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会计专业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专业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专业学习计划

第1篇:会计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以及互联网+的提出,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会计专业是目前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由于专业的特点使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将学生留在教室,使得会计专业必须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手段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迫使各高职院投入巨资进行教改。近几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几乎要求所有老师全力开发微课、慕课等教育教学资源,然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问题是教学资源按计划和要求开发完成后,如何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来进行课堂教学却没有学校去进行认真思考,教学资源开发完成后,上传到各学校相关的网站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下载学习。也有些用于课堂教学,教师零散、无序的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与各学校大力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没有使这些教学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个别学校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甚至于是为了学校的评估而使用,完成没有得到合理有理的利用,这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怎样利用好已完成开发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是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老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然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教学设计。任何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是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每一个45分钟内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使教师教的轻松,让学生学的愉快,这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每一个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备课,备课并不单纯的备教材,大多数教师的备课都是看看本节课上课的内容,保证这堂课的内容不要讲错就可以了,至于这节课使有什么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的教学效果是不是不一样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将学生留在教室内认真听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则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少部分教师上课是教本宣课,按书上的教学内容读一遍就算完成上课内容,故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进教室,这是目前我们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在课前要对每一堂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安排好每一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反复比较和运用,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这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信息化的运用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点,因此本文将以错账更正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会计专业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错账更正方法”,内容选自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会计学基础》教材中的“第五章—第四节”。该教学内容可以修正会计账簿中的错账记录,又可以为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准确性提供保障。因此,在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用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该内容的教学将分别实现“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错账更正方法并能熟练应用。技能目标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选择错账更正方法,并按规范要求进行错账更正。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及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错账更正方法及操作,难点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账,如何选择相应的更正方法。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职1年级会计专业学生。不喜欢单纯的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动手意愿,自觉性不强,团队意识弱是该层次学生的主要特点。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积极引导。学生在进行本节课内容学习之前已掌握了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错账的查找等知识与技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理实一体”、“任务驱动”、“分组协作”、“归纳对比”、“岗位模拟”等方法,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设计理念。

(六)信息化应用

信息化技术与资源的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前通过职教平台预习资料并布置预习任务。课中依托视频、动画实物展台及操作系统,构建工作情境和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景。课后采用网中网财会专项技能实训平台等方式进行测评及反馈。

二、教学组织过程:教学组织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评价三个阶段

(一)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在职教新干线云平台错账更正操作指南、网络课堂视频等预习资料以及企业实物错账纸质材料,要求学生按会计不同岗位以4人为一个小组,分组完成错账更正任务。并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预习结果的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加强课前对学生的了解。

(二)课中教学阶段分为六步骤进行

1.课堂导入(4分钟)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并汇总预习反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2.基础知识准备(15分钟)在基础知识准备环节,教师事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描述本校的一位毕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错账并寻求帮助过程。从而迅速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工作情境。在视频结尾时该学生向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层层深入。使学生了解错账类型,不同类型的错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正。3.修正任务成果(10分钟)带着学长提出的问题,进一步为学生播放动画视频,演示错账更正的操作方法与要点,借助动画视频等信息化资源,演示操作过程,细说操作要求。各小组成员根据动画视频,回答学长提出的问题以及总结错账类型及更正方法。学生总结完后重新对课前预习资料查找出的错账进行讨论并进行任务成果的修正。4.成果展示及纠错(10分钟)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采用抽样方式通过实务展台及操作系统将学生做好的凭证、账簿投影在黑板上的方式进行小组展示,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在本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错账更正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一定误区,如何根据错账类型选择正确的更正方法也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5.技能要点总结(5分钟)为解决教学难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举的方式进行错账更正方法选择的总结,并编制错账更正“口决”(凭证对账簿错,划线可更正;凭证错账簿错分类型选方法,科目、方向有错误,红字来更正;金额多红字冲、金额少蓝字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解决教学难点问题。6.布置课后任务(1分钟)在课堂结束时向学生提出知识拓展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微信群进行课后讨论并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获取学生课后作业测评结果,同时汇总测评错误知识点,将汇总结果及正确操作到职教新干线云平台,并要求学生再次测评,直至学生完成操作正确为止。

三、教学效果评价

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及现场纠错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评,教师的总结性点评帮助了学生对学习难点部分的理解和记忆,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的在线测评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操作要点的掌握,课前预习效果、课后学习效果的对比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成效,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四、教学特色和反思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双主体教学,课程安排以就业为导向,应用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结合一系列的信息化资源与技术的应用,使课堂程现以下教学特色:1.以设疑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及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习效果。2.使用凭证、账簿等业务资料、结合岗位模拟,构建情境化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3.通过学生自主纠错与总结,结合“口诀”的应用,突破了教学难点。4.利用网中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在线测试、微信平台的互动交流与评价,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多元化综合评价。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教学变得轻松,让学习成为享受。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的心愿,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志洁.《基础会计》课程模块教学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9):108-109.

[2]洪荭,廖联凯.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财会通讯,2008(6):40-42.

[3]崔东顺.会计专业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应用与研究[J].会计之友,008(35):85-86.

[4]刘琳,张昆,马广烁.浅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设计[J].科协论坛,2012(8):165-166.

第2篇:会计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本文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教、学、做、考、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新理念,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实现“教师教学出色、学生学习主动、技能操作熟练、考试能达标,比赛可取胜”的目的。

[关键词]

教学模式;双证书职业技能大赛;授渔计划

一、“教、学、做、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政策支持

(一)关于教学改革《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6号)明确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

(二)关于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年度全国性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通过技能大赛,逐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良好局面,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以上意见和制度的实施,为“教、学、做、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初、中级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必须适时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加以调整,由原来传统的只重视教师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教、学、做、考、赛”五位一体新教学模式转变。笔者通过对山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流高职会计专业的课堂上,主要以教师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作为听众,教学程序一般分为导入、讲授、练习、布置作业四个阶段。这种模式容易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及教学进度,但不利于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很容易形成“填鸭式”教学。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未受到应有重视经过对高职会计专业部分学生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甚至个别同学不带课本进课堂,课堂上被动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课下更缺乏必要的复习和总结。这些做法导致大多数同学不会学习,显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未受到应有重视。这势必会影响同学们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三)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流于形式,学生知行不合一尽管高职院校都在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教学理念,而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明确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进行了划分,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理论教学占绝对多数,且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最终造成多数学生有知识却没有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眼高手低,知行不合一。

(四)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不畅,导致“双证书”教学模式效果不佳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3号《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如三门科目必须一次通过,取消免考政策等,自2013年7月1日实施以后导致高职院校的会计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说明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根据国家的政策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组织,从而影响了“双证书”模式的效果。

(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模式重视不够,未发挥竞赛对教学的重大作用2012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组织了全国职业院校各类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各省教育部门及相关高职院校都把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但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务处层面只负责转达竞赛通知的工作,二级学院一般仅临时选拔队员进行短期训练,而且参加竞赛的队员大多是毕业生,因为就业的压力大,而且最后一个学期在外实习,即便被选拔上也很难全身心投入训练,容易造成竞赛成绩不理想,成绩不佳也往往影响指导教师和学院下一年的参赛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特点及高职生学习特征,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缺乏教学新理念教学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的高职会计教师大多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较深,传统的教学理念体系中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忽视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法国的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读书的经验与教训时深有体会地说:“方法的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由此可知学习方法是何等的重要。高职的学生大多没有自己成型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学习优异的学生也推崇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无法应付目前的高职教育需要。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条件硬软件设施相对缺乏近几年,高职会计专业招生形势喜人,报到人数不断攀升。以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为例,2015年新生报到会计专业招生600多人。尽管前期学校已经建设了会计技能、会计手工模拟、会计软件操作、ERP沙盘创业等实训室,但与巨大的在校生基数相比,实训设备和软件相对不足。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困难较大,真正的顶岗实习机会少之又少。随着会计专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优质实训师资匮乏现象严重。

(四)高职会计专业缺乏优质考证资源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证书备考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部分同学按照老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进行备考,还有些同学求助于社会上的专门培训学校,随着“互联网+”对会计教学的影响加深,有些同学通过淘宝等交易平台购买网上课程和网上无纸化题库进行针对性练习,这些现象都说明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缺少优质的考证资源。

(五)高职会计专业对职业技能大赛缺乏足够的准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经过对技能大赛成绩相对不理想院校分析发现,大多数院校的日常教学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融合度不高,没有专门的教学团队负责大赛指导,缺少严密的竞赛集训制度,这些不足都为成绩不佳埋下了伏笔。

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做、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措施

(一)多举措更新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教学理念教育理念制约着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只有先进的观念,才能正确指导教师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教学模式的改进,关键在于教师。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教师教学理念的培训。通过安排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请教育专家来校报告的形式,促进教师对教育新理念的认识和运用;二是加强同行互助,通过典型示范课来引导教师们更新教学理念。如通过示范课引导大家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导演与教练,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主,加大互动力度,关注体验式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三是通过评教标准的调整来激励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利用制度的导向作用来激励大家努力更新理念。

(二)推行“授渔计划”加大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学里同学们是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优良的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推行“授渔计划”主要有三种方法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选择:一是五步读书法。这种方法强调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习题巩固、阶段考试五个阶段都要将读教材放在基础性的地位;二是口诀记忆法。口诀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深加工,有利于快速的对知识信息块的储存、重组和内化,并且省时、高效。例如“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一句简单的口诀,让我们快速的熟悉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学习实践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将会计理论中的规则转化为会计口诀来记忆;三是行动学习法。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的行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就显得愈加重要。行动学习法是“从做中学”“从反思中学”以及“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推进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软硬件建设高职会计专业要加强实训,强调对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以下软硬件的建设来实现:一是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需要配备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二是加强校内外实训场所建设。实训场所的建设是“从做中学”的物质基础,大多高职院校分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形式,在实践中要利用多方资源加大校内外实训场所的基础建设;三是完善实训制度建设。实训场所只提供了实训的可能性,而实训的组织以及效果如何,还有赖于配套制度的完善,通过实训室、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来保证实训的有序、有效开展。

(四)增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可以参加的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考试两项。为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课证融通”就是将资格考试中的《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科目融入高职会计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实现高职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与衔接,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二是开发优质的课外考证资源。随着会计资格考试制度的一些改革,难度有所增加,大多数同学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无法成功通过考试,往往需要课下针对性的备考才能如愿。这就需要开发一些针对考证的网络课程、高频考点题库、无纸化考试平台等资源来供有考证需求同学们来选择;三是营造浓厚的考证氛围。高职学生往往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需要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来带动其学习。从大一入学教育开始开展考证说明会,让大家了解职业证书的必要性。通过会计协会等校内学生组织每季度开展考证经验交流会的形式来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考证学习中来。

(五)全方位支持,确保职业技能大赛出成效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引领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地向前迈进。为提高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实现日常教学与技能大赛内容的融合。为避免重视竞赛作用发展为狭义的“应赛”教育,应将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大赛模式带动整个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二是增强参赛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心理自卑,但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赛的是技能,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比拼。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展示历届比赛取得的优异成绩,或通过学长自述比赛心得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来引导各方积极参赛。为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赛积极性,高职院校应以技能竞赛为载体,对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并形成制度,有效引导各方形成合力参与比赛。

五、结语

总之,要实践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做、考、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通过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传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加强实训硬软件建设、改革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衔接等举措,由高职院校、高校教师和高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韩霜.浅谈中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J]职业教育,2011(09).

[2]张鲁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10(12).

第3篇:会计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现代教学;实践研究

1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囊括多种知识的现代化综合学科,包括会计理论知识、财务软件操作知识、计算机电脑应用知识。想要培养出优秀的现代化人才,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操作,在理论知识加教学时实践的结合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会计电算化人才要根据时代的潮流,掌握知识、注重实践锻炼,教育者要适当调整教学模式,实行新的学习方法。

2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研究背景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我国各大高校每年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着大量的人才,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还是表示就业难,而各大企业也纷纷表示企业在招聘市场难以找寻所需的人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高校教学学习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传统的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教师和学生普遍将分数看得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团队锻炼和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各大高校只有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才能有效缓解这一现象。会计电算化工作模式是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发展而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和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计算机传媒技术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点,当代社会的会计信息丰富,产生会计信息的来源开始增多,人们逐渐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交易,电子商务时代使得各大企业纷纷向会计电算化工作模式发展,突破了传统手工做账难、容易出错误的问题。各大企业纷纷转型,使得会计市场开始出现大量的专业岗位缺口,会计电算化这一门课程也应运而生,财务工作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实践教学内容

3.1校内实践内容

校内实践内容分为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丰富的财务专业知识理论是会计电算化人才进行工作、参加实际操作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有财务实务、初级会计知识、会计电算化知识、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应用操作知识、会计审计知识、会计信息搜集处理知识、会计信息系统维护实验等。此外,学校应重视锻炼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包括必备的财务办公软件、财务软件维护等。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该定期举办财务知识竞技大赛,进行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大赛,设置会计知识角和实际操作实验室,丰富学生动手操作的经验。

3.2校外实践内容

校外实践是学校安排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近年来学校开始与各行各业的厂商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了解知识。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中,要锻炼学生对于真实财务数据的因为观察力和搜集能力,提高学生做账查账的能力。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财务项目管理和开发,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让学生充分了解财务部门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外实践锻炼教学场地,为学生提供现代化平台进行实际锻炼,包括财务会计开发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训练基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

4现代化教学实践模式

4.1校内实践模式

校内教学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组成,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将学生传授给知识,而大学的教学模式无法让教师随时随地的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当代大学生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现代学习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课堂中心,引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讲解、图像演示等方法,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时候,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互相答辩、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4.2校外实践模式

校外实践是指教育者和学校应适当联系学校外的企业,组织学生进行暑期实践。理论知识丰富、缺少实际经验是当代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锻炼学生的一个优良渠道,学校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日常所学有发挥之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工作,带着问题回归学校,在实际工作中领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检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锻炼自己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工作实践结束之后,学校应当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和财务软件操作竞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结语

综上所述,各大高校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的中心转移到实际锻炼中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富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

[2]王富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大学教育,2014(8).

[3]杨琴.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2(2).

第4篇:会计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一、电算化课程分析

(一)教学模块重组

在对企业会计行业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根据调查得出的结果,将教学模块进行了重组,通过对基础知识、文档、编辑以及档案管理等等不同方面进行重新总结。对财会专业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深度管理和研究。教师和学生在对社会会计行业进行分析的同时,通过对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作出具体分析,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这些问题当中。使其在整体学习过程中更加快速的理解,并且掌握专业技能。具体来讲是每个月将电算化模拟任务进行训练,要求单独完成,并且对这些项目进行总结归纳,最后提交整体报告。

(二)教案编写

根??未来学生在工作当中的职业要求,结合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教案编写决定所学课程。在进行教案编写时需要以一个学时或两个学时来进行一次教学指标。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重点难点的讲解读,教学方法以及知识框架的详细介绍,来对学生进行完整的授课。通过这样的方式根据未来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职责以及内容。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样的一体化将编写,采取了学生和教师共同意见并对其进行不断研究改善,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上课所需要的专业内容。

二、教学设计

在目前教学模式的背景之下,通常进行电算化课程教学是通过将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和老师可以在收获的同时边学习边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整体操作能力,这样对于其对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其岗位进行相关规划,并且根据可能出现的效果进行讨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三、课程内容分析

在进行财会专业电算化课程教学时,对课程内容主要讲解的是各种不同学习和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主要介绍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法,这样的方法就是任课教师将会计专业的技能知识,设计成满足具体学生学习情境的任务,保证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程度。在每一个任务教学模块设计学校将其分成许多个不同的情境,并将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这些教育当中。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可以应用到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围绕着教师设计的具体情境,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中体会到课堂上所学习不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这种方法在去具体应用当中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需要将所设计的情景模块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准备和提炼。第二点就是需要有老师来引导学生进行会计任务实际操作等相关步骤。最后就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所做任务的完成程度以及完成质量来进行评估分析,解决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困惑。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以及对问题知识应用的灵活能力。具体内容包括,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学习情境。举个例子来讲就是将,授课地点定在电算化课程模拟教室当中进行。这样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准备好未来在工作当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账本。在教室的墙壁上根据投影仪所播放的情境来设计相关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今天上课的同时可以真实地体会到工作的氛围。也需要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在工作当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各种线索。但是其他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努力去发现。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对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获取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只要掌握了这些不同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在电算化课程教学当中有很大的收获。任何任务都不是独立完成的,未来在工作当中会计行业也是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相互协作,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使其在以后学习和工作当中获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在课堂上,学校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讨论,通过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分析,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到的问题尽可能的提出,使将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第5篇:会计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领域的信息化知识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体系,在我国从企业实施到引入会计专业的教学领域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20多年来,各级院校从事会计信息化教育的教师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无到有,逐步建立了相应的会计信息化的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实习软件体系和实验室体系,为培养我国成千上万的具有信息化背景的会计人才,推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目前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或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很少,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作为师资本身,由于其知识的复合深度参次不齐,因此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各校建立的信息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千差万别。其结果是:许多院校当前沿用的课程体系中,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设置显得有点落后和陈旧。例如,有的学校至今还在开设COBOL语言作为程序设计基础,这实在是有点误人子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建立适应21世纪会计人才要求的信息化教育的知识和课程体系,对以往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确定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面对信息社会,究竟应当掌握哪些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笔者对珠江三角洲的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总监或经理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3份。问卷的项目比较简单,共3栏,详见表1。第1栏是序号;第2栏是作为财务总监(经理),你认为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仅要求答卷者在同意的序号的第3栏打勾;第3栏列出了统计结果;第4栏是笔者统计后加上的,是所要求的信息技术所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的名称。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公司和跨国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信息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它远远超过了笔者发出问卷前的估计。笔者认为它肯定也超过了会计学领域的教育界对这一要求的估计。笔者之所以选择大型集团公司和跨国企业,是因为他们的要求与现代信息社会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接近。以此为出发点,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制定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计划和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或者说,满足这一需要的学生肯定也能满足其他类型企业的需要。

表1所列的1-16项信息领域的知识体系可以分成3个板块:

一是办公自动化知识和技术,即序号1-6的知识;二是信息系统理论和基础应用技术,即序号7-11的相关知识;三是企业ERP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即12-16的相关知识。

对于这3个板块的知识,表1的统计结果清楚地表明了社会和市场经济对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所提出的要求。据此,笔者认为,会计学专业除了原来的会计系列课程和英语,数学之外,信息化教育的知识体系当前可以按照如下方案进行建设。

第一,必修课的课程设置

知识体系的必修课包括以下课程:

(1)计算机软件工具(或称办公自动化技术)。它应包括MICROSOFT-OFFICE中的WORD,EXCEL,OUTLOOK,POWERPOINT等4大部分内容。(2)电子商务概论。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电子支付系统、网络营销和物流管理。(3)网站规划与设计。主要介绍企业网站规划的基本原理与建设。(4)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某个子系统的开发、编程和实现。(5)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各校可以在VB,C语言,Java语言中任选一种开设。(6)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第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选修课可以包括以下课程:

(1)企业资源计划――ERP概论。(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3)物流信息化。(4)网络与数据库营销。(5)财务决策支持系统。(6)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7)电子商务解决方案。(8)电子货币与网络金融。(9)计算机网络和安全。

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会计专业的学生了解与会计业务密切相关的ERP、CRM、SCM等业务在转化为信息系统处理时的流程及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更有助于财务人员规划和设计相应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也可以提高财务人员在企业整体运作中的地位。

选修课的课时不宜太多,一般可以在16-32(1-2学分)课时之间选择。

第三,实践教学环节

第6篇:会计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09-02

实践教学是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转换为实践、书本知识转换为工程经验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的实践环节和实践内容设置缺乏系统和全局思想,各环节之间不能紧密联系,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死板,和生产实际不能有机结合,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够。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团队用系统的思想,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突破口,研究构建一种循序渐进的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实践动机,增加各实践环节的有机联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系统方法,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运用系统思想,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循序渐进的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将整个实践体系分成“基础实践”、“综合性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中又包含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多个不同的模块。这三种类型的实践模块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递进层次关系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每一模块中进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使学生逐步适应、步步为营;加强了各实践环节的有机联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

“基础实践”涵盖相关课程的基本实验、机械装备拆装实习、车辆驾驶实习和工程训练,主要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增加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扎实系统地掌握各分支学科研究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包括经典的传统实验方法和现代技术方法,熟悉常规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掌握机械设备的结构和操作,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综合性实践”包括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机械工程综合实习、机械化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电、液交叉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和跨学科的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体现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与综合运用。综合性实验打破课程界限,按“装备”、“测控”、“信息”等知识模块,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结合、课程内容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及不同实验手段的综合运用,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实现实验教学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并具有较好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训练的能力。综合性实验包含与开放性实践教学内容对应的评价机制、管理模式,以满足实施过程中自主选择和创新设计的要求,有效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自主决策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机械工程综合实习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对学生进行设计制造、产品研发、加工工艺、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阔工程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机械生产及工艺技术,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就业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机械化生产实习依托现代大型综合农场,让学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熟悉由耕地、整地、播种、施肥、中耕管理、收获到产后加工各个生产环节和各种农机具的使用、维修和保养,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知识和生产实际的结合。

“创新创业实践”包括科研基础实训、创新设计训练、毕业设计、素质与能力拓展,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研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基础实训、创新设计训练由导师组结合科研课题,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学生的研究题目,导师组共同指导,并可以延续到毕业设计。素质与能力拓展包括科技创新项目、创业项目和科技竞赛等,要求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单独或组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创业项目、科技竞赛、学科竞赛等,并通过提交研学作品(制品、设计、报告、规划、软件等)和、申请专利等途径取得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

二、根据各实践模块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实践教学模块的教学目的不同,因此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合理调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性所占比重大小,发挥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应有的效果。

在“基础实践”各模块中,主要采用现场演示、训练教学等方式,教师指导的比重较大,而学生的自主性相对较弱。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实验,注重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检查,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实验效率、效果。

“综合性实践”模块采用集中讲解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教师指导的比重减少,而学生的自主性增强。教师集中讲解综合实践环节中的重点、难点与注意事项,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现场个别辅导,避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现象,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中,主要采用引导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自觉地学习,学会自我发展、自我成功,老师指导的比重较小。由导师布置实践任务,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解创新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对创新活动中所运用的工作原理、方法、可能性进行指导与评价,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效果验证

在构建的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中,将实践内容以模块化方式组织,实践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每一模块中进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使学生逐步适应、步步为营;同时通过多种模块从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不同角度进行穿插强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通过在两届学生中的实际应用,证明构建的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综合工程素质,达到了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两年来机化专业的学生申报专利、的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极大认可,今年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就业满意率超过了90%。

参考文献:

[1]邢预恩,张文兴.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1,(3):69-71.

第7篇:会计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 教学模式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突显。为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高职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中提出:将与职业技能紧密相关的技能课实施阶段式模块化教学,通过高密度的集中学习,强化学生相应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操作能力,为学生将来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文化及理论学习仍然沿用原有的学期教学方式,以确保学习的循序渐进。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我们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的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原则

1.1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原则

职业学校改革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才市场",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市场需求。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学生就业需要为考虑,以适应职业需求为准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开始了解职业的需要,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也便于更好地促进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壮大。

1.2基于专业建设的原则

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能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第一线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它不一定要求学生具备多么完善的"学科化"体系,或是说学习的课程的是否"系统性"、"严谨性"、"完整性"。因此,在专业技能课的课程设置上要能够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删去与专业无关且不影响专业基本素养培养的繁、难内容,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学到最实用、最有用的内容。

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就是突出技能训练,推进阶段式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以更好地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通过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上,逐步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相结合,以从便更好地提高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适应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专业建设,增强本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1.3基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原则

阶段式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以教会学生实用知识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为核心,全力打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充分体现了"学有所有,学为所用"的教学观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都变得非常明确,实践操作训练时间连续,训练更加充分,针对性更强,这都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同步提高,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打下必要的基础。

2.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2.1模块及教学阶段的划分

表 - 1 基础应用模块阶段划分模块

课程

阶段划分

周学时

教学阶段

基础应用模块

中英文输入技术

10

1-3

Windows操作系统

10

4-6

文字处理

10

7-13

电子表格

10

14-20

幻灯片设计与制作

10

1-4

Office综合实践

10

5-10

Internet技术与应用

10

11-14

常用工具软件

10

15-20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14

1-5

考虑到生源素质问题,我校在计算应用专业试点实施的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尝试着建立专业技能课的全新课程体系:结合岗位和技能训练的需求,将各模块课程分阶段集中教学和训练,发掘学生好动等优点,抑制理论学习耐性差的缺点,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我校的实践中,我们针对学生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技能划分为基础应用模块、平面设计模块、网络应用模块及软件设计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门课程,模块内的课程打破传统学期教学或学年教学模式,实施分阶段集中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和训练,表-1给出的是基础应用模块阶段的划分。

2.2阶段式模块化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1)教学组织模块化  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位一体式的教学,化繁为简,着重专业技能训练,将各模块的专业技能课分阶段集中学习,通过短时间的集中强化训练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种技能的应用技巧并能够熟练应用。同时,这种模块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各课程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够有机结合,各阶段的学习能够较好的结合实践,形成了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

(2)促进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增加教师的社会意识  我校在这种分阶段模块化的教学实践中,高强度的集中教学迫使教师需要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同时,增加了教师的社会意识,促使教师主动去了解和掌握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模块的特点和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课时的高度集中,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去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3)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水平  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学课堂的关键。我们让学生能够版主选择模块来学习,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种阶段式的教学,每个课程的学习周期短,学生掌握一项技能的速度快,其学习效果可以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使得学习不再枯燥。阶段式的教学,还有利于从实训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这种阶段式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版主的配置理论与实训学时,设置针对未来职业需要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体现到将来就业后的合作和竞争,切实感觉今后的工作环境,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能力。

(4)改革评价机制  在阶段式模块化的教学中,现有的评价机制受到极大的挑战,可以说完全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需要。我们知道有效的评价是对 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总结,因而评价机制改革势在必行。在实施阶段式模块化的教学后,强化了"过程控制"概念,弱化了考试结果。我们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过程性评价,不再"一张试卷定终身",而是将学生的整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都纳入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提升建立学习档案并进行综合考核。这种评价机制能够更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作出判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了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5)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建设  在阶段式模块化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课程所涉及的教材在市面上很难找到,有时即使找到也不太符合这种阶段式教学的需要,这迫使教师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去编写符合需要的校本课程,从而促进校本课程建设。

3.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

在构建阶段式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困惑就是:目前,我们大多数教师都属于"学术型",但这种基于学生职业需要的教学模式更需要"技术型"师资,需要教师更多地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培养实用型打好基础。做一个学术与技艺并重的双师型教师是值得我们为人师者深入思考的问题,这要求我们能够深入企业参加实践,通过企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并提升自身的技艺。作为学校层面,也应主动联系企业,既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寻求实习基础,也为专业教师走进企业、走上生产线提供机会,为实现专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合二为一奠定基础。只有顺应时展的需求,才能国家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真正发展壮大职业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胡洋,苏琳.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3月

[2]赵金祥.课程模块化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第7卷第1期,2006年3月

[3]于轶.对中等职业教育电子电工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技纵横,2011年10期

第8篇:会计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 BPR 职业能力 中小企业 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以ERP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使财会人员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使得人们开始关注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研究及实践发现,企业实施BPR是成功推行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BPR的实施要求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整合,其中资金流是三者的枢纽,是财会工作的核心,也是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因此,在BPR过程中,基层财会业务骨干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是培养基层财会业务骨干的摇篮,如何应对企业BPR工作的新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需求情况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期对高职会电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基于珠三角中小企业需求与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文献回顾显示,国内外研究者在研究会计职业能力框架时都考虑到了信息化、BPR的重要性,“业务流程分析”、“流程再造”等已成为会计人员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能力要求,但目前对BPR能力的研究都是零星地出现在信息化职业能力等相关文献中,没有较系统的研究,并基本以定性描述为主,专门针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能力的研究偏少,因此,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调查统计数据,就企业信息化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初步研究,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问题:(1)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能力的需求情况。考虑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会影响企业对BPR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调查中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财务、业务均以手工处理为主,没有正规的财会软件及业务管理软件;阶段二,财务或业务部分实现信息化,有正规财会软件或收发存等业务管理软件;阶段三,财务和业务都实现信息化。(2)企业BPR对高职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虽然大多数学者从知识、技能、价值观三方面构建会计的职业能力框架,但笔者认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体现,在调查过程中受访者通常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考察劳动者的能力,因此,这里用能力作为调查因素,并细分为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包括:软件操作、流程梳理与优化、风险控制、信息化点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组织领导。(3)价值观也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场上通常体现为职业素质,本次问卷中职业素质包括:积极态度、严谨认真、坚定意志、职业道德。(4)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现状评价。在问题回答方式上,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法(1ikert scaling)测量,并进行正向5级赋分。在各种能力、素质的重要程度方面各级评分含义是:5分―很重要,4分―重要,3分―一般,2分―不太重要;1分―很不重要。在职业能力现状评价方面各级评分含义是:5分―很满意,4分―满意,3分――般,2分―不太满意,1分―很不满意。

(二)调查对象与样本 考虑到高职会电学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为中小企业,而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践证明,企业高层在BPR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次调查的范围为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调查对象是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或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在调查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界定参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的标准,该通知中的界定标准有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三种,由于企业一般视销售额、资产总额为商业秘密,不予回应,因此本调查以职工人数作为界定中小企业的标准。对于该标准没有涉及的行业,列为“其它”类,人数标准参照最低值“200人以下”。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46份,回收197份,其中有效问卷168份,问卷有效率68% 。有效样本的行业构成及信息化阶段分布情况见(表1)。

(三)数据分析方法 主要通过计算总体样本的得分率,来评价高职会电学生的各种BPR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和BPR职业能力的现状。在分析总体的基础上,再根据中小企业所处的不同信息化阶段分组统计得分率,进一步对上述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得分率计算公式如下:Fi= 其中: aH――最高等级分值 aj――各个等级分值

nij――对于第i个问题达到等级j的人数 N――样本数

(四)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调查结果如下:

(1)中小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需求状况。 (表2)显示,中小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认同得分率不算高(0.79),但按中小企业所处的信息化阶段分组统计发现,各阶段的得分率有明显的差异,阶段一的得分率比较低(0.66),阶段二、三的得分率明显提高(0.83、0.94),这说明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受访者更加认同BPR的重要性,因而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高。问卷还对高职会电学生应具备的BPR职业能力的层次进行了调查,(表3)显示,不论是总体还是按信息化各阶段进行考察,受访者大都认为高职会电学生BPR能力应定位在“执行层次”,在阶段二、三更明显(达到82.8%和87.5%),而选择“管理层次”和“战略规划层次”则相对较少。有意思的是,处于阶段一的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能力层次的期望要高于阶段二、三,估计是这些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性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低估了信息化的难度,对高职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

(2)中小企业BPR对高职会电学生各项专业能力的要求。(表4)各项专业能力中,“流程梳理与优化”(0.91)、“风险控制”(0.87)、“信息化点需求分析”(0.82)得分率较高,“软件操作”为次(0.75),“软件设计”最低(0.39)。这说明在BPR过程中,受访者并没有把“软件操作”这一传统的会电操作技能作为非常重要的能力重点,而是更突出“流程梳理与优化”、“风险控制”、“信息化点需求分析”这些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技能的重要性,但对于“软件设计”这一信息化技能,受访者认为对于会电专业学生而言不具备重要性。分阶段统计发现,处于阶段一的受访者对“软件操作”还是比较看重(0.80),甚至与“信息化点需求分析”(0.79)重要性相当,这可能与他们还没有太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有关,他们认为买套软件、学会操作就可以实现信息化,忽视了BPR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相比之下,阶段二、三的受访者则明显把“流程梳理与优化”、“风险控制”、“信息化点需求分析”作为重要的专业能力。

(3)中小企业BPR对高职会电学生各项发展能力的要求。(表5)显示,中小企业在BPR过程中对高职会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要求较高(0.92和0.89),均超过重要的程度,“创新能力”则偏低(0.74)。分阶段统计显示,“学习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在各阶段的重要性与总体结果基本一致,而“创新能力”则随着信息化阶段的不断提升,重要性有所加强,已接近重要程度。

(4)中小企业BPR对高职会电学生各项社会能力的要求。不论是总体还是分阶段的统计(表6)均显示,“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分率较高,均超过重要程度,“沟通协商能力”居次,“组织领导能力”最低,重要性还不到一般水平。这一结果与前述BPR能力层次的分析基本一致,高职会电学生主要从事“执行层次”工作,而“沟通协调”和“组织领导”能力属于管理、战略层次,因此,其重要性对高职学生而言不会过高,但“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任何层次都需要的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5)中小企业BPR对高职会电学生各项职业素质的要求。(表7)显示,受访者普遍重视“严谨认真”(0.97)这一传统的职业素质,其次是“职业道德”(0.93)和“积极态度”(0.92),“坚定意志”则略低(0.87),这些职业素质均达到了重要的程度。分阶段统计结果与总体结果基本一致,“坚定意志”素质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这说明BPR的持续性和艰巨性,使受访者越来越意识到企业员工具备坚定意志也是BPR成功的重要因素。

(6)中小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总体评价。问卷最后让受访者对所在企业近三年高职会电专业毕业生的BPR职业能力进行了总体评价。(表8)显示,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评价比较低(0.43),处于不太满意的水平。分阶段统计显示,随着信息化阶段的不断深入,满意度呈下降的趋势,当然这一趋势不是很明显。

二、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BPR职业能力现状 企业专家的意见与问卷调查结论一致:高职会电学生缺乏BPR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专业能力方面。高职会电学生一般就业3个月左右就能熟悉掌握本职岗位的业务,比较擅长简单的系统操作,但缺乏总结、分析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这项长期工程中,无法对自己本职及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进行有效梳理、分析,难以在业务、信息、资金流程的整合、优化方面中提出合理的信息化建议,不能发挥基层财务人员在BPR过程中应有的作用。(2)发展能力方面。高职会电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不高,工作上缺乏改良、创新意识。他们一般只关注本职财务核算工作,不善于学习、了解企业的业务知识、业务与财务之间的关系,导致他们无法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在BPR过程中对信息化点、风险控制进行判断,提出专业的意见,延误了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3)社会能力方面。高职学生表达能力较好,基本符合企业的要求,能比较清楚的表达个人的意图。但习惯于本职岗位的单干,在BPR过程中,团队合作、沟通协商能力较差,影响了BPR实施的进度。(4)职业素质方面。企业专家比较认可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严谨认真素质,但在积极态度和坚定意志方面则评价较低。许多专家发现BPR过程中,高职学生把自己定位成被动参与者,不积极学习、关心BPR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功能,遇到困难不积极思考解决方法,甚至放弃,缺乏坚定的意志。由于BPR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革过程,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持续的积极参与,因此积极态度与坚定意志是BPR中很关键的职业素质,高职学生在这方面与企业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二)BPR职业能力原因分析 (1)对BPR能力认识不到位。企业专家指出,当前高职教育中一些实用主义的观念认为,高职学生只要学会操作,能就业就足够了,其他的能力可以留待就业后,在企业的实践中慢慢培养。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学校虽然意识到BPR的重要性,但因种种原因还是放弃了,而把教学重点仅放在软件操作层面上,满足于学生考取各种电算化资格证、商业软件认证的通过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造成学生缺乏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和信心,制约了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2)BPR实践教学缺失。企业专家认为,在实务中中小企业仍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即使是已初步实现ERP的少数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和技术进步,其内部的业务和流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持续的BPR在实务中将是长期存在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高职学校均比较重视会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开设了相应的手工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ERP实训等课程,这是进步。但同时,专家也指出这些课程是相互独立的,案例也多是互不相干,这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连续动态过程相距甚远,特别是忽略了从手工到会计电算化,再到ERP的流程再造过程。实训课程是静态的,即教材上有什么样的初始化数据,学生就把它输入软件系统,通过实操仅仅是成为了一名操作员,至于这些数据的来源、相关功能如何实现财务、业务流程的改良与优化,学生则难以深入理解。BPR过程的缺失,使高职会电学生不仅失去一种关键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失去了一个锻炼业务与财务流程分析、数据收集、整合判断等综合职业能力的机会。(3)实践教学开发难度大。企业专家认为:由于BPR的教学实践涉及的不仅是企业某一时点的静态数据(如已准备的初始化数据),还要包括信息化过程的动态数据,如流程的现状分析、改进方案、信息化功能匹配、初始化数据采集等,对实践教学情境的设置、师资力量的要求都很高,因此,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也认识到BPR教学对高职会电学生的重要意义,但鉴于BPR教学,特别是BPR实践教学开发难度非常大,也不得不放弃相应的课程建设。

三、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提升的建议

(一)重新审视BPR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表明,中小企业非常重视高职会电学生的BPR职业能力,特别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BPR能力的重视程度也更高。这说明中小企业已意识到持续的BPR实施将涉及到企业的每个角落:“实施BPR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企业中的人――这不仅包括高层管理者富于创新、敢于冒风险的企业家精神,更需要企业上下全体员工的整体认识水平与综合素质的相配合”。因此,高职会电专业要培养适应企业信息化要求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新审视BPR职业能力的重要性,确定BPR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

(二)明确高职会电专业BPR教学目标及内容 (1)高职会电专业BPR教学目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能力层次的定位是执行层次,专业能力方面,流程梳理与优化等能力受到重视;发展能力方面对职业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社会能力方面强调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质方面,除传统的职业道德和严谨认真外,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深入,BPR实施范围与难度加大,积极态度和坚定意志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问卷调查还反映了企业对上述职业能力的总体评价满意度较低,访谈补充调查进一步说明,除企业比较认可的表达能力、职业道德和严谨认真的职业素质外,对于BPR实施所需的流程梳理与优化、职业判断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积极态度和坚定意志等能力和素质,企业的评价都比较低。重新设定或调整人才培养的重心。(2)高职会电专业BPR教学内容。补充调查从企业的角度,指出了高职会电学生BPR能力低下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现有教学内容的不足,即BPR实践教学缺失。对于这种缺失的弥补,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叠加一块BPR教学内容,而是要在重新理顺、整合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模拟企业信息化的不同阶段,设置难度渐进的流程再造情景,解决如何与手工模拟实训课程、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进行融合的难点,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流程再造的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编号:09A19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娜:《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的初步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第9篇:会计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毋庸置疑,随着我国“立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生源构成呈现复杂化的态势,除了普高生源外,还包括职高、普通中专、高等技校及社会青年等生源。生源的多样化,不仅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对教学实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一、生源多样化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基础掌握情况不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生源虽然较为复杂,但是主要来源还是普高和职高学生,占到80%以上,其余生源不到20%。即便如此,由于普高生源高考入学分数离散程度较高,呈偏纺锤型,所以从整体来说,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大差异,对高中及之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极大不同,这给高职阶段的公共课教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难度。

 

另外,职高、中专和高技类的生源在进入高职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会计专业实践能力,但是相对于普高的生源,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又比较薄弱,知识结构不全面导致这部分生源后劲儿不足,继续深造的上升通道较为坎坷。至于社会青年生源,他们已经脱离学校教育有一段时间了,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律及自控能力较弱,所以其管理难度比其他生源更大。

 

2.对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挑战。多样化的生源结构,使得现行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一刀切。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全院统一,课程开设名称、开设时间及选修规定全院一致。职高生源至少已经学习过会计专业基础课,接受了会计基本技能培训,因此,对于职高生源来讲,重复学习这些课程味同嚼蜡,以至于有些学生认为上大学简直是浪费生命,慢慢地对学习失去了激情和兴趣。第二,课程标准一刀切。学生要接受的专项技能课的课程标准相同,一个班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被统一的课程标准训练得整齐划一,最终生产出一批“标准化的低等品”。第三,实习实训一刀切。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集中的实习实训有统一要求,学生需统一出勤统一训练,甚至实训结果也要统一。这种过于僵化的培训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还会抹杀学生对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志向。鉴于以上问题,对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分级教学迫在眉睫。

 

二、实施分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进行入学基础测试,细划班级。第一,文化基础课测试。入学时对所有生源进行数学、英语两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测试,统一试卷内容。根据文化基础课的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良好、中等和较差三个层次。数学和英语测试分级,并不是为了按成绩分班级,而是需要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全力配合,制定三个不同层级的基础课人才培养标准,分系部划分授课班级,执行不同的课表。这样就可以使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接受与自己学习能力及学习基础完全正相关的课程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且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升学历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会计专业基础课测试。由于会计专业生源中有较大一部分是职高学生,还有一小部分中专和高技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会计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基础会计)测试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会计基本原理几乎一窍不通,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基础功底,对会计基本原理非常熟稔。专业基础课测试成绩在60分以上的学生分为“免修基础会计”和“有一定基础的必修基础会计”两个层次,成绩低于60分的学生和普高学生以及未参加测试的学生则属于“基础会计零基础”层次。鉴于“免修基础会计”的学生数量可能较少,不能单独编班,可以将这一部分学生纳入“基础会计零基础”层次,进行混合编班,然后再结合学院的免修及必修细则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第三,会计专业基本技能测试。会计专业的常见基本技能,比如计算技术、点钞等是职高、中专学生,尤其是高技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高职入学时,除了对这三类生源进行专业基础课测试外,还要进行会计基本技能测试,主要测试计算能力和点钞技术。通过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职高和高技生源的职业技能较强,尤其是高技学生的动手能力高于其他生源。通过测试,将这部分生源同样分为免修基本技能和必修基本技能两个层次。

 

2.制订统一但不失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前面已经述及学院各级教学部门应针对数学和英语两门基础课程,全力配合制定三个不同层级的课程标准,其余课程可以纳入统一但不失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必修课程设置统一,授课内容灵活。在课程设置上,无论何种生源,必修课程设置一致,但是每门专业课的授课内容及授课学时可根据班级的层次不同予以灵活设置。比如“基础会计”这门专业基础课,虽然是各类生源的必修课程,但是针对通过入学时专业基础课程测试而被编入“基础会计免修”层次的学生,可免修该课程。针对被编入“有一定基础的必修基础会计”层次的学生,授课内容及授课学时相对于“零基础”层级的学生可稍作减少。

 

第二,免修制度统一,选修课程灵活。针对分级教学,学院应出台免修及选修制度,比如各系部定期举办专业课程的免修测试,凡是测试达到良好的学生就可以免修该课程,但是同时必须选修一门学时或学分等同于或大于该课程的其他课程,至于选修什么课程,制度不做具体规定,学生可根据每学期开设的选修课及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对于混合班级中的基础会计免修学生就可以免修该课程,而去选修能够实现自己学习目标,能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课程。这不仅解决了学生重复学习的问题,更凸显了素质教育的特征。学生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时间和课程,势必会增加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甚至是人生历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制定弹性学制,挖掘优生潜力。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立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初等职业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再到高等职业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其自身的架构,不仅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还有应用技术类型的本科院校,而且还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立体化”的现代职教体系下,鼓励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继续深造,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高职院校领导及老师的责任所在。

 

鉴于此,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考虑弹性学制,让学生自己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生活,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在制定弹性学制时,不仅要考虑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还要考虑针对授课教师的考评方式,尽量避免学生以较低的学习成本(既包括能够以货币衡量的成本,也包括不能以货币衡量的成本)获取可观的收益——提前获得专科层次的毕业证书。通过制定合理的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在入学时就做好学习规划,有的放矢,引导一批有潜质的优秀学生通过自己的合理规划,提前完成专科学业,要么继续深造,要么就业创业,既节约社会资源又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结论

 

总之,在政府如此重视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在已经搭建了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作为向社会和企业输送高素质会计职业人才,传承会计专业技能的中坚力量,作为衔接中职和应用型本科的桥梁,培养高质量的会计应用型人才责无旁贷。有效实施分级教学,要始终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个性化培养,将分级教学纳入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提高会计专业人才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