氛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数。
3、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班级是学生最经常活动的场所,同学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共同的课堂、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着这样、那样的共识,所以,同学之间彼此了解、彼此理解。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研讨所产生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及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主题班会前应有所准备,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加以适当的引导,以确保班会的正确导向。召开班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群体趋向,及时补充自己的计划,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
4、积级举办心理学常识讲座,为心理咨询提供咨询平台。
将心理学常识引进校园课堂,让大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讲座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主要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补充形式。大学生在必要时应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结束语:
总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优秀班集体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格﹑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释放,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遇到困扰时,应该学会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学会控制好自已的情绪,因为控制情绪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会拥有可靠的内在条件,才会离成功越近。
参考文献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教育目标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侧重于使学生正确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掌握自我调节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生命教育的目标侧重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是从多角度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教育内容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的关于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等多方面的指导和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是认识生命的本质,全面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活动。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情感的教育、生命价值的教育。教育途径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心理咨询中心个别辅导服务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宣传和体验等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两者是互相包涵,相辅相成的,都是高校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措施,都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生命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进一步得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都要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平衡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其智力发展与顺利成才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现实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对感官刺激的盲目崇拜,使大学生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他们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更是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失去了生命的承受力。
(二)大学生现状亟需加强生命教育。首先,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次,漠视生命,他杀和暴力现象普遍。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暴力杀人事件表明大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第三,虚度生命,游戏人生。生命教育的忽视,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在人生的追求中,片面追求感官的快乐,消极颓废,游戏人生。这些现象都亟需我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有待生命教育弥补。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不容置疑,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方面存在的不足很明显,急需通过生命教育来弥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讲解爱情的定义以及大学生如何处理各种两性关系,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而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则有效地避免了这种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先做了一些理论的铺垫之后,通过四个环节(“来自心海的消息”“男女拼盘”“情感擂台”“爱情价值拍卖”)的团体活动开展教学,当学生听到这些环节时即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活动中男女生混搭组成各个小组,在“来自心海的消息”中,男女生共同讨论:①当异性对你有何种行为表现时,会让你疑心他(她)可能对你有意思?②如果你对某位异性的示爱不来电时,你会如何反应?男女生现身说教,起到了很好的启示效果。“男女拼盘”环节中,通过抽取一些题目,如发现对方与自己并不合适,如何妥善中止这段恋情?遇到心仪异性,如何与之接触、认识、展开邀约?让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道具,在20分钟内以心理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课堂气氛高涨,在欢声笑语中引起大家的思考。而在“爱情价值拍卖”环节中则把课程推向了,先请大家各抒己见,表达“我心目中理性女性(男性)具备的品质”,如温柔、善良、孝顺等,以此为物品进行拍卖,每个学生手中所有的钞票是一样的,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更加深刻体会和反思在进行爱情抉择时哪些是更重要的,课堂教学以活泼的形式收到了比说教更好的效果。
二、其他主题举例
如在如何正确面对就业压力主题中,采用了“百花齐放都是春”的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在面对挫折和失败主题中,采用“逆风飞扬”活动,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应对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在“我是国王还是兵”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如何分配工作、承担责任;在“寻找网络中的自我”主题中,通过“E海沉浮”“沉迷E时”“快乐E人”三个环节的游戏活动,并增加一些“网虫”案例,帮助大家对网络有了正确的认识等。
三、团体辅导的体会
1.团体辅导提高教学效果。在以上的举例中可以明显看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把团体辅导理念应用到教学课堂中,根据授课的专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新奇感、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参与特定情境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到了知识。通过成员的分享,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也得到了有效的反馈,提高了教学效果。
2.引导比游戏更重要。团体辅导的一大特点是通过游戏和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但是,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时,指导者(教师)需要确立并维持一个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任和理解的气氛,引导成员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深入,最后升华到心理的理论高度,否则团体辅导就成为游戏课程。
3.人数要适当。课程效果受场地、人数的限制,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需要教师有很好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教师组织活动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很困难,各种道具如纸、笔、卡片、胶带、彩笔盒等也会由于人数太多受到限制,因此,团体辅导课堂人数不宜太多。根据笔者的经验,1名教师对20名左右的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比较合适,同时可以根据课堂实际,在每个小组中确定1名组长协助老师负责各种活动,最后带动全体成员共同成长。
4.场地要适宜。在开展团体辅导时,教师首先要预见到活动的安全性,有些活动还要考虑到不能干预其他班级的正常教学;有的教室是固定的桌椅,移动不方便,影响活动的开展,这些场地因素都需要教师对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周密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