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实践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课外实践开拓学习空间
在以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所习得的地理知识都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获取的。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情况掌握其所对应的地理样貌和地理知识,此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一些好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完成所有理论地理知识的积累并掌握。就应试教育而言,这本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着无法让阅历尚浅的学生们领略到真正的地理人文学科的自身魅力。
尽管就目前而言,现代的科技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手段中获取到实际的地理样貌,但是因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切身深入到自然中去领略实际的地理样貌,还是或多或少有种纸上谈兵的论调。换种说法,这种教学活动是无法代替学生实际深入到自然中领略地理样貌所带来的收获的。针对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来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进而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局限性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更宽阔的地理学科学习的空间。例如,在课外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通过成立小组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的地理探索活动。比如对当地的经纬度进行测量,观察太阳运行时的高度位置变化规律,进而培养好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让学生能够从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中领略到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研究带来的成就感。
二、结合家乡优势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怀
地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入手,引导他们发现地理活动所蕴含的意义。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在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周围的家乡拥有的地理环境渗透到地理环境中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结合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当地的环境再传播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问题和地质结构、湿度温度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调查中,老师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加深对家乡区域的理解。不但学到了地理知识,了解了家乡地理人文,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地理人文的热爱。
因此,联系好实际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同时也可以在探索地理环境中学习到新的地理知识。同时学生对地理人文有了更加直观以及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了深入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更加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对当地环境以及环保的问题展开了解,这样也使得学生们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并在将来付诸行动改善环境。学生在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中不但加深了知识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爱国爱家的崇高情怀。
课外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古已有之,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约束着教学形式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课本和教师三者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占主导,课外实践活动并未得到重视和发展,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外实践活动才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地理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地理教学多年来犯的一个通病是“大而空”。从中国到世界,从陆地到海洋,从地球到宇宙,海阔天空,无所不及。可是地理课结业了,学生真的能“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吗?其实不然,有不少学生学得太死,不会运用,不会创新,不会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的能力极差,学到的知识一知半解,没有实践的基础。资料表明,我国的地理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更表现出学生在“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较大差距。这是我国地理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亟待加强的环节。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地理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三项职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治理。它是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新教学体系。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的知识不断涌现。在人才的培养上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培养这种精神的人才提供了条件。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题的“师导生学”教学活动,教师只作启示性讲述,不搞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社会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对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因而应组织学生办地理小报、创办地理兴趣小组,特别是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这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这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二、使课本知识返璞归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些地理知识是空间现象,并有一定的抽象的涵义。课堂传授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概念和内容,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亲临其境地观察、思考、接触自然,则能开拓眼界,丰富知识,加深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地壳运动是在漫长的地质史中的深化过程,对这一比较抽象的涵义,学生只能一知半解,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贝丘遗址的实践活动,学生能知道海陆变迁的真实存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界中多种相关事物直观地、生动地观察和联系,而使知识变得透明、易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以此为基础的创造能力都不断提高。又如,有地理园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每天进行气温、湿度、降水等观测,进行校内“天气预报”;在乡土地理中,可组织学生进行本地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及环境保护等考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解释实际问题和现象。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的效果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效果更好。可以说,地理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三、培养志趣,树立理想,是思想教育的好课堂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和各种正确观念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好课堂。课外实践活动是走出教室,向社会、向大自然学习,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自然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化,激发爱自然和爱国的激情。例如,在东莞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东莞改革开放之后的巨变”的社会调查,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东莞改革开放之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课外实践活动又是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互助、互学,密切同学、师生友情,也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乐于助人的热情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是地理教学全面实施组织教育的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素质教育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抛开课堂教学的约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活跃、主动、积极。
2.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动起来,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3.学生参与面较广,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特点。
关键词: 地理课程 实践活动 实施手段
现今,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一、地理课程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地理课程中的实践活动是由地理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
2.地理课程中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知识方面,特别强调在区域发展中,尤其是在学生居住地中,结合身边的生活事例具体认识和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要求学生既关注自己周围局部的环境问题,又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地理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实施手段
1.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如七年级第一堂课“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活动1:你对哪些地理问题疑惑不解?请写出两个。学生举例,如汉惠渠的污染,堰河的污染等。我讲解这是由于乱倒垃圾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是导致河流污染日益严重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地球环境问题其实就是你我身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事例,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于他们将来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动力。
2.实物教学,动手操作,让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讲授“经纬网”知识时,在讲台上摆一台汽车上的导航定位仪,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实物进行教学。
提出问题:一辆汽车若在野外(如沙漠地区)遇到困难,如何向110或有关部门报告自己所在位置?并在一个球体表面标出假想遇到困难汽车的位置。
理解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议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这实际上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概括为利用“行”“列”定点的方法。
把已找到的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中,使学生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过“困难汽车”这一点画两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
“问题”的解决:提供汽车上的导航定位仪,讲解用法,并由学生上讲台操作,教师指导,定出学校的位置(经纬度)。
本节课学生活动反应良好,学习效果很好。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这一基本理念,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3.关注时事,充分利用电脑,让地理活动的资料具有先进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讲授“板块构造学说”时,提供2011年3月11日下午2时,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的材料和播放新闻录像。
布置活动:上网收集有关地震发生原因的资料,介绍地震前常有哪些异常现象,当地震发生时应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在网络上分别查找和整理资料。将查找到的资料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成PPT展示作品。学生轮流演示、讲解自己的作品,教师分别进行点评。这一活动重视地理教学与计算机的整合,以及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充分利用。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利用地理野外考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与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时间为一个月。结合乡土教材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产生成就感。从而巩固并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自然和社会,进行乡情国情教育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1)课题:家乡水资源状况和分布;认识家乡植物种类及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2)学生自由选择课题准备资料。在实地考察前,(教师提供帮助)学生搜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调查报告、历史记录等资料,并制成分布图和图表,形成对考察课题的初步印象。(3)野外观察与访问。(4)指导学生撰写考察报告,内容包括:题目及确定题目的理由,考察的目的及设想;考察方法和程序,考察的内容及已有资料同野外考察的关系,主要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
5.引入组间竞争机制,提高实践活动的全面参与性。青少年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使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别人认可的需要。针对这种心理特点,我在学生的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有效提高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
关键词:新高考模式;地理教师;机遇;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7
一、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师所面临的机遇
1.新时代地理学科的复兴促进高校重视地理考试科目的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应对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进行改革,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1]。在地理学科价值不断提升的同时,地理学科与高校专业的相关性也逐渐加强。地理学科在各高校专业要求的考试科目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
2.新高考模式下地理教学的变革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面临着这样一些困境:课时紧张,没时间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使得地理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因此新高考模式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查,为高中地理教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供了更有实质性的支持,这也为高中地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带来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新高考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挑战
1.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制度和新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重要性。教育培育的是富有鲜活生命力且具有差异的个体。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单以学生的学科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好坏甚至区别对待。尊重生命、张扬个性、共同发展才是教育的真谛,这也是高考制度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改革要着力实现的目标[2]。
2.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挑战
高中地理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知识和地理学科专业知识等。其中,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并且学习先进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而且还应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灵活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这也对高中地理教师在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广大高中地理教师也需要同时努力学习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学业发展指导和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方面的知识。
3.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改革考试科目设置”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旨在分散学生考试压力。而学生如果选择地理学科的话,高中地理学习的时间将由原来的三年缩短为两年左右,但地理考试的内容范围基本没有变化,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依然没有变。因此高中地理教师一方面要提高地理课堂容量的完成进度,另外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必要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同时还要保证在课堂外还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这就对高中地理教师积极提高自身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综合整合地理课程资源,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地理课堂容量增大以及教师负担加重等问题。
四、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对策
首先,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抓住这次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机会,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向社会各界介绍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家长及社会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价值和重要性,充分展示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其次,高中地理教师在学习新课标中除对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建议外,还应该紧跟时代,充分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最后,在新高考模式全面实行后,无论地理学科的地位提高与否,作为一名人民地理教师,应努力学习教育教学新观念,积极探索尝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当今时代背景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他们具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国家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是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地理的实践性特点必然要求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决定开展野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它需要每个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操作”、“实践”、“调查”等活动,既要自己动脑筋去想,还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操作,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二、提高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是意识
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地理学科,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的教师思维,破除教师简单的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灌输的思维模式,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思维,积极参与到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中去,充分研究和探讨野外活动教学方式对高中地理学科的促进作用,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形式。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如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地理考察和野外观测能力,地理环境分析与预测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地理知识的能力等。
三、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进行野外实践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分类,选取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并且通过野外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并且提升学生实践技能,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在价值观和对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上的提高。野外实践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同时,还要做好安全预案,保证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地理知识的实践和学习。
四、选取恰当的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的选择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什么时间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就需要教师根据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选择,结合教学内容分析,进行恰当的教学活动设计,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储备能力,尽可能将教学效果提高到最大程度,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同时,教师在进行野外教学实践的设计时,要考虑到时间和时空对于课程设计的限制,因此,应尽可能选择占地和占时较少,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进行安排。
五、制定并遵守活动程序
1.充分准备。教师在准备进行野外实践教学之前,要严格按照课程安排,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准备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文字以及遥感方面的相关资料,并对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料做好分析检验。然后教师要将准备进行的野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结束后的成果总结分析汇报进行具体安排,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对学生也要进行适当分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践内容。
2.具体实践。在进行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按照课前准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讨论,对于学生需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工具等要求,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安排,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真完成预期的实践活动。
3.课后总结。在课外实践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完成对野外实践教学的笔记整理和补记工作,并指导学生完成野外实践教学的课后总结工作。对于学生完成的课后总结和汇总,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批改,总结活动的成功之处,分析活动的欠缺之处,为相关课程的开展积累经验。对于学生做的好的地方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5—0067—01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考地理考核目标中的四项能力要求之一——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要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确立好课题。笔者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应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一、 选题宜小不宜大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内容特别丰富,这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若所选课题过大、过空,不仅学生的时间、精力不够用,他们无从下手,而且教师难以指导,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也无法实施。因此,选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他们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设计和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从中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某些小的地理问题或者方面来作为研究课题。这种小而具体的课题,便于操作,学生感觉在时间、精力和能力上都能够驾驭,易于获得成功,从而可以增强他们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二、选题要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选择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的课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高中地理新教材每一单元后的“问题研究”和每一节课后的“活动”就是最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内容确立研究课题,这样既可以达成教学目标,又能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新教材每一单元后的“问题研究”设计了供学生参考的研究步骤,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如,第一单元后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思路展开研究:收集资料,研究讨论,得出结论。
三、选题要体现地方特色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各地区都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及经济结构,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因而选题时要因地制宜。对于学生来说,来自身边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他们更加熟悉,也更感兴趣。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课题,会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地利用当地各方面有利的条件进行探究和学习,这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此外,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地方性的资料,会丰富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选题宜与时事热点相结合
地理知识的丰富性使地理学科与其他众多学科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地理学科中有不少内容涉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有不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使得许多时事热点可以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如,让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欧债危机及叙利亚内乱等,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选择这样新颖的课题,学生非常感兴趣且容易接受,他们在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和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会加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开阔视野,在潜移默化间提高政治素养和鉴别能力。
【关键词】人文地理 教学 素质 能力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42-02
人文地理学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已有20多年,与许多人文学科一样具有培养素质与能力的功能与责任。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问题一直在讨论[1-7]。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
1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矛盾及其协调
很多学者赞成将实践课、讨论课作为人文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以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即在教学计划内开展课堂讨论,在教学计划外设置社会调查与考察等实践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存在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总课时的限制问题。虽然完成一项社会调查或者实践,学生会有很多的收获,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不是教学计划安排的时间能承受了的。教师在其中的工作量也远远超过课堂讲授。第二,课堂讨论也是很费时间的,同样教学内容耗费的课时至少是课堂讲授的三倍。特别是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主观上将学生的个性理想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会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讨论。其实不然,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讨论就很不错了。即便是每一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也不可能都给每个同学演讲的机会。这就是说讨论课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对不同学生来说差异很大。第三,地理专业的考察与野外实习多,这是必然的。如果专门针对人文地理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之外增加社会实践与考察无疑有一定难度。而目前专门将人文地理野调查与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的院校还非常少见。此外,培养费用也会随实践活动的增加而提高。诸多原因,实践课、考察课、讨论课多是纸上谈兵,良好的愿望难以实现。
目前,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途径很多,本文试图在原有实践与讨论课的基础上,探讨网络教育的功能,拓宽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近年来网络博客(Blog或Weblog)飞快发展,无论在信息量、出版速度、自由空间等方面都是其他出版方式无法相比的。它能发挥个人无限的表达力,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与沟通。
与传统课堂讨论形式相比,网络讨论具有以下优势:第一,网络资源与当前的教材、教参相比,内容要丰富得多;各高校在建设精品课程时都有网站建设方面的要求,可以下载更新、更前沿的资料;很多网络论坛都有人文地理学科的文章,有的还是重要的研究报道或成果,获取信息量很大;第二,网络提供的资料新,学术水平也很高。虽然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受到怀疑,相信当代大学生还是有这个辨别真伪的能力。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提供国内主流网址,如表1所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甚至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也在网络设置专栏或个人主页,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资源。其学术层次远远高于班级内部的讨论。第三,网络讨论的开放性远比课堂讨论高,不受专业、地域、时间、对象限制。第四,网络讨论没有学术、行政等权威约束,是真正的畅所欲言,自由度非常高。第五,网络讨论是书面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同时培养了写作能力,表达与辨论能力。
2 素质与能力培养对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人文地理学课程的社会实践、课堂讨论、决策能力培养等都存在一个总教学课时的限制问题。调查部分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结构,见表2。
注:全部课程学时及学分中不含社会实践、实习、军训等,自然地理学包括气象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以及综合自然地理等,根据各校设置特点略有适当调整。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
从表2可以看出,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与经济地理相当,比自然地理少得多。多数高校人文地理学按周3开课,总学时在50学时左右,只有西北师大稍高一些,总学时、学分占全部学时、学分的2%左右,而且少有单独设置分支学科作为必修课。自然地理课程设置比较系统,一般分为地貌学、植物地理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等,有的学校还设置了自然地理学导论,总学时占全部学时的9%左右,总学分占全部学分的7~16%,各高校差距很大。由此可见,人文地理学虽然作为主干课程或者称为核心课程,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这种课程结构一方面不利于人文地理学开设社会实践课程,课堂讨论等开放始的教学方式也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也与人文地理学实现人文素质教功能不相匹配。一些学校将社会调查与实践课程安排在假期,或者在课余时间解决只是权宜之计。实际上课余时间也是有限的。
高校人文地理课程设置充分反映我国地理学科重自然地理,轻视人文地理。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一方面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接受原苏联的地理学科建设模式,将地理学划为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中重自然而轻人文;另一方面,自然地理在我国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学科建设比较成熟,自然地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人文地理课程的设置从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重视,学科建起步晚,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尚不完善。 对此,很多学者曾提出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应改变这种不利于学科发展的局面,地理学应该以人文学科为主。
近年来,经过许多学者不懈努力,人文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已逐步成型,如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宗教地理学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的地位和发展水平要高于自然地理学科。行为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民俗地理学等也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应用型成果。这些为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面对人文地理学课程所承担的培养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双重任务,一些学者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改革建议。刘继生等提出,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方而的课程,除作为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开设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外,还应在专业选修课或专业系列课中开设15学分至20学分的人文地理课程。每门课程的学分为2学分至3学分。所开设的课程应根据各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办学特色、社会需求和师资队伍状况形成一定的专业方向[8]。
3 完善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想
考虑人文地理学科的发展、专业素质培养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以及建设合理的地理科学体系,本文提出完善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想,如表3所示。
与传统课程设置相比较,表3设置方案作了三个方面的改革。第一,全面提高了人文地理系列课程在全部课程中的比重,其目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人文学地理学科建设;二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变化使地理学科的人文特征更加明显。第二,加强了实践环节,本专业的野外考察和社会实践共6周,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素质是有利的。第三,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处于并驾齐驱态势,改变了自然地理学一枝独秀的格局,为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
调整后,自然地理板块的课程对应的学分仍比人文地理板块高得多,一方面在于学科发展水平的差异,自然地理各分支学科已经比较成熟了;另一方面,这里将地质学基础也纳入自然地理系列。特色课程是各高校根椐本地学科发展特点设置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一般作为选修课程,如安庆师院和徐州师大设置了环境规划、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烟台师院设置了海洋地理、灾害地理等。人文地理系列课程中,人文地理学导论与其分支学科分别设置,与之配套的人文地理学教材将面临进一步改革。旅游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学等课程在我国发展很快,在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中已具有明显的优势,与自然地理各分支学科相比其应用价值也非常明显,作为必修课程设置的条件已成熟了。
建议将人文地理学导论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系列,作为理科专业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同升.基于能力和素质的考试改革探讨,西北大学教学研究文集,2004:98.
[2] 张晓平,李永文.21世纪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与建设方向初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0(2):49.
[3] 傅丽华,论高师人文地理课程教学与“研究实践型”教师的培养.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20(2):123.
[4] 杨载田,邱国锋.高师人文地理课程考试改革探索.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23(6):41.
[5] 张铁牛.论教学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许昌学院学报,2003,22(5):131.
[6] 吴红耘,皮连生.任务分析与教师的教学技能成长.心理科学,2004,27(1):66.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1302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中不容忽视的内在涵养,其不仅要求个人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掌握地理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与观念,还要求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相关认知角度来看待、解决问题。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意味着需帮助其获取地理重要知识,引导其形成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思考、解Q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同时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起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地理图片在高中地理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新课导入是影响课程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教学活动。而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若是像常规教学那样采用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由教师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解析等方法来导入课程,虽然可让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但同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极有可能因较难理解相关知识而失去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原理,形成良好地理思维。教师需帮助学生透彻地掌握课程学习重点,避免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相应学习。图片作为表现实际现象、问题的一种方式,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提供更为直观的地理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相应地理知识特点。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导入中教师应积极借助地理图片来设计新课导入,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地貌图(图1),请学生们观察图片中这一地区的地貌特点。学生们在多媒体的吸引下会积极地观察图片,然后教师再请学生猜测是何种因素造成图片中的地貌。学生们便会结合自己的观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水力”“风力”“人为作用”等影响因素,教师便可进一步提示学生思考这些因素是否会相互影响,或者只是独立存在的环境影响因素,由此来进行新课导入。此方式一方面可借助图片展示来增加教学灵活性与趣味性,另一方面还可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在教师引导下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思考,以此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对相关地理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显著地提升新课导入的效率。
二、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当中,因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可视为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目标,这同时也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实践当中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能够体会到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由此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自信心,使其真正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从而形成正面的地理价值观。
例如,在完成“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这一课程教学后,教师可安排一个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当地的特色景观,以照片、绘画等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并需了解当地存在何种传统文化,如今该传统文化的发展又呈什么状态。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自主通过查找互联网、翻阅书籍、询问当地居民等途径来完成任务。由此不仅可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还可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同时了解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知道经济、环境、观念转变等因素对传统文化会形成何种冲击,继而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内涵的认识。
三、地理规律在高中地理课堂探究中的把握
地理规律的把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提升地理实践技能,使学生形成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理念。若在地理教学中不重视引导学生把握地理规律,则不仅会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地理相关知识的深刻内涵,还有可能会阻碍学生对相关知识作深入探究,这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需重视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把握地理规律。可采用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思考,逐步理解、发现、掌握地理规律,从而真正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水污染及其成因”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首先提出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来引入教学内容,比如提问学生当地河流等自然水资源是否干净,影响其清洁程度的因素又有哪几种。学生们提出人们把废弃物排放至水中才导致河流被污染。教师便可再提出问题:自古以来人们都是将废弃物排放至自然环境中,为何以前环境并未呈严重污染的状态?学生们便会对此问题再作思考。在循序渐进的提问中,学生可逐渐掌握当下水污染的过程,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掌握地理环境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变化的规律。
总而言之,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培养项目,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重视以核心素养引领课堂教学,从新课传授、实践活动、课堂探究等方面有计划性、目的性地开展相应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完善自身地理知识结构,形成地理思维,并学会以此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韦志榕.与老师们谈谈地理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6(4).
关键词:高中地理 生活实际 实践活动 创新 方法
高中地理是在学生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奥秘,揭开日常生活现象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地表形态、自然灾害等内容,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这既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理论结合实际,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其中,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生活现象和教材知识相结合,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本身应该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具备足够的认识,能够深入、细致、准确地剖析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其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第二,教师需对教材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尤其是切合考试重点的相关知识,教师更应深入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出题趋势,对教材知识进行拆解和重组,使其与生活现象形成统一。第三,结合教材知识和生活现象,既可以把生活现象作为载体,在其中融入教材知识,也可以把教材知识作为脉络,用生活现象充实教材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地转偏向力”内容时,往往只是让学生记住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的规律,学生是无法了解地转偏向力的真正原因的,也容易记混。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地转偏向力的现象展示给学生:水中漩涡的旋转方向;长江南北两岸缓急不同的水流速度;蒙起几位学生的眼睛,让其朝直线方向行走,会发现学生向右边倾斜。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真正将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地理学习效果。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需要按照合理的形式进行:首先,应合理选择实践项目。实践项目的选择既要切合教学的重点,又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其次,合理设计实践方案。实践活动在正式展开之前应设计完善的方案,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设计方案需根据对应的实践项目、人员组织、实践重点等环节进行。最后,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际环境展开地理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实践中。
例如,在教“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地球自转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地球自转现象的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凭借调查所得到的各类现象,对地球自转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比如昼夜更替、地区时差、物体偏移等现象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除此之外,在教学天体运动等天文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或将教材上死板的知识转化成生动的图像画面,以利于学生理解,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成立地理科研小组,让学生接触除了教材知识以外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让学生把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三、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地理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知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应试型学生,而应多给学生提供发言、思考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地理工具。在地理课程中,看图能力是每名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在以后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能力,教师应教授学生看图的重点、技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地图。
例如,在教“中国地形分布”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地形分布意识,在做题时或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际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到三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其分界线所穿越的地区;还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形成一定认识,如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等基本规律。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利用地形图引导学生发言、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地理教学的活动中,以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此外,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可以从地理作业入手。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教学的相关内容,对地理作业进行“微化”,将一个章节中不同难度等级的知识进行分散布置,让学生在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教“洋流分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有关基本规律的习题,然后再提升难度,设计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洋流运动的相关知识。
四、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地理学科仍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如地域性、综合性、实用性。高中地理知识中既有世界地理也有中国地理。从整体上看,世界地理有一些共同发展规律,可以普遍适用于各个方面;但从细处分,不同地域环境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特点,这时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重点分析其差异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突出相关地理知识的特点,以此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比如,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铁矿储量巨大,产量连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其对应特点就是养羊业十分发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突出这些特点。
例如,在学习“气候”这部分内容时,同样是在亚热带气候区,但不同地形、不同位置也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海边地区往往是季风性、海洋性特征明显,内陆地区则是大陆性特征明显,因此,学生在注意差异性的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避免以偏概全。在分析一个区域的植被情况时,应综合该地区的地形、气候、人文等因素,从而得出正确的植被认识。
五、结语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高中地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教授,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将教材知识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学花.探讨高中地理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