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家庭教育范文

孩子家庭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家庭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家庭教育

第1篇:孩子家庭教育范文

一、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孩子教养行为总体特征的概括,是在抚养教育孩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正确的教养方式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榜样,管束合理;恰当评价与赏识;关爱有加,进行挫折教育;平等沟通,适当引导等都是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与港湾,在这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无形中效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学习成绩更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在家庭教育中,每个父母都应该努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孩子鼓励与赏识。并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恰当评价他们的行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爱没有人可以轻易代替,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动力,也只有充分感受到爱,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去爱;在一个家庭中,孩子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他们理应拥有自由的空间与独立的人格。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应摆正位置,平等沟通、遇到问题民主协商,并在一定时机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命令,令其服从。

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现代生活的变迁,更多地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很多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家庭结构不完整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家庭的不完整,我们都无法否认一个健全的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才是最安全与温暖的港湾,完整的家才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保障与快乐的源泉。当变故发生时,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往往需要比成年人承受更大、更多的痛苦。这也就造成了,未成年人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由于脆弱敏感导致的过分自卑、由于缺少关爱导致的冷漠自私、由于过分保护导致的溺爱娇惯、由于缺少管束导致的肆意妄为、由于情绪疏导不畅导致的焦虑抑郁或者更加极端的攻击报复行为,这些都是家庭结构不完整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健全的家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无疑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会导致不良问题出现的概率增加。然而我们无法避免家庭结构的调整以及家庭变故的出现。唯有做到当问题发生时,给予孩子最及时与正确的疏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家庭结构,重新树立开展新生活的信心,并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才能避免让孩子在家庭结构调整后受到更大的伤害。

三、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长的自身素质代表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家庭教育环境也只有依靠高素质的家长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尤其是在处于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国民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巨大责任。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靠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才能得以实现。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的水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如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是整个家庭教育的根,根系的强壮与否决定了花叶的茂密程度,也就是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努力成才。

四、结语

毋庸置疑,教育不仅丰富了“人”的内涵,也充分拓展了“人”的发展,更使人具有了更加深远的价值。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未来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使得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们能够更好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和终身财富。在这种情况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衔接,同时才能保证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及实现不同教育方式理念等的互补,从而更加增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辛明月 单位: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

[2]王勇.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兰州学刊,2005,05:352-353.

[3]黄小芮.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科技创业月刊,2012,10:130-131.

[4]郭时永.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3:196-197.

第2篇:孩子家庭教育范文

A现在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父母一方的缺失,的确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离异家庭父母的心态、对离婚的处理态度等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不适当的教育方式,都容易导致各种单亲家庭子女性格缺陷。但是只要合理地处理,还是一样能够让您的孩子健康的成长,这一点请您放心!

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差别,作为一个男孩,他要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感,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父亲的观察与模仿而得到。但是作为单亲家庭这样比较特殊的情况来说,父亲的缺失可能造成孩子性别认同方面的困难。不过,这并非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作为孩子的亲生父母,虽然离异,但是你们之间应该达成共识:那就是孩子是你们双方的,其教育并不是某一方的责任。

如果您和您的前夫之间能够处理好关系,让孩子的父亲也能参与到孩子的培养中来,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离异并不代表其中的一个人不爱自己了,自己同样拥有他们双方的爱。如果在做到这一点上实在有困难,那您可以尝试扩大您家庭生活的范围,发挥家庭中孩子异性长辈的作用。

另外,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同伴交往对他们的影响往往比父母的影响更大,可以鼓励孩子多与优秀同龄人交往,从别人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习家庭中得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您应该与学校的老师多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

随着离婚率的逐节攀升,单亲家庭也随之日趋增多,如何做好单亲孩子的教育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长要对孩子由于父母离异而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给予理解。

首先,家长自身要明确单亲家庭是一种正常而普通的家庭模式。端正对孩子的看法:孩子虽不幸但不是“可怜虫”;孩子是无辜的,不应视作“累赘”,或视作怨恨对方的“出气筒”;孩子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培育孩子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要让孩子理解离婚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可以学学美国人对孩子说离婚的方式:爸爸妈妈会像以前一样爱你,只是不再爱对方了,这是爸爸妈妈之间的事,与你无关,你要像以前一样快乐的生活!特别要强调离婚不是孩子的过错,不要对孩子说“你爸爸不要你了”之类的话。

二、要保证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

家长应在生活上,尤其在孩子的心灵上倍加体贴和关心,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交流感情,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对孩子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表示理解,帮助解决,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对待,尽量弥补孩子缺少的父爱或母爱,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安慰。

1.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允许自己的孩子和离异的父(母)及其家庭亲属交往;应该对孩子夸赞另一方,甚至不惜编织美丽的谎言,因为那不是强迫自己爱对方,而是因为你爱自己的孩子,是为了让孩子为自己的父母感到自豪,而不是自卑;不要让孩子去恨他的父(母)亲,不然孩子心中会有一个永远的伤疤;对于探视的一方,要经常去看看孩子,要鼓励孩子融入到抚养方的新家庭中;不要让孩子做父母的传声筒,不要向孩子打听对方的生活细节。

2.让孩子多接触周围的与另一方同性别的朋友、同事、亲属等,补偿因另一半缺乏而造成的异往上的空白。

三、再婚也是让孩子得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的很好的方法。

其实现在继父(母)基本都能够视另一方的孩子如同己出,只要再婚的双方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和爱心,让孩子感觉幸福的再婚家庭是很多的。

四、家庭成员要达成共识,切忌溺爱。

单亲家长绝不能无原则无条件地迁就、溺爱孩子,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然会使孩子骄横任性,使其个性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要让孩子懂得感恩和责任。

五、要及时和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联系。

仅有来自家庭的爱仍不足以使孩子走出困惑,父母还需要联系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告诉他孩子的现状,让班主任也来共同关注孩子青春期的心理。

对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学校教育非常关键。

1.教师要及时与孩子父母做沟通,说服其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孩子摆脱心理困境。

2.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对待孩子的错误言行,要坚持正面教育。

第3篇:孩子家庭教育范文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作者:刘至心)

凡会学习者,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则事倍功半。(作者:纪元)

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作者:爱迪生)

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作者:李婵)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作者:吴燕萍)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作者:费洛姆)

第4篇:孩子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培养孩子 呵护孩子 引导孩子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家庭的状况也不尽相同,家长的学历素质也有很大的差距。在当今高考盛行的时代,关于教育孩子,孩子的学习问题,都在牵挂家长的神经,考验着家长的耐力和智慧。作为一名教师经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摸索,结合自身教育孩子的经历,结合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谈谈自己的一些教育思考和感想,以便和大家沟通与交流。

一、怕孩子走弯路,过分打预防针,易禁锢孩子的思维张力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家长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是担心孩子不能自己处理好学习与生活,过分干预孩子。这样的孩子可能失去自我过于依赖父母,或者变得懒惰或者逆反。作为家长我们要意识到,教育本身并不是一种艰苦的负担,让孩子自由探索、自己去思考,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个性丰富的人。即使孩子在人生的路上遇到挫折,在心灵上受到些许创伤,但起码在今后他有了吃一堑长一智的教训,才能奋发图强,战胜挫折,达到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作为家长拉孩子的手过紧,孩子就可能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一方面束缚孩子的主动性,也会扼杀其心灵的创造精神。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不敢大胆地去尝试和创新,自己缺乏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渐渐丧失。父母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即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了无生机。所以,父母的爱护不能成为孩子的束缚,孩子必须通过活动和真正的成就感,来发展他们积极的自信心以及独立的自我形象,因此过分说教容易禁锢孩子的思维张力。

二、在比较中挫伤孩子,使孩子变得脆弱

中国的家长最善于比较,孩子是否成才也是家庭的一张重要名片。在比较中孩子应该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有比较才能从善如流,但在比较中孩子有了压力、嫉妒、敌对、说谎和相互诋毁。当家长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孩子发展滞后了,就会给孩子提出更严厉的要求,甚至否定自己的孩子。家长比的很累,孩子比出了自卑。父母如果总是过于强调孩子的不足,而不能用关爱和欣赏的眼光去关注孩子的点滴成长,这只会把一个健康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虚弱的孩子。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应多向孩子传递正向期望或积极的信息,能够最有力地促成孩子在学业上、在生活等方面成功,而不要过分地去盯着孩子的一次考试或分数,应摈弃短视把眼光放长远些,相信自己的孩子,学会等待孩子成长,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

三、过于关注孩子的分数,使孩子失去修复空间

我国的高考制度使家长很矛盾,有心想让孩子发展兴趣,轻松愉快中学习和成长,但现实中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一次次的考试,因此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作为家长如果过于重视每次考试分数的话,孩子就会有窒息的感觉,毫无隐私可言,失去自我修复的空间。家长如果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孩子在心理上有压力容易产生疲惫、紧张及焦虑等情绪。聪明的家长懂得孩子的心理给孩子减压,引导孩子实现自我;当然也有一些家长盲目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一旦孩子的考试成绩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就会使孩子成为家长情绪的牺牲品,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紧张,诚惶诚恐。作为教师我建议每个家长应给孩子适度的空间,不要盯得太紧,让他自己去总结经验,修复挫折给心理带来的失落,为自己的继续前行积蓄正面力量,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而不是喋喋不休的指责和说教。我们家长一定要记住:你给孩子提供住宿、衣物、爱外还必须提供安全的环境,学会适度适时进行教育,在精神上给予他们翱翔的翅膀,引导他们朝着负责任的人生轨迹飞行,而不是过于短视地督查分数到骨髓里。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放在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四、家长居高临下,过于强势

有一些孩子他的家庭条件优越,父母经营的事业也比较成功,这样家庭的孩子要么像父母一样也很优秀,要么很弱势。优秀的孩子是因为在父母身上学会了拼搏与进取,而弱势的孩子往往和父母的教育不当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有些家长在外很累,到家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或过于强调自己的成功,在孩子面前说话语气和态度过于强势。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横加指责,或过于强化孩子的不足和缺点,使孩子在心里产生自卑感、受挫感以及给父母丢脸的罪恶感等。这些孩子往往把自己的困惑闷在心里,害怕暴露缺点遭到父母的鄙视与奚落,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上屡次失败以惩罚自己的父母,家庭关系会日益恶化。

针对以上现象,建议家长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孩子一同成长,一同进步,千万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孩子有自己成长发育的历程,如果用期待和欣赏的眼光去看他,就会发现他每天都在变化。孩子的前途就在家长的眼光里,家长每天都应充满期待,用类似于对宗教的虔诚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其次,一定要培养和呵护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赞扬能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乐于不断保持并发扬下去。称职的父母必须独具慧眼,把握孩子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不时地在身边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要做孩子的建议者,让孩子做决策者,当孩子快乐时,他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舒展着——他会茁壮成长的。

第5篇:孩子家庭教育范文

而所谓的家庭教育环境,则指的是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对孩子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曾有故事“孟母三迁教子”,讲的就是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的故事。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而在当今社会,很多的父母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忙于工作,疲于奔波,在孩子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越来越少。

在家庭教育里,父母应作为主体来发挥作用。孩子毕竟年幼,让其各方面能力完全发挥是不可能的。父母应主动留更多的时间给孩子,满足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当然,情感需要既包括夫妻双方和睦相处、相敬如宾、体贴入微,让孩子从小受到感情熏陶、记在心上;也包括善待老人、孝敬老人,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父母时刻做到言传身教、循序渐进,从而影响孩子。

家庭结构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家庭结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几代同堂的正常大家庭、正常的小家庭、单亲式家庭、再婚重组式家庭几种。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不少研究表明,正常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都是积极向上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外向。而非正常的家庭结构,包括单亲式、再婚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较大,此类家庭出身的孩子情绪波动幅度非常大,孩子大多忧郁、内向,有的甚至有极端思想。由此可见,家庭结构是否正常,对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养成都有至关作用。所以,作为父母,应当尽全力也有责任为孩子提供正常的家庭结构。

但仅为孩子提供正常家庭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应认识到自身对孩子存在的潜意识的教育。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无判断力的孩子来说,只要是眼睛看到的新奇行为或东西,不管好坏,随之模仿。我们在认真观察了孩子的行为之后,基本可推测出所受的家庭教育如何?既然父母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父母也该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自身的行为开始检讨,严格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当然,家庭教育并不仅仅指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还指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在步伐越来越紧凑的当今社会,很多父母都挤身白领、蓝领、金领的行列中,他们用很多的时间应付工作,渐渐忽视了孩子。

同时,也要尽量为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环境。这就包括家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之道。父母的言行和思想无形中感化着孩子。曾在电视中看到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孩子的母亲深夜为孩子的奶奶洗脚,孩子无意中看见了。第二天,他学着妈妈的样子端来了洗脚水给妈妈洗脚,妈妈满眼感动。其实,这就是父母的行为给孩子起的示范作用,这种作用一旦形成,便可产生继续性和延续性。显而易见的,父母在进行示范感化作用之前,得先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合格,不可低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力。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以自己为榜样教育子女。如果处理不好,就很有可能让孩子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从而影响孩子一生。

第6篇:孩子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好习惯 重视 家庭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82-02

好习惯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一个孩子身上可以体现家庭教育的结果,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孩子发展的课标。一个好孩子的开始是从培养孩子好习惯开始。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身,对于行为意识成长中的孩子而言,父母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桥梁。另一种话来讲就是,现在家庭教育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是为了更好地接受或者适应未来成人后的社会化生活。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提升人类教育水平,构建和谐美好社会,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均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一、培养孩子求知求索的好习惯。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有四个阶段,前两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所以家长要在前运算阶段中,慢慢培养孩子好奇求知,主动探索的习惯。带着好奇的眼神看事物,用敏锐眼光去捕捉关键,慢慢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可是光靠他们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父母的辅助。父母要有针对性的去指导,相当于给孩子隐形的翅膀,不束缚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由的翱翔。家长也要给他们独立想象的空间,然而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忽略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教给孩子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抛给答案。重要的是求知求索的过程,不是最终那个父母一句戳破的答案。比如,孩子喜欢问的: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声音,这个时候顺应他们的思路,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发掘答案,这样会更有意义,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求知求索的好习惯,而不是找出一个定义性的答案。这样家庭教育显得格外的重要了。

二、培养孩子发现真善美的好习惯。

真诚的态度、善良的心灵、赞美的眼光这三者从某方面而言现在社会独生子女普及的今天,缺少发现真善美的好习惯,可是孩子的可塑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发现真善美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他们是一块天然的画板,父母做,孩子学,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尤其关键了。孩子的父母相互关心并且关爱老人和尊重他人,怀着善良的心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给予别人真诚的赞美。在孩子完全懂事之前,具体形象的例子才会让他们真正的去接受去领悟。父母的榜样作用孩子会耳濡目染,对于长辈的嘘寒问暖,对于朋友的坦诚相待,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慢慢的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父母也可以将自己身边的故事,比如一花一草等都是有生命的,让它们融入进孩子喜欢的童话中,引导孩子从点滴做起,从爱护花草做起,从赞美别人做起,从真诚对待做起,这比起说教更为深刻。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去发现真善美,为未来的世界赞添色彩。

三、培养孩子学会自理的好习惯。

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管得多、管得细、管得频、管得死往往会适得其反,因而要让孩子学会自理。第一步当然是生活自理。如果连生活上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那么如何谈论在其他方面更好地管理和更长远的发展呢?生活中往往是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这无形间给孩子养成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只要我自己不想做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我父母就会替我做的。”长远而言,孩子会长大,父母不可能一直陪伴孩子,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的习惯,不要让孩子一直依赖父母。从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让他们慢慢的成长,一点一点的积累生活经验,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慢慢形成独立意识。父母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要把握一个尺度,注意量和质的转变,慢慢地父母会惊奇的发现他们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成长,会理解习以成性这句话的意义。所以,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学会自理这个习惯是必不可少的。

家庭教育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是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强化。优质的家庭教育造就孩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造就孩子未来的人生,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想要孩子成为好孩子,孩子也想成为好孩子,那就给孩子一个提前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约翰・杜威.杜威全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5

第7篇:孩子家庭教育范文

    “教孩子学会做人比拿到名牌大学的文凭更重要”,正在成为很多父母的共识。

    在林林总总的家庭教育图书中,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编着的《怎样做父母》丛书,全面论述了如何指导孩子做人、学习、健体、健心、生活、审美、实践、创新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被作为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的家教读本推荐给读者。近日,就家庭教育的误区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记者采访了丛书的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理事长詹万生。

    问:我注意到这套书的标题用的是“父母”而不是“家长”,这是字眼的不同还是一种观念的变化?

    答:用词的不同体现的是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父母”这一说法更人性化、更以孩子为本、更平等,而“家长”多少有些居高临下的感觉。我们提倡做父母的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蹲下身子和孩子对话,才能真正面对“怎样做父母”这个人生的大问题。

    我们编写这套书的目的,和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委共同发起的“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是一样的——提高家长素质、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由于有中央教科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总课题的学术支撑,读本收集了大量的实例,重视细节,据事论理,深入浅出,时代感、亲和力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我们不仅期待父母能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也希望编者和读者之间也能进入一种平等对话的境界。

    问:在您看来,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误区?

    答:孟子说过,“未有学养而后嫁”,没有人能在生儿育女之前就学会如何教育孩子,也没有人能不需要学习就无师自通。尽管家庭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存在四个明显的误区。

    首当其冲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造成的压力过大。天下的父母都望子成龙,不管孩子先天的条件如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当明星、当科学家、当企业家,很少有当普通人的心理准备。所以小学生的作文里会出现这样的句子:我长大以后要当博士,这样才对得起我的爸爸妈妈。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共享加拿大教育哲学教授克里夫·贝克博士的一个观点:人最重要的是学会过美好的生活,学会追求幸福、快乐、健康、友谊等基本价值。作为父母,一方面要端正自己的心态,让孩子知道每一种光鲜的职业都有艰辛和平凡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孩子“成为你自己”。为此我们在这套书里设计了大量的家庭自测卷,以供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能力、健康意识、创新能力,等等。

    与大多数父母期望值过高相比,也有些父母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对孩子放任自流,认为“树大自然直”、“是什么命、吃多大食”、“家长操那么多心还要学校干嘛”……这其中有的人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有人是为自己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开脱。

    第三个误区是老问题,独生子女家庭的“四二一溺爱综合症”,这种综合症的弊端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任性、自私、孤僻、长于防卫别人等毛病,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父母的要尽量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独立生活,在该“放飞”的时候要充分相信孩子。例如,很多大城市的父母不放心孩子到外地上大学,或者父母跟着孩子去上大学,都是不给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我儿子原来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怎么出过我们那个大院,假期给他买了月票他也不愿意自己出门,这能有什么见识?后来他去哈尔滨上的大学,开阔了眼界,结识了朋友,锻炼了独立生活、艰苦奋斗的能力,现在他在英国留学,我就非常放心。

    近些年,出现了把家庭教育简单等同于智育的误区。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前移,人生竞争的起跑线已经划到娘胎里了,于是智力开发成了很多父母眼中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这是没有远见的,科学的家庭教育至少要包括指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习、健体、健心、生活、审美、实践、创新等八个方面,简单地追求智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害的。

    问: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接触的多是女老师,因而有阴盛阳衰、男孩子女性化倾向,很多男孩子缺少一种雄伟、坚强、黄钟大吕般的阳刚之气。您觉得这跟很多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位”现象有关系吗?

    答:有关系,也跟媒体的导向有关系。就说电视吧,好多主持人装嗲、装嫩、动不动就叫唤“耶”,对孩子能没有影响吗?至于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位”现象,有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基础,也有母亲进行家庭教育更有优势的客观因素,更重要的是社会的生存压力和价值评价。男人必须有事业,要追求成功,但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就不被看成一种成功。家庭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建立价值观的过程,什么时候“成功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种事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什么时候一个父亲在年终述职时能把自己对孩子的培养也当作一种业绩,什么时候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就不再“缺位”了。

    问:现在的单亲家庭日渐增多,我的一个朋友离婚时,我们劝他考虑对孩子的伤害,他居然振振有词地说,都是你们夸大了对孩子的影响,现在的孩子见得多了!您觉得是这样吗?单亲家庭该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呢?

    答:你这个朋友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一个社会学家曾经说过,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伤害,仅次于父母死亡。不管现在的孩子如何见多识广,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灵的伤害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也许一时不明显,但对孩子的一生都是一个阴影。

    破裂家庭往往是孩子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前些年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的两个中学生案犯不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吗?有调查显示,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不少是学校中的双差生,心灵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很容易带来行为上的偏差。他们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自杀现象日益增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分离、家庭破裂。

    如果离异已经发生了,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心灵世界的完整,不要因为家庭的残缺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从而过度溺爱孩子,也不要因此让孩子失去对人的信任,变得自卑甚至自闭,更不能把孩子视作累赘、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

第8篇:孩子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爱心教育法活动教育法家校结合教育法

在物质生活逐步富裕的今天,家庭作为社会这一社会组织随之发生急剧的变化,单亲家庭与日俱增,而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呈现不容忽视的势头。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母爱或父爱以及父母的共同关爱与教育,所以他们当中多数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来迟走慢,不讲卫生,性格孤僻,不和同学友好往来,贪玩成性,尤其是沉迷于电脑游戏,有的甚至染上了抽烟、偷钱的恶习……以“离婚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为课题做过专门研究的北师大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在研究中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父亲和母亲离异后逐步产生良好适应的重要原因,是学校教师的工作。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如何妥善有效的完成这一重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尝试了以下“三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爱心教育法

单亲家庭的学生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在他们心里激起层层浪花。当这些孩子有病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安排班干部轮流给他补课,并带领全班同学看望他,给他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力量,让他感到缺了一位父(母)亲的爱,多了几十个同学的帮助,多了几位教师的呵护、关心。教师的爱虽然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可以弥补父母的爱。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真情的班级集体里,他们会感到生活充满生机,感到自己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过生日时,教师组织全班同学给他祝贺,每人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小小的礼物,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去年,我教了一个名叫刘意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爸爸妈妈在她五岁的时候离了婚,他一直跟他爸爸生活在一起。由于他爸爸脾气不好,在外面稍有不如意,回家后就拿刘意当出气筒,每到此时,刘意总得遭受一顿皮肉之苦,这一切在刘意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一层阴影,他失去了正常孩子的那种天真与快乐,学习自然也不好,这样的孩子,对他成长中的教育要给予更多的温暖和关爱,他更需要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它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于是,我很快组织全班同学举行了“心中有他人”的关爱活动,全班同学们的感情一个个都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感人。同学们有的给他送来了笔,有的给他送来了本,有的给他送来了安慰语,还有的给他带来了食品……我作为刘意的班主任,尽量给他以母爱的补偿,告诉他做人的道理,教会他自理的能力。有一次,刘意感冒了,我给他倒开水、喂药。下课后,同学们也都纷纷围在了刘意的身边问长问短,表示对他的关心。期末考试时,刘意以平均分80分的成绩回报了我和同学们,回报了他所生活的八年级六班这个温暖的大集体。通过这件事,我深深的体会到: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教育者倾心的呵护与关爱,因为他们所缺少的那一部分爱(父爱或母爱)似乎要在我这里得到补偿。

2.活动教育法

单亲家庭的孩子最多的是孤独,生活的孤独,心灵的孤独。解决孤独的最好方式就是融入集体。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关爱和照顾,回到家里常常一个人呆着,没有交流,没有欢乐,所以有时候他们就不愿意回到那个所谓的家,而是流浪在大街上,或者沉溺于网吧、电影院,还有一些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走上犯罪的道路。作为学校,作为老师,要在课余多举办些有益活动,或郊游,或公益活动,或竞赛活动,让这些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在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身体,在活动中不再寂寞,在活动中忘掉烦恼,感受友爱。当他们生活中遇到困难,但他们心中充满烦恼时就有了正确的发泄方式,和交流倾吐的良师益友。

如我班的学生张好,自幼父母离异,该生判归父养。其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无所事事,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亲要将他接过去管教,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伙同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去偷东西、看录像、打电子游戏等“不务正业”。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采用家访、谈心等手段来解决困难,使他有一定的改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于是我在班里举行了“书法(毛笔字)比赛”,鼓励他积极参加,他的参赛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羡慕的目光,纷纷请教的举动,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促使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练写书法中,接着,我又举行了几次比赛,他毫无悬念地拔得了头筹,这样他练写书法更起劲了。渐渐地,因他的一手好字,他在班里的声望越来越高,为了取得更大的“胜利”,接着,我在班里组建了书法协会,让他任会长,专教同学练习书写。这样,他与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多,心中的孤独在交流中被集体的温暖渐渐融化,他终于与不良青年划清了界限,把心思用在正途上了。

3.家校结合教育法

第9篇:孩子家庭教育范文

在第一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存在的问题,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解决。方法是:父母要反省自己,要改变以前对孩子放任不管的做法,多关心一些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对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进步要给以肯定和表扬,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帮助孩子化解,多鼓励孩子,加强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这里要强调的是,父母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效果才能显现出来。在第二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存在的问题,比第一种要麻烦一些。

首先,单亲父母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问题、想问题、说话和做事尽量保证不偏激,用正常的心态学习、工作和享受生活,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扭曲的心灵得到舒展。同时要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加强对孩子的心理疏导,改变孩子的性格。在第三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存在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一种。因为这些孩子的优越感太强,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肖一顾,加上溺爱的人太多,教育的意见难以统一。所以,要取得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效果,首先要统一所有溺爱孩子大人的思想,然后采用特除的教育方法。这种特除的教育方法,是建立在孩子优越感强的基础上的,利用极大的反差刺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就像梦醒一样回归自我,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前几年在中央二台看到过一个节目,说的是四川的一对夫妇,改革开放后,响应党的号召,下海经商,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事业有成,拥有多家企业,资产过亿,提前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对先富起来的夫妇,家有三个子女,从小由保姆照顾,保姆包做了这三个孩子该做的一切事情。这三个孩子成了家里游手好闲的三个小皇帝。由于他们生长的环境优越,正确的引导教育又没有及时跟上,所以,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最终成了连父母都管不了的“问题孩子”。老大喜欢在课堂上睡觉,觉得在课堂上睡觉是一种享受;老二喜欢新环境,过不了多久就要换一所学校,周边的学校已经全换过来了;老三喜欢惹事儿,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安宁过,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对这三个孩子的教育,让这对父母劳尽心神,头疼不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做了一个极端的决定:对家里的家产将来的处理写了一份协议书,让三个孩子在上面签了字。协议书上的大体内容是:这些亿万家产将来不会留给三个孩子一分钱,全部捐给社会的慈善机构。

然后,把这三个孩子从家里赶了出去,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想上学,父母可以帮他们出学费和生活费。如果不想上学,那就只能靠自己努力在社会上谋求生存,父母不会再给他们一分钱。不到半年,这三个孩子都纷纷托人告诉他父母要求上学,后来这三个孩子都很有出息,个个大学毕业,生活的都很好,也非常感谢他们的父母。这个案例的特点是:让孩子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生活体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突然之间产生如此巨大的落差变化,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会让人立刻清醒,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有一句俗语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生活在“地狱”的人,都在想着法子向“天堂”奋斗,希望有朝一日实现梦想,生活在“天堂”。更何况一个一直生活在“天堂”里的人,突然之间跌入“地狱”,他们更急切、更渴望回到“天堂”去,回到原来的生活中,一刻也不想在“地狱”停留。只要让他们能重新回到“天堂”,回到原来的生活,他们从内心愿意彻底改变自己原来的一切不良习惯。凡是心理正常的人,都会是这种感受、这种反应、这种选择。这就是案例中三个孩子选择要上学,最后变得很优秀,在心理上的根本原因。再例如:兰州市某中学有一个孩子,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从小全家人溺爱,喜欢吃喝玩乐,不爱学习,成天逃课,谎话连篇,拿着父母给的钱乱挥霍。由于花父母给的钱不心疼、大方,身边围了一群不爱学习的伙伴,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全年级倒数几名。父母实在没办法,在笔者的指导下,也采用了这种特除的家庭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做法是:停了孩子的上学,停了给孩子的零花钱,让孩子去了一个砖瓦厂去打工,做的是从砖瓦窑内向外搬砖的体力活。并告诉孩子:你既然不爱上学,那你就别上学了,回来帮家里干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我们不想再白养你了。刚开始这孩子一听说不让他上学了,还很高兴。结果,干了不到四十天,已经累得的受不了了,挣的钱还不到父母平时给的三分之一。由于这段时间的零花钱和生活费完全要靠自己挣,所以,经济来源有限。正因为这样,原来围在他身边那些所谓的朋友,纷纷都都离他而去,也不再理他,有的还欺负他。这让他接受不了,内心也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并深刻的认识到,以前自己的那些优越感,都是父母给的,自己和一般的同学没有啥差别,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再加上,干活太辛苦,又挣不到钱,他不想这样生活一辈子,下决心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就哭着要去上学,并向父母保证,只要让他上学,他一定好好努力,不再逃学。后来父母答应了孩子的要求,想办法让孩子重新走进了课堂。

经过这样一次洗礼性的教育,这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特别刻苦,成绩也越来越优秀,2012年考入了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相信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第四种情况下孩子出现的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初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父母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教育方法上要改变,小学阶段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适用中学阶段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孩子刚进入初一,正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不适的感觉,或者遇到一些适应障碍,影响到了学习成绩。这个时候本来孩子心理上就有些不安,再加上父母不理解,错误地认为孩子学习不够努力,采用小学时期用的简单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批评训斥。这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也是孩子走向反面的关键原因之一。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当孩子在初一的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成绩下降的时候,要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告诉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并给以鼓励。相信孩子会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总之,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多种,具体用哪一种教育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死搬硬套。另外,每一个孩子的生长环境都不同,接受的教育也有差异。所以,产生问题的根源区别很大,既有的教育方法只能作为一种借鉴,不断的探索才是根本。

作者:张兰周方敏桂单位:兰州电力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