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

质量守恒定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质量守恒定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质量守恒定律

第1篇:质量守恒定律范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溶液、溶液、溶液、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氢气+氧气水

氢气+氧化铜铜+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B.32gC.22gD.12g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gg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1)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与评价。

第2篇:质量守恒定律范文

关键词:化学反应;各物质参加反应质量;等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19-0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看似简单可同学们理解起来却困难重重,更不知道怎么使用,非常迷茫找不到方向,在作业和考试中经常出错。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知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明白事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是建立化学概念、理解和验证定律的有效手段。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中消耗的反应物总质量的和相比较是增加了,减少了、还是没有发生变化?作出猜想: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物的质量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还可能不变。制定方案: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测定。探究过程:在锥形瓶的底部铺上一层细沙,在细纱上面放上米粒大小的一粒白磷,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在玻璃管上套上一小气球,并使下端刚好接触白磷,把装置放在托板天平上调节砝码使天平平衡。取下锥形瓶将玻璃棒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塞上瓶塞点燃白磷,白磷发生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气球先膨胀冷却后变瘪。放回天平后发现天平仍然平衡。实验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总质量。那么是不是所有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都相等?

把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分别放在容器中称量后,将其混合产生大量汽包,碳酸钠固体消失形成无色溶液,放回天平称量发现天平不再平衡,说明这个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发生了改变,它不遵守质量守恒吗?此时学生既兴奋又吃惊,教师及时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放飞丰富的想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分析一层层剥开假象,揭示实验的本质,碳酸钠跟稀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二氧化碳气体散失到空气中,造成生成物质量减少。如果能找回散失的二氧化碳,那么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相等的,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因素,学生是受教育者,决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这是知识的升华也是教学的目的。学生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有一定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充分想象、自由发挥、充满自信。课堂情绪活泼积极,学生思维敏捷。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整理分析,由此及彼有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现象到本质,不断提炼得到,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原子质量也不变,只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所以化学反中应消耗和生成物质的总质量守恒。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把参加化学反应的不同状态的各物质的质量全部考虑在内不得遗漏。让每个学生洋溢着喜悦,有一定成功真正体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从发散思维到创新思维是一种脑力劳动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只有把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相结合,积极思考巩固概念,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纠正错误和偏差,获得满意效果。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只有把获得的知识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融会贯通,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10g糖与10g水混合得到20g糖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变化是物理变化,不属于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范围,故是错误的。在加热kClO3制取O2反应中,催化剂MnO2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变,正好印证质量守恒定律。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没有发生改变,相当于没有参加反应,因此不能把催化剂算作反应物或生成物。在反应A+BC+D中,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4∶3,生成的C和D的质量和为2.8g,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c )。 A.0.3 g B.0.9g C.1.2g D 1.6g。通过练习对定律的理解更深刻、准确。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菜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上接第118页)的习惯。每天定期阅读是指在一定时间阅读,每天阅读是指限制某些阅读时间有限。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们特意开设了大阅读课。每周安排一次这样的阅读课,让全班一起读,阅读是老师及时给予的启发和指导,这样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4)培训的习惯“笔墨不动不读书”好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教学、点、绘画、去发现。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指出了关键字,画一个好词好句,找到文字精彩的片段反复阅读、以致可以背诵,养成良好的记录“笔记”的习惯。让学生感觉在阅读故事的情节中,丰富了他们的词汇量,培养良好的语言技能,提高综合阅读的好处。

参考文献

第3篇:质量守恒定律范文

关键词:质量;能量;守恒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探讨质量守恒定律从而进一步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各种元素都是质量守恒的。

一门学科最重要的部分是它的历史,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可以给我们智慧,研究古人留下的历史,我们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惯甚至他么的思想。化学从炼丹,炼金到现在确定的一门学科并发展为现代化学,物质间的定量关系早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18世纪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从实验上了燃素说之后,这一定律始得公认。20世纪初以来,发现高速运动物体的质量随其运动速度而变化,又发现实物和场可以互相转化,因而应按质能关系考虑场的质量。质量概念的发展使质量守恒原理也有了新的发展,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两条定律通过质能关系合并为一条守恒定律,即质量和能量的守恒定律。

在初中的课堂上,教师会借助于实验来帮助学生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比如说,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口,放入一粒火柴大的白磷。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将锥形瓶与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取下锥形瓶。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毋庸置疑,结果是一样的,少数的误差是在许可范围之内的。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中,老师应该起引领学生的作用,遵循以下几个方面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1. 注重启发学生的参与: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于老师的引导工作是否做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学生才会将精力都投入其中,老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这个知识点。

2. 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这堂课中,老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课件设施,在多媒体的教师中,老师可以通过PPT的方式,将探讨质量守恒的实验先演示,动手实践之前,先做好分组工作,明确实验的目的,准备好实验用品和预测好实验产生的效果以及避免实验中发生的危险,同时落实好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在实验后,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控制好变量,避免不必要的误差影响实验结果,将数据都记录好之后,就得着手写实验报告了。实验报告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实验报告,我们可以计算出初始结果和最后结果,两个结果相比较之后,就可知得知质量是否守恒。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的理论以实验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3. 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比如说上文提过的通过实验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课堂上,我们偏向于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天平上,随着蜡烛的的慢慢燃烧,同学们可以发现指针向砝码的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会激发同学们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大部分的同学就会开始大胆的假设,认为是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等于燃烧完的蜡烛的质量。但是这仅仅是假设,老师通过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能够很好地解释这种问题。再通过镁条燃烧试验,在烧瓶中燃烧镁条,让学生很快的发现天平倾斜的原因,再通过创新的装置设计,把培养学生的认知思维放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认知思维和创新精神得到强化。

探究质量守恒,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可计量的实验来得到确定的实验数据,所以天平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中,尤其要控制变量,使得实验数据趋近于我们预想的结果,可以避免的误差就坚决不让其出现,误差越小,质量守恒定律就更加的具有可信性,虽然说,化学的前辈得出这个结论,但我们对于每一个结论都可持怀疑的态度,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说服自己这是具有真理性的。

第4篇:质量守恒定律范文

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也是每年各地中考试题的热点。通过对2008年中考试题的分析得知,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例1 (2008・广东省)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A. 物质的总质量B. 元素种类C. 原子数目D. 分子数目

答案:D

二、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正确理解其内涵及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例2 (2008・江苏南充)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小刘、小李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1) 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刘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A所示,小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① 写出这两个实验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小刘的实验______;小李的实验______。② 实验结论:小刘认为在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小李认为在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总质量与反应物总质量不相等。③ 你认为______的结论正确,导致另一个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④ 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原因:______。⑤ 使用上述实验装置,请你选择另外两种药品进行实验达到实验目的,这两种药品可以是______和______(填化学式,以上四种药品均不能再用)。

答案:① BaCl2+Na2SO4=BaSO4+2NaCl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 小刘 反应后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④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⑤ NaCl AgNO3

三、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3 (2008・山西太原)将100 g含CaCO3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含钙)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中含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1%,则生成CaO的质量约为()。

A. 28.0 g B. 44.8 g C. 56.0 g D. 78.0 g

石灰石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应等于其高温煅烧后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设生成CO2的质量为x,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100 g×80%×40%=(100 g-x)×41%,解得x=22 g。根据碳酸钙高温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可求出CaO质量为28.0 g。答案为A。

例4 (2008・山东青岛)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中燃料燃烧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xH8+5O23CO2+4H2O,则x的数值是()。

A. 1B. 2C. 3D. 4

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解题。答案选C。

思考一下: 1. (2008・江苏南京)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若2.6 g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 gD。则在此反应中,B与D的质量之比为()。

A. 4∶9B. 8∶11C. 10∶11D. 31∶44

2. (2008・湖北黄冈)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右表。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置换反应

B. 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9

C. 乙、丁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0∶9 D. 甲反应后质量为8 g

第5篇:质量守恒定律范文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2.注意问题

(1)质量守恒定律仅限于化学反应,不能推广于物理反应。(2)质量守恒定律是指“质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如反应前后的体积不一定守恒。(3)“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指的是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提供的反应物中未参加反应后有剩余的,不能计算在内。“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指的是经过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之和。(4)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遗漏反应物和生成物,尤其注意气态物质。

3.用所学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元素和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为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将化学反应归纳为:五个“一定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1)五个“一定不变”。宏观:①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②元素的种类。微观:③原子的种类;④原子的数目;

⑤原子的质量。(2)两个“一定改变”。宏观:①物质的种类。微观:②分子的种类。(3)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数目。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题应用

1.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头目在一次演讲中说:只要他一用功,水立刻就会变成油,利用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一下他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解释原因。

[精析与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反应前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若能生成油,而油中是含碳元素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歪理邪说。

2.根据质量守定律求化学式

(1)“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表明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在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X表示)和液态双氧水(H2O2),它们混合时化学方程式为2H2O2+X=N2+4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N2H6 B.N2H4 C.NH2 D.N2H4O

[精析与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及种类不会发生改变这一原理,所以可知X的化学式为N2H4。

(2)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经长期的研究与实验,终于发明了安全烈性炸药――三硝酸甘油脂,三硝酸甘油脂的化学式为4C3H5N3O9,这种炸药发生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4C3H5N3O9=12CO2+10H2O+6X+O2,则X的化学式为 。

[精析与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及种类不会发生改变这一原理,所以X的化学式为N2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物质的组成元素

(1)医用脱脂棉隔绝空气加强热,能生成碳与水,则脱脂棉是由 种元素组成,其原理是 。

[精析与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发生改变,所以脱脂棉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氧,原理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发生改变。

(2)某化合物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9.6克,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5.4克水。该化合物中( )

A.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含有碳、氧两种元素 D.无法确定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1)已知反应3A+2B=2C+D,A、B两种物质反应是质量比为

第6篇:质量守恒定律范文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实践等能力具有特殊的价值。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在实际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实验这一手段,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说或检验理论,这是培养学生实证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质量守恒定律是沪教版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化学规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分析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质量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该定律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对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提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对于无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教材上选择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对于无气体参加、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教材上选择了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而对于有气体参加、无气体生成的反应,教材上没有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笔者认为可以增加白磷燃烧实验,该实验设计方案可以进行一系列探索和改进,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很有效果,可以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有利于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下面就白磷燃烧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笔者谈一些方案及思考。

1 新旧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的实验方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实验方案及探讨

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仪器及药品:250 mL锥形瓶内有火柴头大的白磷、玻璃棒、天平。

2)实验操作。

第一步: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隔热,为了吸收白磷燃烧时放出的热量,防止锥形瓶炸裂),放入一粒火柴头大的白磷。

第二步: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棒,并使玻璃棒下端能与白磷接触。

第三步:将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第四步:取下锥形瓶,将橡皮塞上的玻璃棒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

第五步: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3)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①该实验中往往会因为瓶塞不严密产生漏气或被冲开而失败。一种是原来瓶塞未旋紧,当气体受热膨胀时,瓶内压强增大,将瓶塞冲开;另一种是白磷用量过多,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也多,使瓶内气体因膨胀而产生的压强过大,即使原来已旋紧的瓶塞,也会被冲开。所以白磷的用量必须严格按教材上的规定,同时瓶塞要旋紧。

②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五氧化二磷有毒,在实验过程中,即使白磷取的量不多,但燃烧生成的白烟往往容易从锥形瓶和橡皮塞的缝隙中溢出,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空气污染。

③实验操作过程中先将橡皮塞取下加热玻璃棒,然后又旋紧橡皮塞,无可避免瓶内气体和外界空气的交换,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方案及探讨

1)实验改进及过程。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90页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进。为了防止白磷在锥形瓶中燃烧放热,使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导致瓶塞被冲开,造成空气污染,使实验失败,实验时将玻璃棒改成了玻璃管,在玻璃管的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如图2所示,其余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步骤和上述实验相同。

2)实验现象。白磷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气球膨胀。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实验前后天平指针不发生偏转。

3)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教材中的操作方法是将玻璃管烧红来引燃白磷,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锥形瓶中的白磷接触,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和前面第一种实验设计方案相似,用玻璃管加热白磷,会导致锥形瓶内的空气有所流动,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玻璃管伸入锥形瓶比较长,白磷燃烧放热导致锥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来不及从玻璃管中导出进入气球中,从而使橡皮塞被冲开,导致实验失败。可以做如下改进:把长玻璃管换成短玻璃管,在三角架上放上石棉网,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来点燃白磷(注:玻璃管上的气球要用橡皮筋绑牢)。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装置如图3所示。

优点:该实验中,锥形瓶内外没有空气对流,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始终在气球形成的密封容器中进行,避免了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这样操作,还能让学生加深对使用锥形瓶加热时,要垫石棉网的认识。

2 对教材的改进方案

新旧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该实验的设计是用玻璃棒或玻璃管加热白磷,存在“取下橡皮塞,再立即旋紧橡皮塞”这一过程,或多或少都会使瓶内气体与外界空气产生交换,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即便改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来点燃白磷,需要将整套装置从托盘天平上取下,待实验发生后甚至实验结束后再将整套装置放回到托盘天平上进行再次称量,在这一操作过程中会带来一些误差,也无法观察到在实验过程中天平指针的变化情况。故笔者对实验方案进行如下调整:

1)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主要仪器和药品:250 mL锥形瓶、气球、橡皮筋、天平、白磷。

2)实验操作。

第一步:锥形瓶内铺一层细沙,将少量白磷放在细沙上。

第二步:将一个瘪气球扎在锥形瓶的瓶口上,用橡皮筋扎紧。

第三步:将上述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第四步:用日光做光源,以凸透镜聚焦,点燃锥形瓶内的白磷。

3)实验现象及分析。

①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气球较快变大后较快变瘪,最终气球缩进锥形瓶口内,实验过程中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②分析: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导致锥形瓶内空气受热膨胀,气球较快膨胀。燃烧时消耗了瓶内的氧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又是固体,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因氧气量减少,剩余气体体积不再膨胀,故气球变瘪,甚至被倒吸至锥形瓶中。由于本实验中气球体积变大是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导致,此时气体的密度小于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空气的密度,在实验过程中用的白磷的量又比较少,膨胀的气球体积并不大,又因为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故在本实验中,变大的气球产生的浮力对天平指针无法造成影响,因此实验过程中指针始终没有发生偏转。

4)实验优缺点。该实验装置不仅在气球形成的封闭体系中进行,有效防止空气污染,而且点燃白磷的方式选择了凸透镜聚焦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把锥形瓶拿下托盘天平进行加热,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的误差,而且可以观察到气球在逐渐膨胀过程中天平指针的变化情况。但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用凸透镜聚焦加热白磷,耗时较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长些,在实验时,可先对锥形瓶底部的细沙进行预热,再将白磷置于细沙上,用凸透镜聚焦加热,可以减少实验时间。如果气球是新的,应揉搓、拉伸并使其变软后再用。

3 实验延伸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对于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的反应选择了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密封环境中进行,用澄清石灰水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实验,最终天平指针没有发生偏转,很好地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那么这个实验能否也用类似白磷燃烧用气球形成的封闭体系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呢?笔者用白磷燃烧时对教材改进的实验方案进行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

1)实验装置。主要仪器和药品:250 mL锥形瓶、气球、橡皮筋、天平、石灰石、稀盐酸。

2)实验操作。

第一步:在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在瘪气球中加入一定量的石灰石。

第二步:将瘪气球扎在锥形瓶的瓶口上,用橡皮筋扎紧,如图5所示。

第三步:将实验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第四步:将锥形瓶略微倾斜,将气球中的石灰石沿锥形瓶壁慢慢加入到稀盐酸中,观察。

3)实验现象及分析。

①现象:固体表面产生很多气泡,液体变得很浑浊,气球逐渐变大,刚开始天平指针不发生偏转,当气球膨胀到一定体积时,天平指针逐渐向右偏转。反应结束后,气球依然膨胀,天平指针始终向右偏转。

②分析:石灰石与稀盐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由于气体量的增加导致实验装置内气压增大,从而使气球体积逐渐变大。实验结束后,二氧化碳没有逸散到空气中去,整个装置中空气的量也没有减少,所以最终气球还是膨胀,在空气中形成一定的浮力,当浮力达到一定的值时,天平能感应得到,此时天平指针开始向右发生偏转。实验结束后,整套装置内增加了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最终气球依然是膨胀的,指针始终向右偏转。故本实验设计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要选择一些试剂把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完全吸收。

第7篇:质量守恒定律范文

解题方法: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则逸出气体的质量=减少物质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剩下物质的总质量

再根据化学方程式,用逸出气体的质量去求其他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1 取2 g二氧化锰放入烧杯中加入100 g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反应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98 g,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质量=100 g+2 g-98 g=4 g

设该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为x

2H2O2 MnO2 2H2O +O2

6832

x 4 g

68 x= 32 4 gx=8.5 g

则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8.5 g 100 g×100%=8.5%.

二、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已知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及析出沉淀的质量,求反应后某生成物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题方法: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则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析出沉淀的质量

再根据化学方程式,用析出沉淀的质量去求其他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溶质质量,最后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关公式去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2 某同学取硝酸银溶液的质量为25 g,滴加某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溶液为36.5 g,恰好完全反应后,测得沉淀的质量为14.35 g.计算(1)该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2)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 :(1)设该稀盐酸中含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硝酸溶质的质量为y

HCl + AgNO3 =HNO3+ AgCl

36.5 63 143.5

xy 14.35 g

36.5 143.5=

x 14.35 g

63 143.5= y 14.35 g

x

=3.65 g,y=6.3 g.

则该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3.65 g 36.5 g×100%=10%.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NO3,生成的AgCl沉淀既不是溶质也不是溶液.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反应前各物质〖JP3〗的总质量-析出沉淀的质量=25 g+36.5 g-14.35 g=47.15 g .

因此,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6.3 g 47.15 g×100%=13.4%.

三、已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或求某未知物质的质量

解题方法:主要掌握以下三点.(1)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

(2)根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各反应物减少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增加的质量总和,求某未知物质的质量.

(3)如果结合方程式进行按比例式计算,各相对原子质量要求乘计量数.

例3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表1

物质 AB C D

反应前质量/g 9 2 22 1

反应后质量/gx 26 21

(1)这一反应类型是 x= g.

(2)由表1中数据分析可知,B可能没有参加

该化学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剂.

(3)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8∶〖KG-*2/3〗16,则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解析 :根据题意, C的质量减少,则C是反应物;D的质量增加,则D是生成物; B的质量不变,则B可能是催化剂;A的

质量反应后未知,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判断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

因为Δm(C)=22-6=16<Δm(D)=21-1=20

所以反应物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物增加的质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各反应物减少的质量总和应等于各生成物增加的质量总和,

所以A是反应物.

又因为Δm(A)+Δm(C)=Δm(D),则(9-x)g+16 g=20 g,x=5 g.

由于反应物为A和B,生成物为C,因此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3)设A、C、D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a、c、d;因为Δm(A)=4g,

Δm(C)=16 g

aA + cC= dD

8a 16c

4g 16g

8a 16 c=

4 g 16 g

则 a c= 1 2.

第8篇:质量守恒定律范文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准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2.理解“参加反应”的含义:对于反应物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参加反应”的物质,而不是各物质质量简单的相加,一定不要把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计算在反应前的物质质量总和中。

3.理解“反应后生成”的含义:一定要强调是指“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原来就有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中。

4.理解“质量总和”的含义: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物质,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否则就会出现“不守恒”的现象。

5.理解“质量守恒”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而不包括其他方面(如:体积或其他物理量)的守恒。

6.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7.小结与归纳: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将化学反应的过程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和一个可能改变。

化学反应过程五个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微观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2006年典型中考题例析

1.判断物质的组成

(1)根据元素种类不变进行推断

【例1】(2006北京考题) 某物质由碳、氢、氧3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该物质燃烧后的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和无水硫酸铜,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有关该物质的组成,推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有碳、氢、氧元素

B.一定有碳、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C.一定有碳元素,可能有氢、氧元素

D.一定有碳、氧元素,可能有氢元素

解析:根据题中所述的现象可知,该物质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由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因此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答案:B。

(2)根据元素质量不变进行推断

【例2】(2006江阴考题) 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9.6克氧气,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5.4克水。对该化合物的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

A.含有C、H、O三种元素

B.只含有C、H两种元素

C.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3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解析:该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判断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化合物的质量为:8.8g+5.4g-9.6g=4.6g;该化合物中所含C元素的质量为:8.8g×12/12+16×2×100%=2.4g;该化合物中所含H元素的质量为:5.4g×2/2/+16×100%=0.6g;该化合物中所含O元素的质量为:4.6g-2.4g-0.6g=1.6g;该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0.6g/12=1∶3 。

答案:A、C。

2.求解物质的化学式

【例3】(2006河南考题) “齐二药”假药事件是将“二甘醇”用于药品生产造成的。“二甘醇”在人体内可发生如下反应:C4H10O3+4O2=2X+3H2O,而导致人中毒。X的化学式为( )

A. C4H4O8B. 2H4O4

C. C2H2O2D. C2H2O4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不变,很容易求知X的化学式为C2H2O4。

答案:D。

3.求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

【例4】(2006盐城考题)A、B、C三种物质各15g,当它们相互反应完成时,生成30g新物质D。若再增加10gC,它们又继续反应到完成时,A与C恰好消耗完毕。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

A.2∶3 B.2∶1C.3∶2D.1∶1

解析:再增加10gC,反应又继续进行,说明原来的15gA和B均有剩余,15gC完全参加反应可生成30gD,则25gC完全参加反应可生成50gD,此时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50g-15g-25g=10g,因此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15g:10g=3:2 。

答案:C。

4.求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例5】(2006黑龙江考题) 已知化学反应:2A + B2 =2AB 。某同学取7gA和2gB2混合,经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AB的质量为5g,B2无剩余。则反应物A与B2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解析:由题意可知:生成5gAB时,消耗A的质量为:5g-2g=3g,根据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化学计量数的积之比可知:反应物A与B2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3g×1/2):2g=3∶4。

答案:3∶4。

5.求化学反应的计量数之比

【例6】(2006沈阳考题)

分别表示 A、B、C三种物质的分子,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A.3:2:4B.3:2:2 C.1:2:3 D.1:2:2

解析:参加反应的A的分子数为1个,参加反应的B的分子数为2个,生成的C的分子数为2个,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2。

答案:D。

6.判断反应类型

【例7】(2006山西考题) 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有A、B、C、D 四种物质,在同一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试推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为:A物质增加的质量为:10.6g-1g=9.6g,B物质减少的质量为:27g-2.5g=24.5g,D物质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C物质的质量应为增加。即B物质为反应物,A物质和C物质为生成物,D物质可能为催化剂,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答案:B。

7.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例8】(2006黑龙江考题)某化学反应可用以下漫画表示,请根据图示回答:

(1)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反应。

(2)该反应生成的物质属于____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

(3)分析以上漫画图示你还能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展现了一种独具匠心的命题形式,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巧妙地考查质量守恒定律,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增强了试题的趣味性。

答案:(1)反应物有两种物质,生成物有一种物质(同种分子构成即该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2)该反应生成的物质是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因此也属于氧化物(或化合物、纯净物)。

(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或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等)。

8.综合计算

【例9】(2006襄樊考题) 现有NaNO3和Na2CO3的混合物20克,为了除掉其中的Na2CO3,配制NaNO3溶液,李华同学将该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水中配制成60克溶液,再向其中加入50克Ca(NO3)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了CaCO3沉淀,过滤后得到100克溶液,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出沉淀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Na2CO3的质量,进而求出溶液中NaNO3的质量,从而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反应中生成了CaCO3沉淀的质量为:60g+50g-100g=10g。

设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反应中生NaNO3的质量为y,

9.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例10】(2006辽宁考题)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小明和小华来到实验室,他们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在整理仪器时小明发现,原来氢氧化钠溶液是放在敞口容器中的,于是他们对刚刚完成的实验产生了疑问:

[提出问题]:

①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②如果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什么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查找资料]

部分铜盐的溶解性表(20℃)

(3)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面的探究:

[设计实验]

怎样确定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解释与分析]

①假如氢氧化钠已变质,请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其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什么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

解析: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条件是体系内的气体不能逸出体系外,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碳酸铜沉淀,整个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逸出体系,因此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

②“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均不变;碳酸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逸出;碳酸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反应物均存在于烧杯中。

第9篇:质量守恒定律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其含义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依据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正确。其顺序一般为:“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或”“配平”“=”。

2.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平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确保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3.书写化学方程式

为了能顺利地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应力求结合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为,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白色粉末为氧化镁(MgO),反应条件为点燃。因此,此反应的反应式为

点燃

2Mg+O2==2mgo

有些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应规律来书写、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比较容易。例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以硫酸跟氢氧化钠反应为例。反应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教法建议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结合上一节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本节教学可结合实际对课本内容和顺序做一些调整和改进。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宽松又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

教学时要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为主”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意识。其中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最为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体现出质量守恒,而其微观解释又是配平的依据。

2、概念和涵义,以最简单的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学生写:碳+氧气―二氧化碳,老师写出C+O2—CO2,引导学生通过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而得出概念。为加深理解,又以S+O2—SO2的反应强化,引导学生从特殊一般,概括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3、书写原则和配平(书写原则:1.依据客观事实;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常抛开原则写出错误的化学方程式,为强化二者关系,可采用练习、自学发现问题―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上升到理论―实践练习的模式。

4、书写步骤。在学生探索、练习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为练习,巩固配平方法,使学生体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通过练习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并由学生总结步骤。教师板书时再次强化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5、小结在学生思考后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知识系统化。

6、检查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练习。由学生相互评判、分析,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置作业后,教师再“画龙点睛”式的强调重点,并引出本课知识与下节课知识的关系,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使学生再次体会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巩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过程:

提问: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从微观角度解释守恒的原因

3.依据实验事实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设问:这个文字表达式能表示物质的变化及变化的条件,能体现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

导入:化学反应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应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有,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另一种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

板书:

第二节化学方程式

讲述: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有哪些涵义?怎样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本节课要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提问:

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讨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此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回答:(因上式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没变,数目相等)用已有的知识认识新问题

引导:既然此式可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特点,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我们可以用“=”

C+O2===CO2

讲述:化学上就是用这样一种既可表示反应物,又可表示生成物还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式子来表示化学反应的,这样的式子,化学上称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式子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不同?

(1)化学式代替名称

(2)“”变为“=”

启发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化学方程式与文字表达式的区别

根据学生回答给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并板书,重点词做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