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材分析范文

教材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材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材分析

第1篇:教材分析范文

一、优点

1.内容

(1)每一课内容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就某一领域纵向深入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探究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高度概括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第二课专讲中国古代手工业,课文将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做了系统的讲述和梳理,易于学生进行纵向的探究,并对官营手工业中冶金、制瓷、丝织三个行业做了详细的讲述,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官营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第二课讲到了我国古代冶金、制瓷和丝织业的辉煌成就,在课后的“学习延伸”中就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说明中国古代还有许多行业领先于世界。这种作业的布置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学习方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刻。

(3)教材内容能体现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在中国古代经济史部分,有不少问题有很大的分歧,比如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土地私有问题、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否是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是否最早出现于明中后期、中国是否存在井田制、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否发达等。对于这些分歧,人教版教科书采用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或权威著作、权威机构的说法。这体现了主流思想,可以让学生少受偏激观点的影响。

(4)体现出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新版历史教材的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是“既注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人教版历史教材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例如农业、手工业、商业需要学生掌握各自的特点,但这部分内容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对各个子目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高度概括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并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2.编排

(1)课与课之间联系紧密,逻辑关系清晰。例如本单元第一课讲农业,第二课讲手工业,第三课讲商业,第四课讲经济政策,很自然地就解释中国古代经济的结构,让人一目了然,不会混乱。相较之,岳麓版则松散。例如第二课讲的是土地制度,第三课讲的是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这两课之间明显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而第四课讲的是手工业的发展,这和第三课明显出现脱节。

(2)课文辅助系统丰富多样。上文对课文辅助系统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可以看到,课文辅助系统的丰富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本单元先讲经济基础(第1、2、3课),后讲上层建筑(第4课),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讲完经济基础后,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形成经济基础的正确概念,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形成对上层建筑的正确建构,而且会使学生对这一基本理论有更清晰的认识。另外,学生在掌握了经济基础后,会激发想探索的欲望,自然会更有兴趣学习上层建筑。

二、不足

人教版教材与人民版、岳麓版相比,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具体如下:

1.内容

(1)教材在讲述某些经济现象时,分析讲述不够全面到位。例如《古代商业的发展》之“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这一目,教材介绍经济重心南移只有一句话:“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而“学习建议”则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观察古代经济去区域的分布特点,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趋势”,这对学生来说显然是很难做到的。

(2)在某些课文里抽象的概念多,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第一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中介绍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些耕作技术,大大降低了对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3)教材内容缺少与其他内容的密切联系,形成不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例如《古代商业的发展》,学生通过学习很容易掌握商业发展的脉络,但教材在将其与农业、手工业的横向联系方面,做得很不到位,这让学生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很难对经济现象有全面的认识。

2.编排

(1)有些课与课、目与目之联系不够紧密,造成专题内部、课程内部的结构有些松散,前后衔接不连贯。例如第一课讲古代农业,第四课讲土地制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土地制度是在古代农业的一个重要表现。再说目与目之间,例如《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的三目:“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和“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这三目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递进关系,教材在表述时没有说明这三目的关系。

(2)教材中虽然有较多的文献资料和图片,但有的还是不够,还是不能说明问题。例如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如果再添一幅曲辕犁的插图就更能说明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如果在“唐代长安城平面图”旁边再加一幅“北宋开封城市图”则更能说明北宋前后“市”的管理的变化过程。另外,根据史料设置的探究性问题太少,这些史料更多的是对教材内容的证明,这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总之,人教版教材总体是不错的,如果内容上注意叙述更全面一些,抽象概念形象化,注意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编排上注意适当删减文献资料、图片,注意结构的连贯性则会更好。

第2篇:教材分析范文

关键词:化学;分析;教材;编写模式

1化学教科书的编写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把通过优质的基础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当作一个国家谋求发展的战略。许多发达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我国,因此其优秀的教学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那么下面我们来谈谈国外化学教科书的编写模式。

课程理念是一门课程的灵魂,也是教科书编写模式的决定因素。从国际上的化学教材不同的编写情况来看,其理念大体分为三类。

1.1“学科中心”模式

这类教科书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以简约的方式呈现知识,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这类教材的学习难度较大,仅适用于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快的少数学生,因此无法被普遍学生、接受。早在半个世纪前的美国曾出现过此类教材,因而导致了美国民众知识上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也逐渐被当时的美国社会所淘汰,现在这类教材一般用于培养高端人才或化学上的专门人才。

1.2“社会中心”模式

此类教材突出学生的自身发展,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密切联系生活实践,重视化学学科与社会间的联系,在内容上抛弃了旧的教学框架,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作为教材的主要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此类书籍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

1.3“融合型”模式

“融合型”模式的教科书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使用最广的一类教材。此类教材的主线依然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它并没有刻意去寻找社会与生活中的化学实例作为主要内容,而更多重视的是以学科为背景。但它并没有放弃将理论联系与实际,而是通过一些附加材料,将实践很好的与理论融合。这类教材因设计理念科学且适用范围广泛而被大众所接受。

2我国教科书的编写模式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并在全国部分省市实验和实施。我国新推出的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为课程目标。落实到具体内容上时有三条基本线索。首先是化学学科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其次是化学学科的理念,最后是化学与环境、社会及其他学科与技术间的广泛联系。

我国的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的认识体会为基础进行内容的编排,从而使教材具有了灵活性、实用性、适应性等特点。书中加大了自主探究的力度,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人们在探索未知事物时,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而通过这些手段得到的是一些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大脑的过滤、提取、加工才上升为理性。大脑的这种思维加工存在抽象与形象之分,化学学习中也不例外。

另外,书中也增加了许多精美的图画,这种一途代文的应用使化学的美体现的更加直观。

3化学教科书的编排体系

所谓学习,即人们对未知事物进行科学认知的过程,那么化学的学习也不例外。这一认知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提出问题指对未知现象的发现,解决问题是指通过查阅文献,交流探讨等手段进行探索。而总结规律是对一系列探索活动的总结与升华。化学学习遵循学习活动的普遍特点,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又有特殊之处。基于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过程与规律,教科书在编排时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顺序,具体的编排方式有如下几种:

第3篇:教材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材;调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外语教材的开发层出不穷,广东、北京、广西统一使用的职业高中英语教材试用了四年,如何使它更好地适应职中教学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笔者对此有所体会。

英国学者Cunningsworth 在其著作《怎样选用你的教材》(Choosing Your Coursbook,1995)中设计了一系列教材评估表。这是迄今为止覆盖面较广且较为系统的教材评估方法,值得借鉴。本文根据其评估方法,对现行的《英语》(基础模块)教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目标和思路

1.教材的目标与学生的需求是否一致

本教材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开拓国际视野,更好地完善与发展自我,并具有今后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笔者对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的10、11、12级各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部分英语教师座谈。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归纳与分析,并对发现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1)你在初中时英语水平如何?

根据表(一)的学生中考的成绩来看,学生的英语水平呈逐年每况愈下的趋势,英语较差,许多初中的英语知识还没掌握,高中的英语知识学习起来则更加困难。

(2)现在你在英语学习方面最大困难是什么?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学生存在着各个方面学习英语的障碍。

(3)你课后学习英语的时间占课后时间的多少?

从表(三)中可以看出: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对英语不感兴趣。

(4)你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应试教育还未转向素质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还没具备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

(5)你进入中学后,英语学习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原因是什么?

从表(五)中可以看出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有欠缺,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6)你认为当前英语教材中缺少哪方面的知识?

表(六)

从表(六)中可以看出英语教材内容应适当丰富专业性知识。

(7)你认为课本和练习册的难度如何?

表(七)

从表(七)中可以看出英语教材难度偏大,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2.教材教学环境的适应性

本教材基本适应教学环境。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走向世界,学生掌握英语这世界语言必不可少。本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能适当提出与时俱进的话题。

3.教材是否能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从表(四)可以看出:本教材只能成为学生的部分学习资源。部分中职学校为了满足学生英语考证的强烈要求,在高一、高二第一学期采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的辅导书作为教材;为了满足学生上大学的强烈要求,高三则采用成人高考的辅导丛书。另外各所中职学校都要应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了各种专业英语。

4.教材是否具有灵活性

本教材具有灵活性,含有相配套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电子教案、DVD,教师可以根据以上教材体系视学生实际情况,增减教学内容。尤其为教师提供了电子教案,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电子教案大大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

二、设计和组织

1.成套教材是由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单元综合测试题四本分册组成的。

2.教材内容,如语法结构、语言功能、语言技能等的组织如下:各种语法结构在教材中交叉出现。笔者认为这不利于英语成绩一般的中职生系统地掌握各种语法结构。例如,学习间接引语时,如何把祈使句、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改为间接引语,应该集中在几个单元内学完。这样,有利于学生将各种大的语法结构纵向比较,利于掌握,避免将各种大的语法结构互相混淆。语言功能的组织也是一样,Shopping这个话题在第一册第十一单元和第二册第五单元都出现,笔者认为应该把这两个对话放在相邻的两个单元中,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Shopping的各种用语,灵活掌握on sale, on special等具有相同语言功能的短语。在语言技能方面,教材几大板块“日常交际对话”着重训练听、说的技能;“课文”、“阅读理解”着重训练读的技能;“综合练习”和练习册的“写作”着重写的技能。各个板块又不同程度地训练其它技能。

3.教材主要在课文里体现语言的复杂性;在注释里体现语言的接受性;在练习中体现语言的实用性。

4.本教材能做到循序渐进,有充足的复习内容:第一册先复习国际音际、动词的四种形式、时态、冠词、连词、形容词/副词的同级、最高级、名词的单复数、介词。

在新授语法方面,先浅入深教授新语法:间接引语―被动语态―定语从句―情态动词―不定式―状语从句―非谓语―名词从句―主谓一致―倒装句―省略句。

5.本教材配套有多种练习,教材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选择性把部分练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

6.教材排版方面,目录清楚标明本册书的各个单元和对话、课文、语法和复习内容。但由于是全英书写,不便于英语基础一般的中职生查询。

三、语言知识

1.教材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水平编入相应的语法知识,第一册编入间接引语、被动语态、定语从名;第二册编入情态动语、不定式;第三册编入状语从句、非谓语、名词从句;第四册编入主谓一致、倒装句、省略句。

2.教材中词汇的数量和种类充足。里面包含2300个左右的英语常用单词和不少于300个的习惯用语,其中熟练掌握1400个单词(含初中学过的词汇),为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教材的词汇和词组与高职考接轨,但对于大部分参加成人高考的学生来说,高三时还要学习其它词汇。

3.教材有国际音标,教学的内容符合学生的水平。

4.教材中有会话,写段落等语言知识运用活动。

5.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教材中的语言教学风格还不太一致,学生的学习风格应尽量适应教材中的外语教学风格。

四、语言技能

1.教材包括听、说、读、写单项技能的教学,以及针对这些技能的综合性教学。这种教学符合教学大纲的标准和要求。

2.阅读教材难度较大,一半学生看不懂阅读材料,阅读难以进行下去。练习册每个单元一般都有一至两篇阅读理解课文,每个单元都有两篇课外阅读,阅读材料的数量充分。从表(七)中数据表明,高校的扩招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直接促进了普通高中的大发展,也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这也要求中职英语教学必须具有务实性,以便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听力材料的录制效果清晰,材料做到尽量真实,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问题和练习等以帮助学生理解。

4.口语材料能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

5.写作活动设计得较难,学生的水平适合写50字左右的便条和短信。许多学生对较复杂的写作内容,索性不写,达不到教学效果。

五、题材

1.题材有趣:有有趣的故事,如“The Cleverest Son”;有给学生警惕的文章“Heroin, A Deadly Drug”;有有关习俗的文章“The Use of the Fork”……

2.题材具有多样性,涉及各方面的内容,如故事、习俗、时事、科学(如“Psychology”)、应用文(如“A Good Meeting”)……

3.题材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

4.教材中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与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联系,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

六、教学方法

1.教材是按“日常交际对话――课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的顺序呈现语言教材的。这种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可行性。

2.教材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活动教授学生各种语言技能的。

3.教材主要是通过日常交际对话来培养和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

4.教材还没有有关学习策略和技巧的内容。

七、教师用书

1.教师用书的内容丰富,包含单元重点(语法、词语、基本结构、交际用语)、对话、课文(译文、注)、练习参考答案。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为教师学重点、练习答案,为教师提供很大的方便。

2.教师用书没有包括如语法规则、文化背景等教学要点,但课本则包括了这些教学要点。

3.作者对全书的编写原则给予了详细说明。

4.教师用书中附有练习答案。

八、建议

在上述教材调查中已有对教材较详细的分析,在此,再作些补充。

1.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材的目标与教学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又达不到要求。教材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太一致。缺乏更适合中职的专业性英语,教学内容又不够丰富,所以教材较难教授。

2.词汇过渡要自然。部分课文词汇过多,例如第二册第六单元课文“Noise”全文183个单词就有40个新单词,新词率就达21.9%。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与升学接轨。高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直接促进了普通高中的大发展,也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职业学校要应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升学辅导。教材的内容应适应这要求。

4.听力的题目一方面要贴近全国英语一级考试的要求,增加图片判断的题目,另一方面减少较难的短文理解的题目。

5.学生的阅读水平只达到初二水平。因此阅读理解的题目,一部分应与全国英语一级考试的水平接轨,一部分应与成人高考,高职考的水平接轨。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A.1995,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Heinemann.

第4篇:教材分析范文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学生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比以往要更加活跃,视野也会更加开阔。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数学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一方面,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关乎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学习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与社会接轨,注重基本技能获得培养,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提高生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中教材;数学教育

一、高中数学教育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相比较来说是压力很大、也比较难的。这个阶段,教学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学生接触的晦涩难懂的内容比较多,题量也很大,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对问题解决办法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涉及函数、圆锥曲线等比较难的压轴题型,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板块的划分、教学形式的创新、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此外,高中教材的设计和初中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教学里,教师要采取课本与讲授并重的方式,加强对课本内容的解读。

二、高中数学教育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1、教材设计与板块训练

不管高中数学教育的模式板块设计成什么样,实质上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主,不用过深过难来显示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学生从初中踏入高中,思维方式和兴趣点和初中的学生差别性不是特别大,对有趣的事物抱有好奇心和兴趣,这时的数学教育因抓住这个点,在课本设计上少内容,多注重兴趣的培养,而不是踏入高中,就步入题海战术,这样只会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脱离数学并讨厌数学。培养一个人的兴趣比教他更多的知识更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各方面仍处于发展的高中学生。学生有了兴趣自然愿意去学,而没有兴趣,即使你要传授给他再多知识,他也只是被迫接受。所以说,教材的设计呀注重学生的能动性,不是一味的讲授,而是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思考的过程。理解和记忆数学基础是高中数学教育的关键。同一个数学概念,会有很多延伸出来的内容。理解是个体对外部或内部信息进行主动的再加工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对高中数学基础的理解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表述,二十知识的引申以及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与思维。

2、缺乏以基本知识为基础的记忆与训练过程

高中数学教材多以定理引入,例子讲解,课后习题三大部分为主。但是晦涩难懂的定理不好理解,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并不能很好的将定理应用到练习中。在这个方面,就是教材缺乏以基本知识为基础的记忆与训练的过程。总的来说,应该加强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的锻炼,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去读和背定理。加强对基础掌握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可以迅速得到解答。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快速的遗忘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在高中数学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加强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一个题型中加入许多学过的知识,这是高中数学最常用的题型,不仅可以锻炼学习能力,还可以加强对以前知识的记忆。因此,在高中数学教材的设计里,应该着力加大这一部分的比重。

3、教学模式老旧,不善于创新

高中数学本来就是以思维创新来寻找解题模式的,然而,现在更多的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降低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教师置于引导着和控制者的位置上,解决学生怎样思考的问题是重中之重。这就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在理论研究和实际生活中,处处皆数学,数学的思维习惯就是——逻辑。当听到、看到或者自己想到一连串推断时,应认真审视每一步推断的逻辑性。要注意这样做绝对不是为了挑刺,要和别人或自己的想法过不去,而是一种训练意识。在这种训练中,你会领悟到很多真正重要的东西,起步会比较痛苦,但收获后就会越来越爱上这样的训练。高中数学更多程度上是应用数学。学以致用,学数学是要反复用的,要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实践中可以纠正数学演算中的错误,可以使学生从数学训练中获益,激励学生进一步地联系数学,应用数学。

三、对策分析

第5篇:教材分析范文

数学内容的比较

Stewart版《微积分》主要内容包括:函数与模型、极限与导数、求导法则、微积分的应用、积分、积分的应用、积分方法、积分的进一步应用、微分方程、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无穷序列与级数、向量与解析几何、向量函数、偏导数、多重积分、向量微积分、二阶微分方程等17个部分。而人大版《微积分》主要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无穷级数、多元函数、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简介等9个部分。

从纯数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两本教材比较接近,内容基本相同,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这些内容本就是微积分数学理论体系和方法的核心内容,无论对哪个国家的学习微积分课程的学生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经典知识。然而从附加内容上来看,两本教材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了。Stewart版《微积分》在介绍数学内容的同时还把数学史、数学文化教育贯穿进来;将重要的概念和定理从产生的实际背景,到抽象定义,再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智慧、方法和趣事展现给学习者。如在介绍极限时,会在书页左侧的空白处插入“牛顿与极限”“柯西与极限”的小知识。这种如讲故事般轻松愉快的方式,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看到微积分的时代背景、本质,对微积分“从何而来,是什么,能做什么”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拥有更开阔的视野,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这个在国内教材中几乎很难看到。

编写理念的比较

Stewart版《微积分》和其它美国大多微积分教材一样强调对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四原则来实现――即阐述主题的“几何化、数值化、代数化和文字化”。如讲极限概念时,通过数值计算、图形演示的方式直观而自然地引出了极限的文字化定义,或者说直观定义,再以同样的方式给出大量的例子,甚至极限的运算法则。让学生首先对极限本质有了一个强烈的认识之后,再在后面的内容中进一步介绍极限的严格的代数化定义――ε-δ定义。强化了对极限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

人大版《微积分》与我国其它大多数微积分教材一样更注重严格的逻辑证明和公式的推导,主要以代数化,辅以少量几何化的方式阐述数学内容,对于内容的数值化和文字化的表示则略去不提或一笔带过。仍以极限为例,人大版《微积分》通过两个数值的例子引出极限的直观定义后就直接进入到ε-δ定义,并将重点放在了用此定义证明极限上面。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从极限本身转向了公式的推导和证明。这导致不少学生在学完微积分后能证明和计算极限,却不能清晰地说出极限究竟是什么。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们在初中、高中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些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在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转变和革新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在教材建设上来,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数学应用的比较

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把数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的应用题习题量大、时效性强,选择的几乎都是最新的实际问题,内容涉及物理学、几何学、生物学、化学、医学、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建筑学、地质学等,几乎包含了各个学科领域。而且时效性较强,不同的学科领域面广、量大,紧密结合了最新的实际问题。如Stewart《微积分》(第5版),第17页在讲到函数的表示方法时给出了Northridge地震的记录图;第210页在讲到导数刻画变化率的问题时,所引的例子为物理学上金属杆或金属片的线密度,化学中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生物学中血液流动速度相对于血流到血管中心轴线距离的变化率,以及经济学中生产的边际成本;在讲到导数的应用问题时又介绍了对彩虹的形状、位置和颜色的数学解释。尽管这些问题从数学角度来看都只不过是关于某个指标的变化率,然而一旦和实际问题相联系,既增加了题目的趣味性,又拓宽了读者的知识面,价值大大增加了。

国内教材在应用方面多局限于微积分在物理、几何中的传统应用,而且所涉及到的数据也多是纯为解题而编造出来的,并非如国外教材一般多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数据。由于缺少时代气息和真实感,国内教材容易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与微积分距离十分遥远,从而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实际上,微积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数学核心内容十分成熟稳定,但应用却越来越广泛。Stewart版《微积分》通过精选只涉及较为初等的数学知识而又能体现微积分思想和数学建模精神,能引起学生兴趣,又是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真实接触到的案例,训练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国内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但做得仍然是很不够的。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比较

Stewart版《微积分》在引入数学主题的时候,经常先给出数值计算的近似结果,再尽量给出几何直观图,最后再给出严格的叙述。把数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这是很多美国微积分教材的又一突出特点。这样做,既符合科学发现的规律,又给学生提供了利用近似计算解决工程等实际问题的范例。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代数系统(CAS)的出现使计算机具有了多重联系表示系统,为教学提供了契机。在Stewart版《微积分》中穿插了大量的利用数学软件进行计算作图的问题,所做的图形精确漂亮,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的美,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如第142页讲到无穷远的极限时,先给出数值计算的近似结果,然后给出了CAS画出的精确度比较高的直观图形,再给出严格的论证。学生也可以利用CAS强大的功能去解决很多计算问题,从而有更多时间去深入思考概念、基本理论和更复杂的例子,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上。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微积分教材变得更加立体,Stewart版《微积分》随书附赠了两张CD-ROM,一张称为“TEC”(感受微积分),提供了一个实验环境,如同一个无声的老师,用探索、启发式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还能链接到网络教学资源网站。另一张称为“Interacive Video Skillbulder”(交互学习微积分),包含有与微积分教学有关的视频与音频等。教学可以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时空得到了延伸。

人大版《微积分》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体现得很少,只是把部分较简单的近似计算内容穿插在相应章节中,由于没有把这些计算和计算机结合,手工计算又很繁琐,因此在教学中要么不讲,要么一带而过,完全体现不出近似计算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价值。这一点对于工科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个不小的遗憾。

例题和练习题设置的比较

Stewart版《微积分》习题的量很大,而且题目的类型也多,从概念复习题、判断题,到难度各别的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一直到综合性较强的探索研究题,此外还有用CAS解决的各种练习,习题按节和章安排,每节的习题分为一般练习题(包含难度各异的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和应用研究题,每章的总习题则分为概念题、基于概念的判断题、练习题和附加题(主要是一些难度或灵活性较大的题,或者是对某些教材内容进行推广的习题或探索性习题),层次分明,便于使用。在习题的选配上,Stewart版《微积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每章都专门设计和集中编排了一些非常基本的概念题,以帮助学生学习和复习基本概念;其二,与基本概念和定理相结合的图形题不仅多而且设计精妙;其三,编排了一些不同数学学科之间的交叉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习其它数学课程的兴趣;其四,应用题数量多、覆盖面广,所用数据都来自生产与生活实际,有很强的真实感,不少应用题及时反映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贴近时代步伐;其五,有相当数量的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习题;其六,注意习题的趣味性,增加习题对学生的吸引力。

人大版《微积分》习题按章安排,每章习题分为(A)、(B)两部分,(A)部分基本是难度各异的计算题,以及少量的证明题,某些章还有少量概念题和应用题;(B)部分均为选择题,以计算为主,有少量考查概念理解。

对比发现,中美微积分教材在习题的风格和设计的立意上有着明显差异。就风格而言,我国的教材习题类型比较单一,从数学上“加工”的比较正规,多为机械式的重复训练,相对比较枯燥;而美国教材的习题形式比较多样,有些题目是比较开放性的。就设计立意而言,我国教材的习题多以知识立意为主,立足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推广,比较严谨;而美国教材的不少习题立足于能力立意,更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比较活泼。应该说两种风格和立意的习题各有优缺点,具有互补性。

结束语

总体来说,两种教材在基本的内容体系和知识点上差别不大,比较明显的差异在同样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上。我国的教材大多比较注重符号的抽象表达、符号转换和公式推导,过于强调理论的严谨和数学语言的表述,通常忽视了浅显易懂的自然语言的运用。所以针对概念的数值、图像、符号、自然语言的不同表达,我国学生呈现出符号较强、图像稍弱、数值与语言最弱的趋势。这使得学生对抽象概念能暂时记住,会用于计算或证明,但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缺乏真正的理解,无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时间一长自然就都忘却了。如果能借鉴美国微积分教材编写的“四原则”,以多种表征方式呈现知识,学生也许更容易接受抽象概念。适度使用计算机技术,使教材能够变得“立体”起来。加强对数学理论进行实际应用的内容,使学生真正明白微积分能做什么、怎样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国的微积分教材也有自身的优势,如前后内容衔接紧密,条理清晰,重复少,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容易教学等。但是,在我国微积分教材总体趋同的现状之下,美国微积分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参照,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理科数学、工科数学、经济管理类数学、文科数学、职业教育的数学,不同层次的微积分教材大同小异,无非是经典内容的增删取舍,体现不出应有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郭镜明,应明,朱小平.美国微积分教材中的习题配置特色[J].大学数学,2005(2)

[2]James Stewart著,白峰杉译.微积分(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6篇:教材分析范文

    (特级教师 陈祥)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①课时目标的确定比较少考虑该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因而不 能准确地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与难点;②教学方法的选择乏理论指导,较多的是纯凭教材顺序进行教学,也谈 不上大纲提出的“思维过程的教学”。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材处理不到位所致。现试以六年制第六册 第一单元教材为例,就如何从整体结构上掌握课时教学目标作简要的阐述,供老师们参考。

    一、教材分析

    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是整数识记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在学生二年级掌握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教材内容主要有“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的认识,十进制计 数法,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近似值。学生学好这些知识,可以加深对整数的认识,并为进一步学习多位 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计算打下基础。怎样让学生融汇贯通掌握这单元的知识呢?我以为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材安排在识记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及整数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先教学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再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样便于学生思维的正迁移,使学生正确理解个级的数的读、写法与万级、亿级 的数的读、写法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更好地掌握多位数读、写法的规律。

    2.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从教材内容内部联系看,亿以内的数的读、写法跟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掌握了它的 读、写法的规律,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法的障碍也就被扫除了。从实际应用考虑,亿以内的数的读与写用得较 多,所以,教学重点应当是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与写法。

    多位数的读、写中,一个数中有0的(含某一级末尾有0的情况及一个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的情况),是本单 元教学中的难点。因为中间连续有几个0的只读一个0,每级末尾的0不读出来的,学生往往难以掌握;而在写数 时,所有的0又都写出来,学生一下子搞不清。

    3.教材中的关键问题。

    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法,关键是解决好怎样从高位到低位,按级来读、写一个数。

    4.教材中的育智因素。

    从三年级开始,直接从旧知引入新知的内容增多了,更应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抽象与概括是思维的主要 方法之一。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个级、万级、亿级的数的读、写法的联系与区别,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概括 。这样,学生在掌握多位数读、写法的规律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之后,进行教学设计时,课时目标就容易体现其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教学设计举例(一)

    课题: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第六册第2页例1和第3页例2

    教学目标:在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①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万”字要读出来;②一个数中有0,除每级末尾的0不读出 来以外,都只读一个0。(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按照数位顺序,从低位到高位,说出个级和万级上的每一个数位。”

    (2)“万以内的数怎样读?请大家写三个万以内的数,与同桌的同学交换读。”

    (3)请部分学生概述万以内数的读法。

    (二)新课教学:例1

    (1)引导读书。

    让学生读课本第2页倒数第五行至倒数第三行。讨论为什么“万级的数的读法,只要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 去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先轻声自由读书、讨论、概括──根据整数数位顺序万级最低的一个 数位是万位,所以,亿以内数的读法,在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

    (2)指导读法。

    “刚才同学们概括得很好。现在老师写六个数,请大字比较一下上下两个数的联系和区别,再根据刚才同 学们概括的万级的读法,轻声读一读。”

    47 308 4500

    470000 3080000 45000000

    “下面一行的3个数是哪个级的数?读的时候应该先按哪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读后再在后面加一个什么字 ?”

    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读数(5050000、410000、36000000)练习。

    (3)概括小结。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先让学生在小组里概述,再请部分学生在全班进行小结。

    (4)导入例2。

    “刚才同学读的三个万级的数都是整万的数,如果不是整万的数,或中间有0的数,该怎样读呢?”

    出示:24600 6407000 17010400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掌握的亿以内的整万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去类推,并让学生试读。告诉学生级末 的0不读出来,数中间的0要读出来。学生正确读后,再出示:17000400,17010040,10100004三个数让学生读 ,帮助学生掌握中间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0的规律。

    (三)课堂小结:

第7篇:教材分析范文

关键词:教材;招标采购;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一、 高校教材招标采购的必然性

高校教材招标采购能够有效保护师生和出版社的合法权益。传统教材采购的书商一般是个划人或教材科决定的,教材采购缺乏竞争,缺少横向比较,因此有可能导致教材价格偏高,供应商服务不到位、质量差等问题。教材实行招标采购后,通过招标程序,高校可对书商的资质、信誉、供货渠道和服务方式等进行综合比较,从中选择实力强、信誉高、服务好和让利高的书商作为教材供应商,这样既有利于节省教材采购成本,又有利于保证供货渠道、净化图书教材市场,防止出现盗版教材[1]。另外,还可通过合同的约定,规范供应商的行为,及时解决教材的错印、错订等质量问题,有效地维护高校师生的合法利益, 同时也为各出版社及其教材商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高校教材招标采购有利于实现高校教材供应体制的规范化、法制化,杜绝违规操作。目前我国高校教材供应市场己完全放开,出版社、发行机构众多,竞争激烈,每个出版社的教材发行折扣率都不一样。因此将高校教材供应纳入招投标的运作形式,势在必行,这是依法行政,杜绝教育腐败的一个方面。《招投标法》确定了招投标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和程序,规范招投标当事人的行为,因此招投标活动的当事人除了自觉执行招投标法中的强制性规范外,还要接受有关行政管摊部门的监督,从而使高校教材供应采购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高校教材招标采购有利于实现“零库存”,节省库房资源。每所高校教材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要有一个相当的库房来存放。但教材供应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很强,库房的实际利用率不高,但变化率较大。如果教材供应实行招投标方式,高校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库房和库存,真正实现“零库存”从而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二、高校教材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

对价格因素的过于敏感带来了服务内容、质量以及教材的质量方面的问题。在教材竞标过程中,各经销商为获取订单,纷纷开出低于市场正常的价格来竞标。过低的折扣在经销商提供配套服务后,几乎不存在盈利空间,其服务内容、质量以及教材的质量都出现了令人不满意的地方[2]。近年来,某些采取教材招标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现了盗版教材流入校园的现象,应该说这给教材招标中过于重视价格却忽视质景和服务敲了一个警钟。过低的价格不仅滋生了盗版现象,更导致经销商无法按照合同向学校提供应有的服务。售后服务关系到教材能否如期足量到货、退换顺畅与否、追订的难易等。但在有限的盈利空间中,经销商只能把售后服务精简到最少。这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利益,也伤害了经销的信誉,造成两败俱伤。

采购人员素质不一。采购是一项面向市场、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广、专业化水平要求极高的工作。“隔行如隔山”,客观上要求采购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市场;还应掌握和具备市场操作的技能。由于高校在成立采购机构时,对人员配备的专业素质考虑过少。加上受人员编制的约束,往往都是人员内部调整。而专业评委的空缺,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招标采购的效益和运作质量,使招标采购主体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暗标、人情标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实行招标制,原本是为了教材采购更加公开、透明的运作,但在现阶段招投标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暗标、人情标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大行其道。据了解,在各地实行教材招标的过程中,大多采取“明标”的方式选择供货的经销商,但也有不少学校采取“暗标”、“人情标”。从校方的角度出发,采取“暗标”主要是考虑到以往的合作关系,能保证合作更顺利,同时减少更风险因素,而与新的经销商,虽然其亦能提供种种优惠,但由于双方没有合作基础,如果经销商不能履行合作,校方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现阶段,校方更愿意在原有经销商的范围内进行招标。但这也带来了招标透明度的问题。

三、高校教材招标采购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从校方和经销商两方面来保证招标流程的合理运行[3]。从校方来讲,应该创造一个真正公开、透明的招标流程,使每个具有资格的经销商都能参与竞争;而从经销商来讲,则要从诚信的角度保证按合同供货。而若能建立一个监督机构,保证双方在招标中的规范活动,将大大减少因双方不信任带来的交易成本上升,同时也能健全招标的整个过程。从监督机构来说,应该从高校教材发展的整体长远角度着手,既要防止教材价格虚高给师生带来的经济负担、制止教材采购中的腐败和不正当交易,同叫也要考虑过低教材价格给相关机构造成的损失。 同时,对招标委员的选择也应兼顾公平和效率两方面,首先要求成员对教材采购及市场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加大成员内部的多样化。

精心编制教材招标书,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标书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是进行招投标工作的依据。严谨、规范地制作教材招标书是招标采购的基础性工作。标书格式要规范,内容表达要准确,能全面、完整、准确地体现招标方的招标目的及具体要求。标书一般由商务和技术两部分构成,商务部分即投标方的资质等内容,如投标单位必须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相应的经营规模、出版物发行许可证,不低于某个数量注册资金的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等证明文件,有些高校还要求书商提供高校教材出版社的授权证明,以及高校教材供应的合作证明等。技术部分则是对投资标方的服务要求,如教材质量和供书时间保证、教材折扣率、教材款结算时间要求及无条件接收追补订单(品种和数量不限),还有教材退、换货承诺,如果招标方因招生计划变动或新生实际报到人数不足等因素造成的教材积压,可要求投标方予以无条件退或换

科学制定评分细则,精心选聘评标专家。评标工作是招标工作的关键环节。依照教材招标书要求,拟列相应考评项目,科学制定评分细则,合理设置分值,尽力避免评标专家凭个人主观臆断随便打分,影响招标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在评标会开始之前,要举行评标预备会,组织全体评标人员研读评分细则,统一评分标准。

及时订立购销合间,严格执行合同条款。教剂合同的订立主要是根据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及中标商的有关承诺进行的。合同条款要具体和详细,特别是教材供货渠道、供货时间、服务方式和教材退换保证等核心内容要尽可能详尽。在购销双方订立合同前,要请有关职能部门会审,最后由学校合同审核部门把关和确认,然后正式通知中标商签定购销合同。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教材招标采购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广大教材工作者所要认真学习《招投标法》,借鉴政府采购的实践经验,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积极筹备、精心组织、规范运作、相互借鉴、科学总结,各职能部门要齐心协作,共同推进教材招标采购机制规范化建设,使高校教材招标工作更科学、更公正,切实维护好学校师生利益,规范图书教材市场,达到双赢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陈强“浅析高校教材采购招标及应对措施[J].职教论坛,2005,12:63-65.

[2]姚峰等.“试论招标与学校教材供应”[J].黑龙江南教研究,2004.6:51―52.

[3]郑继辉.教材供应的现状与对策[J].市场与发行,2004.10:41―42.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terial Invite Bidses to Buy of Study With CounterplanAnalysis

Deng Yongqian

(school Administration Office,Guangdong Industrial University)

第8篇:教材分析范文

大家好,我是**,今天分析的是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对应本节的课标要求为: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好人类活动的影响。

与本节内容有直接关联的是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从盐度、温度、密度三个方面介绍了海水的性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水的运动形式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及了洋流的概念、寒暖流分类及对气候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叙述。因此,本节在原2004版本的基础上将原来洋流的概念、寒暖流分类、促进热量交换等不再重复,增加了“活动”小栏目和新的“阅读”材料,为老师们的课堂活动提供素材,以及一些语句的描述进行了调整。

例如:关于洋流的概念,2004版必修1中的表述为“海洋表层海水大规模的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地运动”,2019版必修1中表述为“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规模流动”。减少了“表层”的限定,洋流的表现范围更大了,比如本节后面的关于“热盐环流”的内容,如果按照旧的概念就不能算洋流了,但是把洋流的概念中对“表层”的限定去掉之后,更大范围的海水流动都属于洋流了,也更加接近了客观实际。

2019版在关于世界洋流的分布中第二点表述为“北纬45°-70°”比原来的“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范围要小而具体了。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中,调整为“北大西洋暖流是欧洲西部形成温暖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加了“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新旧版本中的图也有所调整,“世界洋流的分布”和“世界著名渔场的分布”增加了七大洲的名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

首先,课前的“探索”栏目。这个材料并不是新的材料,是2017版的阅读材料,但是增加了问题,老师们可以将它应用与课前导入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洋流的兴趣,也可以利用这个案例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洋流在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对人类活动产生着影响,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建立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洋流的分类;2.世界洋流的分布;3.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部分,洋流的分类。

教材正文的最开始从三种海水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说起,能够把必修部分的知识与本节所学内容连接起来,形成自然的过渡。点明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显著,也为第三部分“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和总结做好铺垫。

关于洋流形成的三个影响因素新旧教材没有变动,个人观点是,三个影响因素更多的影响表层的洋流,而深层洋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温度、盐度),老师们可以启发学生做出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已知知识,按性质洋流可以分为暖流与寒流,那么按照成因分类,又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风海流的形成可以利用“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这句话作为衔接,同时学生也很好理解风海流主要为表层洋流。

关于密度流需要和学生解释清楚表层海水从海水水位高的海域流向海水水位低的海域,即从密度低的海域流向密度高的海域,而底层海水从密度高的海域流向密度低的海域,否则学生会产生疑问。联系本节教材最后一个活动“观察分析热盐环流”中,提到了“深层洋流是由海水密度的差异所驱动的”,这其实与表层因海面倾斜形成的洋流方向是相反的。

密度流流动方向差异原理涉及到不同高度海水的压力、地转偏向力等,虽然表面看表层和深层的密度流是相反的,但是其实内在的原理是一致的。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当然很多物理基础很好的学生也是能够理解的,老师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实验的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

补偿流的理解难度不大,建议老师们利用垂直补偿流来帮助学生建立对洋流认知的立体化,即不要认为洋流仅停留在表层或平面,它应该是表层和深层、水平和垂直多方向的。

教材还强调洋流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举例说明,比如千岛寒流既有补偿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运动,导致日本东部海水减少,从千岛群岛来的大规模海水有补偿流的性质,而其中也有风(极地东风带)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也风海流的性质。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第二部分,世界洋流的分布。教材介绍了不同纬度不同海区的四大洋流系统。

第一点具体阐述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的形成,这部分内容与2004版基本没有变动,老师们可以联系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把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第二点除纬度范围表述更加具体外,对气旋型大洋环流的形成也分析的很清楚。

将原来的“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改为“北纬45°-70°”,范围要小了,那么北纬70°以北的北冰洋就不在此环流范围里面了。北极地区不同于南极,形成的洋流在北冰洋内的环流老师们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三点也是和2004版相比有变化的地方,由单一的西风漂流变为两圈环流组成的绕极环流,除此以外还需要注意给学生解释清楚“海水的辐散带引起深层海水上升”,也就解释清楚了南北半球西风漂流寒暖流性质不同的原因。

第四点的基本没有变化,结合南亚季风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的认识,教材还特别设计了“认识洋流分布规律”的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在地球仪上标注洋流,并通过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来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阅读材料“富兰克林绘制墨西哥湾暖流图”,以及“探索”都涉及到启发学生思考对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这其实是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第三部分,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比必修内容,本节对洋流的影响描述的更加详细、层次分明。

对气候的影响进行了语句调整,增加了“重要原因之一”,肯定了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首先是中纬西风带的影响,北大西洋暖流在这里是对欧洲西部的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非决定性的。这样的表述更加科学、严谨了。老师们可以结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加强学生对洋流影响气候的理解,而气候和地形是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呼应教材正文最开始“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显著”的铺垫。而这里又为下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做了铺垫,相信通过学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也会帮助学生理解“海-气”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另外,这里还新增加了一幅图“墨西哥湾暖流”,利用红外线度确定海面温度,让学生对洋流的认识更加形象,也可以与富兰克林的研究方法进行对比体会技术手段对人类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

关于教材的变化,我还有一点小小的体会,就是更加突出了洋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我想这种变化的大背景有国内外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国家层面对海洋地理的重视等,都体现出了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更加重视和深入了,这其实就是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潜移默化培养。

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除原有的寒暖流交汇海区形成较大渔场外,增加了“寒暖流交汇处是鱼类游动的壁障”,需要给学生解释清楚含义。寒暖流交汇可产生“壁障”,就好像冷暖气团相遇形成准静止锋一样,寒暖流交汇处洋流流速受到极大抑制,几乎停滞不前。对于习惯于随洋流游动的鱼群来说,寒暖流交汇处简直就像一堵阻止其前行的墙。

对航海和污染的影响,分别单独列出了与气候和海洋生物资源并列的标题,层次更加合理清晰。其中航海的部分增加了冰山对航海的影响,老师们也可以借助一些资料如电影《泰坦尼克号》帮助学生感受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污染的影响可以补充福岛核泄漏事件相关资料。

老师们经验丰富,补充的相关资料也适应各自教学实际,但都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关于“热盐环流”,这是新增加的活动和材料,需要给学生解释清楚图中的环流颜色并不表示寒暖流,而是表层和深层海水流动的方向。北大西洋暖流将低纬度的热量源源不断地向中高纬度输送。并在此过程中,温度下降,密度升高,海水变得更“重”,于是就在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下沉到了大洋深处,这些下沉的海水转而掉头向南流动,经过南极大陆附近时接受南极底层海水补充之后,继续向北运动分别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同时表层水的补偿作用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表层水流向北大西洋,完成一个循环。热盐环流实现了全球尺度的热量交换,和表层洋流相比它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都要大得多,对维持全球气候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我觉得热盐环流其实正是“海-气”关系的最好说明,帮助学生了解热盐环流,为后续知识打好基础。

另外,关于热盐环流我也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比如说到深层的海水流动是到达了什么样的深度?深层海水的流动是集中在某个位置吗?相信学生们也会产生类似的疑问,甚至更多,我也会继续查找资料把疑问弄清楚,也欢迎老师们帮我解释清楚,帮助我进步!

第9篇:教材分析范文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应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并将这些基础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应深入思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涵义,认真分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及其所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还可补充哪些内容?同时应将哪些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删减去?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教材分析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地理教材分析是地理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准备。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二《人口的空间变化》为例,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背景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从教材结构到教材内容组织均渗透着这一基本思想,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才是我们教材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教版必修二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人口问题作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三大问题之首要问题,突显了时代要求,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人口的空间变化即人口迁移本节的学习既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又能有助于学生紧跟时代步伐。

二、教材分析的依据

(一)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是深刻理解地理课程标准及其实质。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开展教学的依据。《人口的空间变化》这一节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条标准把握重在“举例”两个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事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提供给学生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各阶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地理教材

地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知识的依托和工具。地理教材不仅能够展现基础的知识,而且教材中渗透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不同版本的教材在体现新课改新理念上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在处理不同教材的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发挥特色。《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内容在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中都各有所长,在教学中和分析中可以取长补短。

(三)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导,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主线,所以新课改要特别注意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能力,在教学中既要研究教材知识结构的联系,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I教材分析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还必须研究学生。人口的空间移动这一节涉及人口迁移的概念,这个初中没有提到过,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材分析步骤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通读分析的教材内容,概括教材的主体结构,分析教材整体突出的目标,然后理顺教学的顺序。具体讲要明白所分析教材隶属哪一个版本的哪一章节教学内容,各个内容之间的组合和联系。此外还要注意所讲的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初中知识的联系。《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的迁移,第二部分是影响人迁移的因素。在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中,提出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介绍了不同阶段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第二部分讲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举例说明。就本节内容而言,从教材编排上,我认为最好结合湘教版的教材编写和中图版的图,人教版没有突出课标的要求,在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方面内容和案例少,可以参考中图版和湘教版。这样能够在讲课中更加突出教材的优势,发挥长处,达到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衡量学生在教学后是否达到的预期目标,所以设计教学目标应采用学生为行为主体。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反映学生在教学活动后的行为变化。通过对所分析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寻找教材中可以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地方并合理安排帮助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常常隐含在知识技能或者过程方法内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等观念。根据课标和教材的分析,初步把《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确定:1.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举例说出人口迁移的原因。3.刑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4.联系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5.通过对案例分析,感受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材的重点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是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基本技能。教材中的难点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每节地理课都应该有重点但是不一定有难点。有时候又是重合的。根据前面对内容和课标的分析我们初步把人教版《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两条:一是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二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把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四)教法分析

根据所分析的内容隶属的不同范围来确定教学方法,一般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启发法、地图法、发现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在地理课堂教学重可根据不同地理主题和知识属性,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突出一两种主要教学方法,并辅以多种方法交替使用,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效率。《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讨论法,在进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分析中宜采用案例分析法:在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中宜采用比较法。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授课方法进行适时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