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姐妹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爸爸给我买了全套的《笑猫日记》,我可喜欢看了。《笑猫日记》一共有19本了,作者是亲爱的杨红樱阿姨。书中有许多可亲可爱的“人物”,有一只善解人意、善解猫意、善解狗意的,会微笑、狂笑、冷笑、狞笑、嘲笑、苦笑还会皮笑肉不笑的“笑猫”,还有一只超凡脱俗、心中有信念,是小猫们的好妈妈的“虎皮猫”,我最喜欢看的其中一本是《小猫出生在秘密山洞》,这本书生动描写了笑猫带着怀孕的虎皮猫住进冰冷的秘密山洞里,在两个相互扶持、努力下,在伙伴们的帮助下,虎皮猫终于生下了胖头胖脸的“胖头”,漂亮美丽的“二丫”、活泼机灵的“三宝”以及瘦弱多病的“小可怜”四只天真可爱的小猫咪。虽然没有丰富的食物和温暖的小窝,但是笑猫和虎头猫凭者做父母强烈地责任感和家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爱心,经过千辛万苦还是把几个小家伙养育到了春天,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中,虽然全家齐心协力保护“小可怜”可“小可怜”还是永远的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让我感到爱的伟大,这个世界上有父母的爱,有兄弟姐妹之爱,还有朋友之爱。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就算生活再艰苦也是温暖的,我们每个孩子不就像书中的小猫一样吗、在我们的出生,生产过程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我们周围许许多多的亲人伙伴都给了我们无数的关爱,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要好好珍惜,好好努力,学好本领,要学会关爱别人,善待他人,充满感激之情,心存感恩之心,付出我们的爱,让自己,也让家人、朋友都生活的更好。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吧!
发酵鲨鱼肉(冰岛的冬至节)
这个节日起源于19世纪,人们是为纪念挪威众神和回顾冰岛灿烂历史,发酵的鲨鱼肉被定为节日食物。发酵鲨鱼肉在冰岛很受欢迎,做这个小吃要对无危害的鲨鱼肉晒干后发酵,鲨鱼肉往往要晒4~5个月。闻起来臭臭的鲨鱼肉,吃起来可是香辣的,就像中国的臭豆腐一样。
“哈曼的耳朵”糕点(犹太教普林节)
普林节是犹太历中最欢乐的民间节日,纪念和庆祝犹太人在公元前4世纪被波斯帝国统治时期,斯贴皇后拯救他们逃离灭族危难,使得犹太人从毁灭中幸存下来。三角形状的糕点内有罂粟籽、水果蜜饯、李子、坚果、枣、杏和巧克力做馅儿,是一款甜甜的犹太传统美食。
国王蛋糕(狂欢节)
你想尝尝五颜六色的蛋糕吗?那就不能错过狂欢节的国王蛋糕。扭成麻花状的面包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冰沙和绿色、紫色、金色的糖果,您是不是已经想要尝尝了呢?这款蛋糕的名字来自《圣经》中的三位国王,国王蛋糕传承了古罗马时期酒神节的庆典食物,而其形状酷似当时的皇冠,意味着会为品尝它们的人们带来幸运。
杏仁奶糕(印度排灯节)
在每年的10~11月,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联合举办一场为期5天的排灯节,色彩缤纷的油灯展览、享受味觉的小吃盛宴。由鹰嘴豆、印度酥油、糖和小豆蔻制成的杏仁奶糕当数排灯节的最佳小吃。
果仁曲奇(埃及开斋节)
撒有糖豆的坚果曲奇,是穆斯林开斋节的经典食品。开斋节标志着伊斯兰教斋月的结束,在这一天,信奉伊斯兰教的一家老小会相聚一堂品尝这种甜食。部分阿拉伯国家已经对这种甜食进行了加工改造,使它们味道更多样、外观更诱人。
肉馅羊肚(苏格兰的彭斯之夜)
在每年1月25日,苏格兰人为纪念伟大诗人罗伯特·彭斯而举办“彭斯之夜”活动。在彭斯之夜,苏格兰人会聚集在一起,享用苏格兰传统食品肉馅羊肚,它是将羊心、肝脏、肺切片,与洋葱、燕麦、调料慢炖而成。上菜前由穿传统服装的风笛手吹奏传统音乐。餐后朗诵彭斯的诗歌,跳苏格兰舞蹈。
【关键词】媒介 叙事 日常生活
每天,我们一睁开眼睛,“信息”就蜂拥而至。承载这些超量信息的媒介无处不在――电线杆子、公共汽车站牌、交通主干道两旁的墙面、城市的街道、立交桥、厕所、文化衫、女性的身体……此外还有占据主流地位的媒介――数百家官方电视台日夜不停地播放的娱乐节目、访谈节目、影视剧节目等;数千家官方报纸日益增多的版面;数十万家官方的和民间的网站铺天盖地的信息等等。我们的确有一种被媒介和信息围困的感觉。①媒介在给我们传递这些“信息”的同时,也在担负着其“叙事”的功能,我们的一生都被叙事所包围着,尽管我们很少想到这一点。
有关媒介叙事与日常生活的讨论可以说是和叙事学同时出现的,那何为叙事,何为日常生活?“叙事是由在一段时间里展开的故事组成的;日常生活是真实的,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基本的东西。日常生活或多或少地自动发展,直到我们死去,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看到顺序和叙事因素,但是这和说它们是叙事不是一回事。”②虚构的叙事是闭合的: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其间出现的各种纠葛在结尾里得到了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总是(或者也许并不经常)有闭合的因素――也就是在死亡之前没有。我们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中间”,我们在其中工作、娱乐等等。叙事也比日常生活集中得多: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威胁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对平凡,而我们的体验一般也不如叙事中的人物的体验那么紧张和令人兴奋。
既然叙事和日常生活有着如此明显的区别,那为什么在当代媒介社会,人们还会混淆它们之间的界限,自然而然的把媒介叙事与日常生活画上等号?这就需要我们用传播学和叙事学的原理来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我们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潜在已久的问题,需要我们对此做出解答。
一、日常生活与叙事的界定
“日常生活”是相对于社会活动,特别是相对于工作而言的。在人们的约定思维中,日常生活在空间上主要指向家庭,时间上指向工作以外的时光。匈牙利学者阿格妮丝・赫勒说:“如果个体要再生产出社会,它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③家庭便是个体再生产的主要集中地了,因而,人们的家庭生活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它包括生儿育女、抚养老人、婚丧嫁娶,甚至买菜做饭等琐碎、平庸、重复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
所谓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就是以日常生活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进行文本构建、意义阐释和审美表达,在这里,琐碎的、人们习焉不察的日常生活时间与生活空间成为叙事、审美、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体现与挖掘的对象。日常生活叙事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写实的方式、不厌其烦地展示日常经验和日常琐事,将日常生活作为叙事的主要对象。在《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一书中,阿瑟・阿萨・伯格为我们清晰的展示了叙事与日常生活的区别(其中通过中介叙事在本文指媒介叙事):
伯格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叙事’即故事,而故事讲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的异类生命、昆虫等身上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④也就是说,故事中包含一系列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即叙述在一段时间之内,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一段时期间发生的事件。
二、媒介叙事
在《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的叙事》一书中,伯格将各种媒介和叙事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构成了关于媒介的叙事,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媒介进行‘故事’的讲述。”而这个媒介可以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也可以是以声音、图像等形式出现的。
媒介的叙事与日常生活中的叙事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开篇我们就已经简单介绍过了,在此,引用麦金托什在《1984年电视商业广告――对电视叙事性的研究》中的例子,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随着20世纪60年代马歇尔・麦克卢汉强调新的大众传媒将给社会所带来巨大冲击,直至“地球村”的命名出现,西方知识界开始了一个“恐惧世纪”,“1984”和“老大哥”(1984年是由“老大哥”实行寡头政治时期)成了象征性的符号。当1984年到来的时候,苹果电脑的创始人乔布斯出资百万美元,制作了一个只播放1分钟的公益广告:在一个巨大的大厅里,一排排身穿制服、神情木讷的人坐在大厅里,听“老大哥”训话,他的脸被投射在几层楼高的电视屏幕上。忽然一个肌肉发达的女性在警察的追赶下,挥起铁锤,砸向屏幕。屏幕里的“老大哥”被打得粉碎,画面隐去,画外音响起:“‘1984’没有到来。”甚至当1985年元旦到来的时候,世界重要报刊的话题之一也是:“我们安度了1984年,预言幸未成真。”
人们把这则公益广告所展示的画面认为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当画面被砸得粉碎时,人们以为“老大哥”真的因此而消失了。显然,电视媒介的叙事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真实,也就是我们在传播学中经常会提到的“拟态环境”或“涵化理论”。
被描述为“心灵的舞台”的广播,作为叙事媒介,同样有着巨大的“叙事”能力。广播依赖人们在心里想象事物的能力,只要有适当的暗示(通过声音、音响效果和音乐),我们就能想象任何事物,所以广播可以讲述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对这一点最有力的一个说明是著名的(或者应该说是臭名昭著的)墨丘利空中剧场在1938年10月30日,即万圣节前一夜,开始广播《星球大战》。脚本是霍华德・科克所写,他根据H・G・威尔斯的《星球大战》,为奥森・韦尔斯与他的演员班子的广播节目改写了这部脚本,这出广播剧引起的全国范围内的恐慌可谓前所未有。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社会科学家哈德利・坎特里尔在他的《来自火星的入侵:恐慌心理的研究》(1966)一书中写道:“在广播远未结束之前,全美国的人就已经在祈祷、哭叫、紧张万分地四处奔逃,以逃避火星人带来的死亡。有些人跑去救心爱的人。其他人打电话道别或发出警告,匆匆通知邻居,从报纸或广播电台寻求信息,叫来救护车和警车。至少有六百万人收听了这一广播。至少有一百万人受到了惊吓,或感到了不安。”这是对叙事力量的出色证明,这里的叙事是大众传媒的一次广播,它深刻地影响了许多人。这出广播剧所造成的恐慌一方面与媒介的叙事力量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与大众之中潜在的焦虑和恐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广播剧激活了这种潜在的焦虑,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对自己听到和看到的东西提出质疑。
三、媒介技术进步给叙事带来的影响
今天,媒介技术改变了一切,我们所看到的社会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普遍重构。在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中,地球成为一个“村庄”,这一切都是电子信息技术、网络等多媒体这样的媒介带来的,这意味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这一新环境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改变便是来源于新媒介对现实的“叙事”。
说到这里,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虽然,“议程设置”理论最初是因总统竞选提出来的,对于其他类型的内容和效果还没有深入研究,但个人认为媒介的议程设置对于使用媒介的受众来讲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
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塑造方面也变得更加高效。近几年来网络改变日常生活的力量可谓越来越大,很多事件被公众获知都始于传统媒体的报道,但是真正引发公众参与热情的却是网络。网络不仅使人们对社会事务的表达欲望在日常生活里获得释放的机会,同时这种释放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意力量,改变了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轨迹。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网络是作为非官方的方式出现的,无疑对日常生活的塑造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使我们看到了一种趋势――新兴媒介将在更大范围内改变我们的生活。眼下,属于21世纪第五媒体的手机,其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也更加体现了媒介对日常生活叙事的影响,走到哪里,手机都可以上网,登录微博、跟帖,从而使事件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人们却从不考虑此事件的真伪,只是盲目的去相信这就是事实。
结语
今天,我们身处多元化的媒介时代,传统媒介发挥着并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传播功能,新兴媒介更是以其超强的能力改变着社会,它们塑造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当我们打开电脑享受网上冲浪的乐趣时,当我们拿着手机打发无聊的时间时,当我们劳累了一天回到家打开电视时,媒介正以其无所不在、无往不胜的姿态进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抱怨媒介内容的媚俗和堕落,让我们以为现实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媒介本身并不能给我们的文化增加是与非的东西,所以在考虑媒介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还应该从自身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必须学会如何阅读“叙事”,以分析的眼光来看待媒介叙事。
参考文献
①蒋原伦:《媒介批评》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④[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9、3
③(匈)艾格尼丝・赫勒 著,衣俊卿 译:《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1990:3
20__年世界地球日
腊夫运河(LoveCanal)位于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是一个世纪前为修建水电站挖成的一条运河,20世纪40年代就已干涸而被废弃不用了。1942年,美国一家电化学公司购买了这条大约1000米长的废弃运河,当作垃圾仓库来倾倒工业废弃物。这家电化学公司在11年的时间里,向河道内倾倒的各种废弃物达800万吨,倾倒的致癌废弃物达4.3万吨。1953年,这条已被各种有毒废弃物
填满的运河被公司填埋覆盖好后转赠给了当地的教育机构。此后,纽约市政府在这片土地上陆续开发了房地产,盖起了大量的住宅和一所学校。厄运从此降临在居住在这些建筑于昔日运河之上的建筑物中的人们身上。
从1977年开始,这里的居民不断发生各种怪病,孕妇流产,儿童夭折,婴儿畸形,癫痫、直肠出血等病症也频频发生。1987年,这里的地面开始渗出一种黑色液体,引起了人们的恐慌。经有关部门检验,这种黑色污液中含有氯仿(CHCl3)、三氯酚(C6H3Cl3O)、二溴甲烷(CH2Br2)等多种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这件事激起了当地居民的愤慨,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宣布封闭当地住宅,关闭学校,并将居民撤离。事出之后,当地居民纷纷,但因当时尚无相应的法律规定,该公司又在多年前就已将运河转让,诉讼失败。直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对策补偿责任法在美国议院通过后,这一事件才被盖棺定论,以前的电化学公司和纽约政府被认定为加害方,共赔偿受害居民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费达30亿美元。
腊夫运河事件是典型的固体废弃物无控填埋污染事件。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是指被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固体废弃物可对环境造成多方面的污染,其危害从腊夫运河事件可见一斑。如果把固体废弃物直接倾倒入江河湖诲,会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如果露天堆放固体废弃物遇到刮风,其尘粒就会随风飞扬,污染大气;固体废弃物在焚化时也会散发含有二嗯叹等有毒致癌物的毒气和臭气污染大气环境;堆放或填埋的固体废弃物及其渗出液会污染土壤,并通过土壤和水体在植物机体内积存,进而进入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20世纪后,工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垃圾问题也开始时刻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垃圾是固体废弃物的一种。目前,全世界的垃圾生产量在不断增长着,每年产生的垃圾约达10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粮食产量的6倍,钢产量的14倍。美国近20年来的垃圾的增长曲线甚至超过了人口增长曲线。城市垃圾不仅是生产量增长,而且在成分上也与过去有着质的变化。除了大规模的工业废弃物污染以外,生活垃圾中的有毒废弃物污染在20世纪中期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种早期的污染物排放即便停止了,有毒物质也会长期滞留于环境中,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对生态环境的自净循环系统造成破坏。
如何消纳不断出现、并且越来越多的垃圾成为最令人头疼的事情。除了有机垃圾可以进行发酵堆肥以外,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一般为填埋和焚烧。填埋会占用大量的土地,美国在本世纪初曾自恃土地广博而占用了大量土地来填埋垃圾。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到了无处可埋的地步,只好寻求垃圾出口,甚至企图把垃圾卸到南极,由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公愤。另外,填埋过垃圾的土地是不宜利用的,因为垃圾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会随着雨水渗入地下,污染上地和水源。如果填埋不当垃圾内部产生的甲烷气还易引起爆炸。
更多人或许并没有被这种天生异象吓到而惶惶不可终日,而是将这作为自己疯狂的理由,之前舍不得买的都买了,依照以往的“三观”不能做的事情也做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甚至期待末日的来临?这末世情结至于你意味着什么?
“其实失望是因为想要结束这样的生活,每天都是庸庸碌碌的,看不到前面的路,世界末日了,大家也都消停了,挺好。”
“我的生活状态一直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长期规划,世界末日作为一个结点刚刚好,在之前给自己做了很多计划,让每天过得精彩,时间过去了之后感觉有些失落。”
“我的性格有些懒惰,没有什么上进心,虽然看着别人过得好有些羡慕,可是安慰自己也没两天就算了,现在突然觉得心态不对了,变得很浮躁。”
“我跟第一个男朋友分手后非常后悔,觉得没有珍惜开心的时光。所以我学会了享受生活,每一天都当成末日来过,不让自己再后悔。”
“我的爷爷在2012年底去世了,这是我第一次遭遇身边亲近人的离世,那一天对我来说已经是世界末日了,感觉没有什么更可怕的事情值得担心了。”
“或许我是天生乐天派,或是太喜欢‘活着’了,我内心中一直不相信会有什么世界末日,甚至有些抵触情绪,我觉得现在就是我最好的生活,我喜欢。”
末日末日你快来
你盼望末日的到来,其实是出于对当下生活的不满,看着身边的朋友各个过得风生水起,而你却依然一事无成,心中有艳羡,更多的是无奈。不管是对工作还是生活都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但命运就是这么不公平,让你变得习惯自怨自艾,你希望这种情况能够改变,但苦于求路无门,最后干脆想一了了之。
当看到《2012》中的末日场景,人如蝼蚁一般被洪水吞噬,你对于这种方式的末日审判有一种认同感。毕竟能够买“船票”的人是少数,更多的人依然是无力抵抗,看到那些平时你羡慕的人跟你一样的无助,你获得了自恋的满足感。
你或许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抬头看看可能还有几十年要去努力,你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但世界末日给了你一个假象的终点,因为时日不多,你突然计划并积极实施看似“疯狂”的很多计划,因为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活,有目标、有结果,这样的方式让你感觉到很充实。如果你有这种感觉,不妨制定一下你的“五年”或是“三年”计划,而不去想过于长久的事情,能够帮你找回安全感。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是指自己认为或是想要成为的形象,人们总是会担心这个形象不够完美,生活的压力经常是源于此,而末日毁灭了“自我”,对内心中的焦虑情绪也就不存在了。“末日”这种毁灭的象征刚好可以让我们释放这些与毁灭相关的心理能量,在对末日的期盼中,我们也应该给自己减减压。
悲观厌世的情绪
生活中总会出现不如意的情况,简单可以概括为自己想要努力营造的形象被他人误解,有的人会将自己限定在一个圈子里,执著于自己的看法,而不去接受和改变,会形成“脆弱”没“韧性”的性格特点。周围很少有事情可以对你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少有人能帮你理清内心的脉络。于是越来越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厌世是一种投射,将内心对自己的厌恶和不信任投射出去,诞生的便是一种厌世的情绪。
但我们所处的环境大体类似,为什么还是会有如此不同的想法呢?这是因为性格可以遗传,但后天的影响也很重要,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脾气,同样重要的是青春期之前的成长环境以及形成个人认知的过程也并不相同,所以这种厌世情绪的程度高低也会完全不同。末日?
Who Care?
末日情结是出于对死亡和毁灭的焦虑,而很多人对末日无感,是因为这种焦虑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宣泄,这其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近期经历了象征毁灭的事件,比如亲人离世或与重要人物的分离,都使得内在焦虑得到另一种途径的释放。有了这样的替代性事件,也就不再需要“末日”这个安慰剂了。
这样的生活态度很类似于震后的成都,在经历了生死之后,这个本来就很注重生活的城市,似乎更想得开了。人们不再去追求名利、成功,而更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希望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达到末日重生之后的境界。他们来说生命中最珍贵的事情就是“活着”,其他的事情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人总是在几乎或已经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而其实你也可以这样做,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以后再后悔。
你或许知道子尤、知道田维或是那个想要赶走肿瘤君的熊顿,他们都是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不幸被预言了真正末日的来临,当你看到他们的文字或是漫画,你会感觉到原来平淡的生活也可以这么有滋有味,他们能够看到、听到、感觉到被你常常忽略的美,是因为他们珍惜每一天,想要把每分每秒都记录下来。
末日之于你是什么?
对于坚信末日即将来临的人,末日代表着现实世界的终结,同时也是新生活的开始。如果明天就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晚上做梦的时候会梦到什么呢?我相信,大多数人梦中都会出现“焦虑”的象征物,如果真是这样,末日的到来还会是一种解脱吗?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末日”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在西方基督教信仰体系中,人死后有两个去处:天堂或地狱。在哪里生活取决于你今生的作为,但进入天堂或地狱后,生命便不再轮回,精神也将就此停止,在西方人看来,末世意味着审判。
但在东方文明中,生命的尽头带来的将是另一种全新的开始。佛教相信因果报应,生命是轮回不息的,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之间存在转世轮回的可能。最终审判,还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始呢?审判带来的是入天堂的解脱还是下地狱的煎熬?也许要等天神认真查阅你的公德册吧!
你可以过得更积极
如何获得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呢?这点简直太重要了。谁还没有点焦虑、谁还没有点创伤呢?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好好活着!
对死亡所带来的这种根本的焦虑,能尝试着接受一下吗?
有人说:“我可不要死去,太可怕了。”
有人说:“等我老得无法自理了,我绝不会多活一天,拖累子女。我接受不了自己那种不完美的样子。”
有人说:“我最不怕的就是死了。我的灵魂永生。”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
比来比去,可能孔子的态度更正确吧。在死亡面前,过分恐惧和不负责任的挑衅都不是明智的态度。对于那些并没有切身体会的事情,就暂且不去评论吧。与我们平时对“死亡”的回避忌讳相比,不妄加谈论显然是一种更正确的态度。既然死亡是一种存在性的、很难避免的焦虑,不如就让我们坦然地允许它存在下去吧。生命无常,是时候停止暴怒了
香油金瓜拌海蜇
原料:金瓜1只,海蜇皮250克,麻油、酒、盐、糖、味精、胡椒粉、葱花等少许。
制作:1.将金瓜对半切开,放入锅内用水烧熟或上笼蒸熟,冷却后用不锈钢匙刮成细丝,用洁净纱布挤干水分,并加少许盐拌匀,腌制5分钟备用。
2.将洗净的海蜇皮切成细丝,并用冷开水反复漂洗。
3.将金瓜丝、海蜇皮丝拌匀,加葱花、黄酒、味精、糖、胡椒粉,浇上麻油即可装盆上桌。
海蛰的食疗作用:清热、化痰、消积、润肠。
西芹炒白果
原料:西芹1棵,白果150克,盐、糖、味精、胡椒粉、麻油、酒等适量。
制作:1.将西芹摘捡、洗净,沿长径直刀剖几条,再横刀斜切成棱形条状,用开水焯后冲凉备用。
2.将白果用水煮熟,剥壳、剥衣,备用。
3.炒锅加热,加精制油适量,待油温升至六成,倒入西芹和白果急速翻炒,加盐、糖、味精、胡椒粉翻炒后,加黄酒半匙(能保持西芹碧绿的色彩),淋麻油出锅装盘上桌(见题图)。
白果的食疗作用:敛肺气、定喘咳等,可用于哮喘、遗尿、遗精、癣疾等。
香油素三丝
原料:香干6块,冬笋1只,青椒4只,盐、鸡精、糖、胡椒粉、麻油等适量。
制作:1.香干洗净、切丝焯水备用。冬笋剥壳,切除边皮,用水煮熟,批片切丝备用。青椒洗净,切去两头成筒状,剖开后去除筋膜,切成细丝(三种原料的丝最好粗细长短一致)。
2.炒锅加热,加精制油适量,待油温升至六成,投入三丝速炒,加盐、糖、鸡精和胡椒粉,淋麻油出锅装盘上桌。
素什锦
原料:花菜300克,冬笋1棵,胡萝卜20克,蘑菇100克,水发木耳30克,水发香菇3只,鸡汤50克,青椒1只,熟青豆20克,盐、鸡精、味精、胡椒粉、糖、湿淀粉、麻油等少许。
制作:1.花菜洗净掰成小朵,焯水后冲凉。冬笋剥壳切去边皮,用水煮熟切片。胡萝卜切片,青椒切块。水发木耳洗净,蘑菇整只焯水待用,水发香菇洗净,备用。
2.炒锅加热,倒入精制油加热至六成油温,投入花菜,冬笋片、麻菇、木耳和水发香菇块煸炒,加盐、鸡精、味精、胡椒粉、糖和鸡汤。煮开后,加青椒块和胡萝卜片翻炒均匀,淋湿淀粉勾欠。淋麻油后出锅装盆上桌。
胡萝卜的食疗作用:明目健脾、行气消食,可用于消化不良等症。蘑菇补气益胃、化痰理气,可用于体虚、腹胀、咳嗽痰多等。木耳补气补肾、凉血止血,可用于体虚、腰酸、痔疮等。香菇可补气益胃,可用于体弱、食欲不振、高血压、贫血等症。
青椒的食疗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但阴虚有热、眼有炎症者忌食。冬笋的食疗作用:清热化痰、和中润肠,可用于咳喘、糖尿病、高血压、失眠等症。
沙茶芦笋百合
原料:芦笋500克,百合3只,沙茶酱、大蒜头、盐、味精、胡椒粉、糖等少许。
制作:1.芦笋洗净,去老根切段备用。百合洗净、掰片、去衣,开水焯后冲凉,大蒜头斩泥备用。在蒜泥、盐、味精、胡椒粉、糖和沙茶酱中加入鸡汤或肉汤2匙,用勺子调匀,制成卤汁。
2.炒锅加热,倒入精制油,加热到六成,投入芦笋段炒熟,倒入笊篱,沥油。锅中留底油,投入芦笋段和百合煸炒,加卤汁,淋少许湿淀粉,出锅装盘上桌。
芦笋的食疗作用:清热、生津、利小便。
姜汁卷心菜
原料:卷心菜1棵,生姜、盐、鸡精等适量。
制作:1.将卷心菜洗净,用上半棵,一剖为二后切细丝备用。生姜切成细末放在碗中,放三匙水把姜汁浸泡出来,备用。
2.炒锅加热,加入精制油烧至六成油温时,投入卷心菜丝,急速翻炒,加盐、鸡精,烹入姜汁再炒匀,出锅装盘上桌。
卷心菜的食疗作用:补肾壮骨、健胃通络,常用于久病体虚、食欲不振等症。
1、5月15日对应节日:全国碘缺乏病日。
2、1993年9月国务院召开“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动员会”,会议并提出:5月5日为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借以加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防治碘缺乏病的认识。1994年起每年的5月5日定为全国碘缺乏病宣传日。
3、国家设立五一长假后,碘缺乏病防治日(5月5日)包含在了五一长假里,不便于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经过卫生部与 碘缺乏病防治相关部委的协调,防治碘缺乏病日自2000年起改为5月15日。
(来源:文章屋网 )
尤其是在4D电影《鄂尔多斯盆地的油和汽》中,每日视界历时6个月,通过实拍和三维后期两部分完成了影片的制作。其中实体拍摄部分要实现现场的立体效果监看和对于最终成像的立体效果预测;三维后期部分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实现制作立体效果监看。影片在运用了先进的动画、合成技术的同时,制作人员还要进行同步的立体制作,避免了产生的不可控视差给观众带来的眩晕感,并融合了多种环境特效及视觉冲击,堪称国内4D项目的又一典范,也是每日视界冲击顶尖技术的创新之作。
然而,随着2012年高清动画系列剧《SUPERBOOK》成功入围第39届艾美奖最佳片头设计奖题名的消息传开后,每日视界一举成为世界数字图像领域中众所瞩目的焦点。这家被称为中国十大CG制作公司之一的每日视界已然走向了世界舞台。
其实在此之前,每日视界就早已进入《中关村》的视线,记者对其创始人“大胡子”黄健明关注已久,他身兼导演、制片人于一身,那一身艺术范儿很难让人将其划为企业家的行列。然而,他却成功带领每日视界走过16年,并将每日视界从1人发展到200余人,带领公司从三维动画电影(电视)、广告制作发展到影视特技全案、多媒体数字图像等多个方面,让公司在短暂的十余年中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影视动画公司。
从1到200:
不断壮大的“数字”大家庭
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让动画进入了三维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的三维动画时代也正在缓缓地拉开帷幕。
199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黄健明,被分配到天津中环软件公司工作,正好赶上公司接到了一个三维动画的项目。有着计算机专业背景的黄健明被分配到了项目组,并被安排到北京进行机器的调研及选型工作。那是黄健明第一次接触三维动画电脑设备,虽然当时他还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但他脑子中的奇思妙想顿时让他对三维动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次北京之旅的最大收获就是购买了做三维动画的电脑设备。就是这样的一次经历,将这个计算机达人引领到了数字图像的世界。
不久之后,黄健明所在的公司进行了改制,于是他毅然离开天津,再一次来到北京,想在这里闯荡出一片天地。不久后,他就进入到了一家动画公司,负责动画的演示及售后培训,同时还接到了一些栏目包装的项目。从此,这个数字图像行业的门外汉总算是入门了。
在那个年头,做三维动画的公司非常稀少,当然懂行的技术人员就更加真贵了。于是黄健明就在行内渐渐有了点小名气。他掌握着前沿的技术,而且积攒了许多圈儿内的资源,“给别人打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为什么不独立门户呢?”他心中思虑已久,于是他自己租了机器,并找了间“办公室”,这只有一个人的小公司就这样开张了。
16年过去了,黄健明每每想到他最初创业的情形都会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其实我当时并没想要做多大多好的公司,只是单纯地想赚点儿生活费。当时虽说是创业了,但整个公司就我一个人,从上到下所有的事情都由我一个人来做。”一边说,黄健明一边大笑着,“那时候公司的办公室就15平方米,因为就我一个人嘛,就一间小屋子。”然而就是那15平米的小空间成就了黄健明。由于他为人忠厚,性格开朗,而且做起事儿来让人特别放心,这让他在当时本来就不太大的行业圈子内成了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当然他接到的活儿也就应接不暇了。
面临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大,黄健明的小团队也从1个人变成3个人,5个人,10个人,100个人……那15平米的小办公室也一点点升级,到了2004年,黄健明的团队已经拥有了一个200多平米的装修充满艺术气息的大办公室了。用黄健明的话说,就是“终于有个公司样儿了”。
为培养人才,
开创动画培训基地
时间的不断前进也让黄健明的脚步跟随着不断前进。即便他想休息一会儿,都没有休息的机会。在公司业务不断扩大发展的同时,人才的供应渐渐成了最让他头疼的事。
“找合适的人才太难了。虽然几乎每天都有简历发到公司的招聘邮箱里,但从应聘的简历来看,能够合格的就太少了。”黄健明说。当然寻找人才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到其他公司“挖人”。但“挖人”也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黄健明非常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举了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动画师现在的工资收入是一块钱,想把他挖过来,我们就要付一块一或者一块二的工资。有一天他又被别人挖走了,别人就要付一块三或者一块四。于是工资越涨越高,就像一个相声里说的:‘您这鱼没钓着,饭量可见涨。’于是到最后,再想找到好的合适的动画师,市场标准已经变成两块钱了。大家挖来挖去,最后谁也承担不起工资。”这样一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培养人才。但是黄健明所谓的培养人才,可不是在新员工入职后进行的培训,那样所费精力实在太大。于是黄健明想到了创办动画培训基地这样的想法,“在学员培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他们按照每日视界的标准和流程去做。而且有新的项目的时候,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其中,这样理论与实践就很容易衔接得上。”
一不做二不休,黄健明还真的办起了动画培训基地。而且每日视界的动画培训基地一开始就被一些大专院校“盯”上了,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都成了每日视界动画培训基地的合作伙伴,这里渐渐成了学生们的“实习基地”。
每日视界的动画培训基地最吸引人的就是学员不仅能在这里学到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学到真正的生存流程中的经验。而且黄健明所谓的“每日视界的标准”也是非常之高的。即便在数字图像这个圈子内,每日视界作品的质量也是被大家所公认的。这也是黄健明最引以为豪的事情。黄健明说:“每日视界发展到现在,最重要的依靠和保障就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质量,一直把质量放在首位。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都能始终保持高水准的创作和制作,而不是昙花一现。”
在尝试中寻求转型
2009年,在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基础,并在无法抑制的小梦想面前,黄健明的团队有了更加大胆的设想。无论是为别人的作品做后期特效工作,还是做商业广告,都是在帮助别人实现梦想,为什么不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一回呢?
就这样一个梦想的推动力,让每日视界开启了原创动画《天生我刺》的筹备之中。
但黄健明的心中还有另外的一些担忧。这绝不是他胆子小,不敢放手一搏,在每日视界诞生的前前后后曾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过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的动画公司,但他们中的许多,又无声无息地关门了。原因各有不同,但一些比较知名的企业也纷纷倒闭了,并且很大一部分就是被他们的“小梦想”拖垮的。
就在不久前的10月14日,常州渔夫动漫因负债超过千万而关门。在此之前,渔夫动漫出品的动画电影《西域传奇》曾在2010年角逐国家广电总局“华表奖”。然而这家对原创高品质坚守的动漫公司,却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之中走到了尽头。
这绝对不是偶然。在没有其他业务做支撑的情况下单纯追求自己的“小梦想”,几乎是死路一条。黄健明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在四年之前就已经开始筹备的动画电影却至今未能上映。
“这也许是件好事儿,如果《天生我刺》做完了,也许每日视界也就不存在了。这是我们这行最高的风险。”黄健明说。但在这三年之中,创作团队又不断地完善了电影的各方面细节,现在已经进入制作之中了,其宣传片也早已在数码剪辑大赛中荣获宣传片类一等奖和最佳技术奖。只是黄健明还没有公布电影的上映时间,但我相信距离他的梦想揭幕的那一天已经很近了。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作为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主要载体的人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超越了资本、技术等一些关乎企业竞争和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与竞争的第一要素,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起步较早,大都形成了与自己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日本。我国的人力资源起步晚,发展缓慢,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各个企业的发展现状,为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些的借鉴。
关键词 美国 日本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和日本分别受到了西方和东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两种典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别处于市场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两个极端。我们通过对这两种极端模式的分析就是要找出结合点加以融合,为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一、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的人力资源模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麦克雷格的“X、Y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富有特色且符合美国国情和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1.人力资源的配置
美国有着全球最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都汇聚到这里,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因此,美国的企业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招聘信息,制定招聘程序,在这个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上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或者通过提供更高的报酬来吸引同行业中的人才来本企业就职。相反,如果员工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参加了各种培训,具有了相应的工作经验,自身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他便可以放弃现有的工作而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当企业遇到困难不景气的时候便会毫不犹豫的解雇表现差的员工,以减轻企业的负担,使企业度过难关。这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好处在于,通过企业和员工的双向选择使人和事达到最优的匹配,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它的缺点在于,这种基于短期合作的契约行为使得员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浪费企业大量的培训费用,也不利于留住优秀的人才。
2.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
受“科学管理理论”和“X、Y理论”中“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的影响,美国企业形成了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和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在美国的企业中有明晰的指挥链和组织层级,分工精细而明确,责任清楚,同时也对任职者的各项素质要求做了具体的规定,有与之对应的《职务说明书》和《任职资格说明书》,使得常规问题的处理都有章可循。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以专业化和制度化的人事管理代替了经验管理,职位一旦出现空缺,企业就可以根据两个说明书上的要求找到与职位相匹配的人才,同时任职者进入企业之后也可以根据两个说明书上的要求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这种方法极大的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这种制度的缺点是分工太细,工作的边界定义化,限制了员工的协调应变能力,所以那些需要多个部门交叉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经常没有明确的人去负责。另外,虽然这样做可以让员工拥有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技能,但是不利于“多面手”的培养,这会增大企业寻找合适的管理者的成本。
3.人力资源的使用
与人力资源招聘的方式相对应,企业通过劳动力市场或者专门的招聘机构找到合适的人才后根据他们在企业中的工作业绩给予提拔。美国企业只重视员工的能力,不重视员工的资历,企业都有一套系统的、专业化的绩效评估体系,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能够得到提升和更多的薪酬回报,而不是只有工作年限达到一定长度时才能得到提升。这样做的好处是向企业的内部员工和企业外的人才传达一个信息:只要你有能力,并取得高的工作绩效,你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它为每个人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有利于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如果企业过分的注重外部招聘,这将打击企业内部员工特别是老员工的积极性,削弱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4.人力资源的激励
基于“经济人”假设的观点,美国的企业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取得物质报酬。基于此观点美国的企业把物质激励作为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手段,他们认为员工在得到物质报酬后就会继续努力工作,不会有别的要求。由于过分的强调个人的能力,那些能力强、绩效高的员工的工资要比表现平平的员工高的多,同时工资的确定还基于职位的高低,企业高管的工资是基础员工的几十甚至几百倍。这种激励制度的优点在于,由于刚性的工资制度,企业除了向员工支付基本工资外不用再付其他额外的薪酬,但是当企业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却无法去说服员工,通过降低工资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这时企业大多选择通过裁员来减轻企业的负担,从而形成了对抗性的劳资关系。另外,工资的差别对待制度导致了竞争,这有利于吸引和留下更多优秀的员工,有利于促进员工自身的发展,但是紧张的竞争气氛不利于形成企业内部和谐的氛围,同时过分悬殊的工资会极大地打击一般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5.劳资关系
众所周知,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罢工的事情时有发生,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更是如此。从上面讨论过的美国企业员工的招聘和激励制度可以看出,企业一有需要便大量招聘员工,当需要消减成本的时候就会毫不留情的解雇员工,企业认为已经为员工的劳动付给了应得的工资报酬,相反员工却认为无论企业怎么做都是在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剥夺工人的劳动成果。工人和企业彼此失去信任,工人依靠工会来与企业进行对抗或者其他的斗争,如罢工来为自己争取利益,这就给企业带来了许多麻烦和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美国企业和员工的劳资关系是对抗性质的。
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二战后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体现“人本主义”的日本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于这个时期,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也从五个方面来分析这种特殊的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人力资源的配置
日本的人力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内部培训。日本的企业每年一般会对外提供少数的招聘岗位的名额,用来填补由于退休或者升迁造成的职位空缺,这些少数的招聘名额主要针对大学毕业生,日本企业强调员工的个人基本素质而不是个人具有的技能。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受到过其他企业文化的影响,因此更容易接受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很少通过市场来寻找适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因为他们认为培养一个技能高超,但是不懂本企业文化的人要比培养一个高素质、低技能,但是熟悉企业文化的人所花费的功夫要多的多。日本企业每年只招工一次,经考核合格者可以转为企业的终身会员,这便是有名的同时也颇受争议的终身雇佣制。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降低了人员的流动率,从而企业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本对员工进行培训,培养并留住优秀的人才。终身雇佣制更是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这种人员配置制度的缺点是不利于员工在企业间的流动,人力资源不能得到最优化的配置。由于终身雇佣制的存在,除非有特殊情况,企业不能解雇任何员工,尤其是当企业遇到经济危机时,企业不能通过裁员或降薪等方式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2.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本管理,强调人在企业中的作用,主要实行的是柔性的管理方式,而不是依靠制定刚性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日本的企业没有对工作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职责边界的划分也很模糊,没有明确的《工作说明书》和《职务说明书》。这种模糊的职责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有利于处理那些边界模糊或者是需要各部门交叉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样的职务设计让整个组织的机构富有柔性和弹性,能够及时应对外界的环境变化。日本企业对人力资源实行这样的管理制度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每个员工都是高素质的。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这种制度容易造成员工办事效率低下,同时模糊的工作要求也会给那些低素质的员工带来困惑,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独自把工作做好,这样就不利于优秀员工的培养。
3.人力资源的使用
在人力资源的使用方面日本企业有三大特点:有限入口、按部就班、内部提拔。企业在新人培训时,首先将其安排到企业的基层,进行企业文化的宣扬与灌输,使其逐渐了解、理解并认同企业的文化,然后再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员工的提升是依据员工的资历而不是员工的能力,从企业的内部提拔。这种用人原则的好处在于能够深入地对候选人进行评价分析,避免出现错误的提拔。这也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好的机会,鼓励员工踏实工作,注重长远发展,避免短期的行为。企业人员在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轮岗任职,有利于通才的培养。由于企业过度注重内部提升,这样就不利于企业对外部人才的吸引,企业从内部选拔人才,缩小了人才的选择范围,难以达到人与事的最优匹配,同时容易产生“近亲繁殖”现象。在那些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比如机械制造业和IT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日本企业这样的模式很难适应,这也是日本的企业在金融风暴时受到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4.人力资源的激励
日本企业大都实行人性化管理,因此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激励。企业并没有刚性的工资制度,据调查每年企业利润的14%多用于给员工发放福利,由于注重公平的效用,高层主管与基层员工的薪酬相差不会太悬殊。企业视员工为最宝贵的资源,从各方面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为员工提供住宿、食堂、体育健身等设施。终身雇佣制增强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使员工有安全感、满足感和归属感,在工作中体会工作的乐趣。员工还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发言权,让员工感到企业的成败是与自己的努力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形成了合作的劳资关系。精神激励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它同样有缺点,柔性薪酬制度让那些表现普通的员工感到失去了生活保障。过多的关注员工的生活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转移经营的注意力。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不利于员工的优胜劣汰,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也延缓了决策的速度。
5.劳资关系
企业的员工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主人翁意识很强,他们认为企业的命运是和自身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日本企业中的劳资关系是合作的,当企业遇到经济危机时,由员工组成的工会就和企业站在同一条战线上,通过主动减少员工的工资和福利等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企业同时也以保证不裁员作为回报,但是这增加了企业为维持这种合作性的劳资关系所付出的成本。
三、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借鉴
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企业的成功使得美国的管理模式成为各国企业争相效仿的对象,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管理模式使得日本企业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这时各国企业转过来学习日式管理模式,90年代后,随着高新技术出现和快速发展使得美国的管理模式又占据了优势,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样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我们应参照两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取长补短,创造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首先,最为重要的一条,我国的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可有可无,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不重要的位子,错误的认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只是发放工资,招聘和培训员工,处理一些企业内部的日常纠纷,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上升到与公司战略相关的地位。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战略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进而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点十分关键,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人力资源的配置。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应该建立机制完善、功能齐备、范围广泛的统一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的配置应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对人力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当然,在员工招聘时还要考虑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处于发展初期和快速成长时期的企业主要是依靠外部劳动力市场招聘人才,当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后,这时主要倾向于内部提升。
第三,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指明了方向,在这一点上应该借鉴日本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工作任务的设置和人员的选拔要实行制度化和弹性化相结合,既重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用于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也不能忽视弹性的工作设置,这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员工的提拔上面既要注重员工的资历也要注重员工的能力,要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性质来划分两者的权重,比如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更应该重视员工的资历,因为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员工的工作经验有着很大的关联,在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员工的能力,只这样才能为企业培养和留住优秀的员工。另外,企业应该建立和健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上岗机制,考察员工应从多方面入手,不能只注重资历和学历,更应注重员工的个人能力,同时也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高效公平的绩效考评制度,对员工实施全面的考察,避免用人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第四,激励机制。综合美国和日本的激励机制,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激励,还要从企业和员工的自身情况出发来实施相应的激励方式,年轻的员工正处于事业成长发展的阶段,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物资激励,随着年龄和资历的增长,他们更倾向于希望得到精神方面的奖励,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所描述的一样,当员工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的需求就会向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企业在经济繁荣的时候,由于业务发展良好,可以以物质激励为主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维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当企业遇到危机时便可以借助精神方面的激励来鼓舞员工,这不仅能够为企业省去一些成本,而且也能收到和物资激励一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妍.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借鉴意义.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2]陈涛,张明毫.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及启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
[3]刘畅.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