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科学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体系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教学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不论是教学内,还是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钢琴课程的学习和设置都是由任课教师或某系自行决定的,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此外,钢琴的教材使用也不统一,很难与实际的教学需求相适应,自然就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前专业的学生水平各不相同,掌握的知识技术也有强有弱,对于今后的教育工作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钢琴教学缺乏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是为幼儿教育服务和工作的,不是专业的钢琴表演者,所以对钢琴技术的要求也没有专业水平要求高,只是在掌握基本弹奏方法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演唱、编曲等能力即可,要求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很大部分是把专业水准的钢琴教学方式拿来教学,学生学习时无法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在今后幼儿教学中的应用钢琴技术也有一定的制约。
(三)钢琴教学时间短,实际操作时间少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扩大自己的招生人数和范围,录取人员的素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钢琴基础来说,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有些能生硬的弹奏一两曲,有些甚至连钢琴都没有接触过,学生基本都是零起点,这就需要教师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多,而钢琴课并不是每天都有,课程时间也很短,实际操作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讲是面临着很大的难题。需要引起业内的广泛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内容及方法的目标选项
要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技艺取得突出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具备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学科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明确钢琴教学的目标,认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面临的工作环境以人群,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演奏、编曲、演唱等技能为主,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设置符合专业特点钢琴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应包括基本的乐理知识,简单的钢琴演奏方法和技巧,熟知当前幼儿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以及音乐曲目,并注重弹唱、即兴演奏、编曲等技能的提高。对于起点低的学生,以讲解基本的乐理知识为主。然后教会学生基本的钢琴演奏的指法、姿势等,学习连音、非连音、跳音等演奏方法,选用音乐节奏强的曲目进行练习,通过这些曲目的练习明确钢琴弹奏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此外,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视谱演奏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乐曲选择上要少而精,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逐渐掌握和提高钢琴技巧。可以选用当前幼儿学习使用的教材,从中挑选音乐曲目进行练习,熟悉幼儿教材,掌握更多风格和特点的幼儿曲目。即兴演奏、弹唱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也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幼儿歌曲数量比较少,歌曲描写的内容与当今幼儿生活的环境也不相符,因此就需要幼师进行歌曲的编写和创作。
(二)教学方法要丰富多样首先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好帮差的方式,让接受能力强,音乐学习能力高,技巧掌握好的学生帮扶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通过组成帮扶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提高学习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强化学习效果。由于钢琴课时少,课上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小,老师在课堂上示范的演奏方法和技巧,课下很容易忘记,这时就可以利用电话、电脑等现代化的技术设备,用电话把教师课堂上演奏的曲目、指法等进行录像,通过电脑下载需要练习的曲目,然后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反复的观看和模仿,及时记录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沟通,逐渐提高自己的钢琴演奏能力。
(三)带领学生走出琴房,增强实践能力,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很多学生在演奏时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闭门造车式练习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建立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进幼儿园,在幼儿园里直观感受和学习,还可以作为模拟教师进行实习,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更快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成为一名称职的幼师做好准备。
三、结语
教学流程为保证翻转课堂的顺利进行,对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块的学习,基本上遵循如下教学流程。课前导读。首先在前一课结尾的时候,教师布置下一课学习任务以及任务的具体要求。其次为学生准备完成任务的各项素材和任务的各项要求说明,此过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开展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活动,以实现知识的传递。在本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网页、微视频、PPT、动画等学习资源以供学生学习选用。首先学生要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展开课外自主学习,解决任务中的各种疑问,找到完成任务的有效方法。其次学生要完成知识传递过程中教师设计的知识小测,看自己是否通过看视频和其他资料达到了教师的要求,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开展有效的课堂交流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课堂上由分组学生派出本组的讲解员,在教师机上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要求把任务完成的情况展示给大家,并对完成任务时用到的知识点和各种技能作出详细的讲解。对任务的创新作出特别说明,最后对本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并接受他人的问答,从而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内化。完成课堂小测,实现知识的固化。在课堂交流完成后由学生或者教师给出一定量的小测,固化本次课的知识点,要求当场完成任务并提交。最后由教师公布下一次的任务和要求。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监控为了保证翻转课堂的顺利进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开展与否显得格外重要。如何来进行监管呢?可以通过QQ群、邮箱、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反馈任务完成情况和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交自己对本次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通过学生反馈回来的这些材料,教师可以及时指导,以保证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学生反馈的材料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我们在2013级选择了三个班进行翻转教学和三个班传统课堂教学,经过一年的教学对比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能够解决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问题在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差距大,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一年多的翻转实践证明,在教师给学生准备学习资源充足而且导航清晰的条件下,翻转课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学生是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进行知识传递,那么只要教师给的资料充足、导航清晰,为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菜单,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选择知识点开展学习,也就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和“一刀切”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于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开展。无论是在进度上还是在知识点的选择以及学习时间和管理上,都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鼓励学生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它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中的反思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翻转的范围是有限的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翻转课堂。实践证明,对于计算机基础中的基本规律、逻辑性很强的知识采用翻转教学效果不理想,对于那些操作性强的软件学习(如Word、Excel、PowerPoint)采用翻转效果则非常明显。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和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年多的翻转实验发现,要想顺利开展翻转教学,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业余活动和课后作业非常多,要想好好进行课堂的翻转,是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经验、时间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搭建能力时间方面教师要比原来花费得更多,因为课前要做足够的准备。不光要给学生准备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教学视频,还要给学生准备学习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构建一个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整的支持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对知识点的导入、前测,还是在学习资源组织方面,都要认真研究,以便学生能便捷获取学习资源。在课前还要对学生反馈的材料进行再加工,找出问题准备答案,及时反馈学生。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各种提问进行现场答疑,对学生的讲解作出评价。对于那些平时不爱和同学、教师交流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一些鼓励、表扬、宽容和引导,让他们不断找到自信,从而对翻转课堂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让学生各有所得。
四、结束语
【关键词】素质教育;释放生命;灵性飞扬;创造潜能
让语文走进生活的过程是一种释放生命,展现语文教学魅力的一个过程。那么,如何活化语文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呢?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故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应该与时代同步。旧的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哂纳感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想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是给沉闷的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学生和教师的心坎。当前,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语文教学要注重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生活实际。
一、注意把教材内容生活化
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主宰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教学缺乏沟通和交流。因此,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一些有趣的问题提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同的课文需要采用不同的教法,才能让语文真正的走进生活。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具体教材的内容,抓住课文的重点段,句,章节直奔中心主题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法的多样化,学生就感到新鲜有味,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趣;要运用情感进行语文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进行愉快教学,推荐素质教育的长效,有序的开展。
由于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模糊,直接导致了农村学校语文教学模式的落后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枯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师埋头苦灌,学生被动地吸收,这种现象还经常存在。因此,要注意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备课时,要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游戏结合起来,以语文游艺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当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这样,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自觉地学习和掌握了知识。此外,由于单纯的教材内容显得单调、枯燥无味。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联系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或小故事,不仅使知识形象化,通俗易懂,而且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把教材知识游戏化,丰富教材内容。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实践中体验说话在课堂中的作用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若一调到底,平平无奇,势必使学生身陷枯燥乏味的苦海而怨声载道;若说话抑扬顿挫,语音富于变化的话就容易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而充满情感的语言会带动学生的情绪全情投入到情景中,真切地感受文中的情感。老师的感染,是激发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一大法宝。抖擞精神,以最佳的状态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等去演绎角色,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情绪,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充分感受语文的无穷的魅力。
课堂是个特定的空间,构成课堂的要素是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和激情去投入到每一节课之中。在具体的教学时应从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调整音量、音调、语速,时而浑厚有力,时而轻柔婉转。在课堂上注入你的情感,真正做到蹲下身子来看学生,实现师生的零距离交流。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而产生压抑紧张的负面心理反映时,教师一定要面带微笑,进行及时真诚的调控。“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激活学生的情感才有可能。
三、强化感知,激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的体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也就是说,学生对事物了解得越多,感知才越丰富,情感才会越深厚。当前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原则,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广闻博览,力争把全部的激情释放出来传递给学生。
困境一:照搬国外理论,脱离中国教育实际,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严重脱节。
近年来,西方诸多教育学理论或学说纷纷涌人中国,这些如潮水般的理论在启迪我们思维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失语”现象,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理论的原创性缺乏――跟在外国理论后面跑;教育术语的洋化――语言生僻,一些译著晦涩难懂;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不够――食洋不化,缺乏充分理解就大规模“运用”到实践中。由于课程改革理论先天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也由于我国教育中很顽固的积习,所以在实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自然就出现很多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课程改革为了谁?为教师改?为学生改?为知识改?为改而改?新课改中中西合璧的先进理念与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传统教学观念大相径庭,成不了教师指导教学的主导理念。课改不知不觉成了我们热情欢迎后的弃儿。
我们的语文教育似乎总在做附庸,或是语言学,或是文学论,或是教学论,现在又是课程论……我们的话语系统好象只属于这些学科。而语文教学作为学科始终没有独立性,争得自己的地位。语文教学是什么?它就是语言的习得和文化的传承,而教育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今我们对于语文教育,只是不断的进行着技术层面的改进,如教法的探讨,课型的改变,教材的修改,直至课程的革新。我们缺乏价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观念,没有树立起应有的价值思想。所以有人说,语文教育群体发育不良,这话绝非危言耸听。
困境二:过于繁多的内容,使得师生都疲于奔命,心力交瘁。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材新,容量大,课时紧,教材如何选用,时间如何安排?教材中相当多的内容是虚设的,新课改各学科好像都在搞竞赛,竭尽其能,都想把最精彩最重要呈现给学生,学生难以招架,教师也只好拼命开课,因为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教材设计者的初衷完全落空。不可否认,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教师对一些模块内容的把握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学习内容泛滥,自然会造成学习过程失控,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和师生价值错位的问题,真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远离虚假的繁荣,真正落到实处。
困境三:过于苛刻的要求,使一线教师望而生畏,力不从心。
对新方法,新理念的生吞活剥,作为新课程行动者的教师其执行力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教师出现走样产生偏差,就是很自然的了。另一方面教材的专业性过强,这些教学内容,让相当多的小学教师的在能力上捉襟见肘,明显跟不上。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灵暗花明又一村――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对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一)新课程语文教学论,总论
此著汇集了众多专家有益于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和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系统地阐释了:有关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探讨了关于建构主义语文教育思想、语感教育、老师素养、教材建设、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问题等内容,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也做了详细的介绍。
这是一部以新课标和新课程理论贯穿语文教育全程的“语文教学论”教材,以教育思想的丰硕独树一帜,使人耳目一新。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许我和编写者想法略有不同,比如,语文教学中应该是“阅读”领先还是“写作”领先?我认为可以有多种模式,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根据不同学生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来拉动语文教学。
(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对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实际指导作用
第一,在小学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在幼儿教育阶段已经获得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素养,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机械重复,另一方面必须思考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打牢学生语言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训练的要求,因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始终是语文教学最重要任务,这也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本质之处。
第三,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知识既然只起辅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要靠系统完整的语文训练,而忽视了母语教学有基础,有语境,有丰富的资源这一基本事实。这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学生绝不是先掌握了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之后再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的,而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领悟有关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二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和习得学习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四,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传统语文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脱离言语实际和应用实际,语文成了升学求功名的敲门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单一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般叫做“注入式”或“填鸭式”。这种教学模式,如果教师组织得法,调配得当,经验丰富,知识广博,在知识传播的系统性、扎实性、快速性上就会拥有独到之处。在我国大多数的课堂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注入式”都是主流的教育方法。但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长时期看来,易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疲惫感,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等都有这种提法,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进步,强调了学生这一主体在学习上的重要性。但这种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和快速性上却存在严重的不足,我们无法将课堂和知识完全交由学生支配,这样就失去了课堂本身的意义。
二、中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李秉德先生在《教学论》中对课堂做过系统的分类,我们参照可以得出五种形式:
(1)以语言文字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这是主要的一种形式。(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即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比如练习法、作业法、操作法等。(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比如陶冶法等。(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三、多元化教学活动的探索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革新与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个性特征,他们更加渴望参与到教学中,不再愿意完全被动地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地调整,用多元的方法来引导、刺激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定义
多元化教学活动,即摒弃单一的、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传递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为根本,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多种教学工具,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的、趣味的生活化内容。
2.建立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校情构建教学模式。校情的分析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2)考虑教师的专业水平;(3)考虑讲授的课型即讲授课程本身的内容。
3.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讨论
(1)说明文课型:参与式教学法
比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建筑》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就近找到一处古式建筑进行参观、学习,现场讲授。在参观之前,我采用学案的方法指导学生先自学课文,了解古代建筑的特征、术语。其次,学生在参观时通过手绘部分结构图加深了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题组,复原本市古城部分建筑并绘出图纸,当做假期作业。假期回来,我们召开了研讨会,许多小组做得都非常精妙。可以说,在学习中将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既使学生看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又有了学以致用的意识。
(2)文言文课型:读诵法、写作法、基础知识竞赛法。
虽文言文产生的时代较远,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了解它,比如:读诵法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节奏,了解内容。讲《项脊轩志》的时候,第一步先让学生通过学案疏通文义,然后引导学生重视三读,一读生字词,二读文义,三读感情。第二步是让学生写作,以文言的形式写一件自己难忘的事,要求不超过50字。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写,在写中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文言成为语言的习惯。通过朗诵会的形式,引起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最后运用竞赛法强化基础知识,寓教于乐。
(3)诗歌课型:品读法、表演法。
“文之难,而诗之难又难。古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司空图把品味语言的韵味作为学诗的前提。那么,我们该如何品味?如果是单一的模式,久之必会生厌。《邶风·静女》写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细节描写很突出。我让学生用哑剧的形式即兴表演,学生用夸张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在欢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在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发给学生画笔和纸,让他们在充分体会诗意后给诗歌配一幅插图,要求最大限度地展示作者的情感,这一方式启发学生去认真思考作者的心境、情感。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改革 作业设计 创新发展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平常、实在的课堂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就是演戏一样。但是,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是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哪怕是校长来了,局长来了,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课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因为它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一堂课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真实的课,要是没有实际的价值,就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四、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多媒体 课件 设计
多媒体课件是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大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多媒体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功能,将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
一、目前大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运用多媒体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有些大学语文教师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结构紊乱;教师成为多媒体“放映员”;学生的思维完全被画面和音乐所替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和互动;教学的系统活动被分成无数的片断;大学语文教学有的甚至蜕变成影视教学。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就是多媒体课件。这是典型的以媒体为中心、反客为主的教学方式。从而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二、大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要遵循的七个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是大学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因此课件制作应以提高大学生语文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而不能替代教学目的为制作而制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中不同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相应的媒体形式和教学课件。
(二)整体性原则
课件整体设计就是把文本、图形、声音、影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有机组合并呈现,并且由计算机按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求综合处理和控制。大学语文多媒体板书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综合性,因为它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产生综合效应,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这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用哪些媒体组合形式能最有效地、科学地表现知识内容,而且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整体设计的主要目的。
(三)科学性原则
根据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形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直观、交互性强和非线性等特点,创设更为生动的“教”、“学”氛围。大学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从科学性出发,以保证其正确性、准确性和目的性。对教学内容,其选材、例证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模拟、动画应符合科学原理,画面真实。不能为追求美观而违背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在表达方法上,应采用比较、分类、归纳、分解、演示和模拟仿真等科学手段来表达丰富的教学内容。
(四)艺术性原则
大学语文多媒体板书由于借助手段的先进性,教师将不再受书画能力差的制约,能够方便、快捷地设计出富有一定艺术水准的艺术性板书。由于多媒体板书运用的媒体很多,信息量很大,稍不注意就可能会把板书设计得花里胡哨,繁杂冗长,条理不清。因此,进行语文多媒体板书设计时,一定要遵循艺术性原则,力争美观大方,生动活泼,动静得宜,从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五)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是指大学语文多媒体板书中的信息与学生的交流是动态的、互动的,它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而反复呈现、播放,并产生相应的反馈,实现交流的互动。
(六)集成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能够对多种媒体进行集成,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集成性并不是简单意义的多种媒体堆砌,应注意构图、文字、色彩、配音等方面的处理,对内容应做选择性的精简,提高效率。
(七)个别化原则
由于各学科大学生的类型不同,尤其是文理科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要求和兴趣差异明显,所以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类型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区分选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难度。
三、大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设计方法
在大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七个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课件设计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一)确立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目标
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所有内容和技巧都要为它服务。不要为了追求课件视听上动人的感觉而忽视了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二)课件内容设计
运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应该是非电教媒体表达不清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应该是用语言能表达清楚,但效率较低的内容,应该是适合发挥多媒体优势的内容。
(三)课件结构设计
教学设计的思路遵循学习认知规律,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情景,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使整个教学从知识的内化到外化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发展过程。
(四)课件容量设计
课件总的容量不能太大,一般图片、声音、视频文件比较大,可以用相应的一些软件进行转换。如BMP格式图片可以用Photoshop将其转换成JPG格式的文件;WAV格式的声音文件可以用豪杰解霸转换成M P3格式的声音文件等等。
(五)多媒体的选择
综合运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设计,因此,设计多媒体板书时,应首先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媒体,充分发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各自独特的优势,以便达到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最优化。
(六)课件的艺术处理
语文课件的审美价值,最主要体现在可见的视觉美和听觉美上。视觉效果是影响课件外观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优美的视觉效果能提高学习效率,因而课件制作必须运用布局、色彩、文字、图形图像、留白、音效等美学设计规律精心设计色彩、构图等影响视觉的要素。
(七)交互设计
课件交互界面的设计是计算机和人交互方式的设计,利用什么样的操作方式来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即操作程序、操作方式、操作之后计算机的响应方式等。课件交互界面的设计讲究直观性、交互性、双向性、简易性,而且界面要美观大方、主体分明,这也是学习策略的具体体现。
在课件内容的设计上不能仅是单纯的线形,要加上一些人机对话或交互式元素。教师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将多媒体课件作为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随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意义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等.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2]李秀英.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原则[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3]牛执玉.大学语文运用多媒体教学初探 [J].教育探索,2008,(4).
关键词: 培智学生 特殊教育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在普通小学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是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石,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也不例外。特别对于这群培智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与现实社会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生活是被家长与老师所全权包办的,能力有限的他们在家中无所事事,不会做家务;交往能力弱的他们极有限地参与社会活动,需要家长和老师手把手地辅助。语文学科包含他们大部分的生活,让他们学会生活技能,增强他们的能力,重拾自信。语文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让他们学会与他人文明友好地相处,让他们渐渐走出家门,慢慢融入社会。语文学科就像一把钥匙,它能开启培智学生与现实社会间的一扇门。
二、特殊教育学校语文学科的现状
1.语文教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现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使用的教材是各校经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或教学经验所提炼而装订成册的,尽量考虑自己学校学生的能力,贴合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的学校是根据学生的能力,结合他们生活实际而临时设计进行教学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教学内容单一化。
因为培智学生的各项能力有限,他们模仿能力弱,需要教师不同程度的辅助;记忆能力弱,需要不断反复练习;理解水平较低,需要实际事物的帮助。他们在学习知识时总是需要重复和直观,老师在教授时也选择浅显的内容并不断地提醒。因此,久而久之课堂内容变得简单且单一,重复且枯燥。
3.学生程度差别大,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一个班的培智学生虽然少(8-9名),但是学生的程度差异却很大。以本班(10-12岁儿童)学生为例,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写短篇日记,与别人进行有目的的交流,而程度差的学生,他不能与别人进行简单的交流,甚至很难配合老师完成一个简单的活动。因此,课堂中的内容要配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选择,而一个内容可能不同时满足九个学生的能力与需求,往往就会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的运用
1.创造和谐舒适的教学环境,克服学生的畏缩、自卑等不良心理。
培智学生由于认识活动等方面的缺陷,在生活和学习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比常人多得多,他们普遍存在退缩和自卑等不良心理。他们对所从事的事情缺乏自信,缺乏成功的期望,甚至事情尚未着手做,就觉得无法成功,从而放弃努力。对于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和谐温馨、欢乐愉快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间的信任,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不良情绪,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成功机会和体验。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学会所教知识和技能。当学生感到自己能够学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当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别人赞许的目光时,会受到很大的鼓舞,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在教授拼音时,对于某些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拼读就可以,有的学生可以要求他独立拼读。再好些的学生,就可以请他帮助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当起小老师的角色。总之,分层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做他能做到的事,先建立自信,再增加难度,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3.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强化。
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强化。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学生,上学快一年,很少跟同学交往,平时也从不主动开口说话,我想尽办法也没能让他主动开口说一句完整的话。突然有一天,我拿来了一个印有米奇图案的盒子,我发现这个自闭症学生眼睛总是盯着米奇的图案,嘴巴微张,似乎想说什么。这时候,我主动走到学生跟前,拿出盒子放到学生手里,问:“好看吗?”学生答:“好看。”由此开始,学生渐渐跟老师互动起来,主动性的语言也出来了,让我激动不已。
4.设计多种学习通道,实现个体学习目标。
班级中学生程度差异大是教学困难的一个主要因素。同一个教学内容并不适合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适合回答简单的问题,有的学生适合在提示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适合复述问题,有的学生适合适合用行动回应问题,有的学生适合完成一项跟问题答案相关的任务。这堂课大家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内容,但每个人实现的目标不同。能听懂问题的学生,请他回答问题;能注意听我说话但不甚理解的学生可以重复我的问题或答案;不善于说话但有理解力的学生可以用行动表达他的答案;完全听不懂的学生请他完成一项相关任务,等到完成时全班给予他适当的评价。在这样的过程中看似各忙各的,实则每个学生都各有所得,都是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对于培智学生来说,语文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使他们的生活更丰富,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使他们的生活更精彩。怎样把语文这门学科带入培智学生的人生里,是需要经过教师们的极大耐心的。怎样合理地、恰如其分地将语文知识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需要教师们无限与博大的智慧。
【关键词】课堂;表现;处理;分析;驾驭
如何驾驭好课堂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从所见的两堂真实的语文课堂有所感悟。课堂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是师生对话,展示风采的平台。课堂上老师的博学多识,谈古论今,指点迷津,吸引住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彰显着老师的尊严和风采。课堂上孩子们凝神静听,热烈讨论,争相表达,折射出孩子们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的纯真和稚气。就是这样的课堂,是维护老师的威严,使之变成权威的“一言堂”,还是为保证孩子们的“自由”发挥而放手成“菜市场”?身处第一线的老师可能感同身受“我的‘地盘’谁做主?”而不知如何驾驭课堂。
我曾经见到课堂上发生过这样的情形:今年春期我听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时,经历了这样的课堂,也许是课前准备得太全面,或者是听到的建议涉及各环节,年轻的献课老师分明显得精神疲惫,难以适从。于是以如此的精神状态迈进了课堂,这时我观察到那一颗颗善于捕捉“细节”的“童心”立刻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从课堂常规回应老师的声音中已经显现出来了,接下来课堂上一派静谧,只听到老师一人难以让人激起反应的平实话语,孩子们这时都睁着大大的显得迷茫的眼睛,丝毫没有从老师的话语中做出相应的反应。孩子们怎么啦?睁大的眼睛是在观察老师那苗条的身材,还是那身漂亮的衣服?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呢?全班都睡着了吗?难道这个课堂只是这位老师无精打采的个人独奏!终于,过于安静的课堂氛围让这位老师爆发出了激情,她冲着孩子们抬高了分贝,可这时的孩子们显得更加不知如何应对,在老师带着责备的提问中,没有人敢于举手回应。然后老师随机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总是组织不好几句通顺的语言,老师没有得到希望的答案。在随后的环节中,当孩子们小组讨论时,我们希望的热烈而有深度的见解和思想宛如一滩死水。教室里也只有年轻老师不断地提示的声音。孩子们相互没有交流,教室是可怕的安静。如此的课堂活动完全扰乱了这位老师课前的精心设计,她只好无奈地坚持着,坚持着,独自一人在课堂上坚守着,直到下课铃声的响起。
无独有偶,我也经历过另一番情形的课堂,今年春期,我听过一堂五年级的语文课《骄傲吧,祖国》。授课教师导入新课时用多媒体播放了南极风光片,画外音向孩子们系统地介绍了南极的冰山,气候,物种,以及人类对南极的科考。欣赏完毕,老师特别强调了南极恶劣的自然条件,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恶劣的地方,由于先前风光片的吸引,孩子们走进了课文,宛如走进了南极,又好像自己就是赴南极进行科考的队员。他们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当抽生回答问题时,教室里却安静不下来,人人都想表现,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无法让一个孩子独立地完整回答,因为同学们都在抢着补充,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见此情景,老师改变了方式,让孩子们讨论:祖国因为什么而骄傲?这一来,整个课堂真是群情激奋,孩子们说出了科考队员在南极的表现,他们战胜了严寒,克服了缺氧,登上了文森峰,他们中居然有世界上第一位走进死亡地带并且冒着生命危险发现铁矿石的女科考队员。他们对科学的执著,奉献,以及对祖国的热爱,让祖国感到无比自豪。通过讨论,孩子们对科考队员的敬佩,以及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望着兴趣十足的孩子,老师巧妙地组织语言把他们的激情又转移到下一个环节。如此下来,整个课堂慢慢掌控在老师手中,孩子们也积极地应答着老师,默契地配合着老师。整堂课老师充分地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也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