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学习指导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撰写论文,既是工作的需要,职责的要求,又是教育科研能力高低的一种体现。它不仅有利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推广先进经验,也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撰写教育论文不同于专业理论工作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存在着时间紧、精力少、资料不足,接触面不广的局限性。本文试从教师的特点出发,谈谈教育科研课题选择和教育论文写作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题的选择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英国科学家J·D·内纳也说过: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这充分说明了选题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选好一个课题,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选题呢?下面谈谈课题的来源和选题的原则。
课题的来源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撰写论文,课题一般有以下三个来源。
1、从教育实践中选择课题
这是课题的主要来源,它包括四个方面。
(1)教育经验总结
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会在某些方面积累较丰富的经验,掌握一定的规律,但这些经验常常是零碎的、粗浅的。我们可以从中选题,进行专题研究,使这些经验系统化、理论化,逐渐完善,形成某种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教育理论去分析、论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从而更具有科学性、典型性。
(2)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困难、问题,迫切需要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尽快解决。有的问题还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好了,不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帮助,而且对其他老师也有启发和指导作用,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的科研课题。例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转化提高后进生等等。
(3)教育实践中的热点和有争论的问题
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常常会出现了些教育热点问题。比如:“如何克服片面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教师下海”,“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等等。这些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很值得进行研究。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教师还会对一些教育教学理论、方法产生不同的看法,进行争论。例如:“小学作文可不可以虚构?”“教师教案要不要检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等等。
(4)一些教育现象引发的思考
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每天可耳闻目睹各种教育现象,有的尽管很普通,很微小,只要有心,常常会引发我们作一些较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找出一些有普遍意义,反映本质问题的课题来。比如,小学生喜欢告状,经常来找老师说×××同学怎么怎么,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但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小学生喜欢告状?如何对待学生告状?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评价别人?类似这样的现象很多,只要有心,都可以从中找到我们科研的课题。
2、从教育理论文献中发掘课题
我们经常要学习一些教育理论文献,阅读各种教育刊物,这些文章都是他人研究的成果。我们在学习阅读时,不仅要了解学习掌握别人的教育思想,观点和方法,还要结合实际进行思考,从中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比如:别人已经研究了结果的课题,我们可以再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观点;对己有定论的观点、方法,可以重新实验论证;可以运用文献的理论观点来解释,论证自己的教育经验或剖析各种教育现象;还可以把文献中的一些观点方法迁移到另一方面,从而确定新的课题。
3、积极参加各个教育部门和教育刊物组织的论文评选活动
为了推动教育科研,许多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刊物经常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论文评选活动,提出一些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这些活动紧密结合当前教育实践,结合教师特点,选题范围比较集中单一,针对性强,很适宜教师进行研究和撰写论文。
二、选题的原则
1、需要性。教师科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因此,要选择那些紧密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对自己工作改善和业务提高有明显帮助,能帮助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课题。
2、实用性。选择的课题要有实际价值,对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可操作性强,容易仿效推广。那种比较空玄的纯理论性的阐述推导论证,不适宜教师去搞。
3、可能性。选择的课题必须是自己具备了进行相应研究条件的。具有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有关这一课题的情况,有较丰富的感情认识和实践体会;已经或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材料、数据等等。
4、专题性。教师进行科研的课题涉及的范围不应太大,最好集中某一专题研究,容易钻深钻透。范围较大的课题,对教师来讲,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占有众多的材料,也没有科研经费等等,不容易早出成果,甚至会中途而废。
5、典型性。所选的课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性。研究的成果对多数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启发作用、推广价值。
三、教育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理论性。要用理论统率材料,不是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不是堆砌材料,谈谈体会,而是注意用理论去分析教育现象、教育过程,把感性认识、经验体会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揭示教育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概括出一些带有规律性典型性指导性的观点和方法来。
2、科学性。材料真实、数据确凿,观点正确,说理透彻,揭示了问题的本质特征,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新颖性。角度新、观点新、材料新、见解新,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充分运用新思想、新的成果、新的方法,揭示新的内涵。
4、逻辑性。论据充分,推理严密,因果相承,前后联系,环环紧扣,浑然一体。
5、辩证性。实事求是,辩证分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防止观点偏颇和绝对化,或是全盘否定或是全盘肯定,或是贬损别人以证明自己的正确。
关键词:小班教育;儿童多彩学习生活;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33-05
一、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缘起
(一)基于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基于儿童身心发展。首先,儿童是多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个性,我们要对个性迥异的儿童实施不同教育。第二,每一个儿童自身是多彩的,他们各自的素质、发展可能性都非常丰富,这也决定着教育必须是多元的;要针对儿童以感性为主的特征,给儿童多方位的刺激,激发他们某一方面或多种发展潜能。第三,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融会形成新的多彩,我们要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有规律,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机会,儿童一定会发展得更精彩。我们追寻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不仅是基于学校本身的一种现实,更是基于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应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理论也告诉我们:任何学习,不经过儿童的内化和吸收,是无意义的。我们强调“学习生活”,而非“教学生活”,就是因为新课程所依据的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育要以儿童为本,要以儿童的学习为本,以学定教。因而多彩学习生活课例研究,要从儿童出发,站在儿童角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既然是以儿童为本,我们面向的就是每一个儿童。每一个儿童又是不相同的,所以每一个儿童的学习生活也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要面向每一个儿童设计多彩学习生活,这也是“多彩”的应有之意。在儿童与多彩学习生活中自觉形成儿童观,课程改革就能逐步走向成功,“儿童发展”也会从理想逐步成为现实。
(三)聚焦“四色学习单”的文化生长
2009年初,我校以小班化教学为背景,立足课堂,构建了以“四色学习单”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四色学习单是用四种颜色鲜明标识的,四种颜色可以代表不同的学习角色,可以分成不同的学习内容等。四色学习单在研究中不断发展,它由最初的四色作业单,生长为四色任务单、四色交流单、四色探究单、四色创意单……成为学生多元适性成长的文化载体,其所蕴含和表达的教育理解在于――每一名儿童都是独特的、个性的、精彩的、亮丽的,每一个小组都是独有的、生动的、变化的、美好的。[1]可以说,我校课堂研究中颇具特色的四色学习单,正悄悄地生长着为儿童设计多彩学习生活的教学文化。
(四)突破小班化探索的研究瓶颈
虽说很多学校加入了小班化研究行列,但关注的多是理念建构和教师怎样“教”,对儿童学习生活尤其多彩学习生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小班化最大的优势在于,小班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小班化是一种班额的变化,更是基于班额变化的一种教育理念、行为的变化。针对小班化和小班化教育之间存在的距离,我们提出“面向每一个”的教育理念。多彩学习生活就是让每一个孩子过不同的学习生活,而小班化教学环境下,就可以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多彩的学习生活,小班化教育就应该建构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小班化教育能更好地实现多彩学习生活。我们作为小班化教育示范学校,有责任、也必须引领儿童过好多彩学习生活。我们的课题就是以小班化教育为背景,立足课例研究,研究“儿童多彩学习生活”,推进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发展。
二、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内涵与特征
小班环境实际指的是小班化教育的背景。小班化环境是在常态化的学习与生活中,关注“每一个”的环境,重视“这一个”的环境,融合“我们的”环境,是散发浓浓“儿童文化”味道的环境,是儿童尽各自所能“生长”的环境。[2]可以说,小班环境是内涵丰富的环境,始终追求每一个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目标,始终追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儿童的发展。
儿童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基于儿童个性化学习的特征,通过生动、精彩、适性、快乐的教学组织,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的学习情境,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个性化发展。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不能局限于教室,可以走出班级,走出校门。儿童学习生活不仅有集体的生活,还有个体的生活;学习生活本身不只是上课的生活、作业的生活、考试的生活,还有发展兴趣、张扬个性的生活。
课题组从儿童的角度、生活的角度、学科的角度等多个方向进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特征的研究,认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内涵特征是有童趣、有意义、有选择、有个性。这四个“有”的逻辑关系是递进的,是有内在关联性的,多维的关系也促进了儿童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童趣”指小班化教学要站在儿童立场,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激情,引发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人去领悟、去探索,使学习生活充满趣味。
“有意义”是指多彩学习生活是一种以素养为核心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生活中全身心投入,不仅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情感和人格也获得了丰富和完善。
“有选择”是指儿童在多彩学习生活中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选择能让人身心放松,更好地投入学习。
“有个性”指教师应尊重儿童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儿童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载体与分析
(一)课例的呈现与分析框架
“课例”是研究的抓手,它以攫取实际发生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通过对教学问题和教学现场的再现和描述来揭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讲述改进背后的观念和认识。儿童的学习生活融合在一个个鲜活的课例之中,课例研究承载着对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分析与思考,同时也更有利于推动儿童的多彩学习生活。
1.课例研究的类型
(1)问题呈现型: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设法找到恰当的理论和策略来解决问题,以问题唤起反思和变革的行动。
(2)经验分享型:强调利用故事和叙事来获得知识和沟通能力。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资源、开发资源、拓展资源、共享资源的过程。
(3)理论验证型:尊崇理论价值,认为教学是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的结果,课例为印证理论、检验理论提供了实据。
(4)研究反思型: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课例真实地记载了教师成长历程,其中包含甘苦与困惑、迷茫与挣扎以及反复探寻之后的豁然开朗。
2.课例的分析框架
课例分析由以下四方面的要素构成:
(1)主题与背景
课例是一个个真实的教学案例。首先要交代背景,然后要阐明研究问题,即研究的主题。这个主题应围绕“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来确定,要有现实的研究价值,切口要小,便于掌控和深入。
(2)情境与描述
课例研究基础是课堂教学实录和对实际教学过程的描述。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反思几方面,描述课的改进与变化。其中,可以有选择地运用《汉口路小学多彩学习课堂观察表》等,做定性定量分析。此外,还可对课堂教学中的轶事和突发事件等,采用教育叙事手法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客观、生动。
(3)问题与讨论
围绕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特征,结合课堂观察中所发现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执教老师有什么困惑或两难的问题,师生之间发生了什么冲突,不同学生之间有何不同意见等,所有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怎样解决的,都有必要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对关键片段的分析和讨论。
(4)诠释与研究
对课例的解读,除了具体的描述,还需要对其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和理性的诠释。课例研究试图以课说法,发现和提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核心问题。比如:在研究设计中是否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符合儿童个性化特质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体现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四个有”。
(二)课例的深度分析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学习生活的多彩,是从一节节多彩课堂开始的。我们着力通过一节节课例研究,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彩学习课堂。多彩学习课堂以儿童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儿童实际需求,创设符合儿童个性化特质的学习情境,提供多种参与机会,引导学习过程;通过恰当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儿童掌握学习过程,督促有效学习的发生。
课题组收集的课例覆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多彩社团课程。全校1-6年级所有教师参与课例研究,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从“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四个要素进行课例研究,我们的研究步伐正行进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班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创新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以单纯应付考试取代全面发展,以单一的学习成绩作为判定学生发展水平的最终标准,以牺牲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获取测验卷面的“成功”等,使得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枯燥单一。我们通过一个个研究课例,努力做到:
呈现多种教学资源,创意多彩课程。如南京大学和我校仅一墙之隔,我校教师共同编写的《小学・大学》微型图本,即充分发掘南大“人”的资源和“物”的资源。其中《校训》一课,教学前,先让学生去南大采访,了解校训的由来和变迁,并与我校校训比对,形成问题。上课时汇报讨论:我校校训和南大校训的关联,再上网搜索其他大学的校训,说出感兴趣的校训以及原因。从众多校训中感受什么是校训,为什么要有校训,能否为自己的家庭和小组设计家训或组训。最后进行口语交际《家训或组训诞生记》。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调查、研究、发表观点,学习资料丰富、学习方法多样,学习所得多元,彰显了教师利用地域资源进行课程设计的功力。
设计多样教学形式,创意多彩课堂。如从同课异构对比中寻求更有意义的学习、从走班制让学生感受不同老师的教学个性……课题中期汇报时,尝试由三位老师同上一节课《南大的建筑》。三位教师根据学情,提供便于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一节可选择的课例研究就诞生了。本节课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分别由三位老师指导“建筑文化组”、“数学测绘组”、“美术创想组”的学习。让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师生在一种互助形式下完成教与学。整节课体现课堂学习的选择性,彰显了学生个性,展示了有趣的多彩课堂学习生活。
建构多种教学样式,创意多彩生活。老师们在研究中创造了多种教学样式,体现了鲜明的教学个性,给学生的学习生涯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如周婷老师的“情趣导引―美读浸染―个性绽放”的魅力语文,王蕾老师的“尝试作画、不断发现”的教学思考,朱静老师的“你动、我动、大家动”的律动课堂,徐皓明老师的“四色分层 五步教学”模式,何世民老师的“多彩 丰厚 灵动”的风格……都是以追求学生自主发展为教学目标,在缤纷多彩的课堂中,学生的个性空间得以放大,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愿望能够因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不断得到唤醒和强化。
2.小班背景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和践行
学校除收集整理所有老师的课例,还在学生中开展了以“我们喜爱这样的美丽课堂”为主题的课案书写活动。从学生写的课案中发现,学生对开放的、形式多样的课堂很喜爱,尤其对以“四色学习单”为组织形式的课堂活动更加偏爱。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促进学生获得自由、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从课例分析和学生的课案中,我们也可以窥见:
有童趣皆有可能。如苏教版第二册14课《鲜花和星星》生字学习,“真”这个生字是难点。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来看,低年段儿童空间直觉虽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直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发展水平不高。[3]基于这样的学情,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真”就像一个“斜带十字小帽,身穿条纹上衣,脚蹬八字小皮鞋”的娃娃。这充满童趣的比喻,调动了儿童的有意注意,儿童在趣味性学习活动中准确掌握了生字词的书写。
有选择才有个性。小班环境下的课堂,更能体现教学的灵动,这种灵动给师生营造了一种可以选择、彰显个性的多彩课堂学习生活。对学生来说,一次自主选择意味着增加一次塑造个性的经历。如张璇老师的课例《Food》一课,老师将学习分为了课前活动与课堂活动两个部分:
【课前准备】在前一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相应的小组,课后进行了调查研究活动。
红:Find some photos about the food at the Food Festival.
黄:Find the English names of these food on the Internet.
蓝:Introduce what they are made of.
绿:Show all of these in English.
【课堂活动】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形式来展示。
这样的设计为儿童营造了有选择的学习生活。课前准备的四色讨论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这些主题进行分组活动。课堂活动中的成果展示环节,学生通过多种学习形式,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凸显个性化学习的成效。这一过程,学生各显神通,自主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以提升,课堂也更加生动。
有意义成就发展。当然有童趣、有选择的课堂并非一味追求“趣味”和学生自愿,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以学习者学习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寓教于乐”,也才能真正实现多彩课堂的价值追求。
如《分数除法教学》一课,看似内容简单,其实对学生思维水平要求很高。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数学体验活动:“9/10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可以做3件,做一件要多少米花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画一画、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计、求解、比较、分析、交流、验证、归纳几个环节,从而真正领会分数除法计算的科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上课例让学生经历、体验,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里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发现,自信地表达,快乐地运用,让数学生活充满理趣,正是对理念新课程的有力佐证。
3.小班背景下学校办学理念的验证和丰盈
课例研究的背景是基于学校课堂特色“四色学习单”,在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四色教育”的构想。四色教育中的“四色”可以指红、黄、蓝、绿四种颜色,也可以泛指四种颜色的共同体、融合体。“四色”其实是多色、多彩,寓意不同人的不同本色和天性,寓意在教育过程中人在人和人、人和环境相互交融中的成长与变化。“四色教育”承认和重视“人”的先天个性与差异,又重视后天教育教学对“人”的改变与提升,由内而外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应然状态,体现了我校小班化教育“在这里,每一个都重要”的价值追求。“四色教育”即在充分尊重学生天性和差异的前提下,通过丰富多彩、不断生成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为学生打造充满童年梦想、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
“四色教育”是“四色学习单”的提升与超越,是一个具有校本特点的教育概念。它是在前期关于四色学习单的教学研究中,和现在进行的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课题进程中,融合学校文化的梳理与反思,自然生成的一种教育形态,是学校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代表。它为学校小班化教育的高品位、高层次发展提供了策源与愿景,是学校下一步发展的整体设计,必将促进学校办学品牌的形成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全体师生的共同成长。可以说,“四色教育”是学校课题研究进入新阶段后的理性思考与愿景构想,更是学校小班化办学新的规划与行动纲领,它倾注了汉小人无限的教育真情与教育智慧,进一步丰盈了“在这里,每一个都重要”的办学理念。
四、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成果与反思
一是深化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认识。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引导和建构老师们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力图深度改变课堂、改变教学,真正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小班化教育环境,努力构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
二是撬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变革。在研究中,以“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为抓手,形成了适合小班课例研究的呈现与分析框架,催生了教师研究方式的嬗变,撬动了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变革,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是促进了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成长。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在有童趣、有意义、有个性、有选择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投入教学过程,品尝获取知识的愉悦,师生在多元、多向、多层次互动中释放天性、彰显个性、快乐学习、自由成长。
四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文本材料。围绕课题前期研究,出版了五本专著――《魅力语文》《四色学习单文化生长》《边玩边学语文》等,还有《小学・大学》《花样可乐・健身足球》两套校本教材,其中《四色学习单的文化生长》一书获得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校本教材《花样可乐・健身足球》已于2014年11月被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收录在校本教材15项推荐共享名录中,《小学・大学》微型图本的创意实践被《南京日报》《扬子晚报》报道。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课例不断推向省、市内外,让兄弟学校老师分享。数十篇论文、课例获省、市一等奖,多篇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上,其中三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学校形成了论文集《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一种校本化的理解与认识》与课例集《伴随儿童的成长脚步》。
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
我们的一个个课例是属于课堂的,同时也是学校四色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课例研究”成为文化脉络的延续、创新和生长?这是我们一直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例研究的呈现与分析框架还不能完全凸显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特质,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在研究中发现,现阶段我们对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婷,叶海豹.四色学习单的文化生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4.
一、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观瞻我国教育技术研究30多年的沧海桑田,我国学者在教育技术学方面做出了许多研究。南国农先生在电化教育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认为运用现代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在这方面下工夫就会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刘美凤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关键是对其理论知识和实践队伍的学科背景的研究以及素质教育的提高。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经济还存在差异,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在一些有关教育技术学政策问题的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不能给出精确的答案,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管理者的认知水平、教育技术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以及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进行研究。
1.管理者认知水平的不足
著名管理大师爱迪斯认为:“没有管理就失去了正确的指引,向荒唐的目标挺进,我们一事无成,回过头来才发现走得越远,越无知”。不言而喻,管理对于教育技术学同样重要。由于受到外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影响,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前,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使电化教育出现了大好的发展局面。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教育技术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由于我国没有对教育技术学得到充分的认知,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非常少,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技术只作为提供教室、电教设备、电教资料的服务机构,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受重视,教育技术的教学功能得不到发挥,大量的电教用房和设备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教育技术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
教育的发展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会加快世界经济的竞争,因而也会激发教育发展内部需求。教育需求的增加会促使更多有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关注“如何教育”的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这正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小学设置计算机的课程,目前,计算机信息教育又成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因此,未来的学校教育和教师将不再是“多媒体或先进媒体”盲,更多的其他学科人员也参与到软件制作过程中来。其实,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人员已经感到了这种现象,也就是说,对于教育技术方面“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多。
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被定位于多媒体及其教育应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优势正在不断减弱,而我们目前自己的弱势(心理学方面的训练)却在新的需求和形势下日趋明显。这样,目前的情况是:以多媒体作为定位的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势在不断的减弱,而这个领域潜在的研究队伍却又分散在教育学院、心理学院、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或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各个地方。如果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仍停留在媒体研究方面,而不在广义教育技术学定位上得以发展,那么,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危机就会更加凸显。因此,我们要避开这些误区去寻求教育技术学的更大发展。
3.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
目前许多刊物、专著和论文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内涵和学科内许多术语的定义,有的还模糊不清、用法混乱。有关教育技术的称谓就出现许多,如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教育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混乱。同时各校教育技术单位隶属的领导单位也不同,有的属于教育科学学院、网络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由于属性有异,也会使人们对学科的性质造成不同的体会。另外对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借用多,对特色的学科理论则论述少。再如对学科的培养目标太广泛,结合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还没完全建立。
二、解决对策
1.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的意识决定各自的行为。对于教育技术学的管理者来说,只要他们能从过去的观念中得到一定的改变,那么,教育技术学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教育观念作为人们通过教育活动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获得的教育认识或教育思想,对人们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和决定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还不高,社会制度也不够完善,应试教育体系还未被打破,现代教育观念就不可能会形成。比如,现在还经常有人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只有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得到一定的改变,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培养一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队伍
由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知识涉及许多专业理论,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其知识的结构来调整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鼓励性政策,吸引本专业与教育学、哲学、经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从事教育技术学相关领域的工作,使这些人员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进行很好的合作,把教育成果进一步扩大,最终达到研究队伍的完美整合。
3.理顺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培养目标
正确的定位是每个学科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它不仅影响到该学科当前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将来的健康发展。首先,从其发展历史上看,教育技术学是在视听教育及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引进,使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促使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丰富,从而形成多媒体技术这一领域。因此可以认为,教育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教学方法中独立出来的学科。其次,从教育技术的有关学科内容及相关知识结构来看,也属于教育学科的内容。再次,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也是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仍在形成和完善之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本身还缺乏完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
经研究发现,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研究者从“电化教育”和“技术”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一部分学者认为媒体在教育当中的应用,就是他们给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比如,张楚廷先生的著作《教学论纲》是这样评定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中老师借助其他工具和手段,这是古之有之的。然而,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当代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使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一门新型的教育学科―教育技术学迅速兴起。”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技术”的本质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进行定位。我们应当尽可能发展广义的教育技术学,既要运用媒体,也不能缺乏技术,应该吸取教育学、教育哲学、传播学、心理学、认知论、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特色理论与实践方法。因此,我们并不能单独从电化教育或技术的本质来定位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性质,应从不同方面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连接性的特性,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育最优化”为目标,来更好地定位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
另外,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脱离实践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颇有微词,连教育技术科研工作者自己也感觉到这种危机。诚如我们所知,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一方面根据教育技术事业本身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技术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他又要指导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实践的进步,并且在教育技术实践中受到检验。因此,对于这样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其理论脱离实际情况是不能任之长期存在下去的。只要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就会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这样不仅会使教育技术学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而且不会让教育技术的人才大面积流失。同时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人才增多,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水平就会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定位问题以及人们的教育观念也正经历着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给我们描绘出了教育技术学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美好前景。我们应该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教育技术学必将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爱迪斯.完美管理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 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刘美凤.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3,201
[4]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