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发展论文范文

体育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发展论文

第1篇:体育发展论文范文

[摘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基于奥运经济的注意力、借势、品牌理论对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发展分析认为:我国应继续承办高规格的国际比赛,倾力使北京成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在体育产业环境建设、市场培育等方面为我国其它地区提供示范作用。同时通过民族品牌的正确市场定位、制作标准化等方面建设,打造国际驰名的民族品牌,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奥运经济后奥运体育产业效应

2008年无与伦比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对扩大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体育产业从2001年北京奥运会筹办直至成功举办期间,奥运经济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奥运会后如何基于奥运经济效应的特点理性地审视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对于促进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一、理性认识北京奥运会筹办期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状况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我国体育产业在经历福利型向消费型、一家办向大家办、事业型向经营型、行政型向社会型的逐步过度后愈发呈现生机勃勃发展的景象,体育产业的发展态势喜人。具体表现为:体育用品市场继续蓬勃发展,基于北京奥运会高等级赛事的竞赛表演市场加速发展,其他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科技和咨询市场、体育彩票市场等体育市场形成规模市场的体系日趋成熟;包括有形资产的经营和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的体育产业领域不断拓宽,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社会投资办体育产业的态势发展很快,涌现出一大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多种所有制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和企业集团。

在北京奥运会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充分肯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要理性的认识我国体育产业奥运筹办期间发展的现状。首先,我国体育产业在整体还处于发展的起步与过度阶段,还未完全适应整体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对于国家GDP的贡献率已达1.5%以上,而我国的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不足0.5%。体育产业在整体结构也不尽合理,体育用品市场的产值占到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而在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传媒与广告市场等方面,有着与发达国家较大的差距。其次,我国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主导整个经济体制的大环境里,经营机制受制于相应配套的国家政策与法规,直接导致产权不清、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第三,我国的体育产业还表现为基于东西部地域经济差异而引起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特征。无论从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的竞技体育,还是作为体育产业发展基本条件的体育场馆,以及体育系统企业的经营收入水平、区域的体育消费水平看,东部地区都是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二、继续发挥奥运经济的注意力效应,谋求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奥运会愈发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与其包括TOP等计划迎合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扩张特点密切相关。奥运经济投资者都是着眼于全球发展趋势和商品扩张覆盖更大范围消费需求的企业。要继续充分发挥奥运经济的注意力效应,一方面利用北京等地区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焦点效应,倾力打造北京发展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北京在筹办奥运会期间投资2800亿人民币倾力打造北京的国际大都市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在体育产业软硬件上适当投入,以谋求北京的体育产业对于全市GDP的贡献1.7%向3%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目标迈进。在此模式下,长春的亚洲冬运会、广州的亚运会、深圳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我国积极申办冬季奥运会的举措,均可有效地构筑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要把握奥运注意力经济的阶段性特征,预防“马太效应”、“低谷效应”,着力发挥北京等地区体育产业获得高速发展的空间和效益,并通过北京的示范作用辐射全国,谋求我国其他地区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继续发挥奥运经济的借势效应谋求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发展

在继续发挥北京奥运经济的借势效应时,要充分挖掘奥运经济的催化剂作用,正确处理加快北京体育产业和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关系,建构我国体育产业整体上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以抓住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建设。在总结运行奥运经济适应国际奥委会的运行规则,把握其领域清晰、层次清晰、市场清晰的需求特征的理论基础上,加大成功经验的宣传。在体育产业方面,既要加大硬件环境的建设,又要加强体育产业软件的建设。尤其要充分发挥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国在体育产业、体育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等专业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与市场运行等软环境方面的建设。并通过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等法规对奥运标识等无形资产的保护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全民对体育产业的法律保护意识,优化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软环境。

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培养体育市场的培育力度,优化、完善我国体育市场的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由于体育消费不属人们必需的生活消费,体育市场不会自然形成,加上其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因此政府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去开发和培育。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通过社会媒介正确的引导和宣传的竞技表演市场初步大规模形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业、健身娱乐市场、体育旅游业、体育中介业等体育产业核心市场,在拓宽体育市场的基础上,优化我国体育用品单一发展的体育产业结构。

四、继续发挥奥运经济的品牌效应发展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较之于以往历届奥运会可口可乐、柯达等国际驰名品牌,北京奥运会孕育了我国的联想集团以TOP伙伴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历程,体育产业方面也有李宁等民族品牌积极参与。并以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积极发挥奥运经济的品牌效应加速我国民族品牌迈向国际驰名品牌的进程。

首先,要求民族品牌的塑造必须做好正确的市场定位。民族品牌的塑造必须审视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优势,充分利用体育人口递增的趋势,定位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进行品牌塑造,并通过品牌推动市场寻求回报。在立足民用化的体育产业品牌的基础上加大品牌的社会化力度,在拓宽体育市场的基础上获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其次,民族企业要博采众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建构国际品牌。比如体育用品产业要着力于体育用品开创的新空间,并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以打造民族品牌。在体育用品具体的设计思路上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增强产品的新材料、新工艺等科技含量。像运动服除了在运动场所穿着外,能否与生活便装、工装甚至时装结合起来,这需要在款式、面料与辅料的搭配和纺织技术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第三,我国体育产业在塑造品牌时要注重体育产业的工艺、管理制作过程中的标准化和营销过程中的标准化。只有在实现我国民族品牌自身产品技术更新和质量保证时,在以上两方面实现标准化,并从标准化的角度进行产品营销、推介,从而使自身产品与国际相接轨的同时实现品牌的驰名化。目前尽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加工国,也是独立生产体育用品种类最多的国家,但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产品却很少,其中能为大型赛事所用的就更少。在注重体育用品的工艺标准化的同时,在营销时要借鉴诸多奥运会TOP计划合作伙伴的营销策略,注重自身企业文化与奥运文化的有机结合,制定系统的、长期的企业营销战略,在战略的高度谋求我国体育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栏14-奥运经济与效应.《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8

[2]武军李咏涛:后奥运经济及其效应探析——奥运经济问题研究之一[J].生产力研究,2007.(8):6-8

[3]余非齐卫军:北京“后奥运经济”的风险分析及控制[J].商场现代化,2008.(1,中旬刊)

第2篇:体育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产业贵州体育民族

近10年来,贵州省凭借自身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开发优势,体育旅游产业得以较快发展。但是,由于体育旅游在该省起步较低,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与两河流域相比,在规模、效益、档次和吸引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加强贵州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为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开发体育市场,促进旅游经济的积极发展,凸显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全面提升和旅游经济的繁荣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的现状

1.“多彩贵州”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多彩贵州”是中国西南内陆的贵州多民族省份的象征,山水风光奇特,民族风情浓郁、文物古迹古朴多彩、气候宜人,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有“中国避暑之都”的美称。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贵州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已形成了以林城贵阳市为中心,以游览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马岭河峡谷为主的西线旅游区;以领略苗、侗民族风情为主,伴有舞阳河风光的东线旅游区;以瞻仰革命遗址、游览风光秀丽的赤水十丈洞瀑布和品尝国酒文化为主的北线旅游区,以及以瑰丽多姿的“小七孔”自然景观为主的南线旅游区。30余家3星级宾馆,14个国家级旅行社。景区、星级宾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省市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良好的交通体系是确保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支撑,贵州已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交通体系方便快捷。游客乘坐任何一地的旅游专线车,一般在3小时左右,就能方便地到达各地区较大景点。大量的人流、物流,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完善的旅游基础和良好的服务水平,以及便利的交通,为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随着贵州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休闲健身旅游蓬勃兴起

中国体育健身游的启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多彩贵州”,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2008年5月1日至5日调查显示,36%的家庭外出旅游,在其旅游的人群中,44%参与了休闲娱乐游。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求,贵州各地兴起了许多休闲娱乐业,如红枫湖健身游(游泳)、佛教名山朝拜游(登山)、侏罗纪公园探秘游(健身走)、有惊无险漂流游(漂流)、瀑布溶洞风光游(划船)、黔西南森林氧吧,以及以民族命名的乡村游等等,这些主题鲜明的健身娱乐场所拥有大量的体育娱乐设施,在时间、交通、内容、消费档次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节假日均是爆满。

4.现代旅游项目成时尚,民族传统项目显倪端

近几年,贵州各地市先后组织和开发了很多尝试刺激类旅游项目,如自行车旅游、汽车自助游、攀岩、登山。由于这类体育旅游极具挑战性,参与的人较多。其中不乏影响较大的国际定向越野赛、汽车拉力赛、世界龙舟锦标赛等等。2008年所举办的屈原龙舟赛影响国内外,大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爱好者,这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仡佬族高台舞狮、苗族的采月亮等民族项目健身娱乐和观赏价值极高,遵义市赤水河独竹漂将在2011年登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赛场。

二、贵州民族体育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文化意识淡薄

体育产业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支持。我国人民的体育产业意识不强,文化意思淡薄。资料显示,长期以来把体育仅视为公益性事业,看不到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这种认识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阻碍着体育产业文化的发展。

2.产业政策、法规、制度不完善,缺乏调控机制

目前体育市场管理缺乏高层次立法,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甚至法规性文件还不多,我国体育产业某些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使发展受到影响,经济行为不规范,缺乏统一管理,管理权限的交叉、界定不明,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等。经济落后的贵州更较突出。

3.体育旅游在资源配制不足,利用不充分

目前,贵州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上,地区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体育旅游经济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合作,易产生重复建设和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不利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区域性的体育旅游产业定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由于缺乏民族体育旅游合作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分别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确定体育旅游发展项目,以致有些活动项目雷同,项目重复建设,不能配合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又忽视彼此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不利于体育旅游产品的相互延伸和相互用。使该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层次不高、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还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

4.体育与旅游两种活动的结构不合理

贵州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开发不完善,特别是体育、旅游两者的结合方面。表现在,没有充分认识体育在旅游中的功能,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也存在着沟通不够的问题,体育与旅游结合的不完善,已严重影响着体育旅游的发展。从体育产业的构成来看,在相关产业中,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较迅猛,但就体育用品产业的内部结构而言,贵州民族地区体育用品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大都服饰为主,没有形成作坊式主导性体育产品。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中,主体产业所占比重较少,产业结构之间发展不协调。

5.体育旅游支柱产业和经营人才缺乏

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组织形式现在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缺少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团。该地区经营体育旅游的社团不少,但有一定投资规模和影响的体育旅游集团几乎没有,在所开设的体育旅游线路中,绝大多数生命周期很短,产品竞争力较弱;一般性健身活动不少,但能够定期举办的健身游却很少;名山、名水、名园不少,但有影响的体育旅游产品不多,直接影响长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贵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尤其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懂旅游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与分布构成,状况都不容乐观,并已成为制约贵州体育旅游产业长足发展的瓶颈。

三、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体育旅游业是新兴的旅游产业,也是可持续发展中要重点扶持的产业。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现阶段,还需要各级政府在产业的政策、财税减免、资金投入、项目开发、宣传促销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重点支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平衡供需结构,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防止一哄而起,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将体育旅游业列入政府任期目标,从组织领导、产业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采取切实措施,研究制定一系列符合区域体育旅游业发展特点的扶持政策,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构建体育旅游业支持系统和发展平台,加大体育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的力度和规模,全面推动区域内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政府对体育旅游业的统一管理,逐步改变体育旅游管理部门林立、各自为政的现状,确保体育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合理布局;加大对体育旅游业的投入规模,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用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确保体育旅游业的深度发展。2.协调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协调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提升体育旅游水平。从整体上对贵州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建立长远性、可持续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按照旅游产业链来布局体育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体育旅游精品及各项体育旅游专题产品,用规划来促进和保证区域内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尽量减少体育旅游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区域体育旅游产品竞争力。

3.鼓励企业和社会投资,优化投融资环境

体育旅游要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产业,必须走向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起自身的资本市场。在体育旅游的发展上,要依托旅游及体育发展的专项资金,保证在体育旅游发展的初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外商(含内资)直接投资,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体育旅游,还可采取政企联合、区域联合的投资及运作模式,走多元化投资经营道路。坚持以“政府基础性投人为基础,社会参与、产业化运作的机制”,努力拓宽社会多元投资渠道。实现体育旅游产业集团化运作,促进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4.拓展体育旅游客源市场,加快体育旅游人才培养

对于体育旅游项目,首先要立足于本区域市场,创办出一定特色,争取吸引国内外游客。国际体育旅游很重要的是要简化旅行手续,提高效率,为国外游客提供旅行的便利,制定同国际接轨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合作体制。贵州要以“多彩贵州”为窗口,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举办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契机,加大体育旅游宣传力度、联合开拓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因此,完善体育旅游宣传促销手段,运用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促销形式,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增强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实效。充分发挥区域内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在培养体育旅游人才上的作用。各院校应该抓住时机,适时开办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新兴专业,做好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准备。在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旅游教育和培训力度。可考虑在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创办休闲旅游及体育旅游专业,也可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学院举办短期的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业务培训等措施,为贵州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四、结束语

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应以民族区域体育旅游深度发展为主线,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以寻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多种层面的协调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合作。以贵州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村寨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引导消费,使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旅游强省”目标。

参考文献:

[1]贵州旅游网,;游易天下,/

[2]刘战慧.韶关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深度开发的战略选择[J].特区经济,2004(10):91~93

第3篇:体育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消费需求发展

一、前言

在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无数从前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国老百姓,如今也开始寻找运动锻炼的机会和方法。期盼身体状况的改善和拥有延年益寿的健康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时尚需求。当我们庆幸体育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之际,欣慰于人们把运动与“娱乐”和“玩”相连时,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老百姓锻炼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无奈性。也许只有体育人更明白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和强度与锻炼效果之间有多大的必然联系,体育消费需求希望得到科学健身的原理与知识,便于更好地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与益处。若能把数亿中国百姓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他们的的实际健康利益联系起来,其体育商机何止是一个“多”字?其市场容量又何止是一个“大”字?

二、体育消费需求的分析

体育消费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消费现象,是一个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体育消费需求是指特定的消费人群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市场环境和特定的市场推广计划下对某一个特定产品的总体消费需求。体育消费需求总量是由三个重要变化分量决定的。这三个变化分量是:体育消费行为人数的数量(n)、每个消费者的平均消费量(q)和消费者对体育产品价格的承受量(P),即Q—nqP。

体育消费需求的大小决定了体育市场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潜在的和不规则的体育消费需求.那么,这个社会中体育市场的存在和发展都将受到严重的制约;如果这个社会中呈现规则的、递增的和可预测的体育消费需求,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体育市场则会成为有规律可循的兴旺市场。以一项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为例,这项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月均收入与1996年相比增长了49.93%,个人月均收入增长了58.34%。有76%左右的城市居民参与了560元左右的体育消费。与1996年中国城市居民体育洧费的情况相比,其消费额绝对值增加了190元左右。这项报告还指出,中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在四年内增长了70%左右,年增长率为17.56%.中国|城市民众体育消费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城市第三产业GDP的增长指数,高于中国GDP的增长指数,也高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和个人收入的年均增长率。

我们从这项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占家庭年收入(2.01%)和家庭年支出(3.56%)的比例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仍然相对较低(美国为20%左右).但体育消费的高增长速度已使得体育市场在中国提前成为事实,并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点和经济增长点。

对新时期体育消费需求趋势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体育市场的发展动向,并有效地满足已经存在的市场需求。对体育消费需求未来趋势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提前发现体育市场的潜在需求,并创造未来的市场需求。

三、体育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分析

“九五”后期,我国经济增长暂时进入相对紧缩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相应的社会整体消费增长速度也随之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体育消费需求保持了比GDP更高的增长速度,达到10.9%,(同期GDP长速为6.7%)。由于体育消费零售额的持续增长,体育消费需求的发展与前期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消费结构趋向于高级化

(1)整体消费的高级化过程

在体育消费形态上,解决温饱之后的我国居民,在奥林匹克热潮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下,整体消费水准上趋向于它的高级化过程。从90年代中后期起,居民的整体体育消费结构,已从“初级型”向“小康型”转变,相当一部分高收入的居民群体开始向“贵族型”转变。体育消费者的各类消费意向正在发生变动,消费的重点由传统的实物性消费开始逐渐转向高档次的参与消费;由单一的体育消费转向包括服务在内的综合消费;由大量的普及性体育消费转向追求时尚、个性化消费。随着体育消费需求重心进一步向高档化转移,价位在百元级、千元级,甚至万元级的不同档次的体育消费品,逐渐成为各类消费者的主流消费趋势。

(2)消费领域得到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整体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连续下降,90年代以来已经下降了14个百分点。由1990年的54%,降至1998年的44%,到2002年,降到40%,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比重已降至30%以下。根据这一指标,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已接近小康水平,居民消费已开始由基本生活消费过渡到发展性和享受性的消费,在体育消费领域中的范围也大大拓宽,体育消费成为了社会消费的新热点。

80年代至90年代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重点可分为基本的实物性消费、一般的体育欣赏消费和廉价的参与消费3大类。这些基本体育消费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消费质量上发展变化很快。在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或收入较高的居民群体体育消费重心发生了转移,消费需求发生了3个方面的重要转向,一是基本体育消费逐渐向高档化、贵族化项目等领域扩展(如旅游、打高尔夫球、打保龄球、自驾车外出游等等);二是用品类消费进入更新换代时期(如名牌服装、鞋帽、器材等);三是体育相关产品的消费比重明显增加(如体育保健食品、药品、体育保险等),反映在支出结构上明显上升。

2.农业人口体育消费观

体育消费与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部分富裕农民生活正处于由温饱型向小康过渡阶段,体育消费也由此向数量型、质量型转变,并且向多元型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如参加健身俱乐部,娱乐休闲,观看民俗传统体育表演等等。)笔者曾对福建闽南富裕村镇居民进行过体育调查,发现当地农村人口的体育消费观念,由于长期受华侨经商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消费价值观,并影响至今,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许多乡村每逢春节期间,各自举办一定规模的篮球联赛,邀请省内外高手献艺,有力地推动了闽南地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提高了农民的体育消费。

3.个人运动服装的发展趋势

居民家庭的运动服装、鞋帽、袜、盔、手套、扩膝(腕)、背包等(统称体育服装)拥有量动态度化,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体育消费需求的高级化变化趋势。80年代至90年代,居民对这些产品的消费还较低档,甚至大量劣质产品充赐到消费市场,流入体育消费者手中。90年代后期,中高档的名牌体育服装作为新的消费产品,成为体育消费者物质消费选购的主流。这些年来,表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安徽省体育局高维岭副局长率研究组曾对合肥市社区居民体育服装消费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名牌产品拥有量顺序为“李宁”、“耐克”、“阿迪达斯”、“康威”、“锐步”、“双星”等等。说明现在相当部分体育消费者对名牌产品能够接收价格,依赖性也较大,并且社会普及率提高较快。4.中高档家庭健身器材消费热潮居高不下

随着居民住房制度的改革,大空间的商品房已逐步在市民家庭中实现,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一轮的家庭型昂贵健身器材消费热潮开始形成,并有普及性的发展趋势。据南昌市某健身器材商家介绍,近年来,家庭用跑步机、划艇机、固定自行车等器材销售呈兴旺势头,每年的销售额都在增长。

5.高档体育消费将成为时尚

21世纪以后的中国居民体育消费,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家庭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将在原有消费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转移。特别是以体育报刊杂志和名牌体育服装为代表的物质消费;以健身娱乐和提高运动成绩为主的培训消费;以观看高水平精彩体育表演为主的欣赏消费;以旅游和自驾车出行为主的观光消费;加上体育各类彩票消费,这5个方面将保持长时间的快速增长。从现有情况和发展趋势看,可以预测,它将于国际体育消费保持同步增长势头,其实现持续的时间也将更长。

6.区域经济差异导致消费需求多样化

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体育产业间、不同区域、居民整体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而地区收入的差异又进一步导致了居民实际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分化。据江苏学者律某调查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体育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存在着显著差异:从体育消费水平看,1997年全国平均水平为332.10元,其中,东部地区为462.50元,中部为313.00元,西部为279.70元,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在消费结构方面,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服务性体育消费与实物性消费的比例为4∶6,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这个消费比例为2∶8。说明东、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整体收入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需求结果。

7.家庭收入差异导致消费需求多样化

体育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还表现为同一区域居民不同收入的社会阶层,具有很不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购买能力。对较高收入的富裕家庭,高档次的、贵族型的体育消费已经成为经常性的内容,特别是由高收入群体形成的新消费群体,具有追求高档体育消费的需求特征,对其他体育消费者产生了有力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而对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体育消费者来说,实惠、耐用、经济的体育消费品仍是当前体育消费的主流。

8.消费者需求的理性程度在增加

形成体育消费多样化的又一个表现是,消费的理性程度增加。较90年代以前,目前居民的体育消费档次提高了,对体育消费品的选择也更为慎重,人们在对体育消费品品质方面(如产品质量、欣赏档次眼光)追求的同时,也注重对体育消费品外在品质方面(造形、色彩、服务质量)的精神选择,诸如对体育消费品的适用性、服务可靠性,以及其他服务项目等要求都明显比以往更加强烈,不再表现为轻易接受的心理。如,在旅游市场中,各种出国游、生态游、历史文化游等,如果商家不能提高游览品味和服务质量,不能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选择出行的路线太少,那么,商家就不能占领自己的市场。

在体育服装和器材市场中,服装的休闲化、品牌化、个性化倾向日益受到商家的重视。品牌消费逐渐成为潮流。但经济实用,价廉物美的一般运动服装和轮滑鞋、飞标、乒羽球拍、游泳圈等一般器材,也受到理性消费者的欢迎,具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四、小结

体育消费需求与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其中体育消费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群体环境起重要作用,地理环境和体育设施建设环境也会对消费起到相应的影响。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受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具体的说:社会制度、国民收入、国民文化素质、体育资料消费价格、体育价值观、体育文化教育水平、体育产品结构、个人收入水平、群体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未来体育消费将起决定作用,显然,只有不断改善提高消费环境,才能引发更多新的体育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明:中外体育产业比较与思考[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68-220

第4篇:体育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可持续发展

1989年5月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协调中促使经济持续发展。该理论的内涵不断得以发展,目前它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理论,而是已逐渐成为任何组织系统运行发展的指导思想。河南省地处中原,属于经济不发达省份,体育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了解河南体育市场的现状,掌握本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对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分析,找出制约该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提出发展体育产业促进河南经济增长的建议,为河南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一、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体育健身娱乐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体育健身娱乐资源的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社会各界兴办体育健身、康复、娱乐业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保龄球、台球、网球、游泳、垂钓、武术、拳击、跆拳道、健美操、健美、体育舞蹈等健身娱乐性资源的产业化进程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些体育健身娱乐设施的建设,也逐渐满足了大众层次的健身娱乐需求,解决了政府对体育活动硬件设施的巨额投资与追求全民健身的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

2.体育竞赛与体育中介业

体育竞赛是直接影响体育发展的规模。近几年,河南省体育竞赛有了一定发展,提高了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率,积极引进和举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承办,鼓励企业赞助体育活动。借鉴了国际惯例,逐步建立和完善竞赛中介机构和竞赛经纪人制度,规范经营行为。组建了省体育竞赛管理中心,负责全省体育竞赛的归口管理。

3.体育用品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体育用品经营单位1000多家,不包括商场里的体育用品专柜,安排就业人员约12000人,年商品销售额达21463万元,年创利润约6148万元。为河南省经济带来了一定效益。但到目前本省还没有知名的体育用品品牌,产业化科技含量低。在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计划合作会上,国内有33家企业获得了与中国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联姻”合作的机会,里面却没有一家河南企业。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产品,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已成为河南省体育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4.体育彩票业

河南省发行体育彩票始于1989年,当时组建了河南省体育基金会,主要工作是进行体育彩票的理论研究。1995年河南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河南省体育彩票的市场研究、队伍建设、正常销售工作走上了科学规范发展的道路。现在全省18个城市的100多个县已发展体育彩票销售网点2700多个,销售人员5500名,彩民队伍100万人以上。体育彩票在河南省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销售系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已成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5.体育旅游业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和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级景区41处;又是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发源地,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已成为河南体育旅游的“龙头”产品。

6.体育保险业

体育产业化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赛事的频繁、规模的扩张、体育基础设施的增多,以及运动员在运动中对抗程度的加剧和观众参与度的提高等因素,增加了其风险。这时,体育保险的介入不仅是一种责任,在为体育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业务发展领域。目前,体育保险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河南体育管理部门已为省内职业运动员进行了每年100元每人的人身投保。

7.体育传媒业

由于大众传媒的普及,促进了体育这种传播调味品的大众化,体育不但推进了大众传媒的普及乃至国际化,一定意义上还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当代体育以传媒为载体得以在全世界范围更迅速更广泛传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已成为一个有利于其他社会存在的物质体系,使体育产业的运营获得新的动力依托,并催生了体育传媒产业,而体育运动和比赛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迅速成为全球关注和投入的文化消费。河南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较低,承接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较少,体育传媒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影响河南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体育产业意识淡薄

体育产业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支持。在本省,人们的体育产业意识还很淡薄,往往把体育视为公益性事业,看不到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这种认识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阻碍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确

河南省体育产业结构的现状经过近20年的探索,有了较大的改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产增长点。但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该省体育结构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间与产业组织结构不协调、本体产业与相关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体育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等。

3.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地处内陆,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在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上极不平衡。在城市,体育消费两极分化也较明显,而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对体育消费基本处于不接受的状态。

4.政府过度干预

河南省体育事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必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去运作。目前政府行为在推动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高度集中,办事过多,单项运动协会、群众体育社团的作用被淡化,社会办体育的热情受抑制。

5.市场资源垄断

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市场资源的垄断、对无形资产市场和体育彩票市场的垄断、权威电视台对大型赛事转播权的垄断,这给处于市场转型期我省并不成熟的市场机制雪上加霜。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操作违背了体育产业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规律。

6.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就目前来讲,该省还没有专门培养体育产业专门性人才的机构,导致体育产业专门性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本省体育产业向科学管理和高科技发展的进程。

7.无形资产的流失

体育产业无形资产包括注册商标特许经营权、吉祥物、广告、明星肖像权、纪念品、赞助和捐赠、电视转播权,这一市场在我省的开发水平低,空白地带大量存在。与其他省份存在的差距是:经营开发渠道单一和短期行为现象严重,导致我省体育无形资产的流失。

8.体育旅游方面急需完善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目前我省缺乏能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缺少有经验的体育旅行社及高层次的策划,尚未形成广阔的体育旅游大环境。三、对河南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完善该省体育产业法规体系

目前,河南省体育法规不完善,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呼吁有关部门,在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及相关配套性体育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实现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经营手段

体育管理部门应当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育产业的运作方式,完善本省的体育市场竞争环境,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扭转把体育事业作为纯消费或完全福利性活动的思想观念。加速体育与新闻传播媒体紧密结合,推动体育产业与传媒的共同发展。

3.扩展体育产业新领域

首先,要着力把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旅游市场等作为体育产业的重点来培育。其次,加大各类体育赛事的营销力度,激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对带动体育技术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市场的发育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再次,要不断加强基础工作的研究,通过制订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切实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培育规范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创造有利条件。

4.调动社会力量,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

发展体育产业仅仅依靠体育部门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发挥体育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让民营经济在投资发展体育产业中唱主角。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谋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收购、租赁等形式,参与体育产业经营开发,参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育中介服务,形成不同所有制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的格局。

5.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既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又是有形、固定、基本的体育产业,也是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物质基础。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开发利用,既要加强政府的投资力度,支持企业、个人和外商兴建体育设施,使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逐渐向社会开放,又要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6.培养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技术、知识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长期以来,该省体育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致使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较为混乱。建议结合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现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中介人才。相信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该省的体育产业会朝着健康、迅速的方向发展,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管勇生: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现状评估与开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9~31

[2]朱旭红: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2

[3]陈彦: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经济学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47

第5篇:体育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旅游问题发展对策

1体育旅游的内涵及意义

1.1体育旅游的内涵

体育旅游所涉及的范畴很广。体育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的旅游,即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无论是广义的体育旅游还是狭义的体育旅游,就其社会本质而言,都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游游览的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它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这就是体育旅游的本质内涵。

1.2发展我国体育旅游的重要意义

首先,体育旅游具有健身功能。体育旅游相对传统观光旅游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通过亲自参与某项健身、冒险或观战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健美强身,还可陶冶情操。所以,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可以起到提高全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其次,体育旅游具有经济功能。因为体育旅游能增加国家创汇、改善投资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发展体育旅游的年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10大部门的行列,目前已达500亿美元;英国通过发展体育旅游业所得到的年产值近90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和烟草工业的产值;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举办期间,吸引了几十万旅游者,直接带动收入约32亿美元;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4~10月北京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3亿美元;根据国际奥委会出版的《奥林匹克杂志》的材料显示,旅游业从1997年算起的4年中,单单因为举办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收入就达到了427亿美元。瑞士洛桑对欧洲几个发达国家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体育带来的经济效益约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2%。一次大型体育盛会能给主办地带来大规模的旅游者群体,涉及到运动员、教练、官员、记者的人数近万,同时,还会有大批的观众。成功举办一次大型体育盛会能够带动一条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消费链”,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的地理环境及多样的气候特征,为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例如吉林省境内有北大湖滑雪场、松花湖滑雪场、北山公园滑雪场、净月潭滑雪场等。一些像海南、云南、贵州、成都等地理气候位置相当好的地方,可以开展很多体育旅游项目。还有一些地方民族性项目,如“中国荆州端午龙舟节”、“少林武术节”、“西双版纳泼水节”、“新疆少数民族的赛马节、摔跤节”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开拓体育旅游的广阔市场。我国小型多样化的体育旅游已逐渐发展起来,如我国爱好钓鱼的旅游者人数增多、各种体育旅游设施的迅速增长、高尔夫球场的增加、保龄球馆的迅增、网球场的普及。1986年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也为中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近年来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如国际汽车拉力赛、国际马拉松比赛、国际摩托艇暨水上摩托超级明星争霸赛等大型体育旅游。高校举办的老年人棋类比赛、桥牌比赛,邀请了国内外各高校的教授及教育界和体育界的领导或其他行业的知名人士参加。同时,由于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普及,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的各类体育竞赛及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

2.2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体育旅游的设施不完善。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如滑雪旅游者需要的滑雪板、缆车、滑雪服装和急救设备;水上运动必须具备的划艇、赛船、风帆、划水板、摩托艇、冲浪板、救生艇、急救车等设备,这些设施都是为接待旅游者所必备的。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其次,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差。旅游服务是旅游部门利用一定的旅游设施或其他条件,为旅游者在整个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包括饮食、住宿、交通、导游、翻译、购买商品等方面的服务。高质量体育旅游服务包括体育运动器材规格齐全,能提供各种运动项目的需要;交通工具齐备、方便,能满足旅客对交通的需求;导游资料详细,宣传到位,使游客一目了然;食宿服务主动、周到、热情,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保证各种体育用品、纪念品的供应,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旅游服务(产品)质量高低的标志是旅游者的满意程度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质旅游服务,应该既使旅游者满意,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目前,我们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旅客不满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再次,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内容多年不变。不少来过中国还想再访的客人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能满足其寻求新经历的产品而作罢。面对国际客流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外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3.1加强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的协作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产业与旅游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为行业从属不同,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多,造成体育资源、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应该加强联合,相互协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共同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

3.2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首先,要同国家的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和2008年奥运会结合起来,以国家现有的旅游景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优势,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包括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制订规划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将体育旅游纳入国家整个旅游计划之中,建立全国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其次,必要时可考虑体育旅游业的“适度超前”发展。体育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是大多数国家在旅游初始阶段的普遍做法,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超前的含义是指速度、水平培养两个方面超前。发展速度超前,是指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行业发展水平超前,主要指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前,旅游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略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发展速度。

3.3突出地方特色

特色是体育旅游点形成吸引力的关键。任何旅游点要在体育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否则,没有特色也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所以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地方,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创造独特的体育旅游项目。对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要因地制宜,不能离开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要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显示其丰富价值。

3.4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教育,培养专项服务人才

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这是两大产业能融合的重要条件。体育旅游分为参与体育旅游和观战体育旅游,参与体育旅游需要旅游者亲自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必须遵循科学的运动方法才能达到康体健身的目的,有许多活动项目必须经过专项指导后才能去参与,例如潜水、蹦极、攀岩等,所以参与体育旅游需要有精通科学训练的服务人员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的康体健身,而且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3.5细分体育旅游市场,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产品。由于消费者有康体健身、休闲疗养、养性娱乐、寻求刺激等不同的需求,任何一种体育旅游产品都不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所以只有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的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细分为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市场、健身体育旅游市场、刺激体育旅游市场、竞技体育旅游市场、观战体育旅游市场。

3.6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体育旅游消费者和促销

体育旅游经营者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人们体育健身的意识,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宣传体育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体育旅游;对各种体育赛事旅游做详细地报道,增加体育旅游的吸引力。特别是要利用2008年奥运会,大力地、全方位地宣传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社会活动、旅游服务实施等内容,来提高中国的旅游品牌形象,扩大境外体育旅游群体。创建体育旅游网站是宣传体育旅游和方便体育旅游者查询相关信息的有效手段。现在,我国的体育网和旅游网的内容基本上只涉及自己领域,体育旅游的消费者不能迅速、准确地在互联网上查询到体育旅游的相关信息。2000年,乔伊斯国际饭店借助火爆的体育旅游成功地开发了美国旅游住宿市场。乔伊斯国际饭店通过创建体育旅游网使体育赛事与旅游更好地结合起来,体育旅游网不仅提供了各大赛事的详细资料,而且方便人们查询赛事地的餐馆、住宿、交通、附近的旅游景点等旅游的相关信息。体育旅游网开通一年间,乔伊斯集团的纯收入达500万美元。体育旅游网对体育旅游的宣传促销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振.试论体育旅游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2童丽平.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J].体育文史,2000(8)

第6篇:体育发展论文范文

在运动项目推广过程中,要把文化内涵展示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开展以运动项目活动为主的青少年训练营,比如江苏开展击剑项目进校园体育启蒙活动,以打一大活动和赛事的影响力。把打造项目文化名城作为一个重要方向,比如江苏正在建设的徐州国际武术文化名城、泰州棋文化名城、苏州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宿迁时尚体育城市,以运动项目或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拓展为主要内容,极大地带动运动项目文化发展。

2 大力弘扬运动项目精神特质

不同运动项目所赋予的精神内涵各不相同,东方传统项目以本体、人际与自然和谐为主,西方体育项目追求竟争和个性发展,新兴时尚项目挑战和超越人类和自然极限。无论是哪种运动项目,都是追寻人类自身的完善、发展与超越,实现、促进、提升社会的良性发展。围绕不同项目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推动体育影视、著作等文化产品创作,比如《女篮五号》、《中国姑娘》等弘扬正能量的优秀影视作品、报告文学。开发各类职业体育联赛、国际重大比赛的文化衍生品,使之成为体育精神的传播载体。

3 推动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国际传播

建立中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库,采取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措,加大传承稳定性和完整性较差项目的保护力度,把民族式摔跤等特色项目的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并完整地传承下去。加大体育类特别是运动项目博物馆建设,比如江苏建设的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分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南京轮滑博物馆、南通信鸽博物馆、南通板鹤风筝艺术博物馆、浦目大哈自行车文化体验馆,集中展示、普及运动项目文化。借鉴日韩的贻拳道、空手道国际推广策略,提高武术、太极等项目的技击水平,适当引人标准化、定量化的培训手段和习练方法,推动我国传统项目在全球更大范围的传播。

第7篇:体育发展论文范文

本文作者:曹艳工作单位:云南昆明学院体育学院

制约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地建设起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直至今日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一结果的取得主要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绝大多数的高校体育工作在体育教学、竞赛、课外体育锻炼以及队伍建设当中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步。高校逐渐开始注重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健康水平方面都获取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很多高校为了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也对物质文化建设加以强化,并且也确定了传统项目以及扶持力度[2]。但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必定会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它也会随着科技、国际、政治以及逐渐改变的人的价值观念、态度等受到一定的制约。站在校园文化这一个角度上:我国科学技术从20实际60年代开始,让人类获取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性正在逐渐的被技术性所淡化;当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替代的同时,焦于“才”的训练亦逐渐取代了围绕“人”的培养。国内教育界认为,缺乏必要的诚信、人文关怀,过于的功利、浮躁等不良因素正充斥在我国高校校园之内。因此,净化、健全、提升等就成为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各个高校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效的、合理的利用体育文化资源,让广大的师生参与到校园的体育文化当中去,让他们能够进一步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体育活动中,也需要积极引导师生懂得掌握勇于拼搏、团结合作、崇尚理性、尊重事实的精神风貌,从而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因此,在高校体育当中建设体育文化应当从几下几个方面抓起: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很多人对于体育都会存在一定的偏见,难以意识到体育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以及精神价值,从而从学生到教师,再到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研究、推广都有所懈怠。就算是在当今的高校校园当中也存在学生过于注重文化、专业知识的学生,忽视了体育知识素养,缺乏体育观念,更谈不上培养体育技能、体育锻炼的整体规划[3]。随着高校最近几年的连年扩招措施,高校中能够让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面积也在逐渐的减少。另外,高校目前现有的体育器械、场馆利用效率低,更新周期较长,在校园内也缺少宣传材料、图像、标语等有关体育教育措施。绝大多数的体育场馆仅仅开放给体育专业的学生,而普通学生想要使用场馆却得不到保障。此外,最让人担忧的是:从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来看,往往存在一名教师带几个班级的体育课程,导致了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提高也就无从说起;并且,也存在部分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不、知识面较窄;也有些教师在学术研究上过于急功近利,从而导致了其教学的质量以及价值观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由于不完善、不健全体育教学的制度与管理机构,使得高校缺乏相应的体育文化活动运行机制,对于体育文化的有效落实也起到了制约作用。

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体育文化的构建

(一)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强化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各高校需要在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中纳入体育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并且通过建设将硬件与软件、自然与人文相互统一起来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机整体。体育设施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组成,其满意程度在学生对于可利用的体育场馆上得到了集中的反映与体现。在高校校园内传播体育文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质量以及学校体育器材等物质条件。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在体育设施、场馆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并且将其纳入到整体的物质文化的建设规划当中去,例如:场地的合理建设、添加体育配套设施(器材)等都是高校应当强调的内容之一。(二)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强化体育精神文化建设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学生精神得以维系的力量之一,因此,我们也需要营造、树立具有校园特色的精神氛围以及团体意识。倡导并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围绕文化对人的可塑性特质,全面实施高校校园内体育文化整体环境建设,与此同时,利用多种有益的形式渠道进行有效的体育文化宣传。例如:我们可以定期的刷新体育标语;在校园内出版与体育相关的报刊;在校园网上建立体育主页,在上面添加有关的体育新闻以及国内外的体育赛事情况;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各项体育知识竞赛以及各项单项体育比赛;每一学年举行校际运动会或者体育节等,从而逐渐地培养良好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建立良好的体育校风、风尚,从而在高校之内构成体育精神文化环境。也只有通过如此的方式,才能够让校园文化环境富含号召力,才能够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可持续的发展[4]。(三)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强化体育文化独特性建设由于每一所高校不同的办学条件、规模类型,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域环境等,使得各个高校都拥有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也就是每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都不尽相同。所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就需要考虑到校园自身的特点与传承,从而塑造具有自身传统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例如:每一个高校,都可以根据自身特色来举办体育文化节,将学校特有的文化融入到体育文化节当中去,从而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此外,当我们在新手与借鉴西方体育文化时,也需要着重于中国象棋、传统武术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彰显出东方体育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总之,想要构建和谐,促进高校体育的持续发展,我们就需要在高校体育文化上下足功夫,这才是当今高校体育所面临的必经之路。

第8篇:体育发展论文范文

(一)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固化

尽管“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已逐渐成为现代教学思潮,加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继颁布,小学体育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未得到本质上的转变,与教学目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小学体育教学还是以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为主,“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普遍存在,师生对体育课的观念就是掌握技术、技能以及增强体质等,却忽视了体育亦是进行多方面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过于制度化,缺乏灵活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归根到底就是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增强体质,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目前,我国多数小学体育教学仅仅满足于达标训练和达标考核,即实施“考什么、练什么”的教学思路,完全依赖于教学规定内容和考核标准,本土化或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几乎不列入课堂教学中,甚至还保持着运动项目的竞技性,这些未简化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小学层次学生的学习,缺乏娱乐性、趣味性,产生的结果只能是负面的。试想一个小学生如何能完成一个成年人的技术动作呢?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多样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固定单一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课堂的固有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不复存在,现代教学的目标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完成基本技术的教学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力、观念以及意识等的引导。因而,我们要走出以往教学误区,不断地运用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智力和思维方式还不能达到成人水平,活泼、开朗、好动、好玩是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但也是该阶段学生的一个优势,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利用好这个年龄特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场地设施的不齐全制约着教学的进行,束缚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场地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体育教学课与其他学科不同在于需要大量的场地、器材和设备,昂贵的开支和花费与校领导的不重视、不支持相矛盾。现代体育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素质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各种运动设施、场馆等各种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小学体育选项课的顺利开展的前提是拥有与运动项目相符合的场馆,如网球、游泳、羽毛球、体操等等,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的运动设施,否则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体育场地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开展和进行,束缚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教学组织形式和体育评价体系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班级教学制依旧是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主流,男女分班教学较少,一视同仁的教学现象和“放羊式”教学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之间在性别、身体素质、体育能力以及生理、心理与对体育的认识程度等各个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违背了体育教学中的“区别对待”原则。目前,体育评价与考核的常规手段基本上属于终结性评价,如体育达标考试与体能测试等,其考核与评定标准固定,方法也较为单一,不仅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健康水平,还否定了一些天生素质较差学生做出的努力,也不能激发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升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模式的陈旧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制约着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我们应加快改进教学模式、健全体育评价与考核体系。

二、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策略

(一)加快观念转变,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小学体育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顺从体育发展潮流。教师应加快转变以往体育教学观念,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以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质的要求以及体育的功能为依据,以增强体质和培养健身意识为目的,从而实现身体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形成。加快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大胆创新,始终以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意识培养为主线,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科学进行和良性发展。

(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运动趣味性,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

简化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将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进行“变式”,将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简化成简单易行的“游戏”,达到易学、有趣的教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运动技术、增强体质的过程,还是培养他们的健身意识以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意志品质的过程。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匮乏直接影响着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因而,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应向“优先发展学生运动参与意识,着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快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趋势发展。

(三)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

考核评价是对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体育参与程度、技术成绩、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的认可,是学生最想、最渴望的评定结果,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或考核制度可有效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成就感和积极性。“以人为本”的体育人文关怀、“终身体育”的体育指导思想、“健康第一”的体育健身意识等不断要求我们对学生要“区别对待”,注重“个体差异”。终结性评价的传统体育评价体系不仅挫伤了学生运动参与的自尊心,还可能促使他们产生抵制体育运动的情绪,这与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体育的功能、体育的本质恰恰背道而驰。因而,我们要注重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终结性评价是个标准和参考。考核的关键在于过程性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仅看别人已经取得成就,而关键要学习他在取得成就道路上所投入的程度和努力。

(四)改革现有体育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先后出现了“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和“分层次型”四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也为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定时期的经济关系势必与这个时期的生产力相适应”,体育教学亦是一样。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当前教学模式矛盾的日益突出促使我们要改进当前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俱乐部式”新型教学模式作为一股鲜血,已在一些小学中试点应用,从现在取得的效果来看,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小学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作为中心进行开展,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束语

第9篇:体育发展论文范文

(一)幼儿期的体育锻炼(2—6岁)

这个年龄不要提出运动技术教学的要求。一项有意义的动作教育可在家庭、托儿所及学龄前的其他教育机关进行。小型多样、生动活泼、简单易做、兴趣盎然的动作游戏是活动的重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各种各样的转动、摆动轮椅、滑梯、小儿篮框等小型器械供幼儿练习。这个年龄要着重学习和掌握走、跑、登、攀、悬垂、游泳、舞蹈等基本活动形式。

(二)儿童期的体育锻炼(6—1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高度的运动学习准备和有效的器官条件,他们要求多种多样的动作活动。为此,学校应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如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械和设备,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

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让儿童获得在陆地、水中、冰雪之上的带器械和不带器械的全面动作体验,培养和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身体好与学习好的关系。运动的重点是训练内脏器官、补偿身体因长期坐姿而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不断扩大从事各种动作活动的能力。可以进行一些速度力量的练习,但是,因支撑器官尚发育不足,弹跳力和极限力量练习不宜安排过多,耐力练习也只是作为改进一般力量的手段。游戏是他们的中心活动内容,几乎所有大球游戏都可以采用。游戏时不要过分考虑战术,也不要进行综合技术训练。七岁以后,可采用发展平衡能力的练习和某些体操基本练习,如滚翻、支撑跳跃、摆动等。从事田径运动可改善远端关节调节的能力,这个年龄可以从事跳跃练习和轻器械的投掷练习,不少学生萌发了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实践证明,6至8岁是游泳的开始年龄,这一年龄组的儿童可进行各种游泳姿势的学习和训练。儿童对运动的需要和兴趣是多方面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地安排跳水、滑雪和滑冰等活动内容。

(三)少年期的体育锻炼(12—1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