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再塑生命的人范文

再塑生命的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再塑生命的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再塑生命的人范文

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各个班里同学们踊跃的报名参加了山西省博物院志愿者活动。随着假期的临近,我们的志愿者活动也展开了序幕……7月23日上午,我们进行了培训,学习了在各个岗位上要怎样与个人交流、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26日正式开始服务了!从第一次到院时的新鲜好奇,到现在的胸有成竹;从第一次培训时的憧憬懵懂,到现在的熟能生巧;从第一次讲解时的紧张忐忑,到现在的掌控自如……而我很荣幸的成为学校全志愿者中连服务带讲解的。在今后的服务日子中,有时我会上我负责的展厅去为游客们讲解——瓷苑艺葩展厅:

“您好,我是来自太原市第六十七中的志愿者,很高兴能为大家讲解!欢迎来到“瓷苑艺葩”展厅。大家都知道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无论是原始青瓷还是明清的景德镇陶瓷,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普通民间用品到华丽的官窑,体现出的是时代风貌与人文色彩。同样,深受世界人民的青睐。下面就请跟随我一起去欣赏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吧……”

这是我第一次讲解时的“开场白”。

而在为许多前来博物院参观的游客讲解中,有些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更是令我难忘......

在山西博物院从事志愿者服务的这段时间内,我遇到了形形的人:退休的老人、牙牙学语的孩童、匆忙的行者、异地的旅人、无忧的学生、大学的教授、写生临摹的美院生、平日忙碌的上班族……就是这样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人群,有的人是第一次来我们省博,我会热情为他讲述这里的服务特点和周边的文物;有的人已来过数次,对我友好交谈,对我说:你肯利用假期来这里服务,以后在社会上也一定是一个很令人钦佩的人……

“Welcome

to

Shanxi Museum!Can

I  help

you?”

“yes,I  need  your  help.  Where

was  the  explanation

please?”

“yeah~  Receptionist. From here you proceed to the door, turn left, go straight to the fore !”

“thank  you  very  much .”

“You’re  welcome!”

这是我与一位外国人的对话。对话虽然简单。但它深深蕴含着外国人对我们国人的尊重与友好;同时,我想把这种公益活动落实的更全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传播的是历史与文化,收获的是自身素养的提高!我收获到了那一份诚挚的感谢!虽然当志愿者是辛苦的,但在付出的同时能惠泽他人,其实也是证明了个人存在的价值。一个人一生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在帮助他人中寻找到自己的快乐,这便是志愿者幸福的地方。

在不断的讲解与服务两者之中,我以志愿者的身份已经在山西博物院工作了2个月了。2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假期的长度,在这一段时间内,可以全方位的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同样,对于一个工作族来说,这又是一个实习期的长度,在这一时期内,可以充分的去了解一份工作。我想说,在山西博物院的这段时间内,我同时体会到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角色。

通过志愿服务生活经历,使我实现了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服务人员的转变,履行了志愿服务义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锻炼了上进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大限度的学会了如何去做好一件事、怎样与他人相处等一些人际关系的知识。志愿服务工作也成为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在同学、老师和那里的工作人员的关心帮助下,使我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在志愿活动后的总结和交流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帮助他人、传播爱心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我们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丰富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学到了学校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让灵魂在奉献中不断升华。

第2篇:再塑生命的人范文

关键词:湖石 雕塑 环境 传统园林 现代景观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098-02

山石是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妙在利用各种石头的不同质地、颜色和形态,艺术地概括和表现自然山川的神奇与秀美,这种用石的方法既体现了自然之美,又具有不落人工再造的痕迹,正如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所言,“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园林中的山石等表达了古人寄情于自然山水的情感归宿,以及崇尚心灵、智慧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交融、并追求自然天成的审美意趣。中国园林讲求神似不求形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通过造园之美,抒发一种情怀,体现一种理想,孜孜以求的“意境”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目的。

传统园林中用石造景的表现手法很多,其中如独石孤置、点石成景等都是十分出色的造景艺术手法,选作独石和点石的石料则多是以玲珑剔透、形态优美的太湖石为主,所选太湖石应具备瘦、漏、皱、透、拙、丑等特点,历经风浪激打的湖石,形态各异。但要找寻符合造园要求的大型湖石,并不易得,需要采石人,深入水中“度奇巧取凿”,其艰辛度可想而知,且多为可遇不可求,所以为觅得一神形具佳的湖石,造园者常不惜重金相求。品相好的湖石被视作镇园之宝,冠之以美名,倍受呵护。中国传统文化中,善于将自然的事物、无生命的材料加以拟人化的表现和赋予生命的意义,从上古神话到古典名著,尤对本无生命、生冷坚硬的石头,赋予了极大的情感热情,石头作为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代表了坚韧与顽强,但也有孤傲与玩世不恭的一面。人们往往借石为题有感抒怀,理解、体会自然之精神,乐在其中又超然界外。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独石、点石从空间形式看,就是一座座抽象的雕塑,展现了中国造园艺术追求天然之趣的基本信条。

现代环境雕塑依托现代空间环境,是现代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共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二十世纪初开始,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西方艺术领域诸多流派异军突起,反传统不再以传统的审美标准衡量艺术创作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创作呈现出多变的自由化格局,这一时期西方雕塑家阿基本科、利普希茨等人和之后的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就完全颠覆了人们习惯的视觉形式,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之“与传统的凸起风格相对抗的雕塑家”,是“具有凹进结构的雕塑品”。相对与传统的具象雕塑,以亨利・摩尔为代表的现代环境雕塑,将抽象的艺术语言运用在雕塑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觉形式表现、赞美生命这一永恒的主题,其极富想象力的形体抽象变形,简约又充满张力的轮廓形态,早已不见传统雕塑的叙事性风格的踪迹,到象是回归到自然状态的“石头”,材料本身的特征具有了象征性,在为观赏者暗示着更深刻的主题,也使我们从中领略和品味到许多中国造园艺术中湖石审美的某些共同点。

1、自然之美的认同与追求

传统园林中的湖石景致,是中国自然式园林颂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自然之美的相契合,表达了一种情感的寄托,湖石之美是客观存在与主观世界交织共鸣的产物,其基本特征还是对自然美的崇尚,反映了古人亲近自然、观察和欣赏自然的感悟。湖石理水、花木游鱼,这些自然事物与园林建筑相辅相承,共同构建了和谐稳固的空间关系。再观亨利・摩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追求材质自然之美的创作思想,其意义在于将传统雕塑形式感的一贯性,拓展至形式表达的拙象和象征性意义为核心,更多的是关注材料的固有特征,将传统雕塑中材料的从属性,上升到对材料的自身形状、体量、质感、肌理等自然美的追求与表现,使那些利料的形状、体块具有了生命的含义。对于石雕。亨利・摩尔善于度其势揣其量,尝试让石头显现出人物的形态,同时又让石头多保留些自然属性与单纯感,所以摩尔用尽可能简洁概括的造型语言来完成自己的作品,正是这些独特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使他的雕塑看上去既有自然美的奇妙,又如原始图腾神像般透着一股神奇和魔力。所以有学者评论亨利・摩尔的作品是“并不尝试制作一个石头女人,而是制作一块显出女人模样的石头”。

2、两者间形式特点所具有的一致性

乍一听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湖石成景与亨利・摩尔的现代环境雕塑之间,似乎无可比性,一个是自然界的恩赐,另一个是出自一双富有魔力的手所制。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工与自然。但两者的共同基础,都是源自对自然的亲近与欣赏,重要的是能从自然之中感悟和理解到生命的意义。在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对于自然充满了敬意,道法自然的观念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依据这样的观念,国人总是将艺术实践行为的最终目标归结于主客观的完美统一,园林中的美意味着感性与理想的和谐一致,同时“美景”不是静止的,随着时间、场所、人们的喜怒哀乐在不断变化。而对于美的表现,则更重视感悟,强调情与景的交融,形式上更重视以抽象的艺术语言传递丰富的精神内涵,形式不求逼真再现,讲求神似无疑是借景抒情的第一需要。以湖石应具备瘦、漏、皱、透、拙、丑等特点来讲,就是对湖石形式美标准的归纳总结。

而在亨利・摩尔的现代环境雕塑中,恰恰也具有这样一些造型特点,首先是“透”,这体现在亨利・摩尔的雕塑上孔洞的运用,对此摩尔称孔洞的存在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实则“孔洞”与湖石的“透”,都使雕塑和石头解决了一个与环境空间相互作用的问题,空间对雕塑和石头这两个实体具有了侵入性,使实体在空间中不再是一种受包围状,而相对与环境更多的呈现融合与接受姿态,结果是雕塑与空间的关系通过这样一个中空形状的运用,十分巧妙的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密切程度,雕塑体现出更多的空间环境属性。其次是湖石的“瘦”与摩尔雕塑的结构特色,所谓“瘦”是指湖石应具有清秀、挺拔不臃肿之品相,“瘦”也体现在石体清晰纵横的纹理脉络,以及道劲有力的石形线条轮廓,湖石麟峋的体态往往是评判石形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瘦漏生奇,玲戏安巧”,正是这“瘦”构成湖石形奇的主要形象特征。再看摩尔的雕塑,形态皆“瘦”,从抽象造型的人体,到由骨骼和卵形等生命体构成的抽象形态,无不简洁概括结构精练,如果说西方传统雕塑的“逼真”展示有血有肉的形象塑造,使人忘却了雕塑材料的冰冷,那观摩尔的人体雕塑感受是挤出了人体最后的水分,只剩风骨与生命的气息,摩尔减掉了传统的形式,只保留了人形的基本空间特征,简约的人形“瘦”到透明为止,说表现人不如说表现的是骨骼更准确。

最后是丑与拙的形态追求,对于一块湖石的美,古人常以所谓的“丑”作为是否具有欣赏价值的重要标准,“丑”也是对

湖石瘦、漏、皱、透、拙等艺术特征和形式美的综合概括。“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艺概》刘熙载)。郑板桥也称“……一‘丑’字则千态万状皆从此出。……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而“拙”则体现为淳朴浑厚之美。古人对于石形的审美趣味,反映了一种超越一般世俗的观念。多表现出文人雅士的洒脱,正是由于人的因素,石头这种自然之物,才拥有了这般丰富的精神内涵,其自然品质具有了真正的价值。应当说摩尔的雕塑主旨是对生命的歌颂,所选的载体也比较简单,那就是人体以及母与子这个不变的主题,由于受非洲和美洲印地安原始雕塑的影响,同时对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独特理解,使得摩尔的雕塑在表现形式上多了一份原始的率真与浪漫,古拙的如石器时代的神像,同时又充满超现实主义的奇异与想象。其作品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美标准和规律,以“一种完美的不和谐”确立了自己的艺术表现风格。摩尔和同时代的现代艺术家更多的关注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和蓬勃生气,屏弃对原形的“机械复制”,在“生物态抽象”系列的作品中,形式上可能只是一些人形的元素,也或只是由支离破碎的人体器官组成,通过或聚或离的分布,如同点石在空间中的关系。摩尔将这些考验人们心理承受力的元素,通过一种较为平和的手法表现出来,并不刻意追求感官刺激,而是在简约的外表下内含激情。

3、与环境相得益彰

两者的环境属性是共同点,但又有所不同,在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湖石与组成环境的其它要素,如建筑、理水、花草鱼木等,构成了总体的和谐平衡,湖石与建筑的规范有序和装饰风格的雕梁画栋,形成形态上、色彩上的对比性点缀,并且在环境空间中湖石的形态无疑构成视觉上的焦点,它既具有竖向空间的过渡与分割作用,又是自然山水意象的浓缩表现,还象征着一种精神与品格,园林中正是由于石的存在才会有山川的奇峻、独峰的灵秀。我国传统园林的四大基本类型中一半的服务对象是造园的主人及其周围特定的人群,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属于私有空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造园不仅是一个居住、休闲、娱乐的空间,同时也反映了造园“能主之人”的艺术品位和审美需求。而亨利・摩尔的现代雕塑所依托的是现代公共空间环境,雕塑从一开始的构思创作。就注重造型与空间的关系,更强调雕塑放大后在环境中的视觉效果,还有雕塑创作的许多灵感来源于自然形态,使得作品的抽象形式中包含着具象元素,作品具有自然的归属感,所以观摩尔的雕塑给人感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环境属性。其次摩尔雕塑简洁的艺术语言,以及关注、关爱生命的主题,平和自然、亲切易读,又具有深刻的含义,符合现代语境,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最后独特的形式表现,使其作品与环境和谐呼应,很好的纳入在各种环境空间之中,如摩尔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侧卧像,在环境中显得是那样的自由洒脱,在绿地中、山坡上、树阴下似乎雕像可以斜倚在环境的任何地方,自然与环境已成为他雕塑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摩尔雕塑的这种环境特性,成就了他在现代环境雕塑中的独特地位。

湖石与摩尔的雕塑,虽然分属不同的地域、时空和文化背景中,而两者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不仅表现在都极大的丰富、升华了环境美的视觉效果,更体现在评价美、发掘美的活动中,观念的相一致性,那就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追求美的历程,无疑湖石与摩尔的雕塑分别作为园林时代和现代环境中空间艺术形态的代表,是成功实现以美的理想去改变现实环境的垂范。

参考文献:

[1][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1

第3篇:再塑生命的人范文

关键词:传统雕塑 现代雕塑 意象 具像 雕塑语言

雕塑,作为造型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始终受到人们的青睐。雕塑艺术历史悠久,与人类文明史相伴而生。在东西文明发展史上,不同地域、时段的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创造了难以计数的雕塑作品,因为雕塑艺术所采用的是具有稳定恒久性质的材质,宜于保存,所以长久以来,雕塑也成为人们考察历史的主要依据和凭证。雕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初期的模仿发展到艺术的再现,再到艺术表现,直至观念性艺术的出现,这个时间递进的变化过程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

在世界雕塑史中,我们可以发现,雕塑的启蒙期,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的野牛,南美非洲的原始土著雕塑,这些人类最为古老的雕塑形式,历史上各个民族都产生过,虽说制作时间有所差异,但确有惊人的相似处,那就是在精神上,表现为巫术,崇拜或者说是娱悦性,从而产生了具有自身观念和功利性质的意象雕塑。这种将相似于物象和不似于物象的造型融为一体,尊重客观现实,但又重于内心世界,既具有客观之像又具有主观之意的雕塑。这种体现雕塑家主观处理,以意象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方式,在现代雕塑中十分常见,这种概括意象的现代雕塑,对现实的物体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如马约尔的《地中海》《大气》等有意识地省略人体的细节,简化形体起伏之间的高低点距离,致使形体饱满,传出由内向外的凸胀的生命张力。意象雕塑的典型代表亨利・摩尔,他早年也在伦敦皇家美术学校受过传统的学院教育,后来他的灵感多来源于非洲原始土著雕塑,原始艺术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直质朴,也体现在他的雕塑中,他的大部分作品中也有将骨骼,贝壳等自然形态与斜倚的人物动态相互渗透,产生两者兼容,似是而非的形态。这些也与传统意象雕塑相同,如同中国的传统雕塑中的龙的图腾形象也是如此,往往是多种动物形态的复合。

在西方雕塑史中,意象对雕塑的影响是呈波浪起伏的,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在“人神同形共性”思想影响下,人对自身的研究增多,解剖学、透视学的展开,进而传统的意象雕塑逐渐转化为具像的雕塑,一直延续到古希腊时代,对人本身的肯定,对现实的关注,导致了对自身形体表现的高度写实,人物动势准确,比例匀称,结构严谨圆润饱满的形体中渗透着生命的活力,可见古希腊雕塑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其写实风格的确立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的,所以至今许多古希腊雕塑仍作为造型基础练习的典范。罗马雕塑是希腊雕塑的延伸,罗马雕塑在内容题材上大都反映现实事物,有大量的反映现实精神面貌的肖像雕塑,这些雕塑不仅造型生动,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人的心理特征和人物品格,而且罗马的雕塑也将其应用在建筑和艺术上,罗马雕塑在运用上也开始走向公共空间,出现了装饰性和纪念性的雕塑,产生了集雕塑与建筑于一体的纪念性公共艺术。以上所列举的可以说是最早的具像雕塑,影响了其后的雕塑艺术的发展,以米开朗基罗为典型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更加注重形体结构的刻画,其生动的精雕细刻使得冰冷的大理石仿佛流动着生命的活力,米开朗基罗又以其强烈的英雄主义,将传统具像雕塑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的具像艺术手法的熟练掌握和神奇运用令人叹为观止,成为后人难以跨越的顶峰。古希腊雕塑因理性的空间构造所产生的理想化的人物动态之美,与罗马雕塑逼真肖像的传神处理,文艺复兴时米开朗基罗时代的作品对人的肯定,直接反映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的深刻刻画。这些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为雕塑家们提供了范本,但是面对这些前人所遵循得近乎完美的形式法则。雕塑史上出现了一位重要人物――罗丹。罗丹年轻时经常到卢浮宫临摹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代的雕塑,他的作品深受古典传统雕塑的影响,而他最为崇拜的雕塑家也是文艺复兴时的米开朗基罗,但罗丹是近代雕塑家之父,他尊重传统,借鉴古希腊罗马雕塑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注重人体美和自然美,但他并不机械地模仿前人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在艺术领域中打开了新的局面。罗丹在艺术上虽然大胆自由,但其风格还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整合上,我们可从他的身上看到希腊雕刻的总体格局,米开朗基罗的手法特征,卡尔波的处理方式,但他却依照旧词表达新意,注入了众多的生命。

罗丹身后的大批雕塑家在雕塑的形式语言方面展开了探索和实践,雕塑的加工方式,材料语言、构成方式都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使得雕塑形式逐渐脱离了现实的束缚,走向了一个纯粹精神的提炼,成为了20世纪蓬勃发展的一种艺术现象,兴盛于当今世界。如罗丹的追随者马约尔,他更多地选择象征性的方法,赋予单个人体以蕴育生命的自然主题,如《塞纳河》《大气》等都运用略微夸张的手段,有意地弱化某些局部和细节,从而使母体呈现厚实饱满和充满弹性的内在生命力。而布朗库西更是将自然界中鸟的形态予以归纳,抽象化成几何体,所有的细节包括五官都是省略的。这种抽象的艺术手法,从古至今都或多或少地运用过。作为表现、抽象象征的代表人物布朗库西,他对现代抽象艺术的贡献如同马蒂斯和毕加索对现代主义绘画的贡献一样伟大。

第4篇:再塑生命的人范文

??每个生命从无到有再到无,都要经历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短暂而漫长的旅程!生命的旅程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我们可以在这有限的时空中去创造无限的想象。人生苦短,何不潇洒走一回!

??静心倾听,可以清晰地听见生命被悄然剥落的声音,残酷而无奈的感觉顿然袭遍全身。其实,站在时空的高度看待生命,生命不过就是一株昙花,绽放美丽的瞬间后,便会随之枯萎,它知道;生命也不过是一颗流星,从天际划过,释放所有绚烂的极美后,便会永远的陨落,它清楚。我想起了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是何等的释然与坦然!

??(一)草儿

??在黑暗的土地下,忍受着寂寞的煎熬,终于有一天萌发破土,出芽,沐浴着阳光,经受着风雨,粲然向大地绽放着自己的一抹新绿。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平凡的几乎被人遗忘。春的视野里如果没有了生机勃勃的绿,那生命的色彩将会是多么的黯淡。你看,那绿得盎然,绿得可爱,绿得让人敬畏!虽然秋的到来将面临着枯萎凋零,但你还一如倾其生命的所有,然后微笑着走向凋零,把根深深地扎在地下,开始蓄着那明年的梦!

??(二)树儿

??你是一株扎根在高山悬崖石缝中的松树。

??环境的恶劣造就了你坚韧的品性。你努力的生长着,接受着雨露的滋润,也经受着狂风沙石的侵袭与磨练。你努力的向着太阳的方向伸展,一点一点,从不放弃……渐渐地,你被岁月清晰地刻上生命的印证,在你的信念里,你的生命从没有年轮!生活的磨难也锻造了你奇特而苍峻的面孔,不知从何时起,许多惊奇的目光向你投来。从此,你便无奈的拥有了一个永恒的名字“迎客松”,在云雾缭绕的黄山。你知道,没有人能解读你沧桑的内容。于是,在那如流的人群中你不停地找寻着,凝望着,任信念站成一尊雕塑,在一个又一个轮回中……

??(三)雨儿

??你来自江河。因为那天真而可笑的信念,为了走近太阳,你便不顾一切,调皮地飞到天空,让生命升华成为一朵朵飘逸的白云。阳光温和的着你,你从未有过的愉悦与幸福,似真似幻,如做梦般。渐渐地,你发现,其实你们的距离,依然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失望,落寞,一不小心,泪水溢出眼眶,坠落,化作纷纷的太阳雨!你知道,离开天空的怀抱,你无悔。因为你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真诚与爱恋!今后,雨儿也不愿再飘零在天空。还是选择回归大地的怀抱吧,这样真切而充实,去滋润草儿和树儿。勃勃生机的绿便是你生命的宣言;挺拔屹立的躯干便是你意志的写照!

??经历过,便是一种财富!

??走过了,便是一种无悔!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第5篇:再塑生命的人范文

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别的,然而在美术史方面它们更是不同的,我们先说说中国绘画。中国画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我以不能用它来形容中国画了)得意境美。她从不把真实地表现自然作为自己的目的。她所表现的始终是一种源于现实又包孕着画家的主观思想的人格化自然。而西方绘画是自然的真实再现和模拟。西方绘画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中国画描绘的是心灵的故乡,而西方绘画描绘的是生命的家园。

举例说明:在中国画方面我们以展子虔《游春图》为代表,展子虔是历北齐、北周入隋的画家,应隋文帝杨坚之召,做过朝散大夫、帐内都督。

在《游春图》里,画家考虑的是如何将青绿设色法用于对自然的表现。画家以线勾出轮廓,一层层地染上花青、翠绿等透明的水色,再罩上一层石青、石绿,最后以墨或赭石重勾轮廓。画家非常注重颜色的变化,在远近山峦、山脚堤岸施以有深浅厚薄种种变化的颜色,山脚处的泥金、白色的桃花以及人物衣着的颜色都增加了画面色彩的节奏感,与单纯平涂的图案式画法大相径庭。树的描绘也从符号化转为开始追求形上的真实感,棵棵各有姿态,近景一棵大树的叶子色彩的变化搭配将树表现得蓊蓊郁郁,都有了阴晴向背之感。《游春图》它是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山水卷轴画。《游春图》扑面而来的是置景阔大、气宇轩昂的大场面,这就是画史中所说的“咫尺千里”。这一点是西方画家无法与中国画家相媲美的。崇山峻岭,祥云依之;屋宇院落,错落其间;新绿依依,桃李纷披;还有浩淼春江,将春的气息带到江水流去的画作之外……

因为是初春,有些晚发芽的树木此时还是光秃秃的。桃树李树最是着急,绿叶还没长出,花朵已来报春。山体上已经开始泛出浅浅的一层绿色,可是还不能完全掩盖山石的本色,所有这些反而让人有一种干净的清新感。画中的人物似乎不像是三三两两而来,倒有点像一个家族包下了一个大公园,人物间是默契的,马的脚步都很轻快,人与景的生机在默默之中悄然散发。

近景处两人骑马闲走江堤,他们是要去赏那株最美丽的桃树吗?还是想去划那只靠在桃树下面的小船?或者是想走到有红衣女人站在门口的那个柴舍?红衣女人刚送走了一个男人,男人回头看着她,似有绵绵情意。再转个弯,江堤上还有一个骑马缓行的男人,他正向着一座红桥而去,两位随从步行其后。江面上有一小船,往对岸划去,一位红衣白裙的女郎在侍女的陪伴下怡然而坐。船夫在船后,另有一人向女郎说着什么。对面岸上有着蓝、白衣衫的男人在举目远眺,遥相呼应,极有意境。

应该说,这幅画对中国绘画空间美的认识,诗画合律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就决定了《游春图》在中国绘画史的重要地位。《游春图》显然已经摆脱了早期山水画的那种树大于山,船大水小,无法泛舟的局面,在山、水、人、树的比例上都已排布得十分恰当,特别是它那古艳、富丽的装饰趣味,已显示出唐代金碧青绿山水画的雏形。在存世的山水卷轴画中,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幅。他的画被后世视为“唐画之祖”。与六朝山水画那种不合乎视觉自然比例的画法相比,《游春图》的处理显得匀称、成熟多了,构图壮阔沉静,设色古艳,富有典雅的装饰意味,体现出承上启下的风格,也标志着中国的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期。

在西方绘画方面,我们以米勒的《拾穗者》为代表,米勒于1857年完成的《拾穗者》,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他曾因他的“乡下佬模样”和质朴的画风被巴黎沙龙中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绰号,米勒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

这幅画原来的题目是《八月》。表现的是一个收获场面使富饶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接近米勒的几位社会活动家看到了这幅画中可贵的真实,建议画家修改构图直至最后前景上只剩下三个拾穗粒的农妇形象。这一修改,竟使作品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果。

画面上三位头顶布帕的农妇正顶着夏日的烈日,弯腰捡拾收割时被遗漏下来的麦穗。金色的麦地柔和而亮丽的大调子一直铺向远方,阳光干洌而响亮。空气中飘散着成熟麦子的清香。

在她们身后不远处,与人们正将麦捆用马车运送到麦场上去。

收割者挥镰远去,与土地融成一体,天空的颜色灰黄空朦,大地上到处是密匝匝的麦垛和收割后金黄闪亮的麦茬。

拾穗者正在拾起一穗穗芳香的麦子,她们的虔诚让人感动。每一个劳动者生生不息地守望着自己的麦田,我忍不住要去想她们身后的故事,她们是命运的奴隶?是谁把她们捆绑在土地上?她们就像我身后许多农民母亲一样也做过挣扎吗?或许她们根本就没闲暇去想。

她们深深地弯下腰去,亲近土地。一下又一下地拾起那些良莠不一的麦穗。她们得赶在天黑以前拾完所有散轶在土地上的穗子。不然的话,就会被白嘴鸦像伞兵一样成群结队地掠食。

在她们身后不远处就有她们的村庄,那里生长着她们的日子和炊烟。她们有的腰间还系着围裙。

拾穗者在天幕下若一组凝重而伟大的雕塑,在她们走过的麦茬上都挂满了晶莹的汗滴,折射着神圣的光芒。

翻开每一道农事的墒情,每一道闪亮的泥土里都印记着劳动者的足迹和躬腰劳作的影子。

画家米勒是位农民的儿子,他自幼生活在乡间,因此,他懂得农民的艰辛和土地的含义。做为一位现实主义画家他目睹过城市的腐败和庸俗,愤而迁居巴黎郊外的巴比松小村,他后来一直生活在那里,直至生命凋零。他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相伴,歌唱土地与劳动,歌唱那些被压迫的、善良美好而又无比卑微的生命和灵魂。

他的艺术观点是:“表现诚实的人性和劳动伟大的史诗。”他从不回避苦难贫穷与真实。

在巴比松村有他小小的画室和永远散发着麦子清香的田园。他将他的画架安放在最坦诚和最淳厚热烈的土地之上,描绘生命每一片卑微而真实的叶子。他的沉重和神性的光芒让一切矫作和琐碎的艺术为之汗颜。

在夏日收割后的麦地上,由几位伟大的母性拾穗者组成的凝重的雕塑,在辽阔的史诗般的土地上逐渐亮丽成一帧风景,照亮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画廊。农妇们近于雕塑般单纯而凝炼的姿态,含蓄而庄重,也象大地一样,是伟大母性和生命的象征。

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象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第6篇:再塑生命的人范文

展出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出时间:7月16日至10月8日

站起来,转个圈,再坐下的时候面对的已经是不同的世界。感受时间的残酷,就是这么容易,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点。日本艺术家宫岛达男的电子雕塑作品,就是为了唤醒人们对无声流逝的时间的警惕。

早在1987年,宫岛达男就发表了使用发光电子二极管(LED)的作品――《Sea Of Time时间之海》,获得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时间之海》是一个在黑暗的空间中铺满了发光电子二极管的作品,其中的数字不断变化。数字1到9的跳跃变化像是一种轮回,从1到9,再从9到1,无止无歇。但在宫岛达男的作品中,你永远看不见数字“0”,因为它代表黑暗和死亡。这一概念和中国古代的计数法“逢九归0”是一致的。而宫岛达男的作品中,永远充满了跳跃的生命力。

这么多年,宫岛达男一直使用着LED与数字这两个元素表达着他的理念。他的艺术创造基于三个创作元素:changing(变化)、continue forever(永不停息)和connect with everything(息息相关)。这是一个佛教徒对于自己信仰的三个完美阐述:“那一切,不断的在变化;那一切,不断的在和许多事物发生联系;那一切,将永远的进行下去。”

此次宫岛达男在UCCA的个展是一次对时间流逝以及生命的循环、死亡和再生的视觉探索。大展厅展出了宫岛达男的3组雕塑作品:《流动的时间》、《Mega Death幻灭》和《HŌTŌ》,它们都是由钢铁、镜面和闪烁着1-9数字的LED计数器组成的电子雕塑。

《HŌTŌ》是宫岛达男创作于2007年的电子雕塑作品,虽然依旧是LED与数字的表现形式,却超越了他以前所有创造形式。这个高5.5米、直径2.2米的大家伙,表面镶满了不同大小的LED计数器,上面的数字以彼此不同的速度在闪变。过度丰富的装饰和怪异的形状,让整个作品从远处看起来就像一座珠光宝气的“宝塔”。这个巨大的宝塔正是象征着每个人的生命,生命的力量无可莫测。宫岛达男曾经这样阐述过《HŌTŌ》的由来:“我想告诉年轻的一代生命的意义,这种感受一年比一年浓厚。所以有了《HŌTŌ》这部作品。”

《流动的时间》则通过视频投影,在三维空间中注入大小不一、彩色闪烁的数字。有些东西你永远看不见,你以为那就是永远。你可以看见钟表,可以看见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换,但你永远看不见时间。但时间注定是要流逝的,我们在时间中获得我们的生命及对生命的自我意识,但我们同时也在不断失去。

创作于1999年的《幻灭》是一个令人心生恐惧的作品,宫岛达男使用LED计数器创造出一面铺满2400个数字的光墙,每个数字都在倒数,象征20世纪死于战争的生命。闪闪发光的LED也是生命存在过的一种象征,同时还蕴涵了对话和交流的意义。宫岛达男深信透过艺术鉴赏和对美的认同,观者就可以自然而然获得内心的安宁。艺术自始自终都在观者的生命中,它的能量就蕴含在观者的想象里。

数字、灯光,都是我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但在宫岛达男的手中,它们的组合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效果,置身宫岛达男的作品前,你可以感受到短暂的永恒与漫长的瞬间。原来,我们都只是匆匆过客,一再被时间路过。数字可以回到起点,但我们已回不到昨天。在一片光影和数字的包围之中,你会恍惚,陶醉,平静还是恐慌?这都取决于你对生命与时间的感受。

非常林奕华舞台剧《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

演出地点:北京保利剧院

演出时间:8月10日至8月14日

这是一部根据元杂剧压卷之作《西厢记》再出发的21世纪后花园人格分裂悲喜闹剧。这是一个人人都替自己做红娘的时代,鬼才导演林奕华与多栖影后刘若英的搭档组合,足以成为票房号召。林奕华继《水浒传》、《西游记》之后,再次从古典文学出发的剧场狂想,不按常理出牌,带观众驰骋于别出心裁的创意空间,回溯千年经典《西厢记》,门不当户不对而终成眷属的有情人,映照现代人感情困境。焕然一新的剧场体验,是古典,也是当下;是游戏,也是课堂;是情境,也是生活;是想象的天空,也是现实的琐碎。

2011“青年OCAT计划”之“邱黯雄:动物园”个展

展出地点:OCT当代艺术中心

展出时间:7月2日至8月23日

OCAT版的《动物园》将根据展厅规模对原展览进行调整和扩充,以最大化地完成作品的整体效果。整个展览围绕着些许衰败的动物园场景展开,曾经自由驰骋和翱翔的动物被囚禁在一个似乎“人道”的人造自然之中。被囚禁的动物,在有限度的自由中多少有些百无聊赖的感觉。“动物园”在本次展览中或者说这个新的系列中,其隐含的意思的关于“囚禁”。沿着这个概念,邱黯雄试图审视我们的广泛存在于我们文明、教育与生活方式中的“囚禁”,探讨源于外部世界的控制如何在不知觉间转换成我们习惯的自我控制,其对象也从动物转换成了我们自身。

百老汇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

演出地点:北京保利剧院

演出时间:8月12日至8月31日

故事讲述在希腊小岛上以开餐馆为生的一对母女。女儿即将出嫁,她很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亲自在婚礼当日将她的手交给她的丈夫,但只可惜她的妈妈从来没有告诉她谁是她的父亲。于是在出嫁之前,她偷看了妈妈的日记,发现她妈妈有三个情人都极有可能是她的亲生父亲,在情急之下,她便根据她找到的旧信件地址,寄了三张请柬邀请他们参加她的婚礼。

第7篇:再塑生命的人范文

每当看到断臂的维纳斯时,心中总有一丝遗憾:为何一尊残缺不全的雕塑能如此受人欣赏?也许是命运折断的双臂。[网址]但我再仔细看她的姿态时,我发现了一种倔强而不屈的坚持。或许就是它让维纳斯的生命散发出异样的清香。

我喜欢读书,喜欢读川端康成的书,语言轻柔而淡雅,感情丰富而细腻,情节缥缈而完美,淡淡的清香让我陶醉。然而川端康成的结局却让我心痛,写文章是他的职业,但写文章却不应是他的全部。当他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时,他选择了死亡——一个轻率而粗鲁的选择。也许是别人的那句“江郎才尽”刺痛了他的心,也许是他自己厌倦了这熟悉而陌生的世界。总之,他像一片落叶轻轻地坠落了,留下了静穆与悲哀。

翻开史册,我看到了司马迁,一个勇忍而顽强的人。李陵之祸,一度让他失去了生的欲望,然而《史记》的召唤又使他从浑浑噩噩中醒来:对呀,伟大的事业还在等着我,父亲的遗言还没有完成,此生未尽啊!于是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昂着头迈出了囹圄,踏上了新的征程。“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用文字诠释了生的理由,用笔写下了生的意义。

第8篇:再塑生命的人范文

罗旭的怪,在圈内远近闻名。

十年前,罗旭偶然看到儿子类似蚁巢的涂鸦,便一时突发奇想,从银行拿着贷款一个人跑到离昆明20公里远的荒郊野岭,指挥民工用石头和土砖盖起一座类似蚁巢的建筑――“土筑巢”。罗旭在其中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十年后,这个有穹顶、看似密不透风的“土筑巢”成了昆明当地著名的建筑物各种明星、政府要员和其他艺术家、作家,有事无事都愿意到土筑巢小坐片刻,喝上藏区特有的青稞酒,找罗旭聊上一段。

七年前,罗旭花了500元钱从市场上买回了一个弟弟――罗辉。此后,他便和罗辉一起晒太阳、吃饭、发呆、遛圈,比亲弟弟还亲。而“罗辉”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头毛驴。七年后,罗旭年过半百,“罗辉”也已经长出白眉毛,可罗旭依旧没让它干过一次力气活。这头驴似乎也深受罗旭的怪异影响,专吃竹叶、树根。

六年前,曾经年少时在陶瓷厂擅长玩泥巴的罗旭开始每天忙着把椅子、桌子、浴缸和梳妆台做成女性大腿的式样,大兴“雕塑”而毫不理睬别人异样的目光。如今,他的一条“”在欧洲最高卖到了五万欧元。像这样的“”在他的“土筑巢”里还有成百上千。

一年前,罗旭携带着他的“”来到上海,不仅摆在闹市区的美术馆里,还整整摆满了馆外的一段街道,并取名《流水账》。这些充满原始生命气息的作品,给这座城市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张力和互动的时尚意味,一时间参观的人趋之若骛。不仅如此,他还拿出两条大腿雕塑《东方维纳斯2》,跟慕名来参观的张国立、杨丽萍和米丘等文化艺术界名人说:“你们要签名的话,喏,就签在这大腿肚子上吧。”

今天,云南弥勒人罗旭穿着浅蓝的藏区麻布衣服,颈子上套着花几块钱从地摊上买来的链珠,穿着帆布鞋,出现在上海上次开展的繁华地段,一直嘟哝着“上海没有地方可以钓鱼”。助手让他给年后在北京的展览想个标题,他略微思考一下,就定了下来:“《流水账二》吧。”

罗旭的好朋友、著名影星张国立说:罗旭是我见过的最疯狂的、最不靠谱的、最拧巴的一个艺术家。

罗旭的才,在业界有口皆碑。

罗旭与众不同的艺术和生活方式和不可思议的创作能量,还有他传奇般的经历和言行,他建造的建筑群落和他创造的那些数量惊人的作品,他那种大隐隐于市的浪漫情怀,及其独立特行的梦想本身,常常会遭致各种议论和评价。

在云南,当地艺术家把罗旭的雕塑和杨丽萍的舞蹈《云南印象》,并称为“云南两大国宝级艺术”。

无身型生态期,健硕性感的大腿加上三寸金莲的小脚,已成为现在罗旭雕塑的代表。罗旭觉得,在这个日益商业化的社会,女人的美丽更多的是装饰,可以纹眉隆鼻,可以丰胸换肤,人体留下真实的部分恐怕只有腿了。罗旭的雕塑就是要运用创造性的艺术造型,来表现人类对生命的渴望、挣扎、欢欣、痛苦和无奈等种种情感。

罗旭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管什么样造型的腿,到最后都要和三寸金莲的小脚连在一起。即使再硕大、粗壮的大腿,最后都会凝结在只有在掌心大小的三寸金莲的支点上。他以“东方维纳斯”来代称这些。

在罗旭手里,“”造型是千奇百怪的:他雕腿似乎就是在播种庄稼,他把它们种在土里、长在树上、飘在空中,一条条硕大的“”甚至比他本人还要粗壮,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差异和震撼。除了椅子、桌子、浴缸和梳妆台等家具外,他还用构造飞机坦克,做成形象各异的蜻蜓、蜘蛛、山羊等动物,并把当成风页,做成庞大的风车――十二条在空中随风一起转动。这些作品随他到法国巴黎展出时,曾轰动一时,不少人都慕名来观赏这从没有见过的“风车”。

潘石屹曾在昆明的一个高档楼盘中引进罗旭的雕塑,罗旭为此专心创造了一组“生命的一天”系列。这组雕塑也是有身无头型,表现一天中人在阳光下的不同体态与心情。雕塑做好后放进小区内,由于其冲击力强且表现,住户反响强烈:有的引以自豪,有的不能认同,两种极端的意见引起包括媒体在内的广泛争议,并因此从社区雕塑引发了城市雕塑的大讨论……这就是罗旭雕塑的富有争议的魅力。有人劝罗旭:既然有钱了,怎么不到城市里潇洒一下?何必天天和毛驴蜗居在偏僻的地方?

罗旭觉得,离开了土筑巢、离开了泥巴,他都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他喜欢在“土著巢”里自生自灭地做自己的作品,不受外界干扰,以至于罗旭一年在“土筑巢”住的时间远远超过回弥勒和家人一起住的时间。他就是这样很自我的一个人。

罗旭喜欢发呆,每次新灵感来临前,他总要在土筑巢经历长时间的发呆。有一天早上,他又拉着罗辉一起去院里的那颗高三四十米的桉树下坐着发呆。这次罗旭不知道为什么发呆地特别深入。可罗辉却饿得待不住了,开始围着他打转、嚎叫。罗旭不理睬,继续呆坐着,从太阳升起一直到太阳落下。最后天黑了,土筑巢的伙计看不下去了,总算把罗旭和罗辉分别劝回各自屋里去。伙计跟告诉罗旭,他这一呆发了有16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的,可以创造记录了。罗旭笑而不答,第二天,他开始坐在工作间里创作他的《种在地上的》。

第9篇:再塑生命的人范文

关键词:语文美;生命美;自然美;亲情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学生能取得好的成绩,才是王道。我们可以试问一下,学生在解答着那些此段文字展现了某某美时,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还是只是死板的,跟着教师的规定模式答题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门充满美的教材,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中所包含的美。诚如罗丹所言,“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美,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向学生进行审美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和感悟中体会语文的美。

一、立足语文教材,感悟生命的美

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感悟语文的美,感悟生命的壮丽,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生命的唯一性和珍贵性,使学生学会善待生命、感悟生命。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性格塑造期,正确的思想、恰当的引导会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弱者,要坚强,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上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内容,并了解海伦・凯勒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感悟到生命的美。

二、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诗人说到处都风景如画,都可以作为古诗里面的意境,随时都会出现美丽的事物。在语文教材中,也处处彰显着大自然的美。自然美包括日月星辰、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所以,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在体悟文本的字词句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如,在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句子进行分析,如,“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这句话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让学生细细分析文章中的句子,使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分析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然美,感受到中国园林的艺术成就。

三、亲情如歌、如诗、如画,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感知,去体悟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让学生通过和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对比阅读,让学生在不同的描述中感受出父母对子女的爱,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的伟大,感受父母的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使学生在品味、体悟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语文的美,并逐渐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