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健康教育范文

学校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健康教育

第1篇:学校健康教育范文

1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健身、启智,而且可以育德。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活泼爱动,他们的思想行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意志品质都会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地展现出来。通过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等优秀的精神品质。有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1.1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的活动大多以集体项目竞技赛为主。要在集体项目中获胜,重要的法宝就是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统一行动。还有少数的个人项目赛,也都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获胜也是集体的荣誉。集体主义的情感就在我们大家的共同责任感和荣誉感上得到了升华。如:拔河比赛、球类等集体项目比赛自始至终都代表着集体的荣誉、集体的智慧、集体的辛劳和汗水,他们在集体中体会着自己的辛酸和甘甜,体会着幸福和快乐,从而促进他们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1.2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组织纪律性是顺利开展一切活动的保证。个人意志服从集体要求,遵守体育严谨的规范规则个人行为和表现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如:在投掷项目中为了避免意外伤害事故,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纪律,服从教师的组织安排。无论各项活动或比赛都需遵守活动规则“抢跑”“冲撞”都会被判犯规。学生通过正确的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而加强组织纪律性。

2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智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锻炼不仅能促使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确保身体健康,更能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经大量实验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人脑的质量和皮层的厚度,增强大脑功能,而且能养成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为智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1体育与健康教育可提高抗疲劳能力,促进人体健康:人们都知晓:炉火中塞满的木柴只要拨动一下,火焰就能冒上来木柴就能熊熊燃烧。一味的读书不进行户外活动那大脑便会僵化,像木柴一样轻轻拨动一下获取新鲜空气燃烧也就充分了。人的大脑结构是复杂的,大脑皮层细胞、神经细胞的活动强度和灵活性在体育锻炼中会得到改善和提高。所以学生要在学习之余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缓解大脑紧张的神经,使大脑得到一定的休息,从而提高抗疲劳的能力,使他们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2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运用自主与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判断能力。如:障碍赛活动课将全班分组提供必需的体育器材学生自行设置,经过实践找到最佳方案后进行比赛。这样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3体育与健康教育在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身体各部分的骨骼和肌肉都得到均衡和协调的发展。培养学生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表美和心灵美。

3.1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体美:以前学校忽略了体育运动,许多学生身体发展易变成弯曲、萎缩。正处在身体发育期的在校青少年,通过选择,如:体操、球类、游泳、舞蹈、队列等运动项目多做伸展性训练,以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培养学生健壮的体格、均匀的体形、正确和健美的身体姿态。

3.2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美:学校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以增进友谊为目的,便于培养学生的互爱、坦诚、互助等品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净化自我和提高自我,渐渐地形成健康的、稳定的心理定向以完成人格美的升华。

4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中的地位和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自身内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最好功能状态。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陶冶情操。学生身体的运动可促使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情绪的高涨。通过体育活动,教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从肌肉、神经到心境都得到正确的愉快的展示和发展,从心理上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4.1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豁达、大度、开朗的心理素质:在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中,人与人,班与班之间的人际交往频繁,对加强友谊和人际关系方面得到了锻炼,增加了学生间的亲密和安全感。体育文化交往中的真、善、美使人不知不觉地敞开心扉克服狭隘和自私,形成豁达、大度、开朗的心理素质。

4.2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利于消除紧张,恢复体力,调节情绪,陶冶情操: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全身心地投人体育锻炼,紧张、烦恼、焦虑的情绪一扫而光,并在体育锻炼中活动筋骨,获得积极性的休息消除疲劳,增进身心健康。身心疲惫时练习韵律操和舞蹈,在优美的旋律中进行活动,愉悦欢快的情绪油然而生,并在思想情操上得到陶冶,使人的精神为之振奋。

第2篇:学校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健康教育;学校;农村

[中图分类号] R1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68-02

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系统的社会活动。行为对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类面前。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将改善人们的行为作为当前减少疾病风险的最重要策略,而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的任务主要由健康教育来承担,而学校健康活动更是一项对人类健康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处在生命准备期的儿童青少年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对他们一生中的其他发展阶段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行为方式受益终身。现对农村学校推进健康教育提出几点看法如下:

1 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学校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儿童青少年是接受教育,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好时期,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学校建立健康教育与“五育”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养成良好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良好发展和健全人格的修养。

1.2 学校健康教育是实现全民基础保健的有效途径

儿童青少年的可塑性大,易形成“动力型”,较易形成良好行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对他们一生的行为与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是实现和促进全民基础保健,提高群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1.3 学校健康教育是影响家庭、社会和整个人群的根本措施

儿童青少年与家庭有着天然而广泛的联系。儿童青少年一旦获得卫生知识价值观和行为技能,不仅其本身可以茁壮成长,还对其父母、邻里、亲友和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卫生面貌,推进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角度看,较大程度取决于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

2 现有农村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状况

经济水平的滞后和低下,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基本健康水平。目前,农村地区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高于城市,包括城乡共有的常见病、农村多见的寄生虫病、地方病、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农药中毒、农机伤害等。宣传普及一般健康知识,常见病的防治知识是其首要任务。

2.1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健康教育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往往蔓延迅速。为预防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采取消灭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三个环节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农村儿童青少年仍然受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其身心健康不容乐观。

2.2 地方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地方病主要为自然地理环境或生活条件等因素所致,以地域性发病为特点的一类疾病,如碘缺乏病,地方病目前仍严重危害我国农村广大居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普及地方病防治知识是农村地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2.3 农业劳动相关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防治知识的普及

包括常用农药的种类、保管方法、急性农药中毒的表现及自救互救知识,以及预防农药中毒的措施等。农药的误服误用,在农村儿童青少年中时常发生,致残误伤甚至失去生命,惨痛的教训令人不寒而栗。加强农村学校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要。

2.4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其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会产生不良影响。我国农村地域广阔,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千差万别,要逐步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农民及其子女科学地安排衣食住行。合理摄取营养,提倡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2.5 家庭及个人行为习惯

家庭的起居和日常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健康。对儿童青少年要注重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如饭前便后洗手,行走坐卧的良好姿势。注重戒除不良习惯,防止青少年吸烟及防范吸毒也应成为行为方式教育的重点之一。

2.6 学校集体的饮食和营养的健康教育

2.6.1 营养营养包括人体对营养的需要,膳食的合理搭配等。

2.6.2 食品卫生食品卫生包括食品容器卫生,食品加工卫生。在农村小学更要懂得饮水卫生与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发生的关系,水的澄清及消毒方式等。

2.6.3食物中毒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及原因,预防措施和抢救原则的健康教育等。

3 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及目的

3.1提高儿童青少年卫生科学知识水平

儿童青少年中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往往是由缺乏必要的卫生科学知识所致。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方式向儿童青少年传授卫生科学知识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引向正确方向。

3.2 提高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

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与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学校的膳食服务,体育教育以及学校的卫生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均可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创造对生长发育有利的环境,消除不良因素,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3.3 降低儿童青少年常见病的发病率

儿童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某些疾病,微生物的免疫力较差,往往由于不良的学习生活条件,某些不利的因素影响易患某些疾病,如近视眼、龋齿、蛔虫感染等。只要对儿童青少年及时普及各类常见病的有关知识,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使他们掌握有关的预防知识和必要的技能,结合学校定期体检和矫正,可使患病率降低。

3.4预防各种心理障碍,促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认识自己,充分挖掘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能够克服心理困扰,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乐观进取,追求卓越,不畏艰险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为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改善儿童青少年对待个人和公共卫生的态度

儿童青少年对待卫生的态度是促使其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是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儿童青少年对待卫生问题的态度,是通过卫生知识的学习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且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就比较困难。为此。必须抓住生命早期这一有利时期,让学生运用卫生科学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

3.6 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自我保健能力

当前,对卫生保健的观念正在从依靠医疗机构的“依赖型”,向多依靠自己的“自助型”转变,而自助型的核心,则是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发展,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导致成人期死亡的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等,均与其不良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有关,而其原因往往是在儿童少年期。因此,必须从儿童期开始培养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为其终身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农村学校的健康教育更要下大力气抓好,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社会家庭学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搞好学校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申仕莲.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98-101.

[2]杨淑民.对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449-450.

第3篇:学校健康教育范文

一、营造育人氛围,让心理健康教育健康上路

1、优化校园文化,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的楼梯、墙壁、空地、花园等空间,配上文字、图片、颜色、和优美的线条,尽量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人文化,教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到身心舒畅,心情愉悦。

2、开展文化活动,构建宜人心理环境。再好的校园文化,它也只是静止的。这就要求学校还要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更好地开展心里健康教育,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办好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充分利用“专栏”、“红领巾广播站”和“班级黑板报”向全体师生经常性地进行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3、构建心理平台,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在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承受挫折方面的能力与成人相比明显较差,在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构建心理健康平台,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帮助,健康成长。在这方面,我校“馨语”心理咨询室发挥的巨大的作用。咨询室门口悬挂“馨语信箱”,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苦闷和不如意,用书信的形式写出来,投到“馨语信箱”里,再由心理健康老师归纳整理提炼出普遍性问题对症解决。针对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由学校心理咨询师利用心理咨询室及时个别疏导。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4、优化家庭环境,构建家校联系通道。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好的成长,学校除了努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构建家校心育的良好氛围,实施学校、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和学校要及时沟通,互相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互相配合,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每天的良好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构建家校联系通道,更多的是让每个家长以良好的行为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影响自己的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提高教师水平,让心理健康教育健壮发展

1、构建教师健康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要注重从三方面进行提高。一是教师的人格特点: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二是对待学生的态度:真诚、宽容、理解、尊重。三是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会、业务学习、政治学习、各种培训,培养教师的心理素质,构建教师的健康心理。

2、认清教师多重角色。教师的角色,特别是小学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小学教师常常承担这样几种角色:家长人的角色,知识的引领者角色,优秀公民角色,心理保健医生角色,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角色,学生行为的执行者和监督者角色。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自己要能够认清这些角色,更要能够胜任这些角色,教师没有健康的心理水平,是很难胜任的。学校要能够抓住一切契机,培养教师的的多重角色身份。

因此,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只有先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每一个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让每个教师用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品格去影响学生,关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壮发展。

三、学科广泛渗透,让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花

一个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只凭几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做不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须利用学科间的联系,挖掘各个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施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中,让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花。

1、年级渗透。深入了解每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对各年级的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要选择适合每个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内容对学生加以培养:低年级学生注重养成教育的培养;中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克服自卑感的教育;高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自强心。同时,教学中还低、中、高年级的衔接,使学生的心态逐步平稳地、循序渐进地向健康的方面发展。

2、学科渗透。学校仅仅重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各科教师都要挖掘本学科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每门学科的教材中多多少少都含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内容,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上呈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在学校教育中全面开花,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定会得到全面的锻炼。

第4篇:学校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乡镇学校;心理健康;留守学生

一、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圈变得更加复杂,人们每天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因此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时期正是心理状况逐渐走向成熟稳定的一个时期,重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经验,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心理状况开始出现变化。如果没有对这一变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则很有可能在日后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近年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很容易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位,导致青少年无法正常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挫折。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学校,学校领导普遍更加重视应试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引发了较多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学生某次成绩考了多少分。

二、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村乡镇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农村乡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而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应试考试中拿高分,尽可能减少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文化课成绩方面的差距,很多既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文化课所取代。一般来说,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了专业的教育人才和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为了能够使乡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开展下去,同时让一个地区的多个学校共享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心理健康流动小组包括两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多位研究学者,小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深入农村乡镇学校帮助学校教师建立心理档案,以及定期进行讲座和宣传等。

2.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优良的资源共享平台,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帮手。(1)通过网络实现农村乡镇学校与城市学校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2)互相借鉴经验,促进各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发展;(3)通过网络来获取专家对于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以及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定期参加培训,及时纠正问题。

3.加强对农村乡镇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人格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仅要从教师和学生入手,还要重视周边环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比如,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网吧,对于刚刚接触网络的农村学生来说,网吧游戏的新颖性对学生产生了难以抗拒的诱惑,而学校又无力治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的关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单依靠学校开设的几门课程,而是要从多个方面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家庭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在进行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重视与学生家庭间的联系,让父母们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中来。

总之,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学校,要抛弃只重视应试教育成果和学生只需文化课成绩好的旧观念,响应学生素质教育的号召,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同的农村乡镇区域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在进行乡镇学校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各地区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作出改进。

参考文献:

第5篇:学校健康教育范文

目的观察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72例待产妇,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不接受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实验组接受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孕产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新生儿状况等。结果实验组剖宫产率、孕产期并发症发生率、不良新生儿结局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可更好地保证分娩期母婴健康,降低剖宫产率,降低孕产期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学校健康教育;母婴结局;并发症

孕期健康教育是通过帮助孕妇及家属了解母婴健康相关知识,使产妇了解孕产医学常识,减轻孕妇对分娩的过度担心、恐惧等不良心理[1],避免可能导致影响母婴健康活动的发生,从而保证孕妇及家属在妊娠、分娩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对降低胎婴病死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保障母婴健康意义重大[2]。本研究选择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72例待产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孕妇学校开展孕产期健康教育,使孕产妇顺利通过妊娠、分娩,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72例待产妇,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实验组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8.4±2.4)岁;初产26例,经产10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6例,中专及以上20例。对照组年龄19~34岁,平均年龄(28.1±2.5)岁;初产25例,经产11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5例,中专及以上21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不接受孕妇学校健康教育,仅接受常规检查。实验组接受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实施方法如下:通过在产科门诊孕妇学校集中健康教育方式,于每周六上午授课1次,授课对象为孕妇及孕妇家属。授课形式:发放健康教育课程书籍,课堂多媒体讲解孕期保健知识,观看孕期保健宣传教育纪录片等。授课内容:①孕期:使产妇了解影响婴儿质量的相关因素、孕期注意事项,使产妇能开展孕期自我保健,不接触放射性强物质,注意营养均衡。做好胎动监测工作及分娩前准备工作。②分娩期:授课老师详细向产妇讲授产程进展,使孕妇了解分娩过程,指导产妇运用助产法与压迫止痛法,缓解分娩疼痛。向产妇讲授分娩为正常生理过程,消除分娩时恐惧心理。比较正常分泌与剖宫产对母婴双方的利弊,产后使婴儿尽早吸吮,促进产妇乳汁分泌。③产后:讲授产妇孕产期正常饮食、休息方法,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健康指导。讲授产褥期相关卫生知识,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新生儿洗澡及脐带处理等。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分娩方式,孕产期早产、贫血、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新生儿状况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AS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产妇分娩方式比较实验组经阴道分娩27例(75.0%),剖宫产9例(25.0%)。对照组经阴道分娩20例(55.6%),剖宫产16例(44.4%)。实验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孕产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孕产期出现贫血0例,产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对照组孕产期出现贫血3例,妊娠期高血压3例,产后出血2例,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实验组孕产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实验组出现新生儿窒息1例,低出生体重儿1例,不良新生儿结局比例达5.6%。对照组出现新生儿窒息3例,巨大儿3例,低出生体重儿3例,不良新生儿结局比例达25.0%。实验组不良新生儿结局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母婴安全保障的认识已逐渐由过去单纯依靠医务人员的救护,转变为主动寻求自我预防保健,也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3]。但整体来讲,孕产妇对孕期保健知识仍相对匮乏,常有担心出血、疼痛及婴儿健康等诸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影响分娩方式、产程及产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也对婴儿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故加强对孕产期孕妇的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水平对母婴结局意义重大。

孕妇学校是通过对孕妇的集中教育,使孕妇正确看待分娩过程,充分认识剖宫产术、自然分娩的利弊,在分娩过程中通过合理运用、深呼吸等技巧,应对分娩不适。通过孕妇学校健康教育使产妇了解阵痛与分娩之间的关系,从而利于增强自认分娩的信心。通过孕产妇加强自我保健,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积极心态,提高痛阈,减少心理因素导致的宫缩异常及产程延长,促进自然分娩[4]。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给予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后,孕妇剖宫产率显著下降,孕产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轻,新生儿结局也显著优于未给予健康教育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孕妇进行学校健康教育可更好地保证分娩期母婴健康,降低剖宫产率,降低孕产期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俊香.孕产妇院前健康教育对母婴健康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1,17(8):120-121.

[2]杨素勉,马卫景,岳文芳,等.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对母婴健康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5):2044-2045.

[3]余力,余敏.孕产妇院前健康教育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4):134,144.

第6篇:学校健康教育范文

一、我们卫生室和大队部相互配合,根据上级部门、学校、辖区及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九月份:

1、加强对校园卫生、食品卫生、安全的检查及校园卫生的美化。

2、开展今年秋季卫生宣传月暨“预防肠道传染病,远离甲型h1n1流感”活动。

3、狠抓学校卫生常规教育,促进学校健康课的健全实施。

4、加强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

5、严格做好传染病的防控预防措施。“从系从严,制度管理”的宗旨。

十月份:

1、开展狂犬病的宣传教育。

2、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开展讲座及护眼保眼专刊)

3、一年级开展口腔卫生的讲座。

4、“均衡营养、身体才强壮”。

十一月份: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从学生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并开展学生个人卫生和班级环境卫生的评奖活动,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

2、开展“预防肺结核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活动。

3、加强对学生正确使用饮用水的卫生及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4、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

十二月份:

1、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讲座。(心理教师)

2、开展“关注自己,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讲座和板报形式)

3、开展“考试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开展学生体育锻炼的卫生于安全教育。(体育组配合)

一、抓好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计划和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二、进一步配合防疫部门做好学生的体检、防龋、常见病、传染病、预防接种等工作并及时将学生体质健康检查情况通知家长。

第7篇:学校健康教育范文

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提出了,“健康”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精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博士提出了,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同年,学者华林斯基提出了“立体健康观”,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健康的现代概念,并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认为健康的人应当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标中指出,体育与健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发展和对自然、社会的适应型及应变能力;使学生增进健康、抵御疾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懂得体育在个人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养成健康的身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会运用体育等手段增进健康;使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并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比赛;提高现代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即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和竞争,提高欣赏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程明确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和本体价值的整合,学生和文化的整合,学科和文化知识、技能及能力的相互整合,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意发展的整合。它提出四个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标准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总体目标,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体育素质和健康要求。

(2)激发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新课程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从学生的动机、需要、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把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真正作为日常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它说明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明显特征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3.健康教育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的涵义

随着现代社会健康观的转变,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单纯进行社会宣传,要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的教育与卫生宣传,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是实现特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新时期的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健康教育不仅是传授或提供改变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服务,而且是促进健康氛围的逐步形成,唤起群众同自己不文明、不科学的行为作斗争。健康教育不仅要采用各种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作出合理的的选择,而且应通过宣传争取政府的有效支持。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的影响,健康教育已超越医学的范畴,涉及社会的诸多领域,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健康教育是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人们一方面通过自我学习或相互学习取得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多部门、多学科的社会实践获取经验。

学校体育中的健康教育不是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之间内容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拼凑,而是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渗透或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综合学科。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是“健康不仅指躯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健康教育是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体育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以体育为调节手段的生活方式,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驭生活的目的。

4.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身体教育。通过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相结合,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来掌握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

(2)社会意识教育。通过体会体育各项运动中技术战术的相互配合协作来提高个性并完善需要作用于人与社会的支点。

(3)智能培养。促使人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下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开发潜能。

(4)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运动中所经历的各种喜怒哀乐体验,使其认识事物的各方面来把握自己,并不断地成长。

(5)情绪体验。通过运动中鲜明、强烈的情绪体验,认识和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学会积极地调节情绪,人能够处于信心百倍、精神振奋的学习、工作状态。

(6)营养方面。营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适宜的营养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糖、脂肪和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三大营养物质,合理营养对于人体具有十分的保健作用。

(7)卫生因素。卫生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因为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交换的停止即意味着死亡的到来。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活动场所,学校的卫生状况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有直接影响,关系到我国民族健康水平的大事。如:教室的卫生,宿舍的卫生要求,食堂的卫生,以及教育过程的卫生和运动建筑设备的卫生,等等。

(8)自我价值实现。人在体育实践中会认识到,人生的快乐是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获得的。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思想开放、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易于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他们较易形成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首先,学校教育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体育和学校卫生两条途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体育由原来的对学生进行“身体的教育”转变为“通过身体而进行教育”,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属于身体文化教育),而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生物改造,即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而且将体育作为增进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还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进而增强防范意外伤害的观念和意识,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降低常见病患病率,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其次,学校健康教育是关于学生身体保养或养护的系统教育。它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掌握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通过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最终达到育人育体的目的。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两者在以学生身体为对象上是共同点的,前者通过身体的活动达到优化健康的目的,后者通过采用外在手段达到这个目的,都是为保持学生健康服务的。可见体育更为积极、更容易调控。虽然这并不能解决健康教育的所有问题,但学校体育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不可缺少和至关重要的载体,它不仅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重要手段,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

参考文献:

[1]詹华宁.对健康及健康教育的认识.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作松.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5]徐维克.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第8篇:学校健康教育范文

论文摘 要 针对目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脱离了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落后于职业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就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

据调查,我国教育内部结构有了大幅度调整,有些地方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人数比逐步接近1:1,职业教育逐渐占据着重要位置。而体育健康教育仍停留在普通教育的模式,不能反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且与专业实际相脱节,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逼迫着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的改革,使其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更加适应择业、就业的需要,最终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目标的更新

(一)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具有特殊性

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因培养目标的特殊,故有着自身的特点:

1.教学时数少

因专业、学历层次不同,故学制一至三年不等,并常有实习穿插其间,教学时数少,连续性差。

2.对身体素质要求高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最基层的工人、技术人员,对身体素质要求高。

3.有专业要求

各专业不仅仅对身体各部位力量、柔韧、抗疲劳等指标要求不同,并且对学生组织、管理、表达等方面能力的要求不同。因此,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学目标也大大不同。

4.理论教学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专业要求,还需要介绍卫生知识、救护知识、健康保健知识等。

(二)职业学校体育效益观的更新

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不应仅把视野局限于职业教育的内部、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而应把视野扩展到职业教育的大系统中去,扩展到社会宏观系统中去。在进一步提高短期效益的同时,重视长远效益,为学生从业与终身发展着想。

(三)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目标应从单纯强调体质向兴趣化、习惯化、终身化方面转变。

学生是否积极、自觉、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应作为学生是否受到良好体育健康教育的标志。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健康的教育已成迫切之任务:即“提高锻炼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锻炼技能,使之毕业后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使学校体育功能进一步延伸”,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转贴于

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

(一)结合专业精选教材,实用为本

因为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时数的限制,需精选教材,突出实用性,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教材体系。要以“少、精、活”为原则,应包括娱乐、健身、竞技体育等多项内容。譬如:增加健美操等新型项目,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也为毕业后独立健身提供方法与手段。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材,因材施教,预防职业病

学生参加工作后,其动作轨迹多为固定持续的,易产生职业病,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教材,编排不同性质的徒手操,有针对地加强不同肌群肌力的训练。如:对长期伏案工作的电脑、财经、会计等专业学生,应加强肩带肌力,训练指腕灵活性,大脑反应速度等;而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则应加强上、下肢肌力与腰部力量的训练。

(三)扩展理论教学的广度,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救护知识

职业中学多数不开设生理卫生、健康教育等课程,而与此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体育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这些方面的知识。补充书本上没有的健身知识,要利用讲座、板报等多种形式,讲授保健知识(如家用推拿术);普及救护知识(如心肺复苏等);讲解运动创伤的预防与处理等。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化。

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更新

(一)在组织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健康分组、能力分组等多种因材施教的形式。对于不同层次需要的应有不同的措施与方法,不能以简单的自然分组贯穿教学的始终。

(二)设计课的结构不应拘囿于单调的“三段式”,应根据课的任务、要求不同而不拘一格。

(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突出专业特点,重视能力培养,注重心理与个性发展。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编操、带操,并给予讲评与评分。从编操中,发展想象力;从带操中,锻炼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四、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评价的更新

原有的体育教学评价,基本上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同一年级不同体型及体质状态的学生,均采用划一性的标准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原有基础及经过努力提高的幅度,在评价中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构建的多元价值判断过程。因而,主体取向强调参与者、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相互驱动,强调评价是一种多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多元化。现代体育教学提倡学生“全面+个性”的共同发展,尊重和鼓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坚持个性发展和教育共性要求的统一,这就要求评价必须兼顾个性和共性两个方面,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要从对学生的认识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被动等待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学生评价从关注结果向重视过程发展。在评价方法上,从仅强调测验分数向评价方法的立体、综合、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学校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渗透教育;团结一心;爱的源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53-01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位伟人曾说过这样的话:“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教育也是如此,社会发展使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综合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保证全面和谐的发展,并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渐被看成现代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卓有成效、不可或缺的工作。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全面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1)在各科教学、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以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小学生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建立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其次,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育原则。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消除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烦恼或困惑等心理障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团结一心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和发展中重要的角色,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这样,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重智轻德”的旧观念,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如何更好地得到家长的配合呢?

(1)可以通过邀请专家来学校给家长进行讲座讲,分析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专家与家长零距离的沟通,容易使家长从教育子女的误区、盲点中幡然醒悟,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子女的好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2)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或者是亲子活动,以解决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解决矛盾,密切关系,互通有无,加强合作,使家长的素质不断提高以及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可以试着创建“学习型家庭”,引导家长们主动购买图书、订阅报刊,双休日也带子女逛书店、游公园,参与各项有益的创新活动。家校合作、互动的关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3、爱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人,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的个人世界。”是呀!没有心与心的沟通,就没有爱的琼浆玉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心灵中的种子就会干枯,更不会发芽,茁壮成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方能显示助人成长的影响力。如何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呢?

爱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保证。教育是爱的艺术,是心与心的认同,是心与心的升华,是心与心的沟通。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家,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以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是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儿童。”这都说明教育需要爱,只有爱,教师才能真正地走入学生心灵爱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全部动力,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集中体现。教师只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生活,一句笑话、一个微笑,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只要倾注一片爱心,就能走进学生稚嫩的世界,走进学生纯洁的心灵。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习,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努力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教育,进而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