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第1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对应方法

【中国分类号】G633.55

在高中学习地理的阶段,地理案例是指具体地理情景的描述,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给定案例中进行观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实践学习。通过这些来思考和总结归纳,从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方式不仅能实现学生快速的接搜知识,还能够更高的程度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案例教学中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探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及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实现了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应用。

1.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概况

新课标确立以后,在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的要求下,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显得越来越重要。案例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素质的高低乃至整个素质教育的改革等。案例教学在高中阶段非常重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地理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所以高中地理老师一定要正确的认识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用案

例提出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用现实中的地理案例论证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

1.1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一个新引进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地理案例教学只是教学的初期,在初期很多知识和方法都需要学生不断的适应。

1.2学生问题

地理案例教学方法的时候,对于学生有可能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案例的理解性不够积极。这样就影响了案例教学。其实,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应该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的积极配合来实现。由于地理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都老师和多学生都有一定的较高的要求。在案例提出来的时候,要理解这个案例就要求学生有很多的社会阅历,这样才能有效的理解这些。对于老师要有丰富的教学敬仰,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解答好这样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学。

1.3老师问题

对于老师来说,案例教学作为一个新引进来的教学方法,老师会有一些教学技能上的不足,没有地理案例教学的经验。这样就会影响到案例教学。地理教师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主要的作用是组织、指导与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记”得陈旧的方法。而现在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已经和以前不一样。

地理案例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以及地理案例教学

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其实是一门很复杂的课程,地理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资料分析和解决资料中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没有这样的案例教学经验,这样就要求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这样就能够帮助地理老师增强他们案例教学的经验。

1.4实际案例问题

在地理案例教学初期会出现可用的案例少,而且案例的类型和知识不能够相符合,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发生的。所以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地理案例的内容要丰富多样。教师要不断的搜集符合课本知识的案例,不断的进行案例研究。可以鼓励学生寻找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周围存在很多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更加能够理解地理案例。另外案例的选择要多方面的,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案例的知识深度,选择一些能够容易理解的案例。这样有简单到复杂能够让学生不断的接受到这些,为地理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条件。

2.解决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办法

地理案例教学中对于老师、学生和案例都存在相应的问题。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老是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还是要靠老师自身解决,在没有实际案例经验的时候。老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地理案例,不断的探索身边的地理案例。学生在没有积极性上案例课的时候老师要想方设法的去增加课堂的幽默性。另外学校和一些教育组织要定期的组织一些地理知识的培训。这样能够帮助老师增加一定的经验。

对于学生来说上课的时候不能快速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要多多的接触一些课外地理知识,因为很多材料都来源于课外资料。在阅读课外资料的时候要不断的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研究这些资料就能够更好的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对于案例少,而且实用性不强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要靠学校和老师的不断努力。老师要多方面的搜集一些案例的资料。可以通过电视以及网络等平台进行搜集。如果还不充足还可以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互动,两个学校的地理老师一起进行案例研究,这样就能够填充一个学校学习资源的不足。

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重要性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知识,案例教学就像一个课外读物课堂。他能够能加丰富整个教学环境。其次,地理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加入到课堂。在课堂中更加活跃,能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在课堂中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那些案例知识,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最后在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增加很多社会经验,地理课堂的案例有很多和生活有关,学生深入理解之后就能够更加热爱生活等。

结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阶段非常重要,老师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做到让学生喜欢上地理案例课,让学生加入到整个课堂中来,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氛围。作为学生要深入的理解案例这样能够增强自己的素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倡导案例教学要把新课标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春雷.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对技巧[J].考试周刊,2010,(39):177-178.

第2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策略

现代世界要求呼吁科学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地认识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其中包括人类和自然资源、人类和环境、人类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的发展关系。让人类明白,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给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概述

1.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概念。地理教学案例是指具有特定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的教学案例。地理案例就是用于地理知识有关的事例,对地理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的解释。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一般是按照描述式或者叙述式的格式进行介绍。二是在案例中不会出现具体和详细的相关原理的概念,只是在其中隐约地包含着。三是地理学科的教学案例出了具有真实的特点以外,还会引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因为案例会引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这样让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案例中学到不同的知识,了解到不同的地理环境。1.2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意义。案例教学的发展对学生和老师都具有极大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充分的发展。因为案例可以使非常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容易,深刻的理解知识。案例可以使外部的地理知识变得内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可以终身的利用和学习知识。案例使相似的地理知识形成清晰地知识结构模式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观念。案例可以引出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可以带动老师专业化的发展。老师参与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老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使老师的地理知识结构更加的完善。简言之,案例教学可以增强教师专业能力。1.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案例开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教材,教材之外范围涉及很少。这样还是无法带领学生脱离教材的视野。其次,接近教学的案例使学生所认知和熟悉的,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案例开发都是由老师整理的,缺少学生的参与,所以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及其开发原则

2.1理论依据。首先,因为案例就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教材知识,所以还是要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案例开发,要注意教材知识结构的核心层次特征。这是必要条件。但是也要注意教材只是一个素材,要加入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开发的活动也要符合认知规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其次,要发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要注意加入学生的参与,这样才会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要注意案例开发的系统化。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整体性,然后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关的联系。教学案例的开发要注意各个组成组分之间的联系,使得各个知识形成系统的框架。2.2开发原则。首先,要开发地理教学案例就得具有地理特点,所以要符合地理性原则。其中案例素材要有地理意义上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能够客观的反应地理规律,反应地理现象和地理样貌之间的关系。其次,要符合参与性原则。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和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对于开发案例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再次,要符合教学性原则,要注意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开发。开发的案例必须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的完成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材的设计和教学内容,拥有多样性。最后,要符合“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可行性原则。要注意案例开发的可行性,因为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但也不能随便找一地方进行简单,粗略的研究,那样得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策略

3.1了解开发主体是开发的必备起点。高中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参与地理案例开发的前提。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他对案例教学所持的比较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它由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构成。它既是先前地理案例教学的结果,也是后续参与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前提。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有效参与案例开发的保证。学生已有知识必然会影响到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只与原有背景中的某些观念相联系,才能够被保持并加以利用。学生优化的智能结构决定参与的最佳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开发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智能结构,组织相应的活动或设置会发挥其优势。3.2明确开发目标是开发的必要前提。首先,案例开发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特点。其次,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开发目标。最后,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开发目标。总之,地理教学案例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地理知识的逻辑要求,同时还要符合教学规律。3.3熟悉开发渠道是开发的重要途径。开发渠道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案例的真实性。渠道包括: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辅资料、乡土地理资源、报刊杂志和网络及其它信息化资源、社会资源。这样可以提高案例的可靠性,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3.4掌握开发方法是开发的有力支撑。这种方法的信息是师生从现有的资料中直接搜到的,由于所搜集的信息是现成的,因此成为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最容易实施的方式。其次,社会调查法。这种方法是指运用社会调查获得地理信息材料,编写教学案例,再用案例分析来进行地理原理学习,一般侧重于社会性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后,地理实验观测或野外考察法。地理研究离不开科学地观测,所以需要这两种方式进行科学地研究。

4结束语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地性质,地理案例开发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育科研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案例开发的行动研究有益于教师专业化,对于促进学生更充分的发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重要作用。所以进行案例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规划,争取发挥案例开发最大的效果。

作者:乌日娜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一、地理案例教学中素材选定的要求及处理原则

1.案例教学设计的情境化。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一些鲜活的案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化,如在讲人文地理学“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浙江温州地区到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或者各国的“唐人街”。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能更好的使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兴趣。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的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第4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1.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情节和角色,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造船厂B.面粉厂C.织布厂D.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这类题目可以用于使用任何具体案例学习的学生,因为评价的是学生对旅游活动利弊的了解,所以使用哪个区域的案例都可以。要回答好这类题目,学生仅靠背下某些条条或某些事实是没有用的。学生需要真正研究过某个具体的案例,并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了相应的地理原理。

第5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引言

案例教学法,就是对一个具体对象在实践过程中的情境细致描述,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思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对象和描述方法的传达,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着学习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至于案例的选取就较为自由,但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案例只是作为教学线索,教育本身主要还是靠教师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锻炼学生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 案例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旧版的教材中,往往对某一理论知识进行解释时,通常是先知识点后分析说明,不像新课程教材中,知识点在罗列后都会有一个个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概况、总结。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被动学习的情绪,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明的案例,被动变主动,很容易使自己成为知识探索的主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地球公转自转一节中,旧教材就只是简单列出了太阳日、恒星日的具体时间,并没有作差别的描述,学生至此定然会困惑;在新教材中却有以活动案例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区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有利于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教师根据新教材编写的案例,不仅使每个课时的内容充实鲜活,避免了教条空泛,也使阅读教材成为了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有了案例引入课堂,课堂不再只是为了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说明定义、原理和方法。这样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为教学工作减轻不少的压力。例如在传统工业区一节中,课本以德国鲁尔工业区来编排,在案例中图文并茂,详实细致,全面具体,又如为说明宇宙环境 对地球的影响时,选择太阳对地球是影响为典型案例等等。这样的教材自然很有趣味性、可读性,容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1.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很好的体现这种教育目标和方法。例如,在工业区位选择一节中,教材给出了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案例,通过详尽的相关信息,可以要求学生归纳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别讨论选择的原因。这样通过鞍钢和宝钢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的要点有了基本了解,重要的是讨论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这样自然要比直接讲授工业区位选择更有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2.1地理案例的准备

案例教学对课堂教学重要自然不言而喻,要保证案例的时效性,教师必须要深入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素材储备。在案例教学当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述法、趣味引导法等加强讲课效果。讲述法,就是针对高中地理教材中一些理论性很强,内容抽象的定义性知识点时,教师应该用精炼简洁到位的语言要讲述,案例要精心选择。例如,在讲到水资源合理利用一节时,教师可以举例有一富人很爱洗澡,但每次洗澡都要用50桶纯净水,这样好吗?爱洗澡讲卫生是好习惯,但用这么多的纯净水就很是浪费了,这样自然就引到了节约用水的教学当中来了;趣味引导法,就是用机智幽默的讲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常见天气系统中的气旋和反气旋时,就可以讲解三国历史中著名的火烧葫芦峪典故,在讲到洋流时,也可以马上引入新航路开辟的先驱们等等。

2.2地理典型案例讨论

开展地理典型案例的讨论,是地理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永远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教育,教学效果很难保证。但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的更多参与,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可能少有兴致,可一旦到了案例分析或案例讨论时热情高涨满满。所以在案例分析或讨论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只作一个引导者,主体是学生[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全力掌控案例讨论的进程和方向,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和点评。例如,在对某一地地形地貌的讨论活动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地理知识,大胆发言讨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逻辑思维。

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当中应该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要精心选取合适的典型案例,并多组织一些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案例分析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对于高中老师而言,现在都要求写论文评职称,特别是对于研究成果看的越来越重,关系到老师的收入。对于高中地理老师而言,地理课作为高中生的必修学科之一早已拥有了悠久的历史,如今的高中地理不仅涵盖内容广阔,而且还是一门文理兼容并且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的课程。

在对话教学讨论激烈的现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也十分巨大,对地理教学工作者自身的学科基础知识,社会热点分析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话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然而,并不是所有地理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轻松地运用对话教学。课业进程和升学考试等多重压力使得教师很难兼顾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同时高中地理课程又是一门发散性思维很强的学科,面对不同的学情,对话教学的实施很有可能会遇上各种问题,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无法得到控制,教师与学生由于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使得无谓的话题占用了上课时间,导致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等情况。其次,现在的学生面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理解会形成价值观上的偏差,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师在学习生活上没有做到及时正确合理的指导。

为了有效地调查当今地理课堂对话教学的情况,笔者翻阅了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的教学,采用访谈分析方法进行整理研究。教师访谈的内容总结为以下四点:(1)采用对话教学时如何展开师生对话?(2)如何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3)如何引导学生,使讨论不偏离主干内容?(4)如何加以正确价值观的渗透?首先,在如何开展师生对话方面,受访地理教师认为需要依情况而定。课堂师生对话以问答为主,而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因此在备课时就需要提前设置问题,并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从而预定下问题的难度;在上课过程中,根据现实情况对难度进行适当调整,防止出现无人应答,无人能答。若学生对问题表示费解,则将问题拆分为若干步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循循善诱。最后再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找出课堂对话过程中学生产生错误的关键,也就是对某方面知识理解的偏差,在之后教学中加以调整。其次,在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方面,受访教师均表示,课堂讨论得以开展的前提是学生对知识点有一定的认知与熟悉。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讨论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安排小组讨论。故而课前准备工作需要合理设置讨论的问题而且要求学生对讨论的内容必须熟悉。讨论形式一般以小组形式或者同桌之间进行,由代表发言,采用适当的奖惩制度,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再次,对于课堂讨论的控制方面,受访教师认为,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需要深入学生中间,深入小组中间,了解各方面意见,以便当发现学生讨论方向发生偏差时能够做到及时的引导与指正。最后,时间一到及时停止讨论,听取各代表发言,然后做出总结。总结包括明确被讨论的问题,同时对学生得出的不同结论进行点评,最后归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最后,在如何使得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较多年长的教师对此主要采取传统的说教模式,结合实际例子,以情感化,并且集中向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课后谈话。而年轻教师的方法则是为学生播放有关图文影片,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观自己体味。

教学实践总结,以湘教版必修一为例,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二章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分布的影响”等,相较于传统的说教形式的教学,这些章节在进行对话教学后,更容易达到地理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要求。(1)将“对话教学”实践于课堂的教学案例举例。以下笔者将以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思考活动为例,安排对话教学过程。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地形条件。围绕活动提出的问题,笔者将首先安排知识点的回顾,包括了聚落的定义,地形的分类,以及地形与聚落的关系。在主干清晰的前提下,保证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不偏离主题,这也是学生能够有效地切入思考的前提。其次,通过阅读案例内容,同时在课件中展示丽江古城的分布图,包括四周的地形地貌,古城内的交通情况,河流分布,聚落分布特点等,引导学生从大的地形分区角度审视丽江古城,同时通过具体微观地形比如玉龙雪山,金虹山,狮子山,东、西两面的地貌情况的研究,进行有限时间内的小组讨论。期间,教师深入学生中听取各方讨论内容,并且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讨论结果,评价结论价值。通过活动讨论,激发学生对城市建设的热情与才华,同时做出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促进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从成为优秀高中生到成为国家今后发展的栋梁,更好地建设国家发展家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对教学案例的评价。该对话教学的优点在于,设计提取了比较典型的聚落,正是由于丽江古城闻名于耳,一部分学生对该古城甚至有过亲临,因此,该案例的提出能够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从学生心理角度,激发学生的古镇情节,将原先比较虚拟的知识点引入现实并且熟知的古镇,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由此更好地纠正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等问题上的思想观念,树立学生内在热爱祖国山河的价值观。通过这么一个活动,不仅在知识点上对学生进行了强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高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但达到了“知识与技能”的把握,同时更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了深入,真正做到了三维目标的全面把握。相对仅仅强调该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点,更加体现了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不足之处。对话过程包括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而学生自我的对话并没有彰显出来,即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探究,反思总结经验。独立思考的过程正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学生勇于自我探究的能力才是追求真理的勇气。因此,对话教学的过程应多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答案质疑,并引导学生从对话中汲取思想养料,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思维是从思考开始,经验是从反思寻得,学会自我对话,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本文通过研究对话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现状,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对话教学,得出对话教学的优势作用。并且通过实际对话教学案例分析,将地理对话教学应用到课堂中,并且更好地渗透入了新课标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根本上内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社会看法,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学生发展要求。

第7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 地理课堂 活力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54

高中地理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改革中,它作为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完整,内容框架清晰,适合高中生学习。而且,地理能够培训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实生活中很多现象都离不开地理,比如当前人们讨论最多的雾霾天气,地震是如何形成的,月食的表现是什么,赤道上的人们生活习惯等等,各种各样的现象都与地理有关。可见,学好地理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对地理重视程度不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教师布置的地理练习或者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地理考试时逻辑推理能力差,课堂枯燥乏味,非常不利于地理教学的开展。因此,要想改变高中地理课堂现状,为学生呈现一个具有活力的新型课堂,就要求每一名高中地理教师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授课,把课堂教学的主人还给学生,让高中生可以在地理课堂发挥自己的优势,锻炼自己的能力。我根据自己的高中地理教学经验,重点分析一下如何让地理课堂更加有活力和生机。

一、营造开放、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创造新型的地理课堂需要开放式的教学做铺垫,因此,地理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注重高中生的思想变化和个性培养,教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高中生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和平台,锻炼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提高地理课堂活力的有效方法。师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相信赖,互相支持,平等民主的关系,而不是沿用以前那种教师比学生高一级的想法。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要走入到学生中,做他们的参谋和助手,与学生心平气和的交流,体现人文关怀。高中地理课堂要想充满激情与活力,就要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愉悦身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地理教师要帮助学生释放内心的压力,快乐地度过每一节地理课。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高中生上地理课时不爱动脑思考,教师提问时不爱举手发言,地理考试时成绩不理想等问题。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地理水平,为他们设计了很多教学小游戏,可以有效缓解教学中的紧张气氛。比如,在讲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在学生推算某地昼长时,我在讲台上告诉他们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是该地的昼长。

二、课堂教学要生活化和简单化,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的乐趣

我一直以来都主张教学生有用的地理。地理并不是仅仅背背矿产分布和河流走向等,而是要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发展演变规律。高中地理课本中有很多图需要学生掌握,对此,我会为高中生详细归纳识图技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无论是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矿产分布图,还是时区图、气压图、生态平衡图都需要学生掌握其分布规律。复杂的知识会增加学生记忆的负担,所以我将知识简单化,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我将地理知识做成生动的动画,在课堂上用大屏幕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在地理教学中,我会尽量将所教的地理知识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地理原理。例如,在讲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我会分四部分给学生讲述,首先是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如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然后,我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事实。之后,我带领学生分析原因,如人口增加、森林减少、破坏环境等,并给学生演示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我还给学生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如影响农业、水循环、自然界食物链、人类生理机能等。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如何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相应的措施。然后,我进行分析总结。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高中生的环保意识,让高中生从自我做起。

三、把兴趣培养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注重课堂表现力

高中生由于生理特点决定他们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教材其实就很注重调动学习兴趣,如开篇第一章对宇宙的奥秘、自然奇观、四季交替等问题就能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这种地理知识,我会通过模型、幻灯片、图片、视频及手势等多种方式给学生讲解,并利用实际结合理论的方式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很多抽象的地理知识其实高中生都很感兴趣,但是由于这些知识不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对此,我通常从地理教材出发,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进行循序渐进的辅导,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地理课堂的活力还取决于教师课堂的表现力。很多地理教师虽然掌握很多地理知识,但是学生特别不喜欢上他的课,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教师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只顾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我在地理课上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运用自身的魅力和地理知识的特殊性去感染学生,让学生配合教师工作,而不是装作很严肃的样子去震慑学生。高中生需要有活力的课堂,需要有活力的教师,他们向往自由和开放。把兴趣培养贯穿在地理教学的始终,通过趣味性和游戏性的教学可以避免出现学生掉队现象,减少地理成绩的两极分化。

四、结合课外实践活动,让地理知识得到更全面的拓展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课外实践活动会更加具有活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自己探索,所以,地理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协作能力。比如,在讲到大气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天文气象站参观,让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等,不仅能够合理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大大提高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当讲到地壳演变和生物的时候,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博物馆参观,感受生物的变迁和环境的影响。另外,地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地理知识竞赛,选择一些具有操作性和开放性的试题,帮助高中生掌握地理知识,锻炼分析探索的能力。学校也要加大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提高师资力量的投入,完善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为地理教学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帮助。学校可以从外校聘请专家到校给高中生做地理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情感,鼓励高中生积极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将地理更加系统全面展示给学生。总之,通过地理教师和学生的不懈努力,一定可以创造出精彩纷呈、活力充沛的高中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高亚环.浅论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活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第8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地理 反思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反思性教学具有全面合理性、灵活实效性和循环上升性的优势,它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推动教师群体发展进步、深化教育改革。因此,反思性教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视。然而,将反思性教学与实际的地理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探究“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地理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还是一项远未做好的工作[1]。

1、高中地理反思性教学中“在行动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关键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就需要教师要加强在行动中的反思。因为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进行中,由于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教师事先无法预知他们将发生的变化,也无法预知教学进行中会有何变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准备好,应对这些变故[2]。这也正是“反思性”教学中对教师成长的帮助。

首先,我们教师要有这种意识,不要以为整个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掌控的。允许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教学起促进作用,也可能影响教学。所以教师备课和上课时,对这些不确定事件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尽量不要把一整节课时间安排教学。这样在解决教学变故中,就不会影响教学内容、过程的完整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接触学生真实的言行。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学生在想什么、说的是什么等等。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3]。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力求解决问题。这里也更需要教师应对时刻变化的即兴思维。

2、高中地理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

2.1教师自身实践反思的途径

(1)自我说课

说课是教师面对其他教师、教研员或教学专家,较系统地谈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往往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使活动制度化、系统化。自我说课,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即自己对自己说课,要求自己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教学设计中的思维过程,使自己的内部思维活动充分地暴露出来[4]。不断地反问自己:教学设计是否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学重点,如何更好地突破难点,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等。这样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完善,使教学思路更清晰、系统、更加充分、全面地探索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2)教学后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在一节、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及时记下自己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一堂课或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通过对教学设计执行情况的回顾,对教学原则、目的、内容、方法、手段、语言、教态和板书等诸要素、诸环节进行检查反思,特别是抓住教学片断、实例分析得失,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教改、教研中的主要问题,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一刻”,捕捉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行为的重塑。

(3)案例研究

教师的案例研究是教师对典型教育事件进行具体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教学案例研究使研究课堂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课例。找到之所以成功的教育理论支撑点,重新运用到新的课例,失败的案例研究则为他人提供前车之鉴,或者实证某个教育理论的局限性。这样的案例研究以自己的单个案例研究为主。案例分析的质量,取决于案例反思的深度。案例反思是教师对自己遇到过的教育事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检讨与思考,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论功底,其中理论功底尤为重要,因为缺少理论支撑的反思只是简单的就事论事。案例反思部分的撰写要体现科学性、具体性。

2.2集体反思的途径

(1)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教师或专家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反复观看交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形式形象直观,反馈及时准确,教师观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对自身教学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感触甚深,体验深刻,认识准确,反思彻底,要求改进的愿望强烈,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改正自身缺陷,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微格教学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矫正、固化有很大的作用。

(2)观摩教学

通过现场观摩或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察觉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通过对优秀教师教学行为的模仿、学习、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和优秀品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学校教师反思性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目的是通过同一课程的教师在一起交流心得,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学校地理学科教师每学期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学期初研究教学进度、教学实施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学期中汇总阶段性的问题并商量调整的策略,学期末总结教学经验,提出下一轮教学方案。

3、结论

总之,反思性教学开拓了教师培养的新思路,开辟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它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学者型教师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应该说,正在兴起之中的高中地理反思性教学并不十分完善,它只能寄希望于未来。但它有勇气开辟一条新的教学道路,引起人们的思考,这是它值得欣慰的。

参考文献:

[1]龚跃华.反思性教学方法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郭金花,吴星.反思性教学模型与实施程序[J].化学教育,2005年第10期

第9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对话单 地理课堂教学 对话教学

现行地理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自主学习。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校推出对话单教学模式,在编制对话单中,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对话单的编制要贯穿三个学习过程

1.课前对话

课前对话,以“激发兴趣,引导学习”为目的,以发现学生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预习本课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设疑和质疑。

课前对话,从具体内容入手,使内容问题化,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注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知识的冲突,引导学生发现或创设情境,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有所思。编写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把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转化为练习(如填空或选择练习),把基础知识点转化为练习,把新旧知识转化为练习,通过做练习,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完成练习,解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2.课堂对话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培养地理素养的主阵地。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主要有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几种形式,师生通过各种对话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如通过生本、师生对话实现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通过生生对话形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自我对话、感悟,提升知识学习和技能获得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3.课后对话

巩固重点知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兴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内容:(1)巩固重点知识(复习类作业)。(2)突出知识运用(迁移类作业)。(3)引导学生自学(预习类作业)。

二、地理对话单的编制要采用四种对话形式

1.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主要指学生与文本资料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是获得文本知识的主要来源。但长期以来,我们关注文本、崇拜文本,把文本奉若神明,认为文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阅读不是读者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空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填补。由此,我们不难认识到,读者阅读文本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即一个对话的过程。因而,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应该是一次次对话的过程。

生本对话是学生获得文本信息的主要渠道,教师编制对话单时要明确学生生本对话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确对话任务,提高对话的实效性。生本对话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地理问题的结论,总结地理事物、现象的相关特点、规律;(2)对相关地理问题的见解;(3)构建地理知识体系;(4)发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问题等。

2.生生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生生对话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换思想、彼此借鉴、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善于跟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经验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关系。在对话单中可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思考题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对话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如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首先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视频,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目前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积极的旁观者(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3.师生对话

地理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之间基于语言交流基础上的双方精神世界的相互敞开与接纳,是知识与经验系统的相遇与协商,是地理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是由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创造性地理课堂活动。因此,强化地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让师生对话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编制对话单时留有一定空间,问题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和空间,可以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部分知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获得,部分知识可以合作获得,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点拨、归纳和讲解后获得。

4.自我对话

在对话单的最后安排学生自我对话,即学习反思,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回顾课堂学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思考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通过自我对话进一步思考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课堂学习效果,寻找课堂学习中可能存在的疑惑点,有针对性地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地理对话单的编制要落实三个教学目标

1.用对话单教学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对话单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求知的方法,探索地理现象的成因,总结地理规律,理解人与地的关系。既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又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2.用对话单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学生虽然生活在群体之中,但是他们都有独立意识。他们喜欢接受教师的传授,更喜欢自我体验。因此,用对话单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验证知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3.用对话单教学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今日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决策者,地理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决策思维、决策方向会产生重要影响。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能力,因此现代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振远.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