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个人德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裴斯泰洛齐曾说:“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智慧和知识最终践行于社会才能用得其所,而且人在实践中可以检验真理,培养能力,弥补不足。 2011年7月11日——17日这短短七日里我们实践团进行了多次社会调研,参观中国移动通信惠来分公司,*队员们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默契。文娱节目排练相当辛苦,十天里若无特殊,每晚从七点到十点半都要进行文娱排练。我被选入《和你一样》手语组,这套手语并不是很难学会,发一个早上的时间基本能掌握整套动作,但要做到动作标准无误、熟练,队员间整齐一致、与歌词符合,就不得不要多次排练,下一定功夫。期间我们遇到组员来自不同组,彼此没点默契,并且各组内部时间安排不同等等困难,但我们都能努力想办法解决,把节目排练好。最后,在文娱节目验收演出中,我们手语组获得好评。
就这样实践团经过一系列详细组织和工作准备后,等待七月暑期的来临。
七月流火,当同学们开始沉醉在暑期欢乐时,“三下乡”实践活动正式出发的钟声在我们团已经敲响。7月4日到9日,各组各项准备工作再次确认启动,同时各项文娱节目要进行再次熟悉排练,宁愿多发时间,也不得出现错误。7月8日,同是“三下乡”的我院赴广西平南团出发。10日,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再次确认后,我们赴惠来实践团启程。
整个实践行程上面已有所述,个人觉得,其中社会调研、参观中国移动惠来分公司、小学支教最难以忘记,颇有收获。
10日下午我们怀着踌躇满志和几分新鲜好奇心到达惠来一中,此时,我们赴惠来团60多人分成两小支队,一队赶赴前詹镇西浦村小学驻扎,另一支队则驻扎在惠来一中,而我被分到县城小支队。11日早上我们一部分参加了在前詹镇政府举办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仪式后参观了义修队义修家电器,同时我们县城小支队迎来了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洪杰、黄媛淳、林锦源三位新成员。
11日下午我们进行了社会调研。当日下午调研的主题是“惠来基础教育设施调查”,主要访问对象是小学、初高中学生和家长。我和华农的y.c.(即黄媛淳,英文名简称y.c.)分为一组,任务是两个钟内至少完成十份问卷。任务看似简单,其实内涵很深。我们并不是单单简单叫人填完问卷,而是要采用访问式方法做调查,做调研时要与做问卷对象交流、聊天,以问卷里问题为主,然后将话题拓展出去,每个问题要延伸3~4个涉及话题,总的来说,质量首选,数量其次。这样一来每访问一人所发精力、时间就颇多的。自然,我们所得的信息和资料也很丰富。前期我们一人主要负责记录,另一人主要负责交谈,分工明确、条理,相互配合,做调研进行得很顺利。但当做完第四份时发现以这样速度是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所以两人分开独自各做三份。这样一来,考验我的时候到了。由于以前曾参加过调研比赛,有些经验,所以完成任务并不困难。但其中自己的缺点——不善言辞、不懂速记还是深深影响了调研质量,与学生交谈时本可以再拓展深层一些,然而记录速度太慢,出现自己在记录,学生无声站立一旁的尴尬场面,同时言辞上有些僵硬,令交谈中出现生硬的气氛,也颇令人尴尬的。
该次社会调研收获颇丰,具体另有调研总结。所得其中信息令我惊奇的是惠来作为一个临海县,地理环境挺有优势的,但其经济情况却令人失望。从所得调查教育设施情况得知,其教育建设甚至比粤北一些地理位置相对较差的城市更不如,教育情况令人担忧。就拿其中一点来说,当地县城小学大部分每班都是超过百人,已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而且大部分教室不配有灯管的。县城如此,更不用说乡镇的了。
参观中国移动通信惠来分公司乃此行一大亮
点。我们是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毕业后如果能在中国移动通信工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众人对此行程充满期待,都希望能很大收获。而惠来分公司也不负我们所望,即使我们只是一个学生团体,也热情欢迎和接待我们的参观。惠来分公司秉承中国移动通信的核心价值观“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热情洋溢地为我们详述了该分公司的基本情况——公司介绍、企业文化建设、社会责任营销活动,并演讲后根据我们所提出的一个个疑问作出详尽的回答,尤其在我们专业市场、就业方向上,分公司主管们根据自己经历,尽可能传授他们所得经验。可以讲,此行每人都满载而归,个个都称赞中国移动。其实,作为信息类专业生,对国内通讯类公司都有一定了解,如中国电信、联通、移动等等公司必定在我们视野内,事前已了解到在国内类似领域公司中,中国移动通信在服务态度、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上是数一数二的,但毕竟多数只是听说,而经过此次参观,我们终于体会到中国移动的魅力,果然名副其实。
最后一大活动是压轴的小学支教。虽然我们组织上组别分明、明确,但我们县城支队与西浦支队不同,西浦那边义教组负责支教,调研组主要负责调研……人员互不参杂。而我们这边则不同,分工已不分组别,要求每一活动每人尽可能都参加,尽可能锻炼自己,体悟不同项目。而我在支教中得到三次讲课机会,由于是临时受命,自己又不属于义教组,对小学知识体系只能根据记忆,自己组织讲课材料,并且个人认为义教组事前准备不足,所备资料难度过高,所以直至第一次真正走上讲台前,心里都是忐忑不安。然而,当自己走上那神圣讲台,面对众多炯炯有神的眼睛,纯粹、真挚的目光,心里一切不安云消雾散,脑中剩下的仅是教材内容。令我值得高兴的是,一向不大善于言辞的自己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授课流畅,言辞清晰。当然,有喜自然也有忧,所备教材难度果然高了些,讲课中只见前面一些同学点头应是,而后面大部分同学基本一片漠然。事后和同学们交流中了解到授课内容果然难了些,很多同学只是小部分内容明白,甚至有些没学过。
经过一次授课后总结一些经验,到第二次讲课时,效果明显提高了很多。所受内容同学们都能掌握,而且后面一部分授课内容是新知识,但同学们都能理解掌握。当时我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的欢乐悲愁,体会到就是做一位单纯的科任老师,要做到负责任、
一丝不苟,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那时当一回老师的感觉让我心中流出一丝丝甜滋。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德育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同文化的高度融合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构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就必须首先深入探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全球化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开始逐步全面深刻的认识社会,使其不断吸收不同文化价值精髓。但同时也易使他们崇尚个人主义,拒斥集体主义;追求现实功利,忽视内在精神。作为价值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正是处于全球化的这样双重影响,主观与客观矛盾之中。
(一)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首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从单一走向整合。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的激烈碰撞和融合,使当代大学生开始以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以不同的标准去评价整个社会及自身,并在这种多角度、多维度、异思维审视与评价过程中,他们对于成功与失败、善于恶、美与丑、好与坏的评价标准不再单一,而是走向多元文化价值维度的整合。其次,促使当代大学生崇尚实效与开拓创新。在全球化氛围中,年青大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天性得到了极大地激发。因此,他们能够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技能培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最后,主体意识增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注重全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力求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与残酷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首先,价值观念选择上凸显个人本位主义。“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下,集体主义、奉献精神遭到拒斥,一切以获取利益的多少来作为价值判断评判的依据。”个人利益的得失成为许多青年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处理日常事务的准则。不考虑自己对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热衷于个人利益,考虑个人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其次,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功利化,轻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特点
(一)大学生价值观选择更加理智、积极,由单一走向整合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推进,当代大学生视野更加广阔。”他们关注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价值标准趋向于理智、宽容、多维化。他们讲自立、讲竞争、讲效率、讲法制,既以为社会贡献来考虑自我价值取向,也会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选择上同时也具有矛盾性与双重性
首先,崇尚自我实现,但缺乏自我规划能力。“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应试教育给予他们的单一价值评价方式以及家长对其人生的规划设计,坚持走自己的路。”但是多数学生的自我实现仅仅是停留于意识阶段,没有付诸于行动。崇尚自我实现,而对于怎样实现自我,怎样才能更有意义这类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缺乏信念引导。其次,往往以集体主义的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观点,在行动上却主要从个人利益出发;对自我采取肯定性评价,对他人却采取否定性评价。
三、构建、完善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体系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指导,体现时代精神
构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指导,使他们确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进行客观、科学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引导他们将价值目标确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二)拓展大学德育内容,凸显价值导向功能
“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以人为本的主体性。”长期以来,大学德育教育内容往往忽视学生现实需要,落后于时展需求。大学德育必须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价值思想精髓,又要不断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中的积极因素。同时,还必须将其融入到新时期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学风建设教育、就业观念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诸方面,使德育工作不再停留于理论、口号,切实融入到学生生活细微之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完善大学德育工作体系,注重层次性、针对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德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7-02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语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肩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的未来军人来说,素质教育和德育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些内容的学习贯穿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根据这点,笔者认为军校更应该重视开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将大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军事教育之外有益的补充。
一、当前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节精彩的大学语文课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的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从小学到高中,多年来语文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丧失了自主意识,沦为考试的奴隶,教育的人文意义丧失殆尽;再加上现代社会现实主义与拜金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越来越觉得大学语文离生活和工作本身太遥远,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上,继而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究其原因,表现为三个方面:
1.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要求存在着偏差,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这种偏差的存在,特别是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面对着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学生们对大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无用”心理和“敷衍”心理。
2.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是“你说我听”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我们只注重强调教育的灌输,却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的培养;我们只注重理论的说教,却往往导致了大学语文课的空洞、枯燥、虚假。
3.社会现实与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存在着偏差,弱化了德育的说服力。在学校中,我们总是从正面去教育和引导学生,灌输的往往是美好的理想化的东西,而当他们一旦接触到不良的落后的社会现象时,往往会觉得社会现状与自己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对正面的教育会产生怀疑,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思想意识。面对这样的困境,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我们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把德育渗透于军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之中,让“空洞”的语文课堂丰富起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二、军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德育渗透的思路
1.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其中,不乏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以及催人泪下的剧作等。这些文章都不但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同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中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军校作为大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以及军人未来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都要求我们在挖掘德育因素时应该具有特殊的倾向性。爱国主义精神则是军校大学语文德育渗透的首选内容。大学语文教材中到处都有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选取这些作品给学生直接的、感性的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牢固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意识。其次,由于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再加上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特点,在他们心中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而军校大学生作为未来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的特殊使命的承担者,集体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优秀的蕴含集体主义精神的作品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著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等都是我们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仔细的琢磨,认真的选取。
2.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事实上,很多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有时候由于教师一味的灌输和讲解,限制了学生思想上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拓展,使其丧失了兴趣,所以,有了好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研讨式教学法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讲解有关课文之前,提出讨论题,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研究论证,形成发言提纲或是评论性的文章,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点,从而让学生在自我的学习中总结和顿悟出教学内容所体现出的德育内容,达到潜移默化的渗透效果。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并同时提高了他们的道德水平,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发现式教学法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事先布置的题目,如找出历史上“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知识积累,查阅资料,进行交流,达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的现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在军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面临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的艰苦程度都不尽相同,再加上今后包分配、无压力、无选择的就业道路,使很多学生在学校期间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不喜欢所学习的专业或是不喜欢未来从事的工作等问题。所以在教管分离的军校里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动向更加的关心,及时地与学生、管理干部进行沟通,根据其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德育内容的渗透。军校采用军事化管理,环境相对封闭,却更容易受到外来社会思想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多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现实情况进行展开,讲解现代当代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古代文学更要和社会实际相联系,揭开他们所接触不到的社会的神秘面纱,引导他们通过自我的价值判断能力去认识这个社会,并自愿的选择和热爱现在拥有的生活。
总之,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作为一名军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而大学语文学科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具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比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具有情感性和感染力,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学者要持之以恒地挖掘其德育资源,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促进教学相长,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爱丽.浅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9).
[2]吴寿松.大学语文中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性;理念;方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只有得到正确的德育,一个人才能真正地为社会所接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德育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组织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德育意识,这样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会有重大意义。
一、小学德育实效性现状分析
由于目前大多数家庭仅有一个孩子,爷爷奶奶、父母给予了唯一的一个孩子很多关爱,关爱过度容易形成溺爱。同时,受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更为重视学生的学业教育,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有些学生在家人的过度关爱下形成自我的性格,并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往往会对家长的命令应付差事。还有些学生成绩优异,在学校能做到团结同学和老师,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能够认认真真完成。但是,回到家,却如同变了一个人,对家长呼来喝去,任性、自私、调皮。这些都是小学教育阶段的现状,应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二、现行小学德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1.转变小学教学观念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教学,更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切实把对学生的德育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教师应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德育理念,使德育工作与学业教育齐头并进,切实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
2.丰富德育内容,注重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课本德育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德育知识。德育工作要联系实际生活,尤其在小学阶段,要多给学生实践机会,组织团体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等。要把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从实践当中总结所收获的感受与认识,不断丰富德育内容,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与有用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也可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德育宣传片来宣传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在观看过后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让德育渗透在每一科的教学当中,使德育发挥最大作用。
3.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测评,德育测评体系尚不完善。学校应从低年级开始,不断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仅要学会识字、算数,更要懂得基本的礼貌礼仪,从小培养学生尊重老师、家长,热爱班集体,关心他人。德育要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由于小学生对很多问题理解不深,教师教育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学校的德育测评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测评。测评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测评发现现阶段学生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以更好地进行德育。
4.教育形式多样化
开展此门课程应从实际出发,设置与学生年龄阶段相符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教学,而不是一味地将课本上的内容读给学生听,在课堂当中应多以实际案例为主进行分析,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总结,从而教会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树立怎样的价值观,逐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遵循客观实际,尊重学生的兴趣,通过开展“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帮助妈妈做家务”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让学生体会到德育的内容,把教学与德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综上所述,德育十分重要,尤其在小学阶段,学校与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进行正确的德育。学校教育应将眼光放长远些,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获得的成绩,而在于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积极奉献、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也许一个学生无法在学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他懂得自己努力、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乐于助人,懂得分享,这就是教育的最大意义,只有把德育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立德树人
高校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生活情境中,优化学生专业知识,加强学生意志锻炼的一项活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大社会实践的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完成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重视立德树人活动的开展,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价值,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素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
1.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立德树人的平台作用。大学生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立德树人工作,为了保证其系统性,应当加强国家、社会以及家庭和高校之间的联系,构建德育工作的平台,为德育工作提高新的动力,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发挥高校育人的功能,引入培养学生的社会和企业资源,成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有利于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方面的文化融合,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的软文化资源,保证立德树人工作有效的开展。2.提高高校教师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不能够采取放养式的方式,应当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参与到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融合,充分理解和分析实践任务,将理论充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研究水平的提升,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德育教育水平对立德树人工作有着深远影响。3.社会实践活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的发展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方式。高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情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结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4.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高校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性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大学生面对实践问题时,应当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联系,寻找更多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5.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校大学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中,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分析能力和规划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大学生能够了解自身未来的就业前景,了解岗位的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潜力,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目标。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开展的有效途径
1.紧跟时展,创新理论和实践,提高实践教育的时效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高校应当结合社会精神文明的现状,根据学生的时代特点,不断优化和调整教育策略。强化高校在思想和价值方面的主导地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同时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2.社会实践和日常活动有效结合,加强社会基地建设。高校人才的培养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应当仅仅集中在寒暑假的时间阶段,应当贯穿大学生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组织学生开展基层体验活动,在企业中加强锻炼,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深化社会实践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走向正规化,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3.社会实践和第一课堂有效结合,不断扩展社会实践德育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可以结合第一课堂的要求,加强第一、第二课堂的联系,充分发挥两个课堂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扩展,高校应当将第二课堂的成绩融入到高校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效的统一,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现社会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建设。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结合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断创新和探索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有效开展总结工作。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强,因此,需要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传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同时鼓励和表彰先进的社会活动学生。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促进社会实践团队不断创新,总结创新探索情况,加强实践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断巩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结语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社会实践是开展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教育功能,加强精心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发挥社会实践项目的平台作用,深入发掘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不断丰富和扩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中获取丰富的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Wu Fuchun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014)
(Xi'an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Xi'an 710014,China)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要使命,其德育工作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key and core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shoulde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training qualified workers for the community. The moral wor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关键词:德育 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quality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27-02
0引言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都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的局面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然而,近年来,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的生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行为表现有独特的一面,而德育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要总结经验、剖析问题、寻找对策,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许多崭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开始不断地渗透到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中来。这当中固然有许多积极因素,却也难免诸多的消极因素,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给整个学校尤其是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德育理念往往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对高职德育的影响一是社会转型变革时期给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现在我国的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新的社会形态尚未形成,学生的成长受到各种观念、思想、意识影响。二是全球化、信息化给传统的德育模式带来巨大冲击。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都获得了哪些信息,他们上网都做些什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就很难了。三是高职德育承受着新旧道德冲突。学生的生活中仍在渗透着落后观念、腐朽文化和不良习惯等,致使社会、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
1.2 教育缺失的家庭环境对高职德育的影响最为孩子最亲密的老师、最直接的榜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孩子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从多年高职德育工作经验可以总结出,高职院校的很多后进生多多少少受到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
1.3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障碍从录取分数看,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分数明显存在差距;隐藏在差距背后的是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存在的差距。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缺少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意识,甚至有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是 “学习为了拿文凭,找工作”,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时缺乏意志不坚定,缺乏进取精神,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存在欠缺。单薄的学习意识直接引起着部分学生用逃避抱怨的态度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学习无恒心、无毅力,使他们厌学情绪明显。此外,高考成绩的不理想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自信,盲目自卑。高考的失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加之就读学校不如意,使他们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
1.4 人际交往障碍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及与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许多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以及个性各异的新同学,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渴望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在交往中异常紧张,不知如何与宿舍同学相处,感到不安、孤独,产生戒备、多疑心理;从而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社交恐怖症等人际交往障碍。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交往能力缺失有三种症状:交往障碍症、交往贫乏症和交往恐惧症。究其原因主要是环境的变化、家庭教育的偏差和个人性格的缺陷造成的。
1.5 生活情感障碍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生活不讲规律,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面对吃喝玩乐、学校周围的网吧等诱惑缺乏自控能力。同时,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少数贫困生的自尊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虚荣心太强,不敢正面看待贫困,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甚至产生防卫、敌对心理。此外:在情感问题上,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基本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美好的爱情是每个大学生所憧憬的,不少谈恋爱的大学生没能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友情的关系。部分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情感体验、精神享受,纯粹是为了消遣寂寞、寻求刺激,传统道德观念淡化,发生婚前。这种错误观念,易使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中难以找到平衡点,陷入痛苦、迷惘,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
1.6 学生群体的多样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来自祖国各个地方,在当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区域来的学生,他们经济相对的落后,文化掺杂着当地特有民族特色。因此,与同学交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障碍,甚至有时会与同学发生身体冲突的现象。
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学生的多元性文化特征,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者、全体师生、领导而言,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2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对策
近年我院加大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投入,特别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多少心理学的知识,而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提高其心理素质,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复杂性,在其成长过程中,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对一些已经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有针对性的疏导和矫治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个别心理辅导方式经过多年探索,结合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目前有面谈、书信、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可供学生自由选择,大大提高了个别心理辅导的涵盖范围。专业尽职的心理辅导老师遵守同感、尊重、真诚、保密的原则,无偿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解决心里的困惑,深受同学们的喜欢。针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主要解决方案有以下几条:
2.1 明确德育目标、构建立体德育模式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基础性建设人才的责任。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一技之长外,还必须敬业爱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每个人明确新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目标。此外,还要努力构建一个适应高职院校的立体德育体系,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和生源实际的德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目标定位上,要强调养成性、基础性、时代性;在德育内容上,要强调丰富多样;在德育过程中,要强调全程化、自主化;在德育评价中,应强调主体性,等等,只有通过这种立体德育程式的构建与实践,才能提高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
2.2 加强校园的文化和体育建设,净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在物质文化方面,要加强学校的基本建设,如德育活动室、团队活动室、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室、图书馆、阅览室和小型多样的各种体育活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营造一种德育智育体育活动氛围。要全面规划,充分利用走廊等公共场所悬挂或张贴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并增设阅读橱窗、宣传栏、公布栏等,这样,通过净化育人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此外,每一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使教师、学生在这样的文化中得到升华。只有师生的目标一致、追求一致,才能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并成为学生成长的支柱。当然,学校的管理还离不开制度的约束,且科学、合理的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同样,互相影响、互相传递的行为文化也可以反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风貌,如言行举止优雅,行为习惯良好等。因此,学校必须把制度建设、养成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2.3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身心的全面发展比较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中学生更为严重,且其发病率也远远高于中学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生与中学生有明显的反差。其一是学习压力的反差:中学生的负担重,虽然高校扩招,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还相当缺乏,因此仍要花较多的精力投入到高考备战中;而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却明显地降低,很多人都赞成中国的大学易读难考,即严进宽出的观点,所以不少大学生都显得无所事事。其二是管理上的反差:中学是精细化管理、或者说是“保姆式”的管理;而高校则是粗放管理。在中学的精细管理下,受学习、管理约束的中学生,大都将原有的心理问题潜隐下来,心理问题无法外显。而到了高校后,他们的学习、思想都全部趋于松弛,甚至完全崩溃,所有的心理问题就外显出来了,有些潜在的心理问题也诱发了出来。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普遍。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和心理辅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思政教育
一、“先秦儒家”的界定
(一)“儒”的理解
“儒”首次出现于《论语》中,即“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最初的“儒”是对那些以相礼、教书为职业的人的称谓,是从事礼乐教化的儒,“儒”即指一种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儒”的内涵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儒”是对术士的通称,《说文》中曾讲到:“儒,柔也,术士之称。”指的是知识阶层的士人,也就说人们口中的“儒生”。狭义的“儒”,则是指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并被后人继承和发展的儒家学派。韩非曾指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说明孔子达到了儒的顶峰。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儒家的一面旗帜。本文研究的“儒”是狭义的“儒”,即由孔子创立并不断被后继者发展的儒家学派。
(二)“先秦儒家”的理解
从时间的跨度来讲,先秦儒家是儒家发展的创始阶段,从曲阜的地方文化渐渐发展为中原文化,在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后才在汉代成为显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先秦儒家思想是孔孟原本意义上的思想,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致力于辅助统治者治理好国家,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主要产生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出现的种种变化,为儒家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并由此开始进入百家争鸣时期。相比较于崇尚法治的法家,先秦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占有优势。加之先秦儒家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伦理规范与之相违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打压,更使先秦儒家思想不能顺利推广。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学说基础上。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了以培养君子理想人格为其德育目标,以仁、礼为德育培养内容的德育思想,并总结了一套德育教育方法。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特色表现在重视德高于智,群己和谐倡导学为圣贤,追求德育目标的超越性德育过程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肯定道德主体性,强调道德自觉。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内涵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不同的人那里有着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体现。孔子“仁”的学说,更多意义上是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范畴来展现,而孟子侧重于强调“五伦”的明确及“四端”的扩充;荀子则主要是强调“礼”的重要和推延。
(一)基本内容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吸收了周朝的德育理念,其内容非常丰富。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仁”“义”为主的核心价值观、以对个人行为进行制约和引导作用的“礼”思想,以及作为“仁”的基本表现形式的“孝悌”观念。
首先,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万善的总根源。《中庸》有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发自内心的爱人之心,将内心的情感以及信念用于人伦、用于社会,以此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其次,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礼”,小指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大指一切典章制度,及高于一切典章制度的伦常。再次,“孝”思想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仁”的基本表现形式。孟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
(二)育人理念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育人理念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坚持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一条主线便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认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制约、导向及激励作用。二是提出系统的修身之法。先秦儒家认为修身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突出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三是强调教师的育人功能。《大学》中孟子提出对人们进行德教在于“明明德”,每个人都具有“明德”,但却由于各种因素而不能完全显现,这就需要通过教育使其再现。由此,教师的地位及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儒家普遍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
(三)基本特征
一是政治、社会、教育的统一相顺。先秦儒家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社会秩序,将政治、社会、教育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所谓“政者,正也。”(《论语.颜渊》),“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先秦儒家主张君主治国基于道德教化,以德教为政治发展的基础根本。孔子强调“仁政”、“德政”,主张道德至上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归仁”的最终社会理想。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君子、圣人人格追求的根本在于培养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表示教育人才本身就是为政,德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以及治国手段。孟子提出了“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的思想(《孟子.尽心上》),表示德是政的前提、手段和目的,有德的君主才能获得人民的爱戴。荀子将教育当做“固国齐民”的重要措施,他曾说:“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大略》),指出了政治、社会与教育三者的正确关系是统一相顺,是普遍的规律。
二是等级性与普遍适用性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在奴隶制度和阶级制度的背景下,人们处于不同的阶级集团之中,特别强调尊卑有序、远近亲疏,具体表现为以三纲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具有一定的等级性。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物的价值都分三六九等,人也不例外,价值有着不同的表现,勉强将人的等级拉平,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荀子曾在对人的区别上说:“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在维护秩序上,荀子提出了“群”的概念,他主张通过“明分使群”,即将人们组织起来成不同的“群”,从而产生力量,而能“群”就在于“分”,“分”就是名分、等级制度,但是要保持“分”的合理性。
三是稳定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一方面,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受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意识变化而消亡,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起着指向和导引作用。儒家始终倡导的“仁”、“义”、“礼”等思想,一直被我国历朝历代所推崇,以培养国人性格,对巩固阶级地位,维护国家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表现出了其中的继承性。另一方面,先秦儒家德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一些内容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由于受到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使某些内容与要求与时俱进,有了新的解释与意义,如先秦儒家对“利”的论述由最初的见义忘利、见利思义的思想发展为利义并重,由对“利”的蔑视到对“利”的价值的肯定,梁启雄在《荀子简释》中说:“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所具有的稳定性与创新性特征使其牢固地处于我国封建时期各个朝代思想潮流的核心地位。
三、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德育环境
社会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先秦儒家德育智慧的具体内容,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道德形成是其中一条重要培养方法。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使其无法回避社会环境的影响。然社会环境并非都是良性的,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正视这一问题的前提下对德育环境作出优化。
关键词:大学生篮球选修课;德育价值;教学方式
大学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核心机构,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由此才能形成德、智、体、美、技协调发展的综合型应用人才。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除了有赖于《思想道德修养》等专业课的显性教学活动之外,同时也需要其它课程对学生进行隐性引导和熏陶,而广受学生欢迎的篮球选修课则无疑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进行系统研究并加以科学实施。
一、大学篮球选修课的德育效果
篮球作为一项技能丰富的运动项目,看似与德育功能毫不相关,实则却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多方面的德育效果。
首先,大学生篮球选修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系统了解篮球运动规则,并且在激烈的竞争、对抗过程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篮球运动规则。这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强烈的规则意识,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克己行为;另一方面篮球教师也可以由篮球规则引申至学校规则、工作规则、社会规则等等,使学生由此及彼能够进一步深化对认知规则、遵守规则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其次,篮球是一项团体运动项目,既要求学生个人具有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同时也强调其必须加强与其他人的沟通、交流与协作,由此才能在篮球竞赛过程中取得胜利。因此,大学篮球选修课还会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沟通交流、协作奋进的意识和行为,而这恰恰是大学生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能够安身立命、取得成就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篮球选修课所表现出的此项德育价值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篮球作为一项激烈的运动项目,无论是进行篮球训练,还是进行篮球竞赛活动,都需要学生具备持之以恒、坚定信念、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思想,久而久之,也就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性格,能够以更加积极、乐观、自信、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事情和挑战。这同样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第四,篮球选修课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篮球技能知识、篮球理论知识、篮球文化知识以及当前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现状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在此过程中篮球选修课教师则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亲情、友情、爱情方面的内容,以沟通、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这既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个人修养等等。这是大学篮球选修课所表现出的又一重要的德育价值。
二、大学篮球选修课的德育问题
从理论角度来说,当前高校大学生篮球选修课表现出多方面的德育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篮球选修课教师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从而造成德育效果差甚至是德育功能缺失的问题。
首先,很多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篮球教学的德育价值,单纯地进行篮球技能、篮球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如何从德育的角度进一步丰富或者是升华篮球选修课教学内容,使其兼具“篮球教学”和“道德教育”双重功能。这造成大学篮球选修课教学脱离了德育价值,造成德育功能的缺失。其次,很多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师在进行篮球选修课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意识到了该课程所具有的重要的德育功能,但却无法根据学生学习特征来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从而造成德育效果差,不仅无法产生预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第三,部分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德育知识不健全、不均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注重学生运动规则教育而缺乏对社会规则的宣传,注重培养学生篮球运动团队意识而缺乏对学生生活中团队观念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篮球运动过程中良好性格品行的教育而缺乏对学生如何在学习、生活中更好地表现良好性格品行的引导,注重围绕着学生篮球运动、篮球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而无法将此延伸至学习、工作、生活进行实习道德教育等等。这造成篮球选修课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无法对学生课堂之外的思想道德行为产生更多、更大、更有效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这是当前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学德育教育所表现出的一项突出问题。
三、大学篮球选修课的德育方式
当前,大学生篮球选修课德育活动之所以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篮球选修课教师的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出现了问题。基于此,针对当前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学德育问题,文章由此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建议:
首先,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师应充分正视篮球选修课所表现出的重要的德育价值,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篮球选修课德育重要性的认识,承担起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义务,而不是将大学生德育教育视为是思想政治课、专业课或者是学生辅导员的任务,与己无关。其次,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师应系统了解篮球选修课所表现出的德育教育功能,包括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协作能力的培养、性格品行的培养等等,全面把握篮球选修课教学所表现出的方方面面的德育价值,由此才能进一步深化对篮球选修课德育功能的认识,并且为充分保证将来的篮球选修课德育教育不会出现内容缺失、效果不到位或者是不完善的问题。第三,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师应当秉承“结合实际”的德育理念,能够从学生实际年龄、实际生活、实际学习、实际理解与接受能力的角度,建构合理的德育内容,选择科学的德育方式,将其与篮球教学融合起来,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从而实现德育效果的全面化与最大化。第四,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师应当秉承“大德育观”的思想实施德育教学活动,具体来说,也即是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如何围绕着篮球技能、篮球知识所表现出的规则性、能力性、素质性教学要求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学活动,而是应当以此为基础、由此及彼,将其延伸至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角度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提高篮球选修课德育的视角、丰富其德育内容以及由此提高其德育效果等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德育价值。最后,篮球选修课教师的基本规范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就要高,在生活或工作中,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用自己的教态、言行和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另外,教学环境应该需要改进,教师的教法应该新颖独特,科学合理,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不仅仅有利于学习,技能技术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促进和培养,与此同时,篮球选修课教师要不断的加强政治学习,积极汲取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和重视现代教育的技术,加强专业素质训练,不断提高篮球专业技能、技巧,使个人的篮球教育水平紧跟时代的步伐。
总体来说,大学篮球选修课虽然是一项运动课程,但却或明或隐地表现出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协作能力、性格品行方面的功能,对于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和熏陶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师应深化对篮球选修课德育价值作用与德育价值内容的认识,结合学生特征,实施针对性的德育活动,由此发挥篮球选修课应有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年4月版.
关键词:言传身教;初中班主任;日常生活;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就是把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感知变成他们外在行为表现的过程。在小学到初中这个阶段,学生拥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实现德育教育只靠言传是不行的,班主任的身教工作也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德育教学对初中生的现实意义
从古至今,品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品德及其水平决定的。以往那些为国家长治久安而做出自己贡献、为老百姓造福的人,他们的理想、道德与信念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那些祸国殃民的人,他们是严重的道德败坏者。可以说,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以德育人是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和目标。德育在整个初中阶段都是比较重要的,对初中生的成长和最终能否造福于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德育教育和课堂德育教育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只占一部分,例如中学的思想品德课程,其课时安排不多,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缺少实践,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对于课堂教学的这个问题班主任就是最大的突破口。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在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起着组织、领导与实施的作用,这要得益于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接触多、了解他们情况多和对他们影响较大等。在新课改环境下,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作用,使学生成为在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上都有较高水平的人才,为我国社会发展做贡献,这是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班主任在德育教学中是学生的榜样
初中生喜欢模仿他们认为好的东西,效法榜样是他们所希望获得的。而班主任就是最适合的对象,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班主任的形象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较好的榜样,他要每时每刻为自己的榜样角色而严格要求自己,例如言谈举止、穿衣打扮等都要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班主任的政治理念、道德观、工作态度等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刻的。与其他学科教师比起来,班主任在知识上要细化和全面,他们首先要被学生认可,之后的德育教学对于学生才会有较好的效果,使学生在知识、道德、行为等方面向好的一面转变,这也体现出了班主任在德育教学中的任务。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会给德育教学产生较大影响。榜样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班主任的爱国激情较高,学生也会被熏陶,有助于他们爱国情感的形成;如果班主任对工作和生活乐观并且敬业,他给学生树立的榜样是积极有益的,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激情。班主任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公正无私的特点,本身就是较好的德育教学资源。
学生对所处的现实社会和周围是非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班主任的影响,尤其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通过班主任的言谈举止、行为处事来验证。所以班主任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要严格要求。德育教学不是只靠言传就行的事情。从某些角度来说身教比言传更为直接,效果也更好,同时其对言传的效果也有很大影响。班主任必须做到以身作则,这也是德育教学的必备条件。要真正地做好德育教学工作,班主任还要有信心。对于德育教学工作来说,德是核心内容,这也是班主任自信的基础。对德育理论知识,班主任要深刻理解,并形成较为强烈的感受,这样才能使德育教学语言变得更接近实际;对于德育内容,班主任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这样讲起课来才会有激情,才能具有德育特色。所以班主任要先对自己进行德育,在道德与知识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增加成功的信心。
班主任要多多运用生活中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和独立、自制、自律的品质。在初中生的平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德育教学的材料,班主任要抓住时机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这些事情的德育教育作用,使初中生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例如对那些上网成瘾的初中生,不少班主任束手无策,其实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办集体活动等措施来减轻学生压力,帮助他们找回自我和自信。
三、总结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决定着他的行为,其形成过程需要把认知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把德育内容贯穿在生活中,对学生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德育教学才会有较好的效果。班主任在平常生活中要注重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莎.初中班主任德育功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傅廷柱.关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探讨[J].百花园地,2012(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