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国人的生活习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第1篇: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

建交46年来,中法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体现了战略性、全球性和时代性。在中法建立全面伙伴关系13年后,两国决定为双边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建设互信互利、成熟稳定、面向全球的新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双方一致认为,在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向更加合理均衡方向发展。

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两大经济体,肩负着特殊责任。中法关系应当继续发挥示范作用。两国既要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要按照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弘扬多边主义,相互尊重对方独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应该建立平等合作、包容互利、面向未来的新型大国伙伴关系。

双方还应深化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重大威胁,尤其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扩散,致力于解决包括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和阿富汗等地区热点问题。

双方认为,二十国集团(G20)应在更加健康稳定的基础上重塑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金融体系,切实发挥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的作用。法国即将担任G20主席国,中国给予积极支持。双方强调各国应致力于推行协调、连续和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推进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应对原材料价格过度波动。双方希望大力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支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以顺应时代要求。

双方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愿在维护现有授权和基于已有进展的前提下,尽早完成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全面、均衡、富有雄心的成果。

双方希望即将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以及“巴厘路线图”的授权,达成能够应对挑战的协议。两国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保持紧密合作,愿深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对话、磋商与务实合作。

双方同意在发展问题上加强合作,重申支持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努力。

双方认为,在非洲开展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非洲经济发展,支持两国企业在非洲开展合作。

随着欧盟机构改革深化,中欧关系将进入新阶段。中国高度重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同欧盟发展关系,愿继续致力于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法国将继续为推动中欧关系发展发挥表率作用。双方一致认为,欧盟应取消对华军售禁令,尽早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双方将继续密切高层交往,深入开展战略对话,促进相互理解和战略互信,加强双边合作。

双方重申高度重视中法关系,愿以战略和长远眼光、在相互尊重和重视彼此和、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共同推动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双方肯定中欧人权对话取得的进展,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加强对话和双边交流。

中法双边关系在贸易、投资、科技以及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作为最早支持中国现代化的国家之一,法国与中国建立了多项具体合作项目。双方强调愿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原则指引下,建立更加紧密、可持续和创新的经贸关系。

中法在核能、航空航天和铁路领域的合作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是双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30年成功合作的基础上,双方愿进一步深化核能领域合作,在推进现有合作项目基础上,拓展合作领域,共同开发包括第三方市场的新项目。鼓励双方相关企业开展务实深入的磋商,推进在核燃料循环领域的合作。法方重申愿深化与中方在铀矿开采、核燃料生产、在本国和第三方市场建设核电站以及乏燃料后处理/再循环等方面的合作。中方对法方这一意愿予以支持。

双方同意继续深化两国航空工业长期且富有成效的合作,体现在空客等法方企业与中国航空公司及工业企业合作、A320天津总装线运营、法国公司参与中国C9飞机项目,以及中法正在联合研制中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EC175/Z15)等方面。

铁路运输是中法传统合作领域,双方重申进一步推动铁路交通合作的意愿。

除传统合作领域外,双方愿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及食品加工和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创新合作,并加强上述领域企业间合作。双方还愿在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电动汽车、循环经济以及低碳技术等新兴领域加强合作。

双方认识到新型商务合作关系只有在开放型经济的框架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意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列为工作重点。双方将努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双方将平衡双边贸易关系。法方欢迎中方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采取的努力。双方将尽快商签新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支持中小企业合作及为其融资提供便利的项目。双方还将鼓励业已蓬勃发展的双向投资,为其提供有利和公平的环境。

中法双方期待中国与欧盟能就包括便利双方人员交流在内的移民与人员往来问题尽早完成谈判,并重申双方合作打击非法移民活动的决心。

为加深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双方决定进一步加强在文化、教育、科技领域的合作,鼓励地方政府进一步开展合作。支持两国文化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各自的文化机构和个人参加在对方国家举办的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双方同意继续执行今年稍早签署的合作拍摄电影协议,进一步推动广播、影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双方将积极推动两国院校间建立和发展伙伴关系,扩大互派青年留学生规模,支持中文在法国和法语在中国的推广。

第2篇: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

初来德国几天,也确实感受到德国街头的干净卫生,但我也发现,德国街上乱丢烟蒂的现象也很普遍。我去问导游,导游说:“德国人认为,在街上乱丢东西是不文明的,但丢烟蒂却是很自然的,他们认为把烟蒂丢在地上是一种自然回归,是一种归宿,所以在德国街上看到很多烟蒂是很普遍的,以后我们游其他城市时也会看到这种现象。”

我说道:“这是什么理论?按照这种理论,把果壳瓜皮丢在地上岂不是更有理由自然回归?让人看不懂。”

导游说:“我来德国这么多年了,也看不懂呢,何况你们刚来。”

当然,我并不因为丢烟蒂问题而否认德国街上的整洁,但也绝不是被国内某些人神化得那么完美无瑕,如十几天皮鞋不擦都依旧干净云云,我在德国五、六天就擦一次皮鞋,否则,也会脏兮兮的了。

都说德国人的严谨、敬业是世界上闻名的,然而,仅57万人口的德国小城杜塞尔多夫的地铁竟然建了15年了,至今还未完工,依然在悠哉闲哉地施工中。导游带我们游杜塞尔多夫时说,好多工人在这个地铁工程干到退休了,工程却还没完工。导游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看得懂德国人吗?”

还有让我们看不懂的是,在周末和节日里,德国街上的商场和超市都是不营业的,如果周末去逛街,你会发现街上的店门都是紧闭的,而且大街上也是冷冷清清的没几个人。而在国内,周末和节日则是商家赚钱的好时机,打折啦、促销啦、酬宾啦等等,宣传都来不及呢。有天晚上七时左右,我想去超市买点东西,心想,今天不是周末,超市总不会关门吧?结果,在街上跑了一大圈,看到的商店都是关门打烊的,偶尔好不容易看到几家开着灯光还在营业的,进去一看却不是网吧就是酒吧!

第3篇: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

尽管希特勒曾把这个民族变成全人类的敌人,但是,当这个战争狂人在战败化为灰烬之后,仅仅半个世纪,这个废墟上的民族就用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严密的理性思维,勤奋的工作热情,几近刻板和执着的责任感,再次站在了世界之巅,他们的“奔驰”“宝马”业已成为全球机械制造业的圭臬。

那么“德国制造”的神话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是决策者和全体员工的责任感。责任是一种职责,一种义务,一种使命。由责任而产生的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精神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教育者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曾看过一个故事。一个中国商人与一个德国人在莱茵河畔散步,正好看到有个小孩在那边钓鱼,这个小孩有两根鱼竿。德国有规定,钓鱼时一人只能有一根鱼竿。他走过去问:“你怎么有两根鱼竿?”小孩马上回答:“我只有一根,另外一根是我朋友的。”“你朋友到哪里去了?”“他去上洗手间。”说着,另外一个小孩就过来了。德国人一看,一人一根鱼竿正好。“有执照吗?”德国人钓鱼要有执照的。因为钓鱼,你要学习怎么钓。两个小孩都有执照。后来他又问:“有带尺吗?”在德国钓鱼不带尺,就好像打高尔夫球不带球杆一样。小孩说:“有!”他们规定是7寸以下放回河里,7寸以上可以放在竹筐里。中国商人事后问:“那么巧,碰到你儿子了?”“不是。”“你朋友的小孩?”“不认识。”“不认识?”德国人解释说:“在德国,每个小孩都是我的子女。”

这就是随时随地的教育,每一个人都是教育者。教育首先是一种责任。这是德意志民族对教育的理解,也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必须规范人的行为,每一个人都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它体现着一种高度负责的执行文化。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都会有自我完善人格、修身养性的需求和必要。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有主动育人的意识、主动育人的行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担负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承担起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责任。要从课堂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文明儒雅的言行举止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同时,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教师的主导教育之外,还有学校员工的教育责任。实际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除了老师、家长之外,与孩子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的教辅后勤人员。他们的一举一动也无时不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作为学校的领导,应该善于挖掘他们身上潜在的教育资源,唤醒他们的教育责任,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心甘情愿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树立自己同样作为教育者的美好形象。我想,图书管理员的教育责任就是用严谨的作风提供优质的服务。周到的服务一定会让学生肃然起敬,学生听到食堂炊事员文明的言行,吃到香喷可口的饭菜,怎能不心生感动?宿舍管理员的教育责任就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水电木工的教育责任就是及时主动地修理,清洁工的教育责任就是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校园环境等。这些看似微小的事情也一定会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第4篇: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

关键词: 礼貌交际 跨文化交际 中德文化

礼貌与人们的语言行为交际息息相关,是人们进行交际时要达到良好效果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各个国家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尽相同。这一方面与不同语言习惯有关,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与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间的不对等性有关,所以,在这两个方面,掌握跨文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西方礼貌交际区别的原因

所谓文化,就是个人或群体主要价值取向及受此价值取向影响的行为取向体系;它决定人们的感知、思维、评价和行动①。从这个意义而言,这种价值取向就是由文化载体通过其文化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②。礼貌就是其中的一种文化行为方式。礼貌是各种文化中的普遍现象,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工具和手段。各种文化系统中有了礼貌的交流,才使交际更顺畅。虽然如此,各种文化中礼貌的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这与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理念息息相关。而且在跨文化的接触中,不同文化核心标准和文化取向体系内涵存在着“文化不对称”③。也就是说,虽然在各国文化中涉及同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理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程度是不相等的。

对于礼貌这一具体内容而言,虽然中西方的文化中都将它作为人际交往中减少误解和矛盾的必要交际原则,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们会用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去衡量别国的礼貌行为,这样,不同文化的人就会出现程度不相等的期待。在强调等级观念、群体意识、秩序意识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中,人们格外重视彼此关系,喜欢中庸的处事准则,在相处中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还会顾及对方的感受。有时甚至在自己利益稍受损害时,为了顾及“面子”,避免冲突和矛盾,往往选择忍让来体现出对他人的礼貌。另外,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同等级秩序,习惯从等级观出发去调节人际关系,比如:中国人特别注意尊重长辈、维护领导,等级观念在中国被看作是维护礼貌、保障社会和睦的重要保障。与之相反,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中更注重平等取向、法制意识、个人主义,所以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同时人们更加强调原则性和诚信性。恪守承诺是人际交往中建立信赖的前提,也是体现礼貌的方式。如果在西方为了顾及对方的利益而言而无信,就会被看作是不可靠、不礼貌的表现。所以说中西方对待礼貌交际的不同之处根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二、中西方表达礼貌的语言方式

除了文化不对等性这一深层次的原因,造成人们在礼貌表达中误解的原因还在于对对方文化的礼貌表达知识掌握不足。所以,全面准确地传授对方文化的礼貌表达方式,是语言学习者进行正确礼貌交际的基础。这里以德语的礼貌表达方式为例。

1.德语中表达礼貌的语言方式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礼貌的言语表达方式,有直接的、有委婉的,德语也不例外。

(1)直接表达方式。在德语中,礼貌可以用直接的方式表达,但在表达过程中会加入一些“调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bitte”(请)就是其中最常见的,它常常与祈使句连在一起使用,例如:Bitte setzen Sie sich!(请坐)。但是即使加了“bitte”的祈使句听上去也比较生硬、粗暴,显得不怎么礼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选择一种更礼貌的间接的表达方式。

(2)间接表达方式。所谓间接表达方式,是指“一种语言上偏离事实言内行为的适当的表达方式”④。例如:当有人说“门在那里”,字面上看好像是在讲门的位置,但是在特殊的语境下,这种表达可以理解成要求对方离开。所以,在间接表达中,说话者不会直接用到动词“请,要求,建议,命令,警告,提醒,答应”,而是用其他的语言形式来代替。例如:“K?innten Sie mir helfen?(您能帮我一下吗?)/Ich w?]re Ihnen sehr dankbar,wenn Sie mir helfen k?innten.(如果您能帮我,我将感激不尽。)”这里涉及请求这一内容,没有出现一个“请”字,第一句话中用了一个问句,第二句话中用了一个陈述句,但两句话都很好地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出于礼貌,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会尽可能地避免用直接请求的句子,而用问句或带虚拟的陈述句来表达。又如:人们在用餐时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K?innten Sie mir das Salz mal reichen?(您能把盐递给我一下吗?)”,一定不是期待对方的答案,而是以一种礼貌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请求。在德语中,间接礼貌的表达方式常用情态动词、虚拟式、条件句等。

2.中国学习者常见的表达错误

在和德国人接触时,即使我们在语法和内容都正确的情况下,仍有可能交流不顺畅,达不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是根本。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中国文化中以谦逊为美德,对待赞誉的态度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同时要使用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的方式来对待他人的恭维。而在德国文化乃至西方文化中却没有这种习惯,他们对待赞扬的态度一般都会是由衷地表示感谢。例如:一位中国学生穿了一件新衣服,德国老师见了说:“Ihr Kleid ist aber sch?in!(裙子可真漂亮!)”可这位同学却说:“Nein,nein.Das ist ein ordin?]res Kleid.(不,不,这是条很普通的裙子。)”中国人请德国人吃饭,做了一桌菜,但是却说:“Heute gibt es nicht viel zu essen.(今天没有菜啊)”或者说:“Es ist nicht gut gekocht.(菜做得不好。)这种谦虚的说法符合中国的文化特点,但对于德国人是难以接受的,在他们看来这种行为反而显得虚伪做作。

(2)“中庸”和“隐忍”在中国传统中被看作是个人品德,而在德国却被看成是没能力的体现。例如:中德双方在讨论问题时,如果中国人为了给对方“留面子”,而采取保持沉默的态度或者讲一些折中的话,会被认为是不诚实不礼貌的行为。

(3)中国人对待工作处理事情时习惯遵守等级秩序,强调辈分,对于德国人而言,他们更加主张平等的人际关系及权利和义务对等的人际关系。“Vielen Dank für Ihre Begleitung!-Nichts zu danken.Das ist meine Pflicht.”这里是一位德国人在参观完后对中国翻译表示感谢及中国翻译的回答。其中德国人的“Vielen Dank”,很直接地表示了感谢,中国翻译的回答“-Das ist meine Pflicht.(这是我应该做的。)”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这是对上级有礼貌的表现。但是按照德国的文化,回答应该是“-Nichts zu danken.Das habe ich gern für Sie getan.”/“Bitte sch?in,für Sie bin ich immer da.”/“Bitte sch?in,gern geschehen.”,这里中国翻译用的“Pflicht“(义务),会让德国人误以为这不是出自自愿,而是没有其他选择的决定。

(4)尊重隐私在德国社会中是很重要的礼貌原则,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见面就问及对方家庭状况、年龄、收入等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用来表达与对方的热络,拉近对方的距离。

(5)中德文化中馈赠礼物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的文化中礼物越贵重,越能体现出送礼人的诚意,也越能体现对收礼人的尊敬。但在德国社会,如一张明信片、一束鲜花、一瓶葡萄酒作为礼物是司空见惯的,有时甚至送标有打折减价标记的物品给朋友。还有许多德国人在到访之前打电话询问是否要带礼物或者带什么礼物,这些在中国文化中是难以想象的。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重视文化的不对称性。我们在交际时很容易被与母语相似的语言形式迷惑,并根据母语的习惯使用一些与目标语不相称的表达方式。所以在与其他文化的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从对方文化和语言习惯出发,才能避免这些尴尬的问题。

三、结语

本文从中德文化中礼貌交际差异这一表象出发,剖析了其深层次的原因,同时分析了德国人礼貌表达的言语方式,总结了中国学习者在与德国人交流过程中常犯的礼貌方面的错误,得出了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两种文化的差别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积极地将两种语言进行比较,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实现无障碍的交流。

注释:

①Alexander Thomas.Psychologische Aspekte interkulturellen Lernens;in:Jahrbuch Deusch als Fremdsprache,1996,22,S.128.

②王志强.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行为方式.德国研究,2007:43.

③王志强.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德国研究,2005,3:71.

④Xu Jingyuan.Ein Versuch zur Untersuchung der Ausdrucksweisen der H?iflichkeit im Deuschen;in:Magisterarbeit der Deutschen Fakult?]t der Fremdsprachenhochschule Shanghai,1989,S.20.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Thomas.Psychologische Aspekte interkulturellen Lernens;in.Jahrbuch Deusch als Fremdsprache,1996,22.

[2]王志强.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行为方式.德国研究,2007,1.

[3]王志强.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德国研究,2005,3.

第5篇: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

根据中德两国政府间的《关于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合作备忘录》,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德国经济技术部合作,设立了“中德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项目”(简称MP项目)。第二期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于2009年7月3日到8月1日在德国举办。为帮助中国中小企业切实了解德国工商业,促进中小企业管理和国际接轨,培训项目在培训对象、课程设置、培训方法、行业考察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让我们倾听一些学员的心声,了解他们精彩的跨文化学习之旅,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收获。

陈跃(宁波同和机电有限公司)

本次赴德培训团的成员筛选非常出色,代表性强。我们19位团员来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每个地区的企业运作、成功模式、管理理念都有强烈的地区特色,在培训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吸收了很多宝贵的管理经验和思路,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不同地区企业文化在各位老总身上的体现,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公司的管理。大家在培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也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团员们遵守外事纪律,努力学习,积极和德国企业沟通,我们在整个行程中充分展示了中国中小企业的素质与风采,使我感到很自豪!

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安排非常出色,考虑非常周到,在德国一个月的时间,从日常生活的安排到工作学习,都让我们无后顾之忧。我们学习了中德之间的文化差异、企业管理上的差异。无论公司规模的大小,在德国企业中时刻能体会到管理的严谨和现代化。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那种清楚认识公司实力、明确把握公司定位的能力。除此之外,德国人的务实和对国家的自豪感也让人欣赏。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德国和德国的企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在30天的接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德国人对待事物的严谨态度和高效。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也让我感触良多。在很多地方我也看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这让我备受鼓舞。总之,这次的赴德培训让我获益匪浅,感觉不虚此行,给我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方卫中(杭州易泰达科技有限公司)

我有幸参加了中德合作年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项目的第二期学习班,感受颇多,集中在两个方面:

1 进一步加深了对德国的了解

(1)德国人对“德国制造”的自豪感和尊重。我在多种场合都体会到了德国民族对德国制造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的这个内涵的自豪感。他们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尊敬和维护这种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工作以及如何与德国企业合作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2)汽车工业在德国的地位相当重要,如果说美国是个车轮子上的国家更多的是指其对汽车代步的依赖,而汽车工业对德国则更像是工业命脉。

(3)德国人对于计划和时间的尊敬。这一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深刻体会到了,对我们提升未来与德国企业合作的能力大有帮助。

2 学习了相关管理知识和技能

由优秀培训讲师主讲的多个培训课程涵盖范围广,包括如何做商业计划书,如何和德国企业做生意,如何做PPT以及企业介绍,如何组建创新结构进行创新管理,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等各个方面,许多内容对未来工作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我还参加了人力资源研究小组,和刘顺芳、陈跃、王梅等同学一起,利用所学知识并进行相关调研,完成了《中国中小企业如何创建开放性文化》的英文论文。

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许多国内外的新朋友,这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顾洪宇(浙江华港染织有限公司)

自己在企业管理、企业规划发展、企业国际化等各方面有了提高和新的思路,同时也认识了同团中来自各个行业、富有朝气、有经验、有实力的企业家朋友。我们学习了团队管理、德国各州经济政治情况、在德国投资与商贸、如何作好企业PPT演示、商业计划书等许多课程,实用全面,思路非常新颖,授课也很生动。

在德国的企业考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Dm的物流中心、METRO超市、德雷斯顿的汽车配件工厂,先进的管理方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高效的工作效率,实用的会务交流方式,对于我来说收获颇多。我还参观了位于德雷斯顿的污水处理工厂,我来自印染企业,属于污染大户,德雷斯顿的污水处理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非常有效率,建筑设备合理,我们工厂也准备今后做一套简单的污水前处理设备。

个人拜访是我最有收获的课程。去德国前我事先联系了德国朋友,和他们一起去拜访了一个典型的德国家族企业TREGEMA公司。这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国成衣企业,主要产品是针织类服装,与国内服装企业不同的是,这个公司控制了从面料生产到印染到成衣制造和销售的全部渠道。坚持德国制造和产业链整合是这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我们的服装工厂目前绝大部分只做贴牌加工,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TICEGEMA公司的商业模式是我们公司今后发展的方向。

德国之行收获颇多,我将把所学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郭伟(台州市黄岩申吉磨具工业有限公司)

我的感受和体会可以概之为“跨文化”。

跨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德国国情和德国人的特点,为中德年轻一代的友谊和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有机会看到德国人的严谨和求实,德国工人的奉献,大部分德国人的友善和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以及他们对中国的神秘向往和惊奇关注。有理由相信双方的交往和友谊将大大加深,而我参加的这种培训正是推动双方相互了解和连接的桥梁。

跨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德国的商业习惯和管理理念,对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走向德国及欧洲市场都非常有益。德国的中小企业始终围绕核心产品,不断研发和改善,做专做精,持之以恒,并通过专利来保护,内塑管理,外塑品牌,最后成长为行业顶级产品,变成德国知名,世界闻名,产品畅销全球的同时,获得超值利润,企业繁荣,百年不倒。此种成功模式很值得学习与借鉴。

跨文化的学习,了解了德国部分私营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为摆脱家族式的占位管理,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跨文化的学习,提高了英语工作能力和在国外的生活能力,增强了信心,并与全班同学加深了友谊!

洪子昂(广东中山品上照明有限公司)

这个课程,但中国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非常大的潜在需求。

最后一点,我认为我们出去一定要有我们中国人的气节。我们在出发之前,接受了很多关于中德文化差异的培训,包括礼仪方面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了解到这些方

面的差异,并不是要放弃我们固有的文化而去盲从他人的价值观。我们这些中国中小企业的代表出去,是代表我们中国企业的形象的,甚至是代表中国人的形象的。遵从国际礼仪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性。

我认为最有用的是了解到中国和德国两国文化差异,尤其是商务文化方面的差异,这对于我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视野非常有帮助。在德国学习生活的一个月我有几点特别感触:

佩服德国人的做事态度,绝对值得我们学习!德国人的严谨、认真、执着、守时、守秩序等职业习惯,简朴的生活习惯,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尤其是我们中小企业管理者。

德国社会的管理规范、成熟。德国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整体社会的管理规范和成熟。羡慕归羡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重视科技、重视创造,走科技兴国之路。德国能迅速崛起,除了既有的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重视科技,重视创新,重视新技术。科技兴国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我们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讲,莫不如此!

我为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自豪和荣幸,为生长在这个年代而感到幸运。今天的中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的发展给了我们太多的机会。发自内心地讲,真的是很幸运。

拜访德国客户的过程中我也在跟进具体业务。尤其是最近一直在联系德国的一家教育机构,希望能把他们的灯光设计课程引进到中国。国内还没有哪一所大学和学院开设

刘琳(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短短一个月的学习培训使我有机会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各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德国民族精神中的勤奋创新和自律精神,我认为是促进德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德国的环保节能意识深入人心,延伸到各个行业。从普通家庭的帆布购物袋到垃圾分类收集,从工业材料的再利用和风能发电的广泛运用,从易水河边的污水处理厂到政府对家庭用太阳能设备的支持,环保在德国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发明或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而是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中国一度被称为是“自行车的国度”,但是如此巨大的市场正在让位于电动车、摩托车和汽车,众多自行车厂家纷纷倒下。而在大洋彼岸,我们看到了设计新颖的新一代折叠自行车,拥有量随环保观念而回升。这种反差折射出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消费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我们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意识还不够强。

我从事日用陶瓷业。硬瓷这个瓷种的诞生是德国人民不断尝试和实验的结果,麦森瓷器更是以精湛的技术、丰富的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点跻身奢侈名品之列。中国景德镇瓷器虽然远在西方发明瓷器之前就远销四海,但如今竟还没有一个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令人痛惜。

宛平林(温州迈利达轻工制有限公司)

短短的一个月学习培训,我感悟最深有以下几点:

在离开中国之前,主办方给我们一个非常详细的行程安排,具体到几点几分。当时想怎么可能会按照这个行程表执行呢,咱们的经验告诉我绝无可能。然而一个月行程完成,一切一切都是按照数月前制定的计划执行的。印象:非常震惊!

在我们行走的德国城市里,人们在生活、娱乐、商务等企业活动中都按照约定的规则执行一切事务,社会各领域相对公平公正。印象:规范公平。

参观德国的工厂,没有超出想象以外的东西。欧洲从工业革命到如今的发达的工业体系经历了百年历史,因此德国工人的客观情况是:熟练,规矩,在工厂工作年限长。这在中国是非常罕见的,尤其在我们温州更是不可能。印象:工人熟练。

文化差异。欧洲的德国、亚洲的中国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都继承了历史文化发展中的精华。我认为在文化上不能说谁好谁不好。但是我们整体的国民教育程度比较低,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印象:成熟的教育体系。

王梅(天津鼎成机械贸易有限公司贸易部)

虽然做了很多年的外贸工作,但是我接触的都是亚洲国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能有机会去了解、开拓德国市场,为我们公司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培训课程设置很有层次,从跨文化交流到团队管理,到中德经济关系,再到如何与德国人做生意等等,授课采取互动形式,学员充分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层层递进,很快就掌握了同德国企业洽谈的基本技巧,这些知识很快便在接下来的客户拜访中得以实践。

尽管培训学习很短暂,这段经历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令人难忘,培训仅仅是开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工作。愿我们这个项目越办越好,让更多的中德中小企业受益。

王铭(张家港市宏康纸业有限公司)

这是我第一次踏出国门,有过这么好的一次经历,出国似乎不再是那么复杂。能结识这么多全国各地的精英同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同学的交流中我也更清晰地看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在获得人生坐标的同时,对工厂的事业也有推波助澜的效用。我们的产品是专供西方社会的一次性中低档消费品,跟紧市场尤为重要,这次一去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真的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我德国之行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产品和伙伴,其次是感受德国。

勤俭节约的国民素质。只要看看德国人在工厂工作中的认真劲和在职业培训中的学习态度,你就会体会到这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老年人如此,中年人如此,青年人更如此。德国也是一个节约型社会,虽然德国是汽车制造王国,但德国人的家庭用车仍以经济型轿车为主,德国人富有但不奢华,很节俭。

注重环保。德国的公共交通很发达,尤其使用有轨电车,既没有尾气污染又载客量大,很多德国人都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在郊外会看到很多大型风力发电机在不停旋转,既得到电能,又不污染环境。

职业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动手能力,有相当深厚的历史传统。现代德国职业教育注重手工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人为出发点。行业协会支持职业学校的建设并参与其中,为学生工作技能的锻炼提供了实践场所,在职业教学中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萧宇恒(广东中山市立创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德国效率。对自己冲击最大的是高效。这种高效建立于事前有充足的准备,全面的考虑,以及可控的计划上。无论是我们在当地参观的企业,还是进行商业拜访,或是培训课堂上的组织安排,乘坐公共交通等等,无不体现了德国企业的组织能力和计划性。

企业发展观。对德国企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德国企业比起我们国内企业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特别专注于企业优势领域的发展和如何在优势领域中做得更强,中小企业更是如此,而不是过分追求发展规模。

中国企业发展信心。作为中国企业的一分子,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也有了更大的信心。首先是国家的开放让我们能有机会去创一番事业,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地方更多;其次,我们中国企业发展的历程远比发达国家的短,有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国家还有

很大的市场容量没有被发掘出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让我们去尝试。在德国的学习让我发现了自己企业发展中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人员培训、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等。从别人身上的长处找自己企业的短处,对今后的发展会有非常大的裨益。真实地感受到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和自身企业的差距,也给了自己追赶的目标和动力。企业在发展初级阶段如何做到细分行业,专注发展是最为关键的。

徐春涛(徐州一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用培训老师的话描述,是“小政府,大企业”。德国经济是以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提供的就业机会都占全德国的8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是中小企业发明的。德国大企业只有很少的几家。这得益于德国的企业制度安排。在德国成立公司时可供人们选择的公司法律形式非常多,如无限责任贸易公司、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这样的制度安排给德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借鉴德国的企业制度,扩大人们的投资选择形式,有助于我们扩大创业、就业,解决三农大问题。如果我们有多种供人们选择的公司法律形式,低门槛的准入条件,十个农民创业有一个成功了,其他九个人的就业问题就解决了。

徐明玉(天津市华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对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和民用企业,理应补上“科学化管理”这一课,踏踏实实做好基础。企业如此,社会也如此,同时将中国文化精髓、基础道德教育深入下去。

德国人口8000万,能做到国民生产总值居全世界第三,与德国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重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远远大于普通高校,强调的是实用和实践、高技能,我个人认为我国过分培养太多大学生,好像出来都是做“大事”的,社会企业基础工作没人做。很多企业反映高级技工有断档危险,可大学生都想从事脑力劳动,技工没人做。结果,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几乎什么也不会做,如此发展下去是很大的资源浪费。

杨建军(常州市伟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参观考察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市的开发区,以及政府投入的企业孵化基地,了解到德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法主要有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包括担保、贴息、低息、保险、风险投入等)及鼓励直接融资和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等。我国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先后出台了若干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效果十分明显。但目前中小企业的地位与国企、外企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还应根据具体国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赵旦(常州五月纺织品有限公司)

第6篇: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

(一)独立生活的开始

现在回首,对异国的一切从新奇到适应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当飞机追赶着太阳穿过欧亚大陆,历经十小时到达法兰克福,我便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了。又经过近六小时的火车,到达目的地jena时,已是午夜。在黑暗与陌生中,见到当地爱因斯特志愿者的条幅,见到他们陌生却亲切的面孔,便顾不得一路的疲劳,整个人不禁兴奋起来。我的工作在第二天一早便开始,而与此同时,独立的生活也开始了。虽然生活因为对一切新鲜的适应变得紧张而忙碌,但正是由于这新鲜,我并不感到丝毫的倦意。时间的安排很重要,我每天去上班需要坐两趟公交车,德国的公共交通很准时,但因为城市较小,并不十分频繁,因此不久随身携带时刻表就成了习惯。而商店营业时间也与国内不尽相同,尤其是周日几乎所有商店都停止营业,提前储备所需品就很必要了。自己做饭?当然!好在半成品多在超市可以买到,倒真的可以享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了。

我和两个年纪相仿的德国人共同住在一个flat里,每人有自己的房间。平日里大家都很忙,很少有见面和交谈的时间,但在周末,我们会轮流为共用的厨房和卫生间打扫卫生。但就是这不起眼的劳动竟让我感到自己在为所住的地方尽一种对家的义务――维护它的舒适和温馨!

(二)在实验室

我在hans-knoll-institute 工作,这是一个独立的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所,坐落于jena周围郁郁葱葱的山坡上。从外面看去,院子并不大,建筑也不特别起眼,但它内部的组织和管理是何等的有序和严格!由于生物实验的产品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整个实验室的出入都有严格的限制,需要有专门申请的门卡。而在开始工作之前,我也要认真阅读关于处理各种废物的说明,因为许多实验废物丢弃之前必须经严格灭活。实验室的一切都谨谨有条:最基本的实验用品,化学试剂,有特殊要求的试剂或生物材料,都加以分门别类,储存于不同的房间或冷库。许多大型的仪器是不同的小组共享的,这就要求大家自觉维护并相互协调。

我在分子免疫实验室工作,这是一个主要由青年科学家组成的小组。主要研究补体反应调节因子fh在人类或其它动物中的作用及机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其基因的不同区域功能,并结合微生物培养提取蛋白进行结构分析。对一个新的工作环境的适应需要一些时间,也得益于实验室同事的耐心和指导。然而最有趣和有挑战性的并非实验本身,而是实验背后的背景,原理,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我所在的部门,每周一下午有seminar,由其成员汇报所做的工作,并和大家一起讨论。在最后一个星期,由于supervisor放假休息,实验室里只剩下老板和我两个人,这时从实验设计,操作,分析结果,到向老板汇报,并讨论下一步实验都由我独自完成。这样的机会让我很好的体现了自己的idea及独立完成一个真正研究的能力。

对于德国人的严谨早有耳闻,但在这里才发现他们的严谨与刻板是完全不同的。在实验中,我的supervisor便常常提醒我,有时候不必“too exact”, 因为生物实验,精确性往往是不能穷尽的;但有时候,却又坚决不能“偷懒”,这样的严谨是建立在灵活掌握和运用基础上的。我的同事们都十分敬业,整个实验室在工作时间处于一种高效率的工作气氛中,没有一个人做与工作无关的事。然而,大家也有放松的时间,实验室专门配备有设备齐全的厨房,大家在这里喝咖啡和交谈。在这里任何实验用品和工作服是被禁止的,这一规定将全身心工作与真正的放松隔绝开来。

(三)体验德国

工作之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在jena,暑期有十几个爱因斯特的实习生,加上当地的爱因斯特志愿者们,晚上大家可以到jena大学附近的酒吧聚会,聊天,很是热闹。通过这样的交流,认识了很多的朋友,了解到不同地方的教育体制,生活习惯。当然也会品尝各种闻名于世的德国啤酒。

jena坐落于一个山坳中,四周有青山环绕。在晴朗的周末,可以去家附近爬山。一路上,会看到很多骑自行车出游的人们,甚至还有躺在拖车里的几岁的孩子。当我沿着小石铺成的路,经过建在山坡上的一座座带着红顶的房子,看见当地的居民在院中悠闲的烧烤或是聊天,晒太阳,心情就会舒畅而宁静。而当我一个人穿过密密丛丛的树林,终于到达山顶向下俯瞰整个城市及周围的麦田时,又会有一种经历过磨炼的喜悦。

当然每个周末的出游是最令我难忘的。各地的爱因斯特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在chemniz的canoeing和在汉堡的“海盗周末”。这不仅是了解德国城市,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好机会,也使我认识了许多在其他城市实习的国际学生,和他们聊天并一起合作完成有趣的任务。我们也会自己组织到其他城市,参观有着辉煌过去的魏玛,在安逸宁静的莱比锡漫步,体验柏林厚重的历史,感受慕尼黑的热情。

幸运的是,我刚好赶上了jena当地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叫“kultuarena”。在jena市中心的露天剧院,每天晚上都会有来自德国或欧洲其他国家的一些乐队的演出。我参加了一个改编莫扎特音乐组合的专场演出,台下挤满的观众,很多人没有位子,一直站着,但也同样陶醉,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参加这样的现场音乐会让我感到置身其中的德国人对生活的激情。

在即将离别之际,我们举办了farewell party,大家欢聚一堂,共享大家亲手制作的各国菜肴。

(四)一点遗憾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虽然流利的英语在工作,日常生活及与其它国际学生的交流中非常实用,但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及其人们的生活,对其语言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遗憾的是,我只能进行最简单的德语问候,而在参观众多博物馆时,只能依靠简略的英语介绍;生活中,当遇见友好但不懂英语的德国朋友,不能与他们交谈时,对德语的向往便会更加强烈!我非常喜欢德语,因此尽管不能听懂当地人的谈话,我仍愿意细细听这美妙的语言,犹如欣赏经典的音乐一般。甚至,有时在梦中,耳际还绕着德语的谈话声……

第7篇: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

最基本的礼貌准则。外国人通常有计划时间的习惯,如果不事先预约

贸然造访,打乱了他人的计划安排,会使对方非常生气,同时对不速之

客留下缺乏教养的印象。与美国人预约,最好提前一周,美国人性情开

朗,个人计划较多,拜访前最好再用电话联系敲定一下;德国人作风严

谨,未经邀请的不速之客,有时会被他们拒之门外;日本约会的规矩较

多,事先联系、先约优先和严守时间是日本人约会的三条基本原则。

2严格守时。如果事先约好,必须严格守时,因为对方已对这段

时间做出了安排。如确因意外情况而不能赴约或需要改期,也要事先

通知对方,并表示歉意,因为失约或迟到均属不礼貌行为。

3拜访时间要选择恰当。拜访的时间应以不妨碍对方为原则,

一定要注意错过吃饭时间,午饭后或临睡前的时间都是不妥当的。一

般说来,下午四五点或晚上七八点是最恰当的拜访时间。

拜访中的礼仪

1敲门或按门铃。不管是到拜访对象家里或者办公室,事先都

要敲门或按门铃,等到有人应声允许进入或出来迎接时方可进去。不

打招呼就擅自闯入,即使门原来就敞开着,也是非常不礼貌的。

2要注意物品的搁放。拜访时如带有物品或礼品,或随身带有

外衣和雨具等,应该搁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而不应当乱扔、乱放。

3要注意行为礼节规范。进屋随主人招呼入座后,要注意姿势,

不要太过随便,即使是十分熟悉的朋友。架二郎腿、双手抱膝、东倒西

歪也都是不礼貌的行为。如主人家有其他人在家,要微笑点头致礼;若

主人送上茶水,应从座位上欠身,双手接过,并向主人表示感谢。

4要控制好拜访时间,掌握谈话技巧。拜访者一般不宜在主人

家呆的时间太久,要根据情况控制好逗留的时间,掌握好交谈的技巧;

与主人交谈要善于察言观色,选择时机表明拜访的目的。如果主人情

绪较好、谈兴较浓,呆的时间可长一点;如果发现主人心不在焉,说明主

人有厌倦情绪,应该及时收住话题,适时起身告辞。

5拜访时,要尊重主人的生活习惯。到别人家拜访,应尽量适应

主人的习惯。如果主人客厅里没有摆放烟缸,说明主人没有吸烟习惯,

第8篇: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

研究发现,97%以上的百岁老人都有一套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一生坚持不懈。比如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先生,在40岁左右了解到,人摄取营养过剩会加快衰老甚至是早亡,所以他坚持每顿饭只吃到六分饱,就是再喜欢吃的东西,也是浅尝辄止。今年已经107岁的周老仍精神矍铄,文思敏捷,而且生活能基本自理。

 

由此可见,常年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收效一定是明显的。据此,健康学家为老年人总结出一项“七个一”工程——健康长寿自然是每个人的重点工程,百年大计,坚持第一,唯有不懈坚持,方可出成绩,达目的。

 

首先是清晨醒来打一愣。也就是说不要立刻穿衣起床,因为此时是我们血黏度最高的时候,血脉和关节也都是比较僵硬的,迅速下地活动极有可能带来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有26%的冠心病患者和21%的脑卒中患者是在清晨起床时发病的。

 

第二是洗漱完毕饮一杯温水。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使我们的血液得到稀释,并给已经缺水的细胞及时补充水分。当然,它还有更深的养生保健意义,如清肠洗胃、促进大便畅通,有利于排毒养颜,促进循环代谢等。

 

三是中午睡一小时。虽然只是短短一小时的午睡,但它可使你一下午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严谨缜密的德国人早就发现了午睡对人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处,他们甚至出台了专项法规,将午睡定为公民不可侵犯的人身权利。所有的用人单位必须保证自己的员工有固定的午睡时间。

 

四是下午吃一个苹果。苹果味甘性平,营养丰富,便于人体吸收,每日食之,有良医常伴之效。

第五是晚餐喝一杯红酒。干红葡萄酒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的功效。晚餐喝一杯干红,可解除疲劳、增进食欲,亦可预防心血管疾病。

六是早晚坚持散步一千米。散步是老年人健身方式的首选,早晚一千米的强度也正好适中,在身体微微感到潮热时,正好散步结束。

第9篇: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

关键词: 纳粹大屠杀 影响 《德国流亡者》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二十世纪杰出的美国犹太作家,他对美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马拉默德一生共完成了8部长篇小说和65部短篇小说,其中很多作品获得了各种文学奖,是与艾萨克・辛格、索尔・贝娄和菲利普・罗斯齐名的作家。基于他的生活经历,马拉默德在文学作品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犹太人物。其中包括他的短篇小说《德国流亡者》中的主人公奥斯卡・加斯纳,马拉默德在大学期间在德国犹太难民家中做家教。其中一名学生是经济学家,在失去所有欧洲客户和合同后打开煤气自杀,他就是《德国流亡者》中奥斯卡・加斯纳的原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奥斯卡失去经济保障、失去母语、失去身份、失去希望这四个方面反应奥斯卡的痛苦。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纳粹大屠杀给犹太人带来的痛苦和纳粹大屠杀对犹太民族的负面影响。

一、失去经济保障的痛苦

马拉默德在故事的开篇就为读者展现了奥斯卡的生活条件。奥斯卡住在闷热昏暗的旅馆,炎热的天气使他更加难受。奥斯卡曾经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自己的事业,所以不难推断出他曾过过体面的生活,有着自己的交际圈。但是移民到美国后他却要为最基本的食宿担心。他耷拉着肩膀,眼神里满是忧郁和沮丧。

奥斯卡是刚来到美国的德国犹太难民,几个月前刚刚从纳粹大屠杀中逃生。除了书籍和朋友赠送的一些礼物外,他几乎什么都没有。他曾在水晶之夜前来过美国,找到工作后返回柏林办理移民手续,却被整整推延了六个月。

纳粹党人很想把犹太人赶出德国,但是在这之前先要把犹太人的钱搜刮干净。许多犹太人因为得到一份移民许可倾家荡产。奥斯卡的新工作是在纽约公共研究学院,他必须就他所要教授的课程做一次英语演讲,但是他能说的只是一口蹩脚的英语。如果要找一个语言教师辅导他英语,每小时就要花去5美元。由于经济拮据,他不得不找本文的叙述者马丁・高柏帮助他。马丁・高柏也是犹太人,但是涉世没有奥斯卡深,文化也没有奥斯卡高。初见马丁,奥斯卡“眼中的一丝犹豫像水下的潜流一样弥漫开来”①,竟要找这样一个孩子求助。

失去经济保障引起的焦虑和不便只是奥斯卡遭受的痛苦中极小的一部分,却不容忽视。因为如果他那时很富有,在美国的生活就会更好一些,不用整日担心能否保住工作或者填饱肚子。

二、失去母语的痛苦

奥斯卡和许多其他移民一样都遇到了语言问题,但他的问题更严重,因为他要靠英语保住工作。他“或发错辅音,或弄错名词和动词,把各种习惯用语混在一起”②,这些问题只要奥斯卡勤加练习就很容易克服,难以克服的是他内心的敌人。他曾经是柏林有名的评论家和记者,对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但就是这样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现在连一页纸都写不出来。他现在就是“在自己很陌生的语言中整理思绪的流亡者”(Davis49)。对此,作者解释说:“对于许多能言善辩的人来说,最大的损失乃是丧失语言――他们无法表达自己心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你有一些绝妙的想法,可一说出来,就变成了破瓶子的碎片。”③奥斯卡语言的丧失约束了他的表达能力,打击了他的写作热情。

“奥斯卡能逃得过希特勒,却逃不过语言”(Avery141)。他挣扎着,努力地参照字典写演讲稿,结果只写出支离破碎的文字,他的想法感受无法用英语表达。这种语言的丧失引起的痛苦不止属于奥斯卡一个人,是所有不精通英语的流亡者们共有的。另一个流亡者说自己简直是个,自己是个犹太人这一事实都成了他的负担。奥斯卡也一样,没有了语言,他就成了可怜的躯壳。

三、失去身份的痛苦

“德国难民”这一标题暗示奥斯卡在纳粹大屠杀后很难再维持德国犹太人的身份,也暗示屠杀犹太人的同时,纳粹德国人要将自己的一部分文化彻底根除。奥斯卡移居美国逃避迫害,却发现自己还是身处困境。他的内心不断追问为什么德国人一定要消灭犹太人才罢休。奥斯卡是犹太人,但同时也是德国人,血液中流淌着德国文化,因此他不能忍受纳粹党人的种种罪行。奥斯卡痛恨自己的德国犹太人身份,犹太民族自古以来经历过无数荣辱兴衰。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祖祖辈辈都分散在各个民族和国家中。他们来到一个国家,就会和当地文化发生冲突,仿佛犹太人就是种族隔离、不讲道义、受苦受难的代名词。奥斯卡移民到美国后,一时间还不能改变穿着、生活习惯、讲话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些与美国人的不同使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困惑,不知所措。一方面他必须适应新文化,另一方面却紧紧抓住犹太文化不放。他无法发泄这些痛苦的折磨,看待世界的方式慢慢产生偏差,最后选择自杀以结束痛苦。

四、失去希望的痛苦

纳粹党人入侵波兰时,奥斯卡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演讲稿。那时他满怀希望,认为勇敢的波兰人能够战胜纳粹党人,而且他有自信做一次成功的演讲,这些都使他欢欣鼓舞。写完演讲稿,奥斯卡马上在马丁的帮助下练习发音和语法,马丁注意到了奥斯卡的变化。所有练习非常枯燥,但是奥斯卡没有放弃,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有美好的未来。最后奥斯卡的演讲很成功,可是三天后他却用煤气自杀了。马丁无法理解奥斯卡的自杀,因为他没有意识到奥斯卡的命运与从前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奥斯卡最关心的是人类的灾难而不是自己的事业和安全。在演讲的最后他用英文和中文朗诵了惠特曼的诗:

“上帝的精神便是我自己的兄弟

而一切出生的人也都是我的兄弟

一切女人都是我的妹妹

和我所爱的人

而造化的骨架便是爱……”④

爱流露在整首诗的字里行间,奥斯卡坚信着这种爱,但是法西斯主义却践踏了这份神圣的爱。当意识到大量犹太人被残忍地杀害而他却无能为力时,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折磨,自杀成了他唯一的解脱方式,他“通过煤气灶创造了自己的毒气室”(Avery142),实际上是以死亡对抗纳粹的暴行。

实际上在纳粹入侵波兰之前,奥斯卡就已经经历过心理上的死亡了。他害怕听新闻报道,害怕听到同胞被杀害的消息。每晚他都噩梦连连,他梦到纳粹党的人折磨他,甚至强迫他看那些尸体。这些梦都反映了他对人道的渴望,也反映了大屠杀给他带来的心理创伤。

奥斯卡逃过大屠杀来到美国,尝到了自由的滋味及无限的机会和可能性。表面上看这是他走向美好生活的转折点,但是他仍旧是德国逃出来的流亡者,不能融进美国文化。对于奥斯卡来说,“犹太人就意味着永久的异化,是不被社会系统接受的现象”(Alter25)。马拉默德曾经说他很理解为什么德国流亡者移民美国后变得忧郁。他说:“不了解一个城市都会使我感到孤独,更别提那些被驱逐出德国的人了。”(qtd.in Davis49)在巨大的压抑下,犹太人的个人自由不再重要,只有整个犹太民族的解放才能确保个人的自由和快乐。

戴维斯说奥斯卡自杀是因为他的妻子。奥斯卡移民美国的时候没有带着妻子,尽管他怀疑她像她母亲一样是个反犹分子,但是他还是爱着她。他内心深处很想在美国定居后和妻子团聚。奥斯卡的妻子曾寄给他一封信,内容大概是她在过去27年里对奥斯卡都是忠诚的。他妻子后来甚至皈依了犹太教以证明自己。她被用卡车运到波兰占领区的一个边城小镇杀害,和她“一同遇难的还有的犹太教信徒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还有一些波兰士兵及少数吉普赛人”⑤。奥斯卡得知这一消息后精神世界彻底崩塌,他更加确定惠特曼诗中的人性不存在于德国土地上。另外,奥斯卡对于妻子的死有着深深的自责感和愧疚感。离开妻子他还是一样能活,但是会不停追问如果一开始就选择信任妻子,结局又会怎样呢?奥斯卡妻子的悲剧结局和纳粹分子的残忍恰到好处地安排在文末,使读者最后终于知道谁应该对奥斯卡的死负责。

五、奥斯卡痛苦的根本原因――纳粹大屠杀的负面影响

纳粹大屠杀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犹太人大范围的屠杀,在这次大屠杀中超过600万犹太人被杀。大屠杀始于1933年对无辜犹太人的迫害,终于1945年二战结束纳粹集中营的俘虏被解放,大屠杀结束。

奥斯卡一系列的痛苦和他最终自杀的悲剧是由大屠杀引起的。他曾经用支离破碎的英语痛苦地说是纳粹毁了他的事业,迫使自己离开德国,使他像“鹰口中滴着鲜血的一块肥肉”⑥。纳粹使他失去良好的表达能力,失去生活的信心和生存的意志。作为众多受害者中的一员,奥斯卡的痛苦反映在所有大屠杀幸存者的精神状态上。起初有人认为大屠杀幸存者只是那些逃过最终屠杀方案的人,但后来对幸存者的定义扩大到“所有设法逃过大屠杀的人”(Frank 160),包括那些在美国寻求避难所的犹太人。

纳粹分子对欧洲犹太人的系统化屠杀给幸存者造成了无法抹去的创伤。在最开始几年里,只有两种抵抗方式:逃跑或者自杀。这些幸存者被囚禁在噩梦中无人解救,他们经受内疚感、焦虑感、人格问题和精神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愧疚感,他们对失去所爱之人感到愧疚,对苟活于世感到愧疚,对任人宰割感到愧疚,甚至还会愧疚没有自杀的勇气。珍妮・博尔卡就是幸存者之一,在一次采访中她说在大屠杀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她一直不断地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还活着?”(Menszer “why am I alive” par.1)。

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罪行令人毛骨悚然。他们把犹太人像牛一样装进火车运到集中营,强迫其劳动并且经常恐吓他们。“曾在纳粹集中营里历经磨难,并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著名美国学者埃利・威塞尔曾这样表述被解放的那一天作为幸存者的内心感受:快乐是空的,感觉是空的,情感是空的,希望是空的”(qtd.in 张倩红75)。大屠杀之后不久有大约30万无家可归的幸存者在欧洲寻求避难所,过着流亡者的生活。奥斯卡作为一名幸存者,即便逃过了大屠杀的迫害,也逃不过他是犹太人这一事实。他的命运和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因此他的痛苦是无法避免的。

马拉默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移民背景写成了《德国流亡者》,充分展现了德国难民在美国漂泊的生存状况。通过对奥斯卡痛苦的分析可以看出纳粹大屠杀是导致他自杀的元凶。纳粹大屠杀对整个犹太民族的影响不容忽视,幸存者也为各种心理问题困扰。本文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解读《德国流亡者》提醒人们欧洲最黑暗的一段时期,正视纳粹的邪恶罪行。人们应永远铭记纳粹大屠杀并进行深刻反思,确保此类悲剧不再发生。每个社会都应以史为鉴,尊重种族差异,消除偏见和排外思想。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本文中的译文倘若无特别说明,均参考新沂译.德国流亡者.山东文学,1994(08).

参考文献:

[1]Alter, Iska. The Good Man’s Dilemm.New York: AMS Press,1981.

[2]Avery, Evelyn, ed. The Magic Worlds of Bernard Malamud.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nc.,2001.

[3]Davis, Philip. Bernard Malamud: A Writer’s Lif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7.

[4]Frank, Ellis. The Holocaust Industry: Reflections on the Explotation of Jweish Suffering by Norman G.Finkelstein.National Observer. May 22,2011:160-165.

[5]Menszer, John. Why am I Alive. 1999. Apr. 16, 2012.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