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范文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

第1篇: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范文

一、通过《儿童文学》的讲授,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儿童的被发现在西方不过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师范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很有必要的。有人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儿童就是一张张白纸,教育者可以任意描绘蓝图。”并按照功利标准,把儿童简单分为聪明、听话的和笨的、不听话的两种。学校里,老师们把学生分为优等生和差生两种。小学课文里介绍得最多的,也让老师们感到骄傲自豪的是聪明的、听话的、懂事的孩子。如《怀素写字》中的怀素;《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梅兰芳学艺》中的梅兰芳;《沉香救母》中的沉香;《少年王冕》中的王冕等等,这些孩子的特点就是聪明、懂事、听话,俨然是个“小大人”。小学课本中最稀缺的就是顽皮捣蛋的孩子。这样的一种现象似乎暗示了:听话、聪明的孩子是正常的,顽皮、捣蛋的孩子是不正常。老师们也为能教导到“优生”而暗自庆幸,为教导到“差生”而自认倒霉。教育的功利性使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误入歧途,也催生了一些错误的教育策略,如“满堂灌”“题海战术”等等。那么,儿童是什么?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最先为儿童呐喊: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独自存在,成人要懂得“尊重儿童”。他把儿童比喻成“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认为教育者应该尽到保护树苗的职责,避免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幸夭折”的命运。他认为教育儿童的过程其实是保护儿童避免受到文明中病态东西污染的过程,是保证植物能够有机地、自然地、健康地从内部生长出喜悦的果实的过程。这就是卢梭的“植物说”。它相信儿童降临人世,不是空手而来,而是带着上一代的生物遗传基因和文化基因而来的。每一个儿童都是一粒独一无二的种子,都需要得到尊重。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些种子,尊重它们,让它们自由成长。如作家笔下的长袜子皮皮,如果从教育的功利标准评价,皮皮九岁了,连最简单的加减算术都不会,在家长老师眼中应该是个“差生”“问题孩子”。可是九岁的皮皮却能一个人生活,力气大得能举起一匹马,有正义感,懂得分享,懂得生活,懂得宽恕,心态乐观,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孩子。虽然也有缺点:有时满嘴瞎话,有时开点玩笑,有时戏弄戏弄别人,但是谁能说他不是个好孩子呢?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笔下的小豆豆,一年级的时候因为上课时爱掀桌盖、等待“宣传艺人”和跟燕子说话等行为,被班主任认为是“问题孩子”,勒令退学。后来转学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鼓励下,小豆豆快乐成长,成为一名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这些事实说明:儿童不是白纸,成人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儿童应该是种子,他依靠自己的基因成长。当桃子长大成桃子时,我们应该尊重它,而不是指责,妄想得到苹果。种子成长的过程需要的是物质和安全的保障,这些是家长和老师们该做的。

二、通过《儿童文学》的讲授,让师范生认识儿童文化

挪威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布约克沃尔德认为,儿童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他们自身拥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儿童世界具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点,儿童文化自然也就有别于化,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存在于化之中。成人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不断建构着文化意义上的儿童。朱自强先生把儿童文化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本能的缪斯”――儿童文化的艺术性,二是“儿童”:游戏者――儿童文化的游戏性,三是“天真的生物性”――儿童文化的生态性。下面,结合作品,认识儿童文化。

(1)儿童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儿童文学大观园中想象意味最浓的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神话传说、童话、卡通动漫等,这些体裁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根植于现实但又超越现实,体现出强大的想象力,儿童读者最能从中产生共鸣。柯岩的儿歌《坐火车》写的正是儿童游戏的想象:“小板凳,摆一摆”就是火车,“我”坐上去手转转就是开火车,小朋友们坐板凳就是坐火车。谢采筏的幼儿诗《蘑菇》,描写“撑伞的我”通过森林时,由于森林的魔力作用会使“撑伞的我”变成一朵蘑菇,真是个奇妙的想象。彭俐的幼儿诗《长颈鹿》中描写小长颈鹿的脖子是因为不断寻找妈妈的原因才变长的,这样的想象令人忍俊不禁。还有大量关于天、地、人的神话传说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无不充满着神奇的魔力,它们撩拨着儿童的好奇心。童话中神秘的森林、可怕的咒语妖术、金灿灿的皇宫、美丽英俊的公主王子、丑陋歹毒的巫婆皇后、娇小可爱的拇指姑娘、滑稽善良的小矮人、拥有魔法的仙女、戒指、打火匣、金鱼……有惊无险的大团圆喜剧故事情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生存法则,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等等,所有这些都令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如痴如醉,如沐春风般幸福不已。卡通动漫是高科技的产物,是孩子们的新宠。它从诞生至今,塑造了无数富有创意的卡通形象,不断满足着孩子们的视觉想象追求。其中知名度比较高的卡通形象有: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海绵宝宝、蜡笔小新、多拉A梦、机器猫、维尼熊、柯南、奥特曼、巴比娃娃、灰太郎、樱桃小丸子、皮卡丘等等。这些经典卡通形象是儿童成长路上的偶像榜样,是精神家园的支柱。

(2)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朱自强先生说:“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其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提到游戏,家长老师们大都谈虎色变,立马想到那该死的电脑,该死的网络游戏。其实,很多充满童真的游戏是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捉迷藏……这些游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团结协作、友爱互助,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交流合作能力,发展多种才能,教导儿童做人之道,还能愉悦儿童身心,养成活泼开朗的个性,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品。教育专家也强调,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童真游戏,让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孩提时代的身心健康往往影响着长大成人后身体、人格的健全,所以,孩子的生活是离不开游戏的。游戏能培养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游戏能培养儿童发现问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儿童自主意识;游戏能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游戏能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游戏可以带给孩子体验:体验生活,体验情感等等。总之,游戏是儿童生活能力的一种演习。

(3)儿童与大自然最亲近。人类成长的过程就是由自然人慢慢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其间,人类成长所付出的代价是远离了自然。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是人类的童年。在儿童的眼中,世界的万物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与人类一样会思想,有感情的。所以儿童管太阳叫太阳公公,管月亮叫月亮阿姨或月亮姐姐;认为星星和他们一样淘气调皮,喜欢眨眼睛;花儿会笑,草儿会点头;兔子、羊是善良的,狐狸是狡猾的,大灰狼是凶残的……金逸铭的《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写了字典公公家里的成员:感叹号、小问号、小逗号、顿号、省略号、句号也会像人一样争功劳争地位,争吵谁在文章里是第一重要的;郑春华的儿歌《轻轻地》中,“小青草”是和人一样会觉得疼痛的;朱丽蓉的儿童诗《瀑布》,描写了一幅快乐的亲子游画面:快乐的小溪妈妈带着淘气的小水珠向着远方游去。这些对于远离了大自然的成年人来说似乎有些好笑,可是对于儿童来说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儿童会为了维护大自然的和谐而努力。如张继楼的儿童诗《快住手》,诗中描写了猫欺侮小鸟,打破了大自然的和谐,孩子不同意,跳出来为小鸟打抱不平。为了维护大自然的和谐,孩子提出解决方案:“我”让奶油蛋糕给猫吃,由“我”陪猫玩游戏。儿童对大自然总是充满了爱。其实,人类仅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学会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并且懂得与大自然的其他生灵和平相处。可是,一些成年人自以为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就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俨然以万物之主的身份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不断砍伐树木,猎捕动物,态度傲慢野蛮,他们忘记了地球也是会哭泣伤悲的!从这一点来说,成年人应该向儿童学习,回归自然。

(4)儿童的心灵是天真无邪的。儿童的价值观和成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在成人眼中,成功的人生应该是名利双收,功成名就的,而在儿童心目中,则是不然。日本作家古川千胜的散文《其实有钱人可能很穷》里,父亲认为拥有金钱和财富就是富有,而儿子认为: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拥有自然、天空、奉献精神、劳动能力和友谊的人。儿童的价值观颠覆了成人的价值观。鲁迅的《少年闰土》中,迅哥儿敬佩的不是处在高墙里的四角的天空下养尊处优的小伙伴,而是西瓜地里,“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的勇敢的少年闰土。少年闰土简直就是英雄!他能捕鸟,知道五色的贝壳、鱼儿也有青蛙似的两只脚,了解西瓜的危险经历……

总之,师范生对儿童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生理层面,应该深入到文化层面,解密儿童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儿童施加科学的教育影响,让儿童自然地、健康地成长。

三、通过《儿童文学》的讲授,唤醒师范生沉睡的童心,将心比心,让教育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