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团队建设重点范文

团队建设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团队建设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团队建设重点

第1篇:团队建设重点范文

[关键词]社会实践;重点团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50-03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及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进行研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与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点团队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验不足导致效率不高

由于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三到四年,前一年参加过实践的同学,第二年可能就面临着毕业,所以团队人员几乎年年是新手,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再加上当今的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普遍较少,对于如何在校外组织活动、开展活动,如何与人打交道等,几乎都处于空白期,他们虽然对实践活动充满热情但对活动本身知之甚少,从而导致整个实践活动从策划到人员培训到活动过程中的灵活调整都面临诸多问题,给带队老师增加了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活动的效率。

(二)人员结构复杂导致专业程度不高

校级重点团队的成员的来源一般是从全校范围内征集或是二级学院(系部)从本学院征集而来,人员的年龄结构、年级分布、专业背景、社会经历等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短期内让团队形成战斗力,开展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活动,是个充满挑战的问题。活动能否成功开展,队员的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考虑到活动便于开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性专业所学能否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奉献社会的同时,能够锻炼自我,而团队成员的复杂性影响了这一目标的达成。

(三)时间短导致活动开展不充分

由于暑假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左右,加之活动的策划、人员的培训和考虑的学生的休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一般都控制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在学生经验普遍缺乏的情况下,除去学生在活动中适应的时间和最后总结的时间,整个实践活动的有效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暑期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整个实践活动能否按照既定计划有效开展,是个很大问题,甚至出现“轰轰烈烈出门,寥寥草草结束”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活动既定目标。

(四)人员数量有限导致影响力不够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指导老师不足等问题,各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数量普遍不多,一般一个系部(学院)组建一到两支队伍,学校层面组件一到两支队伍,考虑到经费开支和安全等现实情况,每支队伍的人员规模也基本控制在10-15人左右。因此,一所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队员的总人数,只占到在校生人数很少的一部分,这样的人数规模,使得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重点团队的实践活动中去接受锻炼,同时也削弱了整个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校园影响力。

二、加强重点团队过程管理的意义

破解重点团队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团队的过程管理,提升团队的运行效能,是个重要的突破口,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重点团队的影响力

一所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影响力如何,主要体现在它的重点团队在活动组织和宣传工作等方面做得如何。重点团队是学校重点投入的团队,是师生广泛关注的团队,是活动目标高度凝练,目标高度明确的团队。加强对活动团队过程的充分管理,提高活动效能,把活动做实做好,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带动提高学校各个层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师生、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度,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二)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重点团队的示范作用

重点团队是一般团队和其他团队学习的榜样,加强对重点团队活动过程的管理,科学、有效、充分的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及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活动方法,提高活动的效能。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沟通平台,组织各实践团队在群中定期交流,可以推动其他团队的工作开展。同时,实践活动结束后,对重点团队的工作进行总结,可以为来年的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的经验参照。重点团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标杆、是发动机、是经验播种机、是领头羊,也是宣传典型。

(三)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重点团队的工作效能

如何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实践目标,较好的完成实践任务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提高工作效能是重中之重。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能,管理出成绩,唯有加强对整个队伍的活动过程管理,根据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调整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及时做好与各方面的沟通,才能提升效率。反之,一味地按照活动计划开展活动,遇到新问题不能及时调整,将使活动成效大打折扣。

(四)有助于进一步锻炼大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锻炼,不仅是活动内容本身对学生的锻炼,更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遇到新情况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沟通等能力的综合锻炼。加强对活动过程的管理,提醒、引导学生提前发现问题,自主有效解决问题,及时反思问题,学习运用集体智慧推动活动有效开展,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

三、加强重点团队有效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顶层设计,凝练实践活动主题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尊重规律、统筹推进、注重实效。对活动主题、实践内容、具体形式、方案优化、成果呈现等均需从源头上科学谋划、系统设计。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团中央到各地团省委、团市委都会下发专门的活动通知,对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的内容安排及活动要求作出相应的指导,各高校也会根据文件精神下发符合本校实际的活动通知方案。如何既科学充分的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又能合理的结合学校特点拟定活动主题,做好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设计者一要吃透上级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的内涵实质,把握好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国家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整体要求和期待,真正做到党有号召团有响应,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二是把握好本校的实际,既要有一般性的文化类活动,又要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同时要体现服务社会,真正做到在服务社会中锻炼专业所学,实现互利双赢。

(二)严格成员选拔,优化团队成员素质

重点实践团队承担着比普通团队更高的目标任务,对成员的选拔就变得至关重要。首先,在选拔方式上要拟定科学的选拔方案,既能够选拔出适合的队员,又能够紧密契合“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活动宗旨,不能只选择活动经验相对丰富的学生干部、社团干部,还要兼顾普通同学,把渴望实践、追求进步、乐于奉献的同学要选拔进来。要让团队既包含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干部,又包含追求进步的普通同学,人员构成既有利于增强团队整体素质,又能起到锻炼队伍的目的,同时还要针对活动场所的特征、活动本身的特点等,考虑好男女生的性别比例。要草拟好选拔方案,制定科学的选拔标准,组建专门的选拔队伍,做到学校层面的重点团队面向全校征集选拔、各系部的团队向所在系部全面选拔,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把能力强、乐于奉献、可以塑造的优秀队员选。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实践技能

拟定了具体的实践方案之后,要按照总的任务量和时间安排,拟定具体的活动日程表,把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或者每一个可以预料的时间段,按照活动设想对队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师资的安排上,既要有理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授课,又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学现身说法,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具体的活动操作培训又要有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在培训人员的针对性上,成员既要有各自的工作分工,又要有集体的密切合作;在活动拟定上,既要有正常的活动方案,又要有应急预案;在培训安排上,既要有教师讲课,又要有交流讨论和提问。一般来说,短时间的培训在技能提升上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在提升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工作思维方式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上,作用明显。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确保实践过程中的人生安全。强化责任意识、实化安全措施,做好安全预案,同时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指导作用,校院分层多措并举推进安全培训和思政指导,确保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开展,一旦安全出现问题,活动将功亏一篑。

(四)及时总结调整,提高活动效率

活动进行过程中,会出现与计划变化很大的情况,甚至完全不能按计划进行,队员的情绪和信心也会产生波动,受到影响,因此指导老师要及时发现苗头,随时进行修正。由于队员是从全校或系部选拔过来的,无论师生之间还是队员之间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在队伍建立之后,指导老师要引导队员从队伍中推选出一位工作积极、责任心强、能够服众的学生负责人,尽量避免教师指定,要引导学生自己推选,活动开始后,教师只负责活动整体思路的确定和活动规范的管理,学生之间的协作、分工包括日常用餐、起居安全纪律等,都可以有学生负责人进行协调,指导教师只负责听取汇报,判断是否可行,是否进行修正等。在活动开始的前几天,要每天晚上定时召开工作总结会,每位队员都要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发言,指出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和学生们一起商议对策,提出第二天的工作方案,并连夜准备。同时要求每个队员在工作开始的前几天,每天发送书面的工作总结给指导老师。活动逐渐进入正轨之后,总结会等就可以在用餐时进行解决,无须专门开会、天天写总结。随着活动的推进,师生关系、队员关系更加熟悉,队员的纪律意识可能会出现波动,对活动的准备可能会出现松懈,这个时候指导老师要及时发现苗头,巧妙制止,防止活动中出现人员矛盾,防止活动虎头蛇尾。

(五)充分利用资源,挖掘活动潜能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一种自我锻炼活动,也是一种志愿服务活动。由于重点团队的人员少、服务时间短等系列客观问题,如何在较短实践能让实践活动起到的作用最大化,如何让活动的影响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资源。要建立团队的“qq群”或“微信群”,就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随时交流讨论,同时要建立兄弟团队指导老师和团队学生负责人的交流群,互通有无;二是要加强所在地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在实践和服务的工程中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听取对方的想法,双方共同协商推进工作,当团队工作有新的想法时,要主动提前和当地人员及时沟通想法,争取支持,争取对方提供帮助;三是发挥好队员的朋友圈优势,在活动中,特别是扶贫、支教、捐赠类的活动中,在服务队自身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借助自身的人脉资源优势,在自己的朋友圈、学校的工作群中做适当的实际的宣传发动,引起关注进而获得人力和财力的帮助,但是涉及到财和物的时候,要在活动进行工程中向捐赠人呈现开支清单和物品去向,避免产生误会和纠纷。这样在借助外力的同时,既增强了活动的宣传力度,又推动了活动开展,可谓一举两得。

四、结语

第2篇:团队建设重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创新团队;团队建设;成员激励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36

1.研究意义

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就是为了学科创新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的高校创新人才的工作团队,其组建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群体力量,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近几年关于我国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迅速增加,但是研究内容和层次参差不齐。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综述,有利于发掘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时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为高校创新团队的有效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2.研究现状

对高校创新团队的管理涉及到团队组建、团队制度、团队文化、团队环境、团队冲突等多个方面,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将对高校创新团队管理问题的述评分为团队建设和团队成员激励两个方面。

2.1关于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

孙本杰(2007)在《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一文中,分析了地方高校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他认为创新团队人才的思想状况、精神状态和工作功力等都会对团队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文虽然没有具体分析研究团队成员工作动力对团队建设的重要作用,但已充分肯定了团队成员工作动力的重要性。万锋锋(2009)在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冲突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以通过强化沟通机制、优化团队结构、加强团队文化建设等途径解决团队冲突。韦凯华(2016)指出了现阶段高校创新团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管理对策:构建合理的内部结构、避免团队内部内耗、重点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出色的领导和组织人员。纪延光和韩之俊(2004)研究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人文环境建设。张艳等人(2007)研究了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人际沟通问题。进行同类研究的还有胡瑞和李忠云、柳洲和陈士俊、夏文莉和张敏等。

2.2关于高校创新团队成员激励的研究

朱学红(2008)在其博士论文《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心理契约研究》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心理契约的内容和心理契约违背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心理契约作为创新团队隐性激励的机理。他认为,心理契约可以通过公平、声誉和职业生涯关注来实现对团队成员的隐性激励。此文虽然研究了心理契约作为创新团队隐性激励的机理,但只是分析了心理契约对隐性激励的三个作用方面,并未具体深入地研究我国高校创新团队的激励问题。朱学红(2008)在另外一文《基于心理契约的创新团队隐性激励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创新团队心理契约的内容,构建了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员工激励模型。魏斌和汪应洛(200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中研究了知识创新团队的激励问题,他们在对团队创新中“搭便车”现象和由Holmstrom设计的激励机制模型进行描述之后,提出了一个改进的解决免费搭便车问题的激励模型。王怡然等人(2007)在分析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中的制度建设时,列举了三项制度,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他们认为,应当建立适当的科研激罨制,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3.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3.1现有研究的不足

现有文献关于团队建设和激励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团队和成员的特点分析上,或通过对团队组建和运行过程开展理论分析,提出管理策略;或通过对成员人格特质和需求的分析研究,构建相应的激励模型并提出对策建议。现有研究注重对创新团队管理问题的理论分析,缺乏具有更高效度和信度的实证研究成果。

第3篇:团队建设重点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合力

[作者简介]刘印房,德州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博士,山东德州253023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10-0147-04

科研团队一般是指为适应科技发展的趋势,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一定数量的技能互补并自愿为完成共同的科研目标而工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可以说,科研团队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发挥团队成员的合力,使团队能产生1+1>2的效果。然而,目前在很多地方高校由于种种原因,组建的科研团队往往无法产生1+1>2的合力效果,直接影响了科学研究功能的发挥。

一、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合力发挥的必要性分析

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始创新、成果转移和技术转化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地方高校能否完成以上历史使命,关键在于能否组建一批富有活力、形成合力的科研团队。

(一)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合力效应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必要。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的科研团队一是数量明显不足,二是往往流于“团队形式”,未形成有效合力。后者不仅影响了科研功能的发挥,也使地方高校费尽周折组建的团队往往成为“无效团队”或“短命团队”。地方高校要承担大科学时代的科研任务,就不仅要组建团队,而且要从根本上解决团队的合力发挥问题。通过组建形成合力的团队,才能克服研究者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性,发挥集体和团队的智慧与力量,从而提高研究效率,承担综合性的科研任务,不断提高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二)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合力效应是汇聚优秀人才的必要。一批高水平的、形成合力的团队将对积聚人才发挥作用,而一个资源相互封锁、成员自立门户的“形式团队”最终将会曲终人散。地方高校通过科研团队的合力作用,较容易争取到省部级以上的重点项目,这样又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加到团队中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使其感到有归属感。同时,地方高校通过组建充满活力、汇聚合力的科研团队,也为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阐述见解、切磋思想、交流信息搭建了平台。在科研团队建设中,一个形成合力、富有民主氛围的团队环境,对于人才的汇聚和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合力效应是推进区域科技文化创新的必要。地方高校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同时更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骨干和引领力量。目前,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区域文化创新对地方高校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然而,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还非常不健全,科技创新资源还无法充分释放合力和发挥作用,对于区域科技文化创新的服务还不到位,这些问题亟须地方高校建设一批水平较高、能够担当区域科技文化创新任务的科研团队。地方高校通过发挥科研团队的合力作用和跨学科优势,能够增强科研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地方高校科研团队难以形成合力的原因透视

地方高校由于受历史发展、办学经费、人才队伍、地域环境等情况的限制,科研团队建设还存在种种问题。总体而言,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资源投人上“小、单、断、硬、散”,团队未能有效形成合力作用是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团队定位不够科学。科研团队发挥合力的前提是团队具备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良好的发展愿景,它将对整个团队产生巨大的指导和凝聚作用。而事实上,一些地方高校的科研团队不能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来布局和设计科研团队建设,而往往是在申报科研项目或应付上级检查时,才将一些人员拼凑在一起,将各自的成果打包在一块,临时“拉郎配”而组建的。这种不经科学论证,没有突出自身特色,不能适应学校科学发展而随意搭建的科研团队凸显的是功利性,缺失的是学术性,往往造成团队的价值取向融合度不够,稳定性差。也很难取得明显的成果。这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不能形成合力效应和集群效应,更难以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二) 团队资源较为分散。资源的有效整合是科技团队发挥合力的基础。在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合往往是人员的整合,而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在各个院系之间、研究机构之间、实验室之间由于隶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长期存在部门所有、职能重复、条块分割、学科壁垒等问题,研究机构往往自成体系,自立山头、门户,互相分割封闭,不能共享科技资源。因此,地方高校的科研团队也就无法形成规模和力量,无法汇聚研究合力,也影响了团队效能的发挥。

(三) 团队成员不够优化。团队合力首先是人的合力,其次才是其他资源的合力。一个能够汇聚合力的团队首先是其团队成员结构合理、搭配科学。当前,地方高校一是普遍缺乏在国内外、甚至省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通过自身培养造就一个真正出色的学科带头人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引进而能够拥有少数几个真正出色学科带头人的高校也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在组建团队时临时把系主任作为团队负责人,这种情况,往往使系主任没有精力用于团队建设,而有的系主任也没有这方面的学术能力。二是未形成有合力的梯队,有的整个科研团队其实就是现有部门人员的简单组合,学历知识结构往往呈圆柱状,而不是理想的金字塔状结构。更有甚者,现有人员也组合不到一起,由此导致团队凝聚力不够,无法形成有合力的学术梯队。三是团队人员选拔方式不够科学,团队建设是学术问题,自然也应该采取学术方式选择团队成员。而事实上,大多地方高校采取了高度行政化的方式,通过论资排辈选拔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这也为团队无法发挥合力埋下了隐患。

(四) 团队管理存在缺失。科研团队管理的目的就是遵循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律,通过对众多关系的协调、服务,积极创造一个适合科技创新开展的“气候”与“舞台”,使团队成员能够发挥合力,从而完成团队目标。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一是往往倾向于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管理,而对团队人员的管理较为忽视,缺乏给予团队成员更多的激励和科学服务的管理理念;二是制度缺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制度来完成,而地方高校普遍缺乏团队组建过程、管理过程和调整过程中一套较为详

尽的管理制度;三是缺乏分类管理,普遍存在“一刀切”的问题,管理机制往往单一化,缺乏针对性租层次性,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没有做到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不同考核方法。同时,在量化考核中,往往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过分强调负责人的贡献,对在团队中承担不同角色和功能、作出不同贡献的成员缺乏针对性的激励。

(五) 团队平台严重不足。科研团队旨在依靠团队的集体智慧实现团队目标,而集体智慧是否能有效汇聚,都还需要具有相应的实验室等科研保障。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一是普遍缺少省部级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科研平台整体上较为薄弱,无法开展相应研究,也难以汇聚高层次人才。二是承担高级别项目数量少,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由于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整体科研能力不强、平台条件差,所以多数团队缺少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高水平论文及专著比较少,获奖成果更少。三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普遍紧张,因此,虽然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科研团队的口号,但一旦落实到资金上,就往往捉襟见肘,投入不足,导致科研创新团队的硬件条件严重不足。

(六) 团队文化非常薄弱。由于处于团队建设的起步阶段,地方高校往往把大多精力用于争取外部资源上,而对内部的团队文化建设重视不足,严重影响了团队合力的发挥。一是功利色彩较为浓厚,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部分团队成员缺少科学精神和奉献意识,缺少坐冷板凳的勇气和决心,出现了学术浮躁、急功近利、难以潜心钻研的现象。二是协作意识缺失,部分成员“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乐于单打独斗,往往自立门户学派,难以配合协作,甚至出现团队成员之间文人相轻、同类相妒、互相拆台的问题。三是愿景意识淡漠,缺少对团队共同愿景的高度认同,团队成员个人的价值观不能与团队的价值观达到一致,极大地影响了团队目标的实现。

三、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合力发挥的机制探索

从根本上说,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地方高校适应科技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是科研活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产生高水平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应该遵循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并结合实际状况,积极探索科研团队的合力发挥机制,促使其更好发挥作用,顺利实现团队目标。

(一) 坚持科学导向,奠定合力前提。建设高效的科研团队,必须要定位科学、导向正确。一是团队建设必须坚持学术导向。团队建设必须坚持以重大研究项目为纽带,以解决重大学术问题为线索,以加强学术交流为平台,致力于构建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规律、能完成科研任务的科研组织。二是团队建设必须服务学校发展。团队建设服务学校发展,就是把学科建设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在推进团队建设中促进地方高校的科学发展。同时地方高校大多为教学型学校,团队建设过程中,还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这一方面可以弥补团队科研任务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的办学功能。三是团队建设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地方高校大多是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高校,它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团队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与地方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相对应进行建设,既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同时区域经济社会的广阔天地,也可以为团队建设提供舞台。

(二) 完备团队体系,打造合力主体。蜂群理论告诉人们,一个蜂群是否壮大,既与强大的蜂王有直接的关系,也与一个形成合力的团队休戚相关。地方高校组建强有力的科技团队,一要坚持正确理念。组建科研团队,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紧密结合,既要根据团队目标的要求,制定一定的条件遴选学科带头人和团队成员,同时,又要立足成员的个人兴趣和禀赋,充分考虑成员的个人目标和意愿,将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结合。二要选好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要坚持从学术标准、管理能力和道德示范三方面考虑,既可以重点从校内选拔,对于暂时不能满足条件的可以给予培养锻炼的机会;也可以从校外招聘,这样就可以有利于提升团队实力,完成团队目标,也可以培养校内人才。对于一时难以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也可以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设定任务目标,发挥其导向作用,争取在校外柔性人才的引导下,加快培养一批可以担当团队重任的人才。三要注重梯队的培养。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除了需要领军人物外,还需要包括学术骨干等在内的合理梯队。要注重围绕团队科研任务,配合团队带头人,充分考虑年龄、学历、学缘、知识、学科等不同背景的人群,选聘、吸引和凝聚一批符合团队建设要求的核心成员,组成学术梯队。

(三) 完善管理措施,健全合力制度。地方高校的科研团队发挥合力效应,必须实施科学的管理,建立一套规范的制度。一是践行分类评价的理念。要考虑不同学科团队的特点,不同团队成员的岗位特点,采取不同评价标准。应用型学科的团队可以重点评价其产学研结合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基础性学科团队则重点评价其基础研究的进展。在同一个团队成员中,要根据每位成员的岗位性质和实际贡献进行评价,考虑不同成员贡献的差别。二是完善制度,在团队组建过程中建立培养机制和遴选机制;在团队管理过程中建立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认同机制;在团队调整过程中建立流动机制和退出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使团队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三是构建科学的竞争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竞争机制,着力克服内耗、发挥合力。要强化团队成员科学的竞争意识,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完备的责任监督追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能各展特长,又能克服恶性竞争,最终形成团队合力。

(四) 优化办学环境。配置合力资源。资源整合是团队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地方高校的科研团队要发挥合力,还必须在资源优化整合上做好文章。一是加大资源共享建设力度,以团队组建为支撑,加快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打破科技资源相互封锁的状况,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办学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进一步提高科研团队对于资源的使用效益。二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必须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加快发展、增强实力的有效途径,努力为团队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加强与兄弟院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大学联系,充分利用其办学资源,广泛吸取有益的团队建设经验。三是加大投入,安排专项经费,进行科研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教学科研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公共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进一步加大实验室运行经费的

投入,增加实验设备维护、维修费用,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条件保障。

(五) 加大建设力度,构建合力平台。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的高水平的平台不足也是制约团队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地方高校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发挥特色,加大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培育力度。一是最大限度地争取教育部和省级部门的支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设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实验室和社科基地,通过平台建设吸引和汇聚一批高水平人才,促进科研团队的形成和成长,切实有效地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二是坚持校地共建,发挥立足地方的优势,与地方大中型企业共建高层次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这样既能尽量多地争取社会资金的大力扶持,又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三是加大培育力度,实施平台建设的“育苗工程”,克服申报平台项目实际存在的“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坚持科研平台的长期建设、及早规划,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培养一批能促进学校发展、又有希望冲击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建设平台。

第4篇:团队建设重点范文

摘 要: 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含义和特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指出了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建设的绩效。

关键词: 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问题与对策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教学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目前,对教师团队的研究成了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实践表明:教师团队建设在教学和科研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外语教学一直存在着费时低效的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如何建设英语教师团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所在的郑州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全日制的民办高校。近年来,我院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由于英语教师团队建设的不足,加之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外语系(以下简称“我系”)的课程建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少数有经验的老师也开展科研工作,但多半是为了职称评定或者是基于个人喜好,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研究成果对提高我系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作用不大。笔者试图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观察,探讨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含义与特征

1 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含义

团队是来自管理学的一个概念。赫尔雷格尔认为,团队是指一群为数不多的雇员,他们知识、技能互补,他们承诺于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且保持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卡曾巴赫则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1]。目前,教师团队的定义还没有统一。一类观点强调教师团队是由某一学科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为目标。例如,李俊龙认为:教师团队是由少数能够分工协作,相互承担教学责任,能够实现知识互补、技能互补的教师所构成。他们立足于教学工作,并从事教学研究,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合作[ 2]。另一类观点侧重于多学科视野下的教学创新,教师团队着眼于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为重点。例如,聂慧认为教师团队的内涵是:高校教师为了实现共同的研究目标而形成的相互承担责任的正式的工作群体。它往往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组成的具有较强学习力的平等和谐的群体 [ 3]。

本文侧重于前者,因为它是关于英语这一专门学科的研究。唐镭给出了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概念: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大学英语教育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团队能力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改革和建设的核心队伍。这些概念对我们理解大学英语教师团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 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特征

根据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概念以及建设实践,一个高效的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应该是以英语教学为导向的科研创新团队。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共同目标是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第二,有专业精、能力强的团队带头人。一个杰出的带头人能够指明团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协调各成员的行动,通过“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英语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第三,要有合理而又技能互补的教学梯队。为了发挥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作用,要优化团队成员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形成一个以学术带头人为领导,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包括助教、讲师和教授的教师团队。并同时实现团队成员在知识结构、研究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工作风格、人文素养等方面的优势互补。第四,具有沟通协作的团队文化。良好的团队文化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沟通顺畅、团结协作,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三、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各民办高校加大了对英语教师队伍的投入,引进了一大批高学历的英语教师。但同时也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 郑州科技学院英语教师团队建设现状调查

我院英语教师以新进的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大多拥有硕士学位,但是欠缺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学院从2012年初组建了大学英语教师团队。为了准确了解我国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状况,同时为我院英语教学提供依据,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对我院英语教师团队建设进行了调查分析。我院有英语教师34人,承担着全院的英语教学工作。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1至表4所示。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相关的情况,笔者还就教师团队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建议进行了个别访谈。

2 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统计和访谈,再加之笔者的观察,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首先,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最明显的是缺乏学术带头人。其次,大学英语教师的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以新进的青年教师为主,缺少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中间阶层。最后,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2)科研水平低。近年来,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开始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但科研能力仍是比较薄弱的一项。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周的教学任务都在16学时以上,有些教师甚至达到每周24学时。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无暇顾及科研工作。尤其是新进的青年教师,科研经验缺乏、科研能力欠佳,很难依靠自身提高科研水平。

(3)团队建设的内容与形式单一。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的内容和形式缺少多样性。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集体备课、导师制是比较常见的形式。设计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才能提高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促进成员的合作意识,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四、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的对策

根据教育部对高校建设教师团队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应该具备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具有职称、年龄、性别、学历结构合理的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较高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水平。但是,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团队建设还存在上述诸多问题。那么如何加强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团队建设呢?

1 优化团队的整体结构,提高成员的整体素质

对于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团队来说,优化团队的结构一方面要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一个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团队要做到职称分配合理、年龄层次均匀、学历搭配均衡,实现团队成员在年龄、性格、职称和知识结构上的互补。这样,老教师可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把优秀的教学经验传递给青年教师,同时,老教师从青年教师身上学到新的知识和信息化技能。每个成员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专注于某一方面的教学和科研。

2 丰富团队建设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教师团队建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以课题为载体,引领教师团队形成共同目标。可以通过申报省级或市级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等来形成共同的研究目标。以“导师制”的形式,由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以培养团队成员的科研 意识和科研兴趣。以团体学习为平台,激发教师智慧。聂慧认为,团体学习的关键是“深度会谈”。团体学习可以采取专题报告、专题研究、教学设计分析、读书会等形式。另外,注重教师培训工作。派青年教师参加外语教育专家和语言学家讲授的外语教师专业培训,或者通过“教师发展在线”参加网络学习,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

3 培养团队文化氛围

平等、公平、信任、宽容的团队学术氛围有利于提高团队绩效。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来自于全体成员的努力。首先,团队带头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格和极强的凝聚力,使每个成员职责分明、相互配合。在合作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欣赏,通过沟通,取长补短,促进学术创新。

4 加大制度建设

加大制度建设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建设不流于形式,才能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包括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在管理方面,要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适度分离,让团队带头人拥有更多的自。这样,团队带头人根据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具体情况,才能更好地形成团队具体的发展目标、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步骤,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从而保证教师团队建设的正常运行。学校的管理部门要设立团队建设专项经费,并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既考核评价每一个成员,也要考核评价团队整体。考核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工作、教学研究、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团队的凝聚力。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是推动团队建设的重要方法。针对考核评价的结果,对表现突出的成员和团队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参考文献:

[1 ] 乔恩・R・卡曾巴赫,等.团队的智 慧:创建绩优组织 [ M ] .侯 玲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1.

第5篇:团队建设重点范文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进程;美国教师团队建设;教育改革

一、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轨迹

(一)美国城市化发展的萌芽期

该历史时期的美国城市规模比较小,数量比较少,每个城市的人口存在率上下波动很大,1690年人口大于2500人次的仅仅有4个城市,在这样的基础上,随着现代化城市管理要求的出现,各地区的人口比例已经从8.3%逐步下降到了5.1%,虽然之后经过了7.2%的逐步上升,该历史时期城市人口的总量在不断的提升,按照城市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城市化发展中对于美国各项经济政策的改革和对于教师团队的侧重点并不多,虽然在该历史时期内美国的农业仍是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从城市经济活动角度来看,以贸易为主的港口城市化发展,促进了一些小型城市的建立,在此过程中,美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习惯仍然以教学质量为考核标准,但是对于教师团队对经济促进作用以及在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对于教师团队的促进作用,在该历史时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调整。

(二)美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城市化期

该历史时期同样也是工业化发展的关键点所在,美国城市化发展以南北战争作为界限,将美国的城市化建设从工业革命角度进行推进,而工业革命对于其他相应产业发展的作用力同样也带动了美国对于技术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大范围需要。在南北战争内战前后美国对于教师的地位开始进行关注,尤其是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开始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学生作为被教育的主体,仅仅从教育的质量和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两个角度加大了相应的改革。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手工业向技术产业的主要过度期,制造业在美国的东北部进行集中化体现,美国的区域经济也开始呈现分化。

(三)美国城市化发展的大都市时期

美国城市化发展的大都市时期主要从1920年之后开始,最先的雏形是郊区化的发展,随着1920年私立学校的无法满足当时教育普及和推广的需要,私立学校开始逐步退出政治舞台,美国城市郊区化建设历程的逐步加大,也同样为各类学校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1970年郊区人口的不断膨胀,地价上涨、教育质量不稳定、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直接让迁移的居民开始产生了恐慌的心态,郊区化是美国各大城市发展自身经济的主要方式,同样郊区化作为美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产业结构和各类运输问题的逐步凸显,各行各业对教育行业对人才的培养开始提出了个性化发展的新要求,基于此,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也开始被提出并作为一项新的研究主题而被广大人士所关注。

二、美国城市化进程中教师团队的演变

(一)教师团队的建设界定

教师团队的建设主要是在对教师团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针对教师团队的建设理论所提出的建立其一个有组织、有目标、有意识的可以由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的教师所组成的工作小组,教师团队建设可以分成教师学习型团队建设、教师多学科性团队建设、教师专业型团队建设等。

(二)教师团队和教师团队的特性

教师团队必须以教师综合性汇总为基础,但是并不是在同一所学校的所有教师群就可以称为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和教师群体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在工作层面上教师团队有整体的被默认的工作目标,团队中的每个成员的个人目标与整个团队的整体目标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美国城市化进程中教师团队建设

相对美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来说,教师团队自身的发展及建设的完善速度相对缓慢,在美国城市化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时期,受到经济发展和教育领域所出现的对教学质量关注的新要求的需要,教师团队开始于教师群体逐渐分离开来,从探究角度开始向研究角度方向发展,但是从总体来说,并没有形成专业化的管理机制,相对于美国学校的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学校教学专业的多样化变革,教师团队仅仅处于萌芽状态,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关注度也开始向教师专业化角度转向,但是教师之间的协作意识尚未明晰起来。

三、美国城市化进程中教师团队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允许,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的团队建设在合作型的学校范畴内表现尤为突出,由于立足在共同的发展目标基础上,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和主体,同样需要建立其团结合作的工作关系,与此同时,在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意见的差别性自然会出现,为了保障团队建设的凝聚力和综合实力,包含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在内需要围绕学校的共同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教师的团队建设则需要从专业化角度,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在唤醒教师团队的合作性共建团队协作意识的同时,将教师团队的总体优势展示出来,以提升每一个成员的自信心。

(二)优化团队的合作理念,促进合作能力发挥

教师团队合作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并充分认识到每个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教师每一个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角色关联性同时也需要被纳入到考察体系中来,教师团队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对每一个教师内心和精神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评定,只有正确的分析并汇总出每一个成员的优势和劣势,找到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并对其背后的社会关系进行有效梳理后,才能按照当前的团队建设需要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合作理念和文化体系,正是因为浑厚的合作文化可以提升教师团队的文化和素养内涵,其中对于教师团队行为规范的规定也同样可以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忠诚度和使命感,因此,在对激发成员的积极性方面和帮助学校更好的整合资源方面均能起来极大的推动和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团队建设重点范文

关键词: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21-03

为了在高校全面落实发展观,把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上,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这一举措对于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措施的实施并非偶然,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中,高校过于注重教师作为个体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而护士了教学团队的建设。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科门类的不断综合,再加上广泛引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繁杂,不是单单依靠某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完成教学和培养人才的任务,而是要充分地依靠群众和集体的力量,团结协作、互相信任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加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科建设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同时还能够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进一步落实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现存的问题

1.认识误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教学团队的功能和内涵认识较为模糊。例如有的学校将其视为行政机构,在团队建设中就过于重视权利和层级的分配;有的学校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群体组织,于是在建设中就缺少了明确统一的目标管理措施。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远远达不到原有的预期。

2.缺乏团队精神和带头人。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大多是独自面对着特定的教育情境,相对孤立封闭,教师之间彼此隔离防范,缺少协同合作的氛围和气息。个别教师性格清高,面对着教学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也是碍于知识分子的情面不愿意向别人请教,更谈不上合作研究了。也正是这种团队意识的缺乏,在教学中很难产生重大成果。另外,一个团队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带头人,而在一些新建地方院校中仍存在缺乏团队带头人的现象,甚至在有的院校依据着科研成果选的带头人不能带头的现象。还有的带头人缺少奉献精神,觉得指导其他青年教师浪费时间,不如多发表几篇文章,导致了青年教师的成长缺乏了传、帮、带的过程,自主发展困难较大,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导致团队松散。

3.重申报,轻建设。只有通过了申报评选程序的教育团队才能够获得立项。一旦获得了省级或者是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项目申请,不仅学校可以赢得荣誉,还能够能到可观的建设经费,因此,不少兴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申报项目有很大的积极性,想方设法积极立项。但在获得批准之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往往大打折扣,形成了积极申报草草建设的尴尬境地。

4.缺乏绩效考核机制。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教师在职称晋升上缺少一定的自,只能依照刚性的晋升标准准备必要的科研成果。学校为了提升自身“实力”,全力扶持教师力争多出科研成果。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由于较难引进和留住高职称的人才,学校对教学和科研这二者在业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明显失衡,使得科研突出但教学效果一般的教师占据优势,那些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甚感不公。这种制度也导致了教师攀升了科研的积极性而降低了教学的兴趣,教学团队也失去了对教师的吸引力。

5.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只有有了人力、财力、物力及团队文化的强有力支持,教学团队才能够健康有效运行。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对教学团队重视不够,同时缺乏相应的经费投入和支撑,团队的活动无法展开,难以发挥其整体优势,尚未形成教学改革中的合作机制。还有一些学校,虽然也有专项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缺少监管制度,导致资金很难运用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理论

1.“教学团队”概念。团队本是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概念,指的是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所组成的共同体,利用成员所具备的技能、知识和信息、资源来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之后逐渐引申出很多的团队,例如销售团队、教学团队等。教学团队指的是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们为了完成共同教学、建设目标而组成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负责带头,有着合理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沟通,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定期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教研与经验交流工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教学团队建设内容。教学团队建设内容框架可从内部环境、支持环境和教学建设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选拔和培养团队带头人。本科院校团队带头人应是本学科中拥有较深学术造诣以及创造性学术思想的专家,致力于本学科建设,在教学一线坚持授课,治学严谨、品德高尚,有着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贯彻“质量工程”理念,将所有团员的共同愿望作为团队建设的总目标,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其次是团队队伍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可根据各个学科的实际情况,将研究所、教研室、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作为建设单位,把相关的系列课程和专业作为建设平台,形成一个知识和职称、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团队结构。最后是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团队成员之间通过讨论、对话和备课以及观摩教学等方式进行多层次的沟通,实现整个团队当中经验和资源的共享与增值。

3.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教学团队的构建,应遵循着以下三项原则来实施。首先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设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应紧密结合科研工作,激励高水平的教师加入团队,并充分地发挥出其优势,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风格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次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工程”下的教学团队建设,应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知识与素质的锻炼与培养,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自学、实践、交流、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实现资源整合。在建设优秀教学团队过程中,应鼓励跨学科、跨学校的方式来建设团队,同时辅以多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1.教学理念。所选择的教学理念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要想整体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水平,就需要选择既能体现本专业的最高水平同时又符合教学实际和发展规律的教学理念来作为支撑。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质量,继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用先进理念来指导教学改革。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容易形成自身的专业之见,缺少教学长远规划和改革创新思路,依赖于教学经验,缺乏教育改革深化的动力。所以,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过程也是一次变革教学理念的过程,需要团队做到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探索改革,坚持用科学理念指导教学。有了先进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团队的研究水平肯定是一流的。

2.教学突破口。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仅要重视团队建设,还要选择好教学突破口,这是涉及教学团队发展方向的一个大问题。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讲,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前沿性的教学问题中还欠缺全面深入的把握,在这类院校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择具有一定新颖性和学术价值的且适合教学的教学团队;其次就是要根据新建院校培养人才重心下移的特点,在选择教学突破口时重点着眼于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现实,力争培养极具学科特色和带动学科发展的教学团队。既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定位为应用型,那么,就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并且使其成为极具特色的教学突破口。

3.高水平管理。建设专业的学科教学团队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模式和机制,且需要较多的人员和较长的周期及较宽的工作面。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一方面是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同时还要肩负着培养优秀管理人才的重任。所以说,高水平的管理对于建设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还要将管理影响教学建设的意识和目的贯彻给每一位团队成员。在团队管理的机制和模式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到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的特殊性。管理工作在协调教学机制的运行、教学人员的流动、教学绩效工作的考核与认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团队建设者要对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如果将整个团队比作是一部机器的话,那么要想维持机器的良好运转,管理就是不可或缺的剂。而随着院校规模扩大化和职能多样化的发展,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和多样,教学团队的管理问题也愈加地突出。同时能够保障教学团队建设质量的就是健全的管理制度,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相应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因此,加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就要不断地提升管理水平。

4.明确目标与任务。团队目标在教学团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目标反映出来团队的存在理由、活动界限、团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功能和地位等等。只有在有了共同的目标之后,教学团队成员才能够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不断交流互动,以碰撞出新的火花,实现团队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整个团队建设水平。在这期间,团队管理者还要观察了解成员个体间的要求和期望,适时设置共同目标以引导和激励成员的集体意识。

5.评价机制。目前,在很多高校中存在着对教师职称和考核工作由第一责任人决定而其他合作者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的情况,在客观上阻碍了教师之间的合作。针对这一情况,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构建一种利于团结成员共同合作的机制鼓励和促进团队建设的发展。这一机制同时也对高校提出了要求,高校应将团队和个人的业绩进行双向考核且均作为参评依据,将团队业绩和力量作为评价机制的重要导向。这一评价机制与传统机制不同,原有的评价机制只是单纯地看重个人的绩效业绩,而这一新型评价机制同时侧重个人和团队二项业绩的绩效,以此来引导成员尽量追求团队力量和绩效的最大化。在评价机制的操作过程中,学校除了奖励教师个人的业绩之外,还要采用基于整个教学团队绩效的奖励和评价方式。由过去的重视个人业绩考核转向团队整体业绩考核,由过去重视过程管理转向现在的重视目标管理,由过去重视年度业绩考核转向重视团队间的业绩考核。宗旨是鼓励教师加入到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激励教师们共同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增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强团队凝聚力。在评价的方法上,要设法消除教师之间的不恰当的竞争,要促进教师真实地表现自己、主动地接纳别人、积极地帮助他人,以实现教师间的真正的合作。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关系着区域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质量工程”背景下,院校不仅要更新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理论,同时还要在实践路径等方面积极构建符合团队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并进一步加以完善,使其能够促进和鼓励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04).

[2]陈新刚.高校绩效考核工作探析[J].中国建设教育,2007,(2).

[3]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05).

[4]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N].鲁东大学学报,2008,(02).

[5]黄玉飞.对高校教学团队的考核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02).

[6]杨涛,王兴林,童文胜.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之路探索[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基金项目: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JGA072);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JGZ051)

第7篇:团队建设重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分类号】J50-4

引言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其特点是不断地创意和创新,随时代潮流变化而快速应变,材料的变化、工艺的变化、观念的变化等都会带来教学上的变化。从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的视角来审视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目标,以工作室为平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理论讲授与项目设计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1]该模式实行的项目教学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实践融为一体,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能力的训练。[2]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而且要全面负责指导艺术项目设计与实践。

1.专业教学团队及特征

教学团队分为学科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跨学科、跨课程的教学团队,是为培养某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由明确分工,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学科或相关课程的教师个体组成的教学团队。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而言,专业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艺术设计、工程领域职业所需专门人才和服务社会为直接目耍由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知识互补、技能互补的教师个体组成的团队。

2.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就教学而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团体合作,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就教师素质与职业能力而言,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使自身在教师职业素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团队学习来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手段。[3]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

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3.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

在充分把握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理论,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要求,明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与重点,由院校主导、政府扶持、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带头人执行,组建一支由院领导和行业企业管理层组成的“双带头人+专任教学团队+兼职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的梯队结构。

3.2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策略

3.2.1以团队“素质模型”理论为指导,构建专业教学团队

素质模型是指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的素质要素的组合,他是用行为的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每一个素质族又包涵了相应素质要素。这些素质族及素质要素也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个体在素质上的基本要求。

3.2.2政府要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加大的经费投入,扶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但有宏观的国家发展政策,而且普遍有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切实的保障。企业界和职业教育界,但凡遇到有必要进行解释的行为时,都能在《职业教育法》中找到依据。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教法》颁布与实施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最关键的是需要地方政府要为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与制度保障。

2)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体系

从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看,大多数国都建立了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职业前培养,而在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仍然沿用普通师资的培养模式。仅通过职后培养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是不能满足专业教学团队素质要求的,因此,地方政府应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专门机构,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3)加大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经费投入

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如新西兰政府投入约占70% ,德国达到55%,澳大利亚达50%。可见增加资金投入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保证。因此政府要拓宽经费来源,改善拨款制度,设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项基金,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结语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充分把握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要求,以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为核心要素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政府扶持、学院主导、行业企业的主动支持与参与、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持。各层面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才能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 (5):176-178.

[2] 邸晓松.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7(2):73-74.

[3] 张光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 科技信息,2008,(9):491-492.

[4] 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注:

第8篇:团队建设重点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本科教学;创新团队;课程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当代大学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日新月异、各行各业要求创新人才的现代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于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目前国内外著名的大学正在逐渐转向研究型教学模式,并为此进行探索和实践。

研究型教学的内容必须与该学科课程相关联,鼓励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对相关学科的兴趣。常用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有:问题驱动学习、案例研究、项目学习、论文研究、研讨课以及高峰体验课程等。研究型教学强调方式灵活多样,内容具有开放性和丰富性,通常体现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研究型教学通常引导学生建立团队,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培养,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得以锻炼,他们相互交流,各尽所能,共同推动研究顺利进行。本文以建设学生创新团队、促进学生的主动性研究为目标,提出进行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讨,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根据研究室和课程组模式构建面向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师团队和教学管理团队,抓好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的建设,提升学生创新团队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以此推动研究型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推行研究型本科教学的宗旨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技能)以及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创新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较强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和求实、求真精神,有理性的批判意识,在素质、能力和知识诸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创新性工作。

目前对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的基本评价:主要矛盾不是数量太多与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结构不合理。我们不能站在传统计算机学科的立场来考虑专业的设置与内涵,而要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角度来考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实现总体结构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结构失衡问题。我们试点研究型学院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就是通过有序引导,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即重在创新,包括科学和技术研究的系统开发人员;重在应用,包括产品、代码和开发的软件技术人员;重在建立系统和参与管理的信息服务人员。

2.1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1) 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

(2) 专业方面具备的能力:

① 自学能力、信息获取与表达能力等。

② 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既能把握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认识系统总体;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利用理论指导实践。

③ 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性。

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2) 专业方面需要具备的能力:

① 获取知识能力: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适应学科发展的能力等。

② 应用知识能力:需求分析和建模能力、软件设计和实现能力、软件评审与测试能力、软件过程改进与项目管理能力、设计人机交互界面能力、使用软件开发工具能力等。

③ 创新能力:在基础研发、工程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实施研究型本科教学改革的团队建设措施

3.1研究型团队建设措施

学院在实施研究型本科教学改革的主要保障措施是抓好团队建设,总起来看就是抓好三个队伍建设,即教师团队建设、学生团队建设和教学管理团队建设,这三个队伍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是实施改革的最坚实保障。

3.1.1教师创新团队建设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年轻化的教师队伍,在学院88位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44人,如何利用好这批教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我们拟在现有课程团队基础上,整合学院教师团队资源,根据课程体系设置的课程模块,优化合理的教师课程团队。在此基础上,强化本科导师制建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课题项目孵化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科研实力。

3.1.2学生创新团队建设

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科技兴趣的引导和参与。拟在大一推行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为目标的程序设计比赛,如大学生程序设计联赛和ACM集训等;拟在大二推行以提升动手能力为主的硬件操作和设计,如嵌入式大赛和电子设计大赛等;在大三推行以创新项目为基础的学生团队建设,着重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大四重点以创业大赛和软件类设计大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项目分析与系统设计能力,为大学生就业和参与实习打下基础。

3.1.3教学管理团队建设

在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和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基础上,配套一个服务主导型的教学管理与教务管理团队,是实施研究型本科教学改革的后勤保障。我们拟重点发挥教学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并与各课程模块建立星型联系网络,成立教学改革工作组。教务管理团队面向教学过程的全部环节进行服务,着力打造一个服务主导型的服务窗口。

此外,学院还强化教学改革的制度建设,深化教学管理的制度保障,学院的党政工、后勤服务、学生工作、班主任、辅导员等各条线工作应围绕学院研究型教学提出新思路、新内容和新的工作方法。

学院教师团队建设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下面以课程组建设为例,说明教师创新团队的建设措施。

3.2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课程组建设

学院在教学委员会指导下,重点优化原有的教学课程组,根据研究型本科教学改革新课程体系的模块设置大课程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学科核心课程组:主要分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组、学科核心必修课程组和学科核心选修课程组,根据课程模块设置,配置1~2名课程组长。

(2) 专业选修课程组:主要根据学科方向设置5~6类专业选修课程,根据不同的学科方向,配置2~3名课程组组长。

(3) 专业实践课程组:根据设置的4门课程特点,配置1名课程组组长。

(4) 任意选修课程组:包括学科任意选修、公共任意选修以及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组,设置1~2名课程组长。

(5) 兴趣导向课程组:主要是创新项目课程和科技竞赛类实践课程,根据课程特点设置1~2名课程组长。

(6) 实践环节课程组:主要是短学期实践、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环节的相关课程,授权由各研究室主管教学的副主任组织实施,不设课程组组长。

课程组组长一般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选修课程也可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总体设置8~10人的课程组管理团队,接受学院教学委员会的指导,并组织参与试点教师定期参与培训等。

4结论

教学改革的成败在于队伍建设,我们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以此带动学生创新团队发展,在此基础上,配备一支服务主导的教学管理队伍,从课堂教学、课程实践、课程设计、科技竞赛以及课程考核等多个环节为教师提供服务,做好课程改革的坚实保障。这是我们前期成功开展工作的基础,也将积极进行研究型本科教学改革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 余秀兰. 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J]. 江苏高教,2008(5):60-63.

[2] 白淑英.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模式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25-126.

[3] 陈效兰,张岩. 师生互动式研究型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08(10):35-36.

[4] 苏丽,兰海. 试论研究型教学模式-基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175-176.

第9篇:团队建设重点范文

关键词 教学团队建设;会计专业;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79-03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服务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1]。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而教学团队建设又是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支点之一。因此,如何依托校企合作进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值得探讨。

一、校企合作对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作用

(一)校企合作是实现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之路

1.学校扮演的角色

角色一:教育者,即为社会培养会计后备人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改革日新月异,也带来了会计人才的推陈出新。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

角色二:培训者,即为社会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随着会计改革的推进,会计知识不断更新。学校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教师往往对新会计政策和知识最先接收、掌握和研究,有条件也有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在职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教育。

角色三:服务者,即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学校可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成立会计培训咨询中心,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会计咨询服务,为其设计会计架构、会计制度、运行机制等。也可成立记账机构,为企业提供财务服务,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专业实践机会。

角色四:科研者,即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任务。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入,会计理论和实务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对于学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此项任务,真正实现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教学科研相长的良性循环。

2.企业扮演的角色

角色一:专业、课程建设参与者。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其质量、规格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学校要做到面对社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及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都需要企业参与其中并给予指导和支持。

角色二:教学过程参与者。会计工作的特性决定了教师若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很难胜任实践教学任务。所以,学校要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走进课堂,做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

角色三:师资培养参与者。要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的职业技能最好实践锻炼之处就是企业一线。企业应为学校教师提供相应的机会,接纳并给予指导和支持。

角色四:学生专业实习指导者。为提高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根据培养计划,学校一般都会安排1~2学期时间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和条件,安排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指导学生,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

角色五:订单办学合作者。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企业完全可根据自身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合作举办订单班,此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明确了岗位需求和培养规格前提下开展教学工作,便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型人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学校与企业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他们是一个不可分割利益共同体,校企是职业教育的两个主要参与体,其结合点是创造共同的核心竞争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使用,只有学校和企业搭建“携手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效平台[2],才能互利共赢,相得益彰。

(二)校企合作是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保障

一个优良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的支持。一方面,做好“请进来”工作,即学校应真诚地聘请热心教育、业务精良的行业企业会计专业人才加入教学团队。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指导专业实习等形式,让兼职教师积极参与到团队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做好“走出去”工作,即学校应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锻炼,通过企业一线见习或直接参加企业财务工作,提高专任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更好地促进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

二、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应如何以校企合作为工作平台进行建设,本文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会计专业为例,从师资构架、内涵建设及制度保障三方面提出建设方案。

(一)师资构架

一是规模设置。根据学校会计专业在校生数,团队教师数应在12~14人左右。可以设置三个层次的岗位,一般设置一个主管教师岗位,按课程分别设置一名分管教师岗位,再下设l~2个主讲教师岗位,教师可兼任不同层次的岗位。

二是组织结构设置。在年龄结构上,为保证动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老中青三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避免出现团队断层的现象;在知识结构上,每一位教师的知识应该是“全”与“专”结合;在学历结构上,以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为主体,但对于兼职教师不能为学历而困,应更注重其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在职称结构上,以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

三是专兼比例设置。会计专业教学团队人员配置必须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兼职教师人数应占团队人数的20%~25%左右,这样能增强团队成员在思维方式、专业技能、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互补。

四是团队负责人设置。团队负责人对教学团队的建设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负责人应具有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且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的威信,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可以由主管教师担任。

五是运作模式选择。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相互配合。主管教师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沟通、协调上,为团队提供组织与服务,与团队成员共享领导权与决策权,同时外部激励与考核的对象是团队整体。

(二)内涵建设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团队建设目标

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团队首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主动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从会计职业岗位和具体工作过程入手分析,按岗设课和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工作情景中学习实践。其次,应该明确团队建设的目标,就是以推进有学校特色的会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目标,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改善办学条件。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特色

实践教学是专业能否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团队通过积极探索,已初步构建了“2663”实践教学体系,即构建“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两个实践教学环境;构建认知实践、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专业拓展技能实训等6种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贯穿于六个学期;培养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三种能力[3]。此体系的运行以课证深度融合为落脚点,以师资队伍、岗位实训教材和实训教学条件为保障。

3.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团队教学改革能力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基本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发挥团队智慧,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对有内容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更合理地安排每门课程的开课时间及课时量;聘任行业专家担任主讲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同时积累优质的教学资源;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明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理论和实践课时的分配、课程考核办法等。

(三)制度保障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为提高团队整体战斗力提供内部制度保障。绩效考核即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对团队教师、整个团队的行为和成果进行评估。在团队中,难免会出现“搭便车”或消极怠工等现象,会严重影响团队的内涵建设水平。所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公平体现收益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对工作不力者还要予以批评教育。团队还应制定年度或学期工作任务、计划,工作要责任到人,不断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同时,要十分重视团队负责人的选拔,选用能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在教学、科研上有创新精神、有作为,能为团队及成员的研究指明方向,并在疑难问题上能给予关键性指导,能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善于沟通和调解的一线教授或副教授。在绩效考核体系下,每个团队成员责任明晰,有利于促进内部和谐团队。

(2011年度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科研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编号:KY201103,主持人:陶军)

参考文献:

[1]胡柏翠,等.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