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垦日报范文

农垦日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垦日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垦日报

第1篇:农垦日报范文

关键词:农垦;国有农场;改革

中图分类号:F30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21―04

一、引言

中国农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性质基础上的特殊组织形态,其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农垦在创建伊始的特殊特征,决定了其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着诸多的区域性、社会,诸如公检法、科教文卫、交通、电讯等各项社会事业以及行使其他社会管理职能等。近年来,尽管通过改革将企业的部分社会职能逐步分离出去,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农垦在这些方面的负担还很沉重。2009年,全国农垦企业资产总额5094.97亿元,负债总额3795.44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4.49%,其中国有农(牧)场债务总额1979.56亿元,占全国农垦企业总负债的52%。

农垦的改革改制,是一个错综复杂,涉及政府、企业、职工诸多方面利益关系的历史渐进过程。目前来看,我国农垦制度供需关系远未达到平衡,预期的制度变迁理论上仍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现实中,国家办农业与农业经营规律之间、企业经营与区域管理之间、管理层与监管者之间、职工与管理者之间、外来务工人员与职工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使现有的制度安排很难完全发挥潜在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研究农垦制度变迁机理、科学评价其运行绩效,因地制宜提出改革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对于提高农垦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民生、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垦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研究

(一)国有农业制度安排理论基础与新时期农垦制度缺陷

正如所有的国有企业一样,国有农场、家庭农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引起如下结果:一是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通常是不一致的。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同的利益取向,因而理论上存在着经营者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利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二是在现实中,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即经营者拥有关于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和费用的真实信息,而作为所有者,由于不参与实际经营,除非付出很大成本,否则无法获得相应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经营者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三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对于企业经营结果所负责任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称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加大,使得经营者有可能为个人利益而采取风险过度行为。以上三方面矛盾,仍然是未来农垦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国有农场监管部门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国有农场和监管部门之间、集团化垦区的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家庭农场与国有农场之间均存在着利益博弈,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正式反复博弈的结果。然而,这种博弈的结果仍然有着“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烙印,博弈双方远远未达到“同意一致性”,导致寻租活动不能完全杜绝,生产效率和运行绩效打了折扣。

因此,单纯从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农垦经营机制是低效的,必须从产权或完全经营权角度进行改革。

(二)国有农场公共服务与区域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国有农场大都在偏远地区开发建成,农场既是生产的组织者,又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农场提供公共服务与城市国有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显著区别在于:(1)不完全性(国有农场公共服务的部门不健全);(2)与农业生产高度结合;(3)唯一性(城市国有企业公共服务是对其企业内部城市公共服务覆盖能力不强的有益补充,而农场内部的公共服务从一开始就起着主导性作用);(4)弱质性(由于没有财税收入,以农业企业盈利和国家的有限补贴来维持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与城市相比具有弱质性)。

国有农场由于具有“企业性”,担负着盈利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近几年以经济增长为最主要的考核指标指导下,重利润而轻服务,使国有农场公共服务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能同步进行。同时,由于国有农场作为企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没有税收、城建等政府职能,管理者对招商引资、发展非公经济缺乏足够的激励手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职工就业渠道与同类型区域相比较为单一。但同时,正是由于动力不足,国有农场农业用地未被大规模侵占,生态环境对比周边农村保护较好,为国有农场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管理与经营模式选择趋势

经过近50年的发展,国有农场的经营模式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开放以前,“统”的特色较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国有农场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体管理模式上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垂直管理垦区,变层层管理为集团化管理,逐渐摸索出一条集团化、产业化与股份化的发展路子,为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做大做强农垦经济奠定了基础;一种趋势是变垂直管理为属地管理,省管农场下放市县,农场经营日趋分散化,农垦组合优势有所削弱,但与地方联系日趋紧密。在种植业经营模式上,各个农场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各种经营形式,其中,以“两田制”为代表的“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成为农垦目前土地经营的主要形式,占到垦区总土地面积的70%以上;其他形式有:长期承包、联产计酬、模拟股份等等。各类管理与经营模式均有不同的优点与缺点,其形成有着不同的历史原因,分析与评价各自运行特点与绩效,是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影响农垦改革发展方向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对农垦改革的影响

从对我国农垦改革政策的出台与改革路径回顾可以得出,农垦改革主要参照了国家国有经济改革,农业、农村改革,以及区域性的政策调整。农垦在企业化改革的过程中深深打上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烙印,但由于其农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因而保留了自身特征。当前,我国国有经济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对农垦改革方向客观上形成重要影响。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总体目标是提高国有经济的素质和国有资产的质量,将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到真正需要国有经济进入和加强的领域中去。农业本质上还属于一般竞争行业,在此领域,国有经济应与非国有经济进行平等竞争。按照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产权明晰、权责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农垦现阶段积极推进生产经营市场化、企业组织集团化、社会管理属地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农垦实际的体制机

制。

(二)农业与农村改革对农垦改革的影响

一是中央明确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而且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农垦而言,由于土地国有,农垦和国有农场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其经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难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部分垦区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农工土地承包规模过小,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难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部分垦区一些家庭农场承包经营规模过大,层层转包盘剥利润现象开始显现,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垦改革的实践表明,家庭承包经营改革是国有农场经营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农户自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力的高低。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三农"32作的重点之一。与周边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虽然绝大部分垦区人均年收入水平一般高于当地农村标准,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还存在不小差异,农垦总体人均收入水平只有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如图1),从农垦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农垦经济整体发展速度与职工增收速度不匹配,难免造成对立情绪,影响了土地经营制度创新的进程。

同时,农垦的区域发展计划是否纳入地方规划,也直接影响着农垦的改革发展进程。事实表明,垦区、农场的发展规划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同,往往会带来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随着土地价值因其稀缺性而逐渐增大,地处大、中城市近郊的农场土地,伴随增值空间的不断加大,政府收回或收购土地的愿望日趋强烈,农场国有土地可能成为地方政府侵占或蚕食的对象。农垦如果不能在现代农业建设、保证粮食与食品安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映证其制度安排和组织形式的科学合理,国有农场的逐步退出或许是不可避免的。

(三)企社不分仍旧掣肘农垦改革

农垦企业办社会客观为改善区域公共服务做出较大贡献,这种政企合一的体制,在农场开发建设时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促进农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垦政企不分、社企部分的弊端日益显现,严重制约农垦经济的发展。在企社不分的前提下,很难实质性推动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成本高居不下,成为农垦发展巨大负担。截至2009年,农垦企业办社会职能机构有7575个,经费支出人数21.9万/人,经费支出总额163.86亿元(见表1),相当于农垦企业利润总额的1.8倍。全系统仍有很多垦区没有开展精简农场机构和人员的工作。已经精简机构的农场还存在大量精简不彻底,“明减暗不减”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许多垦区二、三产业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管理费大都从土地承包费中列支,既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也缺少公开性和透明性,是挫伤职工生产积极性、造成垦区不稳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垦区管理人员精简分流存在巨大阻力,在今后一段时间仍然影响土地经营制度创新。

农垦的基本属性是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关键,也是影响整个农垦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的综合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导致农垦其他改革难以推进、农垦改革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四)定位仍不明确

农垦目前的发展定位,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在增加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保障作用;三是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四是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农垦自身定位仍不够清晰。例如,农垦提出要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努力方向,但除部分大垦区外,很多垦区“压粮扩经”,发展二、三产业的势头超过发展粮食生产的势头,个别垦区的农业已经不是主业。农垦提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但目前掌握最先进科技、带动能力最强的企业不在农垦,农垦在全国龙头企业整体带动效应中所占份额不高;农垦系统总体经营效益偏低,投资回报率、资产效益,特别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很多垦区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土地租赁费,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去甚远。部分农场在农业种植业环节“与职工争利”的状况较为突出,集团化垦区龙头企业,在以加工业为龙头带动基地种植业发展的问题上,以行政手段干预种植业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干群关系紧张。除个别垦区外,如新疆兵团,大部分垦区在边防安全上的作用已不明显;而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中,由于面临很多国际政治环境因素制约和农业生产自身的特定产业特征,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说,农垦目前的定位仍不十分准确,这也直接影响了农垦改革今后的发展与走向。

(五)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依据

农垦具有区域性、社会性、企业性特征。长期以来,农垦在改革发展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一般以政府发文的《意见》、《办法》等为依据。而这些政府文件一般自下而上形成,“先有现象、后有对策”、“情况不断、政府忙乱”成为改革政策酝酿出台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除主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推动农垦改革外,农垦改革的法律框架主要有《公司法》、《劳动法》、《土地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这些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分别是城市围墙企业和农村农民。《公司法》普遍适用于城市围墙企业;《土地法》中针对国有的用于农业的有偿租赁,已经与当前支农政策相矛盾,与《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总则相冲突;《农村土地承包法》更是没有考虑农垦;《劳动法》出台也没有考虑到农场职工的特殊身份。所有的法律依据,对农垦缺乏有效农垦针对性。根据国外发展的经验,不同的性质、不同功能和作用的国有企业或组织改革都应颁布相应法律法规,以规范改革,明确方向,促进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纵观农垦改革历史,存在一些基本特征:(1)侧重于改进企业整体效益出发,较少从农工实际利益出发;(2)侧重于从农业部门实际利益出发,较少从区域社会经济整体的角度来评价改革绩效;(3)农业土地使用方面一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为依据,关注土地的有偿出让,没有完全参照《土地承包法》等农村土地经营法律法规。这些改革路径特征,决定了改革是局部的、片面的,解决问题也必然不是彻底的、持久的,必须进行深入研究。

农业由于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双重特征,导致家庭经营是最理想、最经济的方式。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历史表明,家庭经营农业完全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也完全可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关键是配套改革措施的跟进,而家庭经营权的完整性是实现家庭经营根本途径。根据以上分析,当前农垦改革概括起来应着重从“三条主线、四个配套”人手:

第一条主线是农业土地经营权的长期、无偿、公平分配,以保证稳定的土地预期,促进长期投入,化解干群矛盾,防止在种植环节加重农工负担;第二条主线是农垦国有龙头企业改革。农垦龙头企业应按照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般要求

进行改组。作为市场主体,龙头企业与种植业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应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而不是靠行政手段干预。第三条主线是区域公共服务改革。农场逐步剥离社会负担后,应按照区域实际情况,建立公共服务机构或社区管理委员会,引入竞争机制,代替农场行使行政性、事业性和服务性职能。

配套改革方面,第一是法律法规的配套。必须明确国有农业土地的土地属性,首先是农业土地,其次才是国有土地。农业土地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土地使用方式应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工利益。任何龙头企业不应在种植业环节上和农工争利。为此,必须出台国有农业用地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使农垦土地经营改革有法可依。第二是社保措施配套。所有职工应参照农村社保改革,纳入城乡统筹社保范畴;第三是外来农工安置。农场外来农工问题若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影响改革大局。农垦应充分重视外来农工安置工作,对在农场工作达到一定年限、从事一线劳动的农工,应赋予和农场职工等同的身份,办理户籍手续,享受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同工同酬。第四是组织保障。改革的牵头机构应是省、市和县级政府主管部门,在明确方向和目标的前提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杜绝扯皮现象,扎实推进,力求实效。

参考文献:

[1]科斯,社会成本问题[A],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8-17.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65―77,

[3]毛德文,黄季馄双轨制度下中国农户粮食供给反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55―65

[4]林秀梅,石森昌我国粮食生产投入要素效益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4):134-137.

[5]楚永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18-22,

[6]陈池波,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农业投资职能[J],农业经济问题,2003,(09):42―44,

[7]曹海英,刘玮珈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 0):17-18.

[8陈盂平转轨时期政府财政支农方式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0,(02):16 2l

[9]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92一101

[10]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2-53

[11]刘芍佳,李骥超产权论与经济绩效[J]经济研究,1998,(08):3一12.

[12]林毅夫,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经济信息[J],1997,(12):9―14

[13]陈新,关于国有资本退出论的思考[J]经济评论,1999,(06):2l一26

[14]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J],经济研究,2000,(01):17―29

[15]王亚新论国有农场农地经营制度的创新[J],农场经济管理,2003,(04j,31―32

[16]农业部农垦局,中国农垦改革发展30年[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14

[17]贾大明,尤飞农垦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探讨[A]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1―58.

[1 8]农业部农垦局中国农垦50年[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19.

[19]魏克佳惊天伟业50年[J],中国农垦经济,1999,(09):4―7,

[20]裔兆宏国有农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J]中国农垦,2006,(04):49―50

[21]农业部农垦局2007中国农垦统计年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30,

[22]刘愿,俄罗斯农地改革:预算软约束与结构转型[J]中国农村经济,2007,(01):65―73.

[23]娄芳论大型农业企业生产危机及其政策解决前景――来自俄罗斯的经验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73―80

[24]姜瑞虎关于国有农场行政职能的思考[J],中国农垦经济,1996,(05):46―47

[25]邹隆轶我国国有农业企业发展道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67―75.

[26]阎威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99-116.

[27]李芝兰我国农业增长中的政府投资影响[J],财经科学,2006,(03):75―79.

[28]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20―46

[29]贾海彦公共品供给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一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及中国的应用[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23 55.

[30]吴伟,公共物品有效提供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35―43.

[3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6―86

[32]丁关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初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50―151.

[33]林善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27―129

[34]腾锡尧,常承国,中国农业产业化及其现代化发展道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39―41

[35]张德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06):42―45,

[36]庄红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思考农民日报[N],2002―02-04,3

第2篇:农垦日报范文

 

黑龙江省三江工程建设管理局

2014年8月18日

 

一、三江治理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黑干堤防可研评估报告及14个前置要件全部完成,于7月29日报送国家发改委,目前,国家发改委农经司、投资司已会签,近期将批复。省发改委及水利厅派专人在京跟踪推进。

松干、嫩干可研需要办理的14项前置要件已办结10项,其余4项正在办理中。松、嫩干可研已由国家中咨公司进行评估审查,目前已完成修改补充。

胖头泡蓄滞洪区项目需要办理的13项前置要件已办结12项,环评报告正在办理。项目可研已由国家中咨公司进行了评估审查。 

二、应急度汛工程建设情况

应急度讯工程新建及加固堤防375公里,包括去年汛后开工建设的应急水毁修复工程堤防144公里(包括农垦总局开工290农场堤防6.88公里)和今年开工建设的应急度汛抢险工程堤防231公里,总投资37亿元。应急水毁修复工程工程涉及去年水毁最严重、最紧迫的肇源、逊克、同江、抚远四县市及农垦总局290农场堤段,共计144公里堤防和19个封堵溃口,工程总投资17.74亿元。于去年9月25日按省第45次专题会议决定先投入国家已拨付我省水利建设的3.8亿元资金迅速启动。在工程建设中,克服我省施工期短,工期紧、任务重的实际困难,打破常规,对土方用量大、春夏季运料困难的标段实施冬季备料,采取歇人不歇连续作战的方式,目前,应急水毁修复工程主体土方已全部完成,防护工程正在加紧实施,累计完成总投资10.6亿元。

应急度汛工程初步设计于今年5月11日批复,工程涉及14个县区及农场,新建及加高培厚堤防总长231公里,总投资19.45亿元。工程于5月23日完成招标投标工作, 5月25日参建单位进入施工现场。目前,应急度汛抢险工程完成主体土方的95%,完成投资6.6亿元。这期间,各厅局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各地方政府积极配合,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参建各方攻坚克难、加快建设,克服了征林征地、料场选址、道路维修、连续降雨等客观影响,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今年安全度过汛期。

三、工程建设管理情况

    (一)加强协调,压缩时间,做好前期工作。三江治理工程所需办理的前置要件,涉及国家部委、各厅局及地方市县农场等多个审批部门。各厅局密切协助,无缝衔接;各地市县及农场靠前指挥,超常规推进。在上下同心、各方配合下,三个月以来,共计办理完成各项手续70余项。

(二)公开透明、严格规范,打造招投标样板。一是制定了一系列招标投标工作办法。二是以抽选的方式确定招标机构。三是使用电子密钥在网上下载招标文件,引入竞争系数、采用技术暗标等措施;四是全过程在省发改委、厅纪检监察室、厅建设处等部门监督下进行,评标过程无死角全程录像监控。

(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面加强工程管理。一是完善规章制度。水利厅针对三江治理工程出台了21项制度,我局结合工作实际也建立了质量安全管理、资金管理、文明施工等制度,保证工作规范运行。二是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量检测单位各负其责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全程旁站和跟班作业。采取自检、平行检测、抽检相结合,保证检测频次,并增加了对原材料的质量检测。三是加快建设,加强节点控制。督促施工单位主要领导坚守施工一线,科学指挥,按工序倒排工期,提高施工强度。四是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对重点隐患部位的巡视巡查,对险工弱段及安全隐患及时排险。五是积极开展学习培训。借鉴先进经验,先后深入黄河委员会等六个部门学习建设管理经验;两次组织开展全线业务培训,提升各参建单位管理水平。

(四)依法依规,严格操作,加强资金管理。一是每个项目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严格按照省财政厅和省水利厅联合印发的《黑龙江省三江治理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资金管理。二是及时掌握工程进度,严格履行资金支付程序。三是所有资金的使用都按照内控制度,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五)加强廉政建设,确保三个“安全”。一是加强自身建设。坚持重要事情会议研究,集体决策,从今年5月中旬至今已召开12次局长办公会议;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和各种规章制度办事。二是签订廉政合同,从思想源头预防不廉洁行为发生。三是突出防腐重点。从设计变更、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违法转包分包、审核工程计量等5个易发腐败风险源着手严格监控,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第3篇:农垦日报范文

近年来,农场坚持四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使农场出现了经济持续发展,职工收入稳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明显的良好形势。农场先后获得“总局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总局商务工作先进单位”、“牡丹江管理局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牡丹江管理局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牡丹江管理局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牡丹江管理局科教兴局先进单位”和“牡丹江管理局科技示范带建设先进单位”、“牡丹江管理局种子产业先进单位”、“牡丹江管理局畜牧水产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为文明创建奠定基础

近几年,多位国家部级、省、市县领导前来宁安农场,他们对宁安农场进行全面考察后,都会不禁感慨道:变化太大了!变化太大了!激动赞美之情不禁溢于言表。宁安农场作为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农场,经过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种子+经济作物”的高效种植格局,全场耕地亩纯效益超千元。

该场农业种植调整,大力发展棚室经济,解决了地少人多的尴尬。这几年,圆葱、甜葫芦、西瓜、香瓜等高效经济作物亩纯效益都在2000元以上,成为了重要的种子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出口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400栋温室大棚,栽种黄瓜、西红柿、彩椒等有机出口蔬菜,其中,还有100栋分别发展棚室食用菌和葡萄种植。现代农业示范园生产的黄瓜、西红柿、彩椒等蔬菜销往国内各大城市,远销俄罗斯、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地,每年棚室蔬菜经济效益达2000万元。示范园内的农场蔬菜公司为大力发展棚室蔬菜,他们与相邻的石岩镇在蔬菜公司经营的示范园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引领农场职工和乡镇农民发展棚室种植产业。棚室示范户姜云峰夫妇,从和平村来农场七、八年了,定居在农场小康住宅小区内,原来在示范园进行棚室辣椒、西红柿种植出口,现在又主要种植出口高效经济作物圆葱,成为了农场小有名气的经济作物经纪人,每年他仅种植圆葱一项就可赚上百万,人们都佩服地称他为“姜百万”。在姜云峰的带动下,农场也出现了单红英、刘立涛等圆葱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户,是圆葱这个高效作物种植成就了许多职工的发财梦想。蔬菜公司聘请的技术人员宋文静夫妇,也在农场购买了楼房,他们指导种植的棚室彩椒等特色出口蔬菜,成为了职工增收的重要途径。这两年,该场又开展了棚室作物旅游采摘,通过开辟有机蔬菜、葡萄采摘等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每年8月份,宁安农场都会举办“葡萄采摘节”,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两届。每到采摘节活动期间,会吸引来牡丹江市、宁安市周边的市民前来旅游采摘,观看葡萄酒现场制作,旅游节期间,平均日接待游客达800余人,仅采摘节开幕式当天棚室葡萄销售额能达2万元,周边牡丹江市电视台、牡丹江日报、牡丹江晨报、宁安市电视台的记者都主动前来采访开幕式的盛况,游客们在这里体验到采摘的乐趣,使该场通过发展农业旅游新亮点,增加了农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只有人气汇聚,才能展示垦区的文化魅力,只有产业振兴,才能促进宁安农场文明与旅游的融合。日渐兴起的绿色旅游农业是宁安农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而该场葡萄采摘节是承载着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的文化节,宁安农场要将葡萄采摘节这一农业旅游与文明之风有机地融合,托起一个新兴的绿色文化产业,形成名牌效应,构建新的增长极,推动宁安农场的经济大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及农业旅游也成为宁安农场职工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

宁安农场场部和管理区建设了高标准生猪养殖小区,这些创业机会又吸引来许多乡镇居民来农场从事生猪养殖项目。农场一管理区和场部两处现代化生猪养殖小区开始投入使用,现生猪存栏已达7000余头,这两年生猪销售为职工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小区内的“阳光猪舍”,全部采用具有专利技术的阳光板屋顶结构,冬天,可以有效地采集利用阳光为猪舍增温,农场职工和周边乡镇的农民都在这个小区内发展养猪,从而带动区域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农场开发火山岩资源,与香港瑞图合资建设了“黑龙江镜泊湖瑞图建材有限公司”,生产建筑砌块和彩色地面砖建材产品,增加新的生产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已覆盖牡丹江、哈尔滨、绥芬河、东宁、海林、宁安、虎林、密山等6市县和垦区部分农场。2009年筹建的“北大荒垦一食品有限公司”已正式投产,现生产的鲜食速冻玉米供不应求,产品销往省内各大城市,也受到了韩国等客商的青睐,拉动了农场粘玉米种植基地建设。职工多元化收入的增加,为他们带来了宽裕的生活。

文明新风为创建打造坚实保障

这两年,宁安农场大力建设以该场场部为中心的“农垦新城”,吸纳周边农场作业站职工以及县乡村屯农民,依托镜泊湖、渤海国等旅游资源,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支撑,使宁安农场“农垦新城”逐渐成为当地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农场确定了“北欧花园式旅游度假城”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农场投资1100万元,新建1800平方米场部“中心供热站”,为全场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楼房提供集中供热,同时还可为今后周边石岩镇开发上万平方米楼房提供集中供热能力;在场部,农场投资450万元新建设的三层欧式“农垦新城联合医院”,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新医院大楼交通便利,四周餐饮、住宿、商店等各种服务齐全。大楼前有环境优雅的小公园,夏季树木葱郁,环境清心,冬季实现集中地热供暖,彻底改变了就医环境。2011年,农场又新修建了学生公寓、食堂等,居民楼建设是该场建场以来楼房建筑面积总和的近2倍。到目前为止,有四个作业站实现了集体拆迁撤并工作,场部动迁了近400余户平房,农场已建设欧式田园高级住宅40余栋、欧式高层居民楼30余栋,先后新建文化广场、公园、篮球场、门球场、乒乓球馆、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等活动场所,为职工群众提供了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葡萄采摘节”、“邻居节”、各种“节日活动”,使人们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加邻里团结、增强热爱家园等综合素质,搭建了平台,凝聚了人心。

2012年农场掀起了向一名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职工爱心捐款接力赛。单位负责人、同事、机关干部、离退休干部、农业职工、商业店铺老板、教师、学生,他们都伸出了一双双温暖的爱心之手,传递着人们对患病职工的关心,共捐款近8万元。这两年,在“五七”工、家属工办理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对7户社会保险费无上交能力的个人,农场党政班子成员为其贷款35万元,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几年来,全场干部职工积极捐款帮助在生活中出现困难的家庭,金秋助学、爱心捐款等活动,每年累计捐款10余万元。在“扶低共富”工作中,宁安农场党员为职工送政策、送资金、送信息、送技术,引导他们走上致富道路。农场第三管理区女党员李永红在示范园内承包了6栋棚室彩椒种植项目,在她的种植示范带动下,农场职工和石岩农民有10余户都来承包种植彩椒等蔬菜出口项目。近几年,农场为职工办实事20余件,使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件件落实到位。

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稳定重点放在基层,责任人用真心、真情、真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农场,坚决不发生越级访。近年来,农场被评为总局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牡丹江管局评为工作优胜单位并排名第一,农场被牡丹江管局评为“平安农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环境。

文化繁荣为创建增添光彩

夕阳欲落,黄昏小路,一个个身背旅游包的“驴友”恋恋不舍地驻足回首不肯离去,这是该场在双休日和小长假里常常出现的一个独特风景,牡丹江市“驴行天下”的驴友们慕名来到宁安农场,他们亲身感受这座农垦小城的浓郁文化气息。牡丹江市肿瘤医院300余人在护士节期间来到农场开展学习纪念活动,太平洋保险公司业务员来到农场开展季度总结活动,是农场的黑土文化气息吸引了他们的到来。

今年初,在宁安农场双老活动中心内,许多人都在欣赏杨绍安的书画作品。这是一位七旬老人,一名北大荒退休老工人的平民化的个人书画展。杨绍安今年71岁,退休前是宁安农场三队电工,年轻时酷爱书法,退休后又拜师学习工笔画和写意画。他把近年来70余幅书画拿出来进行展示,来自农场机关、居民委等各部门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对书画作品赞不绝口。这是宁安农场首次开展的个人书画展。虽然没有大师级的作品,没有高标准的展台,但是这是宁安农场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一次展示。张罗这次个人画展的农场书画协会会长孟繁有是一位退休的老干部,每年他都经常组织协会开展迎春节、七一、八一等节日庆祝书画展,迎十书画展,更是吸引来不少人的观赏。老人们的生活不仅在书香墨彩中浸染,还在欢歌笑语中陶冶情操。

在农场有一支70余人的“俏夕阳”老年女子舞蹈合唱队。这支队伍里大多数都是农场的家属工和五七工,近年来垦区先后落实了五七工、家属工养老及医疗保险,这些优惠政策使她们感受到了党的温暖。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农场更加和谐安定,是她们的共同心愿。在工会的支持下,专门为她们提供了室内节目排练活动场地、音箱、调音台等设备,配备了一名义务服务人员,负责一切文艺活动的协调沟通。她们夏天在绿树掩映的公园里唱歌跳舞,冬天在工会活动中心排练节目,这些老人们针对每次节目形式,自行制作了旗袍、藏族各种类舞蹈服装,广场消夏音乐会、农场各类庆祝活动中,都不乏看到她们优美的舞姿和听到她们嘹亮的歌声,给人们带去活力,让人们看到老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风貌。这些因歌因舞结缘的老人们,她们不仅是农场和谐氛围的美丽亮色,同时还自发结成了“大妈联防小组”,为社区的环境和治安贡献力量,发挥着夕阳的余热。

提高文化软实力,宁安农场营造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氛围。宁安农场有个音乐协会,音乐协会里能人多。他们多次应邀到宁安市周边村屯参加农村文艺活动,宣传农场新城新风貌,最近还有周边的兴隆村文艺协会来到农场进行文化交流,让更多的村民了解农场,让许多人更加向往农场生活环境,农场和农村的音乐协会成员们,他们相约还要到澳门等地演出,让农垦文化传播得更远。几年来,宁安农场的名气越来越大,知名度不断提高,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国垦文化、旅游文化等活动丰富多彩,展现了农垦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活的宽裕,使人们的需求又上升到新的层次。

宁安农场在文化建设上,能够从职工群众的需求出发,加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科技培训中心、文化广场、室外大舞台、健身广场等设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农场党委班子非常支持这些文体协会活动,不断地加强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建设。近年来,农场修建的两个高标准封闭式灯光篮球场、门球场,篮球、门球赛事不断,职工群众都前来观看助阵。农场建设的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的垦一文化广场,广场内安装了30套健身器材,还修建了一个160平方米装有配套音响的舞台,成为群众大型文艺活动的主场所。宁安农场积极支持各文体协会活动,给予资金和活动器材用品等方面的支持,每年用于各协会活动方面资金达万元。场工会装修了150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厅,给音乐协会、秧歌协会、象棋协会、书法等协会提供了活动场所,投资一万余元购置了电子琴、二胡、沅、葫芦丝等乐器,装修了乒乓球馆,更换购置了八台高标准的乒乓球台,地面铺设了塑胶为乒乓球爱好者免费提供了活动室,购置了更衣柜,太阳能热水器洗浴设备。

每当夜幕降临,在垦一文化广场上,人们就会翩翩起舞,此时感受不到冬夜里的寒冷,只有舒展的快乐和释放压力的火热。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男女老少,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意。广场文艺活动是该场职工群众活动的一大亮点。一年四季,这里举办的文艺活动都传播着中华传统美德,承载着一份责任。仲夏的夜晚,这里是农场计生办与石岩镇场县共建举行的“婚育新风进万家”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尊老敬老、教子有方、致富有路等农场及村镇家庭在这里受到表彰,人们用小品、歌舞等形式表达着对他们的敬佩和祝贺之情,广场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北大荒人的精神向外传播、播种。近年来,农场工会组建的音乐协会、乒乓球协会等8大文体协会,每年开展文艺晚会、秧歌比赛、各种球类、书画比赛文体活动30余次,参加活动5000多人次。文体协会的成立,把相同爱好的人集中到一起,挑起了各种文体活动的大梁,开展文艺晚会、秧歌比赛、各种球类、书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真正为职工群众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从而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4篇:农垦日报范文

新媒体对传统平面媒体带来的冲击日趋显现,新媒体快捷、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和海量的信息,使得平面媒体抢占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落点的努力变得更加艰难。平面媒体尤其是党报,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厚”(深度)制“后”(新闻滞后),坚持以深度取胜。当前,很多媒体的经济报道缺乏可读性和影响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深度,充斥版面的经济报道多为经济工作、经济成就的宣传,缺乏对经济现象、热点问题的深度分析和发展趋势前瞻性的把握。因此,做好做精经济深度报道成为各媒体提升经济宣传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深度取决于把握大局的高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报道一直是媒体报道的重点、读者关注的焦点,受众呈爆炸式增长。各媒体经济新闻占据的版面和时段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自去年以来,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新闻更是各媒体争夺受众的主角和“卖点”。

然而,在经济新闻一片繁荣的背后,读者对经济新闻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缺乏深度”成为许多读者对当前媒体经济新闻的总体评价。那么,经济报道如何才能做到有“深度”、有看点呢?笔者认为,经济报道的深度首先取决于采编人员把握大局的高度。

俗话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经济报道选择题材的角度和高度,决定了经济报道的深度,采编人员的大局意识、知识储备及采访作风决定了其报道的视野,能否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能否对某一经济现象或经济事件进行深入的剖析,这与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经济学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一些媒体的经济记者不能从全局的高度、世界眼光、全国视野来写经济新闻,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把握,二是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尤其是经济学理论知识匮乏,缺乏对经济现象、经济事件、经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理论水平和多重视角。正因如此,当前一些媒体把经济新闻写成政府部门或行业、企业的工作总结,等同于经济宣传,罗列数据、堆砌术语,枯燥乏味、难以卒读,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深度经济报道不多。

《经济日报》有个名栏目“每周经济观察”,之所以能受到广大读者和经济界人士的充分好评,主要因为该栏目刊发的这些经济时评对经济现象和经济热点的观察有深度、有前瞻性。有人评价“每周经济观察”是“总理话题、百姓语言”,其主笔阎卡林是“以政府官员的眼光,经济学者的专业素养和一个记者贴近百姓的生活视角,对我国宏观经济中的高精尖问题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进行有力地报道、分析和述评,事实充分,结论中肯,见解独到”。由此看来,有深度就有影响力。

深度必须在“深入”上下功夫

经济报道的深度不同于言论或理论的深度,而是以鲜活事实和对经济现象的深入剖析,通过事实来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所以,经济深度报道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现象或重大经济事件,是政府关注的经济热点。但要抓住这些热点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所以要写好深度经济报道,记者不仅要站得高,还必须视线下移、重心下移,切实改进采编作风。“深入成就深度”,只有深入、深入、再深入,记者才会有敏锐的眼光和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才能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去发现热点、找准焦点,才能对一些经济现象和热点问题做出深刻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

有一份深入便有一份收获。有次笔者去皖南国营茶厂采访,发现正值春茶上市季节,很多茶场生产并不红火,茶叶交易市场更是冷冷清清,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于是便放弃了原来的采访计划,在皖南茶区农垦四个国营茶厂连续采访两天,与茶场领导、工人和当地茶农、茶叶经销商交谈,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最后写了篇调查报告《国营茶厂为何不再风光》,从体制机制、政策限制到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国营茶场解困途径,报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久一系列措施纷纷出台,国营茶场茶叶销售难的问题大为改观,为国营茶场的解困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深度体现在报道的前瞻性上

思想性和前瞻性是经济新闻的支点,更是经济报道挖掘深度、提升影响力的前提。经济新闻没有思想就没有深度,没有前瞻性就缺乏影响力。所以,有人说,在经济报道中,新闻事实是船,思想是帆,角度是源泉,只有三者兼备才能“起航”,才能打造出有深度的新闻精品。

第5篇:农垦日报范文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日前表示,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领域的影响是对心理预期的影响。短短几个月,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股价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只能说是心理因素的作用,稳定心理预期变得十分重要。

曹远征认为,对于从紧的货币政策来说,如果CPI指数能控制到4.8%以内,就说明政策已经到位。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不一定意味着物价会降。目前的物价上涨是因成本推动而引起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物价涨幅,但它不能消除成本推动的原因,想消除这个原因需依靠节能降耗、调整工业结构。这是一个相对长的过程,恐怕需要3到5年时间。(摘自:《广州日报》2008年4月7日 编辑:张小玲)

吴敬琏:目前不能管制物价 调高准备金率回报低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在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90周年庆祝活动时表示,目前的经济情况,最不能做的就是管制或者冻结物价。资源价格太低正是造成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困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汶川地震对经济的影响,吴敬链表示,我们的经济体以及经济总量很大,地震事件的影响是有限的。

吴敬琏还指出,货币要紧缩固然是目前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之一,但人民币汇率要加快升值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他提出,在人民币升值后,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财政手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减税就可以是其中之一。(摘自:《东方早报》2008年5月15日 编辑:张小玲)

邓聿文:建立与物价、GDP挂钩的收入增长机制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日前撰文指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既能起到全民分红的作用,又能避免全民分红弊端的替代办法。他认为,这一办法就是建立与物价和GDP挂钩的收入增长机制。

邓聿文表示,建立与物价和GDP挂钩的收入增长机制的核心就是找到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均衡点,使工资水平调节满足各方的利益要求。政府的责任则是及时启动财税激励,对于一些企业要给予相应的工资增长专门税收减免,并将减免的税收作为工资支付给普通职工,以此抵消CPI上涨的压力。因为如果单由企业独立担负涨工资的压力,极易导致生产环节的成本增加,从而使得企业势必要将这一成本压力转入销售环节的产品价格中,促使物价进一步上涨。这是一个能够保证职工工资和收入持续增长的机制。(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5月6日 编辑:张小玲)

胡月晓:国际米价暴涨带来海外农业开发机遇

世华财讯上海证券研发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日前撰文指出,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米价等粮食价格的波动,对米价等粮食价格干预的“抽薪”之策均在于确保足够稳定的粮食产量。

对于农业开发的国际投资而言,不论资本输出国还是输入国,对农业投资通常持欢迎态度,农业投资的国际资本流动限制一般较少。我国人多地少,又处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农业生产潜力有限。此外,我国粮食生产一直处于小型化生产模式,比较精细,不似西方国家对化肥和能源比较依赖。相对国外的转基因技术,我国的种子生产技术如杂交稻等是一种安全的农业技术,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中国的中小规模农垦开发模式也更适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拥有可靠农业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的国家,通过海外农业开发,为缺粮国家增加粮食生产甚至增加到可出口,是双方共赢甚至是造福全人类的举动。

推进海外农业开发,不仅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防范和化解粮食市场危机,调节国内粮价过快上涨的有效手段,而且为我国的资本输出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和渠道。抓住当前机遇,拓展海外农业开发,大有潜力可挖。(摘自:《中国证券报》2008年4月25日 编辑:张小玲)

谭雅玲: 可考虑人民币一次性贬值

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谭雅玲日前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人民币升值已超出自我承受范围,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短期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政策管理层可考虑在合适时机采取一次性贬值对策,打消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以维护中国经济调整和企业利益需求,保护中国金融、财富资源以及政策自主性。

谭雅玲指出,人民币汇率从2005年汇改以来已达到18%的升值幅度,但中国想通过升值来解决的问题未见缩小反而扩大和加重,包括了贸易顺差、外汇储备、投资过度等。甚至还有观点建议推进人民币更快的升值以抑制通胀,但事实是人民币快速升值,通货膨胀却又快速上涨。

谭雅玲表示,货币升值不可能消化通货膨胀压力,舆论和预期是在刻意推高人民币,而不是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经济以及金融矛盾。

谭雅玲认为,一次性人民币贬值是打消预期的重要措施,而这种做法并没有超出国际惯例与趋势,不必过于担忧国际舆论的谴责或压力,因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就是这样应对美元贬值的。(摘自:路透新闻 2008年5月7日 编辑:张小玲)

吴向宏:人民币升值进程应当停止

国际商业顾问吴向宏日前撰文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人民币继续升值的潜在危害相当巨大,绝不可不察。

吴向宏表示,首先,推动人民币汇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已经从过去的中国出口顺差导致的人民币走强,变成国际金融体系危机导致的美元走弱。现在人民币升值,已经不是因为基本面,而是因为资金面,升值进程已经“泡沫化”。而这种泡沫化进程随时可能反转。其次,国际油价在去年底的高涨以及粮价在最近的上涨都说明,过去几年的所谓全球流动性过剩时期,已经从开始的资产泡沫阶段进入到资源类商品乃至基础类商品的价格补涨阶段。最后,鉴于目前中国国内资产价格已经高企,以及热钱在境内已经基本完成建仓的事实,通过人民币升值来防止热钱流入的意义已经不大。

与此同时,上万亿短期投资流出中国的可能性却不断增加。假若前述两种反转――美元由弱转强,或者全球流动性过剩转为紧缩――的任何一个发生,哪怕只是出现苗头,都有可能导致目前在中国持有惊人高仓位的热钱流出中国,从而成百倍地放大流动性紧缩危机。而人民币如果继续升值,无疑是给热钱继续让利,鼓励其出逃。

吴向宏认为,2008年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很可能出现数个拐点。为防止中国金融体系在拐点到来时再度措手不及,货币政策应当具有前瞻性,在目前或许就应当果断停止人民币升值。(摘自:《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14日 编辑:张小玲)

何帆:汇率浮动 以动谋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日前撰文表示,在当前形势下,通过暂时尝试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可以成功打掉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放开汇率浮动,不仅不会导致混乱和失控,相反,破釜沉舟才能反败为胜,汇率浮动之后,才能以动谋定。

第6篇:农垦日报范文

井灌稻奇迹的表现,不仅是如上所述的规模和产量,而且是其发展的神奇速度。建三江分局2005年380万亩;2006年发展至500万亩,增加120多万亩;2007年发展至650万亩,又增加150万亩,二年共增加270万亩,而似乎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对于一个水利工程“打井种稻”发展的灌区而言,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难以想象和不敢想象的奇迹。270万亩水稻灌区的建成仅短短二年,没有动用国家太多的资金(甚至可以民办水利),比全垦区六十多年来发展的所有塘库灌区和江河提水灌溉共计230多万亩还多;而相当全垦区从日伪时期开始所有引水自流灌溉和江河提水灌溉共280万亩;建三江分局井灌区650万亩,相当于我省正在兴建最大的尼尔基水库规划灌区454万亩(水田322万亩)还要大得多,然而还不知道尼尔基水库灌区要经过多少年的艰辛和巨大投资才能实现。

建三江分局打井种稻如此集中连片(尤其大兴、七星、创业、红卫、前进、浓江、洪河、前锋这一大片),如此高强度开采地下水(有的农场几乎100%耕地为井灌水田,有的井灌水田已占土地面积50%以上,如创业农场与红兴隆分局宝山农场占57.3%,几乎占耕地100%),2007年又遇历史少有干旱,竟没有出现“吊井”现象。据权威专家进行计算机模拟,近年地下水下降速率减少,预测到2012年几乎100%耕地“打井种稻”的创业农场地下水位埋深12.8m,尚在粘性土层(平均厚13.6m)中,尚呈半承压。笔者估算随着周边水稻按远近期规划水稻发展,可在地下水位埋深15~20m中,取得新的采补平衡。可见含水层不会太多疏干,且地下水埋深15~20m,还有利减轻或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这是得益于三江平原地下有个巨大的天然地下水库,其贮水库容相当好几个世界最大的阿斯旺水库,相当100多个我省最大的尼尔基水库,有巨大调节能力;是得益于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年数千亿m3地上地下径流汇集本地区,形成稳定的地下补给水源;是得益于地下有百米巨厚粗颗粒含水层,形成的四通八达输水渠道,能把水送至耕地咫尺之下。这又是得天独厚的自然奇迹。

地下水温度低(5~6℃)比水稻最低要求温度13~17℃和适宜生长的25~30℃有很大差距,而使水稻质劣产低,是我省打井种稻的最大忧虑。然而由于井灌稻有利节水增温,有利科学水管理,可以改善农田生产与生态环境条件,使在短短几年中,井灌稻反超渠灌稻;尤其井灌稻亩超高产接近2000斤,在我国创建“6789”优质高产示范工程中,本井灌稻高产超单季稻1400斤指标近600斤;超双季稻1800斤指标近200斤;在地处高纬度的前哨农场杂交粳稻仅10片叶的“三江一号”创亩产1642.6斤,可与袁隆平在南方创杂交高产纪录媲美,创造了犹如嫦蛾奔月的奇迹。更值得一提,笔者在垦区水稻所进行三年节水增温试验,井灌即使没有采取晒水池、渠道等工程与设施增温,采取“快、少、巧”方法直灌。经实收测产,三年井灌节水小区平均亩产571.1kg,比渠灌稻小区平均亩产550.6kg,增产20.5kg,增产3.7%。同时渠灌者倒伏比井灌者重,而米质稍差。这更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奇迹。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第7篇:农垦日报范文

论文摘要概述了我国槟榔发展状况;并就加强琼台湘三地合作,提升我国槟榔产业发展水平提出建议。

槟榔(ArecacatechuL.)为棕榈科(Palmaceae)槟榔属常绿乔木。槟榔果实为我国重要常用药材;槟榔树姿挺拔优雅,是热带地区城乡的优良观赏植物。

1我国槟榔栽培概况

我国引种槟榔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西汉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时写到“……留落胥余,仁频并闾……”。其中的“仁频”指的就是槟榔。我国古籍《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对槟榔植株形态作了很详细的记载。海南和台湾两省是我国槟榔的主产区,云南、广东、福建、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种植。

1.1海南省槟榔栽培概况

据报导,截至2006年底,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达5.31万公顷,占中国大陆槟榔栽种面积的99%,收获面积2.33万公顷,总产量7.48万吨,产值18亿元以上。目前槟榔已是海南省热带作物中仅次于天然橡胶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已成为海南省东部、中部和南部200多万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海南省槟榔产量保持在平均3129kg/hm2左右,单株产量约1.9kg(按种植1650株/hm2计,下同。)。

1.2台湾省槟榔栽培概况

在我国台湾省,槟榔被列入果树类。2001年产槟榔16.51万吨;2004年槟榔面积5.3万公顷。台湾的槟榔号称“绿色黄金”,全岛均有种植,以屏东、嘉义、南投、花莲、台东等地为多,合计占全岛总产的74.5%。栽植容易,回收成本快,利润好,1996年槟榔产值3.47万元/hm2(人民币)。农民栽植槟榔意愿高,导致槟榔栽植面积不推自广,急速增加。至1999年台湾栽植槟榔的面积已达5.7万公顷,槟榔年产值超过133亿元(台币),占农畜产值的4.2%,仅次于水稻,为果品类之冠,已成为台湾的高经济作物。台湾岛虽然不是槟榔栽培的最适宜区,但却保持着世界单产7832kg/hm2的纪录;单株产量约4.75kg(国外以马来西亚单产最高,为1625kg/hm2)。

2槟榔的中医药价值及其主要用途

槟榔果实为我国重要常用药材。槟榔种仁是我国四大南药(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之一。槟榔在我国的别名众多,常用的有榔玉、仁频、宾门、槟榔子、橄榄子、青仔、洗瘴丹等等。槟榔性味苦、辛、温,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痢疾、绦虫病、胆道蛔虫、血吸虫病等,外用治疗青光眼等症。其果皮(大腹皮)、花、花苞(大肚皮)和根等也是常用中药材。嚼食槟榔可使胃肠平滑肌张力升高,增加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使食欲增加。适量食用槟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成熟的果皮(榔壳)称大腹皮,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等症,也是轻纺工业原料,经加工后,可制成优质纤维隔板,可作塑料填充物,还可用来编织地毯等。除药用之外,其未成熟的果皮在海南、台湾、广东、云南、福建、湖南、广西等省区的一些地方,群众有咀嚼的习惯。花苞可治腹水,健胃,疗腹胀,散气滞,止霍乱。槟榔叶可编织扇子、草帽等工艺品,也可扎扫帚;果含单宁和红色染料,可分别提取栲胶和植物性色素;未成熟的果皮,也用于提取鞣料、单宁,供制皮革、染料和药用。新芽还可作蔬菜(台湾同胞称之为“半天笋”)。

3槟榔产业现状

槟榔加工的主要产品有2种:榔干和榔玉。

榔干商品名称为枣槟榔,是当年9月至翌年1月间采摘果实已充分生长而种仁未变硬的青果加工制成的产品。榔玉也称食用槟榔,是用3月以后成熟的果实加工制成的产品。将采下的果晒2~3d,再用干柴文火均匀烘焙,每天翻动1次,约3d果皮变黑可取出,冷却后用锤子打破果皮取出种仁,再晒1~2d即可成榔玉。100kg鲜果可制成17~19kg榔玉。

据王祝年报导: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南槟榔主要供药用和省内人们自己嚼食,销往湖南的产品很少。1991年后,湖南槟榔市场急剧扩大,从湘潭等地走向了湖南省各地,并扩展到了广东、江西、河北、北京、上海、浙江等14个省市,使食用榔干的需求量猛增。自1994年起,槟榔产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生产药用的榔玉改为生产嚼食的榔干。目前,海南省已基本上不生产药用榔玉,即使生产也大多用质量较差的残次果实加工,其量很少,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需依靠进口补充。

海南每年销售到湖南的槟榔产值有6~7亿元,但经过湖南加工后,产值就达到40~50亿元。因湖南人在海南槟榔初级产品上,开发出了很多附加值很高的产品。

4加强琼台湘三地合作,提升我国槟榔产业

随着人们对槟榔保健功能的认可,槟榔产业的前景被广泛看好。如何发挥海南(琼)的土地、气候优势,台湾(台)的种植技术优势,湖南(湘)槟榔加工技术优势,共同打造“中国槟榔”品牌,值得关注。

4.1加强琼台合作,提高槟榔种植水平

台湾同胞种植槟榔技术水平高。有台胞2002年在我所附近租地种植槟榔,因其管理水平高,2006年整园槟榔开花,单株花苞5~6个,比海南本地种植户的槟榔园开花早、多。海南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而槟榔种植技术则相对落后。加强琼台合作,优势互补,还可解决部分农户盲目开山种植槟榔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2加强琼湘合作,提高槟榔加工水平

琼湘两地槟榔加工合作前景广阔。一是湖南的槟榔加工技术领先;二是海南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加强琼湘合作,提高槟榔加工水平,有利于槟榔产业链的延伸,提高槟榔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江泽林,海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陈良秋,万玲.我国引种槟榔时间及其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2):48-50.

[3]洪清煌,黄朝宗,王德男,等.果树[M].台湾: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89.

[4]周江梅.台湾农村建设动向[J].台湾农业探索,1998(1):32.

[5]郑金贵.闽台、榕台、漳台农业的比较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1998(2):18.

第8篇:农垦日报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预就业;见习制度;就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123 — 03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进入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问题与国际经济形势近年来连遭经济危机的打击有关,也与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国家整合现有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制度,出台以“预就业”为核心的就业体制。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亦忧亦喜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国务院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专门文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就业领域、就业形式、就业服务和指导给予规范,对未就业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地方政府和高校积极提早行动,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周密安排,为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良好开局打下了基础。

国家就业政策进一步拓宽渠道,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要实施好“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进一步拓宽基层就业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工作、到文化产业领域就业创业,重点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工作。

地方就业部门和高校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大力开展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

2008年起,国家启动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部分省(市、区)在本省范围内开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等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安置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如黑龙江省2009年起启动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彩虹工程,决定每年至少开发2000个左右援助岗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培训,或提供救助岗位。辽宁省2007年启动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资金3000万元,专项用于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家庭、农村贫困户和残疾人家庭等贫困生提供求职补贴,为未就业提供见习补贴以及购买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等。

当前,我国大学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还直接体现在每年度的大学生就业人数和未就业人数上。据统计,2007年高校毕业生495万,未就业人数100万;2008年毕业生560万,有150万没有就业;2009年有 610万毕业生,196万未就业;2010年631万,85万未就业;2011年毕业生达660余万人,2012年有680万毕业生,2013年将达699万毕业生。数量巨大的就业人数,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仍处于十分严峻的状态,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究其原因,可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理解。

客观上看,由于经济形势、大学毕业生人数等原因,大学生就业确实很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受经济危机影响,大量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断裂、用工荒等影响下无法继续经营,出现了半停工、停工现象。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也出现减少用工和裁员情况,导致就业岗位锐减。在就业岗位减少的同时,巨大的失业人口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浪潮阵阵袭来,2010年3月,总理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的外方主要代表时说中国失业人口达2亿,这可能包括农村和城镇居民在内的全口径统计。2011年教育部长在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谈到,加上往年未就业毕业生,2011年应就业大学毕业生达700万之多。一方是就业岗位锐减,一方是应就业人数剧增,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二、社会上就业难局面的原因

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逐渐恢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小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可能并非直接由就业岗位数量与大学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造成,而是大学生过于挑剔的择业观,企业过于短视的择人观,社会过于片面的就业观,造成了一种“就业难”的假象。

在对黑龙江省个别大型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进行的不完全统计发现,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基本可以满足就业。如2011年12月3日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举办的2011年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了解到,参会大学毕业生达5000余人,参展招聘单位达35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其中农、工、商、服等各行各业岗位应有尽有,从数量上看,基本满足参展求职毕业生的需求。2011年4月,我们对大庆市重点企业大学生专场招聘会进行调查得知,65.9%的用人单位完成了前一年的招聘计划,25%的用人单位没有完成前一年的招聘任务,且缺口很大,说明大学生就业不是无岗可就,而是有岗无人就。社会公众对大学毕业就业状况仍然存有恐慌心理,可能与以下几个主观因素有关。

一是由于各种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新闻报道造成恐慌的局面。每年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闻报道中,铺天盖地的信息是人头攒动人满为患的招聘市场、各种令人恐怖的统计数字、各种失业大军的数量、未满足自身就业愿望的大学生的埋怨之词,如此性质的大量信息,使社会公众尤其是应届毕业生难以正确处理信息,并形成遵从压力,从而一致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二是社会新闻过度在表面层次上关注大学就业率。大学就业率从2007年的70%,到2010年的89.6%,就业率不断上涨。但由于庞大的毕业生基数(2013年699万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全口径统计应就业毕业生人数仍可能达800万人。其实,未就业毕业生应包括无就业意愿、出国留学、考研及一些无法统计是否就业的毕业生。由于就业意愿、个人能力、技术技能等原因,存在一定比例未就业毕业生是合理的。国家和社会公众应将注意力从就业率转向如何对待未就业毕业生上来。如提供见习岗位和培训机会、加强就业信息和服务、提供援助岗位和补助资金。据2001年统计,美国大学当年就业率为86%,一定比例的未就业毕业生是人力资本的暂时储存,应该被社会认可。

三是大学毕业生择业观不理智。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学得一技之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理所应当。但由于过于自信和贪图享乐,在择业过程中,过于追求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高薪岗位、国企及政府机构,形成自我评价过高、对现实的要求过度、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等不理智的择业观。2009年统计,毕业生在泛渤海湾区域经济区和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就业达59.1%,而在西部生态经济区就业仅0.2%。不理智的就业观也使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2011年我们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中(见图1),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首要原因是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从基层做起”,第二个原因是缺乏实践经验,说明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不成熟、不够理智,实践经验不足,这也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的缺失。

四是用人单位过度挑剔,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技能。用人单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愿意进行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培训,没有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招聘择人工作中,缺乏培养意识,简单地以高学历、富有经验、背景可靠等作为“潜标准”,有高学历不聘用低学历、有经验丰富的不用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设置“一年以上实践经验”、“有某某技能”等等,甚至打字员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我们在对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见图2),用人单位对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的要求位居第二位,个别单位还附加一些苛刻条件,甚至一律拒绝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就业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归根到底是就业的满意度低,大学毕业生认为企业给予的发展平台、薪资标准和就业环境没有符合他们的期望,企业认为大学生未能满足企业急需的人才条件,公众媒体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进行渲染可以吸引眼球。这样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公众印象,其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是存在的,但这种就业难的局面更多是主观感受。

三、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政策建议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要由政府、社会、大学毕业生个人、家庭共同建构科学的“预就业”体系,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个人和家庭更新就业观念起内在作用,由社会整合建构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

1.尽早出台《就业保障法》,将大学毕业生就业纳入法制,规范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制定灵活就业模式、制定实习(见习)制度、改革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专业技能培训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给新就业大学毕业生一定的生活补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2.中央加大对各大产业投入、扶持,尤其加强关联带动性强的中小企业投入和扶持,增强他们的经营生产活力,提高就业容纳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深度改革大学生培养模式,注重实践、灵活学制、灵活学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学生,实行“3+1”培养模式,或“3+1”、“3.5+0.5”见习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也可尝试“订单式培养”,实行校企合作定向招生、联合培养。如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他们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企业展开合作,陆续开办了“海信班”、“钱江班”等46个“订单班”,三年来先后为企业“订单培养”近万名专业人才。这种模式高校培养目标性强,学生就业目的明确,企业用人用得上,使得高校、企业和毕业生从中获益。

4.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就业观是人们对于某一职业的一种观念、态度、认知及心态,是个人对就业的一种反应性倾向,不理智的就业观可能导致大学毕业生对父母和政府的依赖、对未来迷茫、盲目追求高薪和发达大城市等等。转变观念要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着手,高校建立完善的就业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从正面引导大学生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甘于奉献、勇于创新,正确处理择业与就业的关系。

四、制定完善的大学生“预就业”制度

英国政府为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推出“全国实习计划”,大学生减薪实习,既化解了求职危机,又获得了工作经验。我国从2008年起就实行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由政府选择合适的企业,设立见习基地,如2009年辽宁省启动了“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见习期为3—6个月,企业每个月至少为见学生发放当地最低工资的补贴。同时,每聘用一个见学生,省市财政将补贴企业当地最低工资70%的资金,鼓励企业多提供见习岗位。

大学生“预就业”制度是由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共同承担责任,为就业前的大学生或未就业大学生提供一定时间的见习岗位,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这是一个以就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就业制度体系,旨在确保大学生就业,并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预就业”制度安排。“预就业”制度体系应包括就业保障法、高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大学生实习(见习)及实习(见习)基地建设办法、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障制度、大学生就业生活补助体系、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等制度体系及用人单位大学生就业实习(见习)专用经费体系的建立。

1.完善、规范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甚至可以制定就业保障法,既保障就业,又保障因特殊原因未就业大学生的生存需求、就业培训、待就业期间的社会见习;

2.高校不断改革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分、弹性学制、3+1或3+2模式,改革实习(见习)方法;

3.出台大学生见习制度,为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时间灵活、形式多样、生活有保障的制度化的见习机会,规范用人单位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见习岗位并约束其严格执行,确保大学生有机会获得实践经验并在待就业期间得到实践锻炼。

“预就业”制度是一个由多部门共同出台的保障毕业生就业的体系,既包括制度和规范的建设,也包括资金的投入和用人单位单位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公众的理解和认同。这个体系的建立完善必将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入常态化。

〔参 考 文 献〕

〔1〕此数据来源于互联网并根据年度就业率进行估算,实际数据可能与此有差距,但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未就业人数大量沉积是不争的事实。

〔2〕数据来源于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0、2011、2012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3〕本报记者.民企提供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N〕,工人日报,2011.11.28,第2版.

〔4〕于显洋.组织社会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271

〔5〕麦克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

〔6〕杨伟国.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4.4,65

〔7〕麦克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4

〔8〕任腾霄,陈灏.我国尝试“订单式培养”化解大学生就业难〔N〕.报,2011.12.4,第3版

第9篇:农垦日报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创新金融品种;差别化支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7-0082-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7.20

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海南农业发展要处理好基地、机制和体系三者关系,实现向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1]。笔者认为,基地主要解决农产品生产问题,机制主要解决基地生产动力、生产保障问题,体系主要解决农产品物流问题。笔者也对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做了初步观察思考。

一、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启示

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物质材料、生产组织方式、生产经营机制等武装起来的农业,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现农业的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精细化、生态化等“五化”的生产经营。美国、以色列、日本、荷兰等国在实现农业“五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产品物流的链条化和网络化(类似于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鲜活农产品从产地到达销地的冷链工程与物流体系),它们共同支撑起农业现代化。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使业界达成广泛共识:运用现代科技、生产方式、组织经营机制等要素全程装备农业产业是现代农业应有之义,包括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两大产业板块。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也不可偏废。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固然重要,也是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要任务,但其自身价值的实现还须仰仗流通板块。物流生产力的大小、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农业水平高低、生产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实践

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有许多可资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如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它为龙头带动或推进农业现代化。又如,凭借城市公共服务、生产技术资源优势,发展城市型、城郊型现代农业,扩展除农产品生产之外的生态环境保障、生活参与体验功能[2];凭借独特资源禀赋,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等。在诸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中,有一条可资推广的经验就是运用现代物流手段或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抓手,拉动农业生产走向市场,促使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对接,实现现代化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而发展现代物流一般采取以下物流业态模式:

一是临港经济模式(亦称临港园区经济模式)。主要是依托江、河、海港口航运业,以与港口相连的陆地区域为载体,布局和发展现代物流业态以及以物流业引擎相关产业向港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农产品物流融入其中并凭借它到达销地,如上海临港产业区、山东济南物流园区等。目前,港口航运业依然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之一。

二是临空经济模式(亦称临空园区经济模式)。其运作机制类同于临港经济模式,但它主要凭借航空器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达销地的流通。有些比较高档的农产品,如水产品,鲜活期往往很短,储运条件要求很高,产销两地距离遥远,大多情况下运用航空器这种储运方式。海南高档鲜活水产品80%主要通过海口、三亚机场储运出岛。

三是临产经济模式(亦称基地经济模式)。如山东寿光市农产品现代物流业态发展,最初动力源于蔬菜生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了物流发展,促进了相关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向蔬菜生产基地集聚。经过近30年发展,寿光市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呈现出突出的“临产经济”特征。一是实现了蔬菜的区域化、基地化、规格化、设施化生产,是国内颇具规模和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该市蔬菜种植面积90万亩,蔬菜品种发展到200多个,目前有10多个乡镇、500多个村、8万多个农户专业从事蔬菜生产,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二是实现了相关生产要素向蔬菜生产集聚并形成相关产业。寿光市三友温室骨架加工厂主要面对全国研发、推广大棚骨架、钢架大棚、温室骨架等温室蔬菜种植技术,提供蔬菜温室资材类信息和技术咨询。寿光市三益现代农业公司集经营、科研、销售于一体,采用企业化经营机制推广良种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商品化等蔬菜生产模式,开展种苗选、引、育、繁及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种苗技术咨询、业务培训和科普教育、游览观光等。三是实现了“寿光蔬菜卖全国”和“寿光买全国菜”。该市先后组建了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电子收费结算中心、蔬菜配送中心,配套建设化肥、种子、农膜、农药等生产要素的大型农资市场,在批发市场专辟“放心菜”专营区和蔬菜电子拍卖中心。该市场现货年交易量15亿公斤、交易额28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跻身于全国十大农贸市场行列。

截止2010年,全国拥有产地、销地和集散地等三个类型农产品批发市场4500家,形成了点面互动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我国农产品70%以上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或渠道进入消费市场和百姓的菜篮子。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直至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引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

因此,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理所当然地上升为国家经济建设战略,诸多组合型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和付诸实施。一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中央2007年1号文件指出: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10号)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流通业态,要靠产业化龙头企业来推动。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二是国家部委层面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为多部门共同出台和实施的组合型政策措施与各部门出台和实施的行业政策措施。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支持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的专项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等政策;商务部组织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农超对接”工程;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村流通合作组织;供销总社提出和实施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所有这些,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海南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实践

海南农业有两点显著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农业:一是属于岛屿型农业经济,产地在岛内,销地主要在岛外。二是我国唯一一个热带农业省份。热带地区农产品往往代谢旺盛,鲜活期较短,物流条件要求较高,有的甚至近乎苛刻。海南农业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显而易见,建立物流渠道和保障渠道顺畅已成为海南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甚至是先决条件。尤其是国际旅游岛上升国家战略之后,已成为海南热带农业主体的天然橡胶、热带水果、冬季瓜菜、南繁育种和水产等随之被确立为“五大”国家生产基地。推进“五大”基地建设,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事重体大,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对推进海南热带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海南从自己省情出发,分别从三个路径殊推进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实现基地化生产。主要根据天然禀赋,划分区域引导组织生产,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全省已形成各具特色优势的产业区带,如琼海、文昌沿海的对虾等海水产种苗生产基地,三亚、陵水、乐东等南部农作物南繁育种基地,文昌、琼海、万宁等三市所形成的胡椒、菠萝种植带,海南农垦和民营企业、种植户共同形成的天然橡胶种植区等。此外,强力推进养殖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起全省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578个,生猪和家禽规模化养殖场4300家,生猪规模化生产达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3]。二是实现产业化组织经营。相继建立起农产品加工园区11个,以加工园区为平台带动热带农业走向产业化组织经营。前几年海南实施的“一条鱼”工程,成为海南热带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的一道风景线。海南翔泰渔业是产业化龙头,上游是近7000户为它加工生产提供罗非鱼生产原料,下游坐拥北京、上海、广州以北美、北欧、南非近20个境外销售商,形成比较稳定的国内外销售网络。“一条鱼”工程的实施使海南跃居我国罗非鱼生产加工出口第二位,海南翔泰成为全国同行老大。三是实现链条化、网络化物流。推进50家区域性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改造面积8.6万平方米,改造摊位9000个,超四成以上农贸市场建立起农产品自产自销区,农超对接市场28家。全面推进农产品冷链工程建设,全省建成预冷库141个,总库容21万吨,年处理瓜果菜420万吨,与冷链工程相配套的田头预冷系统库容体系相继建成,实现了瓜果菜生产与预冷零距离对接,初步建立起网点基本覆盖全省各市县的田头——产地——港口码头(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地等预冷处理链条。目前,全省每个市县至少拥有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重镇实现了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布点。

农业政策性金融主动参与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实施,从以下三个方面支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一是支持海南热带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在区域性大宗热带农业生产重镇支持建设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南部陵水庆隆达、陵水汇丰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西部乐东晨晖、乐东大铭、乐东迎福等农产品批发市场,保亭中部岭南优质水果、屯昌中发地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有东部正在建设中的聚龙现代农村物流园区等。二是主动融入临港经济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凭借园区发展农产品物流。如儋州白马井西部农产品批发市场、儋州益联水产批发市场,正在建设中的大印老城开发区天然橡胶保税物流园区。三是积极支持企业挺进临空经济园区做大做强。如已经投入运营的北部南北水果批发市场、三亚海源果蔬供港基地等,已成为海南南北两头农产品物流龙头,尤其是高档鲜活农产品出岛出境的重要通道。此外,还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辟了保税、非保税农产品物流平台。近几年来,海南农发行先后投放近6亿元支持海南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已大体完成了区域性布点,形成了农产品物流网络。它们与原有项目一道共同担当起海南农产品出岛出境以及省外农产品、农资入岛进村的光荣使命。

四、金融支持农产品物流建设的路径选择

农产品物流主动融入和形成现代物流业态,金融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

从2007年银监会批复农发行开办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至2012年末,全国农发行系统累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400亿元,支持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影响的贷款客户近200家。贷款坚持和突出了两大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农产品冷链储藏、加工、运输等物流中心,农业生产资料仓储、运输及码头,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等基础设施。二是支持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农村新型流通业态建设。主要包括超市、连锁配送中心及其他各类流通企业开展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购销、农产品配送、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以及订单农业、电子商务等。

除了提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外,农发行还在推进“三农”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层面相继推出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城镇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农民集中住房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金融品种。截至2012年9月末,这些贷款累放额已超万亿,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包括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内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

开发性金融是国开行开办的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原理特别是与资本市场原理有机结合起来的金融产品。该行在行业、产业和地区层面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方式对包括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在内的“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作出开发性金融制度安排,并付诸实施。2005年5月,国开行与商务部签订了《支持流通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议定国开行将在5年合作期内提供500亿元政策性贷款。其中:10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三)商业性金融支持

商业性金融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是在遵循商业性金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做出制度安排的,一般以具体项目为单元获得贷款支持。2007年农业部与中国农业银行达成了一项重要银政合作协议,农行对农业部实施的“双百市场”工程涉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的重点项目提供信用支持。除了农行外,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也以批发市场为项目单元对其提供信贷支持。

上述三类金融介入和鼎力推进,使“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产品流通网点数量比“十五”末期成倍增长,网点联系度显著增强,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经营规模显著扩大,农村流通产业显著提升,功能显著拓展,农产品与涉农物资双向流通更加顺畅,农村流通新型业态初步建立[4]。

鉴于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肩负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的历史使命,农业政策性金融应把握以下未来信贷支持重点:

一是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产业升级与功能拓展,加大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统筹优化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力度推进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大型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广泛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升级。

二是支持推广“公司+基地”经营模式,加大加快“农超对接”步伐。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从农产品生产到消费的流通产业链上推进实现农村流通体系主体多元化,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

三是支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工程建设,加大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步伐。全面实行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四是支持建设和推广严格的商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加快农产品“身份证”、“通行证”建设步伐。把农产品安全认证上升为制度,推进农产品冷藏保鲜、卫生、质量安全可追溯、检验检测、物流等设施建设。全程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和检验检测制度。

五是支持在现代农业视角下,各项政策措施互动、组合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流通体系、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互动融合以及实现一体化和主体多元化。

鉴于农产品物流建设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需求亦呈多样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有针对性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金融支持。但就支持对象而言,经济欠发达和正在实现崛起地区,支持对象属于区域性“补缺补漏”项目,旨在扫除农产品物流生产力区域布局上的盲点盲区。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支持农产品物流功能升级和拓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

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和推广新的金融品种。建议对产业或地区均有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的农产品物流建设项目,提供“先期流动贷款+投资+项目建设贷款+项目经营流动资金贷款”复合型贷款支持。一是流动资金贷款对项目先期介入。主要支持项目规划、项目勘探设计、项目可研等实施前期各项准备。另外,鉴于项目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创建3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品种。二是鼓励投资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发行债券,一般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出面操作,作为政府对平台公司注资而转化为政府持有项目股权。还有银行投资业务板块介入,享有投资相对应的权益。三是项目建设直至营运的组合贷款。包括固定资产贷款,之后跟进的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贷款。四是对在建工程、项目未来收益抵质押贷款做出制度安排。五是对采取BOT模式(建设-经营-移交)、BT模式(建设-移交)、BOOT模式(建设-拥有-经营-移交)、BTO模式(建设-转让-经营)、DBOT模式(设计-建设-融资-经营)等投融资建设项目的承建主体予以信贷支持。六是支持央企、上市公司对涉农项目实行兼并、购买、资产重组,对涉农企业或项目实行投贷一体化或投贷款结合支持。

参考文献:

[1]擦亮热带特色农业这张“王牌”——七论学习贯彻视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N].海南日报,2013-05-03.

[2]唐园结,宁启文,李庆国,高杨.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现代农业[N].农民日报,2013-03-2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