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音乐鉴赏范文

民族音乐鉴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音乐鉴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族音乐鉴赏

第1篇:民族音乐鉴赏范文

以后,西方音乐开始传入我国,后经“”、“变法维新”、“”等运动,以及二十世纪初许多音乐志士(如萧友梅、青主、李叔同等)留洋回国后的传播,西方音乐的内容、理论、形式、技法等在我国得以大量地介绍和运用。

西方音乐的传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受到全方位的冲击,但也促使国人对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中国音乐如何发展?二十世纪初对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一是“国粹派”,主张“复兴雅乐,不闻西乐”,对西方音乐采取抵制的态度;第二是“崇洋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只有西洋音乐才是最先进的音乐,甚至把西洋音乐说成是“蓝眼金发的美少女”,而把中国传统音乐说成是“不堪入目的黄脸婆”;第三是包括刘天华先生在内的“中西融合派”,主张“洋为中用”。

在“五四”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大批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他们创办了许多社团,展开了对新思想、新知识的探求。一部分人主张把我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引向西方化的道路。而“国粹派”则死守阵营,拼命维护雅乐,极力主张只有复兴雅乐才是我国音乐的出路。两种势力在当时都各持己见,各行其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天华先生通过认真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承认西方音乐的优势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我国民族音乐具有的优良传统及其特色。同时,他也认识到我国的民族音乐面临的境况,主张把西方的长处融合进来,革新和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使之与“世界同步”。

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刘天华先生1895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32年在收集民间音乐时染上猩红热而病逝。他在少年时代就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并掌握了一些技能,1910年上中学时开始学习军号,1912年考入上海开明剧社(注:当时演文明戏的团体(以演出西洋内容为主)。),得以更广泛地学习西洋乐器。之后又向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洲学胡和琵琶,同时也向众多的民间艺人、和尚、道士等求教,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及欧罗伯学习小提琴,同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主任范天祥一起学习西洋音乐理论、和声及作曲技法。在学习中,决定选择音乐为自己的终身职业,立志“改进国乐”。

刘天华先生对“改进国乐”作出的贡献,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1、倡导音乐的普及教育

十九世纪末,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提出了学校设立音乐课的主张,以及后来先生提出的“美育”思想,得到社会的拥护,随即产生了“学堂乐歌”,教育机构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西方的模式,对象以学生、文人、上层人士为主,有“贵族式”的格调。这些做法很难使音乐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此时,刘天华先生便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国的音乐教育并非造就几个专门的音乐人才去当教员,去做高等吹鼓手,乃是人人必备的一种养生之具……,要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注:引自《向本社执行委员会提出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刘天华),载国乐改进社的《音乐杂志》第一卷第二期,1928年2月。)深刻地指出了当时音乐教育的局限性,并提倡把音乐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刘天华先生1915年被聘为常州中学的音乐教师,这一时期,他组建学生课余乐队、丝竹合奏乐队,受到民众称赞,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名气。之后他三次发起组织“暑假国乐研究会”,研究探讨我国音乐的状况及如何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等问题,同时号召与会者:“合力工作,以救此国乐残生。”(注:引自《国乐改进社缘起》(刘天华),载《新乐潮》第一卷第一期,1927年6月。)参加研讨会的有学生、教师、民间艺人、和尚等各阶层人士。1927年刘天华先生主持组建“国乐改进社”成功,并创办了《音乐杂志》刊物,发表了许多音乐教育观点、音乐研讨、评论文章。此间,“国乐改进社”的一项任务就是面向社会举办音乐培训学校,刘天华先生提出对学员的学费收得愈低愈好,担任教师的社员不但不给薪水,还得捐资用于办学,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扩大音乐普及教育的影响。刘天华先生还利用业余时间给社会上不同阶层和不同年龄层的学员上课,不取分文学费,而自己的孩子因无钱交学费,只好在家中自习钢琴,刘天华先生的学生知道后,以先生周末补课为借给先生学费,帮助先生的孩子去上钢琴课。

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刘天华先生高尚的人格和致力音乐普及教育的崇高精神。他克服困难,多方奔走,招募人才,筹措资金,组建社团,创办刊物,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音乐教育的新路子。然而,没有政府的支持,仅靠几个“穷秀才”来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困难显而易见,以致于刘天华先生的许多计划没有完成。但他的精神和行动对当时不重视音乐教育的政府及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盲目性、极端主义等现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热心拯救民间音乐

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封建统治时期,民间音乐从来不受重视,即使在“五四”新思想风糜的时期,对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很少有人过问。“崇洋派”更认为民间的东西低下、落后,不值得花力气。一些民间艺人虽然充满创造力,可他们所处的地位非常低下,对社会的影响力极小。很多优秀民间音乐渐渐失传,刘天华先生力图改变民乐的地位,并首先从学习、传播入手,他指出:“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三者虽相辅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忘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注:引自《梅兰芳歌曲谱·序》(刘天华)。)他在传统工尺谱的基础上加注一些辅助符号,在左边加上近似简谱减时线的直线等等,并向我国民间音乐界大力推广线谱记谱法。他在《音乐杂志》上发表的音乐作品,采用工尺谱与五线谱相对照的形式,此举对推动音乐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收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方面,刘天华先生付出了艰巨的劳动,直至生命的最后。他在“国乐改进社”文件中制定了严格而完整的方案,如在各地招收致力于民间音乐的社员,调查各地域民间音乐的种类、形式、结构特点;了解各地对国乐和国乐改进的意见及各地学校对中、西乐教学的态度;向社会征集各种民间传统的乐谱、乐器、书籍、文章;计划成立国乐征集图书馆、器乐博物馆等等。这么宏大的计划和任务靠一个自发组织的小小的“国乐改进社”显然是难以完成的,然而刘天华先生就是凭着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顽强的意志,执着地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迈进。他自己经常到各类民间艺人聚集地(如北京天桥杂耍场等)收集记录各类民间音乐,为此曾使他染过多种疾病。他还经常把民间吹打的、街头卖艺的、耍猴的民间艺人请到家中,同他们一起演奏并记录他们的音乐。刘天华先生一生收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手稿,其中有《佛曲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瀛州古调》、《梅兰芳歌曲集》以及大量的民间锣鼓乐谱、吹打乐谱和民间小曲乐谱。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困难,《音乐杂志》只不定期地出版了十期,且篇幅有限。凝结他多年心血的许多手稿未能及时出版,他去世后,大部分失散。

刘天华先生不辞辛劳地拯救我国的民间音乐,体现了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也正是受他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音乐家致力于收集、整理我国的民间音乐,诸如《二泉映月》等精品才得以留传于世。

3、积极改进民族乐器

二胡产生于北方少数民族,流传到中原后,许多年过去了,其技法却一直没有大的发展,用途仅局限于民间歌舞、戏曲及宗教音乐的伴奏,还被许多人视为“粗鄙”或是“叫花子的象征”,不足以登大雅之堂。刘天华先生开始学胡时就遭到父亲的严厉斥责,甚至把二胡摔于地上。在后来的学习中,其妻子一开始也不理解,认为是没有出息之举。可刘天华先生认为二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挖掘的潜力,他冲破封建的传统意识,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多方请教,技艺不断长进。1922年,刘天华先生先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国乐及小提琴教师。由于他教学突出,很快被提升为教授,声誉和地位得以大大提高,他趁机创立专业二胡学科,将流行于民间的这一民族乐器引进了高等学府,使其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为现代专业二胡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刘天华先生结合教学经验,借鉴钢琴和小提琴的技巧,创作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和十五首琵琶练习曲,初步奠定了这两件乐器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批富有才干的演奏家,这些演奏家的风格对今天的民乐演奏家影响极大。

在传统的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的结构和演奏技巧方面,刘天华先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如把二胡传统的三把位演奏发展到七个把位,规定了固定的定弦音高(d[1]-a[1])和琴码到千斤的基本距离(45厘米左右);规范了弓法、指法,明确了揉弦、下滑、上滑、颤音、顿音、泛音等技巧的运用规范。在其兄刘半农先生的帮助下,完成了琵琶定位等律计算,确立了琵琶的“六相十三品”,并在传统琵琶品位上安装可以拆卸的半音品位装置等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扩展了二胡、琵琶的演奏技巧,丰富了它们的表现力。

此外,刘天华先生在民族乐器的研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经常把老乐工请到家中,共同探讨各种民族乐器的传统特点、发音结构原理等,并研究制作了古代的箜篌及一些少数民族乐器。由于他的过早去世,更多的研究项目没有来得及完成,先生去世后,家中还存放着许多用于民族吹管乐器改良的长短不齐的管子。

4、创造性的作品创作

刘天华先生的创作始于1915年,当时他处于丧父、失业、不得志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中,每天拉奏二胡,渐渐产生了《病中吟》的音调。在后来的艺术道路中,经过广泛地学习和探索,得出了“国乐之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和“一国的文化,断然不是抄袭些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认识。(注:引自《国乐改进社缘起》(刘天华),载《新乐潮》第一卷第一期,1927年6月。)他冲破传统的束缚,吸取外来技法进行民族器乐的作品创作,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把西洋技法应用于民族器乐创作的人,掀开了民族器乐发展的新篇章。刘天华先生一生共创作了十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一首丝竹合奏曲,还有一些整理的传统乐曲和根据民间小曲改编的独奏曲。

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1、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苦闷、彷徨及对理想的追求。如二胡曲《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和琵琶曲《虚籁》;2、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二胡曲《良宵》、《空山鸟语》、《月夜》、《闲居吟》和琵琶曲《歌舞引》;3、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如二胡曲《光明行》和琵琶曲《改进操》等;4、对理想得不到实现的忧虑与痛苦,如二胡曲《独弦操》等。这些作品的内容不仅表现了刘天华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反映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绪,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心声。其作品的创作技法运用了我国民间常见的核心音调的重复变奏法、自由延伸、模拟等手法,采用以凡代宫、变宫为角的调性游移对比,乐句结构多采用起、承、转、合及合头、合尾等形式。同时巧妙地吸收了西洋技法中的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前奏曲式、进行曲式等结构形式以及移调、转调、离调及各种音程的跳进、大三和弦分解等乐曲发展手法,3/8、12/8节拍的应用等等。

三、大力弘扬刘天华先生的精神

刘天华先生毕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探索与发展,对中、西音乐有着辩证的认识,既不盲目推崇西洋音乐,同时也能正确对待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点和弊端,他开创了全新的创作形式,创作了极具说服力的作品,向世人证明了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是其他任何形式无法替代的,这既是对“全盘西化论”的有力回击,也给死守陈规的“国粹主义”者以深刻的教育。

我们传统的音乐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色彩、社会风貌以及音乐特点,应该得到完整的继承和保存,但它只有发展才会光大,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保存。如果总是强调传统而拒绝新的内容,也无从谈论发展。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外来音乐形式被我们的音乐文化所吸收融合的事实。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气魄宏大的体现。然而,到十九世纪后期,我们的音乐文化暴露出了一些弱点,并受到了西方音乐的挑战,尽管它也并非弱不禁风,但确实有被击败乃至同化的危险。正是刘天华先生的创新形式,使我们民族音乐的民族性得以巩固,后来者在其精神的鼓舞下,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使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然,后来也有人对刘天华先生的功绩提出质疑,说是“中国就因为有了刘天华,导致我国现在的民族器乐洋不洋,中不中的”,这其实是一种复古思想的再现。刘天华先生的创作形式并非抄袭西洋,而是有选择地借鉴,目的是吸取一些外来的营养增添我们民族音乐的活力。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创作技法基本上以我国的传统为本,这一点,只要对其作品深入了解,就能清楚地体会到。刘天华先生在西洋音乐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他精通西洋音乐理论和多种西洋乐器,小提琴的演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很受托诺夫的赏识。然而他致力于国乐改进,这不能不说是高度的爱国精神。他为了改进国乐,一生都是在贫困和勤奋中度过的。他所付出的劳动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对民族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由于他的努力,使古老的音乐形式焕发出了无限生机,尤其是二胡,今天在民族乐器中已是佼佼者,但如果没有刘天华先生的努力,很难想象这门艺术现今会是什么样子,最起码也要落后许多年。

近些年来,我国民族音乐从收集、整理、研究、体系规范到作品的创作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更加多样,有的甚至把西洋的作品移植到民族乐器上演奏,这说明我们的民族乐器不仅能表达我们民族的韵味,也能表达异国的风格,体现出其多样性的功能特点,应该说这是一个尝试性的突破,可它并没有改变我们民族的特性。

第2篇:民族音乐鉴赏范文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 全面素质 传承音乐文化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西方经济大国对我国技术、资本的输入,西方的观念、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涌来。在对待外来文化上,我们既不能拒绝一切外来文化,搞闭关锁国,也不能否定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搞全盘西化。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普通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责任,也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的重任。普通高校的莘莘学子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有义务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出力。因此,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强调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中心地位。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艺术教育,推进民族音乐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情感,也是保护国家文化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普通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人才的需要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培养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造就一代热爱祖国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一专多能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民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人格的完善,促进心理的健康,促进德智体各“育”任务的实现,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充分重视民族音乐教育。

二、传承文化的需要

民族音乐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的,又为人民群众所广泛使用的。民族音乐由于地域性与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而各具色彩。它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以其具有的浓郁地域性,使人民群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品种繁多的民族器乐、曲艺及戏曲种类,它们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在当前传统文化遭受轻视和民族文化精神缺失的现实条件下,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民族艺术瑰宝和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普通高校就应积极开展传统民族音乐的普及教育。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大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进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好人才和文化准备。

普通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方法

普通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应积极利用现有的校内与本地区资源,寻求有效方法。笔者通过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程设置

在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要立足本土音乐,加大民族音乐课程,建构民族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有《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等艺术欣赏类课程;《中国民乐演奏基础》《中国民乐演唱基础》等艺术实践。还有《中国音乐简史》《民族民间音乐》等音乐理论类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较系统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育。通过艺术欣赏课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所了解。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音乐种类繁多,音乐表现形式丰富,民族音乐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类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通过艺术实践类课程可以使学生粗略掌握一门民族音乐的演奏、演唱技巧,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通过音乐历史理论的学习,学生对中国音乐发展的脉络就清晰了。而民族音乐技巧基础理论课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理论写作技巧,了解民族器乐的相关知识。

二、授课形式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的课程多、课时少,学生要想在四年时间内掌握较多的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保证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授课形式:

讲座式 讲座式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配备、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面向全校学生设计的, 课程形式可设置为选修课(大课),考试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可以利用本校师资也可以聘任校外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课程有《中国民乐》《中国戏曲》等课。此类课程主要侧重于民族音乐的讲解,需要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概况的了解。教学内容应使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相融,这样学生学起来既感到轻松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利于保证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民族音乐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境界。

鉴赏式 鉴赏式课程主要通过听觉系统,使学生在音响上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扩大民族音乐在大学校园的影响。此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中国民族器乐、民歌两大类音乐的作品,如《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中国名曲欣赏》等课程。授课时,教师先讲解与作品有关的知识,学生近距离欣赏音乐,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会起到积极作用,情感也易于回归民族,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与爱国情怀,逐渐培养起民族音乐艺术的欣赏群体,逐渐培养学生传播民族文化的意识,进而为更好地传承中国音乐做准备。

此类课程可设置为必修课,授课采取讲授大课的形式,考试方法采取听乐段笔答形式,考察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名称、作品分类、作品创作时代、作品主要特点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讲授式 讲授课程主要是民族音乐理论课程,此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采取大课的形式讲授,考试为笔答形式。如《中国音乐简史》《民族器乐》《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此类课程着重音乐发展历史会有较系统的认识,也会对我国悠久、优秀的音乐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第3篇:民族音乐鉴赏范文

关键词:音乐鉴赏;流行音乐;欣赏方法;欣赏心理

中图分类号: G6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2010603

收稿日期:2011-10-20

作者简介:陈琳(1973-),女,安徽霍邱人,合肥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在日渐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鉴赏课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载体也渐渐突显出来。由于我国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起步晚,起点低,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尤其当今这种现状:对象是21世纪的青春少年,而欣赏的音乐却是一味的传统和古典——这样务必导致高校音乐鉴赏课很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导致高校音乐鉴赏课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这也是音乐鉴赏难以普及的原因。如何让音乐鉴赏课在高校开展的好,开展的顺利,让学生既能走进传统和古典音乐的世界,感受音乐的魅力,又能让学生从被动填鸭者转变到主动探索的音乐人?每个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深思。笔者认为将流行音乐元素引入高校音乐鉴赏的课堂中,使之成为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的药引子,让音乐走进高校,走进青少年,是改善当前高校音乐鉴赏课现状的积极措施之一。

一、高校音乐鉴赏课引入流行音乐元素的必要性

流行音乐是一种大众化、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它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去揭示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曲调清新感人,好学好记,易于流传,并且很容易产生互动,引起各层次听众的情感共鸣[1]。

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成熟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个阶段使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和积极探索的心态,更容易接受、理解和尝试新事物。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不断翻新的流行音乐作品正好迎合了这一特点,同时接触流行音乐的渠道也多,各种媒介都刺激着他们敏感的感官和知觉。据调查,现在有80%左右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喜欢流行音乐,对他们来说流行音乐甚至成了音乐的代名词。他们普遍认为流行音乐比教材上的作品更让人感觉到亲切自然,好听,好记,好唱。由此可见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那么,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积极把握高校音乐鉴赏课的大方向,在保留醇香的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如何把美妙的流行音乐元素引入高校课堂呢?[2]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如何引入流行音乐元素

(一)现代流行音乐作品的选择

现代流行音乐更多的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影响,沾染些浮夸和商品化气息。这就需要我们在高校音乐鉴赏课堂中有选择地应用流行音乐元素。因此,教师在引导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之前,应仔细甄别,把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作品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入到课堂中,并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和欣赏流行音乐作品,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他们对流行音乐有更全面和科学的认识,把他们从不加选择的接受引导到对流行音乐的理性认知,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对音乐的判断力得到提升。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要求,兼顾学生的需要来选取作品。

1.包含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元素的作品。这类作品一般包含了很多中国民族音乐内容,如古诗词,地方戏曲,民歌,民族器乐等,此类作品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往往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感觉到并不是那么遥远,更不是高不可攀,亲近则进,那么这类作品就可以作为教学中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和了解我们本民族音乐的根,本民族音乐的美!这类作品很多,如用民族五声调式写成的《东风破》,以及《蜀绣》等作品就渗透着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它既继承了传统的诗词歌赋的文采又穿越了时空来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大舞台上,让很多年轻人也为之涌动,随之传唱。

2.励志与情感作品的选择。表达感情的流行歌曲题材很多,有表达爱情、亲情、友情、爱国之情等题材的作品。如歌曲《父亲》,总能让人看到一个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父亲的伟大形象,令人感动。在欣赏和学唱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能理解父母,体贴父母,从中得到情感上的激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感恩的心》等让人懂得人与人之间关爱与理解的珍贵。而一些励志的音乐作品更是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远大的理想方面起着重要影响[3],此类作品有《我相信》、《最初的梦想》等,这类作品,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往往能从情感上引起听者的共鸣。类似以上作品的流行音乐纳入到高校音乐鉴赏课堂中务必使之增添了其现代气息以及它的通俗性,再把它与其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相结合更使其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为老师与学生、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沟通架起了美丽的桥梁。

(二)课前精心准备

第4篇:民族音乐鉴赏范文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国民族音乐;课堂教学实践

流行音乐是引导时展的重要标志,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大背景下,将流行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以及音乐课堂相结合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三者相结合,不仅可体现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也可体现出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教学的融合,使民族音乐在新一代音乐人中生根、发芽,并不断发展壮大,在流行音乐的推动下,实现民族音乐的创新、传承和发展。

一、中国民族音乐进课堂的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和发展,仍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首先,在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基础知识方面。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并未对民族音乐进行特定的设置,再加上流行音乐盛行,直接导致民族音乐难以融入到学生的音乐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只停留在现阶段音乐基础上,而在短期内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也存在较大困难。其次,民族音乐在各阶段的音乐课堂教育中一直处于表面阶段。音乐课堂中关于民族音乐只是存留了单一的教学形式,并未抓住民族音乐的精髓和重点。这就导致学生并不能从根本上接受民族音乐,此种音乐形式要想彻底融入到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困难。最后,民族音乐进课堂仍存于初级发展阶段,其活动形式仍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将中国民族音乐引入课堂的活动形式尚且未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且无前车之鉴,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主动探索和不断尝试。此外,大多数的民族音乐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根据学生的鉴赏水平进行教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极大的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以往教学中,音乐课堂以自由教和自由学为主要标准,但若将民族音乐引入课堂,则需要学生按照教师指定的固定方向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流行音乐为动力推进中国民族音乐进课堂

作为当下发展较为迅速的流行音乐,在将中国民族音乐引进课堂的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民族音乐进课堂活动可以流行音乐为载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鉴赏能力和水平,促进民族音乐不断发展。首先,在发展和结合的过程中,体现民族音乐的时代性。民族音乐虽具有一定的传统性色彩,但其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只有将更多形式、更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融入其中,方可带动中国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和发展。一方面,可吸收流行音乐中的流行性元素,将其融入到民族音乐的教学中,使课堂上的民族音乐体现出更多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来源、发展、传播过程,看到课堂教学外民族音乐的更多精彩,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民族音乐的多元化特征。其次,结合区域特征及本地区的音乐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中国民族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这就意味着一些含有地域特征的民族音乐可在本地区的课堂中实践和发展。例如,蒙古歌舞代表着当地的文化性和地域性,则在课堂教学中,可将蒙古歌舞的特征与办学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民族音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拓宽途径。最后,将代表性民族音乐引入音乐课堂。将民族音乐与音乐课堂教育相结合,并不仅仅需要在当地传承自身的音乐文化,更要将地域性的民族音乐传播到其他地区,甚至是其他国家,这则需要结合流行音乐的特征。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流行音乐并不具有所谓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而民族音乐需要的更是这样的发展特征。在大多数地区,流行音乐代表着时代的风向标,而将中国民族音乐融入到这风向标中则可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此外,在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活动中,仍需要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去了解属于中华子孙的音乐文化。此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不能要求学生杜绝对流行音乐的欣赏转而只欣赏中国民族音乐,这种情况不现实。每个学生的个人喜好不同,但却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逐渐接触中国民族音乐,通过逐渐接触的方式,慢慢改善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喜爱。因此,在推进中国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教学中,可以从具有流行音乐特点与中国民族音乐内涵的“中国风”音乐着手,多放一些“中国风”类型的音乐,使学生逐渐喜爱上中国民族音乐。除了这种“中国风”曲目的引入以外,也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具有民族性的曲目,比如周杰伦演唱的《龙拳》,再比如他的《东风破》。一个是在歌词与去掉上做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修改,另一个则是歌词上改变了苏轼的词文。同时,周杰伦的歌曲中,很多都带有中国民族乐器的参与,比如《双节棍》中演奏中使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二胡,而在《台》当中有引入了古筝与葫芦丝。这些民族元素都使得他的音乐更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通过习得他的歌曲,引导学生充分解析民族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存在合理性与必要性,进而接触中国民族音乐,体会民族音乐给人们带来的不一样的享受。

三、总结

综上,民族音乐是几千年来音乐发展的精髓,体现了较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行音乐的推动下,将民族音乐融入到现代的音乐课堂教育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还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学生将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使中国民族音乐不断延续,绽放光彩。

作者:底彦芝 王志玲 单位:郑州市第九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任华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当前高校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艺术百家,2014,(06):231-232.

第5篇:民族音乐鉴赏范文

一、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传统音乐

中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其中音乐的发展也是多元化的。我们强调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元的音乐文化,这并不是要否定欧洲传统音乐的经典地位,也不是要将非欧洲的各个民族与地区的音乐拔高到某种程度,其要义是立足于本民族和本地区的音乐文化开展多元的音乐文化教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倡导多元化的理念与视角绝不能忽视本民族的地位。再多元再丰富的文化都是扎根在每一个民族独立发展的文化的基础之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谓世界性的多元的音乐文化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对高中生来说,全国各地极富特色的民歌、各民族代表乐曲和部分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都应该认真去鉴赏学习。但在当前的教材体系中,这部分内容并不算多,所以应该加大对我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将精彩纷呈的各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瑰宝引入高中音乐课中来,把音乐课堂打造成学习、鉴赏和发扬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阵地。要做到这一点,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是核心,也是音乐课堂能真正践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的前提。笔者认为蒙古族、苗族、壮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和舞蹈,葫芦丝、埙等传统民族乐器等都能应用到课堂中来,还有一些地方的音乐资源比如京韵大鼓、江南丝竹等也可以合理引入。通过对这些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鉴赏,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正确评价民族音乐的世界意义。

二、积极推广和引进地区乡土音乐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本地区和本学校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将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引入音乐教学中去,可以拓展高中生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范围,开阔他们的音乐文化视域,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水平,从而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乡土音乐文化。高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乡土音乐文化资源的基本现状和所在学校的音乐教学情况,在音乐鉴赏课堂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本地区的乡土作品让学生赏析,可以是本地的民歌或者歌舞,也可以是本地的特色器乐或者本地的戏曲形式,等等。例如无锡的高中可以在音乐鉴赏课上引入当地音乐家的作品,比如《二泉映月》《良宵》这两支二胡曲;昆山的高中可以将昆曲引入音乐鉴赏课堂;笔者在课堂上也经常将徐州的地方戏曲形式像柳琴戏、梆子戏和丁丁腔等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去。

实践表明,将地方音乐资源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进行整合,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有利于营造和谐的音乐鉴赏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熟悉的音乐中自由地欣赏,真正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让高中生更多地接触本地区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还能让他们对所在地区的乡土音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热爱并传承乡土音乐文化的责任和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适时选择和渗透世界民族音乐

世界音乐并不仅指传统的欧洲音乐文化,还应该包括世界上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和其他种类的音乐文化。当然,落实到我们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高中音乐教育中,我们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音乐搬过来,也不具备将世界上这么多音乐种类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的能力,因此,选择一些代表性的世界音乐文化来进行教学就足够了。其实从我们现行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可以看到,部分世界音乐的内容已经被放入教材中,例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民间音乐等。虽然只是少量的作品欣赏,所占比例也不大,但已经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了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

另外,如果高中音乐教材的发展还需要再完善世界音乐这部分教学内容,中东阿拉伯地区的音乐以及当下的国际流行音乐也可以放入课本中。这些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紧跟当前的潮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第6篇:民族音乐鉴赏范文

关键词:教学内容;替换;补充

课程改革后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丰富,包含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向高中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音乐世界,在这里有歌,有舞,有器乐;有古典,有当代,还有各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可以说,这个时代的高中生享有一个规范的教育体制,也幸运地拥有一套适合他们的音乐教材。教材具有普遍性,但学生具有特殊性。课改已实行了多年,但教材基本不变,由于社会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变化着,所以每一年的学生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年的音乐教学中灵活地使用教材,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

一、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与替换

教材提供给教师一个丰富的资源库,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资源库中的资源全部套用,而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做恰当的取舍或替换。

如高中音乐鉴赏的“民乐篇”,教材安排了骨笛演奏的《原始狩猎图》、编钟等民族乐器演奏的《梅花三弄》、管子演奏的《江河水》、阮演奏的《火把节的火把》、京胡演奏的《夜深沉》、潮州弦诗乐的《狮子戏球》等作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对这些作品一一介绍并让学生曲曲欣赏,我们要做的是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该给学生什么再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删减。对于不同地方的学校还可根据自己的地方情况来进行内容的调整,如珠江三角区的学生由于对广东音乐熟悉,就可用广东音乐《步步高》来取代潮州弦诗乐《狮子戏球》,而管子演奏的《江河水》对南方孩子来说很难理解,这一内容就舍弃了;相反,北方孩子对管子、京胡等更容易理解,可以此为重点,而南方音乐则可用江南丝竹来替换,课的导入则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新民乐的组合如女子十二乐纺等引入,使教材内容得到一定补充。

再如花城出版社的《音乐鉴赏》“生活之音”中,教材安排了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打字机》、《盖邮戳的音乐》、《钟》、《里莫日的集市》、《赶摆路上》和《永恒的水》,这些作品都是国内外的经典作品,形式也不同,有交响乐队演奏的形式,有合唱的形式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的主次进行了安排,并从教材外选入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作为教材内容的辅助。实际过程是:把《钟》、《里莫日的集市》、《赶摆路上》等几个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的作品舍弃了,把《打字机》、《盖邮戳的音乐》和教材外的补充内容《野蜂飞舞》安排为课堂的开始,通过让学生为音乐找题目导入课堂,从教材外找的补充内容《破铜烂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音乐有更感性的体会,然后引出《永恒的水》,并把本课的重点放在《永恒的水》的学习上。这样的效果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目标更清晰,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经典曲目的补充

音乐领域里有很多经典作品,作为教材不可能一一安排。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对一些优秀的经典作品可适当引进课堂,对教材做恰当的补充。如高中音乐鉴赏“音乐与生活”中的“自然之韵”,教材内容安排了法国作曲家梅西安的《异国鸟》、德彪西的《海浪的嬉戏》和郑秋枫的《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由于教材中的作品相对来说不容易引起学生共鸣,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在导入时补充经典作品《森林狂想曲》和《百鸟朝凤》,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了解,又更容易理解音乐与自然的联系。引出课题后,再让学生欣赏《海浪的嬉戏》。由于《海浪的嬉戏》是印象派音乐德彪西的作品,学生很难体会其风格,这时可安排补充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让学生既多了解经典音乐作品又能在对比中感受到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地方音乐素材的补充

1995年在音乐教育领域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中,确立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主题,并提出了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最重要资源,1999年8月,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继续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之后,进一步对民族音乐教育作实践方面的探讨,倡议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基础,建立“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构建学校音乐教育系统工程”。《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集风土民俗为一体。我国地大物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其自身文化艺术的特点,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音乐,更是各地各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不同省市,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或音乐,这在教材中是没有的。以广东省为例,有粤东的渔歌,客家的山歌,珠江三角区的沙田民歌,粤中粤西的卖鸡调,粤北的民间歌舞,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音乐及文化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让民间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使弘扬民族音乐的课程理念得以实现。

四、自组教学内容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各校的条件和学情,教学中还可参考教材内容重新安排教学内容,也可根据需要自组教学内容。

2009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建国六十年。全国上下都用不同的形式来庆祝和纪念这特殊的一年,中央电视台的文艺栏目也适时推出相应节目,如歌声飘过三十年、歌声飘过六十年等。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通俗歌曲因其大众化、全民化的特点,得到许多中学生的喜爱。把流行歌曲引进课堂—这是一个不衰的话题,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新的学年开始后,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调查时,依旧得到“我喜欢流行音乐”、“我希望流行音乐进课堂”的信息,在开学的第二个星期就上了一堂“中国通俗歌曲赏析”一课,而这课就是在观看中央三台播放的“歌声飘过三十年”、“歌声飘过六十年”等节目得到的启发设计的,本课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内容的有机结合,选择中国各个时期的部分通俗歌曲,按时间的发展顺序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对比欣赏,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通俗歌曲发展的过程中,有无数的作品,怎样选择作品,选择什么作品,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他们熟悉的内容、“美”的作品,如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歌曲《小城故事》、《外婆的澎湖湾》;八十年代中期的《黄土高坡》;九十年代中期的《涛声依旧》以及新世纪韩红的《家乡》等。在这样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中,课堂展现出的是一片生机。(作者单位:顺德勒流中学)

参考文献:

第7篇:民族音乐鉴赏范文

[关键词] 钢琴教学 幼师 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广博而精深的华夏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无论是优美抒情的民歌,地方色彩浓郁的戏曲音乐,还是绚丽多彩的各类民族器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

一、民族音乐文化现状

整体上看,目前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状况呈现衰弱趋势,广大青年学生喜欢通俗音乐,民族音乐缺乏广泛的听众群体。广播、电视、唱片公司加快了流行音乐的传播,使人们的视听领域几乎都被流行音乐包围着。“追星族”越来越多,而民族民间音乐的爱好者越来越少。致使民族音乐的市场范围越来越窄小。一些地方戏曲、说唱面临失传的危险。全国中小城市都掀起了钢琴与电子琴学习高峰,而对我国具有几千年演奏历史的传统乐器的学习人数却很少。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这一课题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民族音乐文化意义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继承与发展会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以及民族精神的重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民族音乐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几千年来华夏文明史的进程中,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民族音乐在塑造精神文明与提高民族自信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健康的民族音乐能够促使人们树立民族自信心并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实践及心得体会

民族的艺术起源于民族的生活。要想让学生理解民族艺术,就要向学生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特征,以及各地不同的生活背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学习各民族的音乐,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这一课题融会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努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听赏

1.听赏的广泛

(1)听赏各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语言、生活、民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及民族性格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的题材内容也各不相同,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新疆民歌活泼欢快,东北民歌质朴豪放,内蒙民歌辽阔粗

犷,陕北民歌高亢奔放,江南民歌抒情婉转。在教学中我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听赏,如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川江船夫号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陕西民歌《走西口》、《绣荷包》、《黄河船夫曲》,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台湾民歌《天乌乌》,吉林民歌《阿里郎》等等。这些上口、动听的民歌,容易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听赏民歌器乐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优秀的器乐曲可以表达人们细腻的感情,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独具特色、优美动听、婉转低迥。如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古筝曲《渔舟唱晚》、琵琶曲《十面埋伏》与《彝族舞曲》、管弦乐曲《步步高》《春节序曲》《黄河》等等。在听赏前,先用生动的语言作简单的介绍,给学生讲解乐曲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使学生更透彻地感悟作品的思想实质,最后达到从听觉到心灵上的共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

(3)听赏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及民族歌剧,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我国的戏曲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地方剧种,各地的唱腔也各有特色。如黄梅戏的委婉、抒情,豫剧的高亢激越,京剧的婉转妩媚。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作为学生的听赏内容,可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拓宽视野。如京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越剧《天下掉下个林妹妹》等,都是戏曲艺术中的经典。

2.听赏到熟悉

作为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铃木音乐教学法”,其核心就是强调环境以及“听”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另据研究资料显示,很多大音乐家从小就生活在一些大教堂附近,教堂中的唱诗班、管风琴演奏的音乐每时每刻滋养着这些音乐巨匠们。很显然,音乐听得多自然就熟悉了,熟悉的东西才能产生感情,音乐的兴趣就在于熟悉。

3.听赏的专业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相关音乐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把音乐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会使音乐更加丰满、生动,但这不是音乐的全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承担了音乐教学中较为简单的一部分内容,至于音乐主题的形成、变化等却少有涉及。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幼师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如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生平等。学生真正缺乏的是对音乐语汇最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如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音乐情感发生了什么改变,和声色彩的变化如何体现情境的转移,同样的旋律用古筝和竹笛演奏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等诸如此类。

(二)实践

1.有针对性地选择改编过的有关民族音乐方面的钢琴曲作为练习作业,深化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在选材上要难易适中,以适应学生的音乐水平,使作品能易于发挥。课前要向学生介绍其剧种、音乐特点、创作背景及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弹奏时,不但使学生掌握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其风格,抓住音乐的特点,奏出民族音乐的“味道”。

2.把学生喜爱的耳熟能详的民歌作为钢伴的教学材料。加强即兴伴奏的训练,尽量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民族歌曲,如《梁祝》、《阿拉木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红旗》等,让学生在练习技能的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感受民族音乐的美,享受民族音乐的美。

3.增加有关钢琴作品赏析的课题与讲座,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以及自身弹奏水平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对钢琴艺术有广泛的了解,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文化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修养。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做到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用自己的情去感化学生,并在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以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发扬民族精神,唤起民族的自尊心与民族的自豪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艳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J].科学教育,2008,11.

[2]金超哲.试论高校音乐教学与对学生民族音乐情感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8,34.

第8篇:民族音乐鉴赏范文

地方戏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地方戏曲教学要注意克服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工作,采用先进手段优化教学方法,运用优质网络资源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音乐鉴赏;地方戏曲;重要性;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2005年制定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我国第六届国民音乐研讨会的主题是“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根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旨在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真正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传统戏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学习传统戏曲可以了解并深刻认识不同地域戏曲文化。本文试对当前《音乐鉴赏》中地方戏曲鉴赏教学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提出改进的粗浅策略。

一、《音乐鉴赏》中地方戏曲鉴赏教学的作用

陕西省地方戏曲资源非常丰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进行秦腔等戏曲教学,不仅充实和拓展了高中音乐鉴赏必修模块中戏曲音乐鉴赏的内容,而且从宏观上能够发挥以下作用:

1、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和强调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戏曲是我们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之一,这种文化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群众基础三个方面。

(1)戏曲的文化价值。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反压迫斗争或者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多数被作为传统戏曲的剧目。据统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组织老艺人口述并加以笔录,记录并保存了一大批珍贵遗产,计陕西省3000本,甘肃省1500本,宁夏、青海、新疆也都有一批,就其题材而言可以说异彩纷呈。从而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文化创新提供了基础与动力。例如:秦腔既反映出西北人民爽朗、慷慨、耿直的性格,又体现了西北地区人民群众勤劳淳朴的民俗风情,以及黄土地特有的文化气质。

(2)戏曲的历史价值。戏曲起源于原始时代的歌舞,从古至今,历经各个朝代,它一直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也是社会沧桑巨变的时代见证和中国历史的演绎。戏曲,大多表现的是才子佳人的天作之合,或者忠臣烈士的坚贞报国,戏曲中的一些英雄情怀对激发当时人们的爱国精神,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戏曲的群众基础。戏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中拥有无数的爱好者。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古老的艺术逐渐衰落,但是农村的观众对戏曲的喜爱仍旧未变,这和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关。大多数西部农村中农民半文盲、文盲占较大比例,对民间文化的选择和接受也使他们对戏曲无法割舍。在田间地头,在农村庙会,红白喜事,都能听到、看到地方戏曲的身影。所以,戏曲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群众是戏曲繁荣的基础。

2、弘扬中华戏曲艺术的重要方式

之所以说高中戏曲音乐鉴赏是弘扬中华戏曲艺术的重要方式,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是进行戏曲音乐鉴赏的主阵地。学生对于戏曲的最初认识,来源于小时候的肤浅印象和生活环境。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通过音乐课堂上戏曲的鉴赏、音乐教师的引导讲授、参与戏曲表演活动等,对学习戏曲的意义和重要性已深入精髓。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戏曲概莫能外,所以要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精心创设戏曲鉴赏的情景,从教室布局到多种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设备,以兴趣为先导,通过戏曲本身的艺术魅力来唤起高中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不自觉的步入戏曲的艺术殿堂。

(2)戏曲独具的艺术魅力为自身的大力弘扬做了最好的注解和诠释。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外貌美、形象好,仔细推敲,原来他人本身具有“美”的资本和条件,戏曲也是如此。究其历史,戏曲起源于原始的歌舞,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歌舞戏”,唐朝时出现了“参军戏”,到了宋代,民间的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综合一起,产生了“宋杂剧”,直至元代,戏曲形成了。纵观戏曲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经典的“大戏”,其中在历史更迭变化中,演绎了以历史事件、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数不清的悲欢离合。使得学生通过戏曲自身的魅力知道:昆剧是“中国戏曲之母”;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合春班”;《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打开了学生学习戏曲的心灵大门,从而也优化了课堂教学。

3、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加入地方戏曲教学内容,从表层看体现了民族文化,从深层次看,这种教学也是新时期振奋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华文明古国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文化遗产,经历几千年繁衍几千年孕育,戏曲正是其中独具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只有通过戏曲音乐鉴赏教学,学生才会领悟戏曲的精髓和独到之处。

二、《音乐鉴赏》中地方戏曲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普通高中在音乐教学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学生对传统戏曲越来越隔膜,戏曲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2007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了新课程改革后的音乐教学实施阶段。在落实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精神付诸于教师教学行为、学校的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戏曲鉴赏教学新理念的提出与现实的教学行为应有关系的建立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还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教学三维目标的割裂

三维教学目标好比是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它是指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第一,“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都指向人的发展;第二,“三维目标”是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的。针对学生的发展,既不能优先发展其中一个也不能缺少任何一个;最后,“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它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因材施教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侧重点。但是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却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不能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平衡关系。

2、音乐鉴赏模块中戏曲音乐教材应用的困惑

缺乏对教材的全局掌握和对新课程要求下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也不知道这一课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体系中居于什么位置。对新教材中的“三维目标”的要求,缺少相应的戏曲理论的支撑,缺少在教学用材上“度”和“量”的控制,不能就现有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设置课时。此外,与戏曲音乐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优质戏曲教学资源也比较少。有时音乐教师囿于自己的老经验和有限的戏曲知识,不能将戏曲音乐鉴赏教材灵活的使用。

3、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

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体现在“就教材教教材”上,一张嘴,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没有通过认真的钻研领悟戏曲鉴赏教材而转化成自己的教学所需,在使用教材上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也缺乏开发和有效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不能将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学生学习有机整合起来。

4、戏曲鉴赏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化

音乐教师虽然知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可是在音乐戏曲鉴赏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并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在自主学习中缺乏音乐教师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指导与引领,合作学习中有时学生讨论热烈有余但效果不佳,缺乏更深层次的学习交流和有意义的思想碰撞,探究学习有时曲高和寡,超过学生的研究能力;有时过于讲究形式,显得教条呆板,与现实问题的联系相去甚远。

5、戏曲鉴赏教学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化

(1)评价方法比较盲目和随意,缺乏连贯性,没有针对性的戏曲鉴赏课的教学评价设计,而是盲从于高中音乐教学的总体设计,未凸显戏曲鉴赏教学独特的个性。(2)往往重视了戏曲鉴赏教学的结果评价,忽视了其过程评价,不能做到通过多种途径随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并进行有效强化和矫正。(3)在面对戏曲鉴赏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进行反馈时,思维反应较缓慢,缺乏及时的矫正意识和有效的矫正措施。

三、进一步完善《音乐鉴赏》中地方戏曲鉴赏教学的策略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主体践行者,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而且还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相应的变化,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来革新教学内容,从而呈现为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呈现为全体学生戏曲艺术素质的提升。为此,教师要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并运用新课标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切实有效地大面积提升陕西省高中戏曲音乐鉴赏教学的质量。

1、开展戏曲知识问卷调查,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工作

在每年级每学期学生开课时,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摸清学生对中国戏曲的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取得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戏曲鉴赏教学做好铺垫。

2、优化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积极探讨多样化教学方法,遵循“学为主体、教为引导”的原则,一改曾经填鸭式教学方式和枯燥乏味的强灌式教学方式,重新建立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来突出高中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

3、采用先进教学手段,优化戏曲课堂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将音、画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在戏曲鉴赏课堂上播放视频,观看名角名段,戏曲中独特的道具、华美的服饰、腾挪跌宕的身段等,使得戏曲鉴赏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比起独白式的说教更能有效地调动起高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思维活跃中感到快乐,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4、运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9篇:民族音乐鉴赏范文

【关键词】民族音乐 音乐教育 策略

一、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拓展音乐视野,掌握各地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热爱民族文化。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听不懂、学了不实用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民族民间音乐采用讲授法教学,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叙述事实、解释概念、阐明规律的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信息量大、灵活性大、逻辑性强、教学进程中便于调控。缺点也非常明显,学生比较被动,缺乏直接实践和及时做出反馈的机会。这种方法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单调。

(二)教学手段落后

教具单一。长期以来,本课程还是采用粉笔、黑板、录音机、钢琴等传统教学设备。学生无法感受立体、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教学手段落后,导致“海量”信息难以传输。

(三)教学实践单一

一是学生缺乏将这门课的知识运用到相关课程的能力;二是缺乏田野实践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民族民间音乐是一门“活”的课程,不深入民间进行田野实践难以真正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精髓。 上述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如何解决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课程中的民族音乐。以北重六小四年级的学生为例子,全年级共有4个班,每个班有55人左右,全年级大概有220个学生。学校对于音乐课课时安排为一个班每个星期上两节音乐鉴赏课,一学期大约有28节课。学校在周末还设置其他有关音乐的兴趣小组或者组织有关音乐的活动,不存在被主科占用课程的现象。因此,学校是重视音乐教育的,而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是根据老师的安排而进行的。对民族音乐知识了解甚少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民族音乐知识五道题目全答对的仅有21人,占总数的5.9%,五道题全答错的有297人,占总数的84%,可见,大部分的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了解甚少。

2.流行音乐远比民族音乐更受欢迎在关于喜欢音乐类型的调查中,有86%的同学表示喜欢流行音乐,但是却只有6%的同学喜欢民族音乐。在关于平时是否会唱民族歌曲和流行歌曲的调查中,有91.6%的人表示会唱流行歌曲,而表示会唱民族歌曲的人只有11.7%。可见,在小学生当中,流行音乐比民族音乐更受欢迎,流行音乐也开始逐渐成为校园学生喜欢。

3.学生观念中不重视民族音乐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有56.5%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持无所谓态度,仅有24.7%的学生持喜欢态度。而能在课外时间里自己学习了解民族音乐的少之甚少,只占1.4%。由此说明,学生自我观念里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度不高。

二、如何提高民族音乐在城乡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现行的音乐课程里面编有不少民族音乐的内容,但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使他们学有兴趣,教师就必须要研究教材,广泛地寻找符合学生实际及与民族音乐相关联的知识,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展示给学生。在如今小学的教育现状下,如果要让学生花过多的精力来学好民族音乐是不现实的,但是如何使民族音乐教育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如何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如何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我认为音乐教师应在实施教学中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愉悦学生习潜意识地接受民族音乐。

(一)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族音乐,多层面了解民族音乐比如在播放民歌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有关这首民歌的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地方小吃等等,使学生更进一步走进该民族,更了解该民族的风土人情,从而更热爱该民族的民歌。

(二)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族音乐,多角度了解民族音乐,学生一旦有兴趣,就爱唱长唱,只有常唱的歌曲也就能成为“流行歌曲”。在讲述这个悲惨命运的故事的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相关电影片段,通过电影演员生动的表演,让学生可以更深刻的感受,体会其音乐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