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用文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 高校英语 教学策略
语言是在区域社会及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并积累的一种沟通交流的手段和习惯,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色。然而传统的高校英语课堂将主要集中于词汇、语法等硬性知识的教学,忽略了语言文化的传达,成为了制约高校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不断进步的重要原因。可见利用跨文化交际学理论进行英语教学十分必要。
一、跨文化交际学理念及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入到同一个社会环境中,通过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分享不同的思想观念、情感价值观念、时空咨询等一切事物。从跨文化交际学所囊括的内容来看,这门学科涉及到文化学、语言学、语言心理、社会心理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属于交叉性学科。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研究,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的具体方法,明确外国语言与母语在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别,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在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文化差异,促进和平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多国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各个企事业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其英语能力和水平,因此,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英语的语言养成文化背景与汉语的文化养成背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将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很难帮助英语表达方式的精髓。因此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理解作为基础,因为语言属于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社会学属性,可以表达一个区域的社会心理特点。因此,高校英语教师想要不断提升英语水平,就一定要重视英语的文化属性,帮助学生了解语言英语的语言文化内涵,了解英语语调、词汇、语法的准确用法,提高其英语表达能力和水平。
二、利用跨文化交际学理念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首先,在跨文化教学学视野下进行高校英语教学,就一定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创新。为了使学生了解到英语语法、句式的具体使用方法,教师有必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英语语言环境氛围,使学生在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了解英语语言的准确使用方法,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英语表达习惯。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之前,应该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了解教学内容的主旨思想,将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环境相互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为学生引出学习内容的相关话题,在思考、讨论的氛围中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
其次,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渗透英语国家的人际交往文化。因为人际交往文化过程中需要语言词汇量比较大。而且不同区域由于文化习俗不同,因此人际交往过程中所使用的交际语言也各不相同,比如见面打招呼时的用语,西方人可能会问how do you do、how are you,或者是“What a beautiful day it is”等,而汉语中熟人之间最常见的招呼用语就是“吃饭了吗”。但是各区域的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共性,比如感谢、道歉等语言,用英语也同样被表达为thanks、sorry等。随着表达者感彩的变化,其语言表达的形式也会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最主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语言词汇的具体用法及其表达的情感色彩。
另外,高校英语教学并非单纯的吸收英语的语境情感进行教学,也要注意将中国的语言文化情感带入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英语语言文化的本土化特色。现如今越来越流行的中式英语就是将中文情景带入英语语言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比如“long time no see”等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传承优秀的中国语言表达文明,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此外,高校英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多进行直接的语言沟通,通过构建语言情境、多媒体课件教学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语言讨论。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外国教授的客座演讲,或是为学生提供担任英语翻译等工作的实习机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和实践的调价,让学生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下,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其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间文化与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利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理论进行高校英语教学十分必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意义重大。文中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相关教学人员提供借鉴与帮助,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康英华.跨文化交际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4).
[2]韦合,韦妙.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本土文化教学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02).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 案例分析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 群众文化 应用
简单地说,计算机图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图形、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计算、处理和显示的相关原理与算法。图形通常由点、线、面、体等几何元素和灰度、色彩、线型、线宽等非几何属性组成。从处理技术上来看,图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线条信息表示的,如工程图、等高线地图、曲面的线框图等,另一类是明暗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真实感图形。1963年,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在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了名为《画板》的博士论文,它标志着计算机图形学的正式诞生。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此前的计算机主要是符号处理系统,自从有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可以部分地表现人的右脑功能了,所以计算机图形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图形学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计算机产生令人赏心悦目的真实感图形。为此,必须创建图形所描述的场景的几何表示,再用某种光照模型,计算在假想的光源、纹理、材质属性下的光照明效果。所以计算机图形学与另一门学科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图形学也把可以表示几何场景的曲线曲面造型技术和实体造型技术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同时,真实感图形计算的结果是以数字图象的方式提供的,计算机图形学也就和图像处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形与图像两个概念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但还是有区别的:图像纯指计算机内以位图形式存在的灰度信息,而图形含有几何属性,或者说更强调场景的几何表示,是由场景的几何模型和景物的物理属性共同组成的。
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图形硬件、图形标准、图形交互技术、光栅图形生成算法、曲线曲面造型、实体造型、真实感图形计算与显示算法、非真实感绘制,以及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动画、自然景物仿真、虚拟现实等。
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是研究怎样用计算机表示、生成、处理和显示图形的一门学科。简单地说,计算机图形学主要是研究怎样运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表示以及运用计算机实现图形的计算、处理和显示等相关原理与算法。随着数字化娱乐时代的到来,三维图形的生产与显示技术成为吸引群众眼球的产物,群众文化作为宣传的窗口,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平台,多方面引入了计算机图形学相关的技术,借以来推动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持续发展。在此,笔者粗略的谈一下计算机图形学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应用。
1 计算机图形学丰富了群众文化的表现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计算机图形学成为各个领域中加强信息理解与传递的重要技术和工具。同时计算机图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盛大生产,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人们的精神水平迅速提升,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多的是需要高科技的文化产物。文化馆作为文化的宣传窗口、群众交流信息的平台,应科技发展的需求,开始广泛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如:运用CAD技术进行动画制作、仿真模拟;即:运用计算机图形学的CAD技术真实的模拟一些教育实践案例、法律小故事、交通故事、群众热点事情重现等,加强对群众经济、法律、教育等知识的渗透,同时还运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造型仿真技术再现原始动物、外星人等各种场景等等,还可以将群众配以实际的背景运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大放异彩,制作出群众自己的电影巨片。此外,运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科学计算技术能够让人们直观的看到一些数据的发展规律,诸如:力学、气象科学、天体物理、分析生物学等等,充实了文化馆的文化内容,有效的丰富了群众文化的表现内容。
2 计算机图形学创新了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
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连带着对文化娱乐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新兴剧场的多功能特色,即:舞台演出、会议、报告、影院等等成为了人民群众的最爱。多功能剧场的出现对群众文化馆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文化馆必须革新自己的文化娱乐表现形式,运用计算机图形学的相关技术。如:文化馆采取多媒体计算机的矩阵控制系统来控制整体的音响系统,这样一来,整个过程都可以以数码方式进行处理,使得他们无论在精度、信噪比、还是失真方面都高于传统的模拟设备。这样,运用媒体矩阵音响系统,就可以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表现形式,即:能够在礼堂、音乐厅、体育馆、体育场、公园一些大型的场地实现扩声。能够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保障的后盾力量。同时,媒体矩阵还可以随时执行替换功能,文化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随时修改或者添加诸如:调音台、眼分音器、自动音压控制器、信号分配器等设备。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大都是通过声音来组织、引导群众开展的,运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技术能够将音频处理带到一个全新的网络境界,提升了文化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优势,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与传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这不仅可以对国民进行循序渐进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还可以充分利用媒介重新建构起更加符合现在形势的文化观。同时,避免传统艺术形式因内涵意义不易理解而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也避免产生因为计算机形式轻内涵而导致主流艺术缺乏文化深度的社会现象,而要以媒体语言整合传统文化精神,让世界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的现在和过去,从而实现文化传承,打造民族艺术精品。
3 计算机图形学拓展了群众文化的宣传途径
群众文化工作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更是当地老百姓进行文化信息交流、传播的平台。现如今是数字化时代,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运用网络的特性实现高速度、高质量的宣传,进而推动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如:建设一个具有当地群众文化特色的网络,让全国各地的人通过互联网就能够浏览文化信息,通过留言板、email、QQ、MSN等工具进行文化信息的交流,拓展了传统群众文化的宣传途径。笔者所在的文化馆,结合安徽的相关文化状态、生活习俗等运用计算机图形学的相关知识建设了一个自己群文网络,有:本馆信息、非物质文化介绍、在线服务(联系我们)、艺术展厅、艺术图画展览、活动展示等等内容,同时,将各地市级、县级群文网站的链接也成立一个板块设置在网站的首页,形成网络群众文化联盟,为浏览文化信息的群众提供方便。这样运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将群众文化活动以影视、图片加以文字制作成群众文化的宣传材料上传至网站上,以互联网为传播路径,推动群众文化形成全球化的宣传、互动、交流新格局。
群众文化是人们生活娱乐所不可缺少的,而人们运用计算机生活娱乐、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等等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图形以其科学性、技术性为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帮助,有着“催化剂”的作用。可以说,计算机图形学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应用涉及甚广,是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后盾力量。
参考文献:
[1]伏玉琛,周洞汝.计算机图形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时代;应用性技术;文化传承;复合型人才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已经走向了世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在国内,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也从未停止。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该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学评论能力和文字输出能力上都有较大优势,但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仅仅有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与应用技能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工作效率,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不仅符合多元化时代的发展需要,也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是推进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同时,语言作为人们思想的载体,能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丰富精神世界的内涵,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能够有效避免知识传输单一性的缺陷,使高等教育与时展紧密结合起来。
2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现状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2.1汉语言文学教学不适应信息化时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陶冶情操,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强调实用性人才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生产效率决定一切,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就显得与社会发展与需求格格不入,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屡屡碰壁。高校在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对于实现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实施和完善还有一定的困难和距离。
2.2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课程设置不合理:虽然很多高校都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了信息化应用的相关课程,但课时较少,教师不重视,课程安排也不合理,使其难以与教学计划相协调。其次,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改革并不彻底,很多时候只是走形式,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建设了汉语言信息化基地,但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基地的利用率不高。
3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的具体对策
面对现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在熟练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效掌握信息化应用技术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增强竞争力。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提出建议。
3.1建立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素质的提高,也要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使信息化渗透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中来,合理安排课程,加强信息化管理。为了避免信息化管理流于形式,学校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去相关单位或企业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也使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压力与形势,从而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意识会得到大幅提升,工学结合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途径。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加“空白”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拥有更多自我选择和自主安排的空间和余地,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效性。
3.2增加师资投入,提高对信息化应用技术的重视:教师是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主力军,只有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信息化综合水平,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可能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教训,使教育主动与社会接轨。教师要定期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以便更好的言传身教。学生要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不要过于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而要自主学习信息化教程,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还需要学校和相关教师提高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增加师资投入,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良性转型,逐步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
总结: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提高国民素质,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高等教育也要紧跟社会节奏,使汉语言文学教学符合多元化时展的需要,培养出真正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景宏.浅谈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及有效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29期.
[2]黄仁章.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研究与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3年9期.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 化学修复技术 应用研究 效果解读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古建筑修缮不同于建设工程,它是对古建筑实施修复的实践活动。古建筑修复措施的合理与否,对古建筑的安全与价值保护至关重要。目前造成古建筑修复效果不好的因素,主要有勘察不到位、工作不细、凭经验生搬硬套、照猫画虎、随意改变原建筑做法、提高建筑做法等级,改变了文物原状。如何才能做好呢?首先前提条件,要求从事文物修复的工作者要具有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包括对传承古文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做好各个环节上的调查研究,力求有针对性的选择科学的设计并运用合理的古建筑修复措施。最后是严谨细致的现场施工管理。
本文对较为典型的砖、石件风化及残损,大木结构糟朽变形,地基基础沉降问题等三大类现象的修复技术做分类应用研究与效果解读。
一 砖、石件风化及残损修复
1.砖体的风化及残损
目前,砖体风化较之石构件风化更严重,只不过由于其更换成本较低,很多较严重的,都采取重新拆砌等办法解决。随着修缮规模不断扩大,加强砖体酥碱修复更加迫切,特别是对于价值较高的文物的修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故宫在这方面做了多年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砖砌体修复,目前采取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抹面和剔补等物理修复措施,这种做法使文物外观在修缮后可得到一定改善,但对文物本身会产生一定损坏。对于砖体酥碱面积较大,一般运用新材料按原状重新拆砌,这种做法对原文物历史价值损害很大,不过解决了安全和外观美学问题。
建设单位在安排和选择上述砖体酥碱墙面修缮措施时,除了考虑保护理念与修复效果,主要受到经费影响。经费少就用灰抹后画缝;经费宽裕可剔凿挖补,也有提出重新按原状建。前者简单,省钱外观得到改善,但不延年;“剔凿挖补”则可使“外观改善”且较前者延年,但对风化深度仅几公分的墙体来说,全部剔掉、整治修补,一是费工费料,文物价值本身损失也大。二是因补砌严实难度很大,易在结构安全上形成一些新的隐患,大面积实施也会使墙体的文物价值大打折扣。重砌的做法应该严格控制,这是对文物价值损坏最大。虽然外观新了,但与文物历史价值的减少相比有些得不偿失,这种做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近些年,北京从故宫围墙修缮开始对酥碱严重的墙体修复措施做了一些探索,逐步改变过去一概采用传统意义上的“剔凿挖补”,只要求去除酥碱等病害部分,然后根据缺失部分尺寸,用同材质材料进行局部镶嵌补齐,减少因剔凿给古建筑带来新的扰动。修复后墙体外观同样可以得到改善,如使用色调相似的旧砖修补效果会更好,这种做法消除了整块剔补,给墙体可能带来的新的隐患,使墙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2.石件风化
目前古建筑中砖、石风化现象较为普遍,在汉白玉、砂岩类石件中较为突出。在国内,石件的化学修复虽已实施多年,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连业内人士仍有不同意见。因此,长期以来石件修复研究工作难以取得大的突破。
近年来,随着文物修复经费投入加大,许多单位的科技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都在加强化学修复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北京在化学修复方面十几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实践表明化学修复在文物修复的措施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前石件修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文物建筑科学修复将是文物修复工作的发展方向。鉴于各方面条件所限,目前大面积实施还应十分慎重,对于已不可能带病延年非实施不可的项目,实施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要对实施效果的利弊进行充分的分析,经专家论证后再做出决定。
二 大木结构糟朽变形修复
大木结构为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维修工程的性质。抢险加固工程,是针对古建筑险情所采取的、临时性的、加支撑等附加构筑物应急的安全措施;维护保养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养性的工作为主的维护工程。如屋面除草、零星的小修小补、室内油饰、粉刷以及零星的补配等;维修工程,又可分为一般性维修和重点维修工程。一般性维修包括:少量的大木修补和墩接、屋面局部揭瓦、墙体修补、局部择砌、地面修补局部挖补、油饰彩画以及化学修复等;重点修缮工程包括挑顶打牮拨正,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及墙体大面积重新拆砌等。
目前,大木维修主要是柱子墩接、加附加梁、柱或其它附加支撑等。在修复措施的选择上应该十分慎重,特别是在大木更换等问题上,应严格遵守木结构加固规范的要求,通过修缮不仅要保证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也要保证其加固后外观与建筑的协调,同时要最大限度的修复文物原结构的完整性和文物建筑原有的结构、工艺和做法。做到这一点,对现状损坏程度分析判断的准确性来说至关重要。
大木结构文物应以修为主,大木加固是修缮中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技术规范中强调的损坏程度超过规范应优先考虑加固的这一环节,只注意强调“超过规范必须更换”,使文物建筑在维修中木件更换量过大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知道,年久失修的古建筑经过大修甚至一般维修,文物原构件及价值损失量就已很大,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更换量,就有可能使修缮后的古建筑的文物价值降低很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其理由不外乎就是“安全要求”、“发挥文物使用价值”、“外形美观”等三点。
三 地基基础沉降问题修复
地基基础沉降是目前古建筑出现险情的重要方面,表现有墙体开裂、大木架走闪、局部柱顶石下沉等,其形成原因不外乎地震、大木糟朽、院落积水或地下工程等造成的。
修缮首先要查明确切病因,同时也要查明病害的出现时间,近期的发展趋势。要从现象上注意去分析,修缮中发现不少裂缝是地震瞬间造成的,地震过后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这种情况从外观看多集中在内侧有柱的外侧墙面上,裂缝上下缝宽度差距不大,除个别山区外,沉降不明显,如仅此而已,这种情况应继续观察,不必大动,修补即可;由大木糟朽造成的下沉,轻者可以维持现状继续观察,一般情况可适当卸载、支顶加固和墩接柱子等处理即可,对于比较严重的,可在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更换等措施解决。
对于地基基础的下沉,要认真分析原因,如果是早期就已形成的,现状结构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可以考虑现状修复,定期观察。但对于具有发展趋势的问题,应针对起因采取必要的措施,根据不同的情况可分别采取疏通排水,保证上下水、暖气管道等不出现渗漏,对地基基础进行打桩、锚杆等方法进行加固,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对于危及结构安全的,可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考虑落架,重新修复基础,特殊情况也可适当考虑打桩,运用增加地梁等新技术,处理地基基础。当然这些需要有勘察报告、计算等比较科学的数据分析的支持。总之,还是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力争把因加固对文物造成的损坏降低到最小限度。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总结了古建筑修复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古建筑修复措施,严谨细致的施工管理,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洲 潘可馨,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发展与对策浅析,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37)
2刘乃涛,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文物春秋,2008年06期(46)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由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身心特点,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一句鼓励性话语、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使学生产生比较积极的学习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小学语文教师更加具有启蒙作用,因而小学的语文课堂最好要充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光要进行师生间的交流,更要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比较和谐的课堂氛围,尽量做到既有知识的传授和反馈,还有情感上的有效交流。但是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对媒体教学技术,通常会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从“人——人”转向“人——机”或者“人——机——人”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置身事外,而是让计算机来做课堂的主角,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计算机的相应操作及演示。而学生则要密切地关注电脑屏幕上的相关内容,所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形式上也只能表现为简单的一问一答。这样就很难充分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得不到有效的尊重,致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没有恰当的渠道。
(二)喧宾夺主,无法有效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小学教材中选用了很多文质兼美的名篇,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朗读、想象、欣赏来品味和解读文章。例如《桂林山水》《五彩池》可以使学生通过作者的描述充分体会五彩池的神奇和桂林山水的迷人。小学生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语言和文字训练来展开想象,受到各种美的熏陶,进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可是。如果介入了不恰当的媒体,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定式。语文这种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简单地图解相应课文所描述的人和事物。更需要学生进行想象和感悟。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相应的语言文字的时候充分感受由文章所带来的美的感觉,也就是说,使学生通过相应语言文字的描述,将描述性的文字还原成画面,然后进行感受和表达,进而唤醒学生对汉语文化的感悟,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绝对不能利用直观的画面代替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样会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喧宾夺主,对学生的想象空间造成一定的制约甚至是剥夺。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的时候,就将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成了动画形式,通过动画片的形式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学生则从画面中迅速地找到了小壁虎向老牛、小燕子和小鱼借尾巴,这种形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在课件中的图像和声音都满足了学生对视听的感官需要,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兴趣,可是却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认同感及对文字的亲近。没有培养学生咀嚼语言的能力。
二、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优化教学管理
(一)有机结合小学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必须将语文课程同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实效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通常要构建三种学习环境。第一种是课堂的演示环境,通常使用多媒体将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用比较恰当的信息,例如图像,图形,动画等来表示,将抽象的内容化为直观的形象知识。第二种就是资料搜索环境,阅读语文课文的时候必须具备相应的辅助资料,如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相关的评论等。这些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第三种就是交流对话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但是网络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获得及时的反馈。因而教师只能将媒体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讲清楚课文的重、难点就可以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语文课的实践性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数学;数学文化;引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13-02
引言
以弘扬“数学文化”为核心的数学教育才是科学的数学教育,才是完整的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数学教育依然存在着某些误区:数学课程过分强调它的“逻辑性”、“演绎性”、“封闭性”;课堂教学中,解题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大量练习来学习数学,是当今我国数学教学的主旋律,这对提高学生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推演能力和解题能力的确有效,但培养这样的学生除了暂时能解几道题,还能干什么呢?他们无法体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更缺乏创新精神,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的缺陷。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教材的改革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选拔人才机制的变革,取决于教育理念的更新,而教师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高等数学
学生们被挡在高数门外的原因是高等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但如果没有基础工具和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那高等数学广泛的应用性也就无从知晓和感受。翻阅大量的国外高等数学教材发现,国外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引入都是从实际出发,从特殊到一般,而我国的教材大多先从理论知识、基本概念讲起,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际。顺序上的不同,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现阶段,在不改变教材的情况下,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就成了我们基础学科教师在适应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应该创新和改变的地方。教师就是学生由高等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向广泛应用性升华的桥梁。
二、数学文化
首先,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观念需要改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需要提高,就必须宏观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广泛运用于实际的前提。数学文化,狭义为: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为: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
近些年,数学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数学文化已经走进中小学课堂,那么,大学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引入更不能停止。现今,传统的数学教育地位陷入危机,数学教学大多变成一种机械的解题训练。数学研究也出现过分专业化和过于强调抽象逻辑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在生活各个领域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应用。教师和受教育大众都需要真正理解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
1.数学家。入学的第一天,曾在课堂上问过学生们:“知道高斯是谁吗?知道笛卡尔是谁吗?知道莱布尼茨是谁吗?”学生们摇头。是不是因为是外国的数学家他们不熟悉,又问了一个问题:“知道圆周率是谁计算出来的吗?”学生们面面相觑,相视而笑,只有一两个学生小声回答:“祖冲之”。这种情况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总是在想,学生们从小学学习数学起到大学,将近13年的时间里,竟然不知道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哪位伟大的数学家发现或计算出来的,它的历史缘由又是什么,这就难怪学生总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因为他们没有追根溯源,何来继承、发展。这是因为学生不学,还是教师没教呢?而数学文化的渗透才能决定数学素质的培养。
2.数学史。谈到数学文化,往往会联想到数学史。在大多数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对其闻而生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材中往往是一些死板的、循规蹈矩的数学内容,若在数学的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内容,这样便可让数学活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更加深化。
数学无不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生活领域以及思想领域,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数学史是人类文明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历史学家通过数学现象,了解古代其他主要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我们今日所学的这些数学教材已经过千锤百炼,是在科学性与教育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经过反复编写的,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知识背景、演化历程以及导致其演化的各种因素,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同时忽视了那些被历史淘汰掉的但对现实科学或许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数学史的学习。
3.数学的美。摒弃对数学的偏见,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数学的内涵,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通过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素质,追求创新精神,欣赏数学之美。
大众对数学的认识是不足的,是局限、狭隘的,是带有偏见的。数学之美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学生也体味到呢?为什么不把它引入课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美”起来?把深奥的数学原理讲得通俗易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学习数学,学到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引入数学文化
我们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能通过数学的学习,领会数学精神、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思维品质。前苏联数学家辛钦也指出:数学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正直与诚实的品质,也能锻炼人顽强的意志与勇气。难怪英国的法律大学,抑或美国西点军校,都开设了许多高深的数学课程,其目的不言而喻。
学生们在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走入社会之后,如果得不到应用,作为知识学习或者应付考试所学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久就会忘掉,而深入领会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久的存在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并在不知觉中应用。某位国家总理说过“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数学文化引入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数学远离大众的情形令人担忧,数学具有的客观性,是任何智慧无法逃避的现实,如果仅有少数人去研究数学问题或理论,那数学的文化就无法继承下去。数学文化的继承发展要靠大众,数学文化是大众文化。
如何普及这种大众文化,应当从学生课堂引入数学文化做起,数学文化的引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渗透需要我们个人乃至社会都要参与和领会的文化素养,时间漫长。但也必须有个起点,现今高校内,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的院校少之又少,说明数学文化的内涵、作用还没有大面积的普及,为了顺应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需求,数学文化的引入迫在眉睫。
四、结语
数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然,了解世界,适应生活;它可以使我们有条理的思考,有效的表达与交流,运用数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可以发展我们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培养我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良好的数学修养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基石。在现如今以及未来的社会里,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就是“文盲”。我们的数学教材需要数学文化魅力的熏染,我们的课堂更需要数学文化的美丽动人和生机勃勃,我们的教师更需要掌握如何将数学文化引入教学的方法。届时,我们的数学会有血有肉、光彩照人、平易近人,我们的学生会通过文化层面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Some Thought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Higher Mathematics Learning Interest
CHANG Yuan
(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merce,Mathematics of Foundational Courses Department,Xianyang,Shaanxi 712046,China)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化体验型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高效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笔者认为,信息化环境下新型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高效课堂的境界,语文老师关键要着眼于“未知――好奇――兴趣――探究――求知”的学生学习心理轨迹,坚持以革新教学模式、方法为切入口,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及需求为核心,以学生体验为主要因子,按需施教,将教学目标、要点寓于“体验型、多元化”教学模式中,使学生在新型(参与、沟通、合作、探究)教学活动中切身体验到兴趣自主、融入自我所产生的乐趣、激情,进而自然升华其思想和能力。
一、“体验型、多元化”语文教学模式的要素概论
何为“体验型、多元化”语文教学模式?它有如下几个要素和特点:
一是教学内涵的多元化、包容性。即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工具、考核体系等方面讲求多元化;还要求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类、分层级进行因材施教,让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切实体验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激励”。
二是教学方式的体验型、多样性。从学生参与、体验的方式来看,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方式可以表现为阅读、视听、感悟、写作、续编、表演、演讲、讨论、辩论等。从另一角度上分类,其表现形式可为情境式教育、背景式教育、拓展式教育、体验式教育、互动式教育、视听式教育等许多教学形式。
二、“体验型、多元化”语文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语文老师需不断强化自我感悟,并做细、做好备课工作,且在运用各种模式时,既做到因材施教,又做到融会贯通。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研究了八种有效的信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并注重于具体运用。
(一)注重营造好奇、兴趣、自主心理,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1、“背景式”教学――此模式突出“引导”功能。开课之时,把背景资料、问题争议、疑点悬念等作为“噱头”、“引子”、“关子”,学生往往会因此迅速集中注意力,他们的思维也会随之迁移到老师的下一句话或稍后讲解。如为了教学好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我在开讲这组课文之前,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利用网络资源,下载苏联儿童与德国兵战斗的故事,下载在中国的中一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并与学生一起观看,不时提提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因现在的学生处在和平的年代对战争年代的背景了解不多,我们就要利用网络资源为载体,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通过这样的课外学习,学生能领悟到:战争会让无数人失去生命,现代战争同样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灾难;通过这样的课外学习,学生能心愿的闸门说出自己的呼吁:“维护和平,反对战争”“ 战争中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我们要和平的环境,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强大而读书!”这样学习这一组课文就很轻松了,教学效果也非常好。因此,老师在备课时结合课题需要,搜集、筛选发生在身边的时事、故事等等,做好背景铺垫,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式”教学――此模式突出“启发”功能。有时可讲到一定的地方不往下讲,引导学生对以后的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小英雄雨来》,我让学生先看课件后感知故事主人公雨来的品质,再默读课文,在学习小组把课文中的六个小故事分解,每人讲一复述一个小故事,然后启发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六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再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小标题,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讲雨来的感人故事,这样拓展延伸,就更能拓宽学生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如讲述“曹冲称象”,当讲到该怎样称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的重量时停住,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称象”,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又如讲完科学幻想故事后,启发学生谈谈自己长大以后对发明创造的理想,让学生大胆地想象。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边听,边动脑筋,发展了想象力。
(二)注重培育参与、合作、探究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力。
1、“体验式”教学(或称“参与式”、“场景式”教学)――此模式突出“参与”、“合作”功能。老师可以供给学生必要的道具,让学生进行“演戏”――亲自扮演故事人物,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去体验和表达人物的内在情感。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夜莺的歌声》,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借助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诱敌―-传信---摆脱”为主线, 让学生扮演德国军官、“小夜莺”、游击队员,让学生展示出各自扮演角色的语言、内心、行动和神情。让学生去表现敌人的愚蠢、凶恶;让学生去展示“小夜莺”的沉着、机智和勇敢。这样让学生主动“体验”、“参与”和“合作”可以加深对课文、故事内容的理解,促使其想象力不断发展。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现实社会活动的“看医生”、“当警察”、“扮老师”等,或者续编小故事,有时还可以拿着图与学生一起看图说话。这些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游戏可以让学生改变社会身份,模仿、预习未来的社会角色,还能丰富他的语言词汇,锻炼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组织能力,使他从中获得快乐,促使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起自信、自立。
2、“展示式”教学(或称“体会式”教学)――此模式突出“探究”、“感悟”功能。首先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辅助下进行自主预习、自我感悟,然后,在老师提供的平台上,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认知成果、感悟体会,并接受师生们的询问、质疑、赞许等。如赣州市组织部为我拍摄专题片时,我上了一节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展示课,先由我的梦想引出孩子们的梦想,孩子们激情飞扬、放飞梦想。一个孩子说:“我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好老师!因为赖老师教了我们两年的语文课,我觉得赖老师认真地把知识传授给我们,耐心细致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我感到很快乐,很幸福!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对我的希望,一定要实现我的梦想―当一名像赖老师一样的好老师!”另一孩子说:“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设计师!设计出未来的电脑住宅、电脑火车、电脑航母、宇宙飞船、宇宙地震探测仪、宇宙接待站,让人类幸福美好!”这种“体会式”和“展示式”教学模式易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思考力及想象力;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也易提升学生之间的认同感,引起学习共鸣。
(三)注重追求关联、拓展、实用效果,有效催生学生的想象力。
1、“关联式”教学(或称“迁移式”、“拓展式”教学)――此模式突出“拓展”功能。基于语文与英语、品德、自然与数学等不同学科之间,在渊源、语法、逻辑、应用等不同角度、层面都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学习迁移”之规律不可忽视,运用得好则可获事半功倍之效。关联教学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阅历,可以启发学生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中寻找联结点,通过对关联信息、拓展知识的比较分析,可以悟出它们的共性、规律及差异。譬如,字词认识、语义理解及写作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人们日常学习、交流的必备能力。若单靠老师的“说教”、“填鸭”式教学和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免过于枯燥、抽象。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课的三首古诗词,借助网络资源在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和诗意后,我就引导学生根据《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的诗意画三幅画,描绘出诗中的景物,表达好诗人的思想感情。若老师将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引入语文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又刺激了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分析、发散思维触角,陶冶情操,培养美感。
2、“生活式”教学――此模式突出“自主”、“参与”功能。笔者注重确立“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实用意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有些标语或广告牌的宣传词、宣传语,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在新课程理念下和信息化的环境下,我们要让“体验型、多元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注入鲜活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最佳落实与体现。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课堂教学 语言能力
随着跨文化交际日益深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重视语用的准确传达。英国的语言学家托马斯(Thomas)认为:在语言交际中,如果一个人犯了语法错误会被认为是语言知识方面的缺乏,能得到谅解;如果一个能说流利外语的人在语用方面出现了失误,则很可能被认为是其不友好或缺乏教养的表现。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也曾说:“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即使说话人用极标准的语法遣词造句,在语用行为上却可能让人难以接受。”由此可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外语使用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避免文化冲突。
一、语用失误的含义及成因
1.语用失误的含义。语用失误是指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从而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现象。托马斯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prag- 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al- pragmatic failure)。导致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以及违背“礼貌原则”都有可能导致语用失误现象的产生。
2.语用失误的成因
(1)不同的语言习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交际中已经形成一整套以本民族文化和社会规范为基础的语用规则,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按照母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选择话语形式。这种忽视对方语用规则造成的语用失误主要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这类语用失误表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以称呼为例: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大嫂”、“大妈”之类,尤其是称呼老年人时都加个“老”字以示尊重或者显示此人的德高望重,如:“老张”、“张老”;然而,如果这些称呼被直接套用在英语表达中就产生了语用失误。在英语国家,“old”意味着老弱残年、时日无多,是最为忌讳的称呼。
(2)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不同影响语言的表达方式。由于受本族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的影响,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按母语的思维方式进行异化推理,导致交际失败。语言学家卡普拉认为东西方语言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使用汉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spirality)的;而英语语言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linearization)的。中国人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常常有摸弄两可的习惯表达:例如,Mary的爸爸病了,她向她的中国朋友倾诉,中国朋友设法安慰她说“Mary,don’t worry.It doesn’t matter”。这显然是套用了母语的思维模式,用“没事的”、“没关系”来安慰Mary;但这一表达却会让Mary认为她的这位中国朋友对母亲生病一事根本不在乎。
(3)违背了“礼貌原则”。在中国,贬己尊人,表现谦逊,是中国式礼貌的重要特点。而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会认为中国人过于谦虚而显得不够诚实。假设你到了一个美国人家里,他给你饮料,你不想要,就说:“谢谢,不要”。如果的确想要喝,说“谢谢”就行了。如果想要又故意推辞,以此来表示礼貌,美国人就会觉得你虚伪。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对别人赠送的礼物总是客客气气,要么说“不要”、“不用”,要么说“我有”,此后再接受。而美国人则比较实际,为表现对对方的尊重,在接受礼物时往往说“太好了,这真是我所需要的it is my pleasure!”。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正常的礼貌用语或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视为是无礼的表现。
二、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过程中的顺畅性和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用能力的高低。语用能力指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避免产生语用失误,需要从常规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
1.词汇教学。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课堂词汇教学中,应着眼于词的辨析,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以及如何创造具有真实语境的句子。词汇教学应提倡情景法而非定义法。“No”的用法:“NO”的语法意义人所共知,但语用功能却常被学生忽略。
-I was robbed last night.
-No! How can that be?
此时的NO表述的是惊讶,此外,遇到久违的朋友,想表达兴奋,难以置信,也可以说:“No!”
2.语法教学。课堂语法教学时,着重与语用知识结合,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英语时态是一个在汉语语法中无法体现的语法范畴。英语课堂上,仅仅告诉学生不同时态表示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是不够的,它有时也能体现说话者的言外行为和主观意愿;如“to be +inf.”用来表示将来行为,常与第二人称主语连用,说者与听者一般是上下级的关系,此语境可能是上级对下级发出指令: “You are to be here by eight.”(你“必须”八点到这里),而不仅仅表达第二人称的主语将于八点钟来到的含义。如果教师把这些因前设语境不同而相异的用法作为语言语用规则融合到时态教学中去,就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会话教学。克列帕和威多逊认为外语教学中,一些教学者有将语言形式与交际功能对等的倾向,在句子类型教学中,学生常常认为命令只能由祈使句表现,提问只能由疑问句表达。而这种定义法显然是片面的。进行会话教学时,既要告诉学生英语句子结构使用的一般规律,又要教会他们活的语言规律和习惯,尽量创设真实语境。例如,英语的祈使句就不一定都是用于表示命令:①Be quiet! ②Have some tea! ③Give me my precious!这三个句子只有句①表达命令,句②、③ 分别表示邀请和祈求。
4.课程设置。要克服语用语言失误,还可以相应调整课程设置,把语用知识纳入教学计划中。增设有关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英汉对比方面的课程,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对比的知识,使他们了解母语与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语言差异,培养其英汉语用差异意识,减少语用语言失误。其次也可通过观看英语国家的电影、电视剧,阅读文学作品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用技能。
除此之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与言语行为有关的“礼貌”、“含义”等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交际价值。比如,在丰盛的聚餐结束后,告别主人是,西方人会使用“Thank you so much for the wonderful evening”感谢语来表示礼貌,而中国人则会说:“I'm sorry to bother you so much.”的道歉语以示礼貌。英语课堂要求我们系统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交际者的语言习惯和特点,对不同语言之间在社交应酬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语用差异作系统的对比分析。
语言映射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该遵循所使用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引导其准确恰当地运用英语,从而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Hymes D.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London: OUP,1971.
[2]BROWN D.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ird edition)[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