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歌教案范文

儿歌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歌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歌教案

第1篇:儿歌教案范文

2.使幼儿初步懂得遇事不慌.

活动准备:

动画片<<奥特曼>>.<<鲁滨逊一家漂流记>>相关图片及故事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说说他们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过哪些人很勇敢,他们是怎样处理事情的.

2.出示图片:

提问:动画片<<奥特曼>>中的奥特曼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动画片<<鲁滨逊一家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一家人在四处漂流中,遇到非常多的事情,他们是怎样处理的?

3.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以前所做的哪些事情表明自己是勇敢的.

4.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加深他们对"勇敢"的解.

(1).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上街,如果不小心走散了,你会怎么办?

(2).我们如果碰到不认识的人想带我们走,该怎么办?

(3).我们出去远足,要用双脚走很长很长的路,走不动了,该怎么办?

(4).当我们一不小心做错了事之后,该怎么办?

5.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们要不怕困难,不怕危险,遇事要沉着冷静,做个勇敢的孩子.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也是勇敢的表现.

第2篇:儿歌教案范文

关键词:隔代教育;幼儿;个性发展;个案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隔代教育的含义

在我国,家庭教育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而另一种即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隔代教育,即祖父母代替父母对孙辈进行教育教养的活动,而这里的祖父母通常指的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1]隔代教育又具体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幼儿跟父母不住在一起,在祖父母家里生活,生活学习完全由祖父母照顾。另一种情形是幼儿跟父母虽然住在一起,但父母双方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完全照顾子女,而让自己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到家里,帮忙照顾孩子,即不完全隔代教育。本文所要探讨的便是后一种情形。

(二)幼儿个性发展的含义

个性一般是指个体在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本文中,幼儿个性界定为3―6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幼儿的个性发展是指幼儿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以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向前发展。[2]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

(一)对象的选择与介绍

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青岛某小区一名昵称叫“宝宝”的三周岁女童。小区孩子的父母或双方或单方都在某单位上班,中午不回家,于是孩子的祖父辈来此照顾家中尚未入小学的孩童。宝宝的父母周一至周五早七点半从家里出发去单位,下午六点回家,一整天的时间,宝宝都跟自己的外婆待在一起。小区其他孩子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外婆今年58岁,小学文化水平。

(二)亲情之惑

1.“狼爸虎妈”遇上“慈祥外婆”。宝宝今年三周岁,十分任性。吃饭时,必须看电视,否则就拒绝吃饭,甚至发脾气。外婆为了哄孩子吃饭,便端着饭从餐厅到客厅去吃。宝宝的父母为了训练孩子坐在餐桌前吃饭,自己动手拿筷子吃饭的能力,一开始并不同意将饭端到客厅。为此,跟孩子的外婆进行了沟通,跟外婆讲训练孩子自己吃饭的重要性,可是沟通的结果每每是自己妥协。“孩子不吃饭,要饿死她吗?”;“不就是看个电视吗,有孩子吃饭重要吗?把孩子饿出个好歹,后悔都来不及”;“孩子哭闹不吃饭,你们看不见吗!”;“你们吃你们的,又不让你们喂(孩子)!”……外婆总有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孩子的父母碍于外婆的尊严,也碍于心疼孩子,并不敢跟外婆太过争辩。有时,孩子满屋子跑,外婆就端着碗跟着一口口的喂,宝宝的父母也想改变这种状况,可是却无计可施。

宝宝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有自己的一套育儿观念。坚信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于是在很多事情上对孩子特别严格。比如,不能破坏东西,饭钱便后必须洗手,不能没有礼貌,不能太晚睡觉……可是宝宝因为有外婆在身边护着,宠着,根本不能完成父母的要求。以睡觉为例,宝宝如果睡了午觉,晚上入睡就比较困难,有时到午夜还炯炯有神,父母因为明天要上班,也为了让孩子早点睡觉,会将宝宝放到床上给她讲故事,希望能哄其入睡。可是宝宝对故事书上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必须要玩自己的洋娃娃,玩具厨具等平常玩的玩具,并要坐在平时玩的地方玩(家里有一小块地方,放的全是她的玩具,她平常就在此玩耍)。父母当然不同意,一开始还各种好言相劝,劝到最后,宝宝的父亲是个急脾气,就直接上手打孩子。此时,外婆并不会直接出手相救,而是到自己的房间收拾行李,扬言要回老家,“你们这么能,你们就自己看(孩子)好了,打死了更好,就不用看了,我回老家了,以后你们也别回老家……”后面的事情可想而知了。外婆有时周末会回老家,宝宝一定要跟随,实在不行,没外婆的两天,就表现的特别好,判若俩人,因为她自己也知道再犯错没有人护着。宝宝的父母也想过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认为那里的老师最起码比外婆专业,懂得育儿知识,可是又担心孩子太小,幼儿园孩子太多,老师照顾不过来,孩子受委屈。前几天,宝宝进行体检,为入园做准备,视力检查低于正常值。晚饭时,宝宝还是边看电视边吃饭,父亲担心视力再下降,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把电视、机顶盒的电源、连接线统统拔了出来,遥控器也藏了起来。为此宝宝连续一周左右的时间一到饭点就哭闹,外婆虽然心疼,但出于担心孩子的视力,并没有再把电视连接好。后来,宝宝竟把看电视的事情抛到了脑后,于是,困扰了宝宝家半年多的“吃饭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

2.看书还是玩泥巴――这是个问题!父母上班时,宝宝一整天就跟外婆待在一起。外婆文化水平不高,并不能教导宝宝看故事书,图画书等书籍,同时也是为了解闷,外婆会带宝宝下楼玩耍。一帮看孩子的老太太,聚在一起聊一些家长里短,孩子们在一旁玩耍。小女孩们喜欢玩过家家,每人都有一套玩具炊具,用来挖花园里的泥巴。外婆(奶奶)们只会口头警告孩子们说土里有“大虫虫”,可是并不会制止孩子玩泥巴的行为。对于这件事,一开始宝宝的父母并不知情,一个周末的下午,宝宝要下楼玩泥巴,父母出于卫生考虑,也是想孩子能在自己身边多待一会,并不同意下楼,一阵哭闹后,父母妥协。晚饭后,父母跟外婆沟通,告诉外婆泥土里细菌多,不卫生。外婆显然都明白这些道理,可是为了让自己的外孙女高兴,这些道理都可以放下。“她(指宝宝)再玩,你就把她领回家!”“把她领回家,发邪(山东方言,指孩子哭闹)怎么办!”“发邪就让她发,哭一会就好了,土里那么多细菌,得了皮肤病就晚了”“哪来那么多皮肤病,你小时候我下地干活,就把你扔在泥地里,你也没得病。玩完土,回来用香皂洗洗就行了!”说完,回到自己的房间,母女不太融洽的对话也戛然而止。宝宝一开始还只是在楼下玩泥巴,后来发现阳台的花盆里也有泥土,于是回到家,在阳台上接着玩,用她的那些玩具炊具做着一盘盘的“食物”。阳台上,客厅里,甚至卧室到处都有泥土。父母生气,打也打了,用其他东西诱惑也诱惑了,可是宝宝依旧喜欢玩泥土。或许,孩子的兴趣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在结束调研的前俩天,宝宝已经不玩泥巴了,而是拿着一个坏掉的耳机,把耳机插头当成注射针头,到处给家里的那些布玩偶打针,当然外婆也成了“病人”。

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小燕子》是宝宝最喜欢的一首儿歌,也是她唯一会的儿歌;事实上,这是外婆唯一会唱的儿歌(也只会唱前半段),也是教给宝宝唯一的一首儿歌。宝宝家里有很多会唱歌的故事机、玩具,宝宝妈妈也在晚饭后,尽量陪她看书,教儿歌。但是,往往是晚上教一两句,经过一天的时间,第二天晚上或者更久的时间再唱,基本就忘光了。由于外婆文化水平低,这些儿歌自己也不会,就不能在一整天的时间再教导宝宝,失去了强化的作用。不仅如此,学诗歌也比较困难,一首诗,往往只能背诵前一两句。在孩子幼儿时期的智力开发上,外婆有很多时间,但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电视机拔掉之前(本人离开之前,宝宝家的电视也没有再打开过),中午吃过午饭,祖孙二人会看一两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宝宝很多行为,都是从电视机里学到的。宝宝的父母,在晚饭后,会陪孩子看一会儿书或学儿歌,但出于孩子的耐心,也因为上班劳累,十几分钟之后便放弃。

在语言的习得问题上,也存在问题。宝宝父母在家都是讲普通话,但宝宝却说着一口日照(山东另一地级市)方言,显然,是跟外婆学的,外婆是日照人,不会讲普通话。而小区里的孩子大都存在这种情况,操着各地的方言。虽然讲方言并不会影响在家的日常生活,但父母比较担心宝宝这口“纯正的”日照方言会影响日后的幼儿园生活及普通话的习得。比如说,“喝(hē)水”,日照方言说成“喝(hā)水”;“别碰(pèng)我”,说成“别碰(guāi)我”……像这种词汇,假设幼儿园老师不能理解的话,和宝宝交流就存在困难。

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问宝宝“你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宝宝回答“最喜欢姥姥。”因为妈妈的健康问题,宝宝从未喝过一滴母乳。宝宝是外婆用奶瓶喂养长大的,跟外婆感情深厚。宝宝妈妈给我讲述过这样一件事:外婆因为老家有事,回去两天,以前都是外婆负责冲泡奶粉,然后喂给宝宝喝。外婆回家后,妈妈接过任务,但宝宝却死活不张口,也不哭闹,就这样饿了两天,直到外婆回来,一下哭了出来。相较亲子教育,隔代教育的孩子获得父母陪伴时间更少,获得父母的直接关爱也少许多,但祖父母弥补了这个空缺,甚至给与其比父母更浓烈的爱,跟祖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特别是完全隔代教育的孩子,明显与自己的祖父母更亲。同时由于祖父母的溺爱,孩子们独立性,受挫能力变得较差,自私,任性,懒惰等坏习惯也难以纠正。

三、总结建议

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或自愿或被迫地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此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3]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认识到隔代教育利弊的同时,发挥其教育优势,使幼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善,使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具体有以下建议:

1.寻求教育的合力。老一辈和年轻父母,由于成长生活的年代不同,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难免观念不同,两代人应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沟通,互相看到对方教育方式中的闪光点,寻求教育的合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成长环境。

2.年轻父母多学习育儿知识。年老一代由于年纪和文化水平以及生活圈子狭窄的关系,几乎接触不到新的育儿知识。虽然经验丰富,但育儿方式陈旧。此时,年轻父母要通过阅读书籍、上网学习、互相交流经验等方式学习先进的育儿知识,并父母交流,使其能与时俱进,改善老旧不合理的育儿观念。

3.年轻父母多陪伴孩子。再好的隔代教育也不能代替亲子教育,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祖辈可以协助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不要长时间地把孩子扔给老人而只顾忙工作,要多过问孩子的情况,多进行情感交流。

4.祖父母掌握爱的尺度。祖辈在教育幼儿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的适度。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即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取得直接经验并获取新的知识。这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理能力,还可以使幼儿有责任。倘若幼儿一味地在溺爱的环境下成长,无论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去解决,长此以往他们可能没有能力面对社会。[4](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2] 宋加杰.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2014(3).

第3篇:儿歌教案范文

一、日常生活案例两则

案例一:我的毛巾不见了

户外活动结束,孩子们都在卫生间洗手,A突然大哭起来,原来他的擦手毛巾不见了。丁老师安慰他说:“没关系,我给你换一个新的毛巾。”可是A不同意,他仍旧哭着说:“我不要新的,我要我的毛巾。”他从卫生间出来,来到孔老师旁边,哭着说:“我的毛巾找不到了,我不要新的,我要我自己的。”这时孔老师正在布置班级环境,说:“那你不要新的怎么办啊?明天给你买一模一样的,今天先用新毛巾吧。”A听到孔老师的话,由原来的大哭瞬间变成歇斯底里,嘴里大声叫着:“我就要我自己的毛巾!”并抬手朝孔老师拍过去。孔老师看到他的反应如此强烈,说:“怎么,你还要打老师啊?”孔老师话音未落,A抬起有力的右手朝孔老师的手臂上“啪”地打了过去,声音很响,孔老师愣住了,然后很生气地说:“你还打我啊,我们班不欢迎打人的小朋友,走吧,我把你送到大班去。”A听到这些,哭得更厉害了,一边哭一边挣扎着,说:“我不去大班,我不要去大班!”生气的孔老师抱起A,走出了教室,说:“你还敢打我,走吧,不要你了。”便把他抱出了教室。过了约十分钟,孔老师将A从大班带了回来,A的情绪已经基本恢复平静。

案例中A大哭是因为每个小朋友要用自己的毛巾(规则),但是丁老师没有帮他找到他自己的毛巾,而是给了他一条新毛巾,丁老师的行为破坏了他对“每个小朋友要用自己的毛巾”的原有认知(自我认知),于是A大哭(焦虑)。他转而向孔老师请求帮助,孔老师并没有立刻帮助他解决问题(焦虑持续),且误会A的动作表达的意思是打人,使得缺乏表达情绪方式的A更加歇斯底里,并伴有动作(焦虑升级),最终演变为和孔老师之间的冲突,把他抱出了教室,他也变得更加焦虑(焦虑升级)。

案例二:我吃不完这么多

午饭是冬瓜肉末大米饭,老师刚给小朋友们盛好饭,A就开始哇哇大哭,说:“我不吃饭,我的饭太多了,我吃不完。”我问他:“你是不想吃饭里的什么啊?”他哭着说:“我吃不完。”我说:“那你们这一桌小朋友想吃你的饭么?分给他们一些吧。”我把A碗里的饭分给同桌的一个小男孩一勺,我说:“赶紧吃吧,不然他就把你的饭吃完了,那你怎么长高呀。”他没有说话,从我手里接过碗开始吃饭。

过了一会,A端着碗边哭边朝丁老师走过去,“我吐了!”丁老师说:“没关系,一会吃完收拾一下就好了。”可是他仍然大哭,不肯回到座位上。申老师把他带到座位上,换了个位置让他坐,可是他不听,仍然大哭不止。申老师说:“A,你要是再哭,周六去绿博园不带你去。”可他还是哭个不停。申老师脸上有些无奈,甚至生气,说:“A,你要是再哭,我就给楼上的王老师打电话,让她把你带走,听到没?”A依旧大哭。申老师站在A旁边,流露出一种无奈,说:“你哭吧,我现在就给王老师打电话,让她把你接走。”说着申老师把电话拿了过来,跟A说:“我正在给王老师打电话,她一会儿就来接你了。”A见状,哭得更大声了,并开始吃饭(其实他只是在嘴里放了一点米,并没有咽下去),边哭边吃,嘴里还说着:“我吃饭,不要叫她来了,我吃饭……”

案例中,他第一次大哭是因为老师要求小朋友们要把饭吃完(规则),可是他认为自己不能做到(自我认知),所以便开始大哭(焦虑的表现)。当笔者用以前成功帮助他缓解焦虑的方法把他的饭分给其他小朋友一些后,他内心的冲突没有那么强烈了(现实和自我认知暂时达到平衡),所以接着吃饭。第二次大哭是因为老师要求小朋友吃饭的时候不要把饭撒到桌子上(规则),他把饭吐到桌子上之后,他希望得到的解决方式是老师立刻把桌子上的饭粒弄干净(自我认知:尽管破坏了原有规则,但仍希望自己符合规则)。可是由于他没有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老师也没有完整理解他哭的含义,于是老师在无意识中拒绝了他将桌子清理干净的请求。在他知道自己不符合规则,自己的合理的请求(自我认知)又被拒绝时,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成为不守规则的人(焦虑升级),于是变成更加剧烈的大哭。尽管申老师之前有很多成功帮助A解决情绪问题的经验,可是面对一个突如其来的新问题时,申老师仍然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尝试了一些做法之后,但并没有缓解A的焦虑,而是加深了内心的焦虑,但为避免承受申老师的惩罚不敢反抗。

二、焦虑的原因分析

(一)由规则和事实的不一致导致认知冲突而陷入焦虑

通过对A的持续观察,笔者发现他是一个内心敏感、缺乏安全感、缺乏表达技能并且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孩子。从观察中,笔者发现A常常是在事实与自我认知达不到平衡时陷入焦虑,从而情绪失控。例如,他会因穿鞋太慢,不能和全班的小朋友一起下楼做早操而大哭大闹,并且要求老师重新播放早操音乐,原因是他自己还没有开始做动作,音乐已经播放了;会因为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饭后散步而大哭,一个人边散步边哭,说:“我要散步,我吃完饭还没有散步呢。”A认为既定规则是不可以改变的,所有的事情必须完全按照规则执行,如果在活动中打破这一规则,便是对其原有认知的重大挑战,超出其可接受范围的冲突就会带来焦虑。

(二)缺乏正确表达情绪及控制情绪的能力

A是一个很聪明、懂事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表现良好,但他缺乏相应的情绪表达方式及情绪控制方式,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会大哭,饭吃不完,穿鞋慢,吃饭慢,认为自己洗的碗最干净等都会大哭。A陷入焦虑时,大哭的情绪表达方式会感染教师,令教师的情绪变得急躁或不安,从而影响对A的行为和语言,使得教师有可能带给A更深层次的焦虑,A进而采用更为激烈的方式表达焦虑情绪,最终演变为A和教师之间的一场战争。

三、帮助A疏导焦虑的教育建议

(一)了解引起A焦虑的原因

了解“现实和自我认知的冲突”是导致A陷入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是帮助A有效疏导情绪的基本前提。如前所述,A陷入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在于A是一个很懂事而且非常遵守规则的小朋友,对他来说规则是不可以改变的,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如果既定规则被突发事件打破,A因无法适应而陷入焦虑,教师只有了解引起A焦虑的原因,对A的情绪疏导才能起到积极意义。

(二)帮助A疏导焦虑情绪

面对A的焦虑情绪,要从帮助A疏导焦虑情绪入手。通过案例分析,笔者发现A的焦虑情绪往往是由生活中的小事引起。在案例二中,当A第一次大哭说“吃不完”的时候,笔者随着A的意愿把他的饭分给了其他小朋友一些,其实分出去的饭很少,但是这一行为帮助A疏导了他内心的焦虑情绪,使他的认知冲突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便不再大哭,情绪恢复平静。

(三)避免因教师行为致使焦虑升级

面对A的焦虑情绪,教师需谨慎言行,尤其避免因处理方式不当演变成A和教师之间的一场战争。案例一中,孔老师将A抱到大班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A的哭闹行为,但这是用一种更深层的焦虑情绪抑制了A的初级焦虑情绪,使A将关注点由最初的焦虑“我要用我的毛巾”转向“我不要去大班”,焦虑的升级使得A无暇顾及最初的焦虑情绪。当“我不要去大班”这一深层次焦虑得到解决后,A为了避免再次受到教师惩罚,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焦虑情绪。而在案例二中,申老师在采用焦虑升级的方式抑制了A的哭闹行为后,很快意识到自己处理方法的不当,转而采用情绪疏导的方式,帮助A释放焦虑情绪,A很快和申老师“和好”,不再对立。

第4篇:儿歌教案范文

关键词:中班幼儿;社交退缩;个案;干预

一、问题的提出

《纲要》指出:中班幼儿应乐意与人交往,能与伙伴合作和分享。但我们发现班中个别幼儿不愿与人交往,遇到人会害怕、胆怯。他们的这种表现是社交退缩行为。社交退缩行为是幼儿一种消极社会适应表现,是幼儿在陌生或熟悉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孤单行为。

研究表明:社交退缩行为是幼儿发育过程中一种常见心理问题,在幼儿前期出现较多。这种行为如不加以消除,久而久之容易让幼儿产生自卑感,形成孤僻、懦弱等一些不良性格,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于是,我组织教师选取中班具有社交退缩倾向的幼儿进行个案观察,分析导致社交退缩行为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教育教学及家园配合的方案进行干预,以增进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交往能力。

二、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

根据“社交退缩行为”幼儿的界定,我组织中班教师对班级幼儿社交行为进行观察,结合以前班级小班老师对幼儿的评价,确定社交退缩儿童个案:郭子琪,男,4.3岁。

(二)、研究方法

1.谈话法:

(1)谈话对象:原任小班老师。谈话内容:子琪刚到幼儿园时感到害怕吗?在班上表现如何?是否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指导?

(2)谈话对象:家长。谈话内容:会经常带孩子去玩、做客吗?家里常会有人来吗?经常和孩子聊天、谈心吗?

2.事件抽样观察法:观察子琪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表现,主要包括与同伴交往、自理能力、陌生环境中表现等进行记录。

3.行动研究法:在自然状态下采用游戏干预、随机教育、家园共育等方法进行教育,并在干预过程中不断观察、反思、调整、再实施。

三、个案观察与分析

(一)子琪社交退缩行为的表现:子琪性格内向、脾气温和,在幼儿园中常独自玩耍,很少主动与同伴交往,偶尔会站在一边看其他幼儿玩。通过观察选取子琪日常生活及教学活动中行为进行记录如下:

镜头一:一名教师坐在子琪的椅子上,这时要活动了。子琪走到坐在他椅子上的教师身边想拿椅子,不敢开口。

镜头二:班里老师制作教具,看到子琪在站着。一名教师蹲下问他:“有什么事情吗?”他低着头匆匆跑开了。这时旁边的女孩告诉老师:“他想看看有没有新玩具。”老师拿着新制作的教具走到他身边,他又跑了。

镜头三:午休自己脱衣服,子琪不会脱衣服,挣扎了半天没有脱成功。这时老师过去帮助他脱衣服,他一言不发地钻到被子里去了。

以上案例记录可以看出,子琪在交往中具有如下特征:

(1)面对老师会退缩、害羞、脸红。

(2)缺乏交往的信心,礼貌用语很少使用。

(3)具有同伴交往的愿望。

(二)子琪社交退缩行为原因分析

根据观察和访谈,子琪社交退缩原因主要有:

1.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信心。子琪在家里用奶瓶喝水、喝药。在外面受到过分呵护,只有成人在身边才有安全感。缺乏自信心,不敢主动与其他幼儿交往。

2.教师关注和鼓励较少:刚入园时不哭闹,老师的注意力对于情绪低落的子琪关注较少,很少鼓励他与同伴交往。

3.缺少社会交往的机会和技巧:游戏机会很少,缺少交往技能和交往信心,遇到困难不懂得寻求帮助。

四、干预措施

子琪有交往愿望,并且会产生很强的依恋感,我们让子琪从逐渐熟悉、接受、喜欢同伴入手,采取了以下干预措施,使子琪能尽快融入到集体中,和其他幼儿一样快乐的学习游戏。

1.提高子琪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日常和集体活动让他多动手。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鼓励、帮助,提高其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如:午睡起床时,子琪拉链头没有对齐怎么也拉不上,老师说:“没关系拿出来再试一试,老师相信你可以。”没拉上,老师给予示范。第二天起床,老师鼓励他再试着拉,尝试几次后他拉上了,很开心的回头看着老师,老师微笑地点点头。再如,子琪吃饭时经常边吃边掉饭粒,老师辅导小点口、慢点吃,吃饭时嘴巴对着碗。饭后老师及时表扬他。

2.鼓励子琪主动操作探索

在一次拓印活动中,他拿了材料却一直没有动手。“老师知道你很棒,和老师一起试试好吗?”老师示范,他仍然很害怕,小心翼翼的,把颜料弄到外面了,很害怕地看着老师。老师微笑的说:“没关系。”他一下子放松了,开心地拓印。

3.通过游戏和教育发展子琪的社会交往技能

区域活动,老师请子琪一起去娃娃家当宝宝。老师带着宝宝去看病,上车一位好心人让座,老师客气地说谢谢,并引导子琪别人帮助,要说谢谢。到医院时,匆匆忙忙撞到别人,老师带着他一起说:“对不起。”询问别人挂号窗口时,老师说:“请问挂号在哪里,能帮助我吗?”别人告诉信息后,老师和子琪一起说谢谢。通过游戏,老师向他示范了基本礼貌语的使用。为加强他对礼貌用语的了解,又集中幼儿集体来讨论哪些是礼貌语,并强调幼儿要有礼貌。之后日常生活中,老师常提醒他受到别人帮助要说谢谢,需要帮助用礼貌语。发现他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对他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强化他交往行为。慢慢的他使用礼貌用语的次数越来越多。

4.创设环境,引导子琪主动交往

有针对性地选取他擅长游戏创设环境,引导他主动和同伴交往。开始,他一直在旁边安静看其他小朋友搭。“子琪搭的车、房子都很漂亮,露一手吧!”其他孩子们立刻露出羡慕的眼光,异口同声地要求子琪一起搭积木。老师抓住机会忙把积木递到他面前,在同伴的鼓励下,子琪低着头动手搭建起来,小朋友都觉的他搭的好,争着让他教。

5.增强沟通,家园共育

在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负担教育幼儿的任务。”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仅是幼儿园单方面进行教育干预,必然势单力薄。争取家长理解与合作,改变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发挥家园共育合力作用,能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我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和家长交流。

五、教育效果

开始子琪自理能力差、缺乏交往技能。学期结束前他能主动向老师问好、说谢谢,并且主动和同伴交往。一次老师布置班级环境,几个小朋友在旁边玩。站在一旁的子琪看了很久后走过来说:“你们不要在这里玩,会打扰老师的。”当时老师和在玩的幼儿都愣住了,他红着脸点点头。

六、反思

在最初干预的过程中,老师以为在集中活动中多提问可以锻炼胆识,结果反倒由于太过急于求成而把子琪吓得不敢和老师接触。后来通过和原小班教师交流,对干预步骤进行调整,采取小步递进方式进行引导,取得了一定效果。

和最初比,子琪交往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在今后教育中,教师还应持续性引导其交往能力发展,培养其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叶平枝、冯晓霞.社会退缩与幼儿发展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前教育研究,2007第11期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版26页。

[3]马向真主编.高效能父母完全手册.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6

第5篇:儿歌教案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设计

一、在设计幼儿园游戏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防止在幼儿园游戏教学设计中出现小学化的问题

在幼儿园的学习中,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时应当有效地选择游戏的形式,在游戏的过程中恰当地发挥游戏的精神,使整个幼儿教育做到寓教于乐,因此在设计幼儿园教育的游戏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出现小学化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游戏设计的时候,幼儿教师不能过度严格约束幼儿的行为,例如不能在游戏的过程中约束幼儿“坐端正”“不许说话”等严格的要求,并且在组织幼儿教室内游戏的时候,幼儿教师不应采用小学化的教学策略,应当在教室内为幼儿营造出温暖、自由以及民主的游戏氛围,这样有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

2.设计幼儿游戏时注意不要弱化传统游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形式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户内游戏还是户外游戏。这时就面临着传统游戏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应当选择性地继承传统游戏的优势,这样在设计新型游戏方案的时候幼儿教师能够借鉴以往的游戏经验,对幼儿园内的游戏资源进行更深度的挖掘。

例如在设计户外游戏的时候,为了能够深度挖掘游戏资源,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日常的游戏喜好以及游戏习惯进行游戏方案的设计,借助幼儿园教室内的功能保障游戏精神在户外活动中也能充分落实幼儿的教与学。在教室内幼儿喜欢区角游戏,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区角游戏的功能把幼儿的游戏精神应用到户外游戏中,这样能够使得幼儿教师在设计户外游戏的时候能够在不断参考以及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地继承、修订、探索以及总结。

二、完善幼儿园游戏教学设计的策略

1.幼儿教师应当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幼儿园的游戏教学中,幼儿教师应当在活动中转变教育的观念,学会从幼儿的角度看游戏,促进游戏与幼儿价值观的融合,并且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之后的游戏方案的设计。例如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观念的时候应当贯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观念,避免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小学化”的行为,并且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将幼儿当作能力游戏者,不能将幼儿当作游戏的不作为者,也注意不要在游戏的过程中过多地指导幼儿。

2.教师应当在游戏教育的过程中更加灵活积极,不要桎梏于教条中

为了提高幼儿教师设计游戏的质量,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世界中,在支持幼儿游戏的时候,教师应当与幼儿积极互动,灵活地组织幼儿的游戏,使得幼儿的游戏教学方案能够更具有开发性以及创造性。

幼儿教师为了使得游戏变得更加积极灵活,就应当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死板地拘泥于预设的游戏之中,并且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应当选取来源于日常游戏活动的素材,而不是一味地局限在旧教材中,而是要将所有的活动设计归集到幼儿自身的实际中。在其中观察幼儿的性格亮点,这样能够培养幼儿想象力,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方案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幼儿的活动想法以及活动的需求,理解幼儿心理,思考并判断如何在游戏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多的支持,这样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方案的时候能够产生更多的想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游戏设计的创造能力,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尝试、验证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对幼儿成长有效的游戏教学方案。

3.教师观察幼儿在游戏中行为,不断地自我反思,提高游戏的设计质量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监督和保障幼儿的安全,组织幼儿有序地进行游戏活动,同时还要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观察以及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思游戏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投入状态、情绪、游戏行为、同伴之间的互动以及交流的状况,这样在观察、记录中加强了幼儿教师自身的观察技巧以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需要的是什么。因此,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的时候需要学会如何真正地支持幼儿的行为,在之后的活动中强调活动的生成性,完善幼儿对游戏活动的需要。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以及自我提高的技能,逐渐关注以及建立幼儿教育的反馈机制,不断地调整幼儿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及提高。

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方案的时候,应当强化对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视性,树立正确的游戏教学观念,在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之中,灵活地组织游戏的开展,而不再是局限在教学的教条之中。同时,幼儿教师还应当细致地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加深自己对游戏活动设计的反思,不断地提高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质量,使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更多有益的体验。

参考文献:

第6篇:儿歌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30―01

安全教育是幼儿教育永恒的主题。幼儿好奇,好动,爱探索,生活经验贫乏,自我保护能力差,是社会成员中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幼儿身心发展的重任,应该更加重视对自身安全教育问题的分析。那么,对于幼儿安全教育问题幼儿园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究呢?

一、文化建设营造安全氛围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通过直观、形象且生动的环境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体会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幼儿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教育实际进行个性化布置,力求让每一块墙面“说话”,让每一个角落育人。如,为了幼儿上下楼梯有序不拥挤,教师可在地板上贴上小脚印,幼儿来回沿着小脚印走,避免了许多安全隐患;在幼儿园最醒目的位置可张贴安全标志和温馨的提示语,如在窗台的地方张贴禁止攀爬的标志、在楼梯间张贴禁止拥挤的标志、在电源插座旁张贴禁止触摸的标志等;还可在专题展板粘贴幼儿参与的“学会自护”、“逃生演练”等生动的照片以及图文并茂的宣传画来吸引幼儿和家长,起到激励导向作用。这些富有特色的幼儿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了幼儿园祥和、平安、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让大家时刻谨记“安全第一”。

二、日常引导培养安全行为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日常生活习惯,是安全教育的基础。幼儿年龄小、安全意识差,对他们讲大道理他们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有关日常安全方面的信息、图片、影像资料等,让幼儿观察讨论“应当注意些什么,应遵守怎样的规则”,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安全,怎样做会不安全。此外,对规则进行专门学习和练习,平时不断地加强训练,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形成规范。

教师还可以把幼儿玩户外大型玩具时的情景拍摄下来,然后让幼儿观看。通过观看幼儿就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如有幼儿就说:“艺明(化名)小朋友在滑滑梯上推小朋友,这样小朋友会摔下来”、“有的小朋友滑滑梯时没有排队,挤来挤去”……幼儿可以从片子里自己发现活动中的一些危险动作。这时,教师再把问题抛给幼儿,和他们一起讨论这些危险动作可能引起的后果,这远比教师无数次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主题活动传递安全意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主题活动,提高幼儿自救技能,增强幼儿安全意识。幼儿园可结合本园实际,开展“安全主题系列活动”, 如“宝宝安全好习惯”、“不跟陌生人走”、“身边的危险”、“保护自己”、 “不怕黑”等一系列安全主题活动,通过游戏、教育教学、演练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了解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安全知识。教师还可利用身边的事例来教育幼儿,如2013年7月22日岷县发生的6.6级大地震,教师就可抓住这一契机,开展“地震来了怎么办”的主题系列活动,教给幼儿最基本的自护逃生常识,同时让幼儿牢记家里的电话号码和110、119、120等特殊电话号码,教育幼儿一旦置身危险,不要慌张,要想办法保证自己的安全,及时发出求救信号,让幼儿学会运用学到的安全常识和自救方法来保护自己。

第7篇:儿歌教案范文

现就“幼儿园教师个案分析:拳头不是万能的”提出个案并进行分析。

〖案 例〗

我班的浩浩小朋友是中班年级乃至是全园出了名的 “肇事王”,每天都有关于他的一些新闻。每当他看到其他孩子吃东西、做游戏、玩玩具时,他悄悄地靠近他们,趁其不备便伸手去抢玩具,甚至拔出拳头伸向同伴。总之,受伤的总是别人。而且他特别会为自己辩解。由于他爱打人,同伴们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还不断地向我告状,告状声越多,他越孤单,拳头也就越多地伸向别人。

〖分 析〗

通过观察我想,浩浩的行为一定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关。通过电话家访和与来接送的家长交谈,我了解到他一直都是外婆、外公带大的。爸爸、妈妈都在扬州上班根本照顾不到他,浩浩的外婆对浩浩百依百顺,从不对他提出任何要求。而爸爸、妈妈都是难得回来一次,一见面也是疼爱有加。久而久之,在“隔代父母综合症”的教育下,使浩浩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主观意愿独断,不管是谁都得听他的。据观察,浩浩在幼儿园非常想和别人交流,又因为表达的方式与众不同,小朋友都不愿与他一起玩。

〖对 策〗

家园合作。共同要求浩浩遇到问题先把想法说出来,不能动手打人。要求浩浩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要求浩浩的外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袒浩浩,要做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要迁就浩浩;同时要求浩浩的父母每个周末尽量抽时间回来陪浩浩,以作为浩浩进步的奖励。我也向家长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掺杂对浩浩的成见和偏见,公正而耐心地对待浩浩。当浩浩动手打人时,我们一定都要弄清楚原因,不要先去责怪或处罚浩浩。平时,我要求家长多了解浩浩的闪光点。

我们发现,浩浩虽然很调皮、好动、喜欢打人,但他很喜欢讲故事、听故事。因为中班下学期,幼儿要学会组织语言自行讲述。所以,我平时会在自由时间里,让幼儿自行上来讲故事。每次他都是第一个举手上来。他的词汇量很丰富,思维有条理。特别是他会把在分离阅读办上学到的故事完整的讲述给伙伴们听。如《我们都是好朋友》、《拾金不昧》、《雷锋的故事》等,借此我从中引导他要有礼貌,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懂得爱护公物,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做错了事要说“对不起”。现在的小孩了解世界的面很广,所以思维逻辑很活跃。虽然他在听的时候表现出很懂的样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表现得不错。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到草地捡落叶,这时标标说:“要不我也学雷锋,去捡吧。”我笑着说:“好吧,小雷锋,去捡吧。”他高高兴兴地去了,而且表现很不错。但有时自控能力不好。

将功补过。由于浩浩小朋友与同伴交往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但性格却很倔强。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浩浩每次犯了错误意识性很强但就是不愿意主动表现出来,就算老师让他去跟小伙伴道歉,他都很倔强,不愿意去。但是有一次我换了一种方式,我发现他的态度相当好。那次有小朋友来告诉我浩浩把早点的一大壶豆浆给弄翻了……当时他根本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错,还说:“小朋友们都没有喝的才好。”我当时真的很生气,我反问他:“那你喝吗?”他说:“我才不喝幼儿园的破豆浆……”当时我强忍着眼泪,心想:“才几岁的孩子就能说出这样的话”。我忍住了,因为我知道,如果此刻发怒那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幼儿一个习惯的行成需要21天,我相信他会做到。我转身去拿簸箕准备收拾地面,发现窗外地簸箕被风吹掉到一楼,我当全班小朋友的面问:“小朋友,愿不愿意给浩浩一次改正的机会?”愿意”所有的幼儿一口同声。“那好,如果浩浩下楼去帮老师把簸箕拿上来,让老师来把我们的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我们就原谅他……”。我话还没有说完,小家伙已经一溜儿的跑到楼下,上楼的时候很自豪的说:“小朋友们看,我总算找到我们班的簸箕了”。所有的小朋友都说:“浩浩,你真棒。”小家伙不好意思的脸红了。我借此又引导他,发现原来他早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又放不下面子。

第8篇:儿歌教案范文

2010年1月8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做出终审判决:驳回这位女儿的遗产分割上诉要求,维持北岸区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这个不孝女因不尽孝心的过失,只能分割、继承到父亲18万元的遗产,是4个继承人中获得遗产最少的一个。

教授“隐情”暴露,

女儿成了母亲复仇利剑

1982年2月,重庆市某大学电子系34岁教师吴学忠,与市政府机关女干部、30岁的胡雪珍结婚。胡雪珍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孤傲清高,而吴学忠出身农村,老实厚道,专心做学问。两人由于大龄而走到一起,性格并不合,婚后的生活老是磕磕绊绊。

1983年5月,胡雪珍生下了女儿吴涟涟。由于中年得女,夫妇俩对女儿百般宠爱,吴涟涟也由此养成了自私懒散、养尊处优、不思进取和不能受半点委屈的个性。

1989年2月,随着一个惊天隐秘揭开,这个家彻底土崩瓦解!

那段时间,吴学忠被学校安排前往哈尔滨开学术研讨会。他老家哥哥写来的一封信辗转落到了胡雪珍手上。哥哥在信上说,吴学忠寄给女儿孙小莲的生活费收到了,他们一直在给小莲扎银针、吃中药,她的脑痴呆好多了。信上,还有小莲歪歪扭扭写的“爸爸,我想您”几个字!

“傻子女儿” 竟是吴学忠在老家寄养的私生女!胡雪珍勃然大怒,拿着信,咄咄逼人地打电话给吴学忠,质问他老家的智障女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胡雪珍的咄咄逼问下,吴学忠向她讲述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人生伤痛――

那是1977年全国刚恢复高考,29岁的吴学忠从河南南阳农村考上重庆市某大学。上大学后,他和同系女生26岁的杜晓娥相爱。不久,他们偷吃了禁果。后来,杜晓娥怀孕了。第一学年暑假,杜晓娥回到云南德宏州老家临盆生产时,因大出血去世,生下的女婴也因脐带缠脖和羊水呛浸,大脑神经严重受损,成了一名智障女。

恋人早逝,吴学忠悲伤自责,终日以泪洗面。他打算退学回家专心抚养女儿。可是,亲人们不允许。最后,他无奈之下才把女儿交给哥哥、嫂嫂抚养。后来,他强忍悲痛完成了学业,读了硕士,又读了博士,并留校任教。

很长时间,吴学忠不敢去想婚姻之事,直到在别人撮合下他和胡雪珍走到一起。因害怕胡雪珍性格强,爱吵闹,吴学忠隐瞒了这段人生苦涩……

吴学忠的解释和歉意,并没求得胡雪珍的原谅。迫于无奈,这年6月,他们通过法院判决,结束了这场婚姻。6岁的涟涟被判给了胡雪珍抚养,吴学忠每月负担女儿的生活费。

父母离异后,吴涟涟渐渐地变得越来越敏感,每天都笼罩在孤独和自卑的精神状态中。为了缓解自卑心理,她总想在穿戴打扮方面不能落后于同学,一定要比大家都强,才能使同学们对自己“高看一眼”。所以,她经常向母亲要钱,胡雪珍不愿给她,就唆使她:“向你爸爸要钱啊!他有钱养野孩子,为啥不拿钱养你呢?”

此后,她多次找爸爸哭闹要钱,吴学忠也尽量满足她。随着要钱次数越来越频繁,要钱数量也越来越多,吴教授有些招架不住了,开始控制给钱。她就回家哭诉,妈妈就火上浇油,借机列举吴学忠的种种罪状,“教育”女儿学会恨爸爸。在母亲的挑拨下,吴涟涟幼小的心灵开始慢慢失衡,觉得爸爸真的只爱“傻子姐姐”,不爱她了,最起码的表现就是不愿给她钱用。从小学到中学,再从大学到参加工作,吴涟涟一直甘当母亲“复仇”的利剑,直到将父亲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一次“过错”一生还债?

教授离世官司没完

胡雪珍离婚后,心中对前夫的怨恨一直没有释怀。她经常教育改名为胡依依的女儿:“吴学忠生了你,就该抚养你!你需要的钱,都该向他索要!免得他只拿钱养那个傻子私生女!”果然,女儿就像一把把“软刀子”,生生地刺向了吴学忠:

胡依依生病了,胡雪珍就打电话给吴学忠,要他带女儿去看病;如果吴学忠忙不过来,她就拿来一大堆医药发票,要他“报销”,吴学忠害怕吵闹纠缠,只得乖乖掏腰包;女儿要课外补习,要业余参加舞蹈、小提琴、游泳、武术等培训班学习,每次上培训班的钱,依依就按妈妈指示,坚决要吴学忠分担学费,不然就哭闹撒泼,吴学忠休想安宁……

1996年5月,吴学忠患心肌炎、胃窦炎和严重哮喘,病倒在了医院。很多学生、老师都去探望,胡依依也空手来了。一进病房,她不问病情,不安慰半句,就尖声吼道:“你躲在这里装什么病嘛?我的生活费不够了,你每月必须给我200元;还有,我马上要从大学附小转学到条件好的实验小学,你得给我5000元钱转学费!我妈说了,我拿不到钱,就不准我回去!”

脸色苍白、憔悴不堪的吴学忠,甚至无力回答女儿的问话。见爸爸不说话,胡依依大闹病房,最后,医生和护士好不容易才劝走了依依。那两天,吴教授被女儿逼得情绪恶劣到极点,他几次心痛得昏厥,抢救过来后,他悄悄拔掉输液针――他不想活下去了!

令吴学忠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依依大闹病房的第四天,他还躺在病床上,区法院一张传票就递到了手上:女儿胡依依状告他,要求每月增加支付抚育费至200元,另要转学费5000元、各类医疗和杂费每年5000元!原来,这个才13岁的女孩按照母亲的授意,在病房要钱不行,干脆一纸诉状将父亲告上了法庭。接到传票,吴学忠只好拖着病体,出庭面对女儿和她的监护人胡雪珍。那时,吴学忠每月工资才600多元,拿出全年工资都无法支付和满足胡依依诉求的全部费用!经过审理,法院最后作出判决:从1996年6月起,吴学忠每月支付胡依依生活费从100元增加至150元,从其工资中扣出;胡依依转学不是必要和必须的,转学费、医疗费和杂费提不出证据,法院不予主张。

这个判决生效后,胡依依来纠缠吴学忠的次数和时间少了许多。1997年6月20日,经人介绍,吴教授与在郊区开了4家餐饮连锁店的女老板杨晓黎结婚了。当时,杨晓黎的丈夫患胃癌去世了,她和13岁的儿子小俊一起生活。37岁的她漂亮能干、贤惠大方,身家百万,追求她的人很多,可她偏偏看中了大她12岁、穷困寒酸的吴学忠!原来,她只读了中学,吃了没知识的苦头,所以很崇拜有学问的人。婚后,杨晓黎带着丈夫遗留的房产、店铺、上百万存款和连锁店的兴隆生意一起“嫁”了过来。

杨晓黎很痴爱吴学忠,为了根治他身上的各种疾病,她带着吴学忠去各大医院检查、治疗,凡是医生开的药物,不管多昂贵,多难买,她都想尽办法给吴学忠购买;为了改变丈夫虚弱的体质,她天天督促、陪同他锻炼,而且炖鸡汤、煲海鲜等给他滋补,使他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吴学忠教学、科研忙,杨晓黎自己包揽了全部家务……那几年,吴学忠的科研成果出得最多,教学质量最好,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最让吴学忠感动的是,为让他一心一意搞学问,杨晓黎将他的所有家庭麻烦揽在自己身上,更为难得的是,三个儿女的事情,她一概平等大方对待。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胡依依,请家教补课1.3万元、读重点中学交择校费1.5万元,都是她掏腰包给依依的,就连胡依依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杨阿姨厉害,帮我爸抵挡了一大堆麻烦!”

2001年8月,学习成绩很差的胡依依高考落榜,连大专录取线都没有达上。胡依依就来找父亲和杨阿姨,要读重点大学的预科班,要父亲每年负担2万元学费,而吴学忠认为女儿成绩差,打算让她就读重庆一般的大学。谁知,胡依依根本不愿意。父女俩协商未果,冷不丁地,胡依依又一次将父亲告上了法庭:要求每月增加抚育费至600元,负担上大学和读研究生的费用2.5万元。经过法庭3次调解和2次开庭,法院最后判决吴学忠每月给付胡依依抚育费500元,负担读大学的费用1.5万元,驳回了她的其他诉讼请求。

2001年9月,胡依依自费上了重庆一所大学后,心胸坦荡大度的杨晓黎没有计较依依对自己的怨恨,也没有按照法院判决分分厘厘地计较,而是很大方地资助上大学的依依:每月除了给足判决的抚育费外,还每月几百上千的零用钱给她;她喜欢的衣裙、鞋袜、化妆品,给她买;她需要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物件,给她买好送到学校……

2005年8月,胡依依大学毕业后,在杨晓黎和吴学忠的努力下,她被安置在一个外资大公司当上了会计,每月拿3500多元工资。女儿终于参加工作自立了,这让吴学忠夫妇长吁了一口气。谁知,依依的欲望根本没有填满的时候,只要父亲在,她给父亲难堪和索取的行动不会终止!

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9月7日晚上,天气闷热,湿度很大,深夜11时许,躺在沙发上的吴学忠吹了一会儿空调,就觉得身体发软、呼吸艰难,很快就抽搐起来。妻子杨晓黎见丈夫心血管病复发了,急忙背起他打的到医院急救。很不幸的是,8日凌晨2时许,才58岁、刚刚享受了10年家庭温暖和幸福生活的他没缓过气,突然从手术台上撒手西去了。

可是,令吴学忠死不瞑目的是,女儿胡依依对他索取的官司依旧没完!

拷问孝心有几多?

24名教授助援继母打官司

父亲去世了,继母也病倒了。吴学忠遗体在安乐堂摆放了3天,大学领导、同事、学生们以及邻居们都怀着悲痛的心情,纷纷前来悼念送别吴学忠和安慰其夫人杨晓黎。可是,胡依依连父亲最后一面的看望、道别也不愿来。那两天,她竟然约同学外出游玩去了……

火化安葬吴学忠后,杨晓黎还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她却毫不计较、责怪胡依依的劣行,反而让儿子小俊把胡依依请来,拉着她的手,老泪纵横地说:“依依,你爸爸走了,杨阿姨还是把你当成亲生女儿,你也不要生疏和排斥阿姨。我们永远是一家人,有啥困难和要求,你要讲给阿姨听,阿姨竭尽全力帮助你……”胡依依嘴上答应:“我知道了。” 脸上却僵硬地露出一丝诡异的表情。

果然,父亲去世没几天,胡依依的另一个“绝情行动”开始了。她悄悄聘请了两位律师和一个私人侦探,秘密将父亲和杨阿姨的全部家产、财产调查得一清二楚,并将要求分割继承父亲112万余元遗产的一纸诉状递交到了重庆市北岸区人民法院――她要最后一次夺取、拥有父亲的遗产!而且更贪心的是,胡依依为了霸占、独吞河南老家的傻子姐姐小莲遗产继承份额,竟然在小莲和监护她的大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悄悄在状告书上署上了小莲的名字,声称小莲的那份财产转让给她继承。

接到法院传票,杨晓黎震懵了,心寒透了。更让杨晓黎愤怒的是,她与吴学忠结婚前,带来的200多万元财产,她根本就没有公证;这些年,吴教授不到3千元的工资要抚养两个女儿、要吃药打针,要买营养品,他个人的收入根本是入不敷出!他的个人开销和扶助孩子的大部分钱,也是杨晓黎做生意、炒股赚来补贴的!婚后购置的2套房子、1个店铺,也全是杨晓黎个人掏的钱,他俩哪里有什么共同创造的财产呢?

愤怒的杨晓黎不再对这个绝情的孩子宽容和忍让了,决定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她请了律师调查取证,通知小莲的监护人参加诉讼,并提供了与吴学忠结婚前自己的财产证据和婚后的共同财产份额;她还把事实摆给大学里吴学忠的同事、领导们听,大家对这位教授遗孀非常同情,对这个忘恩负义、不忠不孝的女孩很恼怒,有24名教授拍案而起,亲自写证明:有人证实吴教授多病又负担两个孩子读书,生活非常困难,根本无存款和财产;有人证实胡依依从来不尽孝不报恩,从未到父亲家或医院探望生病的吴教授;更有证实吴教授去世后,胡依依在大学领导和老师强烈要求和指责下,领导打电话责令她,才参加父亲的告别仪式的不孝行为的……

教授们的亲笔证明和集体声援,给了杨晓黎有力的证明。在长达一年多的诉讼中,法官通过调查、取证,也采纳了教授们的意见和证据,并根据《婚姻法》《继承法》中“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义务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少分”等规定,考虑到教授遗孀和残疾女儿小莲的特殊情况以及胡依依工作后,没对父亲尽过帮扶义务,长期对多病的父亲冷漠、敌视,不闻不问,不尽孝道,有违道德伦理等情况,于2009年11月中旬做出判决:1.价值285万元的2套住房、2家店铺、证券股金及银行存款和住房公积金等遗产全部归杨晓黎所有。另外,其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小俊也继承份额达28万元;2.杨晓黎给付缺乏劳动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的残疾人小莲继承份额折款28万元;3.杨晓黎给付胡依依继承份额折款18万元。

第9篇:儿歌教案范文

关键词 特殊教育 介入 类家庭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7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较之过去,儿童福利机构更加关注特殊儿童的家庭归宿感,因此,许多儿童福利机构实施了类家庭模式,提供给特殊儿童一个稳固的家,保障他们在温暖的环境中身心健康。但是,目前类家庭模式只是单一地注重养育,没有考虑到特殊儿童长大脱离家庭后应具备的一些独立生活技能。多种研究表明,特殊教育在培养特殊儿童的独立性和适应社会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儿童福利机构中,将特殊教育介入类家庭是刻不容缓的。本文运用特教专业方法对类家庭的一名特殊儿童进行干预,就特殊教育在类家庭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

1 个案基本情况

学生宇宇,目前近8岁,障碍类型为唐氏综合症,右手食指断指,左手多指,4岁来到爱心庄园,入庄园时在集中养育区生活,现安置于类家庭里。来园4年,发现其虽然年龄在增长,但其能力没明显进步。经过深入其生活环境进行观察和应用相应的测评工具进行评估,发现其在认知和语言方面发展迟缓,知觉动作能力发展相对滞后,不爱动手操作,无法生活自理,其他的社会技能也非常欠缺,大多时候需要爱心妈妈大力帮助。

2 介入策略

2.1 个案分析

我们进入此儿童家庭时,对其进行了全面观察了解和记录,并应用双溪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全人(个体化)疗育评估记录表以及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表进行能力评估,发现宇宇的各方面能力均相较同龄儿童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感知觉方面:前庭觉敏感,表现为重心转移困难,怕上下楼梯。宇宇家住三楼,每次上学和放学都需要妈妈牵着手才能缓缓地下楼梯和上楼梯,否则就站着不动。

(2)粗大动作方面:蹲姿控制力不足,表现为很难在蹲姿下持续玩玩具,蹲姿保持的时间不够长,经常只能维持在两分钟以内。由于蹲姿困难,导致其上厕所时需要妈妈抱着上。

(3)精细动作方面:不能一页一页地翻书,经常将书几页几页的一起翻,导致无法理解书的内容,也无法将书中的故事情节连贯起来。

(4)生活自理:由于精细动作的发展滞后,导致其大多生活技能欠缺。表现为在家无法自己独立上厕所,每次上厕所都需要妈妈提醒,否则就会把大小便拉在裤子里,惹得同屋的其他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

(5)沟通方面:只能理解少量与生活相关的简单句和简单指令,如:吃饭,上厕所,洗手等,对于较复杂的指令则没有反应,导致其沟通非常受局限。

(6)认知方面:记忆持久性差,比如自己的衣裤、毛巾、牙刷、鞋子均是妈妈帮他找到,他无法辨认。

(7)社会技能:不会与人打招呼,很少跟随家庭成员一起活动,独自玩耍时间居多。在一起活动时,时常会以抓人,打人的方式欺负同伴,玩玩具时会争抢,不懂分享。

2.2 制定介入方案

根据对宇宇七大领域能力的评估,特教老师召集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妈妈以及个案一起开展个案研讨会。根据讨论结果,针对他的各领域能力制定了相关的介入方案。

(1)感知觉方面:以鼓励、表扬的方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利用生活中的常见设施练习上下楼梯。例如先协助,而后逐步放手鼓励他自己上下床,爬凳子和沙发,又如平时上学和放学时,放手让他自己慢慢上下楼梯,即指导爱心妈妈在生活情境中教会他克服惧怕的心理,逐步增强他的重心转移能力,削弱前庭敏感。

(2)粗大动作方面:利用他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的优势,设置游戏环节,练习蹲着取物,并提供增强物给予强化,即取长补短法。例如可以用玩“水果蹲”等简单有趣的游戏来练习其蹲姿。也可以利用休闲时光练习在蹲姿下玩玩具,看书等,还可以用穿鞋子等生活情境来提升蹲姿控制力。

(3)精细动作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多提供拇食指取物机会,例如玩捡豆入瓶,嵌塞雪花片,堆叠积木等操作类游戏。再如利用收拾屋子,收拾玩具的自然情景,让他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即在游戏和自然情景中增强拇食指捡取物品的能力。

(4)生活自理方面:首先运用行为观察记录法,发现该儿童的如厕规律,为建立固定时段如厕打基础。而后运用逐步养成法,在日常生活环节建立独立如厕的能力。

(5)沟通方面:首先通过每次家庭介入设计有趣的生活主题活动,多与他互动聊天,以丰富对日常生活相关物品的认识量。例如通过学习洗手,可认识身体部位,洗手台,水,洗手用品,擦手的毛巾。还可通过看图讲故事增强其对日常生活相关的简短句和简单指令的理解力。

(6)认知方面:利用增强物和反复练习的方式,在对应生活环节中增强对自己所属物品的记忆力。例如出门穿鞋时,立即就告诉他哪双是他自己的,反复几次,然后可试着让他自己找,来巩固对自己所属物品的记忆。

(7)社会技能方面:为了建立该生的基本礼貌行为,可请家长利用生活情境主动示范与人打招呼,以身作则,然后协助他用手势与人打招呼,平时多鼓励他,事后以拥抱或手势及时表扬他。运用逐步养成法和四段教学法建立用招手,点头等身体姿势与人互动。针对他爱独处的行为,建议家长主动邀请他一起玩,再则老师在家庭介入时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团体游戏活动,鼓励他多参与到其中,最后建议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适时表达对他的喜爱。针对该生无法与同伴友好相处的问题,传授给家长一定的行为处理方法。最终建立起他与人友好互动交往的能力。

2.3 实施介入方案

2.3.1 演示方案

演示方案即类家庭中的妈妈观摩特教老师的教学过程。特教老师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特教老师将活动分为小步骤,一步一步地示范,宇宇妈妈们则观看和记录。

2.3.2 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即妈妈模仿老师进行教学。宇宇妈妈根据先前的观看和记录,模仿老师,进行教学实际操作。宇宇妈妈习得了规范的教学方法,可更有效地帮助宇宇习得知识和技能。

2.3.3 融入生活

融入生活即特教老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布置的作业是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指出生活中无处不含教育。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作业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宇宇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快更有效,这样的养育才能是有品质的养育,也才能使宇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 介入结果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特教介入宇宇的家庭后,宇宇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感知觉方面,能独立上下楼梯3~4步,基本能独自走路上下学,而不再需要妈妈的全力协助。在粗大动作方面,能自己蹲着上厕所和穿鞋子,并能维持蹲姿进行玩玩具5分钟左右。在精细动作方面,能用拇食指捡取小豆、小珠、雪花片等细小物品,也能在少量协助下翻阅纸张较厚的图画书。在生活自理方面,已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小便,不需成人提醒。大便方面还需要成人擦屁股,很少出现弄脏裤子的现象。沟通方面,已能听懂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常用指令,基本的“站,坐,蹲,睡觉,吃饭,玩玩具”这类指令已不在话下,同时他对简单句和简单指令的理解有提升,比如“宇宇快来洗脸,穿裤子,宇宇拿张毛巾给我”“请把……捡起来或者拿过来,把……放在哪里”,他都能明白,还会用很多身体姿势给予反应。比如用手势做“再见”用点头表示“谢谢”,还会用手势表达“我想吃……”等简单句。认知方面,目前出门或回家时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鞋子,早晨洗漱时基本能找到自己的毛巾和牙杯。社会技能方面,会与人打招呼,比如上学和放学时,见老师做“摆手”动作,他立即就会以同样的动作回应。与人共同玩耍时能静坐10分钟左右,但还是偶尔会下座位独自到处走动。抢玩具和伤害同伴的频率有所减少,从先前的每天2~3次,现在是每周3~4次,好转许多。参与团体活动的主动性增强,能在活动的吸引下或者别人的邀请下愉快地加入活动中。

4 讨论

4.1 要充分重视特教介入家庭的重要性

特殊教育利用权威的评估量表,通过专业的评估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再针对儿童的评估结果,召集相关的专业人士、学生的家长及学生,共同研讨出适合专属于某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及实施计划的策略。这些个别化教育计划里的目标和实施计划的方法能帮助特殊儿童逐步学会独立地生活和学习。而家庭往往只单纯地注重儿童的吃喝拉撒等养育问题。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没有特殊教育方法干预的养育是无目标的养育,是不能让特殊儿童的能力得以提升,是不能让其独立生活的。因此,将特殊教育融入儿童的家庭生活中,让特殊儿童有目标地生活,有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才能使特殊儿童以后生活自立,适应社会。

4.2 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类家庭,那么家庭就是儿童学习各种技能的最好的环境。在家庭的真实环境中学习各种技能,儿童们不觉得空洞无聊,且很容易就习得了新技能。因此,将介入家庭的教育内容设计得与生活息息相关是非常重要的。

4.3 要加强家长的参与性

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儿童生活在类家庭中,他们大多时间是由类家庭里的妈妈照顾,因此在特教老师进入家庭授课时,妈妈的参与非常重要。妈妈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掌握了训练孩子能力的技巧,才能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能独自训练孩子。

4.4 要重视课后巩固的重要性

儿童与妈妈相处的时间最多,他们大多时间自己一个人玩,妈妈也不知道怎么跟小孩子玩,显得儿童和妈妈都无事可做。因此,特教老师在每次授课后,都会把授课技术传授给妈妈,并布置课后作业,让妈妈把学到的技能应用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使学到的技能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 张伟锋.“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3.9:23-24.

[2] 马珍珍,陈东珍,蔡蓓瑛,孙爱青.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情况的状况的现状调研[J].中国特殊教育,2012.4:35-36.

[3] 张文京.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M].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2009.

精选范文推荐