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档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档案管理;服务工作;档案利用者;心理特点
档案是一种针对全体群众的资料来源,可以说档案的利用者几乎涉及各行各业以及不同的人群,任何一个需要档案信息帮助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档案管理服务的对象。而这些不同的利用者的心理素质、文化水平以及对档案的利用目的都不尽相同,这就使得档案服务人员在进行档案服务工作时,要根据不同的人群心理特点,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服务方式,使档案利用者能够更及时准确的获取其需要的档案信息,做好档案服务工作。
一、档案利用者的心理特点
档案是一种记录真实信息的权威性文件,鉴于档案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档案利用者都会在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情况下进行档案查询与利用,目的的不同导致档案利用者在利用档案时的心理活动有了很大差别。如果不能了解利用者的真实心理特点,就会失去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进行。一般档案利用者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急迫心理。利用者到档案馆来一般都是来寻找凭证或带着明确的目的的,而有些目的都是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有的还有较强的时间要求,服务的延搁甚至会影响到问题的解决。所以,利用者都希望尽快查到自己所需的档案材料,在档案利用心理上表现得比较迫切,存这种心理者,不分阶层,不分职业,比较普遍。
2、求助心理。初次涉足档案馆或对档案不熟悉的利用者,不一定能将自己的需求转变为正确的查问,也不知如何才能查找到自己所需的档案资料,其渴求帮助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这时,他们一般是将希望寄托在档案管理人员身上,渴求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一是馆内检索咨询服务,即经过何种途径和方法能够查到自己所需的档案、资料,二是馆外指引服务,即到什么地方才能找到自己所需的档案、资料。满足利用者的求助心理,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3、惧怕心理。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认为档案管理一种具有很强保密性质的工作,档案资料不是随便是谁就可以利用的,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更是觉得自己即使去查询档案,也不会被满足要求的,因而就对档案管理产生了惧怕心理,以至于利用者无法从别处获取资料也不愿到档案馆查询档案。
4、不信任心理。拥有这种心理的利用者一般都是比较信奉“熟人好办事”这句民谚的,他们认为如果不是通过关系而进行档案查询利用,档案服务人员就不会诚心诚意的为自己服务,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档案。这是对档案服务人员工作态度的不信任,而如果其要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时,就会使其对服务人员的工作更加不信任,而故意提出一些增大服务人员工作量的要求,使利用者与服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僵局。
5、不轨心理。存有这种心理的利用者为数极少,但危害较大。他们到档案馆不是为了查阅档案,而是另有所图。如有些人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置档案法和利用制度于不顾,企图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达到解决个人问题之目的;有些人则查档时利用可乘之机,私自篡改、盗窃有关档案资料。对这些另有所图者,不仅应正确引导,还应严加防范,以免给档案馆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二、档案人员在服务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几种档案利用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档案利用者在进行档案查询利用时的心理活动,除了这些,还有些档案利用者存在从众心理,即大家都来档案查询,自己也跟随着来查询;或者猎奇心理,即很多利用者都想在档案馆找到一些外界不能找到的资料信息,以满足其好奇心理等等,这些心理活动对于档案服务人员来讲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只有充分掌握利用者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的展现档案服务水平,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档案服务人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认识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利用者一般都是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到档案馆利用档案的,在多数情况下,都无法准确的提出利用某一份档案的要求,只能提供一些粗略的线索或一个大致的方向。而档案馆内的档案数量浩瀚,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检索工具不一,使得利用者很难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入、充分的了解。尽管他们的利用目的和对档案工作的熟悉程度不一,但在获取档案资料上都需要档案部门的协助。这就使得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
档案服务可以满足利用者缩短查找档案、资料时间的需要,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增强利用者对档案馆的信任感;可以主动为社会提供所需的情报服务,充分发挥档案利用价值,扩大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可以加强档案馆与外界的联系,不断获得各种利用需求的信息,在促进人们产生利用档案动机的同时,取得社会各界人士对档案馆的理解与支持。
2、要讲究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艺术性。
利用者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档案服务工作者在适应利用者的积极心理和引导利用者的消极心理转化的过程中,有一个服务的技巧问题,也就是说,要针对利用者的心理活动,注意服务工作的艺术性。
首先要讲究档案利用服务场所布置的艺术性。档案利用服务场所是档案馆为利用者提供的工作环境,环境氛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利用者的心理情绪。所以服务场所布置的整齐、美观、庄重大方;阅览桌椅的安排应整齐、宽敞、高度适宜;检索工具与参考资料柜等设备放置的合理、有序,便于查找。
其次,应讲究档案利用服务人员的仪表和服务用语的艺术性。在开展服务工作时,应注意做到:服饰整洁大方,表情热情和蔼,姿态端庄雅致,动作稳重敏捷。尤其是在与利用者的对话和回答利用者问题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利用者的心理特征,使用不同的服务用语,使利用者在心理上得到一种被人尊重的满足,从而对档案服务人员产生一种信任感,达到满意的服务效果。
最后,应讲究工作方法的艺术性。档案馆的服务方法多种多样,但在具体运作时不能一成不变的简单执行或机械重复,而应根据利用者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采取灵活的服务方法。使利用者和服务人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关系,能够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真正起到档案服务部门的职能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2004年,教育部曾要求在直属高校秋季入学的所有大学新生中都建立心理档案,到目前为止,全国很多高校都为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建立起来,保存一些学生的基本信息,之后便成为一个无人问津的“死库”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有名无实,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要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才尽其用”,首先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是“由谁建”,也就是由谁牵头的问题。一般来讲,学生学习生活在班级、学院、学校这样一个三级体系之中,在这个体系中的每个层级,都会产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机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的心理健康档案。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虽大量形成,但却散乱在不同的层面上。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确定一个主体,把这些散乱的档案集中起来。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一主体,比如,对于学生比较多的学校可以以学院为主体,对于心理机构比较完善的学校则可以以心理部门为主体。
其次面临的问题是“怎么建”。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学校是以心理档案系统为依托的。现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很多,如教育部牵头开发的“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安人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北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等等,各具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除了需要包括在线形成的以及直接生成的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外,还要注意对其他载体(比如纸质等载体)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管理系统才是完整的、合理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是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档案发挥作用的大小。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齐全、完整。如果档案残缺不全,档案发挥作用将无从谈起。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心理健康测评及结果等等各种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形式多样,其形成有些是定期的、有些是不定期的,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记录,都将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凭证。所以,要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记录,及时更新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状态,从而确保系统的活力,为这些档案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也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档案的齐全完整,并非要求有“文”必档,玉石不分,所有关于学生心理的记录一并入库,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工作需要,有选择的入库。
其次,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档案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纷繁复杂,对于其的管理,不仅仅是把这些数据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数据产生1+1>2的效果,并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这就离不开对档案的分析整合。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保存了大量的学生心理测试量表,在管理过程中,把这些量表集中起来并不难做到,但是,应该考虑到,对这些量表进行什么样的“加工”,才能使利用者利用起来更直观、更方便。所以,在整理的过程中,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保证一定时期一个学生各类量表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应该力争使其能够体现在同类一量表中,不同学生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利用者全方位的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当然,在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不免会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知识,需要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配合,但档案工作者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在这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与我们档案工作者有直接的关系。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利用
第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从学生个人角度而言,在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往往对“我是谁”“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感到困惑,学习和生活中会出现过于自信或自卑的现象,诸如此类问题都根源于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学生通过对自己心理健康档案的利用,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正视自我,并能够有意识的调节自我,使自己的心理状况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教师管理学生的重要依据。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心理特点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有一把“万能钥匙”,而必须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理健康档案恰恰为教师提供了这样的捷径。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对学生有一个全方面、相对真实的了解和认识,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比如,我校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记录了学生成长中对其影响最大的事,我们了解了这些“大事”,便不难对本不理解的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做出更好的解释,便可以更好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更合理地引导学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阐述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意义,并从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原则、程序、基本保障及责权问题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
心理档案;高职教师;建设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要想使高职教师潜力得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管理方,就必须详细掌握高职教师各方面情况和动态作为有效的管理依据,为高职教师建立档案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当下高职教师档案的主要类型为人事档案和教学档案,包括人口统计学内容和学习、工作情况,基本上未涉及心理方面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教师档案尚未健全,还有很大的可供发展的空间,而心理档案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建设方向。
一、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意义
建设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具有以下意义:一是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能够填补现行高职教师档案内容上的缺失,能够帮助学校迅速掌握高职教师的心理特征、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规律,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提供心理方面的依据,如从各个教师心理档案数据中可以归纳出整个教师队伍的心理状况、工作影响因素等,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二是有利于提升高职教师的心理素质。高职教师经由查阅心理档案,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进而做到正确自知、适当调节等,最终实现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高职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为确保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设质量,确保档案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价值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自愿性原则。在搜集心理资料前应获得高职教师的允许,要尊重教师的自,不能强制性向教师索取相关信息资料,否则容易获取到虚假或错误资料。二是客观性原则。在建档过程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档案内容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高职教师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可以主观想象,也不可以随便补充或删除档案记录。三是发展性原则。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具备动态发展特征,高职教师心理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改变,必须及时把最新的档案信息补充进档,以确保高职心理档案的真实可靠。四是系统性原则。教师心理会受到不同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建档过程中要从系统角度来搜集、整理、补充档案信息,保障其完整性和有序性。五是保密性原则。要尊重高职教师的个人隐私权,对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实施可靠的保密措施,严格落实保密制度。
三、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程序
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过程,按照先后顺序,需经过如下三个阶段:一是心理档案内容的确定。主要包含人口学资料(教师个人基本状况)和心理学资料(心理健康状况),表1所列举的是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设内容,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其中的内容。二是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除“身体状况”内容由医疗相关部门提供外,其他内容由高职教师个人填表、人事职能部门和教学职能部门审核确定获得。而“心理学资料”的获取,从以下方面入手:“心理自我认知”部分和“心理健康教育”部分由高职教师个人提供,“心理测评”部分由心理职能部门组织高职教师进行心理测试获得,“心理咨询记录”部分由心理职能部门提供。可采用观察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谈话法等各种方法搜集档案资料,保障资料获取渠道广泛,信息客观真实,这是建档的关键。三是整理与建档。首先应用相关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其次聘请心理专家根据心理测试和调查结果,综合高职教师其他方面的相关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备操作性的改进措施,以面对面、网络、电话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并及时将疏导情况记录归档;最后是确定档案存储载体,如文本、音频或者视频的形式等,进而完成建档程序。高职教师心理档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存放部门,一般可放在档案职能部门或心理职能部门,由专人负责管理。
四、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是思想保障。首先要转变高职院校滞后的档案观念,重新认识高职教师档案的角色和功能,树立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理念,充实高职教师档案内涵。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会有后续的行动执行,比如在划拨资金、人员配置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其次要转变高职教师的观念,宣传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无害性、保密性,提升高职教师的心理认同感和支持力度。二是组织保障。要真正落实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工作,就必须有健全完善的组织予以保障。其主要操作体系是“档案职能部门—人事职能部门和教学职能部门—心理职能部门、系部”三个层次:档案职能部门负责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人事职能部门、教学职能部门负责整体安排和措施落实;心理职能部门、系部负责具体执行。除此之外,还需要相配套的辅助部门予以保障,如资金保障(财务职能部门负责)、技术保障(网络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等,促进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制度保障。要结合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情况来建立健全档案制度,并予以落实。比如实行心理健康检查制度,定期开展检查,把整理好的检查结果及时补充到高职教师心理档案中去;实行岗位责任制,对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搜集、整理、建档等流程以制度形式予以明确,做到岗位职责明确,并一一落实到人;实行保密制度,加强对档案人员和使用档案者的保密宣传教育,对在职权内可以查阅到的档案内容根据要求做好保密工作。四是技术保障。传统的手工管理档案模式已日趋滞后,要跟上时代采取新的技术手段来开展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设工作,可以通过开发或购买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来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档案存储、检索和查询,有利于学校档案管理实现科学化、技术化、规范化。
五、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过程中要着重解决的责权问题
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到档案信息的查询、更新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与多个职能部门有关,涉及多项档案内容,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档案管理中的建档和查档的责权分配问题。一是建档的责任分配。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档工作,需要学校多个职能部门的配合,前文提及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刚性基本信息可以由教师个人填写、人事职能部门、教务职能部门审核通过后把信息反馈到心理职能部门,弹性基本信息则主要由系部、人事职能部门、教务职能部门以及心理职能部门提供和调整。高职教师心理信息主要由心理职能部门借助专业途径获取,而其他常态信息则要通过高职教师的自我评价、各职能部门的客观评价等获取,最终反馈到心理职能部门。每一次对档案信息的调整,在实质上都相当于一次重新建档,在较大程度上依靠心理职能部门完成。因此,在建档责任分配方面,以心理职能部门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二是查档的权限分配。在查档的权限分配方面,对高职教师而言拥有全部知情权和查阅权,当高职教师有查阅需求时,档案职能部门应予以满足;对除高职教师之外的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档案职能部门应实行半开放管理,比如高职教师的部分公开化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查阅,如涉及高职教师评优,有关职能部门有权借阅高职教师的人口学方面的档案,而与高职教师有关的心理测试结果等档案信息,要经过严格审批手续才可以查阅,并尽量落实高职教师的知情权。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教师心理档案还未完全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针对此所开展的研究非常有限,得出的研究成果很少。鉴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人性化管理的加强,对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开始有所提高,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应该作为一种特色档案纳入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体系,加强对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研究,以促进高职教师个人心理素养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艳华,刘国义,郝岩君,张艳娥.高校教师心理档案建立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2)
[3]杨颖,鲁小周.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思考与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3]曾宪言.对高校教师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兰台世界,2015(14)
(一)封闭症状明显。表现为开拓创新意识缺乏,对新事物、新观念,难以理解,加之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交往面较窄,不能根据社会的变化和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而是自设藩篱,总感到孤独和落寞,心理不平衡,怨组织不公,怨领导不力,怨单位不好,怨待遇不高等等。
(二)进取观念淡薄。表现为工作不思进取,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特别是在个人的期望与现实发生较大差距时,心理还会产生较强的挫折感、失落感。面对工作的难点热点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干部自认为能力很强,应该被提拔重用,却总在原地踏步,便感到很失意,以致逐步失去了工作的兴趣。有的甚至把个人升迁、得失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
(三)专业知识缺乏。表现为面对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变化感到恐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网络的传输、电子档案的建立和保管等等,特别是档案事业过去面对的是各机关、团体、企事业等单位,而现在面对的是社区、医疗、社保、诚信、个体、私营企业等千家万户,服务面宽而广,深感压力大,难以适应工作。
(四)消极悲观较强。表现为与世无争,没有荣誉感和责任心,对待别人漠不关心,自由主义严重,作风懒散,加之分配体制不够完善,部门、行业的差异较大,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样,特别是档案工作并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虽说国家有档案法律的支撑,但社会的认同度较低,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体制问题。按照现行干部管理体制,虽说“公务员法”对干部招录用、职务的升降、调改任都作了明文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定员、定编、定岗”三定所限,在没有空缺编制的情况下,人员是难以流动,特别是领导职数的限制,一些工作能力强、作风硬、有―定创新精神的干部,难以受到重用。长期以来,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
(二)待遇问题。政治待遇不能落实,经济待遇也相对较差,同样生活在同一地区,只是单位、部门不同,一年经济收入相差几千块,多的上万元。我们也深知,要搞活,就必有投入的道理,但职责不容,法纪不许,更何况一个十几人的单位,除去人员工资,所有费用加起来不到十万元钱,就是这笔钱,只能维持机关的正常运转,而财政有规定,单位自筹发放个人的津补贴,每年有十多万元没有着落。每到年终,都是靠化缘来弥补平衡,有时造成事做的越多.资金缺口越大,包袱越来越重,干部的积极性就越来越少,这是恶性循环。
(三)素质问题。部分干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不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探求发展规律,总结提炼实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手足无措,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在原则面前失去警觉,在优势面前错失良机,在发展面前无所作为,工作思路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工作步子不大,工作效果不好,与过去比,进步缓慢,与同行比,名次靠后,压力之大,显而易见。
(四)心理失衡。认为贡献大、付出多,但是回报少、社会承认度低,就是干的再好,电视无影,广播无声,报纸无字,社会无名,特别是工作受到挫折,责难非议后,心灰意冷,无所事事,不思进取;因此,对许多社会不正常、不正确的现象不理解,但却被动的认可或者接受。
三、实现和谐的途径
(一)畅通渠道,切实关心,爱护干部。作为领导机关的领导干部,要切实对档案干部给予关心重视。无论是政治思想、干部选拔配备等方面关心干部的成长,注意在改善干部的发展环境上,畅通进出口渠道,把能人引进来,优秀的输送出去。一个岗位最多不应超过10年,这样对干部、对事业可以取得双赢的作用,从而使干部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二)加强教育,及时进行心理沟通。这个教育不仅是政治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应是多途径、多形式的进行心理沟通,如参加党校理论学习、外出考察、专业部门培训或参观各种教育展览,其全可以到一些发达地区学习,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增强干部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信度,切实解决好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对干部个别的困难和问题,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切实帮助解决,使之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2004年,教育部曾要求在直属高校秋季入学的所有大学新生中都建立心理档案,到目前为止,全国很多高校都为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建立起来,保存一些学生的基本信息,之后便成为一个无人问津的“死库”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有名无实,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要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才尽其用”,首先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是“由谁建”,也就是由谁牵头的问题。一般来讲,学生学习生活在班级、学院、学校这样一个三级体系之中,在这个体系中的每个层级,都会产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机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的心理健康档案。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虽大量形成,但却散乱在不同的层面上。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确定一个主体,把这些散乱的档案集中起来。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一主体,比如,对于学生比较多的学校可以以学院为主体,对于心理机构比较完善的学校则可以以心理部门为主体。
其次面临的问题是“怎么建”。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学校是以心理档案系统为依托的。现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很多,如教育部牵头开发的“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安人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北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等等,各具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除了需要包括在线形成的以及直接生成的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外,还要注意对其他载体(比如纸质等载体)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管理系统才是完整的、合理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是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档案发挥作用的大小。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齐全、完整。如果档案残缺不全,档案发挥作用将无从谈起。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心理健康测评及结果等等各种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形式多样,其形成有些是定期的、有些是不定期的,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记录,都将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凭证。所以,要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记录,及时更新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状态,从而确保系统的活力,为这些档案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也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档案的齐全完整,并非要求有“文”必档,玉石不分,所有关于学生心理的记录一并入库,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工作需要,有选择的入库。
其次,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档案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纷繁复杂,对于其的管理,不仅仅是把这些数据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数据产生1+1>2的效果,并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这就离不开对档案的分析整合。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保存了大量的学生心理测试量表,在管理过程中,把这些量表集中起来并不难做到,但是,应该考虑到,对这些量表进行什么样的“加工”,才能使利用者利用起来更直观、更方便。所以,在整理的过程中,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保证一定时期一个学生各类量表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应该力争使其能够体现在同类一量表中,不同学生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利用者全方位的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当然,在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不免会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知识,需要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配合,但档案工作者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在这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与我们档案工作者有直接的关系。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利用
第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从学生个人角度而言,在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往往对“我是谁”“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感到困惑,学习和生活中会出现过于自信或自卑的现象,诸如此类问题都根源于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学生通过对自己心理健康档案的利用,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正视自我,并能够有意识的调节自我,使自己的心理状况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教师管理学生的重要依据。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心理特点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有一把“万能钥匙”,而必须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理健康档案恰恰为教师提供了这样的捷径。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对学生有一个全方面、相对真实的了解和认识,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比如,我校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记录了学生成长中对其影响最大的事,我们了解了这些“大事”,便不难对本不理解的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做出更好的解释,便可以更好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更合理地引导学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利用中的开放与保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涉及学生的很多隐私。所以,心理健康档案工作者必须要做到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其做好保密工作。在利用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用户,开放的程度和内容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要严格做好对用户身份和权限的验证。比如,学生只可利用其本人的档案;对于班级的辅导员,其有权查阅本班学生的档案;专门的心理机构,根据需要,其可以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查阅,等等。对于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任何人,都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尤其不可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当作谈资,否则带来的危害是难以预料的。
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成为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数高校学生档案主要包括政治表现方面(如入团、入党的申请书、政审材料等)、学籍和学习成绩方面(如各种成绩单、学位证书等)、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如入学体检表、毕业体检表)等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记录是学生档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身心健康同样重要。将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学校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走上社会,立足社会,为祖国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更具有重大意义。比如,现在很多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都加入了心理测试环节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无疑更好地满足了招聘单位的这一需求,用人单位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能够更加全面、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更好地判断出学生是否适合某职位。对于学生,这就是在帮助其找准位置,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工作,有利于减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诸多不适应;对于整个社会,这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理性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杨孝:《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利用研究》,《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3、李开平:《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档案与建设》2006年第1期。
4、河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概念和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关心理方面的记录。主要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基本信息。具体包括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概况、学习和生活情况等基本资料。这些基本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大学生心理的背景资料,可以从学生的学籍档案里面获取。二是学生的心理测评信息。具体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测评记录,记录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交往心理和择业心理等心理活动。通过这些心理测评记录能发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事前干预和疏导,“防患于未然”。三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记录。具体包括学生心理咨询的时间、内容和具体表现,心理教师发现的问题及辅导措施和后续的跟踪记录等。
1.2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意义。我们经常说要保持身心健康,但大家对身心健康的理解过于片面,往往只注重生理方面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方面的健康,各个医院经常人满为患,而心理咨询等心理治疗机构却少人问津。其实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医院为每位患者建立了病历档案,那么,心理咨询等心理治疗机构也应为每位前来咨询的人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学校和家庭,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好事。一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培养的栋梁之才,是国家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一旦这一群体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对国家和社会将是巨大的损失。二是对学校和家庭的意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助于高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事前干预和疏导,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同时也为每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提供了保障。三是对老师和学生的意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能够使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出现心理困惑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避免悲剧事件的发生,使其在以后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好地适应社会。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宣传不够,学生参与不积极,使信度、效度受影响。高校一般在新生入学军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在测试前没有对学生讲解心理测试的作用和目的以及对其今后的影响,致使学生对心理测试认知不到位,参与意识不强,只是应付了事。对于学生一方而言,有些同学因为担心测试结果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或受到学校惩罚等,没有诚实作答。其测试结果可想而知,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致使心理档案的信度和效度都受到影响。
2.2 内容单一,没有保持心理档案的连续性和动态性。很多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了大学生的心理问卷调查或是心理测评,据此筛选出存在心理困难的学生,作为重点管理对象。一般而言,在整个大学四年只进行新生入学这一次心理测评,而且测评记录一旦收集完毕就被束之高阁,成为“死档”,很少被利用。大一进行的心理测试只是代表了那一个阶段的心理状况,随着大学生活的进展,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交往上都会遇到新情况,产生新的心理困惑,出现了新的有心理困难的学生,或者随着知识的积累,经历的丰富,原来遇到的心理困惑慢慢得到了调节,原来有心理困难的学生不再困惑。原来有心理困难的学生不代表永远心理困难,原来没有心理困难的学生不代表永远没有心理困难。大学生处在求学、交友、恋爱、择业的历史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波动和心理困难,仅仅以历史的记录去描述整个大学期间的心理状况是不可取的。同时,学生的心理档案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心理测评记录,还应该包括整个大学期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记录以及发生的反映学生心理状况的重大事件。
2.3 缺乏专业的心理分析和辅导人员。很多高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分析和辅导人员,一般都是由学生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课的老师担任。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必须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很强的责任心的人才能胜任,从事心理领域的人员一般应该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由这些非专业人员建立起来的心理档案的规范程度和可利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4 建设档案手段单一、落后。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纸质形式的心理档案,建立档案的手段就是通过发放纸质的心理测评表和进行纸质的心理记录。这一做法非常落后,高校的学生成千上万,一个个地建档,一个个地分析,工作量很大,这样做不便于我们及时地对心理测评结果进行管理、分析和利用,也不便于对某个人的心理档案进行系统的梳理,进行纵向的比较和跟踪记录。
3 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对策
人的心理和身体是一样重要的,身体有了疾病去医院就诊,医院会给患者建立病历,同样,人的心理出现障碍也需要得到疏导,需要建立心理档案。那么,我们可以仿照医院的做法,给正处于人生心理波动较大的大学生来建立心理档案。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对症下药,提出以下对策。
3.1 心理测评前要加强宣传,提高心理档案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去医院体检和就医,目的明确,为了身体健康。同样,我们进行心理测评,也是为了心理健康。学校在进行心理测评前,要向大家讲清楚心理测评的目的,要让大家知道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理困惑,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测评的结果是要保密的,并且对大家的学习和就业等都不会带来负面影响,是来帮助大家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的,这样大家放下了心理顾虑,会更诚实地回答问题。同时,认识到心理测评是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减少抵触情绪,认真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心理档案的信度和效度。
3.2 保持动态的连续跟踪记录。我们知道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人的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波动剧烈,心理状况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我们至少应该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心理测评,进行连续跟踪记录,保持数据的动态性。这样产生的心理档案才能反映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心路历程,才有更高分析和利用价值。
3.3 培养或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医生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同样,心理咨询师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而高校的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责任心,但是,绝大部分不是心理学专业,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心理咨询师证书,给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显得不够专业。所以,高校要有意识地引进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当然也可以选拔教师去培训进修获得相应的资质,这样建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才更专业,才能更好地分析和利用。
[关键词]档案用户;基本类型;心理特征
档案用户即档案利用者。凡具有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条件的一切社会成员都属于档案用户的范畴。在档案服务过程中,用户是档案的主体,是档案信息的最终授受者。社会活动的复杂、社会分工的细密、决定了档案用户的多层次、多类型。笔者认为,对档案用户的基本类型及其心理特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必将有助于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档案用户的基本类型
1.以是否具有需求行为划分,可分为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从档案的宏观利用来分析,已经向档案部门显示出利用需求的可以称为现实用户;而由于自身条件的束缚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尚未向档案部门显示出利用需求的可称为潜在用户。其二,从档案的微观利用来分析,正在利用档案信息的可称为现实用户;将要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可以称为潜在用户。档案部门在开展档案利用工作时,不仅要考虑到现实用户的档案需求,还要考虑到潜在用户的档案需求。因为每一个潜在的用户都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时刻转化为现实用户。
2.从组织结构上划分,可分为个体用户和群体用户。个体用户是指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以个人名义要求提供档案服务者。群体用户是指以机关、团体及社会组织的名义要求提供档案服务者。个体用户的档案信息需求是档案工作用户研究的基础。这一点可从两种角度来剖析,从静态的角度分析,特定时期个体用户的档案信息需求是由他们所扮演的多种社会角色所决定的。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用户的档案信息需求的结构和重点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只重视个体用户的档案需求而忽略了群体用户的档案需求。虽然从形式上看档案馆(室)的服务对象大多为个体用户,但这些个体用户彼此之间都有这样那样的联系或共同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使群体内部成员彼此认同,并使成员与非成员之间有所区别。
3.按用户的职业、专业和承担的任务来划分,可分为组织管理用户、理论研究用户、工程技术用户和一般用户。组织管理用户是指为组织和管理社会而查阅档案信息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组织。理论研究用户是指通过查阅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理论研究的组织和个人。工程技术用户是从事应用型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和设计而产生档案信息需求行为的组织和个人。一般用户既包括从事一般性业务工作的人,也包括临时性利用档案信息解决一般问题的个人。
4.从需求时间上来划分,可分为长期用户、短期用户和随机用户。长期用户是指对档案信息有长期需要的利用者,一般是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组织管理人员。他们都需要长期利用自己本单位或与本单位职能有关的档案信息,以便使自己的工作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促进。短期用户是指对档案息有短期需要的利用者。他们一般是为了某些短期的中心工作,如落实政策、人口普查、编史修志、完成某项研究课题等,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大量查阅档案信息。
5.从需求内容上来划分,可分为文书档案用户、科技档案用户和专门档案用户。文书档案用户是指主要利用文书档案信息的利用者。他们一般是组织管理人员、社会科学工作人员等。科技档案用户和专门档案用户是指主要利用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的利用者。他们一般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等等。
二、档案用户需求的心理特征
档案用户的心理特征是用户在产生利用需求以及实际发生利用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档案用户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到利用档案行为,也为档案馆的服务工作提供了参考指南。通过长期的调查分析得出,档案用户有以下几种基本的心理特征。
1.简单方便心理。这是档案用户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主要指档案用户对档案服务手续、方式和方法提出一种要求。由于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手续繁琐,常常需要亲自到档案馆的阅览室查档,所以直接导致了档案馆阅览室门庭冷落的现象。现代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可以足不出户的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满足了用户简单方便的心理需求。
2.背景匹配特征。用户对档案信息需求的数量、内容、类型和质量要求总是和与其受教育背景、职业环境和个人爱好兴趣相关的。一般来讲,经常利用档案信息的人,受教育程度高;从事科学研究的用户,对原始档案信息的需求量大;学习型用户,对深加工的档案信息有相对多的需求;普通用户,对族谱档案或一些文化休闲类档案会产生强烈的兴趣。
3.用户焦虑的心理特征。用户焦虑是指档案用户对档案信息、档案馆产生的一种不了解、不信任、疑惑、谨慎的心理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档案管理体制等因素,档案长期不为人们所知,人们想到档案往往会认为是“政治”和“机密”;档案馆也缺乏对档案工作的性质、意义、档案价值的宣传,因此导致公众对档案馆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人们在利用档案的需求产生之后,由于这种焦虑会产生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如,档案能不能利用、有没有我要的信息、信息会是什么样、我会受到怎样的待遇等。这些心理特征,会对用户的行为产生强大的力量,阻碍潜在用户向现实用户的转化。
4.信赖权威的心理特征。社会档案意识在不同行业领域存在明显差异。一旦用户意识到档案是产生社会各方面原始记录,是真实的、可以信赖的文字资料,他们就会充分信赖它,就会产生利用档案的行为。如果,在利用过程中,档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提供了权威可靠的信息,这个用户就会对档案产生一种信赖的心理,也会经常的利用档案,成为稳定的档案用户。
关键词 心理档案管理系统;JSP技术;B/S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026-02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file management system is a kind of pro-du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dynamic management platform based on the network,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system is based on B/S architect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using Jsp technology and the Mysql databas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so as to solve many problems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paper fil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function demand analysis, structure desig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ystem part of the page for picture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archives management system; JSP tech-nology; B/S system structure
1 系统的需求分析
首先,采用文献调查法。由于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发现各大高校都在尝试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但是大多数管理系统都只是对档案资料进行键入,并没有对资料进行及时的更新,有些档案资料都已经过时,这样不仅占据系统内存,而且会阻碍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还有些系统就只是个空框架,是个摆设而已。因此,必须设计出系统功能结构,至少使设计出来的系统具有实用价值。
其次,采用专家访谈法。由于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负责整个学校的心理档案资料管理等相关工作,因此对他们进行访谈,将有助于了解他们对于该系统的需求,有助于该系统实现功能方面的创新和完善。除此之外,通过与专家交流,能够使设计更加有说服力,更加专业。
总之,对于系统的需求分析,将有助于深刻地了解该系统研究的现状,从而有根据地进行系统设计,有助于整个设计过程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有所创新。这也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对整个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2 系统的设计
系统架构设计 该系统基于B/S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架构设计,主要包括页面展示层、内部逻辑关系层和数据库访问控制层三层架构模式:页面展示层主要借助Dreamever进行页面设计,因为Dreamever的可视化为接下来的内部逻辑关系设计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内部逻辑关系层包括数据库链接以及数据库内各关系表的链接,这部分是整个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关键和核心部分;数据库访问控制层就是对于进入该系统的钥匙进行设计,起到安全保护的功能。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笔者团队设计和实现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隶属于佳木斯大学管理系统,整个体系结构包括系统安全防护机制、权限控制机制、决策分析层、业务应用层和系统整合层。
系y功能结构设计 该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员三类用户,以及4个功能板块子系统(用户注册子系统、学生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和管理员子系统)。这些功能板块各有各的分工,相互合作,共同促进这个体系结构的完善和顺利运行。下面将针对每一板块进行详细介绍。
1)用户注册子系统。对于第一次登录该系统的用户需要先注册,点击登录页面的注册按钮,根据要求完成注册。注册完毕后,隔5秒钟会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输入账号和密码即可进入该系统进行信息浏览等操作。新注册的用户信息也会保存到数据库中的相关表中,这样下次就可以直接用账号进行登录。这一部分的操作比较简单,却能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相当于进入系统的门户。
2)学生子系统。完成注册的学生即可进入学生子系统。在该系统中,学生享有的功能包括对于自己的心理档案资料的浏览、查看自己的心路历程、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成长。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浏览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料,进行线上测试,还可以给心理学专家和教师留言或进行在线咨询。但是出于对用户私人信息的保密,学生用户只能查看自己的档案信息,这也是该系统一种创新的权限控制。
3)教师子系统。教师子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可以浏览所有学生的信息,并且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还要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以及对有需要的学生采取保密式的心理辅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历年的档案信息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只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在登录时一定要在用户类别选项下切换到教师,否则无法进行登录。
4)管理员子系统。管理员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数据库管理、页面布局管理、留言板管理等。管理员要定期对该系统的数据进行更新和删减,学生和教师用户进行刷新和分类管理,以及对学生留言的分类,已经回答过的和未回答的要区分开来,以防止对未回答问题的遗漏,导致不能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引导。管理员子系统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整个系统的清洁工,以维持整洁而有秩序的系统环境,从而避免系统遭遇病毒感染、信息泄漏、运行不稳定和瘫痪等非预测事件的发生。
数据库设计 采用MySQL(一种开放源代码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首先,需要在数据库中建立表关系,主要的数据库表有:学生基本信息表,包括学号(主键)、姓名、性别、专业班级;教师基本信息表,包括职工号(主键)、姓名、性别、职称、教授专业;管理员基本信息表,包括编号(主键)、姓名、性别;学生心理档案资料表,包括学号(主键)、姓名、性别、专业班级、信息记录时间;留言板记录表,包括编号、留言时间、留言状态(是否已回答)。并通过设置主键和外键建立表和表之间的联系,从而确定数据库内部的逻辑关系,为后期系统的测试做好准备。
数据库的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中最关键、难度也最大的一个环节。由于数据库对于整个系统就好比大脑对人一样重要,因此为了能够保证整个系统运行得流畅,将会进行多次测试,并对数据库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改,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 系统的实现
基于前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接下来就是将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逐一实现。由于篇幅限制,笔者将展示用户登录页面和注册页面的实现,如图1所示。
4 总结
基于团队的共同努力,该系统已基本完成,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该系统的实现归功于指导教师的耐心教导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也有助于锻炼在校大学生的新探究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为进一步的研究学习奠定基础。除此之外,该系统的实现改变了以往纸质档案资料管理的不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具有切实可行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春芳.论高校心理档案的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56.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档案构建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14-01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含义
心理健康档案,顾名思义,是全面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类,并单独的存放,收集数据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问卷调查,或者进行特定的心理测试,心理的档案并不仅仅是收集数据,而是对收集来了各项数据通过记录和整理后,通过心理专家来进行有效的分析,来获取每一位参加测试的学生的人格、素质、行为依据、智商及情商等心理素质状况,并建立独立的心理档案库,通过档案的建立,来及时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能够更加的普及并具有相应的针对性。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包含的基本内容
要建立一个完善并且有效的心理健康档案,就必需收集到全面的学生信息,在心理健康档案中,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心理信息。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高、体重、就读的学校、专业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家庭成员、居住的环境等等。而心理信息则是较为复杂,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来获取,心理信息包括焦虑、抑郁、暴力等心理的倾向、个人性格品质、心理疾病史以及学生对于未来的规划等等。
2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必要性
2.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
心理健康的档案涉及到每一位学生潜在的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依据,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到大学生随着时间的推进,心理状态的改变和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档案,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可以及时的发现自己在心理状况,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的工作,心理档案是一项致力于长期观察和监督的工作,其覆盖面广,调查深入,对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都能对其心理的转变、成长以及潜在能力的开发提供有效的理论帮助。大学生心理档案所储存的信息是通过对于每一位学生长时间深入观察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监控,通过档案的建立能够全面的掌握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并及时的疏通和开导产生了心理问题的学生。
2.2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提供有效的依据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不仅能够从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初期就及时的发现问题,通过学生的各项基本信息,也能够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大学生是一个统一的群体,在心理问题的产生上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因此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上,通过心理档案,可以获得相应的方法和依据,了解以前成功的案例,对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有非常大的帮助,通过档案的各项信息,全面的寻找到缓解、疏导、再教育以及预防干预的手段,并通过档案记录,形成系统的方法。
2.3改善各项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对于大学教育的方式上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通过心理档案,教师能够全面的了解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爱好,通过投其所好的方式,来改善教育的方式和教学的内容,大学生之间学习爱好和能力的差异,也影响了对于施教内容的学习效果,通过档案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之后,教师不断的改善教育工作,使得教育工作针对性更强,避免了教育和学习的盲区。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于这些信息的了解,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应当前学生素质发展的教学方法。
3 大学生心理档案构建的有效手段
3.1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收集手段
心理健康所要收集的数据通常都是具有一定的隐私性的,而且心理健康指标众多,因此对于心理健康收集信息的类别和方法都要有统一的规范,一些心理信息指标并不能通过问答或者是问卷的形式直接收集到,对于这类信息要运用专门的方法,例如对于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行为问题,通过学生在行为选择上的差异,来了解心理健康的状况,学校应该统一组织大学生来参加心理健康的测评,设计科学合理的心理测评问卷。
3.2利用专业的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