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德考核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意义和不足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意义完成刑罚的预防功能。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的目的除了惩罚犯罪行为,更重要的是为了预防犯罪,包括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有观念认为刑事和解会弱化刑罚的预防功能,不能完成预防犯罪的目的,实际上并不会。就一般预防来说,轻微的刑事案件实行和解不诉,能达到一般预防目的。因为轻微刑事案件的社会影响小,一般情况下影响范围较小,在进行刑事和解中,有周围知悉的人员参加,他们能够感受到犯罪给别人带去的痛苦,也能感受到加害人真诚的悔罪和改过自新的要求,不会再去实施类似犯罪。就特殊预防而言,对于较为严重的刑事案件,刑事和解直接将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大小作为达成和解的前提考量因素,因而体现着更为直接的特殊预防的功能。但也并非意味着实施严重犯罪的加害人,就不可以进行刑事和解。笔者认为,由于实施严重犯罪的加害人主观恶性大,人身危险性强,社会影响恶劣,在刑事和解中如果对该类加害人不,则会给社会上其他人以错误认识,即无论犯多大的罪都可能不受刑罚惩罚。所以,对实施严重犯罪的加害人,即使达成刑事和解,仍要。加害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犯罪人能够通过和解实现了自我转变,体验到了社会的宽容和温暖,重新走向社会后一般都能遵纪守法。和解机制保持了犯罪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避免了给犯罪家庭带来的情感缺失和经济负担,避免了家庭破裂或其他负面效应;刑事和解以化解犯罪人和被害人的冲突为主要目的,一般在解决刑事问题的同时也使双方当事人矛盾纠纷一并得以解决,被害人的损失得到及时、充分、有效的补偿,进而修整和平复了犯罪行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受害人利益的保护。根据联合国在世界范围内所作出的一项调查,有半数以上的受害人关注的并不是加害人得到什么样的刑事处罚,而是如何使自己的物质精神损失得到补偿。在以往的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受到了相应的刑事处罚,使公众大快人心,有利于对社会的影响,但于受害人而言,其受到的侵害可能因为加害人的锒铛入狱而得不到实现。最后导致受害人的损害没有实际性地得到补偿,连受到损失的基本的物质赔偿都得不到。刑事和解制度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侵害人的主动认罪、道歉和相应的赔偿能够使受害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补偿,弥补受害人遭受侵害的利益。受害人诉讼地位的提升。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不仅包括对加害人、被告人、罪犯人权的保障,还应包括对被害人人权的有效保护。在现阶段,法律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人权保护已达到了一定高度,而对被害人的人权保护却不够关注。以往大多的刑事案件中,受害人在受侵害后,刑事追诉权最终完全由国家掌握,在刑事诉讼中不能否允许当事人依照其主体意思进行自治。刑事和解的出现,提升了受害人的诉讼地位,使其在解决刑事冲突中不仅享有了参与权,还发挥了主要作用。刑事和解给双方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双方就犯罪的影响进行讨论,使加害人能深刻地体会其行为后果,从而促使其真诚地认错、觉悟。给侵害人当面谢罪的机会,从而也减少了受害人的报复情绪。刑事和解以被害人的利益保护为核心,同时兼顾犯罪嫌疑人及公共利益的保护,在刑事司法的宏观系统内促进了受害人、加害人及公共利益保护的价值平衡,促进了刑事司法的整体公正性。缩短了刑事案件的诉讼进程。适用刑事和解机制,减少了诉讼环节,降低了诉讼成本,节约了诉讼资源。在当前刑事犯罪问题日益严重与司法资源明显不足的矛盾背景下,适用刑事和解快速、合法、有效地处理大量轻微刑事案件,使司法机关能更加有效地集中人、财、物等资源,重点处置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刑事和解起着诉讼程序的繁简分流作用,对全面提高诉讼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不足不同模式下和解制度的制约性。实践中刑事和解的做法有以下四种,一是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二是在专门的调解机构组织下和解;三是在检察机关促成下和解;四是检察机关受案后将案件交专门的调解机构主持和解,即“检调对接”。以上四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模式,省时省力,但只适用于双方当事人能够达成共识,案件事实清楚的情况。由专门的调解机构促成的和解,其优势在于时间充足,与双方当事人都比较了解熟悉,易于主持并达成刑事和解,但其法律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达成的法律效果也不尽相同。第三种模式,虽然检察机关了解案情,具有较高法律专业素养,但检察官们普遍对如何摆正自身角色———追诉者与调停者感到困惑,促成和解的心态也各自不一。第四种模式下的检调对接,还不能普遍展开,一些偏远地区的调解机构还没建立或建立的不够完善。刑事和解受制于被告人经济条件的好坏。由于无钱赔偿就得不到受害人的谅解,即使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也不能适用刑事和解的,而经济条件好的加害人,虽然造成的损害较大,因能及时足额赔偿,就可能得到从轻或免除处罚,这也加剧了法院同罪不同罚,从而出现了不公平的社会负面影响。刑事和解制度形成后的法律后果不明显。新《刑事诉讼法》279条规定:“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做出不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依照这一规定,刑事和解多数情况下还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只是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才能不追究刑事责任。因为在刑事和解制度化前,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刑事和解案件,也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对于除此以外的其他刑事和解案件,也可以以具备酌定从宽情节为由从宽处理。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中职数学;职业教育; 形成性考核;能力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167-01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这些学生的基础课程普遍比较差,数学尤为突出,从而造成了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显。针对这些情况,我校积极推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由于考核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和“学”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对中职数学考核制度改革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一传统中职数学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数学作为中职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我校及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是采用期末和平时成绩按比例求得总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1.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分胜负”,一旦试题出的有些偏,成绩就会严重失衡,造成学生学习过程前松后紧的状态,致使在期末考试前夕很多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只需靠死记硬背就能应付考试,对数学知识“一知半解”。
2.对考核的功能存在认识的误区. 普遍存在着“重评价、轻导向”的认识误区,造成评价中的“一锤定音”,学生忙于应付考试,不注重能力和数学素质的提高。
3.把作业和考勤两项作为平时成绩很难真实反应学生的真实情况,平时有这样一些不缺课,不听课;作业照交,抄袭别人作业的学生也能蒙混过关。这种考核,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学生可能失分较多,不能真正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考试内容不合理.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缺乏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查,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造成普遍存在的“划范围、圈重点”而且考试题型不合理,客观性试题比例大,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少,使得考试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不利于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5.学生不及格率较高,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数学是在中职学生进入校后的第一个学期学习,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比较放松. 采取这种考核方式,就会导致:“学生好教,作业好改”,但考试成绩一片“红灯”和逐年增加的不及格率. 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叹息中无可奈何,使得学生在消极被动的应付考试的过程中。
二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1.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在原有作业和考勤的基础上增加能力考核环节.它们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分别10%、10%和40%.对于能力考核给出以下几种方式:
(1)组织校级竞赛考试.每学期组织一次或两次竞赛考试,对达到一定分数线学生,期末考试可以免考,竞赛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这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己.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课堂情境.范围不一定局限于课本内容,可以讨论某一数学知识在专业课或者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设计情境:节日或生日,有同学想买花送祝福,在花店里.看到“康乃馨3支12元,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如果这名同学想买7支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他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这名同学想办法吗?他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帮他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思维积淀被搅动,给出许多种建议,经过筛选,确定最佳方案.经常设计诸如此类的情境.训练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动脑筋,在学习中掌握必备的解题技能,培养创新意识。
(3)把繁琐的计算题、要求精确的作图题在计算机上考核,用以检测学生的动手能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软件的强大计算功能和作图功能,领悟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上机操作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使用全球通,月租费50元,每分钟通话费0.4元;使用神州行,没有月租费,每分钟通话费0.6元。某人使用神州行,每月费用在150元以上,他换用全球通合算吗?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终结性考核。
(1)闭卷考核。数学是基础课程,一些基本思想、方法、技巧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核应采用闭卷的形式.同时.我们可以尝试在分值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题目数量,增大考试覆盖面,给学生更多的得分机会.例如,填空题10分,每题2分,可以给出10道供学生选做.
(2)开卷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以开放性的主观试题为主,大多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或者一题多解, 找出最简最优的解题方法. 给学生留下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
(3)半开半闭式考核. 考试之前让学生准备一张A4纸,在这张纸上写下自己认为考试时会用到的公式、定理、重要的知识点或典型例题的解法,考试结束后连同试卷一起上交老师。这种考核办法,可以减轻学生的许多心理压力,不用死记硬背那些数学公式.对数学学科来说,思维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4)考试内容选择要与专业课相结合,除了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外,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所要求掌握的重点也不相同.例如:在电工基础专业的班级里面,重点考核三角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振幅、周期、频率、初相、相位、相位差等概念.
(5)学生课堂讲课的考核.每学期班级每位学生至少要上台授课一次,教师在下面听课.学生为了能把课程讲清楚在备课的过程中会主动搜集很查看多资料,并且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只要能把一节课能讲清楚,说明这节课掌握的相当扎实.并且学生站一次讲台以后就知道换位思考,体会老师上课的艰辛,以后就会认真听课。
总之,通过我校示范校建设数学改革实践表明,以上考核方式既能较好的反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成就感,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等数学考核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实践和探究中不断摸索,数学教学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雯.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 (16)
[2]王雅丽,张文敏. 高职高等数学考核方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9)
一、干部职工年度考核存在的问题
1.考核内容操作性不强。现行的考核制度把考核的内容确定为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并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没有针对行业职能特征建立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由于工作部门、性质的不同,被考核的干部职工之间缺乏可比性,大多部门都是不分类别、岗位,在笼统的量化考核过程中只能凭主观印象和经验打分。
2.考核方法相对简单。大多数单位采取了“个人总结+领导评价”的模式,出现了以领导印象为结果的现象。部分窗口单位考核中,缺少服务对象的意见。大多数单位只注重年度考核,忽视平时考核。考核中领导评价与群众评议不能有机结合,致使年度考核失去了真实性。
3.考核比例还不够合理。考核制度把优秀等次规定控制在15%左右,最多不超过20%,但不称职(不合格)者比例没有要求,也就是说,其余85%都可以是称职(合格),从而出现了“年度考核就是评优,其余都称职(合格)”的现象。评优还存在着“ 轮流坐庄”的现象,搞情感照顾,造成谁当年晋升职务(职称)谁就是优秀。由于基本称职(基本合格)和不称职(不合格)等次的确定缺少刚性指标,考核中极少评定为基本称职(基本合格)和不称职(不合格)等次。
4.考核结果兑现差。在考核结果的使用上,除了极少数公务员评定为优秀等次而获嘉奖及800元奖励外,事业人员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干部职工没有享受任何特别的待遇;而极个别被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工作人员,除了影响正常调资外,基本上没有人受到降职、降级或者辞退处理,失去了考核制度的权威性。这就使考核起不到激励先进和鞭策后进的作用。
二、规范和完善工作人员考核制度的对策
1.要注重考核等次。考核等次是干部工作实绩的反映形式,要尽可能具体清晰,不可宽泛模糊。建议对基本称职(基本合格)、不称职(不合格)等次应有刚性指标或合理的比例,以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主动性,同时对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的干部职工起到鞭策作用。
2.考核内容应具体化。就是要把单位的目标考核结果与评优指标、比例相对应,做到干什么就考核什么,才能够客观衡量每个干部职工,督促他们岗位创优。另外,对在上级目标考核中确定为优秀或者在省、市受到综合性表彰的单位,适当提高评优比例;对目标考核为中下等次或者工作被问责、造成损失的单位,给予降低或者取消评优指标。
3.大力使用考核结果。逐步探索把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在考核中发现的有潜力的干部提出培养建议;对两年以上连续评为优秀的干部职工,在提拔领导或者晋升职务(职称)时优先考虑。要加强干部的管理工作,就必须改进干部考核这一重要环节,改进考核就必须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力度,提高“优秀”等次干部的优惠待遇,采取调整到一些重要岗位或交通便利的单位工作,或增加一次性奖金,切实增强考核工作的激励性;对本岗位不适应、不胜任、不能够发挥所长的,进行调整或者交流;对不称职的人员,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情况给予降职、降级或者辞退处理。
1.1国家统筹计划
法国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个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卫生部根据当年全国对医生的需要,决定全国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即能够通过PAES学年的考试进入P2的医学生数量。这一计划保证了通过数年艰苦学习的医学生成为医生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竞争很激烈的学科。第二,根据DCEM4的医学生人数和全国各地区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制定当年进入TCEM的不同专科人数。这一计划使得各地区各专科的执业医生人数相对平衡;且医学生想要选到心仪的专科就必须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证了医学教育的高竞争力。
1.2重视临床实践
通过本文对法国医学教育的介绍,不难看出在法国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P2学年前的4周护理实习开始,P2、D1学年有1周1~2次的床边教学及暑期的2个月实习,D2、D3、D4学年的每天早上都在医院实习,直至最后TCEM阶段的全日制医院工作。所以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非常早,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增加不断增长。这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医学思维模式,增进临床技能的掌握。
1.3理论课程综合性强
在法国的3阶段医学教育设置中,第一阶段以理论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中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察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课程表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单元(UE)、第二阶段的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P2和D1这两个学年中,课程单元作为核心课程在4个学期中教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并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将这4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别以胸部、腹部、头颈部和四肢的形式进行讲授。在D2至D4的3个学年中,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这两种。这种综合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学生集中理解记忆,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课程方式对授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4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1.4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
法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但是没有专门教材,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详细记录笔记,以供课后复习。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自编讲义或大纲,附上参考书目,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由于理论授课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学生在课后自己钻研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程论文的撰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考大量医学书籍。此外拓展课程中的医学论文分析、还有医院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都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医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后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执业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并避免过度医疗,法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每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第三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中。以2011年国家提供的7692个执业医师职位为例,其中的3930个职位是留给全科医生的,其他的10个专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共3762个职位。在全科医学的第三阶段教育中,医学生被要求在教学医院的各专科进行轮转以掌握各系统疾病包括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必须到家庭医生诊所进行6个月的学习。选择了全科医学的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成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家庭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直接面对普通患者并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并将需要专科治疗的病人分诊到不同专科进行后续医疗服务。
1.6不断改革中的法国医学教育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法国的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选择全科医学的医学生在第二阶段即DCEM4学年后,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成为住院医生,经过2年半的TCEM阶段培训后进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即可成为全科医生。自2004年起,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考试排名决定是否选择全科专业;且全科专业的TCEM阶段延长到了3年;此举是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2010年的医学教育改革设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这个改革合并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和助产科学的第一年基础教育,使得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又增加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以上的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剧烈变更,而是比较频繁的小的改版,相对灵活且易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2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在对于医学生的选择上,法国与我国类似,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校。因此相比美国等国家的仅仅允许大学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制度来讲,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了解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后,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建国以来制定的模式,没有经历过大型的变革,虽然比较贴近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某些层面确实与现代的医疗环境不相适应。如果能从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应该会比较可观。
2.1医学课程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一贯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课程以课程单元和跨学科课程的形态为主,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科书,所以一门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查阅不同的理论书籍,并综合阅读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课程当中的医学文献分析等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阅读和写作医学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临床医疗的现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为主流思想。PBL教学的形式是将一个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主动进行知识整合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以江汉大学医学院为例,经过这样的课程改革后,PBL内容占到学生总课时数的20%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还在试验探索阶段,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法国医学教育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我国目前比较主流的5年制医学教育为例,前两年半学生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除了某些条件比较理想的学校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践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医疗实践。在后两年半中,医学生有1年的时间学习临床理论课程,1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实习。所以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医学生仅有1年时间来真正接触临床。反观法国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结束时的医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护理实习、一次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和连续两年的半日制实习(包括值班),对于临床医疗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们作为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还远没有结束。而且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增强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效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2.3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改革
论文关键词 公安机关 人力资源管理 考核制度 改革探索
绩效考核来源于企业的目标管理(又称成果管理)。是20实际50年代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凭借这种制度,可以使组织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确定,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
考核制度就是考核者通过与被考核者共同参与制定的考核标准和内容,对被考核者在某一时间段内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的一次评估,并对考评结果采取相应举措的一种制度。公安机关考核是指公安机关在部门负责人的具体领导和主持下,按照公安人员工作的标准以及职位要求,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对所属公安人员的德才表现及工作实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价,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升降、培训或调整的一种管理方法。
一、推行考核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现今公安机关考核主要是根据公安机关的不同职位层次、不同警种类别,以德、能、勤、绩、廉五方面为基本考核内容,本着客观公正,群众公认,注重工作实绩的考核原则,对公安人员进行具体化考核,评定等级和按级奖惩,达到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的目的 。考核制度有助于保证和提高公安机关人员的质量和素质,推进公安机关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正常运行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对公安人员自身的作用
1.提高积极性:没有竞争的公安队伍会使民警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就会使得公安工作效率严重受阻,公安队伍建设缓慢。及时、适当的考核评分奖赏,使民警能够清楚的看见差距,分明优劣,提高其危机感和责任感,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2.行为导向的作用:公安工作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可以随时纳入到考核中来,更好的把握各个时期公安工作的趋向,通过考核内容可以使全体民警知道这一时期工作的重点是什么,该如何去做,不做需承担怎样的责任,有效的指导民警的行为。
(二)对公安队伍的作用
1.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考核制度为公安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组织环境,使得公安队伍可以了解和发现公安民警素质的优劣、能力的大小以及其他方面特点,从而为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奠定良好的基础 。
2.通过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的牵动作用,考核激励机制也有利于政令、警令的畅通,强化系统的管理力度,重化公安执法队伍和纪律部队的组织纪律性。
3.另一方面,考核制度可以确定培训需求,检验培训计划和措施的实际效果,并且通过考核结果的反馈使得公安机关上下级间进行能力的需求沟通,有助于公安人力资源的发展。
(三)对公安工作客体的作用
公安工作的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考核制度是实现公安队伍管理的正规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一支精干、正规的队伍才能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公安队伍的质量决定了公安工作的质量,这个质量是靠公安机关人力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有效保证的。
二、当前公安机关人力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公安机关考核中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定
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公安机关考核制度实施以来,各地公安机关结合业务工作的特点和本单位的实际,认真执行公安机关考核的有关规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应当承认,当前公安机关实际考核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考核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
目前来看,从公安工作考核机制的设计阶段开始就缺乏合理的工作分析,从考核本身来说,在考核内容、方法上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以部门为单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考核形式繁琐,考核方法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不能反映公安工作的内容和实质,使得考核制度流于形式,没有实质内容,导致公安人员工作起来没有明确的方向,使公安工作误入歧途。
(二)考核者的认知错误
考核的内容是民警的工作成果,与奖金、升迁等现实利益挂钩,在实际考核中一些单位为维护内部团结,避免产生矛盾,就使所有被考核民警的成绩评定相差不大,不能达到公安工作突出先进性的目的,这属于考核者对考核制度本身意义的认知错误,这种错误的认知严重挫伤了公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助长了绩效较差民警好吃懒做的习气。
(三)考核缺乏独立性
大部分单位的考核只是对民警既往的表现加以评定,考核工作的独立性没有确立,人为操作考核结果的情况依然存在,由此引发的人文腐败问题时有发生。
(四)考核结果的兑现度不够
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没有真正反映出考核在队伍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一些考核结果没有真正兑现,没有起到对成绩好民警的奖励,对成绩差民警的批评教育作用,使得考核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成了一个空幌子,其主要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五)忽视了公安人员的基本诉求
公安人员也跟其他个体一样,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激励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结果的鼓励往往只重视对公安人员精神方面的鼓励,而忽视了公安人员基本的物质要求。
三、对公安机关人力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改革的探索
公安人员考核是公安队伍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考核涉及了所有在职在编的工人工作人员,并连接了公安工作人员从录用、职务、任免和升降、奖惩、培训、交流、工资报酬,到辞退或退休的一整套程序。切实做好公安队伍考核工作既是推进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推进警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的开发、合理地使用以及有效的管理警察人力资源的基本保障。现今的考核机制工作情况参差不齐,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考核方案,导致公安人员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肯定,长期以来则会导致公安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公安工作低效率低效益,因此我们仍需在考核机制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探索。
(一)首先在核心思想上: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关怀同样不可忽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同样适用于公安工作人员,我们应当重视公安人员经济人角色。公安队伍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将绩效考核与政治地位、政治权利和政治荣誉机密结合,就能有效地发挥精神激励作用,唤起公安队伍的政治热情,时期工作积极性得到永恒发展。
(二)在实践工作中:规范操作程序,公正合理考核
考核过程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各基层公安机关应建立专门的考核机构,选择品格优良,业务素质高的人员担任考核机构成员。在考核中,采取分级考核,由考核办公室对各科所队进行全面考核,然后各科所再对民警进行全面考核。
(三)在考核制度上
1.在考核内容上
(1)进行岗位工作分析,明确考核内容:要明确基层单位具体业务和工作动向,确定每位基层民警的岗位职责,以岗位职责为基本依据,明确规定每个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和资格条件,结合年度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各单位和每位民警的量化考核标准,同时要科学的制定考核内容,对所属科所基层民警“德、能、勤、绩、廉”进行五个方面的全面考察评估。
(2)采取分类考核:在一个统一规范的大考核标准框架下,针对不同的群体,分类制定考核内容,一个考核标准不可能同时应用于刑警和社区民警,也不能同时适用于年轻民警和年长民警,否则无法考评出民警的真实水平,就更无法发挥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了,所以在制定考核内容是要根据公安机关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别制定考核内容。
(3)民警参与制定:管理系统的建立首先应当将成员的工作活动与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由于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考核内容就应当及时调整,要善于听取具体公安工作从事者对考核系统的意见 ,给予他们参与考核内容设计过程的机会,使得考核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各项公安工作的巨大动力。
2.在考核方法上
(1)网上考核的发展:随着当前公安工作逐步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公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确保考核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提高考核效率,降低考核成本,可以引入网上考核的方式,还可以有效防止被考核者“暗箱操作”现象的产生。
(2)合理分值考核:考核结果要客观反映一个民警工作绩效和遵守纪律情况,考核方法中各项工作分支的设定要服从、服务于公安中心工作,因此各部分工作之间的分支分配要合理,使得每位公安民警的考核分值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其能力和素质。使其真正做到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在考核结果运用上
(1)要进行有效评价:也就是说,在评价公安机关各个部门工作的优劣情况时,不应通过对各个分局之间,各个部门之间完成的指标高低进行比较平键,因为各地区与各地区之间的情况差异较大,人口、经济、治安等状况不尽相同无法统一指标,没有可比性,而要关注这个部门是否完成了上级对该部门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2)坚持奖惩兑现,形成激励机制。第一,与物质奖惩结合。在确定考核结果与物质奖惩的关系是,要注意激励作用的连续性和合理性。要注意考核周期、奖金档次和幅度要根据考核效果来确定并适时地调整。第二,与评优评先结合。将考核分数列前的评优评先,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并起到激励作用。第三,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果结合。在目前公安机关领导干部的选拔中大都采用推荐、测评、笔试、面试等竞争程序,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择干部的硬性条件,可有效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关键词】 会计制度设计;核方式;考核模块
会计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学科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从事会计核算和管理实务、教学科研等工作,具备较强的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会计制度设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实现会计学本科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课程考核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应适应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本文从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特点入手,分析现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试图探究《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一、《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特点
就教学而言,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除内容上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等多学科知识,还涉及到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管理学的知识运用到会计制度设计实践中的问题。具体而言本课程具有如下的主要特点:
第一,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会计制度设计》是在本科学生学习完成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从课程内容来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主要涉及会计基础、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专业知识;同时又几乎融合会计、经济、财政、金融、法律、管理、人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第二,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企业的会计制度必须遵循国家的宏观会计政策,企业设计的会计制度不得违背国家会计政策,不违背国家有关会计、税收、法律、金融等法律法规。因此,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企业实践,会计制度设计都具有极强的政策性。
第三,既具有较深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会计制度设计有自身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内容,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其特定的内容,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会计制度设计又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每个企业的会计制度。因此,从应用角度来讲,会计制度设计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二、《会计制度设计》现行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弊端
通过多年来对《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了解和分析,发现现有的考核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仍然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这种考评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体现了我国“学校主导型”的办学模式,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结果。
在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试情况下,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命题,考前画范围指重点,学生记笔记背笔记。这种考评制度助长了学生的惰性,抑制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死板呆滞,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建立,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更不能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能力
现行的《会计制度设计》考试方式,无论是从考核环节和试卷题型来看,都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在这样的考试导向下,会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只注重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实践技能远远落后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在毕业时自然就不能把握会计业务的精髓。而在将来的就业中,实践能力的缺乏使学生很难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遇到问题时不能独立解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考核内容题型单一死板,缺乏灵活性
从《会计制度设计》的考试题型来看,主要有简答题、名词解释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设计题和案例分析题,其中大部分题型过于教条化,学生只能依靠记忆解决,题型显得死板僵化。
这样的题型只能促使学生机械地去学习,忽视平时学习积累,忽视与实际的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会计制度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四)不能全面体现考试功能
高等教育考试主要应具有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预测功能、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会计制度设计》考试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应该具有以下功能:对学生会计制度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的评定、诊断学生学习会计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以分数为主要评定标准的传统教育思维下,现行《会计制度设计》考试的功能被片面化、单一化。
考试功能的片面化必然导致教学的异化――师生教学仅为考试服务,考试就意味着课程的终结。这种考试只能部分反映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甚至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并使学生的这一能力片面膨胀,其他素质片面缺失。
现行考核方式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学生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第二,现行考试管理体制约束考核方式改革;第三,教师教育测评理论缺失,评价方法和技术缺乏科学性。
三、改进和完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
(一)转变教师考核观念,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为此,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念,转变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改变单纯以课程理论和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评价模式,把考试作为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手段。
为此,应当根据会计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
(二)按学习时间设置考核模块
从会计学本科培养目标的角度,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角度,对于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了解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可以通过按照课程学习时间来安排考核模块。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建议设计以下几大模块:平时课外考核模块,课堂考核模块,期末试卷考核模块,实践考核模块。
(三)设计完善考核模块的内容和功能
1.课外考核模块
该模块主要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可以设置以下考核内容:课外资料查阅、思考、案例分析、设计、拓展等子功能模块。各模块功能设计如下:
(1)课外资料查阅模块
该模块主要结合各章节知识点,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主要检查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相关政策的熟悉程度,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2)思考模块
该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对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理论。
(3)案例分析模块
该模块主要提供相关知识点的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本知识点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主要考核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模块
该模块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背景资料,利用所学设计方法,按要求完成设计任务。主要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会计制度设计的能力,考核学生进行会计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5)拓展模块
该模块主要考查学生专业的深度,具有一定的难度,结合会计专业的最新动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堂考核模块
该模块主要在课堂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已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变能力,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观察等方式进行。
(1)提问模块。主要考核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和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讨论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内试验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期末试卷考核模块
该模块主要通过试卷方式对本门课程进行综合考核,应当采用开卷方式,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偏重于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应注意试题类型和内容的设计,可以考虑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设计题,要注意各题型题目的设计,避免直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题目要具有综合性,要紧密结合会计最新的宏观政策,要结合实际。
4.实践考核模块
该模块主要通过学生参加企业实地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
以上思考的考核模块见下图1:
以上考核模块中的实践考核模块可以作为其他模块的补充,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这一模块作为独立的考核模块。
(四)确定各模块考核标准,合理分配各考核模块的分值
为了更真实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学业成绩,应当制定各模块的考核标准和依据,科学合理地分配各考核模块的分值。
方案一:平时期末为主,实践考核为参考
主要适用于一般学生,包括参加了实践但效果一般的学生。以平时和课堂考核为基础,期末考试为主要形式,实践可作为考评的参考,在得分基础上直接加分。具体如下:
方案二:实践考核为主,平时期末考核为辅
主要适用于专业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积极参与实践的部分学生。以实践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根据情况,对于个别学生可以不要求其参加期末试卷考试。具体如下:
四、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真正起到考核的作用,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实施以上考核方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应注意各考核模块的评价标准和依据的制定。应根据各模块考核内容和形式制定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应体现会计制度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平时考核的标准如何制定,关系到考核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公平、公正。
第二,应注意平时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性。如何有效监督学生的平时情况,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和合理的监督方法,对学生平时学习评价的公平、公正,可以通过建立诚信档案来进行。
第三,注意课堂考核的方法。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针对每个学生进行课堂考核是困难的。因此,应采取一定得方式方法,考查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比如,可以在众多学生中抽取个别学生进行课堂考核,包括提问、讨论发言等等。
第四,应注意试卷考试的方式和题型。若采取试卷考试,则应当采用开卷考试,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就要求对开卷考试的题型和内容进行认真设计,主要可以采用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和设计题等主观题型,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考题时还应考虑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查。
五、结论
改进和完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的有效措施。应变革传统的、死板僵化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从课程教学环节设计考核模块,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重视对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重视对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但是,如何使学生的考核公平、公正,如何制定考核标准,如何设计考核内容,才能达到课程考核的目的,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是改进和完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小清.对高校课程考试形式的思考[J].经济师,2005(1) .
一、我国高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的现状
绩效考核工资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据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初,绩效考核工资就被英美教育界采纳,但由于操作层面的困难,特别是对教师工作评估的复杂性与实施难度,并没有在教育界流行开来。到了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呼声的高涨,绩效工资制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而我国在经历了从1982年―2006年的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后,在2006年7月1日起在高校开始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了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实行绩效工资制度。
二、我国现行绩效工资制度的特点
根据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方案的要求,在教育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2010年全国高校教师也已经正式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目前国内高校大都已经制定了绩效工资方案,与原来的分配制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制度上破除了岗位工资的潜能性,科学地发挥了工资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职能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通过设置不同岗位,各岗位都有明确的任职条件、职责范围等,教职工只有通过公平竞争,达到岗位要求时才能上岗。它对岗不对人,依据每人达到相应岗级即享受相应岗级待遇,既兼顾了效益与公平的原则,又突出了岗位和个人业绩在工资分配中的地位。
2.工资制度主体多元化,减少了平均分配的项目,简化了工资单元,优化了工资结构,有利于发挥工资的调节职能
将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两部分,基础性绩效主要体现教职工的工龄、职称、职务、历史贡献等;奖励性绩效主要与岗位职级、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知识、技术、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其中基础性绩效比重大于奖励性绩效部分,既解决了基础性岗位工资比重少、力度弱,对岗位流动导向不力的矛盾,又解决了日益突出的岗位与业绩大小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工资的激励和调节职能,也加强了工资管理。
3.业绩的量化考核加强
通常绩效工资制度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绩效必须能精确地衡量;绩效标准必须公平合理;增加工资必须是员工看重的结果;必须清楚地说明工作绩效与绩效工资之间的关系;必须存在改进绩效工资的机会,才能使绩效工资真正起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三、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绩效工资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为我国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所以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绩效工资未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根据现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在绩效工资中所占比重为60%-70%。基础性绩绩效虽然缩小了收入差距,但校内岗位津贴划分过细,级差小,不足以体现出贡献的差别,起不到激励作用。
2.校内津贴,尤其是校内科研结构部分,在二级学院之间差距较大。目前,为了鼓励二级学院自主办学的主动性,高校多采用校内津贴分配权下放到二级学院,由其自行制订的做法。这就造成了不同学院之间科研费差异过大,一些对学校科研有重要贡献的基础性学科,由于在市场竞争力弱,创收效果不好,科研费也就低,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类教师付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这对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影响很大。
3.薪酬分配体系内的分配权重受到教师质疑。由于在现行的工资体系中,国家工资还占有很大的权重,而校内岗位工资多数与职称、职务及工作年限挂钩,真正能够体现出教师“贡献力”的“绩效薪酬”权重很小。特别是近年,高水平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不断涌现,尤其是海外归来的新兴学科工作者或者应届博士,他们所产出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往往可以位列国际前沿,但由于他们大多数人工作年限较短或者刚刚回国职称较低,在现行工资体系得不到相应权重的认可和体现,严重打击了这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
4.教学工作量和科研量难以等效。目前很多高校的分配制度是按照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来支付报酬。但有的教师因为教学工作量多,成天疲于应付上课,造成他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工作;而有的教师则成天忙于写文章,所以在教学上投入不多,造成教学效果欠佳。最终导致走入两个极端。从教师激励的角度出发,使教学与科研都受到重视,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中的劳动同样得到尊重。对教学与科研的产出给予同等的评价,给予同等的经济报酬和价值认可,在激励教师的过程中得到同样的效果,达到同等的效率,产生相等的效用。建立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机制,首先高校要明确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理念,对教师进行分类考核,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引导教师投身于教学,采用模糊管理,建立多元化教学激励机制和科研反哺教学机制。
四、绩效工资制度的几点思考
1.以构建新型薪酬制度为目标,深化高校分配制度改革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薪酬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要建立健全的薪酬制度,需要与一系列相关制度改革相互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如分配制度与用人制度、岗位聘任等制度的相互作用要进一步加强,薪酬的战略作用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才能逐步建立工资分配与货币化福利制度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保障相结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高校薪酬制度。
2. 建立系统、成熟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公平、广泛的基础上。既要有不片面追求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又要有考虑多种因素的考核办法。要根据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在制定考核办法上特别要注意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团队合作在整个工作的关键性,更要认可尊重个人业绩的贡献,合理分配二者权重。
关键词:综合素质;校企合作;独立学院;就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21-02
如今国内外的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市场的供需较为严峻。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顺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企业的人才要求。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此外,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还要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推广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人才市场来看,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也变得更加民主,拥有更加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人才的流动性也变得更加频繁,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越发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部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期望有如下几点[1]:
1.良好的专业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素质。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本专业的现状以及该领域的前沿展望有广泛的认识。
2.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把思想道德列入考核的项目,是继专业能力水平之后的第二大重点考核内容,希望能招纳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具体上是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爱岗敬业,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3.更注重团队精神。现在众多企业十分重视团队意识,一个好的团队能带来的贡献远远比个体贡献值相加还要大。要求毕业生有团队意识和整体思维,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4.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是触发团队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团队气氛。同时良好的交际能力,会对个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5.有较好的动手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说是如今企业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很多企业都担心会招到理论知识强而动手能力弱的员工。动手能力涉及到个体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1.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现状。独立学院是在市场经济下顺应我国教育改革趋势的大众教育办学模式,在十多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不断得到了更多人们和企业的认可。但这种办学模式仍然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地去革新、转变。所以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在管理和教学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困难。由于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体制和有别于其他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整体就业竞争上处于落后地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略低于公立院校。
2.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对在校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十分重要。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和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以后进入社会、进入企业的时候,能适应该领域各个岗位。同时,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毕业生就业好坏程度成正比,拥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现今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局限性。如今高校在设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实施方案时,大多都是以学校的角度,主要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以及培养学生。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综合素质考核的成绩往往是用来作为党员入党考核、评选优秀学生干部或者是各类奖学金评定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及考核项目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运作大而实际虚,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无法顺利市场趋势,无法为学生做出更好的锻炼、考核,进而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内容设置
高校在制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方案时,所考核的内容应该以更利于毕业生将来进入企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为标准,能反映学生走上工作生涯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作为21世纪的综合型人才,除了拥有能自主刻苦学习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换,社会形势日益严峻,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受到来自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更是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正受着来自世界其他不同文化的冲击,容易被这些文化所迷惑。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有正确的爱国观念、热爱社会观念,不可忽视。
2.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能为高校毕业生产生正确的人生指导。当代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很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思想道德修养的考核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课程;社会责任感、法律基础意识;职业道德精神等等。
3.专业文化水平与素养。我国现在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对学生个人而言,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时,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而导致工作能力难以全面发挥,因此,这要求学生必须在在校期间努力地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全面系统地认识到行业及其行业发展的趋势,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行业相关的调研,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专业文化水平与专业文化素养也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部分。
4.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不可或缺的必要素质。如果就业形势不佳,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创业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时候就要求学生在挫折到来之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或在经历挫折时,有能调节自我心态的能力,使得自己能从容冷静地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实践中的探讨
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之外,还必须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更需要注重和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就业实践的可行模式。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许多的弊端,一是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环节;二是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没有体现其“专门人才”特色;三是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实践表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的就业实践模式在大学教育环节中显得十分重要。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教育行业和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逐渐进行发展而来的。这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又能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校和社会双赢互动的模式之一。加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校企双方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是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高校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选择,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校企合作可获取全新行业信息,拓展就业的渠道。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了解市场和各行各业的实时信息。学校以企业为对外交流的纽带,认识社会和市场的实时状况,不但增强了学校在本领域的知名度,而且提高了信息接收范围。同时校企合作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让学校和企业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它不仅是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还是企业获得优秀员工的重要渠道。学生能尽快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进入工作角色,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团队凝聚力。
3.校企合作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学校作为人才输出方,要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合作增强了领域和学校的沟通和理解,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实用技术人才。(1)正确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监控体系,全力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之能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从而正确衡量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同时以此为根本进行有用的专业配套设置和有关的课程调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实践体系。(2)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促使企业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让学校的教学手段逐渐以学生成才需求为主线进行转化,对课程与课堂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一、辖区食品市场的基本状况
__市辖萝北、绥滨两县,有工农、向阳、兴山、东山、南山、兴安六个区,人口为110多万人。全市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33户;食品经营企业1047户;餐饮企业约20__余户;有较大的注册养殖企业2户;有生猪屠宰企业3户,其中有一户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日屠宰能力6000头;有清真屠宰企业1户,日屠宰牛羊10余头;有家禽屠宰企业1户,日屠宰1000多只。这些食品生产、加工及经营企业为满足全市人民饮食需要发挥了突出作用,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几年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践上看,我市食品市场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急需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目前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在某些基层食品监管工作者的头脑中,尚存在着“只要没有食品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监管工作就是做到了位”的思想认识。这种认识导致个别食品监管部门出现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拖拉滞后,检查留于形式的现象。
(二)由于体制的原因,食品安全的执法主体归属于多个部门,监督力量分散,一方面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复检查,企业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监管“盲区”。整合监管资源,夯筑监管合力,迫在眉睫。
(三)一些在城区被打的无处藏身、经营“三无”食品的商贩,把目标转移到了农村,跑到了执法相对薄弱的偏远地区“打游击战”,农民群众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四)由于投入太少,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和技术缺乏,农药残留检测工作难以开展。
(五)全市餐饮业中低档饭店居多,基础设施简陋,卫生环境较差,社会群众饮食安全存在很大隐患。而在一些群众的心理,还存在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陈旧观念,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很差。
(六)食品加工企业约100余家,多数都在10人以下,设备简陋,加工能力低、产品质量差。
三、调研得到的启示
(一)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统一认识是前提
在日常监管工作中,食品安全没有发生重大事故并不等于没有问题,只是没有造成后果而已,不注重监督的过程,只注重结果是不行的,必须要达到过程与结果的一致性。所以,各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牵头部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克服懒惰思想和厌战情绪,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要求相一致,紧紧依靠政府,充分发挥出政府“抓手”作用。要放下架子,贴心感化,科学引领,通过组织召开食品监管理论研讨会、市场形势分析会、对照找差距座谈会、征求意见反馈沟通会等形式,不断澄清模糊认识,达到理念共识,真正把食品具体监管部门领导和执法人员的认识统一到“食品安全无小事”的政治高度上来,为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协调配合是基础
食品安全问题链条长、牵涉面广,涉及多个具体的行业和监管部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经过调查研究认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牵头部门,必须在组织协调、密切配合上找出路、想办法,想方设法整合分散的食品监管资源,把责权统一起来。可以通过践行“三投三动”方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力量。一是以热情友情投入感动。主动走过去,热情请进来,经常保持与工商、公安、技术监督、卫生、农业、商务等部门的联系,努力增进人文感情,建立彼此深厚的工作友情,成为真诚互信的友好单位。二是以人力物力投入打动。在节假日期间开展大规模食品市场检查时,主动出人出车、带头组织,并适当承担部分活动经费,激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同志的工作热情,为加大假劣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力度起到促动作用。三是以声势气势投入带动。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食品具体执法部门的工作形象,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口碑。力求使食品安全各相关部门集中行动迅速快捷,分散行动主动自觉,形成“互联、互补、互促、互动”的新型工作机制。
(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以法定的形式明确工作责任是关键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以分段负责为主,以行业监管为辅。这种监管方式,必须明确责任,明确目标,以法定的形式明确失职的惩戒条款。一是各层次虽然都自行制定了失职责任追究制,但力度太弱。在食品安全法中应明确规定监督管理失误,应受到严厉惩处。二是各级监管部门都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但对其实现的目标规定的模糊,应以法定的形式加以明确。三是根据不同时期情况,要及时调整监管工作重点。比如夏季来临,餐饮业即可列为监管重点;“禽流感”流行时,禽蛋产品即为重点。四是综合监督的权威性,应以法定的形式加以确定。食品安全法应明确综合监督的管理权限。
(四)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增强综合监督权威性是重点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开拓性新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必须与时俱进,狠抓落实,不断增强监督的权威性。一是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积极取得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让政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撑腰壮胆。二是要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和领导者的责任意识,牵头制定并以政府名义下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相关监管部门各自的职责及承担的责任。三是要加强检测工作,像重视药检一样重视食品检验机构的建设,可以组建食品检验覆盖网,定期抽查,或者逐渐把药检所扩大为食品药品检验所,投入必要的人财、物力,使之尽快开展工作。
(五)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实施防控体系建设是保障
面对突如其来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忠诚卫士,必须做到居安思危。一是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机制;二是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