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经济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牛古吐乡的农经统计工作在以前几年均为手工汇总,需要村、乡、旗、市四级逐级汇总上报。各级要汇总指标繁多、数据庞大,工作任务繁重,且易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目前,由于统计手段得到提高,开始施行电脑软件汇总,大大提高了牛古吐乡统计的效率和准确性,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形势的改变,农经统计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行政方面
农村经济统计体系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各级政府干部升迁考核的重要指标,经济指标本应该遵循着经济波动的循环规律有升有降,但是某些官员为体现政绩,人为的干扰统计数据,使数据严重失真,如此一来统计数据就失去了参考的意义。
2.统计队伍建设方面
根据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及相关要求,农业部组织了农经的统计骨干进行了业务培训。几年来,使他们的业务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能够较好的完成统计任务,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的改革,导致了有一部分乡镇没有农经统计人员,导致农村经济统计数据无法及时上报甚至无法上报,使得统计工作无法继续开展。
3.经费不足
由于乡镇并未将农村经济统计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上级部门也未将业务经费下拨,所以统计业务的经费几乎为零,农村经济的统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如此一来,接下来相关的统计工作就无法展开,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4.数据难统计
首先,农村经济统计范围广,统计指标繁多,统计对象多种多样,涉及部门杂乱,数据来源非常广泛;其次,获取资料的难度大,只有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负债表及收益表可以从乡镇、村里可以直接得到,其余的涉及到农户及企业的地方都没有做好数据,都只能由统计人员逐一的去统计;其次,统计的数据精度得不到保障,因为农村农户收入来源不一,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较多,统计起来确实存在困难。尽管在当前的农经统计工作中还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经过几年来各级农经部门和广大农经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也基本明确了新时期应该如何面对各种问题,以及新时期应该如何突破难题,做好农村的经济情况统计工作。面对新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做好下步农经工作,已是当务之急。
二、认清新形势,切实做好新时期的农村经济情况统计工作
当前,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明确、更深刻的提出了深化机制改革的重要决定,从国家到乡镇都处于变革和转形的重要时期,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推进,做好农经工作将会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更要准确把握形势,顺势而为,针对特定问题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1.领导要更加重视统计工作并提高思想觉悟
各级领导要对农村经济情况统计给予高度重视,将农村经济情况统计纳入日程和工作计划,采取积极的措施给予支持。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应积极争取政府对其工作的重视,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并为地方政府解决相应的问题提供有效帮助。
2.扩充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自身素质
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改变,使得农村经济情况统计人员缺失,无人从事统计工作,则更无从谈起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所以政府应该适当的扩充统计队伍。除此之外,针对一部分基层的统计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业务知识不扎实的问题,政府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这些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并大力宣传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工作能力。
3.加大对农经部门的投入
针对农经部门经费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足够的经费,统计人员的工作就无法正常展开,例如:农经统计工作的布置,统计调查报表和农户登记账册这些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基本用品都无法满足,统计工作的质量又何从谈起。所以应该加大对农经部门的投入,为统计工作提供基本的保障。
4.推行多主题抽样调查,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体系
在国家农业普查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全面报表,替之以方案简单、取得数据快捷的抽样调查。根据调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具体指标取得数据最有效的方法。改变以前一个主题一套方案、一套样本、一种调查方法的做法,探索多主题、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避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和数据混乱。
三、结语
1.高校和教师对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认识不够
专业选修课是普通本科高校重基础、宽口径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在拓展知识领域、细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强调必修课的重要性,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视不足;即使开设了前沿选修课,也主要是针对理论前沿,缺乏对应用实务类前沿选修课的开设,对学生的技能应用个性化培养不强。因此无论是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都容易忽视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
2.学生对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不够重视
学习不认真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在人才培养方面,目的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但是,学生缺乏职业长远发展规划和全局考虑,认为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不重要,对选修课程不重视,缺乏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混学分”现象,对知识新颖、技术难度稍高的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就更加不认真对待。
3.专业教师的专业前沿应用技术与教学水平不足
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并且要反映专业的新型技术、工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或实践体系,相关参考资料不易获得。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对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专业教师能够持续关注技术应用发展,同时也要保持与技术应用业务部门的紧密联系,甚至需要到业务一线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数从事学科理论研究,缺乏相应的业务实践,在实务类专业前沿应用技术方面经验不足。
4.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投入严重短缺
专业前沿技术应用往往需要依托应用设备、生产工艺、业务环境等一定的比较资源或者先进的实验室条件,相关的专业前沿课程教学自然也会需要必需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但是,国家对普通高校的建设经费比起211、985等院校要少许多,普通高校将非常有限的建设经费都投入到应用比较广泛的基础性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中,对选修课极少会有经费的投入。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改革尝试
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有700多所,辽宁工业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对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都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开设实务类专业选修课就是其中一项。
1.升级教学理念,提高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认识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首先,对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特别是前沿选修课,赋予不同的教学功能:必修课侧重学科通用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选修课灵活多样的知识内容与弹性的教学形式则侧重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塑造个性专业人才。其次,在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上:必修课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性、通用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比较稳定;选修课则重点关注更深、更广、更新的知识技能和当代经济中的新问题、新焦点,课程内容有较大的弹性,且需随社会需求变化或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特别强调的是,实务类专业选修课在功能上更倾向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对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提供更坚实的知识和能力支持,力求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应用方向上进行深入挖掘和适度扩展,关注前沿应用问题,以让学生获得高于普适教材更多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2.实行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系统配套
改革把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实施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考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培养、教学设施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1)确立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覆盖的领域比较宽泛,从业务性质角度看,既有宏观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方面,又有中观的产业贸易竞争、国际金融投资方面,还有微观的跨国经营、公司外贸业务方面;从学习深入角度看,既有高端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前沿,又有新出现的应用技术和现象。在上述各个方向和领域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优势,确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体系,再结合社会上需求比较强烈的方向,进一步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2)完善和创新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重视研究兴趣的激发、最新应用技术发展动态的传递和学习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创新教学思想、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从而高质量完成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将积极推动案例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并积极将实验实训教学引入实务类专业前沿课的教学过程中,以专业实验室或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创设与课程内容和主题相关的、尽可能适应学生的案例情境,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和训练任务进入案例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深入业务操作中,注重教、学、练的互动衔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强化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创设展会营销、跨境电子商务等业务虚拟场景,开展情景教学。
(3)改革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专业选修课程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课堂出勤与课程结课考试相结合,或者采用在课程结束后写总结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这些考核方式并不适应实务类的专业前沿课程。目前,院校正在探索个性化特色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选出几类应用型学习成果表现形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去选择某一类成果提交,作为成绩评定的考核依据。例如,从学术论文、业务方案设计、模拟策划、专业技能竞赛分组对抗等几类形式中选择性提交。采用这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知识技能的应用训练等方面效果比较理想。
3.多渠道强化专业教师的实务应用能力
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中,高水平的实务类专业教师必不可少。在以科研成果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大环境下,强化实务类专业师资建设则更为紧迫和重要。院校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具体措施:首先,要求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进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了解行业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提高教师的前沿应用技术水平,并以此作为个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其次,引进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每年举办相关的专项应用技术的前沿讲座,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又有益于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最后,每年举办一次专业应用能力竞赛,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加,评委则由企业中专业人员担任,对教师的应用能力进行检验,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应用技能。
4.利用虚拟仿真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践
基地完善教学设施实务类专业前沿课的教学对实践内容比理论类课程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数字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优势,建立虚拟仿真专业实验室,通过高新技术手段来创建虚拟的情景,以满足案例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环境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可以与企业积极合作,校企共建校外专业实践基地,以现实的应用环境和场景来辅助实验室教学,形成校内虚拟仿真、校外真实演练的立体教学和训练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学的可塑性和创新性,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光通信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
光通信技术中最有发展前景的当属光纤通信技术了,在最近几十年来发展最好最快的也是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代,从工作波长为0.85μm的多模光纤通信逐渐发展为工作波长为1.3μm的单模光纤通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到工作波长为1.55μm的光纤通信系统,这些年的进步很好的解决了光通信系统的色散问题。不仅如此在这些年光源也放上的很大的变化,发生了从发光二极管到半导体激光器的变化。半导体激光器的出现大大的提高了传输信息的效率,而且半导体激光器与二级发光体比较具有更高的功率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光纤和光源的发展大大的缓解了信息衰减和色散的问题,加大了光纤的通信容量,提高了光纤通信的效率。另外在光网络协议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的技术种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图像、数据、语音等业务,目前的重点是宽带接入网建设。宽带接入包括光纤、无线、同轴电缆和xDSL这几种方式,这些主要是基于分组交换方式的接入,其中以光纤接入为主。光纤接入分为有源方式接入和无源方式接入两种,即利用SDH或PDH为传输通道和无源光网络方式,光纤的非线性问题随着光纤放大器的广泛应用而逐渐显现出来。光纤的非线性主要指四波混频效应、自相位调制效应、交叉相位调制效应、受激喇曼效应、受激布里渊效应等。其中一些效应会使得系统的技术指标恶化,使得信号脉冲展宽、波型畸变、信号之间串扰。通过合理的使用某些非线性效应,我们可以研制出新型的光器件。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1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为了更好的建设下一代网络就必须得构建一个拥有巨大传输容量的光纤基础设施,而由于光缆高达20年的寿命以及过高的造价,光纤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构建必须具有前瞻性,应该结合设备和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来设计。同时由于下一代电信网对容量的高要求以及频率的高宽度,这一代的光纤性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必将被淘汰,那么开发新一代的光纤将势在必行。在G.652.A光纤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取得一定成果的G.652C/D光纤很好的解决了色散斜率的问题,减低系统成本,而且能实现更长距离和更大容量的传输。基于这些原因,具有更长使用寿命的新一代光纤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2波分复用系统的发展前景
1.政府的投资无法满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基层交通经济融资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投资,也就是说,政府投资是我国基层交通经济融资的守卫“供应商”,从理论上来说,政府的投资是推动我国基层交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我国基层交通经济融资的基本保障。然而,目前看来,我国在交通经济方面的政府投资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国的政府投资一般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投资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国债资金,也就是利用长期的向全国发行建设方面的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从而为交通经济技术投资基金;第二种形式是中央补助,也就是指直接从我国的相关财政部门给我国的基层交通经济建设的相关部门亦或工程拨款,从而保证的我国基层交通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基层交通经济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繁重,所涉及的范围也逐渐的由城市走向乡村,越来越广泛,我国政府的投资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我国基层交通经济建设的融资需要、难以满足基层交通经济建设的发展。
2.贷款的高利息提升基层交通经济发展的压力
我国的基层交通经济融资的另外一条比重相对来讲比较大的重要途径,也是能够解决政府的投资的经济约束的,便是向银行进行贷款。由于银行的资金相对来讲比较充足,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顾虑出现资金缺乏的问题的现象,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银行都能够为我国的基层交通经济融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向银行进行贷款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例如,在银行进行的贷款,一般情况下的利率都相对比较高,并且对于我国的基层交通经济融资问题来讲,一般的还款周期对会比较长,因此,总体所产生的融资贷款成本也比较高,给我过的基层交通经济融资建设成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压力。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甚至有将基层交通经济建设的一年的利润全部用来归还贷款的现象产生。
3.民众对于基层交通经济的投资越来越少
在我国,还有一种基层交通经济融资的方式便是民众投资。民间资本是我国基层交通经济融资方式的一种,然而,所占的成分比例却微乎其微,由于我国的基层交通经济建设的投资巨大,建设周期以及消耗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且资金的收回比较缓慢,所以,对于我国的追求发展稳定、可靠、而且希冀快速回收资金赚钱的大多数百姓来讲,基层交通经济建设并没有很大的投资吸引力。因此,民众对于国家基层交通经济建设的热情度非常低,投资也相对很少。
二、缓解我国基层交通经济融资困难问题的对策
1.促进我国的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
针对于我国基层交通经济融资困难所存在的几点问题,促进我国的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是解决我国基层交通经济融资困难的重点方法之一。加快对于我国省市级、地方的管理方案改革,为当地的政府分配更加多的自力,为省级、市级等地方区域之内的基层交通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资金基础。因此,促进我国的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从而为我国的基层交通经济融资建设提供直接的发展动力,是解决我国基层交通经济融资困难的问题的最根本的直接路径。
2.建立地域的基层交通经济建设
专项基金为了解决我国基层交通经济融资困难的问题,首先要从解决资金的来源入手。除了促进我国政府的财政的支持力度,我国相关的部门也可以通过建立地域的基层交通经济建设专项基金来保证我国基层交通经济建设融资数额达到最多。例如,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可以聘请专业的投资及后与专家对我国的基层交通经济融资进行管理、监督、以及操作。发行我国交通建设的相关基金券,将我国的社会上的一些暂时没有用处的闲散资金、以及民众资源投入的个人零散资金集中起来,充分的投资应用到我国的交通建设中来。显然,国家必须规定有吸引力的、有发展前景的投资优势来吸引民众进行投资。与此同时,当基金获得相应的收益之后,应该按照基金中股份的多少分别进行不同薪酬的划分。这样,随着我国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应该建立一个不局限于仅仅依靠着政府方面的支撑来影响基层交通经济融资情况的基层交通经济建设融资的专项基金,为我国的相关活动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
3.根据不同地域的交通建设情况
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前文也有些提到,我国的基层交通经济融资手段包括三点最为著名,分别为政府投资、向银行贷款、民众资金,这三种方法也为我国的基层交通经济建设提供了不小的支持,然而,发展,要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因此,仅凭这三种方式来吃撑我国基层交通经济建设的融资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随着县、镇、乡、村的交通建设越来广泛,因此,所需要的资金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大。这样的一个现实情况——我国的基层交通经济融资的情况也会随之越来越紧张。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每一个乡镇的工作人员需要对本乡镇的交通经济的建设进行深刻的认识与反思,并且选择最适合的、最优的解决办法,因地制宜,为乡村的基层交通经济融资建设引入更加多的资金!大力的引入这样才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将我国的基层交通经济融资困难的问题解决的最迅速。
三、总结
1.1大连传统泵业市场营销的特点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市场营销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也使其更具有市场经济的相关特点。一方面,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使市场组成变得尤为复杂,大量企业的融入,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增加了经营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现阶段的市场营销具有营销手段多元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经营,大中小企业的广泛分布,使市场经济下的市场营销手段具有准确性、针对性的特点。
1.2市场经济环境下创新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对于市场经济中各组成部门而言,市场营销手段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必要手段,因此,创新市场营销方法,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提高效益的最佳途径。总体来看,创新市场营销手段能够使市场经济各组成部门坦然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创新市场营销手段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需求,能够更好的应对国外大企业的融入冲击;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是市场经济组成部门能够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大连传统泵业市场下市场营销创新及分析
市场经济是一个完全由市场价格自由引导经济发展的复杂经济体系,其复杂的组织部门构成、错综的组织部门关系,要求市场经济中的各组成部门和企业必须要在适应市场发展的同时,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是泵业企业必须要经历过程。创新泵业市场营销,要从营销组成结构入手,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特点,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
2.1创新大连泵业市场状况下的营销模式
营销模式是构成市场营销的最主要要素之一,其从营销目标、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方面为市场营销提供必要的指引和辅助,在大连泵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创新泵业市场营销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泵业市场营销模式,必须要从大连泵业市场发展状况入手,以创新营销观念作为引导,制定符合泵业市场发展的营销目标、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首先,创新全新的营销理念,在大连泵业市场发展特点下,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生成全新的营销观念,以指导营销模式构建;其次,在全新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创新符合泵业市场发展及企业经营目标的营销目标、手段和策略;最后,在现代泵业市场环境下,将创新营销理念、营销目标、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整合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全新市场营销模式。
2.2创新泵业市场环境下的营销方法体系
营销方法是市场营销实际运行中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市场营销方法主要从营销对象特点,市场环境状况等方面出发以促进市场营销的运作,要创新传统泵业市场下的营销方法,就必须要从泵业市场的环境特点出发,结合泵业营销对象,建立创新营销方法。创新营销方法,首先要针对大连泵业市场的基本状况,创新建立符合泵业市场发展需求的一站体验式营销方法,从营销对象五感上将营销推广开来;其次,从市场组成企业角度出发,创新建立企业灵活管理的柔性营销方法,使营销活动能够在市场经济变化的情况下,灵活转变;再次,综合分析泵业市场中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其他公众产生的互动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创新构建符合企业发展、各级供销、消费者权益的营销方法;最后,综合分析泵业市场发展状况及经济结构组成状况,针对泵业市场的计算机网络发展特殊状况,创新构建新兴的网络营销方法,使市场营销构建起线上线下的立体营销方法体系。
2.3创新拓展泵业市场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是市场营销实现营销效益的重要保障要素,营销渠道的拓展,将更有利于市场营销方法的实施和应用,使营销服务或产品能顺利的被消费或使用。因此,创新拓展泵业市场营销渠道,对泵业市场组成部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拓展市场营销渠道,要综合分析泵业市场发展状况,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客户状况、供销者变动情况,适时的拓展营销渠道;在泵业市场大环境下,经济不断发展,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状况下,原有营销渠道已达到厂家对市场份额的要求,而消费者的购物喜好变化等状况,从市场需求角度拓宽营销渠道。
3总结
1.1政府行为这里所指的政府行为主要是指在客运交通经济的发展上,政府所给予的扶持力度较弱,不利于客运交通经济体系的发展。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购买私家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车辆增多的情况下,与车辆相关的燃料、配件、电力等原材料的价格势必会出现增长趋势,这也势必会给客运交通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政府若不给予足够的支持,则客运交通就很有可能出现萎缩现象,并且同时也会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的问题。所以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但是从当前地方政府对客运交通经济的扶持现状来看,其扶持力度还严重不足,甚至有些地区的政府根本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这就极大的阻碍了客运交通经济的稳定发展。
1.2公众行为这里所指的公众行为主要是指公众普遍没有意识到自己积极参与到交通经济管理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客运交通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公众,其服务水平的高低也会对公众的出行舒适有直接影响,可以说交通经济管理与公众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公众提出自身的意见和建议,参与到客运交通管制条例的制定和交通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中,才能将民众的根本意愿表达出来,才能更好的改进和完善制度与政策。但是当前公众对交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的参与率普遍较低,甚至很多人都不了解这方面的问题,公民参与的渠道也非常单一,再加上公众所提出的建议很少被采纳也极大的削弱了公众参与的热情。这样一来,不但不利于交通经济管理体系更好的满足民众的期待和需求,难以提升公众的满意度,甚至还需要重新修订,这样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影响客运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1.3立法行为这里所指的立法行为主要是指关于客运交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统一。在公共交通立法上,我国原本就比其他国家起步晚,长期以来都处于摸索阶段,不同地区的客运交通管理条例和法规不能完全统一起来,使得客运交通行业无法得到有效的规范管理,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增大了执法难度,也给客运营运人员带来很多麻烦。
2交通经济管理体系优化的对策建议
2.1政府加强对客运交通的经济扶持加强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经济扶持,对客运交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完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的必由之路。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与交通管理条例,以及根据经济发展,加大对客运交通的财政投入等措施,才能保证客运交通的持续发展。对此国内外都有深刻认识,例如,在济南政府网上,农工党济南市委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府应当提供政策支持并加大财政投入》一文向政府提议对客运交通的经济扶持并得以通过。此外在德国公共市郊客运法规也有定,“当公共市郊客运由于执行它在公共经济方面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又不允许它用交通收入来弥补费用支出时,它可以得到经济补偿。”由此可见,政府加强对客运交通的经济扶持对于客运交通管理体系下的交通经济管理有着重要影响。
2.2强化公众对于公共交通经济管理的参与意识如果公众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公众交通经济管理各项措施的制定中来,就能够使得政策的制定更加贴近公众要求,更加贴近公共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客运交通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在完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引导公众参与交通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这是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前提。具体可以通过听证会的形式收集群众对于政策制定的意见,同时也可以在客运交通站点设置意见箱,使得人们在享受客运交通服务的同时能够可以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保障群众能够有渠道提出建议。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微博和微信平台与公众互动,积极收集公众对于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如站点的设置,营运时间以及票价等等信息,和公众多进行互动,获得公众对于客运交通管理的支持,提升公众对于公共交通服务的满意度,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促进交通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2.3加强客运交通管理条例的统一立法进程加强对客运交通管理条例的进程是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统一立法,并以此为后盾,依照统一的执法制度对客运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规范交通经济管理体系中的经营、营运、罚则等过程的具体事项,完善客运交通管理条例下的交通管理条例。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且任务繁多的管理工作,政府应该建立一个一个全面系统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下,从而改进整个客运交通经济管理体系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消除整个客运交通经济管理工作的失真和混乱,进而改进和优化整个客运交通经济管理体系。
3.结束语
1.劣势分析
与其他产业相比,流通产业的集约度还不够高,随着能源消费水平、规模的日益提高、扩大,产业内部的流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原有供货、销货渠道被中断,高成本、低收益经济发展现状给流通产业带来了沉重的运营负累。由此可见,低碳经济诱发的“能源危机”,使流通产业的高频流通、低频经营模式遭到了重创。产业经济流通速度虽然加快了,但是由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约束限制,流通交易中的捆绑束缚成倍增加,生产资源被锁定,流通渠道减少、流通容量被压缩,使流通产业经济的能动性减弱。资料显示,巨大多数流通产业为摆脱低碳经济束缚,纷纷弃用高效交流通道,选择另辟蹊径,寻求高收益经营路径。
2.机会分析
当前经济结构、贸易规则正在变化,为避免高耗能、污染产业给我国资源环境造成沉重负累,国家也开始在其他产业领域中发展低碳经济,并给予了非常丰厚的政策优惠,世界市场为融合流通产业,也纷纷创建了低碳交易机制。因此,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给流通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利润转让,开发新贸易关系,拓宽了流通产业经营规模,使其成为国家经济主体,拥有最先、最优发展权利。
3.威胁分析
经济危机、衰退现象对流通产业经济体的影响是负面的,在强大冲击力的干扰下,流通产业各经济体的运行体系会随之崩溃,依靠流通经济拉动市场内需的动力能源枯竭,流通产业便会失去市场有利竞争地位,承担过量节能减排义务,承受人民币汇率上调的经济压力,直至危机过去,流通产业也很难从经营困境中走出来。
二、结论与发展路径
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一般来说,趋势统计方法指的是在对财务报表中相关指标或者数字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两期或者多期连续的相同指标、比率等进行定基对比以及环比对比,就可以了解它们的变动情况、变动方向以及变动幅等,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情况等。就经编产业来说,可以采用的趋势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动态分析法以及统计预测法等。
(一)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指的是分析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预测其未来演变规律。动态分析法的研究内容包括:
1.借助于相关数据指标等分析经编产业的发展变化特征。例如,使用平均速度以及平均增长量等数据揭示经编产业的发展水平等。
2.借助特定的数据模型等描述经编产业的变动规律。
3.对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状况进行预测。
(二)统计预测法
根据统计学的基本观点,统计预测法指的是在运用有关统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数据信息等,对经编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算或推断。统计预测主要包括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借助于统计预测方法对经编产业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经编产业的服务需求量进行预判,而且可以对经编产业的市场状况进行预测及决策。
二、综合评价分析法
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经编产业的相关企业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变化趋势以及存在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在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中,单一指标的评价分析总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是一种更加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某些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而且具有计算方便、实用性强等优势。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以及模糊综合评判等。
(一)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就是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把复杂的经编产业现象分解成各种要素,通过分析或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方案。借助于层次分析法,可以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层次分析法在经济产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有
:1.因素的设置非常重要,但是没有统一的法则。
2.层次分析法中所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必须合理。
3.层次分析法中在进行多层比较时,应当符合一致性指标的要求。
4.层次分析法中需要求矩阵的特征值,否则容易出现误差。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统计学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指的是将模糊评判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结合起来,是对多重属性、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将定性指标数量化及各项指标的无量纲化,从而把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以综合反映经编产业在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各方面的状况。把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于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评价中,首先要建立各子系统运行状况的综合结构模型,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建立起隶属函数以及评判矩阵,最后经过一系列矩阵运算,分析出不同水平年经编产业的运行状况以及得分情况,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评价结果。
三、结语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