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阿房宫赋练习范文

阿房宫赋练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阿房宫赋练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阿房宫赋练习

第1篇:阿房宫赋练习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学习方法 背诵

古人读书,千读成诵。如今,背诵却备受争议,遭到冷落。反对者认为背诵是落伍愚笨的教学法。其实,背诵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巩固所学内容,积累知识,提高读写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在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要不要背诵的问题,而是如何根据现实让学生学会背诵进而喜欢背诵的问题。

一、千读成诵与情绪感染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学生学过的东西,二十分钟之后忘记40%,当天忘记70%,第二天忘记75%。根据这一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我们可知道及时重复是帮助记忆的最基本方法。背诵的前提就是诵读。要让学生做到千读成诵而不厌烦,教师对学生的情绪感染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善朗读和记忆的语文教师能够培养出与其相反的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朗读与背诵作为基本功常常练习,纵然做不到梁启超使闻者泣下的境地,也应当能够帮助学生排解反复诵读的枯燥。当学生在美文的熏染中感受到快乐的时候,当学生读古文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的时候,关于语文学习的许多难题便已经迎刃而解了。

二、逻辑疏理与问题设置

古代论说文常常是学生背诵的难点。但这类文章往往论证严密,拥有极强的逻辑性。如果教师教会学生理清论证思路,弄懂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就等于将记忆之门的钥匙交给了学生。如《劝学》的第一段旨在论述学习的重要性,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接下来用三组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而这三组比喻表达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旨在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即学习能使人比以前更加优秀。“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则强调学习作用的强大,即学习能使一个人脱胎换骨,再也看不到原来的模样。“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则强调学习的结果,即学习了就会有成效。最后由物及人,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点明论述意图。当学生弄清并学会疏理这些关系后,背诵就变得容易多了。

还有一些文章和语段,本身涉及的语法知识少,韵律极强,语言优美,教师就更应该把背诵作为重要目标来实现。这时候,不妨用设置问题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如《阿房宫赋》的第一段,我用了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记忆:1.阿房宫是在什么情况下建造的?(学生: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2.阿房宫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作者怎么写的?(学生:高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3.作者写到阿房宫依山而建接下来写什么了?(学生:傍水。二川溶溶,流入宫墙。)4.进入阿房宫,具体看到的建筑是怎样的?(学生: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5.有什么经典建筑?(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6.人们在这干什么,气氛如何?(学生: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个时候,问题的主要作用是提醒学生想起课文内容。学生看着问题记忆,往往很快就能将一段文章串连起来记住了。

三、激发想象与创设意境

记忆心理学家在研究影响言语学习的各种因素时发现,易引起丰富、生动意象的材料较易学习,这主要是由于需要记忆的材料转化成图像储存在了右脑里。科学研究表明,左脑记忆是一种“劣质记忆”,右脑记忆则让人惊叹,它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所以帮助学生记忆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把需要记忆的内容转化为图像记忆在右脑中。这种方法对记忆有大量景色描写的文章,是极为有效的。例如,《赤壁赋》的前两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为了让学生领悟记忆,我让他们根据文章内容画一幅画,或者用优美的语言复述读到的景象与气氛。事实证明,当学生抱着画画或复述的目的,细心抓取文章的信息并描绘出脑中的图景时,这两段内容就基本上被记住了。

四、竞争激励与自主选择

鉴于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竞争与激励也是帮助学生完成背诵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如:在课堂上经常表扬第一个完成背诵的人,或让成绩相当的学生相互竞赛。男女竞赛、小组竞赛、朗诵比赛等活动也可以经常进行。总之,别把背诵当成枯燥的家庭作业丢给学生。有时,动一点小小的脑筋就可以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另外,给学生一定的自也是必要的。对不同的学生老师要提不同的要求。对背诵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多背一些内容,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即使背一些课外的内容也是有益无害的。而对于无兴趣的学生,不妨让他们在课本要求的范围内,先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甚至句子来背,逐步引导他们完成背诵任务。因材施教,这一点在指导学生背诵上也不能例外。

叶蜚声先生在接受澳门大学学生访问时说:“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语言,我都喜欢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会贯通的方法之一。”背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它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已无需赘述,所以背诵这一传统语文学习方法应该重回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永贤.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

[2]陈耀南.谈背诵.

[3]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岂有文章惊海内.

第2篇:阿房宫赋练习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要求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而语文教育恰恰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基础学科.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这门学科的内涵.本文从环境教育这一切入点入手,分析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拓展这一学科的外延.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好坏。而语文教学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同时也丰富了这一学科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根据教材设置和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文章中发掘环境教育题材

大学语文是学生的基础课,课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中外作品中的各种人物生活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环境教育题材。

1.美好的环境促使人们提高精神追求。

语文课文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那么美好:蓝天绿水,鸟语花香。这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为人类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描绘了三千多年前周南地区的美丽景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周南的小块岛屿上,雎鸠正在那里互相和答地鸣唱,诗人便情由景生,联想到人类美好的爱情生活。

在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迷人景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眼中捕捉到的是一派毫无雕琢、清新、优美、恬静而富有生气的大自然景象,使作者感受到的是一种高洁之美,在这种美的感召下,作者想往的便是洁身自好的宁静生活。

在《庐山面目》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庐山的景观:“凭窗远眺,但见近处古木参天,绿荫蔽日;远处岗峦起伏,白云出没。有时一带树林忽然不见,变成了一片云海;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变成了许多楼台。”在作者眼里,世界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地球慷慨地把这一切景观馈赠给人类,使人类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上面的例子说明:作者借助自然的没有污染景致,没有被斧凿的环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感情。教师可以借此教育学生,美丽的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舞台,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大自然的美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唤起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为追求美好的事物而奋斗。

2.破坏环境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境教育外。也可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反面例子,向学生说明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地投身到改善生存条件、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就有了人类大规模地砍伐森林的记载:“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官,大肆砍伐蜀地山上的树木,使得山岭光秃秃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然而阿房宫最终被一把火烧成一片焦土,环境再次受到严重破坏。杜甫的<兵车行)也记载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致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禾生陇亩无东西”就是真实的写照。

这些描述提醒学生,自然环境向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而人们却过分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以致生态失去平衡。受害的不仅是自然环境,还有人类本身。黄河断流,土地荒漠化等事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这样,学生一方面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方面对语文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3,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淮南子》中具体地介绍了狩猎活动中保持生态平衡的方法:“畋不掩群,不取糜天;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意思是打猎的时候,不要把一群兽都捉来,不要捉幼小的兽类;不要把池沼的水都放干了捕鱼,不要放火烧林来打猎。这些措施如能真正贯彻实行,那真是做到:“护、养、猎”并举的理想境界了。可惜的是古人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却没有做到。

时光流转,我们已迈入了二十一世纪,保护环境已提到日程上来。通过环境教育,要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要增强紧迫感,人人为环境事业作贡献,才能使人类在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繁衍。

二、在写作训练中体现环境教育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与其社会实践经验,思想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加强环境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

1.在学生平时练笔时潜移默化地灌输环保意识。

在平时写作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如写景抒情的散文,启发学生要有感而发,力争做到情景交融;在假期向学生布置调查报告时,根据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考察家乡的资源与环境,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或是每到一处,把所见所闻随手写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心中的真实情感。

通过有目的地考察身边的环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同时环境教育的内容又丰富作文教学,二者相辅相成。

2,利用社会公开考试强化环保意识。

当今社会人事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中,环境保护也是一大热点问题。如2001年申论试题所给资料即是一名居民状告毗邻印刷公司噪音污染的事实,以及法院无法裁定的尴尬。反映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日益突出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问题。

第3篇:阿房宫赋练习范文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训练观

在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语文教育观里,他的“三主”教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训练为主线”,他将“训练”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认为只要有语文教学就不能脱离“训练”。笔者从钱梦龙对语文训练的主张得到启发,以为很有必要为当前的语文训练正名。

首先必须搞清楚语文训练的真正含义。钱梦龙从“训练”一词的两个语素入手,对“训练”的意义做了简洁明了的诠释:所谓“训”,就是教师的指导;所谓“练”,就是学生的实践。“训”和“练”合在一起,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由此可见,要达成一项“训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学生的实践,二是教师的指导,三是师生的互动合作,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把上述三个条件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训练”。那种只有教师讲解、指导,没有学生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不是训练;反之,只有学生的实践和练习,而没有教师有效指导的学习活动也不是训练。训练一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实践活动,并且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通过互动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须正确辨识应试教育对“训练”的“误读”。应试教育把对学生进行大量繁琐的字词句篇的操练和题海战术简单地等同于训练,这种大量的机械性的练习,只有学生的实践,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和适时的师生互动,耗损学生的时间,牺牲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琐碎且缺乏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起来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但真正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时间少、空间小,学生的收获十分有限。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问”“答”,也不能真正训练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还有一种归属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不恰当,学生无法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表面看已经具备了训练的三要素,实质上却因为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造成了训练的低效,甚至无效。正是这些对“训练”的误解,造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训练”日益被边缘化。

最后,还语文训练以清白。钱梦龙指出:训练是师生互动、合作的基本形态,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师生的互动、合作,就必然有训练。由此可见,“训练”其实是语文教学活动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只有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教师的教学指导是否得力,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交流才能不断深入。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师生共同探究,必然要进行大量的师生互动与合作,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训练”对于语文教学来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怎样的语文训练才是真正有效的

(一)明确训练的目标

教育家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中小学之所以开设语文课,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这需要通过语文训练来达成。

翻开每年的中考、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和作文都是学生失分的“重灾区”,这种状况之所以得不到根本性的扭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训练的目标发生了偏离,没有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而只是把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当作提升学生应试水平的一种手段。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教学生做阅读题的训练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活动,以传授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代替了学生的写作实践。这种以应试为目标的语文训练,与语文课程目标相差甚远,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自然难以得到提高。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在其《回忆录》中提到:“即使在投报巴黎高等师范最紧张、最艰难的日子,我仍然每天坚持读我的‘闲书’――莎士比亚戏剧,写那些明知不能发表更不可能上演的无用历史剧。”而正是这些“闲书”和“无用”历史剧成就了罗曼・罗兰。罗曼・罗兰的经验能够给我们以启迪:良好的读写能力是逐渐形成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才能找到阅读写作的路径,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提升读写能力。

(二)抓住语言训练这个核心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比如,语文名师余映潮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设计了一道训练题:精读课文第三段,给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命名。这样的一道训练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余映潮在设计这道训练题时,用了“画面”一词,意在强调在概括之余,突出语言与审美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富有文采,而这就抓住了语文教学要强化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核心。同样,黄厚江老师执教的《阿房宫赋》一课,设计了这样一道训练题:阿房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最终达成共识:阿房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细细品味两位名师的教学,他们都抓住了语言训练这个核心进行教学。纵观名师的语文课堂,他们的教学之所以有效和高效,是因为他们始终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作为了语文教学的核心。

(三)突出思维训练这个关键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去除一切表象的东西,其实就是“言”与“意”的思维转换。阅读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由“言”及“义”的过程,写作过程就是将“义”达“言”的过程。因此,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引向深入,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余映潮老师执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6个词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从教学“抓特点来描写景物”的角度来看,大多数老师会这样设计问题: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这样的提问,学生依据以往养成的阅读习惯,很快就能找到“温晴”这个关键词;但是,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训练难以深入。反观余老师设计的这个问题,他将课文中带有“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的6个词语全部罗列出来,让学生逐一思考、辨析,通过思维的碰撞,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通过比较可以知道,这些词语虽然都涉及济南的冬天的特点,但最能概括的词语只有“温晴”。再如,宁鸿彬老师的“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活动之中”的教学思想,程红兵老师的“思维是写作的核心”的教学思想,也都是抓住了思维训练这个关键。

(四)凸显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训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一句精美的富有创意的广告词是语文;一条包含诚挚祝福的短信是语文;一个富含深意的门店招牌是语文……在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因此,有效的语文训练必须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只有在生活中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获得的语文素养才会更全面、更贴近生活。要做到这一点,仅从课堂教学层面来说,目前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编写者都专门设计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跳出对语文训练认识的误区,正确理解语文训练的内涵、意义和作用,还语文训练以清白,实实在在地抓好有效的语文训练,语文训练才会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4篇:阿房宫赋练习范文

【关键词】古文教学;文言文;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一、解决轻视文言文之心结

(一)让学生明白,古文,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那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入木三分的思想,足以垂范后世,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藏。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缺少民族文化滋养的人,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所以,学好古文,有利于了解和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学好古文,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浩然正气、铮铮铁骨、民族气节、爱国情愫,这些丰富的精神素养即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在古文中无处不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文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展示,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得以修身养性、完美人格、立人处世的根据;学好古文,还有利于我们写好作文。

(二)教学中,用具体可感的古诗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积累名言警句,这些警句或培德或励志或惜时,用在作文中也有力度。学生有兴趣学。诸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等;(2)积累描景和抒情的优美句子,增益学生的美学情趣,又对作文语句的锤炼大有帮助。这类句子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找来之后,让学生分类整理,记忆。他们同学之间闲谈,时不时的用上一句两句,并以此为乐。(3)给学生找些短洁、有趣、有教育意义,可以当作为素材的古文小故事,让学生抄在素材本上,翻译句子,弄懂故事的原委和情感指向,熟读熟记,可以备作文的不时之需。比如《岐黄羊去私》:①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②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

在这个故事中,我重点讲了①“其谁可而为之”—— 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可,合适;其,语气词,无义;“而”,相当于“以”可以翻译为“来”。 ②固定词组,“居有间”——过了一段时间。此外,诸如孔子与弟子谈利益与道德、晏子的爱国与智慧、日攘一鸡的警戒、吕蒙的士别三日,更将刮目相看等等例子都为学生所喜爱,一学年下来,这样的短文言文,学生积累了近四十篇,文言语感普遍得以提升。

二、解决古文难学之症候

学生普遍反映文言文难学或是学不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它和我们现代汉语相比,不论是语法、修辞还是字的意思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二是我们在平时使用文言文的机会不多,练习的也不多,加上平时重视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针对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效果还是可以的。

(一)给学生提前预习的时间,并且明确预习的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任务不给太多太重,由浅入深。

(二)课堂上解读课文时,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有重要文言现象的句子,字字落实重点翻译。在翻译之中积累文言知识。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比如:一个“过”字,不同的语言环境,意义各异。《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是名词“过错、过失”;而《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过”是动词“犯过错”;《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过”是 “走过、经过”之意;《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是“责备”;《信陵君窃符救赵》“愿枉车骑过之”“过”则是“拜访、探望”之意。《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过”却是副词“过分、过于”了。

(三)学会归纳总结。每学到一种新的文言现象,或者某个词出现了新的意思、新的用法,都要记下来,跟以前学过的知识连串起来。就仍拿“过”字来说吧,同学们积累的例子,抄在《抄评》本上,足足一大张呢。

(四)文言句式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先把文言句式的种类告诉给学生,让他们对文言句式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把常见的句式(如省略句、判断句和介词结构后置)画在书上,把不常见到的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置抄录集结在一起。文言句式能把握住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翻译是大有裨益的。

第5篇:阿房宫赋练习范文

关键词:巧析;文言实词;活用

新课改对于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高度的要求,要想形成更高的语文素质,学生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因为不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而读不懂文章,在翻译语句时出现失误。而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分值也是稳中有升,学生失分也较多,如何促使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呢?

首先要掌握文言实词的五个特点,即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通假性和活用性。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怎样使学生掌握巧析文言实词的活用性的方法。

文言实词的活用性,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可以按照习惯临时改变意义和功能,用作其他词类。

文言实词一般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代词五大类。代词一般不活用,所以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活用现象及规律。

那么,怎样发现文言实词活用了呢?

首先,可以结合语境思考,做到字不离句,名不离段,段不离篇。如果该实词按照它本身的词性和固有意义去理解,可是翻译不通时,该实词就可能出现活用。如《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其中的“义”字,你如果按照“正义”或“道义”去理解,肯定翻译不通,因此只能把义字翻译成为一个动词性短语(在本处是一个动宾短语)——坚持正义,这就是名词“义”活用作动词了。

其次,可以使用语法分析法,去定词性,划成分,猜意义。不光现代汉语的单句可以划分句子成分,其实对于古文的语句同样可以使用成分分析法。

第一,可以先把现代汉语单句的成分划分口诀教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去实践,在不断的练习中去熟练掌握方法。口诀如下:“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划分先找中心语,谓前是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的定地状得后补。”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例句,再用符号法标注出来。如主语下标双横线,谓语下标单横线,宾语下标曲线,定语标小括号,状语标中括号,补语标尖括号。如:

(精通武功)的武松[在景阳冈]打<死了>(一只)(猛)虎。

第二,使学生比照尝试着对文言语句划分成分。当然,这需要注意实词所处的句法环境。如是省略句,在划分前应补出省略成分;如是变式句,在划分前应调好顺序;如有需要删除的虚词(主要是连词、语气词、音节助词和偏义复词中没有意义的词语)要先删除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刃相如。”很明显,刃字是名词动用,用刀杀。

第三,要对学生进行词类活用的分类指导,使学生能够结合语境,用好成分分析法,随机应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提高。可以先列出词类活用简表如下:

就以名词活用作动词为例:

判断名词用动词,大致有以下方法:一是当用这个名词的原义在句中解释不通,而换上一个与相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可以解释通的时候,这个名词就用作动词了。二是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是否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以及它前后的词和它构成的关系。要用动词和动词性短语来解释。具体情况如下:

两个名词连用,两个名词都不作主语且不形成动宾关系,全句也没有谓语动词时,则前一个名词用作状语,后一个名词用作谓语动词。如《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的统治者)[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石子。

当名词前有“能”“欲”等能愿动词时,名词用作动词。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

名词前面是副词时,该名词用作动词。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目”前有副词,“数”故活用为“使眼色”。

名词前有“所”字时,名词用作动词。如《陈涉世家》:“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前有“所”,故活用为“用鱼网捕”。

名词后有介宾短语或有表处所的名词,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如《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舍”活用作“盖房子定居”。

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主谓关系,则后一个名词活用(表判断的名词谓语句除外)。如《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军,名作动,驻军。超级秘书网

名词后面带有宾语或补语,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本,名作动,推究。

一个名词之前之后用“而”连接,特点是“而”的另一端是动词,则该名词必定用作动词,这时的“而”起的是连动作用,如《侍坐》:“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在后面。

第6篇:阿房宫赋练习范文

尽管文言文蕴含传统文化精粹,堪称博大精深,但是因为语句艰涩、字词生僻、段落紧凑难读懂,导致很多高中学生学文言文就头疼。通过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整套简单易操作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现在就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

先来总体观览一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所收录的文言课文篇目明细。其中必修一收录了: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二收录了:《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必修三收录了:《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离骚》《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必修四收录了:《蜀道难》《琵琶行》专有唐诗宋词单元;必修五收录了:《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报任安书》《渔父》《逍遥游》《兰亭集序》。洋洋洒洒尽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

一、独立学习和思考,让学生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

通过多年的一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深感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不应只是语文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如果文言文教学只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而学生作为文言教学认知主体的地位却被严重忽视,那么即使语文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也是听得似懂非懂且对文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势必也不会深刻。因此,开展文言文教学,要给学生留足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究、释疑、解决问题得来的体会和知识累积经验才能深刻和持久。比如在讲授《师说》这篇文言课文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课外任务:尽可能多的搜集和韩愈生平相关的资料;查找唐代、宋代知名诗词作者且进行比较;查找韩愈同时代作者的作品且进行风格比较。

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细致比较就不难得出其作品“内容情感丰富,表达形式多样,作品语言简炼,文风活泼奔放”的特点。逆潮流、热心于教育的韩愈,重视培养年轻作家,广纳天下贤徒。在韩愈的论说文《师说》平易畅达中贯穿着宏大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由多种因素构成。

因此,在开展《师说》课文学习时,学生们已对内容不再感到陌生。作者对自己所主张的教育理论极度自信,且对事理又有精辟透彻的阐述,因此其论述逻辑严密,步骤清晰,一气呵成,思想的精粹常通过简练的言语鲜明地表达而出,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如结尾处进行的总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悬崖峭壁奔马急刹蹄止步之势。比如,“圣人无常师”一段,举孔子言行为例后,随即话锋直指“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精辟见解,高瞻远瞩气势磅礴。因此,如果学生增强了文言文课文学习的主人翁意识,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揣摩课文内容,会发现问题,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问题,从而深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对字词句揣摩比较,让学生文言学习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我在开展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深感对常见虚词和实词解释的掌握是文言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在对实词进行注解予以解释时,需要兼顾到通假文言字词、词类活用。要想全面充分理解虚词不仅要熟知其蕴含意义,还需要搞懂其具体词性用法。如果语文教师只将文言教学停留在“一言堂”和“满堂灌”的阶段,不讲究文言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学习文言课文,呆板机械化的对内容进行生硬背诵,那么文言文教学的开展就会显得很被动,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也就谈不上有多大的兴趣,那么文言知识掌握也势必不牢固。

因此,在对文言课文字、词、句、段落的“古文”进行“白话”翻译时,需要兼顾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双向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师讲清本堂课所学文言课文中所包含的文言知识要点后,还可以启发学生对重点文言字、词进行反复揣摩和比较,从而悟出词类活用、典型例句、以及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反复进行举一反三地学习。

比如,在学习韩愈名篇佳作《师说》这篇经典文言课文时,我就让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比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句子中三个“师”的解释有何异同。通过仔细对比和比较,让学生明白名词作动词,其后必定不能再带动词;而名词作状语,其后势必带动词。随后,让学生在文言课文中查找并总结有“师”这个字词,且存在活用现象的经典句子。而且,我要求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每人单独准备一个练习本,专门用来记录语文教材中常见、常用、在多篇课文中均出现且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的词语,经过长期积累,学生们势必能将这些词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文言字词积累与日俱增,文言学习效率也势必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7篇:阿房宫赋练习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信息技术;整合;必然性;内容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8篇:阿房宫赋练习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82-01

什么是“活”?有人把它理解为热闹,有人将其理解为活跃。我们认为,这些理解不但没抓住本质,而且搞不好会导致教学的无序杂乱。活跃只是“活”的表征之一,而且活跃绝不是只有教得“活”的课堂教学所独有的表征,也就是说活跃热闹的课堂,不一定就是上得“活”,它应当表现为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汉语的民族特色、能充分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充分利用好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能充分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统一;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功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 “乐”是活的前提

“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又是一位学习良师,使人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论语•雍也篇》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乐呢?

(1)目标激励,化苦为乐。语文教师要从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他们学好语文的原动力,以苦为乐,化苦为乐。

(2)讲究实效,学有所乐。教师应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教师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务实求真,使学生学有所乐。

(3)示范表率,寓教于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亮相”,亦可经常“下水”作文。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其乐融融。

二 改变观念,让学生作为学习主角活起来

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笔者在教《春》《天上的街市》《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月亮上的足迹》《桃花源记》《为学》等课文时,都给学生1-2节自读、钻研、讨论、交流看法的时间,教者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一节课能提出二三十个问题,问题涉及字、词、句、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各个方面,甚至连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提出来了。有些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互相之间就能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研读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读书,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在自由讨论中放飞思想。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相机点拨,激疑导趣。话不在多,要说得恰到好处,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思考的窗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 把涌动的生活之水注入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的活水在生活之中,处处留心皆语文。蒲松龄不正是在与众人聊天中触发积累写成不朽之作《聊斋志异》的吗?语文教师是人师,应当启发学生树立“交往即是学习”的观念,自觉将自己与人交往的过程转化为学习语文的过程。语文的信息往往以物质为载体,有限的文字材料与无限的生活载体联系起来,这才是语文的特性、语文的优势。语文教师是指导学生全方位学习语文的老师,不仅仅是语文教材教学的老师。语文与生活、教材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语文教学才有了活的课堂和课堂的活水。

笔者在执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周围的人在冬天里的不同表现,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拍摄雪景照片,搜集有关描写雪的古今名句,再把这些材料带进课堂进行交流,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以“本地的冬天”为话题练习写作。这样,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认识了本地冬天的特点,还写出了有真实感受的优美习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 博学多才,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语文课教活,教师本身就要有一眼常流常新的清泉。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传授教材的知识来应付考试,那就远远不够了。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都应不断充实自己。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并加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告别那种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画瓢的做法。其次,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如报刊或网络。假如选入新教材中的《阿房宫赋》和《过秦论》等文章,我在认真备好教材之外,上网查阅有关秦朝和秦始皇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再其次,读课文的原著及有关专业的书籍,充分利用课内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第9篇:阿房宫赋练习范文

关键词:默写纠错 广府方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5-0067-03

作者简介:张娟(1981―),女 ,河南开封人,文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一、引言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查时一般不存在艰深、难写的字句,难度较小,属于送分题型。然而在每年高考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却因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而严重失分,令人惋惜不已。很多学生抱怨,备考时背了很多遍,到了考场往往只记得读音,不由自主地写了别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考生记其音而混其形,又如何才能使考生减少失误,提高默写得分呢?本文试从原因和干预措施角度进行分析。

二、近五年默写得分情况

下面我们先看一下2008~2012年广东省考试院公布的语文“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高考数据。

从近五年高考所反映的得分数据来看,高考平均分在4分左右,就难度而言,默写得分显得不尽如人意。

三、默写失分原因分析

(一)表层原因

笔者以近五年的高考默写真题为材料,对失分原因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据此,我们可以推论:“补写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失分原因主要是“音同义同(音近义近)字的混用”和“形近字的混用”。具体表现如下:

1.音同义同(音近义近)字的混用

(1)醉里挑灯看箭,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2008广东卷)(“看箭”应为“看剑”)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桅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苏轼《赤壁赋》,2008广东卷)(“桅”应为“苇”,“倾”应为“顷”)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010广东卷)(“做”应为“作”)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2010广东卷)(“携”应为“挟”)

(5)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重相识!(白居易《琵琶行》,2011广东卷)(“重”应为“曾”)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2011广东卷)(“雁”应为“燕”)

2.形似字的混用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叟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2009广东卷)(“叟”应为“臾”)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僦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2010广东卷)(“僦”应为“蹴”)

(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签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2011广东卷)(“签”应为“鉴”)

(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具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12广东卷)(“批”应为“庇”,“具”应为“俱”)

(二)深层原因

究根结底,默写当中的诸多失误与汉字自身的特点有着重要关系。

上古时期汉字的读音,塞音声母有四套[t]、[t‘]、[d]、[d‘],既有清浊之分,又有送气不送气之分;还有一些复辅音声母,如:[gl]、[kl]、[bl]、[pl];辅音韵尾有:[m]、[n]、[ng]、[p]、[t]、[k]、[b]、[d]、[g],但是声调并没有形成。到了中古时期,复辅音声母分化为单辅音声母,浊辅音塞音声母开始消失,[b]、[d]、[g]这些浊辅音韵尾也逐渐失落,而声调却发展起来了,有了平上去入四声,入声字均以[p]、[t]、[k]这些清辅音为韵尾。

在普通话中,除了[m]、[n]、[l]、[r]几个声母外,浊辅音声母都消失了。辅音韵尾除了[n]、[ng]之外,全部失去了。入声不存在了,平声则分为阴阳两个声调。

汉字读音的这种变化,总的倾向是音节中辅音逐渐减少,并引起音节的合并简化。由于辅音的合并和失落,使原来不同音的字变为同音字。目前,普通话中,同音字已经占到80%。同音字的大量增多,除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默写的过程中难以区分,甚至有些无所适从。

四、借力广府方言,辅助默写纠错

(一)可行性分析

笔者所在的顺德地区,隶属广府方言区,广府方言在日常交际当中仍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广府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种方言。它保留了完整的的古汉语的声调,从而保存了完整的发音特点。广府方言有9个声调,保留了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面貌,仅将入声分化出“中入”。同时广府方言中的20个声母绝大多数是上、中古声母(主要是中古声母)的遗存,韵母则对中古一、二等韵的区别有较完好的保存。总之,广府方言语音系统对古汉语语音系统有较多的继承和保留,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这就有利于操广府方言的人轻松高效地区分汉语中的同音字。

(二)干预措施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不断探索,笔者发现借助广府方言能够轻松高效地辅助学生克服默写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例如,在纠正上述默写错误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默写过程中的常见错别字从读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终获取新的知识,完成意义建构。

在例(1)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指出问题:学生在默写过程中经常将“看剑”写作“看箭”。为了有效区分二者,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用广府方言读出二字:“剑”读作[gim3],“箭”读作[zin3],读音方面的显著差别已经让学生轻松地将二者区分;但为了加深印象,笔者接着让学生调动知识经验,主动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二者的不同:“剑”为“宝剑”,“箭”指“弓箭”。

在例(2)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用广府方言读出二者:“苇”读[wai5],“桅”读[ngai4],通过读音,学生轻易将二者区分开来;为了加深理解,笔者让学生调动知识经验主动进行意义建构,从意义的角度进行区分:“苇”为“芦苇”,而“桅”为“桅杆”。

类似的还有,“顷”与“倾”在广府方言中分别读作[king2]和[king1],在声调上存在细微差别;但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中,二者意义悬殊:“顷”为“田地面积单位”,而“倾”则为“斜、歪”的意思,再次将二者区分开来。

例(3)中,“作”与“做”在广府方言中分别读作[zou6]和[zok3],在韵尾和声调上存在细微差别;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中,二者意义也不同:“作客”意为“寄居异地”,“做客”意为“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再次将二者区分开来。

例(4)中,“挟”与“携”在广府方言中分别读作[haap6]和[kwai4],读音差别显著;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比较发现,二者的意义也存在差别:“挟”意为“用胳膊夹着”,而“携”则为“带”,再次将二者区分开来。

例(5)中,“曾”与“重”在广府方言分别读作[cang4]和[cung4],读音存在差别;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比较发现,二者的意义也不同:“曾”意为“曾经”,“重”意为“再”,再次将二者区分。

例(6)中,“燕”与“雁”在广府方言中分别读作[jin1]和[ngaan6],读音差别显著;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比较发现,二者的意义也不同:“燕”是“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筑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的一种候鸟”,而“雁”则是“形状略像鹅,群居水边,飞时排列成行的一种鸟”,再次将二者区分开来,实现意义建构。类似的名句还有: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以上三句中,“雁”不能写作“燕”。

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我们只有在纠正难以区分的音同义同(音近义近)及形近字时,使用自己的母语方言,力求轻松高效地改变古诗文默写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但如果所有的名句名篇都要用广府方言来背诵的话,也会出现很多负面效应。例如:

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特出刀枪鸣。(“特出”应为“突出”,讲广府方言的学生读“突出”二音节时,近似于“特出”。)

2.少知不及大知,少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少知”应为“小知”,“少年”应为“小年”,都是受方言影响造成的错误)

3.道狭草木长,湿露沾我衣。(受方言影响,将“夕”读作“湿”)

(三)成果反馈

借助广府方言默写纠错,这一行之有效的矫正错别字的方法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目前,在古诗文默写的练习与测试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对一些经常出现的错别字进行区分,平均分保持在5分以上,得分率再上一个新台阶。

五、总结

借力广府方言,辅助默写纠错,对于单调枯燥的纠错方法而言,无疑于引进了一股“活水”,不仅是教师教学方法上教出“活”字的体现,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活学活用”的体现。这一举措使目前广府方言区古诗文默写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默写得分率能够突破5分大关,更为高考名句名篇背诵默写做好准备,成为提高广府方言区古诗文默写得分率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同时,对“提高现代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具有深远影响。但是,借助广府方言辅助克服古诗文默写失误现象时,必须要处理好广府方言与普通话在普及教学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推广普通话政策,才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又新.方言资源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