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住房建设论文范文

住房建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住房建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住房建设论文

第1篇:住房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快餐社会,人文关怀,“内”,“外”

1前言

恐怕世界上再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整个国家的城市与建筑都在以无可比拟的速度发展着,城市急速地膨胀,新建筑大量地产生,取代着一个又一个经过千百年时光淘洗的古建筑。

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建筑也如快餐一般被销售入城市,随着流行的风向变换着不同的口味,今天来个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明天来个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都市也如演绎着川剧一般不停地变换着脸谱……。

这是个你追我赶的社会,大家都追赶着最新的资讯,模仿着最时髦的设计方式,总觉得自己走在潮流的前线,却忘记了自己永远不是那潮流的创造者,而只是盲目地跟在后面,做着一个随波逐流的追随者。

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建筑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中国式的现代建筑又是怎样的呢?…面对这些刨根问底却又是最须回答的问题,有多少人认真地思考过呢?

2我们应该照搬西方的设计方法吗?

有的人说:“我们运用的是西方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方法新颖而又具有时代感,与国际发展接轨……”细想一下,中国的建筑真的全都要这样吗?中国真的和西方国家一样吗?认真地观察和分析比较一下东西方的城市就可以知道。

以欧洲为例,欧洲人对于自己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很多都是立法保护,就像柏林那样,在二战中被轰炸得不成样子的城市,战后也被恢复得完美,在佛罗伦萨曾见到一个来自加拿大,满头白发的建筑系教授带着学生包车把帕拉蒂奥(Palladio)的建筑从头至尾参观了个遍,一次旅程下来对文艺复兴的历史已经有了深刻而又直观的认识与理解。每当走在欧洲的街头,到处都是历史的痕迹,当地的建筑系学生甚至可以不用在室内上课,教授带着学生现场学习就足够了,整个城市就是一部鲜活的建筑史书。

反观中国的城市,经过了20多年的“整容”,我已经看不见作为城市特质的一面了,到处是高楼大厦,风格迤异,张牙舞,随意在城市里抓拍一个镜头,你难以分辨照片中的情景属于哪个中国城市,甚至有的时候连南方北方也分不清楚,就连闻名于天下的七大古都之首的西安,也已似古非古了,如今城内只留下少数几个如纪念碑式的古建,周围簇拥着密密麻麻,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中华民族耗费几百年上千年积累的那种曾经吸引了世界目光的古老庄严底蕴也渐渐地消失殆尽了。

以上谈到的种种现象只是东西方这个问题的表面差距,而最根本的问题是中西方建筑发展的程度差异。

在西方,在浪漫主义之后迎来了现代主义并走向无与伦比的高峰,后现代的出现开始反思与批判现代主义,至此,地域主义,解构主义相继出现与发展,这是一部完整的批判与创新的历史,在广袤的西方土地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回看中国的建筑发展,事实上就连现代主义这历史阶段都没有发展成熟,那么作为反对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也失去了批判的依据,之后的就更无从谈起,历史的发展应该是有因有果的,像中国现在“拿来主义”式的现状更是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市场形式主义与吹嘘拼贴现象严重,一切就像开篇所述说的那样发生了。

3关于自己的设计方法

面对中国这一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特殊的背景。建筑师应以什么心态,选择怎样的方式来面对这块在华夏大地上消失的苍老记忆与文化传统呢?“中国式”的建筑究竟路在何方?

这是一个深刻而又迫切的问题,需要穷尽建筑师生的力气去探索,去尝试,自己也是在这条道路上寻寻觅觅,在不断地建筑设计体验和对历史的思后,总结了一套设计方法,虽然自己还属于“在路上”的状态,但还是想就此问题和大家一齐分享与讨究一番。

3.1关于具体设计之前的思考

在做设计之前,或者说无具象设计的状态下的时候,自己有没有思考过建筑本身的意义是什么‘?自己对设计又有怎样的追求呢?也就是说如何树立自己的建筑价值取向。

这步至关重要,很多人拿了设计题目后就埋头苦干,集中精力在“做”上面,却没有在“想”上深花功夫。这样的设计只能说是没有错误的设计,但深度上有所欠缺,所以先建立自己的建筑价值观,定位一个努力的方向是做设计前应该思考的,有个目标后,自身常常会陷入一种自问自答的状态,伴随着越来越丰富的履历与理论的影响,自己该走的那条路也渐渐明晰起来。

这段时间里,我总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建筑留住时间,记住历史,成为永恒的艺术品,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建筑承载过去,启导未来。对此问题,很认同拉菲尔·莫内欧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不根植过去,不根植历史和传统,想要建立一个有着坚实基础的未来,或是一个能真正保证人类文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同样,对于建筑师的责任而言,建筑师不仅应成为文化的保护者和鉴定家,而且更应是它的创造者。回想一下改革开放20年问,有多少新建筑可以与开国十大建筑,如人民大会堂等相媲美的,又有多少会在百年后载入史册延续那燃烧千年的文化火苗呢?思考的结果往往不言而喻。

在设计之前,我经常思考建筑为什么存在,除去功能和最基本的要求,建筑又应该体现什么呢?

我认为建筑最终体现的是一种对人文的关怀。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建筑形制是经人类世世代展与改进中形成的,然而这些形式上的特征只是表面的表达方式,这种形制的形成是由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而决定的,形制风格的成熟表明这种建筑适应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这就是为什么说建筑是哲学的末班车,永恒的建筑形制必将符合人类哲学理念,这也是隐藏在建筑背后却又是能让建筑散发永恒魅力的关键。

心理学家荣格在精神分析学上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讲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处在心灵最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精神剩余物,包含着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世代积累起来的经验。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而建筑就是把这抽象的事物引导向实体发展,说白了,建筑就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像“根”一样植于人类心底的那份情感意识。好的艺术作品都具备同一点要素,都体现出了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建筑也不例外,要使建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应该把目光转向历史,转向传统,用建筑来承载与续写文化的精髓。

确定了这个设计目标后,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展开了,我习惯于把设计过程分成“内”与“外”的两个部分。3.2“内”的研究

“内”是指建筑生成的逻辑,要建造一个建筑就必须有场地,而个地方必定有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对于建筑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建筑师,应该去了解场地,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根。这时,我们就会回顾传统建筑中功能相近的空间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只是对传统空间进行简单的元素提取,拼接出所谓的“仿古式”现代建筑,这种方式无异于复制传统。复制只会带来感性的麻痹,也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那么,应该如何面对传统建筑与文化背景呢?

这也就回到了之前的讨论,传统建筑形制是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结构长期的选择与改进而产生的,建筑由此承载了文化的沉淀,这也是荣格所提到的“集体无意识”层面,它带有一种意象,可以唤醒人们最心底的共鸣,而这种精神在建筑方面表现在具像的空间品质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研习人们的文化与心理,提取一种精神,然后用建筑的方式表达出来。

对于这种感性抽象体验的提炼,有时不一定都只是分析建筑,艺术5大类中其他任意一类都可以,文化、音乐、绘画与舞蹈在精神的表达上相对于建筑来说受限更少,更直接而彻底。因此,艺术学多方面都可以激活你的思路,你可以欣赏首古诗,从意境中得到启发,你也可以品位一幅山水国画,在浓墨淡彩之间感受那份情感。学会用自己的内心去进行调查与思考,捕捉最内心的感官体验: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份“根”的情结。

“精神”找到后,接下来就是怎样去营造空间了,这些知识在学校中都会系统地训练,例如如何控制光线,如何把握比例等。这属于手法方面的问题,这里就不多讲述了。但要强调的是设计一个带有“传统”味道的建筑不定全都需要运用传统的元素,用现代的手法也可以创造出古典意味的空间,不需要拘泥于形式,最重要的是在建筑中体现那份传统的精神。

3.3“外”的思考

“外”是指强调与重视场所对建筑的影响意义。记得拉菲尔·莫内欧讲过:“场址是一种有期待的实体,它总是等待着它所期待的建筑建于其上,通过这个建筑物来表现它隐藏着的特征。”的确,在我眼里,场所如同人类一般有着自己的感情与特征,作为建筑师必须静下心来去聆听场地的低声细语。

在我看来,每个场所都是独无二的,都有自己最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场地内部与场地周边环境一同影响而生成的,如果不重视场地的话,做出来的设计就会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或者如“国际主义”式一般,处处皆行,建筑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表情。正是因为场地间的相异性,才使得相同类型的建筑也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形态,世界因此丰富与多彩。

讲了许多有关于场地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场地特征,唤醒人们对场地更深层的认识呢?

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一个眼光的培养。面对基地,我们通常思考的是交通出入口,流线与日照,景观面等基础问题,当然,这些必要的也是基本功,学生时代应培养的能力。但在这种基地分析的项目里哪项才是你最应强调,最应放大的呢7在这里,建筑师的决策力发挥了关键作用,有的人看重流线,有的人强调与历史连续,有的人发掘与环境的形态处理,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不好说谁对谁错,艺术的东西有时难分对错。在这个问题上我只能讲讲自己的看法。

面对场所,我更看重的是这个场所在城市中处于什么地位,城市对她的要求是什么,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方式面对城市。这里我不单只是考虑建筑这一功能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而更多的是把建筑与建筑以外的空间一同放入城市之中思考,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建筑外空间对于城市的意义会比建筑本身更大,场地之中往往隐藏着潜力和暗示,它可能很早就已经存在在那里了,等待着你用建筑的方式让它展现于世人面前。其实这种感受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面对场地更多得去亲身实地的感受它,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会有不同的感受,多去听听在城市母亲怀抱下,回荡在场地的“低声细语”。

4实例说明

以上就是我由内至外的设计方法。光讲过程步骤一时难以消化理解,我就以佩罗设计的法国图书馆为例子来阐述建筑师在设计时“内”与“外”的策略运用。

法国国家图书馆建于巴黎东部赛纳河左岸巨大的再开发地区,在长方形中庭的四周,有4栋L形高层,玻璃幕墙建筑,佩罗在设计图书馆内的读书空间时,参考并研究了法国传统阅读空间,并把这种传统的空间品质引入到现代图书馆之中。

首先他提取了18世纪修道院的空间感受作为主阅览室的设计定位,在阅览室中元素的运用都是现代样式,但空间的比例与光线还有家具的布置却让人深刻地感觉到那浓厚的如修道院般静谧非常的空间效果。

其次,他认为国家图书馆这么一个公共型的建筑,不只需要一个封闭的阅览空间,同时更应具有一个交流性质的场所,为此,他又创造了类似19世纪具有交流意义的传统空间于图书馆之中。佩罗在图书馆的中心建造了一个巨型的下沉庭院,围绕着庭院是具有交流意义的传统廊道空间,这里他做得非常巧妙,下沉庭院种植高耸入云浓密的树木,使每一层空间廊道都可以分享同一个庭院,而事实上每一层的剖面关系也与19世纪传统交流空间很是致。

就这样,佩罗在图书馆内部空间内融入了个体空间与集体空间,而对于法国人来说这栋现代感十足的建筑所蕴含的那一份传统味道却又是那么地熟悉,就算作为外国人的我,也被这空间深深地击中。

对于选择建筑应对场地的策略,佩罗显示了自身良好的理论修养,在他1989年赢得“法国图书馆设计竞赛”等奖的时候,基地所位于那个区域严格来说是什么都没有,也没有大型的工程,可以说是一个“虚”的场地,待建的场所。面对未来周边环境的未知,佩罗在建筑中设计了一个内向的“虚空间”,可以说在当时是一个“虚环境”中的一个“虚空间”,随着时间的流动,周围的“虚环境”开始转变出现新的东西,新的大型建筑,这样,到最后这个地区就只剩下图书馆中的“虚空间”。这个“虚空间”不是单纯对图书馆的读者而言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巨大的“虚空间”对于城市的意义。当我进入由4栋L形玻璃幕墙高层建筑围合的巨大城市平台的时候,内心深深地被那种无形的空间张力所震撼。在这个空间的面前,人能释放自我,并开始重新思考与认识自己的内心。面对日渐稀少的城市开放空间,人们很难再找到一个纯粹的空间去静静地进入自己的世界,而法国图书馆却刨造了这样个场所,通过这个“虚空间”平台承载着个又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

的确,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种让人感到幸福的过程。

5结语

第2篇:住房建设论文范文

目前大多数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审美要求是想要在建筑师所设计出来的建筑物上设计出具有某个建筑物自身的特色之美。除此之外,在建筑师对于建筑进行施工设计的同时,也必须要做到对于建筑设计中最基本规律的遵守,这其中最简单的设计规律包括:建筑物的对称和统一、建筑物的均衡、建筑物在设计过程当中的稳定、建筑物有关于不同角度的对比、建筑物在完工后的韵律、建筑物不同部分的比例程度、建筑物的布局序列等。建筑的设计经常会由于时间、低点、种族、文化风俗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仅仅就根据我国的建筑构造风格来说,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它们所设计的建筑物的造型就会有着千变万化的区别。但是,这些建筑在不同的人们的眼里却是存在着不同的美观和特色。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建筑物的最基本的审美设计规律却仍然是统一的,现已被社会大众普遍承认为客观规律,因而具有十分的普遍性。建筑设计师在对于某一建筑项目进行设计的时候,建筑艺术设计的总体设计风格应该遵照的设计原则不能改变。建筑艺术设计的总体设计风格应该在总体上而言具有建筑各部分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性。简单的来说,就是在进行建筑物的创新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建筑物各部分的整体性,将在建筑物中所设计出来的不同建筑部位的不同的形体要素通过巧妙的方式有机地聚集为一个体,在建筑设计当中,通过各部分的形体要素的组成统一表达了建筑艺术设计的建筑美。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建筑设计师们所设计出来的建筑成品可以在所有艺术上都具有感觉的统一性。在现代社会的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建筑中的一些基本形式使用的目的,在艺术形式上都是多样化发展而不是单一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仅仅依靠单一的发展,是难以形成甚至不可能形成建筑物在建筑艺术上的整体审美感的。这样多样化的艺术发展过程体现出来的是不同的艺术审美形式,带给人们的是视觉上的不同享受,与此同时还会带给城市一种神秘而且每秒的艺术色彩。在现代的房屋建筑艺术之中,在整体的设计水平以及设计风格中完成整个建筑艺术作品的协调统一能显示不一样的建筑设计中美感的艺术设计形式。在设计师对建筑进行构思和设计时,通过在建筑过程当中所使用的相关建筑材料的组成对比以及对于建筑物着色的色彩进行的对比,可以形成一种戏剧化的统一效果。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到运用简单的建筑几何图形进行建筑物的整体构造,加强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完美结合,提升建筑物的美感。通过恰当的处理好建筑物中的主次分明,在进行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之中时刻把握和注意到建筑物以次衬主的设计原则,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可以使建筑物在建筑形体上达到一种统一协调的建筑整体效果。

2.创新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均衡稳定性设计

在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均衡稳定性的掌握和巧妙的运用也是在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提升建筑物整体美感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现代的建筑学当中,对于房屋建筑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规模的大小,建筑整体的形状特征以及建筑物设计所使用建筑材料的整体质感,建筑物设计的着色深浅以及建筑物在整体设计中相关建筑部分虚实的各种形影变化来营造建筑物在整体上的不同建筑的不同层次从而达到呈现出对于整个建筑物总体的建筑设计的美感和不同建筑的不同设计风格,经常展现出给人不同的轻重感。在现代社会的房屋建筑设计中通常是建筑设计师会通过不同因素的结合和不同因素的使用变化过程来在建筑物的整体设计过程中实现对于不同建筑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设计,营造出不同的建筑审美享受。在房屋建筑设计师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他们通常都会经过在建筑物的整体设计中进行创造性的搭配和建筑物在不同层次上的有效设计,来达到在所设计的房屋建筑设计中达到恰当的建筑物均衡稳定发展特色。但是,在对房屋建筑进行设计施工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到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房屋建筑物在设计过程当中的轻重感都是相同的。从一般的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体量大的、建筑物实体的、建筑过程所使用材料质感粗糙以及建筑物着色颜色暗的,感觉上较重些。但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体量小的、建筑物在设计的过程中并非实体的、建筑物在建筑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质感细腻以及建筑物着色颜色较为明亮的,感觉上就会轻一些。因此。在建筑师进行房屋建筑整体设计的过程当中通过均衡稳定显得平稳又安适。在房屋建筑设计师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房屋建筑设计过程的整体均衡性的把握程度上主要是通过房屋建筑物中所设计的每个部分的相应有轻重的关系来实现的。通过对房屋建筑设计总体稳定性的把握,对房屋建筑各部分的层次的设计和管理。在进行房屋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再通过所设计出的建筑物的每个建筑组成部分的均衡性搭配关系来体现各地区各民族各风俗文化的不同艺术搭配形式,这样做同样也是对房屋建筑物相关于不同建筑部位、不同建筑风格以及不同建筑层次上的不同搭配风格的发展和延续。

3.创新房屋建筑设计中的比例控制

在建筑设计师对房屋建筑物进行设计的过程之中注意到房屋建筑设计中的比例关系也是在建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所谓建筑设计过程当中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说是指建筑物不同部位不同物体之间的大小,以及建筑物不同设计部位的长宽高的对应情况关系。在设计师对于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不管是从房屋建筑设计的整体比例而言,还是从建筑设计中的一部分比例而言甚至是房屋建筑设计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在建筑都有联系。

4.创新房屋建筑设计中的韵律之美

韵律之美并不仅仅局限于在音乐中,在不同的物体之中韵律之美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对于房屋建筑而言自然也是不能例外的,好的建筑设计师会给人们设计出以舒适韵律的房屋建筑。韵律之美在房屋建筑中的体现形式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形成系统重复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已经随着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逐步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仅如此,韵律之美在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之中也是广泛存在这的,例如人和动物的的心跳呼吸、水纹、树叶等。

5.结束语

第3篇:住房建设论文范文

(1)人员多、情况复杂:通常,商业建筑都是人流集中的场所,人流量巨大而且人员情况比较复杂。

(2)建筑面积大:通常,这类建筑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体建筑面积都非常的大。一般单层面积为上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几十万平方米以上。

(3)可燃货物集中,种类复杂。大型商业建筑都是各种商品交易的场所,特别是一些经营批发的大型商业建筑,商品数量和种类都很多,情况复杂。

(4)大型商场的构架不利于消防疏散和逃生。货架林立,导致容易迷路和疏散路长显著增长;商场严格规定的进出线路也给疏散和逃生带来不便。

2火灾对地下建筑的危害表现

相比地面而言,地下建筑工程火灾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烟量巨大。地下建筑工程由于没有设置窗户,也没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因此火灾产生后,建筑物中的烟就无法扩散出去。再加上有些建筑物质材料在燃烧后还会产生有毒气体,这对正在施工的人员以及救火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国家医疗带了负担。

(2)泄爆能力差。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如果爆炸事故发生,这样的环境就不能及时泄爆,反而加强了爆炸的威力,进而就会导致火灾的危害更大。

(3)产生的温度高。地下建筑产生火灾后,热量散发速度慢,这样地下空间的温度就会加速升高。经研究,地面上的建筑物的轰然现象要远远低于地下建筑物,而且有的有毒气体的排放困难,产生化学反应也会导致地下建筑空间的温度急速上升。

(4)人员的疏散困难。由于地下建筑封闭性的特点,照明也是完全依靠人工,因此,如果火灾产生,那么地下人工照明的电路就容易被烧毁,导致地下空间的黑暗,这给救火人员对人员的施救和疏散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加大了火灾造成的损失。

(5)营救困难。开展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工作时有很多难题,例如火灾的具体情况难以探测、通讯中断等,这些因素给整个地下火灾的扑救工作造成了巨大阻力。因此,加强对地下建筑工程火灾的特点的研究,对于建筑人员和救火工作人员了解其原理有重要意义。

3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的重要性及其设计的要求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建筑业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建筑物有更高的质量。城市建设中地下建筑工程是建筑企业的首要选择,然而,火灾对地下建筑工程却时刻存在着安全威胁。总而言之,地下建筑设计中的防火设计问题是地下工程的主要制约因素,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地下室防火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下列具体要求

3.1耐火等级、室内装修和建筑结构设计要求

(1)地下建筑的耐火等级要达到一级,越高越好,地面去地下的出入口处也应该在二级或以上。这是因为地下建筑封闭性的特点,如果耐火等级低于一级的话地下建筑就承载不了火灾带来的压力。

(2)装修时应注意的是,对于逃生通道、安全通道、楼梯扶手、放烟楼梯间以及墙面都不能使用易燃材料。要根据以往地下火灾的经验,在地下建筑的人多的场所,更要避免使用塑料制品等用作装修的材料,也尽量不要使用塑料壁纸,因为这些塑料制品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以及有害物质。

3.2通风、空调防火的设计要求

(1)通风、空调防火应该进行分区设计,风管应采用金属材料,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实际情况,可以使用燃烧困难的材料。

(2)地下建筑设备和风管等的保温材料、过滤材料及其粘结剂等也要使用非燃烧材料,没有条件的也应尽量使用燃烧困难的材料制作。

3.3电气防火的设计要求

(1)消防电源的设计地下建筑的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电,尤其是消防方面。地下建筑的消防水泵、防烟及排烟设备、火灾自动报警器、安全通道的指示标志、电动防火门等都需要电。因此,地下建筑必须保证充足的电量供应。如采用蓄电池用于紧急备用时,也要保证其连续供电的时间够长,不能少于半个小时,还有必要准备一台或几台柴油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

(2)用电设施地下建筑应设置干式电力变压器。在专用房间里设置容量有560kVA的电力变压器,防火设施的配线应该使用材料较好的产品,还要能够防潮湿、防腐蚀。使用的蓄电池也要是封闭性的;柴油发电机应注意柴油的封闭,远离火源;消防设施的控制箱等也应该标明使用方法。

(3)火灾自动报警设备的设置使用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如大型商场、学校、医院;大型计算机房、电力变压器房、物品设备储存库房,以及人流较大而又容易发生火灾的区域,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设备。

3.4安全有序疏散

(1)要地下建筑的设计时对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入口应设计足够,通常情况下每个分区不少于两个,而其中有一个比较方便的应该直接通往地面。

(2)对竣工以后会用于电影院、大型商场、溜冰场、体育馆等的建筑物的防火区,应设计更多的安全出口,通常不少于两个。

(3)投入使用后面积较小的,以及平常没有多少人停留的区域,至少应该设置一个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

(4)为了有效避免在紧急疏散过程中导致人员太拥挤以及被浓烟困住,地下建筑防火分区应在不同方向分散设置安全出口。

(5)直通地面的楼梯间、门等的宽度应尽量够宽,最小不要小于1.5米。电影院、大型商场、溜冰场、体育馆等人流较密集等场所直通地面的门、楼梯间的宽度最少应在1.5米。

(6)在建成后使用层数在三层以及三层楼以上的楼层与室外的地面的高度超过10米的应该设置防烟楼梯间,例如使用面积较大的溜冰场、电影院、大型商场等。

4结语

第4篇:住房建设论文范文

某高层住宅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类别为丙类建筑。建筑总高度为84.6m,高宽比2.74,地上28层(不包括隔震层),带两层裙房,地下室2层。隔震层层高为1.6m,1层层高4.7m,2~27层层高为2.9m,28层层高为4.5m。柱子截面尺寸主要有800mm×800mm,700mm×700mm,600mm×600mm和400mm×400mm,混凝土等级为C50~C30。隔震层梁截面尺寸主要为800mm×800mm和300mm×700mm,混凝土等级为C35。上部结构梁截面尺寸主要有400mm×700mm,350mm×700mm,300mm×800mm,300mm×700mm,300mm×600mm和200mm×500mm,混凝土等级为C35~C30。剪力墙厚度为400~200mm,混凝土等级为C50~C30。隔震层楼板为200mm,顶层楼板厚度为120mm,中间楼层板厚为100mm,楼梯间板厚150mm,混凝土等级为C35~C30。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主要设计依据:①场地土的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II类,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②基本风压按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采用,取0.55kN/m2,地面粗糙度B类;③区域抗震基本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3g。该工程隔震层位于地下室顶面,隔震支座均在同一标高,隔震设计目标为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和构造均按降一度考虑。

2隔震方案设计

目前国内常用隔震设计方案主要是采用带铅芯和不带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以及粘滞阻尼器配合使用。隔震层抗风装置主要利用带铅芯的叠层橡胶垫或配合使用金属阻尼器。

2.1三种隔震方案

第一种采用带铅芯和不带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即目前国内常用的隔震方案,其中抗风承载力主要由铅芯提供。第二种采用带铅芯叠层橡胶支座、不带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和摩擦滑板支座混合隔震,即在方案一基础上,将裙房非铅芯支座L27、L30、L35、L37、L38、L39、L40、L41、L46、L47、L49和L50全部换成摩擦滑移支座,其中抗风承载力由带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和滑移支座二者共同提供。第三种是在第一种方案基础上将L11、L17、L28和L31换成不带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并且隔震层两个方向分别安装4个破坏荷载为250kN的专门抗风装置。该抗风装置在风荷载作用下和铅芯共同提供抗风承载力,当地震作用超过其破坏荷载时退出工作。三种方案隔震支座布置时应尽量使得结构质心和刚心尽量重合,并使结构抗扭刚度尽量大。各支座力学参数见表1所示。计算表明三种方案隔震支座性能验算(包括压应力验算、拉应力验算、最大位移验算和层回复力验算)均满足规范要求,抗风承载力均大于风荷载设计值。采用ETABS对三种隔震方案进行分析,上部结构采用弹性模型和刚性隔板假定,取地下室顶部为嵌固端,隔震单元采用非线性连接单元。考虑叠层橡胶支座拉压刚度不等,取受拉刚度为受压刚度的1/7倍,在ETABS中采用ISOLATOR1单元和GAP单元组合模拟,摩擦滑移单元采用ISOLATOR2模拟,专门抗风装置在地震作用下失效,所以计算模型中不予考虑。结构动力特性分析采用RITZ法求解振型。地震作用时程分析采用FNA法。计算时先采用非线性重力荷载工况加载,在保持重力荷载作用下,分别施加不同工况地震作用,分析过程考虑二阶重力荷载效应。

2.2减震效果分析

对比分析非隔震结构和三种隔震结构动力特性,计算在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各结构的楼层剪力、倾覆弯矩、层间位移角和楼层加速度,对比三种隔震方案的减震效果。

2.3周期对比

对比非隔震结构和不同方案隔震结构前三阶振型的周期、方向和参与系数,各模型前两阶振型为平动,第三阶振型为扭转。隔震结构周期均明显大于非隔震结构。从方案设计中可知方案二和方案三隔震层刚度都比方案一隔震层刚度小。因此,方案二和方案三的周期均大于方案一的周期。方案二的周期比(即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比值)比方案一和方案三大,可见方案二的扭转效应比方案一和方案三明显。

2.4楼层剪力、倾覆弯矩对比

《抗规》中采用楼层剪力比和楼层倾覆弯矩比(即隔震结构楼层剪力、弯矩与非隔震结构楼层剪力、弯矩的比值)作为高层隔震建筑减震效果的评价指标,即减震系数。且当减震系数小于0.4时,上部结构构造措施可以降低一度。图2和图3对比了三种方案两个方向的减震系数,由图可知,三种方案均具有很好减震效果;方案二和方案三的大部分楼层减震效果均优于方案一,特别是倾覆弯矩比优势更明显;三种方案顶部出天面小塔楼减震系数相对其他楼层均较大,在Y向上都超过了0.4,但该层在设计中考虑鞭梢效应的影响会有所加强,所以可以不考虑该层减震系数;方案一和方案二天面层Y向倾覆弯矩比超过了0.4,而方案三满足小于0.4的要求。在上部结构设计中方案一和方案二顶部天面层楼层构造措施不应降低。

2.5层间位移角对比

根据原结构和三种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可知,三种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均明显小于非隔震结构,隔震效果明显。分别将三种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比非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得到三种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比,可知方案二和方案三的大部分楼层层间位移角减震效果均优于方案一。

2.6楼层加速度对比

通过原结构和三种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计算结果可知,三种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均明显小于非隔震结构,隔震效果明显。分别将三种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比非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得到三种隔震结构的楼层加速度比,如图5所示,可知方案三的大部分楼层加速度的减震效果优于方案一;方案二在X向楼层加速度比与方案一和方案三相比变化较大,主要是由于方案二隔震支座布置形式导致隔震层Y向刚心偏移较多,上部结构扭转效应增加,进而使得X向地震作用下楼层加速度变化较大,相比之下Y向刚心变化不大,楼层加速度变化与方案一和方案三较为一致。

2.7隔震方案讨论

该高层建筑处于高烈度地区,采用隔震技术能够取得很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但该地区风压很大,使得国内传统隔震设计中隔震层设计需要较多带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导致隔震层刚度过大,上部结构减震效果降低,部分楼层减震效果不能达到设计目标。采用专门抗风装置和滑板支座均是在保证隔震层抗风要求,减小隔震层刚度,使得上部结构取得较好的减震效果。按照《抗规》进行设计时,方案三可以保证上部全部楼层减震系数均小于0.4的要求,但是方案三需要专门的抗风装置,该装置性能的研究还很少,技术不够成熟。方案二将高层建筑裙房的隔震支座采用滑板支座,由于裙房柱底压力小,从而滑板等效水平刚度也小,一定程度减低了隔震层刚度,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但国内对滑板支座应用于建筑隔震中的研究还比较少。方案一是国内常用的隔震设计方案,该方案用于低风压地区普遍适用,而在高风压地区可能因为隔震层刚度过大,导致上部结构个别楼层减震效果达不到设计目标的要求。此时建议修改设计目标,允许个别楼层抗震构造措施不降低。

3结论

本文对高风压高烈度地区某高层隔震建筑进行了三种隔震方案设计,对比分析三种隔震方案的减震效果,讨论三种隔震方案优劣,提出高风压地区高层建筑隔震设计建议。研究结构表明:

(1)高风压高烈度地区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时,通过合理设置滑板支座代替叠层橡胶支座或是采用专门抗风装置,都能有效减小地震作用时隔震层刚度,提高上部结构减震效果,更容易达到设计目标。

(2)国内滑板支座和专门抗风装置研究还很少,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适应高风压高烈度地区高层隔震建筑的发展。

第5篇:住房建设论文范文

课程设计应该提前准备,紧跟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业余时间,在不同阶段不断地修改完善相应的内容。把课程设计与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在不增加停课设计时间的情况下,加大了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从而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提供了条件。通过系统教学把设计能力的培养扩展到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这两个教学环节中,使两个教学环节成为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能力的掌握。

1.1建筑施工图方案草图设计阶段

通常的情况下,课程上完了绪论、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也就是前四章的内容后,再加上早期工程制图已上完,学生对房屋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可以布置任务书,任务书的内容可以按教材上的任务书,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设计之前可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先进行草图构思,解决建筑功能分区与环境协调、平面构成、平立剖相互关系等问题,可要求学生做出若干个方案进行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较为合理和完整的方案,并进一步细化尺寸及构造。平面设计是关键,先从平面入手,同时认真分析剖面及立面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综合考虑三者的关系,按完整的三维空间概念去进行设计。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单个房间设计是确定房间的面积、形状、尺寸以及门窗的大小和位置,而平面组合设计是根据各类建筑功能要求,抓住使用房间、辅助房间、交通联系部分的相互关系,结合基地环境及其它条件,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各单个房间合理地组合起来。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完后,上交进行第一次修改。

1.2构造设计阶段

民用建筑的组成分为六大部分,即墙体、基础、楼板地面、楼梯、屋顶、门窗。在课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分一章讲解,每讲完一章指导学生在自已的建筑施工方案图上作出相应部分的细部修改,课程上完后整个修改过程就进行完毕。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又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生也能把看似松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体。同时利用了课后时间,节省了课程设计的时间。楼梯是建筑物中重要的部件。楼梯的净高在平台部位应大于2m;在梯段部位上应大于2.2m。在平台下设出入口,当净高不足2m时,可采用长短跑或利用室内外地面高差等方法予以解决。所以在本章节中作一个楼梯的大作业,包括平面图及剖面图的设计,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计周阶段

在设计周阶段,指导老师要拿出详细的指导任务书,以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规定的完整施工图的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实践经验,不知道一套建筑施工图的完整内容,容易漏掉一些细节,并且对图纸的内容往往表达不全,不完整,并且对已学过的制图规范记得不清,画图顺序颠倒,因此画图前要作出相应的要求和规定,以便作出质量较高、幅面较为整洁的设计图纸。对于设计指导任务书,其主要内容如下。

2.1图纸一律用手工绘制

2.2合理的图面布置

要进行合理的图面布置(包括图样、图名、尺寸、文字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做到主次分明、排列均匀紧凑、线型分明、表达清晰、投影关系正确,符合制图标准。

2.3绘图顺序

一般是先平面,然后剖面、立面和详图;先用硬铅笔打底稿,再加深;同一方向或同一线型的线条相继绘出,先画水平线(从上到下),后画铅直线或斜线(从左到右);先画图,后注写尺寸和说明。一律采用工程字体书写,以增强图面效果。

2.4重视尺寸及名称的标注

①外部尺寸、内部尺寸、纵、横定位轴线编号及门窗编号、标注房屋各组成部分的标高情况、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楼梯的位置、楼梯间的尺寸、起步方向、楼梯段宽度、平台宽度、栏杆位置、踏步级数、楼梯走向等内容;②注意线型的粗、中粗、细线的应用区别;③在底层平面图中,通常将建筑剖面图的剖切位置用剖切符号表达出来;④建筑平面图的下方标注图名及比例,底层平面图应附有指北针表明建筑的朝向;⑤建筑平面中应表示出各种设备的位置、尺寸、规格、型号等,它与专业设备施工网相配合供施工等用,有的局部详细构造做法用详图索引符号表示。

3注意问题

第6篇:住房建设论文范文

课程设计应该提前准备,紧跟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业余时间,在不同阶段不断地修改完善相应的内容。把课程设计与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在不增加停课设计时间的情况下,加大了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从而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提供了条件。通过系统教学把设计能力的培养扩展到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这两个教学环节中,使两个教学环节成为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能力的掌握。

1.1建筑施工图方案草图设计阶段

通常的情况下,课程上完了绪论、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也就是前四章的内容后,再加上早期工程制图已上完,学生对房屋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可以布置任务书,任务书的内容可以按教材上的任务书,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设计之前可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先进行草图构思,解决建筑功能分区与环境协调、平面构成、平立剖相互关系等问题,可要求学生做出若干个方案进行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较为合理和完整的方案,并进一步细化尺寸及构造。平面设计是关键,先从平面入手,同时认真分析剖面及立面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综合考虑三者的关系,按完整的三维空间概念去进行设计。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单个房间设计是确定房间的面积、形状、尺寸以及门窗的大小和位置,而平面组合设计是根据各类建筑功能要求,抓住使用房间、辅助房间、交通联系部分的相互关系,结合基地环境及其它条件,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各单个房间合理地组合起来。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完后,上交进行第一次修改。

1.2构造设计阶段

民用建筑的组成分为六大部分,即墙体、基础、楼板地面、楼梯、屋顶、门窗。在课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分一章讲解,每讲完一章指导学生在自已的建筑施工方案图上作出相应部分的细部修改,课程上完后整个修改过程就进行完毕。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又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生也能把看似松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体。同时利用了课后时间,节省了课程设计的时间。楼梯是建筑物中重要的部件。楼梯的净高在平台部位应大于2m;在梯段部位上应大于2.2m。在平台下设出入口,当净高不足2m时,可采用长短跑或利用室内外地面高差等方法予以解决。所以在本章节中作一个楼梯的大作业,包括平面图及剖面图的设计,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计周阶段

在设计周阶段,指导老师要拿出详细的指导任务书,以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规定的完整施工图的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实践经验,不知道一套建筑施工图的完整内容,容易漏掉一些细节,并且对图纸的内容往往表达不全,不完整,并且对已学过的制图规范记得不清,画图顺序颠倒,因此画图前要作出相应的要求和规定,以便作出质量较高、幅面较为整洁的设计图纸。对于设计指导任务书,其主要内容如下。

2.1图纸一律用手工绘制

2.2合理的图面布置

要进行合理的图面布置(包括图样、图名、尺寸、文字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做到主次分明、排列均匀紧凑、线型分明、表达清晰、投影关系正确,符合制图标准。

2.3绘图顺序

一般是先平面,然后剖面、立面和详图;先用硬铅笔打底稿,再加深;同一方向或同一线型的线条相继绘出,先画水平线(从上到下),后画铅直线或斜线(从左到右);先画图,后注写尺寸和说明。一律采用工程字体书写,以增强图面效果。

2.4重视尺寸及名称的标注

①外部尺寸、内部尺寸、纵、横定位轴线编号及门窗编号、标注房屋各组成部分的标高情况、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楼梯的位置、楼梯间的尺寸、起步方向、楼梯段宽度、平台宽度、栏杆位置、踏步级数、楼梯走向等内容;②注意线型的粗、中粗、细线的应用区别;③在底层平面图中,通常将建筑剖面图的剖切位置用剖切符号表达出来;④建筑平面图的下方标注图名及比例,底层平面图应附有指北针表明建筑的朝向;⑤建筑平面中应表示出各种设备的位置、尺寸、规格、型号等,它与专业设备施工网相配合供施工等用,有的局部详细构造做法用详图索引符号表示。

3注意问题

第7篇:住房建设论文范文

一、目前方案设计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受重视情况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方案设计在建筑设计行业中基本上不受重视。以广西自治区为例,方案设计在设计单位相当于是骨头工作,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可以不收方案费”。在设计项目奖金分配的时候,方案费基本上是最少的,然而,在工作量和工作周期上,方案设计确是处于工作量最大(因为修改次数会相当多,同一个项目,方案也要做好几个)、周期最长(一个3万平米的非公建项目,方案阶段一年的周期属于正常),风险最大(在做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该项目突然停滞甚至被别的单位撬走更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方案设计变成了一个骨头工作,有点资历的员工不愿做,就只能让不要求太多报酬,生活压力相对较小的实习生和应届毕业生来做了,然而,他们恰恰是最不成熟、思维最不全面的人群,出现劣质设计也就不足为奇了。和甲方谈到设计费的时候他会对你说“谈什么方案费,别的单位方案都是送的,不行我们就找别的单位做设计。”由此,目前方案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方案设计是整个设计工作的前奏,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意设计过程。需要大量的理性分析、收集整理和沟通工作,将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环境、道路交通、水文地质、风向日照、生态植被、生活生产习惯以及业主的要求和投资、规划条件和各专业的技术要求进行整合,确定建筑的总平、体量、空间、立面、平面以及场地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建筑设计的好坏,成败主要决定于这个阶段。原因如下:

1.对于城市空间以及城市面貌有直接的影响

城市空间和城市面貌是由众多市政设施、景观以及建筑排列组合形成的一个综合体。其中尤以建筑在人们的视野中占据的画面最多,起着决定性因素。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会充分考虑和城市轴线、空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建筑体量造型和立面风格以及建筑次空间和建筑色彩,能够和城市空间相呼应,和周围城市环境相协调,使之相得益彰、为之添彩。反之则会格格不入,破坏城市空间环境,是整个空间显得凌乱、突兀。这样的建筑令人反感,望而生厌。

2.方案设计需考虑建筑是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是城市和人类发展的历史印迹和活的雕塑,背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长久形象以及人们生活方法和习惯的合集。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从分考虑不同的城市由于地域位置和气候环境、历史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文化。建筑是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空间载体。为了适应人们不同的需要,也是建筑的使用要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也会因地而异,适应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条件。因此,不同地域的建筑会有诸多不同,从而体现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给看见过的人和使用过的人留下印象,形成对比,在时间的范畴上形成横向和纵向的传播。

自从人类起源开始建筑就随之产生。从最初的穴居、坑住到最具地方特色的民居进而演化到宫殿,再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的高楼林立,无不反映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一步步提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筑就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从而体现出当时的人文和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平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剩余生产资料也就更多,人们就有更多的精力去改善自身的居住和生活生产环境,建筑就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城市是在剩余生产资料做够多的时候才随着历史的发展相应而生。人类的发展带来城市的进步、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建筑因而得到发展以满足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需要。

这些设计,分析工作都是在方案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因此,方案设计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设计的好坏对上述方面有直接的影响。

3.是设计项目的灵魂的塑造过程

每个建筑都是在其共性的范围内追求个性的产物。同样性质的建筑对不同的建设单位来说则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内涵。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抓住这些潜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抽象提取和具象表现,使之最后形成一个具有个性,能够体现建设方和使用者内在精神面貌或形象标识的一个具象建筑实体表现物,赋予建筑物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内涵,是建筑灵魂的塑造过程。

4.对城市交通有直接的影响

当代社会,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压力随之加大。同时,怎样利于城市交通的组织或者怎样能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也变成方案设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好的方案设计能最大程度上的合理组织基地内部以及基地和城市交通的交接协调问题,从而减轻新建建筑内部车辆和人形流线对城市交通的不利影响,减小城市交通的压力。反之,则可能造成流线混乱,衔接关系处理不当,无谓的增加城市交通的压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5.对生态环境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

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人们的生活习惯,合理的确定建筑和场地的关系,要考虑场地环境,人们休憩的景观环境设计。好的设计能让人感到心情愉悦,神清气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舒缓精神以及心理疲劳,反之则让人觉得呆板乏味,不利于身心健康。

6.对建筑空间的好坏,舒适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建筑的高度因受规划条件的限制,所以在方案阶段基本上建筑的高度和层高已经确定,后续工作阶段不便修改。在方案阶段充分考虑人们的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空间尺度,合理利用空间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舒适度。

7.对建筑成本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好的方案会合理的确定结构形式和立面材料,在结构允许、经济的范围内进行体量组合设计,进行精心的设计使普通材料达到好的整体视觉效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结构问题,控制建筑成本。否则,一个不合理的建筑方案结构专业再怎么精心计算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8.对设计单位能否顺利开拓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方案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是第一步,好的方案设计能够给甲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利于双方下一步的相互沟通并为之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即使有幸参与的好的项目也有可能因方案不好给甲方一个该单位水平有限的负面印象,使其产生不信任感。那么该项目流产的几率就很大了。

9.是施工图设计能否保证高效,按时,保质完成的关键因素

好的方案设计会充分考虑各专业的问题,给各个专业留下足够空间。即使在没有初设阶段的情况下也可以保障施工图的顺利进行,确保项目方案设计的完整性的情况下能够高效、保质、按时的完成施工图设计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获得市场好评。反之则有可能将原方案改的面目全非,从而浪费时间、增加成本、降低工作效率、降低市场影响力,更有甚者导致项目不能继续进行,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8篇:住房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经济合理性

Abstract: all kinds of new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new material and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antly produced and high effici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the emergence of the future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will toward a more reasonable structure design system and consid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comfortable, function desig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direc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relatively common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ystem, applicability, econom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mparison, and discusses how to select the reasonable structure system plan, is of high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high building; Structure system; Economic rationality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好的使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合理的运用,这就需要设计师从概念设计为基础进行设计。而本文主要是探讨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以及如何进行结构体系的选择。

1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特点

高层建筑结构不同于低层多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在低层建筑结构中,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和位移都很小,通常可以忽略。所以低层建筑结构承受的外部作用主要是以自重为代表的竖向荷载。而高层建筑结构要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设计中必须重点考虑高层建筑遇到巨大风力和偶然的地震力时所产生的水平侧力。因为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高宽比的增大,尽管竖向荷载对结构设计仍产生重要影响,但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内力和位移不断增大,将成为结构设计时的控制因素。由于高层建筑高度较大,地震作用对它的影响也较大。因此,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是抗侧力结构设计和良好的抗地震性。除此之外还得严格控制高层建筑体型的比例,以保证其稳定性。使建筑平面、体型、立面的质量和刚度尽量保持对称和匀称,使整体结构不出现薄弱环节。

2常见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2.1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由梁、柱构件组成,是早期多采用的结构体系。框架结构构件类型少,可以在构建工厂标准化生产,也可以在施工现场采用定型模板进行现浇制作,整体性好和抗震性能较好。并且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空间大,能适应较多功能的需要。

在框架结构建筑中,外墙可使用非承载构件,使立面设计灵活多变;内墙采用轻质隔墙,可以按需要选择拆除以适应更多样的空间需求。并且这些轻质隔墙和外墙的采用,大大降低了建筑物自重,节省了材料。因此成为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但是,框架结构的抗侧移刚度较小,在一般节点连接情况下,当承受侧向的风力或地震作用时,将会有较大的剪切变形。因此,限制了框架结构的使用高度。总之,在修建高度不大的高层建筑物时,框架结构体系性能表现良好。

2.2剪力墙结构体系

剪力墙结构体系是利用现浇配筋墙体作为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结构。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抗侧刚度,对抵抗水平风力十分有利,并且现浇的墙体也可以作为房屋的分隔构件,因此,它适用于小开间的高层建筑,比如宾馆、住宅楼等。而且建造的高度远远高于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主体都是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整体性很好,纵观世界各地的历次地震危害情况可知,剪力墙的地震破坏相对比较轻,所以适合在地震区推广建造。

值得注意的是,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住宅楼中,部分中间隔墙是剪力墙。这个不同于框架结构中的非承载轻质隔墙,是绝对不能拆除的,因为它也属于承重结构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空间使用限制很大,不能符合公共建筑的使用要求,而且整体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墙体也造成整个建筑物自重的增大,使建材用量增加,地震力增大,上部结构和基础设计将变得困难。

2、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目前国内的高层建筑目前最广泛基本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钢结构等五种体系。

(1)框架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四种承重构件组成。由梁、柱、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它是主要承重结构,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系梁连系起来,即形成一个空间结构体系,它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获得大空间,房间隔墙可以随意拆改,建筑立面也容易处理,结构自重轻,计算理论也比较成熟,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造价较低,已广泛应用于办公、住宅、商店、医院、旅馆、学校及多层工业厂房和仓库中。缺点是:框架结构本身柔性较大,抗侧力能力较差,在风荷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非结构构件破坏比较严重;并且框架柱尺寸过大,不适合民用住宅,在地震区不宜做太高。

第9篇:住房建设论文范文

好的结构方案还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建设单位的资本投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保护建筑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利益与环保相结合的良好经营模式。因此,合理地使用建筑结构优化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物的综合效益。建设单位开发建筑物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最大程度的减少资本投入、建筑材料使用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物的高质量和长期使用。况且建筑物只有在保证良好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其美观、耐用、新颖等特点,才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与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相比,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模式可以降低建筑成本。其采用的设计优化措施可以有效地实现建筑施工中各个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各项建筑材料的充分利用,并且协调好房间的布局,使得这些布局能够有效的结合,共同发挥其使用功能。合理的利用建筑结构优化技术,在确保建筑物安全性能的前提下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其创新性。此外,这种技术还能够帮助设计人员选择最为合理的设计方式。

2建筑结构优化技术的经济意义

使用优化建筑结构的方法,能够使房屋在整体结构上更加科学、合理。在实际的房屋施工建设中,房屋的层数对房屋的成本造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单位面积造价会随着层数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在超过一定的层数之后(即超限建筑物),房屋单位面积的造价反而会增加。因为随着建筑物楼层的增高,房屋中的承重墙和柱等结构将会受到更多的荷载,房屋的稳定性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结构形式将会发生大的变化,从而房屋的单位面积造价也会进一步增加。想要在相同的用地面积内,达到理想的房屋设计效果,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合理的控制建筑物的层数,并且确保房屋良好的设计效果。使用建筑结构优化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房屋结构的优化,还能够在有限的用地面积内实现最大化的利用效果,促进对建筑用地的合理使用。

3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措施

3.1优化结构设计模型

建筑结构的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是对变量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建筑师决定的最终建筑设计方案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的建筑数值均可以作为变量供建筑设计人员进行选择。例如:工程参数的参考,包括对房屋价格的参考、对于其损失的参考等等。设计人员若能够将变化幅度较小或考虑因素较少的参数作为设计的参考,建筑结构的设计和编程难度将会大大降低,设计人员也能够更快的找到最符合设计目标的数据。

(2)是对函数的确定。

设计人员要选择出最符合配筋率和房屋结构构件尺寸的一组函数,进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3)是对施工条件的衡量。

想要进一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就需要从房屋的受力限度、变形限度、结构的稳定性、房屋结构构件的尺寸、结构构件裂缝的限度、房屋的结构体系等方面考虑。在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结合建筑使用方案和房屋的施工条件,分析出实际设计中存在的约束性条件,并且要确保解决这些约束性条件的方案要符合我国现行的规范规定,以保证建筑结构的设计结果达到最优。

3.2确定合理的计算程序

设计师在对房屋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设计程序,而建筑结构优化的本质就是进行一个复杂繁琐的计算过程。设计人员在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将附加约束条件转换成不带约束的条件,这样就更容易地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构计算结果。此外,还要优化许多建筑结构的技术模式,因为这些模式有利有弊,所以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计算方案。

3.3选择最优的程序

设计人员在设计好房屋的结构模型,且选择了最为合适的计算方法后,就可以进入选择最优设计程序的环节。对最优设计程序的选择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具备完整的功能、程序运转较高以及程序用途齐全。

3.4对统计结论进行分析

设计人员在进行了各种计算之后,要对统计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并且找出各个设计方案中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且结合总体的设计情况和进展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在进行结论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遗漏一些细节问题。房屋的建设与设计是一项耗时长、成本高的项目,它不仅涉及到建设单位的利益,也涉及到了房屋使用者的利益,设计人员在把握细节的基础上,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住当事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节约建设成本,进一步优化建筑结构。在进行建筑结构优化的时候,设计人员不仅要避免追求片面的利益,还应该避免为了追求设计创新而忽略了建筑实际情况。

3.5积极应用信息优化技术

由于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的资料也比较多,这为建筑结构优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时设计人员就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建筑数据进行整理。例如,合理的利用一些参数定义的软件,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小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结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