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范文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第1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谜语

出示谜语:(齐读)

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出示课题。

2、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

看,这就是古代人眼中的太阳——三足乌。(出示图片)

(师讲述:太阳的传说)

3、过渡语

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

学生齐读,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1、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2、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二.新授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是个大火球。

太阳这个“大火球”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2、分析指导

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问,课文是分几步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教师小结。

(出示要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

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

学生齐读要点

3、学生自学“大”和“热”

大:130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分小组自学,自学后交流,说说课文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4、能不能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

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4、教师小结: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出示关联词练习:

1、()太阳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3、(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分析:第一句中可以什么关联词,为什么?

第二句呢?这是什么句?(指名读句子)

第三句有几层意思,谁能正确填写?

齐读练习

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5、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A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交流中提出来。

提出问题,解答疑问。

B学生读有关的句子,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C归纳,集体解答

6、学生表演:

谁愿意来扮演太阳,回答同学们的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提问:太阳,有人用箭射你,能射到吗?

为什么我每次看你总感到很刺眼?

书上说,埋在地层底下的煤炭与水的循环、风的形成你有关,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来,你能告诉我吗?(观看有关的影片)

妈妈很喜欢晒被子,她说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刮风下雨,也和你有关,这是什么道理?

出示关联词练习:()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

三.结束

1、练习:我这里有一段影片,可惜它没有配音,谁愿意当一回播音员,给影片配音?

(先看一遍影片,讨论后确定解说词)

(边看影片边配音)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几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有了答案,有些还没有答案。因为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正等待人们去揭开。希望在将来,人们能揭开这些奥秘。

板书

太阳(大火球)

特点大

动植物的生长

与地球关系密切天气的变化

第2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范文

上了13课《只有一个地球》,我真的被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惊呆了!六年级的学生竟懂得地球的保温原理、大气层、臭氧层、甚至温室气体。我不敢相信这是学生们的答案,却不得不相信。上课之前,我还在担心学生们不懂“只有一个地球”是什么含义,该怎么向他们解释,现在看来,我的忧虑是多余的了。他们已经完全知道该怎样做,想法比我的更新颖、更突出、更优越。

“孩子们的想法带动着前进的步伐”,或许真的是这样吧!上周周末,我到沙坪坝去买办公室用品,偶然发现沙区的改变好大:宣传栏上贴满保护环境的标语;一群青年志愿者在为过往市民讲解保护环境的资料。过往市民也都停下脚步,仔细的听着宣传。我走了过去,饶有兴趣的问一位志愿青年:“你们累不累啊!”青年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不累!不累!”我笑着:“你出来是为了补贴家用吧!许多大学生都为了补贴家用而出来宣传!”青年挠挠脑袋,笑了:“不是,不是!只是想为环保出一点力!”他痴痴的笑着,忙去招待其他行人了。我却震惊了:大学生也投入到环保行列中来了!那天,人流量很大,但垃圾变少了。或许,人们也逐步有了环保意识吧!

9月20日

我倚在窗边,看着学生们狂欢的身影,心中顿时升起一丝欣慰。望着崭新的塑胶操场、绿茵茵的草坪,思绪不觉回到学校昔日的模样……

昔日的操场,满目残容,风一吹,遍地黄沙,学生的环保意识太薄弱。但如今,校园变成了另一个模样:现代元素的屏风刻下了校训“笃学雅趣·快乐健康”;古色古香的仿古刻板刻下了古人的杰作;人文新桥诗展现了:“文气宜人书宜香,行始新桥达天下,忠心竭力善其事,信义至诚誉四方”;文化石大气红字“书香致远”指引着光明道路……

有的学生回来看望母校,已认不出这是那个曾经教育他的地方,那个曾经授予他知识的地方,那个曾经陪伴他小学生涯六年的地方。

时光在流逝,学校的面貌在变化,孩子们的习惯也在改变着。“乱扔垃圾”在他们的眼中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乱折花草”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可狠的做法……孩子的心是纯洁的、是善良的、是美好的。一次学校建筑的改变,竟然也将一颗颗爱护环境的心建起,成为了一架真正的“心桥”;一座真正拥有“心”的校园!

或许,改变他们的是那拥有朝气、生命的环境吧!

我倚在窗边想着。

9月25日

“学生们懂得感恩了!”

坐在办公室里,批改着学生的作文,鼻子一酸,眼眶一红,忽有一种落泪的感觉,便发出了上面的感叹。

这是一位学生作文上的片段:

“我仍没放松,全力以赴的写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如释重负----卷子终于做完了!把卷子完好无损的“护送”到办公室后,我才如梦方醒——现在已经是中午了。正准备到食堂吃饭时,我的一位同学却跑来将饭盒递给我。望着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同学,我大吃一惊:这是谁想到的?心中有点惊讶。问了同学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让同学带上来的!打开这个饭盒,发现饭比平时多!拿起勺子,吃进口中,好像这饭有着不同寻常的滋味,酸酸的,甜甜的……我一边吃一边问同学:“老师还说了些什么?”同学眼中似乎放出了金光,羡慕的说:“老师让我多舀些饭,怕你吃不饱,还问你是不是没有把握,为什么现在还没来吃饭……”我听了,流成密一样的心着夹点点辛酸:平时总让老师生气,有时还让老师伤心……心中有点遗憾。想到这里,心中是酸的。苦的。涩的。我缓缓的想着老师的辛劳:晚上,为我们批改着作业;办公室里,整理着自己的教案,为上课而做好准备……心中有点酸。

那一顿饭吃得格外的香,格外的令人回味。”

没想到,我一个小小的举动,竟让心思细腻的学生们发现了,并且写出这篇优秀的文章。那次关心她时,仅仅只是纯粹替她担心。但在学生的心中,居然给她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孩子们的心是真诚的,他们不会用华丽的语句来赞美老师,只会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关心老师。也就是那一张张充满童真、稚气的小脸,给了我上讲台的勇气、为学生们授送知识的力量。我也曾为孩子们的调皮生气过,但回头一想,又有那个孩子不淘气不调皮呢?

第3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范文

辽宁省昌图县老城镇中心小学 李淑珍

很早以前就曾读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这段话 “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当时读完真的不以为然,认为这话无非在告诉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才能上好课。这次在我校开展的“天天公开课、校校公开课、人人公开课”活动中,我校的田老师反复上的一节语文课,使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这段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三公开”活动中我校田老师在讲《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她反复上了四次,而且一次比一次精彩,最后一次上全校性观摩课,得到了所有老师的一致喝彩。课后她深有体会地说“李校长,我现在体会到了‘好课是磨出来的’。”再一次听到这句话,我不无感慨地说:“是啊,好课靠磨。”

回想起这次精品课的成长历程,真有化蛹成蝶的感觉。记得第一次上课后,我给他列出了一大串课上不满意的地方,包括对教材的揣摩、学法的指导、问题的设计、环节的导入、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的解决等等,当时她现出一脸的痛苦,但还是坚定地跟我说:“明天我再上一节,您再听听。”从她的话中,我听到了一个想上好课的教师的决心。这也给我为她导课增加了许多信心。第二天她果然又上了一次这节课。这次我叫来了一些骨干老师听课。这次上课她克服了许多弊病,比上一次好了很多。课后我带领听课的这些老师又坐下来反复修改课上不满意的地方,改后她信心十足地说:“李校长,我再上一节,你们再给我听听。”我们欣然应允。当第三次修改后,她兴奋地说:“课真是越磨越精!以前我真没感觉到。”这是一个年轻上进教师,发至心底的声音,成功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是思想的飞跃,对教学的感悟和提高。

怎样上课才使学生满意、自己满意?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这是每一个老师都深感困惑的问题,也是老师们所不懈追求的。磨课,既要研究知识结构,也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达着教师的创新思想,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观。只有讲究“备”的艺术,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的艺术,也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这次在推敲课的过程中,我们从“磨教材”、“磨学法”、“磨教法”、“磨结构”、“磨和谐”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形成比较满意的教案,推敲中甚至精炼到每句问话,预设会有哪些生成等等,每次推敲,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提升。最后不仅上出了精品课,同时也提升了我们每一个人。

第4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范文

一、做好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预设得越周密,考虑得越详尽,就越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越能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创设精彩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教学内容,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生活,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学生认知的可能,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如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对《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就精心预设了多种方案。

1.请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2)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3)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4)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2.引导学生自主释疑。请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通过阅读课文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1)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2)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3)为什么人类不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为帮助学生解答以上问题,点拨、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看到的画面。补充阅读材料《地球上的一天》。

3.从向地球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教师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中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产生新问题、新思想、新创意。教师要具有课程开发意识,把“精心预设”看做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为课堂教学中的“即时生成”做好多种准备,为调节教学行为设计多种预案,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天空。

二、调控过程性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善于倾听,合理引导,及时点拨。

学生在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回答,有时并不一定与教师估计的完全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体验学生的情绪,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在探究性学习中,结论不是现成的,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方法,教师的合理引导与点拨,不仅使教师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能够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使学生在互动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

例如,在《春天的雨点》的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我们组有人认为文中‘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声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这句话不只是写达丽玛。”于是,笔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广泛地交流和讨论。讨论后各小组都发表了意见:有学生认为是在写达丽玛,她被老师的爱心深深打动,决心改正错误,对所补课程学得非常认真;还有学生认为这是在写老师,老师对工作非常负责,对学生充满爱心,讲得口干舌燥,非常辛苦;还有学生认为表面上在写同学,而实际是在写老师;更有学生认为这是作者的话,是作者看到这样的老师和同学后,觉得要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师生二人的赞美之情。实践证明,教师抓住课堂资源、合理引导、及时点拨的教学处理方式,其效果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结论的效果。

三、开发多元性生成

允许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是语文教学理念的一大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解读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一位教师在古诗《江雪》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学生认为老翁是个钓鱼爱好者,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有的学生认为,老翁看到鸟都飞走了,想到没人和自己抢了,可以独享一份清静;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可能遇上什么伤心事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老翁犯了什么错误,被流放在外,用钓鱼排遣心中的郁闷。在这样的时机,教师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的生平简介,并问学生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的诗。”有的学生说:“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显而易见,由于教师的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学生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教师在此基础上的引导,体现了价值上的导向作用。也许学生们的解读不一定符合柳宗元写这首诗的本意,但学生们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在感悟人生,他们在多元解读中获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也在评人论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学习方法的熏陶。

第5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范文

一、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1.把握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环境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例如: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青蛙、鸟类的益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在渗透课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避免牵强附会。第二,掌握好渗透的比重和程度,不能过分展开,上成专业课。第三,老师应列出渗透教育提纲,做到备课上有要求,教案上有体现。

2.上好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内容比较多。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章节,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要注意:第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知识,转为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用幻灯、图片、录像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适当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表演科学小品,例如:在讲“生态系统”时,选8位同学上台,他们代表草、动物(包括兔、虫、蛙、鸟、羊、狼、鹰),要求每位同学用绳将与自己有食物关系的生物连接起来,呈现一个食物网,体现生态平衡的状态。然后一位同学代表“人”上台,抓走了鹰、狼,问问学生有什么变化?再把草拉走,结果又会如何?这种游戏的方法,很生动、形象,增强了趣味性,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生物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了生态学的观点。第二,重视数字的作用。在讲“人口与环境”时,列举:当今世界每日增加21.6万人,目前已接近60亿人。我国在1949年时有5亿左右人,建国40多年增加到12亿多,占世界人口的22%。在学习“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时,列举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生物达4万余种,现存的我们熟悉的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朱■不超过100只,云南的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等。

二、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他媒体,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我们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有三类:

1.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2.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顺德一日游和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3.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生物园的建设,培植各种植物,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小实验。如香烟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食物观察等。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第6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范文

关健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问题 兴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常生活中处处都会使用到语文,而小学语文对于小学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启蒙,关系到小学生未来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有独立思路的可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则成为了能否启蒙小学生思想的重点。本文对其做出如下策略分析。

一.小W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中常见问题

1.提问过多。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只有提的问题多了,学生们才会努力去思考。海森堡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提问过于频繁,反而会使学生们没有了思考的时间,不仅会打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2.互动不足。教师们大多都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永远是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们只需要在下面回答问题,听老师讲课就可以了。实则不然,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自顾自的讲着已经在上课前就已经备好的教案,自以为自己讲的很生动,其实大多学生早已经觉得枯燥乏味,思想随着教师的声音早就到了九霄云外。

3.提问过难过易,不经思考。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大多数都存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表现个性化教学。教师们对自己的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上都并不了解,提出的问题有的太难、有的太易,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有的教师就会提问:“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地球?我们要怎样保护地球?”小学生对于地球的认知能有多大?提出的问题太过庞大,小学生又怎么能答的上来呢。又问:“是什么污染了我们的地球?我们应该怎么办?”这种问题就过于常识性,太过简易又没有了深度,无法体现出课文想表达的意思。

4.课堂提问时机不恰当。课堂提问当中有着很大的窍门,如果提问的时机不对,那么就会错过提高课堂气氛的最佳时间。当学生们都在绞尽脑汁的思考课文而无法理解时,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去进行适当的引导,提出一个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行跳跃,并有所顿悟的问题。当学生们都明白的课文的精髓,这时,再提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的问题,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而且还能使学生们情绪高涨,营造一个欢乐的课堂氛围。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

1.问题要有针对性

教师们在提出课堂提问时应当加强对问题的针对性,提问就要一步到位,一句话说到点子上,这样学生们的思维才不会乱飞,例如在学习《詹天佑》时,提问:“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我国铁路的发展有着什么意义?”一句话说明中心问题,学生也不会跑偏。

2.加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

教师们在课堂上要一改之前繁琐枯燥乏味的讲课模式和无聊的问题,多提出一些能与学生们交流互动的问题,充分调动小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教师安排学生们上台进行表演,做些小游戏,表演的出色的同学可以获得小红花,让学生们积极踊跃上台参与,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3.问题要兼顾不同水平学生

学生总有聪明的和相对思考慢一些的。因此在提问时不可将一种问题问向所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一点的,提出的问题要相对难一点,答的好教师也应当夸奖,这样可以更加增加他们对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提问时要稍微照顾一下他们,提出的问题要简单一些,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心理压力,要适当鼓励他们,给他们自信,以此来增加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4.学会寻找课堂提问时机

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语文兴趣下降,跟提问的时机有很大关系。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比如,“同学们都和自己的爸爸去公园看过鸟吗?”这种类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并准确提出相关课文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三.结语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也同样重要。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问题总是有着解决的办法,教师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吸取课堂提问教学经验,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能长久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桂娟.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J].神州,2014,08:132.

第7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范文

目前的学生“问”的能力、意识如何呢?我市在年度质量检测中,要求学生阅读短文后,“向老师或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反馈结果表明许多学生提的问题局限于字词理解方面,缺乏有价值的探究性、思考性的提问。其中相当部分的学生不会提问,提不出什么问题。这不由得引起了教师们的思考:这些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哪里去了?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现就两个课堂实例进行比较,并谈谈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看法。

[案例1]

师:大家读了《琥珀》这篇课文以后,对什么问题最感兴趣?

生1:松脂是怎么渗出来的?──问题指向蜘蛛和苍蝇都被裹在松脂中的原因。

生2:松脂为什么不溶于水?──问题指向松脂球为什么能经历沧海桑田变成化石的原因。

教师一听这些问题出乎意料,忙说:“同学们提的问题和课文没什么关系,还是我来提吧。请你们想一想,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包在松脂里呢?”于是,学生不再提问,老老实实地回到教师问、学生答的轨道中。

[案例2]

师:大家刚刚读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有什么问题吗?

生1:青蛙妈妈为什么把它的孩子扔在池塘里不管呢?──问题指向青蛙的生活习性。

生2:我看小蝌蚪找到的不一定是自己的妈妈,只能说找到一只青蛙。──问题指向文本的体裁。

生3:小蝌蚪长大后为什么和小时候不一样呢?──问题指向青蛙的生长过程。

教师认真倾听了学生的提问和看法,然后师生一起就这些问题研读课文,发表各自的意见,甚至想到了课后收集有关青蛙生长过程的资料图片。

从上述课例不难看出,学生的问题意识极易从标准答案、教师权威和预定教案中“蒸发”。相反,只要我们像课例2中的教师那样用心去关注、倾听学生哪怕很幼稚的想法,他们就能张开探究双翅,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因此,我认为:

一、保持对课堂中有价值问题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松脂为什么不溶于水?”“松脂是怎么渗出来的?”学生提出了教师缺少准备的问题。这说明随着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学生们有了更多的问题和想法,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了挑战,怎么办?

1.教师要保持对课堂中有价值问题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

在课例1中,学生的问题其实已经指向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一起裹在松脂球里以及松脂球为什么能经历沧海桑田变成化石的原因。可由于教师缺乏知识准备,也缺乏对有价值问题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抑制了学生提问的欲望,因此也失去了组织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的机会。

2.教师要做好知识准备,善于引导问题,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和协作。

教师一方面要进行知识的“充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对那些学生理解范围之外的问题,可以简要引导或暂时搁置,为今后学习做好铺垫;也可以请其他学科的教师给予解答,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和协作。如“松脂为什么不溶于水”的问题就可以考虑请化学老师来解答。

3.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在案例2中,教师敏感地把握住学生提问的闪光点,为他们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设契机、“开绿灯”,构建了一个互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引导学生找准切入口,激发他们潜在的问题意识

1.从课题着手。

从课题着手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可引导学生抓住“呼声”发问:什么呼声?为什么发出呼声?是一个人的呼声,还是代表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孩子的呼声……然后导读课文,学生就可从总体上领悟到“呼声”的内涵,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渴望和平”的主旨。

2.在矛盾处探幽。

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有这样一句“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教师可就这个关键句子引发质疑:为什么说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为什么又感到她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再组织学生进行基于以上问题的研读讨论和资料搜集,最终理解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

3.在文本“飞白处”发问。

让学生在飞白处发问,启发他们联系自己的审美经验,展开联想。如古诗《寻隐者不遇》省略了哪些内容呢?“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呢?再让学生分小组读读想想、说说演演,在情境中体会事情的经过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加深对文本意蕴的领悟。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将学习向课外延伸

第8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范文

例1:有位教师上《古井》一文,课文的主旨是启迪学生努力做“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人,可教者却在导入课题时,对学生讲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从城市到农村用水不同引入到农村从无井到有井的变化,还组织学生讨论“井水”与“河水”谁比较卫生。这样一来,一节课就在无关痛痒的问题讨论中结束了。

【反思】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抓紧时间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为了上好本课,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本节课的导入,让任务驱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本节课用不着组织学生讨论井水与河水谁比较卫生的问题。应把较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二、随意链接

例2:有位教师上《赤壁之战》时,一上课,教师就从“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唐”、“宋”、“元”、“明”、“清”等历史的演变点出今天所学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三国”;其次教师又介绍三国情况:如三国名称的来历、三国地理位置、三国军事情况等;接着重点讲了刘备、曹操的故事并评价刘备、曹操,同时还讲到了《厚黑学》;然后教师又介绍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智勇双全、心胸狭小等;再介绍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最后才引出赤壁之战。刚板书课题,下课铃响了。

【反思】这是一堂典型的教师吹,学生飘的课。课堂上,教师信马由缰,讲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一遍,收益甚微。《赤壁之战》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要在短短两三节把课上好,实在不容易。我认为,讲这样的课文,课前,教师首先应做好铺垫,介绍《三国演义》并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应长文短教,结合课文的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立足课堂进行引导。用不着一节课把所有的与《赤壁之战》有关的知识全部讲完。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有重点地介绍一二,课堂重点还是应放在引导学生读课文上。

三、指向不明

例3:有位教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拿着地球仪走进教室,有学校校长一班人来听他的课。这位教师想拿实物来营造情景,于是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什么东西?”同学们个个看看校长,不敢回答,教师便抽一位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站起来小声说:“多了校长。”老师一听,急了,生气地说:“乱说,校长是东西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校长不是东西。”

【反思】教师拿实物来营造情景,这并没有错,但由于教师提问的问题情景指向不明确,学生听了后不知该说什么,造成答非所问,影响了课堂效率。我们在课堂上也常常听到“你读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等指向不明的提问,学生在没有明白问题的指向之前,不知所措,师生不着边际地在“流连往返”的情景对白中游离教学重点,甚至产生歧义,闹出笑话。

四、环节多余

例4:在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有位教师安排了动手实验:让学生找来量杯、石子、天平等做水的浮力实验,并做详细的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进行分析,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懂得曹冲称象的原理。

【反思】教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情,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所使用的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在实验中手忙脚乱,完全无法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所以,一个个茫然,无从下手,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此时,不如教师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五、板书繁杂

例5:教学《詹天佑》一文,学生还没有把课文读懂,老师就急急忙忙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同时还画上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示意图,再借助插图,把“人”字型线路的示意图也展示在黑板上。满满一黑板,别的不说,就说学生抄板书就接近花了30分钟。试问,这样的板书有何用?

【反思】板书是教师精心备课的艺术结晶,是微型教案。上面这位教师把抄写板书当作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浪费了不少时间,并且板书内容繁杂,五颜六色,符号众多,图画齐全,除了正板书,还有副板书,满黑板都是。板书的呈现,也不根据学情,多是老师直接告诉。板书应是师生学习的精彩提示,应根据教学活动逐步完成。课堂让学生抄写板书,死记板书不可取。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提纲挈领地板书其授课要点,引导学生学习,少用繁杂的板书。

六、练习机械

例6:有位教师教学《给予树》时,教师直接揭示课题后,就要求学生读课文,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前后共读了四遍。然后就是写生字,一字一排,写完一遍再写一遍,就这样下课了。

【反思】目前,许多老师片面地认为学生的能力发展靠反复练习获得。于是,反复机械的练习充满了课堂。例如教学生字,很多教师教生字,一般是一个生字一个生字地教:先教读音,再教字形笔画,然后告诉字义,最后让学生抄写生字,一字一排。这样,一个一个地教,学生一个一个的学,一排一排地写,很机械。其实,有些生字用不着一个一个地教,一排一排地写,我认为写“3+?”遍就行了。读课文也是这样,一遍一遍地读,没有明确的要求,机械地重复,让学生越读越讨厌。课堂上,教师还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做具体的指导,读读、背背、议议、写写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逐渐提高。

第9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课;兴趣;创新能力;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23-01

小学生美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学界的重视。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是为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小学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挖掘,笔者就此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比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课《水墨画动物》时,我在课前用了不少的时间精心准备了多幅动物水墨画的作品。刚上课时,我向小学生展示了那些精心准备的美术作品,他们马上被作品所吸引、感染,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当我问他们是否想学习水墨画时,个个欢呼雀跃,学习热情高涨,有些迫不及待的感觉。因为他们想学,所以那堂课他们学得很认真、很投入;又因为他们的认真和投入,所以个个画得都很棒,虽然笔墨稚拙,但是每一幅画都表现得生动有趣,彰显着个性。这就使我感觉到学习美术,兴趣很关键。

为了提高学生在美术课上的学习兴趣,我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质材料,比如旧报纸、硬纸板、废旧瓶罐、旧毛线等,引导学生通过剪、拼、贴、折等进行手工制作,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兴趣成为他们上好美术课、学好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还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让他们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美术教学可启发小学生的大胆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的确,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和创新,都是先通过想象开始的。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发散思维、产生灵感,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如教学小学二年级第四册第7课《我爱树木》时,我在课前先带学生去了公园,让他们认识身边各种各样的树木,并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树木,比较树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细,还让他们去摸树皮、闻树叶、听树木发出的声音。孩子们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很轻松地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其实,我让他们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已亲身感受了树木带给他们的绿荫、清新的空气、美丽以及欢乐,同时也使他们对树木产生了感情,并深深地爱上了树木。等到一上课,我首先播放了一个关于树木的DVD短片,让他们领略千奇百怪的树种,为他们讲树木的知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树木给生活和大自然带来的无穷魅力。紧接着,我出示了文字:森林是地球的肺,树木是空气的清新器。请同学们画一幅以《我爱树木》为题的画。当我看到他们的作品时,我震惊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创新的能力太奇特了,作品可谓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三、美术教学可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这句话表明,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必要的,同时要想拥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

四、课前充分准备,效果事半功倍

我们准备了吗?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准备什么?仔细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遗憾,无不与我们的准备不到位有直接关系。科学务实的教学设计,松张有度的教学节奏,是教学有效的主要因素。当然与教师的自身素质,个人的教学风格也有直接关系。课前的教案设计、教具准备,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等等,都是准备的范畴和内容。公开教学为什么给人的效果好,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准备充分罢了。所以我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准备充分的学习用具。准备的充分,课堂效果自然就好。

五、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六、关注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