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国的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文化 物理课程
一、传统文化与课程
教育作为一种传承传统文化和教育人的活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要传承这种文化必然要通过教育。在教育具有稳定的形式以前,文化主要是依靠人们世代口授相传得以保存和积淀;当教育以某种明确稳定的形式展开时,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学校教育形式,课程便成为实现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所以,课程是文化传统得以实现的重要机制。另一方面,传统既是历史又是现实,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成为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对人们的思维及方式、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因此,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等都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传统文化对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文化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性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受其影响,所以西方课程体系经常是处于变化和超越之中,出现了学派林立,众说不一等现象;在课程实践体系上,课程改革一轮接一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课程发展整体上表现得平缓、缺少变革,很少有新的价值取向的课程出现。
(2)传统文化影响着课程内容。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四书"、"五经"等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占据绝对地位。而在西方哲学、神学等知识占据了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
(3)传统文化影响着课程的管理。西方国家的课程管理集中在各地方政府,各地方政府可以依据自己当地的情况,颁布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同时由于很多私立学校的存在,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和老师都具备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力。在中国,由于推崇整体与统一,推崇权威,所以长期以来,很少考虑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全国各个地区一刀切地使用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甚至统一的教材和评价标准,国家具有绝对的课程权力,地方政府和学校及教师都是在忠实地实行国家统一的标准而已,几乎谈不上课程权力。
二、传统文化对我国物理课程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佛家和道家思想为辅并杂有其他思想的文化体系,主张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合一,重社会轻自然、重综合轻分析、重思辨轻逻辑。由于这种趋势,我国的传统文化严重束缚了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发展,物理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必然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影响物理课程的内容。比如传统文化影响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述方式和方法。由于语言习惯,不同的语言就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我国汉语在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喜欢从侧面入手,先说外部的环境、条件,最后才点出中心。而英语则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把重要的先列出,再用从句进行补充。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物理课程内容上也仅仅是对知识概念、结论的介绍,不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介绍;注重逻辑推演,条理性,缺乏自己的思考、讨论和动手实验;也就是我们所学的知识只是复制别人的,只是对物理知识的识记,缺乏对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探求,这严重影响了物理学的发展。
2. 传统文化影响了物理课程的教授方式。教授方式包括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教授知识时,老师是课程的中心,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处于权威的地位,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只注重对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只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识记,很少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即使是有学生实验也大多数是安排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很少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现实中讲解实验或者老师做演示实验仍然是许多物理老师在教学使用的主要策略。这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高,经过一个过程的学习后,学生只会复述物理知识,不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应用,毫无创新点。
三、结语
我们必须肯定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优秀的,对物理课程的发展也有一些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传统文化对物理课程发展起到的阻碍作用,以上是本人列出的一些观点,在物理课程发展的今天,很多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为了我国物理课程健康的发展,我们必须改革现在的教学内容和教授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产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51-02
现阶段,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前提下,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我党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决策。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和重要地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十六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铸就了整个中华大地的兴旺与发达。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谓巨细纷繁、源远流长。有静态的,如浩如烟海的儒、释、道、法、医等诸多古文经典;有动态的,如音乐、戏剧、武术、杂技等。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扎根于丰腴富饶的华夏大地,吸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俗中无比丰富的养分,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产,在人类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几千年的传统中华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节日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与文化密不可分,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各种宗教都有自己不同的节日。中国虽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但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也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还有民族图腾――龙。中国龙作为一种全民族自古以来所尊崇的文化符号,其文化意蕴是丰富而深邃的。龙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一个典型代表。龙的宏伟雄浑、刚健有力、飞舞双动,是中华民族阳刚之美的代表性意象。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无论哲学、医学、文学、武学、农学、商学、社会学、伦理学,还是各种艺术,都包含着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心灵的升华,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持守,对未知世界的求解。
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极其宝贵资源。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不仅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生产力。因此,深入挖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创建更加优秀的现代文化,从而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彰显出本民族的独特性,对于我国在新世纪新时代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义尤为巨大。
二、我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爱情、和谐和美满幸福的渴求越来越强烈,渴求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在各地广泛展开,人们的文化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趋明显,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传统文化无论是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还是在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都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显得越来越不适应。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机制,显得尤为急迫。
党的十七大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艰巨任务和重大课题,指出,“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尽管我国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强,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最后一桶金”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点。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继续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迫不及待。
三、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机制探讨
社会主义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弘扬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积极倡导文明、节俭、和谐的文化理念;要结合新的时代精神积极鼓励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产业化项目开发,同时努力防止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借发展文化产业之机死灰复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当前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包括:
第一,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和引导,积极倡导文化产业化的精品主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宣传部门要认真做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好经验、好做法,广泛开展文化创建等活动。各部门团体要经常鼓励和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体现传统节日思想文化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文艺精品,并把它们推向基层群众。在各种文化创建活动中要紧紧围绕文化主题,充分地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历史传统。
第二,要积极努力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新的结合点,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化的质量。在继承和光大传统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市场机会,而是要积极影响市场,并引导市场建立起向传统文化靠拢的价值取向。要尽力提高传统文化本身的自然吸引力,即通过产业化手段以及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维权体系的建立,科学技术应该在整个文化产业化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要坚持文化产业化的方向,继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首先,必须打破原有的僵化滞后的管理体制,使经营性文化企业逐步与市场挂钩。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原有文化企业进行大整顿大整合,努力消除管理体制中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解决文化企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清晰、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等问题。其次,要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改革。我国文化资源比较分散,造成文化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资金不足、科技含量低、市场运做能力差、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等现象。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集团化公司的改造进程。集团公司是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价值;方法
历史的文化沉淀,是古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儒家思想文化是其的主要脉络,还涵括了其它方面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其中凝结了这个文明古国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其中包含的观念文化,涉及到生活的各方各面,例如历史文物、文学、社会制度、史学、科技、医药养生等。中国传统文化贯穿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是非常的广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活的各方各面无不渗透着其的思想。
语文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基础工具,也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的唐诗到初中、高中的文言文,无不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踪影。语文学科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此学科的要求,也是当今历史发展的需要,因为语文学科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这也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挑战和吸收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像“恢复传统,传承文化”这种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国学热”、“汉语热”遍布全球。但是对于我国的中学生却对日韩、美国等国家的服饰、明星、娱乐热情只增不减,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的却甚微。所以在中学生中,尤其是在高中生中,通过语文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现实问题。
1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教学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所蕴含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是我们平时生活的导航。对于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语言教学中涉及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华民族的情感状态、生活习俗、语言风格、审美情趣、文化习惯以及人生信仰等。
首先,汉字和语汇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的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一种书写符号,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形式。中国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的沉淀的精华,其是一种少有的能够将表意文字的音、形、意三者完美结合的文字形式。汉字言简意赅,可以形象的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明确传达,不仅如此,其还能够从一定角度反映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的文化。对于语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石。中国的典故、成语、格言、对联、谜语和歇后语等都是中国传统词汇的积累。其次,中国传统伦理哲学是思想的精华。我国的伦理哲学主要是指包括墨家、道家、法家在内,并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范畴。在现实生活和世界中,儒家以其及其入世的精神而成为成就最高点的道德境界。“天人合一”、“人性本善”、“以人为本”等著名的思想都是出自于其中。再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魅力是永恒的。中国文学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能够深刻且生动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论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两汉辞赋、唐宋游记还是到散文、戏曲、小说都无不彰显着我国瑰丽的文化财富。这些文学作品是值得当代的高中生品读和深思、反省的。最后,礼仪风俗的心理规范。中华民族自古就一个“礼仪之邦”,在人么的言谈举止中流露中中国高度的礼仪风范。中国的风俗也是特定地区历代人么一起遵守的一种行为模式和规范,中国的民族风俗习惯也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培养的方法
2.1培养浓厚的文化心理
在高中语文中推行传统文化,主要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滋润高中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更高。在这个过程中就要让高中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和兴趣,通过教师和书本带动学生的文化心境,并使其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和憧憬。通过巧设导语来增强吸引力,并尽量缩短古今文化的距离、创设情境等方法来使学生对语文中传统文化更加有兴趣。
2.2加强理想的教材使用
中学语文教材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灵魂,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题材。这一点小从中国汉字的措词和表达中都可以看出,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文教材在学生和文学作品之间建立一个纽带,使学生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吸收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在文学作品中找寻沉淀着丰富的哲学内蕴,并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态。
2.3构建活跃的文化课堂、增设丰富的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其也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搭建了一个平台。所以,教师应致力于研究教学课堂的气氛和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舒适、高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熟读成诵、品读积淀、感受交流、学习拓展等方式来达到文化课堂的活跃。当然,仅从课堂短暂的时间中学习是不够的,学生要从其他课程资源中不断的扩展和丰富其涉猎的知识领域。可以通过增加学校图书馆藏书、不断开发文化课程、开展校内文化活动等方法来开阔课外文化视野。
3总结
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现在的局面,详细的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教学价值,并对于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培养提出3点方法,为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胡春艳.充分利用语文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健康明丽留守[a].2010
【关键词】装潢艺术;理念;中国传统文化
一、装潢艺术的设计理念
(一)实用性
装潢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据有关专家研究,将现代设计划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而装潢设计在这三大类设计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又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共同构成实用艺术。因此,实用性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装潢设计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对不同被装潢物的不同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建筑艺术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风,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因而其具体实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住宅楼的实用性主要是适宜人们日常的起居生活;剧院的实用性主要是保证观众充分欣赏演出;陵墓、纪念堂的实用性则主要是创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充分体现出装潢设计的实用性,就要力戒单纯片面地追险猎奇,防止浮华不实与奢侈浪费。
(二)美观性
装潢设计之所以被称作“装饰艺术”,顾名思义,是以美观性作为重要审美特征的。但是,作为一条设计原则,美观性要服从、服务于实用性,要做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以实用性作为美观性的前提与基础,而美观性反过来又增强实用性。例如室内装饰布置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地面装饰、墙壁装饰,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乃至窗帘、家具、摆设的壁挂、观赏工艺品等等,都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装潢设计的美观性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并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用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来表达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所谓“意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朦胧宽泛的情绪或情感,也就是要表现出设计者的情感、风格和美学追求。
作为形式美,装潢设计的美观性,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因素,又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美观性既产生于形式美本身,又产生于形式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观性的追求应与安全环保性相统一,绝不可以单纯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与环保。因此装潢设计者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与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
(三)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装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当然也必须以民族性作为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仅以园林设计为例,我国的园林就与西方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迥然不同。我国园林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许多园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话传说、借鉴文化典故、诗化自然风光,追求“诗情画意”。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就有大型的亭榭、楼阁、寺庙、园林等30余处,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光添彩。而其内部与外部的装潢设计,或楹联相对,或壁画相称,在色彩、布局诸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古为今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的图案设计,就是民族化的经典,也为装潢设计如何“古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义,又充满体育运动的特色。
二、中国文化对装潢艺术的影晌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当今文化的发展。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大要素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那么这类设计作品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庞大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对于留白处理及和谐比例有着很深的造诣。作品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丽充满禅机。
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符合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同心结”图案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圆圆满满、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性还是偶数的讲究来说,该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吉祥气息。
中国邮政的标志,其基本元素是中国古写的“中”字,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根据我国古代“鸿雁传书”这一典故,将大雁飞行的动势融人标志的造型中。该标志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形与势互相结合、归纳变化,表达了中国邮政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
对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我们只有将现代装潢设计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把握好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与内涵,才能让这种文化气韵在设计中很好地流露出来。
参考文献:
[1]伊宏伟,刘连元,郑恩峰.浅谈装潢艺术设计的视觉语言及应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2]段建华.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J].内蒙古艺术.2005(02
[3]叶志华.浅析室内装潢设计的方法与程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1)
[4]刘静.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推进文化传承[J].宜春学院学报.2013(05)
一、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意象融入到环艺设计当中,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且能够进一步丰富传统文化。二是突破了现代城市建筑的缺陷,通过营造简约的艺术意境给人们更多惬意的感觉。三是传统艺术意象的运用更加强调情感诉求,且基于对人们内心的解放,满足人们在都市快节奏生活下情绪释放的需求。将传统文化引入其中,更多的是设计师的情感表白,而人们在设计师创造的环境当中与其传统的意境产生共鸣,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具体应用
艺术意象作为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个性化特点,如果单纯从直观角度审视,其能够借助一些媒介,将情感或者生活理念传达出来,形成良好的艺术意象效果。具体来说,对于艺术意象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象元素
艺术意象的应用是建立在多个符号组合基础之上,将其中的内涵表达出来。现代空间环境设计理念当中,需要采取针对性方式和方法将“意”更加全面的诠释出来,如图案与材质的组合,最终在立体空间内体现出美好的意境等。而“象”主要是透过“意”而渗透出来,二者相结合才是艺术美感的传达形式。在追求设计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借助手工等途径体现自然境界。如北京香山饭店,在具体设计中,引入我国园林概念,不仅能够提升饭店的趣味性,还能增添其民族特色。空间优化配置能够更具目的性的实现对环境的衬托,促使饭店在实现餐饮等功能的过程中,带给人们更多视觉、心灵上的体验,增强人们对该饭店的印象,最终将其打造成为赏心悦目的景点,充分发挥其附加值。对于其他设计来说,可以将园林建筑与民居融合到一起,减少二者之间的过渡带,进而达成整体的艺术效应,产生良好的互相衬托的效果。
(二)寓意元素
就文学领域而言,作家在创作中,会通过各种描述手段给读者展现意象境界,而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文学概念与建筑学领域整合到一起,那么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对于“意”与“象”的追求与实践将会更好地展现现代空间领域的中国化特色。具体来说,意是建筑中的艺术内涵,象是通过在前者的基础上体现其内涵,二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将二者融合到一起,才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如苏州园林中的“个园”的设计,由于部分设计师喜欢竹子,大量使用竹子布置园林。竹子在我国古典文化当中始终是君子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因此通过竹子的使用能够呈现出最佳艺术效果。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整体一致性,所谓整体就是意与象二者不可分割,其不能够将世界再现,且难以简单地体现传统文化的基层。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意象,并在此过程中找到形,将其中的意更好地传达出来,最终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神韵”。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单纯的模仿难以实现,更多的是需要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整合,将现代设计理念应用到传统事物之上,赋予其更强的表现力,促使它们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民族特色完全的展现出来。如湖北电视台的台标“火凤凰”,具有深远的寓意。古代湖北为楚地,在时间推移中积累了深厚的楚文化,同时火凤凰的形象能够展现湖北历史文化内涵。楚人崇火、拜日等,湖北电视台将凤凰为形、用烈火板的桔红色搭配,创造了台标。不仅应用了传统造型的表现形式,且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将湖北的特色的展现的淋漓尽致。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对于环艺设计的审美角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味模仿和效仿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设计师需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意象,促使创造的环境能够给予人们更多幸福的体验,赋予环境更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义理宏深。从《三字经》《弟子规》到《增广贤文》,从《大学》《中庸》到《论语》,从“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贤们关于道德智慧的思考和熠熠生辉的论述,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闪烁着道德思想的灵光,滋润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之树,启迪着炎黄子孙的理性思维,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今天的德育工作提供永流不竭的源泉。
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认真思索现代德育现象,从办学实际出发,明确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制定了“敬业乐群,手脑并用,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的十六字校训,建立了以“一条主线,四个意识,八个习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居安思危、富而思学、艰苦奋斗、成才成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爱护节约公物习惯、劳动习惯、健身习惯)为核心的德育框架,围绕打造特色德育的办学理念,以转化后进生为突破口,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切入口,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和全方位渗透的德育管理模式。创造性地开拓了一系列德育工作新途径,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管理轨道,校风建设稳步提高。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之道。德为先的办学思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学校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培养人才最大的困难是道德建设。建校初期,学校德育工作形势比较严峻,学生违法乱纪现象严重,有些班级甚至连起码的课堂秩序都难以维持。学生的德育工作该如何下手,该从何处着手,成了学校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以德育为先导,通过德育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经过不懈努力,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社会各届人士的高度赞扬,毕业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得到了很多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目前,学校已成为了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养中心的德育教育示范基地,接待来自海南、青海、江西、陕西、湖南和本省的兄弟学校参观交流。《中国教育报》《德育报》和旷州日报》等媒体曾专题报道学校德育工作所取得的出色成绩。原国家教育部德育处处长王扬南来学校视察工作时赞叹:“长安职中的德育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可以作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的典范。”因为校风良好,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广东省首批“绿色学校”、广东省首批“书香校园”、东莞市文明单位和东莞市文化建设标兵学校。从2002年开始,学校连续九次获得东莞市教育质量一等奖。
二、教不严。师之惰——从严治校的管理方略
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学校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校,以爱心为基础。爱心是德育的核心。学校每位教师都将爱心渗透进德育之中,把爱心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感化学生。因为爱学生,所以就必须高标准,严要求,而不能迁就和放纵学生,而是从思想、学习和行为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学校每一位教师都牢记:严而有爱,严而有序,严而有度,严而有方。
制度育人是学校从严治校的有效措施之一。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奖惩条例》《学生德育量化奖扣分细则》《级风星级评比标准》等,涵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校期间的任何表现都可以在这些制度文件上查找到相应的奖惩条款,可以说是学校的“德育大典”。当然,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是用来教育学生,而不是约束学生。
三、有教无类——以转化后进生为突破口和超市模式第二课堂的德育特色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学校把后进生称为“暂时后进生”,相信通过爱心教育能帮助他们转变。根据学校生源复杂、后进生集中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并实施“建立台帐、专题研讨、爱心补救、结对帮扶”的育人工程,努力做到不拒绝一个差生,不歧视一个差生,不放弃一个差生。每学期开学,每位科任老师都会主动去帮扶1—2名学生,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性特点,制定可操作的帮助方案。学校提出了“超市模式第二课堂”(教育部立项课题)的概念,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发现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并注意强化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培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创设氛围。
“超市模式第二课堂”的开展,活跃了师生的文娱活动,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学生进行自我锻炼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四、克已复礼——以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切入口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学校通过培育学生日常行为和文明礼仪习惯,抓好学生的集体活动。确保集会纪律,提高两操质量,特别是通过实行长效督促机制——《级风星级达标评比》,使学校德育形成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运作模式。
为了达到规范化管理,学校规定学生进校要配带校卡,统一穿校服校鞋,头发要按男平头女齐肩要求自觉修剪,定期修理指甲,平日不准佩戴首饰,上课坐姿要端正,集会要快而且整齐。
学校在高一年级专门开设了礼仪课,以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要求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礼貌,表现落落大方;平等相处,尊重他人,宽容他人;正直、真诚、自尊、自爱。如今,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的学生礼仪习惯和精神风貌已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五、导而弗牵——德育内化的有效途径
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记》学校注意将道德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需求,使学生自觉追求美好,使学生从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活动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学校开展了“说出你心中的故事”系列访谈节目,通过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启发和教育学生,引起学生思考。2008年,学校共开展了四期访谈节目“我人生第一次就业的故事‘我最感激的人的故事‘我创业就业的故事”和“我们的体育艺术节”,嘉宾主要是学校的学生,还有老师和企业的领导,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开展了“我与新莞人(注:新莞人是东莞市对外来工的敬称)共成长”活动、“企业家走进校园”活动、技能节活动等,寓教于乐。
六、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育人的德育方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学校着重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校开展了劳动实践周活动,将学生安排到学校的各种劳动岗位,包括保安服务、接待服务、文明监督和纪律检查等,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劳动实践周管理由团委、总务处、教导处和德育处共同负责,班主任直接负责本班级管理。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各岗位分派指导监督检查员,对学生劳动进行劳动前指导、劳动中监督和劳动后检查评分。各部门每周两次检查本部门所负责的卫生责任区,检查学生所做卫生是否达到要求,并评分。
学校还推‘车间进校”和“企业课堂”的教学模式,将生产车间引进学校,将教学课堂办在企业,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训场所进行劳动实践。
七、养不教,亲之过——“三结合”的德育特色
养不教,亲之过。——《三字经》学校积级主动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形成“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全方位育人。学校“把家长当顾问,把家长当同事,把家长当朋友,把家长当嘉宾,把家长当教授,把家长当学员”,利用家长会、家访、校刊《教育l+2》等形式,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家长会,重大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参加,设立家长委员会和关工小组,听取家长意见,请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定期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指导与检查。
八、随声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构建书香校园的人文环境
随声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主干道、教学楼和图书馆等地悬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及学生的作品,用名人事迹和名人名言鼓励学生,用高雅文化陶冶学生。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价值;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其经过不同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文化形态中也大力弘扬了民族精神及民族情感,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能起到振奋国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能够增强各个民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1]。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综述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不断积累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在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孕育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民族人民生活的需求,已经融入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靠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多样化以及体育文化的内涵从而受到社会群众的喜爱。在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迅速提升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但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竞技比赛、休闲娱乐、观赏等社会文化价值,它还涉及到了市场各经济领域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体育文化形态中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
(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藏的内涵
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产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独立性特征的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名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本身的民族性和传统性,在其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会深受到当地的传统习俗、道德以及教育等相关传统文化形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武术、太极、舞狮、舞龙、骑射、赛龙舟、马术、击剑等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综合形态,始终与技艺、健身、智力等文化体系有着紧密联系,在经过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发展和传承下,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演绎成属于中华民族的国粹。比如民族传统体育中最为经典的是中华武术。武术让人们在练武的时候,除了健强体魄和掌握好武术动作的特征之外,还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传承下来的道德理性以及和谐统一的精神,成为一种可以与外界自由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体育文化体系。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类源于社会生活,所以,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陶冶性情、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都是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中不断地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改进和完善,不但将民族传统体育渗透到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还致使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体育比赛场上正规的比赛项目。
(三)传统体育文化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现了民族的精神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从出现至今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其体育项目的种类已经有977种,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文化的体育体系。这种民族体育文化过了五千年还经久不衰,其原因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意识等紧密联系,它与各个民族共同生存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现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传承了民族的,也促进了社会信息交流等文化内涵。即使是在体育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彰显出了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但能够强身健体,最重要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文化的特殊形态中发扬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以及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另外,民族传统体育不限制人数,也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民族传统体育,在运动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还能够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使人的心情变舒畅。其次,民族传统体育不像现代体育运动那样,运动强度大,而且且趣味性比较强,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不但改善了人们身体器官的功能,在帮着人们增强适应外界的能力以及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力。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体育文化的价值推向了高境界,从而激发各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自豪感。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立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在人类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弘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保障[3]。此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在经历了沧桑后仍被传承与弘扬,虽然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在不断被发展,但是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其体育文化以及形式仍然被各族人民受用,并在其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以研究创新。相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实践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会为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精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在文化迅速变迁的背景下被社会认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在现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无论哪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和开发都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各方支持下,将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个宝贵的遗产,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俱乐部或者协会,建立以社会大众为主的体育组织和民族传统体育商品市场,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方位体系,鼓励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共同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普及大众化的格局。第二,加强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多培养懂民族传统传统体育又会经营管理的人才,满足传统体育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可以利用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等有效的传播途径宣传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这种方式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走进人们的身边,通过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识来激发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扬的热情。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提高。而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成为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且加强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和思想观念,对发扬体育精神及增强民族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常毅臣,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2013,(3):133-139.
[2]百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6).
关键词:企业管理,影响,电力,我国,中国,传统文化,浅析,
1、仁爱的道德精神
仁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义、礼、智、信”的基石。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必须是有道德的。仁爱的道德精神要求以仁德之心对待顾客、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这些规范的总和就是道德,儒家非常讲究人伦道德,把它看成是区别人和动物的质的规定性。“仁”,即“爱人”就是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爱自己周围的同事和朋友,然后才能爱国敬业,所以儒家认为,要培养一个人的爱的品德,首先要以孝敬父母开始。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的根本和基础,要实行仁德,必须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于社会的规范,才能使社会和谐与协调。
儒家的仁爱之心,在企业内部管理同样是有它的重要价值的。人与人相爱可以是人类长期共同求的价值准则,只有以仁爱之心去对别人,社会和企业才可能有个和谐安的环境。企业的领导要以仁爱之心去待你的上级和下属,同样工人也应该仁爱之心去对待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产生出凝聚力。并且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树立以仁为本的道德规范,即应以爱心、善意对待消费者,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并顾及和维护其长远利益。仁爱的道德精神,还包含着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仁爱和奉献。作为社会组织中最具活力并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细胞单位——企业,是有责任承担起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责任和义务,以仁德之心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著名百年老店“同仁堂”,始终坚持“同志同仁,济世济人;仁心仁术,医国医民”,这足以体现了对民众和国家的仁爱;还有中国彩电业中的长虹集团以“产业报国”为理念,把振兴民族工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从而使长虹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仁爱发展到更高层次。
3、正确的义、利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强调“君子不言利”,提倡重义轻利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不是绝对的,而是提倡“义者 ,宜也。”即要合宜、合理地行为、做事、取利。因此儒家的义利观在长期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被不断更新和突破。例如中国大多企业家在赚钱求利的商业动机中总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主张义利结合、义利兼容、义利并举,就是取利的手段要合理,取利的来源要正当,要符合“义”的规范。我们熟知的民间商业谚语“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义利观的真实写照。
面对电力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电力企业将获取利益视为其生存的前提,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活动的基本目的和动力根源。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显得尤为重要,电力企业通过遵循市场经济内在规律,来谋取经济利益,同时以义为前提和基础,做到见利思义,以义生利,义利结合的正确义利观,这样企业在面对义与利之间发生冲突时,是以义为主,而不是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以损害消费者或社会利益为代价,而获取一己私利,更不能以非法手段谋取暴利。企业在坚持以义为本,以义求利的经营道德观念下,持之以恒,便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而长久的利益。由此可见,正确的义利观对电力企业管理可持续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对电力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道家;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29-1.5
中国自古就是文化大国,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就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国国民,孔孟之道已经深入人心。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词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显现,但是我们可以从很多流传下来的论著和典故中看到古代传统教育中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传统文化里较为后人熟知的当属“儒”、“道”,儒道文化贯穿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政治和教育都深受其影响,因此,从“儒”、“道”两家入手也是我们寻找传统文化中有关“心理健康”著述言论的最佳途径。
儒家的核心是“仁义礼孝”,“礼”说的通俗一点,也就是秩序,尤其是上下尊卑的秩序,这对于青少年而说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守则;孟子认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达到“大丈夫”的标准,而人欲成为大丈夫,“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成为了“大丈夫”才是真正的实现自身的完善。提及“儒”家,不少人还会想到“中庸”之道,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礼记·中庸》说圣人“从容中道”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儒家提出的“中庸”某种程度上是为人处事时应做到“无过无不及”,也即是在处理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时候把握一定的“度”,切忌“过犹不及”。
与儒家相对应的比较严重的就是道家的学说,如果说儒家是入世的话,道家讲究的就是出世,“无为”是道家最倡导的思想,对“无为”二字的考究历来众所纷纭。总起来看,有消极无为;随波逐流;不干预,冷眼旁观;顺其自然;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传统教育里没有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专题”呈现出来,不可否认的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中不约而同的对这方面有所映射,而且我们可以从之后各朝代的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中看到沿承的痕迹,对于当代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提炼出从民族文化传统观念里沿袭下来的,并且已经被后世成功利用过的教育理论思想,再结合时代的发展做以完善补充,从而形成有一定的实用意义的理论,是极其有意义的。
二、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教育界“尊儒”之风上扬,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已经不仅仅是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在日韩、新加坡乃至欧美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孔子学院的盛行和对儒家思想的热捧,儒学是我们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积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文化对我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有意义之处。
“仁爱”,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这也是孔子认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而“仁”在不同的情形下又会引申出不同的内涵:“仁、义、礼、孝”,以“礼”为例,孔子讲“仁”和道德领域的“礼”延伸为一体,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宽容、礼让的教育,为人处事中注意朋友之礼、师长之礼,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坏境,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生活的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懂得的礼让、凡是斤斤计较必定难成大器。
“中庸”之道,对于中庸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究其核心,儒家所谓的中庸也即是为人处事切忌“过”当然也不能“不及”,既凡是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在当代自然就是要正确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要过度自信抑或是自卑,善于找到调节内心平衡的方式,轻松面对生活。我们在很多的心理健康测试中都看回到诸如“最近是否会莫名的生气?”、“是否会出现情绪激动?”等等的问题,不难理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青少年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也越来越来,偶尔也会出现焦躁、易怒,如果一个人能真正体悟儒家的“中庸之道”,自然会对很多事看淡些,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知道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不要过分的患得患失,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缺点去比较别人的有点,认识到自己是独特而又个性的,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用语,多采取激励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优势。
顺其自然,“道”家提倡清静无为,认为对待世间万物都要尊重其天性,顺其自然不可拔苗助长,这对于心理健康更是意义深远,青少年学生大都处于叛逆期,过分的阻碍他们的成长必然会适得其反,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要注重学生自己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到一些“虎爸”式的“棍棒”教育模式,自然是需要商榷的。当然在青少年性格形成初期,过分的放任也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因材施教”。要做到家长和孩子、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把握好教育的“度”,既不能过于死板,也不能过于散漫,要让孩子学会遵守秩序的同时,也要敢于质疑和创造。
传统文化值得借鉴之余,不可否认的是也会有一些缺失,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从众思想严重,很难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且不少青少年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不足,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过分尊重传统讲究“礼让”和“中庸”会让青少年较为安于现状,过于讲求谦让而缺少竞争和向上意识,必然会消弱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我们的青少年一代似乎过于“听话”,不遵从所谓的秩序并不一定就是失败,有时会带来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也就是创造力。创造力也就是我们往往为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在这一方面有杰出才能的人们,往往都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东西来。这让他们难以发挥自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当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任何事物都要看到他的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更没有绝对的错,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端正“教育者”的价值观,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总体来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各家的思想有各有千秋。我国渊源广大的文化传统导致了思想的众多和不同,因此青少年的的成长更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和疏通。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一个健康的国家必要有健康的国民,国民的强健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全,更是心灵的健全。因此引导青少年走出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加强传统文化的健康影响,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润物细无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当代青年研究,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