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远程教育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明确任务、提高认识、认真落实
我校对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认真领会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把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迅速启动,周密部署,狠抓落实。为了争取主动,学校先后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远程教育项目工作。
年7月,对远教设备进行了安装调试(具体设备为接收天线、数字接收机、电视机、电脑等),8月初,远程教育项目培训启动,我校选派了两名教师去沈阳参加了培训,历时5天,学习了远程教育的基础知识,微机操作基础及远程接收系统的安装、调试及相关知识,并获得了省级培训证书。三月份正式投入运行,接收教育资源,获得同步课堂、综合信息、信息技术、农业技术中的大量资料,极大的方便了师生的教学活动,为教师备课、上课、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素材,为我校师生吸取新的教法、学法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于8月份,我校又派了两名主任级领导参加了省里的管理者培训班,学到了许多专业方面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省级培训合格证书。
二、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明细管理
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员由懂业务的专职人员1人,兼职人员2人(由对此项目的爱好者组成,他们经过我校专职人员的培训)担任。具体负责管理全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
为了更好顺利地运用设备,发挥远程教育项目的优势,我校还成立了教研组织机构,组员由中学部各科教研组组长和小学的学年组长担任起到了头雁作用。
同时依据上级的标准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宣城市第二小学远程教育项目设备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做到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明细管理。
三、开辟时间、有序组织、积极培训
为了普及远程教育,我校开辟时间,利用每周五的最后一节学生扫除的时间,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了培训,学习dvd、电视机和计算机的使用,幻灯片制作等技能,培训面达80%。培训人数73人。
为了更好的有效的使用远程教育项目资源,我校对教师以学科为单位进行远程教育校本培训,由参加过远程教育培训的教师承担指导全体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主要内容是组织教师观看远程教育节目(如示范课、同步课堂);根据校本培训计划及周工作安排,由指导教师负责对教师进行微机基础的培训(如windowsp操作、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另外,我们已经把接收的全部视频刻成vcd光盘,统一安排教师利用接收到的教学资源(如示范课、同步课堂及相应学科课件),在光盘播放教室直接进行学习。使教师进一步掌握了使用农远设备获取教育信息的方法,从而有力的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地达到了资源共享。
技术人员,在搞好培训的同时为了把工作开展得更好,设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另外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和影片处理软件《会声会影》等,并学习了各种格式的刻盘技术。为做好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拓宽途径、认真整合、大胆运用
首先给予充分的时间做保证,每班除了每周一节的计算机课之外,另外为每班开辟了一节课时间,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光盘播放室和多媒体教室任选一)我校充分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纳入到我校的教学计划当中。
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研,发挥远程资源作用,在各科教研组长的带动下,每位老师对设备运用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电化教学的能手。语文教师董久永,能熟练地运用资源制作课件,并由学生进行操作,完成了一节戏剧赏析课,受到了全体教师的好评;语文教师杨宏伟,带动本年组的语文教师吉香清,利用资源进行期末复习,成绩有了历史性的突破;英语科教师杨丹,利用资源上课,得到了县教研部门的认可;生物科教师周玉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信息,对七年级的上册的整册教材进行了电子备课,并在县教研会上做了展示,取得了颇佳的效果,所上的课也被评为市区级优质课。
在运用远程资源上,我校还打破了学科的限制,除了语数外物化等学科外,学校倡导音乐、美术等其它学科,也要充分利用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德育方面,远程教育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在下载的资源当中有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资料,还有一些历史资料,德育处能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国旗下讲话,到各班德育活动的开展,教育资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上学期五年级班主任何强生老师设计的关于以抗日为主题的班会就有效地利用了远程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科研方面,过程教育资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校负责科研的石凤琴主任,经常利用资源,查看其它地区的科研资料,结合我校的实际,确立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使我校的科研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五、及时清理、定期除尘、精心维护
在运用设备的同时,我们更注重设备的维护,我校的专职技术人员,每周对设备都进行一次维护,包括学生机的磁盘清理、卫星接收电脑的d盘的空间清理、户外的天线接线口、及其它设备的外壳除尘等。在假期里,每周由专职人员到校,对所有设备进行一次通电,工作一个小时以上,确保我校农远设备的完好。
六、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合理规划
仁怀市教育局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切实加强我校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质量管理,全面作好迎检验收工作,校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组织相关人员对我校站点进行了全面检查,现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领导、工作措施和运行机制情况
开展远程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成果,把建设“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到实惠”的长期机制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关于远程教育开展情况的自查报告。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调整充实人员,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在具体工作中,我校专门成立了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调整充实人员,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在具体工作中,我校远教办切实加强以建站点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并及时调整充实人员,严格按照遵义市远教办《关于进一步抓好各级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奖惩机制,综合拟订《机房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10余项有关职责制度。用制度来保证我校远程教育基础建设和管理维护、教学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整改报告《关于远程教育开展情况的自查报告》。
为充分开发整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确保教学进行正常化、规范化,我校远教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建设,努力使站点机房好培训室达到“六防六好”(放火、防盗、防雷、防潮、防尘、防震、教室好、桌凳好、通风好、灯光好、环境好)标准。
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逐级考察,明确专人管理,着重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即抓好站点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终端设备技术维修人员队伍建设和远教教学辅导人员队伍建设。并采取措施进行重点突破,对教学辅导人员、管理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进行了培训,对计算机管护人员进行了岗位培训,对远教管护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在管理技术人员方面,采取“把关选拔,岗前培训,强化考核”的有效措施,确保了管理技术人员相对稳定。从检查情况看,设备运行基本正常。
二、站点管理和运行概述
就学习培训而言,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一定原则,我校实行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全乡相继培训1800人次,乡机关干部(含村民组干部)参训率达85%组织干部群众收看节目与教师现场讲解相结合,到目前已收看《空中课堂》、《烤烟生产技术》、《养殖技术》等10多个节目。把转播中央资源与开发地方辅助资源相结合,建立远教教学资源平台,从今年3月起,我校的一切公开课,示范课,音乐,美术均在多媒体上课,并要求制作课件。
三、存在问题
通过自查,我校远教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组织要求还存在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对网络技术上出现的有些故障束手无策;
二是远教办公室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部分干部群众对远程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对远教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四是目前远程教育资源还不能正常接收。
四、自查评估
从检查工作来看,我校虽然有了专人的管理人员,但在制度上落实还不够好,机房在“六防六好”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其管理使用情况仅达要求的80%(即综合平分80分)。
五、整改方案
3月底前,组织所有计算机人员实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使其达到“四会”,既会管理、会维护、会使用、会排除一般性的故障。
3月25日前。全面完善各种档案规范化管理,添设各种办公设施。力求达到“六防六好”要求。
9月18日至9月24日,组织科、电教中心按照省远程办《湖北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检查验收方案》的要求,组织专班对全市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0万。辖15个镇、3个街道、1个工业园。共有行政村637个、社区(居委会)65个。省远程办安排给我市的远程终端站点建设计划数为650个,截止目前,全市建成接收站点625个(占总计划数的96.2%),在建站点26个(9月30日以前建成)。
二、自查评估结果
为保证各个站点的运行质量和效果,电教中心严格落实建设标准要求,与市电信公司成立联合检查验收组,会同镇(办)党委有关负责同志,于9月18日至24日,对19个镇(办、园)进行逐点验收。验收内容主要包括:站点配置、基本功能、信号传递接收质量、运行环境、人员操作等五个方面。通过认真评估,综合分析,我市远教站点基本达到了设施完备、环境良好、制度完善、运行平稳、管理规范的要求。
三、站点建设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2009年7月16日,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暨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市委对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夏锡璠亲自带队,对站点建设情况进行暗访,对站点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并在8月27日召开的**市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现场会上强调:**市远程教育站点建设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全省第五的地位相匹配,要与**处于‘1+8’城市圈的区位优势相匹配。各地党委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务必于9月底前全面完成站点建设任务,实现农村站点全覆盖,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做好准备。在站点建设中,明确各镇(办、园、场)党委是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做好电信公司与站点建设所在村之间的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对站点的选址、安装和验收全程把关,以及站点的日常管理监督工作;明确电信部门主要负责站点建设施工,完成包括站点线路的铺设、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对各站点村级负责人的简单操作培训等任务。要求双方明确责任,通力配合,确保站点建在指定地方,播放效果良好,任务圆满完成。
2、严格督导,解决难点。省远程办下达给我市的建设任务为650个,第一、二期我们共完成安装609个,剩下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偏远行政村,均属于光纤未达地区,建设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为了确保9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市委组织部和市电信公司多次召开督办会、协调会,扫除一切工作障碍,确保按时间、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9月3日,市委组织部与市电信公司联合召开各地党委组织委员、电信分公司负责人会议,通报了前期站点建设情况,对站点建设任务进行再督办、再部署、再动员。会后,我们对各地施工进度实行周报制,每周五上午下班前将前期建设进度表上报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上报前,镇(办、园、场)党委派人实地查看,做好验收工作,报表须由组织委员和营业部负责人共同签字认可,确保安装一个,开通一个,验收一个,使用一个,见效一个。在建设期间,市委组织部和市电信公司联合组织多个专班,对各乡镇站点安装情况随时进行抽查,对行动迟缓、弄虚作假的单位,严格追究责任。
3、建管并重,讲求实效。为切实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规范化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坚持“四个同步进行”,即:线路整体检测和设备安装同步进行;活动室硬件设施的配备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同步进行;督促工程进度和基础检查验收同步进行;站点开通和组织培训学习同步进行,确保站点建设统筹推进。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和使用工作的意见》(仙组发[2009]7号),对站点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电信部门也制作了简单的操作流程发给各村,便于实际操作。要求每个站点至少要有1名管理员,每年至少接受1次集中培训;集中学习每旬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并做好收看记录;设备实行登记造册、专人保管。确保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为党的建设、农村发展、农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好务。
四、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
总体来看,我市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运行良好,充分发挥了教育作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站点带宽不够或线路出现老化,直播信号不够清晰流畅,图象有时有马赛克斑;二是不同程度的存在防火、防盗、防尘、防潮等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三是部分站点管理员不能够熟练完成基本操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整改:一是提高光纤通户率,对距离比较远,带宽达不到2M的站点,尽量重新铺设光纤;全面检测,对老化的线路一律更换;三是进一步加强管理,对站点的布线进行重新整理,改善站点环境,加强安全整治;三是在前期培训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开班和技术人员上门辅导等多种形式对站点管理员进行指导。
五、意见和建议
1、第一期工程使用的是威科姆终端和平台,使用中经常出现连接慢或连接不上的现象。出现故障后,不便进行维修,建议统一更换为中兴的终端。
2、建议省远程办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终端接收站点日常运行与管理维护、管理人员补贴、日常工作费用等经费保障问题。
关键词:网络远程高等教育 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47
1 网络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网络远程高等教育尚无专门立法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远程教育法或者远程高等教育法,尚未形成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法规体系。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都呼吁尽快改变网络远程高等教育无法可依的现状,由于网络远程高等教育专门立法的缺位与相关立法的滞后,在学习支持服务上、课程建设上、教学管理体制上、校外学习中心建设上、教师专业发展上都缺乏相应的保障,最终导致了学生质量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以立法形式对其课程质量、教师资格、办学主体资格、学校硬件条件、质量监控、毕业文凭的颁发等做出清晰的、可操作性的规定。
1.2 缺乏科学完整的制度结构体系
目前,从我国远程教育制度建设来看,一系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规章,以及对学校内网络远程高等教育进行管理的制度,构成了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制度内容。这些制度的完整性、强制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网络远程高等教育制度结构体系。我国在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主要存在的是规模与质量、成本、课程资源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相关方面的制度却很少。科学完整的网络远程高等教育制度体系至少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网络远程高等教育根本制度,主要指国家网络远程高等教育方针;第二,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包括各种网络远程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等;第三,网络远程高等教育具体制度,指保障网络远程高等教育各个环节的具体的行为准则、运作模式、运行程序等,如网络远程高等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管理制度、网络远程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等。
1.3 质量文化建设薄弱
网络远程高等教育院校的领导是建设院校内部质量文化的最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领导对于质量的观念会影响其对一系列工作管理的原则。比如如何管理质量,如何促使院校的工作人员形成质量意识。领导要着重构建公开透明的质量管理文化,增强各部门之间和工作人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帮助工作人员树立主人翁意识。领导对质量的态度也决定着院校对于建设质量文化的决心以及为此所做出的一系列行动,这些都是网络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强有力的精神支柱。由于网络远程高等教育院校校长更换频繁,而一个校长一个思路,使得学校发展没有确切的目标,如果院校没有一个确切的使命、宗旨、目标,必然会影响其发展,更谈不上质量保障了。
1.4 教学管理薄弱
课程资源、教与学支持服务作为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两大核心要素,也是院校教学内部管理的重点要素。但是无论是课程资源,还是对学生的教与学支持服务都存在很多问题。
在课程资源上,首先,课程资源内容陈旧、过时。有些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法律、政治等,对于这些动态变化的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然而我国并没有建立一套方式以便能够根据需要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学习者也普遍反映知识的陈旧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呼吁知识的及时更新。其次,课程资源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网络远程高等教育院校在执行政策时,缺乏具体指导性。最后,网络远程高等教育课程资源质量不高。目前我国网络远程高等教育院校的精品课程的数量还是比较少,有的课程甚至没有精品课程,大多都是课堂搬家,毫无创新和吸引力。
在学习支持服务上,由于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直接继承了传统高等教育和广播电视大学的管理架构,形成了政府与高校的二元治理结构。由于政府自身的强势地位,我国远程高等教育通常按照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设置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常规事务管理、教务管理、技术支持、学生管理等。这样的机构设置尽管能够保证政策执行的效率,但却削弱了高校的自主性,淡化了办学的质量内涵,使得远程教育各项业务分割,并依附在各管理机构上。如入学咨询、课程学习、作业答疑、资源支撑、考核评定等一系列完整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支持活动通常会划分到招生、教务、学习证书、技术平台、资源开发等多个部门来完成,容易造成办学机构部门之间互相不熟悉工作职能,造成对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推诿和拖延等现象,严重影响远程高等教育的认可度和质量。
2 解决网络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对策
2.1 制度建设策略
网络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好坏与制度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制度环境、规范的教育不但可以吸引学生入学,还可吸引资金投入,从而提高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声誉,形成良性循环。
第一,在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组织制度创新方面,可以改变国家包办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局面,允许其运行机制的多样化,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网络远程高等教育实行现代学校制度,促进社会资金的投入,让其接受学生的检验,进行市场化的产业运作。
第二,建立网络远程高等教育学生权益保障制度以及权利救济制度。学生作为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有权利要求课程质量、学习支持服务的提供是优质和有保障的。建立网络远程高等教育学生权益保障制度以及权利救济制度,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更能够得到社会认同,提高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名声。
2.2 质量文化建设策略
政府部门在建设网络远程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中扮演着促进者和导向者的身份。完善的法规、相关财政保障都需要通过政府来实现。因此,亟需制定一项功能规范和约束相关各方行为的法律条文以及能为网络远程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照的全国统一的质量基本指标体系,这需要我国政府加紧相关政策立法的研究与出台,组织专家研制相关的质量指标。
网络远程高等教育院校的领导是建设院校内部质量文化的最主要动力。领导要着重构建公开透明的质量管理文化,并且善于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下属和工作人员,帮助员工树立提高质量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转化为日常的工作中,领导自己要做好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影响氛围,要树立质量文化建设的信念,把提高质量,建设质量文化当作是一种使命、一种承诺。
建设质量文化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文化要求在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教与学中的交互活动和学习者支持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策略、学习需求等因素,体现并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树立服务的观念,不能以命令的方式去管制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2.3 课程资源建设策略
保证优质教学资源的前提是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首先,必须根据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建立课程标准,制作适用的多种媒体教材和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网络课程;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多种媒体教材的多重协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多种学习模式,鼓励互学,并给予多种学习支持服务。同时,还需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做到优质资源提供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通畅有效的发送机制,使学习者及时获得优质资源;建立资源的评估机制,确认教育资源的有效性,使教育资源得到及时更新。
2.4 教与学支持服务建设策略
Web教师的建设不单单是老师自身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学校作为外部环境也应该促进老师的发展。首先,学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对教师进行长期培训,完善教师检测机制等,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第一,建立网络远程高等教育老师的培训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并保障培训的周期性和长效性。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网络远程高等教育教师普遍困惑的地方:一是加强网络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可以开展有关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培训,促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支持自己的教学;二是加强教师学科知识素养的提升,可以聘请行业精英为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有利于教师将理论知识与行业知识相结合,解决目前教师所教内容与行业脱节的现象。
第二,完善教师检查机制。远程教师的评价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管理能力、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学计划和教案的制作、教学过程、作业批改、考试组织、科研能力等。评估体系要考虑远程教师在能力和经验上的差异,经验丰富、能力高的教师可以帮助经验缺乏的教师,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对于能力优秀、广受学生好评的老师予以奖励,激励其他老师向优秀老师学习,同时对于师德低劣、屡出教学事故的老师予以惩罚,警示其他教师,形成奖惩分明的评估机制。
第三,加强网络运行环境的建设。网络运行的速度、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网络传输的速度等,都会影响网络远程高等教师教学的效果。因此,院校应该着力建设网络资源丰富、网络环境运行流畅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网络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同时,聘请网络技术人员,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网络问题,保障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改善网络运行的环境。
同时,教师要加强自我调试,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适应网络远程高等教育教学,并着力于培养优秀的学生。由于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教师既要吸收传统教育成功的地方,同时,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原则,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充实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适应远程教育教学的规律。
参考文献:
[1]罗洪兰,邓幸涛,杨亭亭.中国电大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及标准初探(上)[J].中国远程教育,2001,(11):21-22.
[2]张凤龙,张志军,王淑娟等.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概念鉴定[J].中国远程教育,2002,(7):24-25.
[3]丁兴富.论围绕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的争论及质量保证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05,(3):30-31.
论文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保障措施
一、高校数字图书馆与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作为我国大力倡导的一种旨在提高全民素质、推行终身教育的教育形式,在教育体系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远程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异地的特征,决定了远程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对文献信息资料的占有和使用情况。文献信息保障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高等学校规模不等的远程教育群体,是学校教育对象平等的一分子。高校图书馆作为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职能部门。同样应承担起对他们的文献信息保障任务。在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相等大众媒体开展远程教育的阶段,文献信息保障以纸张、录音带、录像带等为文献载体,以邮送和定时广播、电视节目为主要传送方式。远程学习者在获取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
20世纪末,以微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使得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应运而生,以数字资源为内容,以网络为传递通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蓬勃发展。高校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手段为远程教育的文献信息保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一是远程学习者对资料的获取由被动转为主动,他们可以根据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进行选择,通过网络输递获取文献资料;二是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运行在高速宽带网络上的海量数字化资源库群,其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硕博论文、会议论文、试题库、教学文献等资源,能为远程教育中的师生传递更为广泛的教学参考资料、学习资料;三是数字图书馆借助图书馆学知识和信息组织技术,对知识、信息进行重组和构建,且能进行在线互动和交流。这些活动与教学设计中的自学、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等环节对应,强化了数字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使其在远程教育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数字图书馆使远程教育学生与在校学生享受同样的文献保障服务成为可能,促进教育平等和远程教育的发展,而远程教育对数字图书馆的需要,也将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高校数字图书馆根据学科建设、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建设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供方便的书目查询和文献资源,高效率地满足师生对文献信息专指、方便、快速、集中检索利用的需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数字图书馆在为远程教育创造良好的文献保障技术条件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了在远程教育中的保障效果,需要探讨和采取应对措施。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远程教育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一)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远程教育的局限性
1.书目信息与内容获得同步性方面。高校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站平台向学生提供文献信息等服务。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图书馆公共书目查询系统(OPAC)。OPAC既可以查询本馆书目信息,也可以联机查询其他馆的书目信息。获得书目信息记录后,在校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实体馆藏或就近得到馆员的帮助获得相应的文献资料,而远程查询的学生则不能及时得到书目所提示的图书内容或相关文献,有效使用受到影响。
2.数据库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方面。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丰富了文献保障的基础。但由于商业利益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供应商一般都对使用权限做了限定,有的用IP进行限制,有的用绑定机器码进行限制,有的设定并发数进行限制等。基于广域网络环境的远程教育,学生在校外,分散在各个地区,不能像在校生一样在校园局域网获得数字资源的使用权。他们要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有关文献,只有到校内或借助馆员远程传递的方式实现,增加了额外成本。远程学习者不能方便地获取资源,数字图书馆对他们难以发挥文献保障作用。此外,不同数据库检索利用平台的差异、课程资源在不同教学部门的分散,也给远程学习者利用带来了因惑。
3.数据库资源的针对性方面。高校数字图书馆引进和自建大量适合本校各学科专业的各类数据库,它们对远程教育固然有用,但还不能称为远程教育数据库,因为它们没有考虑远程教育平等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实际上,普通高校专门针对远程教育的特色数据库并不多见。以毕节学院图书馆为例,在与学生的互动上,常常遇到远程学习者询问有关教材、教学、考试等方面的问题,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不能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 转贴于
4.数字资源检索利用方面。在高校,图书馆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派发宣传资料、定期举办各种数据库使用讲座来帮助学生使用图书馆及各种数据库。此外,学校还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来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对各种文献资源检索利用的水平。然而,远程教育学生无法迅速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他们对各种数据库的结构、检索方法、技能,对数字文献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影响他们对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检索利用。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强化远程教育文献保障的策略和措施
1.加大数字资源的整合力度。大量数字资源的引进和自建资源的开发,使得数字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量迅速增长。然而,无论是购置的数据库还是自建的数据库,由于不同数据库对资源的描述和组织方式不尽相同,导致检索途径和检索界面迥然不同。此外,不同数据库资源无法按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融为一体,教学资源、教务信息分散于不同的部门,不能集中使用。因此,需要对有关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知识重组,将其集成于一个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一是整合文献数据库资源,包括引进资源、网络资源以及自建数字资源的集中与整合。应通过Dc标准电子编目,对文献内容、内部结构做准确、深入的描述与揭示,运用0penURL国际标准的动态链接技术有效集成结构各异的多个数据库,实现多个数据库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和用户对多个文献数据库的统一检索,即实现一个需求对应多个数据库的一站式检索。二是整合数字教学资源,包括IP课件、教务信息、实验教程等资源。应以图书馆资源为基础,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形成统一、合作、开放的网络资源平台,充分满足远程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为远程学习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2.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加入互联网,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其他馆和用户提供远程服务,同时本馆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另一个图书馆的服务。这种不受时空限制、远程利用其他馆文献资源的服务方式,使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空间和服务空间得到很大拓展。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不仅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信息资源的范围,而且还能获得特色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US)依托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了一个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包括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让远程学习者不仅能利用本馆的数字资源,还能利用其他馆的数字资源。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当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技术、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文献信息服务等方面走联合共建之路,突破馆际,为远程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保障。
3.加强数字资源获得的方便性。强化数字图书馆资源的覆盖能力,一是加大馆藏资源数字化进程力度,让远程学生在检索到书目数据的同时,也能检索到书目所揭示的具体内容;二是在数据库的引进上,应把远程学习者平等使用数据库资源作为衡量订购数据库资源的一个因素,让数据库供应商加以解决。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授权远程学习者注册、派发阅读卡等方式来解决远程学习者使用数据库的问题。如毕节学院图书馆通过与有关公司的磋商,通过授权远程学习者注册、派发阅读卡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所购电子图书数据库和期刊数据库的远程学习使用问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100039
摘要:远程教育被公认为是现代技术与教育的完美结合,被人们赋予了很高的意义,被认为是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被认为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各大远程教育机构却普遍面临保持率较低的尴尬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家开放大学远程与面授相结合课程学生的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关系。目的是为提高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的保持率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通过对已辍学和已毕业的学生分别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前的远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以期获得职业上的回报。基于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远程高等教育提高保持率有以下几点建议:在入学时和学期末做一次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在课程内容方面向实用技能方向倾斜以满足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支持服务方面,要注重制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气氛,提高以内在因素为入学动机学生的保持率。
关键词 :远程教育;高等教育;动机;保持率
通过分析远程教育的学习特点,结合我国国情现状,采用了一些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分类,即:外部动机,指学生学习动机指向“学习结果带来了什么?”而不指向学习过程,甚至也不指向学习结果本身;社会动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身边的某类重要人物高兴,这时的学习不是指向物质结果,而是指向一种人际关系或情感的和谐;成就动机,学生可能因为期望或者通过和其他同学的竞争并击败对手来提高自我,因而重视学习的价值;内部动机,学生的学习可能仅仅是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因为学习以外的其他东西。淤在此基础上希望调查出入学动机与保持率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提高远程高等教育保持率提供可行性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开展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保持率情况的初期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专业选择情况、辍学情况、年龄、工作与否、婚否等特征。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外部动机、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内部动机四个方面对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进行分析、做出假设、通过小样本测试进行总结归纳。
在了解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访谈提纲编制,通过与一线教师深入访谈进一步对提纲进行修改,从而形成正式提纲。
2 尝试描述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内在关系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以及访谈的内容得出结论,尝试描述远程环境下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内在关系。
简单地说,远程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不能面对面进行教学的教育。它的主要特点包括:教学过程中师生在空间上或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生与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分离的;使用多种媒体传送预制的教学内容比如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教师的行为与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时间空间来进行学习;存在人工设计的反馈、评价与互动机制。于本研究中的远程教育,是指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与面授相结合的课程。
入学动机是人类动机在学习领域的具体表现之一。它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满足人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在学习动力因素。入学动机首先表现为受教育的需求,并转化为个体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具体形式,对个体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发、指向和维持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入学动机是指:激发学生选择广播电视大学,并维持其学习活动,使之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保持率”是与“辍学率”相对应的概念。辍学是学生流失的状态,保持是学生继续处在学习中的状态。保持率的具体数值应为某一年级的学生本年度在读人数与其上一年度在读人数的百分比。事实上现在远程教育的“辍学率”、“保持率”的统计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如果采用不同的辍学定义,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别。
在本研究中,为了方便调查,直接将已毕业的学生视为保持率极高的一方。同时将已辍学(或几乎可视为辍学)的学生视为保持率极低的一方。其中“几乎可视为辍学”的学生是指按照一般情况下学生尚未完成学习所需的时间超过学籍剩余年限的情况。
最初访谈计划是访谈10 人,已取得学位5 人,已辍学5 人。但最终同意接受深入访谈以及经老师介绍推荐后同意的学生仅有6 人,其中已取得学位1 人(下文称为A 同学),已毕业未取得学位2 人(下文分别称为B 同学C 同学),已辍学3 人(下文称为D 同学E 同学F 同学)。访谈提纲见附录。
A 同学,女,年龄28 岁,湖北人,在北京某国企工作,2007 年入学2014 年拿到学位,会计专业,访谈地点在A 同学家附近小花园内。
B 同学,女,年龄30 岁,北京人,在北京某公司做财务,2006 年入学2013 年毕业,会计专业,访谈地点在B 同学下班途中的地铁站内。
C 同学,女,年龄30 岁,山西人,在北京某幼儿园工作,2007 年入学2013 年毕业,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C 同学单位附近咖啡厅内。
D 同学,男,年龄26 岁,河北人,在北京某印刷厂工作,2008 年入学2012 年辍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访谈地点在北京某餐厅内。E 同学,女,年龄31 岁,唐山人,目前回到唐山某公司工作,2007年入学目前已辍学,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北京周边某大型商场内。
F 同学,男,年龄27 岁,北京人,在北京自己经营一家网吧2008年入学2010 年辍学,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其所经营的网吧内。
通过对上述6 位同学的深入访谈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①职业因素的入学动机对保持率的影响最大,以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保持率最高。
三位已毕业的同学均明确的表示其入学动机的职业因素考虑。如B 同学所说“主要因为工作,不把这个学下来单位不让评(职称)”。其中已拿到学位的A 同学,表示工作单位对其学位有明确要求。“我非常能理解他们(已辍学和未拿到学位的学生),(因为)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尤其是最后(指拿学位阶段的学习),要不是我们单位需要这个(学位)证,我也不一定坚持得下来……”可以看出A 同学的入学动机十分清晰明确,典型的工作因素动机导致入学行为,并且这一动机贯穿学习全过程,直到最后的申请学位阶段。可以说A 同学单位对文凭学历明确的要求也导致A 的入学动机清晰明确。“我是因为得知有同事学了这个……我一直很害怕被工作单位淘汰,我不是本地人,学历又不高,我是从中专续的大专,然后再续本……虽然单位一直没有这方面(跟学历挂钩的)升职加薪的规定,但是我一直害怕工作不保……”而C 同学虽然单位没有明确与薪资挂钩的规定,但其通过与同事各方面的比较而产生强烈的工作危机感,因而职业因素动机仍然是其主要的入学动机。
同时,C 同学的话也证明了数据统计的第5 条结论即,学生们不太会受家长的影响来报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同学和同事的建议或受他们的影响。同学同事在学习上的积极态度必然会制造出强烈的学习气氛,引发周围人员的危机感,并感染调动周围的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②以自身内在需求为入学动机的学生保持率最低。
已辍学的三位学生均没有明确表示工作因素考虑的入学动机。“我当时已经有比较不错的工作了,就想反正业余时间比较多,就报了个比较感兴趣的(专业),充实一下业余生活”E 同学是比较典型的因为兴趣爱好和业余时间充足等因素为入学动机,因此在发现课业负担比较重,与工作和生活发生时间冲突时,便会优先顾及工作和生活。“我一直以为广播电视大学是以主持广播为主的专业大学,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来到这,发现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主持广播是兴趣,当时想的也愿意从事这个(职业)……”D 同学的兴趣是“主持广播”同时“也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因此兴趣与工作两个因素的考虑是其直接导致报名的入学动机,但由于D 同学在报名前没有对电大课程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便报名入学,在入学后发现与自己想象不同,在工作和课业负担的双重压力下选择辍学。
③以亲密关系人的影响和社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对保持率的影响不显著。
在访谈的6 位同学中没有一位提及父母对其在报名电大学习方面的要求,也没有人对其他社会因素有过多描述,从侧面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④已毕业学生更多顾虑用人单位需求和自己是否跟得上学习进度,但是已辍学的学生却担心远程教育学习氛围。
由于已毕业的学生多数是处于职业因素考虑为入学动机,因此会有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自己能否顺利达到目的的顾虑。“主要是这个(指电大学历)是国家承认的,用人单位认这个”A、B、C三位同学在这方面都有类似的强调。“我第一次考完觉得还行,要是好好学还是能跟上(进度)”“但当时第一次考完试以后发现没有想的容易,怕跟不上”A、B、C 三位同学均表示对自己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是否能顺利毕业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顾虑。同时,由于多次提到第一次考试的节点,通过访谈又得出第9 条结论即,如果学生感到课程十分难就会放弃学习(主要体现在三大节点即第一次考试、结业考试、学位论文)“好多同学平时上课还能碰到,但是到最后(结业考试)没来。”而国家开放大学较低的学位率也证明了这一点。
⑤学生们不太会受家长的影响来报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同学和同事的建议或受他们的影响。
A 同学所说“有认识的同学先报的这个……”前文C 同学所说“我是因为得知有同事学了这个……”B 同学所说“我觉得主要都是周围有人学了这个觉得不错介绍的……”以及辍学的E 同学所说“听说邻居的姐姐在学……”F 同学“一个以前同学先学的……”验证了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即不管是已毕业还是已辍学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周围同学同事的影响。但同时也说明电大系统的宣传力度十分不足。很少有人从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得知学校的信息。
⑥与未参加工作的学生相比已参加工作的学生动机更明确。
已毕业的三位同学均是参加工作一定年限后再报名参加电大的学习,在询问入学动机的时候很明确、很快速的回答了问题。而已辍学的三位学生,仅有一位是参加工作一定年限的学生,而且在访谈中已辍学的三位同学,在问及入学动机时都会犹豫、回答比较模糊,都会经过一段与笔者探讨的过程,通过询问、分析和回忆,来确定当时的入学动机。
⑦已辍学的学生对课程以及学校规章了解不足。
D 同学E 同学在访谈时均提到“感到挺遗憾的,有时间还会翻翻书……”“有过复学的想法,但当时觉得落下太多了,可能跟不上了……”通过询问发现他们对现行的电大复学方法不了解,有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但笔者认为更多的原因是入学动机不够强烈,毕竟他们都接到过班主任的电话,并多次回绝了班主任的复学要求。
⑧学生明确通过最终考核所需的条件会降低到课率但同时提高保持率。
A、B、C 三位已毕业同学均提到学习与工作生活的时间矛盾,但由于有着强烈的入学动机,他们的学习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但三位同学对是否上课的问题有着共同的看法“有的时候真的很矛盾,不可能因为这个忽略工作和家人……”“幸亏学校对考勤的要求不是那么高,不然我肯定坚持不下来了……”“我就是看中了这个(对考勤要求不高)才来这的……”三位同学成功的毕业说明他们清楚的知道考核所必须的条件,因此虽然因为时间冲突在到课率上表现不佳,但远程教育的便利性和优越性也恰恰体现在这里。
⑨如果学生感到课程十分难就会放弃学习(主要体现在三大节点即第一次考试、结业考试、学位论文)。
通过访谈,6 位同学均提到关于别人或自己辍学的时间点,其中第一次考试之后是最明显的一次,原因也很明确,因为此时已辍学和未辍学同学之间还会有交流机会,A 和C 两位同学都提到“他们第一次考试之后就不来了,说考试太难了……”B 同学提到“好多同学平时上课还能碰到,但是到最后(结业考试)没来。”D 同学和E 同学提到“最后快考试的时候又去过(上课)但是觉得落下太多,就没有参加(考试)”。在学期中由于某些原因学生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在最后考试前看到与标准的差距后进一步绝望从而辍学。
通过这次研究调查对提高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保持率的建议有以下几点:在入学时和学期末可以做一次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小调查,以确定学生是否有强烈的职业因素入学动机,再有针对性的进行电话回访,对学生进行定向激励。课程稍向实用技能方向倾斜以满足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的要求。做好学生支持服务,注重制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气氛,提高以内在因素为入学动机学生的保持率。将地理区域较近的学生或同一工作单位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附录: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访谈提纲
背景资料
你所在的单位,所选的专业,毕业情况?
主线问题
①为什么要来电大学习这个课程?
②促使你来报名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对所选的专业感兴趣吗?
④周围有人推荐或提议你来此学习吗?
⑤报名时主要的顾虑有哪些?
⑥学习过程中有想过放弃吗?是什么促使你坚持下来呢?
注释:
①参见刘金华:《不同学段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比较研究》,2011年。
②参见李学明:《远程教育系统及其实现》,《电信新技术实用丛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年,第1-3 页。
【关键词】高职 传感器 立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91-02
一、背景分析
(一)传感器技术发展现状
传感器技术是信息时代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相当于系统的感觉器官,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信息量转换成能够被直接检测的信号。“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因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物联网、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等领域技术更新和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来,传感器正处于传统型向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等新型传感器转型的发展阶段,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也正在形成热点。各种新型传感器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对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如教学模式、实验内容、教学理念、教材开发、能力培养等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传感器教学现状
任何一种传感器在制造和装配完毕后都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实验,以确定传感器的基本特性,而目前传感器教学往往侧重讲授传感器的测量原理等基础知识,但未能联系实际,割裂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课时安排中增加了实验的比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验内容主要涉及测量原理,对实物缺乏感性认识,使得学生在学习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后却不认识实际使用的传感器、不会根据具体的检测任务选择合适类型、精度的传感器等。强调传感器的专业性强和应用性广,忽略了“标准”“规范”等德育教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目前的教学情况,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南京工业大学“传感器实验与理论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传感器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国外很多研究机构则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传感器时概念转变和能力考察展开研究:康科德教育研究组织Sharimecalf博士开发了一套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材,该教材以探究教学模式为理论基础,以基于标准的主题为活动内容,旨在能够最大程度的体现出传感器技术对于学生概念理解和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著名的研究性教师MissyHolzer设计了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开放式探究课程及学习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可持续探究和科学学习的方法。
二、立体教学软件包的构建与实施
本课题旨在立足于高职层次,精简传感器教学内容,以应用为导向,探索“建模―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开发课程的立体教学软件包,提高教与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一)教学内容项目化
针对高职层次,针对专业方向,选取实际应用中涉及到的检测案例,例如生活中最常用的电子体重秤、轨道交通中的列车时速测量、列车运行定位,工业控制中的加热炉物料检测、压力监测,家用电子产品的温度测量等内容,细化为工作小项目,突出实践,强调测量与分析;再对现有的课程内容加以精简、优化和重组,使理论为实践服务,同时也可以引入科技新成果,以应用为导向,构建适应于高职层次的、不同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式立体化
走出教室,探索“建模(知识储备)―设计(检测电路的设计、仿真与制作)―试验(数据检测与分析)”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教科书与视频、录像、实验设备等结合起来,将对传感器理论的学习立体化,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进行创新型人才教育。
1.建模
通过展示实物、观看视频等方式提出检测任务,指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项目任务分析检测要求,包括测量内容、测量精度、检测器件与工具等。对任务的分析需要学生去了解详尽的传感器资料,查阅一些专业文献,获得有价值的应用模型,再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电路模型,查找IC手册,选择合理的元件及型号等,这就是一个学生知识储备的过程。
2.设计
检测电路初步模型建立后,指导学生借助Protues、Matlab、EWB等仿真软件来设计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通过仿真模拟运行,不仅可以使学生检查电路的工作点、校准测量,还可以直观地观察输出效果;也可以通过实验室中的传感器实验箱完成电路方案的论证,通过不断的仿真、查看、调整、优化,最终确定本项目需要的检测电路并制作。
3.试验
检测电路制作完成后,指导学生构建尽量贴合实际的测量情境,在实验室或者户外完成测量数据的采集,并对比仿真调试和实际调试的结果,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
在整个从提出任务到得到数据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个“桥梁”,在学生从“建模”到“设计”之间搭建一个知识平台,提供参考资源、解答理论疑问等;在学生从“设计”到“试验”过程中提供仪器与工具、提供参考方案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三)教学资源多元化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资源的配备和使用是进行有效设计的前提。利用网络百科,特别是专题网站资源,将多媒体、仿真软件、虚拟实验室与实验仪器相结合,建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资源库,提高课程教学、课后辅学、学生自学的效率和效果。
1.课堂教学与微课相结合
制作传感器课程教学与实验的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课程内容的某个重点或者难点,记录教师在课堂之外的教学指导或演示过程,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不足。
2.专题网站资源与网络百科平台相结合
“传感器之家”“中国传感器网”等专题网站中有详细的传感器种类、型号、新动态、传感知识、传感论坛等模块。应用专题网站进行在线学习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还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训练学生信息检索、资料筛选的能力。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网络百科平台是内容开放、自由的、涵盖各领域知识的信息收集与平台,应用这些网络百科作为传感器学习的知识平台,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知识来补充教学的不足,还可以参与到百科词条的建立、修改、交流和分享。
3.多媒体教学课件与视频录像结合
由于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检测比较细微,肉眼是很难看到诸如应变片的变形、磁电式磁场的变化等现象的,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flash软件制作相应的动画,再配合视频录像,便于教学后学生对传感现象的理解。
4.虚拟实验室与真实仪器仪表结合
可以用于传感器仿真的软件主要有protues、matlab、EWB、Labview等,教学中可以通过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与模拟,再通过实验器材观察真实的实验现象,验证仿真结果,优化设计结论。
(四)课程评价实时化
研究建立一个知识、技能、素质综合考量的评价体系,评价过程贯穿于整个“建模”“设计”与“实验”过程,考核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仪器仪表和仿真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电路的设计与制作能力,设计文档的组织与撰写能力,对知识点的消化与吸收情况,自学与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案例
下面以测力的电子秤为例(图示1)说明立体教学软件包的使用与效果。
图1 传感器课程“电子称”学习与实践流程
以上过程可见,传感器立体教学软件包既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设计,若在传感器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使用该教学软件包,那么教师的意义在于贯穿指导,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
传感器的教学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铁道车辆、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诸多电子电气类和轨道交通类专业,如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进行传感器教学设计,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立足于高职层次,以应用为导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研究高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能力培养,设计并开发的该课程的立体教学软件包,应用为教学、辅学和自学工具,最大程度地提高传感器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实现创新人才教育和德育培养。
【参考文献】
[1]徐天龙,李长城.传感器和检测仪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民营科技,2011(12)
[2]林云峰.论检测传感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现状、应用及其发展[J].制造业自动化,2011(33)
[3]陆光华.警惕传感器教学的几个误区[J].物理通报,2012(4)
[4]张红.结合传感器课程特点,推进创新型人才教育[J].高教论坛,2010(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技能包模块化实施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技能包模块化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中的第一个重要的基础技能。教师不妨通过对专业岗位与计算机基础专项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为如下六个技能模块:
第一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包括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社会、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数据间的相互转换、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理论课:实践课=1:1。
第二模块:计算机系统操作。以Windows XP为例:包括操作系统简介、Windows XP基本操作、Windows XP的文件管理、Windows XP的磁盘管理、Windows XP控制面板、Windows XP的附件、Windows XP的中文输入方法。理论课:实践课=1:1。
第三模块:Office 办公软件。重点是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Access据专业而定。理论课:实践课=1:2。
第四模块:Internet网络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基础知识与应用(IP地址概念;连接Interne;Internet基本操作、浏览、下载、上传;收发电子邮件)。理论课:实践课=1:1。
第五模块:计算机系统安全。包括计算机病毒,防火墙技术,常用防、杀毒软件的使用。理论课:实践课=1:1。
第六模块: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压缩软件WinRAR和WinZip、看图软件ACDSee、抓图软件HyperSnap-DX、播放软件、电子书阅读软件。理论课:实践课=1:1。
二、精心实施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举一反三和自学的能力,尤其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个性的学习计划;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教师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定。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我们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⒈采取一体化、分层次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六个模块的教学中,要实行集中学习、一体化教学。教师上课时要少讲理论多传授操作技能,增加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便于对学生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⒉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爱好、能力、所具备的知识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4-6组,每组5~6人,并让技能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平时授课和实训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相关学习任务,让各组之间展开竞争,让同学们在竞争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内容,按时完成实验,在学生上机时,教师应对各小组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代表性的问题要统一讲解。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合作、相互激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充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⒊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
我们应选择具有典型性、最好能举一反三的例子,达到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平时普通的教学过程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我们在筛选案例时应挑选与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基础相适应、同时在示例中保留少量基础性和扩展性的内容。让整个示例的知识点内容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技能模块精心设计一个个典型的计算机“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面对一个综合性的计算机操作时,学生可能感觉到无从下手,但是通过教师的“任务分解”,将一个大的任务层层分解为小的基本操作,然后学生再进行逐步的学习和任务的实现,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每个技能模块设计一个或者几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合适的小任务。例如:学习“第三模块:Office 办公软件”时,将“Office办公软件”分为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三大任务。以“Word文字处理”任务设计为例: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自我简介。此任务中隐含的技能要点如下:①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②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③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④Word的图形功能;⑤Word的表格功能。把这5个技能要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收获一个技能要点,多个技能要点就形成了一个技能包。
⒌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模式
曾有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深奥莫测,对他们以后用处不大,而不重视理论部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缺乏计算机基础理论,必然会影响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形成以及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通过全方位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学校开设该课的真正目的。比如:学习“第一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为了使理论知识便于理解,可以先将计算机硬件系统放在最前,甚至可以第一堂课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一边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硬件,一边演示组装计算机,学生动手跟随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技能,产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精简地传授必要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早日学以致用的需求,又能避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枯燥的理论知识打压,而且学生在实际操作和直观认知的基础上学习理论也可事半功倍。
⒍做好该课程的考核工作,处理好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关系
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认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正常的教学和考核,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课出勤情况及参加课程实践等各种分数的累加可占总成绩的30%;平时的上机实验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40%;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可在期末安排笔试考试,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可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等级考试是面向社会的,且在进行上机考试时考生随机抽取题目的难易程度有时相差甚远,所以不能按等级考试的要求来教学,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和等级考试的内容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如果学生自身有参加等级考试的要求,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课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前指导并上机强化练习,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教学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技能包模块化教学,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化成一个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究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每个模块的环节中收获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逐步具备各模块的技能包,能真正利用计算机技术独立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傲立信息化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⒈孙丽萍: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讨论[J],科技信息,2009(02)
一、信息化教育的现状
1.学历学位教育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并呈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截止到2006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信息类专业的在校生总数已超过334万人,包括专科层次219.4万人(占65.7%)、本科层次104万人(占31.1%)、硕士9.1 万(占2.7%)、博士1.5万人(占0.4%)。
目前已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多个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根据2006年的统计,全国高校设有信息类专业点总数10711个,其中本科专业点2914个、专科6501个、硕士点981个、博士点315个。2002至2006年,信息类专业的招生数、毕业生数、在校生数分别以平均每年11.6%、43.8%、17.2%的速度增长。
为推动我国信息化教育,贯彻落实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的精神,实现我国信息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软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关键行业的战略性和紧缺性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立了36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立了20个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了40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并在数字媒体与动漫设计、信息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制造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专门化人才培养领域,积极推动信息人才培养。
2007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16号),将软件、微电子、信息安全、动漫等信息领域的紧缺人才培养作为优先支持对象,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培养规模,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和健全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2.信息人才社会培训体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信息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仅2005年,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就培训68万人次。其中,有21万人次参加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20%以上参考人员获得不同等级的资格证书。有27万人次参加信息技术领域的自学考试;19万人次参加其他各类培训认证考试。
信息产业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建立了50个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全国建立了109个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开发并颁布了39个国家职业标准。目前共培训考核技术工人、职业学校学生及各类从业人员32万余人,26万余人通过考核取得了各个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省(区)、直辖市一道,分别组织了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每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数已超过200万人。计算机等级考试资格证书已成为学生就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一些著名的跨国企业在我国境内举办证书考试,如微软专家认证、SCO资格认证、CISCO资格认证考试等。国内开展培训认证的知名企业有北大青鸟、清华万博、大连华信等。
此外,有15万人参加了平面设计、网页制作、计算机制图等单项基本技能培训,对推动全民信息化普及,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也为信息化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据统计,2006年,1200多所普通高校和444所独立成人高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函授、夜大、脱产)在读学生455万人,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近950万人次,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250万人次。截至2006年底,67所试点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累计注册学生540万人,毕业人数260万人,在读学生280万人,年招生100多万人。教育部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已经面向农村招收学员5.6万人;面向军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招收士官学员6万多人。
远程教育资源不断丰富。2006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设网络教育课程近2万门,约30%的课程参与校内或校际共享;投入使用的各类网络教育学习资源2万多个,使用超过2000万人次。“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注册教师16.3万,覆盖21个省,建立183个教师学习中心,开发了近600门网上课程,帮助建设30多家地方网站,中央电教馆资源达1200G。
4.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覆盖全国的200多座城市,联网单位1800多个,用户2000多万人,国际出口带宽超过3G,与国内其他互联网互联带宽超过10G。逾90% 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基本建成校园网。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截至2007年底,共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0.1万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7.9万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4.5万套,工程基本覆盖中西部的36万所农村中小学,使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各高校陆续建立的学生就业服务网多达300多个,每年数百万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初步建成了18家大学数字博物馆,数字化藏品资源总量超过10万件。建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100多家大学图书馆参与了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数字化支撑环境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与数字资源建设,后者已形成以数字化图书期刊为主,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资源总量超过180T字节。实施了“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数字化100多万册中英文图书,并提供互联网上的共享服务。建成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过百家。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进展顺利,56所高校的561台仪器设备信息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