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七年级语文范文

七年级语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语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七年级语文

第1篇:七年级语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朗读 生活感悟 能力培养

朗读,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千法读为本”。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从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体中各单元所教的体会,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一、体味文本,入情入景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要求中指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在山的那边》这篇文章节奏性本来就强,再体现诗歌的韵律,停顿就更加的明显,读来琅琅上口。“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每读一句的停顿都是无穷的回味。譬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这种惊心动魄让我们读来会语气加重,身临其境。“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舒展的口吻也是体味文本的最根本语意,还会带给读者深层次的遐想。

从生理分析,朗读是通过视觉、大脑、发声器官把书面语言转化成清晰、响亮、富有情感的口头语言,再通过听觉作用于大脑的一种阅读方法。“在山的那边,是海吗”能让你产生无穷结果与猜想。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语法修养和普通话的水平,而且能把难于理解的文字变成容易理解的声音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收到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的功效。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偶尔也会有口头语:“这是真的吗?”不敢确信,有时也有否定的语气存在。

二、增强趣味,多种形式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要求指出:“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在《理想》一文中:“理想是石;理想是火;理想是灯;理想是路;理想是罗盘;理想是船舶;理想是闹钟;理想是肥皂;理想是……”我们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同学各读一句,各自有不同的理想。你读,他读,我读,齐读,配乐读等,朗读能激发出人不同的理解层次,从不同的形式去剖析与解悟。

诵读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以兴趣的积累、习惯的培养、情商的开发为前提,调动学生读书的欲望,充分的朗读。以读为前提加强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提高包括速读、略读、精读、朗读、默读、整体感知、理解分析、赏析评价等等在内的阅读能力。《第一次真好》中“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语文课堂上,琅琅的书声最美。

既然要有感情的朗读,就要在蕴含情感的关键语句上着力,情感的体验才不会如风掠浮萍,才能刻骨铭心,才会让读达到课堂达到“情到深处自然呜”的境界。

三、多方结合,生情感悟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要求中指出:“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比较长的文章,可以先默读,再朗读。默读便于快速了解它的主要内容。朗读,要读准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要调动创新思维,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注重熟读与美读,让文中故事甚而细节都能活化在心里,一些优美的语句张口就来。

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27课:“天上的街市”: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美好的、恬静的、自在的、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让人联想,培养了想象能力与情感思维。例: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朗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朗读的心理学意义,是由词语作为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条件反射(或叫第二信号系统)。朗读与默读相比较,默读时,中枢神经只受到文字的刺激,因而只作出一次反射。而朗读时大脑则受到文字与声音两种刺激,反射的次数显然增加。另一方面,朗读时所应用的感觉器官有视觉与听觉,而默读只有视觉参与。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就相同内容而言,反射次数越多,给学生的印象就越深,其理解记忆效果就越好。

四、技巧指导,读通读熟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要求中指出:“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要求中指出:“熟读课文,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在第五单元散文诗两首中,《荷叶——母亲》中“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只有母亲才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在《金色花》中,“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些语句中都蕴含着人们的思想感情,都能传情达意,这种俏皮话都显现在纸上,我们朗读琅琅上口。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你这坏孩子”这样的口吻已然穿透纸张跃上读者的心里。利用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形象与意境、情感与意义。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在23课《散步》中,小路不好走,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他们怕摔伤了自己所背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这种尊老爱幼的美德在学生朗读时就会有细腻有感受与体验。“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了”,“一些老人挺不住了”,“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情趣盎然,意在言外,这里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越读越有味。

五、层层推进,通顺流畅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指出:“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在第四单元《化石吟》中,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不局限在语文,应该放开让学生去想,去说,去朗读。在《风筝》一课中,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稳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创造了鲜明的意境。在作者的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发出地温暖的醉人的春意。

总之,朗读是一门的艺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理解课文思想的重要实践渠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水平,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张顺.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J].西北职教,2009,8.

[2]贺光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9,9.

[3]冯丽春.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7.

第2篇:七年级语文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

5 伤仲永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最后一课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9 土地的誓言

10 木兰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5 孙权劝学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

第四单元

16 社戏

17 安塞腰鼓

18 竹影

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20 口技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22 荒岛余生

23 登上地球之巅

24 真正的英雄

25 短文两篇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第六单元

26 珍珠鸟

27 斑羚飞渡

28 华南虎

29 马

30 狼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附录 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汉语词类表(实词)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特点

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肥胖”形容“黄蜂”等都体现形容词运用的贴切。

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显示了动词运用的精妙。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体现了句式运用的精当。

重难点句子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它专门告诉我们:本文的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该句是下文的总结句,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作者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等表示动作的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3.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两个“不常用”,可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的。

4.开头一段中“似乎”“确凿”两词矛盾吗?

这两个词不矛盾,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特殊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年代久远,所以一开始回忆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后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示意识中根深蒂固地有这种印象。

5.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重点段落:

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看了“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本目录”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2.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

第3篇:七年级语文范文

教师工作总结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又良莠不齐,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第4篇:七年级语文范文

一、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体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二、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

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本学期语文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学校远程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本期,我们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练,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大作文紧扣课标一单元一写,既有章法,又有创新。

四、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挖掘学生多方面潜力,通过各类活动与比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本学期我们除了组织学生参加了县、镇有关活动外,我们还举行了缅怀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观看“中央电视台2010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写观后感、古诗文背诵默写竟赛等活动。把每次活动作为每个学生学习、锻炼、培养兴趣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及综合素质。

五、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师形成了一个共识:通过培优辅差工作,大面积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此,组里每位教师都拟订出培优辅差的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不仅解答学生的质疑,而且常常与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把对老师的感情转移到学科学习上来,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六、以公开课为平台,努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每位语文教师承担了校级公开课,教师们互相听课,并及时点评,指出不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各位老师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老师甚至上了多节公开课,如郑老师为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几乎上遍所有的班级,每上一次都有很大的提高,参加县优质课获二等奖。王主任带头给老师们上示范课。王主任不管是哪节课,每节课都是对外开放的,也可以说每节课也都是公开的,每节课也都是很考究的。由于各位老师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本期“同课异教”活动开得比较成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向老师的课激情充沛、温馨亲切、循循善诱;宋老师的课舒展自如、洒脱奔放,并有衔接拓展创新……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周老师自从担任七(5)班语文教学工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研读教材、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上。每天早上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给我们年轻老师做了很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周老师快要退休了,但是从不以老教师自居,不论是老课文还是新课文,都认真对待。教学个案详细,不仅备内容而且备教法;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从字、词到阅读,从课内到拓展,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备课。上课充满激情,下课落实到位,工作顾全大局、雷厉风行、兢兢业业。值得大家学习,值得大家钦佩。

七、加强备课组活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组内活动,研讨教学,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以集体备课、教学展示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每周星期一的第六、七节课我们七年级语文组老师聚在一起,确定单元目标,探讨课文主旨,研究

课文教法、学法,探究课文疑难盲点。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扎实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八、继续实现“三清”策略,扎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第5篇:七年级语文范文

1. 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

1.1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前学生预习产生的问题是学生思考留下的痕迹,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质疑,这样在一堂课上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另外,语文课堂容量比较大,知识点比较散,因而很少有学生一堂课下来全部都懂,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尊重学生的内心体会,包括课堂上随时提出的问题以及课后所提的问题。

1.2 教师要关注“问题” 问题的设计。首先应具有明确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语文教学语言时应该规范明确而不能模棱两可;否则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问题的设计应讲究层次性,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语文阅读课中体会出成功的乐趣;否则问题过于简单会使理解能力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问题难度大会使理解能力低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学生在课堂上会就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应对这种做法表示肯定,同时耐心引导给予解答。无论是学生的问题或教师的问题,学生大脑的思考都有一个过程,因而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其思考,在巡视中注意对学生察言观色,切忌草草收尾,流于形式,否则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思考能力产生怀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褒扬,而不应局限于书本答案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丰富而不应单调枯燥,比如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用“好”或“不错”。

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利用评分艺术 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可能达到教师的思考水平,因而在批改阅读理解题目时,应该对学生的答案不苛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接到批改后的习题时才会有种满足感;而不应死抱着答案不放或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都是没有给学生应有的尊重。

3. 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教师把内化的思维过程在学生面前外显,这样才会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形成思维方法和良好的答题习惯,才会终生受益。答题能力,学生从审题到答案的组织,教师都应教给学生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从而使他们对做阅读理解产生自信心。

3.1 审题。平时应培养学生把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划下的良好习惯,从而很快的抓住题目的重要信息,如题目中出现的“作用”“含义”“原因”“用原文回答”“不超过20字”等。

3.2 思维角度的培养。学生把关键字眼圈出后,就应考虑从什么角度答题,从而打开解题的切入口,如答某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应告诉学生首先应分析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和特点,然后告诉学生应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又如答某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应告之应该首先弄清楚词语的表面意思,然后联系语境及课文的中心答出其深层意思。长期以往,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形成自身的答题思路,而不至于拿到题目时,无所适从。

第6篇:七年级语文范文

这一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班的语文教学,在紧张匆忙中快要结束了,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第7篇:七年级语文范文

诗歌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作者借助大海形象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伟大抱负的两句是:,

2,《次北固山下》诗中既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是:,.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4,春天,香格里拉草原上野花次第开放,芳草如茵.游客骑马踏青,陶醉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之中,

真可谓《钱塘湖春行》中所写','

5,崔颢在《黄鹤楼》中写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马致远在《天净少秋思》中

也有两句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

6,《龟虽寿》中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从而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与对未来

宏图大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

7,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诗中写农家的劳动生活的诗句是:,

.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形容环境幽静,消除人心中俗念的诗句是:,

.后人根据',.'得出一个成语'曲径通幽',形容景色幽雅,也富含一定的哲理.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10,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中写亲人盼询归期,从而抒写诗人与亲人间互相思念的真挚之情的诗

句是:,.抒写诗人希望与亲人会面的诗句是:,.

11,晏殊在《浣溪沙》中以诗入词,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千古名句的是:

12,杜牧的《泊秦淮》:渲染了一幅迷茫,清冷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

.表现诗人忧患意识,反映官僚纸醉金迷生活的诗句是:

13,《观书有感》中,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是:,.

文言文重点字词.

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2,以:徐喷以烟:介词,'用'.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夏蚊'.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用在主谓结构间,取消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以数万计:介词,'用'.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人皆吊之:代词,他(指丢马的人)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其邻人之父亦云:结构助词,'的'.仁以为己任:介词,'把'.

3,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可不译.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堕而折其髀: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译作'却'.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译作'并且'.

4,然:忽有庞然大物: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果然鹤也:副词词尾,不译.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可是,连词,表转折.

5,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作'被'6,其:蹲其身:代词,译作'自己的'

知之为知之:译作'是'.必细察其纹理:代词,译作'它的'.

项为之强:译作'因为'.其恕乎:副词,译作'大概,也许'.

以丛草为林:译作'当作'.其子曰:代词,他的

为人谋而不忠乎:译作'替'大亡其财:助词,不译.

此何遽不为福乎:译作'是'而折其髀:代词,他的,指'好骑'的儿子

7,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

8,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故又名'鬼市'云.:所以此独以跛之故:原因,缘故.

9,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指'在这几个同行的人中间'.

10,时: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元方时年七岁:当时时而习之:时常.

11,富:宋有富人:形容词,富裕家富良马:动词,有很多,富有

12,亡:暮而大亡其财:丢失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13,引:下车引之:拉丁壮者引弦而战:拿起,拉开.

14,数:见宫殿数十所: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层层指数:点数,计算.

15,词性活用:

鞭:鞭数十,驱之别院.名词作动词,译作'鞭打,用鞭子打'.

故: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知识'

仁:仁以为己任:名词作动词,实现'仁'的理想.

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形容词作动词,'降低'.雨: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近:近塞之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富:家富良马: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富有.

善:有善术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好的地方.

智: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16,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裁如星点:'裁'通'才',只有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

17,重点字词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心里.拟作:比作.于:在.

徐喷以烟:慢慢地.盖一癞虾蟆:原来.方出神:正好.

使与台齐:让.定神细视:集中.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学而为思则罔:迷惑.学而不思则殆:有害.是知也:此,这.

择其善者而从之:跟从.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无何:不久,不一会儿.危楼:高楼.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

或凭或立:有的人.靠着.不一状:形状不一.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撒盐空中差可拟:把……撒在.大致,差不多.相似.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太丘舍去:丢下.

非人哉:真不是人啊!.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去:离开.(丢下我走了.)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第8篇:七年级语文范文

1、学习通过外貌、神态、动作和环境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文章的方法。

3、感受深沉的母爱,感悟浓浓的亲情,感知伟大的人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文章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爱”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引导探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竹棒或其他木棍、小黑板、课文朗诵录音、歌曲《懂你》和《感恩的心》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联系现实,唤醒情感

师:同学们,知道自己的母亲生日的请举手。(肯定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母亲的生日,于是就借题发挥。)看来,我们是该好好反省反省了,母亲整日整夜为我们操劳,将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我们身上,而我们活在爱的幸福光环中却一直都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一个人曾经也这样认为,她甚至漠视母亲的关爱,而她的母亲却依然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到她身上。

今天,就让我们敲开小巷深处那一扇斑驳的木门,一起聆听那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板书课题及作者)

2、了解背景,初步感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林莉。她出生不久便被抛弃,后来被一盲女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县城重点高中,不久之后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

3、出示目标,整体把握:师:(出示小黑板)现在请大家看着小黑板上的学习目标,这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所要完成的任务。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法来展现人物的性格;(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的琐事来表达情感;(3)、品味文中语句,感受深沉的母爱。

师: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家的独立思考和通力合作,相信你们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它们。

4、初读课文,扫除障碍: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难懂的字音字词,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师根据学生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难懂的字音字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原则上大部分同学都懂的字音字词就不讲。)

5、揭示问题,思考讨论:师:请同学们看小黑板上的思考题:(1)、养母为“我”做了那些事情?(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3)、“我”对母亲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家带着这三个问题回到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十分钟后检查自学成果。(生自由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师从旁巡视指导。)

6、解决问题,理清思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小黑板上面的问题。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情?(学生举手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概括或补充)(明确:(1)、为了“我”搬家;(2)、为了“我”改变性格;(3)、为了“我”终年辛劳;(4)、为“我”取得的成绩而骄傲;(5)、为了“我”而抑制感情;(6)、为“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

师:从母亲为我做的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善良、充满爱心、勤劳等,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那种无私的、崇高的爱。)那么文章又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来展现这种母爱的呢?(明确: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其实这种情感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这个“家”来展开的。)(板书:家)

师:我对这个“家”、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明确:四次情感变化,由“满足、自豪”到“回避、厌恶”再到“淡忘、隔绝”最后“悔悟、回归”。)(板书:满足、自豪 回避、厌恶 淡忘、隔绝 悔悟、回归)

师:作者围绕着这四次情感变化,作者选取了生活中许多琐碎的事情来写,这对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好处?(明确:选取生活中的琐事更能突显出养母那种无私、深沉的母爱。)

7、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整体上体会到了养母对“我”的那种伟大、无私而又深沉的母爱。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现在,就让我们听听《懂你》这首歌曲,在歌声中再次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播放歌曲《懂你》)

第二课时

1、情感导入,引发共鸣

师:母爱是一首永远都唱不完的歌,母爱的光辉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走入小巷深处去感受那份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母爱。

2、揭示问题,思考讨论

师:(出示小黑板)请同学们带着背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十五分钟后检查自学情况。

问题一: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展现人物形象?找出相应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问题三:文章中反复出现“小巷”、“竹棒”等事物,它们有什么作用?

问题四: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问题五: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情感。

3、解决问题,品味文章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对问题一的理解?(明确:通过早落的黄叶渲染了“我”被遗弃时的凄凉氛围和“我”的凄惨身世。这在写作技法上属于环境渲染法/环境切入法。)师:文章除了运用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之外,还用了那些描写方法?(明确:运用了外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这些描写表现了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伟大的母爱。如:“夏日,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表现了“我”对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敬佩与赞颂。这也是养母生活的真实写照。再如:“在风中,她无助的倚在墙边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这些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所感动,也流露出“我”对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师:通观全文,“小巷”、“竹棒”等事物反复出现,它们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些事物是作者情感的依托,作者借这些物体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师:阅读这篇文章,有没有哪些句子或事例让你特别感动的?请将它读出来并谈谈你自己的理解。(生各抒己见,师从旁点拨。分析完之后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讲“我”回归的过程,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里面的感情韵味。(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文段,并讲解一下反复的艺术手法在这三个文段中的运用以及“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中回来的两层含义:表层涵义是指“我”重新回到了母亲身边;深层涵义是指“我”的心灵的回归、情感的回归。)

4、当堂训练,巩固成果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师印发阅读训练题。)

第9篇:七年级语文范文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