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科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评价方法。两班均进行一学期的中医针灸内科学课程学习以后,进行期末闭卷测试。试卷由教研室中非授课教师在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分析工作由研究生完成。最后,将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分析和比较。
(二)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二、结果
将两班的期末成绩相比较(见表1),对照班(1班)的平均分为75.367±7.753,试验班(2班)的平均分为82.533±6.822,两班有显著差异(P=0.000),说明试验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平均水平好于对照班。将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分布进行比较(见表2),可见两个班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00)。试验班成绩优、良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班。
三、讨论
(一)教育现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学生在预修医科、获得文理学院学士学位并且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医学院学习,这体现了对学生的高素质要求[5-6]。但是国内的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是学生通过高考直接升上医学院进行学习,而且医学院校的门槛分数参差不齐,导致国内医学生本身素质不能普遍的达到高水平。另外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可分为五(六)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与国外终身医学教育相比时间被大幅度的压缩了,也就是说国内医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医学知识[5]。中医针灸内科学是一门后期临床教学的主干课程,学生需要在熟练掌握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学习与临床相关的知识,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课业负担。学生普遍反应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过多,学习之后掌握度不好等问题。
(二)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理论的应用。记忆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遗忘是人体大脑对信息处理的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7]。艾宾浩斯的记忆理论来源于他的无意义音节记忆试验,在此试验中他将所有混杂因素排除,发现了在没有背景信息的条件下的记忆和遗忘规律。其试验得出的结论是遗忘在记忆之后立刻开始,但是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8],并且越熟悉的材料被人们遗忘的速度越慢(见图2)。上图形象地说明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遗忘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本着此理论,要求针灸内科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及课后小结,目的是督促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多次记忆。本次试验的期末考试结果显示试验班的平均成绩以及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较好。本次较好的试验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中医针灸内科学的课程排课紧凑,周一到周五每隔一天都有理论课授课安排,为学生提供了短期内的课内复习时间。其次,授课教师在试验班教学中利用课前及课后时间的考试和小结,反复强化学生已学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长期记忆,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点的遗忘率。
四、结论
国内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中青年教师,基本上存在着阅读能力较强,而口语听力相当较弱的倾向,这与国内语言环境有莫大的关系。而专业外语水平则主要与其在工作后积累有关,加之教师英文授课经验普遍较少,教师普遍反映对留学生课堂提问的英语发音非常不适应,往往需要通过重复甚至书写的形式才能明白学生的提问,由此导致授课的效率降低。如何缩小教师授课水平的差异,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目前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上存在的共同难题。本校针对教师进行了为期1年的英语提高班来加强师资力量,这与天津大学推出的《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不谋而合,这也将是评判全英文授课教师师资水平的主要标准[4]。但是提高专业外语水平需要的是日积月累地学习和应用,在短时间内,教师最需要恶补的是冗长的专业外语单词及准确的发音,怎么解决教师英语的交流与需要向医学留学生传播大量医学专业知识这之间的矛盾,除了充分的备课,适当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沟通,完全可以排除语言文化不同所带来的障碍。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师资培养,多聘请优秀的外国专家,进行相应的示范教学[5]等之外,根据教学大纲,编制出授课章节的多媒体教学方案,由于主体内容均在多媒体上展示,甚至学生通过预习后就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图例及注解,就基本理解即将教授的内容。这样可以相对缩小教师的英语水平差异,从而减少教师英语水平的差异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内科学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2.1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使人类接受信息由单纯的数字、文字扩大到文本、图像、图形、音频、动画、视频等,把图、文、声效果与计算机的巨大信息存储、控制及处理能力相结合,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交互式控制[6]。针对计算机可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来演绎临床内科学中各种疾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转归等这一特点,变繁为简,从而充分活跃学生的临床思维,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
2.2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简化医学教学中教师授课难度在相对较为抽象的内分泌课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激素对周围组织及器官作用,传统教学由于该部分较为抽象,较难理解,往往这个时候最考验教师的外语水平,如果反复讲解加上举例等不能让学生听懂,留学生这时候随机提问会打断教师的思维,最终留学生对课堂的难点仍不清楚。而多媒体课件具备将声、光、色、电等物理或化学信号转变数字信号,经过计算机综合分析和复杂的处理后进行还原,进而拓展信息处理范围和空间,用图形、动画等多种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方式在课堂时间、空间内传送大量的教学信息,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尤其是教学中最难以用英语词汇来准确描述的和难以表达的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及免疫学改变等的教学内容演示出来,从而弱化教师英语水平带来的教学质量差异,同时可激发学生的临床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减少知识的遗忘性,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对临床知识的理解能力。
2.3增加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多媒体教学时计算机动态图像多层次的不断变化和清晰文字的配合,将整个内科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演绎得生动活泼,通过简明扼要的图文概括了知识要点,可以变繁为简,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除了仅传统教学时有课本和教师语言的感知外,多媒体课件能产生额外视觉感官刺激,就像收音机与电视机的差别一样,多方位来调动了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7],学生通过反复地对难点或抽象知识点的学习上,由于多媒体良好的交互性,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部分反复观察,深刻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肺部啰音的听诊方面,学生通过在多媒体上反复听诊,学习原来传统教学上不同的病理性呼吸音的区别,学习上变得更加轻松和教学的过程更具趣味性。
2.4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才能相得益彰由于多媒体本身固有的特点,可短时间内传播大量的信息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画面切换过快,就会使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动手记笔记的能力下降。整个教学课程如果全部使用播放模式,一味地强调多媒体的作用,会造成教学手段单一,成了典型的电脑“满堂灌”[8]。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重点内容,虽然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学生能够边记录边记忆,即使记录于课本空白处也会明显易于课后的复习和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因此,在采用多媒体播放教学内容时需要给学生们做笔记的时间,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地掌握教学进度,尽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记录和思考时间,确保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兴趣主导、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仍是多媒体教学上的需要和要求,使得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仍需要结合传统教学的提问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习积极性[7]。所以作者认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并不对立,相反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地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提问等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教师为主导,积极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和课堂气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1.内科学资源库模块构建与初步应用分析
2.中医内科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内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探讨
4.小动物内科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5.强化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
6.内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
7.结合内科学教学实际,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8.内科学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9.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0.提高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质量的探讨
11.《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12.浅谈内科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与体会
13.如何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14.内科学教学中病案教学法和传统讲授法的比较
15.口腔内科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16.Blackboard平台应用于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17.PBL教学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8.对医学生内科学临床实习综合能力量化考核的研究和探讨
19.基于临床案例的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20.内科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模式的初步探索
21.案例式教学法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2.临床医学内科学双语教学调查分析
23.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知识的方式和意义探讨
24.PBL教学模式在兽医内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
25.改良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留学生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6.医学生内科学双语教学需求调查分析
27.新世纪教材《中医内科学》“咳嗽”篇历代文献引述的相关问题
28.培养创新理念,提高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质量
29.抛锚式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内科学实践教学应用初探
30.内科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与“横向”教学法
31.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初探
32.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33.谈医学生如何学好内科学
34.能力本位教学法在中职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35.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内科学PBL教学模式介绍及借鉴
36.口腔内科学教学改革初探
37.临床医学留学生内科学全英教学探讨与反思
38.中医内科学内分泌代谢系统病证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9.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兽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
40.中医内科学PBL教学法问题设置初探
41.中医内科学教学在本科生临床轮转实习中的应用
42.浅析如何提高内科学教学艺术
43.师生微信内科学互动平台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44.内科学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改进
45.三年制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内科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46.采用多种形式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内科学的兴趣
47.案例式教学法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48.《中医内科学》中英文教材比较研究
49.中医内科学症状术语规范化研究
50.结合八年制医学生特点进行内科学见习教学初探
51.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发展趋势及设想
52.建立八年制临床医学生内科学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探讨
53.《内科学》教学改革探讨
54.规范消化内科学临床教学查房模式的实践研究
55.“做乐赛”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56.内科学考试试卷分析与评价
57.中医药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内科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58.基于中医思维模式下的中医内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59.论宋金元时期中医内科学发展特点
60.T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61.浅谈《内科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
62.内科学临床见习课双语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探讨
63.如何提高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64.思维导图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65.内科学临床见习实施案例教学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66.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67.案例式教学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68.福建省内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69.内科学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
7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内科学双语教学刍议
71.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72.内科学见习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73.改革考试内容方式 提高内科学教学质量
74.以LBL联合CBL为基础的八年制内科学教学实践
75.内科学双语教学探究
76.内科学PBL教学模式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77.医学生内科学见习课的调查分析
78.内科学“考站式”考试的实施及评估
79.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科学教学精细化设计与管理
80.病例引导的内科学心血管疾病立体式见习教学法研究
81.中医内科学课程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学的实践刍议
82.内科学见习课采用CBL联合PBL法初探
83.医学留学生内科学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84.多媒体在医学留学生内科学英文授课中的作用
85.内科学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86.CBL,PBL与TBL整合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学中的实践
87.诠释学在中医内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88.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体系改革初探
89.《内科学》实践教学中“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90.内科学教学改革分析与探讨
91.心血管内科学中英双语教学实践回顾与探讨
92.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内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93.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94.八年制诊断学和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
95.内科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病案教学法探讨
96.基于PBL的内科学教学模式探究
97.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98.PBL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课内学习法的主要理念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其教学的主要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积极参加课内语文实践活动。落实理念和策略的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到位发挥。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我以为应在“导”上做文章:导读,导思----导问,导疑----导试,导练----导评,导结。
一、导读,导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阅读教学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此句,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思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目标反复读书、带着问题反复思考。朗读要书声琅琅、念念有辞。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明确“读”的目标、层次,设计“读”的方法;指明“思”的内容、要求,引导“思”的路径、方法等。至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读”“思”创造时间和空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导问,导疑
语文教学,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指引质疑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读”、“试”、“评”时,才能真正激发参与的意识、态度。如果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问题转,就无主体性可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先有“疑”后有“问”,先有“问”后有“试”,再产生新“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启发诱导学生“疑”、“问”上着力。学生从不会疑、不会问到学会疑、学会问,到善疑善问,有一个过程。这个能力形成的过程,无疑离不了教师的启发、疏导。
l.要抓好预习思疑、自读质疑环节的教学,教会学生思疑质疑。引导学生求疑于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易错处和无疑处。
2.要在“导问”时,组织学生梳理所提问题,找出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值得讨论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3.要根据学生梳理出的问题,组织“试”(讨论、交流),针对点拨、指导。做到学生质疑与教师“导疑、导问”有机结合,质疑与解疑结合,“问”与“试”结合。
4.要重视习惯培养。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想边卷点勾划的习惯等。
三、导试,导练
组织学生针对所提问题讨论、探究,析疑、解疑,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精要恰当的引导、点拨上。既要把握准讨论、探究的质与向,即紧紧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又要控制好讨论、探究的量与度,做到少而精,不面面俱到,做到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
(一)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启发、补充,要议论纷纷、凿凿有据。要想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探究,问题就不能多,提出的问题要明确精要,就不能浅显或艰深。一般可以围绕梳理好的学生所提问题,围绕课后的思考题(两者常常是统一的)。
(二)学生能通过讨论、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诱导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引导、点拨,一定要在学生理解不了不讲就影响讨论、探究时,要在学生应当理解而未能理解的地方。
(三)要把教师的活动大幅度减下来,在“试”的时间、量、面上都予以保证。
l.每节课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让给学生“试”(读写听说,合作探究)。
2.要特别重视“试”的质量,调动学生“试”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因此,要主要根据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教学。
3.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试”。建议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以保证全员参与。
四、导评,导结
现代认识学指出,教学“要培养学生自己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并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司马贺语)。可见,对“读”“问”“试”的情况进行评价判断、归纳小结,应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不是教师的事。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指导学生评判,作结,保留正确的,符合要求的,舍弃多余的或不合要求的,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虽有一些教师注意到“导评”、“导结”,但不“到位”。为此,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对“读”“问”“试”的情况评价判断,作出结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到位。
以2011级、2010级临床医学系本科专业A班的同学为研究对象,他们已系统学习了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以及部分《内科学》课程,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学生随机分六个实验小组,10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设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在实施PBL教学法之前,向学生介绍PBL的定义和方法,让学生对其有深入的认识。
2研究方法
2.1实验方案
采用“陈述问题—建立问题结构—搜集信息—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
2.2PBL教案的编制
PBL教学成败的关键就是编写合格的教案,《内科学》中呼吸系统疾病,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肺部感染性疾病、慢性气道疾病、呼吸危重症、支气管肺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整理出本部分理论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据此精心编制符合教学目标的典型案例。其中呼吸危重症和支气管肺癌选取两个病例,慢性气道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各选取一个病例进行问题设计,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比较复杂、有学科交叉、需要相互协作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基本涵盖了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所涉及的知识结构。以肺癌病例为例:患者,男,65岁,刺激性咳嗽伴痰血2周。查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右下肺少许哮鸣音;胸部X片:右肺门块阴影。有三十年吸烟史。问题:初步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需要和那些疾病鉴别?需要补充那些病史?需要做那些辅助检查?最后确诊肺癌后,再因势利导地提出分期和治疗的问题和肺癌的最新治疗问题。
2.3PBL实施步骤
(1)开课前先进行PBL培训,介绍PBL教学法的目的和要求、学习方法、考评方式,并简单介绍各组导师。(2)分组和角色分配,每组指定一名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各小组分配角色,确定各自职责。(3)第一次小组讨论,提供案例,进行脑力激荡,提出学习目标。(4)根据问题结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组织同学合理分工,利用网络及图书资源寻找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精读和整理,写出初步分析报告。(5)第二次小组讨论,每个人做限时主题发言,全组讨论,相互提问及应答。教师在讨论中应发挥tutor的作用,适时引导学生,把握讨论的节奏与方向,同时启发学生思维。(6)解决问题,各小组做15min的PPT,指定一名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同学们对解决问题过程学到的知识进行反思及总结,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架构。
2.4结果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报告情况打分,小组各成员之间及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增加评分的客观性,最后计算出的成绩占内科学理论课总成绩5%。同时同学们也对PBL教学法中案例的选取、实施过程、指导教师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认真填写PBL教学反馈表。调查结果显示:91%的同学认为PBL教学法较为新颖,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方法;88%的同学认为将具体临床案例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可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85%的同学认为通过PBL教学可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大多数同学们均认为此教学法对提高文献查阅及资料整理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较大帮助。而这些能力均有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后者是作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在行医生涯中一辈子都要坚持的。
3讨论
【关键词】产科急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确诊与救治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妊娠时母血呈高凝状态(多种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羊水中含大量促凝血物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在血管内产生大量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致使DIC发生。发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及早诊断可提高治愈率[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例产科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其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1988年12月~2007年10月共收治10例产科DIC患者。年龄在22~35岁,经产妇2例,孕龄37~42周,2例在院外生产,产后大出血,4例发生在产前。
1.2诱发因素羊水栓塞2例,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3例,单纯胎盘早剥1例,妊娠合并肝病2例。
1.3临床表现1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多器官的出血,并且有阴道持续出血不止,5例剖宫产术中出血不凝,出血量最多达4000ml,平均出血量2000ml。表现为产后阴道出血2例,合并血尿手术切口出血1例,表现为单纯切口出血1例,出血性休克4例中,其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肾衰竭1例。2例在院外生产的,产后大出血就诊过晚,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
1.4实验室检查9例凝血酶原时间均异常,见表1。
1.5治疗措施除按一般抗休克,吸氧、补液及静脉滴注右旋糖酐、输血等,去除病因,切断内外源性促凝物质的来源,及早应用肝素,在肝素化的基础上大量输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纤溶亢进期用纤溶抑制剂等治疗,对治疗出血表1实验室检查结果(略)不止无效者,及时果断切除子宫。
1.6疗效本组10例病例均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切除子宫4例,治愈9例,治愈率90%,死亡1例。
2讨论
2.1DIC的临床特点视DIC的临床表现和易诱发DIC疾病,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重度妊高征、产后出血、死胎、重症肝炎合并妊娠等,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大出血、出血不凝、休克、栓塞等四种临床表现符合一种以上者就可诊断,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中华血液学会提出DIC诊断标准(修正案的实验室检查),有下列3项:(1)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2)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0/L;(3)凝血酶原时间(PL)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动态变化,或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低[2]。
2.2终止妊娠及时去除诱因,切断除凝物质继续进入母体血循环,阻止DIC的发展,要尽快采取措施终止妊娠。本组10例中有5例在抗休克、输血等综合治疗同时切除子宫,抢救成功。
2.3肝素的使用合理使用肝素防止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的继续消耗,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含量恢复正常。从而改善微循环功能,使凝血机制恢复正常的止血功能。产科DIC是否使用肝素原则上应根据诱发疾病和DIC的发展阶段来决定,但在临床中很难见到典型的高凝期。发生DIC病情变化极快,应当机立断,在症状出现后10min内尽快使用足量肝素,疗效最好,这是抢救DIC和羊水栓塞的成功经验[3]。羊水栓塞一旦确诊,应尽快使用足量肝素,妊高征用肝素要慎重,特别平均动脉压≥140mmHg时最好不用。肝素在DIC早期使用为宜,若DIC已进入晚期,以继发纤溶亢进为主要表现时,则不宜单用肝素治疗,应与抗纤溶药物同用,才能阻止DIC的发展。
2.4凝血因子的补充患者在发生DIC时。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使用肝素的同时,输入新鲜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悬液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本组9例全部输新鲜血,其中6例输新血浆、纤维蛋白,3例输血小板悬液。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黏附和凝集,阻止DIC的继续发展。
2.5纤溶抑制剂的应用目的是防止和去除微循环的纤微蛋白栓塞,改善微循环,保护脏器功能。但纤维亢进,可使血浆因子进一步减少,加重出血。
3预防
建立高危门诊,对妊高征在产前做系统监护。重视羊水栓塞的预防,及时治疗产科各种并发症或及时终止妊娠。
【参考文献】
1梁宝琳,洪淡华.产科急性DIC诊断与处理.中华妇产科杂志,1992,29(3):147.
1.1对象
选择我校2012级护理学专业专科1班~4班12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21人,男6人,年龄19岁~20岁,均为普通高考招录的学生。将1班和2班的68人设为试验组,3班和4班59人设为对照组。
1.2方法
所有学生均由3名相同的教师同期进行分段教学,均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内科护理学》案例版教材,并均使用多媒体教学。对照组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教等。试验组在讲授的基础上,部分主要疾病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案例选择
我校《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2学年第3学期和第4学期,共122学时,其中理论98学时,实验及临床见习24学时。因为学时的限制,在各系统疾病中选择2个或3个重点疾病作为教学案例。教学中精心准备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思考题。拟定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的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原发性高血压与冠心病等。
1.2.2实施方法
①课前。课前2周,任课老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及问题,课前1周通知学生分组,每班4组,每组7人或8人,以组为单位根据案例思考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②课中。在讲授疾病之前引用案例导入或在基本知识介绍后插入案例教学。首先,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病例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围绕该病例的初步临床诊断,包括分析诊断依据或提出进一步的检查项目,并根据病历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学生再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其次,每组推举1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各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③课后。要求学生把本次课程的案例分析进行整理,每个学期对本学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为今后类似的教学奠定基础。
1.3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并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
2讨论
2.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内科护理学》课程开设于第3学期和第4学期,此时学生已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如人体解剖、病理生理、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护理心理学等,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调查显示,试验组64.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照组仅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案例教学将临床常见问题及重点难点问题带入课堂,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并努力解决问题。同时,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展示自我,不仅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以及师生合作,适应今后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1.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获取他人的信息或经验,在教师的参与下,最后达成共识。促使学生从正反、纵横等多方面进行多向思维,培养了分析、辨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研究问题的实质,最终推理、归纳出自己的论点,这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师的评价不仅有鉴定作用,还有导向和激励功能,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调查结果显示,病例教学中有82.4%学员认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
开展案例教学,使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事实,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记忆深刻。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4.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且试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P<0.05),说明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
2.5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拓宽知识面
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实际上,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应用适当的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双方的沟通;最后还要思考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归纳总结。所以,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3小结
1.1效果评价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患者满意度。其中心理状况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量表均含有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标准分50分以上表明存在焦虑或抑郁。50~59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对护理服务、护士态度和病区环境等3个方面,按照满意程度不同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1.2统计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况比较(表1)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程度接近,干预后观察组无焦虑和抑郁所占百分比均有明显升高,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
2.2患者满意度比较(表2)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护士态度和病区环境等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除病区环境外,余两项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忍受长期服药带来的副作用,心理负担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危及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疾病的过程,加大对患者的伤害,使其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细节问题对患者的影响。人性化护理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人性化服务的一种护理模式,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综合体的护理。在给予患者有效治疗的同时,配合积极的人性化护理措施,让其感受到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理解程度,增强其治疗的配合度,对于早日康复出院具有重要意义。
1.1研究对象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分别为36人和35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1.2.2非实验设计由于教学班级的限制,不能采用随机和匹配等方法去选择和分配被试,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不能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非实验设计研究的固定组比较设计,采用观察、问卷调查、作业与记录分析等方法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与成绩。本研究在2011-2012年度对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非实验设计教学实践。其中,实验组学生36人,控制组学生35人,实验组7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控制组11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实验组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范畴,按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实施教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习评价。考虑教学对象都为初学者,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结合本学期的体质测试任务要求,确定具体评价方案。实验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4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课外学习占20%,理论占10%,平时表现占10%。将课外体育锻炼、比赛表演、资源利用等课外体育学习与活动作为课外学习评价内容,并采用自评、互评与系统记录等辅助评价形式。控制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5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理论占20%,平时表现占10%。1.2.3问卷调查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对实验组学生36人(一年级26人、二年级10人),控制组学生35人(一年级27人、二年级8人,1人特殊情况未参加问卷调查)进行了主观态度问卷调查。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进行数据整理,并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系统构建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按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进行分类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4]。对学生的课外体育进行引导与管理,并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协调统一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及广大学生的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为主,受传统观念,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体育课甚至可有可无,课外体育锻炼更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体育,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从课程学习评价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与校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体育设施与场地器材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体育俱乐部与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条件日益成熟。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也为实现课堂内外的连接提供了契机,校园网络环境为非面对面教学与管理提供了保障,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不仅实现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而且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服务于学生的课余体育学习与锻炼。将学生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与校园一卡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的健身服务平台(包括课外学习与锻炼的监控与管理、同伴与教练的预约、健身方案的制定等功能)、体育俱乐部、课程QQ群等功能建设融为一体,发挥教务管理部门、场馆中心、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等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构建具有长效机制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习评价系统,将学习评价系统融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中,对学习行为实现引导激励、诊断鉴别、反馈调节等功能,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2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2.2.1学生对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接受程度调查显示: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是明确的。实验组一半的同学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效果好或非常好,有1/3的同学对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持满意及以上态度。可以说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被大多数同学接受,实施效果也被多数同学认可,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效果及教学管理还需进一步提高与完善。2.2.2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学生对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也关系到学习评价的执行效果。从两个班级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态度来看,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满意度较高,说明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具有积极意义。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得到不断改善,总体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2.2.3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选择从赞成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比例来看,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基本得到认可。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按选择多少依次排序是(见表7):体育锻炼、比赛表演、知识学习、社团活动、体育欣赏(与社团活动相同)、资源利用、运动训练。可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具有较深刻的认识。2.2.4学生对学习评价采用互评方式的态度评价方法的选择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在对健美操成套动作评价和学习态度评价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结合教师评价计算最后得分。学生对运动技能与学习态度两方面采用互评,以及互评指标与评价具体方法上的态度,明确表示反对的极少,但表示赞成及以上的人数都未过半(见表8、9、10、11)。可见,互评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互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一般,互评方式产生的其它隐性学习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2.2.5学生成绩比较分析学生的课程综合评价中专项技能考核内容为成套健身健美操动作,实验组中值为86.5,平均分86.3;控制组中值为85,平均分84.9。另外,体质测试内容为50m、800m,实验组中值为73.8,平均分75.5;控制组中值为72.5,平均分73.5。从专项技能考核与体质测试的平均分与中值的比较来看,实验组较好。但由于非实验设计的局限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成绩的直接效果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
2.3“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思考
2.3.1强化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大学体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能否科学地教育引导学生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是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明确指出“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要提高课外体育学习与体育参与的效果,学生需要获得教师及外界的引导、激励和帮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地管理与监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与管理中,同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倡导“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而且注重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学习、自觉参与课余锻炼。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是简单增加学生课余锻炼的任务,而是强调建立课堂与课外学习的紧密联系,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2.3.2拓展学习评价的时间与空间学习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要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将课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课外,还要把课外学习纳入学习评价中。体育俱乐部活动、课余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相关技能与资格认证、体育社团活动等都可作为学习评价的内容,将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内容纳入学习评价中,确定适宜、可行的课外学习评价内容与比重,使学习评价范畴延伸到课外。将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体育单项协会等各类校内、外组织也纳入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加强各部门的联系与配合,使其在学习评价中也发挥作用,促进学习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元化。2.3.3以信息化带动评价过程的智能化建设当前,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关键是如何客观、准确、便捷、有效地对课外体育学习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外的健身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对课外活动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成为可能。具备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功能的教务管理系统,以及网络教学与服务平台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环境,特别是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健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服务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而且使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参与也能得到很好的管理与帮助,使有限的课程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校园网络与信息技术平台,还能服务于课程管理和课程学习评价,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驱动使管理工作日趋智能化,使记录与统计工作便捷、准确,形成多部门的联合协调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促进学习评价过程的智能化,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发展提供了动力。2.3.4权衡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针对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考虑学习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评价内容与指标的侧重点和针对性。既要将体能、技能、认知、态度、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全面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又要考虑课内与课外,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任务、内容不同,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课堂学习评价关注教授内容取得的直接成效与学习反馈,课外学习评价关注自主行为与态度。课内、外学习任务与内容繁多,体育活动参与的形式也灵活多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既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融合统一,又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任务内容与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在制定学习评价方案时,针对不同年级或不同能力层次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也应有所差异。低年级以掌握好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为主;高年级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为主,提供更多的主动空间,自由选择项目和课堂,逐渐过渡到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同教学阶段教学任务与学习目标不同,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所侧重。初始阶段一般以体能素质、技能基础和学习态度为主;基本阶段以掌握技能的优缺点和学习态度为主,进行全面评价;结束部分以技能掌握与素质提高情况为主,兼顾其它。2.3.5考量学习评价形式与方法的适宜性学习评价需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进行客观的衡量和科学判定需要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当然,影响成绩的因素有一定的复杂性,有些是无法通过测量获得的。科学的学习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定量描述(测量),还应当包括定性的描述(非测量)。难以做到精确评价时,模糊评价也是适宜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内容与指标的特点,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差异化评价相结合,从而提高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使其有利于实际操作,有利于促进学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将自评、互评等形式引入学生学习评价中,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为辅。通过自评与互评,实现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另外,还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发展需求,既要有相对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不仅给弱势学生提供动力与关怀,还要为体育尖子生发展特长创造条件,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