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

第1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1主要经验

领导重视。学院与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保证了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院长多次强调要认真做好重点专业建设工作,要求必须高质量完成重点专业建设任务。教务处与生物科技系领导每学期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讨论教学管理与专业建设发展问题。同时,学院人事、财务、总务、实训中心等单位在人力、物理、财力、设备采购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资金保障有力。为了支持重点专业建设发展,学院除保证日常教学经费外,三年来共划拨重点专业建设专项经费30万元,争取省“民生工程”项目款81万元、欧元贷款201万元,支持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累计投入经费300万元。另外,近三年该专业教师39人次到国内外有关单位进修学习,仅此一项,学院投入经费20余万元,对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制度建设保证。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专业建设等规章制度,印发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对规范各项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系部结合自己实际制定了《生物科技系实验室管理暂行规定》、《生物科技系日常教学工作规范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了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存在问题

专业群建设有待突破。我们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就畜牧兽医专业改造提升以及开拓饲料、养殖、宠物、生物制药等专业方向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甚至制定了相关专业建设申报与人才培养方案等资料,但由于多种因素限制,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专业群建设方案。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数量基本能够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但深度合作不够,主要表现是学校对校企合作积极性高,对企业依赖性强,而企业对此事积极性不高,对工学结合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专业规模效益不显著。由于受传统轻农思想等因素影响,不少考生不愿报考畜牧兽医专业,导致该专业招生规模较小,专业规模效益不显著。

3对策

第2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由市和饲料有限公司承办、县畜牧兽医局协办的现代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谨此,我代表县畜牧兽医局对全县现代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的成功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市和饲料有限公司王周远总经理、徐海淜经理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培训的各专业技术人员和养殖大户表示最为诚挚的欢迎!

加强现代实用养殖技术培训,提高畜牧科技含量是全面加快我县畜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和突破点。经过多年来不懈努力,我县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畜牧科技推广体系,以生猪品种改良为主的基层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科技服务队伍不断充实壮大,建立了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规模养殖场(户),畜禽新品种、饲草饲料开发利用、林草牧结合示范、饲料配制等现代实用养殖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农村科学养殖水平明显增强,生猪良种覆盖率达85%,出栏率达107%,养殖科技入户率达80%以上,科技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提升了全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但是,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等多种因素影响,现阶段全县畜牧科技含量总体水平不高,基层良种繁育体系还未健全,良种繁育能力不强,猪人工授精、肉牛冻精改良等良种良法推广进程缓慢,地方优良畜品种资源退化严重,农村传统养殖比重依然较大,良种覆盖率、出栏率和科学养殖水平与内地先进县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程度低,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人员思想观念和专业技能更新缓慢,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

当前,我县畜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县委、政府进一步深化认识县情,畜牧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社会民生的角度出发对建设我县现代畜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加大了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设现代畜牧业,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才,就在昨天,县人民政府做出了加强全县农业技术巡回培训工作的决定,抽调畜牧、农技、林业、科技专家组成培训组深入全县所有自然村对农户进行为期半年的全覆盖式培训。作为畜牧兽医专业工作者,要明确自身职业角色与社会职责,认清发展形势,把握发展机遇,增强学习紧迫感和工作责任感,自觉加强对现代实用养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人先树己,切实承担起自身所肩负的重要工作职责。作为养殖大户也需要加强培训学习,准确掌握养殖市场发展规律、发展形势及最新实用养殖技术,不断增强科学养殖水平,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养殖生产不断发展壮大,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3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 《宠物训导》 教学方法 体会

我国宠物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犬、猫为代表,涵盖宠物养殖、宠物交易、宠物食品和用品的生产与销售、宠物医药保健、宠物赛会、宠物美容、宠物训导等内容的庞大产业。宠物市场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对人才的需求,2006年,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单独设置宠物专业,2008年又单独开设了《宠物训导》课程,面对着新的专业设置,如何进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显得迫在眉睫。通过几年的教学,我们逐步总结出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是提高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办法。

1.明确教学目标,综合设置课程

《宠物训导》是以宠物训导为基础,结合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的要求,紧紧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一基本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在宠物饲养、护理、美容、训练等各个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旨在为宠物沙龙、宠物驯养场、宠物养殖场等相关单位培养宠物养护与训练、宠物生产与管理等方面所需要的、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国内的宠物企业规模远远达不到国外企业规模,一个训导师除了训练以外,往往还要担负起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的任务。而且,强化养护方面的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与犬的亲和力,起到促进训练的作用。因此,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本专业除了训导课程以外,其他养护方面的课程设置也很重要,必须紧密围绕市场需要,设置宠物美容、宠物养护与宠物疫病等课程。

2.强化实践技能,聘请外聘教师

由于本专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必然要求开设相当数量的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而且有些课程实用性非常强,非外聘教师不能胜任。如警犬的训练,仅仅靠校内专任教师进行书本理论知识讲解往往效果不佳。必须聘请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警员才能胜任。其他一些实际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如专业的赛场指导手教学,学校专任教师的赛场经验往往不如相关专业指导手,此时聘请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外聘教师,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通过企业人员和校内教师的相互交流,还可以让校内教师更加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通过企业人员和校内教师的不断交流,往往还能不断增进校企之间的感情和合作,从而不断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而且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往往在行业中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一般都可以为毕业学生介绍部分就业单位,因此外聘教师是拓宽学生就业面的一个有效途径。

3.工学结合,加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核心内容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及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而职业教育学生学制三年,真正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因此在校内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成为提高实践质量、增强实践技能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校内实训基地必须围绕这一要求进行建设和岗位安排。对于宠物训导专业的学生,系部充分利用本校实训基地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宠物繁育中心进行了实训安排。所有宠物训导专业学生大二在宠物繁育中心顶岗实习一年。来到繁育中心后,每人配发一条受训犬进行训导实践。所配发犬只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和繁育工作,均由带犬学生负责,所遇到的问题可咨询繁育中心专业教师,并在相关专业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所有课程包括宠物美容、训导、疾病防治等专业课程均在基地内进行现场教学。而课程的考核也采取以实践成绩为主的综合的考核方式,最终成绩(100%)=学习纪律(10%)+作业(10%)+实际操作技能(50%)+期末卷面成绩(30%),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顶岗实习,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生产实习。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实习,更多注重单项技能训练,其安排的实践内容也只停留在仿真层面,着重解决的是学生技能熟练程度问题,还是缺乏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相关能力和素养难以得到锻炼和提高。而校外顶岗实习的岗位往往能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在真正的生产性实训中解决各种问题,有效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增强对专业技能的感性认识。近年来,虽然国内宠物行业取得了蓬勃发展,相关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了,但多数企业都是中小规模,并不严格的准入门槛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就拿驯犬来说,现实中遇到的犬千差万别,客户更是千差万别,不可能像在校内实训基地那样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恶进行训练。无论什么样的犬只送训,都必须按照主人的要求进行训练,犬主都要看到实际的效果。这样的要求,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成效明显。

5.走出校园,以赛代练

伴随着国内宠物犬行业的发展,国外的犬赛制度逐渐引入国内,并且在最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由内地一些犬业协会举办的地方性和全国性犬赛也逐渐形成规模和影响力,形成了定期举办的常态。国内的犬赛一般可分为犬展示性比赛和犬技能性比赛。适时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地方性的犬展犬赛,把学生拉到真正的赛场上进行锻炼,平常就能有针对性地按照犬展犬赛的要求的进行训练,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在犬展犬赛上能够接触到行业内的一些犬舍和相关的用品厂商,多与这些业内人士接触对学生来说,能够符合开阔视野、熟悉相关行业前沿的市场需要,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制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科学进展,教师必须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钻研精神,把握科学发展的脉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探索、总结,及时注入新的科技知识,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宠物训导》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云良,姜明明,吴宝新,滕井胜.高职畜牧兽医类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功能实践[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12).

[2]王星.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完善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05).

[3]陈宏智,易本驰,董冰.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9,(12).

第4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政府配套服务力度加大。在省市和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相关规划、计划、决定的指导下,我县畜牧部门和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贯彻落实国家生猪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万头村、千头社”和全年新发展500个养殖大户目标,集中技术、物力、财力,从良种、良法、圈舍、防疫和市场入手,帮助专业村、社、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一是出台优惠政策,在用地、修路、用电、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各级领导干部领办、督办畜牧大户,鼓励社会资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创办畜牧专业户;三是采取多种形式予以扶持,“以奖代补”,工作在前,奖励在后,激励农民养猪。去年,县政府奖励给养殖大户生猪出栏、引种、补栏等方面的资金达到万元;四是能繁母猪保险业务的良好运行,为畜牧健康发展增添了亮点,为广大养殖户开辟了一条新的安全通道。

(二)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发展。在养猪基地和养猪大户中,农民自发地组织了养殖专业学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主要作用是为产供销提供一体化服务,其中部分的养猪协会作用较大,它们有健全的制度和运行程序,结合本地实际,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规格建圈、统一饲料配方、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将千家万户连成一片,实现了“协会+基地+农户”的格局,收到了降低成本,减少疾病、抵御风险、增加效益的多赢效果。

(三)科技服务发挥了支撑作用。一是良种服务初见成效。全县建有、、、等四个良种猪扩繁场,乡镇建立三元商品代繁育场106个。县畜牧局大力实施生猪良种化补贴项目,完善了31个良种猪供应站的基础设施,添置了31套猪人工授精器械和设备。输送了部分项目站人员参加省改良总站举行的技术培训,上半年完成猪只人工授精万余窝。良种服务纵横交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种网络,生猪良种化率达到了98%以上。二是强化了疫病防治。重点对猪瘟、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鸡新城疫等实行强制免疫,尤其是对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杜绝了疫病的传播。三是加强了执法工作,严厉打击了经营伪劣兽药、饲料和违禁添加剂。严格畜禽产地、屠宰、市场肉品和出入境的检疫,基本保证疫病不传入扩散,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到有效服务。四是开发了畜产品深加工技术。以食业公司、集团“”公司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仅缓解了群众卖猪难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人才培育引起了高度重视。一是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是经过了县乡畜牧部门选拔、培训而成,是一只稳定的队伍,负担着本村动物疫病的防治。二是乡镇畜牧兽医站职工,经过多年的培训、实践,狠抓继续教育工作,政治思想和业务技能显着提升,专门负责畜牧发展,技术指导,疫病防治,技术普及等工作。以上两类畜牧人才被历届政府所重视,人员众多,机构稳定,贡献突出。三是农村专业户、重点户的人才培育,各级政府借助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科技入户和“阳光工程”等项目,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对养殖大户、养殖场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据统计,目前已有万多农村群众掌握了畜禽养殖发展技术,有不少能人大户已脱颖而出。

(五)信息服务空间进一步拓展。一是中介组织。“猪贩子”是一只活跃在市场与养殖户之间的生力军,市场行情由他们传递,在畜牧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二是龙头企业,如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四川公司分公司等,它们依托各自母公司在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物流等多方优势使产供销有机的结合起来,效益较为显着。三是加工企业。如公司和,都与国内众多加工、经营企业建立有营销关系,有宽畅的销售信息渠道。四是网络服务。部分专业大户,通过网络与外面厂家建立供销关系,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状态。

二、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配套服务中的问题

1、资金紧缺。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很多缺乏周转资金。一些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虽然得到政府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水电价格矛盾。各级政府明文规定,对养殖大户用水用电执行农业生产性用水用电价格,但时至今日,全县上千家规模养殖场(户)仍然在支付高位水电价格。养殖业是微利行业,加之用水用电量巨大,养殖成本的居高不下,使许多农户对养殖望而却步。

3、急功近利。在畜牧产业中,极少部分群众在一无技术、二无资金的情况下,单凭热情在银行袋款匆匆上马养殖项目。市场波动剧烈时,这些大户便一夜返贫,成了举债大户。

(二)农民组织服务中的问题

在众多的农民组织中,除极少数养猪协会实行“协会+基地+农户”,依靠利益把养猪户连接起来外,多数专业组织徒有虚名,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科技服务中的问题

1、良种供应不足。目前,县、乡两级良种繁育网络虽已建成,但良繁速度缓慢,未能跟上发展步伐。一些大户盲目引进“良种”,造成了较大损失,极个别大户仍然利用本地混杂品种。

2、标准化饲养管理水平低。一是饲料配方粗放,二是科学喂养程度低。据专家反映,如果严格标准化饲养管理,每头商品猪相同日龄可多增长公斤,每头母猪窝平可增收元以上。

3、疫病预防不到位。由于报酬较低,部分村级动物防疫员责任心欠缺,出工不出力,使许多村社畜禽免疫、消毒等工作未达到预期目标。

4、深加工企业吃不饱。众品公司年分割肉需生猪万头,而现在每日屠宰量不过来头,猪源的不足,将会使深加工企业较长时间“缺饭吃”。

(四)人才培育体系中的问题

1、兽医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乡镇动物防疫监督人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专业理论素质不高,与畜牧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急需进行专业理论系统培训。

2、专业大户技术培训“支离破碎”。由于技术人员缺乏,各乡镇对农民大户的培训往往是打急抓,培训主要是靠教材或影像,缺乏临床实践,等到问题出现又不知所措。不系统的培训和缺乏实践的指导,是农民人才产生的难点所在。

(五)市场信息服务中的问题

1、信息不灵。据专业人士调查,、年生猪市场波动,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其根本原因是信息不灵,缺乏科学预测,大家被动地依赖市场,当市场猪价上涨,大家一哄而上,市场价格下跌时,大家一哄而散。市场波动首先冲击的是母猪价格,仔猪不值钱,就杀母猪,价升,仔猪值钱,又大量地喂养母猪。一头母猪从培育到产仔需要一年半时间,这样,就形成了多了多,少了少的波浪式循环。目前都说生猪存栏不足,实则是母猪繁殖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群众信息不灵的问题。

2、中介组织的无序化。“猪贩子”功不可没,但在风险到来时“罪难轻饶”,他们错误地传递消息,制造群众的恐慌心里,为风险推波助澜,从中牟取好处,他们挑大捡肥,压级压价,每头猪平均赚取多元,群众说“养猪的不如贩猪的”,利润分配不公就是指此。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管大不管小,只对畜牧龙头企业和良种繁育场、较大规模养殖场(户)给予帮扶,对千家万户只给政策和小额贷款及贴息贷款扶持,不做大额扶持。新发展大户要视其基础资金状况,一般要具备万元基础,再予以帮助发展,同时,坚决制止“白手起家、强行上马、一浪”的做法。

(二)降低水电价格。对全县规模养殖场(户)用水用电统一执行最优惠的农业生产用水用电价格,减少成本支出,增加养殖效益。

(三)发挥专业协会作用。以县内外发展较好的养猪协会为模板,总结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以现场会的形式,组织各地农民专业组织前去参观学习,使各处的农民组织功能化,时效化,为畜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四)引进优良品种。为保障群众对良种的要求,建议技术部门组织群众有计划的从外地正规厂家调运良种猪,但一定要搞好检疫和疫病防治工作。同时,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杜绝他们的单独“调种”,单独“引病”,以免造成损失。

(五)加强人才培育。制定基层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落实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组织县级以下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到大专院校轮训,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乡镇专业人才问题解决了,农村专业户、重点户的人才培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六)强化畜禽强制免疫。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增加村级动物防疫员报酬,提高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七)加强牧业行政执法。依法加强饲料兽药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伪劣兽药、饲料和违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确保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特别是畜禽产地、屠宰、出入境的检疫,力争疫情不传入,疫病不扩散。

(八)大力扶持畜牧龙头企业。继续培植壮大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公司等养殖龙头企业,坚定不移的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实现互利双赢。将温氏养猪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现代农业(生猪)项目结合,加大在建的个“生猪万头村”项目力度,完成新发展生猪养殖大户500户目标。二是加大对食业有限公司和公司的扶持力度,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增加企业和养殖户效益。

(九)加强中介组织管理。仿照外地经验,对“猪贩子”队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持证上岗、执照营业、守法经营,为畜牧业发展发挥正面作用。同时,充分发挥龙头加工企业和“产供销一条龙”模式,让生产者与销售者直接见面,减少或缩小中间环节,以增加农户收入。

(十)建立市场信息预警机制。各级可利用现有信息机构,充实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畜牧市场商品信息、价格变化、饲料发展、疫病动态等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利用“电子农务”,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各级政府、养殖户、加工企业等,帮助他们提高预防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使畜牧业稳步发展。

第5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畜牧业升级计划为重点,以专家体系为支撑,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农民满意为标准,以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推广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内容

,以扶企联系、结对帮扶为关键措施,加快构建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为发展我市现代畜牧业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继续组织我市100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省里总体要求,重点推广“三大集成八项技术”,帮扶500个规模养殖场(小区),带动3000个养殖户。通过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到场,良种良法直接

到圈,技术要领直接到人,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指导,培育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场和技术能人,并带动广大农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构建政府多部门联合推动,

科技人员、示范场、饲养小区和农户多层互动的畜牧技术推广服务新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推广“三大集成八项技术”。根据良种、良法、良料、良管、良防综合配套原则,重点推广生猪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奶牛快繁双增和种草养畜三大集成技术。主要包括: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发

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技术、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奶牛性控冻精应用技术、奶牛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青贮饲料制作技术和种草养畜技术。各地要根据本地畜牧业生产特点和市场需

求,选择主推技术,细化技术措施,发放技术培训资料,组织学习“三大集成八项技术”光盘。

(二)开展专家结对帮扶服务。在100名专业技术人员结对帮扶的基础上,根据示范效应和农民自愿的原则,微调帮扶对象,建立帮扶档案。活动中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员、妇女养殖能手的作用(帮扶档案

中要分别注明)。全市100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每个人至少帮扶5个养殖场(户),全年累计入户帮扶时间不少于60天。要对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结对帮扶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建档,并上网公布,

接受农民咨询和社会监督。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以及各类养殖大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到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

(三)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观摩服务。今年将邀请专家举办1-2期奶牛养殖技术培训,重点围绕奶牛快速繁育、奶牛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青贮饲料制作技术和种草养畜技术进行培训。受训对象为存栏50

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户)技术人员与牧场经营者,力争受训牧场达80个,受训人数达100人,提高我市广大奶农生产经营技术水平。同时,积极配合省里做好我市家畜繁育员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做到

持证上岗,规范繁育工作。

2012年4月到11月,市县两级将举办2期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班,重点围绕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猪人工授精技术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技术等。在开展培训的同时,安排现场观摩,实现以点带面,在较大范

围内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大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覆盖面,快速推进我市生猪品种改良进程,力争受训猪场150个,受训人数达200人,提高我市生猪养殖业经济与生态效益。结合奶牛良种补贴项目

培训计划,开展奶牛人工授精、不孕症诊治技术培训,提高我市奶牛繁殖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四)深入开展科技宣传与咨询服务。充分利用农村有线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开展畜牧养殖技术宣传与咨询服务。充分利用市畜牧水产局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开

辟“畜牧养殖技术专栏”,经常更新内容,就养殖户关心的热点技术问题进行宣传,便于广大养殖户学习;设立“专家在线”栏目,点对点地解答生产技术问题;各县畜牧部门可与农村广播、电视等部

门合作,举办畜牧科技讲座;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组织养殖户学习畜牧业生产实用技术,掌握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知识。通过“三下乡”、庙会、科普赶集等活动制发技术明白纸、技术光盘和政策明

白纸,宣传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提高养殖户技术与政策水平。

(五)突出抓好示范点引导带动。组织各级专家,充分依托各类科技示范园、试验示范点、标准化示范牧场及畜牧产业技术体系,大力开展三大主推技术的试验与示范,采取组织现场观摩与培训的形式

,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

市畜牧水产局今年计划在全市建发酵床生态养猪示范点6个,面积5000㎡(肥东2个,2000㎡;长丰3个,2000㎡;肥西1个,1000㎡)。设立奶牛性控冻精推广与性控胚胎移植示范点7个(肥东2个,长丰4

个,肥西1个),争取省里安排的性控冻精,推广奶牛快繁双增集成技术,实现性控冻精配种情期受胎率达到45%,性控成功率92%。设立种草养畜示范点5个(肥东2个,长丰2个,肥西1个),推广饲用玉

米、紫花苜蓿、菊苣、甜高粱、高丹草、黑麦草等各类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改变多年传统的饲养习惯,实现种草养畜。大力推广玉米青贮技术,使全市存栏5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户全部使用青贮玉

米饲养奶牛。

四、时间安排

整个活动自3月开始至12月底结束,分3个阶段进行。

(一)发动阶段(3月份)。召开全市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会议进行布署,广泛开展动员、宣传、培训等活动。各县认真制定好活动的实施方案,落实好专业技术人员和帮扶对象,对本地重点饲养场(小区

)、动物疫病易多发地区尽早下派专业技术人员结对帮扶。各县将本辖区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名单和帮扶对象(场、小区、户)名单要登记造册并存档。

(二)全面帮扶阶段(4-11月份)。100名畜牧专业技术人员要深入到结对的饲养场(小区)和农户,主要帮助选择改良品种,传授和指导相关技术,帮助完善畜舍规划和经营管理。把建设规范、技术

成熟的养殖场(小区)作为培训农民、指导农民的科普大院。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民综合素质,探索不同地区科技入户的有效途径与模式。

(三)总结阶段(12月份)。被帮扶的场(小区)和农户,实事求是地填写“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绩效表”,并签字确认后,由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上报,12月15日前报市活动办公室,市级汇总后于

12月20前报省活动办,作为科技人员评奖的重要依据。

五、活动要求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各县养殖业主管部门要深刻认识科技服务在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作为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畜牧业升级计划”的重要工作和措施摆

上议程,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市局成立了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指导组。各县也要成立县级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指导组,指定专人负责,并将联络人电话、传真

和邮箱于4月10日前报市活动(电话:)。各县养殖业主管部门要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根据实际,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并在经费和时间上保障科技服务措施落实到位。

(二)整合资源,推进服务。为推进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各县养殖业主管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加强协调,整合人力、资金、物资等资源,开展科技服务,技术随项目走,项目靠科技支撑。以

开展种猪生产性能中心测定、“优良种猪进站点”、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和生猪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成果转化等工作为抓手,推广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集成技术;以“奶牛性控冻精应用技术”为抓手,

推广奶牛快繁双增集成技术;以秸秆养牛和种草养畜项目为抓手,推广种草养畜集成技术。

(三)加强宣传,沟通信息。活动期间,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及时报道推广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总结活动开展的经验和成效,推进活动深入开展。要及时

上报“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季度统计表”,分别与3月底、6月底、9月底和12月底上报市活动办,加强活动信息沟通,及时反映本地活动开展情况。

第6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 课程改革

动物疫病的防疫与检疫是当今世界关注的话题,它不仅与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有着重大影响。畜牧业是的主要支柱产业,要做好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需要大量的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的高技能型人才。

畜牧兽医专业《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针对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大胆进行了课程改革,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从实际职业岗位的知识、技术要求设置课程学习内容,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相关的理论支撑和工作技术, 并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与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对课程设计起着决定作用,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重新调整了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根本

根据行业企业调研和紧密合作中得出与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相关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实现教学和职业岗位的准确对接。

通过调研得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防疫检疫相关工作有动物防疫监督所、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基层兽医站、大型动物养殖场、肉业有限公司等;主要岗位有动物疫病防疫岗、实验室检验岗、产地检疫岗、运输检疫岗、屠宰检疫岗、市场检疫岗、动物产品检验岗等;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有免疫接种、免疫效价检测、消毒、重大疫情处理、临诊检疫、产地检疫、运输检疫、进出境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布鲁氏菌病检疫、结核病检疫、炭疽检疫、口蹄疫检疫、动物主要疫病检疫、动物产品检验等等。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课内根据行业企业工作过程实施教学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项目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帮助学生熟悉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并培养学生工作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将认证教育“嵌入”到课程教育中,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相吻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全面接轨。《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内容与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动物检疫员》、《动物疫病防治员》的考核内容全面融合,达到“课证”相结合。

二、整合和提炼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不断地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充分考虑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经过提炼、整合并进行了必要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关键技能标准化。课程共分为3个模块、11个项目,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团队协作完成一个项目。第一步:咨询,给学生讲授学习任务必需的理论知识,并提供必备的学习资料,学生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展开讨论,获取必要的知识信息;第二步:决策,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自主设计任务完成方案(操作流程、实验器材和试剂);第三步:计划,在教师的协作下,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小组分工;第四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按计划实施任务,要求全员参与;第五步:检查,学生对任务结果进行检查并填写相关工作记录单;第六步:评估,由学生以汇报的形式展示任务完成情况,并提供佐证材料,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给出成绩。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新颖的授课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边讲、边做、边学三维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做到教、学、做一体。

1.在课堂上的教学

(1)分组讨论教学法: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教师的授课内容都是自行设计的知识点,但学生需要的知识点和教师设计的知识点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采取“讨论式”教学,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够更加突出教学重点,从中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2)引导文教学法:放弃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的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引导发现和总结归纳教学法。将师生的角色进行互换,以学生为主体,用引导文件帮助学生确定任务和制定计划,而教师只从旁帮助,及时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师”和“生”的零距离。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并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3)案例分析教学法: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典型案例分析,通过传授有关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失误造成伤害和损失的案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4)现场教学法:实地参观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环境和操作流程,拉近学生在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距离。

(5)演示教学法:实践教学的操作要点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来保证学生操作的规范性。

(6)角色扮演教学法:学生扮演防疫或检疫人员、动物产品检验人员进行演示,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习,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体验职业岗位的工作。

2.在课堂之外的教学

(1)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帮助学生课下预习、学习、复习。并通过网络学生和教师沟通和交流,实现课外的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也帮助教师调整和提高教学。

(2)协助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课程组教师承担着当地动物疫病的诊断、治疗和防疫工作指导等社会服务工作,这时带着学生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水平。

(3)假期安排学生参与本地区的打疫苗等动物防疫工作,既是勤工俭学,又是学习锻炼的好机会。

(二)教学手段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学院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手段上注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应用多媒体、教学光盘、录像、动画等等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考核办法的改革

建立以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过程的考核方法。通过考核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规范工作的行为习惯,并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考核中改变以前的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现象,考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项目完成以及在学习中间的能力培养情况,实现考核时间全程化;在考核上,不但要在课堂上和教室内进行考核,还要在实训场所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考核,实现全方位的考核;通过教师评分、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个层次帮助教师和学生查找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提高,并通过多层次的考核,对学生培养的素质进行考核。

五、建立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改变了以前的一位教师完成课程教学的情况,组建了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课程组吸收与课程密切相关的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部门主管和高级技师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保证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

六、课程改革的实践效果

(一)毕业生专业技术过硬,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强

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工作过程紧密对接,毕业生能直接从事相关工作,实际动手能力强,行业企业对毕业生满意,行业企业专家对本课程给了较高的评价。

(二)培养了学生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非常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

(三)促进了高职高专“双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7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宝鸡市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辖4 区9 县,总面积1.82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6 万。截止2013 年底,全市奶牛存栏21.32 万头,肉牛存栏29.18 万头,羊存栏55.27 万只,猪存栏110.61 万头,家禽存栏944.07 万只;肉类总产量18.13 万吨,奶类总产量65.58 万吨,其中牛奶58.59 万吨,蛋类总产量7.59 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98.63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 左右。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畜牧大市建设,把加强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作为保障畜牧业发展、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制定工作方案,精心开发软件,完善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在全市初步建成了“市、县、镇”三级上下相通,免疫、检疫及其监督左右相连的宝鸡市动物免疫网络化管理平台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有效的提升了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

一、平台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平台主要内容

宝鸡市动物防疫信息化管理平台,由动物免疫网络化管理平台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构成。动物免疫网络化管理平台共设置了系统管理、通知公告、散养管理、规模场管理、疫苗管理、耳标管理、统计管理、免疫效果评估管理和数据管理9 个功能系统。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共设置了动物检疫、公路检查、证章管理、电子出证、企业备案、人员管理、动物诊疗、执法办案、无害化处理和系统管理共10 个功能系统。

(二)平台主要特点

1. 内容丰富,运行方便。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中央数据库技术、二维码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动物免疫、生产管理、检疫监管等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对散养户、规模养殖场、屠宰场、市县镇动物防疫机构防疫物资、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检疫出证、证章标志、医政药政、监督执法的网络化管理。对动物入栏、免疫、检疫、出栏、运输、屠宰、动物产品检疫、畜产品加工、销售等全程监管,并留有端口,可以随时扩展,内容极为丰富。平台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只要设立数据中心库,接入网线就可使用,运行方便。

2. 分级管理,使用安全。平台采用硬件认证,系统间数据使用DES 对称密钥算法加密传输和严格的分级、分用户管理,级别管理逻辑性强。上级用户可根据需要合理设置下级用户及权限,也可以查看下级用户所有信息;下级用户不能查看上级用户信息;同级不同用户不能相互查看对方信息。检疫电子证明设置了二维码标识,增强了动物检疫证明的防伪功能,科技含量高。

3. 操作便捷,实用高效。平台基础数据由村级防疫员采集,镇畜牧兽医站信息员或规模养殖场防疫人员录入,后期只需维护,常用数据系统自动默认显示,无需手动填写,并采用下拉菜单及选择方式快速录入,预约免疫信息、漏项、填写格式不正确或免疫密度较低、抗体水平不达标时,系统都会自动提示,提高了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还设置了动物检疫离线出证系统,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数据输入和检疫证明打印,方便实用。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

4. 资源共享,快速溯源。动物防疫信息可在动物免疫网络化管理平台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之间实时传输,相互调用,资源共享。在动物检疫时,免疫系统会自动显示近期免疫情况,保证检疫程序科学、规范。经检疫出证的动物,免疫系统中会自动显示该动物状态为已出栏。通过牲畜耳标号和检疫证明编号的唯一性,便于数据动态查询。一旦发现问题,可全程、快速溯源,直到养殖场(户)或屠宰企业。

5. 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平台根据工作需要,对动物免疫、动物检疫监督相关信息,分单项或多项条件综合分类查询,并可进行数据导出。免疫平台可按散养户、规模场、畜禽种类、免疫病种等条件,查询市、县、镇、场(村)任一时段畜禽养殖和免疫情况。监督平台可按动物或产品种类、价格、运载方式、产地、目的地、无害化处理等,进行任一个时段的统计分析,以柱状、表格、饼状等形式直观显示,快捷高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宝鸡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工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动物防疫工作,与县区政府签订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列入防疫考核内容,并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软件开发和硬件配置。市兽医局将动物防疫信息化管理列入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重点工作,重点支持,重点管理,重点督办。成立了宝鸡市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平台领导小组,组建了平台建设技术攻关小组、软件开发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制定了《宝鸡市动物防疫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目标职责,夯实平台建设责任。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落实了人员,明确了责任。

(二)精心组织,开发软件

针对当前动物疫病形势复杂,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病种越来越多、免疫工作量大、面广、线长,免疫档案填写难、保存难、查阅难,动物检疫管理和畜产品监管手段落后,监管难度大等特点,我们以建立动物免疫电子档案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为突破口,以《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为依据,立足当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实施动物防疫信息化管理。精心组织进行软件开发,选择与资质等级高、技术能力强、实力雄厚、服务质量好的网络公司合作,签订了《宝鸡市动物防疫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协议》,共同设计开发操作系统。多次组织市、县技术人员对平台建设内容进行讨论、修改;邀请省上专家对平台建设内容进行论证;并派人赴外地学习考察,借鉴外地经验,在实践过程中,随时就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修改完善项目设置,保证软件设计科学、实用。2012 年8 月份,完成了动物免疫网络化管理平台系统开发;2013 年8 月份,完成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系统开发。

(三)加强指导,逐步完善

动物免疫网络化平台由村级防疫员以户为单元对畜禽进行免疫并登记,采集原始数据;由镇畜牧兽医站信息员负责上网录入;县区动物防疫机构审核;市级统一管理。由于畜禽饲养量大、生长周期短,并且一畜一标,需要逐头逐畜逐户登记,首次录入数据复杂,工作量较大。为此,我们先行试点,不断完善,总结经验,逐步推行。2012 年8 月底,组织在陇县开展了动物免疫网络化管理平台试运行、试操作,10 月份在全市全面推行。2013 年9 月份,经过部省批准,在3个县开展了以检疫电子出证为主要内容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试点工作,10 月份在全市全面推行。运行过程中,市上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和网络公司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对操作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现场解答,对软件设计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详细记录,统一整理,集中修改,进一步保证了平台设计的科学性和操作的实用性。

(四)健全队伍,强化培训

组建了市、县、镇、场“四级”动物免疫信息员、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信息员队伍,制定了信息员管理办法,建立了奖惩机制。市上连续4 次对宝鸡市动物防疫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了培训,县区也开展了相应培训,共培训信息员900 多人次。制作了宝鸡市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平台操作指南,方便了基层人员操作;建立了宝鸡市动物防疫信息群,加强交流和指导;建立包抓制度,指派人员包县指导和培训,保证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规范应用。

(五)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多方筹资,建成了宝鸡市动物防疫市级中央数据库,配备了2 个数据库服务器和2 个应用服务器。2012年,依托全省《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和屠宰场检疫规范化建设项目》,为全市105 个镇、20 个生猪定点屠宰场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各125 套。2013 年,为县(区)配备了电脑、打印机20 套。各县区也投入资金,联机联网,配备办公设施,确保了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三、平台推广应用情况

2012 年9 月,动物免疫信息化管理工作在我市全面展开。2013 年8 月,经农业部同意在全市开展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试点工作,2014 年3 月1 日起,全市全面使用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截至目前,宝鸡市动物防疫信息平台已在全市13 个县(区)、105个镇、163 个动物防疫机构、216 个动物检疫报检点、104 个大中型规模养殖场、25 个定点屠宰场得到全面应用。共设置免疫信息员271 名,录入免疫信息3400 多万条;设置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员277 名,出具各种检疫证明4.6 万多份。

2013 年12 月25 日,全省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现场会在我市顺利召开,提出要在我市动物免疫及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由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宝鸡市兽医局联合制定全省动物防疫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并要求在3 年内建成独具陕西特色、全省统一、运行稳定、互联互通的动物防疫信息平台。2014 年3 月18 日,省畜牧兽医局组织由国内外著名畜牧兽医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对陕西省动物防疫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整体设计进行了审查,现场观看了操作演示,认为该平台综合考虑了陕西省动物防疫日常管理和业务需求,以高效管理和服务为宗旨,以动物免疫和检疫出证信息共享与服务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方案科学合理,实施性强,建议尽快实施推广应用。目前,全省动物信息平台操作系统开发已基本完成,6 个地市先后进行了考察,并筹划尽快在本地区组织实施。

四、取得的成效

(一)进一步夯实了防疫责任

动物防疫信息化管理平台设置了规模场客户端,实现了免疫注射规模场自行组织,免疫信息自行录入及检疫申报网上传输,全面落实了养殖者的防疫主体责任。

(二)保证了免疫密度,提高了免疫质量

免疫信息化管理,可以快捷、高效的掌握基层免疫情况。免疫平台设置的未免信息管理,及时提醒防疫人员对未免畜禽进行补免,保证了免疫时限,提高了免疫密度。效果评估管理对畜禽免疫抗体进行跟踪检测,科学评估免疫效果,保证了免疫质量。

(三)提升了动物卫生监管水平

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由人工手写转变为网络电子出证,增强官方兽医人员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能力,提升检疫工作质量和动物卫生监管水平,实现规范出证、杜绝伪证、假证、倒卖检疫证明现象,同时也使检疫统计手段得以完善,为动物及动物产品溯源奠定了基础。

(四)规范了动物防疫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防疫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对防疫物资、证章标志、医政药政、执法监督的网上监管,对规范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再现了动物养殖到屠宰的全过程,实现了动物养殖、免疫、登记,出栏、检疫申报、受理、现场检疫和电子出证全程网上数据传输,统一了填写标准和要求,且对录入数据全部进行保存,便于随时更新、查找和使用,解决了纸质记录保管难、效率低、易出错等问题。同时,平台设置的通知公告可对重要事项及时进行安排,统计管理等模块能对相关数据进行自动整理,无需逐级填报,节约了时间,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繁琐和人为错误,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

(五)有利于及时掌握畜牧业发展动态

第8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农广校办学思路的转变轨迹

1.最初为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推广人员服务

1981年杭州农广校成立,最初农广校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立志农村改革、有中等文化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干部和农村科技人才。也就是说,农广校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基层农业推广人员。首期招生时农广校还没有能解决学历问题,只有一个农学专业。浙江省杭州市首期招生1564名。这个招生数无论在当年还是今天,都是令人震惊的(现在好的年份杭州市招生数量只有600~700人)。在那个对知识极度饥渴的年代,多年来没有机会学习,面对农广校如此好的农业知识学习资源,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踊跃报名参加学习。

1999年,农广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开始举办相当于大专学历水平的中专后继续教育,以继续教育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农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广校中专毕业生的学力水平。杭州农广校通过市农业局向市人事局提出申请,农广校中专后继续教育的学力在技术职称的评定上按大专同等学历对待,杭州市人事局予以批复同意,此举调动了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农广校在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方面再一次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适应新形势,办学思路转移到直接为“三农”服务上来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国家对农广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务院提出“农广校要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己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体系网络优势,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更好地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农业部要求农广校要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005年底,浙江省农广校部署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体系相配套的远程教育站点计算机管理员培养计划,在农民中招收乡村远教点的电脑管理员参加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习。临安市分校于2006年春,自筹资金,在於潜镇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学员55名,成为杭州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个教学班。这标志着杭州农广校开始较大规模地从农民中直接招生,是农广校办学思路转变的一次重要实践。

2008年,经过长期努力,农广校种养专业作为振兴职业教育六项行动内容之一,得到浙江省财政全额资助,农广校对农民进行大规模中等职业教育,从此杭州职业农民的培养有了固定经费渠道。

进入21世纪以来,农广校开始重视非学历教育,积极争取各种培训项目,利用各种培训资源,深入乡镇村,重点开展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出了贡献,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一支主要力量。

二、转变办学思路带来的变化

回顾杭州农广校的办学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农广校的办学思路经历了从开始的为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推广人员服务,到现在的直接为培养职业农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重大转变过程。办学思路的转变,为杭州农广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招生数量上也得到证明,从2000年的112人,增加到2009年的736人,可以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明确了发展方向,增添了发展动力

农广校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以职业农民的培养为职责,使农广校的工作与农业适用技术的传播、农民收入提高休戚相关;切入了各级政府“三农”工作的主题,成为涉农部门的得力助手和工具。因此,农广校的工作得到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受到基层部门的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受到农民的真诚欢迎。

由于农广校的工作受到重视,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农业教育资源得以重组,充实了农广校的办学力量。杭州市农广校在市农业局的重视下,率先得到强化,一改原先挂靠在市农业局科教处的三无(无场地、无编制、无经费)状态,与杭州市农机化技术学校合并,成为拥有30名编制,6000平方米校舍,200万固定资产,200万左右的农民教育专项资金的综合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学校。下属各县(市、区)分校也不同程度得到改善和加强。

2.丰富了服务手段和服务层次

为了适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需要,杭州市农广校不再只是举办中专学历教育,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农业高等远程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适用人才;重点开展了非学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成为培养职业农民的主要力量。

学历教育直接办学到田头和农户家里(远程教育),深入乡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学习系统科技知识和提高生产技能服务。

非学历教育、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开展,日益成为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主要形式和致富的好助手。

3.推动农广校体系建设和平衡发展

以前单纯的学历教育,没有直接为农民服务,办学的路子越走越窄,杭州市8所农广校发展不平衡,能够正常招生、维持正常教学的学校只有2~3所,更多的学校只能断断续续办学,有的甚至长期不招生,处于停止办学的状态。2008年开始,所有的分校均正常办学,在校学生人数和接受短期培训的农民人次屡创新高。

三、如何更好地为农服务

1.将农业科技培训和职业教育直接送到农户家门口

杭州农广校在近几年农民科技培训实践中,办过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班,感到对农民的培训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明确培训主题(单项技术),缩短培训周期(半天为宜),直接办到村里(或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培训针对性强,结合农时又不误农时,农民学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益,因而深受农民的欢迎。2009年临安市农广校直接深入到山村,举办田园管理机应用技术培训班,农民亲眼看到这么一个小小的机器,能在地里完成耕地、除草、植保等多种功能,又能享受国家农机补贴,使用保养方便,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活质量。培训班一结束,立即掀起购机热潮,一下子购机几十台,普及推广农机实用新技术的效果十分明显。为此,杭州农广校决定市县两级农广校,今后要强化进村入户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由市农广校拨出专项资金,联合县(市、区)分校一起举办类似的培训班,提高培训效果,将实用科技直接送到农户,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

在农业职业教育中,杭州农广校在实践中总结了办学的好形式,即在村级或专业合作组织中招生,在乡镇范围内甚至村里组织教学班,送教上门,结合生产实际组织教学。临安市分校2008年针对潜川畜牧大镇实际,在乡镇政府和村委的支持下,专门就地招收畜牧兽医专业中专班43人,就地上课,就地实践,既提高了农村畜牧养殖大户的学历水平,又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为中专学历教育向全市农村普遍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09年用同样的办法针对太阳镇养殖大户集中的特点,在太阳镇招收畜牧兽医学员38人,针对横路乡是个树木、山核桃产出大乡,在横路乡招林业专业中专班45人。

实践证明,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农民,把农民集中到城里进行教育是行不通的,最好的办法是把教学班办在村里,办在农民家门口,让农民半农半读。这种办学方式已经成为杭州市市县两级农广校的主要形式。

2.长短结合,系统学习,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力度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均十分重视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仅杭州市政府每年投资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的资金就有上千万元,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使农民受到程度不同的教育培训,农民职业素质有所提高。但是,低水平重复培训的现象还是存在,既浪费了宝贵的培训资源,又降低了培训绩效。杭州农广校在开展农民培训中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将短期培训与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新思路。具体地说,利用农广校的教育资源,选择一些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连续性的培训,有意识地与相关专业的中专课程相结合,与当前主推使用新技术相结合,使一批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农民,在两三年的时间内,在培训的同时,接受较为完整的农业职业教育或涉农职业教育,使他们达到中专文化程度,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3.突出技能,跟踪培训,培训农业特有工种的职业农民

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双向选择部分农民,与农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进行跟踪培训,经过2次左右的培训完成农业特有工种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数,考试合格者,将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农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2009年杭州农广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建德市和桐庐县进行农机修理工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分两段进行,先按照农机修理工大纲进行理论培训,然后休学一段时间再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最后进行职业鉴定考试。这样,两个县市利用农民培训项目进行跟踪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机修理工,既为农民就地转移提供了可能,也为两县市实施农机修理工准入制度提供了条件,还使得培训的实施难度降低。在现有培训资源的基础上,不增加新的投入,提高了职业农民的培养效果。

第9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国家示范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工作。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作为一所第二批示范立项建设单位,在推进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对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视,提出了二年内通过“企业实践、学历提升、挂职锻炼、多方培训、外部引进”等方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因此,“双师型”教师培养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

自从提出了“双师型”教师以来,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人们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一是认为“双师型”教师=“双职称”教师;二是“双师型”教师=“双证”教师;三是“双师型”教师=“双来源”教师,指的是从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及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又有来自工矿企业等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四是“双师型”教师=“双素质”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一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二要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立足国家示范校创建的需求,从“双师型”教师内涵出发,我们对“双师型”教师应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一个是个体的“双师型”教师,一个是群体的“双师型”教师。对于个体的“双师型”教师,其内涵体现为:“双师型”教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教学能力与素质,同时要具有专业实践工作经历(经验),具备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与职业素质,能将专业实践能力身体力行地传授给学生。对于群体的“双师型”教师,其内涵指的是教师队伍结构中理论教学教师与具有行业企业实践能力教师相结合为一个有机结合体。

二、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双师型”教师培养面临的问题

1.“双师型”教师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以具有初、中级职称的为主;

2.“双师型”教师所具有的职业资格等级以具备高级工(相当于三级)及以下职业资格的占多数,达到二级职业资格及以上的累计不超过15%;

3.“双师型”教师来源结构中,有80%左右的“双师型”教师由大专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校,还有一部分是由职校文化课教师转岗,从企业调入并已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很少;

4.“双师型”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双师型”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50岁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很少;

5.有企业实践经历和行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比较低,大约在10%以下;

6.外聘专业课教师职业资格等级不高,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教师未过半数,体现不出外聘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优势地位;

7.“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分布不尽合理,以机械、农类专业课教师居多,而会计、旅游服务专业偏少。

三、国家中职示范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一)从学校发展层面设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1.实施“立制工程”,保障“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运行

(1)完善“双师型”评定制度。学校根据“双师型”教师内涵要求,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评定制度,明确“双师型”教师资格评定标准。学校可以结合自己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提出“双师证”具体鉴定标准,将教师的实践技能的工作经历,相关行业权威部门认定证书,及在校内外主持参与相关实践项目建设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明确认定标准,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证”含金量。

(2)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需要的教师要具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能力,而且这个能力是要面向职业能力,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普通教育中的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指的是完成这个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的有机结合体。为此,学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对已获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给予享受进修、学习、学历提升,到发达地区考查,提高课时津贴标准、职称评聘优先等优惠待遇;让被评为教学名师、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享有充分的改革权,让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氛围,激发“双师型”教师的活力。

2.实施“帮带工程”,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

所谓“帮带工程”,即导师制工程,选拔一批中青年教师、专业带头人作为学校的培养对象,实行“导师制”,由这些导师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帮、扶、带,导师的选择对象是行业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及高级技术人员,或是在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是教育专家,或是学校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的高级讲师等人员。导师与所帮扶的对象进行签约,明确在两年的帮扶期内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进行帮扶,全方面提高中青年教师及专业带头人的“双师”素质。

3.实施“提升工程”,提升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

学校要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和改善“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渠道,特别在教师的学历进修、学习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保证教师安心提高学历,注重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定期开展职称评定的培训班,鼓励中青年教师做好职称提升的准备工作,明确教师进行职称申报时的注意事项,并指导中青年教师如何完成初中级职称申报工作,减少其职称申报工作的盲目性与无序性。

4.实施“下企工程”,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根据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对中青年教师加强专业实践的锻炼,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承担产品设计、生产、研发、运营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锻炼和培训,让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管理、项目研究等,使教师与生产、研发、管理一线近距离接触,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如我校通过与广西玲莉发达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学校投资40多万元、企业投资150万元建设一个“农产品推广中心”,现有组培车间160平方米,育苗房180平方米,育苗生产基地6500平方米,具有年生产组培苗1000万株的生产能力。

5.实施“外引工程”,聘请企业专业和工程技术专家来校兼职教学或引进任教

改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师资队伍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避免“学术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况且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一个显著特色,也是“双师型”教师一个来源。学校可以通过相应措施,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此外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近年来,本校先后从企业、公司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或兼职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教师在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乃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二)从教师发展层面设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1.主动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建立教师成长记录

教师在学校创建国家示范校的总体规划下,在学校有关人员帮助下制定成长发展的计划,并建立教师成长记录,以利于学校及教师按照计划实施,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教师的成长记录为教师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和延续性提供了依据和可能,它记录了教师一定时期内工作实绩、量化考核、综合评估、其工作水平的高与低、好与坏、贡献的大小较为分明,有据可查,这就能有力地激发教师奋发向上,不断进取,以实际行动来书写自己历史的积极性。

2.主动参与示范校课程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

国家示范校建设中,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课程是一个职业重要载体,它包含职业要求、技能、素质全部要素。为此,“双师型”教师要主动进行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通过课程建设,教师在职业理念、能力方面会有一个大的提升。我校在建设国家示范校中提出了构建以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畜牧兽医专业开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构建“基于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工作能力”的课程体系;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专业构建基于计算机应用工作过程的以项目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旅游服务与管理(观光农业经营方向)专业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我校采取全员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方式,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课程建设,以期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3.主动尝试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科研能力

专业建设是国家示范校的重中之重,专业建设必将推动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及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名想加快自身成长步伐的教师,在参与示范校创建的各项工作中,遇到的教育教学困惑要紧抓不放,并积极大胆地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善于总结教育教学一线的经验,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立项、教材编写、论文撰写等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及科研能力。

4.主动参加学习与实践,具备“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岗位的适应能力

在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期内,教师需加强自身培训、自我教育,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下企业实践,提高自身的岗位操作能力,保证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始终处于领域的前沿。为此,“双师型”教师加强自主学习与培训自觉性,提高“双师型”教师适应职业教育岗位能力。

四、结 语

结合学校建设国家示范学校需要,为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界定,并针对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进行研究,从学校发展及教师发展两个层面设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以开创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利,李菲,石伟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系统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2] 张建荣,李小健,王建初.“双师型”中职师资结构模式及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6).

[3] 姜大源,等.他国动向——七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版),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