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印刷技术论文范文

数字印刷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印刷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印刷技术论文

第1篇:数字印刷技术论文范文

Q近几年来,湖北省印刷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A近年来,湖北印刷业发展较好,印刷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91亿元跃升到2011年的212亿元,产业规模不断提升。湖北印刷业突出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包装业发展迅猛,2005年湖北有418家包装印刷企业、32亿元产值,2011年已发展成为542家企业、125亿元产值;二是报纸印刷产值稳定,2005年产值为7.5亿元,2011年产值为7.8亿元;三是书刊印刷相对萎缩,2005年产值为39亿元,2011年仅为36.71亿元。此外,“其他印刷”板块产值从2005年的12.5亿元提升到2011年的36.17亿元,增长势头良好;数字印刷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各年度产值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Q从整个湖北省来看,重点的印刷业聚集地有哪些城市?在业务发展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就数字印刷而言,发展现状如何?

A湖北印刷业重点聚集地有武汉、孝感、襄阳、宜昌、咸宁等城市。其中,武汉地区印刷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报纸印刷、烟包印刷和数字印刷发展较快;宜昌酒类包装呈良好发展趋势;咸宁、襄阳在书刊印刷市场表现突出;孝感则以包装业为代表。

目前湖北省数字印刷企业以相册、台历、挂历、画册、论文、招标书等个性化快速印刷为主营业务,形成了三种较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

网上订单经营模式。武汉印易得数码印刷有限公司利用网上接单的手段,为企业带来了效益。

连锁经营模式。以武汉彩峰数码图文快速输出有限公司为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目前连锁店分布于上海、武汉、深圳等多个城市。

合作经营模式。湖北新新城际数字出版印刷技术有限公司是湖北省《数字印刷管理办法》出台后办理的第一家数字印刷企业,与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后,为其提供印制样书、图书补量差以及短版图书生产服务。为方便服务出版社,新新城际将公司设在出版社所在大楼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反应时间,保证随来随印。

Q近年来有哪些大型印刷、包装企业入驻湖北?发展情况如何?为了迎接产业转移的企业,湖北省有哪些配套的承接措施?

A近年入驻湖北的大型企业有:中粮包装(武汉)有限公司、武汉雅都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湖北金三峡印务有限公司、湖北合兴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等。这些“转移”而来的企业规模都在不断增大、设备逐渐增多,年工业总产值均在3.9亿元以上。

外地企业的进驻,对湖北本土企业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带来了很大影响,让本土企业在更大的压力中锻造更强的竞争力。未来,湖北省还将不断加强组织招商,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同时积极建园,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并发挥政府督导作用,通过简化审批时间和手续、积极开展培训工作、组织到发达地区学习等多种手段,吸引外地企业入驻。

Q湖北印刷包装业发展面临着哪些难题? A目前,湖北省印刷业发展面临着六大矛盾:

一是印刷产值总量偏低,在全国印刷业中仅位居“第三军团”。

二是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目前,不计“三印”企业,湖北省有2400多家印刷企业,10万名职工,总体上来看散、小、差、乱局面没有改变,整体素质低。多数还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尚未形成规模骨干企业群。

三是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投入不足。

除少数骨干企业技术配备较好之外,多数企业还比较落后。

四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印刷业市场服务面很广,但目前仍属于被动的委托加工型,缺乏自主开发能力。

五是行业总体素质较低。在面临网络新技术全面融合的形势下,印刷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长期以来,印刷企业管理基础薄弱,职业技能标准、员工培训机制以及资质认证体系尚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印刷业的发展。

六是印刷工价偏低。在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印刷工价反而持续下滑,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Q如何看待湖北印刷、包装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A《湖北省印刷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描绘了全省印刷业发展的蓝图:全省印刷业总产值年增长15%,“十二五”期末印刷总产值超过300亿元;每年完成10亿元的招商任务;建成1~2个国家级印刷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骨干印刷企业,培育产值超过20亿元的印刷企业或印刷企业集团1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印刷企业超过5家;绿色印刷企业数量占全省印刷企业总数的30%;数字印刷在全省印刷总产值中的占比超过20%。

这一目标对于前进中的湖北省印刷业来讲,是“跳起来摘桃子”,是负重前行。但也要看到,良好的产业基础与政策环境为湖北印刷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动力。另外,根据湖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湖北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2.5万亿元,力争3万亿元,这为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市场。因此,“十二五”时期,湖北更需要珍惜机遇,乘势而上。

为加快战略转型,湖北印刷业要加快“四大转变”。

一是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进一步利用印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字资源,构建印刷企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开拓印刷数字资源传播与营销新业务,挖掘新的价值增长点。

二是加快向集约型(产业结构优化型)产业转变。着力培育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加大对中小印刷企业的科学引导和扶植力度,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培养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优秀品牌企业;鼓励兼并重组;建立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机制。

第2篇:数字印刷技术论文范文

媒体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内容及其传播上。《大众日报》作为我国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自1939年1月1日创刊以来,已经连续出版了70多年。在1996年实现电子报之前,有近60年的历史纸质报刊没有数字化,而且早期的珍贵版本也因为纸张老化严重,只能封存在档案室,无法公开检索,也妨碍了山东省相关历史专题资料的深入挖掘工作。而历史报刊数字化技术则可以在充分保护历史资料的前提下,将历史报刊原始风貌、文章和图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现在屏幕上,为想了解新闻历史的读者带来便利;另外,通过数据挖掘,还可以整理出更有价值的新闻专题资料。

2011年,大众报业集团确立了“《大众日报》历史报数字化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具体负责实施,围绕集团历史报刊数字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本文对历史报刊数字化的最新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内容包括纸质报刊及胶片扫描、OCR识别和校对、元数据抽取与标引、PDF构建技术等方面。

历史报刊数字化流程概述

历史报刊数字化技术与最近十多年普通的报刊数字化技术不尽相同。自从报业实现数字化工作流程以来,报纸的采编发排都采用计算机技术,其信息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而历史报刊由于早期使用铅字印刷或者石印、油印等,没有对应的数字信息,因此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将纸质信息数字化提取到计算机当中。

历史报刊特别是早期报纸是历史文档的重要资料,虽然人们对报纸的格式十分熟悉和认可,但从数字化处理的角度来看,报纸的格式是相当复杂的:文章长短不一,早期报纸有竖排版面、繁体字等,字体也不是当代的标准化字库里的字体,有照片图表,长篇的文字分布在不同的版面或页面中。另外,早期报纸的印刷质量和纸张质量不是很好,随着时间推移,有的字体可能会模糊,纸质会变得非常脆、易碎,难于处理,还有一些报纸只能在缩微胶片上找到。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历史报刊的数字化面临很多困难,需要进行一些特殊处理。

目前,历史报刊数字化有比较标准的制作流程和技术工艺,不同的厂商可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不过制作流程一般会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报刊的清点。按照日期、版面清点数量,确认其完整性、可识别性、可扫描性。由于报刊一般都有一定的发行量,不止一个复本,应尽可能寻找最佳的一份,如果现实中找不到可用的报刊实体,可以用缩微胶片替代。

2.扫描和修图。利用大幅面扫描仪扫描纸质报刊,用胶片扫描仪扫描缩微胶片。对扫描得到的TIF图片进行修正,去除污渍、裂纹等。

3.OCR文字识别与校对。OCR(光学字符识别)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图片上文字的技术,标准印刷汉字的OCR识别正确率可达到99%以上。由于早期报刊印刷技术简单和保存环境的原因,识别率可能稍低一些,需要进行多次校对以保证最终的质量。校对包括人工校对和智能化自动校对。

4.版面分析和划分。将修正后的版面扫描图片按照主题文章进行区域划分和标识。

5.制作版式文件。根据步骤2、3、4得到的信息制作可检索的数字版式文件,比如PDF等。

6.数字数据验收。对上述步骤得到的文字、图片、版式文件等数字数据进行再检验,以确保完整性和正确性。

7.数据入库。文字入全文数据库,图片入图片数据库,版式文件入版面数据库,三种数据库是相关联的,可以联合检索。

8.建立双平台检索系统。一般采用B/S架构,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检索上述三种数据库。

经过上述步骤的处理加工后,最终的产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包括:包含全部报刊文字和元数据的全文数据库、包含报纸照片和版面扫描图片的图片、可检索的PDF版式文件、基于B/S架构的双平台检索系统等。此外,为了支持高质量的再印刷,也包括修正后的版面扫描TIF图片。

历史报刊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

历史报刊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包括:

1.图像获取:主要通过扫描,包括纸质扫描和胶片扫描等。

2.OCR文字识别与校对、版面分析和划分等:将修正后的版面扫描图片按照主题文章进行区域划分,目前有自动识别主题文章区域的技术。

3.元数据抽取和分类标引:文章的元数据抽取包括对文章主题、副题、引题、作者、来源、关键词、摘要、引文、外部特征等信息的自动识别和自动抽取;分标引类是按照国家新闻标准分类法对文章进行分类标识。

4.全文数据库和图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是实现全文检索的数据库系统,为按关键字检索整篇文章带来很大便利;图片数据库一般按照文件存储、按照标引检索。

5.数字版式文件的制作、检索技术:制作数字化版式文件是为了能够展现历史报刊的原始风貌,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是在阅读一份早期的报刊,更具有视觉震撼力。目前报刊的数字版式文件一般采用Adobe的PDF格式,根据扫描图像制作成可检索PDF一般采用双层和重构技术。

下面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1.扫描技术

扫描是历史报刊数字化制作流程中的关键,因为后续工作完全基于扫描后得到的TIF图片,其扫描质量、分辨率的选择、所使用的设备和参数设定都对后期制作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分辨率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当代印刷术和近代的印刷术,当代彩色报刊的印刷一般要求彩色图片在200~300dpi即可,既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而近代的印刷主要是以铅印、油印等为主,历史报刊的扫描精度一般采用300~600dpi,其目的是为了保存更多的细节,更具参考和研究价值。扫描精度越高,所得到扫描图片的容量也越大,因此,在选择扫描精度的时候也需要考虑硬件方面的存储容量。

由于报刊在印刷时是靠细小点阵来显示图像,并不是连续的色彩,高精度扫描会扫描出网状条纹,这种情况可能会降低OCR软件的处理速度。现在许多扫描仪有去除网纹的功能,可以解决此类问题。对于没有去除网纹功能的扫描仪,如对图像要求不高的话,可用降低扫描分辨率的办法。因此,如果考虑到下一步的文字识别率, 5号以上字体使用300dpi扫描,6号、7号字体使用400~600dpi扫描。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以统一使用400dpi左右的扫描精度。

纸质报纸和缩微胶片扫描所使用的设备和参数设定也有所差别,纸质报纸一般使用大幅面的快速扫描设备,而缩微胶片扫描仪在扫描前需要进行预先光学处理,目的是为了达到和纸质扫描相同的分辨率。

OCR技术原理是对光学仪器产生的影像(比如扫描图片)进行处理,消除一些影响识别的可忽略因素(自动或者手工),将影像进行区域分割,使之成为可以独立识别的单元,然后从这些影响单元中提取形态特征,再与标准特征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决定该单元的识别结果。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比如扫描设备的质量、扫描资料的质量、扫描精度、识别软件、学习和测试样本等都会影响到识别的准确率。

文字识别之前的影像预处理是该过程中需要处理问题最多的阶段,其中包括影像的正规化、除噪声、图像矫正、图文分析、文字行与字分离等步骤。举例说明,对于历史报刊而言,如果其扫描图片出现倾斜,超出计算机自动识别的误差范围,就需要就行图像旋转矫正;如果原始报刊本身由于存放时间过长,出现污点裂痕较多,影响到正常文字的识别,那么就需要将扫描图片上的这些污点裂痕去除、背景化;此外,早期报纸有竖排版,在行、字分离上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从识别技术的难度角度来看,印刷体识别相对要容易、正确率更高一些,因此对于历史报刊而言,只要预处理做得比较完善,其自动识别不会产生过多的错误。为了保证更高的文字正确率(比如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下),需要进行校对。校对包括软件自动校对和人工校对,自动校对是根据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识别出的文字语句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和标注,然后进行纠错;人工校对是完全依赖校对员的判断。OCR的校对一般都是结合自动和人工两种方式进行反复多遍的排查纠错。

3.元数据抽取和标引技术

在建立全文数据库、图片数据库和版式文件数据库之前,需要对文章进行元数据抽取和标引,其目的是从多角度对文章、图片和版面文件进行标注说明,以完善检索系统。文章的元数据主要包括题名信息、作者信息、来源信息、关键词信息、摘要信息、引文信息、外部特征信息等。对于报刊而言,题名信息、作者信息、来源信息一般都在版面上明确标出,在OCR识别的版面区域划分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信息;而对于其他元数据,比如关键词信息、摘要信息、引文信息等,因为没有明确标出,需要从报刊正文中提取,由于历史报刊数字化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海量的报刊文章,依靠人工无法完成,所以必须要进行元数据的自动抽取,需要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

在文本中抽取元数据标引,可分为全关键词标引和主关键词标引。自动标引过程与人工标引过程相似,其特点是标引速度快,标引的前后一致性好,在随机存储介质容量允许、软件检索功能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文摘、甚至全文的无人工标引自动检索。目前自动标引系统抽出的表述文献主题的主关键词准确性较差,还不能完全代替人工标引。

4.版式文件制作技术

版式文件是一种具有版权保护、加密、防止非法复制、防止屏幕拷贝、能够全面展示版面多媒体内容和样式、并且能够精确输出到打印设备的文件格式,目前比较流行的版式文件是Adobe公司的PDF,国内北大方正采用了CEB,另外还有epub等。报刊的版式文件一般采用PDF格式。

制作版式文件是历史报刊数字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通过版式文件能够直观地展示历史报刊的外观,包括版面布局、文字样式和图片等。(2)支持版面检索,在双平台检索平台通过关键字检索就能找到包含关键字的版面。(3)支持再印刷,矢量字体的版式文件能够进行更大幅面的印刷输出,不会有字体的变形。(4)标准化的文件格式便于存储和交换。

目前历史报刊数字化的PDF版式文件制作有两种技术:双层和重构。对于前期历史报刊而言,因为没有对应的电子版面文件,所以需要制作双层或者重构PDF。制作双层PDF的重点在于扫描图片处理成合适清晰度的压缩图片用于双层PDF的上层图片层,并将文本按照原始版面结构重排并与图片层对应,形成隐藏的下层文字层;重构PDF则是利用图片和文本数据按照原始版面结构进行整版的图文混合重排,是单层结构。这两种PDF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方面:

(1)在PDF文件结构方面:双层PDF,顾名思义,该PDF逻辑上具有两层(一层纯图片层、一层纯文本层),上层是用于浏览的可视图片层(为了避免文件体积过大,该图片层一般使用高清扫描图片的压缩格式),能够浏览版面扫描原貌;下层是用于文字检索的隐藏文本层(浏览时不可见),文本层中的文字就是版式图片经OCR识别校正后的文本,它与上层图片层版式图片中的文字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是图片化文字、一个是文本化的文字。这样形成的双层PDF既可以100%保留原始版面效果,又可以通过下层的文字信息支持选择、复制、文字检索等功能。重构PDF,是当代流行的单层图文混排结构。

(2)在PDF版式重排方面:对于历史报刊而言,双层和重构PDF都要进行相应的版面重排,但是双层PDF仅对其文字层的文字按照原始版面位置进行重排和对应;而重构PDF则要按照当今的图文混排方式重现原始版面的样貌,所以制作方面工作量要大一些。对于组版出版数字化之后的近期历史报刊而言,由于已经存在可印刷的数字PS版面文件和对应的数字矢量字库,而且这些PS版面文件可以精确地批量生成当今流行的图文混排的PDF版,不必再进行版面重排,就没有制作双层或者重构PDF之说了。

(3)在视觉浏览方面:双层PDF是100%保留扫描版面视觉效果,但受图片层的精度所限,其中的文字缩至较小时会产生字体变形,而放大到一定程度字体会产生马赛克模糊;重构PDF中的文字是矢量字体,可对字体进行任意缩放,保持字体边缘依然光滑,字体色素不会丢失,因此不会变形和模糊。但是,重构PDF中的文字字体可能与原始字体有所差别。特别是早期铅字或者油印的报刊,由于没有对应的数字矢量字库,所以无法100%保留原始效果。但数字化以后的历史版面,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4)在用于印刷方面:同视觉浏览方面相类似,双层PDF是100%保留扫描版面视觉效果(原汁原味),但受图片层的精度所限,不能进行大幅的放大印刷,字体会产生马赛克模糊。对此可以直接使用修正后的高清TIF扫描图片进行大幅面的印刷。重构PDF支持任意放大的印刷,字体边缘光滑清晰,不会产生变形和模糊,印刷质量好于双层PDF。

(5)在版式文字检索和定位方面:双层和重构PDF都支持版面文字检索和定位,在检索速度上,双层的速度慢于重构,因为双层PDF的文件较大。

(6)在存储容量方面:重构PDF文件的存储容量比双层PDF文件小得多,一般是其1/4至1/6左右。因此重构PDF文件的打开和网络传输都要比双层PDF快,更适合于网络浏览。

(7)在文字差错率方面:理论上,历史报刊数字化的文字差错率和PDF采用双层和重构并无关系,差错率只和OCR识别准确率和人工校正等有关。在这方面,双层和重构的差别在于:对于双层PDF来说,即使文字层有错字,由于其本身是隐藏的(上层是可视图片),也不会被看见,但会在文本检索和复制过程中体现出来;对于重构PDF来说,文字如果有错误,则直接能看到。出错率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扫描图的修正、文字识别准确率、校改人员的责任心、新闻常识、历史经验和承接公司的项目管理经验等。

(8)在渠道方面:双层PDF适合在本地电脑和局域网上浏览,重构PDF除本地电脑和局域网上之外,也适合在互联网上、手机、平板电脑、户外大屏上浏览。

(9)在专辑出品方面:这两种技术都能够满足个性化专辑出品的需求。

(10)费用方面:由于重构PDF的制作工作量相对大一些,所以制作重构PDF的费用比双层PDF高15%~20%左右。

总的来说,实施历史报刊数字化项目,如果仅从保护、存档的角度考虑,那么扫描历史报版面建立图片数据库,进而进行文字识别、校正、标引、入库、建立全文数据库和检索网站即可;如果进一步从满足版式检索和PDF浏览功能考虑,可采用双层PDF技术;如果考虑未来媒体终端的应用(例如苹果的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开发更多的衍生产品,那么可采用重构PDF的技术方案。

总 结

国内从事这一领域的厂商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在选择解决方案的时候,首先要以保证质量为最基础的条件,然后再考虑技术方案、价格、知识产权保护、再开发再利用等因素。历史报刊数字化是一项尊重历史、保护历史资料、挖掘资料价值的工程,让尘封的珍贵报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社会责任和文化创新精神,保护与开发并存,让历史报刊重新面对公众,为了解和研究中国近现代新闻发展历史提供丰富的信息源泉。

参考文献:

第3篇:数字印刷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丝绸之路;佛塔;宁夏境内;宗教文化

一、丝绸之路与佛塔

(一)丝绸之路

通常意义上的绿洲丝绸之路,是指汉唐时期由西安进入河西走廊、西域和中亚的丝路大通道。纵向看,这条大通道由东往西依地理分为东、中、西三段,概括了丝绸之路亚欧整个走向。横向看,由西安往西翻越六盘山(陇山),其东段有数条道可通。宁夏地处丝路东段北道,沿泾水、清水河,经固原穿越石门关,在甘肃靖远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也可过泾水穿越甘肃正宁县、环县向北,进入宁夏灵武,过黄河翻越贺兰山进入河西走廊。

固原的地理位置,正处在丝绸之路东段,六盘山南北耸立,成为关中西出的屏障。东段丝路又分为南、中、北三道,其走向是:从长安(今西安市)经咸阳县驿出发西北行,经醴泉、奉天(今乾县东),到州治所新平县(今县),沿泾水河谷北进,过长武、泾川、平凉,入固原南境要隘弹筝峡(三关口),过瓦亭关,北上原州(固原);沿清水河谷,再向北经石门关(须弥山沟谷)折向西北经海原,抵黄河东岸的靖远,渡黄河即乌兰关(甘肃景泰县东),由景泰直抵河西走廊武威(凉州)。这是丝绸之路东段南、中、北三道中,由长安抵凉州(武威)之北道。居延汉简里对这条通道已有记载,认为是最便捷的丝路干道。

研究者认为,汉代长安到敦煌有两条线,其中一条是主线,一条是辅线,主线就是途经(高平)固原的主线。“这是当时东段的主要线路,是官员、使者和商旅的首选。只有当这条路线受阻时,人们才选择另一条路线。” 已出土的居延汉简,对汉代长安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与驿站里程已有记载。文献记载与地方考古发掘基本是一致的。这样一个地理空间,成为汉唐丝绸之路走向的最佳选择。正缘于此,丝绸之路宁夏境内,不但留下了承载佛教文化的石窟,也留下了各类样式和造型独特的佛塔,密檐塔、喇嘛塔、塔群等各类造型的佛塔,丰富了西北地区佛塔建筑的功能与样式。以大量佛塔遗存看,宁夏南部多石窟,包括相邻的甘肃庆阳北石窟、南石窟等,宁夏北部多佛塔。

(二)佛塔建筑样式的演变

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史书是有文字记录的。当汉朝进入土崩瓦解的历史时期,在今天的南京一带为官的笮融,“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采” 。这是《后汉书?陶谦传》里的记载,也是历史文字具体叙述一个佛寺的规模、造像等的记载。这里明确记载着“金盘”与“重楼”,就是印度佛教与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典型,中国式的佛塔样式就已经形成并诞生了。佛塔是丝绸之路文化的产物。佛塔未来到中国以前,中国已有多层建筑物“重楼”。佛教文化的东进,带来了印度的“@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字,“堵坡”变成了“塔坡”,最后省去“坡”字而成为“塔”。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堵坡”而形成的。 这里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印度塔建筑样式与进入中国之后的变化;二是说明中国后来的佛塔,就是印度塔中国化的建筑样式。

寺,原本是汉朝的一种官署的称谓。佛教传入以后,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专门称谓,可见其影响之大。到了隋唐以后,佛教寺院文化更为发达。唐朝有个著名的诗人名杜牧,他的一首诗中就写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名句。有寺必有塔,佛教的塔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物,佛寺建筑不但是佛教文化兴盛的象征,而且给古代城市形象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宫殿、府邸和衙署之外,魏峨的佛塔出现在城市里,同样为普通人群提供了焚香、礼佛的场所,与民间老百姓融在了一起,成为重要的地方宗教文化集中的地方。佛塔建筑样式的演变,在客观上形成了多元文化。

二、宁夏的佛塔

显示宗教文化的主要建筑物佛塔,是凝固的宗教文化现象。依据地方志书及其他史料看,宁夏佛塔的修建维护与传承,明代是一个重要时期。此前,由于战争等因素,佛塔毁坏较多。明代的宁夏,虽然一直处在战争状态下,但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影响文化的发展。明代宗教文化的发展和推进,主要源于就封宁夏的朱元璋第十五子――庆靖王朱钗首的藩王文人集团,他们对地方寺院与佛塔文化建筑的修建、修缮与利用,起了浸润后世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官于宁夏的明代文化人,也为宁夏宗教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海宝塔、承天寺塔、贺兰山双塔等佛塔,是前代留下来的佛塔建筑的经典,虽经朝代更替、战乱吞噬而成为废墟,但经庆王朱罨蛑髡宁夏的地方大员先后耗资修缮,依旧是明代宁夏镇城的重要建筑文化景观,是宁夏宗教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宝塔

海宝塔,曾名为“赫宝塔”、“黑宝塔”,俗称“北塔”,至今耸立在银川古城北郊,成为银川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清代康熙年间重修之后,名为“海宝塔”。早期名为“赫宝塔”,与1500多年前建立过大夏政权的赫连勃勃有关。赫连勃勃建都称帝后,修建过十余个较为重要的城池,在宁夏境内黄河西岸建筑过“饮汗城”,与此城池相匹配还修建了丽子园。此外,修建了最能体现赫连勃勃佛教思想的佛塔建筑――赫宝塔。此塔修建在一个方形的高台上,在台基中央耸立着11层楼阁式砖塔,高42.8米。塔顶为攒尖式,为绿色琉璃砖贴面、形状像火焰一样的穹隆顶造型。塔的整体造型简洁而富于变化,风格别致。清代乾隆《宁夏府志》里记载,海宝塔为“朔方八景”之一。

塔的造型,最初为方基、覆钵、尖顶。方基,象征佛的方袍,后来逐渐演变为四方台基。尖顶,象征锡杖,后来演变为竿、伞(也称为相轮、露、轮盖、刹等)。无论海宝塔为方基,或者台基,包括它的尖状塔顶造型,都可看出佛教文化中国化对它的影响。从塔的层级看,已经完全是中国化的标识。《魏书?释老志》记载,其时“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1级至3、5、7、9级,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 。塔的建筑形制已大致定型,塔的层级为奇数。海宝塔的塔基和层数,外具方形,内施楼阁,显得古朴典雅,实际上都是宗教文化与砖塔修建风格演变过程中中国化的产物。

海宝塔不仅是一处有影响的古代建筑文化遗产,自古就是著名的佛教寺院,佛教文化仍为当代人看重。现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庙会期间,僧人诵经,居士拜佛,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焚香,生意人借庙会做买卖,逛庙会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庙会文化非常兴盛。

(二)一百零八塔

一百零八塔,应该称为一百零八塔塔群或塔林。此塔群位于宁夏青铜峡市峡口镇,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弯,状如太极的半圆,然后进入两山相夹的石峡。一百零八塔塔群,正当青铜峡峡口北端黄河西岸的山坡上,是一处依着陡峭山坡修建的三角形塔林,从布局阵势看,是一处独特而罕见的塔群,由108座喇嘛式实心塔组成,最高的一座5米,其余均高2.5米左右。整个塔群从上至下,按奇数1、3、5、7、9……有序排成12行,布局奇特,阵势雄伟。塔群发现砖雕佛像、彩绘泥塑佛造像、泥塔模等,同时还发现千佛图帛画、西夏文题记等,考古认定始建于西夏。塔群的建造,表明汉藏佛教文化在西夏地区的兴盛和对西夏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河青铜峡段,两山陡窄,黄河水穿峡谷而过。历史上,无论航运还是峡谷一侧之陆路,都是一条通道。上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考察西北时穿峡而过,笔下有记载。青铜峡修建大坝之后,黄河水运与青铜峡陆路皆成为历史。一百零八塔的修建,与黄河青铜峡通道有关。就一百零八塔塔群看,虽为藏塔式造型,但已融入了多元文化。

佛塔传入后,每个朝代都在变化。北魏中期,砖塔的出现取代了此前的木塔,叠涩砌砖方法以及砖刻浮雕等新技术的运用,弥补了木塔的平淡呆板;塔身、塔形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统一。除楼阁式塔外,还形成了密檐塔、单层塔(亦称亭格式)、金刚宝座塔和喇嘛塔等多种样式的变体。喇嘛塔(也称白塔),是由古印度、尼泊尔经传入中国,但它的外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印度、尼泊尔的喇嘛塔基座特别大,塔肚是直线的,而且肩部的圆弧做得很简单。中国的喇嘛塔塔座为须弥座,塔肚为覆钵体,塔肚之上是塔刹。一百零八塔群,在建造样式上融藏传佛教文化而形成喇嘛塔,而且以塔群布局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佛塔的新体系,塔的功能、结构和形式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

(三)西夏佛塔

西夏立国之初,即开始创制文字,在开国之主李元昊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下,由野利仁荣来主持创制完成。由于党项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西夏文字的创造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也由于西夏文字的创制及其广泛的使用范围,不仅涉及文史典籍、官署文书,尤其是涉及佛经的翻译和刻印。佛经的大量刊刻和流布,使得西夏的佛教文化极为盛行,包括佛塔的修建。

党项民族的早期信仰是原始的以祭天为主的自然崇拜。内迁以后,变化发展为鬼神崇拜,流行巫术。西夏文字的产生、佛教文化的传入等,这一切体现的都是这个民族社会阶段的变迁而带来的文化现象的延伸。佛教是西夏的主要宗教,但西夏同样有道教流传,包括较原始的鬼神崇拜。这同样表明西夏宗教文化的多元性,是符合文化发展的历史规迹的。西夏立国后,在接受佛教文化的总体思路上是开放的。它一面接受中原的汉传佛教,一面又大力吸收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致使藏传佛教文化在西夏同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西夏佛教建筑遍布境内,贺兰山一带相对集中,寺庙与佛塔林立,建筑技艺高超。这些曾经辉煌过的西夏佛教建筑,有的至今还为世人所观赏。宁夏境内至今仍存留着可供人们观瞻的西夏佛塔建筑,再现的是西夏佛教建筑艺术的建筑样式和精湛技艺。

李元昊立国之初,就开始大兴土木,佛塔是修建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大夏国葬舍利碣》记载了建佛舍利塔的经历和盛况。以后的佛塔就逐渐诞生在西夏的大地上,在宁夏境内的有挺拔秀丽的承天寺塔,依银川平原高纵耸立;华丽新奇的贺兰山拜寺口双塔,依偎着壮阔的贺兰山而远眺银川平原。此外,还有贺兰山拜寺沟的方塔、同心韦州密檐式康济寺塔、贺兰县楼阁式与覆钵式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宏佛塔,等等。除一百零八塔外,其他各塔都是塔寺一体的建筑,都有专门事佛的僧众。

西夏佛教建筑艺术,体现的是西夏佛教兴盛的一个侧面。而发现于佛塔之中的西夏佛经及其文化遗存,更是再现了西夏佛教文化的辉煌。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内发现的西夏木文活字印刷本佛经,再现的是西夏雕版印刷技术的发达及其程度,尤其是活字印刷本身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宋代,而活字印刷的佛经文本却发现于西夏。这是遗存的西夏佛教建筑物为中国木活字印刷术提供的宋夏时期的印刷品经典文本,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承天寺塔是西夏塔寺一体的寺院建筑,如今依然耸立在当年西夏的都城兴庆府。承天寺塔是谅祚母后没藏氏主持修建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工程。承天寺舍利碣铭记载说,修建时“役民数万”。没藏氏曾一度出家为尼。她在临朝摄政的第三年,即天v垂圣元年(1050)开始兴建此塔,前后费时近六年方才修建完成。承天寺塔建成后,将中原宋朝所赐《大藏经》庋藏于寺中。这里不光是藏置经卷,还延请回鹘高僧登台讲经,没藏氏与谅祚也经常来这里临听。 耸立在皇城的承天寺,有皇太后、皇帝时常亲临听佛经,自然是西夏当时最重要佛事场所之一。

拜寺口双塔是现遗存于贺兰山中的西夏建筑之一。这里视野开阔,山峦葱郁,山中幽雅的环境成为西夏佛教寺庙选址的理想去处。文献记载贺兰山中建有不少寺院,但至今保存下来的,就只有拜寺口双塔了。耸立在贺兰山东麓台地上的高约45米的双塔,东西向相对,相距约百米,造型与塔高粗看上去是一样的,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如果仔细比照,两塔塔身装饰又不相同。东塔每层檐下均为两个怒目圆睁的砖雕兽头,造型威严凶猛;西塔每层檐下正中均开一方佛龛,龛内塑有佛像。双塔的名字,可能是后人约定俗成的称谓。

贺兰山西夏佛教寺庙建筑遗存中,位于宁夏贺兰县潘昶乡境内的宏佛塔极具特色。此塔是由汉、藏两种佛塔建筑风格相融会而修造的八角楼阁式空心塔身,塔基座是由三层须弥座覆钵式砌筑样式构成,造型特殊。1991年修缮时,塔内发现大量珍贵文物,诸如彩绘绢质佛画像、彩绘泥塑佛造像、西夏文雕印刷版残块等。由宏佛塔可推知,这里出土的有关宗教、绘画、雕塑、印刷和建筑等物,从多方面反映了西夏文化的历史。

兴庆府、贺兰山以外,在宁夏境内修建的西夏寺庙佛塔还有康济寺塔,位于宁夏同心县韦州旧城东南隅,现存于世。此处原建有康济禅寺,塔因寺而得名。此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42米,塔室为八角空心木板楼层结构,原木梯可以登临。十三层每面设有佛龛,为八面攒尖塔顶。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规模较大的还有在广武营(青铜峡市境内)修建的大佛寺,明嘉靖年间栋宇尚存。安庆寺,在鸣沙州(中宁县)城内修建,明代尚存佛塔,今亦完好。此外,还有韦州喇嘛塔(始建于元代)、中宁恩和华严宝塔、中宁鸣沙镇鸣沙州塔、永宁李俊镇的李俊塔等。

以上所列的寺庙,大多是宁夏境内西夏寺庙佛塔建筑其中较著名者,也有一部分是元明清时期所建。就以西夏时期的佛塔建筑来看,后世人透过西夏时期众多的寺院佛塔建筑群,能真切地感悟到“云锁空山夏寺多” 的佛教文化在西夏时期的表现及其兴盛程度。

(四)宏佛塔

宏佛塔始建于西夏晚期,位于贺兰县潘昶乡王澄村。这座砖塔造型十分奇特,它是由楼阁式和喇嘛式两种不同风格的佛塔组合而成的砖塔,其下半部分是楼阁式,上半部分是喇嘛式。面南辟有券门,门楣两侧有砖雕龙凤等花纹图案;塔身每层之间有上下两重檐,檐下每面饰有两组砖雕斗争拱,塔棱转角处饰有一组砖雕斗拱,均系一斗三开的仿木结构。塔身之上即为塔刹,整个塔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构成,塔的形制基本上是一座较大的喇嘛式规划,其造型独特,风格古朴,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古塔。此塔集中原传统的楼阁式佛塔和藏传佛教佛塔建筑艺术于一体。

从塔门上刻字得知,清朝雍正年间曾经过维修,应为西夏时所建。宏佛塔寺院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佛教造像、西夏彩绘绢质佛画、高档建筑材料、大规模的建筑遗址等,均可说明此处香火不断,在西夏时仍是一座高规格的佛教寺院。宏佛塔遗址,就是西夏贺兰山佛祖院。在修复这座濒临倒塌的佛塔时,于刹座天宫内出土了一大批残朽的西夏文物,被《中国文物报》和文物考古专家、学者评定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还聘请了著名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对这批残朽的文物进行了抢救性修复整理。这批修复完好的文物有西夏绢彩佛画幅,彩塑佛像、罗汉、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经雕版200余块,还有幡带、木雕、木简、琉璃等近100件文物,其中绢彩画“炽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宫廷艺匠的力作,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同类题材的佛教艺术品中的精美之作,对于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术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统的实物标本,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宏佛塔寺院是西夏印刷佛经的重要场所,尤其是木活字印刷。

1996年6月至1997年10月,按照拆卸重建方案,对宏佛塔进行了修缮。

(五)拜寺沟方塔

拜寺沟方塔位于贺兰山拜寺沟内,是一座残高30米的十三层密檐式实心塔,为西夏建筑。1990年,方塔被不法分子炸毁。

(六)田州古塔

田州古塔耸立在平罗县姚伏镇境内。塔呈平面六角形,为八层楼阁式砖塔,高38米。这里曾是隋、唐时的重要军镇,《平罗县志》载,田州古塔是西夏时所建。如果此说成立,田州古塔也是西夏时期宗教建筑的组成部分。

(七)灵武镇河塔

灵武镇河塔是清代生成的黄河边上的宗教建筑景观。翻检明代宁夏地方志书,无论是宗教方面的文字,还是寺庙建筑景观,都没有关于灵武镇河塔的记载。镇河塔的建成,融注着佛、道、儒多重文化内涵,在明清以来的宗教建筑文化景观中,是较为独特的。据灵武地方史料载,镇河塔在市区东南约4华里的地方,至今依然高高地耸立在黄河边上。塔高43米多,是一座八角形空心十三层砖木楼阁式塔,塔顶是天蓝色琉璃砖雕须弥座,承托着宝瓶形塔刹。塔室门向西开,原有木梯可盘旋登楼。据建塔碑文记载,镇河塔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而且中间因地震造成损坏而重建过。镇河塔建成时,有寺院建筑相匹配。镇河塔的修建,体现的是当时人们美好而善良的愿望,深层是一种更虔诚的宗教期盼。

由明清以来宁夏或修缮或新建的宗教建筑物看,道教文化占居主流地位。清末民初,儒家文化建筑已逐渐为人们所看重。

三、佛塔与儒道文化

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它在中国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地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原有思想观念相融合,一方面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加进了新的成分,最后自己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与古有的文化相融合,并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逐渐形成了儒、佛、道为基本支柱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宁夏现存佛塔,时代较远者为两晋、西夏,元明清时期也有修建。虽经历了战火与自然灾害的破坏,但后世的保护与维修,同样延续了佛塔的存在时间。这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佛塔的建筑样式不断发生着变化,文化的支撑自然是与儒道文化的融合。“中国古塔虽脱胎于古印度的堵坡,但一开始就是中国化了的。” “中国古塔的建造与发展,带有佛教儒学化的明显特点。”

佛塔的中国化,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首先,从原本埋藏佛骨的地宫走上地面;其次,塔内不但可供奉佛像,人们还能登高远眺;再次,寺与塔建在一起,有佛塔便有佛寺。宁夏的佛塔大多寺塔一体,如承天寺佛塔、海宝塔等,人的因素,世俗的成分占据了佛塔的空间。难怪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佛塔是人的建筑,而不是神的灵境。

魏晋时期,逐渐形成了造塔的模式与规制。在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中,就其建筑样式看,无论是密檐塔,还是楼阁塔,塔的层数都是奇数,单层、三层、五层直到十五层等,塔刹的相轮也不例外。塔的平面却是偶数多边形,如四角、六角、八角等。这种约定俗成的建塔模式,其构思源于我国古代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观,是中国人对数字概念在佛塔建筑上的特殊运用,也与我国土生土长的“道生于一,其贵无偶”的道教神秘观念有关。就宁夏现存佛塔看,塔的建造形式三层、七层、十三层皆备,平面多为八角,承载着佛塔演变的规矩。既大多塔层为奇数,平面呈偶数。平罗田州古塔(俗称姚伏塔),塔呈平面六角形,八层楼阁式砖塔,高38米,塔顶呈六边覆斗状,但同样是八层偶数。

宋、辽、金时期,花塔流行。它是在约定俗成的中国特色的亭阁、楼阁和密檐式塔的基础上,借鉴东南亚佛塔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塔的形制,注重于装饰。西夏界于宋、辽、金之间,应该吸收了其建塔的装饰艺术风格,在一些塔的装饰方面得到了借鉴,如拜寺口双塔。相较之下,装饰的内容不一样,拜寺口双塔装饰主要是兽头与佛像;如与河北正定广惠寺花塔相比,华丽程度也不一样。

元代,藏传佛教盛行,宁夏是影响较深的地方之一。早在元朝建国前,忽必烈就在六盘山召见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起初是为了便于运兵并平定云南大理。之后,八思巴也为忽必烈传授了萨迦派的喜金刚灌顶。1254年,当忽必烈出征大理北返驻跸六盘山时,八思巴在六盘山还有过会面。忽必烈的这些重大宗教活动,是在驻跸六盘山时期完成的。同时,为藏传佛教在宁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第二年冬,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赐京兆为封地,驻兵六盘山”。 同时,安西王府应运而生,并立王相府,以商挺为王相。 安西王驻节六盘山,目的在于分制陕西、四川等地,任务和使命艰巨,因为统一南宋的战争正在进行中。同时,也为藏传佛教文化在宁夏的再度落地生根配置了适宜的生存土壤。

安西王忙哥剌信仰藏传佛教,与他的父亲忽必烈有直接关系。当藏传佛教被忽必烈定为国教之后,藏传佛教的信仰与推崇,就与元代的政治文化与统治策略紧密联系在一了起。皇子忙哥剌自幼奉父皇之命,延请当时的中原著名文化人做他的的教师,自幼稚接受汉文化儒,但从他的名字来自“梵文幸福”之意的情节看,他应该随父母信奉了佛教。 忽和烈皈依藏传佛教,对忙哥剌影响很大。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安西王忙哥剌同样受这种时代宗教文化的影响,对藏传佛教十分推崇,就连他的王相府重臣商挺都皈依藏传佛教。由商挺提议、安西王出巨资修建的宝庆寺,经过数年的修建,于1278年秋天完工落成。整个殿阁宏伟,金壁灿烂。安西王和王妃亲往平凉崆峒山宝庆寺上供拜祀。

元代留下来的与佛塔建造有关的史料,笔者接触的很有限,但元代与佛教文化有关的遗物还能看到一些。须弥山石窟有改造后的藏传佛教造像和壁画,至今清晰可辨。从整体发展情况看,元代佛教发达,寺院众多,僧尼已超过百万人。安西王的作为,即可看到元代宗教文化的兴盛。宁夏一百零八塔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塔群,也是一处闻名中外的别具特色的塔群。此塔群始建于西夏,但元代应该有较大规模的修缮,体现的是元代佛塔的风格。此外,韦州的喇嘛塔,也是元代佛塔的见证。元代以后,建塔的数量已经大为减少,佛塔的建造已处在下坡与衰落之中。

朱元章建立明朝后,分封他的皇子们到全国重要的地方为亲王,协助管理大明的天下。第十六子朱罹头饽夏,名为庆靖王。当朱棣夺取皇位后,他明白朱家的子孙也是靠不住的,于是一面宦官监军,一面不断削取就封各地的亲王的兵权。朱畹那炀竿跷谏匆渤闪丝胀分票,政治上没有指望时,只能在古书堆里消磨时光。他不但写了宁夏现存第一部地方志书《宁夏志》,而且修缮寺庙,或新建佛塔,以寄托他的精神世界。对于后人,却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明代留存下来的佛塔,主要有康济寺塔(始建为西夏)、李俊塔、鸣沙州塔等。在宁夏南部固原,唯一留存下来的是璎珞宝塔。璎珞宝塔位于宁夏彭阳县冯庄乡与交岔乡交界处的七座山峰之间。地方志书称其为“璎珞塔”,是宁夏南部唯一保存的明代塔式建筑。塔的造型,为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此塔看上去好像是珠玉镶嵌装饰而成,显得十分华丽,故以“璎珞”相称。塔身通高约20米,每层正中及塔棱的转角处,均饰有一斗三升的斗拱,塔顶为八角覆斗式十三璇相轮,在相轮之上置圆形刹顶。每层挑檐的转角处原有悬挂的风铃,现已铃毁柄残。整个塔体为仿木结构,八角十窗,既显得简洁朴素大方,又小巧玲珑剔透,原有木梯可以登攀。此塔腰嵌有建于明“嘉靖三十年”的石刻题匾,即建于公元1554年,距今已有460余年的历史,也是宁夏为数不多的有明确纪年的砖塔。

四、结语

总体上,从佛塔的修建变化看,印度堵坡佛塔为半圆形,中国佛塔呈多边形。唐代以后,中国佛塔多为正方形,宋代以后出现六边、八边等多边形佛塔,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同时,装点美化,与世俗社会接近,成为建塔的一种文化走向。明清以后,塔的审美价值进一步拓展,在体现宗教文化的同时,成了名城名镇的标志,佛塔的原始意义逐渐淡出。随之,体现一地文脉的文峰塔、文星塔、文昌塔替代了先前的佛塔,儒释道文化融会贯通。

从佛塔的建造形制看,宁夏传世的佛塔都很有特点。海宝塔、承天寺塔、拜寺口双塔、一百零八塔、拜寺沟方塔、康济寺塔、宏佛塔、韦州喇嘛塔、李俊塔、镇河塔等,样式与造型独具特点,从它们身上可以看到佛塔在中国化过程的变化。抛开它们所承载的宗教文化之外,在建筑意义上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形象之美,包括其特有的诗情画意、线形审美移情的“冲动”。梁思成当年观赏北京天宁寺砖塔后,体悟出了此塔的“乐感”。罗哲文先生在他的《中国古塔》一书中,对此塔的审美内涵也有过精辟的论述:“富有音乐韵律”。以这样的审美视角审视宁夏的一些古塔,同样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感觉。

1张德芳:《西北汉简一百年》,《光明日报》,2010年6月17日。

2梁启超:《凝动的音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3《西夏书事》卷19,第11页。

4《嘉靖宁夏新志》卷7。

5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6王振复:《塔的崇拜与审美》,《建筑美学》,台湾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259页、第233页。

7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8《元史》卷7《世祖纪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