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自我范文

心理自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自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自我

第1篇:心理自我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心理 自我保健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98-02

心理健康是保证大学生完成学业并顺利走向社会的基本保障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校存在异常心理障碍甚至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持续升高,一方面受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自我保健技能。独立学院作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教育集群,所培养的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行为自控品质等方面有其独特性。目前,心理健康课程已经陆续列为独立学院的必修课,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作为受众群体,独立学院学生的主观接受水平是重要的中介因素,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基于这种考虑,有必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环境,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图找到更加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更有针对性地面向独立学院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于以上思考,我们面向某独立学院学生开展心理自我保健方面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

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从自我保健意识、自我保健行为两个纬度来考察,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某独立学院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共计120人参与调查,通过整理筛查,对11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发展状况

心理自我保健意识的发展,可以从心理健康关注度、心理健康重要性认可度以及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方面进行考量。

从调查数据看,关注心理健康的同学占被调查群体的97.4%,认为心理健康很重要的占98.7%,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已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认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心理很健康的占47.8%,表明同学普遍意识到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成长困扰。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尤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在高等教育整个培养序列中处境并不乐观,不少同学存在一定的学习压力、生涯规划压力等,在这种大背景下,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很高。可以说,此次对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共性,即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获得广泛认可。

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方面,认为心理学知识很有帮助的同学占91.2%,认为开设心理学课程很有作用的占88.1%,f明当前高校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效果很好,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要求下,许多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上成绩突出。同时,我们也看到,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不够丰富的同学占82.9%,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个性发展更偏向于活泼多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有赖于课堂教学等传统方式以外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从所调查的独立学院来看,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方法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条件局限,除了大一学年的心理健康必修课,以及个别非心理学专业开设的小范围心理相关选修课外,没有团体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等系统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自我意识题目采用5点评分,通过对样本学生心理自我保健意识题目的得分进行描述统计与独立样本t检验(表1,表2),结果表明,所调查学生群体得分与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9.716,P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水平上的差异(表3),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之间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发展水平差异不显著;文科生与理科生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发展水平差异显著(p

注:**P

(二)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自我保健行为发展特点

具备较高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独立学院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掌握心理自我保健的基本方法并注意使用,才是关键。我们从知识获取、压力排解、情绪疏泄、困惑求助、挫折应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具体如下:

1.遇到心理困惑时

最愿意采取的方式方面,大多数同学选择与朋友或家人分享并求助(62.7%),寻求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比例偏低(33.1%),这可能源于学生对心理困扰还存有偏见与羞怯心理,也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很好地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有关。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少学生(4.2%)遇到心理困惑会选择憋在心里或自我劝慰,这说明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对环境的依赖心理更强,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向外界求助。

2.生活或学习中压力过大时

更多同学倾向于找人倾诉(57.2%),这与上文调查结果一致,也有约1/5的同学选择听音乐这种时代感更强的自我解压方式。约10%的同学选择顺其自然,不采取任何应对方式。当然,与以上几种应对方式相比,选择自我暗示和心理咨询(

第2篇:心理自我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意义;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7-0004-04

心理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和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心理教育。它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表现,是青少年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品质、完善自己个性的重要途径。中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是指中小学生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按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心理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自我的能动性,主动求教,不断认识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促进自己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活动。

一、中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的内容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自己(主体我)认识自己(客体我)。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人贵有自知之明”既说明了自我认识的重要,也表明了正确认识自我的困难。一个人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才能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产生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求得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实际行动。自我认识既是中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自我教育其他几个方面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引导中小学生通过与他人比较、自我比较、审视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以及自我反省等方式来认识学习中的自我、生活中的自我、游戏中的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2.自我悦纳

自我悦纳,就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个体对现实自我持积极认可和肯定的态度,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不足,更不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的态度来否定自己。悦纳自我就是要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产生自豪感、愉和满足感。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自主、自爱的心理品质,从而不断发展自我、更新自我。悦纳自我包括两个方面:

(1)积极地评价自我。引导学生积极地评价自己,这是促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对自己的长处要充分发挥,对自己的短处也要正确对待,既不能护短,也不因有某些短处、缺陷而灰心自卑。要让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短处,扬长补短或扬长避短。一般来说,短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改变的,如不良习惯、脾气不好、缺乏毅力等;另一种是无法补救的,如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等生理缺陷,对此要面对现实,有勇气接受自己的缺憾。同时,应让学生明白某些方面的短处虽不能克服,但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长处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锻炼自己的优良品性。

(2)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会遭遇挫折和失败,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提高挫折耐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锻炼坚强意志,并逐步掌握对待挫折的有效方法。

3.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设计自我发展目标,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身行为,使个体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自我完善是个体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方面,它是一个合理确立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动改变现实自我以达到理想自我的过程。

(1)自我设计理想自我。确立理想自我就是在自我认识、自我悦纳的基础上,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立自我教育的发展目标。

(2)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提高现实自我。分析自我、把握自我、提高现实自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使现实自我不断向理想自我靠拢,并最终实现理想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一个从“昨天之我”向“今日之我”再向“明日之我”迈进的“新我”形成过程。在这一不断提高、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便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二、中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研究的意义

1.中小学生的心理自我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这一教育的根本宗旨,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中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的主体是中小学生,而不是教师。当然,在这种教育中,也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正是为了进行有效的指导,所以才需要对此加以研究。中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教师,但中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学生心理的发展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但不可替代。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的目标可能是偏离甚至背离学生发展的。例如,有个教师当获知有外校教师将听自己的课后,预先告知学生说:针对课堂提问,若能回答,则请举左手;若不能回答,则举右手。实际上课时,教师只提问那些举左手的学生,而不敢提问甚至不管那些无法回答问题的学生。表面看来班级内人人都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都举手了),且师生“对答如流”,但这样的教育,关注的是教师的“表演”,而不是学生真正的发展。类似这种现象,在当今教育中还时有发生。而中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关注的是学生自身心理品质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了当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和教育的根本宗旨。因此,中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目前的心理发展,更有利于他们未来的终身发展。

2.中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从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看,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和教师教导等因素只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外因,而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活动、自我教育才是导致心理发展的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心理教育不能只通过教师外部灌输心理知识、技能,而必须主要依靠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悟和自我实践 。

根据中小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特点,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应少说教、多活动;淡理智、重情感。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主要不是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也不是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生动活泼的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启发学生自己感知、领悟、实践。通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助和学生之间的互助过程,让学生产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比较,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别人那里获得心理启发和支持,进而明确提高和完善自我的方向;通过各种活动把握自我发展的机会,并通过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促进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心理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学生根据社会要求确立的理想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心理自我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客观认识现实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自己的发展目标即理想自我,通过发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产生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并规划自己的行为进程。中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符合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是科学的、有效的。

3.中小学生的心理自我教育,体现了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

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客体性与受动性基础上的他主学习,强调的是从教师那里被动地吸取知识,而忽视学生内在的主观体验,使得学生的学习被外在力量所左右,扼杀了学生内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在心理自我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主体性和能动性基础上的自主学习,体现了学习者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反思性。自主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需要,既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又表现为对学习负责任,把学习真正当成是自己的事情加以对待。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学生独立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得到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就达成了。反思性是自主学习最典型的特征,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元认知的基础上,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清晰的意识。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检查、自我调控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实现了由他控的被动学习向自控的主动学习的转化,也就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4.创设有利于心理自我教育的和谐的环境,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性和引导性

学校环境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具有巨大的教育潜力。良好的校园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对学生心理的自我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作用。因而,我校把环境建设作为心理自我教育的一条独特的途径来抓。

(1)赋予无情之物以心理健康教育意义。让本来不具备情感因素和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学校物质环境富有心理健康教育内涵,让“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使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增添文化气息,是我校物质环境建设的指导理念。红花绿树间句句“心语”引人注目:“自信与努力是成功的双翼。”“今天的我很优秀,明天的我更出色。”……这一句句话语如无声之师,默默地向孩子们传达着心理信息,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宣传廊里,心理自我教育版面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有学生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心理体验,有“心理小博士”灿烂的笑脸,有学生自己领悟和编写的句句心灵妙语……这些都是生动的心理自教材料。根据各班学生的心理特点,各教室的自教园地,或是介绍学生自己收集或设计的开心小方法,或是公布小组竞赛结果,或是记录学生自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各班都有学生的“自我展示栏”,优秀或进步的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对自我的超越。在展示中学生体验了成功,增强了设计新我、发展自我的内驱力。

(2)赋予有情之人以心理健康教育职责。人际环境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实施心理自我教育,教师就不再是法官、警察,也不是事事包办的保姆,而是学生需要倾诉时可真诚对话、交流的朋友,在学生迷惘、困惑时会热情指点的顾问。学生有了错误,我们提倡以宽容、等待的态度,让学生先自我分析,从而自我纠错。总之,要使学生在亲和融洽、民主平等的人际环境中学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积极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

“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至今仍发人深思。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真教育”,将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第3篇:心理自我范文

【关键词】管理者;心理压力;自我调适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心理压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管理者作为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中枢和纽带,往往承受着比其他组织成员更大的心理压力。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历时两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人亚健康的职业分布中,管理者占到了14.2%,高于其它职群。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应对过度的心理压力,以健康的心态肩负起管理责任,是新时期管理者应该格外重视的问题。

一、增强心理素质

第一,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著作《动机与人格》中指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如下一些特征,如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的世界,自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平凡的事物不厌烦,对惯常的生活总有新鲜感,有帮助他人的真诚愿望,有尊重他人的人格,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开拓创新等等。管理者作为一个团队的掌舵人,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开阔的胸襟、豁达的情怀,笑对一切挑战,才能有效减轻心理压力,率领自己的团队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个人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凡成大业者必有大志,大志就是价值取向的体现。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其《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人类必须持续地寻找生命的意义以达到内部的平衡。”强调的就是人类心灵的健康与和谐会随着生命意义的确立而获得。按照需要层次理论来讲,个体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较好满足后,应有意识地把自己的需要定位于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而不应沉迷于低层次的物质享乐之中。管理者心理压力大,往往就是把名利看得过重,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三,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给个体提供情感上的支撑、物质上的帮助和相关信息的传递,是个体实现目标和应对压力的重要资源。人际和谐,获得接纳、喜欢和尊重,是人的天性需要。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和谐是决定一个人幸福感的最重要指标,而人际冲突是个体形成内心冲突的主要原因。管理者由于人际交往范围广、心理承受压力大,更要注意建立起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抽出时间多与家人、亲属、同事、朋友等沟通交流,学会换位思考,争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多参加有意义的文化、娱乐等集体活动,以真诚之心广交良师益友。

二、改善管理方法

第一,要正确划分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教授曾经对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进行过专门分析,并在其名著《组织》中指出,“程序化决策就是那些带有常规性、反复性的例行决策,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来处理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则是指对那些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尚捉摸不定或很复杂,或其作用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的决策。”其实,任何层次的管理者都会涉及这两类决策,只是越偏基层管理者,越多程序性决策;越偏高层管理者,越多非程序性决策。管理者如何从忙乱的工作中脱身出来,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解决更为重要的问题,方法就是要正确划分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将更多的程序化决策授予下级进行,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授权。通过合理的授权,不仅可以使管理者自身保持充沛的精力,缓解心理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工作热情。第二,要灵活运用目标管理。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指出“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管理目标,也是依据目标进行的管理。”彼得・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运用目标管理,就是要将制定的目标一级接一级地分解到组织的各个单位、各个人,使每个单位、每个人的目标都得以明确,逐级实现目标。如果所有人都实现了各自的目标,则他们所在单位的目标也将实现,而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也将成为现实。许多管理者往往认为自己必须对整体组织、各个基层单位或每个人负全责,从而产生了过大的心理压力。第三,要科学进行时间管理。时间管理,实质上是一种个人的作业计划。能科学进行时间管理的管理者,非常清楚他们打算从事什么活动,这些活动的最佳次序是什么,以及应该在什么时候完成这些活动。但是,不少管理者都有这样的感慨:“忙了一天,也不知道忙了什么,时间还不够用。”其实,只要科学地利用时间,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相同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而且做得更好,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美国作家阿兰・拉金在其《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一书中,就指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没时间’这回事。一切完全取决于是否能够成功管理自己的时间。”管理者如果能利用工作簿记录下每天要做的工作,正确区分工作的紧急性和重要性,对其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做到井然有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心理压力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三、注重自我保健

注重自我保健,对于缓解管理者的心理压力同样行之有效。管理者平时可以学习一些保健常识,进行自我调适,使自己始终保持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首先,要合理饮食。食疗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代名医都很推崇食疗防病、治病的方法。药王孙思邈就在《千金方》中强调:“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怡情释疾者,可谓良工。”就是说,安身的根本在于饮食。食物能排解毒邪之气,令脏腑安康,让人心情愉悦,并滋养气血。如能用食物来治愈疾患,怡情养性,就是高明的医生。由此可见,看似简单的日常饮食,其实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管理者在面对沉重的心理压力时,可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花生、核桃、杏仁、绿色蔬菜以及各种粗粮,摄入一些含钙量高的牛奶、虾皮、蛋黄、芝麻酱等食物,尽量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过凉过热的食物,切实通过改善饮食达到减轻压力的目的。其次,要适当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对于缓解管理者的心理压力同样有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之所以能缓解压力,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身体内产生的内腓肽物质有关。内腓肽是人身体内的一种激素,也被称之为“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意味着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内产生的内腓肽,就能愉悦神经,使人全身得到放松,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管理者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坚持进行体育运动,使心情得到平静。第三,要按摩穴位。中医常说:“气血不顺百病生”,指的就是气血不通容易引起各种疾病。按摩穴位可以使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明显加快,使气血顺利到达身体的每一个地方,血液中携带的营养也能快速进入脏腑器官,或者皮肤表面,造成整个机体血液供应量的重新分布,从而增加血流量、增强心脏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管理者在劳累的工作之余,可以通过按摩百会、风池、睛明、内关、膻中等穴位,疏通气血脉络,强化内脏功能,消除心理压力,让身心重新涌现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友松,黄,欧先涛.缓解管理者职场压力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2]辛燕琴.重视管理者的心理健康[J].党建研究.2006(1)

[3]詹顺舟.浅谈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修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2)

[4]肖莉,冯健.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及其调适[J].九江学院学报.2008(2)

[5]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上海:华夏出版社,1987

[7]王积俭.管理心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8](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0]赵霖.民以食为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第4篇:心理自我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concept and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 Ren,Liu Xianhua. School of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concept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120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TSCS) and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Result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the self-concept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top three factors influencing mental health were physical self, social self and self-criticism. Conclusion Cultivating positive self-concept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Self-concept; Mental health; SCL-90

1 问题的提出

自我概念(又称为自我知觉、自我结构、自我图式)是指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个体把自己当成认识对象时,就会对自己的外表、能力、特长和社会接受性等产生知觉并形成关于自己的一般概念。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自我概念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意义,客观的自我评价、自我悦纳和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1,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

热点。中学时代是自我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自我意识混乱的时期,中学生对自我的看法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因此,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并且被认为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3]。近10年来,在我国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不少,发现很多因素均可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家庭的抚养方式、教育方式、学校的课业负担、学业成绩、学校及家庭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事件,都可能会经过个体的认知整合而形成个体的自我概念并通过自我概念而弥散性地影响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一般状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商丘市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的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揭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商丘市三中的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各抽取1个班,共120人,其中高一、高二和高三各40人,男生62人,女生58人。被试的年龄范围在12~18岁之间。

2.2 方法

2.2.1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用美国田纳西心理学家H.Fitts编制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4]对高中生的自我概念进行测量,量表共70个题目,包含自我概念的两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即结构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综合状况:自我总分与自我批评,前9个成分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该量表由台湾林邦杰于1978年修订,以中学生为对象,自我概念总分分半信度在0.1925~0.1945之间(P

2.2.2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5] 该量表包括9个症状因子,共90个题目,每题采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测查时在班主任配合下,以班为单位,按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测查并收回问卷。资料统计采用SPSS 13.0完成。

3 结 果

3.1 不同性别高中生自我概念各因子得分比较 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除道德伦理自我外,男生均高于女生;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分别存在显著差异;生理自我分的差异非常显著(见表1) 。

3.2 不同年级高中生自我概念各因子得分比较 自我概念的年级差异,高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高二学生与高三学生没有差异;高三学生得分高于高一学生,且存在差异,家庭自我、自我满意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3.3 自我概念量表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3是TSCS与SCL-90各因子的Pearson相关矩阵。结果显示,TSCS 9个正向因子与SCL-90因子都呈负相关,显著水平非常高;负向因子自我批评与SCL-90因子都呈正相关,显著水平比较高或非常高。这说明两个量表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关系(见表3)。

4 讨 论

4.1 结果表明 男生与女生的自我概念存在差异,除道德自我外,前者得分均高于后者。这与以往的研究比较一致:杨雄、黄希庭(1999)的调查也发现男生的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社会取向的道德价值感则高于男生[6];苏丹妮也认为男孩会比女孩显示出更大的自我价值增值倾向[7]。本调查还发现两者的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存在差异,生理自我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是因为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男生在运动能力和体能上高于女生并迅速发展,拉大了女生与其的差距,因而男生更趋向于积极的评价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另一方面,“温柔、漂亮、善于打扮是对女性永久的期待”,女生也通过角色认同内化了社会对女性的这种角色期待,因而女生也更容易为自己的外表而苦恼,这使得女生的生理自我相对较低,两者呈显著差异。男生的自我概念显著高于女生,还在于高中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进行着角色认同的过程:男性期望自己独立自主、大胆勇敢、自信自强、坚强不屈等等;女性期望自己温柔、漂亮、顺服、谦虚、彬彬有礼。社会又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使得两性各自的角色期待现实地分离了两性的行为。所以,男生的自我概念比女生积极,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也显著高于女生。

4.2 调查表明 高二、高三学生的自我概念显著高于高一学生,这与马什的调查结果一致:马什发现自我概念在9~11年级回升。这可以用赫米斯的“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思想加以分析。高一学生经历了角色的转变,从初中生变为高中生,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两方面构成的自我生态系统的变化为自我概念的变化提供了条件。而到了高二、高三,学生生理上的成熟,使生理自我分值随年级上升,学习生活已全面发展和深化,高中生已熟悉了环境,产生了适应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日益提高,自信心增强,自我意识渐趋成熟,学生更多地是从个人爱好、个人特点、个人发展上去体验自我价值感[8]。因而,自我概念有所上升。而到了高二以后,环境、个体的角色相对稳定,自我概念也相应稳定,所以,变化不大。

4.3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研究显示,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自我概念积极的高中生往往对事物的看法比较乐观,也比较自信,容易激发上进心,化压力为动力,更好地调整、控制各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而自我概念消极的高中生则往往低估自己、责备自己,把本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视为是自己失败和无能的结果,从而深陷于焦虑、抑郁、无望和痛苦之中,影响心理健康[9]。其中,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概念总分都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个体对自身心理活动的认识与评价、对家庭的认可与接纳程度、对自身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认识与评价、对自身现状的认识、对现实自我满意与认可的程度、对个体的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的态度都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客观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悦纳自己,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5 参考文献

[1]Bandalos DL. Effects of math self-concept,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nd contributions for failure and success on test anxie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87:611

[2]樊富民,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76

[3]Heine SJ, Lehman DR. Culture, self-discrepancies and self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9:25

[4]林邦杰.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订.中国测验年刊(台湾),1980:27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

[6]杨雄,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99,(6):56

[7]苏丹妮主编.中国独生子女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5

[8]王希永,瑞博,张雷.高中生心理素质培养(高二年级学生用书)(M).开明出版社,2000:63

第5篇:心理自我范文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实施整体护理对护士素质提出挑战,同时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给护士造成日益沉重的心理负担。为了使护士尽快适应现代护理模式,提高自身生命价值,充分发挥潜能,维护身心健康,护士心理的自我调适是十分重要的。

1 心理压力的来源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压力的来源面较广。

1.1 社会压力 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护理工作只不过是一些打针、发药之类的简单机械劳动,而把疾病的康复归功于医生,对护士和医生的态度判若两人,这种现象在病房内常能看到。此时,护士对患者的精心护理、严密观察、亲切问候等都化为乌有,使护士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造成心理失衡[1]。

1.2 工作压力 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使护士24小时轮流值班,遇到急诊、抢救病人更不能按时下班,甚至会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医、护、患比例不合理。护士缺编,工作时间以及超负荷的工作量,既导致人体生物钟的紊乱,又加重了护士的身心负担。另外,护理工作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工作,其辛苦不言而喻。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面对一些简单劳动换取高额经济收入以及社会现实中种种畸形现象,护士容易对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而致不公平感,心态易失去平衡[2]。

1.3 竞争压力 由于护理知识不断更新,技能要求日益提高,对护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断的理论学习、业务考试、技能操作比赛等各种业务活动,迫使护士经常处于紧张的竞争状态。加之护理专业学历起步普遍偏低,职称晋升难度较大,护士在工作之余又须加班加点自学、上夜大,使护士有一种力不从心的焦虑感。

1.4 家庭压力 护士在家庭扮演着多重角色。本来应该关心老人、体贴丈夫、教育孩子,但漆黑的“夜班”还需要丈夫接来送去,偶尔的家庭矛盾是避免不了的。繁忙的工作使护士筋疲力尽,与他人交流时间减少,亲情减淡,人际关系淡漠,使护士感到无所适从,苦闷难言,引发忧愁、烦恼等负性情绪。

1.5 护士角色迫使护士一再压抑消极情绪,往往造成“零存整取”的效果 护士应以愉快的心情和热情的态度走进病房去“微笑服务”。但护士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消极的情绪一再压抑,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感情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3]。

1.6 自卑心理 同行之间也会出现鄙视、冷淡等态度,加之医技人员认为护理工作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执行医嘱、完成治疗,没有高难度的技术,不受重视,使护士产生自卑感。

总之,护士的个体性格差异、婚姻状况、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也是诱发产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温床”。

2 护士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

过重的心理压力必将导致身心疾病的产生,损害自身健康。在生理方面,中年护士往往有一种疲劳感,自觉身体虚弱无力,即便多休息也不易缓解。此外,还容易出现头晕、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有过重的心理压力的女性,可能有长期或频繁发作的烦闷、不快和失眠,或出现暴躁易怒、空虚、无故悲伤和失落感。因此为了保持心理健康,护士应学会心理自我调适。

2.1 保持健康的情绪 护士应该热爱护理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未来,应有上进心,以激发健康情绪。护士应该正确认识自我、人生和社会,接受现实的自我,适应规律,心胸豁达,乐观。

2.2 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 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接受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懂得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中都不可能事事如意,要经得起挫折和磨难;要树立自尊、自强、自爱意识,注意培养踏实、克制、有涵养、坚韧、热心、勇敢的个性,不要软弱、孤僻。

2.3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首先要理解、宽容、尊重他人,真诚相待,以积极的心理、和蔼的态度对待病人、同事,创造团结友爱、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有计划地安排业余时间,赡养老人、培养子女,主动承担家庭责任。适当的家务劳动也是一种放松心理压力的方式。与亲友和睦相处,争取他们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时向他们倾诉、合理宣泄,在他们的劝慰和开导下,不良情绪便会逐渐消失,以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4]。

2.4 目标定位要适宜,有利于解脱心理压力 错误的完美主义的期望,只会使人不停地劳做,却很少有过对自己努力完成工作感到满意。护士不可能在多种角色中把每件事都干得完美,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内心期望的活动中去。身处逆境时能进行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不钻“牛角尖”,降低做事的标准,自我减压,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5 增强适应能力 护士要努力调节自我,学会对各种现象做出客观的分析,正确的判断。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沮丧,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努力学习本专业及边缘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工作能力,体现自我价值,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赢得社会认可及同行对护理工作的支持。

2.6 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单调是产生许多疾病的原因。护士应改变从家庭到医院、又从医院回到家庭这种两点一线的单一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节奏,正确定位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学会在繁忙中求得休息,下夜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以满足身体能量的消耗。培养广泛的爱好和兴趣,业余时间可以养花、养鱼、种草、种树、听音乐、散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以调节情感、调和气血,利于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春荣,常惠丽.护士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16(2):323-324.

[2] 徐春婷,吴保东,王艳荣.如何提高护士自我心理素质[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9):2665.

第6篇:心理自我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原来的国家分配的就业政策被“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所取代。在持续的高校扩招和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越来越严峻的趋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除上述客观因素外,大学毕业生本身的主观因素不容忽视。正确分析和对待这些因素,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矛盾心理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找到工作难,找到如意的工作更难。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各种矛盾心理,有的希望自主创业,但又觉得风险太大;有的胸怀远大理想,却又不愿从基层做起;有的既想追求丰厚报酬,又不愿承受过大的压力。就这样,在一次次的矛盾中徘徊、犹豫,最后错失良机。

2.自卑心理

这部分大学生尽管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各方面表现均不错,但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过低认识与评价自己,认识不到自身的长处,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往往缺乏勇气,临阵退缩,从而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3.自负心理

有些毕业生因为学校、专业、家庭等诸多优势,对社会缺乏了解和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判断,在求职中存在严重的自傲、自负心理。对未来事业期待很高,一味地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却从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自我评价过高,结果难以就业。

4.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从小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办,认为择业也是家长的事,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缺乏择业的主动性,把全部希望寄托于父母和亲友身上,让家长、亲友为其想方设法安排工作。

5.从众心理

在择业时,对自己就业的行业、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不了解自己的优劣势,缺乏主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求职信息、人才交流会不知所措,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一窝蜂地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忽略了个人条件和可能性,给求职带来困难。

6.逃避心理

这种心理问题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较为突出。有的学生在择业时明显感觉到高不成低不就,社会地位高、经济效益好、区位优势明显的职业自己想去但别人不要,小企业、报酬较低、区位不好的职业自己又不想去,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不了问题却又不愿表现出自己的无能,只好用回避的方式来掩盖。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成因

造成大学生出现以上择业心理的原因,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而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学生自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差距太大,从而形成了种种择业心理问题。

1.自我认识不足

一些大学生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明确自己专业的适用方向,往往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特别是在经济生活条件优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难以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位置去思考问题。而对于那些在经济条件相对差,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又走向另一个方向上的偏差。

2.心理发展不成熟

现在的大学生毕业生一般都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受过真正的挫折。他们盲目乐观,过于自信,不做认真的心理准备。结果往往在择业中一旦碰壁,就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3.缺乏实践经验

大学生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对社会缺乏必要的了解,如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需求是什么、用人单位注重的是什么等等都不了解。导致在择业时成功率较低,失败的经历严重打击自信心,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三、择业心理自我调适路径

1.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

大学生应该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以社会需求为标准,把个人客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

(1)自我反省。自我反省的关键在于要真实、客观。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当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等等。同时,如果有过失败,不应一蹶不振,一定要珍惜这样的经历,反思自己失败原因,不断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2)社会比较。毕业生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要将自己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加以比较。一是要通过与自己条件、情况类似的人比较来认识自己,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二是要通过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三是要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从活动的结果分析来评价和认识自己。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应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文化、业务、心理素质和自己的交际、创新、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核心是坚持立足于社会的择业取向,即择业取向要以社会需要为重,要将职业理想建立在充分了解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择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保持良好的择业心境就非常重要。

4.学习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

第一,合理宣泄。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这种紧张的情绪得不到解除,就可能以粗暴的行为代替理智的思考。要消除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泄。可以向朋友、亲属、老师和同学倾诉,也可以通过大运动量的体力消耗达到情绪的宣泄。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场合,不能对社会公共财产造成损害,不能影响他人的生活。

第二,冷静思考。遇到挫折和心理急躁时,要冷静地对待,认真地思考,分析产生不利的原因。急躁或者一蹶不振都不能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只有使自己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三,情绪转移。在情绪低落时,可以采取缓冲的办法,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把不愉快的情绪抛在脑后,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得心理的平衡。

第四,松弛练习。松弛练习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常用的有肌肉松弛训练、意念放松训练等放松练习方法。放松练习可以帮助人减轻和消除各种不良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等症状。

参考文献:

[1]陶国富,自苏娣.大学生择业心理[J]上海:上海华东理大学出版社,2002.

[2]宋专茂.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2004.

[3]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 ].L海:华东师大学出版社,2000.

[4]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5]张钰.试论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与就业指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6]毛文学.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04,(36).

[7]张炳军,刘华利.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第7篇:心理自我范文

关键词: 班主任 新生 引导

班级是一个学校基本的组成部分,班级的管理对学校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班主任――班级工作的决策者――应从学生入校开始就抓好班级建设。班主任只有在一开始就做好管理工作,以后的管理才会相对轻松。反之,班级会越来越难管,不仅班主任头疼,而且会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新生阶段是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转变和适应期。在这个时期,班主任起着指路人的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信任并赞美学生,让他们获得自信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美国一所小学的实验就很好地说明了信任的重要性。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在经过简单测试后,他们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虽然教师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些学生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但是他们还是从心底接受了这份名单。不久,心理学家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更强,与教师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实际上这份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虽然教师始终把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不知不觉地就更加努力学习,有了飞速的进步。在江苏的一所学校也有这样的例子。学校的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结果最“差”的学生都送到了那里。入学时学生的摸底考试都一塌糊涂,但临近毕业时学生的摸底考试全在90分以上。马克・吐温曾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充实地活上两个月。”所以,无论被认定为多么差的学生,只要给他自信,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民办高校中,许多学生都是因为考试失利,或者明显偏科才选择来此求学的。在入学后,许多学生都有一种自卑但又希望在新的地方有所成就的心理。班主任――学生进校后的第一个教师,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自信,让他们了解任何学校都有发挥其特长的空间,都能锻炼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使他们明白失败是成长路上的一种经历,没有人什么事都能做好,即使失败,我们也享受了努力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尽快地树立自己的理想和新的奋斗目标,做好职业规划,端正学习态度。

二、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许多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要尊重教师,殊不知教师尊重学生对教育的成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教师,要时刻谨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和谐的关键,也是班级教育成功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班主任应该既是师长又是朋友,除了要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外,还要是一个倾听者。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尊重别人,那么首先教师就要尊重学生,做学生的典范,不要一味地板着脸,死守“师道尊严”,也不要一味地讽刺、挖苦、教训学生。要知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只有体会到你对他的尊重,才会尊重、接受你的建议,也才会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去找班主任”。

三、制定奋斗目标,培养良好的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班主任,就必须要求学生制定自己长远的发展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要让他们知道,有目标并且达到目标的人,才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为新生制定短期的可实现的目标非常重要,因为每次短期目标的实现都会使人更盼望下一次的成功,更有自信。这样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良好的追求理想的习惯。班主任还要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也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不良的习惯要纠正,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与人冲突时要先考虑自己的问题。班主任首先要做学生的典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班主任要有足够的热心和耐心。

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学生刚进入校园,对一切都很陌生,对于班集体既热爱又好奇,他们渴望别人的关心和理解,他们的思想单纯,可塑性很大,此时便是培养集体观念的最佳时期。许多学生都是初次离家,对他们的一点点的关心,都会使他们爱上这个集体。比如学生生日的时候大家一起为他庆祝,一次篮球赛上教师和同学的呐喊助威,在遇到困难时班集体的帮助,偏科同学的互帮互学……这些付出真心的活动都会使班集体像家一样温暖温馨,同学也像家人一样团结友爱。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可以使班主任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能轻松许多,而且对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很有帮助。得力的班干部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一个集体的核心力量。只有优秀的班干部团体才能使学生信服,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工作的热情。班级工作十分繁琐,所以班干部首先要有热情,要有吃苦的精神,工作的魄力和责任心也是不可缺少的。在班委会成立后,班主任看准时机就可以放手,只需在班委成员无法决定或决定不当时给予指导。班干部感觉到班主任对他们的信任,就会放手去做,他们的能力也会大大地提高。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初次离开父母,对于很多事情都无从下手,班主任要给他们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并教育他们学会管理自己。

总之,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做好新生班主任管理工作计划,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心理自我范文

不觉,我感到自己长大了。

夏天,炽热的阳光射进了我的身躯,我浑身像火上浇油般难受极了。那无情的阳光烘烤着我,好像在说:“烧吧!烧吧!看你还能坚持多久!”这时我看见了一个身影,那是一束百合,一套贵装衬托着一张倩丽的脸,只见她向我绽放出笑容,好像在鼓励我说:“不要怕,你以后也一定能像我一样美丽,像我一样坚强!”顿时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一股力量。我以后也能像百合姐姐一样美丽,一样坚强!我再也不自卑,再也不退缩了!

不觉,我长成了一棵小草。

秋天,凉爽的秋风送走了炎夏,寒冷的酷冬又赶着秋天。我在这多雨阴凉的空气里浑身哆嗦,我害怕,我屈服。这时柳树阿姨用那茂密的枝叶遮住了我,使我精神一振。只见她微微一笑,好像在说:“将来你一定能长出像我一样的枝叶来保护自己,记住要坚强!”我顿时浑身滚烫,我自信,我坚强,我定能像柳树阿姨一样强壮高大起来,定能用自己的身躯来维护生命!

不觉,我长出了嫩幼的荷包。

秋天划过,严冬又来临。雪花纷飞,白雪皑皑,我的幼身被大雪笼盖,我寒冷。这时我心底发出喊声:“你坚强!你自信!所以你能度过严冬!”我的心底变热了,慢慢雪在融化,阳光在冲刷世界。

不觉,我长出了花枝花叶。

我再一次睁开眼睛,一切是那么熟悉,啊!春天回来了!这时我已不是那脆弱的小幼芽了,我已经阅历丰富,枝叶繁茂,成长为一朵花儿了。轻风拂柳唱,小溪纵歌舞,一切又恢复了生机。只是我变了,变得美丽了。

第9篇:心理自我范文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班杜拉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对自我效能感作了系统的论述,而他在1997年出版的专著《自我效能感:控制的运用》中系统地总结了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运用,进一步阐明了自我效能感在个体和团体潜能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在调节人们心理健康和成就行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要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是个人对其能力的一种自我知觉、一种自我图式,即相信自己拥有技能,使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能正确而有效的行动,自我效能感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与他的学生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四种不同的途径:一是通过以往的成败经验;--是通过他人的示范效应;三是通过社会劝说,告诉人们他们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四是通过情绪状况与生理唤起。”这四种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信息常常是综合的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作用。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这两项报告都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两份研究报告引起教育研究的极大关注,于是,人们开始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内涵与影响因素等问题,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所谓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Borg(2001)说明了定义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四个共同特点:事实要素;自我效能感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意识的对无意识的自我效能感与作为价值所承担义务的自我效能感。

在我国对教师效能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俞国良等人结合国外对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及国外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经过因素分析将教师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吴国来等人认为: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于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与评价,即教师有能力教会学生的信念。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在维护其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一)自我效能感决定教师的应激焦虑水平

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反应。自我效能感强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对环境中存在的潜在的威胁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有能力改变环境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当他们面对环境压力时能够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社会支持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降低其应激与焦虑的水平。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由于不相信自己拥有控制外界压力的能力与技能,常常会体验到强烈的应激反应与焦虑,而且经常会采用一些退避行为、防卫行为或进行不正当的归因,采用这些行为方式的结果则会明显限制主体主动性的发挥。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加大。教师的压力相应的也越来越大,因而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来缓解教师的应激与焦虑。

(二)自我效能感可提升教师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信心的强弱对一个人的事业与生活以及心理品质都会有重要的影响。自信心强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现实的存在价值,相信自己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自己拥有可以获得成功的优势,因而有自信心的人敢说敢于,所以也就增加了成功的几率,易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自信心弱的人则正好与自信心强的人相反,他们凡事都瞻前顾后、忧心忡忡、经常进行自我否定,因而不容易获得成功。对于教师来说,自我效能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其自信心的强弱,自我效能感越强的教师,自信心也就相应的越强,而自我效能感比较弱的教师往往自信心也相应较弱。

(三)自我效能感可防止教师的习得性无助感

所谓习得性无助感就是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简称无助感。作为教师如果长期处于较强的压力之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而防止教师这种习得性无助感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刘晓明研究得出,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教师的职业压力,减少教师情绪衰竭与人格解体的程度。沈杰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性别、教龄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教师的情绪衰竭,而性别与自我效能感能直接预测人的成就感。而徐富明等人认为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面对职业压力更可能采取较为积极和理智的应对策略。

(四)自我效能感可实现教师心理健康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它是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non)于1968年提出的,他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心理健康上的作用也可以表现出一种马太效应,这就是自我效能感越强的教师其心理健康程度也就越好,同时也越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而自我效能感越差的教师其心理健康程度也相对越低,同时也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失败的机会也就会增大,而且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与方法

(一)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暗示

自我心理暗示是靠思想、语词,对自己施加影响以达到心理保健、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目的的方法。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感情、爱好、意志乃至工作能力,对个体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根据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可知。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活动与潜意识的活动,意识活动就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而潜意识活动则是我们所感受不到的。但是潜意识的部分在人的心理占了绝大部分,就如冰l山在海面下所占的那部分。心理暗示,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使用一些潜意识能够理解、接受的语言或行为,调动潜意识的力量,帮助意识达成愿望或启动行为。对于教师来说,经常应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方法来提升自我效能感,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

(二)进行合理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当在教学工作中出现压力与不适或是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学会合理地进行归因。对于一些成功的结果应学会归因于内部原因,而对于失败的结果应学会适当地进行外部归因。这样逐步会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