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

我的大学成长经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的大学成长经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的大学成长经历

第1篇: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

作为一名中学普通的音乐老师,有幸同其他区县的音乐老师参加国培行动,我感到十分荣幸,首先感谢重庆师范大学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这种培训模式,为教师专业成长开创了新的基地,特别是让我们教师能在紧张的工作中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方便。因此,在培训期间,每天的感觉是紧张而又充实,忙碌而又愉快,在不知不觉中,将近十五天的学习即将结束了,回味十五天的培训,感触甚深。国培计划带给了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成长经历

一、 改变观念

敬业精神与科学的教学法相结合,必定是成功的保障。而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会说工作忙、杂事多,常抱怨学校教学条件差,学生的基础差,是乐盲,没有专门的教室以及合唱用的站台等,于是工作中总是一副得过且过的思想状态,总想着教不好学生不是我的能力问题,而是许多的客观原因造成的。通过此次学习,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寄生虫”思想,使我明白了好的条件不是等着我去用,而是需要自己去创造、去挖掘,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也同样能做出不平凡的壮举,同样也能培养出出色的学生。

二、 以名师为榜样,以城市孩子的素养为培养目标

有幸参加了这次“国培”,在李存、魏萍、张礼慧等及其他专家传授理论方法的同时,还顺势播放了一些全国名师音乐大赛的课堂教学视频,那些名师们扎实的基本功,行云流水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师之所以能让家喻户晓,这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孩子们的优秀与教师的引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 努力实践,力创特色

这次培训,我找到了适用于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方法—用最简单的方法学会最难的知识,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三元素融为一体,以节奏为核心要素。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创编新颖的游戏,这些方式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大自然,学生当然会感兴趣,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国培行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断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也有保质期”,因此,知识更新是必要的,我要抽出课余时间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资源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断学习,成为长流水。

二、自我反思。

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找出“得”与“失”,转“败”为“胜”,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吃一堑,长一智,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三、相互交流。

虚心同同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虚心听取同事们直言不讳的真言,久而久之,一定会大有进步和发展的。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是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耳濡目染之中,心灵经历了忐忑、彷徨、探索、喜悦与享受。一路走来,专家、名师的讲座虽然我不能做到完全吸收他们的课程精华,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音乐骨干型教师的信心。

第2篇: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

摘要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从发表至今,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试从“中国形象”、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自我三个方面,来阐释《女勇士》中的“他者”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形象 社会集体想象物 作家自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76年,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第一部作品《女勇士――一段鬼影憧憧下的少女回忆》(简称《女勇士》)问世,立刻在美国主流社会引起空前反响。由于作家的华人血统和美国生活经历所构成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得该作品具有一种天然的跨文化和综合性特征。这种中美两种文化熔炉中冶炼出来的作家制作出来的“中国形象”,无疑是一个异于中国形象的“他者”。下面,本文试从“中国形象”、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自我三个方面来阐释《女勇士》中的“他者”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文化内涵。

《女勇士》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题为“无名氏”,叙述了“我”听母亲讲的家族的惨剧。“我”的姑姑在姑丈只身前往美国淘金期间,在家乡与人私通。于是,在姑姑分娩的当晚,全村人拿着武器、蒙着脸面抄了她的家,以惩罚这个道德沦丧、不守贞节的女人。姑姑忍辱在猪圈里生下了孩子,然后抱着婴儿投井自尽。自此以后,家人谁也不准提她的名字,好像她从来就不曾存在过;第二部分题名为“白虎山学道”,讲述了“我”听母亲讲过的中国古代花木兰的故事,想象自己变成了“花木兰”。“我”在7岁时被鸟召唤,进山修炼,师从一对神秘老人刻苦练功15载,学成后下山与丈夫一起英勇杀敌,军队所向披靡,一路杀进京城,推翻了皇帝,拥立新帝。凯旋归来,“花木兰”带领乡亲们锄强扶弱,伸张正义。最后“花木兰”跪在公婆面前许诺要操持家务,担当一个妻子和媳妇的责任;第三部分写“乡村医生”,写“我”的母亲勇兰在中国行医的经历,母亲有捉鬼和还魂的本领;第四部分题名“西宫门外”,写“我”的姨妈月兰不幸的婚姻,她最终忧郁疯狂而死;第五部分题名“羌笛野曲”,讲述了蔡琰的故事,回忆了“我”的成长经历。

汤亭亭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中国家族的故事。从姑姑的故事、母亲的故事、姨妈的故事再到“我”的故事,全书以“我”的成长经历为时间顺序,以家族故事为线索,插入并重构了民间传说“花木兰”的故事和历史人物“蔡琰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中国形象”:

1 “伤风败俗”的姑姑――无名氏

因为失节,姑姑所受的惩罚不仅以生命为代价,而且连姓名也从家谱中、从家族人的记忆中被抹去。母亲借助无名姑姑向“我”进行中国传统式的贞节教育。姑姑的故事让远离中国文化的女儿毛骨悚然,“我”看到的那个遥远的被称为“故乡”的地方,是个男尊女卑、歧视女性、杀害女婴的男权社会,是女子的地狱。在老一代的中国人眼里,“饿死虽小,失节事大”,女子“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可动摇。中国人即使远走高飞,到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一直如影随形,唐人街便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在保有中国传统观念习俗的华人家庭里,女孩子不受重视,父母与亲友当着女儿的面公然说:“宁养呆鹅,不养女仔”。唐人街的华侨邻居对“我”和“我”姐姐摇头,父母则不愿带“我”和“我”姐姐出去,因为他们也自惭形秽,就算是在自己家中:

我们姐妹到她们家吃饭的时候,就会有六个女孩子在一起吃饭。那老头儿瞪着双大眼盯着我们,绕着我们走一圈,他脖子上的青筋都跳了起来了。“蛆虫!”他吼道,“全是些蛆!我的孙子在哪里?我要孙子!给我孙子!全是蛆虫!”他逐个指着我们:“蛆!蛆!蛆!蛆!蛆!蛆!”然后他埋头吃他的饭,吃得很快,吃完又添。“吃吧,蛆,”他说,“瞧瞧这些蛆怎么嚼饭。”

由此可见,唐人街这种歧视女性态度能大行其道,足见它背后的传统文化是多么深厚,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已经积淀为集体无意识渗透在民族心理、男性心理中。

2 “替父从军”的女勇士――花木兰

在汤亭亭版的花木兰传奇中,汤亭亭将作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她将传奇故事、神话传说与现实重叠一起,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中国的神仙境地――白虎山,塑造了一位武功盖世、英勇杀敌、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跪拜公婆、伺候双亲的女中豪杰。

3 华裔美国女性――“我”

“我”是一个始终处于中国与美国文化世界之间游移徘徊、无所适从的叙述者。“我”时常沉浸于“什么是我的童年、我的想象、我的家庭、村庄,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生活”这样的思考中。当“我”听母亲讲家的故事、讲中国的故事时,我对身处美国的自身身份就会困惑,并产生了强烈认证自己的渴望,“如果我能使自己具有美国人的美丽,那么,班上五个中国男生就会爱我,其他每个人――纯白种人、黑人和日本人也会爱我的。”当“我”身处美国文化氛围中时,“我”是多么渴望被美国社会同化。

汤亭亭所塑造的“他者”――中国形象与原型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变异,这并不是形象学研究的重点,也非本文写作目的所在。我们所关注的是作家塑造的异国、异民族时的个体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文化背景因素,关注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作家塑造的变异,并探索和挖掘变异现象产生的过程和规律。

形象的形成往往体现着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密切相关的一个时代的社会想象。众所周知,自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就是低于白人的劣等人,被称为“黄祸”(危害人类的黄种人)。爱德华・赛义德在其《赛义德自选集》中就称中国人为“令人悲哀”的异类,并称将会被解决、被限制。一直以来,在西方人的世界里,中国人是与放纵、懒散、残忍、堕落、愚昧、落后、未开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把中国人描写成黄皮肤、长指甲、吊眼睛的小丑形象。《19世纪世界大辞典》中的“中国”词条里谴责中国是一个人吃人的野蛮民族,中国人天性好色、一夫多妻等等。西方人的“社会集体想象物”、“套话”中的“中国形象”成了一个被扭曲、被模式化的象征性符号,它反映了西方人一方面对经济等原因形成的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否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方人对不甘示弱的中国人的恐惧和戒备。

在《女勇士》中,作者描写了无数件不可理喻、匪夷所思的事情:姑姑私通投井自尽、鬼怪恣意横行、母亲捉鬼还魂、村民们吃活猴脑、女孩不如呆鹅等等。汤亭亭头脑中的中国图景,一方面来自于母亲讲的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母亲给她灌输的“男尊女卑”的日常教诲,以及她成长于其中的整个华人文化氛围。这些中国故事里的中国正好印证了西方人头脑中固有的封建、迷信、落后、未开化的中国人形象,或者说强化了西方人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也反映或者迎合了作家所生活的美国社会对“他者”(中国形象)的想象。不难看出,汤亭亭的创作态度与其生活于美国的特殊的文化语境是分不开的。受美国社会对中国人认知的诱导,作为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一员,她创造出来的“他者”――中国形象必然不自觉地带有美国文化、历史形成的对中国的偏见;也就是说,美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通过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对作家的创作起了一种先在的认识与看法的影响。反过来,汤亭亭制造的众多“看点”又满足了美国人对“中国形象”的心理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借助“花木兰”这个形象表达了对社会性别、种族等问题的抗拒和不满。

身为华裔女性的“我”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种种排斥: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美国的种族主义……为此,作者创造了一个中国神话:人间仙境“白虎山”、女中豪杰“花木兰”,以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这个武功盖世、英勇杀敌、孝敬公婆的奇女子,这个虚构的古代中国与作家在《无名氏》中对父权制的中国的想象完全自相矛盾。如果说《无名氏》中的“中国形象”是完全按照美国社会模式、完全用本社会的话语重塑出的异国形象,也就是说是意识形态的形象,那么,《白虎山学道》便是作者塑造的“中国神话”,一个根本不同的“他者”社会,一个质疑现实、离心、颠覆群体价值观的异国形象,这是作家不满现实,渴望“求异”的乌托邦思想的寄托。

在汤亭亭版的花木兰传奇中,既有对她苦行僧生活充满神话色彩的描述,还有对她的家庭生活进行的极力的美化。作品中将她学艺的地点幻化成了仙境,而且她学艺的艰辛也充满了诗情画意,无论是虚构的花木兰家庭,还是凭空创造的“白虎山”仙境,都是作家对幼年生活的颠覆。在现实生活中,她与妹妹生活在华人家庭的父权制的阴影下,父母或同乡看到她们时总是摇头,说着“喂女仔就像喂牛蝇鸟”或“养鹅好过养女仔”,她当时唯一能做的便只是尖叫不已。她想以学业的优异博取父母的重视,可母亲的回答是功课拿A也不能当饭吃。母亲常对她说的就是长大后要成为别人的妻子和奴仆。不仅如此,在美国,汤亭亭不仅要面对来自家庭的挫折感,还要承受种族主义者对华裔家庭的轻视和怠慢。当她们赖以为生的洗衣房被推翻,当她们居住的贫民区被改成停车场,汤亭亭能做的便是在想象中像花木兰一样挥舞着双剑予以反抗,仅此而已。作为家中的女孩,作为美国社会的华裔,汤亭亭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奈。然而,她却从中国的女英雄故事里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在虚构的世界里寻找到慰藉,寻找到自信。这个虚构的世界表明了作家对现实的极度不满和强烈改变现状的渴望,寄托了汤亭亭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女孩子也能像花木兰一样承担家里的重任;女孩子也能像花木兰那样为国而战;女孩子不仅是别人的妻子,也是战友和情人,更是男女平等的社会角色。

文学作品的“异国形象”,不是对异国进行简单的复制性的描述,而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再现,通过这种再现,创作了它(或赞同、宣传它)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和说明了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意识形态和文化空间”。而文学形象的塑造往往反映出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影响着对人物文化身份的阐释。

华裔美国作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美国人眼里,他们是华人,是“他者”;而在中国人眼里,他们又不是正宗的华人,也是“他者”。他们在两种文化背景下都处于边缘地位,这种特殊的双重身份呈现在创作中,就是寻求身份认证的焦虑,对受歧视的反抗。

《女勇士》中的华裔美国女性“我”,渴望被美国文化同化而融入其中,渴望有一天“我”成为地道的美国女性:

“我所认识的移民嗓门都很响,即使离开他们过去隔着田野打招呼的村子好多年,也还是没有变成美国腔。我一直没有能够制止我母亲在公共图书馆和电话里大嚷大叫的习惯。走路正(膝盖要正,脚尖超前,而不是中国妇女那种内八字步),说话轻,我一直想把自己转变成美国女性。”

“正常华人妇女的声音粗壮有威。我们华裔美国女孩子只好细声细气,显出我们的美国女性气。很显然,我们比美国人还要低声细气。”

“所以对于上一辈的华裔来说,他们不会告诉孩子,因为我们出生在洋鬼子们中间,受洋鬼子的教育,自己也才有点洋鬼子气。他们也称我们为洋鬼子。”

不难看出,在“自我”意识里,作家首先是认同了她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她才有融入其中的渴望。不仅如此,从小就接受美国教育的“我”,也接受了美国社会对中国固有的看法:“中国人真古怪”,“我真不明白他们是怎样继承和发展五千年文化的”。从中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汤亭亭的《女勇士》带有美国意识形态的原因。而华裔美籍作家又因为是“少数”的身份,所以又常常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偏见、歧视的抗拒和不满,“花木兰”便是作者的自况。

汤亭亭对“中国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她身处中西两种文化、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他者之间不断发生的矛盾、冲突、和解与希望,以及她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双重身份使她夹在两种文化之间摇摆。以汤亭亭为代表的华裔作家的作品给了我们了解和认识中西两个世界、两种文化的机会,是一座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美]汤亭亭,李剑波、陆承毅译:《女勇士》,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第3篇: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

关键词:教师;专业水平;读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01-01

决定一所学校快速度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有一支业务过硬、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如果说少年强则国强,那么教师业务能力强了,必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育人水平,学校必然立于不败之地,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必将是强校之本。

一、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读书可以远离平庸,可以增加睿智,可以滋养灵气。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源于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和专业修养。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善于学习,知识渊博的读书人。

我们应该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有选择地阅读经典,与教育家对话,形成有利于发展我们自己的教育思想,使我们更睿智、更深邃。

在多读书的基础上要读好书,不仅要读和专业有关的书籍,而且其他领域的书籍我们也都应该有所了解,更要了解新闻和政治,不断丰富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促使自己更加专业,从而获得成功。一位大学教授在回答“怎样读书才有效”的学生提问时说,“没有比读名著更好的办法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去读经典,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我们最有用的东西,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品味。同时建议大家阅读一些教育故事、教学案例,细品作者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更能在每一位为师者心中荡起阵阵涟漪。如《人民教育》杂志中的红烛、心灵港湾、回声等栏目中的小文章,都很值得我们一读,读罢也令人回味无穷。当然不管读什么样的书、什么时候读什么书,更多的取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贮备及教学能力的层次,但是唯有自觉、自愿、自主的读书才会使书真正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二、公开课是教师快速成长的舞台

读书破万卷,课堂才有味。课堂永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基本、最核心的平台,尤其是公开课的舞台。教师的教学水平其实就是在反复的上课和听课中得以提升,有人听课才能逼着学习,没人听课就是我行我素。教师如果上公开课肯定就要高度重视这节课,就会及时补充知识和探究方法,只有承担公开课的机会多了,自己学习的机会才会增多,进步就会更快。并且教师每上一次公开课,自己的知识和课堂教学方法就能系统一次。公开课的舞台常常会让很多人感到痛苦,但正是在这样的历练和打击下,我们才能学会抖落身上的泥土,踩在脚下,使自己不断往上提升。大凡每一位成就辉煌的教师,都是经过千百次的公开课、示范课的锤炼。著名教育家窦桂梅只所以能成为名师,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她初涉教坛的时候能坚持每天邀请领导、同事听她的课,争先恐后的上学校的各种公开课,县上及更高级别的示范课她都是主动请缨,正是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对教育的这份执着,对学生的这份热爱最终才让她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三、反思教学过程是教师成长的有效捷径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沉重的工作压力、顽皮的学生、成堆的作业和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占用太多的时间,忽视了自我的工作反思。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不断地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诸方面进行批判性反思。每次反思,肯定都会有新的收获和发现,针对发现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再发展。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记得有位心理学家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对待教学工作要敢于质疑,多打问号,再去解决问号。”我们常常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一个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他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从而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水平。当然反思不是做填空题、也不是套公式,一次真正的反思更是让我们自己甚至同行都能产生思想碰撞的回顾与总结。

四、坚持写教育随笔是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随笔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现象的反思、研究和小结。我们每上完一节课,肯定或多或少都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如果把这些及时地写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不断改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教育随笔不一定非得是理性的东西,它也可以是感性的,散文形式的一种表达,我们可以通过记教育随笔的方法记录我们教学工作的得失成败,记录我们班级管理中的成功与失误、记录我们对自己本职工作的思考,甚至可以是自己误解学生后的内疚、帮助学生后的喜悦,学生取得成绩后的的激动,学困生进步时的欣慰等等,在用文字叙述过程中,自己的老师情结也会愈来愈浓,生活也变得充实,工作也会越来越轻松。在我们校报中发表的惠琴老师写的《我向学生道歉》、张雄老师写的《教学感言十则》等等,都是很成功的也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育故事,环城小学有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女教师,几十年来坚持写教育随笔或者叫教学后记,效果很好,她的教学成绩都一直很不错。

第4篇: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

高考,对很多农村考生来说,它会让你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让你拥有很多金钱无法衡量和获取的价值观,它更会让你的生命像一副被慢慢上色的图画,充满了意义。然而高考也是农村学生选择的一条艰难之路。

从中国农村到美国哈佛大学

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的政策开启了人们的希望和命运之门,尤其是身处农村的人,只有高考,才能让自己完全摆脱种地耕田的命运,才能获得一张进入城市生活的“资格证”。

因为在哈佛毕业典礼上的一段演讲被国内舆论集中关注的湖南“伢子”何江,就是从中国农村走到美国哈佛大学。在不到8分钟的演讲中,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讲述自己小时候被毒蜘蛛咬伤,母亲为其“火疗”的往事。就在其演讲结束后短短几个小时,他演讲的视频和求学的故事通过诸多媒体为海内外亿万人所熟知。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当年的农村孩子可谓“知识改变命运”的代表案例。 “如果没有高考,自己很难想象能从乡下走到哈佛。”今年28岁的何江这样说过。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中国学生的未来选项越来越多元,高考已不再是必由之路了。然而,这场牵动着中国900多万家庭的考试,依旧被很多人视作可以决定命运的一次选拔。

1988年,何江出生在湖南宁乡南田坪乡的一个农村家庭。在何江的记忆里,他所在的那个湖南小山村,并不那么发达。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村里没车、没电,甚至都没有自来水。父亲高中毕业,算是村里的“知识分子”,母亲未念完小学,他们以养猪、种水稻为生。在何江看来,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定义着他的成长之路。

父亲有讲不完的睡前故事,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学,母亲则是激发家里两个孩子保持学习兴趣的最大动力。何江还记得,母亲很擅长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和弟弟学习,母亲循循善诱的方法让他能够不断探究事物的缘由,也在何江心中种下了好奇的种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何江对“独立自主”的感触颇深,他解释说:“受制于各种因素,父母能给予我们的指导有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他们也赋予了我们充分的自由和独立自主的空间。父母对我和弟弟唯一的要求就是独立自主地想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并为此付出辛勤努力。我们兄弟俩很小就培养了比较独立的性格,而这一点可能对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何江眼中,高考对于他的家庭而言,特别重要。在高中,他的成绩一直不错,考试排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全校第一。“在高中,我从来睡觉都睡得很安稳,但在考前,因为太紧张,我直到很晚才睡着。”成绩优秀的何江其实还是对高考感到非常紧张。

2005年,“学霸”何江成功地考入了他理想的高校――中国科技大学,并于在校期间,拿到了象征该校最高荣誉的“郭沫若奖学金”。

作为农村学生,初次踏上城市,何江内心充满了陌生和不确定性,来自农村的标签像是一个隐形的手拖拽住他们与老家远去的步伐。

何江也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求知欲的膨胀背后,也有隐约的自卑感。“我一般不会告诉其他人我是来自农村的,也尽量避免和其他人聊起小时候的事情。”何江这么说到。

4年后,2009年,何江因研究能力突出,被哈佛大学成功录取,并从此展开了为期7年的硕博连读。到了美国后,哈佛校园的多元文化让何江慢慢意识到,农村是他不可能抹去的成长经历,释然了许多,并将他的农村记忆写成书,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农村。

“一个人只有了解、认清了自己,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成长于一个经济都相对落后的地方,何江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不懂”,而恰是因为“不懂”,更加促使他主动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取长补短”。

刚到哈佛时,何江一口“中国英语”,为了找机会练习口语,他硬着头皮申请给哈佛的本科生当辅导员,“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反正就是想多讲讲英语”。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何江给哈佛的本科生做辅导员,这种方法让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从“中式”转到了纯正的“美式”。到了读博士期间,何江就可以给哈佛本科学生上课了。

通过高考,许多农村孩子改变了人生命运,何江也一样。从一个农村到大学,再到美国的大学,他这段“鲤鱼跃龙门”的经历也被外界视为“寒门出贵子”的代表。

成为高考幸运儿,他们需要经历这些

杨树的老家在河南南阳农村,现在是中国农业大学研一的学生。他和很多中学同学已经失去了联络,只是偶尔会听到某位同学结婚的消息。他回忆,“我初中是在镇上读的,班里有50多个人,一半左右考上高中,其余的有读技校的,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没再上学了。我的高中是县里最好的高中,当时班里有80多个人,有两个同学考上了一本,五六个人考上了二本,还有五六个人考上了三本,其余的同学或者出去打工,或者在当地找了工作。”

杨树是幸运的,通过了高考的考验,进入了一个不错的大学,然而,从出生到成为一个普通大学生,他的经历远远比城市学生要艰难得多。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0-17岁的儿童人口为2.79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0%,其中有55%的儿童生活在农村。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95元,而农村居民为11422元。可是,生活在城镇与农村,并不是收入相差近3倍所以生活相差3倍这样简单的换算问题。

同样都是义务教育,效果却很不同。得益于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城市与农村6-15岁儿童的入学率都很高。但是,如果看过1999年与政策相符合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在农村实行义务教育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

为了提高农村教学效率而实施的“撤点并校”,将散落在各村的中小学撤销,把学生集中到城镇中心学校。改善了教学质量,却也让边远地区的儿童上学更加遥远。算是弥补的政策是,鼓励这些中心学校提供寄宿。

以上种种,就导致有超过4成的农村儿童,自动放弃了去大学继续接收高等教育的想法。

而自90年代起,超过两亿农村人口迁到城市打工。许多人因为难以让孩子到城市就学,于是就将孩子留在农村的家中,难就难在中国的户口制度,户口使得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出生地之外的地区难以获得教育补助。

但农民工子女即便能在城市中上学,通常他们得到的教育也不如同龄的城市小孩。家境清贫的学生就算真的走到了高考这一步,还面临另一个难题:要与700所左右直属中学(常称为“重点高中”)里准备更充分的应试者相竞争。相较于普高,这些高中人均资金补助更高,师资力量更为雄厚,教学设施更为豪华。这些学校本应培养最聪颖的学生,但很多学生借助钱权得以进入这些学校。一些重点高中根据学区远近来分配名额,以期使入学制度更为公平。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学区房价格飞涨,与此同时,学校以不同的方法继续进行特权招生。南部城市广州的中山大学讲师叶华发现:那些足够幸运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相比于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就读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前者是后者的3.5倍以上。

高校录取情况统计显示,近几年,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考上大学(本、专科学校)的比例大体相当,在2012年,农村学生本科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达到52.5%。但由于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差距等因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相对较低。2014年,北京大学录取新生中农村生源占比18.5%,2015年,清华大学录取新生中农村考生不到1/4。

而在去年的高考作文题公布后,一道“爸爸高速公路打电话被孩子举报”的材料题引起了网友们的争议,一位一直关注农村考生的网友以农村学生口吻拟写了“一封写给高考命题老师的信”以引起出题者的注意,表达高考题目对农村学生的不公。

尊敬的老师,您好:

看到上面的材料后,我不知道如何提笔写信。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民,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阎良,一年365天都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最近,刚忙完甜瓜又开始收麦,收完麦,又开始种包谷。农村,犹如横亘在他面前的黄河长江一样,出村对他而言就是天方夜谭。父亲,一个一辈子只和土地打交道的质朴农民,他怎么会有车呢?当然,他有车,那个爷爷手里就有的架子车。平时,拉着驾车老远就给别人让道,父亲拉驾车时就是爱听那广播。

高速公路对我而言,也只是电视上,报纸上和书本上的事。我走过的路只有乡间小道,最好的路也只是镇里的马路。不知道老师,你见过那种颤颤巍巍随时都可能骑车摔跤的小道吗?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我就走在了在那样的路上,走了十几年。第一次听到高速公路这个词语后,我曾经幻想有一天,我能够带着父亲一起走在那样的路上,宽阔平坦。但截止到现在,截止到我写这封信,我仍然没有目睹过“她”的芳容。

对于像我一样在农村里生活的考生,高考就像一道门槛,迈也不是,不迈也不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很想去看看。可就凭这个作文,我的愿望恐怕就要落空。因为,材料里的这些事对我是陌生又陌生的,我甚至都难以想象这样的事情发生,如何写,我无法提笔。

尊敬的老师您好。假如,我是说假如。如果作文材料是有关农村的事,比如种庄稼的事,比如养猪牛羊的事,比如去摘甜瓜的事,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您,我绝对熟悉,绝对可以写出点东西来,至少不会无法提笔。

可是,尊敬的老师,如果出了类似这样的题材,城里的孩子又怎么办呢?他们见过庄稼吗?分的清小麦和韭菜吗?他们分的清吗?对他们而言,这又是陌生的。如果您这样干了,估计网络上的恶评定会如浪似涛,您恐怕难以承受。还好,像我这样的,无法上网的,没有手机的,没有出过农村的,只能认命,更不会去评论。所以,您不必担心。

很多基层教师普遍认为,高考存在“城市化倾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目前的现状下,英语和数学这两个科目,是农村考生与城里考生竞争的利器,而需要实验的物理、化学则成了农村孩子的短板。有专家指出,在教育改革快速推进的同时,农村学校由于受经费、师资、环境等因素影响,对各种改革举措无法像城市学校一样落实到位,从而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孩子在高考中越来越处于劣势。

敞开的名校大门

年近六旬的周安全依然记得“幺女”周国欣2015年考上复旦大学时他的激动心情,“在梦里都高兴得跳起来了。”

周安全父女生活的瓮安县地处贵州省中部,是该省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他说,“以前,这里的孩子能考上大学都很难,更何况是重点大学”。前不久,远在上海求学的女儿告诉父亲,她现在的目标是参加交流计划,“到国外去学习深造”。

帮助农村娃成才,需要怎样的长效机制?从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之初,“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一系列缩小高等教育入学差距、促进入学机会公平的政策措施开始同步实施。近期,全国95所实施单独面向农村学生招生的重点院校相继公布了今年的招生简章,或扩大招生规模,或取消“到校复试”,或明确后期重点培养方案……一系列举措进一步降低了农村贫困生进入名校的门槛,显示了高校贯彻教育扶贫战略的决心。

以2015年为例,高招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拿出5万个名额,由重点高校面向高等教育欠发达且生源数量相对较多、升学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招生;继续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要求招生计划不少于参与学校本科招生规模的2%。

在今年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表示进一步扩大国家专项计划招生规模,2016年,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6万人,较2015年增加1万人。

其中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农村学生,安排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各地省属重点高校年度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农村学生,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安排招生计划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

Q:什么样的人能报考国家专项计划?

A:《通知》提出2016年扩大实施国家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学生,由中央部门和地方本科一批招生为主的学校承担,2016年安排招生计划6万名,比2015年增加1万名。报考学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1)符合2016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具有实施区域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Q:什么样的人能报考地方专项计划?

A:根据《通知》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由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承担,安排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

地方专项计划的具体实施区域、报考条件和录取办法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实施区域要对本省(区、市)民族自治县实现全覆盖。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本地高等教育资源统筹,进一步扩大地方专项计划招生规模。

Q:什么样的人能报考高校专项计划?

A:《通知》指出,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根据上述要求确定。招生任务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安排招生计划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

报考学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1)符合2016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高校专项计划单报志愿、单独录取,在本科一批开始前完成录取,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有关高校所在批次科类录取控制分数线。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逐年提高计划比例,迄今已覆盖22个省份的832个贫困县。这项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4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2013年增加了11.4%。2015年,清华大学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贫困专项共录取新生330余人,超过总招生规模的10%。

第5篇: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

胡茵菲,英文名为Anna Hu。有着甜美外形,顶着订制珠宝设计师的身分与品牌创办人。她从入选世界金字塔顶端的佳士得艺术品拍卖公司的众多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一起独特的设计和品位获得珠宝节的刮目,她令纽约和好莱坞名流趋之若鹜,被誉为珠宝界Vera Wang。不论是麦当娜在最新主演电影《温莎公爵夫人》中配戴的钻石手链,又或是2011年不丹国王的大婚上,年轻皇后所戴的一对蓝色罂粟花耳环,这些透亮的作品,背后全出自34岁的胡茵菲。

半路出家 爱上珠宝

1985年,台湾南部的一座小城,总有悠扬的钢琴和大提琴声从一家人的窗户弥漫到整条街道上,熟悉这琴声的人都知道,那个名叫Anna的小女孩又开始练琴了。这一年Anna8岁,这优美的琴声已经伴随着她整整4年了。那时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读书、练琴,累了就跑去做钻石生意的爸爸的房间去看那些漂亮至极的石头,用它们随意地做着拼图的游戏,那些宝石是她休息时最亲密的玩伴。虽然从一出生开始,Anna 就与珠宝有着不解之缘,但那时,在她小小的心灵中唯有“音乐家”才是她最终的理想。

小女孩儿长成了少女,当时的 Anna Hu,十多岁,眼里就是琴,她练大提琴,也学过钢琴,每天都要练上乐器3-5小时,总秉持着“要不然不做,要做就要当最棒的”信念。一切仿佛都在向着她希望的方向发展:凭着娴熟的技巧和天生的灵性,Anna在短短的3年中获得了众多台湾大提琴比赛冠军,并在14岁时就被推荐前往美国著名艺术学府胡桃山音乐学院学习深造;16岁时就和崇拜偶像马友友同台演出;1995年更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师从传奇大提琴家Laurence Lesser 进一步继续研修大提琴。然而,一个小小的意外改变了这原本顺理成章的故事结局。

20岁那年的夏天,因为疯狂练习而导致肌腱拉伤,胡茵菲的左手患上肌腱炎,而且伤得没办法再独奏。这对她来说,彷佛天上裂了个洞,全黑了。有将近半年时间,她意志消沉到极点,什么事都不想做,甚至叛逆的开始酗酒抽烟。“我觉得忽然人生没有了方向,完了完了,天要塌下来了。我不能忍受在室内乐团里只做其中一个,我天生喜欢不被约束,我不希望从此有指挥在我头上挥,于是只好放弃做音乐家。”后来,胡爸爸把女儿引导到别的地方去――到纽约去上珠宝的GIA课程,让她学学设计跟鉴定,从悲伤中分心。没想到才上几堂课,她就从这个窗口看到阳光,选择珠宝设计重新站起来。Anna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取得了美国宝石学院GIA的宝石鉴定学位。对于因为受伤而不能成为大提琴独奏家的Anna来说,珠宝的魅力再次给了她追求全新艺术形式的动力和信心。虽然最终没有成为职业音乐家,但音乐已经深深地融进了Anna 的血液、生活和每分每秒的生命中。

不得不放弃大提琴后,促使胡茵菲投入珠宝世界的还有一个原因。人在美国的她,有一天在网络上看到一则台湾新闻,“胡姓钻石商人遭人抢劫。”她直觉那就是爸爸,打越洋电话回台湾,胡爸爸怕她担心,不让她知道。但损失好几亿钱财不说,恐惧和同业的冷眼更让胡爸爸身心俱疲。看着父亲遭受双重打击,胡茵菲矢志继承父亲衣钵。她只花三个月就取得美国宝石学院(GIA)的宝石学位,再进入世界顶尖设计学院帕森斯和常青藤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分别拿到艺术史和艺术管理硕士。

13年后,33岁的胡茵菲已经达到很多珠宝设计师一生的终极梦想。她是第一位在纽约精品云集的第五大道,拥有一家个人品牌定制珠宝店的华裔设计师。更是国际拍卖会佳士得连续两年史上作品入选最年轻的珠宝艺术家。她的作品《月光手环》以高于底标三倍的价钱成交,成为拍卖会中的一匹黑马。

开设珠宝店 创立品牌

自从将珠宝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后, 胡茵菲并没有即刻开始设计工作,23岁胡茵菲进入纽约佳士得拍卖会珠宝部实习,这段经历教会她如何鉴赏大师级作品之美。后来她更到世界一流珠宝品牌工作,在梵克雅宝(负责挑选顶级珠宝,对各种宝石的特性更加熟悉;至于哈利文斯顿时期,她还跟着首席设计师Maurice Galli参加定制珠宝的所有过程,包括从接到VIP订单开始,到将珠宝交到VIP手上。在这些经历中胡茵菲不仅对各种宝石和工艺掌握得更加熟练,还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导师传奇珠宝大师Maurice Galli。他不仅将他毕生的设计精髓倾囊授出,更将Anna视作他唯一承认的关门弟子。

无论是练习拉琴,还是设计珠宝,艺术家独有的专注与执著从来都是胡茵菲身上不曾改变的特质。所谓成功者必将有她所不同于众生的努力,光环之外是付出,付出,再付出。一块宝石从鉴定、设计、镶嵌、打磨,最终成为稀有珠宝的过程,别人必须花30年才学成,胡茵菲却只要十年就出师。她一天工作15个小时,累到差点昏倒,“我从不觉得苦,因为心中有一把烈火,就是想把事情做好。”

在几间大品牌工作数年后,恩师Maurice Galli鼓励她创业。“你的性格太天马行空,很像我年轻的时候,出去吧!我当你的后盾。”Maurice Galli甚至还把他八个老朋友,也是世界最棒的镶工老师找来,成为胡茵菲的制作班底。在父母的经济支持下,她决定创立自己的品牌。

胡茵菲不论在校学习、在外工作,她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诚恳。于是在她要创业之际,Plaza Hotel竟也向她提出设店之邀。在曼哈顿5大道开设“安娜胡顶级珠宝店”,她说,“Plaza Hotel主管认为第五大道上一眼望去,没有一家华人设计品牌,又觉得我的作品古典、浪漫、有原创性,与饭店的风格吻合,于是邀约我到饭店设品牌门市;之后没想到我自己设计的门市,因具有艺术博物馆的逸静氛围,再获精品设计大奖。”这间正式开业的珠宝店,试营业两天就取得200万元销售额,被称为“广场酒店之光”。

在5大道上开店的华商屈指可数,进驻5星级广场酒店的精品区,胡茵菲是头一个。而敢于在金融危机余波荡漾之际投资开店,也引起纽约时报等主流报刊和电视台的注意,前往采访。胡茵菲在接受专访时表示,“Anna Hu”走的是高档经营路线,顾客主体在消费群金字塔的顶端。她说,从价值千元的金耳坠,到预约订制超过百万元的珠宝手饰,顾客年龄可从18岁到88岁。现已有名媛和明星订制名贵首饰。她相信,即便在美国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她仍能成功经营,她认为有高消费能力的顾客群实力仍然存在,与金融危机同在的是难得的商机。她还说,中国元素和时尚感相结合的珠宝,应会受到美国市场偏爱。

胡茵菲的品牌走的是订制路线,原创力发挥空间大;也因为她的作品具原创性,已获诸多国际名人青睐订制,于出席重要场合时配戴。例如乐坛与时尚女皇麦当娜就曾以一席靛蓝色抓皱小礼服,配戴胡茵菲设计的钻石项链及宝石耳环,出席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时装学院慈善晚会。名模辛迪克劳馥、艾美奖得主戴博拉梅西、星际战警威尔史密斯的影歌双栖妻子佳达史密斯、美国音乐家比利乔的妻子(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凯蒂李乔,以及美国导演波瑞丽芙等人,也都配戴胡茵菲设计的珠宝。

胡茵菲一向很低调,她说,“从音乐走到设计,其实都是艺术领域,我把音乐里学到的合声、旋律及节奏,融入到珠宝设计里;对我而言没有不同,都是我热爱的艺术。”

一半音乐 一半珠宝

“我的生活里一半是音乐,一半是珠宝,那就是我100%的人生。”

胡茵菲在设计珠宝时一定要听古典音乐,那美妙的旋律永远是她源源不断的灵感之泉。“设计珠宝就像是在作曲,每一个石头就像是每一个音符。排列这些美丽的石头,就像用巴哈的结构谱写一只美妙的乐曲。”人生的每一步都对未来有着深刻的影响,Anna 将她的珠宝呈现出肖邦的浪漫诗意,巴哈的考究结构,以及舒曼的精湛技巧,纵然不能在舞台上用音乐感动别人,却能用珠宝谱写一曲更动人的乐章。

胡茵菲的作品融汇古典音乐元素、法国高级订制珠宝精神及中国艺术,Anna Hu珠宝结合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制作技艺,呈现交错与结合的美感,以“古典、浪漫、唯美、梦幻”八字箴言,创造百件“珠宝交响诗”系列精品艺术珠宝。

唯美浪漫是胡茵菲的珠宝狂想曲系列的主旋律,是她为纪念儿时一遍一遍练习钢琴月光奏鸣曲的漫长时光而特别设计的。贝多芬著名的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幻想奏鸣曲”,是胡茵菲小时候练琴时最常弹奏的曲目。德国诗人兼乐评家雷斯达布听此曲联想到瑞士琉森湖上月光的倒影,将其改名为“月光奏鸣曲”而闻名于世。为捕捉琉森湖上月光静谧而清冽之灵韵,胡茵菲用数年时间,一颗颗挑选出色泽形状都十分相似的罕见大颗月光石制作了这只Moonlight月光手环,而环绕在月光石外璀璨的钻石,则像贝多芬双眸中闪耀出的对于初恋,十七岁的朱丽叶・琪察尔迪纯挚的爱恋。

莫奈是胡茵菲最爱的画家,她想将那些美妙的色彩,动人的晕染在珠宝的立体世界里呈现出来,她并没有只是赏析了莫奈的画作就即刻动手设计,而是背起行囊,用了一个夏天的时间来到当年莫奈住过的地方,徜徉在同一个花园里,用身心的一切去感受画里的境界。于是,才有了那组美轮美奂的“莫奈花园”系列:那只梦幻般的手镯,充满了Melody般的起伏,美丽斑斓的颜色铺陈开来,仿佛真的让我们看到了莫奈眼中光影的流转;那款能同时戴在两个手指上的山茶花,令人惊叹的逼真与玄妙;还有花园里各种可爱的昆虫,每一个都被胡茵菲用生动的珠宝永恒地留在了世间。

08年胡茵菲获得华美协进社年度“艺术远见大奖”,成为历年来最年轻的得奖人。当日胡茵菲就是佩带自己设计的“莫内睡莲”项链出席,这条构思十年才完成的作品是以粉紫宝石为基调,如流水般的线条展现娟秀典雅的品味,彷如印象派大师莫内的风格,胡茵菲选用上万颗缤纷宝石,捕捉色彩和光影万千变化的流动之美,重现十前年她在法国莫内花园池畔的感动。

由于特殊的成长经历,东西方的审美在胡茵菲的作品里自然交汇。灵感来自唐宋山水的仙鹤和金鱼,被重新演绎后,不仅有着东方的古典神韵,更以逼真的动感和立体造型演绎了西方美学。力求完美的胡茵菲对于做工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不仅请了法国最顶级的老师傅亲自镶嵌,更亲力亲为参与到整个过程。她最钟爱的“飞舞的仙鹤”由于全部是镂空设计,为镶嵌带来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十几个的团队克服了一次次的失败,终于令这只仙鹤飘飞起舞。“我有信心,这只鹤一定会留在世界最知名的博物馆里。”

“用宝石画画”,胡茵菲如此定义着珠宝设计。对艺术品味拥有自己见解的胡茵菲,希望透过宝石抓住感动的瞬间,当宝石不再是宝石,而是大自然色彩缤纷的贺礼,秉持着这份超脱的想法,让胡茵菲的作品更具备艺术性,而成为社会名媛们的最爱。

第6篇: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

新闻中心副主任竞聘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你们好,今天是我到宣传部后第三次走上竞聘演讲台。较之前两次,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也坦然了许多。时间过得很快,进入宣传部工作,一转眼已有了满满的五年时间,在这短短的五年之中我有幸三次接受组织的挑选。虽然是同一级别的职位竞聘,且有过两次落聘的经历,但我仍庆幸自己有了第三次机会,并对这次竞聘充满信心。这次我竞聘的职位是新闻中心副主任。今天的竞聘演讲,我不讲套话,不吹大话,不提口号,也不表决心。我只谈一点个人认识,说两句心里话,回答三个疑问。

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合某个职位,能否胜任某项工作,我认为:个人品行是基础;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关键。这里,我摘抄了甘肃某知名民营企业的一则招聘广告,原文如下:“高薪诚聘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一名,45岁以下。本科以上或相当本科学历的自学成才者,品行端正、孝敬父母…”。这则招聘广告在兰州各种媒体刊发后,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反响,对于这则广告,公司负责人是这样解释的:品行端正、孝敬父母必须作为招聘的基本条件,公司要到被聘者所在的街道、社区、左邻右舍了解其孝敬父母及家庭关系的情况,以及和周围邻居关系的处理情况。这些基本条件具备以后,业务差一点公司可以培养,能力弱一点可以在工作中慢慢提高。我非常赞成这位公司负责人的观点。一个品行不好的人他对于任何职位都是不适合的。而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对工作的认真程度和负责的程度,也决定了你对工作能投入多大的精力。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如果一个人能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为了工作能想尽千方百计,那就没有干不好的事。当然,工作能力也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你能否在这个岗位上开拓创新,取得成绩。

我的第一句心里话:“我真的好想有一个能全面锻炼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工作舞台。”我和现在许多人一样,对待工作在充满热情的同时又充满自信,认为自己在能力上还有潜力可挖。当然,这种认识也许是片面的。但我在组织科已经工作了五年时间,对于组织科的各项业务工作可以说了如指掌,长时间重复同一岗位的工作容易消磨一个人对工作的激情。更何况组织科的工作极大部分是服务性的、事物性的、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我渴望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岗位,这个岗位能给自己以工作压力,能更加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因此我选中了新闻中心副主任这个对于我来说全新的工作岗位。

第二句心里话:“我真的担心自己竞聘的人气不够”。对于前两次竞聘的落选,虽然是在意料之中,但群众对我的支持率不高在我的心里还是留下了一片阴影。因此,是否参加这次竞聘我曾犹豫过,因为我虽不缺屡败屡战的勇气,但难以承受屡战屡败的结果。太多的失败会击垮一个人的自信,会淹没一个人的自尊。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今天既然我站上了这个演讲台,我就会勇敢地踏着第三通崔人奋进的战鼓,尽自己最大努力,毫不犹豫地朝着即定目标冲刺。我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今天我要回答的第一个疑问:“你能写吗?”。我估计在许多人的心里都会有此一问。诚然,我的文字根底,我的写作水平与在座毕业于中文专业、新闻专业的各位相比,不可否认的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写新闻,对于我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如果还要保证上省以上媒体的A板头条,我没有底气说这个话,至少现在没有。但我要说的是,我是85年的全日制本科生,那个年代考上大学虽不能算是百里挑一,但至少可以证明我的文化基础是比较过硬的,在我们那辈人当中,还算是优秀的。我想,有了这个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我勤于学习,肯于钻研,相信在不长的时间内我一定能缩小差距,取得成绩,并很快地适应工作。从另一方面讲,对外上稿虽然是新闻中心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也只是部分工作,除此之外还有新闻舆论导向的把握;市内对外、对上的新闻通联工作;新闻专干和通讯员的业务培训;省以上记者、媒体的归口接待;党报、党刊的发行等等大量工作都要人承担,更何况对日常的公务用文,舆情信息的整理、编辑,各种总结、报告、讲话等基本的文字工作我还是有一定的基础,不能说会做得很好,较好地完成任务是不成问题的。

第二个疑问:“你会配合吗?”。这个“会”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主观上的“会”,就是愿意或主动的意思。首先,新闻中心副主任是个副职岗位,而副职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配合主官开展工作。我既然申报这个职位,这就表明了我的态度。其次,我找不到不主动配合的理由。如果我能竞聘上这个职位,相对于周主任来说,职务上他是上级,我是下级。我是军人出身,多年军旅生活已经将“服从意识”融入了我的血液。业务能力上,周主任有十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取得过许许多多有目共睹的成绩,在新闻方面是教授级人物,而我还是个未入门的小学生,只有担心被嫌弃的份。即使从资历上讲,虽然我年龄大点,工龄长点,但对于进入宣传部来说,我只能算是个新人,对宣传工作 只能算刚刚入门,只是有个初步了解。因此,我找不到任何不配合的理由。“会”的另一层含义是客观上的,即是否善于的意思,就这点讲,我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在组织科我一直是做配合工作,如果说评“五星级科室”组织科在某些方面说服力还不强的话,那么评“和谐”科室,组织科应该当之无愧。我们不仅是在工作上的和谐,更是在个人性格的和谐,不仅是在表面气氛上的和谐,更是在内心深处感情上的和谐。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我始终牢记这么三句话:“每个人都有优点要细心发现,相互学习;每个人都有脾气,要用心克制,相互谦让;每个人都有难处,要真心帮助,相互体谅。”当然,配合是相互的。众所周知,周奎同志是我们宣传部最优秀的干部之一,他的优秀不仅表现在他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上,更体现在他的个人品行和生活中的为人上。如果我有幸能和他共事,我相信,我们一定能配合得很好。

第三个疑问:“你吃得了苦吗”?的确,新闻中心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工作的责任大、任务重、突发任务多,上下协调、记者接待、报刊发行更是麻烦。如果工作不细、考虑不周容易出妣漏,力度不大、用心不够,往往就会完不成任务。因此,竞聘这个职位,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加班加点的准备。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想告诉大家:“我吃过苦,我能吃苦,我不怕吃苦。”回顾我的成长经历,我并不是一帆风顺。看我的工作历程,也算得上坎坎坷坷。走到今天,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但我仍确实付出了不少的汗水和心血,也品尝了不少的人生五味。我自信在困难面前是个坚强的人,我将会以自己的工作来证明,用今后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请大家拭目以待。

第7篇: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

暮色四合,晚霞满天,明月开始吐露光辉,月光如水水如天,似有无限深情,天地之间洒满皎皎银辉,那份素洁、那份明净同样令人神清气爽……

其实,这并非笔者眼中实景,而是在走近香港菱电发展有限公司主席胡晓明太平绅士,并对其进行专访,再结合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价后,所生发的感想――

走近胡晓明先生,你会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睿智、务实、诚挚、严谨,尤其是那份亲和力,恰如晴天晓日,令人如沐春风。而他对人生理想、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则蕴蓄着阳光般的活力和热力、阳光般的进取精神。

了解胡晓明先生,你会为他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不遗余力、无私奉献而感动,也足以深切感受到他无论做人做事都以诚为本、无愧于心的坦荡与真诚,你会感受到他如明月般皎洁、无私的胸怀,感受到“一片诚心秋月明”这句话的意境与内涵……

厚积薄发砺剑成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好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胡晓明先生谈到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言语间饱含着对家人的深情。

胡晓明先生祖籍上海,其父胡法光先生,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于1952年来到香港,后来就一直留在这里,成家立业。胡晓明先生回忆说,父亲刚来香港时两袖清风,成家后生活也一直清俭,生下他们兄弟俩人后情况也没有大的转变。尽管是这样,家庭生活却一点也不贫乏,那种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经历让一家人感到苦中有乐,过得很开心、很幸福。

从小,父母就对胡晓明兄弟俩的教育非常重视。尤其是他们的母亲在这方面更是全心投入。昔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胡晓明先生的母亲同样为了儿子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不惜多次搬家。当时,香港的中小学都是就近入学,而胡晓明母亲屡次搬家,就是希望能够让儿子在条件最好的学校读书。“母亲让我受到最好的教育,她的爱推动着我们不断成长,也鞭策着我们任何时候都力求上进。”胡晓明无限深情地说。

事实证明,母亲的努力的确让胡晓明先生受益匪浅。由于当时他就读的都是香港一流的名校,自然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再加上他本身勤奋好学,所以各门功课都非常优秀。课业之余,他在书法、音乐、体育、绘画等方面都培养了浓厚的兴趣,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父亲也有意识地在公司经营方面对他进行培养。每到寒暑假,胡晓明就到父亲的公司去实习,一个假期熟悉一个部门的运作,几个寒暑假下来,他已对整个公司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在具体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营管理经验,为日后打理家族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中亦不难看出,其父未雨绸缪,很早就已开始培养接班人。

在香港念完中学之后,胡晓明先生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就读于柏克莱加州大学,修读电机工程专业。要知道,这是加州大学系统中历史最悠久的学校,该校成立于1868年,位于旧金山湾,拥有世界公认知名学术地位。该校不仅为美国学生所向往,更是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学生推崇为“NO.1”的名校之一。其后,胡晓明先生的弟弟胡亮明先生也来到柏克莱加州大学深造。

柏克莱加州大学的校风素以自由、开放、多元化着称,这对性格外向、多思好学的胡晓明先生来说,无疑是一块最适合不过的土壤。无论校内外,他都是一个活跃分子。作为中国同学会的会长,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经常组织加州大学的中国学生开展或参与社交、学术等各种活动。可以说,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者作了很好的铺垫。

1976年,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后,胡晓明先生就回到香港,进入父亲创办的菱电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从此,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协助父亲做好菱电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在此期间,弟弟胡亮明也已从美国学成归来,为菱电集团再添一员虎将。胡氏兄弟本来从小就非常团结,而且性格上也正好互补――哥哥性格外向,长于社会交往、人际沟通,负责公司的对外联络拓展;弟弟性格沉稳内敛,就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们兄弟二人同心携手,各展所长,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推动着菱电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其间,胡晓明先生为提升管理水平,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毅然前往美国哈佛商科学院作进一步的深造。修读工商管理专业,这使得原本已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他,在企业管理理论方面更扎实、更深厚。

父子同心其利断金

胡晓明先生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深有感慨地说,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父亲,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悉心培养才使得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他一直视父亲为心中的楷模,认为父亲是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胡晓明先生的父亲胡法光先生以及菱电集团的发展历程。

胡法光先生最初是在香港的一间洋行工作,负责该公司的机械工程部,其中包括在香港地区三菱的电梯。经过七、八年的发展,为了业务长远的发展,洋行和三菱成立了一间合资公司(即现时菱电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胡法光先生作为极受各方器重的骨干之一,也持有新公司的部分股份。新公司成立时间为1966年1月16日。

其后经过一番人事更迭、股权变迁,胡法光先生凭着实干和精明,顺理成章地成为菱电公司的掌舵人。经过他的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再加上有两个儿子辅佐,更是如虎添翼,使得菱电在继续与三菱合资经营电梯设备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将经营范围拓展到家用电器、发电厂、工业自动化设备、房地产、中药、服装等多个领域,开启了一条多元化发展、规范化经营的快车道。在管理层,胡氏三父子也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无敌铁三角”,胡法光先生督阵,胡晓明先生负责三菱这一块的业务,而胡亮明先生则掌管集团的财务,内部管理及房地产、服装等几个业务板块。父子三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令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2004年对于菱电集团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经过对形势的深入分析,胡氏果断决策,将旗下的三菱业务出售给了三菱电机(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结束了与日本三菱长达三十八年的合作,但依然沿用“菱电”这个公司名称。

胡晓明先生介绍说,经过近年的资源整合,菱电发展的整体架构、运作体系更趋合理。目前集团在海内外已有超过50家分支机构或联营公司。在房地产方面,重点是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在香港、内地、美国、加拿大均有项目;中医药方面主要集中在保健品和现代化中药,在科研,生产和营销方面也建立了成熟完备的体系,产品畅销中外各国;在服装方面,已成功打造出一个知名童装品牌(CHICKEE DUCK),畅销香港、东南亚市场;此外,集团对原有的贸易板块也进行了有效地强化。

目前,整个集团的业务不仅在香港本土市场的根基更加稳固,在海外和内地市场也日新月异。比如集团于1995年在内地参与创建的体育商场品牌“名店运动城”,就已大获成功。“名店运动城”以经营高档运动服装和器材为主,现已在上海、北京、天津、大连、渖阳、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国内大中城市都开设了分店,而且保持着每两个月开一间新店的速度,在业界备受瞩目。

诚信为本 基业长青

不难看出,菱电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但数十年来的经营成果证明,集团并没有出现一般家族企业常见的弊病,反而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绽放出越来越强劲的生命力。胡氏父子究竟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事实上,成功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决策层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善于剖析自我。集团的股东就是胡氏三父子,经过多年的磨合,原本就血浓于水的父子三人,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上同样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而且由于股东会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行动起来就更加快捷高效,有什么问题,三父子聚在一起,碰一下头,研究一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一旦统一了思想、作出了决定,马上就可以着手实施,效率非常高,决不会拖泥带水。另外有一点也很重要,他们每年都会有至少三四次进行经营战略上的总结和检讨,以一种勇于否定自我、剖析自我的精神寻找公司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找出企业做得成功的地方继续加以发扬,这样,企业的决策层就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极少出现战略上的失误。而且他们奉行稳健投资的理念,从不好高骛远、盲目扩张,这也是菱电集团虽然走的是多元化路线,但一直走得很稳的根本原因。

胡晓明先生着重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为人处世方面,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同样如此。父亲胼手胝足,一步一步开创出这份基业,自己和弟弟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对于如何把这份基业发扬光大,始终如履薄冰。兄弟俩非常敬重父亲,虽然他们都曾在国外留学,在哈佛、柏克莱等世界著名学府进修,接受了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但在他们心中,父亲积累多年后手把手教给他们的经营管理经验才是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我现在懂的东西都是父亲教给我的,可以说我们的经营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并且还将在我们家族的第三代、第四代……不断传承下去。”胡晓明先生说。

他强调,集团之所以能取得今日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亲总结出的“诚信”和“服务”理念。正是由于恪守诚信之道,注重客户服务,才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扎下了稳固的根基。

从1966年创立至今,菱电集团已走过了四十三个年头。从当初香江之畔一间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到如今业务遍及香港、内地、加拿大、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公司走出一条记载着拚搏与开拓、艰辛与辉煌、荣誉与希望的康庄大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明朝前程如锦绣。“ 胡晓明先生充满信心地表示:未来的菱电,将一如既往奉行“以诚信树口碑,以服务谋发展”的理念,把握住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好机遇,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争取开创更骄人的业绩,为内地和香港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他还指出,当今商业社会的最大特点是资讯发达,人们身处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科技也是一日千里,菱电将来必须与科技接轨,为企业注入更大的生机和活力。“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寄望于我们的第三代了。”胡晓明先生介绍说,目前他的长子在美国修读心理学,学成后有望为菱电的业务发展开创新面貌;次子则在修读生物工程学,是菱电未来与高科技接轨的希望之星。“读生物工程,其实有一部分是我的建议。因为这一领域在将来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也仅是个建议,将来他怎样去发挥,能做到什么程度,就要看他们年轻人自己的造化了。”胡晓明先生笑着说。

回馈社会 乐于奉献

翻开胡晓明先生的履历,可以看到他在香港和内地都担任了不少社会职务,以下不妨择其要者列举一部分。在香港的有:香港城市大学校董会成员及人力资源委员会主席、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及谘议会成员、香港科技大学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体育委员会委员、大型体育活动事务委员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董、香港公益金名誉副会长、香港青联交流基金主席、香港游乐场协会副会长、香港雇主联合会理事、香港单车联会副会长、香港雇主联合会国内事务委员会主席、香港专业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常务副会长、湘港青年交流促进会主席、香港武术联会名誉会长、博爱医院名誉顾问以及中华企业家协会前主席……

内地的职务则包括: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常委、成都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常委、湖南省青年联合会名誉主席、上海交通大学顾问教授……

除此之外,他还兼任亚洲网球协会永远名誉副会长、加州大学旧生会有限公司董事等职。

不难想象,胡晓明先生作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主席,生意场上本已商务繁忙,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事情需要去打理。但他还担任这么多社会职务,没有过人的热情和能力,没有高效、合理的时间安排,是不可能一一兼顾、面面俱到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胡晓明先生有一颗不问收获、只顾耕耘,不求回报、甘愿付出的奉献之心。无论在香港还是在内地,无论对于哪一方面的社会事务,他总是本着一种高度的奉献精神,全心投入、无私付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他对香港、对祖国的热爱,以及胡法光先生的“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信条。

对内地的教育、体育事业,胡晓光先生与其父胡法光先生一样,也做出了不少贡献。胡氏父子曾于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捐赠150万美元建设光明体育场。1999年春,胡氏父子再次出资人民币200万元捐建光明体育场网球运动中心;2000年校庆之日落成。他们还捐资建立了“胡法光奖学金”,资助在校学子。2006年,在上海交大迎来110周年校庆之际,胡先生父子又捐出240万元,帮助该校建造了新光明网球中心。

倾情体育关爱青年

胡晓明先生在支持香港和内地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参政议政、教育文化、工商交流等各方面都不遗余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推动香港体育事业和青年工作方面的所作出的贡献。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现任亚洲网球协会永远名誉副会长的胡晓明先生本身就是一名网球健将。其实这也是他们家族共同的业余爱好。说起来,这还得追溯到胡晓明先生的祖父那一代。他的祖父在二十世纪初时曾留学美国,学成之后就把网球这项运动也带回了家,并曾在解放前的全国运动会上担任网球项目的裁判长。家里人耳濡目染,都学会了打网球。后来胡法光先生来到香港,先后在南华会、香港网球总会、亚洲网球总会任会长。其后,香港的足球、篮球、排球、自行车等各个体育会也都纷纷邀请他参加。此外,胡氏家族成员不但保留着打网球的传统,而且对其它体育项目也都广为涉猎。如胡晓明先生的两个儿子,在壁球、武术、田径方面都身手不凡。

家族的熏陶和良好的氛围,使得胡晓明先生不仅爱好体育运动,而且密切关注香港体育事业的发展。但胡晓明先生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管做什么社团工作,担任什么社会职务,都应以付出和奉献为出发点,决不借此图虚名、牟私利,与做生意严格区分开来。

胡晓明先生指出,近年来,香港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的力度有所加大,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比如过去香港在体育方面的投入着重放在康乐设施和场馆管理方面,而真正落实到精英运动员身上的资金却只占非常小的一个比例。经过他和一班热心人士的争取,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但总括来说,还远远不够。为此,他们决心通过争取社会募集、企业支持的途径来缓解这个难题,目前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他还谈到,希望有关方面能够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香港运动员的社会地位,以此来激励更多的香港青少年投身体育运动,让他们认识到,运动员也是一门高尚、荣耀的职业。

“近年来,我国的姚明、刘翔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再比如奥运会等世界竞技舞台上”中国军团“实力的不断壮大,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欢欣鼓舞、无比自豪!香港也有李丽姗、黄金宝这样的优秀运动员。他们取得了好成绩,实际上可以大大提高香港、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此,胡晓明先生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能给予这些体坛健儿们多一点支持、多一点鼓励。

在青年工作方面,胡晓明先生同样不遗余力、竭忠尽智。他认识到,前,只有公民教育,没有国民教育;回归后,国民教育也进行得不多。他认为,这种政策不足的现状,要靠进步的青年社团多做点工夫。于是,改变这种状况并为此做出努力的想法,便在胡晓明先生内心深处凝聚成为一种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他积极投身社团,利用各种机会,致力增加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认识,增强民族感情。他认为香港的青年工作太需要人去做了,因此以身作则,并乐此不疲。

“香港和祖国的未来都于青年人身上,青年兴则祖国兴,青年强则祖国强。但是我早在数年前就已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在殖民地统治下成长起来、长期接受殖民地教育的香港青年对国情认识非常有限,使得他们的国家观念并不强烈,甚至对内地存在一些偏见。特别是近年来,这样感受更加强烈。经过了百年的沧桑,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青春活力,特别是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一定要引导香港青少年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力量的认识,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胡晓明先生的话语当中,饱含着情系祖国、关爱青年的赤子之心与满腔热忱,实在令人为之感动、为之钦敬!

后 记

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企业经营领域还是社会服务方面,胡晓明先生所作出的努力及其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勿庸置疑,他是一位成功人士。但他本人却从未因自己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么成功。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不断奋进、孜孜前行。

胡晓明先生坦言:身处商界,自己最大的感悟就是一定要以诚待人,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客户、每一位合作伙伴、每一个身边的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为人处世,只有恪守诚信之道,真心实意做人做事,这才是做人的根本。”

现实生活中的胡晓明先生为人低调,不喜张扬,再一次证明了他在商业领域与社会服务方面赢得的口碑是令人信服的。 精力充沛的他总是时刻善用自己的力量去做更多的善事,寻找回报社会的契机,他深信快乐是要周边的人都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他以朴实无华的话语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实现一生最大的愿望,生动诠释了“晓日情怀明月心”的风采与品格,让每一位和他交往的人都为之感动。不容置疑,他早已从中悟出生命的真谛,而后继续悠然前行……

第8篇: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

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共同阅读心理健康的演讲5分钟,请您阅读!

心理健康的演讲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为自己描绘了桃花源般的精神家园。我们以为你的内心阳光明媚,我们以为你的人生桃花朵朵开。可我们没有想到,你会作出那样的选择!多少人为你握腕叹息,多少人暗中为你哭泣。你,一个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为世人留下美丽的诗篇,自己却长眠于冰冷的铁轨。可悲可叹,海子。我们读懂你的诗句,却读不懂你内心的忧郁。或许,你忧郁的眼睛常常诉说着你对生活的不满,对情感的无奈。可是,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你的亲人或朋友?难道是对他们的不信任?或是,孤独的你已经习惯于孤独地咀嚼自己的孤独?我们不明白,你可以写出无数的经典之作,却不能道出你内心的苦闷?我们也不赞同,你用轻生的方式来倾诉你哭泣的内心。

有人说,你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人。但我说,你是一个内心封闭的人。内心封闭使你

看不到外面的阳光,使你只会一个人躲在阴暗的角落独自饮泪。

现在,回想已随风而去的你,我们只有感叹。

最近,我常常想,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固然重要,但拥有健康的心理更重要。否则,健壮的身体毁于一念之差是瞬间的事。相反,身体残缺,内心完美,却可以活出美丽的人生。你看07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丽姐”——李丽,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年轻时好不容易与轮椅说再见,可一场车祸又逼她不得不与轮椅长期作伴。试想,遭受这样不幸的命运,有多少人能坦然地面对?有多少人能够笑着去选择崭新的生活?有的人,或许只会整天以泪洗面,怨天尤人,甚至走轻生之路。我们的丽姐她说不,她穿上漂亮鲜丽的衣服,以“丽美人”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她要告诉人们,不幸的遭遇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道路,但健康积极的心态也可以改变不幸的命运。她认为,面对生活的磨难与挫折,坚强的意志诚然重要,但健康的心理又岂能忽视?因此,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和服刑人员,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她每天为很多人的心理健康而努力工作,她在努力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塑造美丽的人生。

我们比李丽幸运,因为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那我们又应该怎样去面对自己的人生?那些因为一时挫折而一蹶不振的人,那些因为所谓的失恋而自暴自弃的人,那些垂头丧气,脸上总是阴云密布的人,想想我们的丽姐,或许会有新的改变吧。

心理健康的演讲2同学们、老师们: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我们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青春期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是一生中心理发展最活跃的阶段。

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激素分泌的急剧增多以及学习的重重压力,都能导致许多心理问题:

1、抑郁:总觉得苦闷、无精打采、提不起干劲。

2、焦虑:总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坐立不安心情烦躁、不踏实。

3、人际关系敏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好,不理解、不同情自己;

与异性在一起时感到不自在。

4、情绪不稳定: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同伴、家长和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5、心理不平衡:如果同学成绩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得好就不舒服,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

6、适应不良:对学校的各种科目都不喜欢,对学校生活不适应,学习困难。

7、强迫症状:总在想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如总想考不好该怎么办、说错了话该怎么办;

总担心自己服装不整洁爱照镜子等。

8、对抗倾向: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喊大叫、爱抬杠、有理不让人,没理搅三分,控制不住自己。

这些都是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障碍。我们前段时间对20__级共1288人进行了心理测试,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65.73%的学生认为自己人缘比较好是受欢迎的,78.6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心情开朗的。也有5%的学生从测试量表看来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作为中学生一定要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学会正确认识、合理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人能否成就、贡献、成才的前提。素质教育、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

基于此,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

用爱装点生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勇于担当用沟通温暖心灵。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学会主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为个性健康发展注入爱的阳光。

用宽广心胸待人。开诚心,布大度。对周围的老师、家人、朋友、同学,给予更多的谅解、宽容、信任、礼貌与友爱,给心灵多一份关注与呵护,让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用心理健康知识补给营养,充盈心灵,积极维护身心健康。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心理健康问题。不歧视、不硬撑、早发现、早调理时刻留意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让自己内心多些喜悦和快乐戒除网瘾,回归社会,用阳光的心态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综合实践活动。

让我们一起参与多彩的活动,汲取知识的营养,迎接阳光生活每一天让我们一起承受蜕变的烦恼,分享成长的快乐,让青春像花儿一样灿烂愿我们每位同学拥有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希望同学们能斗志昂扬地迎接各种挑战,意气风发地去追求更大梦想,祝愿每位同学学业有成,身心健康,梦想成真,终生幸福。

心理健康的演讲3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今天我校举办第六届心理健康节暨校园艺术节开幕式。这是我校本学期的一项重大活动,是我校两校合并、成功创建教育现代化小学后的第一届心理健康节,因此,本届心理健康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全校1370多名同学将在老师的组织下、度过为期半个月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

心理健康节暨校园艺术节,年年搞,今年我们一方面发扬以往一些好的做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力求搞出特色,力求使心理健康节成为同学们最喜欢过的校园生活。所以本届心理健康节安排三个大的活动:

一个是半日开课活动。

21日(星期四)上午,学校将有10位老师上研讨课,探索学科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服务。同时学校外请南京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来校上课、听课、作报告。届时我市有七所学校的部分老师以及我校部分家长将来校听课,观摩同学们的课堂表现。

另一个是半日心育活动。

25日下午,学校将安排半天的校园吉尼斯比赛、书法漫画现场表演赛、环保作品义卖等活动,让同学们尽情享受紧张学习之余带来的快乐。

还有一个是庆六一文艺汇演。

时间在28日左右,学校将安排一台专题文艺节目,充分展示同学们的艺术才华,希望同学们积极准备,提高节目质量。届时学校还将表彰一批“十佳风采少年”、“校级四星”和“环保小卫士”。上级领导将来到同学们中间,与同学们一起欢度六一儿童节,并作重要讲话。

我们力求把本届心理健康节搞得有声有色,让同学们喜欢,让同学们开心,让同学们受益。希望同学们人人参与各个活动;同时希望负责相关活动项目的老师,精心组织,提高活动效果。

最后祝本届心理健康节暨校园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

心理健康的演讲4在五月如花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周。本次活动以“健康,快乐,成长”为主题,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各种活动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活动的形式活泼多样,学生在节目表演、知识抢答、诗朗诵中受到启示。

“心灵感应”活动是以合作为主题的团体心理游戏,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在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体验成长。团体心理游戏包括:心有灵犀,价值大拍卖,走出压力等。其中“心有灵犀”使在没有语言交流并戴上眼罩的情况下进行的数字接。游戏过程中需要每个队员都能心平气和,互相尊重,相信身边的人,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摸索成功的途径,不断达到心灵的默契。通过本次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团队精神和心灵相犀的重要性,多与身边的人沟通理解。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只要共同努力,达成共识就能创造奇迹。

“人生感悟”是同学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通过与他人分享促进共同的发展。心理健康手抄报比赛提高广大同学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多的接触,了解心理健康。开展“心灵之约”交友会,“心理小课堂”比赛。每一项活动都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平台了解,关注,参与心理健康。

我们学校一直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班同学刘怡,原来成绩很好,在这段时间里,成绩却是一路下滑,而且下课不再和同学玩耍。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不对劲,经过老师调查,原来是她的父母离婚了。生活的阴影笼罩了她,老师经常找她谈心,并在学习上给她帮助。通过老师一次次的开导和同学们的帮助,刘怡终于摆脱了心理阴影,重新变得活泼开朗,成绩也逐步上升。作文

生命需要呵护,健康需要帮助。我们的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心与健康同行,快乐与成长相伴,使每位同学的明天更美好!

心理健康的演讲5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___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让花开的更灿烂。

告别了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面对崭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既会充满好奇和兴奋,也容易遇到不适和困难.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但是我们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以下是我所总结的几个方面:

一、生活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表现最为突出。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相差很大。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有的思家、恋旧,常常偷偷以泪洗面;有的厌学、仿徨、沉溺于无所事事;有的失眠、抑郁、在焦灼中挨度日子;更有的则想休学、退学。

二、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三、人际关系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恋爱问题。

恋爱问题一直是大学校门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们倍加关注的自身问题之一。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很多学生根本未弄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他们有的求爱遭到拒绝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自卑中,有的面对“第三者”而焦虑、抑郁,有的为单相思或暗恋某人而茶饭不香;有的为失恋而萌发报复或自杀念头?

五、择业问题。

职业选择方面的心理冲突往往出现在高年级学生中,经过三年或者四年的苦休苦练,总希望让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会考虑个人理想、收入多少、社会声望、工作条件、发展前途等因素,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觉得不随人愿,与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从而失落、不安、仿徨和焦虑。

而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将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前段时间报道的日本留学生因生活费的事起了一点小争执,该生在候机厅对其母亲连捅8刀!!!对此我们真的很震惊,我们能说他的心理是健康的吗?前不久,北大一名学生涉嫌砍死同班同学的消息,令公众为之震惊。平息很长时间了的“马加爵事件”仍令我们记忆犹新,加上屡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不由得让人不断追问:大学生,你为何如此脆弱?

“远亲不如近邻。”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近邻”往往不一定能“先得和睦”,反而因为交往的频繁,同学个性和阅历的差异,造成各种摩擦和冲突。例如,某学院机械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林某,上了大学后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使他伤透了脑筋,吃尽了苦头。上学一年多,和班上同学很不融洽,跟同寝室人发生过几次不小的冲突,后来搬出宿舍,几乎不与同班同学来往,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与同学感情淡漠,隔阂加深,常常感到特别的孤独和自卑,情绪烦躁,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于是失去了学习信心,厌倦学习,厌恶同学,坚持要休学.

要举的例子真的很多很多,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大学生的心理究竟怎么了?

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而我们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所以我们要振作起来,调整自己。

第一:完善人格。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情绪调节。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进行自我调节,合理疏导不良情绪极其重要。

第三:确立目标,规划未来。人生,需要启明灯,没有目标,没有规划,极易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树立目标,做好职业规划是一条避免迷茫颓废的良策,人无志不立!

第四:加强交流。交流,是双方的。交流时,不仅可以把自己想倾诉的诉诸于人,同时还能从他人那里吸取经验和教训,或者消除彼此间的误会矛盾等不安定因素。

总之,欲成才,先成人。只有时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天地。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当茫然的时候,想想自己的梦想,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用激情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当自己累了的时候,多一些平静的心态放松自己,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也有累了的时候,所以我们便要学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大学生还存在着对生活不够自信,我们往往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遇到困难我们总是焦头烂额,束手无措,甚至还会选择逃避,要知道人的潜能是无限大的,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自信的面对困难,给自己一个微笑,你会一下子豁然开朗。

第9篇: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

展览及获奖:2003年”湖北省高校美术大展”银奖;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05年“中国中青年书画家精品展”;2005年“湖北省高校美术大展”银奖;2005年“第十七届全国版画作品展”; 2005年“现代中国美术展”;2007年“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2008年“首届云南国际版画展”;2008年“中国版画精品展”;2009年“十一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银奖;2010年“回顾与展望-湖北版画展”;2010年“第四届湖北高校美术大展”银奖;2010年“中国广州首届国际藏书票暨小版画双年展”优秀奖;2011年“时间的灰烬”当代木刻版画六人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

收藏: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省美术馆”、“贵阳美术馆”、深圳“观澜美术馆”等多家机构及海内外人士收藏。

时间:2011年10月

地点:湖北武汉

任慧萍(以下简称任):朱老,您好!您从事版画教学与版画创作多年,不但教学成果颇丰,而且还创作出了不少具有影响力的版画作品。能谈谈您在教学方面的主要观点吗?

朱健翔(以下简称朱):版画作为美术创作的一种形式,是以板为媒介所制作的绘画,是艺术家利用木板、石板、金属板、绢网等材质,用各种工具以物理的方法,如雕刻;或以化学的方法,如腐蚀,对板材进行制作处理,再进行印刷,从而完成自己的创作意图。因此版画为间接艺术,不同于国画、油画、水彩等是直接绘制在画布或者纸张之上的,同时版画具有复数性,是艺术与印刷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版画创作过程中的画稿、刻板、印刷三者都十分重要,每一环节的疏忽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所以版画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相关的技法理论外,还需强调制作的程序性、逻辑性与完整性,一张好作品的诞生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劳动的态度,所以我认为版画教学最为根本的手段与目的就是简单的六个字“操劳塑造品质”。而围绕着这六个字,就是采用何种操劳的方式、为操劳提供什么样的物质帮助、以及塑造怎样的品质。

正如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经说过,“静观”所产生的认知是较为可疑的,只有“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从我自身的日常行为与教学活动中,我自然选择了后者,我也经常提醒和催促那些“静观”的学生,你的血液需要燃烧起来,快点行动,转动你的大脑,展开你的四肢,去“操劳”,去感知美丽,去认知自我。我想版画教学的本质其实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了解自我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任:在实际的课程教学环节上,您主要采用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呢?

朱:针对版画教学的特点,我采用的是类似于传统手工作坊“父带徒弟”式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示范为主 俗话说“艺高为”,有一定艺术造诣的老经过多年的研究都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独门绝技”,某些技法在书本之中是无法找到的,只藏在父的大脑和双手之中,其中的奥妙只有亲眼所见才有体会。而版画的技术性因素最为复杂的,可以说版画是唯一一个不能自学的画种,每个版种从工具选择、画稿、板材处理、过稿、修版、纸张选用、印刷等等都有一整套严谨的程序。通过示范,学生会较快的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制作的基本步骤,以及通过观察分析避免出现错误,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2.复制经典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经典版画作品进行高要求的复制,包括直接临摹大高难度写实版画和把经典写实油画作品复制成版画,要求相似度90%以上。如在黑白凸版教学中,选择丢勒的木刻和铜版雕凹线作品为摹本,使用亚克力材料,运用木口木刻的相关技法来复制作品,通过复制,不但对经典作品从构图形式,造型特点,空间处理,黑白关系等有了深刻认识,还对其技法深入研究,吸取营养,传承手艺。在对大和经典作品的研习中,潜移默化,学生自身的艺术品质得到了提升。为今后的版画创作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撑和养成严谨的做事态度。这一点对于版画教学十分重要,也是“操劳塑造品质”的重要环节。对经典的学习,就是创造经典的前提。

3.寻求自我 当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行动中使“操劳”成为一种习惯后,接下来针对他们每个人的特质,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地域特点,个性差异,以及审美价值取向,通过深入交流,选择气质类似的成功版画家、油画家或是国画家作为“榜样”,对“榜样”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适当模仿,从中发现异同。并从自己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出发,尝试用版画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寻求自我,发现自我。反复尝试,反复研究适合自己的版画表现技法,提高自身的独立创作能力。

4.塑造品质 “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通过版画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仅掌握的是一些版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劳作的方法和态度,拥有了专业的精神,在追求专业精神的同时拥有了专业的品质,不管今后是否从事版画,这种精神与品质将伴随一生,而且受用一生,不管贫穷或是富有。

5.提倡交流 利用时代优势,对外加强联系,开阔视野,参加展览进行纵横比较,提高学生创作水准。

6.体现价值 在保证学术独立的前提下,适当让学生的作品走入市场,得到市场肯定,体现价值,刺激创作。

任:刚才看到您学生创作的许多版画,做得都比较精致,他们主要运用什么样的技法?

朱:我教给他们的主要是传统的木口木刻技法,不过因为使用的板材有所不同,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叫做亚克力,这种材料的使用就目前来讲,在全国范围内我们学校做得相对比较成熟,也算是我们版画教学的主要特色吧!

亚克力也叫PMMA或者亚加力,都是英文acrylic的中文叫法,翻译过来其实就是有机玻璃。化学名称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开发较早的重要热塑性塑料,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化学稳定性和耐候性,易染色,易加工,外观优美,在建筑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国内有些版画家也称使用这种材料的版画作品为塑料版画,严格的讲,亚克力版画算是塑料版画的一种。在版画藏书票制作技法简略符号归类为X6,表明是凸版技法中的“使用其他材料的凸版版画”,而X1与X2则分别表示木面木刻技法和木口木刻技法。

经过多年的教学尝试与不断的总结经验,学生创作的作品在国内外的专业展览中屡获佳绩,除了学生自身的刻苦努力外,完善的技法优势也对他们帮助不小。

任:看来你们版画家对材料都十分讲究,亚克力材料有什么优势呢?

朱:亚克力材料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大,适于表现细密画风

亚克力板材和木板相比,密度要大很多,使用木口木刻刀具,能刻出可细可粗的线条,尤以表现细密画风的作品,塑造层次丰富的灰色调是其优势,做出的作品较木刻更为精细,印痕更为清晰。

2.表面平整,易于处理

木刻板的表面由于材料的缺陷,经常需要进行填缝、上蜡或上漆的处理过程,耗费较多的时间,而亚克力板材表面十分平整并且光滑,几乎不用做任何的表面处理。

3.可以手工印刷,也可使用版画机印刷

木刻板材中比如夹板,在经过版画机之后容易使木板变形,如果压力过大还容易破坏刀痕,因此大多使用手工印制。而亚克力板材的耐压性十分好,不会产生板材变形的现象,印刷非常稳定。

4.价格便宜,性能稳定,易于推广教学

市场上的亚克力板材购买方便,品种较多,对存放环境要求较低,保存时间长。制作简便,易于推广使用。

任:能谈谈我们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版画教学吗?

朱: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同于专业美术院校,不在于培养技巧熟练的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版画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如进行制版、制作、印刷、材料应用等其它画种所不具备的方方面面,在学习过程中可使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有益处。因此版画更适合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

任:版画教学作为特色教学在中小学进行推广有什么优势呢?

朱:我想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版画制作的手法变化多端,极具趣味性

版画的种类从制版形式上分为凸、凹、平、孔四大类,而每一大类又可细分为各种各样的制作方法,又可多种制作方法并用,可谓千变万化。中小学版画教学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重在培养兴趣,难度不宜太大,一般选择制作程序简便的凸版画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凸版画中的拼贴版画、拓印版画、吹塑版画、石膏版画和木刻版画等都是非常适合中小学学生的,学生从发现自然中的可用材料、运用游戏的制作方式到完成一件生动的版画作品享受其中的乐趣,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

2.版画教学的过程强调制作性,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讲究做事的完整性

以黑白木刻的教学为例,需要完成五个步骤:

a.老首先引导学生凭着自己的想象,绘制草图;

b.之后用黑色在草图上修改,确定木刻的正稿。这时大的效果已在学生眼前显现,学生需要把这一“蓝图”化为“现实”;

c.通过复写的方法过稿之后,在木板的表面刷上一层红色的墨水以便刻制时能比较清楚看到木刻刀的运动痕迹;

d.使用各式的木刻刀,按照画面的需要,合理而大胆地刻出点、线、面;

e.指导学生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版,完成后,选择纸张使用木蘑菇进行印刷,一张大作便诞生了。

因为刻制木刻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一但刻错很难回到上一步,学生一般都异常的专注。可以看出黑白木刻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十分强,制作过程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学生通过教的指导,认真做好每一个步骤,坚持做完就一定会有较好的效果,颇具成功感。中小学生版画作品的完整性较之国画、水彩和素描等更有优势,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事习惯效果明显。同时,因为版画的复数性,同学之间可将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换,增强同学之间的情谊和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尚美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