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论文政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要认真、仔细、深入地读书。课本的前言、后记、正文、注解都要读。全面掌握知识点,切不可留有知识死角。
其次,要下工夫将未理解、未掌握或不甚理解掌握的内容弄清楚,求得明确要领原理的准确含义、适用范围以及在现实中的表现和意义。
第三,将概念、原理纵横梳理,形成严密、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建立起概念、原理、方法等基础知识的网络结构。
第四,将教材中一些相近、相似、相关的概念、原理,即容易混淆的问题列出来,加以比较、澄清,从而在头脑中留下清查看、准确的"图景"。相近的例如: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与社会产品两大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事物的肯定方面等等。相似的例如:价格与交换价值;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特征;意识与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等等。相关的例如:价值、使用价格和商品;雇佣工人的劳动、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联系、发展和矛盾;物质、运动和规律等等。
2.抓住重点和关键,突破难点教材的重点是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主要矛盾,是知识结构的枢纽,是学生认识中的转折。唯物论的重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法的重点是对立统一规律;认识论的重点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上册)的重点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对于这些内容,老生必须融会贯通,深刻理解。教材的关键是对考生掌握某一部分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例如,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理解和掌握的,或是最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于考生全面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而初中生的人生价值观还不够稳定,和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入社会相关事件到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来,并对这些事件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剖析社会现象的根源,是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生活化思维教学的实效性,进而运用生活化的思维模式去认识和理解生活和初中政治的紧密联系。例如,在当前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利用初中政治知识,政府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怎样的措施,鼓励人们见义勇为的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生活化的思维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思维教学的实效性。
2.生活化思维教学的乡土性
通常初中生基本上是本地的学生,学生对社会信息的了解大多数都是源自于本地的生活情况。对于本地的风土人情认识更加深刻,对本地的生活有着别样的情感。因此,在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紧密联系当地的人文、地理以及风俗习惯,设计富有乡土气息的初中政治课堂。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初中政治的课堂上感受到生活化思维教学的乡土性。例如,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章节时,江苏的学生可以切身体验到苏州园林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河北的学生可以感受到评剧、皮影戏的风采;东北的学生可以感受到东北二人转和扭秧歌的文化……。学生通过切实的生活体验,并结合政治课本的内容,能够更加深入地对家乡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解和继承,是初中政治教学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3.生活化思维教学的情趣性
初中政治的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远大的政治理想目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的内容能够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但是,课本上的有些内容政治哲学意义十分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政治哲学概念。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通过现实生活的举例,将一些情趣性的事例与初中政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课本的内容。例如,在讲“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时,教师可以例举一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小笑话。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时喜爱吃的食物例举各国的饮食差异。比如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日本的寿司、生鱼片韩国的泡菜中国的饺子,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理解,尊重各国文化差异。通过现实生活的举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思维教学的情趣性,活跃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气氛。
4.结语
如果深入分析阶级社会的基本结构时,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类型的阶级社会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结构,即特权阶层和非特权阶层。无论这些社会中的特权阶层或非特权阶层的历史承载主体如何变化,其社会发展的基本政治结构,即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始终没有改变。
(一)二元化政治结构及其基本特征
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动态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特权阶层统治和支配非特权阶层;而另一方面则是非特权阶层企图成为特权阶层,从而有机会统治和支配新的非特权阶层。两个阶层之间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替代,构成了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特权阶层与非特权阶层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主要体现在两者在生产结构中承担着两种不可或缺的职能,即生产管理者的职能和生产要素的职能。因此,它们之间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合作,才能创造出基本的生存与共生条件。正是这种相互依存性使得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成为可能。而它们之间的相互替代性,主要体现在两者在宏观上的生产关系或者微观上的分配关系中的不同地位。两个阶层为获取生产或分配上的支配地位而展开的竞争和替代,使得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张力。
(二)二元化政治结构的内在不稳定性
从阶级分析的视野考察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矛盾,我们发现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非常容易被简单而重复性的阶级或阶层竞争的表象所掩盖。特权阶层的人即社会治理者,有时候会完全和他们同流合污。因为这样他们的地位就不会受到直接的威胁。但这样一来,他们又面对着非特权阶级或阶层的谴责甚至仇恨。因而他们不得不给非特权阶级或阶层最低限度的特权阶级或阶层可以容忍的好处,以间隔性的缓解这种来自非特权阶级或阶层的政治压力。而作为社会治理者在为非特权阶级或阶层服务的时候,也要时常关照特权阶级或阶层的社会诉求。这种超越阶级或阶层竞争的政治意识和艺术,决定了社会治理者必须能够在特权与非特权阶级或阶层之间进行全面的权衡,积极促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的治理局面,为社会发展提供所必须的治理结构。由此看来,企图完全驯服甚至特权阶级或阶层,为非特权阶级或阶层的发展在政治上扫清道路,并不能最终解决社会深层的治理问题。因为非特权阶级或阶层将来也会走向和特权阶级或阶层相同的道路,成为新的特权阶级或阶层。因而这不是哪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对错,更不是打击或扶持哪一个阶级或阶层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政治结构问题。这种简单的阶级或阶层竞争显然无助于社会矛盾的最终消解。因为无论是特权阶级或阶层还是非特权阶级或阶层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两个阶级或阶层。无论哪个阶级或阶层受到打压,另一个阶级或阶层都要承担由此引发的社会后果。这是因为,它们在生产结构中的不可替代的合作关系,决定了它们的共生性,也决定了二元化政治结构的相对稳定性。问题是它们在生产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中的竞争与替代关系,却往往成为引发阶级竞争或阶层竞争的全部理由。因此,理性的政治家或社会治理者应该消除阶级或阶层偏见,重塑两个阶级或阶层的阶级或阶层属性,强化特权阶级或阶层的生产管理专业职能,平衡特权阶级或阶层在生产关系或分配关系中的地位,突出非特权阶级或阶层在生产关系或分配关系中的地位。在社会和谐与社会张力之间谋求社会政治力量的平衡,而不是试图消灭或打压一个阶级或阶层从而为另一阶级或阶层转化为对方创造条件。倘若社会治理者没有保持这种平衡,那么受到冷落和打击的阶级或阶层就会寻找新的人以改变自己的阶级或阶层地位。因此,作为社会治理者必须拥有一种调节和整合社会阶层矛盾的能力。惟有如此,社会才可能从二元化国家政治结构进入和谐共生的社会治理结构中。
(三)二元化政治结构的形式稳定性
在特权阶级或阶层与非特权阶级或阶层的相互依存与替代中,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得以维系和更新。特权阶级或阶层总是利用自身在生产关系中所获得的支配地位自觉或不自觉地倾轧非特权阶级或阶层。当这种阶级或阶层倾轧不断地破坏着彼此在社会生产领域上的合作时,两者便共同走向消亡。而已有的阶级竞争历史或阶层竞争经验及文化又进一步塑造着新的特权阶级或阶层和非特权阶级或阶层。二元化政治结构在间断性的阶级竞争或阶层竞争的灾难中不断获得生命力,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更加审慎的选择是寻找一种更稳定的社会政治结构,而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似乎是一种更切实际的政治选择。一方面,可以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官僚组织或公共管理组织作为平衡或改善特权阶层与非特权阶层或者官民关系的组织平台,强化二者作为社会管理者与社会生产要素的专业性特征,调节二者在分配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可以积极探索政府向市场和社会广泛分权的基本模式,培育更多的社会权力中心。除了国家官僚阶级或阶层之外,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完善私人市场,培育市民社会等,将非特权阶级或阶层广泛纳入各种社会权力中心,谋求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各个权力中心在框架内的多元化平衡。这样既可以转移过多的阶级或阶层矛盾与能量,又在客观上广泛而深刻地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二元化社会政治的治理结构
在二元化的社会治理结构中,特权阶级或阶层与非特权阶级或阶层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存在合作与共生关系;另一方面在生产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上存在着竞争与替代关系。显然,分配关系的水平与程度必须以生产合作关系的水平与程度为基础。因此,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的稳定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合作系统与分配关系系统各自的专业化程度以及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
(一)以政治资源占有为基础的政治权力循环运行结构
在二元化社会政治治理结构中,对于特权阶级或阶层来说,通过对传统政治特权的承袭与强化可以低成本的获得在分配系统的竞争优势。这种有效性反过来会进一步激励他们在特权的获取上进行专业化的社会资本积累。因此,偶然性的权力获得或晋升,在特权观念支配下,会借助其在社会政治上的身份、资历、家庭与宗族关系等非理性化的因素得以巩固和强化,从而使得社会政治权力的发展在获得历史与现实合法性的基础上,失去了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发展面相,停留在了低水平的“分封-权势”的权力发展模式上。这种“分封—权势”的权力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它具有从特权阶级或阶层看来的高度稳定性。这会促使社会政治资源围绕“特权—保护—特权”的权力发展逻辑来配置,整个社会政治的发展围绕着权力中心来进行。另一方面,为实现权力的效率性,它会适度向权力分权,其限度以不损害分权中心的绝对社会政治利益为界限。它通过设置严格的等级制度来实现这一点。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在设计上以权力中心的绝对稳定为最高目标,其运行特点表现为,下一层级所拥有的全部社会政治资源不足以使其跃迁到上一层级,从而使得这种分权具有高度的等级封闭性,从而达到绝对的稳定性。这使得社会政治资源的流动性及其配置效率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社会政治资源相对低效的流动,使得很多社会政治资源的流动现象借助于偶然的因素或制度外的因素得到表达,从而强化了权力下层暴力革命或权力竞争上的非理性意识和权力上层在权力稳定与保护上的特权主义。这种双向强化的结果是将社会政治资源禁锢在了这种“特权—分封—权势—保护—特权—斗争—革命—特权—分封……”的模式上,社会政治的发展沉入死寂,进入历史的死胡同。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帝制便是这种权力结构的衍变。
(二)以社会资本积累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发展结构
二元化社会政治的微观结构的形成过程是以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耗散为基础。由于特权阶层保护意识的存在,政治资源的流动及其配置无法通过规范化或专业化的社会制度渠道得以进行,因而依附于传统的家庭、宗族等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得以积累,客观上激励了制度外非专业化的制度渠道的发展。这使得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在微观上深深根植于传统社会组织的土壤之中,从而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性。当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经历了这种政治社会化的选择后,便具有了相当强的社会基础和伦理基础,而非专业化的政治基础。因而具有很强的历史适应性。这导致二元社会政治的专业化、制度化和技术化的发展面相的普遍缺失,社会政治无法获得高效的发展形式。这种建立在传统社会组织基础上的非专业化的政治发展模式,其稳定性与效率随着权力中心社会资本积累与耗散的程度,表现出历史周期性。虽然如此,但由于其微观结构的历史适应性,从而使得其结构能够在一定的国家或区域空间范围内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当受到外来冲击时,人们才发现这种千百年来超稳的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所提供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功能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家庭、宗族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社会组织所凝聚的政治资源非常有限而且表现出非专业化的低效率。承担社会政治资本积累的家庭、宗族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社会组织,最终还是要从这种社会资本的投资中获得超额的政治收益,以维护这种模式的存在和发展。然而,这种政治发展上的非专业性注定无法提供出超额政治投资回报率,从而注定建立在非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基础上的二元政治发展模式表现出固有的历史周期性,难以达到社会政治的长治久安。
(三)以家庭、宗族等原始社会组织为基础的政治伦理结构
延长政治周期的基本做法往往是政治的伦理化,即政治中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迎合和满足社会基本组织所需要的包括政治在内的所有需求,以完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功能,达到亲民效果。而作为二元化社会政治治理下的政府根本无法在政治系统内部高效的提供政治功能以外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其他功能。由于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没有为经济、社会和文化预设出既定的理性化的制度渠道,导致政府不得不通过、极权、垄断等诸多程度不同的集权方式集中包括政治资源在内的所有社会资源以满足民众的需要。而作为政治系统,它在提供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他功能时,又是非专业化的,注定这种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需求的满足是非常有限和非专业化的,从而难以满足民众的需要。当民众付出了所有的社会资源换来的却是这种极其低下的制度和产品供给时,则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政策调整、改革甚至革命等政权更迭形式不断上演以缓解着矛盾。除非这种变革在思想上或肉体上消除了已经积累起来的矛盾,否则对这种社会矛盾的调节都于事无补。
(四)以传统历史文化表象为基础的政治文化认同结构
承上所述,要相对低成本的解决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所积累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思想意识形态,对社会各个主体在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中的既有历史文化地位不断进行强化,使得人们无法在足够的文化视野中体察到这种对既定身份与命运自我认同背后的人为设计,从而将二元结构所积累起来的既有矛盾成功地转移到了人们对相对狭隘的文化思想的反复体认中。而一旦人们在思想上失去了对这种社会矛盾深刻来源的积极探索后,我们就都成了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历史表象。因此,无论是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无关紧要,即使统治者当时快意,也难保其后代子孙不落入历史窠巢,沦落受难。即使是被统治者,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历史遐想,以待风云际会。而这些都无非是二元社会政治结构所产生的或善或恶的表象。当人们深陷历史现象的迷梦时,我们一起成为了历史材料,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被同样是历史材料的后来者偶然的历史情怀或激情所回忆和追溯,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便万寿无疆了。而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则被禁锢在了这种二元社会政治结构所提供的有限低效的功能选项中。
三、二元化社会政治的演化结构
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由于存在着上述诸多局限,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局限性更加凸显。显然,通过革命或强制的手段回到一元化的政治结构只能是一种历史倒退。那么,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的合理演化趋势又是什么呢?
(一)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的局限
在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由于政治直接获得了社会伦理基础,满足了政治自身追求合法性的目的,从而使得制度、法律以及经济市场、社会合作等这些需要理性精神支撑的结构要素无法在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得以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结构的功能要素。即使是政治要素,也由于在二元社会政治结构中承担了过多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功能而无法得到相对专业化的发展。传统儒学的高度发达便是这种政治伦理化的长期文化认同的结果。不仅如此,传统社会中的重农抑商思想以及严格的等级制度的不断强化,极大的限制了专业化、制度化和技术化等理性精神的成长和发展,使得系统结构文化、制度文化与技术文化等理性文化无法彰显。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教育文化成为了在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的历史表象,无法获得高效发展。
(二)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二元化政治结构由于缺乏专业化和效率基础,从而使得政治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整合来自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系统的发展资源,直至全部社会资源耗竭殆尽。因此传统的二元化政治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耗散性系统结构,它无法获得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持,从而难以摆脱残酷的政治周期的选择。不仅如此,这种社会结构经常性的表现出一种间歇性的社会性精神官能症,不但无法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而且使得社会生产力在周期性的社会阶级斗争中不断遭到破坏。“革命与战争”抑或“和平与建设”的双重历史变奏曲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中周期性的穿插与交织进行着。然而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原始资本却无法在这种政治结构中得到不断积累,反而被周期性的毁灭殆尽。这使得原始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惟一资本形式,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停留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低效而粗放的发展模式上。
(三)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演化的基本趋势
如何将现性精神内嵌于传统二元社会政治结构中,使得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诸多结构功能要素能够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统中,实现专业化和技术化的高效自由发展,同时又能使得这些功能系统彼此有机结合,在国家的层面得以有效统合?这是实现二元社会政治结构向现代多元社会政治结构演化的关键。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二元政治结构,必须改变传统政治结构的资源配置方式,向二元化政治结构中引入专业化和技术效率因素,提高政治系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合理构建具有负反馈机制的政治系统,重视民主的修错功能,实现政治系统的制度效率。其次,积极提升政治系统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政治系统的技术效率。最后,借助民主与效率机制,积极释放政治系统的矛盾,降低政治系统运行的熵值,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当政治系统的发展获得相对独立后,社会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资本就可以得到长期不断的社会化积累,从而为生产力的高效发展提供了可能。以此为基础,不仅政治系统会获得充裕的发展资源,而且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系统都将获得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充裕资源,从而高效的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
四、结语
我国一直以来采用的基础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以考试成绩和升学为目的。教师评判学生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与排名,这使得排名靠后的学生始终抬不起头、受到歧视。
二、新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一)观念上的重新定位。由于受到观念的束缚,“重理论灌输,轻学习过程”一直是初中思想政治课采用的教学模式。传统观念认为,政治课程中的知识点没有什么好理解的,都是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而只重视理论知识点的灌输与强加,忽略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直接让学生记诵标准答案。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与其他课程一样,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二)教学方法上的重新定位。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初中政治课程的积极性。传统课程理论认为,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活动是课堂之外的事,殊不知“课程开发”完全可以发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开发、恰如其分地创设种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每一堂课不应该只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的角色犹如一个乐队的指挥,应该是其灵魂所在,但是优美的乐章需要在每个人的配合下才能演奏。2.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成为理论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基本理论是引导无产阶级不断进取、不断前进的基本理论,是无产阶级制胜的法宝,初中政治教师必须在学生心中种下这粒种子,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但是这种教授绝不是“填鸭”,教师必须以新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探究式、自主性的学习,将课本理论与自身的理解规律、思维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理论的学习。
(三)自我发展上的重新定位。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并运用的理论,在改革深化的大潮下,我们要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信息不断充实和验证已有的理论,初中政治教师更应如此,如果不能及时自觉自主地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行和充实自己的理论与知识,必然会为时代所淘汰,这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师不断进取、不断汲取新的养分,使知识理论体系之树常青。
三、结语
人文精神是健全人格的必要组成成分,它对初中生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政治上的信仰方向。没有对政治的信仰直接地表明一个学生缺乏人生目标,漫无目的地生活,没有较高追求和发展欲望;只有具备政治信仰时,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奋斗目标,以更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人生理想。2.在社会上遵规守法,在生活中以高标准约束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就必须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严格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树立法制观念,清楚地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该做,什么事坚决不能做。拥有最基本的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3.文化和艺术审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修养,不同的修养导致了他们发展程度的不同。通过对学生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可以使学生重视对艺术欣赏的选择,由简单的艺术欣赏上升到对高雅艺术品的欣赏,优化关注对象,比如关注人的心灵和情感。
二、初中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现状
通过观察发现,初中生普遍人文精神缺乏,经常出现失落感,具体表现如下:1.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向导,思想不够充实和积极。2.对未来迷茫,不积极进取,不拼搏,虚度光阴,成绩与能力成反比或者高才华低品质。3.思想品德低劣,没有独立的人格,对别人缺少关怀,自私自利,遇到小困难就无法承受,极易产生挫败感。4.我行我素,不为别人考虑,坚持自我主义,行为举止不规范,道德品质不高,比如违反校规和法律。以上列举的人文精神缺乏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教学实践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怎样实现教学与人文精神互相渗透呢?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对社会、对感情的觉悟,尤其要重视提高学生觉悟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进一步实现人文精神教育推动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不同年级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初一的政治课教学应注重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塑造,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自我,看到自我缺陷,树立目标,奋力实现并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初二的政治课应教会学生法律基础,让学生心中有法,知法、守法、懂法,树立民主、公平公正的意识和追求;初三政治教学应将学生引向国情教育,告诉他们所肩负的重任和社会责任,为国家培养出新一代的高素质人才。
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渲染
(一)人文精神与教材相结合
教师应钻研教材,寻找适当的人文背景,将人文精神和教材知识巧妙结合。例如在讲“公民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时,首先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播放完后提问学生怎样才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呢?借此引出课堂主题;接着播放另一段视频,通过两段视频的对比让学生产生情感波动,诱导学生思考、议论,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导入知识点,告诉学生: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相互的义务,比如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等。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权利义务现象,切身感受政治、感受道德,实现人文精神与教材知识的完美结合。
(二)教育学生关注时事政治
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信息现代化为标准精选时政素材;有针对性地分析时政材料,突显人文精神。比如通过分析《2013年国别人权报告》中美国发生30起死亡4人以上的枪击案时,不仅要说明美国人权问题依然严重,还应该以国际及人道主义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品质,让学生学会用宽广的胸怀对待他人,珍爱生命。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步入社会,进行考察,发现社会中的挑战和竞争现象,化压力为动力,锻炼实践能力,这是学生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讲我国环境问题时,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接着合作学习,探讨该地区有哪些种类的环境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应该怎样防治等,最后告诉学生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应保持怎样的关系,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以规范的社会行为美化社会环境等。
五、结语
工会组织是上级政策指令的传达者,也是基础问题的反馈者。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够把握基层单位和上级单位之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做好工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工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旨内涵。例如在工会组织案件的办理原则中,按实际求解决好职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是核心原则,把办理疑难案件作为工作重点。工会组织接到上访后要积极与具体单位达成意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出矛盾的关键,并做好向上一级领导的汇报,由上级机关和具体承办单位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并积极进行跟踪随访,以结果衡量工作的效果。因此,把握思想主线是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二、注重工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具体性。
工会组织是与职工群众接触最直接的单位。同样,广大职工群众也始终把工会组织当成维护其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思想领域也会受到强烈冲击,思想意识变得活跃丰富。工会组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思想。物质条件的提升加速了职工需求的多元化和高层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需求和更高要求。强调针对性,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归纳总结,以满足多方面层次的需要。
三、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工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群体广泛,在实施具体的教育活动时,应该积极建立必要的组织领导机构。在传统的工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都是按照固有的领导模式进行组织设置。但是,随着新形势的需要,工会组织领导机构应该根据现实情况而进行必要的设计。健全的领导组织能够保证工会活动有秩序有步骤的进行。组织机构能够保证工会组织履行职责的完整性。同时,在工作机制方面,逐步实现具体化和精细化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在职工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加强组织领导和健全工作机制,能够保证工会组织在履行教育职能时有制度可循,有规矩可守。
四、密切联系群众,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影响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会组织是与职工最为贴近的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尤为重要。工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职工的思想提升为主,以拓展职工的视野为中心任务,以实现职工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要点,能够保持工会工作始终围绕着群众的根本利益。工会组织在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有效的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内容,在具体实际操作上强化学习效果,把培养职工的多方面能力作为重点。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做到位,就会在实际工作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工会组织在职工的发展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会组织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步是职工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模式。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工会组织的工作对象也是人。以人为本的概念提出以来,劳动者的权益受到广泛关注,尊重人权,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工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标。创新工作模式,就需要工会组织根据各个时期的生产任务和发展内容,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在延续传统的教育活动过程前提下,进行新形式活动的开展,例如进行社会流活动,开展主题性讨论等,将思想政治工作变为丰富多彩的活动模式,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工作中有正确的方向,热忱的工作热情,有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处理特殊问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都是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工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要的以时展为依据,才能够发挥新时期工会组织的作用。
落小,就是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大处着眼,小处落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广播电视技术工作的公益性质,要求我们更加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从宣传教育入手,积极传播《感动中国》、《善行河北》等栏目中的典型事例,发现身边暖人暖心的爱心行动,尤其是广播电视技术行业中的感人事迹,将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融入到身边人的故事,让广大职工深切的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讲的不是大道理,而是熟悉的人和事。另一方面,从具体行为入手,鼓励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在生活中,勤俭节约、做到盘无剩餐,节能减排、每周少开一天车,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坚守安全播出生命线,互帮互助、开展经常性技术帮扶,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久而久之,积善成德的小事就会变成干部职工自然而然的良好习惯,成为推动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道德支撑和思想保证。
2.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落实”上求突破
思想政治工作看起来虚,但做起来要脚踏实地。近两年来,省委、省直工委开展了一系列凝心聚力、弘扬正能量的活动,如“党员活动日”、“中国梦•赶考行”等。技术中心积极响应,到市少年儿童教育保护中心开展“金秋送温暖”党员志愿活动,向服刑人员子女捐赠图书千余册,衣服、鞋袜近百套,和孩子们谈心、包饺子、演节目,用实际行动送去温暖与关爱;到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开展党员志愿服务。
3.总结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在教学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学习感受,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一味跟着教师的思路前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是自主地进行学习与探究。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以学生的需求为第一考虑,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的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主动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应充分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适时给予帮助,发挥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如,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与探究,对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加以点拨,促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新课改对当前的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传统的政治教学偏重于学生的升学率,看重学生的书面理论能力,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不高,这也造成了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新课改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改进,要求学校与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政治由于其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关注社会的发展、将政治理论与相关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多是为了迎接中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时政的关注。教师要看到初中生在此方面的不足,培养其关注时政的良好习惯。如,可以组织学生订阅时事报刊或者杂志,并定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将学到的政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心系天下的情怀。
三、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寻求新型的、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音频和视频等优势,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让学生对相关的政治概念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博物馆、纪念堂等,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对实物的参观,培养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各个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风俗,是乡土资源的重要部分,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以本地的历史风俗、风土人情作为乡土案例,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加深对家庭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自觉提高学生的文化情感,成功达到教学目的。如在讲述高中政治人教版《文化与生活》第四课“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这一节课的时候,笔者根据所在的地方广西历史文化风俗特点来展开教学。
如可以向学生讲述广西修建历史文化博物馆、定期维修历史文化遗址、举办民歌节等,通过这些措施来保护广西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流传下的民族文化;并且通过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向世界各国介绍广西本土的文化。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加深了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成功达到教学目的。
二、以本地的时政例子为乡土案例展开教学
本地所发生的时事政治新闻,是学生所熟悉的信息并且可以感知的事例,所以是乡土案例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本地的时政例子作为乡土案例展开教学。现在的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从整体上来说落后于时事政治发展的形式,距离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也比较远。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社会问题的敏锐感,应该以本地所发生的时政例子作为优质的乡土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材内容,使本地的时政案例与课文中的理论知识点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这样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带给高中政治课以活力。本地的时事政治案例,主要是学校所在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上所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