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管理理论知识

第1篇: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传统财务管理的思想、手段和方法,都面临新挑战。本文仅就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发展思路,作一探讨。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而且经济的发展,也出现巨大变化,如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大大增大;电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使会计信息处理与传递的速度愈来愈快;企业员工以高智力的人材为主体;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正在加速占领市场。传统财务管理,难以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一些发达国家已采取了相应对策,这些对策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

(一)知识资产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工业经济依靠资本和生产型人才,而知识经济则依靠知识和知识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将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评价知识资产的主要依据。有人将知识资产定义为:“知识、实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的拥有,这使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可见,知识资产涉及企业的竞争力,如商标、专利、商誉、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方法等。

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如美国许多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50%。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筹划小组,早在1995年3月公布的“财务报表编制”原则说明书中,就将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排列改为: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这充分表明知识资产的加入,使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超过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使知识资产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必须对传统资产计价方法,进行创新。

(二)建立网络财务

新世纪的财务与会计,面临信息日益集成的严峻考验。企业各信息子系统的分工,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应建立网络财务的技术构架,将各个分立的信息子系统,集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网络财务的特点在于:其一,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为使企业的业务活动同财务资源相结合,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需要运用网络技术。其二,在线管理。为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管理与监控,及时部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作出财务安排,通过快捷、准确的在线管理,可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三,电子商务。这预示着企业财务管理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网络财务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信息的关系,变得更紧密,如产品开发活动将会把市场机会与技术可能性,结合为一个商业化过程。有了网络财务,就可以根据瞬息变化的市场状况,重构与分合会计主体,在互联网上及时出具“虚拟公司”的实时报告。

(三)推行财务资源计划

制造资源计划,是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管理技术的精华。它把企业管理信息,按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高度集成和快速处理,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应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这一管理经验,在制造资源计划构架的基础上,把与企业管理有密切联系的财务、销售和经营规划等功能,包括进来,才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收入及财务状况,进而达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

财务资源计划系统是MRPII系统与财务系统的集成。它包括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供应链统筹和全面流程管理等内容。这一系统的运行,能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物料,并进行加工制造,准时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用户,以满足用户消费的需要。同时,它除编制产销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计划外,还能把每日的营运资源数据,及时进行归类整理,使管理者随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四)改进财务报告的模式

传统的财务报表,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的报告模式。财务人员通过这三张报表,对企业的资产状况、已获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只能定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反映与监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的使用者,不但要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力信息,更需了解企业未来的以及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对知识和技术给企业创造的未来收益,更为关注。为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新需求,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应进行相应调整:1.增设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无形资产是今后财务报告披露的重点,它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数量与成本、其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及使用年限等内容。另外,还需增加非财务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前瞻性与背景方面的信息。这些项目所提供的信息,均是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收益多少与承担风险大小的重要依据。2.增设人力资源信息表。通过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披露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力资源收益、成本、费用等方面的信息。3.披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企业要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消耗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披露企业有关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了解该企业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让信息使用者更正确地认识企业。

第2篇: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会制度;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是与我国的财务核算紧紧相连的,因此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充分地按照国家要求的财会制度来发展,但是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是存在一定的误区的,因此在事业单位财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一定要实现不断的自查。

一、事业单位财会制度分析

事业单位财会制度的谨慎性原则是财务管理新会计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因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事业单位的建设发展直接挂钩,因此在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财务问题的管理相对来说都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情况,因此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事业单位在进行新会计制度应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谨慎性原则的掌握,谨慎性原则,主要就是财政管理部门无论是从规章制度还是系统的管理模式,流程的运作,财务人员的工作等方面都有谨慎性要求,同时在监督审核力度上要最大限度的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优化。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是为了在第一时间的整合中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保障,同时谨慎性原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严谨、认真的基础要求,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各项事宜发展根本,因此在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谨慎性,同时新会计制度的运作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在经验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实现对新会计制度的掌握以及应用,因此严谨性原则的要求就更加的重要,谨慎性原则能够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发展的过程中帮助事业单位进行快速有效的进行财务管理,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发展的历程中实现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事业单位财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的现状

1.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主要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在横向方面,收付实现制是以资金的实际支出多少作为支出费用标准的,不计资本的损耗。例如事业单位在直接购入固定资产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相关费用仅仅计入了相应科目,而没有进行资本化,在使用期限内采取分期计算相关费用和支出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固定资产购入不均衡时,会使得同类事业单位之间的预算执行情况难以做出有效对比研究。不同的事业单位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一些事业单位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而另外一些单位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核算基础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也不尽相同,因而各个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具有横向可比性。而收付实现制是按照当期的实际收入和支出数额分别进行计量和确认的,不论是上期、下期或是本期,都划入到了当期的收入或支出中,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不具备纵向可比性。

2.全面预算和预算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财政体制改革之前,政府部门的全面预算,存在着预算范围不全面、不精细的问题。传统的政府部门预算,是基于各个部门功能的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部门预算编制,具体的预算编制,由部门代替下属单位代为编制,这种体制下的预算编制是较为粗糙的,不精细的,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不完善之处。而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是手工缴拨款的方式,并没有采用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缴款和拨款,因而,会存在着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人工失误、缺乏相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执行操作流程,给不法操作行为提供一定的可乘之机。

3.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合理性不够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采用的会计核算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原则基础的,它是将事业单位的现金性收入与支出作为当期的收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事业单位的现金流动状况,但并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当期的成本费用、负债情况等,因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并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事业单位,沿用此制度将会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相背离,无法真实、有效的反映事业单位的日常开支。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会计核算方式注重单位特定年度的现金收、支状况;事业单位中跨期性的资本支出是以现金的支付日作为费用核销的,单位的负债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难以明确区分单位的经常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导致事业单位所统计的国有资产规模及数量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实效性。

三、事业单位财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全面预算和预算执行、监督管理体制

财政体制改革之后,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要实行全新的预算执行和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全面预算的精细化管理。财政体制改革之后,新的预算编制方式采取由基层单位逐级编制、逐级汇总,实行零基预算、细化预算支出行为、以实现强化预算的目的。而在具体的预算编制手段方面,则要体现时代的进步性和变化性,实现信息化的预算管理模式,提升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工作性能,为预算提供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

2.优化财政集中支付方式

财政体制改革之后,所采用的财政集中支付方式,要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为主,以达到控制部门预算的目的。采用财政集中支付的方式,每年年初将各事业单位的预算指标纳入到国库的信息管理系统之中,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直接完成年度执行中的预算指标的调整、分配和下达任务,实现工作流程化;而在资金的各个使用环节中,如资金的申请、下拨及追加中,也必须体现出规范化和流程化。具体而言,第一,要加强财务收支的统一性、计划性和完整性,切实履行财务资金的月度申报制度;而在每月底的时候,则由各个职能部门根据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出该月的用款计划,报给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再由财政部门根据资金的实际运作状况,作出综合性评估上报给单位领导批复。第二,加强预算的执行情况的检查。要严格按照预算工作的管理要求,加强预算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对于超出预算的各类突发性、应急性事件的额外追加性拨款,要进行适当的控制,按照预算审批规范流程,及时的将超出全面预算的各种开支,上报给财政部门审批,以保证各单位的业务正常运作,实现财务资金的有序性操作。

3.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要突破旧有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模式,熟悉会计管理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建立起新的财政管理思维模式。具体而言,财务工作要由报账型向管理型转变,变单一的、手工化的资金管理方式为多样化、信息化的资金管理方式。优化财政资金的管理模式,就必须重新设计和建立起一套新的资金管理流程,可以按照构思设想、启动项目、分析研究、设计工作流程、重建工作流程、监督评估的模式,实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优化。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根据财政改革的现实性需要,充分运用信息软件系统,编制完整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实现资金上缴、费用报销、资金支付、资金申请、采购等事业单位具体工作流程的系统化和信息化,以加强对于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制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要以会计报表结构改革为主,突出会计的主体性地位。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过程中,要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表,遵循单位总资产等于净资产与负债资产总和的规律,将收入与支出纳入到财务专项支出附表中,从而能够准确、如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完整的财务信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要以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改革方向,依据现金流量表,编制本单位的现金预算,从而反映出本单位的现金流量变化趋势,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的全面、真实与有效。政府财政改革中采购制度的创新引起事业单位会计内容的变化,因而要依据新增的财政改革内容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相应补充与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由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两部分组成,采用“大账大收大支”的方式,难以真实反映财务使用情况,因而必须将基建会计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中,设计相应的基建报表,以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于基本信息的需要。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预算会计与财政预算编制要采用同样的基础,遵循权责发生制。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实现事业单位财会制度的不断优化,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发展是我国财务核算的基础。同时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一定要实现不断的更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志扬.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3(2):45-47.

[2]丁怡,潘杰.浅谈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3(11):12-14.

[3]谈俊川.浅谈如何完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3(11):77-79.

[4]高云会,李艳梅.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电子商务,2012(24):91-93.

第3篇: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财务把控 指标体系 变动成本

一、资本保值增值率与净资产收益率

1.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经营者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该指标除了受单位运营成果的影响,还受单位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未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

二是分子分母为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数据,缺乏时间上的相关性,如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应将年初的净资产折算为年末时点上的价值(或年末净资产贴现为年初时点上的价值),再将其与年末(或年初)净资产进行比较;

三是在经营期间由于投资者投入资本、单位接受捐赠、资本(股本)溢价以及资产升值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加,并不是资本的增值,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也未包括在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中。

所以,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应从期末净资产中扣除报告期因客观原因产生的增减额,再加上向投资者分配的当年利润。资本增值是经营者运用存量资产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异,若出现亏损,则资本是不能保值的。

2.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事业单位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单位整体向单位投入资本的报酬率,反映了单位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年末净资产”项目中由于已经剔除向投资者派发现金股利的数额,导致采取不同股利政策的单位“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口径存在差异;

二是由于“年末净资产”项目中包括单位年度内增加的净资产,而这部分增加的净资产是在报告年度内逐步取得的,而单位对该部分新增净资产的使用自然是在取得以后,上述计算公式显然没有考虑到这部分净资产的使用时间,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果不尽合理。

对于修正和改进财务分析指标的工作,很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改进和完善现行财务指标体系,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深化会计制度改革、规范会计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非财务指标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1.非财务指标在财务分析中应用的现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实际应用中是很少用到非财务指标的。这是因为非财务指标在应用中存在着以下两个主要困难:

(1)目前非财务指标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在指标的选取上还是各成一派。比如什么是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的内容,不同的学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2)非财务指标的应用一贯存在的难题,即非财务指标难以进行度量。我们平时提到的一些非财务指标一般都是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比如说企业的战略目标,对它进行一个合理的定量就是比较困难的。

2.应用的指标。尽管非财务指标的应用存在定量的困难,但是仍有很多的学者对此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现代绩效评价理论进行了指标的选取。现代绩效评价理论指出,对知识经济时期的单位进行绩效评价必须引进全面业绩评价方程,在传统的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各类非财务指标。

三、忌注重利润而忽略单位长远发展

单纯从财务指标去评估一家单位的业绩是不全面和不平衡的。2002年美国发生的安然和世通事件,就给全世界的管理和财经界带来一个震撼。1992年“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的两位创始人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建立此一新的评估和管理系统框架时,上述财务事件还未发生,但是他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

如果是衡量一家单位的短期业绩,财务指标可能是好用的,但若一家单位有长期的生存目标,那么,光用财务指标去衡量则不足够。传统财务衡量方法的最大弊端在于过分地重视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这样一来,就可能使单位急功近利,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特别是在使未来的增长得以实现的无形的知识资产方面投资过少。必须认识到,有形资产是以加法形式增长的,而无形资产一旦得到合理的利用,其带来的价值却是以乘法形式增长的。

以前的管理以控制为中心,所以利用财务去控制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财务控制者不去考虑地区服务的企业是否满意,也不考虑所服务的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否与之相配合理,更不考虑新技术开发对企业未来表现的影响,他们注重的只是财务业绩。不可避免的是,随着管理者们受到压力,要求他们不断取得出色的短期财务绩效,因此,要求取得短期财务绩效的压力可能会迫使单位纷纷减少各方面的开支。除了客户和市场开发外,这些开支还包括新技术的开发、工艺流程的改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和数据系统等。在短时间里,财会模式把这些开支的削减当作收入的增加来报告,尽管这些削减侵蚀了单位资产和创造未来经济价值的能力。

四、边际贡献率与变动成本率

边际贡献是管理会计中一个经常使用的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常常被人们通俗地称作毛利。

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入)×100%

如果是一种技术,则: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单价)×100%

如果是多种技术,则:边际贡献率=∑(每种技术的边际贡献率×该技术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通常,边际贡献率是指技术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率,可以理解为每一元销售收入是边际贡献所占的比重,它反映技术给单位做出贡献的能力。

与边际贡献率相对应的概念是“变动成本率”,即变动成本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其公式为: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100%变动成本率与边际贡献率之和为1,因为变动成本总额与其边际贡献总额之和正好等于销售收入总额。因此,变动成本率通常是指技术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方程式是在损益方程式中体现出边际贡献的大小,以明确表达本量利之间的数量关系。

参考文献:

[1]闫琨,冯洁,杨坤.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分析及实施对策.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4).

第4篇: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 财务管理 发展创新

一、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

知识经济,就其定义而言,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之下,主要是指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又因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信息与技术,所以它的主要内容便涵盖了知识的使用、处理、消费、传播等多个相关环节。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综合性管理的过程,是对企业资金运转全过程的计划、决策以及进行相关控制的管理活动。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财务管理缓慢地完成了高度集中型的密集管理模式到企业自主的管理模式的过渡,这不仅仅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满足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由于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环节中掌握着极大的自,这就意味着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个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不得不依靠自身完成经营、承受风险、负担盈亏以及实现自我发展等相关环节。

二、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两种:“企业财务的最大化”以及“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于前者,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合理为有效的管理经营,采纳最优化的财务管理政策,将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风险价值等因素纳入到财务管理分析之中,实现企业总价值的最优化和最大化。针对于后者,其区别于前者的主要不同是突出在目标的不同,即该种观念主张维持并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处于一个相对可持续的平稳状态,并适时地规避不可预测的风险,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最终实现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发展与改革

在认识并分析了我国现有的财务管理的相关弊端后,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优化,我们必须从思想、理论、组织结构等多个角度进行改革创新,使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

(一)思想上的创新与发展

首先,传统的财务管理都是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的价值目标的,在新的时代内容下,我们必须将这一传统的财务管理价值观转向知识效益观和人才价值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基础,随之而来的便是专利权、商标权在资源比例中的分量不断加重。由此可见,知识效益和人才已经成为了决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主要砝码。

其次,安全观念。由于网络等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信息的共享性的特点,企业的具体财务管理内容作为企业的重要机密,必须对其进行保密的安全控制,一旦信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再者,风险观念。企业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风险总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技术、资本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就在无形之中加剧了企业当前生存的现状。这就要求财务管理的决策人员需要充分地将各种多样性的风险因素考虑到管理的实际内容中来,强化管理环节,严格投资过程,将风险规避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最后,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虽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企业自身也必须履行其相关的社会义务,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对产品负责,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整体负责。实现自我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

(二)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理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目标的确定上。在西方国家里,企业的财务管理分别经过了三个阶段:利益最大化阶段、股东财富最大化阶段、超利润目标管理阶段。因此,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也必须适合现有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合现有的市场运行机制,既实现企业总体价值的提升,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又能保障社会目标的实现[4]。由此,我们要确立“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股东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股东与企业经营目标的矛盾,而且可以在保证广大职工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统一,实现社会利益与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结合,最终营造出一个双赢的局面。

(三)组织结构的发展与创新

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主体和客体的环节,即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的机构。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着管理人员的角色和相关的职责在日趋复杂化、多样化的现状,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型的管理模式,既能够提高财务管理者的素质,又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上发展。在这一理想管理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地将对物力资源的利用与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纳入到组织构建中,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按照自身的规模和发展现状,建立起良好的人事制度管理,划分相关的管理层次,以此区别职责,明确义务,并努力实现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

四、结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只有充分地认清局势,对不可预测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做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工作,才有可能在激烈的世界环境下给自己赢得一个卓越发展的机会。不管企业的形式如何或是规模大小,一个企业只有结合市场,做出相关的发展性改革,规避风险,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在保证自身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自身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玉芹. 论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创新[J]. 活力, 2009, (6): 35.

[2]索俊颖.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J]. 会计之友, 2008, (16): 16-17.

第5篇: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财务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高校的经济活动量也在逐渐增大,针对这一问题,为了推进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教育部门开始采取相应的制度改革措施。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可以促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对高校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缺乏良好的机制

高校对多渠道所筹集经费的管理与使用,良好运行机制的建立,促使高校财务工作的中心由核算转变到管理,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多是由校长或者院长的,这种由校长或者院长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高校领导的要求,高校应该需要设置专门的总会计师来协助校长或者院长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健全

近年来,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仍然不够完善,使得高校中的部分资产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目前,高校经济范围不断拓展,在各种经济项目中经常出现多种问题甚至会出现刑事案件,这主要与其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很大关系[1]。首先,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全。部分高校在对外投资时,由于没有建设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很容易导致高校投资发生失误,造成经济损失。其次内部控制范围不够广泛。部分高校只重视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轻视了对外预算的资金内部控制。部分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范围没有将二级单位财务纳入其中,导致出现发放贷款、非法集资现象。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过于重视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有所忽视。同时,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甚至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是由其他任课教师,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与会计实务操作实践,就会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承担应尽的责任义务。

二、新会计制度下完善财务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高校财务管理机制

打破传统的由校长或院长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模式,实行两级财务管理制度。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国家全力支持下,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实行两级财务管理已势在必行[2]。其次,目前我国高校不仅接受国家的拨款支持,还可以向社会进行多渠道资金筹备。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之下,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在向政府部门争取资金支持之外,还要积极发展多渠道资金筹备,同时,还要对所筹备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对外投资。通过对外投资,以吸收更多的资金。而在进行对外投资之前,就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对投资的可行性进行预算与论证,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性。

(一)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学习,增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财务管理素质。在其原来的财务管理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新会计制度来进行补充与完善,提高对外投资预算与资本核算水平。同时,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加强对财政的管理与控制。此外,要使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有所增强,只有高校领导认识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会使高校财务管理发挥最大的效应。与此同时,高校领导应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监督与核查,对财务管理情况明确的了解,以保证财务管理质量。

(三)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招聘时,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准入门槛,可以面向社会进行招聘,选取专业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来就任本职工作,在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基础上,选取年轻的专业人才。因为年轻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可以为高校的财务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还需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在面对特殊工作时,能够保持中立的态度。同时,制订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有效奖励考核机制,对高校中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及技能测试,对于通过考核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继续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没有通过考核与测试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限期离职,寻求其他工作。

(四)优化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度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来说有一定必要性。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帮助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信息,实现高校内部之间相关财务信息的资源共享[3]。并且,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内控信息更加真实有效,可以有效减轻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保证财务管理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事业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新经济体制背景下,要想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并使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建立良好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等,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卫星,柴大江,韩玉启,等.高校财务运行机制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2(05).

[2]陈德刚.关于高校会计制度的重新审视与改革的构想[J].财会通讯(学术版),2011(04).

第6篇: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控制;对策

1 概述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全部可能性风险。在企业的现实经营活动中,由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在融资、市场等方面都存在。企业风险货币化是财务风险的主要形式,根据其形成过程,可以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三种主要形式。

2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目标

通常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应该将关注点主要放在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损失上,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创造有利地条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1 企业财务损失控制目标

出现事故之后对风险进行管理目标也被称为企业财务报失控制目标。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企业运营过程中如果没有任何的风险,也就没有了获得超额收益的来源,而企业要想获得额外收益,就要面对一定的财务风险。在企业财务运行过程中出现财务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企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还是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也要承担这些风险带来的经济后果。因此,对已出现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转移和分散风险,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

2.2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更强调的是预防风险。企业为了提高财务质量和健康水平,更好的规僻风险减少损失,需要进行分析、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以及评估,并结合各种手段控制财务风险。比如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比率,保证企业财务安全等。

2.3 财务活动顺利稳定运行的目标

为了促进财务活动更好的开展,企业应促进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对风险的认识,更科学有效的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提高财务活动的资源利用率,规僻财务危机。

3 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

企业可以通过控制型和财务型两大类方法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下面笔者将详细的介绍这两种方法。

3.1 控制型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控制型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的关键是在财务事故发生之前,通过对各种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方法进行风险规避,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当财务风险发生,控制型财务风险要求综合利用各种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降低损失。

3.1.1 财务风险规避法

财务风险规避法是指企业通过分析各种财务风险,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具有较大财务风险或者是企业所不能承受的风险项目,企业领导者应该反复思考,综合论证,通过对各种被选方案的比较,更好的规避财务风险,减少所带来的损失。财务风险规避法对于控制财务风险是相当有效的,可以从根源上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其他的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频率还减少财务风险的损失。财务风险规避法不仅仅可以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财务风险规避法虽然可以在财务事故发生前进行风险防范,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以及恐惧心理,从根源上消除发现带来的影响,但是规避法本身也有不少的缺陷,只是消极的进行风险控制。因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必然会面对各种风险的,比如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等。因此企业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才会采用财务风险规避法。比如说某种财务活动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大或者是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时,其所需要的成本超过了项目所能带来的收益。

3.1.2 控制型财务风险转嫁法

控制型财务风险转嫁法,主要是指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通过合法的合同以及其他相似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的形式,可以把本来需要自己来承担的财务风险损失转嫁到非保险行业的组织或者个人,因此,控制型财务风险转嫁法也称非保险型财务风险转嫁法,但是,企业控制型非保险财务风险转嫁法并没有将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完全消除,它只是通过将企业的财务风险由一方转嫁给另一方的方式来实现企业风险的转移,还是会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的。具体来说,控制型财务风险转嫁在市场经济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通过出售的方式。即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合法的交易的形式对企业的项目或资产进行出售,从而将项目或资产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转移,转移到新的所有人身上的方式;第二种通过转包和分包的方式,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通过合法的转包合同、分包合同,来将企业现行的工程项目中可能涉及到的大风险进行有效转嫁与转移,以期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第三种是租赁,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通过合法的租赁合同等形式,在有效保持企业原有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租赁方式将企业可能存在的部分风险转嫁给企业资产或项目的承租人。

3.2 财务型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3.2.1 企业财务风险自留法

企业财务风险自留法的实质是企业依靠自身的资金融通等方法来积极有效的弥补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企业财务风险自留法与其他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互补作用,尤其是当企业将最难以识别和把握的风险自留处理后,其他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将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企业财务风险自留法主要应用于两种情况:第一,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高成本财务风险,这些企业财务风险往往需要极大的企业成本进行管理与控制,这时企业往往会采用自留处理的办法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第二,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难以预计性风险,这种财务风险所导致报失可能引起的最坏后果,是其他风险控制方法难以有效的防范、管理和应对的。此外,某些中小企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有效认识,加强财务风险的处理经验不足,可能会出现企业无意识的承担和处理财务风险的情况。

3.2.2 财务型非保险财务风险转嫁法

财务型非保险财务风险转嫁法与控制型非保险财务风险转嫁法各有不同,但都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办法。具体来说,在企业的风险控制过程中保险财务风险转嫁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有效的的帮助企业转移所有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因此,非保险转嫁做为保险财务风险转嫁的重要补充,在此就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了。财务型非保险转嫁财务风险的主要方式包括以下三种:第一,负责约定。这种方法主要在建筑、销售供给、委托等合同中出现,通过合同前的洽谈和约定,制定合同的负责约定,从而有效的转嫁风险。第二,保证合同。企业作为债权人,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通过与保证人达成协议的形式签订双方的保证合同,以此来积极有效的转嫁风险。第三,衍生性工具。当前衍生性工具作为灵活的转嫁风险方法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获得了更多的应用,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新兴方法。衍生性工具主要包含有期货、互换远期合约以及期权等多种有效方式,以此来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值、投机以及套利等机会。

4 结论

总之,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结合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管理目标,有针对性的利用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方法来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以期帮助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更好的实现财务风险管理,在保障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同时,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进行信息化创设的今天,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率。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加大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我们在进行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这样能够把更加全面的信息公之于众,学校的师生还有社会各界社会人士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查询连接学校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这样除了可以提高财务管理透明度之外,还可以对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保障财务管理的决策性,通过财务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可以对高职院校中各项财务的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动态分析,这样在进行财务数据对比的时候,就能够预测学校的财务发展状况,在整体的信息保障上来进行准确的判断。

二、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要先改变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建设,就要使财务人员的思想进行转变。首先,要完善各级的经济责任,要对管理责任进行落实,坚持统一领导、分级化管理的模式,通过财务分层管理的方式来提高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情况。对财务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进行构建,这样可以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还能够加大学校财务管理的透明度,进而达到对学校的财务管理进行全面有效的大众监督的作用。还有在进行监督的时候,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有效控制,对于一些突发问题要进行有效防范,通过对内部力量进行牵制和制约,杜绝浪费行为的发生,这样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

总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很重要保障,因为,财政的发展对一个学校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了解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有效的措施,来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障高职院校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8篇: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1.1岗位责任、账目不清晰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岗位职责不清晰的问题,且账目不清晰。部分单位财务部门人员不足,一个人员需要身兼数职,如出纳人员同时也是需要进行监管报销的工作,财务专用章由单独的人员管理,该情况不符合我国《会计法》中的相关条款,且在进行各项工作时容易出现失误,也给别有用心的人员进行违法行为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在账目管理方面,经营责任制在事业单位推行后,部分经营责任人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各种类型的名目,把潜盈、潜亏等纳入往来科目中,并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各种外投外借资金也纳入挂入往来科目中,如果对方另一方企业出现破产等情况,该类资金则无法完全回收,而在核算时依然将其作为其中的科目进来处理。债权债务的明细账目在债权债务发生变化后,没有及时处理,使得实际的债权债务与账目出入较大,较为混乱。

1.2预算控制问题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十分丰富,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制、汇报、绩效考核等。许多单位均能够按照批复的预算数额,统筹安排单位的收支,合理运用预算经费。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较为特殊,其职能及特点决定了其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无法制定出统一定量的标准,因此对预算控制进行绩效评价时存在较多的困难。另外现代事业单位的预算编报系统、决算编报系统相对独立,无法很好地将预算、决算相结合,综合评价预算执行控制效果。

1.3支出管理不足事业单位的人员对于经费的支出没有概念,支出的控制意识较为薄弱,使得资金浪费情况十分严重。首先由于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在制定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制度进行,人员权力过大,支出不合理,如部分支出的浮动范围较大,没有硬性的控制标准的支出项目,人员在支出时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支出数额等,对于可有可无的物资没有节制的购进,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人员自私动用单位资金等现象,使得资金大量浪费,国有资产受到严重损失。

2.相应改进措施

2.1建立健责任明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责任制明确,一旦产生财务问题,容易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或者责任人寻找开脱的理由,因此需要构建责任明细制度。将财务人员的岗位工作内容、职责内容、权利范围、负责的环节等均需要清晰的划分出来,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将该类制度落实到位,每个人均需要各司其职,对本环节的内容负责,强化各单位负责人对财务情况的监督与管理,出现问题后根据财务管理的环节直接追责。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利也需要严格进行划分,并使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奖惩机制方面,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构建建立合理的奖罚制度,如果出现、的人员,需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并坚定的执行到位;在岗位上表现良好的人员则应进行精神及物质上的嘉奖,以公平公正的态度赏罚分明,各类人员则会不断地提高工作热情,改进工作方式,优化工作效率,使得事业单位的运转更加高效,在单位内部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2.2严格预算编制预算的编制工作十分复杂,属于较为系统的工作。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预算编制人员需要对各个项目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并实施论证,进行全面的考察及综合测评,才能保障预算方案的合理性。现在应用较为广泛且较为合理有效的编制方法是零基预算法,即是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把所有的预算支出项目的出发点视为零,不考虑过往会计期间出现的费用项目及数额,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实际需要和可能出现的支出为基础,全面分析预算的影响要素,对预算期内的各种支出一一进行审核,判断其标准时是否存在问题,以综合平衡为原则进行预算编制。该方式能够有效的优化预算编制的效率及质量。另外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需要较为详细、严谨,并需要给予预算编制的时间进行分析、考证,才能保障方案的质量。

2.3收支及采购的控制收支及采购的控制能够有效地减少资金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障事业单位的各项职能正常运转,也是强化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事业单位收支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核收入的来源是否合法;支出的项目是否经过了相应的审批程序,并达到了规范及标准的要求;各类票据的管理状况及效果等,使得支出项目更加合理、严谨。在采购控制方面,采购控制能够保障单位资金的使用达到国家政策的要求,符合相关的文件精神,因此可以将采购业务纳入部门预算中,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采购方案,对采购的方式、过程、供应商等进行审核,全面控制采购活动。

2.4提高财务人员素养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综合素养与其财务的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及单位的形象,需要不断的优化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事业单位的选拔人才时,就需要优选专业的人员,并需要其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的执业经验。日常的人员管理中,还需要积极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学习各项法律法规、财务会计知识、交流经验等,更新其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及思想道德水平,使之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敬业负责。

3.总结

第9篇: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资本结构理论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其认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密切相关,通过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利用负债的避税效应,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由于债务经营中财务风险和破产成本的存在,资本结构中并非负债率越高越好;存在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但由于资本结构的选择还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资本结构最优区间的不同。这种成熟的理论对分析资本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基础上提出的,是建立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基础之上的,而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资本市场环境,一定要立足实际,在借鉴中西方已有的资本结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实际以分析我国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互关系为目的,希望为我国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国外现状

关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国外的研究结果大都表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成正相关关系:Masulis,RonaldW(1980)发表在《经济学刊》上的《资本结构变动对证券价格影响一文中得出普通股价格的变动与财务杠杆水平的变动成正相关关系。Masulis,RonaldW(1983)发表在《财务学刊》上的《资本结构变动对价值的影响某些证据》一文中得出企业价值的变动与其负债水平的变动成正相关关系。LaxmiChandBhandari(1988)发表在《财务学刊》上的名为《债务/权益比与普通股期望收益:经验证据》一文中得出债务/权益比与普通股期望收益成正相关关系。Harris和Raviv(1988)则发现伴随新债发行、股权换债权和股票回购消息的公布,股票价格会上升,即所谓债务融资的信号效应。

三、国内现状

我国学者对资本结构的研究相对还较为滞后,对我国现阶段的实证研究资料较少,在已有的对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由于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基本结论分为两派,一部分学者认为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正相关,与西方一致,一部分认为是负相关。

1.认为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负相关。

汪辉(2003)在《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一文中,搜集了1998-2000年上市公司的3420个数据,以TobinQ值为被解释变量,以负债融资率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债务融资率与公司市场价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债务融资具有加强公司治理、增加公司市场价值的作用。张佳林等(2003)在《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一文中,以我国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为例,对其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两者呈正相关的结论。陈共荣(2005)等在《中国转轨经济中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搜集了668家上市公司2000-2003年的数据,分别以市净率、净资产收益率和TobinQ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债务融资率和资产负债率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不同企业价值衡量指标的选择会得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的不同结论,因此有必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资本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