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端午诗词名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培养;传统节日文化;兴趣;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11-0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美好憧憬。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一些传统节日的内涵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在年轻人看来,过节就是休息,就是吃喝玩乐;在孩子们看来,过就是收压岁钱,过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过中秋节就是吃月饼……他们不知道,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风俗民情,更彰显了我国灿烂文化中所蕴含的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所受到的冷落,其实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美德的逐渐流失。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让下一代重新认识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2011年笔者申报并承担了本校校课程《中国节》的教学任务,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索、感悟传统节日文化,感受颇多。在不断地“教与学”的互动中,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调动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节日文化,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最初开展传统节日教学活动时,缺乏适合教学对象的专业教材,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决定立足实际,没有条件也要为教学创造条件。首先制定教材内容,根据时令顺序,捋顺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其次确定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如: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民俗及民俗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文学作品、民谣谚语等;最后利用网络、图书、影像等资料,多方面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春节后的第一堂课,笔者充分利用学生们依然沉浸在春节氛围的机会,以学生熟悉的春节为例,把表现春节热闹场景的影像、音乐、图片、文字等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后把动画片“年的传说故事”播放给学生们观看,面对熟悉的场景和充满趣味性的传说故事,学生们的反应很强烈,生动的图片、影像信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接着笔者因势利导,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并教给学生怎样利用网络、影视、书籍、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第二节课的学习内容安排的是“元宵节”,笔者布置了搜集“元宵节”有关资料的作业,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学习和参与的方式开始喜爱上这门课。随后,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根据学生居住区域、家庭状况、学习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学生选定组长并完成下面四个题目:(1)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2)元宵节习俗;(3)元宵节诗词文化;(4)元宵节的地方特色。然后分发表格,让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由于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特别积极,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深切认识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多种途径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做好计划、准备何等重要。
二、优美的传说故事,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但也很浮躁,做事情缺乏耐心。怎样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的兴趣呢?怎样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地去了解传统节日呢?我发现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蕴藏着生动、美丽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大人喜欢,孩子们更喜欢。所以每一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笔者首先启发学生搜集关于该节日的相关故事。例如:端午节来临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故事,其实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还有源于纪念屈原的。很多学生告诉我,没想到过端午节也有那么多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拓展学习“聊聊曲阜的端午节风俗”,学生通过口头访问、阅读书报、上网查询等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到曲阜人过端午节有凌晨门口插艾、挂香荷包和用艾叶煮鸡蛋的风俗,还有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惯。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还了解到曲阜旧民俗与新民俗的不同,以及旧时的孔府里过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对端午节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喜欢了。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为提高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及学习热情,笔者力求做到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授课方式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带有新鲜感,还能开阔孩子的眼界。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形式如下。
1.多媒体教学。观看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图像、视频等,这种展示方式能更直观、生动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2.双向互动。如学习重阳节,带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与老人共度重阳节,使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游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如正月十五猜灯谜,清明节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踏青等。这些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更能抓住孩子的心,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亲子互动。邀请学生家长加入活动,协助学生在家完成学习任务。如: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熬制腊八粥,春节包饺子等,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美德,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了解。
5.知识竞赛。节日来临之际,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料,并且通过必答、抢答等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6.远足活动。如清明节来临之际,带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让学生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7.诗词朗诵。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许多优美的诗词美文,让学生积累与节日有关的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开展一个节日诗词朗诵会,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在单元课后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就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像这样的词类也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二、在单元课后穿插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等
寓言、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像《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白蛇传》、《牛郎织女》等,都是经典的寓言和传说故事。寓言往往通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意诙谐幽默,令人难忘。往往让人们摒恶从善,净化心灵,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历史故事则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礼节、习俗、节日。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就能体会出很深的文化内涵。再有,小学语文阅读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说《牛郎织女》,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乞巧节、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的真正来源。还有端午节、寒食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所以,加强对这些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的阅读,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三、在单元课后穿插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
中华文明通过诗词歌赋等文化形式得以不断积淀、巩固和传承。这些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强化古诗文教学的角度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一、强化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量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浩繁如海的优秀文学经典,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代表体裁、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达到一定的积累量,才能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才能从中窥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貌。而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中,诵读是一种极为重要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这也是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等主要文学体裁的韵律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对于教材所安排的古诗文篇目,应当利用课堂时间以及早读的时间,通过配乐朗诵法、吟唱、配画等诵读形式,让学生全面背诵掌握下来。除了课本所安排的诵读学习篇目外,还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如《弟子规》、《三字经》、《经典古文名句》等传统文化读本,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牢记于心。而诵读的过程,既是学习养成语感、积累素材的过程,也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强化对古诗文的初步理解。
二、强化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力
要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优秀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光靠让学生诵读积累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知,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更深层次领略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
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语法特征和文字的释义与现代文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的,这往往给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学经典著作的理解造成非常大的障碍。因此,在古诗文和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文言虚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和常用的古文句式、文体等,以及词类和词类活用等典型的语法特征,减少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古文时的语言障碍。对于古文中所涉及的语法知识,应当在初中的各个年级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教学。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难以用到这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为增进他们的理解,可以通过多举实例的形式让学生强化理解。而所举的实例,也应当以经典篇目和经典名句为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古文语法知识,也能进一步扩大对经典篇目的学习和掌握。
对古诗文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其本身的含义之外,还应当为学生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更加深化对古诗文的情感认同。要为学生进行背景知识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为何会在九月九日这天“忆山东兄弟”呢?就可以为学生讲解王维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社会上“九月九日”的风俗习惯等等,这样学生自然也就能够领会到此时独在他乡的王维对“山东兄弟”的怀念之情了。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感悟作者在诗文中所抒发的浓烈情感,让学生在阅读文化作品中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特别是那些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感,更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如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说自己虽然老迈,但却始终抱着“为国戍轮台”的坚定理想,这是作者拳拳爱国之心和忧民之情的真实写照;又如《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学习中,可以将《山坡羊·骊山怀古》联系起来,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嘘叹,以及对百姓被动遭受战争苦难的无比伤心关注。这些古诗词的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文本身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对祖国、对百姓的深厚情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同时,也将这些爱国主义情感传承下来,立志为祖国做贡献。
三、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
古诗文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文化基因传承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这一点同样不可疏忽和遗漏。一方面,要传承优秀的道德传统,强化学生的道德水平,如《〈论语〉十则》“三省吾身”从正面所倡导、《陈太丘与友期》中从反面所揭示的诚信美德,以及孟郊《游子吟》对母亲的赞美和对孝道的传承、《伤仲永》所记载的“天才”的反面教材以及对谦虚精神和勤奋学习的倡导等等,无不是有着丰富的文学魅力,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一个个文学形象和文学故事的学习中感悟是非曲直,践行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要进行节日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描写和赞叹,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篇目,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现实生活和这些古诗文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现实的传统节日中实践和体验独特的传统文化。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
一、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很多年来,教师被传统课堂异化为教书匠。高考是指挥棒,高考考什么,教师都心知肚明,了如指掌。把高考考试内容教给学生,并设法提高他们的成绩,这几乎成了高中教师们共同的追求。长期的灌输、限制,让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不再去读书,不再去关注高考之外的人文素养,当然自己的素养也难以提高。
一个自己都不践行传统文化的人怎么可能在讲台上影响他的学生呢?所以,要想通过高中课堂渗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第一要事就是要改变语文教师的意识,提高我们本身的人文素养。
二、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承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当属古诗文。但是中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量却又是最少的。于是,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就成为我们教学的突破口。除了以高中语文课本上出现的古诗文为重点外,我还从语文的基本能力人手,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主要是诵读《唐诗鉴赏辞典》和《史记》。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教材是传播传统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一旦,每堂语文课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微略景观,那么,学生将会在语文课堂流连忘返,这才是真正的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在语文课堂上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一步。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开展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以背诵多、准者为优胜,并张贴获奖者的名单和照片。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5.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加强与家庭内成员和家庭外成员的沟通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家庭团结和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比如:上元节吃汤圆放花灯、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挂香符赛龙舟、清明节前的寒食节、七月七乞巧节、江苏中秋节的摸秋、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九月九重阳节登高……
最后,还可在考试中渗透文化传统的内容,并以此作为导向,让学生去关注、关心传统文化,这一点在必修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优美的汉字》《巧妙的对联》等专题的设置,就可以促使学生关注我国的汉字文化。
当然,中华传统文化也不只是在古诗文中体现出来,现代文的阅读中,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所以,语文的教学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文化传承”类阅读材料可以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自身的精神成长,因此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近年来,这类主题的考查以上升的趋势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就今年笔者所拥有的102套中考试题来看,其中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阅读材料就有20套,约占19.6%。文章体裁涉及散文、议论文、说明文。
【中考热点考题链接】
2013年中考试题中“文化传承”类主题的现代文阅读考查略举:
《玉》(2013年四川省达州市卷);
《节的联想》(2013年江苏省淮安市卷);
《艾在端午》(2013年山东省烟台市卷);
《独具风韵的脸谱》(2013年山东省泰安市卷);
《西塘古镇》(2013年安徽省卷);
《江南在哪里》(2013年江苏省常州市卷);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卷);
《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2013年湖北省武汉市卷);
《云中谁寄锦书来》(2013年江西省卷);
《历史像条棉被》(2013年广东省湛江市卷);
…………
【真题再现】
走进宋词
文/佚 名
①走过了唐王朝缔造的诗歌岁月,穿越了五代兵戎的黯淡时空,便走进了融入天地的宋词境界。
②宋词是一张巨网,密密地交织着爱、恨、情、愁。
③一个个风花雪月的故事,几百年的舞榭歌台,就由宋词演绎。A柳三变今宵酒醒在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留下对恋人离去的淡淡的苦楚;B李易安把对丈夫的爱恋化作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不说周邦彦因“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而生的无限情丝; C那在“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晏殊,突发智慧的光芒,“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便悄然流露于笔尖。还有那“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坡“西北望,射天狼”不屈的奋战,辛稼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限沉重的感慨。只可惜他们的豪情壮志,终究支撑不起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
④__________________。
⑤宋词是词人们心灵的回响,散逸着他们洞穿历史心扉的灵气。有“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的辛酸,也有“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欢欣,不乏风雨飘摇中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弱无援的苦闷,也不乏辛辣的“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聊,这是沧桑变换之后心灵的折射。于此,心中不由流露出对千百年前词人们把酒与月共饮的追慕与共鸣。那里的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多情的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多情至望穿秋水的境地;有浪漫的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浪漫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在这包含各种滋味的宋词中,你总能体会到古人所饱受过的各种心境。
⑥宋词是一坛醇酒,愈放愈浓,愈品愈香。
⑦那种好酒没喝过,但知道陈年好酒的醇厚,何况是如此一坛好酒呢?王国维在细细品尝了几口之后,轻轻说出了三种味道,也是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登高远望,绝处求生”之境;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______,______”之境;三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豁然开朗,一片光明”之境。他如果再细细品味,又会有多少石破天惊的话长留天地间呢?
⑧一位哲人曾说:人类留下的一切最终都将化作一黄尘,随风飘散,仅在天地间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我想,宋词让我执着,因为它不是黄尘道上的小石砾,而是凝立于天地间的一座丰碑,永不倾颓。
1.“只说、也不说、且不说”是从文段③中的方框中抽出来的,请根据语意,将它们还原到文中A、B、C处。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2.从词的创作风格来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豪放派大气磅礴,情感充沛;婉约派刻画细腻,含蓄委婉。请指出文段③中画横线的词句分别属于哪种流派的词。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请根据文段⑤的内容,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段④的横线上填上一句恰当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词语的感彩的角度,指出文段⑤中加点词语“肆无忌惮”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词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段⑦的有关内容,将句干“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境”补充完整。
7.自然界中的春花秋月,往往被文人们酿成了爱恨情愁的诗文。请你写出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由春景涌起的浓浓思乡愁的两句名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题)
(参考答案见下期)
【名师解读】
答题策略:
第1题要求选择关联词填空,主要考查考生把握句子层次结构的能力。解答选词填空题,首先要分析比较可供选择的词语的意思,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其次将词语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反复阅读,通过语感来判断词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的选用是否符合句子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具体语境选用正确的关联词。
第2题要求判断词所属的流派,主要考查考生对词的风格的理解、判断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了解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豪放派具有大气磅礴、情感充沛的特点,婉约派具有刻画细腻、含蓄委婉的特点。其次再对要求判别的词反复阅读品味,根据词的内容,分析其特点,判断出其所属的流派。
第3题要求仿写句子,主要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句式一致;②修辞相同;③字数相等;④语意连贯。所写句子要与整段文字的内容相符,感彩、语体风格应与原文保持一致。
第4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句子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从词语所写的内容、词语中所包含的情感等角度去考虑,关键是要结合语境。解答这类试题可以运用“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出怎样的情感”的形式表达出来。此外,还可以从词语的感彩,即分辨该词是褒义词、中性词还是贬义词这个角度入手分析。
第5题主要考查考生辨析词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或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熟知常用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并掌握它们的表达效果。答题时,用“指出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结合具体语句内容”的模式作答即可。
第6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句子含义理解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内涵,要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关键词、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情感和内容等方面入手。
第7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和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加强对古诗词名句的积累与背诵。对于古文中出现的名句,特别是主旨句、饱含哲理的句子、比较出名的对偶句、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同时做到书写正确,避免失分。
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是园丁、是方向,我们的任务远远不止教育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学习优良的传统美德,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立场坚定的人才!经过几年的实际工作,针对如何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我总结了两个最重要的想法。
一、创新中推进
创新,是指在旧的、尚未完善的体制和方法中大胆开创、不局限于传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凝聚而成的宝贵果实,然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也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我们工作没有起到应有效果的很大原因就是这些传统美德过于笼统、过于繁琐,相较于当今这个发展迅速、追求卓越的时代,这些传统美德的传统教育早已过时,创新的趋势不可避免。
那么如何创新呢?创新的方式一定要可行有效,盲目的、不考虑实际的创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关于创新,我也曾想过让教育工作跟上时展的速度,但显而易见,这种过分追求速度的方式势必会失败,甚至有可能造成更可怕的后果,所以还需找到更加切实有效的办法!
最有效、最实际的做法则是家长和老师们的“身教”而非“言传”。家长和老师要真实地、实际地用自己的行为去约束未成年人的行为,此想法的思想核心即为“宜缓不宜急”。以持续的、稳定的方式进行教育,不会被过快的速度所累,同时又有效地避免了时间过快导致教育不畅的弊端!
此外,还要注重其他方式的教育,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传媒的教育模式。
我的具体想法主要有两个:
1.我们可以播放我们自己国家的和传统美德教育密切相关的优秀电影,让学生感到民族自豪感。但是请注意,我所说的优秀电影也要与时俱进,老旧的电影只会让未成年人感到无聊、厌烦,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起反效果!
2.我们还要注重电视、新闻的传播力量,家长和老师们应当注重挑选良好的信息,防止未成年人接触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冲击!
还有很多创新的想法,包括举办各种主题日,包括“爱妈妈日”“爱爸爸日”“朋友互助日”。还有多举办聚会、娱乐活动等增进大家的感情,让他们互相熟悉、互相帮助!
二、迷茫中坚定
如果把创新比作传统教育工作的动力,那么在学生迷茫中坚定他们的意识就是传统教育工作的方向了。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首先便是辩证地接受两种文化,有效地选择出其中真实有效的部分,毫不q豫地剔除掉不良部分,然后再将其传授给孩子们。
其中,对他们传统美德的教育主要注重五个要点:
1.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只有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才能使他们明白传统美德的优越性,孩子们很单纯,只要他们觉得对的、正确的就会主动相信,这是缺点,也是优点,我们正可以利用此来有效、快速地传播给他们好的、优秀的传统美德,从而将传统美德深深埋入他们的心里!
对此,我们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将国家最新的、优良的信息传播给他们,还有就是前文所说的播放影片等。
2.和家长合作,帮助孩子们剔除不良信息的干扰
正如前文所言,孩子们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而且一旦干扰,难以剔除,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合作为孩子们剔除这些不良信息,为孩子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创造良好的环境!
3.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内在体验
只要他们真正地、切身地深入其中,才能使他们真正相信和接受传统美德!通过读、抄、做、写、评的反复实践过程,达到“知中行、行中悟、悟中从”的教育效果。其中包括诵读有关中外经典、诗词歌赋、格言名句、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故事,并将对自己有教育意义的部分抄录下来以加深印象,进而按照明白的道理去做、去实践,并将实践之后的体验或悟出的道理写成日记或周记,最后通过自身、同学、家长、邻居、老师的相互评价,使其收获得以升华和巩固。
4.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
以传统“年”与“节日”为载体,统一设计教育活动。春节(中国年)与清明、端午、七夕、中秋、九九等节日,是历史文化积淀,是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世人的向往与追求,宣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的群众性、社会性极强的活动,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教育途径,为对未成年人集中进行历史、文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5.引导未成年人学会“修身”与“自律”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性质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理应贯注文化精神。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利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维系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精神纽带。语文教材中收集大量爱国的篇章,传递着对祖国忠诚、挚爱的民族精神,学生能够从《黄河颂》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从《木兰诗》中感受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从《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热情。
2.利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一位位民族英雄以英雄气概谱写华夏儿女壮丽的诗篇。语文教材中蕴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民族关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等民族精神,它们如春风化雨一样在学习中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情节。
3.利用传统文化来净化学生的心灵
由于现在的学生受网络、社会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内心浮躁,我们要用传统文化如春风般吹进学生脑海里,用优秀文化来武装青少年头脑,使民族文化作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情操。
三、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
1.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接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阅历等主观体验,激发学生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在讲授《散步》时,先设置“请结合文中例句分析句子所传达的人物情感”这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在深化文章主题的环节中,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年青一代啃老现象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行德育渗透还是要回归到个人,笔者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做法。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把感悟到的道德思想去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最后笔者布置一题作业:请你描写一个体现你尊重长辈、孝顺父母的情景,字数200字。本活动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孝道”的践行情况,书写自己孝亲的故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感受。这种思想文化或许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2.大力挖掘作品文化内蕴,解读作品所反映的深刻思想
语文教材书中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要讲授知识、阅读技能外,还要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文化滋养。老师在备课时适当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语文教学自身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关注作者;关注写作背景;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发散;注重揣摩推敲以及学科沟通。例如,《秋天的怀念》中,“我”与母亲的母子深情固然真挚动人,作者细刻画抒真情的写法固然值得学生学习,同样老师不能忽略作者在这篇文章传达了一种文化精神,那就是古代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笔者给学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简历:“作者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永久坐上轮椅,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他所创作的《我与地坛》被公?J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用辉煌的人生给“自强不息”做了很好的注脚,而文末那句“好好儿活”这种顿悟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统文化的传神表达。史铁生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或许因为这一课而植入学生的心田。
3.积极开展诵读活动,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在开展诵读活动时要注意整体推进,系统布局。诵读什么,如何诵读,必须坚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系统安排,逐步拓宽、提高和深入。在对文化经典的选择上,围绕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列出学生成长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立人”之本的一些篇目。分阶段确定诵读内容,循序渐进,灵活多样。要注意古今中外的比较,让学生既诵读传统经典,又诵读现当代经典;使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融相通,融入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阶段。
古诗文聚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量精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古诗文深刻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落实古诗文赏析的能力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文化精髓。老师可以给小组一个诗歌的主题,让学生找出初中阶段能体现该主题的诗篇,例如:爱国篇、隐逸篇、思亲篇、友情篇、抑郁篇、闲适篇、田园篇等,学生在整理古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能力,也感受了古诗文的魅力。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提取出一个体现深厚文化的主题,然后筛选相应主题的几篇古诗文,中间设置简洁凝练的串讲词,最终形成诵读稿。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朗读的技巧有所提升,并从有感情的诵读中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4.结合中国传统日子,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传统节日文化
这里所指向的节日文化,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作文资源,是能够让学生以“亲历者”的身份,以“建构者”的姿态共同创生的动态的生活经验。它一方面借助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寻找孩子能够理解和体会的人文信息,营造孩子向往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节日、不同的主题背景下,让他们充分感受、体验、想象,表达童真童趣;另一方面顺应学生们的精神需要,把准他们的兴趣脉搏,把他们的“快乐需求”迁移到作文中来,顺势利导,让作文教学的过程更多元化、趣味化、主动化、实践化,让作文教学始终洋溢着快乐,充盈着“童味”,彰显着个性。
这里所设想的系列作文,就是围绕一个大主题,分解、细化为许多个成组成批的小题目(这些小题目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大题目的发挥),然后将它们分别写成多篇可能内容不同,可能类型不一,但都由同一主旨生发开去的系列化个性化的小篇章。它好比一棵大树生出许多枝丫,而这些“枝丫”都是对这“树干”的具体化、延伸化。写系列作文,目的是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学会全面、周密、深入、细致地思考问题,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学会探索人生、探索社会,学会解剖自我、了解自我,塑造个性,在平凡中发现真善美、体验真善美、赞扬真善美、创造真善美。
一、用节日文化开掘主题
为了更好地达成上述目标设想,必须用好节日文化的资源,精心选择和设计“作文生活”,用系列化的主题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让作文“有米可炊”,言之有物。
(1)用文化眼光挖掘节日内涵
该条主线力求通过接触并深刻了解节日丰厚的文化内涵,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名人典故、节日民俗、生活娱乐、节日文学等多方面进行作文资源的开发。
A 阅读有关节日的文学作品。借鉴古代的诗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扩大阅读面,积累与节日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诗词歌赋中得到文学的熏陶;借鉴现代的经典名作、学生习作,利用他人的间接经验加深对节日的理解和感悟。
B 了解与节日相关的人物故事。很多的节日都是与历史名人或传奇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屈原和端午节、嫦娥和中秋节等等,了解这些历史名人或传奇故事,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熏陶自己的品格。
C 感受节日的民俗风情。通过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调查了解一些重大的节日的由来和民间习俗,感受节日的人文魅力。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社会,采访人物等等。为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闪耀个性色彩的作文奠定基础。
(2)用场景活动体验节日情味
该条主线以活动为中心,参与一些与节日民俗相关联的简单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
A 活动是对节日场景的再现。为了更好地让生活为习作表达服务,可以把节日生活的部分场景在学校范围甚至是课堂上得以再现。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主线开展系列活动,再根据活动的需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形成系列性的“主题包”,增强活动过程的趣味性,发挥活动育人的整合功能,形成习作表达的系列素材。而在整个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的搜集信息、参观调查、设计操作、表演宣传等能力得到了提升,作文中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B 活动是基于节日的再创造。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和语文综合的提升是习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节日生活情境的体验,更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基于节日的活动再造和延伸。比如植树节,可以开展“我为春天照张相”的摄影活动,要求学生找新颖独特的题材拍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开拓视野,克服习惯性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3)用主题探路创新节日类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基于学生的年龄小。认识浅,独立创造和自我建构的能力有限,所以要把这种埋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特别强烈的“需求”挖掘出来,需要一个探路的载体,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所以该主线侧重于从生活中的节日入手,模仿现有节日的表现形式,根据小团队的特色适度创新节日的类型,开展系列作文创新体验。
A 同一主题的节日创新。从便于教师指导和宜于学生研究的角度入手,初期的创新节日活动以同一主题为主,比如环境类、娱乐类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研究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并指定组长,共同研究节日,比如由来、口号、意义,活动等等,设计出方案,甚至是具体的庆祝活动支撑。
B 自定主题的节日创新。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设想确定主题,再由学生根据主题的相同、相似、相属自组“研究小组”。这样在同一个组内,学生彼此分工合作,交流讨论以求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以推动对节日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二、物化个性体验形成作文
三个并列的活动主题中,无论是寻找古韵幽香的节日文化资源的资料式作文生活,还是营造自由开放的节日生活环境的活动式作文生活,或者是开创灵动时尚的个性节日项目的主题式作文生活,都是以创设学生良好的习作心境为主旨的。一个节日的来临,按“作前准备――感受生活――品评节日――多元评价”实现作文系列训练,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产生系列作文。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能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即时的感悟,捕捉鲜活的信息,其物化的结果就是能形成系列化作文。
第一环节:确立话题,在生活中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节日来临之际,对节日话题早作思考,从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节日的遐想、节日的生活、节日的氛围、节日的人事物等多个角度确立长效的话题。在与老师、同伴、家长的交流过程中激发兴趣,训练表达。
第二环节:感受生活,在活动中学会有选择地观察。围绕着事先确立的话题,对感兴趣的方面作重点的关注,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体验感悟,留意自己即时的心情,特别是培养将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能力,为习作积累第一手鲜活的资料。
第三环节:品评节日,用系列片段练笔强化基本功。从来源于生活的各种感受人手,集体交流自己的体会,品悟评价自己的收获,用系列片段练笔的形式将自己独特的体验记录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练笔重于记叙式练笔,重于叙述描写,即记录一天中甚至是一次节日文化探究过程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心得式、感想式练笔,通过抒情、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强化基本功。
万城镇位于东山岭脚下,东临港北小海,南濒南海,西依东线高速公路、东环铁路和海榆东线公路,北滨大茂。太阳河、东山河从万城穿过,使万城形成了有山、河、海、城、塔等景观城市,彰显出山青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景如画的特色,其秀丽田园、丰富资源和人文景观别具一格,昭示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海南第一山――东山岭,高184米,由三个主峰组成,形成笔架,历史上称为笔架山。山不算高,然而自古至今,论名气之大,推崇者之多,灵气之足,海南没有哪座山可与之媲美。早在晋朝,文人墨客就登临东山岭,留下笔墨石刻。明代万州牧曾光祖题写了“海南第一山”几个大字,镌刻在东山岭巨石上,使东山岭名扬海内外。如今“海南第一山”已成为万宁的代名词。
“东山八景”和“摩崖石刻”是东山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景点。“东山八景”有:正笏凌霄、七峡巢云、蓬莱香窟、仙舟系缆、碧水环龙、瑶台望海、冠盖飞霞、海眼流丹。这八景都有各自的神奇传说,让世人传扬,有激励子孙胸怀大志,为国为民分忧;有教育子孙明理做人,帮贫济困;有教示子孙修心养性,文明礼貌,和谐相处。
东山岭“摩崖石刻”群是千年来骚人墨客在数百块巨石上刻下长短不一、形式多样、字体不同的诗词、题字,其石刻之多,书艺之高,历史之久,内容之丰富,可以说是一部集楷、行、草、隶一体的书法艺术全书。东山岭为古代仙人道士炼丹修性之处,而今“仙人”远逝,“丹灶”尚存,那经历千百年风雨洗礼的摩崖石刻诗依然默默地抒发着古人的情怀,诉说着这座名山的历史巨变。
万城东临港北小海,小海是海南省最大的泻湖,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万宁境内的太阳河、龙尾河、龙头河等6条河流从不同地方汇入小海,而从山脉、山林里滚滚而来的河水携带着各种丰富的微生物进入小海,经过河水的冲刷、洗礼,形成丰富的浮游微生物,供应小海里的鱼虾食用,使小海里的鱼虾十分肥美,味道独特。
港北小海形如一个葫芦,东有港北码头出海口和英豪半岛;南有大长岭、春园湾和乌场港;西有东山岭、万城、大茂镇;北有和乐、后安镇,是一个海洋风光旖旎、物产丰饶、人文景观独特的旅游观光胜地,是东海岸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沿海岸线居住着和乐、后安、大茂、万城镇几十万居民,这些居民依托小海盛产的“和乐蟹”、“后安鲻鱼”、“万州沙虫”、对虾等海鲜产品和海洋资源,世世代代在海边生活和繁衍后代。
在东山岭南面的南门洋万顷良田中,矗立着一座古塔,名曰:“青云塔”。青云塔前身叫“文魁塔”,是海南现存稀有古塔之一,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年间(公元1666年),塔高约27米,分七层七檐,塔体为八角形,如文笔直捣苍穹,岿然不动。日本侵琼时,在舰上用望远镜t望青云塔,误为军事设施,便开炮轰炸该塔,但只炸出一个窟窿,青云塔巍然如故,依然屹立在万顷碧波中,给万宁人民斗争的信念,成为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令中外侵略者胆战心惊。剧作家登青云塔时曾写下“文魁七级塔,粮仓万顷田”的名句。如今已成为中外游客瞻仰观光的吉祥物。
太阳河从远古走来,默默地流淌着,穿过万城镇汇入小海。它用那乳汁和无私的情怀哺育着万宁一代代英雄儿女,滋润着这块红色的土地……
传说古代太阳神遥巡天际,看到万州大地旱魔猖獗,便挥剑劈出一条地沟,将银河玉液倒灌,形成了一条波浪汹涌的大河,叫做“太阳河”。太阳河中游还遗留下传说中太阳神巡行时一个驿站――太阳村。
太阳河流经万城,恩泽万城人民。它流过的地方,一路奔涌,一路欢歌,一路花香,一路浪漫,一片绿色。山有山景,水有水景,石有石景,沙有沙景,树有树姿,鱼有鱼影,虾有虾趣,花有花样。那清澈的河水,那悬崖绝壁,那龟形的卧石,那天鹅卵石,那琵琶滩,那乌龙涧,那印月潭,那水帘洞,那太阳湾,那古树异草,那温顺柔软的河沙带……这一切都让你如痴似醉地投入她的怀抱里。
我来到太阳河边,看到流水依旧,默默流淌,向着大海奔去,任何障碍都挡不住她的向往。我沉思了,她就是我们前进的力量和信念,不管如何,正是我们远航的时候了。
万城镇“乡村游”、“农家乐”食店悄然兴起,且富有特色。在万城镇万州大道、港外公路、解放路等路边都可以看到“农家乐”食店。这些食店服务周到,饭菜新鲜,方便游客,收费合理,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在东山岭脚下的三叉公路旁,有一家“农家乐餐饮园”,专营东山羊肉的,是万城镇东方村委会书记兼主任苏福禄创办的。据老苏介绍,东山岭周边农村都有百姓在岭上放养羊群,不过东山村的百姓放养羊群较多。我是东山村人,祖祖辈辈靠在东山岭上放养羊群过日子,东山岭养活了一代代东山人。目前,东山村有6户农民放养东山羊500多只,在东山岭上放养的羊群有1000多只。
据记载,早在唐朝已有人在东山岭上放养羊群。宋朝已享有盛誉,并列入宫廷贡品。东山羊体小灵活,温柔可爱,每只重量在10~20公斤之间,喜欢攀登悬崖石壁,爱吃灵芝草和各种树叶,常饮崖洞泉水,栖息于通风透气清凉的山洞里。因此,东山羊的特征是双膝盖脱毛,在东山岭上生长三代的羊是最正宗的东山羊,其皮质香脆,肉质不膻,汤白似乳。在名厨师的手下,可做成10多道名菜,供不同口味的客人品尝。
我同苏书记谈话间,服务员端上一锅香喷喷的中药炖羊肉汤,让我们品尝。老苏说,这是客人最爱吃的第一道菜,还有炸羊扣肉、炸羊串、炸羊排、h羊腩、煮羊肝、炒羊肚、蒸羊脑、炒羊血、烤羊蹄、蒸羊肺……在我们店可以品尝到全羊佳肴。我们慢慢地品尝着,顿觉羊汤鲜美,肉嫩不膻,羊皮脆,口感好。
在“农家乐餐饮园”品尝东山羊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到东山岭的鹧鸪茶。著名剧作家游东山岭时,作诗曰:“羊肥爱芝草,茶好伴名泉……”他赞美东山岭的美景,也为东山羊和鹧鸪茶而感叹。
鹧鸪茶原名叫山苦茶、禾姑茶。传说古时万州一农民养一只鹧鸪鸟,因病奄奄一息,那农民上东山岭采山苦茶冲泡给鹧鸪饮食,不久便病除康复,人们便把山苦茶称为鹧鸪茶。
鹧鸪茶为野生耐旱植物,喜欢长于高山石缝之间,一年四季常青。用东山岭上的泉水冲泡鹧鸪茶,初泡时呈淡青色,再泡几分钟便呈淡橙色,茶色透明清亮,香味浓烈,饮之甘香透心,余味无穷,顿觉精神舒畅,既能解毒清热,消食利胆,又能清除油腻,帮助消化的保健饮料。尤其是每年端午节初一至初五期间,早上采摘东山岭鹧鸪茶,经过洗净晒干后冲泡,其味道十分独特,香气四溢。
傍晚时分,“农家乐餐饮园”里30多个席位已坐满了客人,那酒肉香气、干杯声、欢笑声、狂野声充溢着整个园子。
在港外公路的港北小海边,由万城镇港尾村村民创办的“农家乐”海鲜餐馆――港尾海上乐园,犹如一个海洋公园,该馆占地40多亩,在鱼塘旁和小海边建成富有特色的饮食包厢,有水上的,也有楼顶的,周围栽树种花植草,显得幽静、雅致、凉爽。到这里用餐的客人,可以浏览港北小海的波光、渔船、白帆,倾听小海的呼吸、狂野;还可以在塘边、海边钓鱼、撒网,体验一下渔民撒网捕鱼生活;还可以到海里划船、泅渡、游泳、吹风……
在这里客人可以品尝到鲜活的“和乐蟹”、“后安鲻鱼”、“港北对虾”、“万州沙虫”、海鸭等海鲜产品,既经济又便利,味道鲜美可口。
经营“农家乐”餐馆的老杨告诉笔者,现在城市人怕噪音,总喜欢到郊外安静的地方饮茶、吃饭,放松一下大脑。所以,晚上来这里用餐的客人特别多,50多个席位都不够用,无法满足客人的需求。
谈到“农家乐”今后的发展时,老杨说:“万城迎宾景观大道正在建设,明年5月建成通车直达小海,市民可以散步到我的餐馆用餐、休闲。我计划建设十多幢别墅,满足市民的需求。”
建设国际旅游岛,万宁的出路在哪里?经过会议讨论、酝酿和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重大的决策:万城走向小海,东扩建设滨海旅游城市。
首先是建设好万城迎宾景观大道,打通至港北小海的通道,把主干道伸入小海,接着沿小海西海岸构建和乐至春园湾滨海大道,由天津城市发展投资公司沿着公路两旁建设环小海旅游服务设施,开辟万宁海洋旅游观光线路、景点。由万宁国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保定湾,占地4平方公里,建成以旅游、商业、新型渔业、房地产业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其次是加快东环铁路,万城一、二、三环市道路建设。再次是建好万宁中学、市医院以及万利隆、山泉湾、轻轨房地产等服务设施,尽快把万城建成有山、河、海、城、塔、田的特色滨海城市。
万城镇委书记林志飞对打造万宁滨海旅游城市充满信心。他是这样描绘万城的未来的:万城有东山岭、太阳河、东山河、小海、大海、青云塔、万顷良田,东环铁路、高速公路,这些成为万城不可代替的城市元素,只要我们把这些东西做好了,就能展示出城中有山,山下有城;城中有河、有海,又河中海中有路、有城;城中有古塔,又塔下有城的景色,万城将成为具有魅力的滨海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