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

第1篇: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

体质健康

比较

论文摘要: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学生体质数据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数据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男女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指标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肺活量、台阶试验指标均值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身体素质握力、l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1000m(男)、800m(女)与50m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均值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但力量与耐力素质较差。针对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问题,提出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营造与挖掘学院体育环境与资源等途径。

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是体育教师承担的重要责任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身体运动”为主题的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C17。

1研究对象与方法1. 1研究对象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男85人、女165人),2006级(男90人、女170人),2007级(男95人、女200人)部分男、女学生,共计805人(男270人,女535人)。

1. 2研究方法

1. 2. 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1.2.2体质测量法

按照国民体质测试手册的要求进行大学生体质测量,采集指标数据。使用上海中胜科教设备有限公司身高体重测试仪、肺活量测试仪、握力测试仪、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立定跳远测试仪、台阶脉搏测试仪对805名学生进行测试。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高校体育管理软件V2005版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 1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总成绩统计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Z},抽样参加测试的805名学生中,成绩优秀占10. 700,成绩良好占28. 200,成绩及格占52.400,成绩不及格占8.700。男生成绩优秀人数比例高于女生,女生成绩良好人数比例高于男生,男女生成绩及格与不及格人数比例差异较小。说明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所规定的“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应在良好或良好以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反映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偏低[3]

2. 2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质测试分项平均成绩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的平均得分12. 49,较正常值偏低;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得分9. 78比9分及格线略高;台阶实验指数平均得分14. 29与良好线15分线接近;男生握力体重指数平均得分16. 52接近优秀线,女生lmin仰卧起坐平均得分14. 79接近良好线;立定跳远平均得分19. 99处于线。

2. 3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

2. 3. 1身体形态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中身高、体重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反映我院大学生身材较匀称,体重在比较合适的范围。

2.3.2生理机能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生理机能指标中肺活量、台阶试验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我院大学生呼吸机能水平偏低,心血管机能水平尽管接近良好线,但仍然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4]

2. 3. 3身体素质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速度素质与耐力素质较差。

3结论与建议

3. 1结论

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侧试及格率为91. 300,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身体形态指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与江苏省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是心肺功能与速度、耐力素质水平偏低。

3. 2建议

3. 2. 1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

通过体育科技宣传、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咨询、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欣赏活动等途径,强化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全面理解体育的价值,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s}。

3.2.2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

针对我院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水平偏低的实际,可通过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力量与耐力项目、课外举行各种力量与耐力项目竞赛、在球类、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竞赛活动中增加力量与耐力项目、开展力量与耐力项目“达标”活动等途径,全面提高我院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图。

第2篇: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对女大学生在接受有氧运动锻炼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有氧运动的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得到了改善;心肺功能明显增强;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说明有氧运动能够对女大学生的体质产生良好的影响。

1研究目的

近年来,有关女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有关方面关注的焦点。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心理、精神、卫生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如何指导女大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获得最佳健身效果,全面提高健康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氧运动促进人类健康已经得到大量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肯定,基于女大学生此阶段生理、心理特点,并结合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有氧运动作为锻炼手段,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本次研究拟从生理学的角度,试图通过对受试者在接受有氧运动锻炼前后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以及身体素质等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为提高高校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加强她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温州广播电视

大学2006年级的女大学生120人,平均年龄19岁。分成两组各60人:实验组(进行有氧运动锻炼)和对照组(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2.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实验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法

3实验结果

3.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实验前所有学生身体等情况基本相同(表1),经统计处理,两组可比性条件一致。

3.2运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从表2、图1?5可以看出,运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体重、肺活量、800米、体脂率等4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

4结论与分析

4.1有氧健身操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女大学生身体形态

人体的形态是由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展示出来的外观表现,它是由骨骼、肌肉、脂肪和毛发等组织构成。由于女大学生年龄均在?周岁,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内激素的影响特别能摄取食物,更偏爱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这时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势必会造成体内的热量过多,在皮下转化成脂肪。女大学生体重超过正常的标准就会影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的负担,使某些女大学生看起来肥胖而笨重。由表2可以看出,通过12周的有氧运动锻炼后,实验组女大学生体重下降、围度减少、体脂百分比、BMI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有氧健身操锻炼能促进女大学生体脂分解代谢,对改善形体有积极作用,使其更加健康和有吸引力。

4.2有氧健身操提高女大学生心肺功能水平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气体交换能力用肺活量来表示。肺活量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人体肺功能水平的高低与好坏。800米测试的是人体的耐力素质,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内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经常参加有氧运动的女大学生能较好地提高肺活量的值,增强肺的储备能力、增强呼吸器官的工作能力,提高肺的呼吸机能。由表2可以看出。有氧运动12周后,女大学生心肺机能水平明显上升,说明经常锻炼对女大学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4.3有氧健身操提高女大学生身体素质

第3篇: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

关键词:瑜伽高校教学研究

一、前言

近些年来,北京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教学,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患精神疾病的趋势逐年上升,忧郁症、自杀现象屡屡出现,应当引起全社会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同时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能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一种自娱自乐的心境,缓解各种压力造成的紧张、疲劳和紊乱的情绪,从而达到振奋精神、陶冶情操的健身目的。目前,许多高校都开出了体育舞蹈系列的教学,课程资源不充足的现象逐渐显现,亟待不断挖掘和开发。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引用瑜伽健身的功效,来弥补课程资源不充足的缺憾,同时也给体育舞蹈教学增添了新的色彩,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提高了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本校交谊舞教学班级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四个教学班级中进行对比试验的研究。其中:两个班级为普通组,两个班级为实验组,经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将两个组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广泛查阅资料,参考社会学、学校体育学相关的文献,同时参考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文章,查阅网上有关瑜伽的信息,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2.2.2调查访问法:走访知名大学,对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学校进行重点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

2.2.3数据统计法:采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2.4对比实验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最终将普通班级和实验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对照、比较。

三、结果与分析

3.1瑜伽健身功效带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瑜伽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来说属于新兴项目,它的健身功效带给高校体育教学许多启示。瑜伽主要通过提升思想意识,帮助人们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着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瑜伽还具有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效,预防各种疾病,从而保证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高校开设瑜伽课程,正是运用瑜伽特殊的健身功效,帮助大学生排解烦恼,改善心情,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体质。

3.2瑜伽带给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影响

3.2.1瑜伽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引用瑜伽健身功效的练习,对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有较明显的影响。瑜伽主要采用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结合,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呼吸自然,吸气缓慢而深长,呼气细而幽长,使学生逐步适应幽静、舒适的环境。与此同时,胸腔内脏器官的血液不断旺盛,使肺大量的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有利于气体的交换。这就是瑜伽健身功效,使心肺功能得以提高的原因所在。

3.2.2瑜伽对大学生柔韧性的影响

由于瑜伽健身功效的作用,对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比较明显,经过一个学期不同内容的教学,实验组的学生,在柔韧性等身体各项指标上均优于普通组,说明瑜伽的功效在教学中已经凸显成效。瑜伽的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瑜伽的健身方法。在教学中把瑜伽纳入课的准备、结束部分,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情趣,为体育舞蹈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3.2.3瑜伽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瑜伽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也较明显,实验组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上均优与普通组,尤其在力量和有氧耐力方面占绝对优势。在瑜伽的教学中由于注重力量、呼吸和运动的配合、运动与静止的控制,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下肢和腰腹力量以及有氧耐力,使大学生的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明显提高。

3.3瑜伽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瑜伽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兴的项目,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融入瑜伽的健身的功效,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瑜伽是一项集智育和体育于一身的练习方法,它通过呼吸、意识和姿势的结合,对身体的练习影响很大,是一种明显在生理、心理相互影响的运动。说明瑜伽练习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精神、情感等各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可以缓解压力,保持健康,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还可以修身养性,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它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双修的练习,说明瑜伽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比较明显的应用价值。

四、结论与建议

4.1实验结果证明,瑜伽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占有一定优势。把瑜伽放在准备活动中,让动与静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对浮躁、好胜、冲动的学生来讲,可以减轻压力,释放能量,能够调节学生的心态,提高集注意力,使学生尽快地进入上课状态。把瑜伽放在课的结束部分,能够缓解由于课的强度带来的疲劳,使学生尽快放松紧张的心境,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

4.2瑜伽对高校大学生来属于新兴项目,趣味性较强,健身条件简便,健身方法科学,可以不受练习场地的限制,而且健身效果明显建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力推广。

4.3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瑜伽练习,可以使人的心境平和,减少忧郁和沮丧,从而增强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瑜伽功效对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良好效果,建议用瑜伽作为对大学生的一种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这样可降低焦虑,也可以减缓抑郁。

4.4瑜伽健身功效将的拉伸做得非常到位,从而增强了身体的柔韧性和肌肉伸展的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瑜伽也是最好的放松练习,能帮助大学生身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恢复,建议把瑜伽作为交叉练习方式纳入其它体育教学当中。

第4篇: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东北农业大学03级、04级、OS级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项的及格率,证实学生步入大学后,学校采用一系列的配套的管理方法和有力措施,短期内能使学生素质明显提高。但随着学生步入高年级而身体素质则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又是逐年下降的,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早在20年前就有人提出,用牺牲学生的健康去换取文化知识是错误做法,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又违反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是不可取的。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01年的国民体质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均下降。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选取东北农业大学03级、04级、05级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本校03级、04级、05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握力(男)、台阶实验。

从表1可以看出,03级学生1一3年级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项的及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及格率为一年级是71.7%,二年级是74.6%,三年级是73. 1 %。这说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一个倒V字型的发展态势,即一、二年级是良性发展过程,三年级开始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大学生步人大学后,学校采用一系列的配套的管理方法和有力措施,短期内能使学生身体素质提高,随着学生步人高年级,对其身体锻炼约束减弱,因此高年级呈现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

从表二可以看出,03 ,04 ,05级学生大学一年级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及格率分别为71.7% ,70.9% ,69.8%。这说明从高中升人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逐年下降的。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一)初高中体育教育的失误

从高中升人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这说明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体育锻炼缺乏,是初高中体育教育的失误,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育过程,身体的活动是采用某一形式、遵循某一运动规律来完成的,是需要一定技术技能支撑的。简单的游戏只适应于某一年龄段,是不能相伴一生的。中学体育教学应是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现在的初中、高中,学校只注重升学率,体育课教学名存实亡。据调查,83%的大学生在中学没能掌握应有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也没有经常锻炼的项目。由于家长和教师及周围环境都关心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学生学习压力大,忽视课余体育锻炼,造成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

(二)健康意识淡漠

青少年时期是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持续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体质状况从个体而言是人生中体格最强壮的时期,身体的各系统发育和机能能力都达到一生的最佳状态。不坚持体育锻炼,短期内机体并无明显反映,但随着健康意识的逐渐淡漠,人们便失去了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动力,只是根据自己的一时喜好偶尔运动一次,这势必造成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在体内积累,最终产生质的变化,使体质健康状况下降。

(三)体育教育的脱节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一个倒v字形的发展态势,一、二年级是良性发展过程,这说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三年级开始逐渐开始下降,则说明大学体育教育还存在着不足。有些专家认为很多大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是因为体育教学太格式化,太僵化了。我认为这只是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诸多因素之一,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突出健康和素质教育,努力使学生身心愉快地接受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课了呢?体育教育是借助某一运动项目来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它需要一定的运动技能来支撑,因此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体育与中学体育的脱节,中学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完成,而大学的培养目标又是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而无法衔接。面对运动技能偏低、培养目标较高的形式我们的教师也很茫然,无论是俱乐部教学模式,还是三自教学模式,都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多层次需要,更无法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顾此失彼势必造成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不喜欢运动,造成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倒v字形的发展态势。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学龄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大学阶段能否养成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以及掌握终身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将对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健康意识

大学生健康意识淡漠,势必造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动力不足,要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其健康意识,但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单靠讲几次理论课是不够的,应该营造一个具有浓重健康氛围的环境,利用校内广播、宣传栏等大力宣传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并把健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健康意识,并积极付诸于行动,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二)大学体育教学应力求务实

1.为中学体育教育补课。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要有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技能做支撑,任何一堂体育课都是以某一项目为主线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如果没有基本技能做支撑,要实现高一层次的培养目标(提高参与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增进身心健康)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大学体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中学体育补课,先完成中学体育培养目标(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兴趣),再去实现大学体育培养目标,这样才符合锻炼习惯形成的规律,由兴趣开始发展至爱好最终形成习惯。

2.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完成《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五项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体育素养的具体情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必定是多样的、复合的。根据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体育素质等情况,设定每个学段的培养目标,如第一学年注重第一学年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余锻炼中来,为其提高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奠定基础。第二学年注重体育道德、团队精神和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培养,使之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并根据学生体质状况、运动技能水平分层次按不同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如在传统项目教学选项分班时可同时开二至三个班,在第一次课上按学生的运动技能分成高、中、初三级授课,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出现。只有采用复合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并从中获得快乐,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欣赏能力。使学生在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完善体质健康监管机制

为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落到实处,使体质健康检测不再是各项指标简单的测试和数据的统计,而是让学生切实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依据所学健身知识、运用多种与健康相关联的运动手段,为自己制定运动处方和健身计划并自觉实施,真正实现对自身健康的维护,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建立监督辅导机制,对学生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制定的运动处方和健身计划的可行性给予指导,定期对学生制定的健身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结合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结果加以评价和调整,使学生具备在人生不同时期都能保持、调节健康状态的能力,维护自身健康,真正拥有健康。

(四)克服惰性养成锻炼习惯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有惰性,当你具有自我锻炼的愿望,并具备自我锻炼能力的时候,能否长期坚持自我锻炼并行成习惯,主要看你是否能够克服自身的惰性。据调查有74. 8%的大学生平均每天锻炼不足3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养成锻炼习惯,有必要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监管力度,做到体育部与学工处、教务处、各院系协调配合,把课外体育锻炼的出勤率与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标准加分、综合评定,甚至与学分挂钩,使学生重视课外体育锻炼,强制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克服惰性最终形成习惯。为使课外体育锻炼更具实效性,安排教师现场辅导,随时对学生在锻炼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辅助各院、系、班组织小型多样的娱乐性、协作性强的群体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体育锻炼的效果在体内形成良性积累,最终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第5篇: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普通高校跨栏跑教学中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降碍的因素.认为:学生自身条件及身体素质差,教师不适宜的期望位;练习过程中失致动作的影响;意志品质脆弱,缺乏自信心;器材、场地环境等是主要因素,捉出了预防和克段心理津碍的措施。

跨栏跑是高校田径教材中一项主要内容。对发展大学生速度、力量、柔韧性等身体素质以及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有积极的作用。跨栏跑不仅需要速度,而且还要在高速奔跑中跨越一个个栏架,难度较大,除掌握正确的跨栏跑技术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好跨栏跑技术的保证。在高校跨栏跑教学过程中,由于技术难度大,再加上措施不力,会使一些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形成心理障碍,影响跨栏跑技术的学习,难以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措施。

1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1. 1学生自身条件与身体寮质差

“人过一百,形形”,个体之间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身高体壮,身体素质好;有的学生身材较矮,身体素质差。这一个体间的差异,在跨栏跑教学中就显得尤为突出。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在学习跨栏跑技术时较为轻松,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就显得比较困难,从而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我天生就不如别人”的自卑感,形成心理障碍。

1. 2教师不适宜的期望值

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较好掌握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天职,也是体育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期望。然而过高的期望值,尤其是在学跨栏跑初期,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是都适宜的,较高的期望值对身体条件、身体素质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会是一种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而对于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3练习过程中失败动作的影晌

在体育运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受伤事故或动作失败,但是教师采取完善的教学措施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如:在跨栏跑教学中,学生过栏失败而摔倒,或因技术不熟练,不规范而碰伤时有发生。这一现象的发生会引起一些学生心理上对栏架的恐惧感。如“我会摔倒吗?”,“我会碰伤吗?"“我上一次摔倒了我不敢再练习了”。等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导致学生不敢自觉进行跨栏跑技术练习。

1. 4意志品质脆弱,缺乏自倍

在跨栏跑教学中常见到一些学生面对一个个高高的栏架而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自信心,却步不前,自卑感随之产生,认为自己不行,跨不过栏架,不可能完成技术动作,不能主动地进行练习,特别是失败时对别人善意的说笑都存有戒意,认为是在取笑自己。

1. 5器材、场地等不良环境的影晌

栏架没有按规则要求摆放整齐平稳,场地高低不平,石块等杂物会使学生为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安全担扰。周围环境吵闹,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本不应出现的错误动作。

2预防与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

2. 1一般身体素质与专项素质训练相结合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正确掌握跨栏跑技术的基础,还可以弥补由于身体先天条件不足而带来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每次课的内容、重点、难点,针对性地安排一定量的一般身体素质练习,为学习奠定基础,对身体条件差的学生,还应适当安排一些课后的身体练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水平。在重视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应结合跨栏跑技术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如:弹跳力,腰肌力量,碗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以及身体的协调性,提高他们掌握技术的速率,增强学习信心。

2. 2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_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身体素质,掌握技术速率和心理特点的不同,制定出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经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可以获得成功感,避免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产生不愿参加课堂教学的心理障碍。

2. 3教学方法的新领性与教学手段的科学性相结合

在跨栏跑教学中,常练常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科学地选择教学手段,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跨栏技术对预防和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的任务,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手段,安排练习方法。如在学习跨栏跑技术之初,应使学生在理论上对跨栏跑项目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图片让学生在大脑中对跨栏技术有一个直观印象。练习过程由分解练习到完整练习、由原地到行进间、由慢跑再到快跑进行练习;由栏侧的练习过渡到栏上练习,栏间距由近过渡到标准距离,栏架高度由低到标准高度。也可以暂时用橡皮筋代替栏板等等。总之,学习技术动作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跨栏跑技术,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能有效地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

2. 4,视理论知识教学,促进技术动作快速掌握

在进行跨栏跑技术教学时,教师应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对技术的重点、难点的理解,防止易犯错误动作的产生,以及学生掌握练习过程中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增加对自己心理情绪的调节能力,使心理状态始终处于良性循环。

2. 5提商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

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积极作好心理家质差的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学生一起分析自身的长处所在,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其次,帮助学生制定克服与弥补不足的措施、方法。加强督促检查。也可以针对这些学生在练习中的成功,采用激励法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很好!”“不错!”“有进步”等,或适当降低难度要求,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或有意识地在他们有准备时提问他们,圆满回答教师的提问,增强自信心。

2. 6重视念动训练

念动训练是指学生有意识地在头犷中重现已形成的表象或者形成新的表象。通过念动训练,在有利于建立正确的技术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的同时,经常回想练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有利于尽快从紧张焦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振奋精神,增强信心。教师在跨栏跑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恰当地运用念动训练,利用想象和思维,找出自己技术错误在哪里,如何纠正。通过内心语言活动,如“我这样做成功了,我还会成功的”等,对克服心理障碍有积极作用。进行念动训练时应注意先想后练,先简单后复杂,尽量避免外界干扰。

2. 7优化教学环境

第6篇: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应的改革和发展措施:①教学内容的扩充;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③教师素质的提高;④体育成绩考核标准的改变。 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校体育教学被提到新的高度。因此,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上主要是“竞技式”体育项目

由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的渗透,一个世纪以来,西方的竞技体育项目成为了高校体育课堂的主要教授课程。这是全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的共同问题。

2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体育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然而受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多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只能是大班教学,学生接受统一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忽视了个人的个性需求。

3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多集中在“讲解—示范—重复练习”这样一个程序,教学内容也多集中在单一技能的传授,只是单纯的教与学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同时现代的教学媒体也很少在高校的体育课堂中使用,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调动。

4体育成绩考核标准单一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虽然接受着同样的教育,但体质状况、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而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考核通常采用统一竞技体育的考核标准,因此体育基础好的学生理所当然得分高,而那些体育基础稍微欠缺的学生,得分便低,就被认为是没有认真锻炼的结果。

二、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策略

1教学内容的扩充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灿烂瑰丽,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独特差异性,是民族活力的源泉;而作为时代的中流砥柱的当代大学生,其素质的培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弘扬并继承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另一方面又对学生的素质提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转贴于

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比如“中国武术”“太极拳”“抖空竹”等具有健身性、审美性、娱乐性等,易于在高校中推广,同时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

可以将单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课程与相关学科融合,将音乐、艺术等贯穿于教学中,同时一些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也可以融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可将户外涉足、游戏等这样一些活动引入体育教学中,寓教于乐。另外,改变以往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注重个性的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教学的质量。

3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更新知识储备。特别是对新事物具有较好接受能力的青年教师更应该抓住各种各样的机会努力学习。图书、网络、体育方面研讨会等都是很好的媒介。另外,开展体育教师外语以及计算机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4体育成绩考核标准的改变

改变以往规定体育项目分数高低定好坏的评价标准,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程度,确定合理的评价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事体育的工作者以及体育的参与者献智献策,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使现行的“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转变,为大学生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标准,打造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这样高校体育才能得到长足而深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

体质健康锻炼方式保健知识1研究目的

根据我国教育部日前的相关监测结果,我国的城镇男女学生的体质健康在不断改善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陕西省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其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今后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民办在读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研究和分析,目的在为今后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提有效的供参考资料。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5文献资料法

查阅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上的相关数据和中国期刊网检索上的有关论文。

2.2问卷调查法

对陕西民办高校的400名大学生,30名在校体育工作者发放了问卷。其中学生问卷回收388份,有效问卷369份,有效率93.4%;体育工作者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都达100%。

2.3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软件对最终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锻炼形式的局限性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自2002年试行以来,在各校认真组织推广试行下,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高校进行体质测试工作,以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质监测。所以,各学校通过体育课教学、运动队训练与个性式竞赛、群体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只有极个别院校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公共体育课的同时又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体育课选修。这表明各院校只是将体育课视为一门简单的课程,而没有注意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才是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和长远效益。次外,各个高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人数和所造成的影响却远远不如学生们自发的体育活动。即使是国家教委等相关部门所提倡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与阳光体育活动在各个高校的落实也只是依赖于学生们的自觉行为。

3.2场地器材的限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中明确要求,一个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生人均运动场地面积≥3平方米,学校应该为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在拥有室外运动场地的同时也应该具备室内体育场所,而且设备齐全。但是,调查发现不少本科高校并没有完全达到上述要求,或者只是保证了教学所用场地,导致学生闲暇时间锻炼和教学起了冲突。面对拥挤的锻炼环境,不少学生不得不放弃锻炼。

3.3教师因素的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在教案书写中没有考虑到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还有一部分老师将书写教案和其中的运动负荷只作为一种形式,在课堂上根本不考虑运动负荷,致使运动负荷达不到要求。调查中还发现,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现状的关注程度不够详细:一方面老师在教学内容中所安排的素质练习仅仅只是与所讲授的专业有关,而不是以素质练习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当中;另一方面体育老师对大学生的体质测试关注程度不够重视。超过78%的老师只将体质测试视为一种形式,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教学上没能将教学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致使体育课在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体质健康增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

3.4学生因素的分析

3.4.1学生体育活动动机和行为的分析

在对各种体育活动的调查中发现,有72.7%的大学生选择了不固定、比较随机的活动锻炼方式。从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的锻炼计划性不强,没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性;调查中还发现,有91.9%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几乎不考虑体育锻炼的时长、强度,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从这一方面表明学生的体育锻炼不够科学;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育锻炼同体育活动在计划性、目的性、时长、运动强度和运动频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11.4%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体质情况进行了关注,而高达87.2%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关注过自身的体质状况,更不用说结合自身测试的实际结果和所测试标准以及体育老师对其所提供的运动处方来加强体育锻炼,只是将体质测试的结果作为毕业的基本条件来对待。

3.4.2学生生活方式的分析

不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国内外学者都将生活方式列为影响我们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中了到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熬夜、逃课、通宵上网的现象;不按时吃早餐和不吃早餐的情况;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

3.4.3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我们人类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人的自我保健状况。大学生欠缺对体育卫生健康知识的了解与掌握限定了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科学性。调查中发现82.1%大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渠道来源于体育理论课。只有8.8%的学生是通过书籍和网络等渠道获取体育保健知识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各民办院校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关注程度不够,不论是对体育课程的开设时间还是课程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都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长远效益存在着脱节现象,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1.2受到教学理念和传统思维习惯影响,体育老师在教学态度和具体实施行为上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现象,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和大学生体质增强方面存在着一些脱节现象。

4.1.3体育锻炼、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体育卫生健康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以及健康行为的习惯性不同程度地限定了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科学性。

4.2建议

4.2.1各民办院校是培养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应该将体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注重将体育课程与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的长远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4.2.2体育教师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增强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关系。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和课外活动以及运动训练等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

参考文献:

[1]杨晗.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训练关系研究[U].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谢佩娜.对我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内容的改革与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2001,4.

第8篇: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

关键词: 肥胖指数 大学生 对策研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我院秦皇岛校区全日制本科学生中随机抽取4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行为学、消费者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书籍。并借助计算机检索系统,以“肥胖指数”、“大学生”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集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章30余篇。

1.2.2问卷调查法

严格按照调查问卷设计原则设计了我院秦皇岛校区大学生肥胖指数调查表。首先对所设问题通过特尔斐法进行筛选,并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通过分层和整群抽样方法发放问卷400份。

1.2.3访谈法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走访了相关专业人士,对论文的结构框架、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向他们进行咨询,认真听取建议,并在论文撰写中实施。另外,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对部分大学生进行当面访谈,具体了解他们的饮食,生活规律。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L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运用SPSS11.0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在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生活规律、饮食结构进行统计处理时主要采用常规的百分比统计法,在分析各种因素对大学生肥胖指数的影响等方面主要采用统计学中的相关分析和检验。

1.2.5逻辑归纳法

根据掌握的材料和数据,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描述大学生的身体现状、影响因素,对各种信息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得出本论文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2.1.1我院秦皇岛校区学生肥胖比例

根据调查,70.54%的学生处于标准体重范围之内,6.33%的学生处在肥胖状态。16.79%的样本处在超重状态,这种状态是走向肥胖的前兆,应引起注意。有6.34%的学生处于肥胖前期,这种状态是肥胖的过渡期,应更为重视。

2.1.2产生肥胖的原因

结果表明,我院秦皇岛校区大学生肥胖超重主要因素为:

2.1.2.1遗传因素:肥胖有遗传倾向已是公认事实,遗传学家认为肥胖基因具有调节体重的作用且是控制体重的主要循环因子。

2.1.2.2运动不足:现在大学生自觉参加运动的明显减少,运动不足,使得能量消耗减少,有利于肥胖的发生。

2.1.2.3饮食因素:大学生入学后,生活发生明显变化,自由安排饮食,进食过饱、过多高脂肪和高能量食物有利于肥胖的发生。

2.1.2.4不良生活方式:大学生习惯边进餐边看书、看电视,或餐后看小说、杂志、电影等等。大量时间耗费于闲暇娱乐之中,大量减少主动锻炼身体的时间,有助于肥胖的发生。饮酒、吸烟等不良行为也会有助于大学生肥胖的发生。

2.1.2.5精神因素:饮食过量或不足,身体内的植物神经会自动进行控制。当体内植物神经功能失常不能控制食量时,会导致肥胖。精神压力是造成植物神经功能失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调查中还发现,影响肥胖学生体能素质的因素较多,其中肥胖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较差,对学校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很少有参与的愿望。其次肥胖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较正常体重学生差,即每周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少于正常学生。同时环境因素及肥胖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肥胖学生体能素质的原因之一,肥胖学生运动技能比较差,往往引起同学的嘲笑,对肥胖大学生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他们较少在同学面前参加体育锻炼,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另外,高校的体育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对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一定限制作用,即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多是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内容也多是专业技术教育,身体肥胖的学生难以完成,因此影响肥胖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质量。

2.1.3对自身胖瘦的判断和肥胖对自身生活的影响

根据调查对自身胖瘦的判断认为体重正常者占20%,认为偏重者占70%,认为肥胖者10%。认为肥胖对自身生活无影响者35.17%,认为肥胖对自身生活有一点影响者占53.83%,认为肥胖对自身生活有较大影响者11%。只有10%的肥胖大学生对自身体重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而且大多因肥胖对自己的生活已造成较大影响。90%的肥胖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体重做出正确的判断。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3.1.1我院秦皇岛校区学生肥胖比例为6.33%,但是超重状态和肥胖前期的学生分别为6.34%和16.79%,也就是说我院秦皇岛校区学生肥胖率正在增长,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

3.1.2造成我院秦皇岛校区学生肥胖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运动不足、饮食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精神因素五种。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的意义。之后,文章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践行思路,包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文体育理念的形成;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坚定的意志品质;差异化对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关注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机能。

1、引言

体育课程是高校中各种专业的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随着高校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多样化而产生的。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是为了丰富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体育课程本身学科价值的深入提炼和丰富,同时对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理念也有重要意义。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践行思路

2.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文体育理念的形成

体育运动中,有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人的道德品质,因为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平竞赛,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但又要注意培养有关竞赛的道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而我们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体育技能与体育只是的传授,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引导学生重视这些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师们想当然的会认为道德教育是政治课范畴的,体育课程中用不上。其实,体育本身也是一种基于“人”的活动,从体育诞生的那一天起,体育就与道德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道德越发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包括加强对兴奋剂的检测,恶意犯规的惩罚,不公平裁判的处理等等,一切这些相关规则的制定和使用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因此,教师需要利用这些环节来逐步的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注意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以培养“德技相长,文理兼修”的适应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1,2]。

2.2 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坚定的意志品质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关系是由二者的本质所决定的。另外,心理素质还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决定着人们的交际能力,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交际圈[3]。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都是涉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尤其是一些团体项目,比如排球、篮球、足球等,这些运动决定性的要素往往不是某一个队员能力有多强,而是要看整体的能力,尤其是整体的配合是否默契,而这种默契的配合就来源于队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队员之间的良好感情。所以,教师需要在集体运动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健康心理在体育比赛中的沟通,另外也是促进队员之间的交流,同时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也会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比如在比赛遇到逆境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不成坚定的意志,很可能就放弃了,但如果具备这种良好的心理,则会顽强的挺过去,最终还可能会取得比赛的胜利。

2.3 差异化对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体育运动是与人自身的身体素质密不可分的,很多人因为受到身体运动天赋的限制而无法开展某些体育项目。但每个人的特长也不同,有的人身体强壮,适合力量型的运动;有的人小巧灵活,适合技术型的运动。因此,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合适的人要配给合适的体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才能使运动的人获得信心。在具体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调查,看看哪些学生有过哪些运动的背景,身体天赋如何,有什么兴趣爱好,运动潜力如何,然后在有针对性的为每个学生安排最适合的体育运动。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体育俱乐部”,比如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兵乓球俱乐部,让相同爱好的学生在一起切磋、探讨,相互促进和提高。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属于自己特有的,并且通过这种发展还有效的调动了自身相关能力的提高。

2.4 关注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机能

很多人肯定认为,体育部就是在锻炼身体,发展身体素质吗。其实未必,我们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更多关注的还是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而且身体素质能达标即可。比如每年体育课程都要检测男生1500米,女生800的训练成绩,看是否能达标。但测完以后也就是给个成绩就了事,至于说学生为什么达标,为什么不达标,如何量化,又如何科学分析这些数据并将其运用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上,恐怕没有教师去认真对待。而恰恰这些都是最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因素,所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把体育课程中每一项运动都科学的转向学生身体素质的形成上,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避免出现以往重技能传授,轻素质教育的情况,让体育课程真正有效的服务于高校的素质教育。

3、结语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更多的都是培养学生有一些基础的体育运动技能,锻炼一下身体,定期的考核一下学生的身体状况即可。很少有学校在继续深入的探讨体育课程的其它作用,导致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始终无法有效被开发出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简单,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素质教育的理念给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基于,把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高校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体育与人文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