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

教育部科技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部科技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

关键词:心理品质 素质教育

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失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新形势对思想政治课和学校德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它集中反映了新世纪思想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正处在经历“精神断乳”的巨变时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情绪方面,表现为遇事急躁,容易激动,不善自控。

2.意志品质方面,表现为胆小怕事,缺乏毅力,容易动摇,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3.性格方面,表现为狭隘自私,孤独自卑,人际交往困难,偏执、虚荣、嫉妒心强。

4.自我意识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自我剖析能力,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

5.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表现为在家任性,在校不合群,对人冷漠、怯懦、依赖性强。

造成以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学生年龄较小,涉世不深,处在长身体的发育阶段,对问题的思考和处理往往“跟着感觉走”,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一旦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同现实之间产生矛盾,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功利意识的负面效应有所扩大,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精神污染,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更使青少年感到扑朔迷离,易产生心理失衡。再次,成绩分数下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捆绑管理”、“保姆管理”急功近利。

二、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而政治课融心理品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时事教育于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心理品质教育在中学阶段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学校德育工作从注重研究“事”到研究“人”,由脱离学生的内心世界到深入学生的心灵,使知和行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德育的实效。

就政治课教学本身而言,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即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达到这些要求,与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其中创新品质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奠基石。它包括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稳定、乐观开朗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正确面对挫折失败、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不盲从、不惟书、不唯上、不迷信、敢于求新求异的创新品质。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表明,进取心强,有事业心、责任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轻信他人,刻苦钻研等非智力因素水平高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潜在的创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必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实现德育工作目标,体现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独特功能。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加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关键

当今世界的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和德育专干要有全面的政治素质,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素质,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为自己“充电”,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强自身心理品质修养,做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性格开朗、富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才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的表率,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和疏导

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内容。事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发生的许多问题,并不都属于纯粹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因此,教育教学一定要重视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态和形成规律,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实际和个性品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政治课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用细心去捕捉学生的闪亮点,用爱心、诚信、热心对待学生的错误,通过个别谈心、典型效应、书面交流去引导和疏导学生,通过情景感染感化学生,引导其发展的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注重学生心理上的共性问题,又注意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同时要注意运用实例教学和模拟锻炼,磨练学生意志,发展学生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使学生真正在“明理”的基础上“导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德育工作实效。

3.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大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和脱节。应该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有机配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教育的宣传力度,印发材料,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在学校内部,要结合学科渗透,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丰富的教学因素,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级要通过各种活动和多种形式进一步优化学校和班级的文化环境,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与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积极加以发展、保护和充分利用,以期获得更好、更长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梁丽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智商、情商及情商教育》.

3.崔丽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你的学生》.

第2篇: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

按照教育部党组要求,自2010 年起,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会同部信息中心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启动了这项工作。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加快推进了电子学籍建设。这一重大项目关乎管理观念更新、管理模式变革、管理格局调整,涉及全国两亿中小学生和每一所中小学校。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以抓铁有痕的决心,自我加压,励精图治,坚定不移地创造性推进工作,统筹指导,全面提高思想认识,落实项目资金,加强技术保障,推动系统建设,制定上位办法,组织省级培训。

一是环环相扣抓建设。我们紧锣密鼓地完成了立项报批、顶层设计、方案评估和招标开发,并在贵州、重庆、浙江、安徽进行了试点。贵州省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系统部署,采集了全省658万中小学生学籍信息,进入全面应用阶段。目前,由于工作得力,内蒙古、吉林、浙江、河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甘肃、宁夏已经完成了全国统一学籍系统的部署,其他省份正在部署。为实现今年内全国联网的目标,我们将全力配合并督促一些进度较慢的省份,务必于今年8月底前完成系统部署,9月底前完成学生数据采集,10月底前所有数据进入国家系统。对于少数申请继续使用自建系统的省份,将组织可行性评审,评审不合格的要立即停用,合格的要在年内完成改造。没有或正在开发自建系统的要一律停止自建。我们还要强化进展通报,让各地见贤思齐。对工作迟缓的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进行约谈。

二是上位设计抓办法。学籍系统的实施需要有上位制度保障,就是制订《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我们深入调研全国所有省份,召开40多次座谈会,广泛征求教育部门、学校、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对于建设性意见,认真研究采纳,反复斟酌修订,不断完善文本。上星期,《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已经教育部党组研究通过,今天就要印发了。这个《办法》规定了一人一籍,终身不变;规定了学籍的获得、转接、异动、管理;强调了学籍信息的规范、连续、精准、保密。我们将紧紧把握时机,指导各地出台实施细则,采取多种措施抓好学习宣传、解疑释惑。还要加强督促检查,务求取得实效,坚持用制度推动建设、落实责任、保障运转。

三是建用结合抓培训。建设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用好的关键在于人员培训。抓好培训工作,对于各项任务按时、保质、高效完成至关重要。为了帮助相关同志掌握电子学籍的操作,我们下大功夫制订了培训方案,明确了培训计划,开展了培训活动,做到了对省级层面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全覆盖,实现了先培训、后上岗。我们将充分发挥已受训人员的作用,用好学籍系统,实现对学生学籍的科学、便捷、高效管理,更好地为各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回顾学籍系统的建设历程,我们有几点切身的体会,与各地、各部门同志分享、共勉。

第一点体会,加强领导是前提。为推进系统建设,教育部成立了由部领导负总责,基教、规划、财务、科技、信息技术等十几个司局、部门广泛参与的工作机构;各地也按照要求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机构。各级领导机构谋划大事、研究急事、排解烦事、解决难事,确保了学籍系统的统筹协调推进。

第二点体会,协调配合是关键。信息化工作是行政工作和技术工作的深度融合,要求行政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密切协调配合。我司和部信息中心坚持每月召开2次例会,坚持重要问题及时沟通,坚持各项任务共同部署推动,这种各司其职、各用其长、互通有无、密切配合的工作模式,直接决定了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

第3篇: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

曹国华,男,安徽宣城人。管理学博士,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系主任。1989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获数学专业硕士;1999年在重庆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6年1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进修经济学。2000年被提升为副教授,2006年被提升为教授,2007年被提升为博士生导师。曹国华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是重庆市“十二五规划”专家组成员。曹国华是重庆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主要负责金融方向,是重庆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是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及广东分行的顾问专家,为相关金融机构及企业提供战略定位、融资规划、风险管理等咨询服务多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金融市场、金融工程、项目投融资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在国内权威学术刊物《中国管理科学》、《管理工程学报》、《科研管理》、《管理科学学报》等发表了关于金融工程、金融市场、风险投资、期权博弈等方面的多篇论文,2006年5月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关于投融资方面专著一本。

三、主持项目

曹国华作为项目负责人在近三年完成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转换债券融资与项目柔性投资的互动机理研究(70571089)”(2005年获准,2008年底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期权博弈视角的西部风险投资发展研究(08BJY154)”(2008年获准,2011年6月结题)、一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期权博弈基本理论及其在投融资领域的应用(NCET—07—0905)”(2007年获准,2010年底完成),并都顺利通过验收结题,三个项目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期权博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用期权博弈研究可转换债券,国家社科基金应用期权博弈研究西部风险投资,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则研究了期权博弈基本理论及其在投融资领域的应用。

四、主要研究成果

1、上市公司“庄股跳水”预测模型的实证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第2期。

2、基于建设时间的企业投资期权博弈均衡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3期。

3、基于期权博弈理论的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科研管理》, 2007年第1期。

4、企业创新竞争的期权博弈行为分析,《财经科学》,2007年第1期。

5、国有企业委托问题的期权博弈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6、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动机的国外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5期。

7、联合投资在分阶段风险投资中的约束机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7期。

8、银校合作模式研究,《金融经济》,2007年第20期。

9、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司投资与分红的柔性分析,《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8期。

10、美、印风险投资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23期。

11、技术创新投资决策的不对称双头垄断期权博弈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12、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的双边匹配模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5期。

13、技术不确定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投资决策分析,《管理学报》,2009年第12期。

14、股权资本结构变动与宏观经济增长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国进民退”隐忧的思考,《金融评论》,2010年第3期。

15、实物期权法在生态补偿额测定中的应用,《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16、基于期权博弈的西部风险投资发展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4期。

17、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非减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深交所上市公司为例,《软科学》,2010年第5期。

18、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国科技保险与风险投资的协同发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9期。

19、基于rough集与BP神经网络的大非减持度预测研究,《软科学》,2010年第10期。

20、现金股利支付倾向与迎合理论——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11期。

21、我国股市对货币供应结构变动影响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2期。

22、基于异质信念和卖空限制的分割市场股票定价,《管理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第4篇: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

英文名称: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宁;青;新农(林,畜牧,垦)业科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咸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1389

国内刊号:61-1220/S

邮发代号:52-11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5篇: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新时期;科研;科技成果

1概述

目前,我国新时期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多头交叉管理;过于强调市场导向,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却忽略科学创新管理;行政权力过分干预科技研究;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分配不对等;科研管理实行双轨制;缺乏有力的监督执行机构。所以,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就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做好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培育科研精神气质;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坚持提倡将科研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两者结合。总之,在新形势下,科技管理部门所面临的要求会更高,同时科技工作者也被寄予更多的期望。

2新时期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科技管理部门重视立项,却忽视科技管理的过程

我国开展科技管理工作总是受到传统观念和陈旧制度的影响,管理模式仍坚持采用传统保守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这明显已经不适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工作的要求。各科技管理部门将具体项目及研究团队管理两个方面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由此出现了管理范围太多宽泛,工作死板、过细,这一系列问题都不利于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与此同时,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还出现了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该问题的出现迫使一些政府职员无法针对社会组织的情况来进行客观、真实的全面调查。此外,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被个别社会科研组织会利用,在对外提供信息时只是选择性地提供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却被遮掩起来,由此产生信息不真实问题,而这些机构或者企业正是通过这种不良方式而争取到了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所以,科技管理部门对监管经费的使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也可以说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存在盲目性,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改善,这样才能使科研经费有的放矢。

2.2科技管理工作满足不了当前的市场需求

在新时期,我国引进市场经济机制与国外相比之下,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仍显滞后。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市场机制要将本应有的指导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科技项目的设置上没有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造成了项目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普遍,市场经济与科技管理体制“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难,很难走出去,在市场上无法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管理部门充当着“智囊团”的角色,但是自身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实业界与高校的研发、科研机构的联系不够紧密。根据当前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小于10%,而实现产业化的还不足5%。从这一数据上可以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并且许多科技成果“含金量低”、离市场及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等现象仍然存在,结果就直接造成了我国有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这一系列因素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3行政色彩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占有重要位置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在长期受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其具有的行政色彩也十分浓厚。另外,在科技管理部门中还缺一套完整的并能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在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即:缺乏对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的有效调控,严重影响科技发展目标,从而不利于实施科技发展战略。

2.4科技管理中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立法上看,有很多部门规章,但内容却不统一。科技部、教育部等对当前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理程序等规定上各执一词,意见不统一。二是各规范性文件调整的范围覆盖不够全面。现阶段的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是依据部门规章或是部门规范性文件进行调整的现状,各个部门只能对自己的管理领域进行规范。三是各规范性文件中没有对法律责任进行统一规定。各部门规范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其中不乏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罚措施或法律责任的规定,但宽严不一,这也是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3解决新时期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方法

3.1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政策、制度、资金、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要素,积聚这些要素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科技管理部门与其他政府管理部门有着多渠道的合作,所以,要主动引导和聚集分散于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中的各类要素资源,将其整合配置到科技创新工作中去。优化创新的企业环境不仅提升了员工的素质,还能加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3.2遵循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来改善科技管理体制

所谓的改善科技管理体制,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从而达到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完美结合,让科技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对于改善科技管理体制工作来说,要将重点放在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上,如: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来发展科研活动。同时在改善科技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对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设定,例如: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主体在科技管理中的功能,使整个科技资源整合形成一条明确的价值链,建立起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分工协调又紧密联系的科技管理体系。在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应该以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为依据,从职能上对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区分,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规,使科学技术活动能在正常秩序下进行,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引导科技发展,同时有效的配置各种社会资源。

3.3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导引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对于成果数量赋值过高,但是对科研成果创新性的质量指标赋值偏低,基于这一问题就要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正确的引领科研人员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在科研评价中要摒弃一刀切行为,并在学科分类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科来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也可以从实践角度出发,组织科研成果的使用者来参与评价。

作者:张冰 单位: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1]赵晓丽.浅析企业科技创新管理[J].管理科学,2014(10).

第6篇: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

一、近三年我校科研取得的成绩

近三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在项目的争资立项、成果转化、整章建制、规范学术活动、加强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数量稳步增长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立项311项,其中纵向科研项目233项(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民委项目2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5项,中央其他部委24项,省级项目33项,厅级项目50项),横向项目48项。这比以往都有较大的增长。

(二)科研经费有了一定的突破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经费1498.*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1031.8万元,横向项目经费466.666万元。同时,学校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学校对项目1:1配套,更是省内其他高校所少见。

(三)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年来,我校共发表科研论文3*0篇,其中CSSCII和CSCDA共计权威期刊论文338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出版著作(含教材)322部,其中专著133部,编著94部,教材90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90项;其中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四)科研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三年来,我校形成了由非实体研究机构、独立研究机构和研究基地组成的科研平台体系。截止目前,有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统战部研究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1个省级工程中心,11个院所合一的研究机构。

(五)科研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是在科研管理建设等方面,20*年共出台各类科研管理文件14项,使科研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自主研发科研管理三级系统,使我校在科研管理迈向科技化更进了一步。这套科研管理三级系统在省内院校处在前例。

(六)产学研一体化有了进一步的推进

学校每两年召开校地校企工作会议,并已形成一项制度。在科研转化上,开发的动物血清、氧化淀粉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我校建筑节能建材方面专利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市场前景广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研各教学单位针对科研工作提出了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与其他兄弟院校对照,归纳如下:

1、一是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还不多,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2、缺乏有稳定的研究方向,科研人员各自为阵,成果关联性较差,特别是对服务民族地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科研方法、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培训做得不够,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存在畏难心理;

4、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当部分教职员工对学校科研的形势及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甚至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

5、国家级科研项目少,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少;

6、项目中后期管理滞后,项目结项率低;

7、科研质量还不高,权威期刊论文少,权威期刊论文在整个学术论文中所占比例偏低;

8、成果获奖少,特别是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少;

9、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率偏低,科技创新尤其是应用科技研发服务与重大需求对接不够,产学研紧密结合不够;

10、科研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横向经费管理过严、过细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研机构、科研团队缺乏有效管理。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科研管理创新,以科研管理创新促进科研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1、着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一是要树立“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凝聚社会各届人才”为原则,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科研工作的热情、想象力、创造力。

二是着力加强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要出台科研团队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三是高度重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继续扶持我校中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力培养科技创新新生力量。

2、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一是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对于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二是切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要严格贯彻《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遵守行为准则,恪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剽窃侵权、学术霸权、功利浮躁等学术不正之风。

3.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科技管理队伍

要切实加强学校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科技管理人员熟悉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知识;努力培养科技管理人员把握全局、开拓创新精神的力;要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热心服务的水平。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抓好体制机制创新

1、加快推进科研分级管理体制,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要明确学校与二级单位在科研管理上的权责划分。科研处要侧重于全局性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与科研发展规划制定及对二级学院的科研工作的业务指导、督促与考核工作。具体事务性工作应由二级学院承担。对此,通过一定的措施,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2、强化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

一是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力度。要争取多渠道、采取多措施以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要在申报领域有所突破;要在经费有所突破;力争今年经费达到800万元。

二是大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前培育,提高争取和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紧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我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目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预研项目。要做好目前我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前期工作。

三是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对科研的重要性和地位的认识。今年准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项目申报有关问题进行辅导。同时加大对科研干事和主管科研的领导进行培训力度。同时,在2010年1月召开科研表彰总结大会,并对申报有关的国家级课题进行动员、部署,下达申报任务。

3、加大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项、鉴定的力度

要进一步提高我校在研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去年我校的结项率为63.7%,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和立项。对此,要通过加强管理、狠抓落实,提高项目的结项率。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办法,要从经费上强化项目的中后期管理。

4、积极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

针对成果获奖少,应加强外联工作,保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畅通;力争在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方面有突破。要通过一定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申报成果的积极性。

5、加强科研工作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学校研究机构建设,要根据科研及学科建设需要,多设立一些非实体研究机构。如尽快制定制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

二是切实加强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第一,进一步做好委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学校现有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二,积极组织建设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做好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第三,配合省委统战部,做好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的日常工作,为我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第四,做好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X大学藏药研发中心和兰州高新区XX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五,重点要做好兰州粘合剂工程中心申报等前期准备工作。

三是挂靠我校的各学会、研究会等,要策划组织好科研活动,发挥学会、研究会等的优势,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6、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

一是促进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今年9月份要召开我校校地校企合作会议,进一步推动我校校地校企合作。同时,要建立与市、县政府、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是促进专家教授积极与企业家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

三是做好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要鼓励与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合作承担完成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项目,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今年要做好XX大学节能建材示范园工作。

7、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一是通过制定《XX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XX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XX大学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等三项制度,进一步创新我校科研机构平台建设、学科团队建设、国际合作项目管理。

二是要通过完善《XX大学科研项目学校配套经费管理办法》《XX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XX大学学术研究成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促进经费、校级中青年项目、学术资著等工作科学管理,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人员做科研的积极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抓好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1、抓好教学与科研的统筹

第一,将科研成果向课堂、向教学内容、向实验手段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实施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的制度;第三,努力促进本科生教学参与科技研发或成果转化工作。

2、抓好传统优势学科与其他应用学科的统筹

在优势学科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其他应用学科研究,注重应用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做好优势学科和其他应用学科结合,要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上发挥优势。

3、抓好数量与质量的统筹

要力争产出更多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科技成果。要在文章的发表的级别与成果获奖方面要有所突破。

第7篇: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

关键词:质量保障体系 国防科研 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72-02

1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随着世界新军事理念变革的推进和我国军事装备建设步伐的加快,多种高精尖武器系统的科研生产任务不断增加,教育部直属高校依靠在学科、人才、知识等方面的自身优势逐步承担了部分大型复杂武器系统或者分系统的预先研究、研制和小批量生产任务,为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校通过近十年的“从军”经历,正确、客观的认识到了自身参与国防科研质量建设存在的优势和不足,逐步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维护和纠偏,使得我国高等学校提升国防科研质量带来了明显的成效。

高校相比军工相关企业,在科技创新、高水平人才、科研平台、财务低风险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其学术自由的融洽氛围为高水平学术交流提供了各种便利,这些优势是企业所无法比拟的。然而,高校在参与国防科研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2004 年,国家开始实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准入制度。截至“十一五”末期,已有超过30多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获得了GJB9001A-2001质量管理体系资质,教育部直属高校正逐步成为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重要力量。然而高校由于其普遍采用了松散的管理体制,因此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目前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2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点

GJB9001B-2009标准主要针对企事业单位,高校的科研存在其特殊性,因此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与GJB9001B-2009的结合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与资源整合、组织机构设置、过程管理、人力因素、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方面。

2.1 资源整合难度大

大学具有多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资源覆盖面大,人员、设施、设备等广泛分布在其所属的各类二级机构,少数跨校联合的科研项目涉及到的学科和科研人员更加宽泛。因此在GJB9001B-2009标准范围内整合自身有效的资源优势,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资源整合对于国防科研的质量保障体系来说是顶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2 组织机构设置

高校的最高管理者往往由校长担任,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作为管理者代表,从组织结构来说,往下是负责人、财、物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具体的项目组则分布在各院系。科研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和各二级院系更多承担的是服务职能,在管理方面与企业的科研生产有着明显不同,这些对于贯彻GJB9001相关标准来说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

2.3 过程管理繁琐

高校科研管理着重于项目的立项、检查、经费管理和成果管理, 科研项目开发、研制过程是具体项目组负责的。项目成员的质量意识往往决定了整个项目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程度。在这些阶段,高校的科研项目不同于企业生产的严密监管,高校层面的质量管理职能对于项目实施的整体过程明显缺少实时有效的监督。在“重申报,轻过程”的观念下,项目组的质量意识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了项目组忽略管理流程, 使得质量管理体系成为走形式。

2.4 人力因素复杂

高校在科研中体现出能者多劳的特点,高水平人才往往在教学和科研任务上较为繁重。国防科研具备保密要求高、任务节点紧、质量控制精细、过程的可追溯性等特点。因此调动优秀人才参与国防项目的积极性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高校在科研开发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有许多学生参与,使得科研团队具备了不确定性。

2.5 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企业在科研生产中任务单一,而高校在多个科研方向上有着不同的任务,高校科研项目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科研项目就有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原理样机研制等多种类型,这些方面对于贯彻质量管理体系来说任务相对更加繁重。

3 实例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2008年起开始贯彻实施GJB9001A-2001标准以来,经过了四次外审,六次换版,并于2011年顺利过渡到GJB9001B-2009标准。体系运行初期,与其它兄弟高校初期建设时存在相同的情况,由于认识不足,较为生硬的照搬了GJB的管理方法,带来了许多管理职能和质量监督工作上的重叠和矛盾。涉及基础和应用研究类项目的程序文件没有很好的结合项目本身的管理特点,在科研方向的设置上不够精简,程序文件编制过于复杂。在机构设置上,照搬了企业的设置方式,存在着一些不够务实的方面,给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校领导高度重视,近年来学校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3.1 凝练方向,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管理办法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初期没有考虑到科研方向的持续有效性,设置的方向偏多,经过逐步调整,精简了数量。并结合体系的调整对《质量手册》进行了多次修订,针对不同的科研方向逐渐修编了相应的程序文件,规范了人财物的配套办法,解决了管理头绪多、方向分散、资源整合困难的问题。

3.2 精简机构,合理规划职能

体系建设初期,为更好的做到群策群力,设置了国防科技管理委员会、综合办等机构,照搬了企业的一些机构设置方法,给后期的运行带来了麻烦,特别是在人财物相关机构的设置上存在职能方面的重叠。经过调整,去除了国防科技管理委员会、综合办,对于财务处和实验室设备处的职能进行了调整。学校结合实际,将部分财务管理职能落在具体项目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将实验室设备处部分职能进行了调整,并及时修订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通过机构精简和职能的合理规划,解决了管理职能上的突出问题。

3.3 切实做好过程管理监督

过程管理包含了从领导层、职能部门、院系和具体项目组的所有涉及质量的过程,具有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特点,过程管理的重点是具体的职能部门和项目组。针对职能部门要做好职能过程和与质量过程相关工作的监视和测量,针对具体项目组要结合体系标准逐一把握好项目的关键节点和具体进程,质量管理办公室较好的与职能部门和具体项目组建立了交流沟通机制,更好的规范了过程管理有关的程序文件,使得体系更加符合学校预研和应用类项目的特点。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完善了体系文件,多次得到了外审专家的好评。

3.4 健全规章制度,确立政策导向

规章制度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只有建立了规范而又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引导学校教职工做好质量工作。根据统计,我校在体系建设初期共有各类规章制度60余个,通过体系不断的运行,持续的纠正、预防和改进,累计更改和调整文件次数达到了80余次。通过健全制度,使得我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更加规范和符合自身特色。特别是项目组切实感受到了体系标准带来的好处,项目负责人从以前被动参与到目前主动贯彻质量体系标准,质量工作的意识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4 结语

高校国防科研的质量管理体系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必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不断的发现问题,做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和改进,以此来建立一个完善的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并进一步提高科研活动的有效性。

高校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中,除了要充分的理解和贯彻体系标准,还要切实的结合自身特色,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构建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具备开拓精神的科研管理团队,有助于保障国防科研成果质量,对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志生,刘维亭,孟庆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薄弱环节的分析与改进[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135-136.

[2] 刘征,吕世峰,刘珩.高校在科研中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2009(10):68.

第8篇: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

关键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运行管理机制;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11-03

为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教育部于2001年在有关高校开始组建工程研究中心,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强化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截至2010年,教育部依托各地高校在电子与通信、新材料、公共安全等12个技术领域,已建设各专业方向的工程研究中心371家[1,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十余年的运行中,不仅培养了众多的相关学科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也形成了将科技成果向工业生产转化的工程化能力,保证科研成果向规模生产顺利延伸。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将高等院校作为依托单位,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运行与管理和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在信息共享、研究环境和学术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随着我国在高等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不断深化创新,各级政府越发重视挖掘高等学校的人才和智力潜力,通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这一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在基础学科研究创新和新兴学科成果交叉的基础上,不断孵化出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目前形势下,探讨教育部工程中心在满足经济发展新时期的科技创新需求,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和运行中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各方面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的。

一、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四个方面,其基本功能是进行和促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研究、开发、中试、推广集于一体的新型研发组织,是将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阶段向企业大规模生产转移的通道,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技术源头,是我国权威的研发机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建成了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上层,下层依次是囯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的工程技术创新体系。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大学)的技术创新主体,是“985工程”、“211工程”以及“2011计划”中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为工程技术进步服务为宗旨,不断推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着多重任务。一方面,作为研究与开发机构,立足高校,面向市场,推动高校原创新的技术成果,向相关企业进行工程化辐射和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另一方面,作为教学单位承担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其平台建设通常依托特定学科,部分或全部平台人员也同时承担教学工作。同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大学教育重要的科研实践基地之一,能够为学生在基础技能实践与应用技能拓展两个层面提供优良的科研实践条件。

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规模已经发展为341家,已成为高等院校开展科学研究、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促进了高等院校将科研成果向企业、社会的快速转移。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先承担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将一批对相关行业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工程化开发。其次,吸引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研开发人员和高层次的工程化技术人才,造就了一批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最后,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相关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

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定位与发展方向问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定位是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主要工具。成果产业化就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发展,因此工程研究中心必然要追求经济效益。这种现象首先导致工程研究中心追求短期效益的盲目性,由此导致忽略了服务于社会的长期效益,不利于技术的扩散与推广;其次,突破重大工程化难题往往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攻关,这就需要工程研究中心投入大量精力和耐心,这往往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相冲突[5,6]。但是,工程研究中心要实现自身循环发展,必须要有必要的盈利模式维持它的良性发展。因此工程研究中心必须要明确自身定位以促进社会利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循环、人才循环与经济循环的统一。

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依托高校的关系问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都建在依托高校内并且与高校保持行政隶属关系,按教育部要求工程研究中心是相对独立、与院系平行的依托高等学校的二级机构。一方面,这样有利于工程研究中心吸收依托高校的基础研究成果,形成学术资源共享,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7,8],首先是依托高校对工程研究中心存在较多行政干预,影响其自主性;二是工程研究中心与一般院系相比,在职称评定、业绩评价和人员编制等现实情况中游离在高校主流评价体系之外;三是与依托高校内部资源整合、团队协作、学科交叉等问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依托高校的关系如果不能真正理顺,不能突破现有组织管理的桎梏,打破现有的行政壁垒,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最终很可能会发展成高校的一般研究机构,从而失去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主创新源与技术辐射源的建设初衷。

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核心科研人员不足,科研成果产业化较慢,经营能力不强。目前,各高校在申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时,通常是集全校之力,表面上看工程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力量雄厚,科研条件扎实。许多工程研究中心得不到依托高校的重视,完成建设验收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依托”,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工程研究中心真正全职在编人员不足。虽然,依托高校为工程研究中心在人才、仪器设备与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且有大量企业的科研力量支持。但是实际中隶属关系、利益矛盾等问题,导致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只能依靠核心科研人员,完成小规模的研发任务尚可,如果承担较大项目或多个项目同时开展时便捉襟见肘,难以完成,想要兼顾技术攻关和项目开发则更为困难。由此造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研成果产业化较慢,经营能力不强。

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的思考

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定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定位应该是依托高校人力资源、实验室资源和前期研究成果,对有市场价值的重要应用科技成果进行研究开发,并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工程化、产业化以及系统集成的高新技术研发实体。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应该体现学术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养等职能;应该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工程应用项目开发为重中之重;充分吸引社会资源,注重特色建设,把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对行业和区域创新服务有影响的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窗口。实现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循环、人才循环与经济循环的统一。

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融合各方的资源优势和国内外技术发展需求,确保技术开发水平的先进性、研发的前瞻性和在领域内的权威性,突破所在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力争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共同发展。

2.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基地建在高校内部,主要实行高校科研机构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中心必须与市场保持密切的联系。工程中心的目标又决定了它不能完全等同于高校内的其他科研机构,高校取得的基础研究成果需要通过工程中心进一步工程化和完善,以便在行业内实现产业化。因此,工程中心的产业基地必须要与本行业的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良性互动。根据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建设依托高校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可以采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模式。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依托高校的一个独立二级机构存在,其中的研究人员的编制、研究配套等由学校提供;同时成立由工程研究中心控股或占股的股份制公司,向社会招聘工程化技术人员。工程研究中心和公司实行一体化领导。这种运行方式首先符合当前我国高校的实现情况,易于实施;其次,依托高校与工程研究中心是利益共同体,有利于通过内部协调,充分挖掘高校的整体科研资源;最后,实施公司制,外聘工程人员,使得核心科研人员专注于技术攻关,使得工程研究中心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处理好三种关系。(1)主管部门与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关系。目前工程研究中心的主管是教育部,主管部门要对中心持续支持、实施管理,要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制定恰当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评估考核,奖优罚差。实现工程研究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工程研究中心要对主管部门负责,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工程中心圆满完成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2)依托高校与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关系。依托高校要对工程中心的发展起到保障作用,将工程中心作为高校的重要科研基地来建设,使工程中心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对在工程中心工作的科研人员采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指标,保证工程中心研究队伍的建设和稳定。工程中心要充分利用依托高校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优势,为工程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行业的关系。工程中心应该积极与行业内的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首先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成为行业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和源头。相关行业则需要充分认识工程中心对行业技术的推广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工程中心的资源优势,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4.需解决的四方面问题。(1)扩大科研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多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团队远远不能满足科研、开发和经营等多方面需求,亟需扩大科研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综合考虑工程研究中心的特点,加上工程研究中心的教师需要承担科研、开发、教学、指导学生以及经营和市场开拓等多方面任务,通过面向社会引进高端人才,核心科研队伍至少要保持30人以上的规模,针对工程研究中心自己培养的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依托学校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2)多元化投入机制。由于工程研究中心自身平台的造血功能和“黏性”有限,需要较长的产品培育和人才队伍凝聚的过程,应当建立一套适应市场规律、切实可行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一,依托高校要对中心建设投入起主导作用,对工程化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及关键装备的购置进行支持,对人才队伍的配置要能够落实到位;第二,要引导企业为获得技术支持向工程中心提供研发经费;第三,是工程中心自身通过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而获得的资金。(3)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由于工程研究中心与普通学院在工作重点方面存在区别,工程研究中心的教师常常处于一种“多任务”状态,一方面要完成项目开发研制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应对学校在教学科研上的压力,往往导致顾此失彼,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工程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降低工程研究中心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等。建议学校在人才引进、人员考核、绩效分配和职称晋升方面给予工程研究中心政策倾斜和优惠。

四、总结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工程中心的数量迅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技术转移、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同时,由于我国高校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心在发展方向、与依托高校的关系以及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和欠缺。在未来发展和建设中,首先要注重学科建设对工程研究中心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依托高校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多学科协作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保持工程研究中心的开放性。另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应当围绕行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结合高等院校的优势和特色,按照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高校的科研资源,积极开展科研成果工程化、配套化和系统化的转化和推广,推动相关行业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进程。实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稳定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名单[EB/OL].

http:///cxtx/gcyjzx/20120426101027.

[2]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工程中心开始“二次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9,(5):24-26.

[3]于国波,张永宁,陈磊.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98-101.

[4]赵玉龙,张剑.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发展现状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5):455-457.

[5]李刚.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6]程方明,邓军,罗振敏.关于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5):608-611.

[7]郑世良.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实施管理流程再造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210-211.

第9篇: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唐宁宁(1983-),女,吉林四平人,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助理工程师;苏晓敏(1977-),女,甘肃庆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办公室。(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10-0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对自身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实验室建设的程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成果的水平。[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高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培育国家级科研基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点实验室不仅具有科研功能,还具有对外开放、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科研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教师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2]高校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例,分析实验室在开放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及仍需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几个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一、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方法经验

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我室”)于2006年12月验收合格开始运行。实验室面向我国节能减排与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大型火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安全、高效和清洁热功转换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集动力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于一体,探索复杂能源动力系统多尺度输运机理、多因素耦合特性及能耗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全方位状态监控与运行优化理论方法,为我国电力能源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实验室主要由实验大厅、分析检测室、状态监控中心、学术报告厅及研究人员工作室等组成。主要仪器设备有扫描电镜+能谱+EBSD、X射线衍射仪、色谱质谱联动仪、激光粒子图像仪(PIV)、高速采集系统、实时/历史数据库系统、综合热分析仪、红外热像仪等。

1.健全的规章制度

实验室从建立之初就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安全防火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工作管理制度、考核考勤制度、仪器管理制度及细则、仪器借用流程、网络管理制度、开放实验室学生须知、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等。安全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要实行落实到个人,实验室每个成员都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场所和仪器设备的安全负责,该措施有利于加强每个人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有这些制度可依,实验室才能正常运行和稳步发展,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2.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是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转制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建立的,是对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开放、资源共享的实验室,主要服务于园区企业,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3]开放实验室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园区企业,列入该工程的实验室将为园区企业提供分析与检测的技术服务,也将与园区企业共同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以及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开放实验室还将为园区企业创造知识产权、创制先进标准提供服务,参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此外,开放实验室还将与园区企业共同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科研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并帮助企业解决研发和技术难题。[4]

实验室于2009年申请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2010年正式挂牌运行。在正式对外开放运行的三年来,作为研发类实验室,我室对外提供的研发服务逐年增多,累计对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服务活动150余次,其中包括中关村园区企业、十百千企业、瞪羚企业等,合同总金额达7000余万元。实验室将一项核心技术成果成功转化给北京某一企业,使该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达40%以上,且我室在短期内帮助该企业设计、开发和建设了一套实验平台,并通过了专家的验证,其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该平全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为企业的技术开发节约了成本,为企业的技术保障和经济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后,我室参加了许多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举办的各种展览、成果对接会、对优秀实验室的开放参观等活动,学到了很多其他优秀的开放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模式和开放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与方法。同时,开放实验室也根据我室的研究特色积极帮助寻找相关领域的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双方的合作。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对实验室与中关村园区企业的合作给予大力支持,不仅政策宽松,而且在资金上也给予了极大的鼓励,这项政策使企业更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开放实验室合作,从而使实验室对外开放的程度更大、更深、更广,对实验室来说也是一个进步和提高的机会。

3.设立开放课题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用于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完成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促进本科生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现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我室设立了“能动之光”研究计划,作为学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条件。本计划支持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优秀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研究,鼓励通过学科交叉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动之光”研究计划以研究项目的形式对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提供经费资助,每年一次。此项措施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纷纷组成研究小组一起参与项目申请。项目的结题报告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展现,包括论文、专利、装置等,且需经过实验室组织的专家严格评审。

4.实验室建设了对外开放的网站

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让实验室打开了一扇对外交流和沟通的窗口,让工作效率更高,成果展示的更全面。实验室建设了网站,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实验室研究方向、最新研究成果、实验室新闻、对外交流情况、学术报告的通知及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申请的通知,也可以通过网站对实验室开放的仪器设备进行详细了解。

二、实验室建设中的不足

1.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激励机制,加强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与奖酬体系,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实验人员潜能的进一步开发。[5]实验室虽然具备比较完善的运行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在人员激励制度方面还比较欠缺,没有建立一套全面的考核实验技术人员的政策与激励政策,使得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实验员要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升级等工作,解决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室其他事务性工作,其工作零散,工作量不好统计,但确实又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工作还需要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和充分肯定,这样才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实验室管理者应重视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因为实验员是设备的直接使用人和管理者,只有实验员的业务能力更高,仪器设备才能更充分的被利用,才能对实验仪器进行二次开发,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开放实验室才得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2.完善信息化网络技术

网络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沟通的工具,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网络管理软件,才能方便的记录工作。实验室虽然已有网站,但在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略显不足。目前网站上只有仪器设备的介绍,而预约仪器设备和使用仪器设备记录却需要手工操作,这样极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使用记录不准确,给将来统计和分析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与成果产出造成困难,不能准确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措施去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改进方案,从而给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开放造成影响。应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网站,增加仪器使用网上预约和管理、记录的功能,使仪器设备的管理更高效、准确、方便,这也为日后开放实验室大量承接对外服务项目做好了准备。

三、结论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制定完善的运行和管理制度,保障了实验室安全有序的稳步发展;通过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使实验室更进一步的开放和共享科技资源,增强了与外界同行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通过设立开放课题,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实验室开放不单是一个时间和空间开放的问题,而是一种管理模式,它涉及实验室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实验队伍优化以及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其目的是更高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发掘更大的潜力为学校基础学科建设、社会节省资源、国家科技进步做基础性的研究和探索。因此,开放实验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共同去建设、完善,使之更好的为科研工作者服务,培养更多的人才,更高效的为社会服务。[6]

参考文献:

[1]杨莉.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理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赵国臣,杨德生,程玲.教学服务型高校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2,(5).

[3]吴炜.凝聚资源,协同创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五年结硕果[J].中关村,2012,(1):54-55.

[4]傅映霞.中关村促进产学研联合创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启动[J].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