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

越王勾践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越王勾践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越王勾践的故事

第1篇: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

卧薪尝胆的故事妇孺皆知。伍子胥辅佐吴王阖庐伐越,阖庐被越军射中手指而死,死前含恨叮嘱儿子夫差毋忘父仇。三年后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携妻赴吴国为人质。大臣文仲和范蠡设计贿赂吴国的太宰伯,伯在夫差面前构陷伍子胥,并促使夫差赦免了勾践。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于公元前473年伐吴,彻底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而死,自杀的时候蒙着面孔,说:我没有脸去见伍子胥啊――此前数年,夫差赐给伍子胥一柄属镂剑让他自杀。这又是一个著名的故事。不知为什么,古人的行为中总是蕴含着一种极端的美感――伍子胥愤激到要把眼睛挖出来,置吴东门上,幸灾乐祸地观看越兵的入城式。至今苏州尚存胥门。伍子胥的临终遗愿大大激怒了夫差,夫差说:“我不会让你得逞的!”于是把伍子胥的尸体“盛以鸱夷”,投到江里。――请注意,此处第一次出现了“鸱夷”这种东西。鸱夷,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夫差把伍子胥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到江里,让他永远浮不上来,作为对伍子胥临终遗愿的报复。没想到伍子胥一言成谶,夫差被勾践生擒,不能忍辱,遂蒙面而死。

吴越故事中的西施其人,《国语》《史记》无载,直到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才出现她的俪影。至于西施的结局,更晚至北齐的《修文殿御览》转引《吴越春秋》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请注意,这是第二次出现“鸱夷”这种东西。越王勾践仿照伍子胥之死,也把西施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之于江。但是奇怪的是,今传的《吴越春秋》却并无这段文字。至于民间盛传的西施和范蠡相恋的故事,惟一的记载是唐朝的《吴地记》转引东汉《越绝书》载:“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但是同样奇怪的是,今传的《越绝书》也并无这段文字――看来,几乎同时成书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在历史更迭的时间链中都有佚文。

西施到底是鸱夷沉江,还是与范蠡同泛五湖?似乎成了一个谜团。善良又善于自欺的民间选择了后者。于是“美人计”西施故事的大团圆结局,抚慰了中国民间的好奇心。

但是“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的记载显然是有所本的。《墨子・亲士》篇中第一次提到西施之死:“西施之沈,其美也。”西施沉江而死,是由于她的美貌――墨子已然断言无疑。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即吴越故事的尾声阶段,又是紧邻吴越的鲁国人,或耳闻或目睹吴越故事的壮烈活剧,当是最权威的见证人。

再看范蠡的结局。《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又一次、第三次出现了“鸱夷”!越灭吴后,范蠡不辞而别,改名叫“鸱夷子皮”,前往齐国。“鸱夷子皮”就是皮袋子。一个人好好地姓范名蠡,后来离开齐国到陶(今山东定陶)的时候又改姓朱,却偏偏在离开越的时候改名叫皮袋子,这难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吗?这件离奇的举动发生在西施沉江之后,因此是范蠡和西施相恋的铁证!

西施鸱夷沉江,范蠡痛不欲生。逃亡途中,浮舟于湖上,为了纪念刻骨铭心的爱人,范蠡抛弃了基本的更名原则,姓名不分地叫自己“鸱夷子皮”――以致西施死命的鸱夷为名。爱情,只有爱情,刻骨铭心的爱情,才能解释如此离奇的举动。

――台湾小说家高阳如此解释范蠡自称“鸭夷子皮”的缘故:

鸱夷是用牛皮或马皮做的酒囊,用得着时,虚能受物,腹大如鼓,用不着时,不妨掩而藏之,范蠡以此自况,正就是君子用行舍藏的意思。一说,吴王夫差赐属缕剑,命伍子胥自杀,用鸱夷盛了他的遗体,投之于江,所以范蠡自称鸱夷子皮,在表示把亦是越王的罪臣。(高阳《清官册》)

二说皆非。前者无法解释为什么后来齐国请范蠡做相的时候,范蠡拒绝的原因。既然“君子用行舍藏”,齐国请他做相,正是君子“用”的时候到了,为什么还要“藏”起来呢?后者直以范蠡自为越王罪臣,就更离谱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藏良弓和烹走狗的人不仁义,并非“良弓”和“走狗”有罪在前。况且范蠡本非越人,乃是楚人,本来就是四海游荡,辅佐越王只不过是想成名立业,试一试自家本领如何,功成身退,再继续游荡四海,何罪之有?

历史学家们错过了考证出西施和范蠡相爱的铁证的光荣。线索清晰了。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的生发和悲剧结局,逐渐豁现了出来。

文仲和范蠡向越王勾践献上美人计,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这个“相者”,我很怀疑就是范蠡的老师计然。计然名叫辛文子,是“晋国亡公子”的后代,是一个大经济学家,也是一个技术精湛的“相者”。范蠡拜他为师,并引见给越王,计然告诉范蠡:“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按相术,“鸟喙”主狡诈,无情义。虽然后来计然也向越王献上了“七策”,但显然早看穿了越王勾践的本质。计然遇见了绝世美女西施和郑旦,第一个要过目的当然就是范蠡。西施和郑旦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容步”,有人用现代汉语构词法解读为“仪容和舞步”,令我不禁一哂。“容步”毫无疑问是专词,是古代流行而今日失传的媚术之一种,专用以媚惑君王。

当此绝世美女,越王勾践显然也动了心,但他乃“鸟喙”之人,“鸟喙”者,按相术,上唇主情,下唇主欲,上唇覆盖下唇,情压住了欲,所以才可在艰难中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对范蠡的奖赏,越王勾践和范蠡约定:灭吴之后,将西施赐于范蠡,不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恋,同时也稳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吴宫,心存越国。

第2篇: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

《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意思是: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凡能治好臭疮烂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史料没记载有多少人为了赏赐去这样做了,但肯定有人为了钱什么肮脏的事都干得出来,这秦王看样子也是头顶上长疮,脚底下流脓——-坏透了。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这是说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在战场战死了。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知道他也会在什么时候战死在沙场,因此,我才哭他啊。”吴起的身份大概相当于现在三军总司令,这样的爱兵、这样的身先士卒,在什么朝代也堪称楷模,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为战士吸吮毒疮的做法,大大的鼓舞了士气,战士对他的报答就是英勇的战死在沙场,这就是吴起所向无敌的法宝。

《史记——佞幸列传》记载:文帝做梦,想登天而不能,有一黄头郎在背后推他,文帝才得上天。文帝就要寻找此人,见了邓通衣服后穿,恰恰是梦中所见,文帝喜悦非常,对他恩宠也日甚一日。文帝常常去邓通家里做客,曾经数十次地赏赐邓通,并让他做官至上大夫。不过邓通确实没有什么才能,他的优点是老实谨慎,不好应酬,文帝赐他休假,他也很少外出。他就是靠这点获得了文帝的欢心。文帝找人给邓通相面,相士说:“他要贫穷饥饿而死。”文帝说:“我让他富贵,怎么会让他贫困?”于是就把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赏赐给邓通,准许他铸造钱币。由此,“邓通币”遍布天下。文帝生疮,邓通为他吮吸脓水。可是文帝并不高兴,就问邓通说:“天底下谁最爱我呢?”邓通回答是太子。等到太子来看望,文帝就命他为自己吮吸脓水。太子面有难色,但只能照做。后来听说邓通经常这样做,内心愧疚,从此就怨恨邓通了。后来太子继位就是汉景帝,免了邓通的官。不久有人告发邓通,邓通被查办,家产全部没收,这样邓通就真是一文不名了。最后,他死在了别人家里。

邓通为文帝吸吮脓水,是报答文帝对他的恩宠,但无意中得罪了太子,而太子被迫作不愿做的事,也有情可原,汉文帝是刘邦的儿子,假如刘邦长了疖子,你汉文帝作为儿子也未必然能为父亲心甘情愿吮吸脓水,但却要儿子为他吸脓,实在有点强人所难,以至于汉景帝把怒火泄到邓通身上,这邓通实在有点冤枉。

“吮痈舐痔”大概是最让人恶心的事了,但还有更恶心人的事就是“吃屎”了。很多人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当时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只剩五千人被包围在会稽(今苏州),越国只得表示臣服。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彻底消灭越国的建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越王受到了会稽之耻,于是“卧薪尝胆”,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消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战败,到了吴国作了“囚臣”,住在石室,为吴王养马。越王在吴国卑躬屈膝,为彻底麻痹吴王,听从范蠡的计策,尝一下吴王的粪便,《吴越春秋》记载:“适遇吴王之便,太宰嚭奉溲恶以出,逢户中。越王因拜:‘请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即以手取其便与恶而尝之。”当时,吴王病了三个多月,估计病得不轻,但范蠡却观察吴王的病不久就会好起来,因此献计让越王尝粪。越王尝了吴王的粪和吴王说:“我曾经跟老师学过,粪便的味道苦并且酸,味道是正常的,说明身体气顺,大王的身体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过了没几天,吴王的身体果然好了,吴王被感动了就放越王勾践回越国了,这无异于放虎归山,二十年后越国消灭了吴国,越王勾践成为一代霸主。《史记》里只有越王勾践“尝胆”的记载,并没有越王勾践“吃粪”的记载,因此这故事可能是外传,是被演义了的。

历史上还有另一位自愿吃屎的人是唐朝武则天时的一位叫郭霸的。《资治通鉴》记载:“宁陵丞庐江郭霸以诌谀干太后,拜监察御史。中丞魏元忠病,霸往问之,因尝其粪,喜曰:‘大夫粪甘则可忧,今苦,无伤也。’元忠大恶之,与人则告知”。这个郭霸是靠阿谀奉承得了一个小官职,中丞魏元忠病了,郭霸前往探病,并尝了魏元忠的粪,高兴地说:“大夫的粪如果有甜味,病情就严重,现在,粪是苦味,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但没想到魏元忠并不领情,大为“恶心”,逢人便告诉。有史以来,阿谀奉承的小人们所用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献媚到了“吃粪”的地步,实在是登峰造极,这郭霸拍马屁没拍在地方,倒弄得自己比粪还臭,今后还怎么做人?!

第3篇: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

故事是这样的:公元496年,夫差率领吴国的将领征讨越国,由于它的父亲死在勾践的手里,所以它牢牢记住一定要位父亲报仇,可是在快要大白越军的时候,吴王贪图美色,勾践便送上了许多美女和金银珠宝,使吴王变了心,将勾践放走。从此勾践天天尝苦胆,记住国耻,同时发展兵力,终于一举打败了吴君。

这篇文章是我深有感触,大致有下面几点:

其一:范蠡与文种的智慧使我很佩服,他们深知吴王好色贪财,送一些美女与金银珠宝它有可能会放了我们,结果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我相信,要是没有范蠡和文种的话,赵勾践那样跟他们拼了,肯定赢不了。这件是也与后来勾践大败吴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也有这样头脑发达的人,能够用的智慧使自己死里逃生。

第4篇: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知耻者勇》。

古人云:知耻而后勇,纵观世界千年历史,荣与辱相互交替,演绎着一部部从兴盛走向衰亡的朝代史,一幕幕耻辱的景象都在向我们讲述知耻对人类的重要性。

春秋末期,吴越交兵,越过惨败,越王勾践被扣留在吴国多年,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含羞忍辱,终于返回了越国。回国后,他总结教训,下决心要重振越国。

勾践亲自到田里耕作,吃简单的饭食,穿粗麻布衣服。相传他还在座位旁悬挂一只苦胆,经常要尝尝苦胆的滋味。他天天问自己:“勾践,你忘记战败的耻辱了吗?”他动员全国百姓加紧生产,鼓励耕织、训练军队、任用贤才,那种知耻之心在中国历史的统治者中是绝无仅有的。经过长期努力,他一举灭了吴国,也成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今天,当人们在湖北省博物馆观赏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时,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人们在感叹古人高超的铸剑工艺时,也不禁会想象这位霸主当年驰骋沙场的风采吧。像越王勾践,他岂不是有一颗知耻之心吗?!

又看三国时期的后主刘禅,被魏国灭亡后,魏王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的称号。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蜀地的歌舞表演,刘禅的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也不想念蜀国。乐不思蜀的刘禅从此被人们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成为千古的笑柄。

再谈近代,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文学奖、思想家、革命家,他原来是到日本学医的,但为什么他会弃医从文呢?

那是他在日本看一场电影的时候,画面上的中国人有着强健的体魄,可是在面对自己的同胞被屠杀时,他们没有义愤填膺,没有奋起反抗,有的却只是一副事不关己、麻木的神情,而在下面观看的日本人却肆意的嘲笑着中国人。这给鲁迅先生以强烈的震撼。先生一下子意识到:医术仅仅能够拯救国人的躯体,却无法拯救国人麻木、冷漠的灵魂。于是他愤然而起,决定弃医从文,用笔做号角唤醒中国老百姓。伟大的曾评价鲁迅先生为“民族魂”!

前不久,南京的第一个友好城市日本名古屋市市长公然抛出“历史根本不存在”的言论,并先后三次表示不会收回自己的言论并道歉。面对如此无耻地行径,南京市政府做出强烈的回应,并断然停止了与名古屋市作为友好城市的官方交往。面对这样无耻的言论,如果我们忘记国耻或无所作为,不免又会成为大国列强所嘲笑的对象。但今天,我们要说:“不,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

第5篇: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

一(8)王杰

人的一生往往会有许多志愿,它们或轻或重,或大或小.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会为此不断努力和奋斗的.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名人轶事,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拼搏进取,最后,终于成了一个个"大写的人".

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在15岁时就曾有过127项宏伟愿望.在之后的44年里,他总是让自己的心灵先"到达"那个要去的地方,然后再沿着心灵的召唤不断地前进.最后,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实现了其中的106个愿望.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像约翰·戈达德这样用心灵来召唤自己前进的人也不少.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真可以说得上是家喻户晓了.话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沦为奴隶,但他仍不忘报仇雪恨,每天吃晚时总要尝尝苦胆,晚上睡在柴草上,为的就是能够有朝一日,打败夫差.最后,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将吴王打败了.

从古至今,像这样的人数不胜数,随便一抓就有一大把"以心灵的召唤"做目标奋斗的人.

就说王献之吧!估计一提到他,大家想到的一定是那些大缸吧!王献之原本是骄傲自满的,但后经过了他父亲——王羲之的"太"字教育法后,王献之便将毛笔收法写得炉火纯青这个志愿牢记于心中,每天练毛笔字,不断地努力改进,最后终于成了人人皆生,人人敬仰的一代宗师

.

还有鲁班,华罗庚,陈景润……也都如此.

第6篇: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

1、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2、“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

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向我们揭示了一条人生的真谛:“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做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学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和夫人一起到吴国当马夫。他们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祖国。越王勾践始终不忘报仇雪恨,晚上睡在柴草堆上,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每天还要操练军队。经过二十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兵灭掉了吴国。试想,勾践面对强敌,如果不先做出“让步”,怎么会有“反弹”的机会呢?所以说,勾践的让步是明智的。

时期,八路军为了打败日本鬼子,有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是硬拼,而是先让步,暂时撤退,以保存实力,养精蓄锐,一旦时机成熟,就立即反攻,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因此,才会最终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

第8篇: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

能真正理解意志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因为:坚强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懂得能够应对困难是对一个人心理、道德上的考验。

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我们身边的事例、熟悉的人物与故事中,感受到坚强意志是与战胜困难和挫折相连的。

2、在回顾个人的成长经历中,体验什么是成功、成功的取得主要与何种心理品质相关,进一步理解坚强意志是战胜困难,克服弱点,完成学业,取得事业成功的一把利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尽可能地从学生自己身上,从同学、父母等较为熟知的人物的成功经历中体验、感受意志坚强对人成长中的影响。增强培养、锻炼坚强意志的自觉性和强烈愿望。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

①只有认清培养坚强意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才有可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所以,“意志是战胜困难,克服弱点,完成学业,取得事业成功的一把利剑。”是本框的重点。

②对坚强意志的作用,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否能真的接受,并落实在行动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框的难点,是在教学设计上,如何贴近学生,让学生心悦诚服。

教法建议:

①在本课教学的导入上,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学生熟知的一些俗语引入;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事例,开展分析。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为学生接受。

②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比如,成语故事《卧薪尝胆》、《铁杵成针》等的录像;或者一个相关的Flas。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投影仪或电脑展示三句名人名言:

教师给予思考提示:

a、上述几句话寓意是什么?

b、意志品质对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c、一个人的成功是靠高智商,还是其他?

学生活动:

每个人先独立思考2分钟。然后,邻桌的同学间可相互交换看法,开展小型的讨论。(2-3分钟)

学生归纳:意志能助我们走向成功,给我们力量。

新课:二、坚强意志的作用

播放录像:《卧薪尝胆》(或由学生讲成语故事的形式)

教师:身为一国之君的越王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学生思考、归纳:因为想报仇,要复国。

教师:大家说的没错。同学们的话令我想起一个人,一首诗。李煜的《虞美人》

同样是亡国之君,同样都对亡国之耻悲愤不已。但一个复国成功,一个却落下了凄惨的结局。为什么越王勾践能够成功,靠的是什么?

学生归纳:靠的是坚强的意志。

1、坚强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板书)

教师:从越王勾践要"卧薪"、"尝胆",立志复国,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意志总是与人的自觉性相联系的。

(投影)

(拥有)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主要有哪些行为是符合正确目的的;哪些是不符合要求的行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

学生归纳:小组代表发言

贪玩、抄袭作业、游荡、懒惰、吸烟、喝酒等对学业都是有害的,属于不符合要求的行动,能够制止这些行为,或者拒绝不良诱惑,这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好学上进,勤奋苦读,属于正确目的的行动,能自觉做到这些,当然也是意志坚强的表现。

2、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的必要条件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卧薪尝胆》中的越王勾践,他是为了复国。想复国为什么要?quot;卧薪"、"尝胆"呢?每天卧薪尝胆,同复国大志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每天卧薪尝胆是为了磨炼坚强的意志。

教师: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复国的计划?

学生讲解:历史背景介绍(由一位喜爱历史知识的学生简要讲整个事件的时间、过程)

学生思考、归纳:整个事件做起来不是很容易,会遇到很多困选?br>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议一议:怎样才能战胜、克服困难?通常,会在哪几个阶段是最困难、最易使人灰心的时候?

思考提示:(教师给出几句俗语供学生参考)

a、万事开头难

b、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c、行百里者,半九十

学生活动:分析老师给出的几句话,思考在实际行动中遇到困难时,应怎么办?同时,与你的邻桌谈谈,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克服?

学生归纳:(略)

(结合板书)

教师:正如我们分析的这样,做任何事情,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要想成功,就同能不能克服困难联系在一起了,于是就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可见……

3、坚强意志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板书)

……(可利用成功人士的实例来说明此知识点,特别是他们自己对自己成功所做的评价或分析。)

板书设计:

二、坚强意志的作用

1、坚强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

2、强意志是克服困难的必要条件

3、

探究活动

"成功"与"意志"

目的:

(1)在采访、调查与思考中,感悟到"坚强的意志,是战胜困难,克服弱点,完成学业,取得事业成功的一把利剑。"

(2)学习如何与人很好地沟通、交流。初步尝试整理、撰写采访稿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步骤:

(1)教师给出一个公式"恒心+毅力=成功"(出示一张以"龟兔赛跑"为背景的图片,请参看【媒体素材】中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争论。

(2)在争论没有结果时,教师提出: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判断。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调查我们身边学业有成的优秀同学,以及事业有成的学生家长。

(3)学生分组,讨论、确认采访的对象;制订采访方案(时间、地点、采访提问时的提纲、采访用的工具等等)。

(4)各组将本组的采访方案在全班交流,开展"可行性"的讨论。然后,组内再进行补充、修订。

(5)实施采访计划。

(6)回顾整个采访过程,进行文字整理。

(7)小组代表在课堂上以"成功与意志"为题进行交流。

对教师的建议:

(1)引导学生多关注普通人的成功,特别是学生身边的普通人。在活动前,应向学生说明:"成功"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与要有伟大的成就、突出的表现、骄人的业绩等,普通人、平凡的岗位同样也有"成功"。我们的同学其实也有不少成功的事例。

(2)教师应关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学生的思想变化。以及在具体实施中所遇到的困难要及时予以帮助。

(3)指导学生将注意的焦点放在思考"成功与意志"的关系上。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自己感悟到坚强意志的作用。

评价重点:

(1)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2)拟订的采访提纲是否充分、可行。

(3)在后期的整理时,能否在认识上有所提高。

第9篇: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兵器是动荡年代最主要的青铜制品之一。剑为百兵之王,剑作为近体格斗的兵器,具有可刺可斩的作用。剑分为剑身和剑柄两部分,根据其柄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圆茎柄剑和扁茎柄剑。由于其性能适合步战的需要,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剑广泛地用于实战,并作为短兵器的代表成为常用的军队装备。

在吴越青铜剑中,最为人们瞩目的便是吴王剑和越王剑。古越阁所藏吴王夫差剑,通长58厘米左右,前锋内敛,两丛有血槽,剑身中脊和刃缘明显,近格处有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剑格装饰有兽面纹,绿松石镶嵌,微有脱落,茎有双箍。另出土于湖北江陵的越王勾践剑,通长56厘米左右,前锋内敛,成两度弧曲姿态,两丛有血槽,剑身布满菱形暗花纹,近格处有鸟篆铸铭文:“戊王鸠浅自乍用”,剑格两面用蓝色玻璃、绿松石镶嵌,茎有双箍,剑首端部装饰以极窄的同心圆圈。此剑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锋刃依然锐利,可以轻易剁切铜铅、纸张。这两柄青铜剑形制相似,代表了吴越地区青铜剑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称奇珍、国宝。

由于青铜剑铸造工艺复杂,与此相应,佩剑成为当时社会权力、等级和时尚的标志。东周之前,对于佩剑有严格的礼仪规定,仅局限于上层社会和品德高尚之人。春秋之际,佩剑仍是贵族阶层的特权。春秋晚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礼制松弛,青铜器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佩剑逐渐成为当时的时尚,并也用于表明身份等级。古文献中,多有关于宝剑的故事与传说,由此可见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对青铜剑的研究,无疑对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科技史、兵器研究等相关学科都有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

一、青铜剑历史

中国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便开始进入了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之初的夏商早期,青铜兵器中有矛、戈、钺等,没有剑。青铜剑最早见于商代晚期。

从商代至东周初年,我国中原地区一直以车战为传统的作战方式,装有长柄、适用于勾杀的青铜戈是车战的主要武器。春秋伊始,随着步兵和骑兵的相继兴起,车兵开始衰落,士兵的武器装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前作为传统车战武器的戈逐渐被适用于近战的青铜剑等武器所取代。

1956年,在陕西长安张家坡的西周墓里,出土了一把很短的青铜剑,报告中称为匕首,全长约27厘米,形状如细长的柳叶,装剑柄的部分略瘦,上面有2个纵列的圆穿孔,看来是在两侧附贴木柄,通过圆孔钉合成一体来使用的。同样的柳叶形青铜剑,后来又在北京琉璃河五十三号墓和陕西宝鸡竹园沟一号墓都出土过,其中琉璃河的青铜剑更短一些,仅长17.5厘米。这些较短的青铜剑,有效使用的锋刃部分不过17~18厘米,和现在的匕首差不多。至于短剑的用途,它应该是一种防身式武器。只有在双方扭打在一起时,仅有十多厘米锋刃的短武器才会起作用,但是在车战的条件下,这种机会是不多的。

剑的名字,是由于它的用途而得名的。据《释名》:“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由于西周初年以车战为主,剑是不占有重要位置的,这一时期出土的剑数量少,与同时期的铜戈等相比数量比较悬殊。

当时中原地区主要依靠战车作战,而在吴越等南方地区,水网纵横,地多林莽,处于尚待开发的阶段,巨大沉重的战车在吴越之地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各N战舰则是军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装备。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剑多在河道水域附近,更印证了当时以水战、步兵为主的特点。如史载吴越争霸的战场,今苏州市郊河道、太湖流域等地出土了众多青铜剑及其他青铜兵器。由于这种客观的自然条件,吴越的军队主要为步兵,士兵之中多重视击剑水平,关于越女和猿公的传说正反映了这一史实。步兵多需要贴身近战的锋利而轻便的短兵器,剑具有可刺可劈等特点,所以在吴越地区铸剑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兵器的质量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加之王公贵族佩剑之风盛行,促使兵器制造技术快速发展,装饰亦精美绝伦。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吴师皆文犀长,扁诸之剑,方阵而行。”吴国的扁诸之剑就是大批量铸造用于实战的优质兵器,扁诸之三千的传说不无依据。史称吴王“披甲带剑,挺铍铎”,越王勾践“身披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影响所及,吴、越举国上下以佩剑为风,有尚武之风。凡此种种,使剑的地位更为重要,剑的铸造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吴国历代国君都非常重视青铜冶炼和兵器制作。《吴越春秋》记载,吴王命令“能善为钩者,赏百金”。由于国君的重视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当时吴越地区的铸剑水平远远高于中原诸国,出现了许多传奇的铸剑大师,如干将夫妇、欧冶子等,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流传至今。《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季札赠剑”的故事,徐君非常喜爱季札随身佩戴的宝剑,反映出当时吴国的铸剑术的高超。所以《考工记》有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消,吴粤之剑,迁乎其地弗能为良。”《新序・杂事篇》载:“夫剑产干越。”说明吴越有制作上等青铜剑的传统工艺,为其他地区所不能及。早在20世纪60年代,顾颉刚先生就曾根据史料文献记载,撰文论证我国青铜剑应起源于吴越地区。随着考古发掘中不断出土的吴越青铜剑,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例证,证明了这一观点。

众多文献都有吴越两国善于造剑的记载。如《战国策・赵策》赵奢论吴剑:“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且夫吴干之剑材,难夫母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之薄而刃不断。”《越绝书》云:“昔者越王勾践宝剑五,闻于天下。”《庄子・刻意》载:“夫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荀子・性恶论》:“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盐铁论・论勇》:“吴楚之铤,干将之剑。”诸多史料的记载表明了吴越之剑早已闻名天下,被人们视为至宝。多年来出土的青铜剑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可信度,而非溢美之词。

综上所述,吴越青铜剑制作精良、形制合理、装饰考究,工艺水平远在其他地区之上。商志馥认为,从春秋中晚期起,“吴地在兵器的合金配制和制作技术上远远地超过了中原诸国的水平”。冯普仁也指出:“在吴国青铜兵器中,铜剑的铸造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春秋晚期青铜剑的铸造技术水平远远超过了中国诸国。”对吴越青铜剑的这一评价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从科技史、民族学、考古学、工艺制作等方面来看,可以充分肯定吴越青铜剑的历史地位。

二、吴越青铜剑演变

始封于西周初期的吴国,从春秋中期以后逐渐崛起,国力日盛。吴王梦寿于公元前585年称王,经其子诸樊吴都,再传至阖闾,国力益强。夫差即位后,攻越大胜,又讨伐齐、鲁、腾等国,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大会诸侯于黄池。《荀子》以吴王阖闾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吴、越作为地处东南、历来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小国,在短短数十年间竟然与齐、楚等大国抗衡,成就霸业,除去政治因素外,从物质角度来看,和他们拥有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是分不开的。青铜剑的铸造就是其中的代表。吴越地区盛产铜、锡,有可能是冶铜术在中国的发源地之一。《考工记》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李斯《谏逐客书》也称“江南金锡”。这些典籍记述为众多古矿冶遗址的发现所证实,表明这一地区先民开采铜矿、冶炼青~器的历史较为久远。

《诗・鲁颂》:“大赂南金”,以及众多青铜器铭文有“获金”、“俘金”、“金道锡行”等,表明商周时期对于铜矿资源的争夺是很激烈的,这种纷争必然激励吴国上下增强国力的愿望与努力。在春秋诸国中,吴国重视耕战,作为国策推行取得重大成效。

西周早中期为吴越青铜文明的初期发展阶段,当时的青铜剑的形制尚未统一格式,铸造多简单、质朴,前期的剑身无棱或平脊。这一时期的青铜剑多通长在30厘米左右,多半用作防身兵器而随身携带,总体来说处于初创阶段。屯溪M8出土的一柄青铜剑,剑身有十余处对称装饰,有团雾状暗花纹。可见,吴越青铜兵器特有的几何形状暗花纹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萌生,该时期是吴越青铜剑演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春秋早期,吴越铜剑有了自己的形制特征。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和史料来看,吴越地区出现的青铜剑为其他地区所不见,看不出与其他地区青铜剑有什么必然联系,很有可能是在当地独立起源的。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剑较为原始、规格不一,但后世宝剑的重要形制及特征在此期间都有表现,吴越作为新兴的国家显示出其富有生气、喜好创新、少束缚的文化特质。春秋时期一些成熟剑型正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此消彼长的选择和比较,逐步完善和趋于定型。此时,有些青铜剑已制作得较为精致,剑身、剑格纹饰、镶嵌工艺已经独具风格,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性质。

春秋中期以后,吴国实力日渐强盛,青铜冶炼和铸剑技术都已经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青铜剑出土数量众多,剑身通长约50~55厘米,少数剑长60厘米左右。以上可以看出,西周只有短剑,从春秋起剑身逐渐加长,剑形逐渐由宽短变为窄长。这虽然是从兵刃的功能的需要考虑,但之所以得到实现,却在于合金技术和铸造工艺水平的发展,使剑身具有了更好的刚度。

剑身从无脊到有脊,是剑型的又一重大改进。平脊剑只见于吴越地区,作为向有脊剑的过度,它是有重要价值的。为探索脊的合理形状,古人作过许多尝试。凸棱脊虽然有更强的刚度,但是制作工艺过于复杂,不好加工,剑身也过于沉重,因此多数剑仍采用三角形凸脊。隆脊起棱的剑不仅增加了剑的刚度,还促进了刃磨技术的普遍采用和提高。刃缘粉面的剑从春秋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从而大大节省了剑的磨砺工作量,并使刃缘的磨砺分工更为专业化,更为精细,从而使剑的锋刃达到了空前的锐利。脊棱较早见于矛、戈,以后才被用于青铜剑,各种青铜兵器的形制是互有影响、互相参照的。

剑身横截面形状的变化,是围绕着作为格斗刃具的剑如何兼具良好的刚度(不因激烈的冲击磕碰而折断)和切削功能(刃缘锋利坚固,穿刺后能迅速退出)而进行改良的。纵向刃形和横截面形状的对应改进,使剑身整体形制和刃形精细结构都更趋于合理,这是剑型变化和剑制形成的关键点。

格为护手而设,无格的剑只是偶见。宽格和窄格的剑在吴越地区一直是平行发展的,但到了后期趋向于以宽格为主,原因也许是宽格更利于护手且便于装饰,与时尚相契合。

茎为握持而设。茎的坚固和称手直接关系到剑的功能发挥。扁平茎的刚度差,也不利于握持,很早就被淘汰掉了。扁圆茎在春秋早、中期有较多使用,相比之下使用最合理的还是圆茎。从材料力学角度来看,空茎的刚度比实茎更好,但铸造技术难度也更大。可见,空茎剑之广为使用自有其合理的依据。

剑茎的两侧设扉或翼,这仅见于吴越地区,在先可能是从铸造时常产生的披缝得到了启示而有意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利于握持和防止剑与缠裹其上的纺织物产生相对滑动。但这种附加的结构过于累赘,也不是十分必要,所以只在西周中、晚期流行过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