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彩球的设计范文

彩球的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彩球的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彩球的设计

第1篇:彩球的设计范文

    关键词:农村理财 技能人才 社会需求 培养涂径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理财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需要有一批了解农村实情和现代经济知识的投资理财人才,帮助农民群众放心投资理财,确保财富留得住、增值快,使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实惠受益人。而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目前相当缺乏,成为制约农村理财市场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试图研究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途径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

    1。农民迫切需要理财技能人才的帮助或者提升自身的理财技能,以促使其资产得到保值增值。随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在持续增长,农民的理财观念正在转变,投资理财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大多数农民缺乏投资理财知识、缺乏农村理财技能人才、农村理财渠道单一等因素,农村理财市场发展缓慢,农民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不强,如国家统计局2007年10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为84元。

    2.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是提供农村理财服务的重要平台,需要大量的具有农村理财技能的工作人员。过去,由于利益问题各大银行似乎对农村理财市场兴趣不大,收缩农村网点,限制向农村贷款,理财产品主要针对城市人口,证券、期货、保险公司也难以深入农村,使大部分的农民无缘享受城市居民“大众化”的理财服务。其实我国农村理财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各级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承担起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投资理财知识普及和教育的责任,积极聘用和培养大量的理财技能人才深入到农村,搭建农村理财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和乡村企业提供良好金融理财服务。

    3.农村乡村企业、农民私营企业以及乡、村委也需要理财技能人才。大部分农村企业资本金小、抗风险能力差,这就需要具有企业理财技能的人才帮助企业解决投、融资等经营管理问题。比如农村民间资金借贷、地下钱庄这种高风险投融资活动,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理财质量,需要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正确引导。各级农村管理者如乡、村委,为了发展本地农业经济,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需要理财技能人才来参与乡村经济的建设,提高村级理财水平。

    二、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体现在:一要有较丰富的农村金融、经济、投资等基础知识;二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须具备实际的操作能力。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农村客户的沟通能力,理财服务的营销能力,财务策划书和文字表达能力及风险的预知和平衡能力。

    农村理财技能人才主要的培养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面向农村大力培养和输送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目前,高等院校的金融理财专业非常热门,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学习这个专业。但是绝大部分理财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的金融机构或企业工作,主要面对大中城市的理财市场,为城市企业和居民提供理财服务,这造成了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匾乏。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大力培养为农村理财服务的专门人才,建立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设针对农村理财的课程。

    例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共同组建了“浙江农村合作金融学院”,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农村金融岗位现有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在校大学生学习状况,在高校中率先创设了“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并在现有的专业中,设立农村金融方向,如财会专业设置农村金融柜台方向,保险专业设置农业保险方向,理财专业设置农民理财方向,营销专业设置农产品交易方向等;同时,增加与“三农”经济有关的课,编写《农户经济行为》、《农村金融》、《农村信用社综合柜台业务》等特色化教材,制定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专业教学计划,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了解农业、熟悉农民。学院每年还落实20%的毕业生到农村金融部门工作,并建立奖学金,对到农村金融系统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给予鼓励。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也积极培养理财技能人才,建立和利用金融服务实验公司平台,开设金融服务公司岗位认识课程,在各模块老师的指导下对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金融服务实验公司直接引入各大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作为理财实践的对象,由金融机构的专家直接参与产品和专业的辅导和培训,再辅以校内指导老师的辅导和管理以及创新的课程考核手段,所以学生基本上在就学期间就可以开展相应的理财业务。学院还通过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证合一”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就学期间能够考取保险、证券、期货、会计等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理财工作岗位。

    2.各级金融机构应积极搭建农村理财服务平台,积极聘用具有农村理财技能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宣传和提供理对月又务。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农村理财市场的发展,开发和聘用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积极拓展农村理财市场。如在县城设立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农村理财部门,搭建功能完善的理财平台,承担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在乡镇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营业网点为主设立农村理财服务柜台,聘用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理财服务,推出满足农民特征化要求的“农民理财顾问”,为农民答疑解惑,在提供生产贷款、搜集市场信息、参谋致富项目过程中,将通俗易懂、具体实用的理财知识宣传到农户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民的理财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生产、流通、理财、投资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参与发展浙江省农村理财市场的主力军。

    3.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的理财意识和技能,使一部分农民逐渐提升为理财技能人才。金融机构、乡镇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应该相互联合,组织农村理财技能人员进村入户,向农民开办理财讲座和培训班。利用宽带网络、电视、报刊和发放资料等多种载体,组织农民开展金融投资理财知识的学习和宣传。金融机构在农村开设网点的同时,还要积极对广大农民进行“金融理财扫盲”行动,开办乡村技能培训学院等,如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省淳安县农村共同开办的“幸福学院”,不仅使当地农民能够提高素质,学到有用知识,而且使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突显,增强了农民群众的金融、理财、风险等基本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自身素质,使农民成为自己的理财专家,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也改善了农村的理财环境,繁荣农村理财市场。

    三、士音养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建议

    下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开发,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农村理财技能人才落户农村、扎根农村,并解决技能人才住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后续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为留住农村理财技能人才、发展农村理财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2篇:彩球的设计范文

在版纹的设计印刷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印版设置专色。为增强防伪力度专色一般都是特殊调配的,专色的调配过程是减色混合的过程。在版纹设计中为了提高防伪性能增强视觉效果经常采用将不同专色的底纹或花球相互穿插或叠加的设计方式以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由于印刷油墨是透明的。线条相互叠加的部分会进行减色混合产生第三种颜色。因此在进行版纹的色彩设计时。就需要对不同颜色的版纹图形叠加的面积和叠加后所产生的色彩效果进行考虑。

二、空间混合

国内外的许多票证设计,色彩远看统一而近看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着许多不同的颜色。这是由于版纹防伪元素一般都是由很细的线条或线点组成的,不同颜色的防伪元素相互密集地交织在一起。在一定距离外观察这些色点或色线时,人眼的视角不能准确地分辨每一种色块的轮廓和细节。因此产生一种总的色觉这时的版纹色彩呈现出了一种色彩空间混合效应。如图2的底纹设计中由一组平行波浪线的粗细变化表现出了花朵的明暗层次再将线条的颜色进行间隔设置,分别设置成紫红色与黄色两种颜色,这时的版纹是完全的色彩空间混合整体观察就形成了橘黄色。在票证设计中。

合理地利用色彩空间混合原理,可以达到近看色彩丰富远看色调统一的效果。版纹的色彩空间混合具备以下3条规律①版纹图形元素空间混合后产生的新色彩,其明度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是所混合的色彩的平均明度。②两组颜色的版纹图形进行空间混合所产生的颜色是它们的中间色。如红色与青色的花球进行交错叠加,就产生了紫色花球的效果(如图3)。③利用版纹的混合原理和规律变化颜色所占的面积比例。少套色可以得到多套色的效果。由于不同颜色的版纹图形进行空间混合后。在人的视觉中会产生新的颜色,因此通过改变线条密度与宽度可以得到不同的设计效果。图4是利用色彩的混合规律同一组版纹图形元素经过改变颜色、改变线宽等设计,获得了不同的混合效果。

三、票证的色彩设计原则

1.限制专色数量的原则

票证中,版纹设计是根据一定的设计方法由多个防伪图形元素相互衔接组合而成的,专色的数量不能过多否则,版纹的整体色调会过于凌乱、缺乏统一感同时印刷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在票证设计中,要控制好专色的数量,一般先确定主色调,然后根据需要将穿插的防伪元素设定成辅助色调。

2.色彩设计以少胜多的原则

在实际票证制作中。对专色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这就要求设计者掌握印刷色彩的呈色原理利用版纹元素线条之间相互叠合与并置的特点。充分发挥色彩的混合效应。在有限的用色中尽可能地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

3.借助特种印刷技术手段的原则

在版纹设计中利用好色彩原理,可以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这里有设计的成分,当然技术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可以利用特种印刷的手段如彩虹印刷。在一块印版上表现出多种色彩的柔和过渡合理利用这种技术利用有限的印版数量可以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

4.不同版纹图形区别对待的原则

票证的色彩设计,讲究一个“稳“字。色彩不要特别跳跃。而是要表现凝重感。但是为了避免视觉上感到单调。可以在小面积的版纹元素中如花边、花球等,采用一些鲜亮的颜色或互补色进行对比。起到提神的作用。而大面积的版纹,如底纹等,色彩的设计应当稳重、素雅。

四、通过色彩设计提高票证的防伪性

1.降低色彩的纯度

颜色混合得越多所得的纯度就越低。国内外的许多票证设计中。所采用的色彩一般都是经过多次调和的复色。从设计角度来看,经过多次混合的复色颜色比较凝重能体现出票证印品的分量感;从技术角度来看,太纯或太鲜艳的颜色容易通过扫描仪或滤色镜进行分离,而复色掺杂了多种印刷原色进行颜色分离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提高防伪性能。

2.合理利用相近的颜色

在版纹元素的色彩设计中经常运用大面积的双色或三色底纹及花球叠加的设计。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相互交织的版纹元素中应尽量采用色相相近的专色进行印刷。可以增加分色的难度。例如,在双色底纹的设置中,类似色的搭配是比较理性的选择类似色的色相都含有共同的色彩元素如红与橙、黄与绿、青与紫等,因此主色调明确。并能增加防伪力度。

3.适当地进行浅色设计

第3篇:彩球的设计范文

加入WTO之后,财政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从目前情况看,应就涉及WTO的具体财税政策制度问题进行研究。

一是要研究关于税收政策制度方面的问题。加入WTO之后,关税减让、出口退税数量的变化、不同产业部门经营水平的变化等因素,将对我国财政收入、财税政策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需要对降低关税后的财政收入、出口退税、税收优惠、国内税收政策、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合理规范的政策制度,充分运用税收手段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我国利益。

二是要研究财政补贴问题。补贴与反补贴是WTO规则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其中,有些补贴需要按照WTO规则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整,采取与WTO相关规定一致的补贴措施。同时,还需研究如何利用WTO现有规则,合理合法地对我国工商企业提供积极有力的财政支持,促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是要研究对农业的财政支持问题。对本国农业给予一定支持,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WTO允许成员方在其法律框架内享有的一项权利。我国加入WTO后,一方面可以享受其他国家农产品市场开放带来的机遇和益处,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WTO规则的要求,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并遵循WTO有关农产品贸易规则。为了保护和发展我国的农业,避免争端,有必要认真研究WTO农业协定的有关规定,制定并采取与WTO规则相适应的农业支持政策和支持方式,为做好相关立法工作做必要的准备。

四是要研究关于国有企业管理问题。加入WTO后,外资企业进一步进入我国市场,国有企业必然面临更为直接、激烈的国际竞争。为适应这种变化,我国企业必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赢得与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时间,争取更加主动有利的地位。在国有企业管理问题上,需要对国有企业产权界定、监督管理、国有股权控制、上市、转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国有企业改制、管理等方面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研究制定管理措施,为我国企业广泛参与竞争创造条件。

加入WTO,对我国财政法制建设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在立法、执法、普法等方面,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理念,都需逐步适应WTO的要求。

首先要抓紧做好有关财税法规制度的清理、废止、修订和完善工作。根据WTO规则以及我国政府的承诺,有关财税方面需要修订或制定的法规制度,按时间要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我国加入WTO前需要完成修订或制定的法规制度,另一类是入世后需要适时进行修订或制定的法规制度。对于入世前需要完成修订工作的财税法规制度,有些已修订完成,没有完成的也正在抓紧进行。对于入世后适时修订或制定的法规制度,当前也应积极做好研究准备工作。在财政执法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法制意识,树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执法观念,WTO规则在各成员方的有效实施,要求各成员方建立高效的执法程序,转变执法观念,改进执法方式。

如要进一步加强间接宏观调控,减少对市场主体的直接微观管理,控制许可、审批的数量;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的营造和维护,真正树立服务意识,为各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等。

其次,要清理、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WTO协定规定,“每一成员应当保证其法律、规则和行政程序,与WTO协定所附各协议中的义务相一致”。这是WTO规则体系对各成员国法律制度在内容上的原则要求。为与WTO法律规则相适应,我们应积极做好对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清理和修订制定工作,依法修改或废止与我国加入WTO承诺的条件和与WTO规则不一致的内容,特别应注意减少法规、规章中过多的有关审批、处罚的规定。在做好对现行法规、规章清理、修改、废止的同时,依法加强新的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利用规则进行引导。在立法过程中,应注意与WTO规则协调一致,做到透明、公开、客观、公正、合理。

第4篇:彩球的设计范文

关键词:社会需求;人才需求;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革新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一、加强人才需求分析,为计算机教育找准方向

(一)从工作岗位上进行人才需求分析

面对当前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日益更新的社会文化,不管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还是以公共服务和管理为内容的组织或部门,都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和节奏,在富含变化性的社会规律下开展工作,这就需要对每一门应用学术都进行细致划分,以保障社会科学的发展性、务实性、应用性。

首先,是从事专门的研究型工作的人才,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有相当的水平,能够在计算机开发、研究方面做出创新设计。从计算机功能结构来讲,研究对象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通讯信息传输处理、图像处理、信息编码、计算机输出设备等;从计算机软件技术方面来讲,研究对象又包括:分布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生物信息学算法、软件工程与信息系统、程序理解和运用、软件安全与编译器体系结构、软件检测与自演化技术等。从研究对象上可以看出,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研究,是一项深入的、高端的、要求相当高的,结合理论创新和实践验证相结合的高难度工作。因此,它所需要的是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相关知识积累有一定“厚度”的人才,同时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结合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能力。

其次,是运用先进的研究成果,从事具体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组件研发生产的专门人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虽然没有对专业研究人员那样严格,但是基于产品研发和生产环节中,要不断运用一些专门的计算机设备、要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对产品进行反复检验等,同样需要此类人才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积淀。甚至是在产品研发中能够做到以研究成果为基础,实现运用程序和理论上的创新发展。

其三,从事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专门人才,既计算机专业技工。他们主要负责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管理、执行和维护工作,以及在计算机软件研发和生产中的代码编写、数据处理、程序数据录入、系统的组装和综合性集成和售后维修、保养、升级服务等工作,身处计算机技术运用的第一线。由于工作的需求,要求他们要尽可能地多熟悉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原理,具备构成和配置计算机集成系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其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

(二)从社会背景上进行人才需求探析

首先,我国正推行信息化发展战略,随着政策的注重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技术和人才培养,已经关系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升华,甚至是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全。与此同时,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了评价一个地区发达程度和企事业单位时代性的重要标准。而在当下的各个行业当中,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要求也相当高。在管理方面:不管是财务管理、人才管理、计划制定和人力资源配置,具看重计算机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直观、便捷、系统化的特点,都开始使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而在教学方面,为了突出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模式,大多数在教育教学时都开始使用多媒体、语音教室、网络教学等。如此,造成了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供不应求现象。

其次,当前社会岗位大致有以下几种划分:1.主要负责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升级工作的系统工程师。2.对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有较深积淀的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工程师。3.负责数据集成、管理、优化设计的数据工程师。4.具体实施计算机硬、软件开发和生产的硬、软件工程师。5.对文字、照片等视觉元素进行处理,并投放到指定版面上的平面设计师。可见,当前对计算机岗位的划分相当明确和细致,所以,对人才长项的要求也随着岗位划分的明了而日渐严格。

二、推行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一)革新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育工作开展的最关键环节,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技巧的必须手段,教学过程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教育工作成效的高下。教师的专业水准和师德素养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影响力,因此要严格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教师进行不断的培训和考核,使教师能够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高,继而有能力就教育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工作进行筹划和实施。一是要转变教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教学导向,贯彻国家发展战略思想和新课程改革之精要,对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深入学习能力和综合性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教学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建立起自由、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保障教学效果。二是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规划好时间,保障理论教学和操作练习的有效间插;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设备、拓展教学内容、努力让学生多接触先进计算机理论,保障教学的时代性。

(二)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素质是教学计划顺利开展的关键,由于社会发展的一些局限性因素,比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力量不足,造成毕业生素质不高,技能水平不硬,再加上愿意到中职学校任教的毕业生不是太多,入口不严等,造成了目前中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都严重制约着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创新工作的开展。因此,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潜力,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对教师素质进行严格把关,在教师录用环节,采取开诚布公、广泛录取的形式,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应聘教师进行综合对比考核,优先录取受教育程度高者,或是通过科学的答辩考核,选用能力强的教师。在已录用教师方面,要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化培训,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会、组织广泛的教育心得交流会等,还可以聘请专业水平较高、在教师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人士来校进行专门知识技能传授。同时,要关心教师、尊重教师,鼓励教师进行深入学习,参加更高等级的认证考核等。其次,要求教师群体发挥其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创新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都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专业能力,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去总结和完善。教师是教育创新改革的主力军,肩负着传递教学内容和要求,收集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的重任。加强教师团队精神建设,可以使教师之间的心得交流更密切,信息反馈更及时、真实。

(三)注重计算机教学的原则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要重视学生个体间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学习技巧等方面的不同,并且根据这些不同的信息对学生群体进行科学的分类,进而对分类的学生群体进行差别式教育,使他们各自都能够得到提升,避免出现“差生”听不懂“优生”不想听的情况。这样科学分析、精细照顾的教学下,学生必定能够得到广泛性地提升。另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和作业习惯。培养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对教材和老师的讲解内容进行联想和发散性思考,并将问题记录下来,于课后向老师请教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和作业时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并结合他们的创造性能力,提炼、得出一些独特的、新颖的、更为实用的结果和方法。

三、总结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讲求人才的多方面发展,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时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等进行综合培养,以教育出能服务于社会的专业性人才为基准。但是上诉现状的影响下,难免会造成中职学生在学习时不能提起自身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生活中丧失自信、个人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和发展等现象,继而使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收效甚微。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社会人口密度大,工作竞争相当激烈,但是在大学生“廉价”的现今时代,却十分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纵然是相关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也难以胜任对口的工作岗位,不是由于其专业理论基础积累不足,而是其适应岗位的能力、驾驭岗位的能力欠缺所致,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重的问题。因此,做好对中职计算机教育体系的健全和改革工作,也就显得日益重要起来。

参考文献:

[1]朱祎.浅谈“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M].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2]郑红.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3]俞华锋.基于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

第5篇:彩球的设计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大学教育 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35-02

社会对大学的需求很多,其中最主要一点是创新。从这点出发,社会需要大学成为社会创新人才的成长源泉、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源泉、社会思想文化的创新源泉,一所大学是否为一流大学,就在于这三个源泉是否卓越。在文献[1]中指出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情况。以2013年为例,当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而各地的调查显示,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人才。这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问题是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因此,社会对大学教育中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要。

1.目前地方高校教育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就折射出学生就业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困难和障碍。资料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地方本科院校以学术标准为主的学校评估制度、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师制度、以知识教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运行机制,与社会需要的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需求设置专业、以真实应用为基础培养与需求无缝对接的学生之间存在矛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社会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

我国现阶段无论从大学生失业的数量还是结构分析,都存在事实上的就业难问题。产生此种情形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因普通本科高校偏重学术性导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忽视与学科专业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得毕业生就业优势缺乏和创新能力不足。比如,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2],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包括:基础实践能力即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即知识的开拓与扩展能力,表现为知识的广博度;创新能力即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陈腐观念的束缚,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

2.创新性人才培养在满足社会需求中的作用

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从业后他们面对的实际问题通常有跨学科性,这就意味着仅具备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毕业生要想胜任职场的工作,不仅应具备相对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整合、转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有调查显示,50%的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知识广博度与创新能力,43.5%的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这说明用人单位对知识广博度的要求比专业知识更高,他们更偏好“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性主要具备以下几点能力:一是个体通过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将原有的或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机融合,形成自身新的知识体系的能力;二是个体将创新思想和意识等转化为创新技术和创新行为的能力。换言之,个体的创新能力不能只停留在思想阶段,或停留在头脑中对知识的内化阶段,必须通过知识的有效外化才能将内隐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行为,才能形成创新性成果或产品。三是个体发现具有创新价值或自己急需知识的能力。知识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基础。要使人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出来,最基本的因素是获取知识。知识的多少决定一个人创新的层次和创新成果的水平。一个企业员工只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判断知识价值的能力和利用现代化技术检索知识的能力,才能够使自己所在的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因此,大学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为满足社会需求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决定他们能否获得理想工作、成为职场竞争的优胜者的关键条件。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但是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学生在校期间把主要精力花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上,忽视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对此,大学需要基于社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获取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学到用人单位或业界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应改变程式化、形式化的教育方法,丢弃普遍存在的单一知识体系教育,而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与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企业人才聘任标准联系起来。为此,淮海工学院机械学院与当地所在政府合作,联合当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共同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实习基地,每个基地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设置不同的技术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选择。选定实习方向的学生,在四年级时,要求每星期到实习基地工作至少一天,参与基地企业的技术学习、实践、研究和讨论,要求在实习期间,为相关企业提出至少一项有价值的技术改进方案或建议。这一举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应用专业技术的实践场所,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努力学好专业技术知识的积极性,更为学生提供了在社会需求的实践训练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

(2)完善学生能力结构,设立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

当前,社会上各个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思考才能解决,越来越需要具备全面能力结构和广博知识的学生。因此,大学要基于社会的需求,设立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强调知识的多学科性和相互间协调发展性,设置灵活多样、富有创意的创新课题和项目,突破传统单一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形成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以淮海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设立的大学生创新设计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主要承担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创新设计项目和竞赛,实验室成员为确保高质量完成所承担的项目及竞赛,每个成员承担项目的任务既包括机械原理设计、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零配件的加工与制作、力及平衡的校核等,也包括电路的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与调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微处理器的使用等,基于这个实验创新平台下,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学习相关的课程,将课堂内、外的学习内容整合于创新项目和创新竞赛中。通过此平台指导学生体会、领悟整合、转化知识的方法,帮助其构建全面的能力结构和强健的创新能力。

(3)合理设置理论与实验课,使课程的学习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当前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的目的是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符合度如何、学生所学课程与社会岗位需求的符合度如何,就成为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看,课程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融合。在这方面,普通高校要将偏重理论的课程建设模式转变为以社会需求为取向的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共建模式。设置相对独立且能与理论课程内容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淮海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设置为例:目前本科生培养方案将实验课程设置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设置课内实验课。主要用于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一些基础性理论验证实验。二是设置独立实验课,包括必修实验课和选修实验课。

(4)构建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行业开拓精神人才的需要,教师应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个目标,充分利用启发式、引导式、研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等形式,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以淮海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该专业以机械产品开发为核心,通过指导学生全程参与机械零部件设计、校核、装配、测试检验的全过程,使学生全面掌握该专业社会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可以说,这套教学模式的实施得到机械专业的本科生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同和普遍看好,就业一直很好。

总之,大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造成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对接,直接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因此,大学教育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深化改革,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焦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访《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孟庆国,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高等教育研究》。

[3]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教育研究》。

第6篇:彩球的设计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问题;建议

2009年的会计人才白皮书的调查显示,当企业被问及“您对本科会计毕业生的印象”时,在理论知识方面,“扎实、全面”被选中比例为33.1%,“较扎实、较全面”被选中比例为58.5%、“薄弱、知识面窄”被选中比例为8.5%,基本达标;在实践能力方面,“有一定实践能力”被选中比例为20.8%,“实践能力较弱”被选中比例为26.9%,“缺乏实践能力”被选中比例为52.3%,可见实践能力是严重缺乏的。这是当前所有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而对于应用型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技能,许多学者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查。被调查的企业均表示需要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种要素的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65.7%的企业要求会计工作者具有编制会计报表能力和报表分析能力;61.5%的企业要求会计工作者具有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能力。当前的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分析能力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

一、目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未引起学生实质性的重视

现有教学模式下,应用型会计专业重视知识点的讲解,但不注重结合实践处理阐述。虽然绝大部分应用型会计专业都开设了会计相应课程的模拟实习,但学生还是容易将模拟实习理解成课程练习的转换形式。课程模拟实习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上所起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学生的理论知识还不能迅速转化为实践处理能力。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模拟实习毕竟没有进入具体工作环境,附加有很多假设条件,模拟环境简单化使学生感受不到实践的氛围;另一方面是模拟实习滞后于理论知识讲解,弱化了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会计专业可考的证书比较多,很多学生从开始接触专业课程就是抱着考证的心态和目的来学习的,一般不重视跟考证不相关课程的学习,包括一些实践课程的学习。这种考证热的现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学校没有合理的引导,学生自身认为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比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往往用考取多少专业证书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而没有正确认识到身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其竞争优势是在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上。

(二)会计教师缺乏实践知识

教师是会计实践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所以要求其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师整体缺乏实践知识,造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教师来说,很大一部分教师是毕业后直接任教于高校,本身缺乏实践知识;鉴于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节约成本的考虑,教师从教后教学任务又很繁重,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其次,就企业而言,由于财会工作性质特殊,集中反映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税负等方面的信息,促使企业高管人员不愿外人接触财务信息,一般也不会接待教师去参加实践。再次,大多数高校未与企业或中介机构联合,在组织、经费和时间上也未能对年轻教师做出相应的安排。这样的结果是,高校会计教师整体上缺乏实践知识,从而很难有能力从实践上对学生加以指导。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财会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16位,其中20多岁的年轻教师10位,比例占62.5%,这些年轻教师几乎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没有从事过相关的实践工作。还有一部分从事教学的兼职教师基本上都是在校的硕士研究生,更没有实践经验。虽然他们理论方面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是完全缺乏实践基础,根本无从指导学生。而且因为学生与教师的配比严重失调,导致每位教师的教学任务量很重,即使有机会也根本无暇去参加相关实践。

(三)实验项目与实际差异较大

学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是模拟实验,这就要求实验项目必须贴近工作实际,所设计的经济业务应该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全面性和逻辑性,并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但是我们目前教材提供的实验项目基本上都未曾提及企业部门设置、凭证的传递流程、财会部门各岗位设置等,对于需要作出职业判断的实验项目更是几乎为零。这样的实践结果,学生仍然只停留在会计核算和反映职能的训练上,对于会计人员如何监督经济业务的发生,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如何进行成本分析、财务分析和决策,如何与其他部门和财会部门的其他岗位进行沟通和协调,学生根本就没有实践的机会。因此,学生毕业后这方面的能力也非常不足。

二、改革现有会计教学的建议

(一)改变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实践

目前的教学考核主要是以笔试为主,考核的内容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为主,重点考察相关的账务处理。而以提高能力和素质的目标导向下,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质更能反映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改革考核方式,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在一定比例的笔试基础知识的考核外,增加对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考核,使学生更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期末以某个具体企业为例,要求学生对该企业撰写分析调查报告,从不同角度对公司理财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结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资料确定财务比率,结合报表附注分析财务状况,了解整个行业背景然后预计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这些分析报告反映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判断企业情况的实际能力,以此作为学生成绩的评价之一,将一次性理论考试变为能力的考核,这样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举办会计实务性的专题讲座

目前在会计专业教学以及专业教材中,一些实务操作过程处理的内容普遍比较缺失。如企业发生日常购销业务时常用到的结算方式银行本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结算过程中需要到哪些部门办理,会经历哪些业务流程,相关票据如何填制,以及票据本身的相关法律责任和事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涉及哪些纳税事项,如何进行纳税申报,具体如何操作等等。这些具体实务操作内容因各种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没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应用型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不能把这些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适应,才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其实这些实务操作本身并没有多大难度,只要学生接触过,大致了解其中的流程,在工作中基本都能胜任。但如果从未处理过相关问题,就易给用人单位纸上谈兵的印象。

对于这些情况,应用型会计专业若能针对专业的实务处理聘请实务界的会计师、税务师等实践专家做一些专题介绍,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一些市场场景模拟,会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另外,“事实胜于雄辩”,实践中的专家来讲解经济业务中发生一些违规案例和严重的经济后果,对学生的威慑力和教育意义更强,也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提高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

目前的会计教学注重要素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的讲解及模拟实习,但对于会计职业能力培养比较缺失。考虑实践需要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除了教授学生会计处理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职业敏感性。如在会计政策允许范围内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有什么影响;企业在具体的经营环境下,在会计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应做出选择什么样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是最为有利的。经过这样的引导性思考,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中的经济业务进行职业判断、职业选择的能力将会有明显提高。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加强相关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会计教师队伍,防止师资流失;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师的培养力度。如学校可以适当放宽对会计学教师业余兼职的限制,允许其通过到一些正规的公司或经济实体担任兼职会计这种方式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另外,还可以考虑以学校的名义同一些具备合作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作为一种特殊的进修培训方式,定期派送教师到这些单位担任一段时间的专职会计。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业务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师,担任技术性、实操性较强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对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很有帮助。

(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没有合适的实训基地,或实训基地建设的标准不高,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可能成为空谈。因为学生只有到企业实习,才能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接触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从而对会计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有深刻的印象。学校也可以走校企联合之路,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把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真正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放在经济环境、社会需求中考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要明确在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实践教育。抓好实践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创新的精神。当然,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也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要用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在社会需求变化中不断调整,逐步提高整个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顾艳.应用型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

2、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6).

3、陈晓芳,吴静.高校会计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9(11).

4、胡克琼,杨侃.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月刊(综合),2007(10).

第7篇:彩球的设计范文

关键词: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 设计人才 培养模式

检 索:.cn

Abstract :Academic Degrees Committee of the State Council has approved of the establishing of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Arts Discipline, marking the status upgrading of the Art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simultaneously herald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sign discipline as a major artistic category. How to develop Design disciplines and design talents, and how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will meet the social needs are prominent tasks for universities today. The improving of teaching methods is a tough issue to college education raised by cutthroat social employment. How the teaching facilities be renewed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 and how teaching activities be unfolded need to be further probed into.

Keywords :Social Demands, Vocational Education, Design Talent, Training Mode

Internet :.cn

长时间以来,设计学科一直隶属于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子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艺术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终于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设计学理所当然地成为独立门类。近十年间年,高校办学大量学生扩招使诸多院校的设计学科和专业数量迅速增长,又原来的400多所院校增长至现今的1300所,原因在于十年前的高等艺术教育所培养的设计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于快节奏的经济增长需求和社会软实力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便用扩招来解决社会所需,填补市场空缺。但是,几年下来,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供求关系又发生了改变,就业问题与学校学术培养问题发生了畸形而盲目的增长状态。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问题,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问题,师资能力培养的问题在职业教育院校表现的很是明显。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纽带关系

职业教育的培养就是把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为社会直接服务的本领,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就业。那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设计学科的课程设置与普通独立艺术院校和综合性高校的设计学科的课程设计既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似之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在遵循大学生认知规律、适应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体系授教于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充分领悟学以致用的实际能力。当今时代,社会需求与高校办学已经呈现出不协调的态势,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在追寻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同时更应该基于社会需求进而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而体现专业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所以首要问题应该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让学校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就当前形势下最好方法之一就是专业课程订单式培养,这里所提及的订单式培养不单指就业方向的订单式培养,而是学校课程的订单式培养即学生所学课程随着时间的改变学校培养计划、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手段均应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手段,让学生以更适应社会需求的状态走入社会工作。例如,城乡规划,城市艺术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玩具设计等专业在国内高校中虽然成立时间较短,很多课程设计不完善也当属正常现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很多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学习,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实际应用能力,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所以教学过程中社会上的实际应用理论结合理论教学走进课堂,设计本应应用于市场实际需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刻领悟课程的实际意义。以导视设计为例,自2000年在国内兴起,借助2008年奥运会和城乡建设规划,导视设计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且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学习导视设计课程,针对导视设计的各种理论问题都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反复的实验才能发现何种设计适合何种地段的应用,何种色彩适合何地的导视应用。所以,导视设计专业的授课就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地带领学生走街串巷,量尺寸,定方案等等,在这个环节过程中,课程质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也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实际设计方法,他们在以后的工作衔接环节就会很快地适应社会工作需求,也为校方解决学生就业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大力度培养职教师资,提高职教师资的授课质量

教育解决的是素质问题,职业教育解决的是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职业教育的房展方向走向何方,一线教师应该是其先锋,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是职业院校的办学之本。加强师资培养给予教师全方位的培养就是给予学校注入鲜活的生命力的过程。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教师授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能力的掌握,也侧面影响着学生对人生观的判断。但是,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的教师工作制度介于普通大学和中职学校之间,一线教师工作事物繁杂,科研项目、授课课时,课程考核、年底评聘等等虽然不及普通高校的级别那么高,但是平日日常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面对设计学科这个日新月异变化着的教学,倘若长时间不进修、不培训、不接受新的学习内容的话,那么教师的教学大都会基于经验,所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就会有表面化,经验化的现象出现,试想这样的状态长时间下去,势必造成知识与时代脱轨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科研项目中申请的课题为社区方向的导视设计研究,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申请的研究课题,随着时间的推进,教师授课的动态过程中让学生切实地触摸到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这样学生会接受的更多更快。另外,学生在触摸这样的真题时还会探究式地探索诸多问题,例如弱势群体的色彩需求;老年人的视力对社区导视设计与公共导视的区别;儿童在特定的社区内所需要的色彩去向等等问题,教师在学生们的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导视设计方面的创意新思维,教师也启发学生如何把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举两得。就职业教育的设计专业教育而言,为社会服务,紧跟时展步伐,设计创新才能为社会所用。假如教师没有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课程授课,势必所传授知识是苍白的理论,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切实际,也就脱离了职业院校设计人才培育的实质性意义。因此,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力度,形成长效循环机制,让教师的身心愉悦地融入工作,对学校、对社会需求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三、社会需要因材施教式的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

因材施教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基于国家政策扶植和高校重视的专业,要提倡充分调研、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在近年来与社会需求人才之间的发展有很多处于畸形发展状态,高分低能的人才在社会就业问题上一直吃着闭门羹,而有些学生虽然不是高分高才生但却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显而易见,适应社会的人才是真正的社会需求,高分低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近年来,各个地区和各种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面都做出了新的举措,以适应就业难的问题。2006年4月23日,在重庆考察时走进了永川市第二财经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开设了90多个专业,通过“订单培养”与13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五年来,永川市职业院校毕业就业率稳定在96%左右。这说明有些专业墨守陈规,不突破不创新,学生高分进校,大学毕业后却走向了失业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职业教育应该在学科办学的理念上坚决秉承动手动脑的学校方针,授课质量上坚决重视学生的实操性训练,专业知识扎实,思维能力活跃,培养的设计人才自然是复合型人才。所以,培养学生首先要重视高校课程设置,深入调研社会所需,师资培养和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能力,做到关注企业就是关注市场,关注市场才能使高校办学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学校、社会效益的三赢,充分证明产学研的高校发展之路。

四、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基地建设之间的教学转化

国务院“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同时要求地方政府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足以证明国家对职业教育实践基地的重视。设计人才注重创意的创新性研究,职业院校的设计人才把创意实施到实际应用层面是教学成果转化的最基本要求。实践基地的建设旨在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教学上,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创意的实践性问题。实践基地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用探究的方式和方法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尝试着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职业院校设计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专业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方式,职业院校的设计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创意思维和较好的动手能力相结合,并且把创意有效地实践出来,在市场上得以应用而不是欣赏或者鉴赏。教师的理论授课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设计人才本科阶段需要更多的是解决科学实践问题,所以实践环节是本科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是形势所需,在职业院校甚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地建设有利于很好地受教于学生。设计人才培养方式与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分不开的;设计人才需要实践基地转化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五、实践基地建设与科研工作以及企业招聘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很多教师尤其是一线的青年教师即是教学一线的担当者,又是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经历创意与制作的过程,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有力参考。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性较强,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应该与时俱进,跟进时代需求,最大限度地与市场企业对接。教学改革的就是为了让教学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改良,以科研项目为例,教学中发现的诸多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首要前提,学生提出对该课程的疑惑与问题,老师针对问题给予学生解答也是学生对该课程的肯定与认可;学生平日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也是需要教师授课进行改良的必要条件。针对问题的出现教师要有所反思,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进而形成科学研究。在当今时代,职业教育办学必须走产学研的线性发展思路。教师在学校积极做好科研,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学生培养订单式与企业做好对接,为学生实习、实践、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式办学思路,才会使学校的办学有所成效。

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设施两手抓

实践基地建设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只动手不动脑,对于教师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情况下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两个方面,一个是软件设施另一个是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实践基地教学要制定较完备的教学体系和授课计划。完备的教学体系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环节相结合,让学生接触课题的实质性制作。这就需要教师要在实践教学环节言传身教,学生和老师同时进入工作状态而不是完全的理论学习状态。完备的教学体系保证授课的质量,授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反应学生的接受程度。其次,要有一套系统而完善的教材适合于学生实践。在传统的教学中,理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完整地把理论传授给学生,实践环节多数在教室简单进行操作代替实际操作,学生接受起来还是稍有模糊。所以,教师应该为此编制一套属于实践环节应用的教材供学生和教师使用。最后,学生实践基地要有严格的考核环节和标准,在考核中要体现出实践环节的意义。硬件设施建设需要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学辅助材料等。对机器购置等相关问题要充分考虑时代和学生需求,体现办学理念的前瞻性。实践教学考核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实践能力的标准,所以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

结语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设计人才的培养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许多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高等职业院校始至终担负着培养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同时也在不停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职业教育体制下的设计人才培养是社会所需,如果政府能加大力度重视和指导职业院校的培养工作,那么,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基地建设等问题都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优秀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

2(美) HYPERLINK "http:///search_pub.php?key=&key2=阿特巴赫&category=01" \o "阿特巴赫" 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 HYPERLINK "http:/// search_pub.php?key=&key2=蒋凯&category=01" \o "蒋凯" 译.北京: HYPERLINK "http:///search_pub.php?key=&key3=北京大学出版社&category=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

第8篇:彩球的设计范文

关键词:企业人才需求;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前言

伴随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教育部对各种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使得高校教育发展获得了大力的支持,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做出改革和调整。会计专业作为受益者之一,开始意识到人才培养需要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所以基于企业人才需求对会计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创新是高校做出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鉴于中小企业在我国占据较大一部分比例,且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逐年上升,并为社会提供了约五分之三的就业岗位,其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市场生命力是顽强的。所以以中小企业为对象,分析其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要求与需求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合理性[1]。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人才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企业内部培养、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渠道,其中高校毕业生是企业会计人才的主要来源。而财务会计相关岗位职员技能等级较之其他岗位职员技能相对较高,且大部分持有会计资格证。

当前,企业人才招聘开始将求职者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作为考察的重点对象。在职业操守方面,多数中小企业都会优先考虑应聘者的思想道德、工作经验、学历、专业与个人素质等因素[2]。财务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支撑,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对中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只有会计职员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较强的专业技能,将会计业务细致准确的完成,企业才会稳定的向前发展。

二、基于企业人才需求下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策略

(一)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沟通能力

根据对2011年及之后毕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反映,大多数毕业生都就职于中小企业,且都表示对自己当前的工作较为满意,有些优秀的毕业生已经升到了管理层或领导岗位。他们根据自身总结的工作经验指出,专业知识与交际能力是对工作与自身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交际沟通能力,可以帮助自己在工作中做出优秀表现,可以帮助自己与大家和谐相处,而这些都有利于工作岗位的提升[3]。从这些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考虑,高校应在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强化实践教学,多设置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沟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以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与适应能力。从企业角度考虑,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氛围,积累工作经验,加深对社会、对企业的认识与了解,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依据企业需求,构建会计专业课程框架

根据行动导向学习理论、整合能力理论、终身学习理论等多种理论分析,都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中构建课程框架。课程框架的构建可以提高会计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有利于会计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全面、清晰的树立各章节知识点。基于企业人才需求,对会计专业课程设计进行创新改革,要求会计专业课程框架的构建必须依据企业实际需求来进行[4]。即从企业需求出发,根据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与需求建立会计专业课程框架。可以模仿国外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方法,如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与会计教学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考试学历就可以得到会计协会的认可;引入研究型教学,即案例探讨,加强师生互动;发展双元制教学模式,将学校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企业职业技能实践融合为一体,根据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对学生的会计技能进行培养。这些先进教学方式方法能够为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与课程框架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与丰富经验。

(三)开设双证书相关课程

基于企业人才需求下的会计专业课程创新实践设计,之所以需要开设双证书相关课程,不但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的通过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更是为了提高会计专业人才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提高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最终达到人才培养切实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目的[5]。如开设《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增加会计规章制度相关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会计结算与票据制度相关内容,了解会计审核流程。此外,增加一些会计实务方面的内容教学,如企业财产、债务、收益等报表的编制,财务纠纷的解决等相关理论知识,将现金流量表作为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重点考察对象。

三、总结

目前,我国教育机制正处于转折的重要时期,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方法被应用到教学之中,学校与教师依据企业实际需求对人才进行培养意识逐渐增强。这一系列的转变既为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更有效提高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因此,高校应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全面分析。

参考文献:

[1]蔺婷.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姜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3]邹勇燕.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10.

第9篇:彩球的设计范文

 

据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统计,2010—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在创造历史新高,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现状,党的十报告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战略部署,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则早在2010年就指出:“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学科、专业方向的调整与建设,积极推进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

 

因此,高校专业设置要尝试与市场接轨,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随着资本运作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发展,会计的学科内涵和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近年来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的学科领域,并逐渐形成了“现代会计”领域。如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做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以便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迅速进入角色,并且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丰厚的效益?这个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广大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结合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及教学实践,提出了面向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教育新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要求实现更高端的科学化发展。会计人才不只是要具有会计知识,还要具有职业素质、职业判断、驾驭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和职业技术等能力。为此,本文进行了历时一年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相关方面的调查,主要以走访和函调形式,调查对象以用人单位和财会专业部分毕业生为主。此次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两方面存在着问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现代企业的财务部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会计则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好坏。目前仍存在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的现象,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缺少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不能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不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2.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会计工作要求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然而,在教学课堂上,偏重视理论的讲授而一定程度上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部分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却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时易眼高手低,难以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或难以胜任岗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会计实训、企业ERP沙盘模拟、VBSE综合实训等相关课程的教育活动应相应加强。

 

3.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人才需求结构中,高端会计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会计人才是稀缺人力资源。而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应摆脱学科型教育、学术型教育的框框,尽量设置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级会计人才,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二、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国外大学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教育的社会需求特性。与之相比,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程度要低得多。因此,本文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培养方面,重点教授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会计专业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重点教会学生交流交际、专业运用和责任心。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会计实训的专业研究成果,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基于社会需求的教育方式。

 

在教学实验实践中,积极开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尽可能增加实训内容。通过建立校内的模拟实验(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业务,掌握各环节的会计核算,掌握企业经营成果的构成、收入和费用的核算等内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到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去参观,或是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间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在课程设置上还应多增加选修课程。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依照我校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实践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完整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以及初步科研训练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侧重均有不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其中《会计实训》的前置课程是《基础会计》,后续课为《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会计实训是配合《会计学》课程所开设的一门后续实践课程,本实训为以后学习财会专业知识,奠定了良好的账务处理基础。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衔接,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ERP沙盘模拟课程是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通过模拟工业企业的若干会计年度的经济业务,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的真实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行相关技能的演练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到企业内部获得工作岗位,实际体验企业财务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切身感受会计工作的氛围与日常工作的细节,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初步科研训练大多采用毕业设计的形式,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题目,设置研究目标,完成科研流程,从研究流程设计、研究工作开展、研究过程总结、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具备一个会计专业工作者在科研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需要与市场对接,与企业需求对接,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之路。对于会计专业,可以选择会计专业软件研发公司、会计事务所、小型民办企业、大中型商场、集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与之开展长期的校企合作,既可建设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又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订单进行人才按需培养,还可实质性地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合理化建议,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辅以对师资的弹性评价、个性化教学及教学管理等评价方式的改革。如学校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可以要求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论文,由教师出题、学生出力的传统方式转向由企业出题、教师指导、学生出力的方式,将毕业论文同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评估、技术改造项目的评估、企业资产评估等内容紧密结合。

 

三、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机制的构建

 

在社会需求导向下,民办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就必须建立两者的互动机制,建立共享平台,针对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民办高校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实践教学基地,展开师资与企业资源的融合研究,将校企联合办学全方位、立体式地推展开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相一致,使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1.建立高校和企业共享平台。基于双方资源优势,进行资源的合理交流与整合,实现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目标。学校改变封闭式教学观念,树立开放办学思路,积极引进校外人员来校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高校与企业相互交流的桥梁,扩大高校信息接收范围,增加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共同创建创新实训实验室,引入全新商业社会沙盘模拟系统,教授学生创新实操能力的同时,学生能更早地接受企业的职业理念,进入职业角色,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其职业凝聚力,为企业进行专业人才“再教育”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共赢,形成密切的互惠互利关系。

 

3.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校鼓励在岗的会计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各项业务核算操作,弥补实践经验不足。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实践教育中“教师+会计”、“专职教师+专职财务”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四、结束语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议建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互动机制。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做法契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明显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