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方案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第1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方案范文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地理学科的教研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继续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龙头,把积极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提高我市地理高考成绩、指导初中升学考试的复习教学为本学期的教研工作重心。抓住国家课程改革的给中学地理教学发展带来的机遇,尊重教育规律,加强教师素质提高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根本,科学地分析成绩与教训,及时总结经验,并认真地向兄弟地市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经验,力使我市地理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要点

(一)初中教研工作

1.研究课标,提升理念,改进教法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全市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研究7-9年级《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引导全体教师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地理教学理念,理解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方法,沿用正确的教育规律,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议教师们学习几本十分实用的教育理论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周小山的《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转变教师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欣赏者、发现者。

2.鼓励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开发校本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的课程模式,“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资源和前提下,通过对本学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作为地理教师,应研透地理学的本质——认识地理环境,协调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就道出了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密切关系,因此,开发“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应成为我们初中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升自己教科研水平的有力手段。

3.确立教学重点,搞好中考复习

2005年我市中考地理试题进一步为全市初中师生所认可,对初中地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良好作用,且并没有加重学生过多的记忆负担。今年中考仍然遵循侧重考查地理基本能力这个方向,决不会过多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而是为增强初中学生实际生活和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地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各校应抓紧开展有针对性地复习教学工作,根据《我市中考复习范围》及《课程标准》研究复习思路,制定复习计划,搞好研讨,集思广益,为促进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开好头、带好路。

(二)高中教研工作

高中教研工作的重点一是积极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习和研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下简称《方案》)以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下简称《地理课标》;二是认真研讨鲁教版国标高中教材《必修2》;三是要继续研究“3+2”模式下的江苏省自主命题的思路与复习策略。

1.积极开展《方案》与《标准》的学习与培训

继去年高中新课程在鲁、粤、琼、陕四省实验以来,今年江苏又迈入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征程。广大高中教师们迎接新课程实施之前,首先就是要弄清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及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状况,学习《方案》的内涵,作为地理教师还要研读《地理课标》。学习、研究新课程方案的目的、意义以及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三维目标,并且在教学中贯彻运用新课程的地理教学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以上两点也是目前高考试题的改革方向);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同时我们教研室会做好新课程的各种教师培训工作。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注意对我们所使用的鲁教版高中新教材进行分析研究,理解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2.深入调研、指导新课程方案中各模块的设置

根据省教研室下发的《江苏省新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的试行方案》,研究最适合邳州地理教学发展的模块设置方案,以把握住这一与全省各校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机遇。我们地理教师应从高一开始向学生宣传地理学科各模块的特点及对今后高考选科的意义、作用。

3.抓住素质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始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更是高考取胜的关键。我们要严格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来改进课堂教学,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项目标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努力处理好学科目标与综合素养、双基教学与能力培养、探究体验与接受理解、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面的关系。研究定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教学常规,并在学科基地推出精品课、示范课以利推广。

4.研究04、05江苏卷试题,落实《06地理高考考试大纲》

根据南方及我市成绩较好县的教学经验,经学科中心组研究确定,各校高三年级的复习教学,要注意结合即将下发的《06地理高考考试大纲》,采用“严、细、实、综”的思路,进行二轮及三轮复习。各校教研组长要注意严查《高三教学规范》的落实情况,经验证明“落实”两字是高三教学成败的关键点。

当然在复习时还要渗透新课改精神,如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教师可参考新大纲后面提供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此为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典型范例,不乏高考所青睐。

5.搞活学科基地,以点带面,迅速辐射

经过教研反思、讨论,确立了“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及名优教师的力量,以点带面,迅速辐射”的新教研工作思路,快速培养青年教师,大面积地整体提升我市地理教学质量。我们计划分别以高一新课程和高三复习教学为突破口,挑选名优教师开讲座,对整个高中课程以及高三复习课程进行分析。学科中心组是编写高质量教辅与命制高质量试题的主力军,同时我们注重不断培养教学新秀补充到学科中心组来,为全市的地理教学起到带动的作用。

(三)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地理教学要向科研要质量。目前正是课程改革的启动阶段,各校教研组在新学期要积极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思考教学心得,研究确立科研课题。申报的课题应从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其目标要明确、计划要周详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将经常与立项教师联系,给于指导、提供帮助、进行检查。对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要及时推广应用,从而培养与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教学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徐州教研室地理组现有通过省中学教学研究室级立项的课题——《地理课堂活动设计与过程评价》,欢迎有兴趣的学校和教师加入研究。

(四)地理各年级教学进度

七年级:学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2课时/周

八年级:学完人教版八年级(下)全册2课时/周

高一年级:学完鲁教版必修2全册2课时/周

高二年级:复习高中必修上册及下册的第一、二两单元(高三期中考试前复习完人文地理)5课时/周

第2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28-01

前言:目前“微课程”已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运用它,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特点,为学生设计出十分钟左右的,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小,并且能够将所讲地理知识点集中说明的视频与音频,并在最短时间内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升。

一、地理微课程的具体制作

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主题,微课程通常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主要是地理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如时差计算、气候差异等内容,也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适当的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如,地狱文化、人文环境等。其次,是要合理规划设计课程导入、讲解、提问和总结等教学环节,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案。最后,则要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视频、音频和图片等[1]。此外,在制作微课程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确定教学主题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的联合其他地理教师一同讨论设计,进而为学生呈现更加优质的微课程内容。

二、不断丰富地理微课程内容

要想微课程的积极作用能够在地理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不仅需要精美的设计,还应该适当的融入一些具有冲击性的视觉元素,以及优美生动的画面。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准确、灵活的掌握与应用微课程的制作手法和技巧,还要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进而使地理微课程内容能够得到不断丰富,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出自身的教学风格,使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或者是涉及到空间现象的一些教学内容,如,经线纬线、气候的形成,以及气温变化等。这些内容都能够用做微课程的教学主题。所以,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与利用,并利用计算机技术适当的加入一些动画元素,进而为学生呈现出更加生动、直观的微课程,并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从而更加轻松、快速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2]。教师只有丰富地理课堂的微课程内容,那么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重视微课程的各个教学细节

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教师应注重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钻研,进而为学生呈现一个具有一定深度、完整的微课程,进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观看和学习微课程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高,并引导到学生对其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因此,教师在运用微课程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时,除了要为学生解析其中的难点与疑问,还要设计出相应的微问题,利用逻辑思维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将一些教学难点和重点划分成多个小主题,并在精心设计过后,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而帮助学生有效突破学习难点。比如:在讲解关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相关知识时,由于其对于学生来讲学习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就可以将其教学内容划分成多个小主题,如,纬度因素、地形因素和海陆因素等等,并科学的指导学生进行这些微课程的学习,从而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学习效率。

四、积极的采用户外和实践活动素材

初中地理教学是一门与自然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要想使学生获得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就必须要要在户外进行,而户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利用微课程,教师可以将一些户外和实践教学的视频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3]。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并对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实际生活中怎样使用地图;参与户外活动时怎样辨认方向等内容都可以通过微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总之,利用“微课程”来设计和组织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充分满足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际要求,也能够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化整为零,指导学生进行分散学习,进而帮助学生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也由于微课程运用的时间较短,教师设计和组织起来也比较容易,教师可以科学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零碎时间来开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加丰富的地理知识,同时也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水平,在设计和组织微课程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世琴.我的微教学时代--谈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6):28-29.

第3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理念;教学实践探索

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地理学习的本质和价值的体现,其和地理知识有根本的区别,过去由于教师对试卷得分的过度看重,导致教学内容和课后训练都更多是在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和对解题技巧的不断强化,致使地理教学多了一些刷题的机械感,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也重新提起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因此教学改革也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为主,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重点培养,从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观念

初中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认知建立的时刻,而地理又是一门学习难度较高且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科,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因此为了教学效率最大化,学生也通常是依靠教师准备好的思路进行问题的探究,这也造成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一再弱化,使学生在地理观的形成上迟迟得不到正确培养。地理观的建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为何物的概念,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降低在地理知识上的学习难度,也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来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自主串联,使学生明确地理知识间的规律性,同时在地理建模方面对学生的培养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的思考角度。总的来说,地理观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地理形成深刻认识,地理观的培养也就成了真正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提道:“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观念建立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并且随着当前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仅能在卷面上取得高分但没有与之匹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当前是对拥有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追求期,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学生在素质上进行培养的关键,是对当前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契合。实践能力作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因此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对地理实践能力的灵活运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三)能够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前文提到过去由于应试教育风气的影响导致地理教学理念功利化严重,教学宗旨在“育人”方面有很大的偏离,往往导致最后培养出的人才只能在试卷上取得高分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解决问题。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在另一方面也是对过去错误教学理念的摒弃,同时我国在初中阶段的新课改也逐渐推出并得到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贯彻,将初中地理的教学重点拉回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并且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实现了教书育人中的“育”字,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建设和思想启迪以及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引领,是对教学改革的重要引导,也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一)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对学生思维角度的引导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本堂课的整体走向和具体环节的实施进行模拟演练的重要环节,是对整堂课在流程上的概括,教学设计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对教学节奏的把握,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而要想做好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对核心素养做好贯彻把握。教学设计在内容上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思路以及课堂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设计等,以初中地理的教学大纲为整体纲领,细至课堂教学中的话语设计,在其中做好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常常会导致在精神上无法保持长时间集中,而地理又是较为抽象难懂且各部分知识点衔接紧密的学科,稍有走神就会使学习节奏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方案。结合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削弱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透彻的理解,锻炼了学生在问题探索上的多元化和逻辑化。

(二)在问题探索中做好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传统的地理课堂上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上进行了较大的限制,在面临问题进行探索解决时对效率的盲目追求也导致学生在思路上基本都是按照教师给出的模板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拓展的极大打压,对于人才培养也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中的渗透也必须贯彻在问题探索解决方面。地理知识拥有较强的逻辑体系,并且在生活中有较多的映射,如果一味地促使学生在固定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思考和探索,就恰恰丧失了地理这一学科的最大魅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逻辑意识的锻炼正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索时也要注重做好对思维拓展的引导。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地理问题进行解决,再结合地理中的知识进行思维上的拓展,有效促进学生在地理核心思维上的进步。

(三)在课堂练习中做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

课堂练习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对当堂课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最佳方式,也是每堂课都必备的教学环节,在课堂练习中会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种种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待改进的地方。地理在学科特点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其学科知识虽然运用到问题解决中通常解出的答案是唯一的,但是并不代表其在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步骤上也是唯一的,“殊途同归”的情况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并不少见,而过去正如前文提到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时受限于课堂时间的紧凑和为了教学管理的方便,常常会让学生按照同一思路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这种量产化的培养方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练习中渗透核心素养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必备流程。通过教学来锻炼学生对地理知识以及其他地理问题的敏感度,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来引发解题方式上的创新,继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想,有效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并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是对初中阶段学生在地理能力培养上的重视,也是推动初中阶段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地理知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高质量的地理教学对于学生在未来的成长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帮助,而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从地理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用地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提升,由此可见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作为地理教师更要明确认识到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价值,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来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为打造高质量的初中地理课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军宗.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主体地位回归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4).

[2]杨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2017(42).

[3]唐先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创新[J].新校园(阅读),2018(03).

第4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77-01

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的应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关于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有很多值得考究的地方,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对于地理知识教学的有效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1.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教学方式逐步向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指引,在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中,体会各种社会现象和生活问题,将地理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学校调换作息时间表时,在课堂上我可以问:这个学期我们上晚自习时天已经暗下来,那时才16点30分,而上个学期我们17点30分上晚自习为什么天还没有黑呢?"像这样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问题,学生的兴趣极高,他们大多数都会积极的去思考,进入学习的状态。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

1.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

现今,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匮乏,可以说从来没想过怎样能为社会谋福利、做贡献。而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完善了过去教学中的不足,弥补了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缺陷。在学生本土的生活环境中,其熟悉的生活事例才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有用之处和情感价值。这将会让学生重视生活、认识家乡、理解现实,在关注的过程中肯定会认真思考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主动学习,积极动脑。进而提高学生参对参与社会的认识,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用学到的知识去回报社会。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2.1生活化的处理教材,优选教学内容

目前,初中义务教育地理学科的教学还是人教版的模式,其最明显的弊端是简单且少量的实例内容不能与当代课堂的教学流程有效的配合。由于地理学科教学的广泛性,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死记,还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土风情、自然规律和地貌特征等,于是,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也不能照本宣科。要使初中地理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使其产生兴趣,下面的方法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1)及时调整,在进行当地地理知识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整理当地的地理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2)适当附加,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且教材中注重的内容,教师可以加强课堂上的识记效果。(3)合理忽略,教材中一些超出学生学习能力或偏离实际需要的内容,教师可进行合理删减。(4)整理讲解,对于抽象又比较重要的地理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整理后再讲解,这样便更具有条理性,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例如,学生对于风土人情部分的讲解兴趣大大超过了知识本身,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风土人情小故事,将这些风土人情小故事合理结合都生活之中,比如哈密瓜为什么在新疆地区会更甜等小常识,将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根据南北方房屋建筑特点来讲解,为什么南方以尖顶为主,北方以平顶为主,讲解降雨量多少,从而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以上方法完善了地理课堂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地理知识,对于认知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切实做到了快乐的学习。

2.2生活化的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和知识的关系就好像是红花和绿叶,红花虽好,但也需要绿叶的陪衬,这样才更显娇贵和艳丽,同样,知识只有融入到情境中,才能散发出其力量和光芒。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利用生活的情境体验来传授知识,将生活情境合理的设计到教学中去,以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状态,从而对地理的学习产生兴趣,挖掘其内在的潜力。

例如,在学习《欧洲西部》这一课时,其中"一张火车通票"就激起了学生的求职欲望,学生自主学习性特别强,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这种学习热情持续了整整一节课,大大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生活化的构建知识,链接新旧知识

新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于学习目标虽有界定,而课程的预设与形成却是新课程中的重点。这将导致教师经常会处于"尴尬"的局面,对于学生全然不知地理知识的境况甚至会产生"愤怒"。然而,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们并没有把实际的生活经验与新课程融合在一起,也可说是还未形成交集,建立知识链接。因此,不如将愤怒和尴尬化作新的教学方式,把过急、过硬的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在教学设计中有效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以及学生的生活实例,逐渐引导学生适应生活化的地理教学,那么组建新的知识链接将不再是件难事。

2.4生活化的编制习题,促进理解运用

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学生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是学校最大浪费。"而现今,我国地理教学的新课改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要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都有用的地理知识。但是,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实现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考试的试题却还是老路子,这无非就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结合热会时事热点,生活经验编制符合新课改教学的习题,题干要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传达的地理信息要精确,与之相匹配。经过这样的学习与练习,不仅可以培育学生将知识付诸于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采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学到的地理知识得到最大化使用。

参考文献:

[1]郭元样.生活与教育一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5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旅游线路设计 初中地理学习 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在记忆与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教师在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心理、学习兴趣状况,充分利用直观工具以及课堂模拟的教学手法和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对旅游线路的设计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一、旅游线线路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旅游线路的设计,前提是在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充分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模拟设计的旅游路线实际操作。由于初中学生在见闻、社会阅历以及在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因而在设计旅游线路的时候无法想象出旅游路线以及旅游景点的具体特征和具体内容,对预设计的旅游线路或许根本就没有见识和感知过,所以教师要切实肩负起在设计旅游路线的整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的责任。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从自己兴趣爱好出发,在利用地图、挂图、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国内甚至是国外的重要旅游资源。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的感知和地理表象,从而为学生下一步的具体设计创造灵感支持,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旅游资源、景点状况、交通路线等,通过多媒体的指引,激发学生能在头脑中产生对某个地域或某个景点强烈的好奇心,为旅游线线路设计的具体操作提供先期的设计框架模拟;最后,在教室中张贴一张全国重要景点分布与交通信息图,方便学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进行查询。

二、地理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旅游线路设计的模拟

以湘版初中二年级地理教材为例。当讲解到中国旅游资源时,如果教师仅仅是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教师在讲解完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之后,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条学生们都比较感兴趣的旅游路线与旅游方案。教师在进行旅游路线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首先要创设情境与准备工作引导环节。例如:国庆节马上就要到了,同学们想组织一次自助式旅游,时间五天。当学生选择好旅游地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住宿、交通、资金预算等方面做好准备;

其次,任务布置环节。按照班级学生人数分为若干小组,结合小组选择的旅游线路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填写实现设计好的小组角色分工表;在小组组长的组织下,明确小组每名成员的具体任务;完成具体任务之后填写好行程安排、路线选择、食宿费用情况、导游讲解词等。教师需要在小组角色分工与职责上进行详细说明。

再次,对学生旅游路线的设计成果进行现场展示。教师指导学生展示的主要切入点和展示的重点,将展示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与点评。设计成功鼓励学生用PPT或文档形式向学生们展示。

在学生实际操作之前,教师最好是做相关的设计展示,方便学生在路线设计中能够有章可循。例如:

教师在创设好十一外出旅游这个情景之后,选择山东几个主要景点为主要目的地。

出行路线:湖南长沙至山东景点。

主要景点:三孔、泰山、青岛。

日期安排:共计5天,第一天出发;第二天游览三孔;第三天登泰山;第三天赴青岛;第五天结束行程,返回长沙。

交通线路:从长沙乘火车到山东兖州,由兖州乘城际公交赴曲阜;第三天乘坐高铁由曲阜赴泰山;第四天乘坐高铁由泰山赴青岛;第五天乘坐特快列车返回长沙。

旅游路线选择原则:按照多看景、少花费为主要原则。

食宿安排:根据行程具体安排。

导游词:教师可以现场为学生展示导游讲解词,方便学生知道该如何着手准备导游讲解词。

三、教师以旅游线路设计激发初中地理学习积极性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旅游线路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小组划分的形式进行,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意愿。

其次,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加入设计旅游线路环节,教师一定要做好事前引导、事中指导、事后评价。事前指导,要学生充分了解教师意图,让学生紧跟教师的设计思路;事中指导,对学生在实际操作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予以及时解答;事后评价,对学生设计线路的优点以及不足都要一一予以评价,当然以正面评价为主,以免打消学生积极性;

再次,在旅游线路设计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网络资源的帮助下,将自己的想法加以发挥;鼓励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旅游线路制作成电脑课件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在课件中加入从网上搜集到的景点风光、民俗风情等内容;使用电脑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旅游线路设计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地理引入旅游线路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这门课程的兴趣,有其现实性和可能性,对于提高学习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全英.初中地理关于环境教育渗透方式教学[J]

[2]党春艳.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J]

第6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方案范文

(一)关注新课改态度淡漠

笔者通过调查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教师得知,90%以上教师不知道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时间,100%教师不清楚我国现行中学地理教材有多少种版本,一半以上教师不知晓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及结构。可见,部分教师不主动关心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育现状及趋势知之甚少,折射出教师课改态度的淡漠。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学不同,课程设置、教学环境、教学对象与基础教育有较大差异;同时,受地理高考、中考改革的影响,地理师范教育日趋萎缩,这些因素左右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关注新课程的积极性。二是“经验型”教师的消极影响,此类教师缺乏专业进取精神,坚持“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不太可能主动投入本校地理课改工作。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尤其是非师范专业教师比例在上升,多数新教师没有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知识明显缺乏。来自教学、管理和家庭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足够精力去开展教改研究。地理教师不关心或不知道如何参与新课改,这一切都归咎于继续教育的缺失。因此,从地理课程性质及教师主观意愿来看,继续教育已被人为淡化。

(二)新课程掌控能力弱化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仍是乡镇中学地理师资培养的摇篮。但经常会听到毕业生和中学教师的抱怨:大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所学知识与中学地理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其本质是教育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分离,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地理师资规格相冲突。可见,新建本科院校部分教师并没有明确中学地理新课改的目标及要求,很少探讨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缺乏新课改意识,不重视地理师范生知识与技能塑造。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不仅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也促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新建本科院校要着眼于师范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习得,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内化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方法体系的建构等。显然,地理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必须以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的新课程掌控能力为前提。因此,以新课改培训为继续教育主题,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从中获得灵感,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培养适应新课改要求的现代地理教师。

(三)新课改研究能力低下

以钦州学院为例,目前还没设地理教育研究室或地理教学功能实验室,地理教育学术团队也尚未组建。熟悉中学地理新课改的教师几乎为零,主动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多。多数教师对这一领域要么不理解,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知该如何去研究,认为其理论研究成分大,应用研究不足,难出新成果。从本院师资规划来看,也忽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在地理教学论、地理教育学或地理新课程改革研究教学中,涉及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不多;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并不开设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研究、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等研究性课程。新课改研究基础不牢,导致课程与教学研究氛围不浓。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教育研究体系的残缺,势必阻碍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全面拓展。对教师来说,教育教学研究是基础、是职责、是“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所以,要尽快通过继续教育牢固树立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课改研究意识,提高教改研究水平,从而加快本校地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四)新课改经验交流缺乏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已多年,中学地理新课改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教研成果也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继续教育这一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机制,基础地理教育教学改革与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发展出现断层现象;高校关门办学、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新课改成果的共享,也阻碍了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师资、学术和课程的交流与融合,为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创设一个高效、便捷的继续教育平台。让高校教师了解新课改,研究新课改,参与新课改,汲取新课程教学与科研营养,减少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艰难曲折,让新课改成为推动地理教师发展和专业改革的原动力。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利用继续教育平台可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育科研素质,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方法支持和科研支撑。

二、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实质

升本后,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稳步推进,但针对新课改的教育培训明显不足,培训形式单一。一直以来,新建院校地理教师培训是以学历补偿为主,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忽视教师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建;过于注重教师理论培训,忽视实践能力尤其是驾驭新课程能力的培养;过于关注专业学术水平的提升,忽视新课改研究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师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反映新建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距离教师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实效的关键。

三、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专业进修学习

进修培训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进修培训,让教师领略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前沿,把握中学地理课改新动向,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首先,从学校层面重视学科教育的进修培训,将其上升到骨干人才培养高度来规划实施。在进修名额、类别、专业等方面向学科教育专业倾斜,确保这一研究领域人才辈出;同时,通过重点培养、人才引进,打造有实力的地理教研团队。其次,要扭转教师进修培训目标上的偏差。既要有助于教师职称评定或学位获取,也要注重进修学习的实效性,让教师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更好地胜任专业教学工作。所以,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责任教授应帮助进修教师确定进修方向,推荐指导教师或进修学校;另外,要确保教师持续研修时间不少于1年。第三,研修期间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监督、引导、考核和激励。有关部门不仅要了解教师进修课程、课改质量、学术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实践情况,还应对其进修期间的思想表现、职业道德成长进行定期检查、量化考核、全程帮扶。

(二)课改辅导讲座

新建本科院校既要重视公共课程的继续教育,也要重视专业课程的校本培训,尤其是新课改辅导讲座。事实证明,校本培训既省时又省钱,还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培训时间灵活,受益面广,学术性、针对性强,内容可以就地取材,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理想模式之一。因此,校本培训对象不局限于教学法教师,应包括所有地理科学专业教师,亦可面向地理师范教育大学生。同时应邀请中学地理教师共同研讨,通过系列讲座,分享一线教师及课程专家的新课程实施经验,掌控新课程实施进展,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改革同步,教学组织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提升教师新课改素质。当然,新课改辅导讲座不同于中学地理教师的课改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偏重前沿性、学术性、应用性。首先,结合地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及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紧扣高校地理课程改革与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特点,开设5个培训专题:中学地理新课改背景、中学地理新课改与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中学地理新课程与新建本科院校地理课程的有效衔接、如何开展新课改研究和中学地理新课改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挑战。

(三)教改课题带动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如果疏于教育教学研究,其教学就会陷入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盲目灌输的境地,教学质量提升则无从谈起,人才培养质量也无法得以保障。因此,以新课改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继续教育,不失为教育模式上的创新。首先,新课改课题研究要找准切入点。高校教师不在新课改一线,对中学地理新课改的确切动态把握欠缺,难以切入中学教育教学方法、课堂优化设计、作业系统等具体研究,可从高师与中学课程衔接上寻找研究突破口。因研究素材来源于教学实践,促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接触新课程,参与新课改,培养新课改热点问题研究的敏感性。其次,新课改研究要整合院内外力量。以教学法教师为主体,动员所有教师包括中学地理教师参与。在课题研究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第三,以研究成果指导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成果应用,让高校教师进一步熟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规律,把握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学的落脚点和教学改革的侧重点。最后,课题带动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内涵,拓展教师教改研究领域;营造浓厚的教改研究氛围,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四)校本教材研发

地理新课改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有效的配套措施和完备的课程支持系统。其中,地理教材研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标志。中学地理新课程设置不少选修模块,目的是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校本教材,以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教师来说,为中学研发校本教材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个深层次的继续教育过程。通过校本教材研发,使教师系统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及中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系统梳理中学地理知识脉络和能力结构。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社科知识,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学地理教育系统的结构性、逻辑性、科学性。首先,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初中后高中的校本教材研发原则。可从研发通俗易懂的乡土地理开始,侧重自然、人文、风土人情等地理现象的逻辑呈现。如《走进钦州》《三娘湾白海豚》《钦州湾地理》等。再者,校本教材编写要融针对性、科普性和创新性于一体,切合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基础各异的学生。因此,事前要做到“三备”,即备学校、备学生和备课标。熟悉乡镇中学文化底蕴,整合乡镇中学教育资源,凝练校本教材内容,借鉴有关编者经验,编写实用性的校本教材。

(五)教育实习指导

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是教师新课程知识应用、技能内化、素质完善的又一捷径;也是一次全方位的继续教育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为此,高校教师必须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分析中学地理新教材,理清新课程知识层次与脉络,熟练运用现代地理教育教学方法。这需要指导教师读懂师范生学习心理、实习心理、专业优势及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对师范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引导他们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案、备好作业。在教育实习中,师生要深入了解实习学校的学风、教风和班风,熟悉中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实施亮点,关注新课改实施意见的反馈,使实习生能尽快适应新课改、融入新课改。同时,重视指导教师之间的经验互动,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交流互动,指导教师与中学师生的合作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实习结束后,师生都要善于总结经验,及时弥补专业知识与技能,坚定地理新课改信念。

(六)网络自主学习

网络教育模式是信息智能化产物,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兴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广播、电视或网络课程的培训,自主、自助地按照自己的学习进程,获取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当前,可供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自主学习的全国性网站不少,如“初中地理学习网”“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地理教师网”“王民教育网”等。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浏览中学地理课改的最新进展,也可以利用互动平台与课程专家进行交流学习。此外,联合相关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区域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网,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问题整合起来。利用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把名校名师优质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地让全体教师共享,同时为引进国外先进的网上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七)顶岗支教锻炼

近年来,师范生到中学顶岗实习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应,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不妨也采取类似的做法,即实施“顶岗支教”工程。在确保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安排青年教师到中学从事半年或一年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与师范生顶岗实习有机衔接起来。目的是促使支教教师体验新课改,熟悉中学地理教学常规工作,争当新建本科院校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先锋。同时,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比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律;围绕“我要成长为什么样的高校地理教师”及“怎样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高校地理教师”去思考、去开拓实践,这无疑是教师成长的最便捷模式。因而,青年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端正支教态度,虚心向一线教师求教,以积极心态投入顶岗支教工作,做到学有所成、教有所获。再者,顶岗支教模式不仅对教师教育有利,也是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中学科研合作、专业培训、人才交流的新机制。

四、结语

第7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师生关系 学习兴趣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96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为了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学习,教师们在教学方式上一直在进行不同的尝试,那么,到底怎样的教学方式对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是最有效的,怎样的教学形式又能够博得学生的喜爱,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的生成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阶段的地理与政治等课程一样是每一位在校学生都无法逃避的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持不同的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地理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因为在这里可以看到祖国河流山川的起源,了解各种地形面貌,从而对大自然有更深入的认识;也有的同学认为地理这门课程非常枯燥,因为要大量地记忆和背诵很多内容,觉得死记硬背那么多知识除了用于应对考试之外没有别的用处。其实,在笔者看来导致以上两种不同观点存在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兴趣”是否产生,如果说,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了一定兴趣的话,那么,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知识还会觉得枯燥无比,还会觉得无用吗?答案是肯定不会的。如此一来,培养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则变成非常重要的问题了,落实于具体的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又该怎样更好地开展好自身的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呢?接下来,笔者将针对这一问题浅论自己的几点浅薄理解。

第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秩序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传统的教学形式在当下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诸如题海战术、填鸭式的教学等等已经无法在当下的教育形势下继续使用,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案,使得我们自身的教学能够跟得上教学体制改革的步伐,跟得上学生成长成才环境下的需求,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不会面临困境,才会始终占据先锋位置。

为了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改良自身的教学形式,使得我们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自身驾驭计算机的技能和水准,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以及阅读课堂教学百科全书等相关方面的书籍,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创造好的环境,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业绩才能始终占据前列,也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到学生对地理课程感兴趣的一个点,继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第二,教师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加强与学生之间课上课下的交流,以平等友善的方式与学生之间展开沟通,多吸纳学生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往往以严肃的面孔面对学生,目的是想要让学生们能够比较安静地学习和记录知识点,这种方式与应试教育这个体制有着很大的关联。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大背景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新的环境的话,那么学生又怎能接受到最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最新的知识点呢?因此,要想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习得更多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比如说,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给学生们更多的公平和平等的谏言谏策的机会,使得学生们能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这些是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做到的。并且教师在平时的接触中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多一些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少一些指责和批评都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第三,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将多媒体技术更加灵活自如地应用到地理课程教学中来。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是新课改教育环境下教师们面临的难题,因为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单向度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毫无益处可言的,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需要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做到与时俱进,将最新颖最先进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中去,提升自己驾驭高科技技术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努力的方面。如果教师能够在驾驭计算机技术上多下一些工夫,就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给学生呈现精彩的教学资源,试想以声情并茂地方式传达声音和文字信息,与简单地口头陈述方式比起来哪一种更能够赢得学生的青睐呢?答案肯定是前者,因此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不断给学生们带来视觉冲击,加上新颖的教学方式的采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继而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培养出对初中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

第8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方案范文

一、学科教学的基本现状

1.教师队伍

目前,我县中学共有地理任课教师69名,其中高中任课教师26名,初中任课教师43名。

就教师学历构成而言,高中任课教师中原本科教师25名,占96%,原专科教师1名,占4%;初中教师中原本科教师10名,占23%,原专科教师7名,占16%;初中教师中,有非专业专职教师10名,占23%,兼职教师16名,占38%。就教师队伍整体而言,高中教师队伍实力较强,中青结构较为合理。初中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年轻教师多,非专业、兼职教师比例偏大。

2.教师教学

鉴于我县学科教师构成的参差不齐,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水平相差悬殊,学校间教学质量差异较大。高中教师整体较好,A类课教师10人,B类课教师15人,C类课教师1人;A、B类教师间教学的主要差距在教学经验,个别教师在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等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水平与市区比较接近。初中教师整体问题突出,A类课教师10人,占24%;B类课教师23人,占52%;C类课教师10人,占24%,整体教学水平与市区差距较大。

3.学生学业

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的水平,高中又与生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高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来讲,在全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就县内比较来说,城区较好,乡镇较差。城乡间学生的学习质量差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关性较大。初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各校参差不齐,与学校教学管理、教研氛围、教师素质、学生学习态度等相关。总的来讲,专业教师所教学生成绩好于兼职教师,城区校高于山区校。

二、学科教学的基本分析

1.学科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进步。主要的表现是:

(1)学生活动得到教师们的普遍重视:

新课程教学,加强学生活动是主要的特征之一。目前,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都非常重视,认真的准备,精心的设计,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此都花费了较大的精力,总体上说来成效明显。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积极,兴致较高。尤其是初中课,教师对活动形式的追求更加强烈,活动的形式也较为多样。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了较大的推进: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多数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广大教师竟相通过教学手段的提升,展示自己课改的效果,特别是希望通过音频、视频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现大量负载地理信息的景观图像、图表和案例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以此弥补学校地理教学资料的不足,达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资料分析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功用和优势教师们认识较深,整合的意识较强,探索的积极性较高。

(3)教师对典型课例和新的教学方式学习、移植的意识较强,探索尝试的积极性较高:

在新教材培训和学科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介绍了不少典型课例,推荐一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观摩了许多反映当前新理念的研究课和示范课。当前,教师们学习移植、实验实践、模仿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较为高涨,这是课改初期必要的作法。也是符合我县教师队伍实际的有效作法。教师们通过实验性的探索和体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对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理解,并在运用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总结得与失,在学中改,在改中悟,在参与中提高和进步。

(4)学科的教学特色有了较好的突出和体现:

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地图教学,即读图、用图、图像分析,以及通过地理资料分析、

案例分析和联系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和意识的培养。目前教师们在地理图像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较强的重视,对教材图像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讲解、分析、挖掘、应用的较为深入,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明显的体现和实施的具体过程,图像教学的质量在逐渐的提高。特别是那些非专业教师,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教材重要的组成,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讲好图、用好图、分析好图。

(5)教师在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

新的地理教材在抑制照本宣科方面起到了很好效果。因此,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必然成为

备课的重要环节和上好课的前提。近年来,教师们在该教学环节的投入明显加大,相互间的学习研讨交流也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在此所下的功夫,花费的精力还是显而易见的。

2.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已经进行了一个阶段,课堂教学面貌尽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

就地理学科整体教学水平来说,还处于较低层次,城区、乡校、山区学校间差距悬殊,发展很不平衡,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的方面是:

(1)高中课堂教学在有效组织学生活动方面未有大的突破,教师讲的比例依旧偏大。讲授课的启发、思维训练不突出,教学活动的效益性、体验性较差。初中课堂教学中重形式轻效果,活动的目的性、知识的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时间的安排和教学的调控上把握不准,顾此失彼的现象较为普遍。

(2)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还欠深度,多数教师宏观把握教材的能力较弱,目前学科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讲教材教教材,至于该教材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知识间的相互关联,理解稍差,钻研不多,缺乏整体教学意识,为考而教的现象较仍较普遍,教学的基本定位较为局限。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尚未融洽整合,在多数课中还只是教具的的代用品,教学课件的质量和水平相对较低,教学资料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初中的主要使用形式是景观图象的的展示,高中大多用来呈现资料和案例。比较来说,城近高中应用频繁,整合的效果明显,乡村学校使用率较低。

(4)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和组织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调动不够,组织活动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初一年级学生学习状态相对较好,初二年级课堂教学秩序相对较差,乡校高中学生学习动力和精神状态不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

(5)教师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向更高层次的提升,初中教师队伍的不专业不稳定,是制约学科教学发展和提高的是一个老问题,在当前课改中矛盾更加突显。不少非专业教师学科教学的知识底蕴不够,教材中有许多自己搞不懂的知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基本技能没有很好的体验和积累,教起学生来效果自然较差。这些教师尽管在组织活动方面还较擅长,但活动的定位和目标不明确,往往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因此,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真正落实,提高教师是重要的环节。

三、加强与改进学科教学的意见

认真研究教材,要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上多下工夫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兼顾、三位一体、统一表述,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目前多数教师距此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正确的确定教学目标来源于深入的钻研教材,熟知教材内容,明确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有的放矢。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来源于对学生的熟悉和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才会引发共鸣。准确的表述教学目标一是要用词准确,二是要把三维目标精练概括,即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达到什么教育目的,体现什么教育观念等,特别要注意目标的可体现性和可检测性。因此,加深教材研究的力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深思熟虑认真推敲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认真研究教法,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和多样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与学方式的灵活和多样性,新课程改革以来涌现出一批教学方式方法

的改革创新成果,需要我们尝试和借鉴。目前较为常用的案例有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讲授法教学等。我们建议学科教师,在理解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实验。特别要提倡同一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试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切身体验和效果比较,积累教学经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3.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学生活动,讲求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突出。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活动必须是为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即安排什么活动,解决什么问题,能给学生什么样的体验,活动需要应用那些知识,可以锻炼和训练那些能力,活动将会得出什么结论。只有这样寓意明确的活动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同时,教学活动的操作性、实际性、可行性也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少组织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大型学生活动,重点在课堂中的短小活动上多做文章。

4.突出学科特色,细化图象教学,系统培养和训练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图表的学科技能

地理图象、图表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地理图象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地图技能的培养讲求方法和程序,需要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每一副图象、图表制定相应的读图程序和要求,要让学生明确看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学会和掌握图象中的颜色、线条、符号、数值、示例表示什么意思,反映什么现象或规律,说明什么问题,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要着重教会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归纳总结读图用图的技巧。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明确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的主线切入和安排,媒体呈现的内容要与教学密切相关,教学方案中要具体说明呈现的时机、内容、目的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要求。要正确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核心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而不是替代教学。

6.课堂教学要注意密切联系身边的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和分析实际问题,要重视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注意搜集和整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资料,加强专业的知识积淀,丰富自身的生活阅历,变讲知识为用知识,变分析概念化程式化问题为耳闻目睹的实际性问题。

7.把好阶段质量关,强化单元检测、单元教学信息反馈、阶段查漏补缺,及时化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学习问题的堆积,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找准学习中的薄弱点,并协助学生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尽快解决。

中学地理组

中学地理学科各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意见

中学地理是传授地理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适宜现代社会发展文明生活与生产方式合格人才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意义。

一、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

初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高中毕业会考说明是高中毕业会考命题和模拟练习命题的依据。同时高考大纲也是重要的参考。

二、评价与监控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

2.自主性原则:

评价过程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评价他人和评价自己,体验评价意图,约束个人行为。

3.学科性原则

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依据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主干知识内容制订评价项目。

4.发展性原则

评价力求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首要目标,不以考试成绩的数学计量论高低,而以学习的发展进步为追求。

三、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

初中部分

一、评价与监控的内容及层次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②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③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④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②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判断。

③常识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④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②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③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④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实施建议:

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由三部分构成:一为地理知识和技能,包括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定量的评价;二为地理学习的态度、方法,为定性评价;第三部分为学生地理实践活动。

注:

学生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60%+平时课上提问、作业、作品等成绩40%

学生学期成绩100分=期末成绩80%+平时成绩10%+实践活动10%

学生学年成绩100分=上学期50%+下学期50%

附:期末考试说明:

一、考试题型:

①单项选择②填表题③读图解答题④资料分析题.

二、试题难易比例:

试题满分为100分。其中,较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为:7:2:1。

三、考试内容:

初一年级:

地球和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①运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①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地图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中国地理

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①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②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临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③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①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政策。

②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③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①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③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①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③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④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①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③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①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②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地理差异

1在地图上找出秦、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认识区域

1.位置与分布

①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②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征。

③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④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⑤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①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②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③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④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⑤根据有关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⑥举例说出区域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⑦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⑧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环境与发展

①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②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③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④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⑤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初二年级:世界地理

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①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②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

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系。

气候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①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①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②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③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居民

1.人口与人种

①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③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及文化传统。

3.聚落

①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②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区域发展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①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国际合作

①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②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

①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系。

③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④通过实例说出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认识地区

①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②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③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④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⑤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⑥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⑦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⑧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⑨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①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②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③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④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⑤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⑥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⑦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⑧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⑨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附:学生实践活动:

一、为了推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被确定为地理初中考试的重要部分。

满分100分,按活动评价表项目操作评价。

延庆县地理科学生实践活动成绩评定表

评定项目分值评定标准

1064

现参加态度10积极主动一般被动参加

遵守纪律10自觉遵守一般不太严格

协作精神10团结协作一般融合性差

活动意识10尽心尽责有毅力一般责任心、毅力较差

力工作能力10较好地承担和完成任务一般完成任务费劲

交往能力10善于言谈交往、做事大胆一般做事胆怯、不善表达

思考能力10勤于思考、肯钻研一般不爱动脑

果知识运用10联系并应用知识原理一般联系应用差

方法使用10正确、灵活、熟练一般使用有一定困难

任务完成10圆满完成基本完成部分完成

二、实践活动要求:

⑴学生实践活动考察,由学校负责组织,由学科教研人员审核活动方案。

⑵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应留有相关的活动资料或档案,(如:计划、实施方案、活动总结、学生完成资料或录像等)以备抽查。

高中部分

一、评价与监控的内容及层次要求: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一单元)

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轨道及其地理意义;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第一单元)

了解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和作用;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汽输送的关系;了解锋面、气压、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理解主要气候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第二单元)

了解三大岩石和主要造岩矿物;了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对地表的影响;(第三单元)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了解海水温度、盐度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了解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及其主要保护措施;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意义;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和对环境的知识作用;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在环境中的作用;(第四单元)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了解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和组成;了解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第四单元)

了解常见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及其危害和防御灾害的措施;(第四单元)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读太阳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及对地球的影响;(第一单元)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现象,解释和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单元)

绘出二至日示意图,据图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第一单元)

根据日地关系和地球运动现象,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单元)

运用简单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第二单元)

运用类比方法,比较气压带、风带特征;(第二单元)

联系实际问题或现象,说明气候因素对地区气候的影响;(第二单元)

能够在野外观察地貌、简单地质构造、河流水文、植被、土壤;(第三单元)

绘制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过程示意图;(第三单元)

运用图表说明海洋表层盐度、温度变化规律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第三单元)

从气候、交通、通信等主要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第三单元);

联系实际说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四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考查为主)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养成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第一单元)

认识保护环境的意义;(第二单元)

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第三单元)

树立正确的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观点;(第四单元)

树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意识;(第四单元)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区位因素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第五单元)

理解农业主要的地域类型及其特点;(第五单元)

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区位与工业发展的关系;(第五单元)

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了解不同工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特点;(第五单元)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第六单元)

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其形成原因;理解城市化的标志;(第六单元)

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第六单元)

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第七单元)

了解交通运输点、线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第七单元)

理解电子通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七单元)

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第七单元)

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和特点;(第七单元)

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特点;了解环境的破坏程度急对人类的危害;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八单元)

理解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演变;(第八单元)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第八单元)

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途径和措施;(第八单元)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1.运用图表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第五单元)

2.比较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区,分别给予评价;(第五单元)

3.根据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和商业网点的趣味因素;(第七单元)

4.调查本地商业网点分布和商品流通情况;(第七单元)

5.调查本地乡镇、农村的发展状况;(第六单元)

6.运用区位知识,分析当地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第六单元)

7.根据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于后果;(第八单元)

8.结合当地环境问题表现,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第八单元)

9.结合实际问题,说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八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1.认识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的意义;(第五单元)

2.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强化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第八单元)

3.努力规范自己行为培养对环境的负责行为;(第八单元)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1.了解人口发展、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了解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地域结构;了解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了解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世界主要文化源地及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扩散的途径;

4.了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旅游资源的价值;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

5.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理解当前国际冲突的背景;理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合作的意义;了解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阅读并分析人口发展模式图;(第一单元)

根据资料绘制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关系图;(第一单元)

从交通、经济、文等方面综合分析本地乡镇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单元)

调查本地城市功能分区状况;绘制本地城市规划图;(第二单元)

阅读文化传播、文化扩散图,分析传播扩散的途径、特点;(第三单元)

联系实际说明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第四单元)

收集资料,说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第五单元)

分析国际合作、国际冲突的案例,探讨其产生背景和发展前景;(第六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树立正确的人口数量和素质观念;(第一单元)

正确的认识城市分布间的内在规律性;(第二单元)

认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认识不同文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第三单元)

树立正确的旅游审美观,养成良好的旅游道德风尚,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激发真挚的爱国热情;(第四单元)

树立正确的全球意识、合作竞争观念、和平发展观念;(第五单元)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位置和特征;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理解我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我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特征;

理解国土整治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了解现代国土整治现代技术的应用;

理解水土流失、荒漠化、山区开发、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城市新区的开发的原因、条件和措施;了解河流综合治理、农业低产田的改造、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海域的开发、条件、意义;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用实例说明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用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

调查本地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分析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提高对国土整治必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树立积极改造自然的意识,提高对改造自然应以促进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二、评价与监控方式

试卷考查方式

1.单元检测:试题难度分配:易80%,中20%;

2.学期检测:试题难度分配:易70%,中20%,较难10%;

3.阶段检测:(会考模拟)试题难度分配:易60%,中20%,较难:20%;

活动考查方式

1.作业考查:作业评判、知识系统整理、资料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