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政体制改革范文

行政体制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政体制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政体制改革

第1篇:行政体制改革范文

行政体制改革应当是整体系统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应当是整体系统的改革,我们以前的思路主要是机构改革。但是如果没有整体系统的思路,机构改革效果往往不明显。行政体系改革包括公务员/干部体系改革,政府职能改革,政府运行资源配置的改革,地方政府体系改革,等等。

首先,我们的公务员/干部体系需要有比较大的改革,把政务官和事务官区分开来。二者在行政体系中的作用和激励是不同的。政务官主要针对有政治抱负的公务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如个人隐私的公开等等),是政府人员中的少数。而事务官主要是针对尽忠职守的职业公务员,有专门的行政管理能力和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政府人员中的绝大多数。二者较好地把一个行政体系中创新与稳定的因素结合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政府职能问题。总体来讲,我们这些年的改革,主要是推动经济发展,没有把政府规制体系的建立放在一个战略地位考虑。但是我觉得现在到了加强政府规制能力的时候了。美国在19世纪末“进步时代”的重大变革之一就是开始建立一套政府规制经济发展的体系。现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质量监督、食品药品安全等等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规制。但我们是碎片化处理,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规制机构只是作为一般政府行政部门来设立,甚至有的把规制部门和发展部门放在同一个机构下。这样的规制体系很难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目前整天看到生产安全问题、各种事故屡禁不止。而整个这些监管体系到底跟一般的政府行政体系有什么差别,独立性、专业性到底在什么地方体现,我们研究远远不够。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保障政府的职能和资源的匹配,同时提供严格的监督。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在中央层面,甚至于在省的层面,政府的职能和资源极不匹配,导致政府机构行为变形。目前社会舆论都讲政府太大,实际上是结构不合理。我们每次国际合作交流时,我都让国外学者们猜一下中央政府某个部门有多少人,他们的猜测基本上都是我们现有实际数字的10倍、8倍或者是5倍,没有一个猜中的。在我们现有职能不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其实是不够用的,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在借调人。

第四个问题是公务员职业要求和待遇不匹配。我们目前对政府公务员的能力和道德水准要求很高,但我们的名义工资与人才市场相应的标准相比差距很大。现在政府的名义工资水平很低,很难保证底层公务员能够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另外就是公务员收入的延期支付机制我们也没有使用。

1987年我在美国读M PA到华盛顿市政府实习的时候碰到这个问题,我问他们工资收入与市场水平相比如何,他们说政府部门的工资比市场工资一般确实要低一些。但是政府工作有一定的保障,同时,政府有延期支付,退休之后各种保障很不错,但如果犯错误就会前功尽弃。这样对实际上也形成了约束机制。

第五个问题是地方党政机构设置的问题。刚才谈到的中央政府人太少,与此相比就是地方党委、政府、人大、政协这些机构综合起来庞大臃肿,这才是中国政府机构人浮于事的根本所在。中国政府的体制是单一制,但是否地方各级党政机构一定要完全复制中央层面的党政机构设置值得分析。有些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市、县(区)、街道办事处机构的设置高度重叠,完全是浪费。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财政资源到底怎么去匹配、去互补,而不是重复,这个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加以改革。

公共部门改革必须大力推进

与行政体系改革相关的公共部门改革也有很多问题,我谈两个具体的问题,一个是事业单位改革,还有一个是加强人大作为公共政策整合平台的建设。

(上接第10页)

事业单位改革的进展不乐观,但必须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教育、医疗、科技等等都在这上头,大数差不多4000万人,比700万公务员这个数字大得多,而这个恰恰是中国未来经济结构转型,从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向知识型、服务型社会转型的关键。专业技术人员在任何社会都是中产阶级里的中坚力量。但是我们前些年的做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对这个阶层前所未有的仇视。对医生、教师、科研人员的网上谩骂侮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实中的人身攻击也不在少数。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和世界范围是前所未有的,需要深刻反思。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没有提供一个合理的制度环境让这些领域合理发展。我们一方面把这些服务定义为公共服务,但是又不想真正买单。以北京市的公立医院为例,大部分医院从政府获得的拨款不到其运行经费的10%。而政府定价的极其不合理,又使得现有的医院无法从现有的正常收费机制中获得合理的成本补偿。这些医院只能想办法通过各种扭曲的方式来收费运营,形成广泛的社会抱怨。其实,高校和科研机构都面临类似的问题。

第2篇:行政体制改革范文

(一)列入全市考核目标方面

1、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和管理力度,争取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增长22%。责任处室:投资处。

2、确保金塘集装箱码头等6个以上建设项目列入全省重点项目。责任处室:基综处。

3、实施《*市规划管理工作若干意见》,逐步规范市级各类规划编制,审核汇编年度各类规划、加强重大规划研究编制,着重完成《*市大岛建、小岛迁规划》。责任处室:综合处、农经处。

4、配合支持常石集团三期扩建工程,20*年完成投资1.64亿元。责任处室:外经处。

5、配合支持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20*年完成投资8亿元。责任处室:投资处。

6、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放开企业投资,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进一步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推动政府项目代建制。责任处室:投资处、基综处。

7、配合业主做好六横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浙能*煤炭储运配送项目。责任处室:投资处。

8、完成*电厂扩建项目立项预审工作。责任处室:投资处。

9、配合业主和市港务局加快*液体化工品中转基地项目建设,20*年完成投资2.5亿。责任处室:投资处。

(二)经济调控、调查研究、规划工作方面

10、经济运行监测调控。研究分析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完成季度、半年度、年度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报告。选择一个产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进行专题监测。责任处室:综合处。

11、重大课题调研。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每个处室完成一个以上调研课题,并形成调研成果报告。同时,针对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参谋质量。责任处室:各处室。

12、规划编制工作。着重编制完成《港口物流规划》。责任处室:经贸处。

(三)项目前期及建设管理方面

13、继续关注跟踪大型炼油厂项目,配合业主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处室:临港重化工办。

14、加大使用岸线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争取若干项目得到国家、省发改委立项。责任处室:投资处。

15、研究提出重点建设项目供地计划和开工率考核办法。责任处室:基综处。

16、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服务和监管,每季度书面汇报全市重点工程进展情况。责任处室:基综处。

17、继续做好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工作,各业务处室全年向上争取一个以上扶持项目或一笔以上扶持资金。责任处室:各业务处室。

18、选择若干个政府性投资和国债项目开展专项稽察工作。责任处室:基综处。

19、落实列入上级规划项目的开工建设或有实质性进展。责任处室:各有关业务处室。

20、对若干市委、市政府决策组织专家咨询论证。责任处室:经规院。

21、配合做好社会发展评价工作。争取将我市若干生物制药企业及基地列入全省海洋生物产业基地规划。责任处室:社发处。

(四)改革工作方面

22、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做好非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继续抓好小城镇改革试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责任处室:综合体改处。

23、深化企业改革,帮助指导一海、舟渔公司及城建系统企业改革和后续工作。落实市政府决定的解决企业改制期间内退人员退休后医疗费问题。做好盐业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责任处室:产业体改处。

24、做好开发区的扩容工作。责任处室:外经处。

(五)其他业务工作方面

25、完成省下达的散装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考核指标;研究提出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工作实施意见。责任处室:经贸处。

26、做好信息化建设及信息报送工作。加强全市通信网络建设组织协调,积极争取信息化工作的相关职能。完成信息编报考核任务,为领导决策、为企业服务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责任处室:办公室、信息中心、各业务处室。

27、加强力量、拓展业务,完成咨询业务考核指标。责任单位:经规院。

(六)党务、行政工作方面

28、继续做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结对帮困扶贫及社区结对子等活动,完成小岛迁移人口3000人。责任处室:办公室、机关党委、农经处。

29、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举办3-4期培训班。责任处室:办公室、有关业务处室。

第3篇:行政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行政体制 改革 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加快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部署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是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这就需要分析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什么要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从而更好地把握改革的方向,选准改革的切入点。

1.改革方向: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

1.1建设服务型政府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标志归纳起来有三点:从性质上讲,服务型政府是始终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政府,诚心诚意为人民造福;从职能上讲,服务型政府是能够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政府,在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管理方式上讲,服务型政府是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的政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从以下方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转变职能方面,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的事管好;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机构设置方面,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继续推进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多头管理等突出问题。在管理方式方面,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推行信息公开、电子政务、简化办事程序,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推行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绩效管理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1.2建设法治政府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在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重要文献中,都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要求。这里,主要以《纲要》为例,说明建设法治政府对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在转变职能方面,《纲要》的规定包括“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简化公共服务程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逐步建立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在机构设置方面,《纲要》规定应“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做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问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在管理方式方面,《纲要》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和运用,扩大政府网上办公的范围;政府部门之间应当尽快做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方便人民群众”。

1.3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相辅相成

就行政体制改革而言,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的要求各有侧重,角度和途径也有所区别,例如服务型政府侧重从性质、职能和管理的角度提出改革要求,法治政府则侧重从立法、执法和监督角度提出改革要求;然而,从基本方向、价值取向、主要内容等方面看,两者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都着眼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人民满意的政府。所以,在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也就是建设法治政府,反之亦然。

2.改革路径:横向推进与纵向推进

从改革的视角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展开,其中横向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涉及一级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机构调整;纵向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涉及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和机构调整。之所以需要从纵横两个层面推进改革,是因为不同层面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各有侧重。无论是职能转变,还是机构改革,都应做到有的放矢,措施到位,落在实处。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不仅从总体上明确了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且对如何推进横向和纵向体制改革提出了不同要求。例如,在横向上,《方案》将转变职能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合理配置部门职能和机构整合上,落实到明确部门责任,确保权责一致,从而使职能转变落实到实处。在纵向上,《意见》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的重点”,如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管理,地方政府要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与管理;同时,《意见》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也各有侧重。所有这些,表明了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将从纵横两个层面展开,使改革任务落在实处。

总之,当前要做好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就要把握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视角,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深入研究和解决推进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敏,徐明春,王海祥.中国新公共行政改革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基于公平正义的视角[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

第4篇:行政体制改革范文

改革开放*年来,我国已经进行了五轮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年。这几次改革几乎都是朝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模式向计划经济时代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模式发展,至今仍未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型、全能型政府痕迹,主要表现在部门设置仍然偏多。

现在国务院组成部门有28个,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8个、办事机构4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0个、直属事业单位14个,另外还有100多个议事协调机构。可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组成部门一般都没有这么多。比如美国的部级机构只有15个、英国18个、加拿大19个、澳大利亚16个、法国18个、德国14个、西班牙15个、日本12个、韩国18个、新加坡15个。

部门多,必然会造成管理对象与管理事务重叠,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协调困难、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这种现状的存在,一是大大减低了行政效率。为了解决一问题,不得不通过大量的协调会、联席会议来统一各部门立场,许多干部参加会议都忙不过来,哪还能顾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海一领导就曾举例说道,为拆除区域内一违章搭建,需要调动10多个“条块部门”共同协商,开了2小时的会,可是拆除只花了5分钟。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拆除区域内违章建筑划归一个部门管理,两个小时的协商便可以省去,行政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二是行政效果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一件事情,涉及多个部门,看起来人多了,管理的部门不少,理应受到重视。但是情况却正好相反,职能交叉正好成了一些部门逃脱责任的借口。就拿食品监管来说,有农业、质检、工商、卫生、药监、商业等10个部门,有时候还相互打架。如对同一家公司生产的月饼,卫生部门称抽查合格,质监部门却称不合格;对同一种食品添加剂含量,有的部门说会致癌,另一个部门却称可以放心地吃……如此互相打架相互推诿的现象只能削弱监管。再如治水方面,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不管排水,排水不管治污,治污不管回用等等,有这些政出多门现象的存在,即使一个地方在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投了不少钱,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和防汛保安问题。

第5篇:行政体制改革范文

行政管理改革对于实现创新、特色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和原则,并且与其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行配套。当前国内外形势较为复杂,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也要与之进行更好的适应,并且坚持正确的理论方针,不断地开拓进取,为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基础,更好地突出行政体制改革的特色性与创新性。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核心与重点

第一,明确思想。在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要明确思想,并且关注核心问题。行政体制的改革,要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社分开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充分地将市场调节机制的优势进行发挥。各级政府要树立相应的责任思想,对于自身的审批过程进行改革,规范政府权力。不同部门和岗位要确立不同的权责,并且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决定空间,让社会组织自身的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和实现。第二,加强宏观调控。在开展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要对于调控的体系和机制进行不断的调整,对宏观调控的效果进行有效的强化。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政治的阶段,农业化、农业化与城镇化逐渐推进,并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面对快速增长的经济形势,要对当前人口问题、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以提高经济发展稳定性为目标,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将稳定经济、就业增长,促进从而对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平衡经济发展。第三,确定政府职能范围和改革目标。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对于改革目标进行确立,并且将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作为整体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改革过程汇总,要对于制度、机制以及体制等多方面进行统一的创新和发展。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应该实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杨、监督有力。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体制的改革要不断的完善,并且真正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凸显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公正性的特点。第四,行政管理内容的确定。在公共管理职能的确定上,要对于公共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并且关注优势的公共领域,集中精力针对于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公共医疗、公共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公共科技等)进行服务。在行政权利体制的确定上,要保证相关权力行为的约束力度。行政管理机制的改革,必须要对于人民、法律以及立法机构进行负责。在公共组织体系的构建上,要将政府的执行职能与决策职能进行分离,进而提高公共组织体系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在公共治理结构的创新上,要实现公共服务补给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并且采取分权化和自治化的权力结构模型,落实基层、地方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另外,在公共效能管理上,要对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进行关注,对于服务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充分地落实政务公开化的要求,保证行政活动符合经济性、效能性的原则,提高行政服务的质量。第五,管理机制的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的改变和效能的提高,从而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在管理机制创新上,要关注政务公开的落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度。在改革过程中,也要对于决策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整,并且落实相关责任,提高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政府还要提高法制建设水平,落实依法行政,并且推进电子政务,调整和再造政府管理流程。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上,要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改进和完善当前危机管理制度。与此同时,政府还要积极推进绩效管理制度的落实,设立政府管理质量奖,并且行政问责制度,提高行政监督能力。

三、结语

第6篇:行政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

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15年完成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中医药的全面发展。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中医药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中医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的优势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被发挥出来。如今,中医药机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如: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医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十一五”期间提出了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中医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理念,深化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中医药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中医药的发展目标。党和国家为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和环境,并加大了中医药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资金投入,为中医药的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在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突显。目前,我国中医药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还无法满足人们对中医药的新需求。中医药在治疗和预防疑难疾病方面的技术成效并不显著,中医药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还不够高。除此之外,我国中医药缺乏专业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偏远地区的中医药基础设施不足,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无法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度缓慢,这也是中医药管理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分析

1.创新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法

要想对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相关部门必须坚持正确合理的改革方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医药管理部门认识到了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要想保证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合理性,中医药管理部门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医药的发展现状,结合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合理的制定行政改革方案,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在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调控,完善中医药发展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在新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下,确定中医药发展的目标,创新中医药发展模式。

2.明确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相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责任,合理决策。目前,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度缓慢,主要原因是医药部门没有明确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改革过于盲目,管理缺乏目的性,改革深化过于形式化。如今,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法律不够健全,行政管理缺乏政策保障。要想推动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国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中医药行政制度的改革提供政策保障。我国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把多种因素结合起来,比如:要考虑到国家政策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等等,只有降低外界因素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才能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开展。

3.加强中医药人员培训

在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无法把理论研究和指导结合在一起,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忽略了指导的重要性,导致行政体制改革先天不足。除此之外,中医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成效有很大影响。要想推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就必须加强中医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中医药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当地政府成立中医药培训基地,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培训,丰富培训手段,创新培训模式,壮大中医药人员队伍,为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4.中西医相结合

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表明,中医药和西医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加大了扶持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中医药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和鼓励。《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在深化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把中医药和西医相结合,进而推动中医药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医药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医药行政体制已经无法满足中医药的发展需求。如今,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要想对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相关部门必须坚持正确合理的改革方式,创新改革模式。要想推进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还必须明确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避免出现盲目改革的现象。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把中医药和西医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璀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构建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

[2] 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 郭平.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第7篇:行政体制改革范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促进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要不断的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文章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出发,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措施做了有关论述。

【关键词】

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改革难点 解决措施

1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完善,充分发挥着统领全局发展的作用,面对当前全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之下的新任务、新问题,当前的行政管理体系仍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之处。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系较为僵化,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公共事务管理、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各职能部门的权力、职责、义务的边界界定不清晰,存在交叉、缺漏等情况;政府部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在行政运行、法律规章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健全;对行政部门所掌握权力的监督制约还不够完善。上述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政府履行其行政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2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权力过于集中于中央。

由于部门权力过于集中,以及监督制度不够完善,造成了在一些部门产生了、人身依附等一些封建主义思想的存在,与我国现在的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严重违背,造成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挫伤,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活力,效率低下,使得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大大降低。

(2)行政机构过于繁杂。

就目前我国的行政机构现状来看,行政机构比较繁杂,在以前的机构改革当中,常常以精简和效能作为原则进行机构的改革,但是经过几次的改革,所取得成果比较小,不仅没有达到精简的效果,反而增加了一些机构,大量的没有必要的行政机构的设立,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出现了很多临时机构,造成了机构重叠,领导数量增加的局面,致使一些空职人员人员越来越多,增加了各机关的财政部门的负担,出现了不堪重负的情况。

(3)部门运转不灵。

由于我国目前的行政部门比较多,导致了一些行政部门在有些环节上会运转失灵,形成了所谓的扯皮现象,造成工作时效率不高,这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时,所有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但就是因为少数人的不支持,造成问题被搁置不能及时的解决,还有就是由于一些决定触及到了一些部门和领导的利益,即使已经做了正式的决定,但是还是会被搁置不执行,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说法。

(4)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对于行政工作人员的选拔和录用上一些制度不够完善,造成在一些部门出现该提拔的没有得到提拔,该降职的没有降职,缺少相应的激励制度,造成员工之间缺乏相应的竞争,使得机构内部员工素质不高,一些专业能力有所欠缺,在遇到一些问题时,相互推卸责任,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不顾集体的利益,做事拖拖拉拉,造成工作效率不高。

3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措施

(1)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进行优化。

要想使地方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央就必须将自还给地方,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地方管理部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要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让地方作为执行单位,而中央作为监督单位,这样可以实现中央与地方的相互制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

(2)对部门进行精简合理设置。

对行政部门精简改革的关键所在是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实现三大权力的分立,实现行政体系的协调与平衡。精简行政机构具有三大优点:一是有助于实现独立决策与执行;二是有助于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三是克服了部门利益带来的桎梏。行政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决策、执行、监督与协调之间的问题,明确整个运行体制、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行政工作效率是现代政府管理的生命线,是现代管理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政府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各国政府推动行政改革的事实一再证明,政府管理与其他任何管理一样都始终是以提高效率为基本诉求的。行政效率是在保证政府管理活动目标、方向的正确性以及取得有益成果的前提条件下,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不断提高行政管理绩效、促进社会进步和协调发展是行政管理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3)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改革。

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调节情感、个性,充分发挥潜在成员的管理,增加其对社会的贡献的热情和创造力。在行政管理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可以加强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可以增加个人和国家、社会的密切关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体现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政府行政部门政务公开是为了让人民监督并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行政审批涉及的项目、内容降低到最低限度,把行政审批包含的必要程序减少到最少环节,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及事后备案、监督检查的事项,尽量不要进入行政审批流程。确实需要审批的事项,要严格规范审批条件、流程,进一步削弱自由裁量权,面向全社会公告审批项目的内容、条件与程序等,确实履行告知的承诺,同时不断加快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监督机制和审批责任追究机制。

(4)对行政问责制进行推广。

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实现,并承担实施系统的负面后果的一种责任。行政问责制的本质是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和问责,采取刚性措施和快速反应的有效手段,确保政府权力的监督和约束,保证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遵守法律。

作者:杨凯 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阮朝奇.论边疆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的思路——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个案[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周光辉.从管制转向服务:中国政府的管理革命——中国行政管理改革30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3).

[3]黄新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变革——改革开放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政治学研究,2012(01).

第8篇:行政体制改革范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在会上作了题为《转变政府职能 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行政管理体制》的开幕辞,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在会上致闭幕辞。朱之鑫强调,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既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国情、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愿望出发,因地制宜、求真务实、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改革。

朱之鑫认为,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突破性进展,但行政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要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改革任务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健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权责,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完善政府机构设置,规范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建立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完善政府行政监督机制,做到权责明确、问责有力、行为规范、监督到位;继续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制度性建设。

王金祥在研讨会闭幕时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和谐社会;无论是优化经济结构,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无论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至关重要。此次研讨会题目选择得好、角度把握得准、提出的建议可操作性强。这次会议形成了不少共识,突出的有三点:第一,充分认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性。第二,准确把握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点。第三,不断探索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操作方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复杂利益关系和多方权力格局的调整,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方针,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妥善安排,做到改革方案周密稳妥、工作推进深入细致、风险防范及时有效。

第9篇:行政体制改革范文

作者:周志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北京 100871

近年来,有关我国地方政府的研究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地方政府的话题也常常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之所以会如此,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角色和功能的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种成就的取得与我国地方政府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地方政府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地方政府一直处在深刻的变革过程之中,这种变革最为重要的体现是地方政府在角色、功能和行为模式等方面整体上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中脱离出来,并逐渐融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积极功能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成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推动力之一。这点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赞誉,甚至被认为是30多年中国经济奇迹背后最为重要的独特的体制因素。然而,我国地方政府角色和功能的转变同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由于改革的不完善,地方政府腐败和地方公权力滥用也成为人们担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样被很多人从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角色和功能转变的角度来加以解释。二是世界性的地方政府改革的浪潮。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普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效率低下、反应迟钝、机构臃肿和财政赤字扩大。面对这种困境,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地方政府改革的浪潮,在这场改革浪潮中,各种新的理论和实践纷纷涌现并相互借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这一改革的浪潮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延伸。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改革也日益受到这种改革浪潮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我国地方政府的实践的基础上,有机地借鉴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改革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就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学界对于地方政府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一方面既彰显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历程后,地方政府到底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相关的改革,应该如何更好地扮演和规范自身的职责与角色,从而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是目前学界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

作为国内知名的地方政府问题研究专家,沈荣华教授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出版了大量有关地方政府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主持了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主编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的终期成果,《地方政府改革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一书凝结了沈荣华教授的多年研究的心血,是地方政府研究的又一力作。地方政府改革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地方政府改革的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效果,而地方政府改革也离不开不断完善的行政体制的宏观制度环境,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问题。本书对我国政府改革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并试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内容详实,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全书52万余字,从地方政府改革的起点、原则、目标到未来的发展态势,从基本的制度、权力结构、政府关系到具体的对策路径都有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作者试图从整体的而不是碎片化的视角来把握地方政府和行政体制改革这一问题,而在这种整体宏观的视野中又不失严密的分析进路。全书各章节之间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显示出作者较强的学术驾驭能力;二是在研究分析过程中注重“顶天”与“立地”有机结合。所谓“顶天”就是作者在研究中注重理论性的创新与理性的思考,如第九章中的“核心行动者”与“制度空间”的内容不失为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从这一角度分析中国当前地方政府的问题与现状让人眼前一亮。在这种理论分析的同时,作者也非常注重具体案例的分析,如行政服务中心与政府绩效的万人评议等,从而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在研究方法方面,全书注重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善于在把握世界实践经验的同时立足中国特殊的和具体的实际。比较研究是贯穿本书始终的主线,由于国外在地方政府改革和地方治理方面往往走在前面,因此其中不少的经验和做法对中国地方政府具有某些启示和借鉴意义,而特殊的制度环境以及具体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角色、功能、结构和具体过程方面与西方国家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使得这种差异凸显出来,有利于读者更为深刻地了解和把握不同地方政府的具体实践,并对中国地方政府的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和全面的思考,作者这种学术上努力可谓用心良苦。本书集中了不少学界较为前沿的学术成果,对当前国内地方政府的相关研究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总结。

目前,地方政府体制与行政改革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节点”,也就是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改革,现在的政府体制与行政体制正朝着服务型、法治型和责任型政府不断前进,但显然离我们预想的改革目标有不小的距离,如何更好地推动这种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达成和谐、幸福的政府治理是每个地方政府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就是这种责任的一种体现。相信本书无论对于从事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研究的学者还是对于从事地方政府管理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者来说,都是一部值得认真阅读的专著。(责任编辑 方 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