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北京市烟草公司在行业信息化建设方针指导下,紧紧围绕北京烟草的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逐步建立起了支撑北京烟草各主要业务流程的、覆盖全市18个区县局的信息化体系架构,在技术力量、实践经验、人才队伍等方面都较初期有了飞跃的进步。笔者通过对北京烟草各专业处室、直属单位的充分调研,以及对部分省、市烟草公司的重点考察,认为北京烟草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如下。
信息化手段举足轻重
信息技术不止是一项技术,更是管理思想、组织形态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用信息化带动烟草行业现代化建设,建设数字烟草的重要决策,结合北京烟草整体发展战略和企业现有的运行模式及业务流程,北京烟草只有尽快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企业运行机制、体制的改进,提升整体竞争力,才能满足服务于首都卷烟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
进入信息化建设提升期
北京烟草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力量、实践经验、人才队伍等方面都较初期有了飞跃的进步,已进入全面提升期。在这个阶段,应该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即借助信息网络将自身庞大复杂的组织结构连接起来,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数据集中和整合,进而实现对组织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提高竞争对手的准入壁垒和赶超成本。
改善薄弱环节
审视北京烟草信息化现状,可以发现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机房建设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未来信息化应用增长的需要; 各应用系统运行环境不一致,硬件资源整体利用效率不高; 管理决策信息化仍处于初级水平,无法为企业整体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知识管理程度不足,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能力低,无法达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要求; 信息化投资力度难以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投资结构不够科学。
构造SWOT 矩阵
笔者根据北京烟草内外部整体环境及目前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状况,运用SWOT分析法模型,对北京烟草信息化的建设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见表1和表2。
根据以上对企业内部优势、劣势分析和外部机会、威胁分析,可以画出北京烟草信息化的SWOT分析图,见图1。
从图1SWOT分析图可以看到,最后得到的加权值位于左上方区域。因此,北京烟草信息化发展战略应主要采取扭转性战略(WO战略),即着重考虑劣势因素和机会因素,努力改善信息化建设当中的薄弱环节,充分利用目前面临的外部机遇,以此来维持北京烟草在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领先地位,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发展战略
遵照《北京烟草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烟草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国家局信息化建设方针指导下,紧紧围绕北京烟草的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出发点,以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和优质服务为目标,建设科学、完备、长效、实用的全面覆盖系统环境、应用系统、管理支撑的信息化应用体系,全面提升北京烟草核心竞争能力”。
从以上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出发,结合“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环境,努力改善信息化薄弱环节”的扭转型战略指导原则,笔者重点针对北京烟草信息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未来信息化3大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战略规划,从而形成北京烟草未来2~3年的信息化建设基本方向和内容。
系统环境发展战略
根据对系统环境建设现状的调查结果,目前北京烟草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数量众多,配置参差不齐,在应用系统需要扩容时,无法整体规划,也无法做到资源的最优利用。而且从烟草行业的发展方向来看,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要突出应用,加快构建行业数据中心,加大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力度,实现“数出一门”。因此,北京烟草信息化系统环境建设的整体工作思路如下:
1.北京烟草未来的信息化硬件平台要达到“统一架构,分步实施,灵活应用,高效运行”的目标,使信息化应用系统所依赖的运行环境体系更加牢固、稳定、通畅、规范;
2.由目前各应用系统各自拥有相应硬件设备的状况,转变为由统一规划管理的硬件环境、标准规范的数据结构来统一支撑各应用系统的业务应用;
3.根据计算机多层体系架构及下一代数据中心设计架构,购置相应的硬件设备,充分利用和集成现有硬件资源,将北京烟草的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整合为集中、统一管理和分配的公共资源池,可根据应用的需求灵活分配相应的资源,并可不断扩充各类资源的数量以满足未来北京烟草业务应用的增长及变化。
应用系统发展战略
根据对应用系统的现状调查,北京烟草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存在难点,不仅对决策支持的力度不够,无法最大程度地体现信息化的巨大价值,而且也为今后系统的统一运维、数据管理留下了隐患。所以,未来几年不仅要建设和优化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促进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和提升,还要加强行业数据中心的建设,使之成为支撑北京烟草经济运行这个核心工作的重要手段。
北京烟草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的整体工作思路为: 围绕经济运行,完善电子商务体系、电子政务体系和管理决策体系建设,并将其建立在“统一的规范与标准、统一的网络平台、统一的技术平台、统一的支撑应用”技术平台之上。规划见图2。
按照应用系统规划的整体思路,应用系统建设重点是完善专卖管理系统、网上审批等电子政务体系建设,促进政务规范公开,提高管理水平、办公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通过建立以“电话访销、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为特征的现代电子商务体系,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目标。
此外,由于管理决策类应用系统属于企业管理中战略层面的范畴,是北京烟草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未来应通过数据共享,集成企业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利用商业智能、辅助决策技术,实现管理层对企业运营和发展的信息支持,为各级领导提供一个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环境。
最后,在目前北京烟草业务应用大集中的情况下,还应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为各个应用部门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服务,并能够支撑和覆盖所有的应用系统,从而实现服务于经济运行的目的。
管理支撑发展战略
【关键词】煤矿企业;信息化规划;基本要求;实施步骤
引言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协调发展地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必须依据煤矿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围绕企业的生产、人才、采购、成本、质量、营销、财务等业务建设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各单位运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合理、优化地安排企业信息化有关的项目。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企业现有业务的计算机化,还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优化煤炭企业流程,进行信息化整体规划。煤炭企业信息化覆盖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信息处理,它不可孤立地建立业务信息系统,全面实现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和操作,实现信息采集、处理、适用过程的集成化。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准确定位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及主要部门业务的发展目标。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方向;了解同类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把握煤炭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资源状况。根据煤炭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及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其次,以层次化的结构设计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由许多功能模块组成,每一功能模块又可分成更细的层次。信息技术标准是对信息化总体架构的技术支持。通过选择或制定标准,使煤炭企业信息化具有兼容性和扩展性。最后,对信息化总体架构中的各功能模块及相应的各项煤炭企业信息化任务进行评估计划,把它分解成为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项目。明确各个项目的功能、预算、时间等。按具体项目重要程度和煤炭企业财务情况做出安排
三、保障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
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涉及的技术难度较大,内容较多,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保证规划按时、保质、保量进行,煤炭企业应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建立煤炭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机构可分为领导决策层、企业信息化组织协调及技术支持层和实施执行层。1)煤炭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他们为领导决策层,从全局上权衡、协调、审定、决策以及组织企业信息化实施;保障实施煤炭企业信息化系统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为煤炭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营造良好环境。2)煤炭企业信息化办公室。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牵涉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必须设置一个组织协调煤炭企业信息化办公室来负责日常的工作。3)专家组。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工程技术以及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专家组要有本企业专家,同时,还必须邀请社会专家、IT专家与经营管理专家以得到智力支持,共同组成专家组。5)煤炭企业信息化实施组织。实施执行组织要按照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进程,具体分为多个项目小组。项目组是实施执行小组的执行单元,由项目负责人直接领导,选择若干专家和业务人员组成。项目组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项目负责人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人物,要选拔德才兼备、威望高、信息工程技术过硬、又有经营管理经验的技术干部担任。
2、制度保证
1)煤炭企业管理措施保障。采取强制措施清除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各种障碍,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2)建立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主要制定和规范煤炭企业业信息化的评审制度、实施模式等保障制度。3)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在煤炭企业中稳定一批懂企业管理又通IT 的中坚技术力量,特别是选择几个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精英,他们在信息化规划中能发挥重大作用。煤炭企业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系统培训,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建设队伍。
3、技术保证措施
一方面,针对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及我国煤矿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状态,吸取各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教训。如:一些应用系统分别找不同的合作伙伴分散开发,缺乏统一的控制和协调机制,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所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选择几个长期的IT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联盟。另一方面,针对煤炭企业信息化各个应用系统,由项目实施小组与会同相关部门编制面向不同使用者的培训计划,并负责培训,如:面向全体使用人员的使用培训、维护培训和面向领导和管理干部技术业务培训等。
四、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长期的工作,信息化规划是这一工作的指向标,通过信息化规划可以确定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和步骤,通过分阶段实施来降低信息化工作的风险。只有做好全面、细致的信息化规划工作,准确把握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战略层面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年松,曹维运.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
关键词: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可以在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对帮助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效率,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型集团企业资金雄厚,管理相对完善,信息化基础普遍较高。但受资本结构多元化,产业多样化,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约束多等方面的限制,在信息化规划方面存在很多风险。如果不做好信息化规划工作,就会带来整个系统的不稳定及巨大的浪费。
一、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中的风险
(一)与企业战略脱节的风险
企业战略是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支持业务战略的实现,而IT战略是IT规划的总纲,它定义了信息化的使命、愿景和原则。集团企业热衷于制订企业的战略,包括成长战略、创新战略、经营战略等等,涵盖了从内外部环境分析到目标及措施的描述,
在我国集团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实施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没有清晰定义的IT战略,未能根据企业战略同步调整信息化规划,导致信息化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脱轨,仅仅在形式上给出了与业务战略相一致的描述,但实际上对企业和电子政务战略的有效支持自然无从谈起,这种将信息化规划与企业战略人为剥离的做法,最终使企业信息化规划IT战略缺乏与业务战略相结合。
甚至有一些集团企业盲目认为标杆企业的规划就代表了信息化趋势,因此在制订信息化规划时完全不顾自己的战略方向,照抄标杆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方案,最终导致信息系统应用无法适应业务和技术的变化。
(二)缺乏专业信息化规划的风险
目前,我国集团企业前身大多为老企业,其业务比较复杂,信息化建设起步晚,缺乏专业的信息化规划部门,而直接将信息化规划交给信息部门负责。企业中的信息部门做规划时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问题的解决上,却忽略企业战略层面宏观把握。同时企业缺乏既懂企业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管理人才,给集团企业的信息化规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风险。
也有很多集团企业将信息化规划工作直接委托咨询公司,咨询公司牵头的规划虽有成熟方法和丰富经验,但也存在很多缺陷。由咨询公司进行的企业信息化规划往往和企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根结在于咨询公司不易深入企业的实际运作,无法把握症结所在,导致其制订的信息化规划只能从宏观上把握正确方向,却无法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三)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的风险
目前,我国集团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大多仅限于操作层面和单项应用上,由多业务模块组成的集团企业,由于各子公司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需求和建设重点也各不相同,缺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作为集团层面的信息化规划很容易忽略集团与子公司,子公司之间互通的整体网络及系统平台规划,从而陷入业务模块各行其是的误区。
集团企业的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的目标是要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和应用,建立企业的信息基础平台和架构,从而加强企业操作层的应用系统的系统性、管理层的集约性、决策的可控性。如果集团企业层面不能有效地实现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上监管各分、子公司和项目部,那么集团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将成为空谈。
(四)信息技术选择的风险
信息技术选择风险是导致信息化规划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做信息化规划时,集团企业大多受市场最低价格中标的思维定势影响,恪守“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在软件选型、硬件选型,机房建设到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均走低端路线,这是直接导致信息化规划失败的原因。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盲目追求廉价产品只会导致系统和设备加快被淘汰的速度,增加了企业再次投资的成本;另一方面,作为集团企业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其数据库平台至关重要,一旦发生软件或者硬件上的泄密,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最佳的信息技术选择是要与业务需求相匹配,有效控制成本。
IT管制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对于集团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也非常重要,往往被企业所忽略。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不是系统上线就结束,更多的工作在于系统的推广、维护和优化。信息系统的风险会随着企业对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企业对信息化依赖加强的同时逐渐暴露,如信息安全的隐患、系统故障给业务带来的影响等等。
二、解决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风险的对策
(一)结合企业战略制定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规划是以企业战略为指针,顺利推进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要与企业的战略规划结合起来。集团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应横向紧密结合企业内部管理、经营活动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三大块内容。同时,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企业战略、管理和业务变革的过程。
结合企业战略制定信息化规划需要研究集团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其品牌措施、经营战略人才战略、创新机制等,并对信息化战略的制订进行指导;切实做好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调查工作,从硬件、网络、安全、人员、技术、资金、制度等方面入手,分析企业内部管理、经营活动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三大块内容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并确定最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基础数据、业务需求等;对企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最新的信息技术、产品进行全面了解,根据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所描绘出的蓝图中各种业务与技术标准,选择最适合集团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技术。
(二)成立专门的信息化规划部门
我国的集团企业在信息化规划上应逐步摆脱对信息部门或咨询公司的依赖,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信息化规划部门。信息化规划部门以集团总经理为中心,以集团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他们熟悉集团以及各分子公司的职能战略,并能在方向上把握集团层面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和预算,因此可以对企业流程进行深入剖析,直接参与制订信息化规划,同时负责协调规划制订过程中管理层与业务层、集团与各子公司之间等各方面关系;集团企业的信息化规划部门要不断通过课堂、网络培训、以及大型项目锻炼等方式,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建筑业管理的人才,为集团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提供人员技术保障。
(三)通过业务整合完成整体规划
集团型建筑业企业的信息化规划目的就是要消除信息孤岛,使信息系统在集团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管理、设计与实施,不可避免的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包括重组和优化。受传统工作方式及观念影响深,加上信息化管理在建筑企业短期内看不到效益,进行业务整合、消除割裂,必然会受到重重阻力。应坚定以经营管理为方向,以企业内部管理为信息存储中心,推动集团与各分、子公司及工程项目部打破组织壁垒,提升供应链中所有组织的绩效水平,达到整体规划目的。
(四)结合企业实际特点进行规划
集团企业在做信息化规划时,要对知名度较高、较为成熟的软件商进行考察,对软件的硬件运行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并结合集团企业和行业的特点对软件商提出测试和现场演示的要求。保证每种业务模式的动态数据都能实现实时传输、实时监控和预警管理。这些都需要由企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特点,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做好信息化规划工作。
三、结语
对集团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登上国际舞台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集团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化规划的重要性还未引起足够重视。集团企业应遵循科学的方法,成立专门的信息化规划部门,结合企业战略制定信息化规划和企业实际特点,通过业务整合完成整体规划制定企业长期、中期、近期信息化战略,合理规避信息化规划中的风险,有效保证规划的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高颖.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方案探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40
[2]何强.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煤炭技术,2008,7
[3]樊增牢.浅谈发电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5
吴亮是一个工作积极认真的人,平时不断钻研信息化新技术,费尽心思琢磨着怎样才能做好信息化。希望帮助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
但实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容易。就从最基础的信息化规划来说,这两年,他自认为深思熟虑规划总是不能顺利通过。
第一年,老总看完信息化规划,曾笑吟吟地对他说:“规划里的ERP、CRM这些新名词都是什么意思,让人听不懂……”
第二年,老总又说:“我就知道,企业管理是要管好财务、生产、经营,现在企业最重要的问题是销售、回款。你准备上那些系统,能把今年的销售额提高几成,能把回款增加多少……”
得到老总的反馈,他马上着手修改。第一年在信息化规划里详细解释ERP、CRM 等英文缩写词的含义,尽量避免使用这些缩写词。第二年又补充了信息化系统的效果评价内容,比如,某企业应用ERP前后,财务报表提交时间、资金周转周期等方面的变化数据。
为了保证这次的信息化规划能够顺利通过,吴亮开始搜集信息化规划方面的资料并认真学习。一旦有机会,他还参加一些研讨会、沙龙活动,与同行们交流经验。
总结前两年的不足,又经过与同行交流学习,他自认为掌握了一些制订信息化规划的方法。 随后,他开始琢磨新的规划了。他早早地把规划的任务布置下去,一方面派人收集医药行业重点企业往年的信息化规划资料和医药行业信息化最新进展;另一方面派人整理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化需求信息;他自己也抽时间了解最新的信息化动态。
经过前后近两个月的调研,他们精心编制一份信息化规划报告。这份报告全面分析了华生药业信息化现状与不足,医药行业信息化现状与趋势,重点竞争对手的信息化情况,华生药业业务部门的信息化需求以及信息化规划的几个设想等。
随后,他颇为满意地交给领导。没想到,年后上班,在第一次企业计划讨论会上,他获知信息化规划又要被搁浅。
满腔热情顿时变为懊恼,他不由情绪激动地询问原因,老总还是笑吟吟地对他说:“你们这个规划的确很宏大,涉及内容全面又细致,还提出流程重组,但问题在于,我们企业当前拓展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量才是最关键的。而且企业现有流程是积累了多少年的经验形成的,就算有问题,也不能随便说说就改,回头我再考虑考虑……”
老总的一席话,说得吴亮无言以对。他又失落又沮丧,但转念一想,老总说得没有错。
企业都追求实际效益,不可能不计成本地投资一些看不到实际效果的信息化系统。企业现有流程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些流程也有其存在的道理,一下子改掉,也是不可能的。
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逐步成为城镇规划编制和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极大提高了城市规划水平和效率,并在人类社会城市规划进程中为城市规划龙头作用的体现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平台。
新的《城乡规划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二是更加注重规划的法定性和稳定性;三是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四是更加注重保护资源;五是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制度进一步完善;六是更加注重监督和规划的实施;七是对规划编制单位提出新的要求;八是更加强化法律责任。因此,各县(市)、区、镇(乡)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全面贯彻《城乡规划法》,尽快把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行政许可、批后监管工作纳入到《城乡规划法》的轨道上来。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法》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意味着在新法的指引下,规划信息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规划信息化的发展如何能较好地应对城乡规划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变化,规划信息化建设支撑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职责。面对全面实施《城乡规划法》而引起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规划管理模式的变动、管理程序的调整,都需要信息技术支撑部门的跟进。因此,及早研究和谋划才不至于陷于被动。
我县城镇规划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在规划编制、规划设计、规划管理等多方面推进信息技术已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县已有20多个乡镇正在建立农村社区,全行业初步达到了图形数据管理数字化,规划设计可视化和方案成果网上展示;大多数城市政府规划部门所建立的政府专业网站,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及图文一体化的公共平台实施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实现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对完善和指导当前规划信息化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又对规划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我县规划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
从1990年《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到2008年《城乡规划法》正式施行的近20年时间里,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划法制建设为规划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环境,规划信息化建设也促进和推动了规划法制建设。《城乡规划法》对新时期规划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给规划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规划管理方面,《城乡规划法》强调城乡规划综合调控的地位和作用,完善了“一书三证”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制度和公众参与的制度框架,确立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强调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全过程的民主和公开。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规划信息化应尽快完善“一书三证”的规划审批信息系统的建设,采用GPS、遥感等技术增强规划监督检查,完善规划服务网站,增强规划公示的参与力度,丰富规划参与内容,并开展城乡规划信息资源的整合,确立城乡规划信息化一体化建设体系,尽快将城市规划信息化的建设成果应用普及到各区县的规划管理部门。
2.在规划编制管理方面,在《城乡规划法》“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下,各地都在开展城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规划编制任务加重,对规划编制成果的科学性也有更高的要求。应建立规划编制管理平台,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借助高新技术加强对城市发展重大问题的前期研究,建立规划成果数据库平台,规范规划成果数据管理,实现各类规划成果的衔接,指导规划成果的实施和管理。
3.规划数据共享方面,“三规合一”是规划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规划法》第五条规定,城乡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目前城乡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大规划间就存在内容不一致、相互衔接差等缺陷,不利于城乡发展。需在统一规划目标及统一空间管制基础之上,加强数据标准和数据共享机制的研究,统一空间数据管理,协调和衔接各类规划。
针对《城乡规划法》对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以下结合珠海规划信息化建设实例,对规划信息化发展的思考进行详细阐述。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意味着城市规划管理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城乡一体规划信息化最关键的是规划数据整合,建立统一的标准,形成健全和完善的机制,最终实现在统一的平台上互通互联,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珠海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在市域骨干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市——区规划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介于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中间环节,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严格规划实施的管理。控规成果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的必要依据,目前控规成果数据的管理尚不能满足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主要体现在上下层次规划成果衔接不足、与规划历史数据和现状数据的时态关联不足、与实际规划业务审批管理的联系不足等方面。
建立一整套规划成果及基础数据的数据标准,完善的数据采集、监理、入库、更新、维护、分发和共享机制,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规范性。
规划数据的时态关联。城镇规划数据信息来源于过去,存在于现实,并在现实中发生变化,是一组动态变化的信息。因此,基于时空约束条件,我们设计空间数据组织和地块编码关联性,用于实现对历史信息的动态回溯以及历史信息、现状信息和成果数据的关联;
与上下层次规划成果的关联。控制性规划成果数据库作为珠海城市规划空间数据库的子库,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数据都存在着逻辑上的派生关系。将规划成果数据先分成不同规划区域,再分为不同规划层次:总规、分区规划、控规,明确各区域数据的不同规划专题信息,定义各规划专题间的层次关系,理清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珠海市统一的地域划分编码体系下,利用地域编码建立各层次规划成果之间的关联,实现规划成果在时空上相互衔接。
关键词: 信息系统;管理;ERP(企业资源规划)
1 概述
江苏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水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取水口。其作用是:增加了南水北调的供水能力,提高了里下河地区和通南地区的灌排标准,促进了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的航运发展,为苏北地区改善水质、沿海冲淤保港、实施滩涂开发提供了充足水源。是一项以引水为主,灌溉、排涝、航运、生态、旅游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设施。
引江河管理处从1999年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泵站调度、船闸管理、机动抢险、电力传输等进行控制、监测、管理,有力地提高了枢纽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的发展,厅系统、各部门的信息交换越来越广泛,管理决策所需信息的类型越来越多。单位对管理的水平,安全的要求更高,原有信息方式和单项管理系统都无法满足发展要求。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适应新形势下管理处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可靠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已愈来愈成为管理处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2 总体规划
江苏水利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推进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业务系统统一应用平台,将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水利日常业务工作中,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和提高水利行政管理效率。
3 开发方式
目前信息系统开发主要采用两种模式,即:C/S模式和B/S模式。C/S方式的优势是:运行效率高、数据使用灵活,C/S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不适宜集群使用,系统维护困难。
B/S方式的优势是:使用灵活、适宜集群使用,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B/S方式的不足之处:数据维护困难,即便技术人员也难以开发出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系统或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只能提供常用服务功能。引江河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的是一般水利应用系统的数据支撑和服务支撑,对数据的使用一般以查询、表现、分析为主,涉及数据的修改较少,操作人员对GIS技术掌握要求不高,对软件研发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基于数据使用方式、使用对象、功能需求、开发成本及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和今后业务应用的扩展等多方面的因素,整个系统开发采用B/S模式。
4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由水利信息采集、监控、水利信息网络、水利数据中心构成。其中水利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水利信息网络、水利数据中心,全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统一由专人运行与维护。按照省水利厅数据中心建设的基本技术要求,建设负责汇集、管理全处的水利数据(江苏水利数据中心泰州引江河节点),并与省厅水利数据中心的专网互联互通。建立数据中心管理与维护机制,完成信息接收处理,实施信息资源收集与整合。建立信息接收处理交换系统,实现全省各级水利部门的网络互联互通,为全省水利部门的各类水利业务数据提供高效、安全、统一的传输平台。对现有的水利信息网络现进行整合优化。并且制定统一的网络安全策略,提高网络和信息的安全性。
引江河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江苏水利的一个子系统,要建立标准端口,与省厅的信息系统实现对接,实现信息的互相交换,资源共享。并要实现我处与全省各级水利部门的网络互连互通。进一步配合省厅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与我处有关的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水利数据库和水利地理空间数据库,服务平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交换系统、信息服务与系统、基本运行环境、安全备份等系统建设。
5 水利信息保障环境
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由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相关政策、投资和人才队伍等构成。进一步按照省厅统一要求,做好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水利信息化。
“十二五”是我处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处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在继续依托重点工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抓好数据资源集成,业务应用整合,技术条件更新,推动水利信息化全方位、多层次、协同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强管理维护,保障正常运行;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良性发展,把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成效列入单位和领导绩效考核的内容。进一步促进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的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依据“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分步建设”的思路,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原则,遵循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和信息工程运行管理的有关规程,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要求组织实施。
6 水利信息安全体系
依托我处防汛防旱指挥系统、水利数据中心、电子政务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按照水利厅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技术要求,制定我处统一的水利信息网络安全策略,重点做好内部网络边界防护、病毒防治、日志审计及安全认证等安全管理工作;根据网络的重要性和应用系统的程度、安全风险等因素,划分安全区域,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推动不同信息安全域的安全互联,形成以物理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体系,提高网络与信息的安全性,确保信息系统可靠、高效运行。根据互联网的有关管理规定,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统一全省水利信息专网的互联网出口,满足信息安全、资源集约、统一管理的需求。
7 结束语
《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2011-2020)》中,把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省水利八个方面的主要建设任务之一。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管理处对信息化的要求比以往都显得迫切,结合2011年底开工的船闸二期工程,我们相信,“十二五”期间,将是我们单位信息化发展大有可为的黄金时期!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11.
[2]江苏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现代化发展规划,2012.12.
[关键词]市政;信息化;规划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18-0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推动市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从管理桥梁、道路等基层设施,到水、气供应、污水处理,以及城市园林等的管理工作,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市政管理的综合水平。因此,建立、健全市政管理的信息管理体系,能够从技术上提高市政管理运营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1]。
1 市政管理中引进信息化管理的难点
在电子政务的大潮下,市政管理的各部门,通过引进信息化技术,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增强各专业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促进办公自动化体系的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原因和市政管理的复杂性,使得信息化建设还有需要改进的许多问题。
1.1 健全信息系统
由于市政管理的综合性特点,使得各下属的管理部门之间,不易协调系统化管理,使得信息管理的升级改造,相对滞后,另外由于各个市政管理子机构,虽然都应用了信息系统,但其自身的职能的差异,导致所应用的数据也出现了差异,使得信息系统的交流、不能体现及时性,也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存在;而由于市政管理各下属机构,使用的数据标准各异,技术路线的差异,且交换数据的平台尚未建立,也使得各下属机构的信息各自孤立,不能有效的实现数据共享[2]。
1.2 提高IT管理的运行方式
市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设计到运行,都需要拓宽信息化覆盖的领域,加强基层数据库的建设,提高该系统的应用范围,提高信息化设计和运行的质量,从而创建新型管理模式,优化组织机构,同时促进资源的共享,使得市政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无缝链接。
2 加快市政管理的信息化的进程
2.1 加快市政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能从总体规划上,实现市政管理信息的共享,这既可以强调管理的统一性,也可以节约资源增加效益,在市政管理业务中,通过加强市政管理各部门的联系,提高信息的公用性和安全性,对影响人们群众生活的基础项目,应开展信息公开查询业务,以方便群众检索、问询,以阳光、透明的政务形式,促进与市民之间的沟通,切实为市民提供信息便利[3]。
2.2 健全电子政务体系的管理
我国电子政务的相关规定,对职能部门的往来文件,上、下级政府部门的业务往来,都有明确的标准、制度,因而,市政管理各部门的专业管理工作,也应按照自身行业的特点,进行规范运作,以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同时转变管理理念,将为人们群众服务的理念,贯穿与政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从而切实体现市政管理体系的社会服务功能[4]。
2.3 加强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
通过多途径方式,加强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市政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性,提高容错控制的技术水平,同时优化故障恢复的功能,以体现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及时性。随着市政管理业务的拓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强市政管理和新技术的衔接,从而健全信息安全体系,从应用软件到管理软件,不断的完善、提高其工作性能,以高效的无缝链接方式,使得该系统的管理,不仅有开放的标准接口,也有利于各种业务的开展,同时提高信息化项目的投入资金,并完善管理资金的模式,合理优化效益的分析机制,完善项目的运营方案,以达到提高对项目监控的能力,以确立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向,从而促进市政管理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3 优化市政管理系统信息的结构
市政管理下属的子机构,由于其专业各异,使得管理工作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市政管理涉及了基础建设、供水供气、以及园林绿化等方面。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管理模式的同时,也使得管理系统出现不同的管理层次,其层次的划分,从信息传输方式的差异,到应用范围的各异,呈现纵横的层次结构,每层均有独立的工作性能,能够有利于逻辑平台的分解、统一。从切入点上,明确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向,同时也提高了新系统的辨识度,顺应了信息平台的建设,从而实现了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并以其可操作性提高了信息的保障功能,以适应该系统的升级改造、以及扩容的发展要求[5]。从结构上,加强了数字化信息管理的升级改造,科学、合理的整合系统内的信息资源,通过构建各层次的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拓宽视频服务的业务,优化市政管理的管理结构,完善系统内部管理的网络目标,切实健全数据技术的系统服务机制,通过数据交换的方式、实现数据的接入、以及应用和推广。
4 加强市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4.1 应用数字化进行市政管理
通过行业监督系统,推进市政管理各部门的工作。在市政管理系统中,加强数字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从而提高对各专业部门的管理,加强行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市政管理的内部业务网络化,提升各部门管理工作的水平的同时,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各部门的规范化建设,应用数字化技术对信息进行整合,充分体现市政管理的服务功能,加强服务体系的管理以及信息化建设,建立阳光的政务体系,促进市政各部门管理的规范化,同时规范整个管理流程、对管理的细则、所涉及的人员、以及市政管理工作的内容等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往来文件,应用加密确认的处理方式,实现电子公文的安全传递,以完善公文单轨传递的制度,推广办公无纸化的进程,同时加强市政管理各部门间的合作。
4.2 提高信息的实用性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的逐渐普及,也提高了市政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数据库的数据积累也不断的增加,对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高效的管理,并合理的进行应用,需要在建设信息管理的同时,提升各部门业务的统一性,对基础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市政管理各部门的专业信息,加强其数据的整合,从而有效支持市政管理方案的制定,同时提高市政管理系统的规划评估能力。在为市政决策服务的同时,该信息系统还应加强和市民的互动,通过建设门户网站、短信平台的建设、以及微信业务的拓展,从而实现和市民之间的互动,该互动系统,不仅可提供给市政管理部门信息的平台,还可以为市民提高反映市政相关问题的平台,从而促进市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市政管理部门工作效率。
结论
市政管理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在信息标准的条件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供气等项目、以及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工作中,但由于市政管理的综合性特点,使得各下属的管理部门之间,不易协调系统化管理,使得信息管理的升级改造,出现相对滞后的情况。因此,只有通过办公自动化,实现内部管理网络化,才能切实提高市政管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市政管理各部门的资源共享,并且对公文的传递提供安全性保障,同时为决策层提供数据、信息服务,这些措施的应用,有利于切实提高市民生活的便利程度,从而提高市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江爵伟. 市政管理信息化规划的探讨[J]. 现代计算机,2012,13(9):76-79.
[2]王磊,顾景文. 规划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决策程序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2012,23(3):13-16.
[3]宋小冬. 关于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分析[J]. 城市规划,2012,22(6):44-46.
一、基本情况
(一)应急能力建设方面。我市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览,相继编制出台了常见自然灾害、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126个综合和专项应急预案,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应急预案结构和体系,基本实现了政府、部门间应急预案相互衔接,明确了各类型突发事件应对机构和响应流程,发挥了应急预案防范和处置灾害事故的基础性、指导性作用。在总体依托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力军的基础上,在森林消防、防汛、医疗救护、电力、通讯、交通、海上、城镇燃气等各重点领域建立行业保障需要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加强市、乡镇、村三级联防联控救援队伍建设,建成了包括消防救援、卫生应急、心里干预、道路抢险、水上搜救、气象、防汛、森林防火、地震救援等53支镇级应急救援专兼职队伍。把培育发展社会志愿者救援力量纳入全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体系,现已建有社会义务救援队2支、红十字救援队3支、危化品企业应急队伍5支。
(二)信息化建设方面。目前社会应急救援报警信息以公安110指挥中心为主要信息枢纽,各领域应急值班电话为辅助,实现应急救援报警信息的收集。同时建设有防汛视频会商系统、森林资源监控系统、地震信息预警系统、山洪预警信息平台等风险监测和应急预警、会商系统。在机构改革后,我局通过组织到有关地区参访学习、与有关软件公司研讨交流、学习上级有关规划文件等形式开展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前期调研活动,目前尚处于建设地址规划中。
二、存在问题
(一)应急能力建设方面。一是应急领导机构不明确。机构改革后应急委和减灾委改组进度慢,制约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二是市、镇、村三级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不够平衡,乡镇以下力量缺少,基础偏弱、能力薄弱;三是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有待于大力加强,专业领域救援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社会救援力量缺乏规范性管理和政策支持;四是应急救援高精尖特色装备配备和应急物质合理储备还难以满足需求要求。
(二)信息化建设方面。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进度较慢,在统筹应急指挥调度和应急资源管理调度等方面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撑,应急管理整体信息化应用程度相对薄弱,研发应用力度不够,创新技术水平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展。
三、规划建设
(一)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化总目标,改组应急委,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建立应急管理规划,创新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二是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组织专家或社会技术服务机构,统一疏理、调整、整合全市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架构,理顺新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完成总体应急预案、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类专项应急预案修编;指导协调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做好应急预案修改修订,推动做到上下级、综合与专项、政府与企业之间应急预案有效衔接和有效联动,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效应。三是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协调联动和会商制度。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加强与驻地军队、民航、铁路、红十字会等单位的应急联动,形成对接机制,满足特种任务需要;完善与公安、消防、气象、水利、环保、自然资源、森林防火、交通运输、海上搜救等部门在监测预警、应急决策、救援力量使用等方面的联动机制。建立会商制度加强日常应急管理情况沟通、信息互通,定期分析研判事故灾发生、发展趋势,做好风险分级管控和防范化解工作。四是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制定强化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全市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快提升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整体能力,加快实现全灾种、大应急的技术战术能力提升。同时大力支持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建设。推动基层综合性应急队伍建设,加大基层应急指挥和救援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五是优化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开展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资源普查,建立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统一调度的装备物资信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加大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抢险救灾装备的采购和装备。通过引入应急救援装备物资企业有偿储备的市场办法和借助社会力量应急救援公益物资储备,全面加强××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工作。
(二)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快推动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国家、省关于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具体要求,立足指挥调度、值班备勤、资源整合等功能,建设集通信、指挥调度和管理一体化、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综合应急指挥中心。
到201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进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0.79。
1.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和区域宽带协调发展。到2015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7亿户,其中光纤入户超过7000万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光纤到村。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6500吉比特每秒(Gbps)。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用户数超过4.5亿,LTE实现规模商用。互联网网民超过8.5亿人。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规模商用。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数字化,80%实现双向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制造业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中等收入国家领先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建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9%。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系统软件、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集成电路芯片规模生产工艺达到32/28纳米。
3.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以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为基础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85%,地市级和县区级政务部门分别平均达到 70%、50%以上。电子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政府延伸,基于互联网的政民互动逐步普及。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信用、综合治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一批重大业务协同应用取得实效,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
4.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初步形成支撑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规范可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覆盖70%以上的城乡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省范围内即时结报。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8亿,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5.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掌握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建成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比例大幅提升,基本形成技术、装备、系统和服务一体化支撑能力。
主要任务
一、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
1.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普及。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应用,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促进研发流程变革和模式转型,实现多专业、跨企业研发协同创新。加快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原材料工业集约化、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消费品工业精准化生产方式。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动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
2.推动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促进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以集成应用支撑业务流程优化,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化、运营一体化和决策科学化。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一企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
3.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推动制造企业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回收处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加强备品备件管理、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网上支付结算等增值服务。继续深化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4.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应用,提高绿色研发设计能力,加大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建立健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价体系,改进资源能源需求侧管理,提升资源能源供需双向调节水平。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专用测控一体化技术,建立健全符合行业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特点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
5.建立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估认定体系,推广行业评估规范,指导中介机构开展重点行业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健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支持面向具体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加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地方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和监测,完善区域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适应服务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1.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鼓励工业和商贸流通领域骨干企业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推动中小微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
2.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物流发展的融合创新,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鼓励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和服务模式。
3.提高服务业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提高金融宏观调控和综合监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消费金融发展;围绕增强普遍服务能力,提高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积极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环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四、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民生活、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信息强农惠农。
1.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多方共建的原则,加快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村为节点、县为基础、省为平台、全国统筹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集约建设涉农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和农业综合基础数据库。发展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丰富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应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向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促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模式。
五、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六、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
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为加快社会事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七、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
发挥信息化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实现精确高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1.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立足城市功能和空间生产力布局,依托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深化空间地理信息应用,推动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运用感知、传输、智能计算和处理技术,增强城市空间要素的可感知度,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2.推进社区信息化。推动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鼓励建立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优化区(县、市)、街道、社区等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流程,为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提供支撑。
3.提高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公共场所、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智能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体系。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扩大监控监测覆盖面,加大对维稳、反恐、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信息的综合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健全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应急响应和灾难救助机制。
八、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继续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不断增强公益性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身份标识,完善以居民身份证信息为基础、相关职能部门业务信息为补充的人口信息资源库,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机制,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支撑。
2.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利用力度。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制、国土资源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3.发展先进网络文化。实施先进网络文化发展工程,鼓励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化产品,推动网络知识的创造、整合与传播,增强信息化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引导数字内容资源制作、传播和利用,提高数字内容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建设数字内容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游戏动漫等新兴产业。
九、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把握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的机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以宽带普及提速和网络融合为重点,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1. 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完善业务节点国际布局,提升国家骨干网传输能力。采用多种技术推进光纤向用户端延伸,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提升用户端接入能力。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空间布局,实现互联网信息源高速接入。
2.促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布局。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抓紧开展IPv6商用试点,适时推动IPv6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加快推进IPv4向IPv6的网络过渡、业务迁移与商业运营,在设备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环节形成较完善的产业和协同创新链条。
3.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综合考虑业务需求、设施配套、信息安全保障等因素,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规模化、集约化、节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强统筹管理,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内容分发网络(CDN)。
4.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组织实施三网融合全面推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规划,加快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标准体系,加大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新兴融合型业务,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强三网融合法制建设,强化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监管,建设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
5.优化国际通信网络布局。
十、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加快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资源等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重要基础设施的精准管理和高效运行。
1.加快建设智能电网。
2.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客货运输票务、单证等的联程联网系统建设,逐步完善高速公路全国监控、公路联网和不停车收费系统。
3.提升基础性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进程,构建布局合理、动态监测、信息共享和科学决策的水利智能应用体系,强化水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环境资源监测系统,建立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等基础性资源全程动态监测、污染源控制、生态保护信息系统,提高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的预警、决策和执法能力。
十一、着力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十二、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政策措施
1.完善产业政策。取消或下放一批信息领域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管理事项,优化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程序。放宽信息咨询设计、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电信市场,降低互联网企业设立门槛。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政策,加大信息技术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加大对民生领域以及金融、电力、铁路、交通、水利、农业等战略性行业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推动形成安全可控的技术、应用、产业良性发展循环,提高信息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在企业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2.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有关产业发展专项等,加快推进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挥财税金融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大对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宽带应用服务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完善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扶持政策。落实国家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公共服务、基础教育等领域宽带接入工程建设。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适应新时期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对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订。继续推进电信、广播电视传输等信息化立法,加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出版、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服务等管理办法,逐步完善网络市场准入、网上交易税收征管、电子证据、电子支付、电子合同等相关管理规定。积极参与研究制定相关信息化国际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