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0709批次毕业论文撰写具体格式要求及范文
1.论文终稿使用统一封面(样式参见下表),并要求一律用计算机排版,A4纸张打印装订成册。
2.毕业论文题目使用三号黑体字,正文使用小四号宋体字,参考文献用宋体五号字。
3.论文要求字数在5000字左右。
4.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几部分。(详见范文)
5.行距统一用1.25倍行距.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学生姓名 _
专业
年级
学习中心
学号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
杨炎轩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表面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如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规划和实施、课后教学评价等行为方式的变化;实质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根本上源于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要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态度转变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学态度;转变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就教学目标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考试来进行,所谓“你怎么考试,我就怎么教”,正是其实质的生动描述;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则要复杂得多,必须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起点,并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再组织实现目标的各种手段。就教学准备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教材来进行,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能否和如何来掌握教材,并且多半情况下是单一的教师对单一的自己所教学科;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首先要转变“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科”的陈旧观念,然后自觉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并且集中群体的智慧参与到不同的学科或科目中去。就教学规划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预设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依据教材的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的知识点、问题及相关练习,并且在教案上设定了明确的答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强调预设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富有活力的“动态生成”活动,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让课程呈开放态,打开无限的多种可能的空间,二是教师要养成在课堂上倾听学生、不断编织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捕捉、判断、重建的能力(1)。就教学实施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曰上课主要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来回答,若不,就引导学生达到预定的答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个性创造,是教师依据创造和思维发展的原理,在教学中通过有创意的设计,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或策略,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调查、实验、实践等活动中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行为(2)。就教学评价
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或认知能力的形成,这种评价是单维 评价(忽视学生情感、意志及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和总结性评价;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则注重多维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如成长记录袋—— 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这 些作品的反省;这些材料由学生与工作组成员一起收集,集中反映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
(3)程)。
二、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质是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或多或少地在发生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方面的描述,在不同的教师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目前关于新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经验汇编或成果大多都是关于教学行为方式变化的描述。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行为的下位概念,多种多样的教学行为方式可以类属为教学行为范畴。我们在这里并不想讨论新课程改革中究竟有哪些属于教学行为范畴的教学行为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而是想探讨为什么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会发生变化,或者说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心理动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心理动因不外乎教学动机的激励、教学态度的转变和教学挫折的调适等几个方面,这里我们只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作一些讨论。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与教学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早就被一些研究者认识到,比如叶澜教授于2002年在《教育研究》第 5 期和第10 期分别撰文详细阐述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通俗说,是指关于事物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追求的观点体系。一方面,它是态度的核心。态度的实质乃是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一个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所以说,能满足个人的需要,对人有利的事物,便会产生肯定的态度,相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对人不利的事物,便会产生否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价值观不像态度直接、具体,它比态度更加基本,更加持久,所以,有人说,态度千千万,价值观只有少数几种。由此看来,两篇“重建”就是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关系的深层次论述,只不过,它更多地是教育学的视角。这里,我们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一) 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一致性
教学态度作为一种内在心理构成物,作为社会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中间变量,对教学行为起着一种准备作用。一般情形下,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就会引发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具有一致性。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取决于教学态度,而且还要受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习惯、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群体规范、教学情境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态度并不对行为起完全的决定作用,因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不一致的情形。不过,当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不一致时,教师自身总是会感到不愉快,心理紧张,有冲突感,所以,应该研究转变教师态度的有效策略,使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一致。
(二) 教学态度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教学态度对教学行为虽不能起完全的决定作用,但对教学行为却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1.教学态度与教师学习
学习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最显著特征。当教育教学活动要发生变化时,这一特征会更明显。在某种意义上,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变化,而教学态
度的转变有助于这些变化的实现。教学态度具有强烈的情绪情感特征,当学习内容与教师原有的态度一致时,教师会感到轻松愉快,其观点和材料会被迅速吸收消化;当学习内容与教师原有的态度不一致时,教师会产生厌恶、烦恼和紧张等消极情绪,阻止对新内容、新材料的吸收。
2.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表现
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与其心理准备状态有直接关系。经验表明:可以借某种教学态度的唤起而使教师的工作行为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使教师对学校、教育、新课程改革有认同感,能够使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那么他们就会在教学工作中“吃大苦,耐大劳”,并能承受各种压力和负担;反之,他们的忍耐就较小,而耐心在教师的行为中一直是区别优 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根本性特征。
3. 教学态度与教学效率
一般说来,积极的教学态度对教师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工作绩效。但是,消极的教学工作态度,由于想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教学工作行为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由于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工作态度与教学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这些可能的原因是:(1) 教师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一般教师来说,教学的效率并非主要目标,它只是他们借以达成其他目标(维持生活、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等)的手段。因此,即使一名教师对教学持消极的态度,但为了达成其他各种目标,他们不能不以高教学效率为手段。(2)教师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当教师的生活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其目标便转移到了社会性需要,如希望获得朋友和同事的好感,希望自己与大家同属于一个群体而不离群等。
总之,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既有直接的关系,也受一些中介因素的影响。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直接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者的复杂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
三、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须采取有效的策略
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由旧到新的过程,它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教学态度的强度转变,或称一致性的转变,即原有教学态度的方向不变,只是改变了教学态度的强度(加强或减弱)。二是教学态度的方向转变,或称不一致性的转变,即以新的教学态度代替旧的教学态度。如对课程改革由反对变为拥护、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讨厌变为追求等。
(一)培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基本方法
在学校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一个主要方法是进行培训。目前,盛行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主要任务放在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上。但多数情况下,教师具有了完成新教学任务的知识与技能,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学态度,导致不能积极地完成新任务。这告诉我们,在培训中,不能将培训的主要任务放在新课程改革的能力系统上,而应将重点放在新课程改革的态度系统上,比如,围绕“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意义、怎样使新课程合理安排、怎样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并有效评价、教师该怎样学习与合作等(4)来进行培训,就比单纯地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效果好。
(二) 宣传—— 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常用方法
转变教师教学态度主要是采用普遍宣传、重点教育和个别说服的方法。因而,如何通过
宣传工作这个手段达到转变教师态度的目的,也是新课程改革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1.宣传的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宣传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即要改变、巩固或加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态度。一方面,人们掌握了有关某些事物的信息,并不一定对这种事物抱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掌握信息与改变态度并非完全无关。心理学认为,同类信息的反复刺激,会使人们产生心理定向,古人所说的“三人成虎”就是这个道理。掌握信息与态度转变的联系告诉我们,宣传工作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二者的区别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宣传都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它要求我们研究宣传工作,传递有效的新课程改革的信息,以提高宣传工作的效果。
2.提高宣传效果的方法
(1)宣传应当及时,并适当重复
持错误或消极态度的教师,不让他的态度合法化(自己给这种态度找合适的理由,以达到内在协调),使其在隐蔽的状态下就消灭。正如有学者谈到,昨天给学生讲课,有一位学生 问我:他说他是从农村来的,他们那里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不好捉摸,应试教育却具有可操作性;老师担心,课改以后,升学率下降怎么办?我问他,是课程应该服从考试,还是考试要服从培养目标?能不能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旧的思维方式是你怎么考试,我就怎么教,至于培养目标是谁也不在意的。新的思维方式应该颠倒过来:首先确定培养目标,我们今天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然后设计必要的课程,最后才是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包
(5)括考试。因此,课程改革必将伴随考试制度的改革”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变成了真理,
是无稽之谈。但真理也应适当重复,让教师加深理解,让教师之间相互印证。当然,过多也会引起疲劳。
(2)一面宣传与两面宣传
一面宣传是指只介绍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观点,两面宣传是指在一面宣传的基础上也介绍与新课程改革相对立的事实、观点、论据。究竟应选用一面宣传,还是两面宣传,主要应该根据宣传对象的特点(如教师的文化教养、已有的态度立场)有针对性地运用。当作为宣传对象的教师已经具备和我们提倡的态度方向一致,只是缺乏有关的知识、经验时,我们只须进行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一面宣传。当作为宣传对象的教师已经具有多方面的新课程改革的知识,而且又习惯于思考、并善于分析、比较时,进行两面宣传的效果更好,它可以使教 师衡量新课程改革的利弊。此外,根据宣传任务的轻重缓急,对所提供的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宣传材料也应作适当的处理。如果宣传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最好只提供正面的观点和材料,作一面宣传,因为这时提出反面的观点和材料容易使宣传对象产生怀疑,难于立即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如果宣传任务是培养和形成人们长期稳定的态度和信心,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材料,作两面宣传,使教师通过正反材料的比较,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稳定的态度、信念。
(3)宣传材料呈现的顺序
当需要提出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正反两方面的材料时,应按什么样的顺序提出,才有利于教师形成对正面材料的肯定态度呢?在宣传活动过程中,开始部分与结尾部分比中间部分对作为宣传对象的教师有更强烈的影响。这可以从心理学研究记忆的规律中得到证实。记忆的
研究曾提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起抑制作用。所谓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起抑制作用。这样,中间部分同时受到抑制,所以效果最不好。因此,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应当这样安排:在宣传活动中,应首先提出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正确材料,把反面材料放在中间部分,最后再用新的事实论证正面的观点和材料,这样会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产生最强烈的影响。
(三)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其他方法
1.对教师逐步提出要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首先必须了解他原来的态度立场,然后再估计一下他的态度立场与所要转变的态度目标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若差距过大,反而会发生反作用。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则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要转变教师的对新课改的教学态度,不能操之过急,最好逐步提出要求。
2.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
心理学研究认为,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最好能够引导他积极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或者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原因在于,某种特定的环境气氛能够使人们受到感染。参与活动是改变个体态度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参与活动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的。
参考文献:
(2)王一军.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程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2.
【关键词】教学行为;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behavio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Liao Chunquan
【Abstract】Whethe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r the high school teacher devote more enthusiasm and energy to the validity of class teaching since the new class reform. The writer studied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promoting chemical cla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aching behavior. Show us the current achievements and raise the questions during the study and the idea of future.
【Key words】Teaching behavior; Chemical; Classroom teaching; Validity
1.研究背景
自2006年辽宁省新课程实施以来,无论是科研院校还是一线教师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能够发现课堂教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些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有些却是背离或者说误解新课程理念的,比如一味的追求课堂的开放,对学生的知识成长只停留在知识表面而不注重思维的锻炼与养成等等。对于后者,我们要透过表层的变化看到问题的本质,须冷静、客观、科学的分析,以积极有效的探索与解决策略纠正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回归到课堂效率提高的核心目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何使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已经受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成效突飞的又一个瓶颈,其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环节中最直接的作用点,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直接操作体现,起到了推动与促进的作用。目前仅局限于教学行为和课堂有效性的孤立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关于教学行为研究的文献渐渐多了起来,以题名中含有“教学行为”一词为条件在期刊网上进行搜索,共搜到1123篇论文(期刊、硕士、博士),其中上世纪80年代4篇,90年代48篇,以后每年论文数量成倍数递增,由2000年的10篇已经到2010年193篇,可见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在近10来年逐渐进入了成熟期 〔1-3〕。但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组合研究还是处于初期阶段,尤其是化学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因此在一线的教学中研究教学行为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理论依据〔4-5〕
教学行为是指课堂上教师教学生的行为。教学行为既包含教的行为也包含学的行为,同时又有二者的相互作用,即师生的互动行为等等。教学行为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抽象程度不同,其是对具体的、可观察到的行为的抽象,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都是对教学行为抽象之后的再抽象;其次,抽象的对象不同。教学行为的抽象对象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个具体的行为,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抽象对象则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的融合体,是对思想或观念的再抽象。
教学行为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存在和呈现的客观载体。教学行为包含在教学方法之中,是一个个的教学行为构成了教学方法。一个个的教学行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指导下,为解决某一类教学问题而形成的固定的行为系列就形成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才能存在和体现出来。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改造,但这在本质上是通过教学行为来实现的。可以这样说,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学行为,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组合与抽象,就形成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各自在不同的层次上有其强调和关注的重点,共同形成了教学论的观念系统。同时也可以看出,任何教学思想、理论、观念,以及以此为指导的方法、模式、策略,都必须通过教学行为才能落实到课堂上,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是本研究着眼于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重要原因。
3.研究的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为教学行为的研究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及二者复合研究提供案例,丰富其理论研究。研究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及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评价了不同教学方式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影响。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过程
根据高中教学课程的模块特点,选取了人教版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硝酸的化学性质》,必修二《元素周期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选修三《离子晶体》,选修四《盐类水解》,选修五《有机合成》作为研究的课程载体,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化学课堂中元素化合物、化学规律、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的不同模块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主要包括一下几个过程,资料收集,研究内容的确定,研究方法的修订,内容的实施,评价与总结。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文献索引,2005年至2010年有关课堂有效性的文献共计4676篇,而化学教学有效性的论文共计144篇,与有关教学行为与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近五年仅为9篇,可见二者只有少数重叠,这为具体课程载体的选定和与教学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的角度。
综合文献研究,经过反复的论证,在第一个研究周期中,确定选取必修一《硝酸的化学性质》,必修二《元素周期律》,选修三《离子晶体》,选修四《盐类水解》复习课,选修五《有机合成》作为课程模块,结合教师的如下教学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的教学行为包括:文学渗透,实验探究,元素性质的切入教学,大化学正负结合思想,晶体教学的对称美学,晶体教学的几何思想,盐类水解的微粒观,有机合成的逆向合成分析的逆向思维引导,理论构建角度的引导。除此之外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驱动,多媒体教学等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亦有考察。第二个研究周期中,结合第一周期的研究,选定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硝酸的化学性质》,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整合各种教学行为和针对性强化研究。
以三年为第一个研究周期,第四年加以整合与针对性加强研究,其中研究内容均以公开课,研究课,汇报课,比赛课,展示课等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
5.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2007年《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研究课,获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
2008年《元素周期律》研究课
2008年《有机合成》研究课,且获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优秀奖
2009年9月《离子晶体》青年教师汇报课
2009年10月《盐类水解》大连市展示课,获全国新课改成果交流二等奖
2010 年10月指导辽宁师范大学优秀实习教师《氧化还原反应》汇报课
2010年12月《硝酸的化学性质》第二届校秋实杯新课程改革大赛一等奖
全国新课改成果交流教学案例类二等奖
全国新课改成果交流习题类二等奖
2011年4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研究课
6.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设想
6.1 存在的问题。
化学教学的作用之一应体现以化学学科为载体,展示自然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方法。再现科学探究过程应以何种教学行为促进其高效呢?实验的探究模式建立,其实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一直在思考怎们能让高中生体会到这里面的一般模式及科学性,而现有的矛盾是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全局限于课本,课堂还要遵循课本及新课程,若不体现科学方法的引导,而只注重知识内容,试问怎能培养出高科学素养的学生呢?或者说学怎么能把学生越教聪明呢?着眼此处,研究过程中也做了些尝试,以再现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如在《硝酸的化学性质》一课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直接给出客观事实(创设科研途中的偶然事实),以此为生长点,给出科研模式,变换一个影响因素,实践实验模式,提出课题即金属与硝酸反应的领域性研究,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过程。课前预设学生的思考及方案建立,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步步递进,但课堂中有了很多的新生成,这些生成也恰恰体现了学生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属于科学思维过程,属科研途中的可能性预测,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再如对一氧化氮的认识,发现生成后直接反应,对笑气的处理,会不会与氧气反应,继续加水溶解,还要为什么产物是单一的而不能推断的都会发生等等,在这些问题上均给与了很好的调整,这也正是推而广之,研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硝酸浓度,及反应条件的三个因素立体科研领域素要考虑的问题,往往一个科研思维不是在高等教育中才闪现,而是基础教育中的生成,高等学府中成长,科研道路中成熟,只有这样才能有更高层次更有成就的科学领域探索。
6.2 今后的研究设想。
如何在一线教学中能够系统化的针对具体模块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今后有关教育理论的研究方向之一,应努力建立一种新课程下教学行为与有效性教学的互应模式。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及时的反思和灵活多变的策略,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才能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我辈教员应不断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 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娄延果,郑长龙.论理科课堂的教学行为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0,(3)
[3] 钟海青.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摘要:在新课程环境下,笔者通过对温州地区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教学反思情况的调查与跟踪,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中主要存在教学反思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等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二、信息技术中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1、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
称职的教师应包括:1、了解学科课程(以及教学技能)。2、掌握教学技能。3、有意识。而作为有意识的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经常反问自己,他的教学试图使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教学的每一部分是否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和需要相适应;每一项教学活动是否与要达到的目标有明确的联系;是否灵活而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这就是说教学反思是一个称职教师所必需具备的品质。
2、教师育人实践的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旦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而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由于每个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在这里不可能对每个学科详细论述。
3、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实践证明,凡善于教学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步伐也会加快。教学反思还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的常用方法:
1、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2、横向反思和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教学技巧、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3、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它根据时间长短的有多种形式,有“课后思”、“周后思”、“单元思”、“月后思”、“期中思”等。
4、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或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具体的操作方法有:
(1)撰写教学日记
教学日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
(2)填写教学反思表格
教师可将此表格附于每课教案之后,在教学告一段落之后填写此表格,主要就“反思与心得”予以梳理和记录。
(3)教师间的交流讨论
上述两种方法比较侧重教师个体单独进行,即教师主要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自我反思,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加强与其它教师交流对话,因为反思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它更需要群体的支持。
(4)撰写论文与课题研究
每个教师如果能针对教学的每个重要环节,如,引入新课的方式与方法、启发提问、探究性学习、一般概念的讲授、情境的设置等等,都撰写1、2篇论文,对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是有很大好处的,年青老师更应该如此。这样也助于我们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我想每个认真写过教育教学类论文的教师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
课题反思,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等各种手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设计成一个课题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而我们学校一部分教师对省、市课题研究有困难,县里的又嫌档次低,所以课题研究开展不多。其实课题的研究要从学校、学科实际出发,从小处着手。
(5)利用校园网
教师可自行浏览自己的或其他教师的教学录像,在播放中找出一些自己觉得很特别的画面,将其静止,思考为何当时会如此地教,思考这样教是否妥当,思考下次应如何改进。还可以在观看了全部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流程后,思考“如果让自己重新设计这一课(或假如让自己上这节课将如何设计教学)”等问题。
三、提升反思的内涵
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教学示范课,在这些示范课上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探究式、讨论式、自学式等等操练样样俱全,加上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因为大部分教师在教育理念就不应可,认为只有上示范课或者比赛时才会这样做。所以我们不仅要反思教学,而且同时也要提高教学反思的内涵。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的教学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第二,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教师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第三,对比反思,我校绝大部分教师都同时教授几个班,因此根据前后几次教学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教师通过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学》作者: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6.1
[2]《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者:罗伯特.斯莱文,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04.7.1
为深化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素质,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一、评价内容:德、能、勤、绩四项综合加绩效、时量六项指标体系。
二、评价主体:学生、教研组、年级组、各处室、学校等多元评价。
三、评价办法:德100分、勤100分、能200分、绩500分,学生评价50分,民主评议50分,共1000分。采用加减法计算。
后勤、教辅、保卫科人员“能”、“绩”:
成立评委会,由学校领导、学生代表、教师代表,从工作态度、工作完成情况及服务意识,投票分出优、良、般、差四个等级,分别赋500分、450分、400分、350分。
音体美劳信教师“绩”:
1、按时有效完成课程方案规定授课任务;通过师生评价确定等级。
2、体育、信息与九年级升学成绩挂钩记入“绩”;不带九年级无升学成绩按上一项记。
(一)、师德(100分) :
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提高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素质,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和县教育局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作如下规定:
1、教师工作作风方面
严禁向学生乱摊派资料,严禁“黑中介”现象,严禁进行有偿家教,严禁赌博,否则视情节轻重扣师德管理分5—10分。严重者学校予以解聘。
2、教学行为方面
(1)、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讽刺、挖苦学生,否则扣师德分2—5分,情节严重的,学校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严禁教师在课堂吸烟、接打手机,否则扣师德分2分。
(3)、严禁在监考期间迟到、早退、读书、看报、无故出入考场。否则扣师德分2分。
3、教师工作态度方面
(1)、严格遵守学校的工作制度,上课严禁迟到、早退,努力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任务,否则扣师德2—5分。
(2)、严禁在上班时间打牌、下棋、玩游戏、浏览无关网站或干其他不属于工作范畴的事情,否则扣2分。
4、教师语言方面
教师应注重语言文明,不说脏话,应做到礼貌待人;严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领导与领导之间打架、骂人,否则停课反省,在教师会议上检讨,并扣2—5分。
5、教师仪表方面
教师应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上班不穿奇装异服,不浓妆艳抹,严禁穿拖鞋进课堂。
凡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达到扣分10分及以上者,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本年度不能评先树优,不能晋升职称,本年度师德考核为不合格。
(1)、加分:好人好事受学校表彰每次加2分;学生评选的我最爱戴的教师加5分。
(2)、减分:依据师德评价标准,凡有违反教育局规定的教师“十严禁”及其它师德行为的酌情每次扣2—5分;凡在工作中饮酒,领导罚50元教师罚20元并根据反省情况每次扣2—20分,情节严重的解聘;
(3)、师德的评价标准主要从教师工作作风、教学行为、教师工作态度、教师语言、教师仪表等五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其他量化标准见评估细则。
(二)、勤(100分):
1、考勤要求:
(1)、每月请事假1天内(婚、丧、学习等特殊假在规定期限内除外)不扣款。子女中考高考、大学上学报到(结婚)二天假,父母、配偶、子女有病住院(持相关手续证明),一周内不扣款,一至二周折半。
(2)、每月请事假8——14节,每节扣3元;15——21节每节扣5元;22节以上每节扣8元。迟到、早退必须向考勤领导说明按事假处理,否则,按旷工处理,旷工按请假二倍计算;无特殊情况每月请假超过7天,扣除当月全部工资,每学期旷班超过10天报乡党委、政府和县教育局,予以解聘除名。
(3)、旷课一节扣20元、乡纪委、县教育局抽查旷工一节扣20元,旷课一节扣50元。
(4)、开会、监考、阅卷、集体活动视同上课,早退迟到扣5 元,请假一节扣10元,不请假的扣20元,病假、婚丧等特殊假请假除外。
(5)、病假:教师本人有病住院治疗,需持住院证明、相关缴费单据,
由校长签字后生效,其病假节数按事假节数的一半计算,无住院证明、缴费单据的不能作为病假,按事假处理。
(6)、上班期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玩电脑游戏等,发现一次扣5元。
考勤量化赋分:请假一节扣1分,旷工一节扣3分,旷课一节扣5分。
2、考核办法:
(1)、每天上下午课前20分钟签到,上午放学签退时间为12:00—12:20;下午放学五分钟后开始签退至50分钟结束。值班领导每日上、下午督查、抽查,抽查不在岗、视为旷工。每周一公布,每月一汇总,学期末兑现。
(2)、A、请事假1天以内由分管校长签批,1天以上先由分管校长签字同意后,再由校长签批。个人请假一周以上报教育局备案;B、请病假持住院证明、缴费单据一周内由校长签批、一周以上报教育局备案。
(3)、上一节晚自习加1分,两节晚自习顶一节事假。
(三)、教学常规(200分):
评价项目:1、教研活动; 2、集体备课; 3、备课上课;4、听评课;5、自主学习课程和配套练习使用;6、作业布批;7、学情检测;8、教学反思与补偿;9、计划及总结; 10、理论学习及学期论文。
赋分标准:1、教研活动15分; 2、集体备课 15分; 3、备课上课40分;4、听评课20分;5、自主学习课程和配套练习使用 30分6、作业布批30分;7、学情检测30分;8、教学反思与补偿10分;9、计划及总结5分; 10、理论学习及学期论文5分。
评价原则:要求规范,注重“质”、“量”,突出“实”、“效”。
评价方法:教务处组织,每周小检查、每月大检查相结合,学期末进行学期大检查(含督导检查),大检查由包组领导及教研组长共同检查。周检查占40%,大检查占60%。
一、 常规管理具体要求:
1、教研活动:明确教研活动主题,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及方案,明确教研活动目的。每周按时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认真组织研讨;记录详实,书写认真,美观大方。开展活动5分、研讨效果好5、记录详实认真、书写美观5分。
系列课开展情况:
(1)研讨课少一次常规总分中每人次扣1分,少听、少评一节扣当月常规分0.5分。
(2)先行课每少一次从常规总分扣1分。
(3)汇报课及外出学习材料每少一项扣常规总分1分。
(4)校级公开课每讲一次常规总分一等奖加1分,二等奖加0.5分。
(5)县级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加1.5分,二等奖加1分,三等奖加0.5分。
(6)全校展示课、一师一优课及课改课不参加者扣2分。听课次数每人次达到10节以上,每多听一节常规总分加0.2分,最高2分。
(7) 推门听课每周一节。
(8) 通过教育局在科研课改、论文获国家、省、市、县、校一等奖分别加15分、12分、9分6分3分每降一个等次减1/3.
2、集体备课:实行网上集体备课。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及方案;体现先周备课,覆盖面广;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主备人提出单元或章节提出重难点及提供教学设计方案,本组成员在教研活动时间内网上研讨,每周登录平台不少于两次,发表自己的见解,评论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每周五教务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通过查量和评论的内容予以赋分。与教学无关的建议或评论不予计分。网上备课自留底稿。
3、备课、上课:实行先周备课,备课完备后上传云平台。备课体现新课程理念1分、三维目标1分、教学重难点1分;有完整的教学环节2分;根据教务处提供的学科模版统一格式2分;通过批注体现二次备课2分;针对课堂效果进行教后反思2分;渗透德育教育2分。抽查或推门听课后不能提供备课或查看备课与上课一致,按无备课上课。凡无备课上课者一次扣5分。
每周交齐精品教案:语文3个,数学3个,英语3个,政史地生体各2个,音美教案各1个,地方课程,综合课程每周各1个;其余课时,依据教务处统一规定提供简案、书头案,教学流程齐全,突出实效性5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并做好记录3分。
严禁上课迟到、随便出入教室、接打手机,发现一次扣2分,并纳入师德考核。
严禁空堂。空堂扣常规管理10分,并纳入师德考核。无故不得私自调课因工作需要或私事如需调课,自行调课,到年级组填写调课单,到教务处申报,无调课单私自调课按旷课处理。
教师课堂语言规范2;认真组织课堂2;面向全体2;利用学习小组,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2分,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规范学习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分。课堂混乱,学生投入度不高扣执教教师2分。
4、听评课:校长每周两节,业务校长每周四节,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每周四节。任课教师每周两节。
记录详实4分;听课随记4分;合理评价4分;不足或建议4分;数量4分。
5、自主学习课程和配套练习使用:
使用充分5分;书写认真5分;批阅规范5分,评价合理科学5分;二次纠错5分。如需删减,可注明删减。查出批改不认真,扣2分;学生书写潦草扣2分;未批改扣5分,无激励性语言或时间扣2分。
6、作业布批;
作业包括随堂作业和节假日作业。布置作业要控制量,体现精炼科学,有代表性5分;节假日作业体现预习与巩固5分;填写作业布置单5分;批阅及时认真5分;体现二次批阅5分;书写规范认真5分。未填写作业布置单视为未布置作业,(节假日作业以预习为主,依托自主学习课程、配套)也可自行设计预习内容。周一下午组织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布置与完成的是否一致,是否批阅。未布置扣除5分,布置与完成不一致扣除3分,未批阅扣除2分,以抽查方式为主,抽查学习小组。全校统一。
每周作业量:语文大小作文间周一次,日记、周记、读书笔记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完成;数学每周四次作业;英语每周三次作业;物理化学每周各两次作业。作业要求全批全改。
7、学情检测;
实行周检测或单元检测制度,每周检测一次,试题统一印制;每单元检测一次。根据本周或本单元所学,对基础知识检测,时间十五到四十五分钟即可;单元检测要对单元知识进行检测,对检测试题及批阅情况上交教务处存档。单元检测要有分析讲评教案。
月检测和期中检测及期末学业检测由教务处或年级组统一组织安排,对检测进行评价,每次检测要提交检测分析讲评教案。学生做到自我反思,形成文字。
以上检测每缺一次扣2分、没缺一项扣2分。
8、教学反思与补偿;
教师教学反思要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反思得失,反思课堂效果,反思备课预想和实际上课的差距。理论笔记针对课改理论、教学艺术案例、教学策略进行学习,以便在学中有收获。补偿练习要有针对性,精炼适量。满分10分
9、计划及总结;
教学计划具体,科学;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总结实际具体。教学总结,结合本学期的授课情况,授课中的收获和不足,总结教学得失。满分5分。
10、理论学习及学期论文。
“教育案例”这个前几年在中小学教育中还不太为人所熟知的词语,时至今日已成为广大教师的“通用语言”,正在越来越密切地与教师教育研究结为一体,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教育案例为什么广为流传
其一:是课改的需要。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等等,这些都强力地冲击着教师的发展体系,迫切要求教师尽快地提高专业化水平,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也就是要进行及时的、反复的、深刻的教学反思。而教育案例研究,就是我们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好形式。
其二:是实在。
教育案例的流行,是因为它适用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是真正属于我们教师的教育科研。它看得见、摸得着、也做得到,既实实在在,又行之有效。
二、教师为什么写教育案例
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都会有一些值得你回味的事例。诸如遇到形形的学生、遇到措手不及的状况、遇到感肺腑人的场景、遇到发人深省得问题,此类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教师撰写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具体来说,写作案例对教师有以下益处:
1、促进教师教学反思。
撰写教育案例,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真切的回顾,“照镜子”,“过电影”,把自己的教学一览无余地再现,用新的观点进行严格的审视,客观的评价,反复的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是非曲直、正确错误,都能由模糊变得清晰。能使教师把某些教学问题认识得比较深刻,解决得比较恰当。撰写教育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学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2、推动教学理论学习。
通常情况下,撰写教育案例,需要运用教学理论对教育案例进行分析。要把案例分析透彻,需要有足够的教学理论支撑。这就促使教师带着实际问题,深入地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教师这时的学习,是为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学习,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愿望,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通过撰写活生生的教育案例学到的教学理论,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干巴巴的教条,而是非常有用的思想和方法,利于教师内化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总结教育改革经验。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总结,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学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转贴于
4、加强经验分享交流。
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的财富。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的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5、梳理记录教学经历。
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通过案例写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也就是对其职业生涯中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和模写。如果我们说每个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教师无限的生命力。记录、记载本身也承载着深深的历史感,每一时期、每一阶段处理事件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变化,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大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6、形成教学研究成果。
撰写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固然是教学研究;撰写教育案例,也是进行教学研究。写成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都是教学研究成果。关于某个专题研究的教学案例,不仅本身是教学研究成果,而且还是撰写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7、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1)、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撰写教育案例,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的描述和分析,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又可以通过教学理论的指导,使教学行为科学合理。经常撰写教育案例,就能够敏锐地发现带倾向性的问题,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育案例还能体现教学规律。典型教育案例深层次的认识积累多了,就能够通过个别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真切地感悟教学的规律,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高效的工作方法,良好的工作习惯,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2)、教学研究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强市会议精神为指导,在市教研室教研工作精神的指导下,以深化课堂改革为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为提升我校教研品位,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打造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而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课程改革稳步、高效的推进;
学校教研管理具有科学性、校本性和可操作性;
教研常规工作有序有效;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工作重点
1、切实加强教师自身研修,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2、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将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学习、研究以及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后的反思、研讨作为校本研训的重点来抓,从而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3、加强实验课题研究的实施管理,做好语文、数学结题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的先导作用。
4、组织教师组织各级教学比武、学科竞赛和论文撰写活动,促进教师业务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5、改革评价制度要求,建立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提高,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
6、坚持不懈地开展教研检查、督导、总结评优工作。
7、组织六年级组教师迎接毕业考试。
四、具体措施
1、塑造行风形象,强化服务意识。
育人德为先。
本期我们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们理解和遵循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从业准则,使教师们能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
2、抓实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让教师走上名师成才之路。名校靠名师支撑,名师靠学校培训。由此看来学校实现教、研、训一体化是何等的重要,为了学校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本期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部门组织的各项课改培训活动,如,请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让老师外出学习返校校后再进行汇报,可采用讲座、上汇报课等形式。
②我们要分析研究目前本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多渠道引导教师以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课题,以学术沙龙、课堂观摩、主题研讨、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分析与评价中去诠释课改理念,真正实现理念与行为的有效转化。
认真组织校内随堂听课、示范课、外出观摩课、比武课等活动,把对课改理论的学习、对高师课堂的点评与教师个人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有机结合起来,在观摩、比较、分析、反思中实
现理念与行为的有效转化。
③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用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感染、熏陶教师。
④加强对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加大实施新课程的宣传力度。具体做法是:
a集体备课每4周不少于1次,每次活动都要做到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人员,每次集体备课先由中心发言人钻研教材,搜集资料,精心设计教案,作中心发言,然后组内成员交流意见,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分头上课,再课后集中反思。通过集体研讨,可形成一个集体教案,也可以形成几个充满个性的教案;
b切实继续抓好“一课例三研讨二反思”的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个人、集体备课组、教科室的作用。“一课例三研讨二反思”方法有二:一是“一课例多人上”,即集体备课――第一人上课――反思、研修――第二人上课――又反思、研修――第三人上课,直至满意为止,从中探讨出一种最佳的教学模式在全校推介,真正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二是“一课例一人上”,教导处、教科室组织全校教师对某一课例进行反复研讨、修改、汇聚集体智慧,从而打造出我校的“精品课”、“样板课”,这样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教学研究活动,
通过反复观看上课,亲自参与反复评课、研修,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研究群体化,把教师引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来,让每位教师由“教书匠”向“科研员”转化。
c着实抓好课题实验,以课题研究带动课改。请实验老师在课题负责人的指导下本期做好后期的结题工作,写出可行性强,实用价值高的结题总结报告,争取获奖。
3、加强教研常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②上课:严禁教师上课无准备、无教案,克服课堂教学随意性。避免教学上出现原则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训练题密度适中,并分层次进行,不拖堂。提倡教师做到课前温习教案,课中调整,课后反思,平时要有一周以上的贮备课。我们将随时抽查,推门听课,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继续抓好语、数中考、期考的命题及试卷分析工作,尤其是六年级的迎考工作。我们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弥补教学不足。教研组长每月认真及时地组织教师开展质量研讨会,
④督促各教研组开展好组内研讨课、以
及学科活动。
围绕“保平安、重养成、抓质量、师生同成长”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办学宗旨。围绕全区“夯实发展基础、聚合资源优势、坚持精细管理、打造教育强区”的教育发展思路,坚持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以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为着眼点、以有效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研究创新,提高教学效率为生长点,全面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指导。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造就和形成一支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以求实的精神,务实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具体目标
1、抓好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强课题的研究工作和课题的管理工作。
2、构建学校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体系,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形成我校校本教研特色。
3、强化教师科研意识,使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力争走在全区前列。
5、进一步实现教育科研的规范性管理,重视已有科研成果的巩固、推广和发展。
6、以重点课题的研究带动科研工作的开展,确保各项实验研究达到预期目标。
7、培养出一支政治方向明确、业务素质较高的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参与研究,学以致用。
1、将教研、科研、教师教育三个方面整合起来,以省、市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教研组活动为基础,以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为目的,校本培训继续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进行。
2、强调以自学为主,立足于自省自察。本学期除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学习外,积极提倡教师自学,做不同层次的读书交流,强调自学后的反思。
3、立足学以致用,让教育科研的意识在行动中得到体现。同时指导全校教师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成果运用于教学中,解决教学中实际的问题,并在实践中检验完善。
(二)加强立项课题的过程性管理、指导,确保实验达到预期目标。
1、召开各课题成员研究会,组织学习并修改方案,讨论阶段性研究计划,以及相关的子课题,要求计划有实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研究,切忌走过场。学校行政将加强指导和督促,听取意见,协助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适时聘请专家、领导指导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使课题研究有序、正规进行。
(三)把教育科研工作与师训工作结合,强化参与科研的意识。
1、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使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深入人心,并自觉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
2、在各类课题实验过程中,采取集中自学、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形式,强调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
(四)把教育科研工作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认真实施课程改革计划,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
1、严格执行新的课程标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进一步做好新课改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评价工作,积极探索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手段。
(五)抓好科研常规工作,重视已有课题成果的实验和研究。
1、重视常规科研工作的管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工作。
2、重视已有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及时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
(六)制定并认真落实课题研究的制度,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高效的进行。
1、加强对课题的指导,深入课堂、年级组和教研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协调有关问题的解决。
2、召开课题学术研讨会,征求各方面的建议,集思广益。
3、组织实验课题汇报会,展示实验阶段性成果。
4、认真组织阶段性验收,并及时总结。
5、注重课题研究过程中各类资料的积累工作。
6、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的实施由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组长要制定好课题实施计划,指导课题小组的成员展开研究工作,及时收集课题资料。有困难及时向学校科研室报告。
(七)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科研网络,推进课程改革。
“人才出课题,课题出人才”。本学期将在原有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紧扣我校的课题的研究,让大部分教师参与科研,使教师明确教学科研对个人成材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以校长室、教科室为主导,教研组为中介和桥梁,课题组为主体的三级教科研网络,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有目的、有计划的、有重点地开展教科研工作,把教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八)教育科研的常规工作:
1、搞好教育、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规范科研管理,建立章程制度。
2、加强学校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使老师们掌握科研课题的选题、立项,具体实施的操作方法。
3、重视教师科研论文的撰写及评选工作。继续做好教师各类科研文章的阅读、指导、修改工作,加强向外推出的力度。举办教师论文和教案的评优工作。
4、重视教师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的撰写及评选工作,促进学校校本教研深入开展,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剖析,培养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四、逐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并通过学校教育科研计划。
2、制定并通过省课题的学期计划。
3、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以“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
4、做好省学会论文的征集工作
5、做好“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工作。
十月份:
1、做好市论文的征集工作
2、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以“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有效课堂” 为主题的教研组研讨活动。
3、组织教师参加科研培训。
十一月份:
1、组织学校课题中期阶段成果汇报会。
2、针对“落实成长记录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
3、结合“家长开放日”进行家长评价的落实。
十二月份:
1、复习研讨课展示.
2、开展优秀教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3、教师教科研学习笔记和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的展示、交流。
一月份
一、运用微格教学理论,准确有效地反馈教学信息
微格教学是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设定教学行为目标,传递教学信息,反馈调整,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几年来,我们化学组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上运用了微格教学理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我们对重点章节进行集体备课,将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分解,划分为导入、提问、讲解等分项教学技能,然后将分解的内容分配给各位老师,由他们提出每一部分如何讲解,这样对青年教师来讲,如何上好这节课就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还通过观看一些化学教师的教学录像,特别对一些获奖的优秀课片,我们经常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例如,我们将一个获奖的优秀课片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微格课型为提问类型,内容为高二化学“乙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总结归纳部分。他首先让学生复述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概念及酯化反应的过程,最后得出乙酸具有的化学性质。在6min的微格录像中,提问的语言、问题的明确性,新旧知识的连贯性,语速、启发与暗示等提问的基本技能掌握很好。
在课后,我们立即对照目标要求进行反馈评价,经过重放录像观察、发现有待于改进。提问设计的层次不到位,不利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设计出更高层次的提问呢?在部分讨论后,建议教师可设计:“乙酸为什么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在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中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应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这样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贯彻微格教学理论,有利于更新教学思想
微格教学从整体上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符合教育学的观点,符合控制论、心理学原理,它对提倡教师改进教法,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校电化教学设备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利用微格教学中的模式行为规范,重点讲述和训练下面的语言表达、板书、导入、提问、讲解、演示、变化、强化、课堂组织、结束等十种教学技能。
现以一实例说明通过微格教学对改进教法的作用:有两位高中化学教师毕业年限与任职资格相同,分别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学的实践录像,都以“元素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一节作为讲解课型的内容。
甲老师:语言生动、教态自然、板书规范,他用流利的语言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比较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现象,得出同一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乙老师:语言和教态略显紧张,他选在实验室上,他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实验去做,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后,很容易得出结论。
根据微格教学具有模式规范的目标要求,运用教学评价量表,很容易得出,乙在某些方面虽不如甲,但在“启发教学应用”、“知识输入的方式”上高于甲,可见,微格教学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教学行为的模仿与纠正,但实质上却隐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对于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极为有效。
三、运用微格教学理论,科学地评价教学行为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评价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整体与分项的优劣上,以前没有精确的限定规则,在评价上过于笼统空泛,利用微格教学理论就能比较科学地、真实地评价教学中的每一环节。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采用微格教学中设定的教学行为评价系统,以一定的数量参与者作为评价员,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打分。几年来,我们采用蒙城师范学校杨景宇老师编写的《微格教学之路》中的微格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量表和评价单的规定,对授课者的教学技能进行科学的、真实的评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5人次获市级优质教学课,有7人次获县级优质教学课,发表和获奖的论文在10篇以上。实践证明,利用微格教学的评价系统,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