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残疾人教育方针范文

残疾人教育方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疾人教育方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残疾人教育方针

第1篇:残疾人教育方针范文

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特殊学校,1985年起向全区招收第一个特教班,1990年正式挂牌为九年一贯制的公立智力障碍学校。学校教育对象是经过医院或智力检测中心诊断为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少年儿童。现在,该校是广东省特殊教育实验基地学校、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之一。广州市儿童智力检测中心也设在该校。作为广州市开办最早的公立智力障碍学校,启智学校的学生曾在不同的领域多次取得优秀的成绩和获得相应的奖励。随着近年来教育观念的变化,社会越来越重视残疾孩子回归正常社会。启智学校的学生也逐步回归到普通的中小学,接受普通的义务教育。

2016年,广州市越秀区对摸查到的适龄残疾儿童实行零拒绝,全部接收入学,并根据残障情况安排合适的教育形式。越秀区启智学校与清水濠小学探索实施共融计划。共融计划中的学生在特教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效果良好、形成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生活与学习技能后,再进入普通小学,跟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环境接轨,逐步回归日常生活。第一年,清水濠小学接收安排了启智学校11名孩子的共融学习。水荫路小学、永曜北小学也在越秀区教育部门的协调下,先后接收安排了启智学校送出的多位学生。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从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及早发现智障儿童,及早介入训练,效果最明显。因此,越秀区为全部3岁至6岁本区户籍学前残疾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启智学校开办普特融合的学前训练班,既能提高普通孩子的道德修养,又使残疾学生通过模仿学习,也学会自立、自信,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志愿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的存在,为孩子搭建了通往正常社会生活的桥梁。广州启智服务总队“星梦情真”分队的志愿者每周到启智学校服务,是开展兴趣班的主力军。队长黄静介绍说:“我们有一个原则,孩子们能做到的就尽量鼓励他自己做,不能做的才帮忙。”

黄静刚来服务的时候,对着一个自闭症孩子滔滔不绝、自言自语两个月,而对方没有回应。黄静说:“有些自闭症孩子喜欢坐在墙角撕报纸,我就也坐在墙角撕报纸,让他觉得我跟他是一样的。”最终她得到了孩子的喜爱。

黄静还记得有一年自己过生日,有个孩子送了她一张自己做的卡片,简单的一句“姐姐,我很喜欢你”,让她感动不已――这些特殊的孩子能记住别人的生日,简直是奇迹。

公益创投与政府采购相结合

2016年12月5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天情少年(爱心)体验基地正式开放,它为更多的人们了解、关爱帮助这些疾儿童提供了公益平台。这一举措也是包河区实施“公益创投”的一次成功探索。角色互换,体验基地面向社会开放。天情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教室内传来欢快的音乐声,十多名来自高校的志愿者,轮番给孩子们上课。

认知卡片上的内容、简单的桌面手工训练、跟着欢快的音乐律动……对于“星星的孩子”来说,这些平常人眼里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他们每完成一步,都非常不易。不过,这十多名志愿者,与孩子们同样兴奋。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尝试着辅助孩子们训练情绪行为调整,上集体课,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处理一些常见的突发状况。体验基地的教学主要包括:一对一训练、一对一感统课、集体课三种教育体验课,旨在对残疾儿童的互动社交、协调运动、感觉统合、生活自理等多项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

“跟‘星星的孩子’相处,最需要的就是爱心和耐心!”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主任黄冬云非常满意。今后,体验基地还将向公众开放,倡导社会机构、各界人士支持残疾儿童教育事业,参与到改善残疾儿童生活条件的公益活动中来。

黄冬云是天情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创办者。她的孩子小的时候,感觉统合运动能力差,她想找一个专业机构帮助他训练,但是跑遍了合肥的大街小巷,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寻觅很久之后,黄冬云寻访到一位知名的专业特教老师,于是萌生了与她一起创办“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想法。经过多方的共同筹备,“天情”康复中心应运而生。

“多亏了家人的支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经费上,以及他们言语上的肯定,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然而,让黄冬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康复中心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一个孩子前来报名。“孩子当时只有5岁,后来在我们的机构训练了四五年,效果非常好。”不过,也正是第一个孩子身上有目共睹的变化,让黄冬云坚定了办好天情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信心。

黄冬云说:“我们中心接纳的学生,除了‘星星的孩子’,还有部分残疾、智障、唐氏综合症的孩子,一般在14周岁以下,10周岁左右的居多。”针对各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天情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安排专业老师“一对一”进行矫正,开展个性发展训练和心理咨询,争取让孩子们尽早康复,融入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让黄冬云感到欣慰的是,她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政府开始将这项工作纳入民生工程。

据了解,从2009年起,作为省级民生工程项目之一,安徽省开始实施0至6周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目前补助范围已扩大到0至10周岁。为进一步扩大项目惠及范围,2012年起,包河区本着“康复一人,解救一家,影响一片”的原则,实施区增民生工程,自投费用1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将全区范围内18周岁以下在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青少年全部纳入区级补助范围,补助新增残疾儿童105人。

在公办康复机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像“天情”这样的民办机构,也被确定为“康复定点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为患儿提供康复训练。

残疾儿童仍需特殊帮助

2014年起,北京海淀区天云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心发起“当一天小志愿者”活动,每星期再次招募15名爱心小志愿者和聋哑儿童一起玩耍。活动过程中,小志愿者们前往海淀区天云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心(原北京市海淀区聋儿康复中心),与听障儿童们互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在2014年7月,新京报和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如新童行创微笑――当一天小志愿者”公益活樱首站到达通州区宏远启智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得到小志愿者们的热烈响应。在第二站的天云康复训练中心,共有76名孩子,他们都有听力障碍,有的孩子还患有自闭症,或唐氏综合征。但这挡不住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倾听,对说话的渴望,对学习的热爱。有的孩子如今已能完整背诵《弟子规》;有的孩子能随着音乐跳起动感的街舞,并走上过“中国梦想秀”的舞台;有的孩子则痴迷画画,用画笔描绘他们眼中的美好。

自那之后,由志愿者夏中桂负责每周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每周招募来的小志愿者:有的是小画家;有的是陶泥达人;有的是舞林高手;也有的是小乐师,在乐器方面有所擅长;还有小主持人登场,带领大家做游戏。

2017年2月21日举办的活动中,来自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宋嘉奥小朋友,教会了现场的5名聋哑儿童玩魔方。在随后的活动中,小志愿者与听障儿童“一对一”结成对子,共同完成作品,共同表演才艺。

夏中桂介绍说:活动强调互动,强调一起玩耍。天云康复训练中心的孩子和小志愿者们在活动中同台献艺,奉献一场袖珍版的“梦想秀”。中午,小志愿者们将会在康复训练中心与听障儿童们一同用餐,深入交流。同时,小志愿者们还会有机会学一些简单的手语。

2015年六一儿童节,北京市海淀区天云听力言语康复训练中心的院内举办了“欢乐童年,放飞梦想”庆六一联欢会,北京市政协委员、青年舞蹈家、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岩,海淀区聋协主席智春丽女士,武警文工团与武警军乐团的军中姐妹花张涛、张妍等嘉宾,一起和听力障碍儿童欢度六一。当天共收到慈善捐款12万元,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书画艺术藏网、天坛飞星艺术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加了此次活动,同时在活动当天还有志愿者团队进行义务服务,300多名社会各界的朋友参加了这次联欢会,在活动中孩子和嘉宾都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在联欢会现场,北大附中的学生将自己的手工制品现场义卖,不少家长排着队购买其中的辣椒酱,“这些辣椒酱是我们课余时间自己做的,全都是新鲜的辣椒,希望能用义卖的钱来帮助这些弟弟妹妹们康复。”北大附中的学生杨杰说。

第2篇:残疾人教育方针范文

论文摘要:张赛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一位大实业家,却偏偏“言商仍向孺”,走上了“教育救国”的艰辛道路,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无悔奋斗了一生。张赛办学的主导思想是什么?支律他办学的动力是什么?文章从伦理视角探讨张赛的教育思想,旨在继承先贤的人格风范,发扬其对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

张窖(1853-1926 )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但是,张睿办实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振兴和发展教育事业。与办实业相比,他对教育的认识最为深切,兴趣最为浓厚,经营也最为勤奋。为此,他几乎倾囊而出,为“教育救国”无悔地奋斗了一生。张睿在大力推进近代教育的办学实践中,承继了我国优秀的传统伦理思想,在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原则、办学理念等方面都贯穿和体现着他的伦理精神和伦理气质。研究张睿的教育伦理思想,学习张睿对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对于推进当前的教育改革,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救国.强国富民的办学宗旨

张容之所以走上“教育救国”的艰辛道路,是因为他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积贫积弱的原因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张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多难之秋。惨败,丧权辱国的《》签订,使中国更加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痛苦深渊;八国联军侵华,引发《》的签订,更令国势危殆。对此,张容痛心地慨叹“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惨莫大于亡国”。他认为,“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国民教育则无与”,即欲救国就非办教育不可。

张睿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最深沉的原因,是国民的素质不高,愚昧落后,“人心否塞”,“民智未开”,而且“岂唯民智不开而已。上而官智,中而士智,开痞者复有几人”。1904年,日俄战争在我国的东三省爆发,当千万民众在战火中惨遭涂炭时,清政府居然恬不知耻地放弃主权,宣称中立。对此,张容痛心疾首,一针见血地指出:‘旧俄之战,无论孰胜孰负,祸终萃于我国。盖战地在我,本无苟安于中立之理”。“而知此痛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之一二。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为了“开民智、明公理”,从1902年创办南通师范学校起,到1926年他去世时,张睿先后亲自创建和参与创建了各类大、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平民学校、盲聋哑学校等300多所,他把30多年的积蓄200多万银元全部捐献给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张窖办学数量之多,种类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教育史上均属罕见。

张容在病逝前一年(1925年),回顾生平时曾讲道:“张容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而以读书励行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年三四十以后,即债中国之不振。四十年后,中东事(指中日)已,益奋而叹国人之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为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正是基于这种强国富民的爱国宗旨,使得张容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非经济性转向经济性,从一名封建士大夫转向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从作帝师王佐转向致力于中国近代经济和文化,在振兴实业、发展教育的道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

张容是中国近代最先提出教育必须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家之一。1902年张誊创办了南通师范学校。在《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他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1904年,他在为一所幼稚园所写的章程中更加明确地使用了德、智、体三育的概念,他指出:“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儿童所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其易晓而直觉。”1914年,他在《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中则进一步把上述思想提升为教育方针。他在章程的第五条中写道,“本所教育方针如下: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

在德、智、体三者中,张窖特别注重道德的主导作用,认为道德是人的灵魂,是立人立学立业的根本。他强调指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1923年,张春致黄任之(炎培)信中对此作了详尽的论述。他说:“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与德行艺三者而已。古今法不必尽同,而无不同者道也。”“惟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而艺次为之。”

张窖十分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并在学生的智育中贯穿着道德教育。张窖认为,学生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而且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有精湛的技艺。他特别强调学生要有“勇猛精进“的意识,并强调要做到力求精进,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针对一些学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愿多读书,不愿多实践的毛病,张誊反复强调,“须知无论成何事,必求其博,博则精,精则可择”。他要求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孜孜向学,“口不辍语,手不辍书,行不辍思,卧不辍虑”,努力发展完善自己,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

张睿对于体育也很重视。他要求在各类学校中,体育应与其他学科并重,在他办的学校中都设有运动场。张春还出资先后办起两处大体育场让学生锻炼,每年或隔一年开展一次大型运动会,他亲自到会演说或参加评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由于张春热心体育事业,在1921年中、菲、日等国于中国举行运动会时,他被选为运动会的荣誉会长。

张睿所提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有划时代的历史进步性。他所创办的各类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他所大力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不仅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为提高中国国民素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来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张春的全面发展办学思想体现了对人的伦理关怀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原则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张容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特色。他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获得谋生的本领;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和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作风。他希望学生“凡能做者,须自己做,切勿习懒”。除了要求学生参加上述校内劳动之外,还要求学生到工厂、农场和沿海垦牧区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了解经济的状况和民众的需求,使学生在劳动中养成敬业乐群、吃苦耐劳、力求精进的美德。

张窖还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例如,他在一些学校的学则里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修学旅行”一次。这里所说的修学旅行,类似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生的修学旅行可以在三个方面选择:“巡视各地实业状况可供实地见习资料之地;锻炼身体习劳耐苦资以训练之地;名胜古迹藉广知识之地。”他要求学生在修学旅行前,要列出修学旅行的学习考察提纲,回校后要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考察学习的心得体会。

张容坚持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例如,他创办纺织学校,就明确提出“纺织教育为目前社会之需要”;创办河海工科专门学校,为“江淮导治造就人才,且为全国水利专门之备”;创办农业学校,研究和推广优良农作物的栽培,以改变中国农业落后状况;创办国文专修科,以“专为养成社会办事书记人才”。

张容提出的上述两大教育原则,是他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的结果;这两大教育原则,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重视师德修养的办学理念

张容十分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要有高尚的道德。张誊的师德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人生理想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张春师德观的灵魂与核心。张容的晚年,正是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危急关头的年代。张窖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开民智,洗国耻,强国富民”。1903年,他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时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诸君诸君,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胸中各自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起”。张窖殷切地希望他的学生都能承担起开民智,明公理,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

张容十分推崇武训节衣缩食、百折不挠、乞讨办学的精神,称颂武训是教师学习的楷模。他认为武训虽然是个叫花子,“所处极低极苦”,然而“成就极高极卓”,“论其仁,则大仁;论其智,则大智;论其廉,则大廉;论其勇,则大勇;论其信,则大信”。所以,“教育者皆当崇奉者也”!张誊经常教导学生学习、弘扬武训精神,艰苦创业,锐意兴学,为普及教育,强国富民,鞠躬尽瘁。

2."勤勉节俭,任劳耐苦”的美德

张窖十分重视教师“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他认为“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是成功之不二法门”。“俭可以养高尚之节,可以立实业之本,可以广教育之施”。他对师范学生说:“诸生既投身于教育,苟不自俭,何能教人?”他要求师范学生自己打扫宿舍、厕所、教室和校园,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的杂边地种植树木、瓜果、蔬菜,要求学生学习修理门窗桌椅,学会洗衣做饭,烹制各种菜肴。对于毕业后在乡村任教的学生,张容一再谆谆告诫他们要以普及教育、造福社会的事业为重,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收人多少和工作条件的好坏。他强调“假使一小学建筑务求美备,形式务求完全,教员务求厚棒,供给务求丰旨”,则学校“今年能创,明年将穷,教育必无普及之一日”。正是凭着这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张客和他的学生们仅用20多年的时间就在南通创办了300多所各类大中小学校,为普及地方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转贴于 3.“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的责任意识

张誊认为严谨治学、严格管理是教师必备的优秀品德,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他强调“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张睿认为严谨学风的养成,首先要有科学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所遵循,有所依据。他明确指出,所谓师范“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监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范之正轨;今日能守,异日能行,是为范之结果”。他在南通师范学校创建之初,就为该校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地实施执行,做到赏罚分明。他认为赏罚可以“整齐一校规则,锐厉一校精神”。张春非常反对一些教师不负责的放任主义态度,严肃地指出:“军队放任,则将不能以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以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因此,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熏陶之责,教师如果对学生放任迁就,就是失职,其结果只能是误人、误校、误国。张誊还强调,他实行“严格主义”的治校宗旨,绝不是冷酷无情,惩罚学生,而恰恰相反是为了爱护学生,使学生“相劝以勤学,相规以伤行,相爱以合群”,“为诸生养成人格,他日为良教师”。

4.“关爱学生,有教无类”的仁爱精神

张誊认为,教师一定要有爱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他把有无爱心作为教师是否合格的一项基本条件,可以说“爱生如子”是张窖师德思想的精髓。他的这一思想和情感的产生决非偶然。张容从小就受到儒学“仁者爱人”和墨家“兼爱”思想的熏陶,加之他自己生于贫寒,长于优患,因此他对学生尤其是贫穷学生有一种特殊的爱心。这种爱心也是他兴办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19世纪末,当大多数封建士大夫都热衷于争名逐利、追求荣华富贵的时候,张容却毅然辞官还乡,白手起家,创办实业,并不顾一些人的冷嘲热讽,将创办实业的大部分所得投人教育。张容曾多次坦陈自己的心志:“惟见社会不平,必求所以改革,故办种种实业教育为穷人打算,不使有冻馁之忧。”正是本着这种忧国爱民的宗旨,张容在兴办教育的过程别重视发展贫民教育,希望能“广教育于穷乡子弟”。他先后在南通城郊创办了贫民半日学校、市民工商补习学校、艺徒学校、女工传习所、蚕桑染织传习所,并在南通沿海垦牧区兴办了一大批贫民子弟学校,为成千上万的贫苦子弟读书就业创造了条件。为了发展贫民教育,他还热心资助了许多家境贫困的学生进人师范学校学习,并激励他们弘扬爱国爱民的美德,将来“笃志于贫民教育”。

值得强调的是,清末民初重视发展教育者不乏其人,但像张容那样关注慈善教育,特别是残疾人教育的却为数不多。张窖在创办师范学校和中小学校的同时,就已开始注意盲哑等残疾人教育事业,并致函当时的政府,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但是并未得到回应。尽管如此,他并不气馁,仍继续不断呼吁此事。张容认识到要发展中国的盲哑人教育事业,首先必须培养专门的师资力量,否则只会流于空谈。他根据西方人口调查提供的每千人有盲哑人两人的数据,估计4亿中国人口中至少有80万盲哑人,“盲哑累累,教育无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创办盲哑师范传习所,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1912年,张容开始筹设我国第一所盲哑师范传习所。张容要求学员除具有普通师范生的条件外,还须有“慈爱心”与“忍耐心”,他认为“盲哑学校教师苟无慈爱心与忍耐心,皆不可任”。张警经过4年的苦心经营,校舍竣工,师资具备,遂于1916年11月25日正式成立南通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自己任教的第一所盲哑合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堪称“开华人自办盲哑教育之先河”。张容亲任校长直到逝世,长达10年之久。

第3篇:残疾人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56-03

在2011年9月公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成下降趋势,这在体育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期,给教育界敲响了警钟。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而大量体弱、超重或肥胖学生也在不断增加,这给传统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同时也给学校正常的体育工作带来困难,甚至会给学校的和谐带来隐患。

刘成、李秀华在界定体质弱势群体概念时,从身体患病情况和体质测试及格与否来进行衡量。根据这一概念,将体质弱势学生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指身体患有残疾而不适宜参加常规体育活动的;第二类是指身体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的学生;第三类是指身体偏肥或偏瘦、基本运动素质偏差及其他隋形的学生。

通过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对体质弱势群体开设的体育课采用随班就读或体育免修,体质健康标准免测形式,教学随机性很大。高校这种知难而避,因噎废食的轻率之举,有饽教育方针。体育教育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受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开展体质弱势学生体育工作改革,使他们切实享受到体育的权利,对于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和谐群体形成、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辽宁省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实施现状

从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中不难看出,无论从接受体育教育的对象——体质弱势群体,还是课程设置及其结构本身,均体现了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然而,在教学指导纲要实施过程中,各高校情况却不尽相同。对辽宁省20所大中专科院校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只有6所高校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开设了体育课程,占被调查学校的30%。在这6所开设体育课程的高校中,开设体质弱势群体体育班的历史都不长,只有5-6年时间,开设的高校中至今仍没有统一的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教材,也没有统一的体育教学规定,均采用由任课教师自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对象主要以伤、残、体弱患病者居多,占授课对象的90%以上。任课教师多数以年长的体育教师兼任,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

1.1缺少教学督导

努力实观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育教育公正是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即人人享又先后教育的权力。但目前存在在的—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虽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刘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健康、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只有30%的高校开没体质弱势学生体育课。而这30%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的质量也无从把握,缺少自上面下的监督机制。教学督导组只对正常体育课进行检查和指导,忽视了体质弱势学生体育课的存在,这使得教师在授课时缺少了自我约束,更不会有自我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同时各校的体育部领导对这个课程也没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学实施阶段完全放手,最后变成了授课教师—个人的独舞。部分高校还末对这部分学生开课,随他们在正常班“随班混凑”或“免修体育”来逃避责任,这更能反映缺少监督的弊端。长此下来,教师和学生课的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也就逐渐形成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程中没人在意的最大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靠个别学校或教师的努力,需要从攻策法规上加以完善。

1.2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有效教学方法

高校还没有为体质弱势群体制定针对性的课程指导纲要和相应的体质测试标准,导致了教师在授课时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五花八门,教学过程随意性很大。教师疏于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课堂的严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保障。体质弱势学生是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群体,但这样的教学环境会使他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他们身体和心理的锻炼效果微乎其微了。这样会使弱势群体变得更弱势,教育作用根本无法体现出来。

1.3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缺少灵活性

对于普通大学生的教学评价往往从学生体能、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发展体能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体育课堂教学评价而言,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健康水平等评价恰恰是体质弱势学生的短板,如果直接从这些方面进行评价无疑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当体质弱势学生需要直面自己的身体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消极健身或回避体育运动的态度。另一方面,体育成绩的“标签”式评价使体质弱势学生对自己的健康及学习前景忧心忡忡,因而,隐瞒身体事实勉强跟随普通体育班进行力不从心的体育锻炼时有发生。

1.4体育教学中还未真正注入伦理关怀的精神

高校体育工作者应了解心理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常识,同时又了解残疾人教育等知识,这样可以设身处地考虑体质弱势学生的需要,帮助他们实现与社会的融合,无论学校还是社会,这一理念至关重要。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体育教育要直面身体练习的特点,更应该让其他学生与弱势学生一样,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欣赏他人。而目前的研究中尚未见到从人性关怀的视角确立构建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体系。没有关.怀的教育是缺憾的教育,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对个体生命力的呵护与关照。

2对策

2.1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要在政策的“严”和教育的“爱”中进行

建立学校督导组,定期开展以保证体育课时、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的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加强对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的检查,保证体育教学按时、按量的完成高校体育任务。

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强调人文关怀,将从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体育学习的理论层面上升为可操作、可监测的实践层面。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让每一位体质弱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体验到关怀,收获到健康,感受到幸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体育指导,使体质弱势群体在接受体育教育时不感觉难堪。教师应从个体差异角度挖掘学生生理和心理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教育权利均等,个体发展多样化”将是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的发展目标。

2.2培养专业的教师为体质弱势群体服务

师资短缺是影响当前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最大瓶颈。体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特点。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当具有较丰富 的体育锻炼知识与技能,熟悉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常识,同时又了解残疾人教育一般规律与方法。因此,高校应着重培养专业的体质弱势学生体育师资。可组织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培训重点应放在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工具、手段与方法)的培训,如学习体质弱势学生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开辟特殊体育新学科、专业建设,有利于培养专门人才;在相关专业中渗透特殊体育学科知识的传授,可以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加强对特殊体育科学的研究,提高学术水平。这些可以帮助高校为体质弱势学生群体培养出优秀的教师。

2.3体育教学内容的灵活选择与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针对体质弱势学生群体,要对现有体育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这些学生的新的教学内容。针对患有某种疾病或残障学生应继续保留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并适当加以丰富和发展。多数高校开展了太极拳项目,对学生身心发展帮助较大。但如果能吸收一些球类运动或时尚运动元素(如乒乓球和健身操等),会更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热隋。针对体形偏瘦或肥胖的学生,应该以中等运动负荷的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方法为主,突出运动性特点,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强化体育改善体质的健身途径。

2.4加强场地器材建设,为体质弱势群体提供优良活动环境

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课堂多数都是临时教学场所,学校没有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单独的活动场地,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安全、愉悦的进行体育活动。这些体质弱势、心理缺少自信和安全感的学生,需要比普通大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心,需要良好环境为他们赢弱身心挡风遮雨。学校应建立固定弱势群体体育课堂,对教室进行单独的装饰设计,配备多样的健身康复器械。因为这部分学生容易疲劳,建议建立单独的休息区域帮助学生快速恢复体力。应全天开放这些场所,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

2.5建立科学的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体质弱势学生来说,由于身体条件的原因,一般较少热衷于参加体育锻炼,多数表现为喜静、少动。如果拿普通大学生考核评价标准来要求这些学生,将极大打击他们的锻炼热情和自信,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反映学生课堂表现及学习效果。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要针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特点,以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及体育保健知识与技能为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设计能反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前后态度变化的指标;设计能反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前后心理品质变化情况的指标;设计能反映学生身体机能改善和提高的评价指标。在评价时注意避免歧视,淡化学生间的比较,重视个体的进步,鼓励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3结语

面对高校体质弱势学生这类特殊群体,要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开发体质弱势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对应的专业教师,完善场地器材,建立灵活适用的教学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这部分弱势学生受益,最终实现“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广虎.弱势群体一全民健身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1].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12-15.

[2]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们大学特殊体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26(2):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